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十篇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十篇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23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1

1987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狮石营川村的徐锋,于2009年9月考取了安徽省第二批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他,却不幸罹患肝癌,年仅28岁就与亲人、朋友永别了。他忠诚践行了自己的使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徐锋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精神礼赞。

1.学习他从严从实、勇挑重担的实干作风。自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以来,徐锋同志始终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在患病期间,还心系着村里的情况。病情稍有好转,就投身到工作当中。他深知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便倍加努力工作,领导同事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不敢给他压担子,但他主动请缨,反复恳请镇党委书记:"我在潭渡村当了三年多的村官,潭渡村的情况我很熟悉,把工作交给我吧,我一定能行!…".2015年11月29日,也是徐锋人生的最后一天,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去看望他,意识模糊不清的他,还对同事说"这个工作,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把剩下的,拜托你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始终想着工作、干着实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学习他身上那种对党和人民始终不变的满腔赤诚。徐锋同志在工作伊始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1年6月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既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他有一颗对工作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心中始终怀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当人民公仆,用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书写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严以律己最好的诠释。

3.学习他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他大学毕业后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按照安徽省省委对大学生村官提出的"加强组织、服务农民、促进和谐、历炼人生"的"四句话"目标要求,脚踏实地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一流业绩。村情不了解时,他每天穿梭于村中,找群众了解民情。并他为规范文书资料、数据统计分析、纠纷调解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村里工作,他靠的是扎实苦干,做实事,克难关,只有像徐锋同志那样,以付出为快乐,以奉献为价值,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担当起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发光发热的光荣责任,在具体工作中也才能始终脚踏实地,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从这些平凡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谋事之实。

4.学习他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他利用起所学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建起潭渡村村级网站,通过网站进行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开通"村民网上说事"渠道。在他的帮助下,当地农民自制土粉丝网上销售量大幅上升,"在网上卖粉丝"的路子一举破解了村民自制粉丝难销售的"瓶颈",用自己的知识帮助这个家家做粉丝的村子不断发展,通过改革工艺,将粉丝从散装、大包装发展到小包装、精装,还利用网络将粉丝远销至上海、天津、杭州等超市,使得当地老百姓大受其益。此外,他还积极帮助潭渡村富民饲料厂找饲料配方中所需的材料,目前,富民饲料厂饲料供应整个黄山市、宣城地区的养鸡场。从这一页页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徐锋同志的创业之实。

5.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他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作为村主任助理,他时刻把自己当成村民,把自己看作群众的"儿子",时刻关心着困难群众。老党员诸葛纪钗,因一场车祸导致瘫痪,徐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在生活上帮助他,还经常带书报给他看,增强他的生活信心。老人夸赞说,"这孩子懂事、踏实".五保户卓子常常把徐锋挂在嘴边"这可真是个好孩子,经常来看我,还买来米面,好几次留他在家吃饭,他却又偷偷包了钱藏在碗底下。"徐锋同志在诀别信中写到:"郑村镇是我一生唯一工作过的地方,是我第二故乡,我十分留恋这片土地,但我再也没有机会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了,我只能带着这份遗憾离去。我有一个愿望,在我死后,能埋在这块土地上,让我能看到郑村镇的发展,我将含笑于九泉。"从这些质朴的语言、踏实的行动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徐锋同志的修身之严,做人之实。

6.学习他面对生死抉择时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匹配的肝源时,他得知另一位患者病情同样危急,便主动将与自己匹配的肝源让给了这位患者先移植。面对死亡,他做出了如此的决定:先将肝源让给更需要的人。在徐锋病情严重急需用钱的情况下,同在一家医院等待骨髓移植手术、同为大学生村官的黄炊还将之前村官们为她捐助的14800元转捐给了徐锋。一时间,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爱心接力"成为社会佳话。手术顺利后,徐锋又将歙县部分爱心捐款20626元转捐给黄炊,鼓励她早日康复出院。徐锋临终前一再嘱托父母,要将收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80多万元继续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接力下去。从这感人的"生命礼让"、"生命接力"行动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的做人之实。

徐锋同志曾经在述职报告中说:"村官虽小,村官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想,只要把这些事干好,也就不简单和不平凡了。"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之中,他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践行着肩上的使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也许我们渺小的像一粒尘土,但只要把村官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做严、做实,这渺小和平凡也能够促成新时期农村风貌的巨大改变,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的新希望。

学习大学生村官徐锋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大学生村官,一个称呼,一份工作,半年前的自己成功的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字。对2015年8月的自己而已,这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跳板,没有那些高大上的想法。半年的时间,绩溪38号桥村这个陌生的地方,这个语言不通的地方,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我,感染了我,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去。

村官能做什么呢?这是我来到这里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每天都在迷茫中度过,我找不到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创业?种植业?养殖业……我都曾考虑过,却一直是在考虑中。

在一段时间的迷茫之后,在很多次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想我不能浮在空中,不管我能做什么,首先我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努力在村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尽情的挥洒我青春的汗水。

在通过对徐锋同志先进事迹的认真学习后,我瞬间觉得小村官也有大作用。徐锋同志,一个28岁的年轻的生命走了……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春秋,但他感恩党的培育和组织的关怀,立志扎根基层,回报家乡,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体现了一位年轻共产党员的执着与追求!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村官,都应该向徐锋学习,以他的思想品德为榜样,以他的工作态度为标杆,认认真真做好村里的每一件事,尽心尽力帮助老百姓做好我们能做的每一件事情。

学习徐锋,就是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对于农民的事,他总能随叫随到,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对于大灾大难的事,他总能冲在第一线;对于群众致富的事,他总能不辞辛苦,一遍一遍的去做好。

学习徐锋,就是要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在2013年肝癌住院,找到匹配的肝源时,他得知另一位患者病情同样危急,便主动将肝源让给了这位患者先移植;手术完成后,即将出院的徐锋将部分爱心捐款20626元转捐给黄炊,并鼓励她早日康复出院。这一幕一幕,无不是他高贵品质的表现。

学习徐锋,就是要学习他的进取精神。2013年1月成功进行肝移植手术,身体刚恢复就重返工作岗位,2013年10月复查时发现癌细胞已转移扩散,他只得再次住院治疗,一边继续顽强地与癌症抗争,一边仍记挂着村里的工作,经常打电话了解情况,一心渴望战胜病魔、重返岗位。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向徐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心中有党、心怀感恩的高尚情怀,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他投身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努力做好老百姓的每一件事情,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学习他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的优良品德,在村官的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走出办公室,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真正需求,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办好事、办实事。让青春的汗水在农村大地尽情挥洒,让青春无悔。

学习徐锋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早逝的青春,永恒的精神

读书志在为民,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大义,岂计身家。徐锋同志用他短暂却不平凡的青春,在他挚爱的农村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他爱党、爱民、爱业、爱家,他用最朴实的笑容在基层落地生根、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是大学生村官和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对于刚刚踏入基层的公务员,从徐锋同志的身上,让我感受到极大的激励与鼓舞。

一、对党忠贞奉献。弥留之际,徐锋同志有万般的无奈和遗憾,但是却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坚持要向党委政府、向各界爱心人士致以最后的感谢和诀别。2015年9月,徐锋以口述方式"写"下一封满怀深情的绝笔信,字字泣泪,声声诀别,满怀感恩,令人动容。

二、对群众深情款款。徐锋同志在基层做村官时,面对村民的"使唤",总能随叫随到;面对有些群众不理解上级政策的现象,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面对有实际困难的五保户、老党员,他主动和老人结对子,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他们的生活。他对村民的关心发自肺腑,踏踏实实的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身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就要像徐锋同志那样甘当公仆,践行为民宗旨,做到心中有民,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这样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对事业尽忠职守。"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这句话是对徐锋同志短短一生的最好写照。他工作起来,从来没有休息日的概念。他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将村民自制粉丝精装后,利用网络远销上海、杭州等地。肝移植手术完成后,徐锋放不下父老乡亲,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就返回了工作岗位。在与癌魔不断抗争的过程中,徐锋时常挂记着村中的工作,一心期望战胜病魔重返岗位。生命不息、使命不忘,我们就要像徐锋同志那样,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民;淡泊名利,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践行"三严三实".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2

威远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有效途径,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计划,2010年有102名懂政策、有知识、同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超前谋划,正面宣传,引大学生“村官”“入门”。一是提前谋划,夯实基础。县里出台了《威远县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威远县大学生“村官”“顶岗”管理办法》及《威远县大学生“村官”任“实职”工作意见》等配套制度,为大学生村干部成长成才提供制度基础。二是加强培养,注重引导。开展村“两委”班子届中、届末考核,加强贫困村、问题村的整治,把具备参选条件的140名大学生“村官”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县、镇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交心谈心活动等形式鼓励他们参加选举。三是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充分运用会议、简报、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参选的重要意义、目的和作用,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事迹,提高党员群众的认同感、信任感。

注重帮扶,提高待遇,促大学生“村官”“上岗”。一是结对帮扶,促其“上岗”。建立县、镇、村三级干部与参选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加强培养帮扶,促其尽快转变角色。二是跟踪管理,提高能力。实行提前到任制或“顶岗”锻炼制,举办专题培训班,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长才干,提高领飞能力。三是提高待遇,激发热情。把任村“两委”成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县、镇后备干部管理范畴并按规定兼职兼薪,优先安排参与上级各类培训;对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负责人的村每年给予3000元党建工作经费;实行大学生“村官”任职村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先,激励他们做出业绩;建立大学生“村官”住房公积金和新学历补助制度;积极推荐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探索在大学生“村官”中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和兼任镇党委委员,增强其政治荣誉感。

落实政策,精心组织,扶大学生“村官”“转正”。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县委明确把大学生“村官”选进村“两委”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作为各镇党委书记的一项政治任务,力争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实职比例占行政村总数的30%,确保任村“两委”负责人比例不低于10%)。二是落实政策,消除障碍。要求各村要配备1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凡贫困村、问题村要安排大学生“村官”任村“两委”负责人;村干部受处分而离职原则上安排大学生“村官”接任。三是严格程序,扩大民主。对依法定程序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增加竞职演讲环节,既扩大了民主,又为大学生“村官”展示良好素质提供了舞台。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3

自掏腰包修路、资助村民创业、帮扶困难家庭他是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村支书,作为共产党员,多年来,他想方设法让村民脱贫致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巴实书记。(巴实是当地土语,意为好、实在)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村支书,小官却有大作用,他总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说,自己要对得起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作为村支书,他官虽微小,却将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挂在心头,饱含着对群众的深情。

自掏腰包,带领村民修建致富路。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偏远的乡村而言,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必须有一条好路与外界连通。只有把路修好,才有可能斩断穷根。2017年,田云奇当选为村支书后,立志修通全村道路。为发动修路,田云奇不分昼夜召开小组会、院子会,反反复复做群众工作,碰到不愿调整田土的钉子户,他往往要单独跑上一二十趟。3年后,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的34.5公里简易道路修通,农用三轮车半个小时就能从茶园开到山下,还有茶贩子自己上山收茶......楠木村的路通了,经济活了,村民日子好过了。

干在实处,甘当扶贫路上的孺子牛。当村干部就要为社会做贡献,为村里谋发展。几年来,田云奇以楠木村的发展为己任,坚持党性原则,甘当扶贫路上的孺子牛。道路修通后,楠木村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通过不断摸索,家禽养殖、茶叶等产业,虽为楠木村找到了致富门路,但仍有部分贫困村民体弱多病,无劳力致富。田云奇随后又多方走访,号召这部分村民养蜂,劳力投入少,收益也可观。村民赵云华体弱多病,去年想养蜂苦于没有资金,田云奇了解到该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贷款购置了10多箱蜂种,使其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4

中国农村管理组织形式,历代不论如何变化,基本是大同小异,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按户编组而成的。以治安、税收、息讼、教化为任务,带有自治性质的。乡约地保大都由当地人充任,囿于乡里关系,一般不敢肆虐鱼肉乡里。这些乡村管事人员,都是“庶人在官”,不享受俸禄,连九品官都沾不上边。一般都是一长负责,机构简单,人员不脱离生产,不吃国家“财政”。而且他们负有经济责任,明代的里甲,损失了看管的公物,还要赔偿。中国在农村行政管理方面有很好的传统经验,人员少,效率高,节省国家开支。

上世纪初帝制的目的之一是在基层施行自治。但民国时期因为战乱频繁没有根本变化。1958年中国普遍建立,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于一身,一手托千家万户,越显得乡政权这一层机构的重要。例如,三年困难时期饿死那么多人,居然只见“老幼转乎沟壑”,未见“少壮铤而走险”,这真是历史上的奇迹。“”时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乡落户,工农兵上大学等等有关身家性命攸关的事,无不依赖基层组织。

后,公社解体。相当于公社规模的乡(镇),成为了一级政府。党委、政府、政协、人大四大班子俱全。上下部门对口。一般50万人口的县就设立二三十个乡(镇)。村民则组成了村民委员会,村委主任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的负责人,村下设组,组织庞大,县乡公务员占到全国公务员总数的56%强,给本来已经很困苦的农村,又增加了负担。

改革开放后,对农村基层干部看法又一个“今非昔比”。“三农”问题引起国内的广泛重视,不容乐观,处境堪虑。

农民穷困,基层干部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基层干部1000多万人端“财政饭碗”。历代的农业税都是国家的主要税种,现今农业税属于地方税,主要用于基层工资开支。《左传》有“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的说法,现今真的是农税成为基层干部的“食”(即工资收入)源。一方面经常说要精简基层机构、人员,但是为了安排转业干部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医务人员等等,总是越减越多。乡改镇、大乡分小,不停地进行着。

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村官”还是有一些权力的,光是“村支书,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就够折腾一阵子。因此,民选“村官”中,时常有恶性事件发生的报道。

乡镇基层干部也有许多难处,民间流传的所谓当官的三条硬件:“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后台最重要”,基层干部都不踏实。从年龄说,根据不成文的年龄阶梯规定,如果省级干部的年龄杠杠是60岁,镇级基层干部的杠杠就只能是30岁上下,当官的旅程就少了一半多;学历条件更是不占优势,文化基础差水平低较为普遍。为了达到上级要求的学历,就不得不去“混”个文凭;至于后台条件更差得远,所谓“天高皇帝远”,够不着硬后台。

现在的农村管理体制不止是开支大、效率低等问题,还给农村带来很多弊端: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的县级领导是亲民官员,现在中间多了一层机构,很容易造成县一级政府的作风,并且减少了民间的活动空间,限制了群众的创造力。

其次,重视权利争夺而不重视教化,传统文明和伦理道德受到冲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逐渐淡薄。这会给社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5

烟台福山区的秋天很美。

但张广秀的风暴,却在这遍地金黄的收获季节来临。她怎么也没想到,疾病会躺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向她示威。

梦对了,方向就对了

25年前,张广秀出生在临沂市罗庄区罗庄街道桥西头村(现为桥西头社区)。那时,桥西头村是个欠发达村,村里的一些老人还穿蓝布大襟褂子,挎着篮子、踮着小脚到田里去打猪草;普通人家,40瓦的灯泡都舍不得用;母鸡下几只蛋,没人舍得吃,拿到集市上换酱醋油盐。

张广秀有一个姐姐和一对双胞胎弟弟。为了让一家6张嘴吃上饭,父母做起了摊煎饼的生意。摊煎饼是件苦差事,擦鏊子抹油、倒糊子摊平、起边揭饼……在鏊子蒸腾的热气里,母亲额头的汗珠子倏忽闪亮,搭在肩头的毛巾从来没干过。一桶面糊摊完,母亲的双臂,常累得抬不起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小年纪的她就和姐姐一起照顾弟弟,并学会了叠煎饼。

8岁的时候,张广秀上学了,学习十分刻苦,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还曾获得过区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让带她的朱秀芳老师每次提起,骄傲之情都溢于言表。

高中的校园,处处弥漫着紧张,匆匆的步履踩出心的焦灼。偏偏在这时候,一场重感冒将张广秀同宿台的杨金玉打倒了,连续几天不能上课。于是,每天课后,张广秀都先去为她打水、买饭,待她吃完饭服药睡下后,才赶着去上课。杨金玉病愈后,张广秀又每天抽出自习的时间为她补课。张广秀是政治课代表,文科成绩十分出色,并且写得一手好字。

偶尔回家一次,经过乡间小路,张广秀经常遇到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叔叔伯伯大娘大婶,他们头发零乱,满脸灰尘,前倾着身子,肩上的铁锹、锄头似有千斤重。每次,张广秀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心里都沉甸甸的。她多么希望,自己能让这些亲切地叫她“秀”的人,步履轻盈起来。

村里有些人家的房子,低矮昏暗,家里的日子就如同屋内的泥土地,尘土漫天且越扫越薄。孩子上不起学,初中毕业就得外出打工……这些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张广秀的眼睛。

2005年,张广秀考上了鲁东大学,就读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年后,当大多数同学为考研全力拼杀、为考公务员殚精竭虑,或为进一所好学校四处奔走时,张广秀响应国家号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大学生村官。

虽然做大学生村官不如在都市当老师惬意,可是,它离梦想最近。

人对了,事情就对了

当这个身高1.6米上下,体重却在一百四十斤左右的胖丫头走进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办事处垆上村时,村主任王子龙和会计于学超颇有点不屑。就这么个“养尊处优”的“85后”,能在农村待住吗?

可是他们都想错了。

刚开始,习惯了校园生活的张广秀的确对胶东农村“一窍不通”,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更是拉开了她和村庄的距离。到农户家里办什么事,没有“翻译”她就“耳目失聪”。可是,仅仅1个月后,她就能听懂老人们说话了,再1个月,村西家、村东家,看到谁,她都能用方言聊聊天了。那些日子,张广秀一个人走在路上,嘴里也总是念念有词,下班回到宿舍,和同住的大学生村官邹瑜用半生不熟的方言交流,“简直乐不可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满大街活跃着电动车、摩托车时,张广秀仍每天步行3里地到村委会上班,且总能在7:40前赶到。等到8:00大家来上班时,办公室已被打扫得窗明几净。自此,同事们一致认为,这个姑娘,能吃苦!

垆上村是烟台有名的大樱桃专业村。五六月份,一串串玛瑙般的樱桃红火了一棵棵树、一片片林。张广秀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景,主动到种植户家里去帮忙。村民李树汉家的果林就是她常去的“据点”。李树汉今年73岁,是种樱桃的老把式,可年岁不饶人,果林的事他和老伴常常忙不过来。张广秀在李树汉的果林里边帮忙折纸盒边讨教有关种植、管理的经验,加上从网上收集整理的相关知识,不久,她就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

第一次进果林,张广秀没经验,穿着早上擦得油光铮亮的皮鞋就下了田。拔草、浇水,顷刻间,瓦亮的皮鞋便灰头土脸。再看看中规中矩的衣着,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像个“外人”。第二天,她吸取教训,按村人的潮流,换了一套“贴近的行头”。

村委会人手不多,事却不少。基层党建、惠农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村账务管理、养老保障……哪一项都不简单。以前,这些工作全靠手写整理,张广秀到岗后,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长,将这些资料一一进行了电子量化管理。一周五个工作日,张广秀在村民、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来回奔波,做不完的工作,就晚上带回住处加班,还常常搭上周六和周日。“不管花多少时间,不管工作多难,只要答应下来,她都能想方设法保质保量完成。”垆上村会计于学超说。

2010年8月底,云淡风轻的季节,村里处处弥漫着金色的喜悦。张广秀接到一个紧急任务,4天内把村民的健康档案整理好。760口人,760张表,每张表至少花费5分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白天干不完,下班回到住处后,她啃了几口干粮,接着干。

凌晨,邹瑜一觉醒来,发现张广秀的房间还亮着灯,就走过去看,发现她正双手抱着脖子,痛苦地,桌子上一叠厚厚的资料还没整理完,灯光打在她的脸上,让她的脸色看起来青白一片。邹瑜以为她累了,帮她捏了一会儿肩,就劝她去睡。可是躺在床上的张广秀翻来覆去睡不着,脖子疼得钻心。

惦记着还没整理完的资料,第二天一早,她又起身忙活起来。脖子疼得不能转动,她就梗着脖子歪着头整理。4天下来,760份健康档案终于入档。张广秀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以为这下终于可以让闹情绪的脖子歇歇了,没想到,接下来的情况更糟――她发起了烧,浑身无力冒虚汗,且全身开始出现紫色的斑点!

同事和舍友纷纷劝她到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事对了,未来就对了

仿佛一夜之间,父母的皱纹深了许多。看着焦灼伤心的父母,想着自己未完成的抱负,张广秀忧伤不已。好在,医生告诉她,她的其他器官情况都良好,加上最初的震惊和悲伤慢慢都已过去,她重新乐观起来。“白血病并不是绝症,并不是一定治不好。”她这样劝慰父母。

可是,疼起来时,那噬骨的痛苦常让她冷汗直流。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在心里默唱《明天会更好》,一遍又一遍。打小一块儿长大的闺密沈怀云到医院去看她,说起以前一起看庙会的情景,她笑得一脸灿烂。沈怀云躲到门外悄悄地抹泪,再进来时,张广秀却拉着沈怀云的手,劝她安心,并俏皮地勾着小指和她约定:“等我好起来,我们再一起去看庙会。”

其实,她的愿望何止如此。垆上村不远处,就是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那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令垆上村这个密布低矮平房、夜晚只有鸡鸣犬吠的邻居相形见绌。村民们望眼欲穿,盼望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可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靠目前单一的樱桃种植是不行的,靠村民进城打工也难以实现。张广秀迫切希望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眼下,村里有条小路很难走,每有老人骑三轮车经过那里,必然要下车小心翼翼地推过去。张广秀在那条路上走了无数个来回,脑海里已经有了修建的方案。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很匮乏,年纪大些的要么蹲在墙角晒太阳,要么拿个破旧的收音机不停调台,年轻些的,除了看电视就是打扑克,她要争取建个农家书屋或者文化大院,农闲时节让大伙儿到那儿去充电,或者搞文娱活动,她已经递交了承包田地种植樱桃的申请,她要把自己的果林搞成新品试验田、示范林;她要在阳光灿烂的6月天,站在芳草萋萋的小路边,看村民载回一车车的红樱桃……

要做成这一切,她首先要战胜病魔,这样才能回去继续当村官!

一起工作了1年多,垆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子龙十分了解张广秀的愿望,他期盼张广秀快点好起来,回到村里协助他一起把垆上村的经济搞活泛,让村民的日子都如枝头的樱桃,红红火火。

村民们也早就看到了这个年轻村官给村里带来的新鲜气儿,他们期盼着。娃的病早点好,早点回来和他们一起修路种树,‘收元宝’”。

爱来了,希望就亮了

心是导线,疼会传染。

张广秀的病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对张广秀的事迹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有关方面组织医疗专家对张广秀进行精心治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充分肯定张广秀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并鼓励她:“我相信病魔不能战胜您的精神。我们期待着等您的病好了,再欢迎您回来当村官。”山东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要求有关部门协调专家进行治疗,并和省委常委、秘书长王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专程赴京到医院看望慰问。

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张广秀的母校鲁东大学短短两小时,便筹得捐款6.16万元;福山区的大学生村官们一天就捐出近5万元;福山区妇联发动妇联系统干部,女企业家联谊会会员及妇女书画联谊会会员进行了捐款,临沂市罗庄街道妇联特意到其村中了解情况并送去关怀……骨髓移植所需要的50万元手术费,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凑齐。

得知张广秀需要骨髓移植,她已出嫁的姐姐和两个正在读技校的弟弟,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进行了骨髓配型测试,遗憾的是配型均未成功。中华骨髓库得知近亲配型失败的消息,立即展开了配型检索,幸运的是,有两名志愿者和张广秀位点相合。只等时机成熟,便可进行移植。

“全身心为村民服务,身患重病不忘本职”,张广秀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号召广大妇女特别是青年女性向她学习;山东省妇联授予她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妇女学习张广秀的先进事迹,创先争优、建功“十二五”,并要求各级妇联扎实推进女大学生成才支持行动,为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烟台市妇联授予她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们也纷纷向张广秀学习,争取在新农村的大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壮美。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6

一是巨大的落差和“身份歧视”产生“自卑感”。80后城市生活惯了的大学生,对工作、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上很多认为选择当大学生村官是不得已之举,让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到岗后,由于社会交往范围小、层次低,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压力,越是与其他同学朋友们相比,越是没有工作的信心。

二是“孤独感”“无助感”、“迷茫感”。农村的同龄人大多在城市里打工或上学,没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交流,远离喧嚣的城市,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村官成功事迹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还有更大多数的村官目前都感觉自己没干出成绩,也不知道怎么去发挥自己,无从下手,即使在乡镇上班,也只是做一些文件收发、打印复印的简单工作,看不到成绩,得不到领导重视及应有的尊重,就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唤的免费劳动力(对乡镇财政来说),极易产生无助感和迷茫感。

三是“村官的婚姻”是“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焦点。由于男女朋友一方在农村当村官,工作不在一起、收入差距等产生矛盾、误会,严重时则会分手。而单身的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任职后,接触的“门当户对”的异性不多,而现实的压力(如:收入少、工作的不稳定、人生的规划不明确等)常会让很多大学生村官群体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婚姻,其他人也不愿和大学生村官谈婚论嫁。三年的服务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于工作的年龄起点高,三年后大家都面临着事业与家庭兼顾的压力,所以有的大学生村官常会后悔参与选聘大学生村官,再加上外界严峻的就业压力,会让有的大学生村官处于徘徊犹豫状态,失去任职前的那份激情,常常会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也对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带去很不利的影响。

四是,三年,不安的三年。三年,不是积累财富的三年。年轻人是消费一族,每月的工资所剩无几,甚至不够用。本来一个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就不容易了,毕业后不但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又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甚至精神负担。三年,不是积累经验的三年。若三年用于读研,可以拿到更高的文凭,为今后的事业打下知识基础;三年,若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或事业,为今后的事业打下经验基础。然而我们的三年,只积累了一定政府行政能力的时候,却要面临着失业,失去在政府工作的机会,从头开始,又回到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队伍中。那时我们大学所学的知识已经落伍或忘却,我们的专业技术没有经验阅历的积累,在越来越多的新毕业的大学生面前,我们还有什么优势?我们还能做什么?不敢想。三年,不是成家立业的三年。社会对村官身份的歧视,工资收入低,工作无保障,前途不明了,自己对自己的前途都渺茫,何况选择你的另一半,谁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开玩笑。三年,在奉献青春中度过,更在忧虑和不安中度过。社会价值观实现的前提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忧虑和不安中,又何以实现自我价值,又何以展现青年人的风采。和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一样,我遇到的是实际的困难和困惑:在我们奉献青春后,我们何去何从?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7

关键词:宁海地名文化

一、引言

宁海,宁波市属县,位于浙东沿海,属长三角南翼。西境为道源佛宗的天台山,是面海迎气的半座碧玉;东依三门湾、象山港两颗宁静清澈的明珠,地理环境优越,文化积淀深厚。南宋时,宁海县尹吴子良曾记题宁海民风:“宁海之民力耕钓,安赋输,见谓勤朴,于今尚尔。”前人确立地名,昭示了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境域文化,是地名文化的宝贵遗产。本文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将浙东宁海独特的地名文化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宁海地名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特色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08年)平吴,王睿以兵狥地,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白峤,属临海郡,隶属于扬州。”(崇祯、康熙年间《宁海县志》)这是关于宁海建县现存最早的记载。

宁海县处于宁波与台州的交界地,因地理位置及过去行政建置的变更,受这两地文化影响较大。宁海方言属吴语,是吴语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间的过渡性方言。语言的影响也体现在宁海的地名用字之中。宁海的地名用字可以简分为三类:一是音识字义的转换;二是使用宁海方言,如“太阳”称“日头”;三是罕见字,如“洋、头、坑、寮(意为草屋,今改作‘辽’)、广(音同‘演’,就涯筑屋之义而非‘廣’之简化)、烂(意为潮湿之地,今见之于地名如‘烂湾’等)、搭、跳、孔”等。

地名不论是语音、构词还是语义、修辞都与地域历史、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联系。综合分析地名命名规律和宁海地名特殊性,我们发现宁海地名的形式首先以其自然地形地貌或自然与社会结合影响为主,次之为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的遗留,最后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三、地名中的地形地貌

宁海县依山濒海,既有山区,又有平洋(意为平坦有水的地形,也指小块平原之地)和海滨,地形复杂多样。因而在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发展落后。

古时曾任宁海县令的楼府感叹道:“见其市井萧条,人物稀鲜,官舍卑陋,山岭崎岖,无一事可人意。誓断不复过此”(光绪年间《宁海县志·艺文外编》)。楼府于宋政和六年、宣和二年上任宁海,此文为其前两次过宁海的印象。如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已经变小,但对地名的影响依旧深刻。古时曾有一将军途经三门湾,观海面宁静,已无先前的惊涛怒浪,故名“宁海”。在山区,群山连绵、岗岭起伏、溪水汇流、坑岙错落,因而其附近的村名多见“山、峰、岭、岗、峧、溪、潭、岩”诸字。如“古鹫岭、相见岭、海游岭、丹邱、浮门”等;在平洋,田地成片、阡陌纵横,其村名多见“洋、畈、田、地、坛、坦”等字,如“黄坛”;在海滨,塘田相毗海港内伸、水网交错、渡闸分布,其村名多见“塘、屿、搀(非今读音)、浦、涂、渡、港”诸字,此类村名占全县多数,也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纯粹以自然事物命名的地名

紫溪乡的“璜溪口”、双湖乡的“桶坑”“雪潭”、茶院乡的“岚峰”等都因村落处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之间而得名,其中“五枫树”“榧坑”等皆以植物命名,如“五松坑”之名源于五棵松树。

旧时,村道旁有五棵古松,犹如“五大夫”,故以五松为村名。现在古松不存,然而古松旁的一棵巨大的红豆杉至今依旧傲然耸立。村民说红豆杉和五大夫松都是老祖宗600余年前种下的,见证了村中的沧桑变迁,而进出村内外的村民看到古树,就会产生对祖宗的崇仰之情。

全县还存两例因村旁存在特殊声音而得名的村子,其一为胡陈乡响岩村,以村后有巨岩,风起时岩下空气回荡作闷雷声,响岩还不时出现透出青烟、射出金光的现象,遂以“响岩”名村。曾有地质测绘者观后说:风袭金字山,金山回旋风,金撞此岩必响也。其二乃位于梅林镇仕西村后的山岭,也因发出响声的岩石而命名为“响岩岭”。此类命名不仅反映了奇特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当地人民奇妙的生活智慧。

(二)因含水而得的地名

“浦”,古代“浦”与“步”“埠”相通,意为河流注入江海和码头,渡口。有唐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为证:“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宁海境内水网密集,较大的有大溪、白溪、杨溪等纵横交汇,四达通海,故在地名中以“浦”字殿后的依然还存在,著名的如“回浦”“龙浦”。“涂”意为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如“毛屿涂、铁狮涂、双盘涂和蛇蟠涂”等等。毛屿,原为悬水岛,出入须摆渡。古诗云:“西浦游人归,扁舟已东渡。岸畔大声呼,呼到碧山暮。”可见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起初,“箬屿、毛屿”两地均未正式命名。现在的毛屿,地形好似俯卧的鳎箬鱼,而箬屿像蹲着的馋猫。按民间风俗所言,两地风水有相克之意,因为猫总爱偷腥。经过大家的公议,将形如鳎箬的岛屿叫猫屿,形似猫的岛屿称箬屿。这样一来,化凶为吉,相生相克,有利于大家共同发展。沧海桑田,海涂淤积,岛与陆地连成一片,为书写方便,“猫屿”逐渐被写成“茅屿”“毛屿”,但民间仍有人称“猫屿”。

“水”不仅体现在通名中,专名中带有“水”含义的地名也有很多,如“隔水洋、淡水港、两水孔、淡水路”等。力洋位于苍山之南,沥水穿村而归大海,故有“苍山之水,沥水之阳”之美名。苍山,茶山别名,南宋丞相叶梦鼎有“苍山十绝”律诗流传于世。沥水发源于茶山之巅的桃花坑水,沥水水路向南,古人以南为阳,取其谐音,故称“沥洋”。1962年,改称“力洋”,“力”是“沥”的简化字。“力洋”还有另一名叫“里洋”。据说现在的“力洋”在古时候除蛇头、东山头外,全是海洋,俗称“里洋”,古渡一带称“外洋”。沧海变桑田,至今,当地百姓仍把“力洋”作官名称谓,平时称“里洋”者居多。

还有靖海路以东的南北向道路,被分别命名为“平海路、东海路、望海路、云海路……”形成了一个系列,这些无不体现着宁海“东门漓卤滴浆”的水乡特色。

(三)因水而起的桥名

体现水乡特色的地名文化中含“桥”的地名较多,其历史也相对较久远,如桃源桥,位于县城内桃源河(即同城北颜公河相连之河,今已填改为桃源南路)上,是连接东大街与中大街的古桥。传说古时桃源河北通黄墩港,南连南门大溪,南来北往的商人集聚于此,桥头岸边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当时有民谣:“正月锣鼓闹元宵,力洋古渡产苔条,菜头萝卜水车出,大小航船桃源桥。”近千年过去,桃源桥早已不存,但繁华依旧。桃源桥地段,从古至今一直是宁海县城内的闹市区,得名源于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的神话。《幽明录》中略云:“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取谷皮(采药),迷不得返。经十三日,采山上桃食之。下山以杯取水,见芜青叶流下甚鲜,复有胡麻饭一杯流下,二人相谓曰:‘去人不远矣。’乃渡水,又过一山,见二女,容颜妙绝,呼晨、肇姓名,问郎来何晚也。因相款待,行酒作乐,被留半年。求归,至家,子孙已七世矣。”故事载于史册,举国皆知,简名“误入桃源”。传至宋代,储国秀自称桃源主人并著有《宁海县赋》。现宁海新城中心区已命名为桃源街道,同人间仙境之宁海大环境相得益彰。

又如摘星桥。在县城以南8公里,去一市方向,有一条古道叫摘星岭(又称新岭)。经过摘星岭可登宁海南部最高峰状元峰。在状元峰的东北部,有一条自西向东流入宁海白溪和大溪的交汇处的溪坑,名叫结绳坑。横跨结绳坑有一座通向一市镇的石拱桥,名叫“摘星桥”,是宁海现存建造最早的一座桥梁。根据《赤城志》记载,宁海古时名桥有县桥、桃源桥、广度桥、三界桥、道士桥、十二保桥、摘星桥、白峤桥、泗洲桥等17座。其中海游桥、通德桥、横塘桥、新市桥等4座那时已废。县桥、桃源桥、通远桥、桐山西桥、石广溪桥、黄勘桥、泗洲桥等10座,今已不存在。“白峤桥,在县东五里”,今也不存在。

其实桥所沟通的不仅仅是地理,还有历史;桥所承载的不单单是时间,还有沧桑。诗人艾青曾写过一首题为《桥》的诗: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无论是含水还是含桥的地域名称都反映出宁海的水文环境,也显示出地名反映地理分布、地形特征的功用。

四、地名反映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

地名一经形成并被认可后,便很少变更。因此,诸多历史事实得以借着地名,突破时间限制,为现代人所认识。留存至今的地名,大多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宁海建县于西晋太康年间,年代悠久,不少的地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那一段段逝去的历史,并让人们铭记于心。

(一)地名溯源

宁海曾古称回浦水,古代《宁海县歌》中有“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句。回浦水得名于好似弓背、北向回流水之溪貌,即发源于第一尖(海拔945米,汉代镇亭在此),流经龙宫大溪、西溪,出黄坛,到城区跃龙大桥处回转向北,沿今颜公河至黄墩出象山港之水。百姓居于回浦水两岸,秦置鄞县回浦乡,西汉置会稽郡东部都尉和回浦县于此,回浦水之西(今火车站南)有都总庙,为会稽郡东部都纪念地。《汉书》中载有镇亭、鲒埼亭、天门水、越天门山四大回浦古迹,这就是回浦水的文明史。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在鄞县南部的回浦乡设东部都尉并设回浦县于此。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都尉和回浦县治均迁至今椒江北岸之章安,仍称回浦。至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更名章安,至此历时199年的回浦县成为历史。

怡惠路是县城中的繁华路段之一,其来历须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时(907年~931年)。当时宁海县令陈长官因上书极谏减税,吴越王钱将陈长官逮捕下狱,陈长官仍慷慨陈词,“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可使一身被杀戮,毋令百姓万世苦”。陈长官惨遭杀身之祸,而宁海税赋终未增加。因此,他受到历代宁海百姓的尊敬。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县令毛驭在县内妙相寺右侧废址上另建祠宇(现址为卫生局),又名“遗惠祠”,意为陈长官牺牲自己,把实惠遗留给百姓。久而久之,附近的百姓便将祠庙附近由天寿路往北,经正学路的这一路段称为遗惠路,后雅化为怡惠路,沿用至今。

(二)历史古迹中的地名

1.历史古迹中的山川名

梁皇山,古称“桐柏山”,位于宁海县前童镇境内,海拔768.2米,其山险峰奇、涧幽瀑泻,绿影旖旎,美不胜收。这里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是江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蕴含着璀璨的历史文化。究其来源,传说南北朝梁武帝(463年~549年)一心向佛,因长子昭明的第三个儿子萧察,通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任东扬州刺史、会稽郡太守。梁太清末,侯景作乱,陈霸先起兵,朝廷倾轧杀戮,岳阳王携王妃、太尉、将军多人,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佛寺随同和尚念经拜佛、习文练武。叛兵赶到,将军战死,太尉被捕遇害,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此后,稍场佛寺遂名梁皇寺,驿站改名梁皇街,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

2.历史古迹中的路巷名

柔石路,位于西大街原正学祠之前(南),故旧称方祠前,因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故居在该路,1978年更今名。

将军路及将军湖,因其旁有南朝梁殿前将军田什的墓址而得名,于1986年更今名。田什将军,是城关的开拓者。早在梁时,为反候景之乱,驻兵宁海,守卫在现城关一带,“保境安民”,至今留下许多胜迹,为后人所怀念。这条路上还有将军墓、花楼殿等名胜。

避司弄,古时行人逢有司官员出入县衙,即回避入此弄,故名。

来虎岩,相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6年),彼时常有虎伤人,且村旁有一似虎形的岩石,曾遭雷击,传为雷公镇虎,故称雷虎岩,受方言影响,后讹化为来虎岩。

靖海门,宁海地处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沿海多受倭寇侵扰,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害更重,百姓苦不堪言。嘉靖年间知县林大梁体恤民情,决定修筑城池以自卫,城墙共有六门,东门名靖海门。在东门城楼接近竣工时,倭寇突然侵扰县城,宁海军民登楼据守,击退倭寇,民赖以安,靖海门名副其实。

(三)神话传说中的地名

石龙窦,在县西北的龙公岙。窦在石壁下方,世传有龙出入于此,其灵迹十分明显,石壁上还留有痕迹,石壁下是一水湫,周围百姓不知水源从何而来,只看到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壁上有“石龙窦”三字。

湫水潭,又称“玉溪”,位于县东南一百里处。传说古代一吴姓尚书屈晃生子坦,坦偕母隐居在这里,寻化为龙,他母亲死后安葬在这座山上,世人称此山为龙母山。隋开皇九年,有一僧人从建业到这里,傍晚看到一座高大楼宇,不知到了哪里,前去敲门,有一个老妪出门相迎。僧人已经领悟到老妪为龙所化,于是在此投宿,妪云:“师远来,何以幸教。”于是一一告知,并且告诫说:“旱宜施雨。”妪受命惟谨。翌日,僧人离去,回视其处,已成为水湫了。按《州城隍庙记》既指屈坦,今又以坦为湫水龙,则是一人而主二祠,岂神之变化固无方耶?

还有雷婆头峰、三军庄、钱家墙弄等地名均源于历史或传说,在百姓口中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五、地名反映传统宗族观念和美好愿望

在地名中大量存在着“人名转喻地名”的形式,即姓氏地名。在宁海除个别建于解放后的外,有村名由来可考的均形成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人们聚族而居,重视姓氏,且甚为便捷,其中又可分为多类:

(一)单纯以姓氏命名

此类多跟随“家”“庄”“村”等字,如“蒋家庄、金家、赵家、王庄”等。此外还有直接将姓氏结合的,如“周戴、胡陈”等。此类地名不多作赘述。

(二)姓氏结合方位词

此类地名是根据村庄所处的自然方位而得名的,在宁海地名中算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了,如“上尤、下金、外王、东周、前童”等。

如前童古镇,古镇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而名为“寺前童”,后人为图方便,省掉“寺”,始称“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此地又成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近年来,前童以其历史古迹丰富、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

(三)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命名

此类地名皆受特殊的自然生活环境所影响,如溪头陈是因村庄位于溪水上游,而且村中以陈姓为大姓,因此得名。“溪旁徐、大桥李、山头程、应家山、朱家坑、朱家塘”皆是如此。

(四)村落名中的崇祖敬宗

此类地名宗族观念更是浓厚。宗族,“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汇聚之道,故谓之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聚居在一起,共同从事生产,协作劳动,抵抗天灾人祸。特别是对于那些移居的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缺乏根系的环境中,自然会加强宗族观念,聚族而居。

有以区域内自然地形命名的,如“黄坛、柳村”;有以祖先初迁祈卜之物命村名的,如“夏樟、樟树”;也有直接以祖先名号命村名的,如“李和洋”(古名:李侯阳),《竹坡李氏宗谱》有记载:李真,号侯阳,居竹坡之原,人称侯阳李氏,得名李侯阳,后谐音作今名。

此类地名直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宗族祖先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强大的家庭宗族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姓氏作为纽带,显示血缘宗亲关系,以此壮大族系,增强凝聚力。因此,宗族的居住地也自然而然以姓氏作为地名来体现这种维系。

(五)村落名中的美好愿望

薛岙乡有村原名为鸦鹊窠,欲子孙及第登科,加官晋爵,改作加爵科;又如长街镇的合利,因村民来自各个省、各个县,愿合住顺利,遂起此名。此类地名反映了百姓祈求吉祥或实现美好愿望的理想。

六、地名反映社会经济类型

宁海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受地形影响,经济发展受限,但它的主要街区形成较早,而且各具特色。随着历史变迁,城市日新月异,街道特色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些古老的街区正在逐渐消失。在对宁海地名的考察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当时的地域特产及工商业活动的盛况,如桶巷,因旧时集市买卖木器桶钵均集中于此而得名。因旧时宁海经济落后,所以此类地名多出自新时期。

(一)巧借附属建筑物类地名

解放后的地名命名大多取地域内较为显著的建筑物,此类地名谓之“借物”,如“气象南路、气象北路、红枫路”等。

早年是没有“气象路”这一地名的。它的得名,与宁海气象站有关。宁海气象站建于1955年,位于城区的跳头村南面。那时,那里还是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野。上世纪80年代,县城北扩,气象台所处的位置成为车水马龙的热闹街市,只得依势北移。这条与桃源路平行的道路,也就成了“气象路”。此路不断延伸,就有了气象南路、气象北路。而今这些街道汇集着中医院、农贸市场、县电信大楼、国税大楼以及多家旅馆商城等,是一条商贾云集、气象万千的路。想不到,“气象路”原是借气象台而命名的一条道路,却成了流金淌银的新路。这一类新地名,早年间还有原县人民医院后面的健康路、县灯光球场前面的体育路、县影都旁边的影院巷等。

(二)“怀贤慕古”类地名

以本土历史名人命名的道路、公园,如“天寿路、正学路、学勉路、柔石公园、徐霞客大道”等等。

天寿路,东起桃源中路,西止兴宁中路,是为纪念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而命名的道路。潘天寿先生是宁海冠庄人,号雷婆头峰寿者,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全国。

柔石公园建于2002年,为纪念左联革命烈士柔石诞生一百周年,由县政府主导新建的面积250亩的主题公园。引用烈士柔石名号的还有位于其故居附近的柔石中学。

(三)花木类地名

上世纪90年代,县城西门崛起了一片新住宅区,大多以花木命名,如“丁香巷、银菊路、金桂路”等。如今该区域已建成当地最大的建材市场——红枫市场。这一类地名,既体现时代气息、文化品位、地方特色,又尊重历史、尊重民意。从几年的实践看,西门这一片花木地名,既体现出了宁海生态型花园城市的特色,又系列成片、好记好找,因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七、结语

宁海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浙东地域文化,反映了宁海独特的地形地貌,描述了宁海丰富的地域特色、社会发展历程,记录了宁海1700年来的悠久历史、民间传说以及民众善良美好的心理愿望和道德情操。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宁海地名命名的语言文化渊源,并且也能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在时展中,我们应保护好地名这一重要的精神财富,留住文化和情感的根基,更好地实现崭新的时代精神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粹的完美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苹,于红艳.宁波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9,(5).

[2]李子主编.宁海地名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宁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海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93.

[5]浙江省民政厅.浙江区划地名溯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宋]李昉,徐铉,宋白,苏易简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

局,1966.

[7]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8]浙江省地名委员会.浙江省乡镇村名手册[Z].杭州: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5.

[9]刘美娟.转喻在地名命名中的认知语用理据[J].丽水学院学报,

2008,(6).

[10]孙冬虎.地名史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1]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2]黄浓珍.与您说一说:宁海新地名的事[Z].宁海新闻网,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8

从##区经##往西过平阳大桥二十公里,就是有名的龙祠泉。从龙祠向西北进山,走上十五公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就到了##乡政府所在地##村。20__年10月24日##乡迎来经区组织部分配来的第二批大学生“村官”一行七人,担任##村村委主任助理的##便是其中一位,担任村官之前他曾在一所高中任教,怀着对新农村建设的憧憬之情,他毅然踏上了农村这片广阔的热土。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实地考察村情风貌,在第一天前往##村报到的路上,他望着那条坑坑洼洼的“路”和车外灰尘中艰难行进的村民陷入了深思……到了村支部,面对笑脸迎来的贾祥海书记,他脱口就是一句:“贾书记,这路要修!”贾书记一愣随即又恢复了笑容:“修,一定修。我们想到一起了”。

春节过后,他积极协助贾书记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在区委、区政府以及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短时间内顺利开工,他本着“既出谋又出力”的原则,积极奔走在7公里长的工程第一线,落实工程进度,监理工程质量,两个月下来,人黑了、瘦了,但确保了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如今这条寄托着村民致富希望的油路已全线贯通,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

路,修好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建设新农村,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这位年轻的村官去落实。通过和村民接触,他了解到这个村由于偏僻闭塞,信息不畅,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离平川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要想彻底摆脱贫困,首先要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于是,他利用曾担任教师的专业特长,深入学校课堂了解教学情况,针对孩子们求知欲强,但课外读物匮乏、知识面较窄的现状,跑遍市区多家书店,积极募集图书。经过无数次洽谈协商,他的敬业执着打动了儒林书局的杨红军经理,热心公益的杨经理毅然决定捐助##学校全体师生新版精装的《实用文摘》《送你一路到哈佛》等图书资料450余册。6月5日,##学校举行了简朴庄重的赠书仪式,鲜艳的国旗下,每位同学都兴奋地领到了盼望已久的课外读物。通过这件事,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和杨经理一起做出了为村里捐建“农民书屋”的计划,一旦找到合适的捐助方,便可立即着手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件件朴实的事情中,村民们渐渐认可了这个实实在在为村里办实事的“城里娃”。

面对传统产煤乡镇目前的艰难处境,##认识到产业调整是扭转局面的关键,是解决群众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开创致富新门路,选择适合当地的创收项目成了一大难题。在征得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同意后,他决定自费考察项目,不顾天气炎热,辗转陕西、河南等地,历时十余天。经过广泛考察、筛选、比较,他选择了村里原料丰富、周期短、效益较高的食用菌生产项目。7月6日在##村党支部纪念建党88周年大会上,##向全体党员干部汇报了考察结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和认可,该项目的前期土建工程有望于7月底前开工。

目前,##已在村委的支持下着手建设“大学生村官示范菇园”以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另外,针对村里现有600亩近2万株核桃陆续挂果的条件,他将牵头筹备成立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为村里出产的农特产品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并为村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指导和服务。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9

谁给人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谁便永恒。曾兴隆辉煌两千余年的裴氏家族,如东逝之水,已成烟云,但裴氏家族创造的独特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裴柏树,这个小小的村子,不但是裴姓的发源地,也是声名远扬的“中华第一宰相村”。当年的裴柏村,周围的土岭上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柏树,是个风水宝地,裴氏就是在这里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裴姓和柏树的结合,就有了“装柏村”的村名。

今天的裴柏村与古时候相比,自然环境没有多少改变,所幸的是,新拓宽的大运二级公路从裴柏村西边擦肩而过裴氏后裔不失时机而又理直气壮地在村口路边树起了一块“中华宰相村”的石碑,因此,古老的裴柏村虽然寂寞、但并不苍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间,这个不起眼的村子,竟了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天下无二裴”,这话不是裴氏家人的自夸,而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裴晋公祠大门右首。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姓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

从侯马沿大运路南行十多公里,只见眼前一道叫凤凰垣的岭子由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它的对面,则有呈弧形排列的九座小山包环拱着,人送雅号“九凤朝阳”,而中间那块被隔离出来的平坦沃土,也就成了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据说是吸纳了来自关中、长安,乃至有仙人居住的终南山所凝聚起来的“王气”、“仙气”,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来。裴柏村阴阳交合,占尽地理,成为风水之主。也许正应了相学家、风水先生的“预言”: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孝王时,裴柏的人才开始往西走,汉唐以来,终于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蔚为大观的名门望族。

望族世家的奇迹裴晋公祠在村西的高坡上,大门前是一级级通天般的台阶,尚未登临,让人先有了仰之弥高的感觉,拾级而上,又有了拜谒先贤的崇敬。祠堂门前空荡荡的,紧挨着的大运公路上,车来车往,不时带来一阵阵噪音,一次次地打破祠堂门前的宁静。推开铁栅门,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古祠堂里该有的亭台轩榭,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该有的四季花木,看不见与裴氏家族历史地位相当的富丽堂皇,更感觉不到端庄凝重的气氛。只有对面照壁上阴刻的几位裴氏先祖像,平静而又典雅,才让人隐约感到了这里确曾有过的辉煌。

裴晋公祠当年叫裴公祠,即裴家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29年),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晋公祠。据说当年的裴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三进大院,是一座构建宏伟的宫殿式建筑,有山门、仪门、献殿、正殿。明嘉靖二年重修过。可惜一部分建筑毁于1947年的战乱。使裴家祠堂真正遭受灭顶之灾的是1958年,那一年,裴家祠堂里,无数珍贵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库,无数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烧毁,千年名祠就这样毁于一旦。好在浩繁的史籍和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记载着裴氏的荣耀,好在裴氏家族中无数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容埋没。

据《裴氏世谱》记载,世代裴氏家族中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样一个星光灿烂人杰辈出的望族世家里,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以建祠立庙,供后人祭拜。

院子的东西两侧是类似于事迹陈列室一样的展厅。裴氏出相,59位大将军。“天下无二裴”,这话不是裴氏家人的自夸,而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裴晋公祠大门右首。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姓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

从侯马沿大运路南行十多公里,只见眼前一道叫凤凰垣的岭子由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它的对面,则有呈弧形排列的九座小山包环拱着,人送雅号“九凤朝阳”,而中间那块被隔离出来的平坦沃土,也就成了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据说是吸纳了来自关中、长安,乃至有仙人居住的终南山所凝聚起来的“王气”、“仙气”,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来。裴柏村阴阳交合,占尽地理,成为风水之主。也许正应了相学家、风水先生的“预言”: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孝王时,裴柏的人才开始往西走,汉唐以来,终于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蔚为大观的名门望族。

望族世家的奇迹裴晋公祠在村西的高坡上,大门前是一级级通天般的台阶,尚未登临,让人先有了仰之弥高的感觉,拾级而上,又有了拜谒先贤的崇敬。祠堂门前空荡荡的,紧挨着的大运公路上,车来车往,不时带来一阵阵噪音,一次次地打破祠堂门前的宁静。推开铁栅门,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古祠堂里该有的亭台轩榭,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该有的四季花木,看不见与裴氏家族历史地位相当的富丽堂皇,更感觉不到端庄凝重的气氛。只有对面照壁上阴刻的几位裴氏先祖像,平静而又典雅,才让人隐约感到了这里确曾有过的辉煌。

裴晋公祠当年叫裴公祠,即裴家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29年),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晋公祠。据说当年的裴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三进大院,是一座构建宏伟的宫殿式建筑,有山门、仪门、献殿、正殿。明嘉靖二年重修过。可惜一部分建筑毁于1947年的战乱。使裴家祠堂真正遭受灭顶之灾的是1958年,那一年,裴家祠堂里,无数珍贵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库,无数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烧毁,千年名祠就这样毁于一旦。好在浩繁的史籍和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记载着裴氏的荣耀,好在裴氏家族中无数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容埋没。

据《裴氏世谱》记载,世代裴氏家族中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样一个星光灿烂人杰辈出的望族世家里,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以建祠立庙,供后人祭拜。

院子的东西两侧是类似于事迹陈列室一样的展厅。裴氏类拔萃的人物太多,两个展厅,十余间房屋.也只能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找出几十位做简单介绍,其他的先贤,只能隐入灿烂群星之中,起到为裴家的荣耀增加一个数字的作用。

千余年来。裴氏家族人杰辈出,群星闪烁,经邦治国之材,文韬武略之士比肩而立,不能不说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裴氏碑廊院子西南角有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门,门内藏着历代与裴氏有关的瑰宝。打开门,里面是个小院,的古藤在初春的寒风中抖动,几棵国槐还没有吐出新叶,只有几棵苍翠的松柏点缀其间,绐院子的苍凉增加了几分凝重。院子里惟一的建筑便是面阔三间的裴晋公祠。与我见过的其他祠堂相比,裴晋公祠显然简陋了一些,正面无墙,看上去吏像个碑廊。但檐下牌匾上分明写着几个苍劲的大字:裴晋公祠。

仔细看,果然是个碑廊,里面没有祠堂应有的座像,牌位。这里是原裴家祠堂的旧址,原来裴家祠堂内的牌位座像还有一部分尚存,现在作为文物保存在县博物馆内,这里保存的是更有价值的稀世珍品――碑刻。祠堂内外碑石林立,一通通黑里泛青,高大劲挺,似乎向人们昭示着裴家往昔不凡的岁月。正面的一通叫《裴鸿碑》,刻于北周天和三年,至今已有1420余年的历史。碑文上半部由于风化剥蚀,字迹几乎已成麻点,好在下半部多年埋在土中,字迹清晰可见。这是馆中现存最早最珍贵的碑刻。此碑的价值在于其书法,刚劲有力的魏书令每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趋之若鹜,因而,这也是一通在全国书法界大名鼎鼎的碑刻。

最尊贵的是《裴光庭神道碑》,碑身为方形,额已失,是文学家、一代名相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为书写的御碑,共64字,行书,字体俊美,用笔豪放,充分展现了一代风流皇帝的才学。

最有影响名声最大的该是祠堂右方的《平淮西碑》,此碑所以名气大,一是由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撰文,二是由于政治斗争给此碑带来的一波三折,从此碑的故事中,也可看出裴家先祖的荣衰。裴晋公平定淮西后,唐宪宗亲诏韩愈撰文,记述平叛大捷。在战争中曾任行军司马的韩愈根据所见所闻,如实写了平叛过程,自然对作为主帅的裴度着墨较多。不想惹恼了争功心切的皇亲国戚,平叛中的先锋官李朔,一纸御状告到了宪宗那里,于是,《平淮西碑》被砸,并命一个叫段文昌的文人重写平叛淮西战争经过。然而,韩愈撰文的碑虽被毁,文章却流传了下来。到了宋代,蔡州知府陈王向又令人选石,重刻韩愈文。至清代,这块重立起的碑也早已随着多次兵燹之灾不复存在。一直到咸丰元年,光禄大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隽藻让《平淮西碑》再一次立起来。在裴氏后大的敦请下,祁隽藻欣然命笔,重书韩文。祁隽藻用了碑石中少见的大楷,集颜、欧、柳、赵这一体,字大如拳,运笔流畅,气势磅礴,苍劲有力。许多方家看后,认为此碑史、文、书、刻俱为世罕见,故此碑又称“四绝碑”。单这三通碑,已足以让现在简陋的裴晋公祠熠熠生辉。

一个家族.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长盛不衰,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在各个朝代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等95人,建立了与各王朝帝王之间的血缘裙带关系,从而形成世袭。但谁家要想与帝王结亲是要有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你必须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同时还必须在某一方面具有令帝王看重的优势。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兴盛荣昌达两千年之久的裴家来说,只靠联姻世袭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点是自强。“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能进入宗祠。可见裴家对后代的要求之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大学生村官简要事迹篇10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1】在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于29日、30日两天对辖区内驻军单位、重点优抚对象等进行了慰问,在了解他们生活工作的同时,送上了节日问候和慰问金。

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卫勤队,街道社区人员和官兵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街道能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并介绍了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街道在向官兵们送上慰问品的同时,对部队关心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地方稳定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官兵们一如既往地保持优良传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在走访驻军单位的同时,街道还与辖区物业服务公司,上门慰问了今年已95岁的张志杰、91岁的陈福生两位重点优抚对象。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2】7月29日,在第八十九个建军节到来之际,东羊市小学教导主任宋国素、安全主任李巨涛以及学校中层等一行5人赴共建单位武警河北边防总队训练基地进行了慰问,并送上锦旗与慰问品,表达东羊市小学全体师生对基地官兵的深情厚谊,受到基地官兵的热烈欢迎。

在武警河北边防总队训练基地,政治部主任曹志涛向学校领导介绍了基地近期建设情况与近几年新兵入伍的训练情况。宋国素主任代表学校向基地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表示亲切的慰问。她说,基地官兵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基地战士为我校全体师生展示的规范、庄严的升旗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意义深远。

通过本次慰问活动,加强了该校与基地官兵之间的友谊,增进了学校与部队的军民鱼水情,促进了学校的军民共建工作。最后,双方一致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3】真情送给子弟兵,军民鱼水情更深。7月26日,市委书记周萌,市委、副市长杨群宝,市政协副主席王先侯一行进行了“八一”建军节前的走访慰问。

周萌一行首先来到吉安军分区走访慰问并送上慰问金,同时与吉安军分区领导进行了座谈。

军分区领导陈福泉、张群年、徐庆华、潘波参加座谈。

周萌在座谈时说,再过几天就是“八一”建军节,这既是部队的节日,也是我们共同的节日,我们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子弟兵祝贺节日。

周萌指出,今年的建军节有跟往年不同的特殊意义,首先今年是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另一个特殊意义,是今年除夕xx同志在井冈山与老区人民共迎新春,看望老区人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xx对老区人民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分区在抓好班子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开展双拥活动以及支援地方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非常满意。周萌强调,希望军分区下一步继续抓好思想作风建设,井冈山精神是在吉安市工作的党政军和其他各行各业的灵魂,要用井冈山精神抓好思想作风建设,要推出重大典型,要进一步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到战时要能用,平时能应急。

随后,周萌一行来到吉安军分区干休所慰问。周萌把慰问金送到干休所干部手中,并亲切地看望了原九江军分区副司令员陈学文、莲花县人民武装部原政委李其进等老干部。周萌深情地说,看到你们这些老干部身体健康,我们感到很高兴。大家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为共和国立了功,现在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健康长寿,衷心地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开开心心。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为了营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平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朝阳同志,在副乡长石昌勤、民政办主任杨光庭等同志的陪同下,对我乡平途、纪迫、乌潮、塘旧等村的4名重点优抚对象,18名自卫还击退伍军人,1名伤残军人、1名带病回乡军人进行节日慰问。并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他们家中。

吴朝阳乡长一行先后来到重点优抚对象、复员老军人姜福启、江丙望、姜连贵、姜启才家中,向他们一一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分别送上200元、100元不等的慰问金。慰问对象对乡领导慰问他们表示感谢。

慰问中,吴朝阳乡长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情况,每年国家对他们的补助资金是否领到手中情况。对他们曾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表示感谢,希望老人养好身体,并叮嘱随行的乡村两级干部要到优抚对象、复员军人的家中多看看,多服务,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

吴朝阳乡长一行在纪迫村看望88岁高龄的老复员军人姜丙望时。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与他拉起了家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感谢他为国家做的贡献,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的姜丙望当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8月1日,我乡领导分别看望慰问了我乡老复员军人、退伍军人24名,共发放慰问金2800元。在慰问过程中,我乡领导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让他们注意身体健康,感谢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上战场、洒鲜血,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所做的贡献。老军人们感谢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对他们生活上的关心,每年都按时将国家对他们的补助资金存到了他们的存折里。他们表示会继续发挥余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育下一代,为社会做贡献。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5】畅叙鱼水情谊,共话军地发展。7月30日,阜康市开展了“八一建军节”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市委书记李成辉,市长张晓文带领四套班子领导深入驻市各部队慰问了全体官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慰问组一行分别慰问了驻市69245、人武部、预备役三营、公安消防大队、武警中队、公安巡逻大队、准东卡点及重点优抚对象代表,致以官兵节日的祝福和深情地问候。阜康市领导代表市委、政府高度赞扬了驻市官兵一直以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深入军营,仔细了解部队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情况,表示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部队建设。驻市部队对市领导的慰问表示感谢,并表示努力工作,当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次慰问,阜康市市委、政府安排慰问金约11万元,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也带着节日的祝福走访慰问了共建单位。各乡镇、办事处组织重点优抚对象及现役军人家属召开座谈会,宣传政策,了解困难,并向每一位优抚对象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6】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纪念来临之际,沙甸区委、区公所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7月30日,沙甸区副书记龙泽,副区长林航,副区长周振武携四小乡乡领导和区民政工作人员深入到134户在乡复原退伍军人及烈军属家庭中进行慰问,共发放慰问金13400元整。

在退伍复原军人林德忠、金朝豹等人家中,慰问领导先向他们表示了节日的祝贺,同时详细的询问和了解了目前的生活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为促进沙甸地区社会稳定,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争取更大的光荣。受到慰问的复原军人和烈军属都很感动,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语,但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7】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团县委联合县消防中队组织志愿者看望慰问退伍老兵,为他们送去面粉、大米和羊肉,送上暖暖的关爱和美好的祝福。

慰问中每到一户退伍军人家中,团县委和消防队负责人与退伍军人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老同志的工作、身体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倾听他们的军旅生活和人生经历,并希望老人们保重身体,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年轻一代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热爱生活,同时向社会更多的人传达关于退伍老兵的信息,呼吁大家都来关注、关心曾经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兵。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8】为了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8月1日上午,海南社区书记组织工作人员来到辖区内的两户退伍老兵家中,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节日的问候。

这两户退伍老兵分别是家住静海新村的黄成元和顾成祖。黄成元是抗美援朝的老革命,顾成祖是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兵。工作人员们坐在老人身边亲切地询问了老人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并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同时,社区还代表党总支为老兵们送去了500元的慰问金,向他们表达了节日的祝贺。整个慰问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的结束了。84岁的顾成祖老人感动的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海南社区能时时刻刻想到我们这些老兵,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辖区内这样的退伍老兵一直都是海南社区重点关爱和服务的对象,海南社区将一直定期开展这样的慰问送温暖活动,让退伍老兵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享受到别样的关怀,让他们的心和社区的联系的更加紧密。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9】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30日下午拖布卡镇大学生村官走进象鼻村看望慰问退伍老兵,送上节日的祝福和一袋大米。与老兵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晚年生活、身体状况。并赚大了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处对他们的祝福;聆听老兵的英勇事迹,体会了军人对党忠对民诚当年卫国显身手的崇高精神。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热爱生活。同时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曾今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兵。

八一建军节慰问简报【10】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7月31日上午,共青团横县委员会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横州镇清江村,看望慰问退伍老兵,给他们送上暖暖的关爱和美好的祝福。

当天,在清江村委办公室,大学生志愿者们热情地与何世昌、徐英昌、黎遗六三名退伍老兵聊起了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80多岁高龄的何世昌和徐英昌老人,于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们给志愿者们讲述了当年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