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十篇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十篇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58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1

〔关键词〕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困境,原因,完善

〔中图分类号〕D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125-04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保护基本农田对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业生态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地管理法、农业法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国务院依据土地管理法的授权专门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范基本农田的划定、保护、监督管理行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基本农田保护提出了两个全新理念,其一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其二是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以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各地积极推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对基本农田保护行为进行补偿。与实践的积极推动相比,基本农田保护补偿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现有研究对其存在的困境明显缺乏关注,笔者以“基本农田保护补偿”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仅搜索到6篇相关文献,现有研究显然无法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面临的困境,探究法律规制面临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的思路。

一、当前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面临的困境

(一)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目的不明确。2008年以来,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但当下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目的仍存纷争。汕头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资金暂行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补偿的目的在于平衡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间的巨大利益差距,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保护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补偿的目的是要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从而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的激励机制;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保护补偿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这些地方性规范文件来看,其规定的补偿目的过于笼统,并未认清基本农田保护与一般耕地保护的本质区别,使法律制度构造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必然导致补偿效果欠佳,徒费纳税人资财。

(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相关主体难以确定。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相关主体可分为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基于基本农田在维护农业生态和粮食安全的功能,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负有补偿的义务。但具体承担补偿义务的主体为中央政府抑或是地方政府,并不确定。实践中,地方政府负担全部补偿资金的方式对于基本农田保有量较多的地方政府无疑会增加其财政负担。而从受偿主体来看,补偿给集体经济组织抑或承包经营权人,亦难以确定。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后,确定适格的受偿主体则会更加困难。

(三)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不统一。现行各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并不统一,成都市规定对于一般耕地保护补偿金额是每年每亩300元,基本农田保护补偿金额为每年每亩400元;广州市规定根据地域不同分为每亩每年500元、350元和200元;汕头市规定的补偿标准较低,每年每亩仅30元,同时,规定补偿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每3年原则上调整一次;佛山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规定不同地区设定每亩每年500元、200元等不同标准,并与汕头市要求相同,需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每3年原则上调整一次。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应在激励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与不对政府财政构成过重的负担之间寻求平衡,补偿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受偿主体之间的不公平,十分不利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四)对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乏力。实践中对于基本农田保护行为的监管,受偿主体一般要与补偿主体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但所谓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往往是一种软约束,受偿主体履行基本农田保护义务的行为难以监督。众多分散的农户是否在维护基本农田的质量,在有限的执法资源之下,执法部门面临沉重的执法负担,导致执法部门实际上根本无力监管基本农田保护行为。基本农田补偿发放之后,受偿主体是否按照法定和约定的义务履行基本农田保护义务,亟需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机制。

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现有研究无法为实践提供正当性基础。基本农田补偿目的的研究在于对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有意义的导向,有学者认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属于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基于此种限制应给予农户补偿。〔1〕(p104)此观点可称之为“土地发展权受限说”。有学者则认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权利人丧失土地开发机会,承受本应由全社会承担的土地开发机会丧失的成本,构成管制征收,土地权利人因其“特别牺牲”应有权获得额外的公平补偿。〔2〕(p77)此观点可称之为“管制征收说”。此两种观点显然皆无法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正当性基础。

主张“土地发展权受限制说”的学者注意到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利用土地的行为受到限制,但我国的农用地是否存在所谓的“土地发展权”?如果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并不存在土地发展权,何谈土地发展权的限制。一般认为,土地发展权指的是土地所有权人发展或开发土地的权利,是为保护农用地、环境敏感地区而实施的政策性工具。〔3〕(p133)但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利生成之时,权利人并没有取得所谓的改变土地用途以获取更大收益的权利,一旦土地规划之后即产生权利内涵明确的土地使用权,权利本身界限已经明确。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仅取得该幅地块当时的法定使用类别、强度的权利,并未包括未来变更使用的土地发展权及其所带来的发展价值。〔4〕(p2-35)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皆不可能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土地权利人并不享有土地发展权,更谈不上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土地发展权受限说”无法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提供正当性基础。

农用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限制是否超出特别的界限而构成“特别牺牲”,达致与“征收”同样的效果,从而构成“管制征收”?美国经过司法判例逐步发展的管制征收理论认为如对不动产的管制已达到类似征收的效果应考量是否予以补偿。管制性征收理论认为必须衡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衡量的本质是评估公共利益和加诸财产所有权人的负担,具体可以分为四点:管制性的法律是否为了合法的公共利益,此种法律是否合理地促进此项公共利益,加诸财产所有人的负担是否过大,此种负担是否不成比例。〔5〕(p159-16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7条第2款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是否使权利人承担远超过农用地社会义务的负担,有否侵害农户的经营自?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条和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可知农用地根据土地的地形、灌溉设施等情形,具有不同的农业用途,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应在其上种植农作物,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应在林地、园地和养殖水面上进行,方符合土地的最佳利用。因此,对基本农田施加的限制并没有超出社会容忍的限度,本身属于基本农田社会义务范围之内,并不会构成所谓的“管制征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永久”是否会达到过度的限制呢?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2条规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不会影响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即使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并不会对土地权利人造成不可容忍的负担,不构成“管制征收”。“管制征收说”显然同样无法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正当性基础。

(二)未考量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对地力提升的重要价值。基于基本农田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基本农田保护法律规制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保护,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对基本农田的转用和征地审批不考虑数量多少一律由国务院批准;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方,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通过层层目标责任分解,明确具体的保护主体。《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还设定禁止规范,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之上进行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机制,收集基本农田保护的信息。但总体而言,现行立法仅注重从基本农田数量的维持上保护基本农田,而对基本农田地力的提升这一攸关基本农田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因素熟视无睹。从法律实施来看,我国土地法律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一是建设行为违法占用耕地,另一个就是耕地地力下降,两个问题对粮食安全皆会带来极大威胁。城市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现象是建设行为不断挤占农业用地的空间,在耕地数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确保耕地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确保耕地数量可保障粮食安全,通过不断提高基本农田的地力,保障耕地的质量,同样亦可保障粮食安全。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对于基本农田地力的提升缺乏规范,必然导致在受偿主体的确定、补偿标准以及基本农田保护行为的监管等方面出现困境。

(三)忽视基本农田保护补偿中的国家责任。基本农田保护补偿不是政府的恩惠,而是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基本农田保护所负载的利益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之外,更多的是其产生的农业生态利益和维护粮食安全的社会利益,此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全社会所享有,而作为利益的生产者的农民并未从利益享受者处获得其应支付的对价,形成正外部性。对于正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一般认为有征税和补偿,对基本农田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征税并不适用,因此,对承担保护基本农田的农民进行补偿是正外部性内部化的合理途径。从基本农田保护中获得利益的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不可能与作为利益生产者的农民达成补偿协议,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负有补偿农民因产生农业生态利益和社会安全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在具体补偿主体的确定上,不可把补偿的责任全部推至地方政府,基本农田保护是全社会的义务,若仅由地方政府承担补偿责任,势必造成拥有基本农田数量较多的粮食主产区为其他拥有基本农田数量较少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承担责任,形成区域间的不公平。忽视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国家责任必然导致补偿主体难以确定、补偿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法律规制

基于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制所面临的困境,“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改时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制度,以推动永久基本保护区划定工作,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

(一)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目的在于提升基本农田的地力。耶林指出“目的是整个法律的创造者,并不存在不源于目的(即一个实际动机)的法律规则。”〔6〕(p54)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既不是对农民土地发展权限制的补偿,也并未因为过度管制基本农田利用行为而构成“管制征收”。以“土地发展权限制”和“管制征收”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目的的实质是以私人土地所有权的保障作为基点,而进行法律制度的构造,与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国情并不相符。因此,若盲目引进以私人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西方经验,不仅忽视了我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必然会导致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法律规范在行为调整上的困境。以地力提升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目的,有利于塑造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依此目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法律制度构建应以地力提升为价值目标,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亦应以地力提升程度作为考量因素。

(二)充分考量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经济激励功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是对农户所为保护基本农田公益行为的利益诱导,内含有经济激励功能。利益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赫克认为,“立法者必须探究、关照及评价需要规范的生活关系及利益冲突,这些探究、关照及评价在每个规范都不相同,因为它取决于不同的利益状态。我们应该去寻找个别的利益,并且认识到是何种冲突处于对立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搜集工作。”〔7〕(p251)基本农田上负载有农民的生产利益,通过在基本农田之上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有物质基础;基本农田之上亦负载有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中既包括每一个人获得粮食安全的保障,也包括良好的农业生态、优美的农业景观等。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农民维护基本农田地力的行为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如果农民过度追求自己的生产利益,一味削弱地力,将有损公共利益。认识到农户的行为选择与公共利益实现密不可分,就涉及到如何选择规制农户行为的手段问题。在命令式和激励式手段之间,命令式手段在规制农户维护地力行为方面效果不佳。因为对于基本农田质量的保护不但要求农户消极的不为,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农户积极的为。因此,应充分考量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这一利益诱导机制,激励农户选择提升地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公共利益。

(三)凸显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国家责任。基本农田保护产生的农业生态利益和粮食安全利益受益者为全社会,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承担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补偿责任。补偿不是政府对农民的恩惠,而是农民基于其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的行为而应享受的合法权益。中央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将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金投入列入预算科目,保障补偿资金的来源。国家还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金的增长机制,以使基本农田保护者获得的补偿资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增长。中央政府承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金投入的主要部分,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相应的比例投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基金,以调动地方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四)维护直接从事基本农田保护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地力提升理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的受偿主体应是切实有助地力提升的基本农田保护者。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负有基本农田保护职责的主体包括地方人民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承包基本农田的农户。首先,地方人民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承担的为法定的行政职责,其不得放弃保护基本农田的行政职责,否则会构成行政失职,地方人民政府不可能作为受偿主体,而应是补偿主体。其次,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本农田的发包主体,对基本农田保护具有管理职责,但在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基本农田一般已经发包至本集体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将其作为受偿主体激励效果不彰,无法实现地力提升的补偿目的。最后,承包基本农田的农户直接在基本农田之上从事农业生产,是基本农田地力的“养护者”和农业生态利益和粮食安全利益的生产者,而农户从农业生产中所获的收益与由其生产的为全社会所享有的利益相比存在巨大利益差距。因此,应将其作为受偿主体,维护直接从事基本农田保护者的合法权益。

(五)健全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监管机制。基本农田补偿发放之后,必须通过完善的监管机制,监督农户在基本农田之上所为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地力提升。首先,完善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制度和地力档案制度,根据地力分等定级情况确定补偿标准,相同地力等级应统一补偿发放标准。其次,应在现行受偿主体与补偿主体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基础上,设计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合同条款,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依据地力分等定级标准,明示受偿主体所承包地块缔约之时的具体质量等级并约定补偿期间应达到的质量等级。最后,建立地力等级抽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受偿主体的地力提升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未达到基本农田保护合同约定地力等级的农户,要求其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内暂停补偿发放,若经治理仍难以符合地力等级标准的农户取消其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格。

参考文献:

〔1〕蔡银莺,张安录.规划管制下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

〔2〕杨惠,熊晖.农用地管制中的财产权保障——从外部效益分享看农用地激励性管制〔J〕.现代法学,2008,(3).

〔3〕JohnC.Danner.tDRs——greatideabutquestionablevalue〔J〕.theappraisalJournal,1997,(4).

〔4〕许文昌,等.土地政策〔m〕.台北: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5〕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2

农村土地政策

【土改政策】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土改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土改政策】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简单很暴力”——征税,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要征税!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落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河南省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资金库,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且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农村土地相关阅读

明年,内地“新土改”系列政策有望“破冰”,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所谓“新土改”即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改革。

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引述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明年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除了修订《土地管理法》,颁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还可能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报道指有消息称,相关政策有望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称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土地权能是基础,完善征地制度是关键。

多个中央级别的会议也对未来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要求“试点先行”。地方政府方面,逐渐放开了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经过确权后,那些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既不用再关心土地,可以放心外出打工,还可以获得“流转”后的稳定增值收益。

但目前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在各地处于“各摸各的石头、各过各的河”,但“资本入村”过程中农民失地“出局”风险也引发关注。

比如,流转中出现“以租”苗头,农民存在失地风险;“打包租地、搭车征地”,需求不足导致的流转率“虚高”;甚至出现农民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土地。其他方面的隐患还有:将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强行转化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甚至占用农民耕地等乱象在各地时有发生。用地失控现象屡见不鲜,侵害了农民自身的权益。

土地流转用途缺乏更细化的管理规定,“资本入地”也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有些试点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过度集中在村委会手中,村干部与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究其根源是目前土地流转进入门槛不严,从而对进入的工商资本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谈到“新土改”时曾明确指出,土地改革有3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在业内看来,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当前亟待建立和完善的是,鼓励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双向配套机制。

2017农村土地赔偿最新政策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人民建设更美好安宁的家园,方便交通,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时间缩小边远地区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特制定本条例。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四)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330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280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16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6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190—3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180—330元。

砖石墙每延长米补偿190元。

格栅(含工艺格栅栏)每延长米补偿450元。

大门楼每个补偿2400元。

饮用水井(含压水设备)每眼补偿1000元。

农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设备)每眼补偿15000元。

排灌大井(含设备)每眼补偿3万元。

排水管(塑料管、铸铁)每延长米补偿80—150元。

电话移机补助费每户200元。

有线电视迁移补助费每户300元。

坟每座补偿5000元。

3、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每户2万元。

(五)征占林木补偿标准

1、林木补偿标准

⑴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元;

4—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32000元。

⑵柞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24000元。

⑶红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亩补偿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亩补偿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26000元。

⑷落叶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后林木补偿标准

一般林木(杨柳榆槐等)

幼龄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35-65元;

中龄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220—30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50元。

3、森林植被恢复费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苗圃地每亩120000元;

未成林每亩86600元;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每亩63360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亩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亩50000元;

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亩43340元。

4、林业设计费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总和的3%收取.

(六)果树补偿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300-45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45-1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0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2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9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80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2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30-55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40-15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9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50-12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80元。

6杏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185元;

初果期(4-7年)平均每株补偿200-3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80元

7、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45-95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90-2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60元。

8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25-5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80-1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40元。

(七)电力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低压线路改移(0.4kv)每公里补偿30000元;线路加高木杆平均每根1000元,砼杆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2、高压线路改移(10kv)每公里补偿47000元;线路加高砼单杆平均每根60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3、高压线路加高(66kv):砼单杆平均每根55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砼a杆平均每基10000元,铁塔平均每基1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4、高压线路加高(220kv以上):砼双杆平均每基2万元,铁塔平均每基2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八)邮电通讯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电话线路

木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电)缆

木杆平均每根500元;

砼杆平均每根1000元;

光(电)缆每米50-150元。

3、地下电缆

电缆、光缆每米100-200元。

(九)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采取工程修复和补偿相结合的原则,按成本价适当补偿。

1、农村小型水库

水库水面(灌溉与养殖兼用)每亩补偿19000元;

水库水面(灌溉)每亩补偿16000元;

水库荒滩每亩补偿300元。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

小型闸门(砼结构)每个补偿15000-20000元;

排灌干渠堤坝每延长米补偿80元。

(十)厂矿企事业单位动迁补偿标准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动迁,考虑实际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办公用房参照民房动迁标准;厂房等生产设施按重置折旧计算,适当考虑停工搬迁损失费用。

(十一)施工运输道路补偿标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乡村运输道路,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修复。乡村道路(沥青路面)视取料难易、路面宽度情况,每公里补偿20-35万元。

乡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9万元。

乡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补偿4万元

(十二)乡村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补偿标准

考虑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确需修建的乡村道路连接线和田间作业道,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实施。

村道路连接线(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12万元(含征地费用、简易构造物)。

乡村道路连接线、田间作业道每公里补偿8万元

(十三)征地及动迁不可预见费

按签订的征地和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总费用的5%计算。不可预见费由建设单位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因工程设计变更引发的扩大征地和地上附着物动迁的补偿;

工程设计时没有发现,征地动迁协议中没有列入的不可预见的地下构造物动迁补偿;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灾害等不可预见项目的补偿。涉及征地的不可预见项目,由省交通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核定。

(十四)各市动迁办公室管理费

按省市签订的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的总费用的3%计提。

各市动迁办公室为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拆迁地上、地下附着物和地方协调工作。市动迁办公室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五)高速公路占地赔偿——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一苗圃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苗圃地补偿费=该苗圃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苗圃地面积(公顷)补偿倍数

注:补偿系数=临时占地(指占用期二年以下,下同)为每年2.5--5倍;永久占用(指占用期三年以上,下同)为10--25倍。

二国有其它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其他林地补偿费=所在乡(镇)农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a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钩ハ凳?/p>

三集体其它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6至10)

四集体其它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占用期一年为1.5-3倍,

占用期二年为5倍)

(十六)对拆迁特困户和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房屋,由拆迁人按以下规定给予照顾:

1、对拆迁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其拆迁货币补偿款低于5.5万元的,按5.5万元给予货币补偿。

2、对拆迁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中的残疾人,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标明残疾标准

程度为一级、二级的听力、语言、肢体残疾的和标明视力、智力、精神残疾的,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1万元照顾。

(十七)对于特殊情况参照有关规定,依照现行当地物价市场,由省市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与业主协商处理。

(十八)经济建设是民生工程,要征得人民理解与支持,掀起全民建设家园的氛围,不得强制进行,若有对群众有威胁,恐吓甚者暴力行为,直接追究负责官员责任。

看了2017最新农村土地政策还看:

1.2017年土地改革政策

2.2017年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3.2017宅基地改革政策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3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切实落实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的决定,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但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现决定如下: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一)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

(三)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要列入专户管理,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必须将补充耕地费用列入工程概算。

(四)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照基准地价制定并公布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除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外,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违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追究刑事责任。

(五)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

(六)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修改的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也不得擅自修改。

(七)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跨年度结转使用计划指标必须严格规范。改进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下达和考核办法,对国家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城、镇、村的建设用地实行分类下达,并按照定额指标、利用效益等分别考核。

(八)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凡不符合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用地。为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20**年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不再追加;对过去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在20**年年底前不能足额偿还的地方,暂缓下达该地区2005年农用地转用计划。

(九)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发展改革等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告知项目单位开展前期工作,项目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后,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项目建设单位向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国土资源部门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十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备案工作,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三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三、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十二)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十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十四)健全征地程序。在征地过程中,要维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经批准的征地事项,除特殊情况外,应予以公示。

(十五)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监管。征地补偿安置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接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

四、健全土地节约利用和收益分配机制

(十六)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原和湿地。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厂区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在开发区(园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也要节约合理用地。今后,供地时要将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的约定写入土地使用合同。对工业项目用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土地使用权人不按照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在加强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十七)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除按现行规定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用地外,工业用地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依法批准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交易的,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

(十八)制订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门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办法。继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的审批。

(十九)严禁闲置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在下达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对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应当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也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对用地单位闲置的土地,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办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缴后分,按规定的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不得减免,并由国库按规定的比例就地分成划缴。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对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要适时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由中央支配的部分,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探索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五、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

(二十一)明确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调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权力和责任在中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权力和利益在地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在确保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统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地安排,依照法定权限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进行审批,按规定用途决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的分配和使用,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并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耕地保护目标落实到基层。

(二十二)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国务院定期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统计局等部门定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向国务院报告。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并在安排中央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在全国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情况也要定期考核。

(二十三)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定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二十四)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监督土地执法行为。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4

(一)《决定》下发后,通过清理有关文件,对仍未纠正违法下放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的地方,继续暂停该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先办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确认纳入20*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的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报批;年度计划有剩余指标的,再办理其它建设用地报批。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用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20*年底前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没有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按非法批地查处。

(三)对以往拖欠的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在20*年年底前未足额偿还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四)对20*年底前未按《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223号)的要求,将现有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规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

(五)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严格按法律规定报批。分批次范围内的用地要提供土地开发建设整体方案,有控制性规划的,还应提供控制性规划。分批次范围内已有具体建设项目的,应附具项目名单,列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和用地面积。

(六)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20号)实施前批准立项的,仍按原规定报批用地;实施后,属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级批准权限的,土地征收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七)各类建设的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它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八)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它有关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市、县每年报批应控制在5个批次内。

(九)农村集体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在向集镇、乡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中过程中,新址用地必须符合规划,纳入计划;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不得以土地置换为名,规避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

(十)对违法用地,须先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在补办用地手续时,须附具对违法案件和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按违法用地期间最高标准支付和缴纳。

(十一)补充耕地实行边占边补的,耕地开垦费必须列入工程投资概算,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须按有关规定验收;建设单位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耕地开垦费缴纳证明和代其补充耕地单位的证明。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补充耕地实行先补后占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和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

三、强化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后监督管理

(十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额下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书,由市、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缴纳后,再下达批复文件。

(十三)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的供地情况、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及供地情况,应及时向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及有关要求备案或在备案中弄虚作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暂停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十四)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两年。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两年内未用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动失效;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市、县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十五)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市、县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通知》(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17号)和《关于开展全省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64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长效管理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6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各街道(乡)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地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每年街道(乡)、村逐级签定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护措施、考核办法及奖惩兑现等内容,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执行情况列为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基本农田监管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切实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图、地块、村组和农户。由村民委员会向承包户送达基本农田保护监管通知书,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发动群众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工作。

(三)切实做好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四)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划进行总量控制。坚持“三个不报批、一个从严”,即凡是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一律不报批。从严审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对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的,不予通过。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禁擅自修改和调整规划,严禁违规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禁擅自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扩大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规模。

二、认真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切实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一)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力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土和财政部门要精打细算,使用好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项资金,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及耕地开垦费,杜绝挪用、浪费,保证所有资金全部用于耕地开发整理和地力建设,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户,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今后凡没有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征地方案,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核报批。

(三)严禁撂荒耕地。对承包经营的基本农田撂荒一年以上的、一般耕地两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要收回其承包经营权,依法追缴土地闲置费。

(四)实行耕地肥力保养制度。土地管理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激励耕种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增加对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土地,防止土壤污染,逐步增强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对因掠夺性经营而造成地力下降者,要责令其限期恢复地力,逾期不恢复的,要收回其承包权,另行发包。

三、严肃执法,进一步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一)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2号)精神,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批地、违法管地和非法占地行为。对未批先占、批少占多、占而不建的,要采取强硬措施,该收回的收回、该罚款的罚款、该拆除的拆除,限期恢复耕种条件,并达到原耕地质量。对征收、征用基本农田闲置一年以上、一般耕地两年以上的项目用地,要收回其建设用地使用权。对擅自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挖沙、取土或堆放固体废弃物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土地管理部门要与纪检、公安、检察、法院等执纪执法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办案,对违法占地和严重浪费耕地的大案、要案,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6

不平凡的****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主要议题是回顾总结****年全年工作,理清****年工作思路,确定新的目标任务,下面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讲。

一、二00四年工作回顾

****年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治理整顿年,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里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办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和省府办《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来,全系统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迎难而上,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保护基本农田和落实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等几项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用地服务,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1、精心组织从容迎检,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是国务院的决策,也是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办公厅4月下旬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后,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围绕进一步完善经营性用地公开交易制度、清理各类园区、开发区用地规模、清欠和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三项重点工作,认真组织了清理排查,全面落实了整改措施,在迎检中我们妥善处理了黎里水泥厂、横扇北横村和震泽双阳村等多起极为辣手的违法用地事件,较好地完成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我们先后迎接部级检查3次,省级检查6次,苏州市级检查10次,顺利通过了省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和国家五部委验收组对我市的检查验收,为我市在11月份国务院土地审批解冻后,就列入全省首批恢复农用地转用县市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我市经营性用地已全部进入了市场实行了公开交易,并做到了交易程序公开,交易过程公平,交易结果公正。市经济开发区和汾湖旅游度假区原批准面积为18.85平方公里,经核减为9.22平方公里,核减面积达51.09%。现保留的开发区面积都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清理了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偿还了对被征地农民应补偿安置的拖欠资金,纠正了以往对农民补偿安置不规范,不到帐的行为,统一了全市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建立了"土地换保障"制度。通过一年来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全市上下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落实征地农民的补偿等几项工作,都统一了思想,落实了措施。转变了在土地供应上供给服从需求的原有思想观念,全社会已形成了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共识;确立了违法用地要受处罚、基本农田这根"红线"不可逾越的思想观念,新的未批先用和盲目选址等情况得到了基本遏止;树立了对征地农民应依法落实补偿安置的思想观念,把落实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都放上了议事日程;扭转了用地者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的思想观念,接受了按投资强度配置土地资源的供地政策。应该说我市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为全市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服务。

去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把控制土地供应的闸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来调控经济,4-9月,中央对非农业建设用地审批实施"冻结",而去年是我市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对土地资源需求最大的年份,因此,土地供应与需求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在土地供需矛盾面前,全市以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为契机,突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这个工作要点,严格把关,规范供地,并积极盘活利用存量,着力整合建设用地资源。通过挖潜盘活,置换调剂,较好地缓解了可供资源少与建设需求大的矛盾,基本适应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全市上下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建设用地报批严格执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等待用地的项目很多,但我们坚持严格按计划报批。据统计,****年全市共办理上报省厅新增建设用地12个批次,用地面积6328亩,所报批次用地都在省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范围内。目前12个批次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全部批准,计划在****年度开始供地。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基本需求。****年,全市建设用地实际供地925宗,面积22906.3亩,其中2001年到****年批准农用地转批次指标用地469宗,面积14523.1亩,****年置换指标供地113宗,面积1533.7亩,存量建设用地补办出让供地312宗,面积1749亩,建设用地确权供地31宗,面积4210.2亩。通过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利用,总体上看我市去年的供地量还是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为此受到了市委、市府的充分肯定。三是严格把关,规范供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市各地认真贯彻集约用地的政策规定,坚持按国家产业政策,按项目投资强度配置土地资源。在供地总量同比减少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强劲增长,提高了每亩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3、落实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认真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

去年以来,我们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紧急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禁非农业建设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通知》、《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一方面,严格执法,对违反规定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进行严肃查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对中低产田进行整理改造,在确保现有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同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力水平。据统计,****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达8057.3亩,新增耕地1419亩,其中部级土地整理项目1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1只,省级占补平衡项目6只,苏州市级项目4只,合计向上争取资金3904.46万元,****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第四版整版刊登我市探索土地复垦新路的经验文章,在土地领域引起较大反响。为了推动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从8月开始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督查活动,至9月底,各项检查任务如期完成,基本摸清了全市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在全市237个行政村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统计台帐,竖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47块,并把每一块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的图幅号和图斑号上,做到面积地类与土地统计台帐外业调查资料相对应,在摸清基本农田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签订了保护责任书,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制度。

4、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积极做好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

为切实解决好征地补偿安置的历史欠帐,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去年年初,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苏政发[****]131号)和《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办法》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吴政发[****]第19号)、《关于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吴政发[****]第20号)和《关于已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吴政发[****]第33号)等文件精神,有效衔接征地补偿安置新老政策的差异,建立了"土地换保障"制度,实施了对被征地农民按不同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费的办法,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金标准,依法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同时,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从去年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安置费使用管理的专项整治,重点抓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清欠工作。对1982年以来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安置费拖欠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自查自纠和全面检查。经过检查表明,全市各地对历史性欠帐,做到了一次性补偿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对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的清欠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我市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清欠工作的验收。

5、严格执行公开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遵照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营性用地公开交易的目标任务,围绕保障我市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这个重点,全市各地积极开展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制度。一年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按照年度供地计划,坚持规范运作,适时组织招拍挂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年度招拍挂任务,保持了全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的势头。据统计,****年,全市国有土地出让57宗,面积5132.6亩,比****年减少306.1亩,合同出让金总额434881.72万元,比****年增加181297万元,其中拍卖893亩,成交总额123576万元,挂牌4240亩,成交总额311305万元。在去年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土地供地总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全市公开交易成交额实现了超历史记录的纪录。

6、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努力开创全市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新环境。

去年是实行《行政许可法》的第一年,我们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查结合"的工作方针,先后组织关于土地占用情况的清查、土地审批情况的清查、耕地占补平衡情况的清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情况的清查、征地补偿与安置情况的清查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情况的清查等六项事势较大的治理整顿清查,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1161份,《限期拆除通知书》73份,立案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145件,拆除违章建筑4783平方米,收缴罚款792.22万元。受理190件,我们还妥善解决了芦墟东联村集体上访事件,在接待中国县市论坛、上海高级法院等部门因土地纠纷来我市采访和办案中,没有出现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漏子。

7、加强各类基础工作,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和管理任务的日益加重,对基础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基础业务建设,为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支撑增添后劲。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去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1:5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地形测绘工作,完成了《吴江市1:5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地形测绘技术方案》的编写,我们加强了土地档案管理和网络系统建设,提高了国土资源档案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上,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和市纪委五条禁酒令,一年来全系统没有出现重大违规违纪现象,我们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百分考核办法,从严控制业务招待费用,加强公务用车维修使用管理,把原来设在社区的组合并到所里办公,该收的收,该并的并,在全系统形成政令畅通、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勤政廉政的良好行风。我们坚持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宗旨,加强窗口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在坚持依法登记的基础上,强调热情服务、优质服务,对符合要求的热情接待积极办理,不符合要求的说明情况耐心解释,并通过设立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等措施积极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了国土资源系统的窗口形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充满风风雨雨的不平凡年头里,国土资源部门承受了历史上以来没有经历过的严竣考验,我们在面对中央、省和市里多次声势浩大的治理整顿清查、土地报批全部冻洁的困难面前;在面对全市社会经济建设强劲发展、各级政府急需建设用地的压力面前;在面对征地补偿政策没有全部完善、农民接连不断上访的矛盾面前,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干部职工不消极不气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掌握主动,从上到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方设法及时制止各类土地突出性事件,从局到各国土资源所,从干部到职工,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生动的事例,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土资源系统的执政能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年度全市政风行风建设测评比中,我们国土资源系统在面对重重压力面前,取得总分95.4分,名列全市机关考评37位,分别比****年度增加7分,递进3位。"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想正是因为我们国土资源系统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中层干部,有一支忠诚国土事业的职工队伍,靠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这里,我谨代表局领导班子,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致以深深的敬意,并向你们道一声: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年我们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土资源所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三个问题,一个矛盾。三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二个实际问题。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同志的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土地作为资源的珍贵和中央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只是片面地把土地当作发展经济载体和筹集建设资金的要素,有的甚至当作构筑政绩的资本,而一味的滥用土地,制造急需建设用地的压力。二个实际问题,一个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空间问题。从我市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虽然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仍有大量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看好我市,大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增建设项目愿意到我市落户,各项建设对用地的需求仍将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和省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以及全市土地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市建设用地发展空间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这给我们的工作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二个实际问题是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问题是当前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目前我市对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的清欠工作虽已全部完成,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我市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清欠工作的验收。但是在落实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上的难度依然很大,一是新老政策衔接难。二是分年补偿资金支撑难。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处理难。四是按新规定对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必须做到一次性足额到位的实施难。这四难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确保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样是压力重重。一个矛盾就是建设用地计划从紧,管理从严与需求急增的矛盾。从目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来看,象去年从中央到地方急风暴雨式的大检查虽然不大可能再现,但国家对土地的调控将越来越严,法规将越来越细,从****年11月1日起,国务院解除了非农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冻结期",但这并不意味****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全面放开,相反,****年的用地政策只会更严,国家将有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管理,国务院《决定》将会在****年全面实施,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决定》精神,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年的严峻形势,一是今后几年下达给我市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只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需求量的25%左右。二是按照省厅批准我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市可用建设用地只有5万亩。三是根据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要求,省政府核减了我市开发区的面积,据统计,全市现有两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实际面积只有13830亩地,且可开发的面积越来越小,即使今后计划放宽,建设用地规模也将受到规划的制约。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理清新一年的工作思路,确立新的工作重点。

三、****年工作重点

****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积极参与宏观调控的一年,也是落实国务院《决定》,巩固整顿成果的关键一年。根据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决定》的各项规定,从吴江的实际出发,坚持对土地特别是耕地实行最严格保护的方针,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坚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主动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的方针。因此,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转变作风,深化改革,从严管理,提高素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为完成市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学习国务院《决定》和相关文件,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

今年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为此,国土资源部已经出台了相配套的七个文件,省厅也将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首先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要制定好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办法,组织各级领导和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细致学习国务院《决定》和上级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要通过深入的学习,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上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土地管理工作,明确了新的要求,制定了新的规范,建立了新的程序,采取了新的措施。我们要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政策规定和我市实际的结合点,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相关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和相关的考核体系、土地执法监察体系、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的收缴办法、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等等,要把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各项改革落实到实处。

2、加强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根据国务院新的规定,从****年开始,所有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由国务院批准,我市捷足先登,在****年就已列入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定点县市。现在我们要加快操作尽早把新规划进入具体运作。我们要坚持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资源为前提,要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实行耕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严防擅自修改规划,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土地供应总量、速度和结构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按照中央收紧"地根"的决策,严格按计划供地,在符合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有能力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按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的方式逐级落实,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确保耕地保护目标落实到基层,把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配套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测体系。加强耕地保护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市镇、村两级耕地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台帐,争取做到每月、每个季度上报耕地、基本农田面积和保护情况。

3、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搞好用地服务。

围绕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精神,按照市委、市府关于加快"两个率先"富民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市经济发展目标,我们要合理调整安排和积极争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想方设法,调整思路,在土地的供应上一定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把关,做到有所保、有所控。对国家、省重点工程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和市委、市府实事工程做到保证供地;对第三产业和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生态型工业项目做到优先供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投资强度达到省政府规定标准的工业项目,要想方设法,做到保障供地,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用地空间和优质服务。我们要严格配置土地资源,不断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要积极探索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的途径,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加强供地管理,提高项目用地门槛。要坚持按投资量配置土地资源,根据省政府规定今后我市批次报批每亩土地投资不低于150万元,单独立项报批每亩土地投资不低于250万元,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必须予以核减用地规模,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高投入、高产出项目。二是要加强用地管理,设定用地条件,优化用地结构。在签订土地出让金合同时要明确项目用地的容积率、绿化率等标准,对供多用少、利用率明显偏低的,要引导和督促企业达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制定工业项目用地单独供地的最低投资额标准,对一次投资低于500万的一般不实行单独供地。鼓励各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制定多层厂房产权分割登记制度,在明确单独供地的最低投资额之后,既要降低投资者自主创业的门槛,又能让创业者获得不动产增值的收益。三是要继续挖潜,整合土地资源,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结合企业改制、退二进三、市地整理、村庄整理、旧城改造等项目,盘活存量土地,引导投资者使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促使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四是要坚持最低保护价制度,对工业项目用地的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保护价,同时工业用地出让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严禁明收暗返、低地价竞争等行为。五是要试行工业用地公开交易出让制度。今年上半年要研究开展对竞争性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工作,并进行试点。六是要坚持对取得土地使用权超过两年而未开发的地块,必须依法收回,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配置。

4、加强市场调控,提高经营土地资产的水平。

城市土地是地方政府最大的资源性资产,科学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公开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加强市场调控,提高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水平,切实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房地产用地总量的控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供地计划,适时组织招标拍卖活动,保持我市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的态势,既要防止楼市风险,又要防止楼市滑坡。二是要注重房地产供地结构,要严格控制大宗土地交易,预防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大量圈地的行为。要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的项目供地,停止别墅用地和高尔夫球场等大量浪费土地的项目用地的供应。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健全经营性用地的公开交易制度,在供地方式的选择、明确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开发要求以及交易过程等问题上,严禁非法设置前置条件,做到规范操作,真正做到交易程序公开,交易过程公平,交易结果公正,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公平使用的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公开交易土地的后续管理,对改变用途的地块,必须要由国土管理部门先依法收回后再进入市场公开交易,对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必须根据用途和容积率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此外,要针对当前土地市场收购储备交易中出现的拆迁难、拆迁成本加大,可储备的存量用地有限,以及资金运作、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努力保证城市土地有序,规范、高效运行,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5、全面开展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全市土地资源可利用的家底。

今年要把开展土地利用调查,摸清土地资源利用家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安排。组织力量,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全市各类建设用地、农用地和今后可利用建设用地的家底,为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去年我们对全市19186.48亩坑塘水面等农用地已经通过地类更正,并经省厅同意改为未利用土地,今年我们要抓紧办理,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服务。苏州市局把争取苏州市列入土地置换试点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们也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从现有的我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有上万亩左右的农村建设用地退出建设用地领域,这是我市今后可利用建设用地的最大潜力,为了确切的摸清这份家底,请各地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重点摸清应撤并村庄的数量、分布情况、撤并时间;村庄整理的资金需要量和资金来源;其他需要调整使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分布、复垦难易程度等。要在全面摸清全市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争取土地置换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

6、健全和完善违法用地动态监测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用地。

前几年我们已建立了违法用地动态监测制度,各乡镇都聘用了监测员,形成了一支对违法用地实施动态监测的队伍,实践证明这是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有力查处各类违法用地的有效措施。今年我们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要根据新调整的区域格局,重新聘用监测员,要实行管理机构、专职队伍和兼职人员相结合,动态监测和群众举报相配合的动态检测网络。贯彻预防为主的预警机制,实行全市动态巡查责任制和案件查处责任制,要明确划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巡查范围和职责。对各地发生土地违法案件,所里必须立即制止并上报局里,对延误不处理不上报的,在处理违法案件的同时处理所长,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供地、用地的案件,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果。要重点查处对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不到位的案件,以各国土资源所为单位,一经发现征地后对农民补偿安置不到位的做到立即停止征地报批工作。对违法用地和违规供地的,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并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追究违法违纪者的党纪政纪责任。

7、严格执行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利益。

维护农民利益,落实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健全征地程序,加强对征地实施全过程监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征地补偿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做好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六点:一是要严格执行市府《关于高速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吴政发[****]第19号)、《关于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吴政发[****]第20号)和《关于已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吴政发[****]第33号)文件精神,对征地补偿费做到一次性足额到位,严禁分期支付。二是要严格执行"土地换社保"制度,按照《征地补偿办法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保证被征地农民到保养年龄之后每月都能按时领到补偿金和养老金。三是要明确实施补偿安置的主体必须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禁由乡镇对征地农民实行补偿安置包干的办法。四是要明确先付钱后征地的原则,在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前,要做到先缴款(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后报批,保证征地补偿安置费不再发生拖欠。五是要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工作,对历史遗留问题做出方案,制订计划,落实好资金,分年归还。六是要建立落实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责任制,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任何所出现新的拖欠农民补偿安置费的,所长要负全部责任,确保征地补偿安置政策落实到位。七要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制度,健全征地程序。做好征地公示工作,对符合条件有必要的,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切实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到位,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加强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今年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国土资源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学习型、依法行政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要进一步开展依法行政的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教育每一位职工爱岗敬业,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管理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党风、行风建设。要结合实际,继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溶入到我们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从源头上牢固构筑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把我们的队伍建设好。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改革体制的文件精神,我市的改革工作也正在准备实施中,请大家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保证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平衡过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7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潘口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5-0066-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12

中国是世界上水库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拥有的水库数量为8.60万座,水库数量居第二位的美国仅为8724座。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24%,世界上有待开发的水能资源有近20%分布在中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未来开发潜力最大的国家[1]。据专家预测,2020年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9亿kw,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25亿kw,将比2004年增加1.5亿kw。今后20年,因工程建设还要淹没100000hm2土地,搬迁安置移民近310万,其中水利移民约150万人,水电移民约160万人[2]。历来制约水利水电开发的重要因素是资金、技术和移民问题。随着国家的富强,资金已不是问题,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技术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环保和移民问题[3],妥善安置移民关系到工程的顺利开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强调农村移民应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农村移民安置后,应当使移民拥有与安置区居民基本相当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移民生产安置无论是后靠还是外迁,都是在承包地被淹没的情况下利用安置区土地资源的富裕量实现安置。安置区居民不希望移民迁入打乱原来的社会秩序,因为移民的到来,意味着对土地、公共设施、市场、就业机会和其他稀缺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4],不同程度地挤占了当地的耕地等生产资料,降低了当地农民的收入[5]。安置区居民的风险在本质上或强度上都不同于移民的风险,但和他们有联系并且也可能受到牵连而导致贫困[6]。然而,现行法律政策对安置区居民的补偿问题鲜有考虑,更没有完善的补偿机制[2]。同时,移民迁入并不必然导致安置区居民沦为失地农民,相当于蚕食安置区居民的部分土地,对安置区居民的影响更加隐性化,加上安置区居民土地产权意识淡薄,对于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否的反应往往不如征地那么强烈,这导致了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过程中各产权主体的利益不均衡和潜在的利益冲突,使政府与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安置区居民与移民之间的利益整合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

潘口水电站地处堵河干流上游潘口乡境内,距竹山县城13km,是湖北省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在水库蓄水达到355m高程时,潘口水电站淹没区涉及竹山、竹溪两县10个乡镇、71个村,动态移民35763人,其中,竹山县移民22939人①。潘口水电站农村移民安置以大农业安置为主,有后靠条件的实行后靠,无后靠条件的实行外迁。笔者实地调查的区域为竹山县溢水镇和宝丰镇2个镇5个移民安置点,其中溢水镇位于竹山县城以西27km处,辖20个村,112个村民小组,7057户28740人。耕地面积2526.33hm2,其中水田543.60hm2,旱地1982.73hm2;宝丰镇距竹山县城西35km,辖29个村(居场),177个村民小组,15837户,58703人,集镇人口18000人。耕地面积3817.73hm2,其中水田1278.80hm2,旱地2538.93hm2。根据《关于印发潘口水电站移民有关规定的通知》[十政办发(2007)161号],农村移民安置用地的主要是通过土地调整获得,生产安置标准为把水田、旱地、园地综合搭配调整,人均0.8亩;依附集镇生活,进行兼业安置的,人均0.3亩,但最低不得少于安置地村民平均水平。同时,该文件还规定了安置区的土地转移给移民使用的补偿标准以及补偿资金的分配方式,安置区转出耕地按照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给予补偿,其中6倍年产值兑付给集体经济组织,10倍兑付给转出耕地的安置区居民;但是,转给移民的耕地属于集体未发包的机动地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全额归集体所有。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外业实地调查的区域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下腰店村、涧沟村和华家湾村)和宝丰镇(铧场村和双庙村)5个移民安置点,调查的对象为安置区原居民,共计收回有效问卷73份;第二、通过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单位(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地方政府移民部门等收集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规划、政策文件等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选择、原理及问卷设计

2.1研究方法选择

CVm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询问受访者对转出农地的最低受偿意愿或购买农地的最高支付意愿,并以此来评估农用地的价格。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CVm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CVm不仅可用于农地市场价值的评估,而且可用于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评估,并且在国内农地价值测算领域已经得到应用。张鹏运用CVm对仙桃、荆门、宜昌和武汉市的征地补偿合理价格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显示wta平均值为123.30万元/hm2,wtp的平均值为98.70万元/hm2,最终选择wtp平均值作为征地补偿价格的合理值,并认为该测算结果较好反映了城市边界区农地价值受到城市化影响而价值较高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任艳胜运用CVm测算出湖北、宜昌、仙桃地区的农地价格为1044391.50元/hm2,荆门地区的农地价格为512055.20元/hm2[8]。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没有现实的市场可供参考,因此,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努力克服各种偏差,通过假想市场引导出安置区居民的真实受偿意愿和支付意愿,以此作为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的标准,具有现实可行性。并且CVm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已经应用到农地价值评估方面。因此,本文选择CVm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进行实证研究。

2.2基本原理

CVm的理论依据为效用最大化理论,假设安置区居民效用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商品x、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的农地q共同决定,效用函数为U(x,q),商品x的消费受安置区居民的收入y和商品价格p决定。根据理性人假设,安置区居民总是力图在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用公式可表示为:

maxU(x,q)s.t.∑pixi≤y(1)

求解式1,可以得到预算约束下的可交易商品的需求函数xi=(p,q,y),设间接效用函数为V(x,q)=U[(p,q,y),q]。假定商品的价格p和安置区居民收入y保持不变,安置区居民的农地资源数量由q增加到q0,效用函数相应变为U[(p,q0,y),q0],且U[(p,q0,y),q0]>U[(p,q,y),q],即安置区居民因农地资源条件的改善而获得了更高的效用,假设此时从安置区居民的收入中取走eV数量的货币,刚好使得U[(p,q0,y-eV),q0]=U[(p,q,y),q],eV即为安置区居民为获得(q0-q)数量的农地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wtp;当安置区居民的农地由q减少到q1时,效用函数相应变为U[(p,q1,y),q1],且U[(p,q1,y),q1]

2.3问卷内容和核心问题设置

2.3.1问卷内容

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调查问卷是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以及三次预调查(龙滩水电站、紫坪铺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的基础上,对引导技术、起始报价及价格间隔等问题进行优化设置后形成的,问卷内容重点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安置区居民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受访安置区居民基本情况(居住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受访安置区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家庭承包地数量、种植作物类型及种植成本和收益、家庭收入和支出等)。

第二部分为土地法律政策的认知、对移民的态度及土地流转意愿调查。这部分包括受访安置区居民对以下内容的认知: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及农地功能、是否从工程受益、土地保值增值的功能及家庭最低需求耕地数量;安置区居民对移民迁入的态度;安置区居民转出耕地安置移民的意愿及转出承包地预期收益的定性判断等。

第三部分为土地流转意愿价格调查。这部分内容是调查问卷的核心,分别调查受访安置区居民对水田的最低受偿意愿(wta)和最高支付意愿(wtp),对旱地的最低受偿意愿(wta)和最高支付意愿(wtp)。

第四部分为土地调整情况调查。这部分包括移民安置土地调整的方式及公众参与情况、补偿标准和收益分配的现状、受访安置区居民对转出土地集体是否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分配比例和集体分得收益用途的认知、安置区居民对移民成员权的认同感等内容。

2.3.2核心问题设置

(1)假想市场的建立。

CVm是在假想市场的条件下直接询问受访安置区居民永久性地转出土地给移民使用的wta或者购买土地的wtp。因此,假想市场的建立并使之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市场是运用CVm的关键。本文建立假想市场的wtp的提问方式分别如下,wtp的问题是:“假设国家或者集体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增加了部分耕地,或者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某个人想要卖出自己的承包地,目前集体内有部分土地对外售出,您作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照法律规定享有优先购买权,土地购买后您将享有这部分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包括继承等权利),那么您每亩耕地最多愿意支付多少钱?”

(2)引导技术的确定。

在CVm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同阶段,先后开发出重复投标博弈、开放式、支付卡、二分法等多种类型的引导技术[9]。CVm引导技术国外多采用封闭式两分式和支付卡式,国内以支付卡式为主[10],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尚不存在土地买卖市场,农民对土地现实交易市场的感知尚且缺乏,而支付卡式为没有评估经验的人群提供了相近的选项,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容易被人们理解[11]。因此,本文采用CVm引导技术中的支付卡法。

(3)核心估值数值及区间设置。

调查问卷分别对受访安置区居民水田及旱地的wta、wtp分别提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及预调查的数据分析,确定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数值分布在12个区间之内,最低区间为(0,5000],最高区间为(100000,110000],如果受访安置区居民认为购买土地的支付意愿或者转出土地的受偿意愿应更低或者高于110000元,则采用自由填写的方式。

(4)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支付年限。

国外研究表明,用征收收入所得税、财产税、公共事业费、建立特殊基金等方式作为支付手段能够有效地消除受访者的顾虑,并准确引导出准确的支付意愿[12],而Randall等认为所谓的支付方式偏差并不存在,应重点选择受访者习惯且接受程度较高的支付方式[13]。在调查安置区居民对转出耕地的wta时,考虑到受访者对货币补偿具有良好接受度和判断性,因此,本文的支付方式选择货币支付,同样wtp也采用该支付方式;支付单位为一次性;由于安置区居民转出承包地给移民使用,移民不仅获得了承包地本轮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土地权利,而且移民及后代也获得了永续承包土地的权利,相当于承包地土地产权的无限期让渡。因此,支付年限为无限年期。

3实证研究与评价

3.1实证思路

农地总价值采用CVm进行评估,具体步骤为: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每个受访者对水田和旱地的wtpi;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判断影响受访者wtp的主要因素,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实现对调查获得的wtp的有效性检验。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农地总价值采用每个受访者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的平均值,或建立以农户wtpi为自变量与相应影响因素x1,x2...xn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来测算农地的总价值p农地总价值。本文建立的农户wtp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预期作用方向如表2所示。

3.2实证过程

3.2.1有效性检验

运用SaS软件建立安置区居民支付意愿与10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的年龄、职业类型、对农地保值增值功能的认知和对土地产权归属认知4个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受访者家庭距县(区)中心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即受访者的年龄越大、职业类型越趋近于非农业、对农地保值增值功能越乐观、认为土地的“私有化”程度越高、距离县(市)的距离越近,支付意愿就越高,反之亦然。该结果与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相吻合。因此,在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过程中应该做到:①对年龄偏大的安置区居民给予妥善的安置,以打消其转出土地后对生活的顾虑;②在补偿安置区居民的土地损失时,政府应考虑区位因素,距离城(镇)较近的土地一般应该获得较高的补偿;③安置区居民转出耕地的保值增值功能越强,政府应考虑对未来农地的增值部分给予一定的补偿;④在承包经营权物权属性确立后,政府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看作是安置区居民财产的一部分,给予充分合理的补偿。

3.2.2补偿标准确定

(1)均值法。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得到,受访者对水田支付意愿的平均值为41021.13元/亩,折合615316.95元/hm2,对旱地支付意愿的平均值为34193.55元/亩,折合512903.25元/hm2,水田支付意愿均值高于旱地支付意愿均值1997%。

(2)多元线性回归。

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起受访安置区居民水田和旱地支付意愿和表5.1所选因素的模型分别为:

wtp水田=57301-730.58X5+14511.00X10

wtp旱地=-38993+480.87X2+4761.19X4-1218100X7+0.26X8+9025.43X9+11065.00X10

根据调查数据得到X2、X4、X5、X7、X8、X9和X10的平均值分别为52.05、1.82、33.62、0.89、19927.88、3.79和0.49,将其带入方程可以预测出水田的wtp为39849.29元/亩,折合597739.35元/hm2;旱地的wtp为28670.04元/亩,折合430050.60元/hm2。

本文选择受访者支付意愿的均值和模型预测结果两者的平均数作为安置区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可以计算出水田的补偿标准为606528.15元/hm2;旱地的补偿标准为471476.93元/hm2。

3.3补偿标准评价

通过本文测算的补偿标准与潘口水电站安置区土地流转执行补偿标准对比发现,水田执行补偿标准为合理补偿标准的49.54%,旱地为44.54%,现行潘口水电站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均未达到农地实际总价值的50%,表明安置区集体和居民没有获得充分的补偿,需要提高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

4对策和建议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安置区土地流转有法可依

国务院471号令规定:农村移民安置后,应当使移民拥有与安置区居民基本相当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但是安置移民的土地来源仍沿用土地调整或调剂(有偿)等方式解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属性确立后,无论政府利用集体的机动地或是已发包出的土地安置移民,当安置区集体或居民以物权对抗土地调整时,政府将面临更换安置区或者强制性地调出土地两种选择,且更换后的安置区同样面临着原居民不愿意转出耕地的问题。因此,政府调地安置移民面临着一个两难,即如果政府强制性地将安置区居民的土地调出给移民使用,虽然解决了移民安置的土地来源问题,但是政府的土地调整手段具有明显的行政违法嫌疑[14],尽管在当时处理比较方便,但时间一长,就暴露出实际问题了[15];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妥善解决移民的土地问题,将导致大量水库移民直接沦为失地农民。因此,如何协调安置移民土地取得的强制性和安置区居民土地产权的排他性之间的矛盾是问题关键所在。要实现移民安置用地的合法合规,就要将移民安置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移民安置区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在规划期内,政府可以直接利用规划确定的移民安置用地,同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安置区集体、安置区居民和移民之间的土地产权转移关系属于所有权转让或者使用权转让,这就避免了政府通过土地调整解决移民土地问题所带来的行政违法问题。

4.2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体现农地价值

国务院471号令明确规定了兴修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区征地补偿标准,即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征地补偿款专款统一用于移民安置。移民生产安置实质上是以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为限额,用征地补偿费寻求土地容量进行安置[16]。然而,国务院471号令并没有规定安置区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采用完全参照淹没区征地补偿标准的方式进行,然而,现行征地采取的是年产值倍数法进行补偿,最高补偿为年产值的30倍,显然远远低于土地作为不动产永不灭失、保值增值、持续收益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剥夺了农民潜在的经济效益[17],因此,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对安置区居民转出的土地进行补偿无法包含农地的非市场价值,甚至对农地市场价值的补偿也是不全面的。同时,潘口水电站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完全按照淹没区征地补偿标准的方式的另外一个缺乏科学性的表现就是:因为淹没区的农地与安置区的农地是非均质的,安置区完全参照淹没区的农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势必造成在区位、土地质量等方面差异悬殊的安置区集体或农户之间利益不均衡。因此,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使安置区居民获得因移民迁入而造成福利损失的补偿具有法律依据的同时,更多地分享到土地用途转换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具体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将统一年产值成果应用到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中,根据《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鄂政发(2009)46号],竹山县宝丰镇和溢水镇的征地补偿标准分别为435000元/hm2和375000元/hm2,这将使安置区居民转出耕地的补偿标准得到大幅提高;第二步、按市场价或评估价对安置区转出的土地给予补偿,最终实现对安置区农地价值的完全补偿。

4.3合理确定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费用的分配标准

对于集体已发包的土地转给移民使用时采取的收益分配标准为,集体经济组织获得6倍年产值的补偿,安置区居民获得10倍年产值的补偿,这似乎符合《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的相关规定,即征地的基本补偿标准为: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用于补偿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用于补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务院471号令的16倍补偿标准是取基本补偿倍数的高值,即土地补偿费为10倍年产值,安置补助费为6倍年产值,据此推理,集体经济组织应获得10倍年产值补偿,而安置区居民获得6倍年产值补偿。另外安置区土地流转所引起的土地产权转移性质与征地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集体的土地被政府强制用于移民安置,移民同时基于行政命令获得迁入集体的成员权资格,给移民使用的土地仍属于安置区集体所有;但是征地所导致的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即集体的土地转移给国家所有,集体丧失土地所有权。因此安置区接纳移民并给其配置土地并不必然导致集体享有所有权的土地数量减少,故而安置区集体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分得相应收益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机动地安置移民并留用全部补偿收益的情况,由于该模式没有对安置区居民的承包地数量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安置区居民对这种利益分配均没有表示反对。但是,该方式仍会对安置区居民的承包经营权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其中,调整承包土地主要是指集体通过土地微调的方式将机动地承包给因自然灾害承包地被严重毁损的个别农户,因此,将集体机动地用于安置移民势必会造成两类人群获得承包地的可能性降低,第一、承包期内因遭受自然灾害而承包地严重毁损的安置区居民;第二、安置区居民户内的新增人口。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因此,集体使用机动地安置移民获得的补偿收益,将安置区居民排除收益分配主体之外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此,应依法明确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相应比例,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各个产权主体的利益,实现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科学、有序地进行,而且也为安置区土地的顺利转出和移民的妥善安置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arywFrey,DeborahmLinke.Hydropowerasa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

ResourcemeetingGlobalenergyChallengesinaReasonableway[J].energypolicy,2002,

30(14):1261-1265.

[2]张绍山.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法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6-100.[ZhangShaoshan.theStipulationsforResettlement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projects[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7:96-100.]

[3]王应政.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wang

Yingzheng.theStudyonproblemsofReservoirResettlementCausedby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projects[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10:5.]

[4]谈采田,许佳君,李临杰,等.县内安置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研究:以山西省垣曲县小浪底水库移民为实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57.[tanCaitian,XuJiajun,LiLinjie,etal.theStudyonSocialintegrationofReservoirResettlementintheCounty:takeXiaolangdiReservoirinYuanquCountyofShanxiprovince[J].JournalofHo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06,(2):54-57]

[5]马德峰.水库外迁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土地调配:以江苏省大丰市三峡移民安置点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07,(3):15-19.[maDefeng.thelandallocationintheprocessofReservoirResettlementoutside:takingDafengCityResettlementareaforexample[J].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2007,(3):15-19.]

[6]michaelm.Cernea.风险、保障和重建:一种移民安置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1-15.[michaelm.Cernea.Risk、SecurityandReconstruction:amodelforResettlingDisplacedpopulations[J].JournalofHo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02,4(2):1-15.]

[7]张鹏.土地征收下的土地价值及其实现形式:农地价值及产权主体补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79-84.[Zhangpeng.LandValueRealizationUnderexpropriation:FarmlandValueandCompensationforpropertyRightowners[D].wuha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8:79-84]

[8]任艳胜.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农地发展权补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66-79.[RenYansheng.StudyonCompensationofFarmlandDevelopmentRightsBasedonmainFunctionalZoning[D].wuha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8:66-79.]

[9]王瑞雪,颜廷武,陈银蓉.略论西方发达国家条件价值评估法wtp引导技术[J].生产力研究,2007,(8):11-13.[wangRuixue,Yantingwu,ChenYinrong.DiscussingtheGuidingtechnologyof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in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J].productivityResearch,2007,(8):11-13.]

[10]焦扬,敖长林.CVm方法在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131-136.[JiaoYang,aoChanglin.ResearchDevelopmentofContingentValuemethodinecologicalenvironmentsevaluation[J].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8,39(5):131-136.]

[11]陈琳,欧阳志云,王效科,等.条件价值评估法在非市场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6,26(2):610-619.[ChenLin,ouyangZhiyun,wangXiaoke,etal.applicationsof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inevaluationofnonmarketValues[J].actaecologicaSinica,2006,26(2):610-619.]

[12]王瑞雪,赵学涛,张安录.农地非市场价值条件评估法及其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3):105-109.[wangRuixue,ZhaoXuetao,Zhanganlu.anapplicationofCVmintheassessmentofnonmarketValueofagriculturalLand[J].ResourcesScience,2005,27(3):105-109.]

[13]RandallaJpHoehn,DSBrookshire.ContingentValuationSurveysforevaluationenvironmentassets[J].naturalResourcesJournal,1983,23(6):35-45.

[14]刘灵辉,陈银蓉,成楠,等.紫坪铺水库移民安置土地调整的利益冲突问题[J].资源科学,2010,32(3):547-556.[LiuLinghui,ChenYinrong,Chengnan,etal.aStudyontheinterestConflictResultingfromLandadjustmentinReservoirResettlementoftheZipingpuReservoir[J].ResourcesScience,2010,32(3):547-556.]

[15]陈阿江,施国庆,吴宗法.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0,(6):81-85.[Chenajiang,ShiGuoqing,wuZongfa.ResearchonSocialintegrationofinvoluntaryResettlement[J].JiangsuSocialScience,2000,(6):81-85.]

[16]刘道明,陈大国,吴贵胜,等.水电工程征地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探索[J].水利水电快报,2006,27(22):23-24.[LiuDaoming,ChenDaguo,wuGuisheng,etal.theexplorationofaLongtermCompensationmechanismintheprocessofLandacquisitionandResettlementCausedbyHydropowerproject[J].expresswaterResources&Hydropowerinformation,2006,27(22):23-24.]

[17]赵淑琴.农地征用制度与实践:问题及征用补偿方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4,(4):54-56.[ZhaoShuqin.newViewpointsexistingQuestionsofourFarmlandConscriptionSystemandpracticeandConscriptionCompensationStrategy[J].problemofagriculturaleconomy,2004,(4):54-56.]

[18]刘国全,冯尚友.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确定及土地产权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1995,5(4):48-53.[LiuGuoquan,FengShangyou.ontheLandpropertyRightsofthe

ReceivingsareasofRuralResettlementinReservoirare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

environment,1999,5(4):48-53.]

[19]魏珊,余江.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续安置: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权分配的规范分析[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76-81.[weiShan,YuJiang.Sustainableallocationofinvoluntary

Resettlement:normativeanalysisBasedonallocationofResettlementControlRight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19(5):76-81.]

[20]张超,郧文聚,王秀茹,等.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

科学,2008,22(7):45-50.[ZhangChao,Yunwenju,wangXiuru,etal.Studyonengineering

measureSystemofLandDevelopmentandReconsolidationprojectofmigrantResettlementof

threeGorgesReservoirarea[J].ChinaLandScience,2008,22(7):45-50.]

[21]孔令强,施国庆.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2008,17(2):185-189.[KongLingqiang,ShiGuoqing.primaryexplorationtotheshareholder

ResettlementmodeforHydroelectricprojectimmigrants[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

YangtzeBasin,2008,17(2):185-189.]

LandtransferenceCompensationofpankouHydropowerStationprojectsResettlementarea

LiULinghui1CHenYinrong2meiYun2

(1.Collegeofpoliticsandpublicmanagement,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Sichuan610054,China;2.Collegeof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notonlywilltheconstructionoflargeandmiddlesize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s,inevitably

leadtotherequisitionoffarmlandbutalsoitwillbringabouttheinvoluntaryresettlementforalargenumberofimmigrants.Chinaadoptedthepolicyofdevelopmentorientedresettlement,whichmainlyemphasizedgivingeachreservoirimmigrantaparcelofcontractlandfortheirfuturedevelopment.However,reservoirimmigrantssettledinresettlementareasandsharedfarmlandandotherresourceswithlocalresidents,whichwillcertainlybringnegativeimpactonlocalresidentslandrights.therefore,accordingto“KaldorHicks”welfarecriterion,inordertorealizetheimprovementofwelfare,theresettlementcollectiveandlocalresidentsshouldbegivenappropriatecompensationfortheirwelfarelosses.thispapertookpankouHydropowerStationasanexampleandmeasuredthetotalvalueoflandtransferencecompensationwiththecontingentvaluemethodbasedoninvestigating73ruralfamiliesinfiveresettlementareasinYishuitownandBaofengtown,Zhushancounty.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currentlandtransferencecompensationinpankouHydropowersstationdidntreachhalfoftheactualvalueofthefarmland.thedegreeofcompensationforpaddyfieldsanddrylandwere49.54%and44.54%respectively.Collectivesintheresettlementareaandlocalresidentsdidntreceivesufficientcompensation.therefore,thegovernmentneedstoraiselandtransferencecompensationintheresettlementareasoastoenablethelocalresidentstoshareasmuchaspossible

thebenefit

thesameasreservoirimmigrantsfromlandappreciation.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地安置补偿佛山市研究建议

一、征地安置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一)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实地调研中,佛山各区各村在征地后都有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相应的土地补偿款,但是各区各村之间的补偿存在差异。例如:三水区乐平镇的桃?村和田西村,这两条村被征时间相近,处于同一个区同一个镇且两村相邻,但是这两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桃?村:约30万;田西村:十几万)相差较大。这是征地标准过低,标准不一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的表现。

(二)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发展不完善

在实施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上,每个地区,每个村的规定也有差异。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桃看宓拇迕窬头从吃谘老保险这一块,隔壁村田西村的补贴就比他们多。田西村的老人家在征地之后可以每人每月可以获得200多元的补贴,而桃康睦先思沂敲挥姓獗什固的,这就会让村民的心中感到不满。

此外,政府征地侧重于征地进度、完成情况、征地后地建设和货币一次性补偿,并没有关注到征地后如何改善村容村貌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导致,除了桃布村和横八村外,其余的村落的村容村貌在征地后在没有得到改善的同时,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这给该村的村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引发村民的不满情绪。

(三)征地流程进展不公开、不透明

调研发现,部分村落的征地过程不透明,被征地者根本无法获悉征地项目进程,导致农民利益和权益流失。征地的相关征地费用明细不完全公开。征地^程中缺乏一个协商平台,导致信息无法双向流通和矛盾激化。调研中,横八村是我们走访的第一个村,被征地主要用于新建的贵阳至广州铁路佛山段(南海段)工程建设用地的项目。村民对此次增地非常不满,但迫于村委的压力,村民并不敢反抗。村里存在强制征地情况,征地后平均每位村民得到土地补偿款约8万元。相较征地前,征地后基本无余留的土地,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现在基本已经没有办法务农了。虽然村民要外出打工,但政府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保障,村民基本都要靠自己在外谋求适合的工作。而在社会保障这一块,村民基本都是反应并没有什么更多的保障,与征地之前没有什么差异。

(四)有关部门征地补偿落实不到位

据调查,佛山的征地公告中大部分都涉及到货币补偿,社会保障和留用地这几个方面,而在现实征地中,征地补偿的社会保障和留用地这两个方面都是没有落实好的。在我们随机调查的几个村中,只有桃看逶谏绫U庖豢槭锹涫档谋冉虾玫模政府会要求村民参加养老保险,与村民各出一部分资金,为村民购买养老保险。而其他几个村在养老保险这一块政府基本是保持中立状态,没有要求村民购买保险,也没有出资帮助村民购买保险,这与公告是不符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征地程序不合时宜

一方面,征地程序中的审批费用要由被征地但还未收到补偿费用的农民缴纳,而征地补偿如没有落实好,用地单位是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的。另一方面,若进行强制征地,法律程序复杂,消耗的人力和时间也多,也会影响征地工作效率和项目的进程。

(二)有关部门在征地的过程只关心征地的绩效而没有重视民众需求

征地补偿政策并没有将补偿的内容涉及到精神补偿这一方面,没有关注到安抚村民的心理情绪,造成了农民的不满情绪的产生和积压,没有对农民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疏导,造成了农民与征地政府的矛盾的激化,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导致,除石岗村、桃布村,田西村之外,横八村与仙溪村都存在强征地的情况,甚至发生了农民情绪失控引发了与政府之间的官司。由此可见,政府强征地的情况并非个案,并且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的后果。

(三)失地农民维权意识和文化程度低下

一方面,失地农民维权意识淡薄,维权组织缺失,导致失地农民并没有在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做出相应维权行动。另一方面,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与村委争取利益。

三、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可行的征地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只有制定了一个完善的法律,村民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才能通畅、公正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征地部门征地时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开展社保工作,要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依据当地经济水平和农村居民承受能力来确定筹资水平、报销比例和上限;积极探索支付结算方式的改革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三)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就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率

被征地农民大都是初中以下学历,而且缺乏一技之长,所以在被征地后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政府应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办讲座、模拟工厂进行技能操作等。从土地差价中赚取的利润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被征地农民就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对有意愿参加就业培训的被征地农民进行免费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通过对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使农民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补偿标准听证制度,设立听证会或监督委员会

让村民参与到补偿制度的制度中,更大程度的满足村民的要求。,由村民担任监督人,维护自身的利益。公开征地流程,使征地过程透明化。

参考文献

[1]金丽馥.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制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79页.

[2]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6页.

[3]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读书,2004(2):72.

[4]刘云海.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6,第54页.

[5]杨翠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4(5):62.

[6]邓志旺.浅谈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缺陷和问题[J].人口学刊,200(5):48-50.

[7]陆红生,韩桐魁.征地制度改革如何保障农民权益.中国土地[J],2005,1.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9

第一条  为加强对土地资源和资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资产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全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土地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和资产以及进行土地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和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设土地管理人员,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第六条  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逐步培育、完善、规范土地市场。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八条  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一)城市土地(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除外);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拨给集体、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未拨用的林地、草地、水域等;

(三)国家拨给机关、团体、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

(四)国家依法征收、没收的土地;

(五)国家建设依法征用的土地;

(六)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以外的其他土地。

第九条  下列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已确定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

(二)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自留塘;

(三)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土地的权属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理土地权属登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确认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跨县(市、区)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按行政区划分别到土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办理土地权属登记,由土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核发土地使用证。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在政府批准文件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任何单位和个人出卖、转让房屋等地上附着物,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须在地上附着物权属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第十二条  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承包者依法享有承包合同规定的经营权、合法收益权,同时承担合理利用和保养土地的义务。

第十三条  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其管理权限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先行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方可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十四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有争议双方分属本省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争议双方所在地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解决。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的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需调整,须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各类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乡(镇)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乡(镇)村建设规划。

在江河、湖泊管辖区、各种类型的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该区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其自行编制,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土地开发规划,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大土地保养措施,防止土壤退化。整治废弃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荒山、荒地。

开发国有荒山、荒地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者使用。

第十七条  一次性开发国有荒山、荒地的审批权限如下:

(一)20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200公顷以上333公顷以下的,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333公顷以上666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666公顷以上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控制本辖区内各项建设用地总量。

建设用地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编制,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下达,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监督实施。

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不得超出本年度计划指标。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菜田保护区的土地,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一般不得占用;确需占用的,依法按最高标准收取土地税费。

第二十条  从事砖瓦和其他建材业生产,应当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严禁占用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第二十一条  各类开发区选址、用地应征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依法严格审批。

第二十二条  承包经营土地造成荒芜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承包者征收荒芜费。其标准:荒芜1年的,按该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倍计收;荒芜2年的,按该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计收,并由原发包单位收回土地。

征收的荒芜费应由县级财政专户存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采矿、采石、挖沙、取土等经营活动占用耕地或者造成耕地破坏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并向所在地的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交复垦保证金。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对土地复垦后,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退回复垦保证金。

复垦保证金收取标准,为所在乡(镇)粮食作物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5倍。

第二十四条  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国家和省的规定交纳耕地占用税。征用城市郊区已开发的菜田,应缴纳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

每亩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收取标准,按该地被征用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加倍计算:长春市、吉林市为12-14倍;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浑江市、白城市、松原市、延吉市、珲春市为8-12倍;其他县(市)及工矿区为6-8倍。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按征用土地审批权限由土地管理部门收缴,财政专户存储,用于缴纳此项基金所在市、县的新菜田开发建设,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五条  使用国有土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征用土地批准权限,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一)用地单位已经撤销、迁移或破产的;

(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三)公路、铁路、机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四)单位自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停办、无力自行耕种和擅自转让、出租、抵押的。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以及承包的农、林、牧、渔、参、苇业等土地上,建造住宅、取土挖砂、开矿建厂、脱坯烧砖。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骗取批准使用土地。

第二十八条  居民的宅基地应按下列标准划定:

(一)乡(镇)村农业户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330平方米;城市郊区、市区所辖乡和建制镇规划区、工矿区农业户居民(含一方是农业户口的居民)的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70平方米。

(二)市区和县城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120平方米;市区和县城以外的非农业户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20平方米。

(三)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职工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70平方米。

第二十九条  土地开发利用和进行城乡建设使用土地,要遵守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不得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三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已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要在其批准建设用地范围内改建、扩建的,应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核手续,竣工后再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确需改变用途的,必须到原批准机关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再批给建设用地:

(一)使用土地超过用地定额的;

(二)已划拨的用地,未使用或者尚未全部使用的;

(三)积欠土地税费的;

(四)非法占用土地尚未处理的;

(五)有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尚未处理的。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人员,凭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管理监察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使用行使监督检查权。被监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监督检查。

第四章  使用国有土地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使用国有土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国有土地的批准权限为:县级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下;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上33350平方米以下;其他市、州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上20010平方米以下;省人民政府批准20010平方米(对长春市33350平方米)以上1334000平方米以下。

在城市规划区外使用国有土地的批准权限,按照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办理。

第三十四条  新增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业、商品房屋和涉外工程及其他经营性用地,主要应当通过拍卖、招标等平等竞争的出让方式取得。

国家投资的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地、军事设施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及福利性住宅用地等非经营性用地,可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

第三十五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原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缴纳土地增值税,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十六条  在城镇临时占用国有土地,应当按《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临时用地的一次批准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使用期满,应及时归还。需要继续使用的,要到原批准机关重新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土地原使用状况造成破坏的,由占地单位或者个人负责恢复。

第三十七条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转让、出租、抵押和其他形式的交易活动前,必须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三十八条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被有偿兼并或者被拍卖,土地使用权随之转移,原土地使用者应按一定比例补交出让金,同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入股或者联营。入股或者联营前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土地评估机构对土地先行评估(涉及房产或市政设施的,由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联合评估),并按有关规定补交出让金。入股和联营各方按相应份额享有部分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条  在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地上联合进行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参建方按出资比例享有相应的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一条  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职工及其他人员使用该单位具有使用权的土地建造住宅的,须经该单位同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军队以及铁路等大中型企业使用国有土地,必须依法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  使用集体土地的管理

第四十四条  凡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持项目批准文件和资金证明,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单位和个人按国家和省的规定交纳土地管理费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用地许可证,并划拨土地。

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还须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用地许可证,到财政部门依法纳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凭财政部门开具的纳税收据或免税证明,划拨土地。

第四十五条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应当按照土地的实际地类,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根据总体设计需要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分期征用土地,不得先征待用;修建铁路、公路和输油、输水等管线需要使用土地的,可以分段申请批准,办理用地手续。

建设项目竣工后30日内,建设用地单位应向原审批机关申报,由原批准机关对用地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土地权属登记手续。

第四十六条  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如下:

(一)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耕地2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方米以下。

(二)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下,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3335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方米以下133400平方米以下;其他市、州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下,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2001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方米以上66700平方米以下。

(三)长春、吉林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确定的开发区范围内批准耕地20010平方米以上667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0平方米以上133400平方米以下。

(四)省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上、耕地20010平方米(对长春市33350平方米)以上667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0平方米(对长春市133400平方米)以上1334000平方米以下。

乡(镇)村企业建设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  工程项目施工,需要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他临时设施的,应当在征用的土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建设单位向批准工程项目的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该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进行地质勘探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前款规定给予补偿。

建设单位为选择建设位置,需要对土地进行勘测的,应当征得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损失的,应当补偿。

其他临时使用集体土地超过两个月以上的,按照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临时使用集体土地的使用年限和要求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三款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征用土地,用地单位应按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城镇及其郊区的菜田、工矿区的菜田、精养鱼塘,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5-6倍;

(二)水田、园地和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菜田,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4-5倍;

(三)旱田地、人工草场,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4倍;

(四)林地、苇塘和人工草场以外的草地、精养鱼塘以外的养鱼水域,为所在乡(镇)旱田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

(五)其他土地,为所在乡(镇)旱田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2倍。

第四十九条  征用土地时,用地单位还应支付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计算。征用其他有收益土地的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以上,最高不得超过10倍。征用空闲地和荒山、荒地等无收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五十条  依照本条例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用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

第五十一条  被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支付青苗补偿费,其标准为该作物一个栽培期的产值。

被征用土地上有房屋、水井、树木以及其他附着物的,应按有关规定或双方约定的标准给予补偿;没有规定或约定的,由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损失价值确定。

征用土地协议书签订后,在协议书中标明的拟征用的土地上新栽种的树木和新建的设施,不予补偿。

第五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给付本人外,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第五十三条  因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劳动力的安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兴办的联营企业,经批准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可以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实行征用,也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协议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

第五十五条  征用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征地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用地单位应向征地工作机构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

第五十六条  国家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对无理拒绝、妨碍、阻挠或者拖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强制执行。因无理拒绝、妨碍、阻挠或者拖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被征地单位和个人赔偿。

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的强制执行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五十七条  乡(镇)村农业建设用地,用地单位应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十八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使用耕地的,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由于迁居等原因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出卖、出租住房后在当地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五十九条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和回乡定居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华侨和在我省长期居住的外侨,需要使用集体土地建造住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参照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第六十条  乡(镇)办企事业建设使用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参照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基本农田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篇10

天津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基本菜田的保护和管理,保障蔬菜的供给,促进蔬菜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菜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基本菜田,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人民对蔬菜的需求和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预测,批准确定的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常年专用菜田以及蔬菜科研、教学、示范、良种繁育用地。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菜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基本菜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基本菜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基本菜田的土地管理工作,并依法加强基本菜田的保护。

第五条 计划、城建、规划、财政、审计、环保等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基本菜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菜田的义务,有权举报侵占、破坏基本菜田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基本菜田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区域划定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需求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本市的基本菜田面积实行指标控制管理,按照本市常住人口人均占有面积不少于三十三点三三平方米的标准核定,保持基本菜田总面积动态平衡。

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逐级核定基本菜田的面积和地块,绘制图表,设置统一的保护标志。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基本菜田管理档案,并抄送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 基本菜田保护范围:

(一)已经建立的商品菜田;

(二)新建的常年蔬菜专业用地;

(三)蔬菜科研、教学、示范、良种繁育用地。

第九条 基本菜田按照地域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区域: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滨海新区的基本菜田;

二类区域:蓟县、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静海县的基本菜田。

第三章 保护管理

第十条 基本菜田不得弃耕抛荒或者变更其用途。蔬菜生产者必须保证种足种好商品蔬菜。

第十一条 对基本菜田必须长期保护,严格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占用。

凡必须征收、征用、占用基本菜田的,市和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审批权限书面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按照土地使用审批程序办理,但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回复意见前,应当将回复意见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二条 对基本菜田应当进行规范建设,逐步修建和完善水利、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节水灌溉,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应用新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损坏基本菜田的水利、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

建设单位在基本菜田保护区域内施工的,必须有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保护基本菜田措施,做好基本菜田基础设施的保护;损坏或者必须变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修复,或者赔偿损失。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移动基本菜田保护标志。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蔬菜生产,保护蔬菜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一)各级财政部门对基本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由同级审计部门实施审计监督。

(二)建立蔬菜生产风险保护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基本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菜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补贴。

(三)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蔬菜生产、销售、科技推广、物资供应、资金筹措等提供社会化服务。

第十六条 经批准征收、征用基本菜田的,由用地单位先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土地管理部门凭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缴纳凭证,办理征收、征用手续。

第十七条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的缴纳标准为:

(一)征收、征用、占用一类区域内基本菜田的,每平方米四十五元;

(二)征收、征用、占用二类区域内基本菜田的,每平方米三十元。

因市政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及非营利性公益设施建设,确需减缴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确认后,按前款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缴纳。

第十八条 征收、征用基本菜田时,对基本菜田附属的基础设施,应当作价补偿。补偿费由用地单位向区、县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缴纳。

收缴补偿费的部门应当将补偿费及时偿还给原投资者。

第十九条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应当全部用于新菜田开发建设、老菜田改造以及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由财政、审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征收基本菜田时,应当按照征收一公顷补充不少于一点五公顷的标准,先补后用,由各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补充。

第二十一条 已征收的基本菜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的,应当由原土地耕种者继续耕种,也可以由建设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闲置未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征收土地闲置费,并允许原被征地单位复耕;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并将菜田交回原被征地单位恢复蔬菜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菜田监督检查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基本菜田的环境保护,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菜田周围新建、改建、扩建有污染的工程项目。

现有对基本菜田造成污染的单位,应当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基本菜田灌溉渠系排泄工业污水。

禁止在基本菜田及灌溉水源附近倾倒、堆放、处理污染物。

第二十六条 蔬菜生产者不得使用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未达标的工业污水灌溉基本菜田,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泥或者垃圾用作基本菜田的生产肥料。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基本菜田内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和其他化学物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承包经营基本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擅自变更基本菜田用途的,应当按照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书面承包合同,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坏菜田基础设施的,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基础设施属于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其他行政部门管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基本菜田内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其他化学物品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使用,销毁被污染的蔬菜,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移动或者损坏基本菜田保护标志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并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污染基本菜田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基本菜田的;

(二)无权批准占用基本菜田的单位和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基本菜田的;

(三)超越审批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基本菜田的;

(四)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基本菜田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缴纳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书面限期缴纳决定书,逾期一日加收千分之三的滞纳金;拒不缴纳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六条 拒绝、阻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基本菜田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其他菜田,划入基本菜田保护范围。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有什么变化一、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凡必须征用、占用基本菜田的,市和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审批权限书面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按照土地使用审批程序办理,但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回复意见前,应当将回复意见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承包经营基本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擅自变更基本菜田用途的,应当按照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书面承包合同,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三、第九条中的宝坻县、武清县修改为宝坻区、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