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数学教育十篇小学生数学教育十篇

小学生数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17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1

一、特定的情境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区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科学用语中,成绩单纯指完成某一学业的既在事实,而没有具体明确这一学业是如何完成的。能力则指完成既定学业的水平和潜能。二者的区别在于成绩是外在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潜能则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当然,能力主要是学生通过经验获取或系统学习而掌握的,但不管怎样,能力总是融入具体情境中,能力因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务必要创设“做中学”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和向能力的转化,其目标也是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成长。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它使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奠定儿童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构成儿童的基本文化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甚至直接决定着儿童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儿童未来的生命品质。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当前数学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和应试化的倾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做中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三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做中学”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理论视野更为宽阔,师生共同活动的自觉性更为突出,它能有效地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生存状态。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研究旨在从“有效教学”走向“生命成长”的教学

伽达默尔说:“实践就是行动——而且它还是一种清醒的意识。行动不只是做。人是一种自行动的东西。”小学数学“做中学”是教学实践,它包含理念和行动,是“手段——目的——过程”,“它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二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自觉”(叶澜),通过情境整合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关联“每个人的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所以强调情境整合,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也就意味着教、学、做三者必然要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并融合。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性构建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都决定着只有在“做中学”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思维,让数学教学伴随儿童生命的成长。小学数学“做中学”在南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于理论研究上形成了共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了一批“做中学”示范学校,产生了一批特色学校和高素养的教师。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所做的“主题事件式”学习力研究就是将“做中学”的思想与脑科学的原理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当前是最为前沿的,也是最有学术内涵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都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做中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参与的学校有20多所,参与的教师有100多人,他们开设的公开课受到全国多省市专家好评,金春平老师还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表彰。金春平老师的著作《十年一剑》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许红梅单位: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论曾强调,“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教育材料还是教育方法等都可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较大困难等都具有较大启发。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那样,数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的方法,不是单方面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是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提取生活中和数学思想有关的知识和规律等。由此可见,“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生活教育”思想的渗透。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一)重组教学材料,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需要运用于生活中的学科。但是鉴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无法自主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主动联系起来;加上当前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也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引导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将课本中所反映出的间接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保证数学更加贴近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尤其是在教授抽象的理论概念时,许多学生经常反映无法理解概念内容,进而难以理解某些计算公式的来源,无法达到计算的准确度等。针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寻找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数学事例或生活原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辅助学生理解。

(二)立足学生实际,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普遍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弱的情况,教师在教授具体的数学知识时,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和易于接受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知数学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此辅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为什么车轮的形状必须是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成正方形和椭圆形可以吗?”面对这样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立刻就能产生强烈的探讨兴趣,并且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思考:当车轮不再是圆形时,车子的行驶速度就会减慢;如果把自行车的车轮换成正方形,骑车时肯定要栽跟头。这些奇思妙想的答案都是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所思考出来的。而这样一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往往难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接纳新的教学概念和方法,从而出现跟不上教学节奏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妨把这些学习材料进行生活化的加工,以弥补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制作数学模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观察思考等。以教授小学一年级的《分类》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分类思维时,可以设计整理书籍、文具分类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三年级上册的“购物”单元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购物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用已学的计算方法进行价格计算等。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家长平时多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如带领孩子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的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材内容、注重演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活化教学问题,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3

一、加强交流,促进生命发展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提高生命质量。记得前几年有一次我去代同年级老师的课,当时我请三个学生竖式计算。结果,两个学生板演正确,算理也说得很好,受到了我的表扬。就在这时,另一个做错题的学生将头深深地低下去,我发现后立即带着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气询问:“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在我的鼓励和其他学生的启发下,那个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错误。“刚才这个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是她能够自己找到错误并改正,真是好样的。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随着那个学生自信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源于学生内心的欣赏与激励、接纳与认可,是一种真情流淌。每一位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也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同。

二、开发潜能,引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中的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以这些潜在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包括挫折耐受力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有一课是《小小设计师》,教师可以将师生课前共同收集的一些徽标展示给学生欣赏,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徽标,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活化学生的空间意识。最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特点、具体含义,并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困难、挫折,而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记得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各两个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分别如下:

1.324+198596-399396+498(优等生完成)

2.324+200596-400400+500(学困生完成)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比不公平。课的发展如课前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等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地哭了,而2名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课后我向两位优等生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向他们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们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变得坚强和从容。对于学困生,我鼓励了他们,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努力,并告诉他们,不要自卑,其实你们也是很棒的。从他们微笑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希望。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第一,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目的本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等生那哭泣的表情,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是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第二,教学中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使我想到了网上看到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这还算不了什么……”这个故事显然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但是值得我们反思,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等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些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命历程

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化的经验。在课堂内,教师不仅寓生命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生命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和生命的联系,在查阅资料中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知道了生命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知道了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知道了水是生命的养料。在体会1亿有多大时,学生查阅到,1亿滴水能足足填满3个西湖,珍惜水是珍惜生命的象征,从小事做起,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实践中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真谛。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生命教育和美育熏陶,寓生命教育于学习之中,寓生命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不断思考,开发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生命,促进学生的个体价值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提,智慧的生成。苏格拉底曾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能思考到会思考,再到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会思考的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数学教学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突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升智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问: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哪种方法好?或者你更喜欢哪一种?学生开始回答了。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了。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学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渐渐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倾向于12时计时法了,这时我说道:“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这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请你们继续辩论。”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多数学生转而认为“24时计时法好”。这时,我又说:“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打电话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电影,我肯定地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电影。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电影。”请大家继续展开讨论。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4

一、进行学生的潜力探寻

学生在学习时所拥有的学习实际能力主要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而这一个简单的常识却常常受到忽视。我们都知道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原有知识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原有的知识既能够对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进行提升同时又可以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空间进行消除,进一步地去逐渐消除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这一个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深入探索的以及思考创新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学校可以看做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孕育摇篮,他要为每一个的学生的一生学习和生活做好引导和准备,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去营造和维护创新教育的保障,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保持住数学教学的永久活力。在学校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是选择单单给学生直接的现有知识,还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往往选择不同会创造出不同的结果。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去调动自身的思维去思考和解答,以便发挥其潜在的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并非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个书上的例题就能够让学生立刻能够针对此问题举一反三,大胆创设,数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学生自身深入思考和不断验证的过程,甚至这种验证的实现是建立在若干次错误和不完善的思考之上,只有自我的不断突破和动脑,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潜力才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激发和挖掘。

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与和睦,双方能够更加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朝着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学习和生活方向发展,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保障,根据科学实验表明人的情感状况的好坏能够十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在学习时的思维活动的强度,而学生的不同情绪也会他们的智力发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够形成优质的兴奋中心,与此相反,充满烦恼和恐惧的灰色心绪则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对学生情感的发展进行培养和感染。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乐于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到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智力潜能进行深度的启迪并使之保持最佳的活跃状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表扬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师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表扬这一激励手段,想要受到表扬和激励是学生十分正常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他们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心里基础,表扬和激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其实,在现代社会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对每个学生而言,不论是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与否或者品格的优劣与否都必须得到他人的同样尊重,教师的任何训斥、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都会受到压制和遏制。但是,并非单纯的表扬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对学生以及孩子进行表扬是要掌握语言的艺术,对学生表扬要少说:“你真聪明”,而要多去说:“你真努力”。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的表扬会让学生对他们的成就的取得归因到他的努力上,反过来来说,倘若老师、家长对学生一味表扬他的聪明,只会让学生认为他的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自身的智力有关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勤奋的学习习惯的产生,因此老师在利用表扬这一手段时也要掌握语言的艺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教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关键已不再是改变教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的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的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到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5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出现了很多学困生,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因此,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公式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说明概念、公式、定理等。二是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作业不重视。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因为数学学习前后联系比较密切,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后续内容无法理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成因分析。一是外部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部分家庭不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密切;部分家长期望过高,给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更不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仍然看成绩,一些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严厉批评,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看不到进步的希望,尤其是学业较差的学生,自卑和自我否定在每一次考试后出现,从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自暴自弃;大班授课模式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学习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持续的鼓励和帮助。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学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低,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稳定性较差,积极的情绪体验缺乏,学习意志不坚定等诸多因素。

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自信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改善一个人的策略和技巧,让他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做某件事。

1.着重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与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一是教学时应加强直观性。通过直观性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加强多媒体应用,让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要特别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经常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集中。这时,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是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受到表扬,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学习。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要求应该从最根本的课本知识转移到关注人的发展,这就说明,学生在上小学数学课时不仅仅要接受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的培养,还能在一个相对活泼、具有生活元素的氛围里接受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而这个过程就是生命教育在小学课堂上的渗透,也只有坚持这一理念,小学数学教育才能达到最真实有效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强交流,促进生命的发展

为了让我国的义务教育充满必要的人文关怀,就必须认识到生命才是教育的起点,因为有了生命,教育才成为一种可能,也是因为生命的发展教育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第一要义。为了让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融洽、合理地渗透进去,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生产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成长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义务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怎样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算是学生接受到完美的教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找到自信,学会如何自尊,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例如,在学习竖式计算的时候,全新的计算方法可能会让学生摸不清思绪,但是面对做错题的学生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充满期待的眼神、温柔的语气去询问学生: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或者加以引导,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在结束对某些同学的引导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案例与其他学生交流:某某同学虽然这道题做错了,但是老师相信他能够找到错误,事实上他的确改正了,真是很棒!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不仅会减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还能逐渐找到自信,最重要的是源于学生内心的真情流淌,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激励与接纳,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具有正能量的一部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发潜能,引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对于正在发展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小学生,他们身上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加完美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发展潜在的能力,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在这些潜在能力里,包括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遇到棘手问题解决的能力,当然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该知道,这种专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尽量扩展学生的心理空间,促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思考,发挥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有趣的图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去欣赏,让学生在观察图案的过程中培养欣赏认知的能力。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梳理,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准备一些工具,自己制作对称的图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相应的代表,对自己的设计结果进行阐述,把设计思路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部分学生思想沮丧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坚强从容地面对,并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时刻告诉他们不要自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向前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出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验生命历程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尽管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但是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理念式的生命教育,还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方式受到生命教育。

例如,在学习“数字单位换算”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换算知识和技巧后,帮助学生体会每一个数字的概念。教师可以拿一亿这个数字作为例子,首先让学生查阅一亿滴水的概念,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知道这些水足够可以填满三个西湖,从而知道珍惜水是珍惜生命的象征,从小事做起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或者在实践中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技能后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路程与速度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马路上协助指挥,从而学会了计算方法,还能在实践后动手制作统计图,编应用题,最后解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发展智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把生命教育真正地赋予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帮助学生开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基础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和不断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与目的已经为小学教育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相信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会在以生命教育为目的之一的理念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7

关键字:素质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生活与数学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是从人们的生活实际过程中,总结产生的。而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学,就少了一项工具,少了一份认知,少了一个常识,是有缺陷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的数学概念,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和感受。例如新课程教材中,关于人民币知识的教授后,小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模拟生活。在课堂中,可以办一个小小的活动商店,出售各种商品。对于商品明码标价和模拟纸币的使用,这个商品交易的小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更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

二、结合实际,体验数学探索趣味性

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过程中,是一个不间断的教育培养过程。在教学课堂中,教授给小学生基础的数学生活常识,基本的数学问题解决办法和生活数学的基本认知。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能够有所感知,对日常事物能够有更新的认识。例如在计算竞赛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数学参与性。当教授算式4+8=多少时,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发散思维,有的学生结合知识,可以演化出8+4=或者8+2+2=,这些式子的形式都应该鼓励学生多加分析和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数学兴趣,体验更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趣味探索中去。对于数学的教育理念,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是一个培育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能仅仅浮于教材,浮于数学的基本概念性,应该让数学知识体现其实际意义。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接受,应该是从静态单一的教材形式,经过学习思考加工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扮演知识的组织者和材料以及方向的指明者,同时时学生学习合作的平等交流互助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位好友,能够促进学生分享学习思考以及后续的学习见解等。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够促进学生针对数学教学课堂充满兴趣,对数学学科积极探索。

三、结合生活实际,数学教学生动有趣

数学教材是与实际相结合的,这里涵盖了各种生活中的数学常识与数理升华的。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让小学生能够从当前的生活常识出发,对数学教材的认知更加精确,对数学教材知识显得更加有趣。通过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样能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数学教材的掌握。小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把握,数学空间的实际认知,更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果显示。例如对长度单位的学习,结合学生生活实例,测量铅笔、手指、身高等等,都能够结合学生的数学概念化,从而使得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真实性,把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实际结合,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学习。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以趣味教学方向,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数学教育凸显其教学的实际性,更能体现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意义。例如当教授利率这样的课程,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银行存款作业,从而实际的银行存款利率和利息计算。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和作业布置,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更能够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更好的掌握。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得到提升,更是从心里上得到理财教育的基础奠定。

五、促进数学教学实践生活化

新课程数学教学,根据小学学龄儿童,进行数学教材的编撰。学生的数学教材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因此所学的知识也能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当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后,就会对数学教学的常识性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厘米认识时,学生通过测量拇指的宽度。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践性。

六、多媒体的运用,促进数学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过程的构建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保证。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性,可以结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充分突出了当前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对教学成果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数学教学多媒体结合生活化,能够凸显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例如通过在多媒体课堂中,用电脑动态展示堤坝面积计算,这样的一个动态形式,对学生的理解性和对课堂感知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很好得以体现。小学的新课程数学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多媒体结合教学方式,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保证数学教学的成果。随着当前的社会的发展,整个教育形式与形态的发展,应该与当前的教学发展同步,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对待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教材,应该注意教学的课堂、作业、学生的思维引导等各方面,这样才能凸显数学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10,(11):52-54.

[2]黄白.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概要.教育科学研究.2011,(6):34-37.

[3]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让新课程焕发生命力.河池学院学报.2013,25(6):119-125.

[4]刘绍勤.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考.教育与现代化.2011,(3):47-49.

[5]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35.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一、生活教育概述

(一)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最初是由陶行知陶先生提出的,是现代学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受范围、方式上的各种局限。教学活动仅仅在课堂上开展,缺乏室外教学部分。生活教育理论下,教育突破其局限性,降低书本课堂式教育的比重,注重生活教育。我国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有不少实际运用的案例,其应用主要是以增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来实现。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旨在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实用性知识。具体来看,生活教育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例如,在一般的初中、高中,生活教育要重点把握教室生活课堂、校园生活课堂、社区生活课堂以及家庭生活课堂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完整性。对于高中而言,因为课程中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还需要增加生活课堂中的实验部分。这也体现了教育不断更新,针对性强等特点。另外,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的作用也十分重大。为了更好的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学校还应该建设―支与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作为老师,其教学活动必须符合生活教育的目标,能够正确的实施生活教育模式。

(二)生活教育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教育思想、模式的改变。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可以在保证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还能够丰富教学活动。生活教育涉及到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因此,在开展生活教育的同时,学生能够对生存的环境有更亲近的接触,能够了解周围事物。我们知道,国家一直提倡将校园打造成学生的另一个家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成长。除此之外,生活教育避免了传统教育形式单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生活教育的开展可以增加趣味性学习活动。在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而生活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育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特长展示舞台,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上是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x,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想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特点。例如,小学教育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考虑生活教育能够具体应用的方面。再比如,数学学科有其唯一的特点,其适用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最后,小学教学相当于启蒙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生活教育如何应用于小学教育中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生活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出发,包括加强学生课外实践、课堂知识扩展以及编写具生活化的课程教材。学数学教学任务并不繁重,老师不能只把教学重心放在课程教学中。反之,教室要经常开展与数学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收集课上会用到的教学工具。另外,为了加强教学与实际之间联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排竞争性小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促进了老师与学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了正确的体现生活教育的思想,数学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日常生活的原则。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兴趣、弱项,找到学生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事半功倍。另外,还要结合教学经验,明晰学生已有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教学结合实际。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机会。通过分享小故事、举一反三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小学数学的课程包括基本计算和应用题。生活教育在六个年级层次上应该有更为具体的应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结合小游戏,一步步的培养其学习兴趣。只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的去探索未知。对于高年级学生,因为课程相对于低年级增加了一定难度,且对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五、六年级教学要增加更贴切生活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逐步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题。最后,小学数学教材可以添加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以图画形式表现。

三、结论

总的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小学教育核心思想的体现。为了创造更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综合型人才,我们要从小学抓起,探究更多关于生活教育理论应用的具体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永东.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学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3年.

[2]王华祥.谈生活教育理论与应用题教学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5年02期.

[3]李琼,杨天才.浅析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09期.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9

一、特定的情境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区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科学用语中,成绩单纯指完成某一学业的既在事实,而没有具体明确这一学业是如何完成的。能力则指完成既定学业的水平和潜能。二者的区别在于成绩是外在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潜能则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当然,能力主要是学生通过经验获取或系统学习而掌握的,但不管怎样,能力总是融入具体情境中,能力因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务必要创设“做中学”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和向能力的转化,其目标也是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成长。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它使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奠定儿童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构成儿童的基本文化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甚至直接决定着儿童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儿童未来的生命品质。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当前数学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和应试化的倾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做中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三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做中学”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理论视野更为宽阔,师生共同活动的自觉性更为突出,它能有效地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生存状态。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研究旨在从“有效教学”走向“生命成长”的教学。

人是一种自行动的东西。”小学数学“做中学”是教学实践,它包含理念和行动,是“手段——目的——过程”,“它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二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自觉”(叶澜),通过情境整合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关联“每个人的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所以强调情境整合,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也就意味着教、学、做三者必然要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并融合。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性构建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都决定着只有在“做中学”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思维,让数学教学伴随儿童生命的成长。小学数学“做中学”在南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于理论研究上形成了共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了一批“做中学”示范学校,产生了一批特色学校和高素养的教师。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所做的“主题事件式”学习力研究就是将“做中学”的思想与脑科学的原理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当前是最为前沿的,也是最有学术内涵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都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做中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参与的学校有20多所,参与的教师有100多人,他们开设的公开课受到全国多省市专家好评,金春平老师还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表彰。金春平老师的著作《十年一剑》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许红梅单位: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小学生数学教育篇10

1.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