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十篇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十篇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05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文字”是指“书面语”。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文字”轻“语言”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问题。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运用好口语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和语言理解力不强的小学生交流时,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要用贴近童心的词汇与学生交流。如一次早饭后,一位教师看到一群学生在教室里打闹,非常生气,便怒吼到:“同学们,坐好!你们来学校读书,就要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教师看似精炼的话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竟然还有个学生模仿老师说话。这引起了该教师的深刻反思。在该教师所说的话当中,闻鸡起舞和发奋图强这两个成语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老师话的含义,又如何按照老师的意思来做呢?第二天,当学生们再次在教室打闹的时候,该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爸爸妈妈送你们来学校读书,每天要早起给你们做法,还要一天接送两次,非常不容易,你们要是不认真学习,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大家说,对不对啊?”这样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口语化语言运用,教室里马上静了下来,学生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照本宣科”是扼杀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悖于当前课改方向。应从以下四点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卡通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方面教师的备课无疑四是重要的,应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使其从中发挥规律。提倡先读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主动途径。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在熟读的前提下,布置分段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都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只求内容一致,不求答案统一的发散思维形式,活跃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40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一提出,口头表达就形成了语言训练过程。那种只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小绵羊”式,往往卡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运用好幽默化语言

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学生写字时的笔顺颠倒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回”字写法时,很多学生都是先写外面的口,再写里面的部分。对此,一位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课堂上教师故意按照小学生错误的笔顺把“回”字写在黑板上,并幽默地说:“你们真不礼貌,看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爸爸进不了家,会生气的。”学生听了哈哈一笑,个个心领神会。这样的小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笑声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写字笔顺,学生对这个字的写法也会一辈子忘不了。再如,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写的一段文字忘记了标上标点符号,该教师特意拿出来范读。在范读时,老师故意表现出自己被憋得无法呼吸的痛苦状。孩子们在哄然大笑中明白了标上标点符号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可滥用幽默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以“读”代“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范读是有必要的。(范读的方式有:教师本身;录音教材;读得好的学生读。)。单调乏味地读,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读”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读,引导进入角色,从读到演,先让学生认真揣摩语言文字,然后进入角色,演一演、做一做、议一议,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运用好角色化语言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与小学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言辞虚浮、矫揉造作,要能够保持自我本色。小学语文教师需扮演的角色很多,有“传道者”的角色,有“朋友”角色等。运用好“儿童化的音色和音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使小学生听了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例如,教师的语言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变化。如教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会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母亲用轻柔而甜美的声音,给孩子们讲解,使他们感觉到柳叶轻轻抚慰湖面的轻柔。

俗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要将“读”贯穿在课堂的始终,采用以“读”为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读代讲”。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是基础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基础依据,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只要求背诵古诗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基本没作任何要求,而中学阶段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到了中学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没实用性的文言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当然,讲大道理来说理,七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法国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国家可能被侵占,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很有用的,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情感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关键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根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法,但教师的教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根本。教师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教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地齐读或以角色朗读。

2.讲故事方法的训练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3

一、快乐感受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石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会大大集中,因而学习效率也会有所上升,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为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在快乐中做到文言文的启蒙。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文言文,因此,在初期接触的时候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致都很高,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这种兴致也在慢慢流失。而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要将他们的这种兴致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动画、典故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排演成一出舞台剧,剧本对话不设统一标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作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展现自己的翻译才华,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们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朋友”“知音”的故事,上课时在班级里讲一讲,为文章学习做好感情铺垫。很多学生都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情谊,激发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带着对比的心态去解读这个故事,并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场景,以音乐感染学生,欣赏文章与乐章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总之,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颗对文言文的热爱之心,他们的学习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丰富积累是提升文言文素养的手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可见积累的力量之大。一个人的学识、品位等都与其文化修养和知识积淀有关,学生文言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平时的阅读积累。所以教师不能只专注于教学课文本身,还应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文言篇章,在阅读过程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积累更多的词性用法、文学典故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继承和弘扬祖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人教版的教材中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个板块,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诗词、对联、歇后语、文言警句等,教师应认识到这是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一个有效平台,应当在教学这一板块时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如在人教版语文新课标第九册中有一个“日积月累”的主题就是“名人名言——读书”,其中列举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名句,那么教师在解读了这些句子之后就可以发动学生再搜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文,或者是找到这些诗句的出处,让他们结合全诗再来看这些诗句,是不是又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达到以教材本身为依托,向外拓展。此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不管是诸子散文也好,《论语》《诗经》也好,诗词小说也罢,主要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已,而不是说要求他们能读懂多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言素养。当然,还应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平时的阅读,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班上开办朗读背诵比赛、话剧表演小组、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进一步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而在活动中也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和体会句意的方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更深层次地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有效诵读是增强理解能力的捷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堤出:“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本,以此为突破口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提供了三种途径作为参考。

(一)师生范读

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大多篇幅较短,适合学生朗读,但是古代文言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文相去甚远,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如何断句、哪里重音、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别说学生了,有时教师也不敢百分之百地确定。所以,朗读示范尤为重要。在正式进入每一课的学习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网上的朗读录音,或自己朗读,或请朗诵功底过硬的学生代表来朗读,给全体学生做一个好的示范,让他们有可模仿的标准。而在倾听和跟读的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文中做好记录和标记,标出文章的节奏、重音等,如《学弈》中的“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搁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让学生在自己重复朗读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还原泛读中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抑扬顿挫之感。还可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流淌当中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加入表情和动作,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当中。而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感悟也会逐渐加深,并获得语感,逐渐读出气势,读出神韵,真切领悟到文言文的韵味与魅力。

(二)学生自读

有了良好的诵读范本之后,学生就可以在课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由诵读。学生的自读感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关键过程,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专业且适时的指导,让他们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僻字,能够对照课文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并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地位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组织开展一定的诵读活动,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发掘“指名读”“分角色对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在与全班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好的读法,吸收别人更为精到的见解,构筑互助双赢的高效课堂。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自读模式中更容易发现自身问题并对他人提出质疑,在交流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大大弥补了范读无法面面俱到、具体而微的缺点。这种自主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他们在一点一点读懂文言文的成就感中逐渐加深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背诵默写

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而且尤其适用于对古诗文的学习。而且,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学生的记忆力强,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很多文章一旦记住就有可能终身不忘。所以在把课文读熟了之后,就该是背诵和默写了。在每篇课文的结尾都会注明是否需要背诵,因此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应单独找时间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或者是默写过关,以此来强化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如此,背过的文言文章长久地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从前的内容也会产生新的理解,在年月的堆积中深入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和文言的魅力。

四、结语

文言文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并且也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争取在文言文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实的知识储备,为其终身学习语文打好基础。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4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明确和规范性上。语言的明确和规范主要是指符合思维逻辑、词汇语法的准确、读音语调的标准等。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的词汇使用准确性、普通话的规范性都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语言的准确含义和感彩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向学生进行内容讲解时要清晰准确,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由于小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对象,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口语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接受,要尽量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可接受性特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选择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且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语言时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例如风趣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动画片有关的例子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思维训练,当学生升入到高年级后再进行严谨的语言教学。

三、规范性特点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规范性。由于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职业,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教师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对小学生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使教师的榜样力度和示范效果得到体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智力的发展方面都不够成熟,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语言的规范性进行重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超过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而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模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管从哪方面出发都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词汇、语音、语言等内容的传授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艺术性特点

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对美的语言进行巧妙的应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得到培养。从审美角度出发,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仪态美。使用丰富自然的姿态和表情结合到演讲中;②流程美。沟通融洽,衔接紧密,节奏抑扬;③语境美。完美的逻辑推导,出神入化的进行讲解;④内容美。语言含有哲理,耐人寻味。

五、趣味性特点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5

一、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炼,富于逻辑性和系统性。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层次清楚,结构条理地进行讲解,做到言不烦、少而精。俄国有一个叫纳德松的诗人,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这是当他不能用恰当的词句表达他要表达的东西时的感受。著名作家高尔基对此话深有同感。中国苦吟诗人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折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类似的为语言痛苦的写照。美国历史上的林肯总统则是另外一种语言的痛苦,他小时候因为听不懂别人的话而经常生闷气。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再不能想到别的什么比这能够使我更生气的了。”因此,当他要说一件事情时,总要把事情反复思考明白后,再用通俗平易的话把它讲出来。了解他的葛拉罕先生说:“林肯常常花几个小时去思索一件事情,当他思索出来后,还得把思索的三句话中,拣一句最好的说出来。”这种习惯使他后来成了著名的演说家。

教师要想科学清晰地讲课,可以学习林肯的这种方法。首先,把要讲的内容,真正搞透彻。有很多人说话不明白,就是因为他们要表达的事情,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事情在他们脑子里只是个大致的轮廓,他们的脑子在心里的雾中工作,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第二,把已经弄清楚的内容,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引入,如何推导,用什么方式表达,难点怎样解释,怎样举例……这样深思熟虑,寻求出最科学的表达方法来。再者,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别要求教师注意避免“啊,反正,但是”等口头语,过多的口头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启发性

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发展思维;二是激发感情;三是富于想像。

启发性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思想,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要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既要抓好“关键”,还要做好“引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因此,课堂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富于启迪。有位教师在上《巨人的花园》一文时,问“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他怎么会明白了呢?”这样一开始就把关键性的问题向学生抛出来。老师接着引领学生体会“巨人怎么任性,怎么冷酷?”“巨人又是怎样唤来寒冬,赶走春天的呢?”这位老师在不断进行启发铺垫,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领悟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的、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含义。因此,教学语言要生动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循循善诱,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同时,要把握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机,体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三、生动性

生动的语言会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

“一个生动的事例所蕴涵的教益,远胜于十部于它的告诫。许多干巴巴的法律条文,背完之后很快又忘记了。而老师课堂上讲的生动的案例,连同由之引出的法律知识,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是说。

的确这样,人们对于活生生的形象事物的理解和记忆,要大大胜过由一大堆抽象概念组合而成的理论,懂得听众这一特点的语言大师们,善于把他们要阐明的道理,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既具有语文教学的语言共性,又具有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探寻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等方面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鲜明特色与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特点

“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性的语文教学语言,严格控制语言、词汇及语法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误读、读错、乱读现象。如某些区域受到地方性语言特色的影响,将“杭州”读成“黄州”,将“故意”说成“得为”,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区分“zhi、chi、shi”与“z、c、s”,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基本规范,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词语的正确读音,也无法使用规范性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性语言特点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关键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语言的科学性特征,保证字、词、句等方面语义的正确传达,情感的合理理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等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递科学性内容。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落花生”中“落”字是动词,引导学生将“落”换成“种”,并讨论两个动词互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师对题目的望文生义,缺乏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也表现出教师查阅资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学语文语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有歧义、多余或缺失等问题的句子,教师必须通过句子基本结构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形式,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实现小学生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准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深切理解“幽静”一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组语言:“冬日的夜晚、朦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茅屋”的描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幽静”的内涵,用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述衬托幽静的氛围,以此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2]。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性语言特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语言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感性色彩,当教授比较欢快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通过情感语言的表述,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当教学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语气的变换,使学生表现出肃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调整自己的语言特点,通过自身情感的渗透与参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心灵震撼。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济南冬天的场景,或者展示济南冬天的各类图片,以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现在济南的冬天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情感性目标的实现[3]。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的变换与转化,形象生动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3(2):11-14.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揠苗助长》

前言

所谓寓言,指的是通过简单明了故事指出道理和教训的一种文学题材,不同于诗歌、散文等文学题材较高的门槛,寓言凭借着自身篇幅短小、生动有趣等特点较为受到小学生欢迎,但想要保证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能够较好实现学生理性精神与道德规范能力的提高,相关教师就必须具备较为可续的寓言教学策略,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是本文以《揠苗助长》为例,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端正观念

想要保证小学语言教学的较好展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自身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的端正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法,采用“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完成具体的寓言教学。所谓“研学后教”指的是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则从以往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在这一理念下学生就能够真正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寓言教学自然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1]。

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教学中,结合“研学后教”理念,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小组配合进行生字自学、课文理解、收获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遭遇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但这一帮助需要避免损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参与寓言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应用手头一切资源创设贴合《揠苗助长》寓言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思考、分析、讨论,加深自身对于《揠苗助长》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些班级小学生存在着基础较差问题导致“研学后教”不能实现较好应用,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这样小学生能够在课前较好完成《揠苗助长》相关知识的自学,“研学后教”理念就能够实现顺利应用[2]。

二、建构有效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想要保证这一教学的更好展开,语文教师还必须明确这一寓言教学的三方面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指的是生字的认识与书写掌握、课文的朗读与通读;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指理解具体寓言内涵,掌握学习寓言方法;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包括悟出寓言道理,并联系自身实际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在《揠苗助长》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刚刚提到的三方面目标看展具体教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揠苗助长》这一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一引导需要在学生掌握了生字以后进行;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与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寓言内涵的探讨,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将实现较好的提升;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指引下,采用扩展阅读的方式能够较好达成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这里笔者建议相关小学语文教师采用《鲁侯养鸟》与《钓鱼的诀窍》作为《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教学的扩展阅读内容,这两篇文章分别呈现了正反两面类似于《揠苗助长》语言寓意的内容,这就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这一扩展内容加深对于寓言的理解与认知,而在着完成扩展阅读后,教师还应通过适当的生活切入点,将《揠苗助长》这一寓言反映的道理引入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关于寓言的认知就将实现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自然就将拥有较高的有效性[3]。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本身无法完全挖掘寓言的内涵,而为了保证小学生能够在寓言中获取最大的收获,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关键点,这里笔者建议相关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朗读法完成具体的寓言教学。在《揠苗助长》这一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准备好的相关图片,并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揠苗助长》寓言的表演,教师本身不需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剧本,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课文更好揣摩寓言的内涵,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表演的刺激下实现较好提升;而在比较法应用的《揠苗助长》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通过这一比较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种田人的心理,这也能够更好加深学生对于寓言的认知;而在朗读法应用的《揠苗助长》教学中,相关语文教师需要秉持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揠苗助长》的朗读中感受寓言的魅力与文字的奥妙,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书籍拓展其阅读量,也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在《揠苗助长》这一寓言的教学中,想要保证这一寓言教学得以较好展开,相关教师就必须结合自身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寓言教学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4]。

结论

在本文就我国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展开的研究中,笔者以《揠苗助长》这一经典寓言故事为例,提出了端正观念、建构有效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三方面的教学策略,这三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经过笔者的实际应用已经验证了其具备的较高有效性,但想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较好结合这一策略展开寓言教学,相关教师还必须结合我国当下教学改革理念,真正告别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样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才能够实现更好展开,小学生也才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寓言选篇课后习题设计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3:124-128.

[2]于强.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7:93-96.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语言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05-01

我国开办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意识的影响着学生以及他们今后语言的形成。把握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其自身的实质更接近。以下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几个显著性特点:

1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本质就是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最准确合理的思想传达给学生。

首先要把握语言中的规范性。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学习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在接受教学时最直接的效仿对象就是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其语言能力成熟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日常的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性对小学生自身的语言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语文中的一些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的影响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中将“师范”读成“思范”或者将“你先走”说成“你走先”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及其容易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普通话用语遵守规范性原则注意语调适度自然、语音清晰洪亮、语句顺畅。

其次要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性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正确准确的掌握语文中一些句子、词汇等的真实含义,在向学生传达知识时确保将最为正确的意思传授给学生,在对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评述时一定要注意语意的明确,如“该学生的阐述,有些人认为不正确,但是我认可”这样的语句有不同的理解角

度,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歧义,应该说成“该学生的阐述我认为是正确的”要向学生非常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淆。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十分明确的指出相关观点,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多的知识。

2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情感一直都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几乎占据着整个学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一层的在诸多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学生在字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长江之歌》一文中教师为了唤起学生们热爱长江和祖国的感情,不仅要在教学言语中饱含深情打动学生还可以采取其他途径如给学生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精彩片段并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情感。

在语言教学中其艺术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口语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的表达技巧上面,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能够生动活泼也能幽默诙谐,正确运用好语言个各种技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不自觉的带入到课文中去。

3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相符合,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人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能够完全把握住文章中的深意,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也能更好展现文章感情,带动文章内容的推进。让学生在教师具有生动化语言的引导下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在不断的理解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而言不仅仅是其思维认知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都充满趣味性,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愉快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身心更加的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乐趣。

3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言形成还有其今后的学习态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便利和轻松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正确掌握语言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范围和深度,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表达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对小学生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透彻的掌握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内涵,还有在表达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文章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美感,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三、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