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环境教育十篇小学生环境教育十篇

小学生环境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09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前言

环境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综合体,是保障人类依存于辽阔地球和生活发展的精神与物质要求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城市、县城以及乡村等,自然环境则是构成人们生存的阳光、土壤、水、空气、动植物等。上个世纪人类开始大肆违背自然的生态规律,导致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逐年锐减、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水资源恶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法离开环境,同时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处理好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们就应反省自我行为,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并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代代相传环境意识,加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知识涵盖了生态环境,这些素材有效地推动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环境教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对处于需要不断接收外界信息才能形成自我知识体系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基本意思,还要让学生领会明确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渐构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语文课本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教学素材有很多,例如《放小鸟》、《鲜花和星星》、《春到梅花山》、《这儿真好》等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这些课文时,首先要认真投入钻研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再在给学生教学新的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逐渐在自我意识体系中形成对环境保护和创造的良好意识。《放飞蜻蜓》和《狼和鹿》这些课文则是描写野生动物的,应侧重讲解其与人类生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懂得珍爱各种野生动物,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这些文章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态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准确地展开这些文章内容进行教学,在给学生增加了新知识和丰富视野的同时,可以使生态环境意识在他们的脑中很好的渗透,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效果。

2强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大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日渐加剧,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因子。因此,要改变此状况保障人们得以安全和健康的生存,就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对于很多意识还需逐渐形成的小学生而言,其看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正在慢慢构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以及是非分辨和判断的标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借助有效的课本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入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不仅能使生态环境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效,还能提高相关文章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好意境,感受自然界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和切身进入自然探索的兴趣,进一步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发地意识到需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想要在教学上为这一课本文章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每个绿意环绕的角落走遍,让学生以自己的感观器官去亲身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去嗅闻花香、青草香以及泥土气息,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样能让学生全身置于大自然当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美以及带来美好的享受,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也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还能先行一步给学生上了一课,之后再进行课堂讲解教学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了。

3拓展生态环境教育范围

生态环境教育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课文教学当中的,还需要教师有意地拓宽生态环境教育的范围,才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入语文教学里。可以开展口语表达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口头描述自然环境,不限制范围不论是思考、现象、感受都可以任意发挥;或者在作文练习时同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进行描写。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述能力,还能深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处景物进行写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自己到校园或学校周围巡走一遍,实地观察完毕后确定自己要用以写作的景物,再进行查找或询问相关资料,比如建筑物的位置、走向、风格、材料、年代等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得到感悟,进而结合自己看到的现象重点突出景物的各种特性进行写作。这是十分具有灵性的写作模式,不仅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卞海林.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新课程导学,2015(7):46.

[2]秦欢.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5(21):40.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2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2017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市教体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环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体通〔2017〕号)等文件精神,倡导绿色文明校园建设,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区教育体育局决定在区属中小学广泛开展以“保护小环境,爱护大地球,小手牵大手,共建我家园”为主题的环境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7年12月中旬—2018年3月下旬

二、活动对象

区属中小学生

三、活动主题及形式

以“保护小环境,爱护大地球,小手牵大手,共建我家园”为主题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向广大师生发出“除尘防霾、保护环境”的倡议;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对生活中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的行为展开大讨论;每班出一期以“保护空气污染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板报,倡导绿色伴我行的生活理念;每人办一份手抄报,宣传生活中预防空气污染的知识、常识;提倡学生对家长、亲友做一次环保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身边人保护环境;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学生家长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引导家长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四、工作要求

(一)各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将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内容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开展渗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学生“讲卫生、勤整理、护环境”的意识。

(二)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学校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新媒体、校报、板报、橱窗、手抄报、倡议书等多种方式,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广泛号召学生爱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三)引导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主动向家长及亲友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知识,特别是在文明燃放鞭炮、不焚烧秸秆及生活垃圾等方面知识作为重点宣传内容。

(四)大力开展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学校要安排值日小组坚持每日洒扫,随时清扫,发现垃圾及时清理,保证各班教室、环境卫生保持整洁卫生。定期进行全面卫生大扫除,不留任何死角,在气温允许的情况下适量洒水减少尘土污染,保护环境。

(五)抓好工作落实,及时深入推进。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的落实效果,区教体局将此次活动纳入考核,教育督导室适时对各中小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六)各学校在积极落实“六个一”活动要求的同时,应注意及时收集相关活动资料,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各学校将本次活动总结于3月15日底前报区教体局基教室,各学校可随时将开展活动信息报区教体局基教室。

联系人:联系电话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渗透;实施

目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愈发注重对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并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的生态环境教育方式是渗透式模式,在所有学科中都融入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教师应加强研究分析,合理运用,保证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和实施。

一、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征[1]。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它能够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实现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目的。

二、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

1.挖掘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在保证学生能够对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明确理解的同时,提升其生态环境意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使生态环境意识深刻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中。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小蝌蚪找妈妈》《鸟儿天堂》《猫》《坐井观天》《翠鸟》《小壁虎借尾巴》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并意识到美好的环境需要人们的爱护。例如,在学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时,学生能够了解到,鳄鱼虽然凶猛,但是却能够与燕千鸟和平共处、相互帮助,从而对生态环境中的共生现象进行理解,并发现动物之间的美好友谊。

2.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插图都独具美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学生体验,从而激发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为学生呈现清澈的池塘中,倒映出璀璨的星光和轻纱般白云的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带领学生理解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2],使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美好的情景,并在阅读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人想要破坏小池塘,同学们应该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欲望,提升生态环境意识。小学生十分热爱表演,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融入情境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作者对文章中的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设置山中情境,请一位学生扮演作者,再邀请多位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景物,根据自己的角色特征,与扮演作者的学生进行自由对话,使其充分感悟到生态环境的美好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3.拓展生态环境教育渠道

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生态环境教育空间范畴,使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仅将其局限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例如,教师安排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题目进行作文写作时,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考察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地图,在考察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标出建筑名称,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作文中进行详细描写。这种方式既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渠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充分意识到校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总之,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范围十分广泛,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体验,融入情境之中,感悟生态环境的美好,使其直观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提升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4,(1):52—54.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4

(一)创新型教师能够促进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较强的教师比创造性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进入小学后,想象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得到快速发展,他们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探究愿望,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去感染、带动儿童的创新。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创造性言行,才能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并注意保护儿童的创新精神,才能使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创新型教师能较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有更强的持续发展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部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时间长,甚至有些年龄稍大的教师和农村教师至今还不能适应。究其原因,与教师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很少进行批判和反思、缺乏创新精神有关。当前的师范生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被抹杀,探索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被磨灭。而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从模仿到反思研究意识逐渐增强,进而能够创新实施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因此,需要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重新点燃他们的创新热情,这对于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具备更强的持续发展力、缩短他们适应新课程的时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型小学教师的特征

创新型小学教师具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如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求学不止;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探索精神,研究反思能力。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新型小学教师更要强调以下两点特质:其一,热爱小学教师职业,对小学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儿童有爱心,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小学教师需要对小学教育怀有一种无私、深沉的社会情感,一方面因为教育对象是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儿童,从以家庭为主的生活进入到全新的学校生活,身心的健康发展依赖教师之爱,这是一种高于母爱的崇高的爱,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社会的偏见认为小学教师的地位不高,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对这一职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翻看小学特级教师的成长史,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正是缘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小学教师人格的灵魂,是教育教学创新不竭的动力。其二,具有扎实的综合性知识,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艺术。扎实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小学教师还要求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因为教育对象低龄,知识的呈现形式必须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知特点;面对性格特点、智力水平不同的个体,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艺术,如语言艺术、教学机智。

三、营造怎样的环境培养创新型小学教师

(一)促进师范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1.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再纠缠繁琐的概念、意义、性质之类的东西,而是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发现、理解、交流问题。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每次课列出问题、明确重点、诱导提问、分析辩论、指定参考书,使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问题式教学不但使师范生学会了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长期的这种问题式教学环境能提高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和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性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活;其开放性和实践性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探究性、合作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学会合作、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3.讨论式教学。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论证自己的观点和批驳他人观点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不同观点和学术争鸣的碰撞中,他人合理的建议、有益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得到启示并迸发出创造性思想火花。课堂讨论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也能促进学生在课后深入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继续研究,探究结果。

(二)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院系文化氛围

1.坚定职业理想。将小学教育事业作为本专业师范生的人生理想而不懈追求,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这是促进师范生主动专业成长和教育创新的动力,院系需要努力营造这种精神文化氛围。当前不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功利思想严重,由于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辛苦而不安心于本专业的学习。这种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要求院系的每一位教师明确培养目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这种价值信念,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院系和班级的各种活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如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特别是小学特级教师的事迹;请小学优秀教师作报告;通过志愿者或支教活动深入小学,感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表彰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具有小学教育生活气息的空间布置。将教室、寝室等师范生主要的生活空间布置得具有小学生活气息,使师范生时刻不忘自己的教育使命。仿照小学教室的布置格局,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室墙壁也可以设置各种栏目,如小学特级教师事迹介绍栏、小学生常见心理现象学习栏、教育现象的交流讨论栏,或者是关于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方法探讨等。院系的走廊等空间也可以用来展示师范生的三笔字、绘画等专业技能训练的优秀作品。这种布置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同时能让师范生始终置于一种专业知识学习交流的氛围中。

3.制度化、日常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师范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源泉。校内校外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师范生反思自省,从而不断优化、创新、提高。因此有必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从新生入学伊始就将各种实践活动制度化、日常化,如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技能训练、才艺比赛、模拟教学,校外的见习观摩、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的氛围。

4.利用院系网页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好院系的网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本专业师范生课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网络对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在于: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各种学习资源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论坛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范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创新的灵感。为避免杂乱的网络信息耗费师范生的时间,并带来负面影响,院系网站的建设内容要全面,力争突出精华。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展示本专业师范生努力进取、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精神风貌;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各种重要的教育网站的链接,教育类期刊报纸的摘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和动态;疑难问题交流、学术探讨等。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5

[关键词]小班教育英语认读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但这并不表示小学英语教学只包括听说两方面,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应将读写与听说有机结合,使其相互促进。所以在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有所侧重。长期的英语教学则存在着“重听说,轻认读”、英语认读能力较弱的问题,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输入输出平衡原则,英语学习中的“瞎子”现象的发生频频出现。适逢我校三年级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实践,如何体现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年级英语认读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形成有效的方法与策略等问题的涌现,大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激情。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是研究者经过一轮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又重新进行三年级的英语教学,追溯以往三年级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原则开展小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6.3~2006.5)。本着“问题即课题”原则,找出自己在今后一年内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把急需解决的主要教与学的矛盾,确立相应的研究范围。

2.实施研究阶段(2006.5~2007.3)。经过对本课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了解三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的英语认读能力的现状,特别是对单词及单句的认读情况,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出发,把握影响学生认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小班化教育的整体优势,研究出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3.总结反思阶段(2007.4~2007.5)。边研究边进行反思,运用行动研究法、案例论证法、个案对比法及经验总结法对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成功的经验与操作的不足,认真撰写相关课题的研究报告,找寻并加工典型案例,使之成为研究报告的有效例证,按期完成结题工作。

三、主要做法

(一)课前(BeforeClass)

1.“这里风光独好”。我在班级的黑板报或宣传角等,不定期地刊登出有关英语学习的知识,如常见的字母所略词、单词接龙、单词图片创意等,设计来源与制作均出自三年级学生之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我还利用早读、活动课时间和他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拼一拼,共同分享“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2.“生活中处处学英语”。三年级学生在作业本中进行英语单词的识字剪贴,如水彩笔上的颜色图案、服装广告、超市标志等均被孩子们一一发现,并进行合理分类,很是美观,同时利用活动时间由作者介绍给同学,很是有趣,边介绍边认读,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3.“一加一大于二”。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会布置比重较大的预习作业,具体有:预习内容、预习方法、时间及达成的具体目标等,避免了孩子课后作业不落实的现象,也减少了家长应不了解而出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误导或低效现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预习过后,以至于对所学知识比较“面熟”,久而久之,学习的效率就会逐步提高。

4.“我的单词小卡片”。提及认读单词的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复现的频率。我倡导学生自己制作单词卡片。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单词认读能力。

5.“争当小小领读员”。每次早自习安排一位学生领读早自习,鼓励学生进行比赛,选出优胜者担当光荣的“麦克风”,学生必然认真准备,特别是认读、发音发面更是显得特别认真。

(二)课上(inClass)

1.“Hello,aBC!”牛津教材在课程安排时在3a上学期没有安排字母教学,而是安排在下学期。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3a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少,而此时单词的难度尚不难,何不趁此契机,教会学生学习单词的方法呢?此阶段学生存在的偏差多在认读方面,所以想从提前教授英文字母入手,将字母按5个单元分解进行教学并与本单元的单词结合教学,边认字母边学单词,学生既学会认读了单词,又会拼读单词,两方面相互作用,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2.“眼睛跟着手指走”。很多一线老师都会发现,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状况不佳,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认读英语时,很多学生是在随着录音、同学一起朗读,眼睛却东张西望,这样认读的效果不好。为此,我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并要求学生用右手来指着英语来认读,并随着认读内容的变换而正确移动。

3.“声音代表我的心”。英语知识的输入是通过听、说双渠道进行输入与输出的,循环反复,形成有效知识体系。在中国学习英语说的语言环境尚不成熟,所以英语教师要主动创设说的环境,以说促听,以说促用。

4.“比一比,记一记”。我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时比较几个单词的特征,既有趣又巧妙,很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轻轻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这一习惯,自己也会将所学新知与旧知进行对比,巧妙地记忆或认读单词。

5.“我爱简笔画”。如果希望学生喜欢学习英语,首先得要使得学生喜欢英语教师。故而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简笔画,经常利用简笔画进行新授、导入、操练、巩固各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此形式也较感兴趣,越是感兴趣,学习效果就越好。

(三)课后(afterClass)

1.“小小字典本领大”。我鼓励学生按照字母音序排列制作一本小字典,用简单的活页纸,随学随记,同时也可将自己课外学习到的拓展单词进行归纳,这不但可以摆脱学生对图片的依赖,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书写、拼读、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断积累、丰富就将完成一本正规的牛津小学英语字典。

2.“我给物品打标签”。孩子的个性就是喜欢在成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及所学知识。基于此,我就鼓励学生将所学单词做成小标签,及时地张贴于家庭或活动场所的相应位置,并大胆地向亲朋好友展示。学生能正确认读出后,必将获得家长的夸奖,必将信心百倍,学习英语的干劲更足了。

3.“超级书写秀”。因为提前学习了字母,必然会要求学生书写字母,同时我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抄写单词,在抄写完毕之后,许多学生就已经能够熟练的记忆了,更别提认读了,同时也能将三年级下学期技能目标的难点进行合理地分散了。

4.“今天作业aBC”。结合单词认读教学进行简单的作业分层安排:a学生要求能正确抄写单词,并能熟练背默单词;B学生要求能正确抄写单词并能熟练拼读单词;C学生要求能够熟练认读单词并拼读单词。每组内的a学生检查B类学生,B类学生检查C学生,这样循环反复,最后全体组员一起检查a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资源优势,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标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加之教师的指导到位,实效较好。

5.“阅读长精神”。如何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定期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趣味阅读小文章,让孩子去读、去理解,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调动自己的单词库,主动去理解文章的大意,对其今后的英语阅读理解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通过一学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的预定目标: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已基本达成,本年级学生相对认读能力较高,年级中“瞎读”英语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主动认读单词的学习常规习惯,对3a教材中约百个单词能全部认读正确达96%。

(二)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开发与实践,再对比后期的调查问卷,结合学生的实际达成情况与具体表现,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可取之处,但也使我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引起了我的诸多反思,即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做文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研型的教师要形成系列研究项目;处理好个别班级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挖掘与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芦云丽,蒋海虹.小学英语认读初探.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6

本文结合某地区两所城镇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经历,对体验式与渗透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教育方法对增进小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均有显著作用,相对而言,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渗透式方法的教学效果。建议小学阶段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并加强教育模式研究,建立相应的小学环境教育评价制度。

【关键词】

小学生;环境教育;体验式;渗透式;比较研究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小学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对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部在2003年制定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规定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学已经探索出许多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环境教育模式,并获得显著效果。但是,许多城镇和农村小学尚未开设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渗透式的环境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某地区两所城镇小学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经历,对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与渗透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比较,期望探索更加符合城镇和农村小学特点的环境教育模式。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渗透式与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有无显著差异,以及小学生背景因素是否对环境教育效果是否产生显著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人和社会认识他们的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得到认识、技能和价值观,并能个别地或集体地解决现在和将来的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三个范畴。根据相关研究,个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许多研究文献指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过去环保经验上对于小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并无显著差异。而关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环境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是否有显著差异时,则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根据研究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的研究方案。

图1研究方案

2、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以某城镇两所小学的6年级学生为调查范围,参与调查的学生总数为318名,其中对102名小学生实验体验式教育模式,而其余216名学生仍接受渗透式教学模式。

根据当地情况,本研究中的环境教育主要侧重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两种环境教育模式下,小学生校内接受环境教育的时间保持基本相同,而接受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学生还在课余时间体验或参与适当的环境保护实践(如进行环境宣传、参加研究项目或参与环境行动)。

3、研究方法与工具

接受两种环境教育的小学生分别组成本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关于教学效果的测量,采取了试卷测量和调查问卷测量两种方法。其中,环境教育对小学生环境知识的影响通过环境知识试卷进行测验,而环境教育对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影响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环境知识测验试卷包括10个题目,主要题型为判断题和选择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和不答则不计分,所有题目的累计得分为该同学的环境知识得分。

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量表都分别包括6个测量问项,均采用5级计分,所有测量问项的计分方式经同趋化处理后,计算其平均得分作为被调查学生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得分。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个学期,最后使用SpSS16.0软件对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两种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7

通常情况下,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等,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条件及物质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但是环境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近年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一步步加重,不断地破坏生态规律、违背自然准则,使各种自然灾害如酸雨、臭氧层空洞、泥石流等发生,对人类破坏环境实施惩罚。因此,为了能够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进行环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教育部还出台了一些有关环境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即在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进环境教育是重要及必须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环境教育的高度重视。

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在其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单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其问题就有:首先,在小学语文中本身就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其学科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材中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也有很多,所以教师并没有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大;其次,教师在进行环境教学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心情及喜好来定的,并没有注意将环境教学制定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也不在意实行与否和教学量的大小,教学在一般情况下比较随性,因此,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再者,课本中教学内容并没有将实际生活中一些真实存在的环境现象编写进去,所以教材中缺乏战略性及与时俱进的眼光;最后,在小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并不是很了解环境教育,缺少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基于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将环境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育中。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一)将环境教学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求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的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运用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并拓宽知识的视野,从而使环境教育融入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并将语文实践活动计划制定好,最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各自的小区调查水污染的情况或是组织参加环境保护的演讲比赛等等,以此来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让学生对于活动的方法、步骤及目的充分地了解;教师还可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工作,使得语文环境教学活动开展得更有效果,学生的内心能够对环境保护意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将环境教学渗透进语文教材资料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本身就有很多关于环境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要将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环境教育能够更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育中,这样比起环境教育的理论课更加有意义。例如,教师在教授环境类的文章时,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将其做成学生较容易接受的ppt教案,使环境教育有目的地渗透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学习负担的情况下不断加强。

(三)将环境教学运用在语文作文训练中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

1、组建机构。我校一直把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列入重点,并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由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全面组织实施工作,组员由中层干部、大队辅导员、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组成。通过2001年的实践,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加强力度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2、重视队伍建设

我校领导重视增加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环境教育的理念,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深造。通过学习提高环保理念。领导成员中就有三人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同时还得到了两位高校教师裴文敏教授、黄小莲讲师的指导,也得到了杭师院与浙大的大力协助,并对学校环境辅导教师作了专门指导。

二、全员渗透环境教育思想

全员渗透环境教育指除校长切实负责起学生环境教育的责任外,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各科教师以至职工都参与环境教育实践,形成一个积极的“软”环境。

我校建成由校长、骨干教师、团队干部、班主任相结合的实施网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环境保护及绿化美化环境的工作计划,拨出绿化专款,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开设环保兴趣小组,使环保工作达到了“无处不教育,无处不管理,事事有章法,人人有职责”的局面,逐步使环境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提高广大教师的环保技能,使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环境意识得以增加,教师们能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把这种认识变成教育的具体行动,从而成为环境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中的主动者,为环境教育开展提供重要前提。

三、全过程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一)学科渗透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但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适时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把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科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如数学中的校门口废气排放量的调查统计,语文中的环保广告词的编写,劳技课中的利用废物制造而成的“瓶娃娃”和笔筒等等;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一晨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交流、评估、布置与辅导,同时提供榜样,树立典型,期末评比“环保小卫士”。

(二)在活动中渗透

1、通过报告会。我们邀请了环保局专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环境教育专题报告会,使师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新认识。

2、在全校的班队课上进行我国环境形势、环保知识竞赛,分年级进行调查研究、野外考察:①由一、二年级组织公园植物环境调查,

②三年级组织进行废弃物情况调查,

③四年级进行学校噪音情况调查,

④五年级进行浦阳江用水情况调查。

(三)2001年我校在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搞了一个环境教育图片展,让全校师生进行参观教育。2002年我校又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了班级环保知识竞赛,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

(四)把环境教育与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相结合。

①与三项竞赛相结合,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每学期结束学校评出文明班级,还要评出文明学生。

②与值周班工作相结合,在全校各点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监督。

③与少先队环保站相结合,变废为宝,增强环保意识。

④在团县委的号召下,到街上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校内外开展“你丢我捡,你贴我剥”的活动。

⑤与大队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次全校性的主题队会,内容为:时装表演。服装由学生平时收集的易拉罐、塑料袋、废纸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时装表演,使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更强。

⑥与“五自”争章活动相结合,制订环保章、整洁章、观测章等特色章。组建“白鸽美化家园小队”、“雏鹰洁净服务小队”、“城市环保小队”、“校园小小美容师”等假日小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调查城市环境污染情况,慰问先进环卫工人,“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使学生时刻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把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

2001年---2002年我校开展了各种活动。

我校请裴文敏教授、黄小莲讲师作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告会。

我校组织假日小队成员到校隔壁棉花厂取样,拍下照片,拿到环境监测站检测,取得了监测站的支持,减小了棉花厂对我校师生的污染,此活动将继续进行。

我校组织学生对浦阳江进行取样、调查,2001年3月份成立了环保站“绿色环保公司”。2002年环保站初见成效。

全校举行了环保征文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

在县环保局的支持下建立“环保实验室”,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制作很多有趣的环保实验,利用双休日和课外活动开展实验操作、观测,使学生走进环保科学中。

在县城建局的支持下,在青年路建立“红领巾示范街”。

和父母一起一袋多用,劝说饮食界别使用一次性筷子,倡导学生外出都自觉准备一只垃圾袋。

由于今年许多地方都得过伤寒病,我校就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伤寒病由来”的小研究。

举办了县“变废为宝”(时装表演为形式)的环境教育现场会。

各中队按社区成立了环保假日小队,在小队中我们放手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采访环卫工人,收集环保信息,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月一星”的评比活动,在各环保小队中评出“实践星”获得者以此激励队员。

植树节,每人种(认)养一棵树,并写养植日记。

全校还举行“携手创文明,争创环保小卫士”的少先队主题队会,通过讲、演、唱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9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环境教育的工作力度,促进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整和确定我校环境教育的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环境教育的工作力度,促进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整和确定我校环境教育的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一、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我校环境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组长:侯秀兰副组长:高玉章、赵丽华、颜恒超组员:毛金鑫、杨昌全、尹跃勇、任秀霞各年组的年组长二、多渠道开展活动,促进我校环境教育成效第一、学校政教处和大队部充分利用我校的黑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栏,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教育等科普知识,让每位学生都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二、为了学生加深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和加强他们的保护意识,每个学期开学初,我校政教处和教导处都召开有关任课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当中,让所任课的教师能具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或课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每年我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臭氧日、生物多样性日、环保法纪念日、爱鸟周等节日,以少先大队或中队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并且每个学期请环境方面的专家到我校召开师生环境教育讲座。第四、继续开展创“净化校园”活动,学校政教处采取有效措施,相继成立了:文明督查小组、卫生保洁小组、雏鹰督查小组等,对学生的文明言行、卫生习惯进行检查,并且执行值周制度,学校领导担任值周领导,下设值周教师和值周生,每周进行文明先进班级和卫生先进班级评比,并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卫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第五、加强“养成教育”的工作力度,每开学初,学校政教处都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各位班主任每天最少利用10分钟时间教育学生的“文明言行、卫生习惯以及环保意识”的教育。并且要求各班主任要根据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计划拟定出本班本年度环境教育的工作计划。政教处、大队部对各班的工作每个月都有检查、评比。第六、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每逢节日,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我校都有挂出宣传标语,并配合商品街社区,开展爱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而且每个学期都要进行2-3次到商品街社区中进行卫生大清扫,而且得到了社区市民的一致好评。第七、积极参加团市委、教育局开展各种征文比赛活动,如:“共爱母亲河”、“我爱三亚”、“珍爱生命”、“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等征文活动,在征文活动中都荣获一至三等奖,每次都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三、近两年工作计划在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侧重加强小学生环境教育工作,使我校的环境教育成为我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示范基地。1、继续加强以前环境教育的工作力度,巩固所取得的成果。2、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的养成教育,在校园加强保洁意识,争创“绿色学校”。在社区,景点做一名环保小卫士。3、加强学生对周围生态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积极参加团市委、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配合商品街社区开展各项美化环境活动,让学生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4、每年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并且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臭氧日、生物多样性日、环保法纪念日、爱鸟周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爱教育。(市七小提供)

小学生环境教育篇10

一、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环境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分析我国现状时指出,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利用和保护,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环境素质,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归根结底靠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抓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劳动者的环境素质。只有在中小学普遍开展深入的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激发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自觉尊重自然、爱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应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并常抓不懈。那么,如何开展学校环境教育,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建议与方法。笔者认为,不妨从实际出发,比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学习有关知识,组织师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环境意识,并对教师提出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等等。

二、环境教育的关键是首先提高教师的环境素质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中小学是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把环境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学课程中,涉及环境教育的课程有很多,例如地理、政治、生物、化学、物理等。如何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环境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环境素质,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科学素质。只有教师的环境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环境教育,较好地实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教师如何丰富自己的环境知识,并将之渗透于环境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自觉学习。主动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书刊,既可提高对环境问题产生及环境现状的认识,又可从中获取相关资料与数据,适时、适量地补充到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中,使环境教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二是关注大众媒介报道。时刻关注电视、报刊等对环境问题的报道,了解最新环境动态,充分挖掘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从中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尤其是近期的热点问题,如“沙尘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赤潮”、“蓝藻”等现象,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加强现实问题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其环保信念。例如,笔者在地理课讲授“南极地区”时,给学生展示了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卫星图片及其形成原因,分析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生物的伤害及人类皮肤病患的增加等),由学生的感叹可以确定,他们受到了很大触动,并形成了要减少使用制冷剂的意识。再如,在上“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一章节时,笔者提醒学生,身为旅游名城的居民,应该感到自豪,要自觉爱护旅游设施、保护旅游环境。但是在现实中,仍存在素质低下者破坏设施、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在此处还列举了《齐鲁晚报》报道的发生在桂林的一件事,一辆小汽车开过,车中扔出甘蔗的残渣,恰巧一对德国夫妇携小孩儿经过,孩子见状,立即上前将蔗渣拾起,扔进垃圾箱中。每谈至此,学生们无不为如此自觉的环境意识、行为的巨大反差而震撼,无形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让课堂成为环境教育主渠道

笔者认为,各相关学科均应充分发掘环境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地理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理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亦显而易见。作为地理教师,要始终把渗透环境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笔者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做到:除上好“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自然资源”、“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等专门章节外,充分挖掘其他章节中的“渗透点”,并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努力使学生树立起环境资源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生态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渗透环境法制教育,向学生适当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令的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培养其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在环境中的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