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十篇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十篇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15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1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值;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80-0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形成了代表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示了其社会价值作用,比如健身、娱乐、陶冶身心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对中国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习俗宗教等的传播与促进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作用也必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1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及特征

1.1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其发展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对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内涵界定。

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方面界定,主要是指古代民族体育,包括奴隶制与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1]。后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也出现了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便更加宽泛起来,世界各国都形成了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指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及其他方面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吸收外来体育形式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大一统的文化氛围[3],在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民族不断融合与发展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形成的与其他国家有显著不同的体育形式。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体育出发,运用社会学独特视角,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建构。

1.2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

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主要包括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两方面,其中显性特征包括健身性、大众性等特点,隐性特征主要包括传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显性特征

(1)健身性体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锻炼身体为基本的目标,鼓励人们直接参与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是劳动形式的一种转化,因此具备健身的特点,涵盖健美、保健与体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对增进人们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大众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特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方式、技巧的简单化倾向,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并不断传承;另外还表现为其健身性附加的恒定性,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利于最广大的群众接受并习得,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众性价值体现。

1.2.2隐性特征

(1)传统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特定风俗与生活习惯,并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予以表达出来并进一步的促进其发展,将寓意深刻的内涵及文化表达方式渗透到体育项目中,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加具有民俗风情,体现出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值的发展。

(2)民族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主要是指体育项目对民族特定内涵、文化与习俗的融合,比如蒙古族的摔跤,体现了一种高原生活方式,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本民族之间不断流传,象征着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并不断影响着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及体育精神的不断充实。

(3)文化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与文化精髓的继承,其中文化习俗主要包括民族生活习惯与,比如赛龙舟与龙图腾之间的关系;文化精髓主要包括传统的文化观念、伦理价值与哲理思想等的发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动静相生”、“阴阳辨证”等观念与哲理体现在体育项目中出现了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形式,充分证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2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价值分析

2.1大众娱乐与强身健体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以静养生,相对于日渐形成的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环境来讲,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与娱乐方式,调整着人们的心理与情感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其多样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了其娱乐价值体现。另外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其最初的价值就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通过机体的运动协调,使机体得到不同程度的活动与锻炼,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亚群体不断出现,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与文化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参与者身体能量的消耗与恢复的代谢过程,保证人的身体强壮。

2.2陶冶情操与增进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陶冶情操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包括对人的感情的培养与信仰的追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多是一种健康、优雅、有内涵的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这类体育运动更多能陶冶人的心性,反映生活的情趣与价值,进而促进自身感情与心态的升华。另外透过传统体育项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体育延续的与价值观念,从而有效的维系人的信仰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增进团结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凝聚力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必然存在合作与竞争等环节,内部的有效合作与外部的有效竞争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团结与凝聚的内涵,反映在民族之间主要是民族内部不断凝聚交往的价值内涵,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往与情感交流,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

2.3拉动经济与传承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色,开发出新的体育项目、服务及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形成新的民族产业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商业表演、民族文化本体宣传产业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比如民族传统体育器械、服装、文化旅游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将经济与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融合,促进了传统体育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对文化的传承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宗教的信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宗教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与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其表现形式还是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一种特定文化的表达,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价值信仰与文化形式所起到的作用。在许多民族内部,体育项目均是特定的宗教价值取向的表达,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民族内部文化观念的有效整合与认同。

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

3.1代表民族母体文化的价值取向

民族母体文化可以通过任何代表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形式与其母体文化及其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4],在母体文化的积淀中得以发展,并受母体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会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例,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其本质与中国民族文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与母体文化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其他外来的文化或者体育项目形式在与民族文化与体育形式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首先与母体文化相融合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中国武术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各门派中关于阴阳学说的印迹[5],还能体会到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意境。同样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这样的文化痕迹,比如篮球――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现在在现代工业文化发展过程中西方诸国逐渐形成的竞争意识。

任何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隐藏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音乐、戏曲、诗歌等的融合与统一,西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同样与其绘画、交响乐、歌剧等相统一[6],具有本质上的关联性。

3.2代表民族文化品格的价值取向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本民族的母体文化中,并与母体文化共同发展,体现了一种不断的扬弃与融合过程,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统一性与历史传承性。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的结合还表现出了另一种主体价值取向,这种主体性及价值取向与母体文化内涵与规范相结合,体现出了本民族的特色。这种主体性的发展一般不会偏离母体文化[7],而是在母体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创新,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自身运动特色与母体文化特点的文化品格,即文化标识。以中国武术为例,武术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同样朝鲜民族有具有自身文化品格内涵的跆拳道,大和民族有相扑、美利坚合众国有篮球[8]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与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规训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也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比如在印度、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中出现了英国的半球,在世界各国基本都存在的篮球与足球等,都体现了一种对外来文化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吸收与传承。另外,在世界民族传统体育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对外来体育项目,保存本民族文化品格主体地位的行为,这些方式也体现出符合本民族文化品格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选择性。因此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过程中,需要从本民族文化品格及文化内涵出发,不断扬弃,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本民族文化品格的延续。

3.3代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通常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都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相关,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是特定习俗与的产物,比如端午节划龙舟,是一种节庆礼仪与祭祀活动[9]。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对一个民族的庆典、祭祀及其他娱乐活动发挥着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性格。

回顾中国历史,透过文化发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便可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代表性作用。中国从孔子到康熙大帝,从孙中山到都以自身的行动切实倡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0]。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文化品格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与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的能力与价值。比如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中国的武术等,都是本民族能力与信心的表现,是塑造本民族文化性格的重要表达方式,代表着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价值取向和追求。

4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

4.1摒除文化自卑,回归民族传统体育到主流文化领域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充满冲突与演变过程,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经济不断衰弱,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心态,使国人陷入一种深度的文化自卑之中。反映在体育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无限崇拜,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具有独立发展的形态与健全科学的体系,因此开始用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民族体育,使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完全失去了自身特有的价值与内涵。随着以奥林匹克运动为基调的西方体育世界性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得不去适应西方体育发展的要求,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西化,最终失去自身的特点及主体地位。

新时期要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恢复主体地位与自身的特色与特殊价值,需要从根本上摒弃民族自卑心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将西方体育运动作为借鉴对象与辅助工具,不断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回归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主体地位与价值。

4.2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的信念

民族传统体育积淀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成果,也蕴含着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文化基因。尤其是现阶段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的发展健全自己,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不断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不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维护民族与国家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基础与价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存在于整个社会进程中,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来讲,首先需要确定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并且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数千年,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内涵的体育项目体系,但受地域及传承方式的影响,一些项目逐渐消失了,因此要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及其特殊的功效价值,应重视其存在的意义与作为民族原创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现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4.3与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进行对话与沟通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面临着多元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融合与对话、沟通,在沟通与对话中相互理解和包容,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与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进行对话与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模式,需要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意义出发,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追求与目标。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促使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不断适应多变的社会,解决好民族化与全球化、个性化与普遍化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深对多元一体化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文化形式、文化风格等方面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民族自身特点,形成与现代化发展步调相结合的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从民族传统体育与全球化发展来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与其他民族体育相互碰撞与沟通、融合,逐渐实现了自身世界性的发展,提高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4.4以原创文化为基础,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需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11],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世界化的发展,才能有效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结晶,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其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相融合与发展的世界性意义与价值。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的不断扶持、指导与配合,充分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依赖性。世界各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内涵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在本民族原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当代性的变迁,即将体育项目与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外来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不断的接触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意义与价值,进而实现其现代化的转型与变迁,体现出文化筛选的作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受国家与民族发展历程特殊性的影响,很少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因此民族原创文化在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往往决定其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参与运动的主体还是运动过程及内容,传统的文化内涵及其他不科学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因此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讲,民族传统体育要持续进步与发展,应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去除其中封建的、不科学的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集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与文化性于一身的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对传统文化的沿袭是其区别与其他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民族凝聚的重要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其作为特定体育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基本社会价值外,还包括一系列衍生价值,比如娱乐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代社会,如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维护其文化选择模式,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是社会学界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界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不断出现,交流中的“势差”现象也开始流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遭到西方体育的冲击,面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需要不断探讨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不断维护民族体育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权利,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始终遵循与历史和现实对话沟通的原则,融合西方体育的优点,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内涵与价值选择的世界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2]赵发田.创意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契机[J].体育与科学,2011,32(3):84-87.

[3]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2006,27(2):1-3.

[4]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5]赵忠伟,栾桂芝.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学校体育的探析――以东北地区为个案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1):95-96,40.

[6]邬凤.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谈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32(4):85-88.

[7]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33-435.

[8]赵冬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安塞腰鼓的发展前景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183-186.

[9]彭劲松.我国民族体育乐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33-1034,1037.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2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71-04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丰富表现形式与内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内在文化机理不断发生了变化,使其生存环境与生存形态出现了断裂,在走向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使得民族性不断消失,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1],因此如何在文化认同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证传统体育的不断更新与现代化转型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事业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中的历史轨迹,从传统内涵中分析并探索出不断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与超越的机制及其相关因素,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

1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达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2],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符号通常具备一定的文化特殊性价值与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传统劳动的主要形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丰富与完善并最终形成,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不同的民族通常会有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与经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产生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健康观、生命观等而形成的有关人体科学的文化符号代表,主张机体的和谐平衡,以共存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确立个体不同元素的相对独立性与主体性[4]。另外在认识与感情之间,也主张不断地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自我与他人之间进行有价值的沟通,从对方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形式与价值,以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不断更新并重塑新的文化符号。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对其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吸收世界上先进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夯实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进步与超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有效表达,因此加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就是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与多民族的凝聚力。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认同可以看到其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的思路,因此需要在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固守自己的本土与核心文化内涵,保持自身文化形成与塑造的创造力,尤其是原生态文化宝库体育文化在内的所有特色文化符号内涵。另外还需要加快与世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及优秀体育文化的交流,加深理解,不断优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认同观念,促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认同要求与文化符号内涵的形成。

1.2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科学与完整,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固定的归属感与价值感[5]。不同的文化通常会有自身特殊的价值体系与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价值取向及心理发展结构是在历经长期的文化选择、冲突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对固定性,一旦形成,其价值体系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挑战,文化共融与多元共存的价值观念崩溃,多元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交融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让位于西方体育文化,本土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文化性与传统性不断退出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少的人会注意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固有的民族自尊心要求我们不断采用新的、成熟的方式来改进作为本土文化体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因此西方理论结合中国传统体育形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但发展的结果则证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异化。因此如何有效适应全球化的要求,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形成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变迁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传播,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被彻底颠覆,包括其心理倾向、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精神结构等方面。

要重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及内涵,需要不断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价值与修养,重视福寿与健康的民族品格,将“动静结合”、“阴阳相生”的养生理念融入到体育文化理念中,达到有形而下的身体锻炼与体育发展,从而促成传统体育形式及文化内涵的升华[6]。文化认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一定的民族与地域中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精神架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我国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主要反映在其发展历程方面,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会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展现新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大致经过了三个历程:萌芽期、成型期和转型期。

2.1萌芽期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初产生于传统的劳动形式,从原始的禁忌、崇拜及神鬼迷信的土壤中产生出的身体活动及礼仪表达,是一种原始意识、思维及早期迷信崇拜与人们生活的有效结合[7],并在群体认同及行为下逐渐成为具有特定内涵与民族色彩的地域风俗习惯。但这一时期,受地域空间限制,这种风俗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融合,因此形态丰富,百里不同俗。比如端午节,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是忌恶日,而在南方则是龙图腾划龙舟的表达。这种不同甚至延续至今,包括目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之间及少数民族内部之间,在不同的区域还存在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2.2成型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型期主要是在两汉年间,受国家大一统与文化交流的影响,体育文化也逐渐成体系性发展趋势,传统体育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异,比如对原始崇拜的活动变成了对历史人物的祭奠,并成为了节日风俗的主宰。一些风俗性活动逐渐变成社会礼俗,这些礼俗又经过演化变成一种风俗,不断地被人们接受、认可并传播。在魏晋之后,社会动荡、民族迁徙,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也使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活动开始融合,并得到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比如端午节从划龙舟到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公认的风俗与礼节[8]。

2.3转型期

转型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在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内涵的不断深入发展等方面,传统的活动与节令习俗等完全从原始的禁忌迷信中解脱出来,一度转变成具有娱乐价值与礼仪性的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大量的娱乐健身活动开始出现在节日中并且不断传播、交融,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内涵的表达,比如中国传统的拔河、游猎、蹴鞠、射箭等活动。发展到明清时期,传统体育活动中的游乐性一度成为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比如元宵节放花灯、旱船秧歌、玩狮舞龙、杂技百戏等,还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特有体育活动比如摔跤、那达慕大会等。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传承的建构

3.1“四位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分析

“四位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和民族传统体育组织[9]在内的通过某一类媒介或某几类媒介的传播而进行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传承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应首先定位于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从其教育范围来看,有相对宽泛的教育场所,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人类生活,因此也蕴含了丰富了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内涵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家庭与社会成为人民大众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基础的场所和自觉的文化行为。但要想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还需要借助于主流性的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去进行有目标、有意识的系统化、科学化学习,发展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

学校教育不仅培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者,还积极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包括参与式传承与专业化传承,前者是一种积极参与并热心支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后者则是具有系统知识结构并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职责的专业化人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与大众支持者和参与者共同努力,而学校教育则正是参与式传承者的主要教育场所。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传承更加系统与科学,学校教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相应的课程学习中,经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与计划,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促进与感染,强化个体的民族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科学规范的形式传承下来(图1)。

学校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10],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形式,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才能更好的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图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传播途径

3.2如何有效建构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四位一体”式发展

“四位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四个方面有机结合与统一。对于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文化内涵来讲,其更多的蕴含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因此通过非学校教育传播的途径,比如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都可以广泛的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参与者个体中。

社会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宗教活动及民族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通过发挥各自的特点及权威价值,通过有意或者无意的浸染,将民族体育活动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内涵传承下来。在民族体育传播的过程中发动了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宗教以其特有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强化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个体心中的地位,使其在个体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是具有明确目标与方式的正规化文化系统传播教育方式,因此是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核心方面,家庭与社会教育是此核心教育的必要补充。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培养专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沿袭者,家庭、社会及一些民族体育组织协会进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播到每一个参与者心中。只有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传统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完善。

4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

4.1生存基础的缺失

由于我国民族数量多,地域范围相对较广,因此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及环境条件,这些促使了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有文化性质与内涵[11]。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更多了发挥了其娱乐功能,某些文化内涵与特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没有耐力来继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使许多民族无形文化资产被迫流变消失。

4.2文化内涵的侵权

由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侵权行为在所难免。首先从国内讲主要表现在一些品牌商标的侵权,比如“少林”这一商标,就涉及到家具、汽车、医药、酒业等许多行业,从国际来看,外国许多国家与地区也开始关注“少林”,以“少林”命名的商标达到100多项[12],利用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来获取商机,赢得利润。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及名誉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虽然国家针对这些事件也制定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管理,但总体上来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因此现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4.3西方竞技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竞技体育文化不断侵入我国,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发生异化。从目前体育发展状况来看,一些国外竞技体育包括足球、篮球等开始取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一跃成为中国主导体育项目,使得本土传统体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发展状况越来越差。在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体育对各民族本土传统体育的冲击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练习太极拳、进行舞龙等表演,甚至仅存的练习者也对其内在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不甚了解。而在体育舞台上竞技与表演的大部分是根据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思路来进行的,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因此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呼吁保护并传承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与其他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

5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超越

5.1促进体育文化体制有效改革

促进体育文化体制的有效改革是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创新。要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需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丰富与完善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其次要以现代化市场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化发展契机,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体育文化与资源的沟通,开拓市场,在保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鼓励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度;再次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制度与方式的沟通与交流,将西方国家俱乐部及产业发展制度引进来,不断创新体制,壮大自身的实力,实行法人治理与市场化运作方式改革,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有活力和潜在持续发展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最后要重视创新机制的开展,不断推进传统体育事业向管理体育方向转变,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政治等多种途径,促进传统体育事业及体育文化的规范化发展。

5.2完善体育文化法律保障机制

完善体育文化法律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起一套法律法规以保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及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赋予时代的重要使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法律是有效保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最有力保障,国家需要从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出发,从体育、文化及知识产权等角度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实施一定的法律保护政策,加强相关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的设立与管理,有效保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5.3学习与借鉴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学习与借鉴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是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及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13]。学习与借鉴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发展模式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首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精华,去除糟粕,对文化模式进行合理创造与改进,对于不符合我国发展阶段与国情的,需要去除;其次要在保持本民族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西方体育竞技性核心精神,追求自身文化内涵与精神发展的价值实现;最后要积极借鉴现代体育发展模式及优秀成果,引入现代化的体育方法及科学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体育进行理论建构与研究,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组织体系及传播手段,不断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5.4不断寻求民族传统体育的超越与创新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断吸收外来因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向外扩散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相邻地域之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会形成一种新的跨越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包括精神信仰、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与民族形式融合起来。

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更加规范的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全球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民族体育的不断融合,因此需要不断维护自身的特色,吸收他国的有利因素,摒弃糟粕,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时期要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创新与超越,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政府在有关方面的领导,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学与民主的管理过程与决策形式,不断创新。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还需要不断适应健康化与持续化发展的理念,提高自身的娱乐性价值与审慎性价值,以形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大众晋升目标的实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内涵进行改进与创新,使其更加通俗化、科学化、大众化,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6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走向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重要方向性内容,也是多样化与多体系特征逐渐进行归类与整合的发展过程。如何保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促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分析,需要从多层次的延续中发挥自己的功能,呈现出具有个性化文化内涵与品位的现象。从现代体育发展的意义上看,中国传统体育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世界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153-1157.

[2]徐华.传播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4]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5]万义,白晋湘,屈杰等.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28(1):25-28.

[6]高守清.“人文奥运”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J].体育与科学,2009,30(5):43-45.

[7]高守清.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及理性规避[J].体育与科学,2011,32(1):83-85.

[8]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72-876.

[9]朱家新.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7,14(5):73-77.

[10]李延超.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1]胡悦,韦晓康,王新等.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27-129.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现代学校体育理性回归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探究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未能有序地融入学校与社会中去,在广大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到现代文明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处于弃旧而未迎新的相对真空期。民族民间体育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与在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经济发展价值,都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不容忽视[1],提升对民族民间体育的认识,挽救和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是当务之急。

国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新课标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民族民间体育进入现代体育课堂提供了依据。我们在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对其的功能性、精神内涵、生活性与自然性进行思考,探索一条与现代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性回归之路。

1.保持特性,传其功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流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游戏多不胜数,是我国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而且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竞技性,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和谐共处,以及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健康知识技能都有好处,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内容上的枯燥,以及趣味上的不足,更可以满足那部分被竞技体育置之门外的学生的需要。在体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有效地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充实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课程内容为投掷类时,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引导,如:壮族的投绣球比赛,仫佬族的打灰包,畲族的打尺寸游戏,等等。课程内容为跳跃类时,我们可选择壮族的跳桌活动,黎族、苗族的跳竹竿活动,民间流行的跳骆驼、跳绳活动,等等。在运用和使用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可对其进行改编,但应注意保持其特性,对其功能要运用得当,既要保持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又要符合于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内容开拓的要求,突出体现出其应用性特点,让游戏化教学更科学化、实际化,使其操作性更好,这是一种创新,是对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功能的拓展,也是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一种提升。

2.探析内涵,承其精神

现今的体育教育中所传授的多为竞技体育知识、技能,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艺而忽略体育中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很少有人追溯其文化内涵。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累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和极其丰富的休闲和娱乐性的内容,其道德教育价值与民族认同价值不可忽视,体现出体育的人文精神内涵,始终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精神快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如仫佬族民间体育游戏抢粽粑、打竹球等,其中所体现出的“连结现象”就是一种体育的人文精神,通过连结的方式在相互保护、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情况下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参与者能够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快乐,直接促进生产力中“人”的发展,不是为了纯粹的技能提高和竞技的体现,而是为了促使参与者形成自然质朴、重情义、崇礼重教的民族性格。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精神内涵在学校中传承,有利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有利于专项化的体育游戏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成运动技能的形成,达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

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理性回归,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尽一份责任。现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其流传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民俗性,很大一部分项目缺乏整理与挖掘,有些项目后继无人,有些项目甚至已经失传。我们应利用学校这一块沃土,让学校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基地,使民族传统体育能成为有源之水、有土之木,从此生根发芽,民族精神永存。

3.体验过程,还原生活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萌芽与发展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其浓重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广泛的娱乐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密切组成部分。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的节日庆典。有些游戏项目在发展中逐渐完备,最后形成了竞技项目和杂技艺术,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社会体育中的一项。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满足民族的健身、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文化,由于活动鲜明的身体表征属性、参与者接触的频繁性、对情感和意志体现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参与的人们很容易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意志的考验,从而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显著效果,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各民族真实生活的还原。“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这句诗深刻地反映出老一辈人心中的感慨,充满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在回忆中,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游戏,如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放风筝、打陀螺、跳绳、滚玻璃球等,而与游戏玩伴结下的友谊,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生活历程,成了一生甜蜜的回忆。感叹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常使子孙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丢掉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体育游戏是启发青少年身心的最好教育手段,青少年参与各项体育游戏的过程,就是他们获得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2]。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中,让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找到生活的乐趣,从而学会去适应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既能促进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无论对于其日后的体育生活还是日常的社会生活,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体现出深广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抛开功利,回归自然

如今,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竞技的高层面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争光”。而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时,所体现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导致参与者必然大幅减少,身体运动的不足与身体素质的降低,让许多的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让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课堂中,抛开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追求乐趣,在游戏的乐趣中自满自足,通过具有创造性和变化性的民族民间游戏活动来使学生体验动态时的欢愉感,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人格的升华,对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作用[3]。同时,让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在学校中传承下来,也是体育活动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符合倡导“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宗旨无形地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递进所在。因为,当今的体育运动,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学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在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其与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各民族经过不断的变迁与融合形成的文化风格与传统,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再回归到社会当中[4]。

5.结语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指出的方向,是抢救、传承、发展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环境和途径。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课,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还会勾起学生家长的童年回忆,从而产生学生、家长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当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不能代替现代学校体育课堂内容的,但我们要求的是互补、相融与和谐发展,让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文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综合分类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22.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7.

[3]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0.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4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53-0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大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养生内容,多样的武术、乐舞、气功等运动形式,以及很深内涵的民俗习惯和风格等等,它包容各个民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即各个民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封建专制的辖制,以及封闭内陆环境的制约,传统体育始终没有走到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及至今天,它似乎更加无法承载社会发展的动力,愈加淡出人们的视野,发展危机也从深层次表现出来。面对这一情况,厘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特征,以及表现形式,从而在较高层面上形成一种价值认同就成为进一步解读传统体育,建构其发展前景的必经之路。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受不同民族母体文化的孕育,表现着不同民族社会的思想和要求,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蕴含了文化学所认同的各个层面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征。第一层主要表现为各个民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逐渐突破民族之藩篱,在传统体育文化系统层面出现了集中、交融和整合,由此内化为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内涵。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成为中华民族对传统体育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共识。虽然在每个时期,每个民族都会对传统体育文化重新产生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但无不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进一步将这些价值和思想蕴含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因此,从整体上看,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形成就是各个民族不同文化思想、价值判断、民族精神经过整合后的产物,这些思想和价值内涵是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备民族特征的根本标志。第二层是指传统体育文化具体的组织形式以及表层的风俗、规则等。中国传统体育体系复杂,很多项目就是从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之中孕育产生的,它们不仅“为早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规范和社会传播提供了有力的舞台”,而且成为联结各种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纽带,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都是源于民间的祭祀神灵及庆祝丰收等风俗活动。第三层是上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物化为传统体育项目实体,即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它是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但是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传统体育自形成之初就强调动作的非自然性,基本上采用的是和人正常姿势相悖的动作,多模仿动物,动作以圆形、环形、球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民族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其它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这些价值内涵之所以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在于它能够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也就是说由需求而引发了不同阶层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考,进而形成了对价值内涵的某些共识。首先,受母体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倡导的冲虚周行妙道,儒家标榜的道贯乾元,墨家崇尚的天志兼爱等思想,由此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和逍遥的基本价值指向。虽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不像西方体育文化那样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质成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包含在母体文化精神的孕育和更迭之中,但这种不充分的或不完全独立存在的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价值体系仍然在母体文明的土壤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具有了普遍存在的现实意义。其次,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表现形式自成体系。等级森严的礼系观和嬉戏观是对传统体育文化影响最深的两种观念,前者把体育运动纳入到道德培养和教化民心的轨道上,要求体育只能在“礼”的节制下发展;后者将体育运动归为不同阶层筵享之余、闲暇之时的娱乐节目。这两种价值观体现出的是人们对儒家学说的推崇,从本质上确定了体育的社会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体育的特性、价值内涵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反应机制中时刻都体现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基本特性。最后,中国传统体育与外界的联结上凸显母体文化的特质。在母体文明中,中国传统体育虽然无法像西方体育那样引入“物质”、“自然科学”的基本理念,但人们在哲学高度上把它看作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把它看成是能够实现实践者自身,以及和外界达到“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他们对传统体育的文化规范和范式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够摆脱身体对道德和精神升华的桎梏,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因此,从整体上看,人们的价值认同并不是指向传统体育本身,而是指向了身心与万物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上。

综上所述,当人们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各种价值特性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之后,其价值体系就会以一种普遍存在的姿态出现,并通过各种价值实现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来:一是传统体育文化中蕴涵深厚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生命力”日渐旺盛,成为价值实现的主体;二是那些保守的,有时甚至是反动的,被时代淘汰的价值体系。日渐衰微,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就今天的传统体育而言,能够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能够承载这个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就应该成为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载体,而那些无人问津、不符合时代潮流、违背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则应该被列入淘汰的范围之内。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内在机制

价值认同主要是指根据人的先验价值判断能力,综合各种感知而形成同一认识的一种价值思维活动,简单一点说,就是指人的一种价值思考、取向和价值思维判断活动。它不仅是人的价值判断形式,也是人的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同样对中国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也表现为中华民族在一定文化和体育文化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一种综合价值思维活动。中国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始终深受儒家、道家学说的影响,在此氛围之中,大多数人就把它和神秘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传统体育纳入了过多的“玄学”成分,而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自形成之初就蕴含了尊重人的价值和充满了人本主义的精神。无可讳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确实蕴含了许多神秘主义色彩,但是要一棒子打死则显武断。

在传统体育形成之初,它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虽有肌体但缺乏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人们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意识并不强烈,其价值性质和品质也不明确。因为此时人们对体育的价值意识正在形成中,许多体育文化的特质还只是作为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一般文化价值中的一部分,除了较高级阶段的或某些特定的体育文化现象外,大多还没有形成稳定、统一的价值体系。因此,人们的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价值意识也多处于不稳定、不统一的状态,其价值认同的思维活动虽然带有预先思维和判断的性质,但还不具有强烈的体育价值意识倾向。但是当传统体育逐渐成为一种实现身心与万物“合一”的独立的工具的时候,人们便对它的价值判断和认同出现了另一种局面:整个中华民族对体育文化系统都逐渐有一个稳定、统一的结构和价值体系,人们对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思维活动不仅带有强烈的、独立的价值意识倾向,而且对其价值思考和判断也具有普遍的先验性质。这种价值判断和认同不仅标志着人们开始用怎样的母体文化理念或范畴概念去认识体育,而且标志着人们开始用一种主体性的身份参与到传统体育实践之中,共同促进其价值体系的实现。也就是说在人们还没有获得体育文化独立的价值意识之前,先天道德本性和知性思维能力只是作用或蕴含在母体文化价值塑造的历程中,而无法进行具有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价值思维判断活动,更谈不上去认同和综合。

2.1 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思维形式

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度,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之中。它作为一种价值思维的抽象形式,显示着各个民族对传统体育的不同体验和价值认同。离开了孕育传统体育项目实体的民族和文化背景,是无法对本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特别是他们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观念,或在本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价值思维模式,在综合判断中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缺乏西方人的“物质”概念,也不把宇宙看成是冰冷的物质世界,而是把它看作普遍、整体存在的生命世界。这种思维方式作用到传统体育之中就深刻地表现为一种原始朴素的体育生态观――在周天“气”的流动中,充满了“道”、“仁”、“义”、“信”的生命精神,讲究在厉炼过程中“意静而神游”、“澄悟天机”,要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同时强调人只有融合到大自然中,去聆听宇宙的生命声音,与万物的生命精神保证和谐统一,使自己的生命精神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精神融合在一起,自我的身体、道德和生命的历练过程才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因此,中国体育文化虽然对“肌肉”、“健与美”的认同感比较淡薄,但对实现道德升华和生命的和谐精神感受却非常强烈:不仅在精神内涵的引领下,实现自身历练与万物的和谐关系,而且强烈地体验着由外及内的生命美感与价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人们自古对“体育”就没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实现精神升华和道德修养的辅助工具,虽在鼎盛的唐朝,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体育依然没有获得强势文化的社会身份。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思考就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在很多阶层中参与体育活动还成为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这种价值思考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它源于长期农耕文明和儒家学说教化下不同阶层所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观和价值思维模式在作祟。

2.2 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感知和认同的同一性和统一性

各个民族或阶层感知传统体育文化的方式大不相同。尤其是在传统体育形成了稳定、统一的价值认知模式之后,每个阶层对传统体育文化各个层面的感知都会纳入自身的价值认同体系中,从而到达到自我认知同一性。传统体育虽然从来没有走进过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地从母体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中进行着缓慢的交流。尤其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氛围中,不断地综合和整合着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这种自主性融合,充分体现着传统体育文化系统认知的同一性。

每个阶层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判断和认知是建立在已有文化感知经验和价值思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自我“天然合理”的母体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秩序基础上的。不同的阶层在传统体育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特殊的体育文化经验和价值思维形式。但若以此来分析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是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和统一性的。因为具体语境中所出现的这些价值感知和认同方式并不具有新时期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秩序。不同阶层对传统体育的价值感知和赋予的价值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这些作用连续的同一性或一致性达到某个临界点后,会自然进行内层和外层的经验综合,这时又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一种统一或同一,即形成对传统体育价值思考和认同的统一。当然随着母体文化的更迭,会产生一些较为偏颇或错误的感知综合,如传统体育中的家长制、神秘主义色彩、专制主义色彩等。因此只有在社会文化主流氛围或趋势能够长期正确把握并引导不同阶层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的时候,他们对多样的传统体育才能够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和认识,才能够以较为正确和宽泛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体育文化现象,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周易大传》(简称《易传》)中讲“刚健”’,刚健就是永远运动,永远前进。《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封)’”。这种大道运行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在铸造传统体育价值体系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强不息,就是要效法天的“健”,要始终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性,有机地丰富其价值内涵和反应机制,并不断完善发展;厚德载物,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不同的外来文化资源,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这种对传统体育价值感知的同一性使其具备了清新的文化精神,内涵母体文化的气质也彰显在自身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母体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中国传统体育价值体系也始终圈缩在农耕文明之中,这就形成了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中的诸多先天不足:一是体育项目的抽象性和非标准化使其很难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合大众的需求,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价值表现形式和效应;二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缺乏民主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虽然有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一直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之中,无法从始而终地进行改革。

3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基本指向

新时期,寻求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认同的本质就是构建其价值趋向。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符合时展的潮流,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应该建立“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认同。中国现在多种体育文化并存,它们之间相互冲突、交流,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因此,今天的传统体育应该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找到一个有力的平台。

首先,走向传统体育价值认同的多元构建。传统体育文化日渐缺乏承载时展内涵的驱动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利用多种优秀的文化资源,从根本上树立不同阶层都能够接受的价值认同。既要尊重每一种体育文化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属性,从民族背景资源中寻求改革的切入点,又要考虑当今中国各个阶层的现实需要,从而找到其发展的正确轨道。

其次,寻找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大众体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因此,传统体育走向大众,走向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就成为其发展的立足点。其一,开发和大众体育联系紧密的传统体育项目,确立“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基本定位,使它们能够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享受运动。其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社区、高校,以及竞技体育发展平台等强化传统体育的传播机制、运作模式,把弘扬民族精神、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体育并轨现代化道路基本起点。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5

(一)从立法角度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与文化的一个交叉点,不仅具有体育的属性,也具有文化的属性,因此具有现行的知识产权特征。因此,应从立法角度做好对其的保护。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仍处于建设状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大多采用的法律保护主要被归类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的保护之下,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也处于建设中,因此,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主要依靠于行政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法辅之,因此,就立法角度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主要来源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可见,就先行的立法而言,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力度仍是不够,因此我国需要从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机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三方面入手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

(二)结合高校教育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的学校体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通过传播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传统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拓展打开新的思路,为学校教育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取得实效性的双赢。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和体育事业建设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更好地继承几千年流传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剔除其糟粕,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机地融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及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半封闭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与高度专制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理论型文化。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被赋予了“注重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气质以及自然与社会相和谐的风格”。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强调意念的体用和内部修炼,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其活动的特征。所以说“中国传统体育就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浓郁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同于西方体育,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突出地再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交融构成的附和体,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则引起了文化系统结构、模式或风格的变化,有些项目消亡,但流传下来的都是只有活力的,并得以积淀保存并延续下来,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历史的结晶,是活的生命,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的优势,虽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传统的特点,传统体育文化在时间上还具有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

总之,民族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历史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传统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延续,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它们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有效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省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学校是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平台,肩负着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学校体育在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将发挥作用,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是生产力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个因素能否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的,即国民综合素质。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发展国民素质,学校是重要的一环,在民族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和手段,传统体育的内涵、理论将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拓展新的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的。物质文化是指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物质形式,而精神文化是指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等。这些通过身体实践来教化人的方式是人类文化之光的折射,对于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人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重视人的自身的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并以普通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适合于大众的需要。它对于振奋民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显著作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因此,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对克服西方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弊病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把解决现存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观念以及综合人文关怀等方面。并对其具体操作效能进行评价,以期改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缺乏的现状,从而对学校体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参考。

三、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的具体举措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使学校体育教育增添本民族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打破以西方竞技体育为模式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锻炼价值较高的民族体育项目被列入全国和地的学校体育教材。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民族体育专项课程,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良好教育需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普及,特别是在中小学普及与推广传统体育知识与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传统体育的深刻内涵及文化传播的持久性和长远性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很好的解决。

1.优化校园文化体育育人环境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在外界环境的熏陶下经过个人“内化”而成。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密切相关。在硬件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校园人文景观,如名人塑像、古人的人文浮雕、校训、校规等,使学生在优雅的校园文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在软件上,重视各种体育橱窗建设,各种传统体育队伍建设,使它们同其它队伍一样系统规范。如武术队(兴趣小组)、围棋、舞龙舞狮等等。增设人文讲座,不定时地进行对传统体育的讲解,经常开展传统体育方面的娱乐和竞赛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发挥社团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便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2.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学科交叉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育,把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教育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四,比如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诸多学科联系起来开设传统体育人文教育课程,为校内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接融点,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并注重与其它学校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可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3.把传统体育知识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传统体育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纯理论知识的特点。(1)体育运动实践,在学校中传播传统体育文化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同运动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体验传统体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崇高目标。(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并通过“内化”形成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尽力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检验学生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出差距,便于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使学生打下广泛能力的基础,以便于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在实践中拓展知识,锻炼能力,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其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并更加切合实际的需要。

4.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突出人文理念

在现在体育教育强调“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前提下,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材时,应在不忽视体育运动给人的生理方面的价值时,同时重视内涵于体育活动中的文化价值,利用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促进人的道德形成,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旧。在具体内容上逐步改善单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体育内容和乡土体育内容,并提倡教师的创造性改造和学生创造性学习、运用,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本质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7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发展

一、传承与发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其实就是在共同种族、生活习惯大体相同、思想意识也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发展并流传起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相对稳定性,如龙狮、龙舟、摔跤、气功、太极、箭弩、武术等运动项目。它是以形体活动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现,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从民族传统体育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特色。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近千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们不同民族的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生存环境。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可以在文化中得到部分反映,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反映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审美情趣、、观念价值等等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总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人合一、五行说、阴阳论等重要的传统思想。

二、浅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1、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和强健体魄。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形体的,直接体现的功能就是在于人们用之养生和健身。这也是其在大众中受到广泛推崇以及在高校体育中受到传承的重要原因。在近十几年来,我国由于受到了体育世界化的过分影响,忙于在体育上与世界接轨,培养了大批的竞技型体育人才,也使我国在国际上地位提升了不少。但是,这些竞技型体育项目则更多的是侧重于增强人体器官功能、发达肌肉和强健筋骨,而基本是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融洽社会功能、调整心理功能和修身养。现代健康理念则要求人们遵守公德、益群、调心、健身、养性和修身等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融合了社会学、养生、医学以及传统哲学等等学科,既利于人们健身,又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充分体现了道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2、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跃社会文化。近十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加强和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人们也就越来越喜爱和关注那些展现出人们喜闻乐见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在在公园中,早晚都可见练习太极、武术等等的人们,且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可见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了,甚至当前有很多高校都将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作为必修课。在各个地方的老百姓中间,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拔河、舞狮、龙舟赛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既使使老百姓的平常生活丰富了很多,又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且使之良性发展和使之生命力更加旺盛,最终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活跃。

3、有利于凝聚人们的感情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承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在其中深含着我们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性、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使他们能够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了解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上产生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在人们中间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从而团结各个民族,实现民族间的稳定与和谐。

三、分析当前高校促进主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状况

1、当前高校开展民族体育的主要特点。高校开展民族体育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积极营造多维的校园健身氛围,以竞赛形式促进民族体育的普及,又以表演的形式促进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我国从1982年开始的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重大活动中都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等等。另外,在很多高校的公共课或必修课中都设置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且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健身俱乐部,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队,比如舞狮代表队、龙舟代表队等等大众性的代表队。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近几年在高校中发展得十分快速。

2、分析当前高校开展民族体育还不够理想的方面。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与以前仅重视竞技体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不过,笔者认为其发展程度还不够,还存在较多的实际问题。比如,许多高校仅将民族体育中的武术作为主要项目引入,很少引入其他项目,在理论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也没有突出特色,在其中也没有彰显出时代特征,再有就是没有足够的专业化老师等等很多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发展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策略

1、从理论上提高体育教材的科学性,使其在理论上成为规范的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的一部分。另外,还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新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突出素质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体育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大作用。为此,体育老师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体育老师能够灵活地、自主地安排教学活动,而不能死搬硬套地执行本校的或其他学校的教学安排。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地丰富,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三,在理论上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教材体系能够进一步地完善,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是动作要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还是向学生传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2、在体育教学中将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融于一体。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纯竞技性体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将健身寓于娱乐中。作高等教育,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向学生彰显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越性,在教学时,尽可能将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进行充分融合,同时,在鼓乐配置和服装的设计方面尽可能地尽当前的潮流元素融入进去。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也有效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3、充分结合区域特点,促进特色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幅员辽阔的国家,在不同区域中、不同民族中都有其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有必要充分考虑本校所处区域的独有特征,开展一些具有本区域特征的传统项目。既有助于学生轻松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总之,因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功能和独有的文化内涵,而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生机勃勃,同时,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与良好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还存在着较多的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才可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项目基金:2013年陕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3349;课题名称: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8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具备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使参与者不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实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还能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认同感,起到文化传承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结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基础教育现状等因素,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利用校本资源开发,广泛宣传民族体育传统知识,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和提升学生乃至周围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1.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锻炼兴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利用将学生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将许多城市孩子以前没有见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视野。例如我校曹海霞老师把锅庄舞引进课堂时,身着藏服,发动学生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和学生一起在优美的藏族歌声中翩翩起舞,从学生充满新奇与欢悦的表情中可以知道,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没有的感受。

2.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民族项目引进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例如陈恩华老师利用民族传统项目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使其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发挥其特色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连一些平时不爱锻炼甚至逃课的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培养学生搜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习惯

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动员,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了解、收集各种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同时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信息能力增强,部分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干力量。

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效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1)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2.5%,其中男生比率(72.4%)高于女生(63.3%)。

(2)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对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8.2%,仍然是男生的比例大于女生的比例(57.9%)。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女生的活动程度低于男生,这主要是因为76.6%的女生喜欢民族舞蹈、跳皮筋、踢毽子等技巧性运动,而67.9%的男生喜欢拔河、抽陀螺、蹬棍、打炮肚、犟板颈、拉扒牛、赶猪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男女生的项目需求要更多地协调、沟通。而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比赛时,学生交往次数增多(78.4%),锻炼主动性(68.5%)、效果和兴趣(63.5%)的提高,充分说明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的评价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9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疫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郭建平.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与意义述评[J].教育改革,2008,(11).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也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随着朝代的演变,流传到今天,为人们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为历代人所沿用至今。

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设大学生精神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对于建设大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各行各业都应用其中,小到产品包装、邮票设计,大到民族服饰,室内装潢。这便是一种继承与弘扬,从而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这就是传统文化最有成效的应用,实用且具有审美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在中国儒家体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还提出礼、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学的精神建设源于大学生总体的道德精神构成,这一点毋庸讳言。同时,也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海上的灯塔,指引着社会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在建设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大力弘扬“不断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将“创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涵养,外化为行动,优化为素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将思想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让我们不断进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特征。

2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够得到广泛的流传,不仅仅在于它本身复杂的观念,还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来生产创造的智慧结晶。它的继承是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传播。

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此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思想体系。我们大学生的课程包括: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与大量的科学课程,也许恰恰告诉我们,我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处于“泛化”状态的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随着人们不断的认知和提高,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儒学文化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认同感、文化价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广。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担负着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从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它负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现代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历高,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学历不代表有文化、有教养、会做人,而是要学会爱人、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父母,学会感恩、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各高校因传统风气,学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确引领人们行动的风向标,大学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知识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应该认识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我们也得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近八成的人,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认为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艺的不断革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吸收融合着,衍生出现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独特文化思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诠释传统文化可以使面临文化困境的中国人找到重建中国文化的依据和武器,也是当代大学生务必学习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琦.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大众文艺.2012.305期.12.

[2]杨雅丽,王凤荣,同晓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3.25期.

[3]徐治山.浅谈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时代文学.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