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十篇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十篇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02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1

1古典音乐概述

古典音乐流行于17501820年之间,是欧洲的主流音乐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流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都是古典音乐的著名作家。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初中生都喜欢听流行音乐,似乎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节奏。其实,在闲暇之余不妨听一听古典音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而要想听懂古典音乐就要具备一定的古典音乐知识,从而从内心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

1.1海顿

海顿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形式和風格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风格精致、充满想象力且非常幽默;他的作品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材料进行创作。他的语言简朴、明朗,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他的著名作品《颂歌》曾献给奥地利皇帝,如今是德国国歌,尽管海顿没有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出名,但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成就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2]。

1.2莫扎特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他的作品甜美、活泼,突出作品的层次感。莫扎特最大的特点是他可以在一首优美的乐曲中让观众感受到悲伤和痛苦,到如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他的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具有强烈的美感,但他作品真正的魅力在于表达了人性与自由。

1.3贝多芬

被称为交响乐之王和乐圣的贝多芬是从古典到浪漫的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作品充满英雄气概、热情、奔放。贝多芬的一生坎坷,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自信和奋斗的精神。被后人评价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他的作品有《第六交响曲》、《献给爱丽丝》、《命运》、《欢乐颂》等。

2教学策略

2.1明确目标引热情

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当下初中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这样能够大大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为了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音乐课程的针对性,古典音乐鉴赏课程要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教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感。而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教材,挖掘每一首古典音乐中的精彩部分和独特的抒情方式,这样才能在古典音乐鉴赏课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鉴赏课上得到美的洗涤。

2.2良好关系保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互助,与学生做朋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相互促进,相互进步。还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老师,做到学进去,讲出来。那么,在音乐课下,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对以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促进作用。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不作考核的音乐课,学生对待这么科目的态度会比较随性,学不学完全看心情,音乐教师就更应该要多和同学交流沟通,在平常的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对生活和人生的意义,以促使他们对音乐课的保持兴趣。

2.3以点带面破围栏

在古典音乐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音乐教师表示:学生们上鉴赏课时都无精打采,不得其意,一脸苦楚。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这样的表现,完全背驰了音乐鉴赏课得到美的熏陶的宗旨。音乐课应该是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畅快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体会到音乐的美感的。笔者尝试过组成一个音乐兴趣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笔者发现,也这样一个兴趣班能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之后,在古典音乐的鉴赏课上能身心投入到其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2.4多开活动促了解

为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可以多举行音乐艺术节、音乐会、演唱会、音乐剧等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帮助初中生锻炼音乐鉴赏的能力。初中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对音乐的魅力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古典音乐的典雅精致会有很深刻的认识。

2.5优化教学体美感

在古典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例如情景法、悬念法、开门见山法等,从而确保音乐鉴赏课生动有趣。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并帮助其理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进行思考,对古典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古典音乐鉴赏是轻松有趣的,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缩小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更能让学生在古典音乐鉴赏课堂上敞开心扉,用心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感。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2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3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音乐鉴赏吉林艺术学院非音乐专业通识课教学探索

早在20世纪初,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学说,他认为“艺术是整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这个学说观念虽饱受争议但影响颇深。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几次文件并进行督导检查,使得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大学音乐鉴赏课就是教育部为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艺术修养而开设的专门课程,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活动,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在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和艺术观,使他们抵御各种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目前各高校以先开设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等课程为宜。”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陆续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2006年3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至此,该方案以国家教育法规的形式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课程,并且要通过考核。为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吉林艺术学院也为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音乐鉴赏通识课程。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拥有表演、造型、综合、城市艺术四个校区,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舞蹈学院、新媒体学院、动漫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城市艺术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基本涵盖了国家专业目录内的各个艺术类专业,学院的大学音乐鉴赏课是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

一、运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根据学生专业设置课程内容

吉林艺术学院每年在不同校区开设大学音乐鉴赏通识课程,作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通识课,面对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自身即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质,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照顾到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实现优势互补。

1.表演校区选修本门课程主要以戏剧影视学院以及舞蹈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为主,教师课程选择的内容就应以影视作品配乐或舞蹈音乐鉴赏为中心,学生在欣赏舞蹈、影视作品的同时,可以切身感受到音乐与专业的紧密联系。比如,我们就曾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了电影《钢琴师》的配乐片段,这部电影是根据二战期间一位波兰籍犹太钢琴家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的,影片中的钢琴师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在华沙的犹太区里忍饥挨饿、四处躲藏,但仍时时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生死攸关时刻钢琴师以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名德国军官,钢琴师最后在这位德国军官的保护下终于挨到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的音乐片段是影片中钢琴师为证明身份而为德国军官演奏钢琴曲的段落,这段音乐作品选用了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的钢琴第一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首钢琴叙事曲的同时,又给学生详细解读了浪漫作曲家肖邦的生平与创作: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是西方作曲家中少有的一生以钢琴音乐创作为中心的作曲家,看似柔弱的身体里却有着一颗坚强的爱国心,他的音乐创作曾被舒曼誉为“掩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肖邦虽客死异乡,但他的爱国之“心”仍辗转由亲人带回祖国波兰安葬,学生们无不被肖邦的“悲情人生”所感动。我们还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讲述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和狱中音乐天才杰妮的德国电影《四分钟》的配乐片段,影片讲述了克鲁格夫人用钢琴将“顶着杀人犯罪名的叛逆女孩”杰妮一步步引向了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给了她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天赋、对音乐的爱和梦的机会,影片中随时迸发的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音乐,成为影片剧情和角色的完美注脚。影片的高潮段落是饱受俗世摧残、冲破重重阻碍的“叛逆女孩”杰妮,在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以毕生的名誉为代价换来的四分钟里,在音乐的殿堂“德国歌剧院”的舞台上为评委和观众奉献了精妙绝伦的钢琴演奏,影片中杰妮演奏的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舒曼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当美妙的乐音在教室里响起,学生惊叹声一片:“太好听了!”一堂课下来,音乐与影视、舞蹈等艺术作品的完美结合,常常令学生震撼不已,学生常会慨叹:“一部好的音乐作品真的可以令一部影视作品回味无穷,一首好的音乐可以令舞者的表演更加激情澎湃、淋漓尽致”。这种寓教于影视、舞蹈作品欣赏中,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融学习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之内的上课方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艺术教育与审美能力提高的双赢。

2.造型校区选择本门课程的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为主,教师的授课内容就以美术、动漫配乐为主。我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解读了迪士尼的经典之作《幻想曲2000》,这部作品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杰出贡献特别奖,还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立体音响的电影,也是首次尝试用美术作品来诠释音乐、由古典音乐与动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听”的动画、可以“看”的古典音乐的作品。《幻想曲2000》由8首经典古典音乐片段配上动画设计师根据音乐想象创作出的故事组成,曲目包括有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以及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等。这些原本有些晦涩的古典音乐作品,在动漫的配合下活灵活现,不用费力解读,学生就可以在画面中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因为完全贴近了学生的专业,所以起到奇佳的效果,甚至在课后掀起学生由自己的原创作品尝试与古典音乐相配合的风尚,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创作视野。

3.综合校区选择本门课程的以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和流行音乐学院学生为主,结合两院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侧重于音乐剧和流行音乐的鉴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浏览了许多经典音乐剧作品,如《猫》《艾薇塔》《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音乐剧中许多唱段的旋律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学生几乎都可以哼唱,因此课堂反响很热烈。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对经典音乐剧创作背景的深入解读,使得学生也了解到目前本土音乐剧发展的局限之处。在西方,音乐剧市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美国的百老汇、英国的伦敦西区,都有上百年的音乐剧发展历史,他们早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中国,音乐剧的演出市场才刚刚起步,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借鉴西方的创作机制,在中国找到本土化的音乐剧制作、融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外音乐剧产业的成功模式,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一套行业标准。

二、不断更新知识,探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海量的信息常常令人应接不暇,而人们在获取多方面知识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信息碎片化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探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方式,改革音乐欣赏课程的大纲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化、社会化,适当结合社会热播热议影视戏剧作品,寓教于乐。如2011年电影《国王的演讲》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大获全胜,而整部影片恰好大量选配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两位音乐巨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我们在课程内容上也迅速更新跟进,一边解读电影配乐,一边为学生解读“音乐神童”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从影片中未来的国王年轻的艾伯特矫正口吃的背景音乐——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到已经继承王位的国王在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向国民发表演讲时的背景音乐——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以及影片尾声中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学生在影视作品扣人心弦的进程中,充分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通过这样的电影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到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发展历史,从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之父”海顿将交响曲这一体裁确立下来,到贝多芬时达到创作的巅峰;还了解到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架构;熟悉了交响乐队的基本配置。课堂上,我们还为学生介绍过在2011年也获得奥斯卡各种奖项和提名的电影《黑天鹅》,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演员的惊悚故事,影片中的背景音乐全部采用了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音乐,影片中舞与乐的完美呈现,给学生留下美的回忆。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如此完美的音乐首演时却是失败的,历经岁月的洗礼,音乐的每个音符都变得仿如珍珠般熠熠生辉,成为今天芭蕾舞音乐的典范。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将国际国内热点演出以实例的方式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2011年由伦敦西区原版创作团队打造的世界第14个语言版本——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全国掀起热潮,我们也第一时间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诞生的全过程:从招募中文主创和演员到公开面试以及排练,直到全国的巡演。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百老汇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的商业模式,掌握中国未来音乐剧的发展动向。课堂上欣赏着剧中aBBa乐队的经典唱段,学生无不深受音乐的感染,课堂上常常响起欢乐的笑声,那时那刻学生似乎已经融入到音乐剧欢乐的海洋,更强烈地感悟到:在同样的表现形式下,许多情感可以通过音乐和演唱,传达得更多更浓烈。

三、打破专业界限,实现音乐传承的目的,通过艺术教育完成美育教育

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是音乐鉴赏课达到理想授课效果的最佳方式。古典音乐专业性强,距离现代生活远,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更显得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介绍古典音乐的形式就不能拘泥于简单、呆板的说教,尽可能地通俗化并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拉近了古典音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又不失知识性,这样才能实现音乐传承的目的,通过艺术教育完成美育教育。例如,在课堂上介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野蜂飞舞》时,我们就选用了克罗地亚钢琴艺术家马克西姆的演绎,演奏家时尚的外表、前卫的个性,时刻散发出现代音乐的气息,聆听他的演奏,感受艺术家指尖跑动的速率和身心迸发出的激情,古典在这一刻也变成了时尚。再比如,我们在进行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时,课堂上给学生欣赏的是近年风靡世界乐坛的美声绅士组合iLDiVo演绎的《圣母颂》,这个由来自欧美的四位年轻歌唱家组成的男生组合,演唱风格细腻而优雅,情感表达内敛与激情并存,流露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而且他们演唱歌曲的类型也相当多样化,真正做到了古典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学生也通过欣赏流行音乐的方式完成了对古典音乐的传承。

结语

钱学森曾说过:“创新需要大跨度形象思维,首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质。当前我国人才的选拔和评估倚重理性素质,对人才培养机制缺少感性素养培养与考察。缺少想象力和直觉感知力的人不太可能具有杰出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出杰出创造型人才,强施感性教育、提高感性素养,也许是重要的途径。”大学音乐鉴赏课教育的任务就是传达美好的乐音,提高感性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完成美育教育。科学与艺术造就人类文明,科学是人类把握物质世界的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精神世界的方式,艺术教育是改善大学生精神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音乐家及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领悟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个人审美能力,深化了人文知识结构。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将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对文化的思考通过学生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到艺术实践中,从而起到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音乐中凝结的历史是最真实的历史,只有教育才是传承的万能钥匙。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

[2]管乐.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如何体现思辨性[J].音乐探索,2011(1).

[3]杨延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2011(4).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积极性;现代化元素;改革创新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的范畴,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鉴赏

力,还可以提高其思维和记忆,有利于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的提升。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但这两种音乐从不同时期发展而来,具有时代特征的差别,但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如何实现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对大学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征

李岚清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提到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启发创意,有利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喜欢和热爱音乐,可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主要是指规模宏大、影响深厚、结构复杂,具有持久性效应的音乐,而现代流行音乐(popularmusic)主要是指广为流传、通俗易懂、活泼的音乐,两者表面看似存在很大

区别,但其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通性,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和

冲突。

现代音乐创造中,可以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很多古典音乐家将古典的音乐转变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来诠释和演绎古典的钢琴曲,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应情动人”的方式来表达。所以,现代大学音乐中,如果将现代流行音乐跟古典音乐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实现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古典音乐更“平易近人”,同时也会让流行音乐的档次更高,意义更深远。

二、如何实现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需要满足的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素质教育融入现代大学音乐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大学音乐课程教育的目标、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等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学环境,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针对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情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最后,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实现课堂跟课外实践教学。

现代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古典音乐的欣赏面比较狭窄;缺乏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感觉古典音乐较为古板。所以要想实现古典跟流行的有机结合就需要在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热爱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要将古典的元素和内容等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

1.消除学生内心深处对古典音乐的漠视和恐惧

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听见一些门铃、洒水车、手机铃声等,但都不晓得这些音乐出自何处,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那些熟悉的乐曲进行录音,在录音中设置古典音乐,认真地分析古典音乐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在按门铃时,我们设置一首乐曲《致爱丽丝》,这是贝多芬的钢琴曲。而当洒水车出现时,设置一首《婚礼交响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音乐学习富有情趣等。只有消除学生心中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偏差,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积极地探索古典跟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元素

古典音乐中可以添加一些流行性的元素,很多古典音乐已经开始慢慢地现代化了。在古典名曲《命运》中表现了浓厚的感情,贝多芬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欣赏了理查德改编的《命运》后,才发现《命运》也具有时代特征,于是恍然大悟。所以,要想将古典音乐在大学中普及和推广,需要激发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例如,可以采用精美的电子小提琴古曲和女子十二乐坊的经典名曲,利用现代化的演绎节奏,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生动形象的古典音乐特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只有优化教学模式,将古典融入现代音乐教学中,才会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0):153-154.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5

一、激情诵读,体味古典诗词音乐美

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其感受与鉴别古典诗词文本中语音、语义、修辞、情感等诸多元素的能力,提高学生规范语言的程度,增强学生敏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鉴赏般的审美愉悦。鉴于此,我们必须授予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1.读准字词。在古典诗词文本中,有的字比较生僻,比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舴”字等;有的字需要异读,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斜”字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或者课外工具书等,给上述生僻字或者异读字等标上拼音,字正腔圆地诵读。而切忌含糊其辞或者蒙混过关。否则既无法据此正确理解古典诗词文本的具体含义,又无法正确体味作者寄寓于其中的丰富情感。

2.读出节奏。朱光潜说:诵读“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由此体味出古典诗词的“神韵”与“气势”。一般而言,五言诗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其节奏为“221”,词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则要根据词句的意思划分节奏。

3.读出感情。诵读诸如曹操的《观沧海》等基调慷慨的豪放派诗必须读出其大气磅礴、催人奋发的情感与气势,以此体现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与伟大抱负。而朗读《诗经・蒹葭》等情感温婉的婉约派诗等,则要读出蕴含于其中的悱恻与缠绵,以此体现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缠绵与悱恻之情。

二、丰富想象,体会古典诗词意境美

王国维曾言:“词以意境为最上”,又说,“境非独景物也,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意境是古典诗词作品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这种唯美的艺术境界,并非机械的、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以意蕴和情趣取胜的、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的艺术境界。故此,在古典诗词美感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从意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品鉴古典诗词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古典诗词营造的唯美而又丰富的意境之中。

以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途径引导学生品鉴其意境美:1.首联描写了哪个名胜景点的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此处的景色为何是“水面初平云脚低”?2.颔联与颈联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哪些动物与植物(也即意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自己的画作描绘这一美丽的景色,并说说假如你也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境?如此,学生会非常容易找到品鉴这首古典诗词的突破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鉴这首古典诗词意境的难度。

三、比较鉴赏,感受古典诗词独特艺术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作者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小说、散文作者一样,深受其个体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涵养、生活经历、艺术修为、性格气质等的影响而使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李白诗歌呈现出其他作家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少有的豪放气概,而处于同一时代的杜甫的古典诗词则体现出异常明显的沉郁顿挫风格。故此,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比较阅读,以此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杜甫寄寓于诗歌中的“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之情与李白寄寓于诗歌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同一位作者,因为处于不同的环境或者遭受不同的人生际遇等,也会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古典诗词作品。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6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提高呢?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我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激发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初中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其次,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的对象,老师随时的范唱或形体语言的展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二、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三、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当今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可能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必要。

四、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映。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五、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由于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在理解上有一些难度,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

六、布置赏析作业

在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学生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一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就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转贴于 三、体例独特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人民音乐,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1).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3).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流行音乐欣赏高中音乐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二、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9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每位教师关注的重点。怎样成功吸引学生的目光,实现优质的课堂引入,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传统的课堂导入环节有许多,音乐就是其中一种。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将音乐作为导入手段,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眼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音乐以其独有的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拓宽人的体验领域,丰富人的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聆听优美的音乐时,更容易实现心态的平和,缓解一定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灵感和感悟。如,在高中美术《中国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江南春》导入,配以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笛声,教师将学生带入这山水、鸟语花香间,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获得美的感受。结合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设置启发性问题,其对于学生的刺激程度将超过一般的讲解。以《中国画》这一课的课堂导入为例,教师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视频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悠扬婉转的笛声将大自然中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秀丽,其思维会被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了,也会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利用音乐先声夺人,将原本单调的教学画面丰富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体会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营造出相应的氛围,还能使艺术作品的形象更加鲜明,促进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审美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在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教师可以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为背景,传统的古典音乐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配上《渔舟唱晚》。因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面,正好借用《渔舟唱晚》的几个乐章,分别进行鉴赏。生动的画卷在学生眼前展开,与曲子的不同部分相结合,恰似一个个故事相连接。当画面出现繁华拥挤的市井时,可以选取乐器合奏的章节,烘托出画面的精彩。伴随着古筝行云流水般的演奏,悠扬悦耳的旋律从学生耳边缓缓流过,同时结合教师完美的讲解,实现了中国传统画卷的鉴赏。古筝曲会给人带来古风古韵的感觉,更容易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古琴一直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所喜爱的乐器,其不仅是修身养性的物件,也体现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古典音乐的创作向来追求人器合一的境界,用以抒发人的心境。在鉴赏《六君子图》时,可以用《潇湘水云》烘托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和作者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趣。空灵的琴声与简洁清明的画面融为一体,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元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中国传统画作时常伴随着书法文化呈现。中国书法是传统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发扬者,其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中国的古典音乐相得益彰,两者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古代书法家创作时,时常会有丝竹管弦等乐器陪伴,从而实现身心的放松,营造一种舒缓的氛围。在行书《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美感,从而可以窥见作者所追求的洒脱和自由。在鉴赏此类画作或书法作品时,可以选取《平湖秋月》或《梦江南》等古筝配乐,让学生伴随着旋律的起伏,感受平和细腻的诗情画意。

三、结语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10

高中生都喜爱流行音乐,包括节奏强劲的舞曲或优美抒情的情歌,抒发心声的歌词或现场表演有强烈冲击力等,这与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古典音乐对高中生来说不够“过瘾”,像韩国歌星朴载相的神曲《江南style》能让他们产生心理上,这首歌连明星都竞相模仿他们,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了解它是一种落伍,这就从众心里的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从众心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音乐,对增加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学习兴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音乐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很落伍,对它的学习兴趣不高。方法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说:“今天的流行音乐,一百年后将成为古典音乐,而现在的古典音乐在几百年前也非常流行。如今,古典音乐就在身边。”像SHe《波斯猫》《伴侣》等流行音乐,都借用了大量古典音乐的元素,《伴侣》中甚至运用了大段《蓝色多瑙河》的原曲曲调。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明白古典音乐可以丰富视野,提高音乐素养,提升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欣赏古典音乐。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理解,要尊重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音乐,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可以舍弃其他的音乐。方法二:利用能产生从众心理的情境因素,加大宣传古典音乐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举例:曾经有心理学家对不同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大多平稳、愉快、健康,很少患病,而以演奏现代乐曲为主的队员70%以上患有神经过敏症,60%以上的人容易烦躁、动怒,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甚至容易患某些疾病。这样权威的研究结果会让大部分学生改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

2.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

现在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是旋律简单,通俗易懂,容易上口。高中阶段的学生充满热情,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为善、以美导真,教学中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最强的流行歌曲入手,让他们在流行音乐中得到审美意识的提高,如周杰伦的创作讲求含蓄美。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独树一帜,其中《蜗牛》被收录到上海市中学生百首爱国歌曲曲目中。对于这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教师在音乐课上引导他们正确去欣赏和对待,无疑是培养和满足他们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欣赏流行音乐。

3.引导学生正视传统民族音乐

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偏爱电视综艺节目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节目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学前,可以用《快乐大本营》《我要上春晚》《中国好声音》等,有民乐演出片段作为导入,这样使学生能一下就进入欣赏音乐气氛中来,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传统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正视传统民族音乐。

4.引起学生对外国民间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