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市场环境报告十篇市场环境报告十篇

市场环境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45

市场环境报告篇1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环境污染处理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市场环境报告篇2

X局立足自身职能,优化服务市场主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有力的促进人员就业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营造宽松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积极落实“证照分离”、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举措。严格办结时限,名称预先核准和股权质押1个工作日,工商注册登记2个工作日内全部完成。实施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行动,有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积极实施“互联网+登记”服务,力争实现登记注册全程“无纸境申报、键对键服务、不见面审批、零跑腿取证”。为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县局制定了《应对疫情影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工作措施》三十条,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使市场主体保持了较高的活力,有力的促进人员就业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亮品牌,优特色。结合辖区的区位特点,着力抓好农产品商标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沟通联系,积极鼓励引导发展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商标品牌的引领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发我县申报的“XX甲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实现了我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零突破。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以93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今年9月,XX县小龙虾养殖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94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考核组验收,成功创建河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成功申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红叶石楠育苗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地方标准1个(DB41∕t1796-2019红叶石楠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三)强指导,优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选定特色鲜明、发展成熟的农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点,进行跟踪指导,不断促进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另外要加强对重点季节、重点农资商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优化市场环境,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上放心农资。

(四)全面推进柔性执法和包容信用监管。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XX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柔性执法。在坚持合法、合理、严格程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违法行为特点,按照宽严相济的思路,坚持过罚相当和综合裁量的原则,引导违法行为当事人预防和改正轻微违法行为,让企业及各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

市场环境报告篇3

1.1目的

为有效做好我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群防群控、全民参与;快速反应、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实事求是。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

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1.4适应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市辖区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事故。

2.应急组织机构

2.1应急处理指挥部

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后,市人民政府根据市环保局的建议和破坏程度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市长担任总指挥,市主管环保工作领导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做出处理事故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信息产业局、发展改革局、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局、工商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气象局、卫生局、质监局、消防大队、物价局、水利局、司法局、科技局、**海事处、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第一把手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府办分管环保工作副主任及市环保局局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办公室负责承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请示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处理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事故处理的指示和批示。

2.2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能

市环保局设立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对事故应急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积极兼容,常备不懈,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2.2.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排除、减害工作;

2.2.2根据现场情况,研究处置具体排险减害(救助)方案、措施以及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界定

3.1一般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

3.2较大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2.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

3.2.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2.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3.2.4对环境造成危害。

3.3重大环境污染与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3.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

3.3.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3.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3.3.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3.3.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3.3.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3.4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4.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

3.4.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4.3人员中毒死亡;

3.4.5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3.4.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3.5事故的确认

属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的,由**市环境保护局确认;属重大或特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由江门市环境保护局或**省环境保护局确认。

4.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各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4.1报告程序

重大或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后,市人民政府应立即向江门市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省环保局应急办公室。市环保局应立即向江门和省环保局报告。

应急办公室根据环境事故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向市人民政府速报,并及时向江门市和省环保局报告。

4.2报告时限及形式

重大或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速报从发现事故起48小时以内上报;确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

速报和确报可通过电话、电报、传真,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

4.3报告内容

速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等初步情况。

确报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确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通报和信息

5.1事故通报

应急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下游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城市通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情况,做好防范污染事件危害、蔓延的预防工作。

5.2信息

应急办公室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向社会及时、准确、全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信息。

信息须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由应急办公室协调组织。要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6.应急处理程序

6.1信息处理程序

6.1.1环境污染举报电话

本市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举报电话5577244、5575592,电话设在市环保局,并向全市公布该电话号码。

6.1.2事故信息收集综合与上报

值班人员接到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应当立即向局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将情况通知市领导和相关部门。

值班人员应当记录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污染程度、人员伤害、联系人与电话,并不断收集综合该事故新的信息,上报有关领导。

6.1.3现场情况报告

污染事故现场情况应当及时向局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现场工作情况实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上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如果属于重大或特大污染事故,应当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6.2事故现场处理程序

环保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报后,立即组织环境执法人员赶赴现场,环境监测站应当立即派出应急处理人员携带必要的监测器材按照规定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故的蔓延。在初步查明事故的性质、原因及危害程度后,协助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群众代表及有关当事人商讨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和措施,并组织人员实施。

6.2.1调查取证

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应对事故现场与有关人员调查取证,调查人员在调查时应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分;制作《现场调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

6.2.2环境状况监测

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及时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时空分布,为事故处理决策提供依据。若超出本市监测能力时,要及时请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援助。

6.2.3协调工作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报污染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市政府、事故发生地的镇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协调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6.3现场控制程序

6.3.1分析污染事故性质

对属于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市环保局指挥处理。河流中发生的非陆源油污染事故、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处理。

6.3.2协调污染处理

市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需要与市有关单位协调处理时,如需要防化支援的,可报请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协调处理。

6.3.3实施污染控制

应当根据现场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分布范围、危害情况、地形地貌、风向风速、水流与潮汐状况等因素实施污染控制,必要时应疏散或组织群众撤离,减少污染的人员伤亡、直接损害与生态破坏。

6.3.4污染清理

河流中的油污染物由市协调**海事处处理,陆地上的部分无毒或者毒性轻微的污染物交由市环卫部门清理,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有毒有害物品由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指定单位清理,并妥善处理其它有毒有害物,防止发生进一步的污染事件。

6.4鉴定报告程序

6.4.1形成事故专题报告

根据事故处理结果,市环境监察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污染事故专题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污染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过程、原因、污染物种类、污染状况、生态破坏情况和后果、危害程度、人员伤害情况、直接损失,以及应急处理的过程、采取的控制污染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6.4.2作出处罚决定

市环境监察部门应当向市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提交污染事故的终结报告及取证材料;市环保局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对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对属于环境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关于污染事故导致的民事赔偿问题,市环保局应按照《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调解处理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理。

7.善后处置

市环保局负责协助市政府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尽快清除事件后果和影响,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安抚受害和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

8.有关部门职责

市环保局:负责制定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监测与环境危害控制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及时测定环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发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现场遗留危险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消除。负责调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市委宣传部:加强网上新闻宣传的管理和引导,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和中外新闻媒体采访,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跟踪境外舆论,组织对外辟谣。

市科技局:负责建立各行各业的应急专家库,成立专家咨询组。组织专家开展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宣传、咨询活动,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市安全生产监督局:监督检查各镇、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督促企业落实应急处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预案,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市交警大队:负责制定交通处置的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禁止无关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保障道路的畅通。

市交通局:负责交通运输的应急预案,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物资和抢险人员的运送。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确定受伤人员专业治疗与救护定点医院,培训相应医护人员;指导定点医院储备相应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负责事故现场调配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主动配合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药品和器械的监督和管理。

市信息产业局:负责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信息网络和无线电通信业务频率正常使用的保障。

市气象局:负责制定应急气象服务预案。负责为事故现场提供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雨量等气象材料。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组织对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重大项目的审批立项工作。

市经贸局: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预案。负责组织抢险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市农业局:负责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中农药污染方面的技术鉴定,做好事故后的防治与补救工作。负责农药销供网点管理和农药安全使用教育。

市质监局:负责制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提出事故现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处置方案。

市消防大队:负责制定泄漏和灭火扑救预案。负责事故现场扑灭火灾,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和有关设备容器的冷却。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洗消工作;组织伤员的搜救。

市物价局:维护市场秩序,保持事故应急处理中相关物资物价稳定。

市工商局:负责对事故应急处理时期市场活动的监管。加强工商执照的管理工作,对主管企业进行依法严管。

**海事处:负责制定水上交通处置的应急预案。组织水上交通事故抢险救灾队伍,清理河道、海面上泄漏的油污及危害物质。

市水利局:负责堵塞有可能受污染的河道,或稀释有毒物质,控制有毒物质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对河床的清理工作。

市司法局:突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处理终结后,依据市环保局提供的终结报告及取证材料,对属于环境刑事犯罪的过错人,追究司法责任。

市自来水公司:做好水源保护区污染突发区事件的预案工作,加强对集中式饮水源的保护工作。

9.现场救援专业组的建立和职责

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事故实际情况,成立下列救援专业组:

环境监测组:负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环境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分及浓度,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协调有关部门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该组由市环保局和农业局组成,由市环保局负责。

危险源控制组: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及时控制危险源,如有危险化学物品泄漏,根据其物性立即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等。该组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和市质监局组成,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负责。

伤员抢救组:负责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重伤人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该组由市卫生局急救中心或指定的具有相应能力的医院组成,由市卫生局负责。

灭火救援组:负责现场灭火、现场伤员的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抢救伤员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由市消防大队、企业义务消防抢险队伍组成,由市公安消防局负责。

安全疏散组:负责对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周围物资转移等工作。由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事故单位安全保卫人员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由市公安局负责。

安全警戒组:负责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在人员疏散区域进行治安巡逻。该组由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组成,由市公安局负责。

物资供应组:负责组织抢险物资的供应,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由市发改委、市经贸局、市交通局等部门组成。由市发改委负责。

专家咨询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该组由市科技局负责。

10.附则

10.1制订与解释部门:市环保局

10.2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本预案制定实施预案。

市场环境报告篇4

为确保*市环境保护应急热线(以下简称“热线”)的正常运行,及时受理、调查、处理环境污染及环境纠纷,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热线”的功能)

“热线”由*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设立,负责接受环境污染举报投诉和现场处理应急环境事件,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数据的接收、监控。

第三条(机构与分工)

“热线”中心:设在*市环境监察总队,并由其负责“热线”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负责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负责突发事件、跨区县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负责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较严重的居民纠纷的处理;指导和协助

“热线”分中心处理所辖区内的环境污染事故。

“热线”分中心:由*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市辐射环境监理所、*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各区、县环保局设立,并负责相应分中心的运行和管理。“热线”分中心接受“热线”中心的业务领导,负责处理“热线”中心下达的本辖区内的环境污染应急事故和纠纷,并按要求上报查处结果;配合“热线”中心做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的处理工作。

市环保局各职能处室: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热线”中心上报市环保局的重大污染事故,并将处理信息反馈到“热线”中心。

第四条(受理范围)

“热线”中心24小时受理以下举报、投诉和事故报告:

1、本市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2、污染物非法排放的举报,如偷排、直排等;

3、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

4、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

5、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的监督与查处;

6、其他需要到现场快速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条(运行程序)

集中受理:“热线”中心24小时受理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和事故报告。

分流处理:“热线”中心按照职责分工、区域管辖权以及举报或投诉件的急缓程度进行分流处理。应急举报投诉件,由中心直接处理或转分中心处理;非应急件,汇总后向市环保局部门转报;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的其他举报投诉件,移送有关职能部门处理。

受理回复:应急举报投诉件的处理结果,统一由“热线”中心回复投诉人。“热线”中心负责处理的重大污染事故和纠纷的处理情况应及时上报市环保局;“热线”分中心应及时将处理的应急举报投诉件情况向“热线”中心和所属区县环保局报告。

第六条(出警要求)

“热线”应急车辆应当24小时保持待命状态,车载定位、通讯系统每天8:30—17:00及夜间出勤时必须开启。

“热线”中心或分中心的执法人员接到中心指令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外环线以内地区半小时内到达现场,外环线以外地区1小时内到达现场)。

“热线”分中心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立即向“热线”中心报告现场情况,处理完毕后应当立即书面报告现场处理情况。

遇重大污染事故或环境事件,“热线”中心应当立即向市环保局报告。

第七条(查询回复)

“热线”中心负责对受理的应急举报投诉件进行答复。应急环境污染事故和较严重的居民纠纷6小时内以电话或语音方式答复举报或投诉人。移送市环保局的件,由局办公室负责处理,处理情况同时反馈“热线”中心。

“热线”分中心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受理、处理及设备运行情况的月报表通过系统网络传输给“热线”中心;“热线”中心每月10日前分析举报投诉件的特点和趋势,汇总各分中心受理和处理情况,并向市环保局书面报告汇总情况。报表形式和内容由“热线”中心统一制定。

第八条(实时监控)

“热线”中心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数据的接收工作,实时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应当及时作为应急事件处理。

第九条(技术支持)

*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是“热线”系统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热线”系统的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工作。“热线”系统的维护标准和要求另行制定。

第十条(督办)

“热线”中心负责对移送的举报、投诉件进行督办,督办情况报市环保局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工作纪律)

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受理来电投诉与举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待人礼貌,用语规范,严守保密纪律,妥善保管好各类文件资料和值班记录。

爱护各类通信器材和装备,注意做好维护保洁工作,保持良好使用状态。

市场环境报告篇5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发生的同时,确保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和《**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的

(一)预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

(二)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能迅速、有效、妥善地予以处置;

(三)及时调处环境污染纠纷。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强化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要力争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必要时作出安全评价。

(二)有备无患、反应快速原则。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做好技术储备,明确应急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原则。环保、水利、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统一行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四)平战结合、积极兼容原则。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发挥作用,平时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并可将应急监测系统应用于污染纠纷取证和其它环境事件评价。应急处置系统的技术储备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五)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原则。立足于本市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优先考虑风险度大的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制定场内场外应急预案;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和装备的作用,量力而行建立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

(六)分级管理,以县区区域管理为主原则,实行污染事故处理区域责任制。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及其保障系统;

(二)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快速测报方法和应急监测程序;

(三)建立潜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库及其中高风险装置的场内场外应急预案;

(四)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五)加强公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污染事故防范意识。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市发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处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本预案所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性事件,是指可能会使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后果严重的人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意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二部分事故判定与分级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判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进行判定,以便有效采取相应级别的控制措施。事故判定共分: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不含10万元)。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不含50万元);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的;

3.因环境污染引发一般性的;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的。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不含100万元);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的;

3.人员发生严重中毒症状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

2.人群发生大面积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的;

3.发生人员中毒死亡的;

4.因环境污染引发重大,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警的分级

根据环境污染、人体危害、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将上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四个类别,划分为三个预警等级: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三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一)组织体系

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等级,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按照事故等级启动相应的组织体系。

1.三级预警(黄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分管县区长为组长,县区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环保局长为副组长,县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应急处理指挥部。

3.一级预警(红色预警)的组织体系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县区长及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常设市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市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

(二)组织职责

1.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1)负责针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预警等级。

(2)负责制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方案并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动用应急队伍做好事故处置、控制和善后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上级环保局报告。

2.市应急处理办公室

市应急办公室是应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

(1)组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2)检查和报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的落实情况;

(3)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制度;

(4)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技术储备;

(5)建立潜在高风险度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装置的黑名单资料及其场外应急预案;

(6)协助黑名单单位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场内应急预案;

(7)接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报告,及时将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负责把应急指挥部的命令及时通知到各有关应急组织;

(8)配合应急指挥部组织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响应行动;

(9)受应急指挥部委托,负责处置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0)负责涉及跨县区或超出县区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

(11)召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和有关应急组织,以年会形式交流情况,修改技术资料和有关制度;

(12)负责对公众环境污染应急的宣传教育。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九个专业组,负责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应急技术支持和具体实施的组织。

1.监测评价组

由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和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业务人员组成。其职责:

(1)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

(2)建立应急监测快速测报方法和技术储备;

(3)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监测;

(4)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污染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方面的建议;

(5)受市环保局委托,按应急监测程序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

2.技术咨询组

由市应急指挥部组成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并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实施单位,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必要时可聘请上级业务部门的专家。其职责:

(1)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计划作出技术评价;

(2)协助市应急办公室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预防、处置和评价的技术储备系统;

(3)协助市应急指挥部或市应急办公室,作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的判断分析,并对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3.公安消防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消防支队等组成。其职责:

(1)负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

(2)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警戒;

(3)消防救护;

(4)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审定。

4.医学救援组

由市卫生局和市各大医院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中伤亡人员的救治;

(2)参与大气、饮用水和食物的染毒程度评估,提出应急处置办法;

(3)对应急响应人员提供安全防护指导。

5.水文气象组

由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

(1)负责提供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

(2)负责提供应急污染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

6.公众宣传组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各新闻媒体组成。其职责:

(1)协调各新闻媒体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应急知识的日常宣传;

(2)应急期间,协助市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应急信息。

7.工程抢险队

在发生应急环境污染与生态突发事故时临时组建,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其职责:

(1)抢修水、电设施,保障应急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

(2)抢修污染事故设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少污染物泄漏;

(3)其它工程应急措施。

8.通信保障组

由市各通信部门组成。其职责:

保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置时通信畅通。

9.督查组

由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其职责:

负责对应急预案职责履行、工作效能等情况及应急资金、物资等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二、相关部门职责

(一)市政府办公室

协调各部门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上报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二)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预案。负责组织应急所需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承担对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定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重点企业黑名单,协助其制定应急预案。

(四)市环境保护局

承担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计划及技术储备;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与生态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和建议;协助环境污染纠纷的监测取证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承担环境执法工作。

(五)市卫生局

承担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的调配,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评估事故发生对大气、饮用水和食物染毒程度,提出应急处置办法;对参与应急行动人员进行自身安全防护指导。

(六)市公安局

承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期间的交通管制,提供应急通行证;维护事故现场的秩序和安全警戒,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提供消防救护等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七)市农业局

承担建立完善种植业、养殖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评估农业污染事故破坏程度;及时提出应急补救措施和建议;协助农业污染事故的监测和评价;做好事故现场控制,防止损失扩大。

(八)市水利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水文资料,协助做好重点水域污染防范,参与水域污染预防和处置工作。

(九)市交通局

承担环境污染应急期间的水上交通管制,组织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市气象局

承担事故应急所需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工作。

(十一)市财政局

承担制定经费保障方案及其相关政策,保证事故应急的设备、医疗救治、交通工具等所需经费;保证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所需的日常工作和运行经费。

(十二)市委宣传部

做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防范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知识宣传;强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新闻舆论监督;做好事故现场的报道和应急信息的。

(十三)市监察局

承担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办。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事故应急工作,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四部分事故的应急处置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按分级应急组织体系开始工作,启动应急预案:

(一)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二)本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生产原料、产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三)本市范围内贮存化学品的仓库发生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四)运输化学品的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在本市范围内发生交通意外,导致化学品外泄,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五)其他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

二、事故的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向市环境监察支队报告,市环境监察支队立即向市环保局领导报告,根据情况成立事故应急现场指挥组。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时向省环境保护局和市应急指挥部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报告后,市应急办公室指令各应急组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察、监测等设备,立即赶赴现场。

(三)现场控制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前,公安、消防部门尚未对现场进行处置的,应急专业组应进行现场控制和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产生,防止污染扩散,根据现场勘验情况,配合划定警戒线范围,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四)现场调查

应急专业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判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种类、性质、数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事发地地理概况等情况。应急专业组应分工协作,组长负责与当地县区、乡镇政府协调,与监测人员沟通,确定现场监测布点;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现场调查、勘验调查。

对涉及工业企业和危险品重点监控单位的污染事故,应立即与该单位的应急事故处置小组联系,指导其进行事故处理。

(五)情况上报

应急专业组组长将现场调查情况及拟采取措施报告应急现场指挥组,6小时内速报,24小时内确报。应急现场指挥组负责报告市应急处理办公室及上级部门。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大小,应急现场指挥组决定是否增调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应急专业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技术组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责令、监督、指导有关责任单位、人员或专业处置单位对污染物进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或查取有关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等)做初步调查。

(七)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

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应急专业组向应急指挥组建议建立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或居住区域)。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市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后可受市政府委托警报决定。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组织各应急专业组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并及时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情况。

(八)污染跟踪

应急专业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报解除。

(九)调查取证

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关证据,确定事故责任人,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十)应急终止

应急现场指挥组组织专家论证调查后,确认突发事件具备应急终止条件,报告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后,由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并向社会应急终止信息,即警报解除信息。

(十一)结案归档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完毕后,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存档。

四、事故的恢复处理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警报解除后,指挥部要做好人员抢救及安抚、设施恢复等善后工作。

(二)要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进行评估。进行决策记录、信息分析等相关资料的汇编。

造成特大损失的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管辖权限逐级上报。

(三)事故发生后,各级环保监测机构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大气、水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向指挥部提出恢复方案。

第五部分督查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一)督查的范围

各县区要成立督查组,对本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实施分级督查。

市应急处理办公室下设的督查组要负责全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预案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加重的单位和人员,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

1.根据本预案的要求,由各级督查组制定工作方案;

2.实行现场督查;

3.分析评估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4.对存在的问题,下达督办单并依法监督执行;

5.检查督办单落实情况;

6.将督查、督办有关情况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

(三)督查的方法

1.听取汇报;

2.实地查看。

(四)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1.督查时发现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的紧急情况时,要及时向当地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并实地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

2.督查时发现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提出有关建议。

二、责任追究

凡违反本预案的规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置,造成事故影响扩大,损失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

第六部分保障

一、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要求完成应急处理任务。

二、采取有线、无线和计算机网络的方式,确保通讯畅通(包括公休日)。

三、专业队伍要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包括车辆、检测仪器及有关防护用具、药品等。

四、后勤保障部门要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七部分其他事项

一、各县区应参照本预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应急预案。

市场环境报告篇6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根据结论的需要,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论证、审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筹集资金或者申请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编写时要注意数据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为项目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网络上也有很多,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其用途再进行撰稿,否则项目文稿不对应就可能浪费时间了。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法】

研究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行业发展关键因素和发展预测:

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敏感因素及影响力;预测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该行业的进入机会及投资风险;为企业制定行业市场战略、预估行业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体系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形成的方法体系。主要数据资料来源有查询往年资料、发放问卷、集体商讨、数据共享、比较研究、专业人士把关等。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和专业方法。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

2.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用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逻辑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归纳、演绎、综合。

市场环境报告篇7

一、稽查目标

环境监察稽查是指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察工作监督、检查和规范的活动。20__年全市开展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目标是:通过市县区自查和上级稽查,全面规范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取证行为,健全监管机制,总结执法经验,提升执法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监管有力、服务优良的环境监察执法队伍。

三、稽查内容

20__年我市环境监察稽查将围绕我市和20__年上半年市县区环境监察重点业务开展,具体是:

(一)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工作规范化。重点稽查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次数是否满足监察频次要求;现场监察记录所反映的现场监察内容是否完整;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表述是否准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与报送信息的及时真实完整;在线监控现场监管和减排监察系数现场检查是否开展;现场监察发现的违法行为是否依法查处,限期整改与挂牌督办是否落实到位。

(二)对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进行稽查。重点稽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的程序合法性、实体内容合法性,包括取证人员的数量是否在2人以上,环境监察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内容与案由的匹配性,录音、拍照、录像等视听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和充分性,监测数据获取的合法性,处理建议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匹配性等。

五、稽查方法

本次稽查采用案卷查阅与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在各县区组织自查整改的基本上进行交叉互查,通过案卷查阅找出污染源现场监察、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案卷查阅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现场调查,对稽查对象在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过程中职责履行情况逐项打分,做出初步判断,提出整改意见。

(一)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稽查

包括案卷评审”与“现场验证”两部分,其中“案卷评审”部分(60分),评审内容为12份《现场监察记录》,每份《现场监察记录》分值为5分,缺少1份,扣5分。具体包括“基本信息”、“现场监察情况”、“现场监察意见”、“确认信息”、“文字要求”五方面内容,其中“现场监察情况”、“现场监察意见”为稽点。“现场验证”部分(40分),主要稽查“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情况”、“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等五项内容与《现场监察记录》的一致性。

(二)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稽查

通过“案卷评审”的方式开展。包括“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70分)和“《调查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勘察)笔录》”(30分)两部分。不需制作《调查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勘察)笔录》的,以“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100分)作为唯一打分依据。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部分,包括企业信息和证据信息两项内容,其中证据信息为重要稽查项,要求取证的事由、时间、地点、证物名称等要素齐全,监测报告合乎规范要求,案件调查报告详实(案件来源和当事人明确、调查经过清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法规适用正确、提出的拟处理处罚意见明确),证据链完整。

六、稽查程序

稽查按照制定稽查计划、事先告知、实施稽查、文书制作、稽查建议执行和案卷归档等六个步骤执行。

1、制定稽查计划,包括确定稽查对象、明确稽查时间、内容和方法,需要准备的相关资料,参加的稽查人员等。

2、事先告知,包括告知稽查的时间、内容、需要下级准备的资料及稽查人员姓名、职务等。

3、实施稽查,包括对稽查事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或者复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必要时,对环境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或取样监测等。

4、文书制作,包括撰写《环境监察稽查报告》,主要向组织稽查工作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稽查的对象、主要内容,稽查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稽查建议等;稽查对象在环境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施稽查人员应指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制作《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报同级环境保护部门批准。试点期间暂不涉及人员处理问题。

5、文书送达,将《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送达稽查对象。

6、稽查建议执行,稽查对象在接到《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后及时整改,并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落实情况;稽查对象对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向稽查单位申请复核。

最后,案卷归档,对稽查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材料立卷归档。

六、时间安排

1、县区自查阶段(5月4日-6月14日)

各县区环保局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内容、方法,开展自查工作,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并上报自查报告。

2、市局稽查阶段(6月15日-7月15日)

市局组织开展各县区交叉稽查,针对稽查发现的问题编制《稽查报告书》,提出处理意见,下发《处理决定书》。

2、整改督查阶段(7月16日-7月31日)

各县区针对《处理决定书》要求整改落实,市局组织后督查,核实整改情况,为迎接省厅稽查做好准备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各县区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的认识,成立领导小组,指定专人,按照“全面稽查,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自查工作,要将环境监察稽查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来抓,立即开展环境监察稽查自查和执法规范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档案,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确保稽查取得实效。

(二)找准稽查定位,落实稽查任务

市支队要充分发挥在稽查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按照稽查要求内容,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日常环境监察工作,使本级稽查考核达标;还要适时指导、督促县环保局开展环境监察工作,规范对国控省控企业的环境监管行为,及时发现并消除执法隐患。县区环保局要克服困难,按照要求,扎实做好环境监察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好基层关,守好基层岗。

(三)细化稽查内容,规范稽查文书

在环境监察稽查中,各稽查组要采用逐企业逐案打分的方式,对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处理和群众投诉查处等执法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执法行为不规范、该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未发现、该立案查处未立案处理到位的,下发《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责令改正,并督促落实。各县区环保局应建立专门的环境监察档案,保证日常监管实现“一企一档、一案一档”,做到执法留痕、行为规范。

市场环境报告篇8

摘要:在分析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理的同时,结合当前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整体状况,提出了当前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此为依据,分别从企业内部、外界引导以及政府管理三个层次提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披露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信息对称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相关信息的披露实践水平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与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财务信息披露的实践方面,整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当前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从企业内部、社会利益相关方以及政府等角度提出了对应的财务信息披露建议,以期对提高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对企业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中,最明显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以企业财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为例,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对因为其经营活动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予以处理,这其中就必然需要消耗对应的成本因此而获得其他收益给企业财务造成影响,而且这种作用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企业所需要进行衡量的。部分学者认为企业进行信息披露与企业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通过信息披露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还是以环境信息为例,这种成果是直接与企业的环保投入相关的,这不但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也会使得企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环境保护、环保责任承担以及提升环境效益方面,造成企业的整体经营利润率下降。与其他不进行该项目信息披露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部分经营者会认为财务信息披露会造成企业经营的不利。但是,还有部分学者以及企业经营者认为,通过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披露,只需要保证企业的经营水平,则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反馈给外界,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但是,总的来看,企业进行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披露所获得的正面效应要更明显。

2.对企业社会形象产生的影响

不论投资方是经济人还是属于社会人,对于不愿意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的企业,投资者更加青睐能够积极进行信息披露、承担其经营责任的企业。尤其是财务信息的不及时披露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的风险。而投资者对企业是否具有担当感和责任感的判断可以通过其对财务报告中相关的信息进行判断,尤其以环境财务信息为主。通过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分析得到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投入到环境治理、污染处理与环境改善方面的资金成本,让外界投资者对企业更加关注,从而增加企业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中的流动性,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使得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对于债权人而言,企业的财务信息及业绩是企业经营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披露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在经营环境中的整体形象,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整体发展趋势进行更全面的判断,增加资本市场对企业的预期,最终可能会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或者其他的低息贷款,降低企业的负债,间接的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当前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中期、年度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存在滞后

从定期报告以及国家法定披露期限的长短来看,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期限比部分成熟的资本市场要求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性,确保了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所具有的时效性。但是,从上市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时间偏好来看,不管是年报还是季度报告,大部分的企业更加偏向于在期限的最后一刻进行信息披露,并没有显示出均衡披露的基本均衡状况。随着我国所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持续完善,我国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处理,但是滞后性依然存在。这需要企业继续加强中期财务信息报告的及时性。

2.企业存在择机披露重大事件的现象

因为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很难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确定,这就使得企业的经理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于利己的原因,选择那些对企业自身有利的时机来披露一些重大事件,而不是基于信息的及时性来进行披露。这种操作方式直接降低了资本市场信息的对称程度,影响到部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信息披露存在着明显的“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问题,这些现象都直接说明了上市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择机披露的问题,信息披露的过程受到内部动机以及信息对企业好坏等因素的影响。

三、导致企业财务报告披露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一,存在着内幕交易以及资本市场的操作行为,利己动机较为明显;其二,存在着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施加外压力的问题;其三,企业所的财务报告时滞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企业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因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从而产生了委托的经营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所有者通过“人”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工作,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直接带来了成本以及激励因素等问题。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看,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必须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契约机制,为人提供对应的约束和激励措施,保证其在经营的过程中有利于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意愿。

四、提高企业财务报告披露水平,增加资本市场信息对称的策略

1.企业必须从内部为财务信息的披露做好对应工作

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其经营活动承担对应责任并接受外界监督的报告说明,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体现。部分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给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单纯的认为及时进行财务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会造成企业利润的受损,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时机的选择,因此缺乏及时披露财务信息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关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及时披露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及时的披露财务信息,可以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树立起一个有责任感、能担当的企业形象,最终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带来推动力。

首先,企业必须在内部成员范围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点增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环保绩效管理,在内部形成绿色经营的基本理念,促进企业对环境信息重视度的提升。其次,要实施环境保护发展战略,将环境管理内容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将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的提升作为企业长期经营和发展的一项长期策略,实现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最终在市场中形成绿色环保的形象;再次,应该在内部积极开展环境会计处理,探索并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对所有的相关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处理,从而持续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形成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相适应的环境财务信息披露模式。

2.外界应该承担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责任

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利益相关人员高度关注之下时,将会采取自愿或者被迫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这对于绩效较好的企业而言,利用这种信息披露的方式向外界主动的传达自身积极的信息,树立起负责任的形象,可以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经营绩效较差的企业而言,利益相关人员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获得企业经营环境的真实表现,将针对性的给予对应的评价和响应,使得企业的形象下降、价值降低,从侧面可以督促企业改善其经营状况。所以,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财务行为反映到企业价值的层面,通过与经济价值相融合的方式,逐渐形成及时披露的高效机制。基于此,社会外界应该通过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信息的整体披露机会,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及时性,这对于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环境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政府应承担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

因为财务报告信息构成比较复杂,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部分财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予以约束,不利于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入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起对应的制度体系,为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基础依据。具体来讲,首先要加大促进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法律和法规出台力度,为财务信息的披露赋予更有力的法律依据,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按质的开展相关财务信息的披露。其次,应该加大针对信息披露的执法与监督力度,要求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共同促进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状况的好转。

结语

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因为牵涉到各个利益相关方,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和信息质量两个方面。针对当前信息披露的整体状况,必须从企业内部、外界社会责任以及政府责任三个方面出发,做好对应的工作,提高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市场环境报告篇9

中国对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一向持积极态度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参考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应用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尚存在不少差距。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中国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只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所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我们一直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根据市场的发展,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进行改革。比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的价格逐步由市场机制决定,资产的价值受市场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等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我们及时地按照国际惯例出台了有关会计政策。又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仍然居于控股地位,从而导致不少交易双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关联方交易中,不公允的交易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适时地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与会计环境休戚相关的,当会计环境相对成熟了或者对会计信息形成需求了,制定会计准则、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们一直非常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但就当前中国的会计环境而言,我们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国家所共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交易或者事项时,在是否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相关原则上处于两难境地。

第一,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构成及其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一类问题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前者导致大股东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后者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这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票目前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一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绝大多数,而它们又不流通,所以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和灵敏度并不高。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决策,很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资者(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决定“买或者卖股票”的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财务报告的这一决策作用较难体现。

(三)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即所谓的“散户”或者“股民”。这些散户或者股民占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80%,甚至90%以上,他们通常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四)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财务分析师队伍还有待培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居多,而且往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理性、专业,注重长远目标,对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要求较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十分活跃的、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实时地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提供决策咨询。而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较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有待提高,而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则才刚刚引入中国,要在证券市场中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利用财务信息的专业队伍还有待时日。因此,从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这不仅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我们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报告财务业绩”项目,理事会的目的是准备将现行的利润表(收益表)改造成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再直接提供净利润(净收益)信息。鉴于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以净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所以,在我国要引入全面收益表,从目前来看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第三,从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这对会计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这类交易提出了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财务权等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很难真正成为利益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还很难说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很难说是公允的。尤其是一些国有关联方之间的产权交易,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交易行为。(2)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在中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中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环境上,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大多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从市场体系和发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中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而且与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则会有不同影响。众所周知,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决定一些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或者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那些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则是客观存在,这也是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上我们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实务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牛事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处理金融衍生品会计问题尚不现实。

三是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保险精算师队伍也刚刚开始建设,所以,采用精算技术计量保险合同和养老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计量与保险合同和养老金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当然,对于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我们一直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中国也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跟上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而不是被动等待。但是,从上述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一)第一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国将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相同的会计原则。

(二)第二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却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中国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但是这样做是与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版权所有

(三)第三类会计实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们将展开有关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可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第四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或者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的。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中国需要制定其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市场环境报告篇10

【关键词】环境审计;合谋舞弊;共生机理;XBRL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0-0030-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为确保交易事项合法进行,避免承担经济交往中不必要的责任,环境审计得以推广。如今环境审计已在工业化领域如冶炼、化学工业等中运用广泛。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签署,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等议题备受关注。此外,2012年9月,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第四次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召开,这是中国审计署与他国最高审计机关合作,第一次在境外举办国际会议。这将给环境审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当前,受专业知识等的限制,由注册会计师参与的环境信息审计确实无法达到与财务报表审计同等的效力。而由于其有限性责任和惩治性法规的缺失,对于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难免心生质疑。环境信息审计人员主动提供虚假鉴证直接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而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没有法定独立的第三方对其进行评估和鉴定。从外部环境来看环境审计合谋的滋生条件充分,共生需求明显。

二、研究回顾

鉴于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产生的深远影响,会计、审计等机构开始涉足环境审核领域。从1970年起,环境审计与会计工作是由非会计领域的人员来完成的,直到1990年环境审计才成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注册会计师开始介入其中。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主要动机是寻求规避责任之策,以避免不慎陷入“环境法律的巨大纠纷”,是保护公司名誉的重要举措。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企业进行调查,其发现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环境审计的发展与环境认证、环境法规等的颁布紧密相连。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环境会计的处理与披露问题准则和解释公告。1990年荷兰开始实行中央政府的内部环境管理审计,至此该国环境审计开始以政府为导向逐步推广开来。1993年欧盟推出环境管理系统(emaS),要求通过emaS认证的公司必须发表经外部审计的年度环境报告,其对环境审计推动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审计起步稍晚。2008年7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首次将资源环境审计定位为我国六大审计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环境审计。2011年《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在制定环境审计准则,以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执行环境审计业务创造条件。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审计界致力于环境审计的研究,虽然有些学者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进行简单的“移植”。当前的环境审计研究大多是在常规审计理论之前冠以“环境”二字,没有体现其独有特色。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学及心理学角度展开讨论,探究环评合谋的耦合机理,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环评合谋的对策。

三、环评合谋的共生机理探究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契约诚信的普遍缺失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环境评估报告,作为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取的唯一可信赖依据,反而因为评估师丧失职业道德,主动提供虚假陈述而成为企业损害公众利益的帮凶。当获取环评意见成为一种强制性的市场管制要求而无选择性“消费”余地时,对环境审计合谋舞弊进行寻租的需求可能性就转化为强烈的现实需要。

(一)博弈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片面披露环境信息以及审计方参与合谋的内在机理。参与主体是政府机构和有环境信息披露需求的企业(如钢铁企业)以及受托提供第三方独立意见的环境审计机构。博弈各方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他们之间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里涉及两个阶段博弈过程,第一阶段企业根据经营发展需要确定信息披露程度(在年度财务报告里或独立的环境责任报告“选择性”地披露环境信息)履行社会责任;第二阶段基于政府监管力度的设定,审计人员在遵守独立审计原则和参与信息合谋舞弊之间进行抉择。

1.模型建设

企业的信息披露势必会增加治理成本和环保投入,它有别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纯粹造假。更准确定位是企业对其环境信息产量的按需生产。这里假设企业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成本是信息强度的积分函数,即q■mC(s)ds。其中q是环境信息产量,s是环境信息披露强度,边际信息治理成本mCs=(a+bs)2。设p(Q)=-kq+m为基于市场需求的环境信息价格函数,单位信息制作成本为c,则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收益可以表示为:

π=(p(Q)-c)q-q■mC(s)ds

=(-kq+m-c)q-q■(a+bs)2ds(1)

政府行使监管职责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利润水平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以及监管成本。假设只要进行连续监管,必能查处舞弊现象,则政府机构权衡利弊,采取连续监管的概率为α。而审计师对企业和政府的诉求基本了解,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若独立审计将获得服务收益f和长期信誉收入t。若其合谋舞弊可得额外收益μq■mC(s)ds,而一旦“劣行”暴露,将面临εq■mC(s)ds的处罚(传递系数μ、ε均大于0小于1)。

2.模型求解

博弈的第一阶段,企业行动在先。根据利益最大化确定自身的环境信息披露强度,即(1)式两边对s求导:

■=■=-q(a+bs1)2

令其等于零,则得s1■=■(2)

企业根据最优披露强度s1■制定最佳信息量q■,即(1)式两边对q求偏导:

■=■

=-kq+(-kq+m-c)-■(a+bs)2ds

令其等于零,则得信息最优产销量:

q■=■

=■=■(3)

而基于前文假设,审计人员的决策思路如下:

仅当μq■mC(s)ds-α(εq■mC(s)ds-t)>t时,审计方在利益驱动下会放弃职业道德,助其舞弊。由于企业行动在先,审计人员行动策略是基于政府连续监管的概率,其临界值为:

α

=■(4)

(二)环评合谋共生机理

环评合谋是一种人为的共生系统,当各因素条件相辅相成,博弈双方的共生需求被激发之后,环评合谋是其必然选择。归根结底共生是由需求机理和供给机理的耦合与互动而成的。

1.合谋需求方

企业作为环评合谋的需求方,它的驱动因素可分解成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机会因素。首先,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以及直接责任的承担者,承受着企业经济效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压力。但是全球环境恶化以及社会各界对环保呼声的不断加大,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成为衡量其内在价值的另一把尺度,逼迫管理当局作出了“理性经济人”的抉择。当下物欲横生的时代,道德的枷锁已经无法锁住不断膨胀的利欲之心了,利润必然是其最大的内部驱动因素。其次,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存在企业之间“囚徒困境”的集体理性判断,以及小企业“搭便车”的滞后选择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信息的外部市场交易机制尚未建立。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确定的外部市场交易价格,市场上不存在愿意为信息报价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企业得到的主要是信誉等无形资产的增值,以及政府拨付的补贴和奖励。对于任职周期相对短暂的管理层来说,就失去了激励其披露信息的潜在动力。以上就是外部促其舞弊的驱动因素。

至于机会因素是指个体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传导机制的缺陷,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市场监管机制弱化或者失效是企业选择环境信息舞弊的机会诱因,是企业舞弊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它的驱动力度关键看企业识别机会的敏锐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基于以上三种驱动因素的耦合,企业环境信息舞弊就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2.合谋供给方

审计师作为“环评”合谋的供给方,当需求方积极寻租而给予的贿赂超过其自身所评估的合谋风险时,审计师便成为掩藏信息的帮凶。经济学中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成本。对于审计师来说,其合谋所得的额外收入就是商品价格,因为环境治理的成本较高,企业虚假披露环境信息得到的额外收益μq■mC(s)ds非常乐观,所以给予的寻租租金也相对较高。而合谋查处的处罚εq■mC(s)ds和信誉损失t是其主要的生产成本。由式(4)可知,μ越大而ε越小,政府选择连续监管的力度就大,那审计师“冒险”的可能性也会降低。此外,环境审计不像会计审计那样,有严格的规范和法律条款,审计师所承担的舞弊风险远低于会计审计合谋风险。基于此,如果环境审计市场无序竞争严重,审计师面临的竞争压力就大,其愿意提供虚假意见的内生诉求也就大。而政府基于“理性监管”的选择,也致使审计师的冒险勇气不断膨胀。

四、破除共生机理的对策建议

当获取环境审计意见的管制需求、披露全面信息的“诱惑”不足、市场恶性竞争的压力、法律规范及监管机制的缺失、专业审计人员匮乏等因素联动互助,“环评合谋”的需求机理和供给机理将发生耦合,那么环境审计作为防范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防线将被冲破。基于顶层设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铲除共生机理的滋生土壤势在必行。

(一)建立显性化信息价格机制

环境信息作为商品参与经济交易,它的价格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与供给呈逆向关系而与需求呈同向变化趋势。王建明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当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和边际私人成本(mpC)曲线即企业内部披露成本曲线相交时,企业的总成本(tC)达到最低,企业倾向于该点的信息披露程度。基于信息成本的复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出于环境信息的固有属性,决定其价格的关键因素还是使用价值、买方的需求度和支付能力。债权人、潜在的客户以及证券法中的披露规则都可能要求环境审计。作为外部信息使用者他们首先关心的是信息的效用,该项交易给自身带来的新增收益是促其消费的关键。当前,政府在环境信息的交易市场中担当最主要的“埋单”者,政府通过环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给“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偿。就现状而言,其对企业的驱动力依然有限,笔者认为拓宽信息交易市场势在必行。汤普森等曾指出,环境审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所收集的公司层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地区或者国家层面环境状况报告和新国民账户体系的基础。可否建设第三方信息整理和存储独立机构以实现企业信息交易的合法化,其潜在的消费者除了环保机构等政府部门还可以有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私人投资者等(如图1),亦或参照京都协定所创造的环保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搭建企业社会责任信贷平台,借助银行的资信审核体系,然后从独立信息存储机构购买企业环境信息,按其环境状况评级放贷。

(二)基于XBRL标准化视角规范责任报告

环境报告的内容随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别。据胡杨等学者对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报表统计,在100强中,近一半了包含环境或者涉及社会和公民权益的独立性报告。有100%的汽车制造公司、80%的能源和公共事业公司、75%的加工类公司、64%的制药公司提供了独立反映社会或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而在那些诸如娱乐、媒体广告和广播公司等并不转换或生成物质资料公司中,只有20%的公司这样做。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两种主要方式是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前者是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扩展,后者是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依其所需,企业环境报告的形式参差不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可靠性难以识别。如何设计一种机制,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制度化和透明化是环境审计稳步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作为最具开发潜力及公信力的计算机财务报告方式,是未来企业财务报告的主流形式。笔者认为XBRL的技术规范与分类标准,为环境信息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高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披露优势。而我国在美上市公司必须使用XBRL提供财务报告,这将营造一个理想的实施平台利于用XBRL披露环境信息。2012年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会计领军人物XBRL培训,以及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上海会计学院举办的“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教学与案例研讨班”,政府推行XBRL的决心可见一斑,这也为企业通过XBRL披露环境信息提供了契机。

(三)探索环境审计专业团队的建设

环境审计准则的缺失,导致会计师介入环境审计的难度较大。Dixon(狄克逊)等认为,阻碍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因素是审计师自身的素质以及公司对环境报告缺乏需求。会计师要想在环境审计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改革会计教育,应当就环境会计与报告以及环境报告的鉴证相关的指南。事务所除了组建环境专业人才团队来审核企业技术性环境信息,也要发挥财务审计人员的优势,规范财务人员的环境审计工作内容,侧重于环保建设投入、政府环保补贴的使用等资金面的审核。然后设计缜密的内部整合流程,实现多模块专业人员审计结果的对接。在人员的吸收和培养上要有的放矢,在员工的考核中要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四)立法为根,执法为本

《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中央政府在国家层面承担保证环境保护和资源供给等责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管理体系。地方政府(省、市、县)承担贯彻中央政策的职责,在执行层面进行管理。”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在环境审计方面的法规建设依然寥寥无几。环境审计准则作为审计师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托,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由财政部、环保局等多部门协同制定,以尽早实现环境审计工作有法可依。而严格执法作为公民守法的最重要保障,职能部门必须拿出足够的魄力和彻查的决心,破除环境信息合谋舞弊的耦合条件。此外,培育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意识,借助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也是“逼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Zbireciklim.areviewonhowCpasshouldbeinvolvedinenvironmentalauditingandreportingforthecoreaimofit[J].problemsandperspectivesinmanagement,2007,5(2):113-126.

[2]李琳,杨星星,刘正林.管理防御视域下管理者特征与可持续增长研究[J].会计之友,2014(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