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十篇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57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1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储备党政后备干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格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政策内容的不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的学者首先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认为大学生对工作性质认识不够而盲目选择,将村官工作看作“跳板”急功近利,将国家政策当做形式,脱离实际。大学生对工作性质认识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责,不太适应基层工作。将村官工作看做“跳板”的学生村官主要是为了形式上具备基层工作经验而为考研考公务员增加筹码,因而把这政策当做形式。村官行为短期性产生了较大的行政成本,不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真正目的。其次,有的学者从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问题,认为是现有制度的缺失,包括选聘制度的缺失、机制的缺失不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各个地区政策落实情况差距明显。再次,有的学者从绩效管理层面分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认为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为不同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担任村官是个干事业的良好平台而不至于大学生村官流失,因此关键因素在于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还有的学者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和公平理论,对当前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措施做出了分析,发现存在很大问题:待遇不平等,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不明确,以及大学生村官不被村民和一些村干部认同。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政策的内容方面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1.1政策的内容方面

1.1.1角色定位不明确。首先是大学生村官的产生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中组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使得大学生村官参选没有法律依据。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按照法律规定,大学生担任的仅仅只能是“村党支部书一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否则就与法律规定相悖。大学生村官不是源于村民选举,实行的是短期的三年合同制,没有法理上存在的依据,使得大学生村官身份的既无事业编制又不隶属于村委会,因此在村级事务中难以明确职责分工和展开群众工作。这种矛盾使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该干什么,没有安全感。其次,大学生村官主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服务,但这一点在政策中未被着重强调。反而短时期锻炼、为县乡基层政府培养党政后备人才的倾向却相对明显,导致大学生村官会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产生定位偏差,把到村官任职当成一种过渡和跳板,使得村官们一进来就为自己的未来另作计划,认为当村官只是为了增加基层工作经验而为考公务员、考研、进事业单位增加砝码,因此工作缺乏主动性,不能全心全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再次,基层乡镇政府或其他部门借调。有的乡镇基层政府由于工作任务重,年龄结构偏老化,而大学生村官相对来说有精力和时间为他们处理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等日常琐事。乡镇基层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借调现象普遍存在,偏离了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村镇两边忙使得村官身份认同感弱化,从而使政策的继续实施,破坏政策实施的连贯性。

1.1.2待遇偏低。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工资普遍偏低,远不及同期工作的乡镇公务员,而且发放不及时。由于上级部门对待遇的规定太具体,并未对当地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查研究,也没有规定工资不到位的追究责任。这使村官产生不满和不安全感,不利于他们安心工作。其工资待遇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似乎也只是满足了村官们低层次的需要,这对村官以后的工作开展是不利的。另外,基于公平理论,大学生村官会将自己的所得与付出和社会上相关组织成员进行比较,如同期乡镇基层公务员,当他们感觉到付出得越多而回报的越少时,将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有失公平。由于在政策的制定中并没有详细制定村官收入水平和物质上涨速度相挂钩的的工资增长机制和绩效奖金激励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工资水平纵向上没有发展,横向比较失落,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村官难以安心努力工作。

1.1.3前途发展茫然。虽然中组部在1009年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村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出路虽多但却让人担忧,一方面留任村干部的只是极为少数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在短期内被村干部和村民群众认可而被选为村干部得以留任,大部分的村官却要重新择业。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村官一进来就得考虑期满的出路问题,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复习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研等事情上来,一边工作一边花精力寻找新的工作,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会离开村官岗位。大学生村官政策并未对村官们的发展前景作出相应的规定,而基层政府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弥补。只是笼统的给出几个出路建议,让村官们的合同期满后自行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要担心工作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茫然。

1.2政策的实施方面

1.2.1培养与管理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大多数村官们都认为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培训太少,村官们纷纷表示培训机会太少,要求尽量多增加培训机会,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很多地方十分重视前期的选聘工作,因此忽略了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的管理工作,导致管理不到位。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也只是一些较为笼统的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的细则支持。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对其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时常处于半放养状态,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形同虚设。另外,有学者指出农村干部管理体系存在着家族式或者派系等各方面的矛盾,村民推选出来的村干部往往能够借助固有的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培养大学生村官学会处理农村人际关系很难落实,还不如安排他们处理文书方面的工作来得容易。

1.2.2绩效考核激励体系不健全。大学生村官身份地位的尴尬,即既不属于事业编和公务员体系之内,游离于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之间,难以量化其考核标准。目前,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而忽视绩效管理的过程,缺乏考核结果之前的信息沟通和承诺,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村官主动意识下降,工作内容流于形式,成为“上级管不到、乡镇没法管、村里管不了”的“三不管人员”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一般在年底进行,而关于具体的执行标准与内容,村官们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基层政府是根据哪些量化指标如何评定的。此外,考核的结果只是给予少部分优秀者“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荣誉外,没有与精神激励相对应的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方面基本是空白的,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体系并未建立起来。

1.2.3政策的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有的地方规定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列为初级后备干部,但是是该操作的前提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经过考试,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序列,缺乏执行基础,操作性大打折扣。另外,原来国家规定村官考公务员加分、考研等有加分政策,但有部分地区在1010年已取消了加分政策,虽然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大学生提供的跳板效应依然存在但取消了原来规定的加分政策,这种政策的稳定性不足,会打击大学生村官的信心和热情,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不利。

1.2.4工作推进比较困难。大学生村官政策自实施以来,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村民和村干部对该政策的重大意义还不够深入了解,部分村干部和村民还保留有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放心不相信初出大学的学生的能力,对大学生回乡村工作不理解。首先是村干部支持力度不够。部分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排斥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村官合同期满就离职,放手村官去做事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村官期满也有机会参选留任,他们戒备心理较重,认为会“威胁”到自己,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其次,村民理解程度不高。由于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社会关系还是比较复杂,家族性、宗派性较浓厚,村民对于政策缺乏科学的理解,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过高或过低的预期,而大学生村官刚出校园涉世未深,在农村没有宗族基础和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村民产生隔阂,面对复杂的农村环境和关系,大学生村官难以适应。再次,工作内容肤浅烦琐。由于政策没有相关规定大学生村官具体的职责和明确的权限,使得很大部分村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事一些打字、写报告、记录会议记录等一些工作。

2优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措施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该政策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大学生村官计划,并需要把它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2.1对党和政府的建议。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锻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问题,党和政府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政策,适应农村建设的发展。第一,定位身份角色合法化。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是特设岗位,法律对其身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要么修改有关法律规定,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大学生村官合法身份,要么授予村官“村民”身份,使优秀村官留任进入村委班子有法律依据,从而使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谐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第二,薪酬待遇合理化。一方面,地方基层政府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当地的收入消费水平,建立起与当地收入水平和物质上涨速度相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应参照当地乡镇公务员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得村官的工资水平纵向上有发展,横向比较不会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建立绩效奖金,对于工作积极主动有成效的村官进行奖金激励,在物质层面上尊重和满足村官的需求。第三,扩展前途出路。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工作,定向从村官中招录优秀村官到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做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发展,落实村官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另行择业引导企事业单位从村官中招聘,支持继续深造学习,落实各种加分政策,为其开辟其它学习深造渠道。第四,加强培养与管理。大学生村官战略决策的深入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一套科学、可行的培养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实用培训机制。基层政府应该利用地方党校和学校,根据村官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邀请优秀村干部和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讲授处理农村、农业、与农民交际等相关主题,定期安排岗前、岗中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其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各项制度,日常考核与月度考核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内容、计划、方法和问题以及对自身工作进行评价和登记,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第五,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对村官的绩效考核激励应该由专门的村官领导机构设立村官岗位职责,并量化标准,便于操作执行。突出日常绩效管理,对有的村官下去只顾复习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对工作不积极主动,有的村官踏实努力工作却顾不上复习考试而吃亏的现象,应将工作实际和群众评价纳入考试考核环节。建立大学生村官限制借调制度,严格控制借调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奖惩措施,提拔重用有能力甘于奉献勇于承担的村官到乡镇级做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还要建立淘汰机制,设置操作性强的淘汰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村官及时进行淘汰,提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严肃性和效率性。第六,增强政策的操作性和稳定性。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给予政策倾斜,主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和态度,为人品行方面考核,通过民主推荐和测评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序列。另外,应该强化政策的稳定性,不要在政策的实行中轻易改动,把对大学生村官考研、公务员的加分政策明确在一个时间段范围,避免打击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的信心和积极性。

2.1对村干部和村民的建议。选聘大学生村官是党委和政府为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政策,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应该积极支持,使得大学生村官对村事务的工作能够顺利推进。首先村党支部书记应该组织同志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村干部和村民充分了解该政策深远意义。其次,村干部自身应破除狭隘、保守、排外的落后思想,悦纳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指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在村官适应了基层工作后,可以放手他们去工作锻炼,提高其工作自主性,对其工作予以积极支持和指导。再次,村民自身也应该积极了解国家政策,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合作社

大学生村官,是指1999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正是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提供新农村建设人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是开拓就业新思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更将达到611万人,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三是促进城乡互动,实现社会和谐。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农民成分的优化,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正是迎合这一要求,短期看它为农村工作带来新鲜气息,长期看它是城乡结合走向一体化的“粘合剂”。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概况现状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雏形是1995年江苏省丰县实行的“雏鹰工程”,2005年中央发文开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随着当前金融危机持续扩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展缓慢,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由凤阳县委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组织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服务农村;2006年6月,凤阳县出台《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凤发[2006]13号),正式施行大学生村官政策。2008年,根据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精神,安徽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选聘大学生村官。凤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并且是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较早的地区,对其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实践进行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作概况

凤阳县确立了创业示范、带动发展的策略,把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大学生村官用“五个一”指导思想(一村一品、建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牵头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示范带领一批农民致富)开展工作。目前创业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大学生村官示范种植,农民自愿参与,村官从服务农户出发,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困难。为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活动,县政府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工作要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模式: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大学生村官示范创业;广泛筹措创业资金;构建专业合作组织。

(二)管理制度

1、“村官”奖酬机制。被正式聘用为“名誉科技副主任”的大学生,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月薪在1000元以上,聘期内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由县财政和个人共同负担;在任职所在村带头创业的享受凤阳县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凡正式聘用且年度考核合格的村官,其配偶符合招聘条件的,可直接聘为村官。3年期满考核合格的,再次择业被该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的,在村任职的工作年限计入工龄。今后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将留出适当比例,优先录用到村任职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2、资金支持机制。大学生村官除通过合作社筹集资金,还可向银行贷款,凤阳县每年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贴息和免息贷款。2007年5月,安徽南翔集团捐赠300万元设立了“凤阳县新农村建设青年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凤阳农村创业。2008年,县政府设立凤阳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无息提供给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使用。

3、考勤监督机制。为确保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县政府建立了考勤监督机制:大学生村官需填写工作日志,政府不定期进行突击抽查。考虑到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地点不稳定,工作绩效仍是考核的关键。

4、“村官”退出机制。鉴于大学生本身流动性较强,县政府在对村官的去留上,充分尊重个人意愿,采取以事业留人的宽松政策。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1、选聘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村官考试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的考查,在专业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如在凤阳县2007年招聘的50名村官中,只有1人专业与农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2、激励机制不明朗。政府在财政、政策配套机制和社会保障方面尚不健全。工资待遇较低,薪资激励作用较差。另外,再次就业缺乏保障,多数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将面临再次就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流动”的保障,往往合同期满后就业困窘。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

1、专业与需求不对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村官为新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但是很多村官知识储备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不符,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2、行为短期性较明显。部分大学生村官初衷实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考公务员和考研等增加砝码。加上对乡村环境的失望,对待遇偏低的不满,导致当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多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目前凤阳县2006、2007年招入的69名村官中仅37人在岗,流失率达46.5%。政府在村官选聘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村官行为短期性造成行政成本较大,不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真正目的。

(三)政策执行环境方面

1、创业示范处境艰难。凤阳县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就是科技兴农、创业示范,然而大学生村官创业尚在初期,带动村民的想法较难实现:首先,多数村官成绩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甚至有些村官创业处境艰难;其次,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村官政策有误解,甚至以为是领导的政绩工程;再次,农民习惯于风险较小的小农经济生产,对合作社多持观望态度,也有农民寄希望于政府给与适当补贴后再加入专业合作社。

2、资金筹措机制欠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来源有:合作社、自家积蓄、银行贷款、他人投资等,虽然资金来源渠道较广泛,但相对于日益壮大的村官队伍和日益增大的创业资金需求则显匮乏。资金互助社是大学生村官为解决筹资问题选择的融资模式,由因建立时间较短,会员较少,资金来源不稳定,集资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村官创业后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途径

2008年12月22日,主席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结合凤阳县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情况,本文重点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机制的成功构建建言献策。

(一)政府方面

1、完善培养机制,加强高校农村合作。选聘环节上提高对专业的要求,重点招聘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此外,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县政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也值得借鉴。这种合作模式既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基层的成长渠道,能够使大学生熟悉农村的工作环境,进而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2、明晰退出途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制定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如考核合格的可以续聘;表现优秀的可纳入镇乡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在镇乡干部队伍出现自然减员空岗时,公开选拔优先补入。在农业税全免之后,基层组织工作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因此可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期满村官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同时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扩大招录比例,增加村官期满分流的路径。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大学生村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当村官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当村官的现实意义不止于暂时就业,而在于开创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农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交通与信息比较闭塞,大学生村官应该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农村生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尤其是受挫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轻言放弃。

2、增强实践能力。大学生村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结农村工作经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投身创业实践,随着村官工作的深入,大学生村官应逐渐融入农村,发挥自身特长,如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更好地服务一方。

(三)政策执行环境方面

1、组建大学生村官团队,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单个的大学生村官能力有限,加强村官间的互助合作有利于村官力量的发挥,区域内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组建村官团队,平时具体负责某一个村,但在区域内,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承担其他村的相关事务,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促进乡镇村或区域村的形成,一旦取得成效更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

2、促进合作社发展,打造农产品品牌。合作社承担着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合作社的外部管理者――政府需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首先,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创建自主的农产品品牌,并协助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其次,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过程,维护品牌的公信度,促进品牌做大做强。最后,政府需从宏观上把握合作社发展状况,整合区域内合作社的发展,既要避免创业产品项目雷同,防止无效竞争;又要注意合作社之间产品的搭配组合,以打造某一系列农产品品牌为目标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占据市场,增加收入。

3、扶持资金互助社,创新投资模式。资金是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政府应该在贷款优惠政策外加大直接的财政投资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其次,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如和蔬菜经济人合作,解决资金短缺、新品种引进和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农民收入有限,单个的合作社参加农户少,资金规模较小。大学生村官应当积极寻求各专业合作社的组团合作,一方面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合作社的筹资力量以及协调地区差异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加对其他农户及对企业和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已初显成效,要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要为其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使其“下的来,待的住”外,更需要从具体实践入手,扶持示范创业大学生村官的支农计划,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最终实现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跃高.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政策效果评估指标指标构建

中图分类号:D43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2

StudyontheVillageofficialpolicyimpactassessmentindexConstruction

ZHoUDong

(Schoolofpolitics&publicadministration,HainanUniversity,Haikou,Hainan570228)

abstractthevillageofficialpolicyforundergraduates'targetisalleviatingemploymentpressure,promoterur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Butfordecades,whetherthepolicy'stargetisdesiredisdebated,thereareindeedopinions,thereasonofitistheevaluationindexofthepoliciesusedbypeoplebeingdifferent.therefore,thisarticleattemptstoanalysisfromtheperspectiveofpolicyevaluation,onthebasisofpolicyevaluationcriteriaandfromtheeconomiceffect,socialeffectandthepoliticaleffectofthreelargedimensiontobuildoutthevillageofficialpolicyforundergraduates'evaluationindexsystem,inordertoprovideanobjectiveandreasonablepolicyevaluationindexsystem.

Keywordsvillageofficialpolicyforundergraduates;policyimpactassessment;evaluationindicators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面对大学生群体,用于将我国一大群高素质人才和最基层的农村连结起来的政策计划,旨在拓宽打声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是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向往着“安稳生活”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进入“体制”内,于是乎,“大学生村官”也变得越来越火热起来,“大学生村官”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一。面对这样的现状,结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现状,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留住人才,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长效机制万分迫切;以公共政策的理论对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评估机制的构建,直观地体现出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显得十分必要且颇具现实意义。在本文中,首先将大学生村官政策效果评估的一级指标定位为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其次,在以前三个大指标――一级标题的基础上,从政策第三方的视角,在以下的二级及三级标题中以政策目标为主线展开。

1一级指标:经济效果“投入――产出”

本文研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政策效果的达成,而经济效果是政策效果的一大主体,它是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前后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它包括政策本身主体、相关课题以及对应环境等方面就以达到某种水平而进行的投入和产出比较。我们常用公式“p=m/i”①来表示,即分别表示p代表政策的经济效果,m为政策的产出,i为政策的投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投入主要是指政策本身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而产出主要只是政策正面的产出,及物质、精神等负面的消耗产出等。以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指标体系的建构,用两个方向――“投入”与“产出”两条主线来设计指标,在“投入”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主要设计标准以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时间顺序安排,而“产出”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则是按照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目标为主来设计展开。因此,本研究所述的“经济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以下的指标设定也以经济效益展开。

1.1二级指标“投入”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期的成本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成本是指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前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在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大概可以概括为政策宣传、政策实施、政策监督和政策总结几个大的阶段,政府为了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政策实施的经济效果,会从几个阶段具体的展开成本的投入,如政策预期效果的价值性宣传、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投入和相关物资、财力投入等等。

1.2二级指标“产出”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本文开始已经提及,对于政策的效果评估原本就是从政策的目标效果达成效果角度出发,就这个意义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出”评估即从政策实施目标的完成情况出发。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涉及的相关对象主要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及所属村民以及政府代表的国家,而计划实施的目标也是从这几个对象出发设计的,因此,在我们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产出时,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最完整和真实地体现政策的完整情况。

2一级指标:社会效果

这里涉及的“社会效果”是指“大学生村官”计划所达成的结果或影响程度与原预期的目标的对比评估。该指标的评估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等主要政策价值目标是否实现的体现。本研究对效能下的二级指标的和三级指标采取描述性说明方法。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影响作全面的效能分析,不仅要对目标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估,还要对外在的因素进行比较评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所达成的预期结果与影响的程度。②

2.1二级指标:大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涉及范围就在大学生与农村之间,因此,在对其进行政策评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维度,在横向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分析大学生在这一政策进行过程中对该政策的满意程度如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2二级指标:所在村对政策的满意度体现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可谓是我国政府一个显著的“杰作”。在面临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大困境的时候,可以将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作为一个研究者而言,对这一政策出台的效果评估进行研究,仍需要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就该政策另一个另一相关者――村官所在村的发展状况而言,需要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构建。

3一级指标:政治效果③

“政治效果”主要是指一个总揽全局的宏观效果,它和前面提到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属于同一阶梯,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在政治上投入所带来的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而言,在讨论其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以后,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政治效果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1二级指标: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是指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实施后,对接受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政治影响,本文的分析角度定位为政策相关第三方,因此,在以下研究分析中自然采取从政策相关的三方――政府、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群体出发来制定三级指标具体事项。

3.2二级指标:政策落实的间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实的间接政治效果是相对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而言的,即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后,其对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以外,所折射出的在更广阔范围内产生的政治影响。以下会就该政策对农村发展、社会发展及国家发展等维度产生的政治效果作详细三级指标分析。

4大学生村官政策效果评估指标建构完整结构图(表1)

5结语

本文尝试着通过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后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三个维度出发对政策效应的分析,设计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价模型。以期就此指标体系可以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工作效果,提高大学生就业资源的利用效果,促进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向更加公平、民主、高效的方向迈进。同时,就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农村在政务创新和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人才缺失方面做更好的调节,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注释

①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②③李志军.重大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中国农村观察,2008(3).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1-02

一、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相关内容解读

1、依照规定贷款还款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贷款金额是1万至8万不等,政府和相关的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方式是金融贷款,也包括财政补贴。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灵活的贷款政策,在确定个人信誉的前提下,随时用随时支取,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要求在3年内按照银行的利率归还创业贷款的金额。

2、财政拨款,银行经办

陕西省的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用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专门支持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每一年都有具体的拨款金额。政府会根据招标结果确定由哪家银行负责,中标的银行会按照法定的手续对申请创业基金的大学生按时发放贷款。

3、创业资金的审核由银行负责

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的发放是由中标的金融机构审核办理的,我省得财政部门再根据申请的具体情况拨款,把所拨款项分解到下属的县市区,保证了专款专用。

(二)政策的主要特点

1、贷款利率较之普通贷款偏低

政府对优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贷款本身是属于一种扶植政策,融机构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银行坚持微利的原则,给大学生收的贷款利率是比一般情况下偏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还款压力,同时会大学生村官提供的方便。

2、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的担保方式更加多样

普通的贷款担保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大学生村官也不是特别合适,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贷款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担保方式,例如可以对工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权进行抵押,对创业项目之间互保等,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法人担保和实物担保抵押。这种灵活性的政策可以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增加饱和度。

3、还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大学生村官的还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针对大学生的具体还款能力和实际创业当中的难度,财政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可以再3年之内一次性的付清,也可以猜3年内分期进行偿还,这样就会减轻大学生村官的还款压力。

二、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对鼓励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锻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据笔者调研结果,在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流向问题上,陕西省大部分村官都希望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有限的公务员招录名额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村官队伍,而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舞台,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还能锻炼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使自己获得力量。

(二)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给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经济扶持,能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建设当中,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解决农民迫切知道的技术难题,例如病虫害防治、农业结构的改革、良种的培育、农作物的深加工、乡镇企业的发展等等,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也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之路,通过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能够调动一个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三)带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朝着科学化发展

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和谐发展。而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素质、有见识,能够把民主公平的意识传播到农村建设当中,有助于农民群众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活动。通过大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能够带领百姓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村委会,从而推进农村的积极建设,推进政治文明,维持社会稳定。

三、陕西省政府推进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的具体举措

(一)严把关口,确保选聘质量

陕西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高度重视,严把村官选聘关口,组成了以省委常委为代表的领导小组,主要工作是协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以“优选”为选拔大学生村官目标,目的是优化整体大学生村官的队伍结构。

(二)开展岗前教育,促进学生从心理贴近群众

大学生从学校直接走进了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角色也从学生跨越到农村管理者,这种感情的转变并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立马进入角色的,为此陕西省政府对这些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岗前的教育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从内心上接受自己的工作,接受自己的角色,从而把群众当家人,从行动上帮助群众更好的进行生产工作,更好的生活。

(三)提高大学生的待遇,促进其更好的为农村进行工作

很多大学生都会去大城市工作,而农村条件十分艰苦,大学生村官也会存在一些生活感情上的困难,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陕西省政府在政策上争取给予大学生村官一些好的待遇,首先在经济条件上,陕西省政府给每位大学生村官每年进行财政补贴,增加工资待遇,发放安置费用等等,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养老、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生育险等等,也积极完善,全部拨款由县市区的相关财政部门承担,争取减轻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更好的扎根农村,贡献光和热。(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和老村官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却没有在社会上进行实践的机会,对于社会发展、工作类型、社会交往一无所知,这是大学生村官的软肋,因此政府组织了岗前培训,陕西省也因此建立了老干部带新村官的帮教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快的熟悉村里的业务,更快的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村级的管理当中;第二,在大学生上岗前进行专项的培训,因为部分学生接触农村的机会比较少,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这就会增加他们在村里进行管理的难度,因此陕西省政府开展了岗前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中央对农村的政策、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科学技术、农村发展的现状、先进的生产技术等等,这些培训的课程能够快速的让大学生村官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以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第三,陕西省政府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委托高校开展大学生村官的短期培训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村官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推进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当中,同时潜移默化的把农村的情况传递给大学生,这些切实可行的村官课程直接推进了大学生村官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学生也表现出来回到属地农村进行工作的愿望。

四、结论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5

关键词:制度性嵌入;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61-02

自从海南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中组部部署了在5年内选拔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已达41万多人,目前在岗约22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政府通过强制力引导、人为设计并自上而下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并非实现了百分百“完美融入”,在一些方面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本试图通过嵌入性制度理论,以大学生村官“身份”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中国村治转型的主观需求――服务性基层组织与新生治理主体匮乏

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从乡村的退出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的“内卷化”与“空心化”的趋向。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从宏观上使乡村治理摆脱传统的乡村宗族家长制和精英俘获桎梏,实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层培养和灌输更多人才,缓解了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政策为导向,搭建人才流通的桥梁,在解决农村新生治理主体缺乏的同时,也缓解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性矛盾,优化了城乡人才配置,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生主体垂直嵌入乡村,作为国家意志的践行者扎根于农村。

二、“熟人社会”中国家意志嵌入下的治局之困

1.熟人社会下的结构型难题――嵌入性主体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迷局

大学生村官选拔是由上级组织与人事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具有政治意识、市场观念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嵌入”基层组织,以期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层政治的制度性衔接。大学生村官制度设定的身份是明确的,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慢慢接手,身份与角色也将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垂直嵌入乡土的架构设定,在其嵌入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乡土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旧式约定俗成般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产生变革,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传统村治主体的村干部在角色转换中处于模棱两可心态,一是原本自己对于公共供给品的“俘获”与人资格会遭受影响,二是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信任感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2.乡镇借调之风――基层公务员缩编带来的内生矛盾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为了基本的公平与人才的吸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地区性户籍条件限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专业皆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大部分会被借调到乡镇里做起了“临时”乡镇公务员。本来按照国家给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是被选派到村里担任村主任、村书记助理的工作人员,他们理应下到村委会,在农村最基层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深入农村;由于基层编制缩减带来的基层公务员缺乏,很多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工作,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既不在任职村,也不在村委会工作。所以就架空了所谓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调查组对江苏省总体调查来看,借调趋向非常明显,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被乡镇或县里借用,超过60%的人上任半年之后都被安排在乡镇办公室工作,村里的职务只是挂名。

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村官都会刮起乡镇借调之风呢?第一,大学生村官本身不愿意去村里工作,缺乏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易受社会风气与自身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很多人从开始就是抱着“混”基层的想法而不是从基层“干”起的想法。第二,基于农村工作复杂性,大学生村官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农民现在较缺乏组织性,文化素质有限,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推广较难;干部群众的矛盾仍然较大,村领导尤其是村支书或村主任惯于“一言堂”,根深蒂固难以突破改变,他们更不可能支持大学生村官插手现有的乡村秩序与利益安排,且乡镇政府与村领导有其传统的治理方式。第三,基层公务员编制的减少与服务性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必须“截流”这批生力军。

三、解构与重构――江苏省政策创新与理论生发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

1.加强涉农专业招录,推进地缘化倾斜

从2007年启动“1011工程以来”,连续多年,江苏一直坚持化选聘,每年选聘数千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任职工作。据课题组的重点调研,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近年来由于“985高校”可以免试,常州2013年大学生村官一半以上来自“985高校”,课题组的重点调研发现: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尤其其中涉农专业比例不足5%,事实上,选聘大学生村官是直接到村任职工作,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畜牧业等,农村的主要人口是农民群众,农村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涉农专业,而且现在农林类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普遍不太理想,这样一个良性的嵌入选拔机制,可以改善农林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状况,这类大学的学生在农村更能够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依托母校的学术优势给所在地区带来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这样既能发展大学生村官个人,又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的合作。

2.政策性考量与规避策略主义

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是制约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有必要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准确定位大学生的身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良性发展。首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身份。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社会环境各异,对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和能力上接纳的程度各不相同。各地可根据需要和能力制定适合本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恰当的身份。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其次,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灵活机动留住人才。为了让任期已满的优秀村官能够继续留任,能够参加村委会选举投票,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增加相应条款:“户籍不在本村,但党团关系已转至所在村,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应当对其进行登记,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干部”的制度安排。从各地的实践创新来看,现在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偏少,但今后相当长时期引导和支持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做法必然更加丰富和有效;尽管理论创新和相应法规修订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大学生村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农村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更是曲折的。

3.完善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

研究和制定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包括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起薪之月起,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同时,面向大学生村官安排专门职位定向考录公务员。例如:江苏省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苏北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将由财政全额返还。此外,各地还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举办大学生村官评先创优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开辟大学生村官论坛,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等活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造营造社会氛围。这么好的激励政策和展示平台,能让大学生不心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农村空心化难题待解[n].农民日报,2012-3-31.

[2]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

[3]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4]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周涵维.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综述[n].农民日报,2012-03-29.

[7]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J].中州学刊,2009(1).

[9].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刘文慧,宋远军,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3).

[11]宋远军.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合理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12]郑利军.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流程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制度体系;长效机制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石家庄市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充分总结归纳本地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特别是藁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石家庄特色、符合石家庄城市特点和县市情实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即“四有一保”机制:“管理有规范、培养有手段、待遇有保障、发展有方向,保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的动”。

一、石家庄市农村基层现状及选聘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石家庄市现有农村基层党支部4000多个,村党支部书记(桥东区、矿区已全部完成村转居)4412人,其中35岁以下90人,占2.04%,56岁以上1198人,占27.15%;大专以上学历1163人,占26.36%,初中以下1273人,占28.8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况且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文化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到来正好弥补这一缺位。

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如下:自2008年河北省统一公开招录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截止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964名,其中,石家庄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863名,流出81名;各县市自选大学生村官230名,流出48名。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学历62名,占6.43%,全日制本科学历642名,占66.6%,专科学历260名,占26.97%;从专业比例看,社科类占56.3%;理工类占31.7%;农林渔牧类占7.6%;其他类占4.3%;从政治面貌看,党员683名,占70.85%,团员236名,占24.48%,群众45名,占4.67%;从任职情况看,任村书记3人,占0.3%,村副书记99人,占10.27%,村副主任1人,占0.1%,支部委员2人,占0.2%,村委委员1人,占0.1%,村书记助理497人,占51.56%,村主任助理337人,占34.96%,村团书记、副书记24人,占2.49%。大学生村官毕竟是新生事物,他们虽然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但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舞台,既充满好奇又带着疑惑,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会有更多的包括心理、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起来,扎根农村,建功立业,在基层农村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推进全市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石家庄市创建的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工作机制,从选拔到入口后的管理、培养、保障、发展到退出机制,整个制度体系涵盖广泛,内容完备,措施到位,在全省起到了率先引领、典型示范的作用,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机制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受到媒体广泛关注。201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内参》以《河北藁城“四有一保”激发大学生村官活力》为题,刊登了藁城市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管理经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四有一保’很好,看是否可推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滨同志做出批示:“通过总结进一步把工作做扎实,通过推广在全省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谢计来同志、副部长王亮同志等部领导也做出了批示。这一机制在全市的广泛推行,使大学生村官队伍教育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有效激励了大学生村官扎实农村、锻炼成长的信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健康推进。

如前所述,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要构建石家庄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预期功能”和“制度体系”,就是明确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是什么;为实现预期功能设立怎样的制度体系,使所有行为按照预期功能发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务实举措。党中央决不是把选派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更不是一个“短期性”行为,而是把其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长期性”“战略性”决策。其预期功能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把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困境及其原因剖析

一是选聘与需求脱钩的困境。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理工文农医林一应俱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且缺乏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是创业与资金缺乏的困境。调查显示,52.9%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缺乏资金。例如,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不多,适合养殖业的发展,村里有养水貂和貉子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各户单打独斗,散养为主。养殖业要降低成本只有规模化经营。该村支书助理、女大学生村官刘金凤,自08年到村任职以来,一直为创办养殖合作社和扩大养殖规模跑办20万元的银行贷款,但银行都以风险较大为由至今贷款毫无着落。看到她想干事却找不到门路而充满无奈的双眼,我们深感:创业难困境的背后,是对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积极性的直接挫伤,严重弱化了“干得好”与“待得住”两方面的目标方向。

三是想作为与缺乏工作方面引导的困境。大多数村官表示,不是没有想干成事的决心或能力,主要是没有让人安心的政策,而且缺乏工作方面的引导。现实中,不少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主要工作是整理村里文件、写工作总结、组织文体活动、打理农家书屋、当电脑打字员等,他们的想法很难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好多村官没有对3年之内的工作形成构想,有的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四是想干事与心态不稳的困境。座谈中,作者深感部分大学生村官心态不稳,心理准备和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热情和信心都不足,把担任“村官”作为考录公务员和进入事业单位的过渡,先解决就业,是很多大学生当村官的首要动机。把到村任职看作是事业的“跳板”,虽然在村工作,首先想的是有机会就考研、考公务员,如在聘任期满时还未考走,则打算继续受聘,走一步看一步,心态不断变化。

五是离职后与原任职村工作续接的困境。从今年起,石家庄市首批大学生村官期满,届时将有大批大学生村官通过参加考试或另行择业的方式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大批村官离职对原任职村工作的接续工作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村级事务管理的缺失、村级组织活力的降低、创业项目和长远规划半途而废、村民心理预期下降等。

六是想扎根基层与期满出路缺乏明晰化的困境。目前政策扶持的主要有5条出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条条都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些村官讲特别是另行择业风险更大,需谨慎对待,把握不当,相当于浪费了宝贵的3年光阴。也有的村官坦言:“现在感觉自己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心里也想做些事情,但是国家对于村官没有一个晋升机制,也就是说干一辈子村官也就是一辈子村官了。不是说不想努力工作,只是政策的稳定性不够,所以必须努力考公务员找出路。有时候被领导批评说工作浮,不想踏实干工作,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得不边工作,边做两种准备。”

原因分析:

以上几大方面困境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既有制度设计层面欠缺、对政策执行的可能结果估计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村官心理预期较高而心理准备不足、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等主观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选”与“需”脱节,一方面,在选聘目的、方向明确的同时,忽略对基层农村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主观意愿与政策初衷不一致。先解决就业,是大学生当村官的首要动机,面临农村工作,经验缺乏,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工作无法开展问题十分突出。

其二,造成大学生村官创业难,一是创业扶持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有待规范,很多优惠政策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导致政策信息传递不对称,执行与落实途径不畅通,致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者不清楚如何获得优惠政策,不知道扶持政策的申请程序、办理部门。二是创业者自身创业技能亟待提高。由于受专业、经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缺创业技能、有热情缺创业经验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缺乏适合的创业项目。许多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找准一个符合农村实际和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四是基层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一部分基层党委政府担心大学生村官创业失败,要镇村“埋单”,在帮扶工作中态度不积极。

其三,大学生村官心态不稳,对这种现状应做客观分析。一方面是迫于就业压力和受到优惠政策吸引,另一方面村官身份职业的不确定性也是直接诱因。“村官”的身份只是目前的、暂时的,即便三年之后也难以确定,非官非农的模糊身份使其难以融入、进入、无法参与到真正的村级事务治理中去,而只能做一些服务性的、辅、技术性的边缘性工作。这是政策界定与现实复杂境遇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也就是说,现实政策把村官作为新知识、新观念的人才送到基层去,但基层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又超出村官的把握,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妨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长远计划性。

其四,大学生村官对三年后出路的担忧,原因就在于没有良好分流导向机制的支持,大学生村官就有可能出现大量流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分流导向机制缺乏明晰化,直接影响着村官们的价值立场和行动取向。

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教育,端正对村官选聘工作的正确态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深大学生对村官政策的理解,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村官工作本身就是就业,不是暂缓就业。村官3年期满后,可能续签、辞职或者被解雇(考核不通过),这和在企业工作一样,企业里表现不好就会面临被解雇。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仅仅因为就业压力所迫而选择当村官,一般是无法适应基层工作的,如果不正确对待村官工作,那将是浪费自己时间,3年后再择业的时候,将毫无竞争力。

其次,改革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将选拔关口前移。从根本上改变选聘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状况,就要将选拔关口前移。移到哪里?移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科学设定高校培养方向,坚持以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成材率,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首先,高校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列入村官课程,特别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专业课。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一些与农村发展迫求需要的农林、农技、水利、医学、法律、计划生育等相关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性技术,利用寒暑假和“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热情。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提高在农村基层服务的自觉性。再次,扩大政策的宣传。加深大学生对村官政策的理解,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村官”政策宣传月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政策咨询,主体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村官”政策,吸引有志青年大学生参与,使村官政策深入校园,深入人心。

再次,加快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大学生村官各项政策。

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使各项政策收到实效。其一,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其二,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其三,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服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一些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工作的困惑可能更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更应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对有志于服务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做好挫折教育、成才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播放成才励志影片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信、自强。其四,可以尝试,经济相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换岗轮值”,能“向上去”、“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交流。

第四,强化扶持,破解创业资金不落实瓶颈,实现创业难质的突破。具体来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把鼓励和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建立“流得动”机制的重点来抓,建立国家、省、市、县、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村官在岗期间进行自主创业。(二)结合乡村实际,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三)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办”,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筹措设立相关创业基金,协调发改、农业开发、畜牧等涉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四)创新举措,将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范围,取得多个部门在资金、政策、项目论证等方面给予扶持。(五)借鉴外地成功做法,例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林厅专门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建立了“创业基金”,提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与有关市携手共建“源头工程”,聘请科技导师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六)大学生村官应量力而行,不能单凭热情,而应立足本村实际,结合个人所学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

第五,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职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官出路。探索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新机制,重点从村官队伍职业化管理方面寻求突破口,畅通拓宽大学生村官向政府雇员过渡渠道。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在国外很普遍,是各国通例,既能明确政府和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服务期满后又有出路。第二,在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退出淘汰机制,对不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解除聘用合同。有出有进,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才能保持村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张瑜杨增岽,《思想教育研究》,2009-08-20

[2]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谢志远,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1

[3]大学生“村官”离职后原任职村工作的续接问题需引起重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01月25日

[4]关于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几点看法,张德元,中国乡村发现网,2008-11-28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7

关键词:管理育人;大学生村官;现状与建议

1.管理育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理论意义

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能锻炼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基层服务意识,克服校园经历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共性;但最核心的初衷应该是通过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群体,实现文化下乡、知识下乡,从而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农村打造科学的文化氛围,向农民传递进步的发展理念,乃至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生活幸福指标,最终也必将推进大学生村官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成为社会多领域的新生力量。

2.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的局限

(1)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相悖。加之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客观上困扰和制约了村官的作为,“人生地不熟”的现实局限,加之本身很多职位只是不被重视的“小领域”,担任的都是基层部门传统意义上“架空”的虚职,于是,使得初出象牙塔本就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大学毕业生们,其很多施政思路没有规划,而是奔走于日常应酬间,奋战在流于形式的事务性工作,无知识性、文化性优势可言。久而久之,工作责任感日趋淡漠,工作激情退却,思路封闭。

(2)现行村官遴选程序日趋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逐年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就业竞争如此残酷、岗位紧缺的现实面前,村官政策中僵化的优越性条框待遇,无疑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再单纯,在主观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村官成了部分人眼中的“曲线救国”的香饽饽,以此初衷进入到村官系列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无从实现锻炼自身的目的。

(3)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后安置问题,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从公平公正的社会道义角度来看,这些优待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过于笼统、一味单纯地以任期时间指标来贯彻,导致了心思不定和混日子无作为村官的大批量出现,在这些名不符实的村官面前,所有的出发点、政策目标都将成为空谈,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也就无法由这类村官来完成。

3.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几点建议

(1)从源头上,加强村官大学生的准入机制,政府要与高校形成联动,不是单向地指定名额,要有地域区别,有院校差异,甚至有专业差异。政府出政策出待遇,更要出选人方向,要有调研分析后的指标核定。高校不是被动执行,要有动态的宣传培养机制,真正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选择那些政治过硬、素质全面、富有农村热情并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要因岗选人,因村派人。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肃清当前农村基层的政治风气,为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村官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工作领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政府中,加强去官僚化,主观上重视村官的工作权力运行。

(3)政府组织部门在各类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优先录用村官的条件,绝不能仅限于时间的界定,应该因地域而异,因岗位类型而异,必须加入权衡业绩的量化标准,应该包含工作心得、未来规划思路及工作地域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建议等实效成果类材料。

(4)完善村官的后续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必要的涉农项目、产业调整项目支持计划。以县域、市域为单位开展从政及农业管理业务培训、典型村官事迹交流和阶段性岗位述职,在相关培训与述职过程中,要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指导,更需要市领导的客观评价和鼓励;同时既要讲究奉献,又要讲究公平,要结合时代特点,以人为本,兼顾业绩考核与个人发展,定其心,安其家,使得人尽其才,地尽其用,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作者:季永伟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生村官”已成为热门话题,这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本文就出现的问题提出部分可行性方案,为当前推行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问题;建议

一、概念界定

近年来在农村不少地方,由于回乡青年和一批“能人”大量外出打工经商,致使农村干部“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想象比较严重,有碍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延缓了农民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进程。此外,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工作压力越来越难大,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为了给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从2008开始,决定用5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当“村官”。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1]。

所谓“大学生村官”就是地方组织部门根据某种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派到农村一线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如果在两三年内做出了贡献,有了政绩,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就业,经过张榜公布,被农村党员和村民认可,并且经过法定程序进行选举,可当选为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这样的村级干部,即所谓的村官。

这个工程的推行,无疑在某种程度上给基层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优化了村级干部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使其更加年轻化、知识化。同时农村给大学生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实践中既可锻炼自己又可增长知识经验,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选拔难以走出“乡村”的圈子,当选出来的村干部大多数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而诸多大学生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担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村来说,基层建设须注入更多的知识元素,大学生作为知识型人才,有利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说,“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并且已在近几年来的实践过程中初步显示出其积极效应。但正如每一项政策在产生之初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大学生当村官可能造成人才浪费

虽然农村是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但农村有它的特殊性,由于种种原因和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它所能容纳的专业范围相当有限,如果不顾农村的实际需要,不对大学生的专业做出相应的限制和要求,而将大学生选派到农村作为减轻大学生就业难、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措施,而不是当做振兴农村的举措,这种盲目的向乡村里输送一些与农村实际需要毫不相关的人才,这是对大学生也是对农村不负责任的表现。据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的仅占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占22%,哲学历史学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科占总数的45%。[2]从数据上显示部分大大学生村官没有农业、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历。将这些大学生放到农村,显然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二)大学生当村官易导致短期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把到基从任村官作为自己的一个过渡期,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耐选择,他们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如果时机一旦成熟,就会出现自然“流失”。据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3]。除外,由于大学生年轻志壮,对农村工作的实际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并不真正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真正上岗后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引起思想情感上的波动。时间一长不少村官在未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前,存有干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的念头,这就极易产生短期行为,特别是在希望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这种想象将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大学生当村官存在重输轻访现象

应该说很多组织人事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很重视,并将选好、培养好大学生村官作为培养乡镇机关后备干部的重要举措。但是亦有不少地方是“跟风”,对大学生村官没能很好的实施跟踪管理,而是一送了之,以为送出门去便完成了任务,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抛在脑后,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闻不问,不与他们沟通交流,不对他们进行帮扶关怀,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没人过问、生活上没有保障、发展上又看不到前途,更使得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重输轻访极大的挫伤了村官扎根农村干事业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落实中的部分举措

(一)选拔“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

不少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去基层当村官,是出于就业难或优惠政策的诱惑,如2002年北京招聘“村官”为入选者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在三年的优惠期内,平均年薪3万元,合同期满后可自主择业;非北京生源可转北京户口;考研加十分并优先录取;优先录用为公务员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这样的条件即使外企也不一定能够给予。因此,此举一出,便在大学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名者更是趋之若鹜。[4]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的挤入这一大潮,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顾及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需要。由于所学专业与农村没有直接联系,在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体思路,因而在实践中很难取得成效。所以地方政府在选拔时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做到专业对口。此外,选拔对象应更多的考虑生源地的农村大学生,生源地大学生对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如何发展家乡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政府出钱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全免费”教育培训后,回到家乡,可以很快的进入角色,大显身手,同时,由于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也容易扎根长久干下去,为家乡建设长期作贡献。[5]所以相关部门在选拔“村官”时,应适当的考虑大学生的背景、专业、能力等方面。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在实施这项政策时的初衷,才能给大学生一个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也才能真正的给农村带来实惠,改变农村以往的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和培训

不少大学生当村官是心血来潮,当做潮流来追赶或是凑热闹。再是部分大学生当村官不是自己意志的选择而是出于某种压力或诱惑,对自己、农村及国家政策并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如陌生的面孔、琐碎的工作和清苦的日子、现实中创业资金的匮乏、工作环境的恶劣、办事手续的繁杂以及薄弱的社会关系等等因素,都可能给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波动与惶恐。让他们面对现实望而却步,从而产生失落和迷茫的情绪。调查表明,在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中,最初的失落感异常强烈。因此在选拔村官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选,选出真正想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把村官当成一种事业而不是职业来经营的优秀大学生,这样的大学生才最有干劲也最能给农村带来实惠,也才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地地道道的农村而非官员,也最能心系农民最易被农民所接受,成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的人。其次是要对上岗前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农村的基本工作、困难及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村官在上岗前就可确立奋斗目标,同时也可使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农村并不是观光旅游,修身养性的地方,而是吃苦,磨练、锻造自己、自我实现的大本营。

(三)改善作风,完善制度,政府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工作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必须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两个方向的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善工作作风。相关管理者必须要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思想,要认识到这项计划不仅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和形象,更关系着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命运。其次要完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日常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且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6]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盼头、有热情。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总之,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一线任村官,这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发生一些负面效应,都是在所难免的,各方面应抱着理解、支持的态度,帮助有关部门处理好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而对那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则意味着一次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实现自我的良好机遇。所以我们要对那些立志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大学生采取鼓励支持的政策并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使大学生村官来得了在住得下,可创业创得好,实现大学生和农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1][5]袁军宝.“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优化分析[J].法制与教育,2008.

2.[2]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

3.[3]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

4.[4]杨丽媪,大学生当“村官”是喜是忧[J].时政关注.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篇10

关键词:村官创业,Swot分析,对策

 

在我国,大学生村官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这几年招生的规模却越来越大,中央有关部门已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1]可见,大学生村官正日益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为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发展创业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通过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和毕大学生等的共同努力,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活动,进而促成他们自主创业的成功。

一、Swot分析法概念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常用方法,如今被广泛运用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研究、竞争对手分析等领域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为: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其中S和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的自身条件,o和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Swot分析要求正确识别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明确发展方向,并找出主体实际情况的差距和不足,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Swot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村官都很年轻、有信心、有朝气,有闯劲、有激情。扎根农村,能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思路、新观念、新活力。

2、创业意识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许多大学生在校时就利用假期进行过社会实践,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创业基础。

3、知识储备充足,专业技术过硬。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农村政策宣讲、远程教育管理、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作用,用强烈的民主意识、市场经济观念、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感染村民。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劣势:

1.缺乏工作经验。这些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中,许多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情况毫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虽然思想解放,观念先进,也掌握许多现代技术技能,但到了农村,很难“专业对口”派上用场,显得无所适从,[2]不容易胜任或者适应村官这个岗位。

2、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普遍较低。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3]

(三)、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机会:

1、政府政策支持: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实现自身价值,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8项激励和保障新政策:此外,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央财政还将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各地也将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和上述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规定。同时,各地也在抓紧时间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4]为他们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农村广阔的发展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市场容量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全国农村集市达64753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对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仅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这一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我国农村市场的容量与潜力。论文参考网。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预测,全国农村每年建材消费达1000亿元以上;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有六分之一的家庭表示将添置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论文参考网。这些数字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构成巨大的诱惑力。[5]这也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威胁:

1、角色及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大学生村官属新生事物,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一个什么样角色的问题,在现有的政策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定位不明确,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这导致了他们身份的尴尬。另外,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能否创办、领办私营企业,应当鼓励还是限制等问题,也没有现成规章制度可遵循,容易导致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使用的随意性和培养管理的杂乱无章,严重者会陷入僵化。

2、体制不完善。目前中央、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此项工作,大多数区县此项工作虽有章可循,但管理僵化。一是不能把拔尖大学生选拔出来。二是配备的管理干部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三是大学生“村官”待遇大锅饭。完全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绝对执行,激励机制不健全。四要还没有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不能给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定心丸,使他们在犹豫徘徊中,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工作。[6]

3、社会联动机制功能弱。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性弱的局面。新闻媒体、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舆论宣传、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稳定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另外,以上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程度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支撑作用的有效整合。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的渠道,缩小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容易使做村官的价值感打折扣。[7]

三、改善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对策

1、政府高度重视,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

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领导和统筹调控力度,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包括资金的支持、土地使用权的优惠、清除一切限制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全国性的创业信息网络体系等等,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信用环境和信息环境。论文参考网。积极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包括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2、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中国人由于受到浓厚的传统观念和旧的择业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除工业领域以外的创业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目前还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并允许其失败的宽松氛围,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失败缺乏包容,这已经成为束缚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瓶颈”。因此,应该发动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等。新闻媒体应发挥好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提供良好舆论氛围的作用,大力宣传他们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增强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的认同度。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除了在经济上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外,还应提倡著名大企业主动选拔企业内优秀员工做好传、帮、带,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厂房和软硬件设施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3、高等教育的支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打好扎实的根基;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进入到科研创造尝试阶段的转折点。高校应向大学生介绍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要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应用性与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尤其是农村所需要的那些农学、医学、教育学、法律等辅助性知识的课程。同时,高校应通过抓牢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高等院校立志从事于大学生村官的人才培养形式扩展到农村实际科学研究活动中去,让他们的毕业论文课题更贴近农村生产劳动的实际,力求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为将来农村创业实践摸索经验。最后要做好“村官”工作的“延伸服务”,关注这些大学生村官的长远发展,了解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并且利用母校深厚的科研实力,支援他们开展实际工作。[8]

4、家庭人员的配合,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在思想上或创业理念上都会深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必须积极关注青年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父母应积极关注子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不要溺爱、放纵、任其所为,也不要过于严厉、粗暴、专制,而是充满耐心和细心,以平等、民主、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子女的创业。使得子女在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中获得积极影响,从而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塑造。家庭的积极关注,可以改子女在创业过程中不现实的想法和信念,改变扭曲的认知和错误的观念,家长应该鼓励子女大胆去闯、去搏、去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渐脱离保护外壳,逐渐学会独立自主,这样,在村官创业的队伍中就能很快适应,找准自己的位置。[9]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保持动态平衡

http://www.jsgwy.org/html/xwsz/zyxw/200910/13-8862.html2009-10-13

[2]马会东.应注重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

[3]张丽.从大学生村官新政策的实施看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张丽.从大学生村官新政策的实施看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万蓬勃.新时期企业开发农村市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技,2008年第7期.

[6]朱凤琴.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第34期.

[7]张慧彬.关于任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思考[J].中国人才,2009年第4期.

[8]郑素娟.大学生当村官利与弊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8期.

[9]余秀华.积极关注:青年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