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细则十篇食品安全细则十篇

食品安全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07

食品安全细则篇1

(征求意见稿)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厅字〔2019〕13号,以下简称“规定”)和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委办〔2019〕2号)文件要求,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委办〔2017〕31号)规定,现制定2020年度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工作目标任务及考评细则。

一、考核对象

各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二、市(州)目标任务及考评细则

(一)加强组织领导(20分)

1.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

评分细则:(1)市(州)党委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七条明确的6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3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2)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八条明确的6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3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3)市(州)党委常委会其他委员全面履行《规定》第九条明确的工作职责,共2分。市(州)党委常委会其他委员均未履职,扣

2分。

(4)市(州)政府分管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十条明确的8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2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5)市(州)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全面履行《规定》第十一条明确的工作职责,共2分。市(州)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均未履职,扣2分。

2.

统筹领导食品安全工作。

评分细则:(1)制定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共1分。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扣0.5分;未向社会公开,扣0.5分。

(2)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共1分。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对攻坚行动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工作进度,未部署扣0.5分;未按计划完成2020年工作进度,扣0.5分。

(3)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要求,报告本行政区域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共1分。未按要求报告,扣1分。

3.

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评分细则:(1)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共计2分。成都市、泸州市未按***食品安全办要求完成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相关创建工作,扣1分;本行政区域内有第三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市)创建任务的市(州),

1个县(区、市)未通过省食品安全办组织评价验收,扣0.5分;本行政区域内已命名为第一、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市)出现撤销示范命名情形,1个县(区、市)扣1分;以上各项累计扣分,此项最多扣2分。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共2分。中央投资建设的市(州)级农产品质检项目未竣工验收扣0.5分,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未竣工验收,每个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双认证”任务完成率,80-99.9%扣0.2分,60-79.9%扣0.4分,30-59.9%扣0.6分,低于30%扣0.8分;获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未通过2020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每个扣0.1分,此项最多扣0.2分。

(3)落实《意见》“加强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确保有足够资源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及其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要以食品安全为首要职责”的工作要求,共2分。加强食品检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未开展食品监管岗位考核培训,扣1分;从事食品检查人员不具备岗位资格,扣1分。

(4)市(州)公安机关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办案人员业务素质建设,提升案件侦办能力,共1分。按公安厅年度部署完成相关工作,未完成扣1分。。

(二)年度重点工作(67分)

1.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评分细则: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跟踪评价工作,共1分。三州,未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扣1分;其他市,未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扣

1分,未按要求完成调味品、酒类等跟踪评价相关工作,每缺少1类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

2.源头治理。

评分细则:(1)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共2分。未按照《**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0-2022年)》进度要求完成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的,扣1分;未做好餐厨废弃物收转运处各环节的有效监管的,扣1分。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和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共2分。未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按比例扣分,最少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未完成**省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清单(第一批131家,第二批11家)整治任务,按比例扣分,此项最多扣1分。

3.食用农产品监管。

评分细则:(1)全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共4分。未建立健全本辖区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扣0.5分;试行主体宣传培训全覆盖,覆盖率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在生产基地、农村主要路口、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显著位置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张贴宣传彩图等,以及采用电视、新媒体等及时报道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进展情况,每少一项宣传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按照本辖区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结合省级监测计划,对试行合格证主体开展随机抽检,覆盖率未达到60%,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将合格证开具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对试行主体全覆盖,覆盖率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开具合格证核算比例在全省排名,前

9名得1分,10-15名得0.8分,16-21名得0.6分;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主体数量占应实施主体(以本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品类和试行主体为准)数量未达到80%,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

(2)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两个名单”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响亮行动”,共1分。推进违法违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列入**省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或“黑名单”工作,得0.4分,否则不得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未按农业农村部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响亮行动”,每出现1次工作不符合要求,扣0.2分,最多扣0.6分。

(3)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共2分。监测任务完成率90-99.9%,扣0.1分,80-89.9%,扣0.3分,低于80%扣0.5分;例行监测合格率95-96.9%,扣0.1分,93-94.9%,扣0.3分,低于93%扣0.5分;未开展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扣0.5分;未组织召开监测结果会商会,扣0.5分。

(4)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共1分。未完成省级监督抽查任务,扣0.4分;省级监督抽查问题发现率(监督抽查不合格样品数占抽查样品总数的百分比)未达到1.3%的,1%(含)—1.3%,扣0.1分,0.5%(含)—1%,扣0.2分,低于0.5%,扣0.3分;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100%及时查处到位的(开展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不扣分;80%(含)以上及时查处到位,扣0.1分,低于80%,扣0.3分。

(5)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1分。对本行政辖区内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工作进行部署,每少一项工作扣0.1分,此项最多扣0.2分;未公布本地农资和农产品监督抽查结果,扣0.1分;根据全省工作部署,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阶段工作,每出现1次工作延误扣0.1分,此项最多扣0.6分;未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和宣传,扣0.1分。

4.粮食质量安全。

评分细则:(1)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共2分。有“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的市(州):2017年、2018年项目完成建设,并由主管项目单位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验收的,得2分,否则每个项目扣0.2分;2019年项目完成建设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没有“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的市(州):支持区域内粮食检验监测能力建设有具体措施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

(2)保障粮食质检机构有效运行,共1分。有国家挂牌粮食质检机构的市州,挂牌粮食质检机构有检验资质、人员充足、运行和检测工作开展良好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没有国家挂牌粮食质检机构的市州,辖区内粮食质检机构人员充足、运行和检测工作开展良好、并承担有市级检测任务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

(3)实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共1分。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库存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开展监测工作和及时报送监测结果情况,划分3个梯次打分,分别得1、0.5、0分。

(4)采取具体举措加强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共1分。严控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得

1分,否则不得分。

(5)(减分项)发生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生产的,每发生一起扣0.5分,累计扣分最多扣5分(粮食质量安全总分值)。

5.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评分细则:(1)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信息公示管理,共2分。双随机抽查信息公示,年度检查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1分,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行政许可信息公示,年度核发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0.5,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信息公示,年度应公示案件结案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0.5,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

(2)加强食品生产监管,共4分。食安员抽考覆盖率达到100%得0.5分,每降低2%扣0.1分,扣完为止。食安员抽考合格率全省排序,1-7位得1分,8-14位得0.8分,15-21位得0.5分,低于90%不得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重点食品风险防控指南,不少于3个品种得1分,2个品种得0.8分,1个品种得0.5分,未制定不得分。在省级以上组织实施的国抽、省抽(不含省常规抽检)任务中,未出现连续2年(2019—2020年)抽检不合格企业的,得1分。获证企业500家以下地区出现1家扣0.2分,扣完为止;500-1000家地区出现1家以上(不含1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1000-2000家地区出现2家以上(不含2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

2000家以上地区出现3家以上(不含3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组织代表性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履行主体责任集中述职活动得0.5分,未开展不得分。

(3)加强食用农产品销售安全监管,共1分。按要求明确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主体,建立开办者档案,未明确或未建立档案的,缺少1个扣0.1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规范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建档率保持100%,每降低1%扣0.1分;强化索证索票管理,查处猪肉抽检不合格产品可溯源率100%,农产品批发市场查处抽检不合格产品可溯源批次达到70%得0.5分,每降低5%扣0.1分,此项累计最多扣1分。

(4)强化食品经营风险管理,共1分。对获得食品经营许可的食品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完成率达到75%;建立辖区内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防控措施清单;对2019年以来检出3批次以上不合格样品和2017年以来连续3年以上检出不合格样品的食品经营企业,进行严查严处、开展风险分析、加大抽检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5)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共1分。落实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相关工作任务;自建网站、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及其分支机构等备案率达到100%;对推送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及时核查处置,按时按要求报告核查处置结果。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6)强化食品经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监管,共1分。落实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提升工程各项任务,扩大食品小经营店、农村集体聚餐在线监管试点;在省局抽查考核平台完成抽查考核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达到

5%;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00%开展自我承诺活动。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7)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冷藏冷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告(2020年第10号)要求,共1分。督促从事冷藏冷冻食品贮存业务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向所在地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备案,并将相关备案信息在政府网站公布,根据抽查情况,全省分三个档次,分别得1分、0.8分、0.5分。

(8)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管,持续开展保健食品“五进”科普宣传,共1分。在市县两级各自行政区域内分别举办面对消费者、受众不低于200人的宣传活动,其中:三州,开展宣传活动的行政区域数未达到区域总数70%扣0.5分,未达到50%不得分;其他市,1个行政区域未开展宣传活动扣0.5分,2个及以上未开展宣传活动不得分。

(9)完成食品安全抽检和核查处置任务,共4分。省级下达的“省抽”常规抽检和市县级抽检任务完成率未达到100%,扣1分;省级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未达到98%,每降低0.1%,扣0.1分,此项最多扣1分;“省抽”常规抽检问题发现率未达到6%,每降低0.1%,扣0.1分,此项最多扣1分;“国抽”“省抽”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完成率未达到100%,“国抽”核查处置任务未完成1件扣1分,“省抽”核查处置任务未完成1件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

(10)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各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部门使用统一的网上受理平台,实现市场监管“一网”服务,共2分。未使用省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系统,扣1分;未对接省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推送,扣1分。

6.校园食品安全。

评分细则:(1)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严格执行学校食堂和外购食品管理规定,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大中城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共2分。“明厨亮灶”覆盖率每降低1%,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全部收回自主经营,每发现1个非自主经营食堂,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

(2)贯彻实施《**省中小学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深入实施学校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防发生校园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共2分。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覆盖率低于10%,扣0.5分;发生一起校园非级别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0.2分;发生一起校园Ⅳ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0.5分;发生一起校园Ⅲ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1分;发生一起校园Ⅱ级及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2分;此项累计最多扣2分。

7.重点领域工作。

评分细则:(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100%,共2分。每降低1%扣0.1分,扣完为止。

(2)哨点医院按规定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三州平均达到100例,其他市平均达到120例,共1分。上报病例数未达到要求,每降低1%扣0.1分,扣完为止。

(3)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工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建筑工地食堂开展抽查,不少于在建工地10%,共1分。食品经营许可证

(含备案证)办理率未达90%(三州未达50%)扣0.2分;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90%,扣0.3分;食品安全管理员设置率未达90%,扣0.3分;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办理率未达90%,扣0.2分。

(4)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服务机构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养老机构餐饮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共1分。养老机构未100%制定食品安全工作预案,扣0.3分;养老机构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比例未达到50%,扣0.4分;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到100%,扣0.3分。

(5)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宗教场所及大型宗教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共1分。大型宗教活动未100%制定食品安全工作预案,扣0.3分;宗教活动场所落实“明厨亮灶”比例未达到55%,扣0.3分;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到100%,扣0.4分。

(6)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

共1分。完成率每降低5%,扣0.2分,扣完为止。

8.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评分细则:(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共4分。区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未全部入驻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扣0.5分;市县两级监管、检测、执法工作机构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监管、检测、执法业务数据平均值(数据总数/辖区内涉农县数量)全省排名,前9名得1分,10-15名得0.8分,16-21名得0.6分;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录入产品生产批次、销售批次数据平均值(数据总数

/辖区内涉农县数量)全省排名,前9名得2分,10-15名得1.8分,16-21名得1.5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挂钩工作开展不到位,酌情扣分,此项最多扣0.5分。(三州扣分减半计)

(2)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共2分。结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白酒品质提升工程、小作坊治理提升行动等工作部署,立足本地实际,选择特色优势食品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开展1类得0.8分,开展2类以上得1分;有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品牌培育保护、试点引领带动、助推市场拓展、质量体系建设、龙头企业扶持等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有3项具体案例得1分,有2项具体案例得0.8分,有1项具体案例得0.5分,未开展不得分。

(3)开展食品安全科技攻关或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并取得实效,共1分。无具体案例,扣1分。

(4)建立协同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支持肉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共2分。未完成任务,按比例扣分。

(5)鼓励并支持餐饮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等相关机构研究制定包括行业食品安全标准、菜品标准、食材标准在内的*菜标准体系,推动菜品烹制与卫生标准化,服务和管理规范化,提升*菜品质;倡导“公筷公勺、中式分餐”,培育健康用餐新方式;强化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意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共1分。按照工作实效分两个梯次打分,分别得1分、0.8分。

9.打击违法犯罪。

评分细则:(1)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共1分。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不含农资)县均值(全市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总数除以全市涉农县个数)3(含)以上不扣分;2(含)—3的,扣0.2分;1(含)—2的,扣0.4分;低于1,扣0.8分;三州扣分减半。未报送本地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例,每少报一类,扣0.1分;每发现一个应当移送而未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扣0.1分,扣完为止。移交司法机关并立案的,每有1件,得0.1分。此项累计得分最多1分。

(2)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及行刑衔接工作力度,共2分。查处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数0.8分,查办率(查处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数/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数)0.2分,按规定向司法机关移送并经司法机关立案的案件1分。以上三项,分别以全省平均数为最高值,达到平均数的市(州)即得满分,未达到平均数的市(州)按实际数据占平均数的比例折算得分。(三州按2倍计分)

(3)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大案要案,共1分。罚没金额5万元起至10万元(不含1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1分/件计,罚没金额10万元起至50万元(不含5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2分/件计,罚没金额50万元起至100万元(不含10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5分/件计,罚没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按1分/件计算,此项累计得分最多1分。(三州按2倍计分)

(4)市场监管部门提升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办案质量,共1分。评定为省市场监管局“十大典型案件”按0.5分/件计,评定为优秀案件按0.3分/件计,此两项考核累计得分最多0.5分;办结省市场监管局挂牌督办案件按

0.5分/件计,此项累计得分最多0.5分。

(5)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共2分。2020年起诉数达到本行政区域近3年(2017-2019年)平均起诉数110%的市(州),得满分;其他市(州),每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食品安全案件犯罪嫌疑人1人计1分,按公安厅Kpi系数折算积分,积分最高的市(州)得满分,其余市(州)按比例折算得分。

(6)公安机关加强大案要案侦办工作,共1分。每侦办1起重大食品安全联合挂牌或公安部挂牌案件、国家部委公布的典型案例得0.3分,每侦办1起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得0.1分,此项最高得1分。(甘孜、阿坝按3倍计分)

(7)公安机关及时受理、按规定及时办结行政执法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00%落实处罚到人,共1分。未按规定完成,每件扣0.5分,扣完为止。

(三)社会影响及评价(13分)

1.食品安全宣传、舆情监测。

评分细则:(1)市(州)网信工作负责部门统筹做好食品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网上宣传和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共1分。对中央、省委关于食品安全的安排部署网上宣传统筹指导不力的,扣0.5分;对涉食品安全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统筹协调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扣1分。此项累计最高扣1分。

(2)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舆情监测,共1分。在省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宣传得0.5分,市级得0.3分,否则不得分;开展全天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及时跟踪相关舆情信息,得

0.5分,否则不得分。

(3)市(州)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创新突破或先进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共1分。通过省级以上政务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和融媒体传播食品安全工作创新突破或先进经验做法,中央主流媒体每篇次0.3分,部委专业媒体和省级主流媒体每篇次0.1分,总分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得1分,低于平均分,每降低5个位次,扣0.1分。

2.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

评分细则:(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并设立举报电话,共1分。未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扣0.5分,举报电话不畅通,扣0.5分。

(2)做好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管理工作,共1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15)未保持独立运行,扣0.5分;12315投诉举报工作效能0.5分,按评价结果百分比核算打分。

(3)落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完成省市场监管局交办案件或案件线索核查等工作,共2分。推进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工作,得0.4分;积极主动与案件举报人联系予以奖励,得0.4分;积极向社会公开宣传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得0.2分;完成省局交办案件或案件线索核查等工作并及时反馈,得1分。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评分细则:(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共2分。未完善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扣0.2分;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或突发事件,未及时妥善处置,扣1.8分。

(2)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能力建设,共2分。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未按《**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限要求报送信息的,每发生一次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近三年(2018-2020年)未开展过iii级及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扣1分。

4.人民群众满意度。(2分)

评分细则:省食安办统一组织的2020年全省食品安全民意调查中,市(州)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2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降低一个位次,扣0.1分。

(四)其他项

1.不得评为先进的情形。

市(州)出现4种情形之一时,考核结果不得为先进。

(1)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未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效处置,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

(2)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多环节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

(3)市(州)政府或其相关部门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4)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或者3个月内连续发生较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2.加分项。

食品安全工作获得党中央、***奖励表彰的,每一项加2分;食品安全工作获得国家部委局和省委、省政府奖励表彰的,每一项加1分;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食品安全工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的,每一项加1分;在健全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每一项加0.2-0.5分。加分合计最多5分。

3.减分项。

食品安全细则篇2

为规范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障保健食品质量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组织制定了《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于2016年12月印发,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细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有哪些?《细则》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如何划分的?《细则》对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分类是如何设定的?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技术法规总监李m,请她针对行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是怎样的契机促成了《细则》的制定与?《细则》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李m:保健食品的生产和一般食品有比较大的不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列入特殊食品之中。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应当遵循规范统一、科学高效、公平公正的原则。此次印发施行的《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包括书面审查、现场核查等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

我们常把影响行业的法律法规分为四个等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细则》可归纳到规范性文件之中。此前,保健食品的生产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进行审查,《细则》的出善了对保健食品生产的审查内容,其审查过程更加详细。例如,《细则》对审查时的现场记录有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要求,对组织机构、人员资质、厂区环境、布局设置、生产设施、空气净化系统、水处理系统等生产环节均有涉及,企业申请时需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记者:对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细则》做了怎样的划分?对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受理部门、技术审查部门以及审查组的职责又是如何划分的?

李m:《细则》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标准和程序,指导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流程,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

对于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受理部门、技术审查部门以及审查组的职责划分,首先,需要明确审查程序,即书面审查、现场核查、行政审批;其次,需要详细了解审查方面与具体内容。《细则》规定,受理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应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材料受理后,受理部门应将受理材料移送至保健食品生产许可技术审查部门。技术审查部门接收申请材料后,需按照《保健食品生产许可书面审查记录表》(附件3)的要求,对申请人的申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如实填写审查记录。书面审查合格后即可开展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等工作,技术审查部门组织审查组具体负责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现场核查和许可检验工作。

记者:《细则》主要针对保健食品生产而制定,其与《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李m:保健食品本身所使用的原料大多为食品,还有一些是药食同源或保健食品可用的原料,对于这些都有相关标准进行界定,且体系完备。自2015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包括保健食品在内的所有与食品相关的管理都归入该体系管理。因为保健食品本身属于特殊食品,所以此类产品上市前的准入、生产、广告、销售等都会有比较特殊的管理方式。

《细则》是在《食品生产许可办法》和《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等食品生产许可管理体系框架下专门制定的,故可视之为《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的二类文件。《细则》基于保健食品生产在产品剂型、原辅料使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功能声称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保健食品实际大生产条件应该与前置注册审批的中试生产条件相匹配。此外,为确保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工作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中的通用条款融入《细则》,使两者合二为一。

就《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而言,《细则》在对Gmp部分条款修改覆盖和删减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安全法》新的监管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增加了32项审查条款,主要涉及生产批次管理、委托生产管理、原料提取物与复配营养素管理等问题,强化了技术标准的可操作性。

记者: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办法》要求,保健食品原料提取物和复配营养素被纳入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范围,《细则》对此类产品有何特别规定?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购买提取物或复配营养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m:在《细则》出台之前,《食品生产许可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取物和复配营养素(预混料)是否可以申请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生产许可,导致生产环节无法采购具有合法生产资质的提取物和复配营养素。《细则》中,这两类原料可以申请许可,并明确了相应的审查程序和技术标准。

《细t》实施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购买提取物或复配营养素时一定要索证索票。原监管体系下,提取物或复配营养素没有相关资质,原料商往往会提供卫生或药品相关的许可证明。在现有监管体系下,需要明确提供此类原料的保健食品原料的生产许可证。

记者:虽然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前需要先注册或备案,目前具体的管理办法也已经出台,但是具体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功能目录尚未,相关管理办法也没有出台。在您看来,针对保健食品生产方面的法规是否还存在“空白”的方面?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问题的发生?

食品安全细则篇3

一是任务中要表现当局的任务思绪,精确掌握食品安全的任务态势,对食品安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存眷民生的角度来察看和看法。

二是要调查各本能机能部分的平安监管职责,经过食安委办公室的组织协调来整合各部分的法律资本。在任务中不详细代替,然则要准确调查和把握详细,使各本能机能部分的法律重点、法律优势愈加表现,补偿各法律部分在法律理论中表露出来的因本能机能穿插而构成的缺陷,促进法律任务的协谐和全体化。

三是要经过食安委办公室这个平台,完成信息、资本、治理资本的共享,为当局抓好食品安全任务起到顾问助手效果,使抓手功用愈加的表现。

四是经过宣传使人民群众调查食品安全任务的艰难性,进步自我维护认识,构成人人参加,人人存眷食品安全,疏通食品安全监视告发渠道,向全社会各本能机能部分的监视告发德律风,使制售假劣食物的恶败行为处于全社会的监视之下。

五是自动积极的协调各部分,构成监管合力。食物行业种类多,面广,治理由多个部分执行分段治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能够呈现问题,我们要尽量的补偿各司其职中存在的监管破绽,要表现组织协调功用和综合监管才能,要克制坚苦,谦虚进修,自动到各部分走访,调查食品安全监管动态,增强联络,积极沟通,不按期召开部分联席会,互通有无,共谋食安大计。树立互念头制,为下一步任务奠基根底。在做好规划,制订方案中当好主角,详细监管法律中当好副角,在经历推行、信息传递、效果总结中当好效劳员,构成监管合力。

六是树立和运转好食品安全协调机制,经过按期召开各部分联席会议的方法,剖析食品安全情势,落实监管办法,稳固协调关系。

七是树立食品安全应急反响机制。制订和树立严重食品安全变乱的应急方案,做到对严重食品安全变乱反响矫捷、协调有方、措置有力。

八是树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查机制,依照当局负总责的准则,凸起各部分分段治理和种类治理的责任,对因部分任务不作为或懒惰形成的食品安全变乱进行有用的责任追查。

九是树立食品安全信息按期准则,经过信息上报总汇,增强部分间的沟通,经过信息总汇,实时为当局供应精确、敏捷的食品安全信息,为指导准确决议计划供应效劳,并不时的在监管中完美准则、在综合监管中理论和查验准则的方法,来表现我们的综合监管本能机能。

食品安全细则篇4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赋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能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以销售为目的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本细则。食品的进出口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食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制品。

本细则所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指有固定的厂房(场所)、加工设备和设施,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分装用于销售的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质量安全规定,满足保障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不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不得超出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指标包括标准规定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

第五条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以下简称“必备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简称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

国家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企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未经检验合格、未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食品,不得出厂销售。

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热情服务、廉洁自律。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对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备条件

第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

第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卫生要求。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者场所。生产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设备和场所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食品加工助剂,下同)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生产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防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依据企业标准生产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的,其企业标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不得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指标。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证明;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检验能力,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还应当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安全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检测仪器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经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内方可使用。企业应当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并按规定实施出厂检验。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实施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与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根据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获取质量体系认证或者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第十八条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进行预包装或者使用其他形式的包装。用于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具有标签标识。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十九条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必须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能满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下列行为:

(一)违反国家标准规定使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产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以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生产食品;生产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伪造食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

(六)生产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

第三章食品生产许可

第二十一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统一管理;负责高风险食品的生产许可;确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查发证的产品及具体办法,并对省级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依法组织本辖区部分食品生产许可,并对审查发证工作负责。

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受理、企业必备条件核查、产品质量检验和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送达工作。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权责一致、层级负责的原则,分别承担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责任。

第二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依据本细则第二章规定的条件,根据各类食品的不同特性和相关标准,制定并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各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对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具体要求做出规定。各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按照规定程序分批并实施。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地域管辖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的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营业执照后,应当单独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其经营范围应当覆盖申请取证产品。

第二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按规定提供相应的材料。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条件外,任何单位不得另行附加条件,限制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省级、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接到企业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企业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发给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企业的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门应当发给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通知企业在20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如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或者不属于本部门受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发给行政许可不予受理决定书,或者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第二十六条自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之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60日内做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决定。

产品检验所需时间(包括样品送达、检验机构检验、异议处理的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七条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发出后,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成核查组,依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在20日内完成企业必备条件和出厂检验能力现场核查。现场核查时间一般不应当超过2日。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派观察员监督核查工作质量。核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对现场核查合格的企业,由核查组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的要求在现场抽取和封存样品,并告知企业有资格承担该产品发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

核查人员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不得刁难企业,不得索取、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在封样后7日内将样品送达检验机构。检验机构收到样品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检验,在15日内完成检验工作(检验项目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企业对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检验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检申请。受理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复检的书面答复。除国家标准规定不允许复检等客观情况外,对符合复检条件的,应当及时组织复检。

复检应当采用核查组封存的样品,按照原检验方案进行检验、判定。承担复检的检验机构由受理复检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中确定。

第三十条由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审查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将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材料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批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汇总审核企业材料,按有关规定做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审批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40日内将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材料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按有关规定做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国家质检总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做出许可决定前,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上报企业材料前,应当在本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时限内组织许可前抽查。

第三十一条对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合格的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做出准予生产许可的决定,并自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及副本。

对现场核查或者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做出不予生产许可的决定,并自做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三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公告,并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

第三十三条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已获得国家认监委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颁发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登记证的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可免于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

已通过HaCCp认证等国家推行的食品认证的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按照不重复的原则,可免于或者简化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

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3年。有效期届满,企业继续生产的,应当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6个月前,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换证申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对企业进行审查并换发证书。

第三十五条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产品的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改变的,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要求组织必要的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企业的生产条件、检验手段、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变化后20日内提出申请。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的规定重新组织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三十六条国家质检总局、省级和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食品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将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关材料、发证情况及时归档。档案材料的保存时限为4年。

第四章食品质量安全检验

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用于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容器等必须实施进货验收制度,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第三十八条食品出厂必须经过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销售。

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按要求自行进行出厂检验。不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按审查细则的规定执行。

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应当每年将样品送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一次比对检验。

第三十九条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确定强制检验的频次,并组织实施。

已通过HaCCp认证等质量稳定的大型企业、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连续合格的企业,应当减少强制检验的频次。

对尚未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控制要求和手段、不具备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应当加大强制检验频次。

第四十条承担本细则规定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置或者依法授权的法定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或者通过实验室认可,并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承担本细则规定的食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进行管理。

第四十一条承担食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的标准和技术法规等要求实施产品检验。检验机构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并对检验报告负责。

第四十二条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进行产品检验,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和方便企业的原则,为企业提供可靠、便捷的检验服务,不得拖延,不得刁难企业。

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不得从事与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不得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

第五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与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

第四十三条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证书应当载明企业名称和住所、生产地址、产品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等相关内容。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用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记载接受监督检查的基本情况。

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式样(见附件1)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并加印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批部门印章。

第四十四条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时,应当在名称变更后20日内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更名申请。受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完成变更审查和材料上报,由原发证部门在10日内核批。

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妥善保管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因毁坏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产许可证证书遗失或者无法辨认的,应当及时在省级以上报纸上刊登声明,同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企业提出补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受理,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规定办理补领证书手续。

第四十六条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即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属于质量标志,以“质量安全”的英文QualitySafety缩写“QS”表示,其式样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定(见附件2,以下简称QS标志)。

第四十七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在其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贴)QS标志。没有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第四十八条企业使用QS标志,表明企业承诺其产品经检验合格,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加印(贴)QS标志的食品,在质量保证期内,非消费者使用或者保管不当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由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各自的义务,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企业使用QS标志时,可根据需要按式样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QS标志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行加印(贴)。

第五十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英文字母QS和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十一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其产品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贴)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五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五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情况,及时依法作出撤销、撤回和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决定,并将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向社会公告。

第六章食品质量安全监督

第五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持续地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保证持续稳定地生产合格的食品。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对其所生产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并应当明确承诺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不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

第五十五条企业采购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时,应当验明标识,向供货单位索取合格证明,或者自行检验、委托检验合格,并建立进货台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情况和国家要求备案的其他事项报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新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应当在使用前索取省级以上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价报告,并留存备查。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销售记录应当注明食品的名称、规格、批号、购货单位名称、销货数量、销货日期等内容。

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3年。

第五十六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连续停止生产加工获证产品1年以上的,重新生产加工时,应当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重新现场核查的申请。

第五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利用新资源生产食品,必须按有关规定在投产前由省级以上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十八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证书有效期内,每满1年前的1个月内向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情况的年度报告。

第五十九条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加工食品的,委托双方必须分别到所在地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提交双方营业执照和委托加工合同复印件。

委托加工已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的,除符合前款要求外,被委托方必须是已取得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生产加工的食品应当全部交由委托方进行销售,备案时还应当提交被委托方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委托加工食品的包装或者标识上还应当按照产品标识标注的规定,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

第六十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巡查、加严检验、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一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档案,详细记录企业基本情况、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企业监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十二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制度。根据本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第六十三条对食品生产企业及其生产活动实行巡查。巡查时,应当如实记录企业执行本细则的情况。巡查中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十四条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不同类型食品的特点及产品质量状况,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监督抽查应当重点抽查存在倾向性质量问题的区域、质量不稳定的企业以及微生物、重金属、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重点指标。

第六十五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进行加严检验。

第六十六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提交的年度报告进行审查。必要时,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六十七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存在的不符合必备条件的问题改进情况实施回访。回访的情况应当记录存档。

第六十八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发现不属于本辖区管辖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当及时通报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发现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当立即报送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可以直接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第六十九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由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构成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第七十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突然发生的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应当立即组织情况调查和产品分析,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扩大,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

第七十一条对不安全食品实行召回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现其产品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应当主动召回已出厂销售的有问题食品;企业不召回的,由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召回;企业拒不执行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告召回。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严重违法行为企业公布制度,定期公布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名单。

第七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通过查阅检验报告、检验结论对比等方式,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过程和检验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核查人员、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刁难企业的,企业有权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国家质检总局和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投诉,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七章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第七十四条国家对从事企业必备条件的核查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对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核查人员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高级审查员和技术专家。

第七十五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制定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考核标准,统一培训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师资,统一组织注册审查员和高级审查员的考核注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检验人员考核发证。

第七十六条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检验人员的资格注册管理办法,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检验人员的注册管理。

第七十七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需要,可确定技术专家参加现场核查工作。

技术专家是指未取得审查员注册证书,但可以为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提供技术咨询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专家参加现场核查工作时,不作为核查组成员,不参与核查结论的决策。

技术专家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未经批准、备案的人员不得作为技术专家参加核查工作。

第七十八条核查人员、检验人员经注册或者批准备案后,方可持证上岗。未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核查或者检验工作。

担任核查组组长的审查员必须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二)已经被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超过有效期仍继续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三)超出许可范围擅自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第八十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未按照本细则规定办理重新申请审查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按照本细则规定办理变更手续,责令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八十一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本细则规定提交年度报告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5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二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本细则规定标注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到期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或者反映产品特征性能的项目连续2次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五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由于食品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等原因发生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

第八十六条伪造、变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撤销生产许可,并处20万元以下罚款;企业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给予警告。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第八十八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能持续保持应当具备的环境条件、卫生要求、厂房场所、设备设施或者检验条件,责令限期改正,处5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建议有关部门撤销相关行政许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撤销食品生产许可。

第九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并能如实说明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九十一条在食品生产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二条生产和在生产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处3万元以下罚款。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一)委托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二)未按本细则规定实施出厂检验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其他污染的食品或者非食用的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

(四)利用新资源生产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不能提供安全评价报告的;

(五)未按本细则规定进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或者未按规定在委托加工生产的食品包装上标注的。

第九十五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节严重的,处5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细则规定进行强制检验、比对检验或者加严检验的;

(二)无标或者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的;

(三)未按本细则规定实施进货验收制度并建立进货台帐的;

(四)未将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备案或者未按国家规定进行其他备案的;

(五)无生产记录或者销售记录的。

第九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本细则第二十条(二)、(三)、(四)、(五)、(六)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九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违反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洗涤剂、消毒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九十八条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九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认为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存在应当依法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行为的,要立即暂扣其生产许可证。

暂扣许可证期限为7日(产品检验时间除外)。对经依法调查决定不吊销的,暂扣的证书应当及时发还企业。

第一百条企业或者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仪器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属于非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定期检定的,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一百零一条承担产品发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从事与其检验的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食品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验资格。

第一百零二条核查人员、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不科学、不公正地履行职责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或者调离岗位及其他必要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处理。

第一百零四条本细则规定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由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在决定吊销国家质检总局核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前,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按规定程序报总局核准。决定吊销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前,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程序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

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

食品安全细则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物;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物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某些毒素等。生物性危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对食物质量安全的危害严重。

一、细菌性污染

从历史的总结资料来看,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因细菌性污染而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如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1999年在宁夏发生的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人数上千人。由此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问题,细菌性污染是对食品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细菌对人体可造成很大危害。食品中的细菌可分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两类。致病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如食用结核病患者接触后感染上结核菌的食品,可感染结核病。非致病菌虽不能造成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但可使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质量。如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食品存放和流转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物,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大量繁殖,使食物发生变化而变质不能食用。如果食用这些腐败变质的食品,必然导致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食品中还含有某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则会出现相应的急性症状。

二、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有5000种以上。人、畜用的食品或饲料,无不沾染真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此外,由于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工业,新菌种的使用、菌种的变异、已使用的菌种是否产毒等问题都有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真菌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主要自于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或者说是有毒霉菌的代谢产物。霉菌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有些毒素不但能使人食后中毒,而且还能导致机体的癌变。

三、病毒性污染

病毒污染以肝炎病毒的污染最为严重。其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被认为是通过肠道传播,即粪口途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型肝炎的大爆发,累及30万人。近年来发现的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病毒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鸡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很强并会致死。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间接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出现过由鸡直接传染给人的情况。预防禽流感传染的方法,一是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二是吃禽肉要煮熟煮透;三是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疯牛病是疯牛病病毒引起的危害牛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发生并流行于英国,并经出口感染的牛肉或骨粉传播到其它一些国家。自1987年至1999年期间证实的病牛就达17余万头,已经发生的国家包括英国在内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据估计,英国为此次灾难要损失300亿美元。目前英国的经济已大受“疯牛病”的影响。食用被疯牛病病毒污染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氏症。从1995年到2000年10月,英国已经确定的与疯牛病感染有关的“新变异型克雅氏病”70余例,平均每年约15例病人。病人先是表现焦躁不安,最终精神错乱而死亡。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疯牛病病例,但牛肉进口量大,部分牛肉来自有疯牛病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注意防范,对我军及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都有很大的威胁。

四、寄生虫污染

目前,生吃水产品甚至一些其他动物肉类的行为在部分地区较普遍,这使得人们患寄生虫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异形吸虫等,蛔虫等也可通过食品进入人体。这些寄生虫寄生在人、畜、禽的体内,有的虫卵沾附在蔬菜上,人们吃了未经煮熟的肉或没有洗净的生菜,则会传染给人。

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鱼贝类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阔节裂头绦虫、无饰线虫等,而姜片虫则常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蔬菜瓜果则可引起蛔虫病的传播,生食鱼片(生鱼干)则易得肝吸虫病。

参考文献:

[1]朱晓峰.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J].学术界,2002(1).

[2]刘恩才.我国食物安全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3(6).

食品安全细则篇6

关键词:克隆食品;转基因食品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细则篇7

最近以来,各部门认真学习研究了《____年度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及其细则,相互配合,扎实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综合评价工作的日益临近,结合本县实际,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明确职责。这次全市食品安全综合考评是市委市政府首次组织对县委县政府的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对县委县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各相关部门要站在为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和安全的高度,本着对县委、县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将迎评工作当作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切实增强做好迎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会后要立即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全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抽调专人,加班加点,扎实开展迎接综合评价组检查考评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县这次考评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二、对照标准,精心准备。在迎评工作中,各单位要严格要求,精心安排,逐条对照《____年度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及其细则,积极开展自查工作,查漏补缺,认真做好《细则》中评价项目和评价操作要领所要求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资料收集要齐全、规范;要仔细核对考评内容,全面系统地准备好台帐资料,实事求是地反映日常工作,并要求各有关乡镇细致做好农村“三网”建设的有关现场准备;要求各部门按照食安办提出的时间进度完成材料上报和集中准备,确保各部门台账在_月__日下午_时前送达县食安办,以便迎接上级的检查。

三、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各单位要继续保持我县一如既往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迎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各项责任措施落实到位。把综合考评工作与明年的工作重点结合起来。通过考评工作查找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并确定今年工作的重点。工作中要一手抓工作推进,一手抓迎接考评,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不能因某一个部门的工作疏忽,影响我县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因此,要求各部门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各司其责、上下联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主动、及时地落实好组织安排、档案整理、接待服务等各项迎评工作,团结拼搏,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这次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考评结束后,县食安委将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及时通报考评结果。

食品安全细则篇8

调查数据表明,对2009年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非常了解的仅占5%,知道的占20%,知道但不了解的占37%,不知道的达38%。

调查结果显示,食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非常薄弱。

因此,从今年10月起,我国关于网络食品、食品生产许可、奶粉质量三大新规进入实施阶段。

网络食品安全新规10月1日起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办法》不仅强化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明晰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的管辖职责和查处的职责,对抽样程序、电商平台的惩处措施也给出了明确规定。《办法》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

《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强化平台和经营者义务。《办法》明确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备案、保障网络食品交易数据和资料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记录保存交易信息等义务。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建立登记审查等制度、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档案、检查经营行为、发现入网生产经营者严重违法行为时停止提供平台服务等义务。

二是细化严重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形。《办法》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侦查或者提起公诉的,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拘留或者给予其他治安管理处罚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做出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的应当对其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三是明确违法行为的管辖。《办法》规定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由平台提供者所在地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对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查处,由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或者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因网络食品交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也可以由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违法行为结果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消费者因网络食品安全违法问题进行投诉举报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所在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或者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等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四是强化调查处理职责。《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时,可以进入当事人网络食品交易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当事人的交易数据、账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调取网络交易的技术监测、记录资料等。

五是细化抽样程序。《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购买样品进行检验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填写抽样单,记录抽检样品的名称、类别以及数量,购买样品的人员以及付款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并留存相关票据。检验结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样品的,应当同时将检验结果通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六是明确了责任约谈的情形。《办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蔓延的;未及时妥善处理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等情形。

七是强化了法律责任。《办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相关义务,导致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责令平台停业,并将相关情况移交通信主管部门处理。《办法》还细化了“严重后果”情形:致人死亡或者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的;发生较大级别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疾病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等。《办法》还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按要求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的或者未公开以上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以下简称为《通则》),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通则》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申请材料审查、现场核查、核查结果上报和检查整改要求等。

《通则》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在简化内容,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发展方面,与2010版《通则》相比,有“两通一简”三大变化:

一是实现《通则》的通用性。食品(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通用一个《通则》,对同一企业生产不同类别食品,统一审查基本要求,与“一企一证”原则实现有效衔接。

二是实现许可与监管的联通。加强生产许可与日常监管的衔接,体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将现场核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由企业在取得许可证后一个月内完成,三个月内监督检查,不仅缩短企业办证时限,而且使许可和监管活动紧密联通。

三是简化了许可审查条件、要求和内容。其一简化了延续、变更需要提交的材料和审查要求,企业延续和变更事项仅对变化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其二简化了对试制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的要求,企业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也可以自行检验;其三简化了对外设仓库的核查要求,可通过提供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核查;其四简化了许可文书,对于申请材料和审查文书进行简化,方便许可实施。

该《通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申请人的食品(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以及许可的变更、延续等审查工作,包括申请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

地方特色食品则依据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开展审查的,审查细则应符合《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以下简称《许可办法》)第八条的规定。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另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从其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该《通则》不适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其审查依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规定执行。

此外,《通则》规定,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主要包括: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营业执照复印件、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工艺设备布局图、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食品生产主要设备设施清单、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目录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许可,还应当审查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相应的产品注册和备案文件。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按照《许可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材料进行审查。

在新《通则》中,特殊食品在申请生产许可时,有以下特殊要求:

一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特殊食品生产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时,还应当提交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相应的产品或产品配方注册或备案文件。

二申请变更或延续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如果经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或备案事项发生变化的,相关生产企业应当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的变更前,办理产品或产品配方注册或者备案变更手续,并向审批部门提供相应的产品注册或备案文件。

三申请变更的企业,还应当就企业变化事项提交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申请延续的,还应当就企业变化事项提供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自查报告。

另外,《许可办法》规定,这些食品在产品或产品配方注册时经过现场核查的,为避免重复核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核查。

此外,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通则》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以及许可变更、延续等的审查工作。其规定,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场所、生产设备或者设施、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

“最严”奶粉新规出台

不合规“洋奶粉”禁止入境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均实行注册管理,并严格限定申请人资质条件,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办法》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在婴幼儿奶粉行业,被称为“最严洋奶粉新规”的进口乳制品新规落地,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允许进口。新规同时规定,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已罐装在向消费者出售的最小零售包装中。

奶粉新规规定:同一企业注册的一个产品配方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且每个企业不得超过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

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在欧盟国家的商店通常只能看到五六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但中国市场的奶粉品牌约有四五百个。如此之多是因为不正规的海外贴牌代加工的假洋奶粉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贴牌代工的奶粉往往存在质量隐患。

新规今起实施后,中国政府将堵住假洋奶粉的入境通路。根据新规,相关监管部门将对境外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进行原料、生产、储存、运输及管理、检验能力的多方评审,符合我国要求的才能被注册、允许进口。

这样一来,就能更有效地控制和评价产品质量,堵住海外奶粉监管漏洞。有分析人士指出,该项制度的实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源头监管。

48.2%的消费者遭遇食品问题选择沉默或自认倒霉

日常生活中,受访者从未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只有3%,偶尔遇到的高达83%,经常遇到的占8%,未觉察到是否遇到过的约有6%。这些问题中过期食品或包装不合格的食品占55%,三无产品、注水肉病害肉、有毒物超标食品分别为40%、30%和33.3%,还有其他食品安全问题1.33%。

为寻找原因,调查者调查了这些消费者的购买食品的习惯,喜欢到当地大型的正规超市及商店购买的为35%,到餐厅的18%,流动摊位的为13%,学校超市和其他地方的占34%。结果表明,即便是在大型商场或超市购物,大多数人还是遇到过各类食品安全事件。

在购买食品时,比较注意生产厂家和相关检疫证明的只有12%,更多的人比较关心价格和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分别占43%和18%,关注品牌、色泽、外观的也占有23%,其他4%。从这些习惯中我们可知,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把更多的注意放在了价格、外观这些因素上,而忽视食品的质量、卫生等。

另外,那些不合格的食品能在市面上销售,也与销售者的责任、法律意识,政府的监管力度有关。想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消费者自觉地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制售者拿出责任心和良心,政府加大执法力度。

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被调查者中与商家厂商协商要求退款或赔偿的有36.7%;向消协或媒体投诉的有23.3%;通过法律部门解决的有11.7%;自认倒霉,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30%;奉劝亲友不再购买产品的占36.7%。

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产品,以后认为食品不可靠,坚决不买的有33.3%;认为如果提高生产质量,会考虑购买的有56.7%;认为目前没有其他商品代替,会照常购买的有10%。

所以只有51.8%的人勇于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敢于通过法律等武器同不法商人厂家做斗争。

食品安全细则篇9

熟食:品种繁多受青睐

糕点、鸭脖、豆腐干、烧鸡、卤肉、凉拌菜……在大街小巷,不少超市、店面柜台上都摆满了各类熟食食品。

在某大型超市内,熟食区摆放着糕点、凉拌菜、卤鸭等各类熟食产品。在另一门店,柜台内则摆放了莲藕、鸭脖、鸭脚等十多种熟食产品。各类叉烧、凉拌菜更是数不胜数。有的商家在路边摆个“专柜”,也在卖熟食。

这些熟食样式繁多,价格则从几元至几十元之间不等,又因味道独特、省时省事,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但是有的熟食看不到生产日期,也不知道如何辨别其卫生安全。

管理:保质期多为一天

商家对熟食食品的卫生是如何管理的?笔者了解到,超市、门店、个体户对熟食的卫生管理都从两方面着手:一手抓“硬件”,比如对生产工具的消毒、保证生产区域的干净卫生;一手则抓“软件”,比如通过试吃等方式,来判断熟食是否有异味。但不同商家的卫生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在某超市,负责人告诉笔者,超市的熟食均由总店生产、配送,总店会对生、半熟、熟各类食品进行区间隔离,避免出现细菌交叉感染情况。熟食加工好后,还会安排管理员试吃食品,以判断味道是否达标,并判断产品是否有变质的嫌疑。

熟食按一定量密封配送到各大超市后,店内都会做台账,进货与销售数量都会注明,以备有关部门查询。这类产品的保质期大多为一天,当天应尽量处理掉。如还有剩余,则进行统一销毁,一般不会存放到第二天再次出售。此外,还在每个季度进行一到两次抽样检测,以查看各类熟食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在一家卤鸭脖店内,店面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店面统一由总店配送,如当天销售不完的食品,则统一返厂销毁,以此来达到卫生管理要求。熟食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后,5小时内就会送达各大分店。在2℃~8℃的温度下,熟食能存放48小时,但由于熟食并没有添加防腐剂,有的市民买后存放了较长时间再吃,就会出问题。

卫生:卫生检测标准不明确

对于自制散装熟食食品的卫生问题,目前检测标准并不明确。对于这类食品的监管,主要从硬件督促和定期抽检等方面着手。一般来说,都会要求商家建立卫生自制管理制度,并按食品安全有关政策规范生产,否则就会相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针对有的快过期的熟食食品,工商部门会建议商家设立临近过期食品专柜,让消费者清楚这一类产品快过期,而在熟食柜台,也会要求商家贴上标签,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后尽快食用。

食品安全细则篇10

一、食品质量监管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的主要表现

(一)对食品标准不熟悉。当前食品安全标准的复杂性抑制了基层执法人员对标准的学习和掌握。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多。目前我国已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18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国家标准委计划到“十一五”末,把我国食品标准的标龄由现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订周期控制在2年之内。标准的更新换代加速,使基层执法人员在食品标准方面的知识更新压力加大。二是标准乱。食品标准分散于质监、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由于制定标准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有些修订不及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如酸牛乳的国家标准(GB2746-1999)规定,在酸牛乳中可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但在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的苯甲酸钠的使用范围没有酸牛乳,这就让企业、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三是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的过程中,据商务部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对于生产与加工标准来说,数量差距很大。在流通相关标准不足的情况下,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二)“QS”标志监管不到位。基层执法人员由于对“QS”认证食品具体产品的审查细则、更新修订熟悉程度不够,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执法越位、不到位等问题。一是检查范围扩大化。执法人员将未纳入“QS”认证范围的食品品种进行查扣。如根据2006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保健茶却还没有纳入发证范围,而目前基层执法人员在查扣茶类产品的同时往往忽视这点。二是审查细则不掌握。不断修订的“QS”认证食品审查细则使执法人员很难全部掌握清楚。在47个有审查细则的申证单元中,有20个重新进行了修订。在的无证查处日期后又进行修订的申证单元有17个,而且大部分都增加了认证范围。如2005年修订的食用植物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规定,芝麻油不在发证范围之内,2006年新版的审查细则又把芝麻油包括进去了。这些问题使我们工商基层执法人员感到非常被动。

(三)食品外观检查专业方法不足。外观检查主要针对感官、标签、包装质量、印刷质量等进行。多年来,工商执法人员在这方面曾经积累下很多的经验做法。但随着造假手段不断高科技化,近几年我们在食品外观检查手段方法上越来越匮乏,形成了不重视外观检查方法,认为外观检查方法没有技术含量、检查方法越发简单的局面。实际上食品外观检查是我们的基本功,是与抽样检测同等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且具有方便、实用等优点。忽视传统的外观检查方法和经验是错误的,我们真正缺乏的是面对新产品、新造假手段应具备的更加专业的检查知识和经验。

(四)快速检测箱利用有限。目前基层工商分局基本都配备了食品快速检测箱,但实际利用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检测项目有限。快速检测箱所能检查的对象仅限于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肉菜等食品,同时,对有限的食品进行的检查中,其检查项目也是有明显限制的,这种有限的检查范围与工商部门肩负的整个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明显不相匹配。而根据国务院部门职能分工的调整,正规检测机构分属质监、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不同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唯一没有检测机构的执法部门,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的检测亟待解决。二是利用不足。有的单位没有把检测试剂置于保鲜柜0°-4°C保存,放在常温状态已经失效。有的检测箱处于闲置状态,一年也用不上几回。同时食品检查箱的检测试剂有效期一般为两年,每种试剂使用次数最少的有25次,一般可使用50-100次,更新试剂费用一般为一两千元,有的分局试剂还没怎么利用就已过期,资源浪费严重。

二、形成技术瓶颈的成因分析

形成以上技术瓶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法规的问题,也有职能分工上的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流通领域食品监管方向不明朗。我们工商有人员多、监管力量大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监管工作技术含量低的劣势。是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浅层面上监管,还是弥补我们的缺点,向技术、标准说话。这个监管大方向的问题不确定、犹豫不决,我们很多的后续工作就会盲目发展。

(二)基层工商的监管重心发生偏移。目前基层工商分局把食品监管的主要力量放在建立长效机制和应付检查上。忙于督导经营者建立台账,索证索票,疲于应付检查流于形式,最急需管理的食品质量反而缺乏精力去监管。

(三)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尚未打破。质检、卫生、商务与工商在食品安全管辖上竞争多年。特别是农业、质检、卫生有制定标准权,许多标准上的制定、技术上的规范、行业上的管理等信息资源也不能有效共享,无形之中的壁垒阻碍了工商部门在食品质量监管上的有效突破。

三、克服技术瓶颈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专业化人才。全面树立专业化监管意识,在基层选拔一批相对素质较高的人员,邀请相关部门和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以涉及食品的法律法规、食品标准、检验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化人才。通过这些业务骨干的传帮带,在基层工商机关就能影响和带动出一大批具有食品专业技术知识、训练有素的人员,为食品质量监管专业化建设打下最可靠的基础。

(二)优化检测设备配置。现代化的食品检测设备已经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效开展食品市场监管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工商行管理机关凭肉眼、凭经验办事的思维习惯。但从目前基层分局的实际考虑,应为分局配备无需经过化验环节、直接使用、便携式的检测设备,如食品专用测温仪、笔试酸度计、蜂蜜比重计等。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检测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在县区局一级建立快速检测室,侧重于食品成分、食品卫生检测,配备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集中资金为检测室购买组合试剂、辅助设备和检测仪器,增加检测项目,涉及需要化验检验的检测样品由分局带到县局检测,可以有效解决食品快速检测箱资源浪费这个问题,也有效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