首页范文生产物流管理十篇生产物流管理十篇

生产物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43

生产物流管理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物流

1生产现场物流管理阐述及应注意的问题

物流是指物料的流动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时间上的占用。物流的组成,从活动范围划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内部物流,即生产领域的物流;二是企业外部的物流,即流通领域的物流。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主要指企业内部的物流及管理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舱口盖制造型企业,现场的物流涉及到每一个车间、班组,而将其串联起来的职责部门主要有两个班组——即配送组和起重组,其中配送组负责现场物料配送的及时和准确,起重组负责工位、物流移转的及时确当。换句话讲,配送组是对小件的传递负责(部材),而起重组是对大件的传递负责(分段)。生产现场的物流就是将所有涉及生产环节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运输管理。生产现场物流管理的程序为:首先企业将原材料等通过采购等方式实现入库,仓库管理人员按照生产作业程序向企业的生产现场发放生产材料,而生产材料经过车间加工成为再制品。然后生产产品半制品经过各个环节的加工、生产等成为制成品,最后在经过相关人员的包装入库。总之物流管理融入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因此物流管理也是对企业生产的计划活动。物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状态:一是流动状态,即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这是物在生产过程的基本状态;二是静止状态,即物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例如,原材料、半成品的必要库存,在制品在工序间的必要停放等。为使这两种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均属最佳状态,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1原材料、在制品的占用量要少,争取向"零库存"挑战

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防止工序之间的脱节,需要有一定的原材料储备和占有一定的在制品。但是库存量过大,在制品过多,会导致现场拥挤,员工活动不便,在制品容易磕碰划伤,库存保管费用增大资金占用过多且周转慢等不良后果。这当然不是不要原材料和在制品储备,而是要将储备减至最少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采购部门和钢材仓库必须按照生产计划及时提供材料,生产现场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必须每个环节均能按照计划节点进行。尤其是一车间不能生产过多的半成品进行积压。

1.2物流路线要短

物流路线是生产现场物流管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减少物流路线才能提高库存周转速度,减少制品的占用率。而且通过优化物流路线还可以减少货物的搬运时间,降低劳动力,最终降低企业的经济投入。在生产现场物流管理中对于物流路线的设置不仅要考虑资金投入,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等。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环节下,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路线进行优化设置能够实现物流企业的综合效率。

1.3减少物料消耗

物流运输中必然会产生消耗,而且物流过程中物料消耗占据产品成本的70%左右,因此在物流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对物流损耗的管理,例如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机制,提高物料存放技术以及完善对物料的回收利用等,以此实现企业生产的最优化。

1.4提高转运效率

在物流管理中,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必要的转运量。这对加速物流,避免物料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有很大作用。这旧要求我们的转运组、起重组在物料堆积时就要考虑其转运难度,转运的每个环节必须丝丝入扣,不能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下道工序。

2加强物流管理,要重点抓好工位排布和配送管理

2.1工位排布

(1)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订单的形式、特点和大小,预先编制工位排布图,以最小的空间安排最大的物量,同时必须考虑各个工序之间的工位衔接,减少无谓的起吊和转运。在这一点上各车间的起重组必须予以重视,要做到每次起吊均为有效转运,而不是一件简单的吊运变成重复劳动。(2)车间管理。强化车间管理是提高物流管理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控制半成品的流转能够减少车间的占地量,为生产提供空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工作经验,加强车间管理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加强对班组生产进度的管理,保证车间物流与生产的协调配合。生产进度与运输必须要保证一致,因此需要强化对生产人员的管理,必须保证车间生产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进行,对于流转的产品必须要经过检验人员的签字之后才能进行流转;二是车间要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车间内的物料堆放整齐,半成品运输转移过程中要有防止磕碰、划伤等的措施。

2.2配送及时

配送是整个物料的血脉,是贯穿整个现场物料的经络,配送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在现场的物流管理中,管好配送就可以事半功倍。(1)配送前期准备。按工艺、组立信息、工艺将各车间、工序的物料分不同颜色的托盘摆放整齐,并予以标识方便查找。(2)配送计划。配送计划必须明确有效,根据后道工序的实际生产进度,调整配送工作,并按配送计划及时将物料配送到齐。提前配送将导致物料积压、混杂、丢失。延迟配送将导致计划脱节、现场待工。(3)配送过程控制。配送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选择正确的配送路线,装载合理配送物料,寻找科学的配送程序,这些工作均需要根据配送的客户,给于不同的选择。(4)配送的完整性。

3结束语

总之,“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是生产管理的根本,而现场物流管理是这五要素的前提,物流管不好,将直接影响生产计划的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现场的整理、整洁。

参考文献:

[1]邱伏生.现场物流管理的提升之道[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06).

生产物流管理篇2

1.1SCm环境下物流管理环境特点分析在SCm环境下,对于最终用户的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不是完全由哪一个企业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对优质客户服务的追求和通力合作,是由供应链这个整体共同决定的。因而,企业之间这种关系的变化,使得现代物流管理环境在竞争内容、竞争特性和物流策略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现代SCm环境下,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制造/交货速度、物流资源的动态重组能力、物流系统的市场变化实时响应能力以及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现代物流的竞争内容。相对于传统物流管理中的规模中心和成本中心等特征,SCm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更着重于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和增值效益的追求,体现出敏捷性、协同合作性、管理的柔性等新的特点。在这种新的物流环境下,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特点也相应由原来纵向一体化的物流系统、缺乏合作的不稳定的供需关系、资源及信息的利用率低等状况向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反应敏捷和服务满意等方向转变。

1.2SCm环境下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组成一般而言,系统是指由若干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在传统物流系统模型中,物流系统包含的因素主要指的是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基本制造过程的转换活动,到形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成品,直到把产成品送给顾客整个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以及该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原材料库存、生产过程、产成品库存和顾客等组成部分。然而,在SCm环境时代,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eRp、CRm等信息管理平台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物流职能在企业中地位的上升,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因此,现代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不仅包括以上内容,同时还应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基本制造过程的转换活动,到形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成品,直到把产成品送给顾客(商业部门或用户)整个过程中的信息活动、组织活动以及该过程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组织部门。现代SCm环境下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以及废弃/回收物流四个子系统,而信息传递几乎涉及到从供应物流到废弃/回收物流各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eRp、CRm、DSS等信息管理平台给现代物流管理提供着广泛的信息共享支持和管理决策支持。此外,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对整个系统的物流运营过程起着组织协调和监督保障作用,有效的保证了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在整个系统中的快捷通畅运行和流动。可以说,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组织体系是现代SCm环境下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系统区别于传统系统的重要体现。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创新模型的构建

所谓物流管理,就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获得、移动、存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质运到正确的地点。[4]由上文分析可知,在SCm环境下,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反应敏捷和服务满意已经成为了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因此,在SCm环境下,生产制造企业为达到这些目标,其物流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Jit管理、合作商的评估与选择、敏捷制造、各阶段物流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型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回收物流四个阶段;而企业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企业文化等其他相关内外部支持资源,则构成了其物流管理的基础支持平台;销售订单处理则是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前奏。其中,供应物流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前期阶段,其目的是为下来的生产物流阶段提供原材料的支持。在这一阶段,企业在确定和选择了供应商以及物流外包合作商后,依据企业销售订单,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按照订单的需求开展Jit采购业务;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原材料库存的集中管理,建立以原材料库存管理面向生产车间、生产工位、生产工序的原材料Jit配送为主要职责的内部原材料配送仓库,按照生产的需要实时直接向生产进行原材料的配送,改变过去的生产领料制。通过这样的Jit采购、Jit原材料配送和集中库存管理,来节约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提高供应物流的效率。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生产物流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对物流速度、物流质量以及物流流量的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阶段,物流管理者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布局、依托企业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施Jit管理、生产物流设施设备的规划与配备以及生产物流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其中,企业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各类设施的空间布置规划和设计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其设计应遵循生产物流连续不中断、不迂回倒流的原则,追求生产物流的时间和空间最优化。此后,在生产设施布局既定情况下,生产物流组织的主要任务便是合理的组织生产计划和物流计划。物流管理者按照销售订单要求的产品品种、数量、期限来具体安排物料、半成品在各个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并在各个环节上使产品的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实现企业的Jit生产。对生产物流进行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物流的进度控制和在产品、半成品的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目标就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使得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资金和库存量最小,降低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管理阶段,其主要涉及的管理内容是销售物流外包合作商的选择、产成品Jit配送组织管理、售后服务零配件物流组织及管理和销售物流成本的内涵及其管理四方面内容。在这一阶段,物流工作者根据销售订单要求,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产成品Jit配送组织管理,在保证订货时间、产品可靠性、与客户的通讯以及服务水平灵活性四个要素基础上,降低销售物流成本。废弃/回收物流管理指的是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消化和对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对于一般制造企业来说,由于整个物流过程的各个节点和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废旧、废弃物资,因此,废弃/回收物流管理往往贯穿着整个物流系统的全过程。

3SCm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模型关键因素分析

3.1企业信息系统现代化的企业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物流运营的基础条件。在SCm环境下,供应链上的各种形式的物流过程能否顺畅,取决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管理,也就是说,是信息流决定着物流的效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DSS等现代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和供应链上的其他合作商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对话并通力合作,也无法实行按单进行采购、按单组织生产和按单分配销售。如此,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互利、过程同步和对顾客的交货准时、反应敏捷和服务满意将无法得到保证,其结果便是导致企业物流效率的低下以及物流成本的高居不下甚至上升。因此,信息平台是物流系统高效率运营的技术保障,也是为客户提供物流可视化服务的技术保障。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通过建设支撑物流运营的信息平台,可以构建一个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回收物流等内容为一体的物流综合信息系统,并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一个覆盖整个业务范围、以宽带技术为基础、具有大容量传输能力、可靠稳定地保证服务质量的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信息网络。

3.2销售订单依据原则及Jit管理销售订单依据原则及Jit管理是生产制造企业满足顾客物流需求、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关键和核心。在SCm环境下,顾客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制造企业物流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减少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库存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给物流增值服务创造现实空间,已成为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根据海尔经验[6],在传统物流体系中,制造企业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成品库存、商业库存等各个环节,都相当于一个“水库”,企业按照计划为库存采购,而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一定的库存,这样积累下来,企业的库存就会越来越大,逐渐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然而,树立销售订单原则并实行Jit管理,则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库存并降低物流成本。依据销售订单,企业通过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个阶段中实行Jit采购、Jit生产和产成品Jit配送的实现,用Jit的流程速度消灭库存的空间,将原来的“水库”全部打通,形成一条流动的“河”。这样,生产制造企业通过销售订单依据原则的确立以及Jit管理思想的实行,实现企业的零库存,从而为物流增值服务创造现实空间。此外,销售订单依据原则及Jit管理还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因此,销售订单依据原则及Jit管理反映了客户中心原则,对于SCm环境下的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其是生产制造企业满足顾客物流需求、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关键和核心。

生产物流管理篇3

1.1缺乏物流管理意识

现今的许多钾肥生产企业还缺乏物流管理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大力提高,化肥的生产力以及需求力大力增加。因此,许多钾化肥生产企业认为只要加大生产力,满足市场需求量就可以了。生产企业领导也并没有关注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性。要知道物流管理渗透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物流管理体系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销售流程,减少了企业的效益,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2物流管理不够全面

许多氯化钾生产企业已经引入物流管理的先进企业管理理念。但运用的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公司物流管理还不够全面,在钾肥生产原材料储量与生产产量的控制上还不是很准确。许多企业为了加大生产量不顾市场需求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储存原材料,也使得库存严重超量,浪费了资金,为公司带来发展困境。由此可见,这种管理是很不合理的,很大程度影响着公司的整体效应。要提高氯化钾的生产产量,突出产品特色,只有强化管理内容才得以实现。

1.3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良好的管理体系是钾肥生产企业良好的运营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然而,在我国钾化肥生产企业中这种物流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单一的或分散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运营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缺陷。例如由于还运用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无法准确的判断生产数量,从而无法最快的获取订单也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这不仅导致了供应商的销售问题并且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2对钾肥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农业对化肥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农业粮食产量,就必须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氯化钾产品。而要准确掌握市场动向和需求则必须拥有完善的物流管理机制。以下我们讨论一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几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

2.1采取拉动式管理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钾化肥生产企业必须要随时根据市场风向进行产业链的调整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现代研发了一种被称之为拉动式管理模式的结构。就是生产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这种模式融入自身的管理模式中。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利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针对各企业的不同现状做出不同调整的一种模式。一般比较重视策略的方法,它会在第一时间根据市场需求量对库存中的原材料以及生产量进行调整。确保公司的资金用在合理的位置,改善企业财力运用不当的现象。使企业可以有充足的资金去综合发展,而不会造成发展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只有多方的配合,相互拉动,才能打造新时期的钾化肥生产企业。

2.2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

为了完成生产目标许多企业不顾市场需求,单纯的通过加大生产量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却忽略了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法。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是让企业有计划的对资源进行使用,这样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为企业的扩大管理范围提供了保障。同时,更加的完善了物流管理工作。这种资源计划的管理模式不仅为钾化肥企业带来了管理模式上的优势,同时也使客户更加的满意,加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对资源进行整合计划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原材料的使用,使之达到生产任务的需求,同时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供应量,又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在物流管理模式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3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模式

在钾化肥的生产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流程,加强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品原材料的选用、成本的控制、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掌控能力。可以使生产企业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更快的适应市场更新速度快的状况。增加同行业的竞争力。在采用业务管理模式时,要注意与其他管理理论的结合使用。这样会在实践中产生更加高效的管理力度,从而改善生产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世界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钾化肥生产企业已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但还是不能与市场经济完美的衔接。管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必须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调整,引入先进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强产品的流通。以便快速了解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生产结构。在变化中求机遇,在挑战中求发展。

3结语

生产物流管理篇4

1、加强生产物流管理,实施物流系统再造,能够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使物流管理水平提高,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存货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速度和资金的回笼率,使企业从物流获取收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生产现代物流管理,无需占用流动资金,便可实现无本获利,能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在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特定的需求进行商品生产。通过对产品交付期、质量及价格的预测,利用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资源。

3、加强生产现代物流管理,能降低经营风险。现代物流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分装、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生产厂家可以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来源:文章屋网)

生产物流管理篇5

关键词:工时物量管理;生产效率;生产流程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673.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hipbuildingisahugeandcomplicatedsystemicproject.Byusingtheproductionprocessmanagementsystemtheworkinghoursandcapacitymanagementcanbeestablishedandimplementedeffectivelytofacilitatethecalculationofshipmanufacturingcosts,preparationofproductionplan,improvementinproductionefficiency,reductionofproductioncostandtoimprovetheeconomicalbenefitofshipyards.

Keywords:workinghoursandcapacitymanagement;productionefficiency;productionprocessmanagementsystem;

1引言

造船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造船模式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对产品作业任务进行分解和组合,生产作业要实现空间分道、时间有序,从而达到壳、舾、涂作业的精确协调,实现一体化造船。因此,要对劳动力、生产能力、工程量分割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船舶建造工时物量管理系统,可以为造船工程管理合理安排中间产品的进度计划,指导现场生产,做到计划可控。并通过对造船的工程物量、所需计划工时和实动工时的分析,了解船企造船生产效率高低,为造船成本、经营估价、全面预算等管理提供依据。

工时物量管理,日、韩的船企较早开始应用,上世纪90年代也引进到国内,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不过,国内部分船企在应用工时物量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单船工时总量及分解的来源和依据不合理;工时/物量原始数据采集点分布不完善;实动工时填写和收集不完全准确;完成物量与实动工时不真实等。导致形成的工时/物量数据不实,不具可操作性、指令性与可比性,使工时物量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真正起到指导生产、辅助船企决策的作用。

究其原因如下:(1)意图用一套工时物量管理系统复盖所有工种的实动工时采集、管理,忽视了各工种之间的差异性;(2)不能针对各工种的工作内容算出定额工时,只是采集实动工时,无法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实现定额工时与实动工时的对比;(3)缺乏管理监督手段,船企员工填写实动工时过于随意;(4)相当多的专业根本不使用工时物量管理系统,仅以工作日作为计算工作和薪酬的依据。

因此,要真正应用工时物量管理系统,使之起到提高生产效率、辅助船企决策的作用,建议分专业设立各自的生产流程管理系统,使之更贴近专业生产实际。文船的管子加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实践,对工时物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以下对文船的管子加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作简单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管子加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

应用该系统的前提:管子加工要以应用成组技术原理为基础,根据相似性原理将管子族细化、分类,采用虚似化生产流水线组织生产。

2.1系统设计

2.1.1生产流程图

见图1。

2.1.2生产流程简介

(1)资材准备

设计部:按计划将管子加工所需的生产物资预估清单提交物资部;

管子加工车间工艺组:,将设计部数据库中管子加工图纸数据导入系统数据库,。由系统自动生成各种管理表格,提出经细化的资材纳期汇总交物资部,由其准备生产资材。

(2)生产环节

管子加工车间:根据管子生产计划、批次,按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表单安排各工序生产――下料、弯管、较焊、焊接、打磨、报验分组、表面处理分拣、管子表面处理、管子表面处理后分拣、入托、进库等。

(3)管子安装部门领用

管子安装部门按需求计划,办理管子领用出库手续。

数据库库间关系图,见图2。流程及数据来源步骤图,见图3。

3工时物量数据收集与分析

(1)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管子加工生产单元内场作业日报表,已经有了管子加工所有工序的定额工时和物量,并随管子加工单元按工序向前滚动。每个工序完工,作业员工必须要填写该工序的实动工时。完成作业后,将填好实动工时的管子加工生产单元内场作业日报表交给工班长,同时领取下一个工作任务。

(2)管子加工单元所有工序完成后,由专人将各工序的实动工时输入电脑,进行实动工时与定额工时、工时与物量等分析、储存。

(3)通过管子加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将管子加工生产与工时收集有机结合起来,使实动工时收集的准确性接近真实工时消耗。这样的工时物量数据,可以用作生产计划编制、预算新船的工时预算和人工成本,起到作为估价、报价依据等辅助船企决策的作用。

文船应用管子加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较大作用,人均生产效率较高。与对标的日本水岛船厂相比:文船2014年6月为151根/月/人,约为水岛船厂的1/2。

4结束语

船企分专业编写各自的生产流程管理系统,有利于解决本专业的生产计划、生产前准备、工时定额、实动工时收集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生产流程管理系统,要求工人每天必须填报实动工时记录表,如实记录当天实际工作情况,并由专人按作业区域、作业阶段、作业内容等录入工时物量系统数据库。各管理层可以调用数据作为生产计划编制、平衡劳动力等依据;经营部门调用数据来预算新船的工时定额预算和人工成本,作为估价、报价依据。

如果各专业都有自己的生产流程管理系统,船企就能够完善各工种、工序的原始工时收集,真正有效地建立和应用工时物量管理系统,实现船企间的纵向和横向对标。便于船企计算制造成本和制定生产计划,进一步提高船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东,马晓平,蒋志勇.船舶制造中的工时/物量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研究[J].造船技术,2003(2):8.

生产物流管理篇6

【关键词】生产管理;项目化改革;案例教学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500余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其中浙江省46所,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其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从目前浙江省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关注到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管理岗位群(例如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其实,浙江省内目前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众多的工业企业为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里针对生产管理类的岗位群开设《生产管理》课程并大力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有其中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生产管理》或《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没有给予该课程相应的重视程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例如好的项目化教材难找,传统教材大部分根据本科教材改编而来、教师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生产管理类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生产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目前高职《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

时下,由于各大出版社竞争日趋激励,几乎所有出版社均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从各出版社开发的《生产管理》教材来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或者是沿用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从教材的体例来看,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体例,只是将生产设施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盲目堆砌,章节内容页没有一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缺乏一个主线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有的高职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本科生才能学懂的内容,例如柔性制造系统、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生产等;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早已讲授过,例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

1.2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高职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而《生产管理》课程又具有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工科专业的部分术语和内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一般会先介绍生产计划的定义和分类,再介绍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做一个课堂练习,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的痛苦,学生听的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虽然相继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但主要集中于仓储和配送方面,而关于生产物流的实验实训室很少,少部分也仅以流水线的模式来建设生产物流实训室,例如让学生在流水线上装配一个机械部件或玩具,其工艺数量少,岗位简单,实训下来,学生变成了装配线上的工人,校内实训室缺乏不断更新的来自企业真实的数据(如销售数据、物料信息等),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觉利用生产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训,难以组织和开展。还有高职院校在生产管理方面实训投资以软件为主,如eRp软件,但是由于市面上真正能应用于制造企业的eRp软件都比较昂贵,能购买此类软件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见。

1.3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为主,也就是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平时的理论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结果可想而知。

2对高职《生产管理》课程项目化进行改革的措施

对《生产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本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各行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运输管理员、商贸企业配送管理员、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其中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体具体来说,又包括生产计划员、品质管理员、助理工业工程师(ie专员)、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员等,因此,应该根据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1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一个典型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课程可以以“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市场决策”――“生产布局”――“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改善”为主线,将相关章节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

“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主要讲述生产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生产的类型和生产管理的演变历史;“生产布局”包括工厂选址和厂区及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生产计划”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等内容;“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生产改善”包括质量管理和工作研究等。

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相关工科专业的基础常识和术语,如各种工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可以通过服装企业的生产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产能受到员工裁剪能力和缝制能力的双重影响,其中的瓶颈作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3]。

2)视频、图片教学法。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Flas,把图片、视频材料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汽车百年”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特点,掌握节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学习“动作分析”内容时,可以通过跨栏、斯诺克等体育运动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动作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3)利用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如Flexsim,来模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运用,让学生对生产线的平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4]。

4)工厂参观法。《生产管理》课程可以借鉴校内实训工厂或校外企业,也可以参观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室,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车、钳、铣、刨、磨、线切割、焊接等工艺,对于课程的学有裨益。

5)软件操作实训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eRp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有关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

6)课堂模拟法。对于与工作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动作分析”,可以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项事情,在课堂练习进行动作分析。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刷牙”的动作,以此掌握动素符号的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2.3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操作eRp软件、动作分析模拟、流水线平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3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好的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然后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措施,包括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贵文龙.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09,7:154-155.

生产物流管理篇7

关键词:关键控制要素;生产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跟踪

1关键控制要素方法

针对目前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对期实现信息化提出如下步骤:(1)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2)完善小型制造企业的网络建设,搭建企业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3)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生产物料资源的信息化管理;(4)最终开展电子商务,探索物资采购、产品营销、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经营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关键控制要素方法是一种针对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实施信息化的辅助方法。所谓关键控制要素方法是指在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的原始记录中,提取生产关键信息,将该关键控制要素输入计算机内,以便对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信息实现电子化管理与控制。关键控制要素可以包括:产品的批次号、质检的关键信息、物料平衡信息等工序关键信息。

2小型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需求分析

2.1目前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

对于小型制造企业而言,管理者希望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追求到利润的最大化,并且其生产管理模式不严格规范。目前很多的小型制造企业都是按照订单进行排序生产,但是对各个订单的物料消耗没有做规范的统计,因此物料的消耗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没有进行规范的登记。又由于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生产管理规范严格,势必会给生产带来繁重的工作量。

2.2目前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

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是要符合企业本身管理的需要,要达到对每个生产工序物料消耗和质检数据的及时准确的收集,并且主管部门能够对各个工序上的操作规程、物料标准等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提供到生产车间、仓库部门等生产第一线。

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的对物料在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和质量监控各个环节之间的及时跟踪,使得生产在管理人员实时监控下进行,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并自动生成批次生产记录和其它记录凭证文件,为企业财务核算生产率、生产成本等提供基础数据。

3关键控制要素在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实施

3.1关键控制要素设置原则

①实用性。关键点的信息是从生产工序的原始文件中提取,由于工序生产原始记录有许多,所以我们在提取关键信息时要考虑到信息的实用性,信息的提取要有利于物料跟踪和生产成本的核算。②简捷性。③及时性。关键点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地反映出生产的进度,录入关键信息一定要及时。④精确性。关键点的信息一定要精确,这主要是反映在质检数据的反馈上,关键点数据的精确性是整个产品生产质量的保证。

3.2关键控制要素在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涉及从生产计划编制、下达、执行的全过程。生产计划下达后产生生产指令(产品批号)到车间,对车间的各工序进行控制,是物流跟踪的核心。

(2)生产控制实现的功能为。

①工序控制:对车间下达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对每个批次产品的每道工序进行控制,记录每道工序的每个关键控制要素的状态和信息,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向仓库发出出库单或入库单。

②生产跟踪:根据关键控制要素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实现对每一批次的产品的物料跟踪,车间可以及时掌握产品的生产进度。

3.3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统计

(1)生产统计:车间通过关键控制要素信息的设置,可以直接的根据工序记录上的批次号来查出某一批次的产品的生产状况,进行在制品和产品的统计,真正意义上实现批次跟踪,同时还可以查出某一时间段内产品的生产情况。

(2)成本核算。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每一个批次产品的实际消耗情况,对每一个工序做出精确的物料平衡计算。

3.4关键控制要素与生产能力

(1)统计车间的生产能力:车间主任可以根据工序记录中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统计出每天各个车间的生产量,并根据生产量的统计结果,推算出车间的生产能力,安排车间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2)计算出产品的生产周期:根据工序记录中关键控制要素的设置,车间主任可以根据产品生产的统计结果,计算出每种产品的生产周期,更合理的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礼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生产物流管理篇8

内容摘要:钢铁企业的生产属于大量连续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合理组织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求,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缺乏理论知识,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推动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产物流管理篇9

一、“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尤其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更具重要的意义。首先,“互联网+”下的中小物流管理,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下建立起来的,能够对中小企业物流进行高效的管理,协助顾客与产品生产商之间进行的联系,方便随时了解企业的原料供应情况,促进企业的良性生产。其次,“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存在和应用,能够拉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缩短客户的反应时间,促进企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核心产品的研发和使用上,以此来提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降低企业物流管理的成本。第三,“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能够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进行集约式物流模式的应用,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缩短物流运输的风险,以此来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影响

1.对企业物流的流向和流量进行调节

“互联网+”下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能够通过网络信息进行物流数据的搜集和汇总,然后利用云技术和大数据等形式,将物流信息进行优化,据此降低物流管理的成本和效率,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同时,“互联网+”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网络技术,其加强了物流运输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规避了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风险,为企业争取了更多发展的机会,帮助企业将生产经营方向转到更加擅长的领域去。尤其是在很多连锁产业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物流管理产生更多的连锁反应,从而帮助企业准确调节物流的流向和流量。

2.改善传统物流的包装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条形码技术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其能够实现对物流产品的自动识别和校对。例如:生产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外包装的条码对产品进行识别,这样有利于帮助物流人员快速且准确的明确产品的类型,为物流的运输和储存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有效性,这对产品后期工作的开展也会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条码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帮助物流仓储人员准确快速的对产品进行分类,了解并掌握产品的仓储情况,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

3.借助“互联网+”,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下,GpS等定位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其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就是直接表现之一。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可以通过汽车定位、跟踪的技术,随时了解企业产品运输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一个实时而又准确的产品运输情况,为企业物流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降低物流运输的风险,节约物流运输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应用,物流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所以建立起一套较为长效化的物流运输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是尤为重要的。

三、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

1.基于“互联网+”,构建企业物流管理一体化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已经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也不例外。物流管理的一体化能够拉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距离,对企业的物流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分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企业理论化数据的基础上,对物流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规划和协调,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平台和模式。

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将传统的分散在各部门之间的物流工作整合起来,然后利用专门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将各工作环节的物流工作控制起来,促使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节约物流管理的成本,实现物流资源最大化的分配,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化的产品生产,同时利用先进的物流设备提高产品分拣,运输的效率,以此来节约物流管理成本。

2.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优化产品的包装环节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物流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小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制定更加完善的物流规划,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规划中,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获取,建立起物流信息的交流平台,提高物流资源的的利用率,便于企业对物流信息进行快速的查询,避免激发企业上下流之间的矛盾,?亩?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产品的包装和仓储提供便利,所以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使得产品的分拣、包装和储存会逐渐向着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3.结合第三方的物流形式,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兴起,并在很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电子商务产业的迅速兴起也促使第三方物流形式应运而生。第三方物流管理形式主要采用合同形式,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研发和生产更多核心的产品,为企业物流管理节约时间,提供便利。这种第三方物流形式的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应该对此进行严格的监督,严格执行合同内的规定,避免由于物流管理的问题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企业还应该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物流管理提供新的生命力,从而为企业其他业务尤其是核心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提供便利。

生产物流管理篇10

市场发展到今天,各个产业的生产运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加的广阔,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成品向市场的运输就成为了企业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物流是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保障,它主要受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而言,都必须要通过物流来支持自身的运营。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其实简单来讲物流就是指的物体的流动,只是在物体流动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管理,来确保流动过程的顺畅、及时,并降低物流的成本。如果企业放松自身的物流管理,既可能出现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计划无法跟进的现实问题,也可能导致成品无法及时到达市场占领市场先机,这会给企业带来各方各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就是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丧失了盈利能力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做好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就成为了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提高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措施

2.1走精细化的物流管理路线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来源自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走精细化的物流管理路线,是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它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消耗与物流成本。在实施精细化物流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到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物流过程、物流环节,分别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所有的物流操作都可以在具有规范的环境下实施,不能出现无规无矩的情况,这会给物流管理带来非常大的难题与困扰,降低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其次要做到精细化,即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与把握细节,统筹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并从中抓取影响物流效率、物流成本的细节,再针对这些细节实施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并防止出现管理层面的疏漏。最后要做到个性化,这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生产运营特点、物流需求来实施管理,防止与其他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出现雷同,因为这只会给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物流效率、增加物流成本。所以企业不能盲目引用、抄袭他人的管理措施,必须要走个性化的管理路线,提高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确保管理措施符合自身的生产运营特点,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

2.2加强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通过加强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有效实践物流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第一,完善信息系统。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的生产与管理都走上了信息化道路,通过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显着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在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理念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物流的顺畅程度,而信息化系统则是确保供应链各个环节物流顺畅的重要平台。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企业生产运营所依靠的整条供应链非常长,其中不但涉及非常多的企业,同时还涉及非常多的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例如成本、原材料质量、到货时间等等,这一切都与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物流紧紧相关,要想确保这些因素不会给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物流带来负面影响,就必须要依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信息系统的支持,否则的话不论是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还是物流管理,就都将面临各种困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要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从各个层面保障企业的生产运营与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第二,实施准时制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环境下,顾客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企业物流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减少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库存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给物流增值服务创造现实空间,已成为现代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树立销售订单原则并实行准时制管理,则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库存并降低物流成本。依据销售订单,企业通过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个阶段中实行准时制采购、准时制生产和产成品准时制配送的实现,用准时制的流程速度消灭库存的空间。第三,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生产运营与物流管理当中,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体系,这样才能确保物流的有效运转。因此,企业应当基于自身的生产运营和物流需求,建立一套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与完善职能分工,确保企业物流在整个运转过程当中,都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负责,防止出现物流管理的空白环节,造成物流效率低下或成本升高。

2.3实施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战略

信息是确保物流顺畅、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要素,实施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战略,可以有效推进物流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第一,构建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管理工具、流程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流程引擎、流程客户端这五个部分组成。需要按照业务流程功能的实际需求,在执行工作流管理联盟标准的同时,制定业务流程的定制工具和业务流程客户端。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要能够对业务的流程进行图形化调整,配备历史数据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迁移功能、对人范围及关系进行管理的构建、审计日志查询功能的构建、任务管理交接以及流程监控和管理工具的构建等。为了满足平台服务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