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化发展理念十篇数字化发展理念十篇

数字化发展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56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1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0-02

随着我国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纷纷上市,从而使得我国手工、机器等形式的传统编辑出版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适应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而更新编辑出版的理念。

从理论上可以了解到,数字化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编辑出版已经渐渐被智能化所取代,从而使得编辑出版的整个工作流程都将在互联网上完成,这就意味着编辑工作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作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投稿,智能编辑出版系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作者的投稿。

1.将审稿的效率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使用计算机去撰写文章,而在投稿的时候,直接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投稿的方式,不仅对作者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对于出版社也具有很大的方便性。作者可以节省投稿的成本,同时由于纸质稿件在快递的时候,容易出现遗失的情况,因此使用网络投稿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事件的发生。出版社可以有效地将审稿效率提升上去,从而节省了对稿件的管理成本。例如:在审稿的时候避免了由于作者的字迹缭乱等因素而出现的审稿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编辑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库对作者作品的信息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避免对作者的劳动成果出现不公正的评判。

2.减少了编辑的环节。在传统的编辑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作者的作品在编辑的过程中,都是有其他审稿编辑进行加工过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编辑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排版的工作都是由人手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排版的工作人员对于排版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就会导致在排版的过程中出现错版的情况出现。当在文字录入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从而导致了需要重新对稿件进行审理,从而使得稿件的周期、质量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但是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模式下,会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审稿的效率,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双手解放了出来,同时将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推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3.将编辑工作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模式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被网络化组稿、改稿、校对技术所取代。这就意味着,这种智能化的编辑工作模式,已经将编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得编辑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创作。同时,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可以使得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好的学术评价结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为作品的后续出版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知道,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对于传统的编辑工作而言,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有效促进了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设备。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编辑设备,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市场效益差,或者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对于先进数字化编辑设备的投资就出现了一定的状况。这就意味着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缺乏先进的设备,使得图书出版的所有工作流程仍然是需要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模式的有效普及。

2.缺乏数字化理念。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数字理念,这样使得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市场利润,根本就不会主动地花费资金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会利用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却不重视员工的休息时间。这就意味着因为缺乏资金,从而没有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出版设备只是暂时的危害,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数字化理念,这将会阻碍我国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

3.数字出版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从现代的出版前景可以看出,我国的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中,一定要引进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许多出版社内部并没有固定的、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只是一些短时期的兼职工作,他们不能将出版社的效益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在工作的时候,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大大的降低,从而使得整个数字出版的工作效率降低,阻碍了出版社更新技术的步伐。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缺乏,对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

4.数字出版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图书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说明了图书文化在短时间里是不会退出我国文化市场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竞争的局面出现。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作为刚兴起的事物,缺乏一定的实力和完善的理念,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使得在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竞争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我国相关的部门想要使得数字出版得到发展,就必须平衡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减轻数字出版的竞争压力,从而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三、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从而导致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无法开展。这就意味着数字化出版一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加大,从而购买了先进的数字化设备,这将有效的将编辑排版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将数字出版技术有效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加强了资金的不断注入,与此同时还必须引进投资者,对数字化出版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数字化出版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出版、市场之间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

2.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数字化理念。从以上可以看出,数字化理念对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参加一些有关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研讨会,从而有效地提升出版社管理人员对于新事物的了解,以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出版社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数字化理念;与此同时,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来进一步地更新出版的理念,从而紧跟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理念更好地运用到数字出版的工作当中去。正确地把握社会的信息,从而不断地扩大数字化出版的空间,提升数字化出版的市场竞争力。

3.培养专业的出版数字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理念的形成,从而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国家相关的部门可以开设数字出版培训基地,让更多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去了解、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理念,以及出版方式,从而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数字化人才。同时在对出版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教育的模式,不断跟随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在培训的时候,培训机构必须引进先进的国外优秀数字化专业技术和数字化出版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得外国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应用到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参加数字化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因为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价值。

4.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过往的商业实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合作才会共赢,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只有将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共赢。由于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就说明了传统图书出版不会在短时间里退出市场竞争,因此可以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出版社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管理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出版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管理理念中,可以将数字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等充分地展现出来,与传统图书出版进行结合,完全摒弃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中存在的缺陷,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进行合理的分析、改善,从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从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使用过程智能化和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的特点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是一个对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大的群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1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界定。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数据。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搜寻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CD(DVD)-Rom、电子邮件、网站、计算机模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网络下载、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与数字化资源一样存在多种形式。

“机制”一词起源于机械构造理论,后来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部分在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因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即为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和过程。它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与理念、规范与标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

2建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中华学习网首席执行官黄波在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内外经验与实践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很多院校都在建自己的资源库和技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共享机制,让各院校尽快的用大家共享的资源,尽快实现全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共享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igitizationeducationalresourcessharingallianceofuniversities,DeRSaU),借鉴CoRe,联盟中的每个高校都是其成员。本组织为非盈利机构,是区域性大学的联盟。以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一个组织,想要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联盟的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如果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体制和资金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阵,很难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持续发展。所以联盟应该建立相关的部门,对联盟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成立资源部,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成立网站部,进行联盟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等。

联盟的经费可以是政府或学校赞助;申报项目资金;联盟成员会费;培训服务及其他收入。联盟须展示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成果;可以优先、免费使用联盟的资源,并能得到技术支持;参加项目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监督权、选举权。联盟成员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使用联盟推荐的资源时,须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按时交纳会费。

在DeRSaU建立的基础上,我们从理念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共赢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讨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若干问题。

2.1共享相关的理念与技术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联盟中各成员的理念。联盟管理理念、教育资源数字化理念等等。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旧的理念。比如一些成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兴趣浓厚,但对于教育资源共建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是,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所有的联盟成员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网络中去。

在共享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的共享,不断更新观念。当然理念的共享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些奖罚策略来推进联盟成员的理念共享,能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从而推进联盟管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创新。

一个理想的资源共享体系应类似当前的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环境。对用户来说,它把众多同构、异构的资源整合成了同构的虚拟环境。因此,实现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资源共享体系,我们应该共享技术。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需要运用的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技术的共享,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资源数字化标准包括:资源编码相关标准(字符编码标准、静态图像资源编码标准、音频资源编码标准、视频资源编码标准);资源组织标准(SGm、HtmL、XmL)、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标准(机读目录maR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规范更多。可见,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混乱、多元,对资源数字化时依据的不同标准导致资源应用方式的五花八门,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它制约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相互操作和交换,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这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保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蒋颖、彭绪庶主持的院重大课题(B类)“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对资源数字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我国数字化资源标准混乱、多元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DeRSaU应该在联盟内部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3设立共赢的机制与活动

DeRSaU对联盟成员的有效管理和组织,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并且避免了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高。

这是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共享机制,联盟成员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联盟成员可以参加联盟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联盟成员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盟网站上找到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eRSaU)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

2.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相当不完善。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另外,教学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版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强网站的安全维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网站的安全性。目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实施来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移动agent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2.5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高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联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而且有效的,并且适合联盟的机制,该机制的动机,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和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考核制度,它可以激发联盟成员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勤奋工作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潜在能力。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即要达到工作细化的目的、联盟系统必须全面分析收集和激励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工作质量是好还是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DeRSaU通过建立评估中心,制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例如以高校参与联盟活动的资源“共享量”作为主要考核机制(共享量指参与资源共享的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并根据评价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形式(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奖励方式)给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秀高校以奖励,从而刺激其它高校、单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的方式来刺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体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3

关键词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网络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社区智能社区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3.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4

1.三维数字艺术能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意图

三维数字艺术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媒介,它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机融合,使包装设计更具有视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如,在广东“佛山祖庙”传统美食“启聪饼”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树立“启聪智慧,开笔有礼”的设计理念和创意,通过三维数字艺术呈现近似真实的效果,最终使这款“启聪饼”的包装设计得到厂家的认可,也深受参加“开笔礼仪式”的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2.三维数字艺术能让观众产生全新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

三维数字艺术能在只有长度和宽度的二维电脑平面上呈现既有长度、宽度又有深度的三维数字图像,临摹和再现真实世界。设计者应用三维数字技术不但可以模拟真实的世界,还可以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全新的视觉效果与心理体验。三维数字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在电影、游戏等领域里也大显身手:经典游戏《使命召唤》系列使玩家有身临其境之感;三维数字电影《阿凡达》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超乎想象的虚拟世界。

3.三维数字艺术能使设计师创新设计思路、拓展创作空间

三维数字艺术为包装设计实现了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不断丰富了社会和设计师对包装设计的现代需求,这就激发了设计师更新创作观念、挖掘创意思维的欲望,激发了设计师掌握特定软件操作技能、了解与掌握现实艺术设计风格的潜能,要求设计师以“逼近真实”的美学眼光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进行艺术创作,使设计作品最终实现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良好融合,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如何推进高校包装设计专业三维数字化教学创新

1.高校要转变固有的包装设计的教育观念

2l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是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创作纷繁复杂,设计理念创新多变。因此,高校在包装设计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入新科技和新教育理念,包装设计教育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三维数字艺术一直以来被严格地划分为信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范畴,其实,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只要是有助于设计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都应该积极地进行融合、交汇,不应该严格区分三维数字艺术与包装设计艺术。高校应转变固有的包装设计教育观念,将三维数字艺术的技术与方法融入包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高校要重视包装设计专业的三维数字化教学

高校要高度重视包装设计专业的三维数字化教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改革教学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期考核硬件设备、教学课程、软件资源,优化包装设计专业的外部实践环境,组织开展包装设计艺术大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要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不断更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使包装设计专业的三维数字化教学符合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力促进包装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

3.高校教师应创新包装设计专业三维数字化教学模式

在三维数字艺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结合案例分析,采用以设计软件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熟练掌握电脑绘图的步骤与方法。要实现包装设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技能的有机渗透,实现作品设计的主题要求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包装设计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作理念、创意的有机融合,全面推行“课堂表现+试卷+上机+创新活动”的考核模式,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4.高校学生要树立包装设计三维数字化的设计理念

新颖的三维数字艺术应用,给包装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以前的手工绘图现在被电脑、影视及互联网技术取代,三维动态设计不断发展,时代赋予设计师新的要求和技能。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创新设计理念,贴近社会需求,利用三维数字艺术对设计作品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的创作与思考,从三维立体空间感受包装设计的真实或者近似真实的视觉效果,感受三维数字时代包装设计艺术的价值定位。

三、结语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5

首先,我国各个高校已经逐步实施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处理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包括历史文献在内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文本、图像、影音、软件等数据信息。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加工、保存以及进一步研究。其次,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主要通过互联网实施。所以,我国高校是为读者提供现代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其主要是在社会信息的基础上构成的具有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等基本功能,在管理中嵌入丰富的超容量及多种媒体介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再次,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在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说,起步较晚。但是在建设过程之中,依托我国日趋完善的高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也较高,不少图书馆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管理功能从传统手动操作到现在的计算机控制管理。图书馆的自动化发展,为其向数字化管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问题

首先,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之中,发展理念主要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所以在发展中完全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其中的发展理念,还是发展过程、发展模式等方面都是以西方国家基本形式相适应的,所以这种发展理念,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方式较为僵化,不能完全适合自身的发展。其次,在信息数字化的过程,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的各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自身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在发展中缺乏对于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关注,导致该项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也相对滞后,这种数字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支撑的力度。再次,由于我国高校的网络建设以及其信息资源每一个高校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各个高校之间不能进行借鉴学习,阻碍了其发展之中的共同提高。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建议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

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马克·第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7

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使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有了新的跨越,不仅可以缩短整个设计流程的周期,甚至可以减少模型转换的偏差,能够帮助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消除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过程中有关设计交流的障碍,最大程度降低距离和时间因素的限制,更加方便了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工作协作,有利于他们从设计到生产等各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整体的探索研究,从而减少各个环节间可能出现的误差和矛盾,最大限度地加快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进度、提高设计质量,并且可以大大节约各个阶段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得煤炭企业科技领域的协同运作更为顺畅。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此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还可以生成许多用传统的方法难于实现的特殊效果,进一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使设计组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不同设计组之间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协同设计,并且能够在国际一流设计水平的参照下进行正确的评价及及时沟通。这样就可以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与设计自由度,使设计师的想象力以及创作欲望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更加有利于进行集体智慧的创造和高水平严要求的设计,减少了传统设计进程中的障碍,降低了设计成本。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系统,将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的初期规划和一切方案设计包括末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过程,数字化技术为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建模工具,大大减少了对设计师个人美术技能的要求。通过相关技术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衔接,使可利用的信息更加准确,而且使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能够为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设计提供科学有力的借鉴依据,把煤炭企业供电系统设计师的方案直接转化为图纸,更加有利于生产与施工作业的高效运行。

2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理念的时代要求与发展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者在观念上实现了彻底的更新,加之计算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客观上在潜意识中改变着每一个人的观念,因为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网络为信息中介的现代化交流方式上,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理应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意义的设计理念,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发展的需要。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进一步更新设计理念,让数字化技术对煤炭企业的工业设计发挥重要影响,为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智能化、科学化发展新天地。时展的客观环境对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以环境保护为中心主旨的绿色环保策略受到高度重视,一切科技发展的先导是环境保护,绿色经济模式,再不可能把煤炭企业的快速经济发展凌驾于环境保护意识之上进行无限制的高耗能污染设计,以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为宗旨发展媒体企业经济。进入数字化技术时代,在煤炭企业供电系统设计上除了关心设计的质量和效益,更主要趋向于设计的环保型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更加体现数字化时代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精神。如今的时代以绿色环保为主的设计理念不仅在煤炭企业施工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而且数字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有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环保理念的结合,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对人文生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方案要体现绿色环保理念,避免煤炭资源的低水平开采,要实施科学高效运作,保障节能降耗,避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蹈覆辙,强化能源与原材料的有效利用价值,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总体布局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为根本保障,尽可能实现减少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破坏。在煤炭企业实现数字化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在机械设计方面尽可能满足时展的要求,符合大众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及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体现设计方面的人文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们也将在传统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向设计工作的个性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发展,数字化技术对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工业设计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设计师的个性化意识与时展所要求的理念更加贴近于市场的选择,在某种程度更加有利于产品性能或者设计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个性化、市场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为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们提供了进一步展示才华的机会,追求时代潮流与个性化发展是现代科技领域为煤炭企业供电系统的工业设计师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波及各行各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降耗标准,几乎成为现代企业对工业设计者的时代考验,如果在这一方面不能过关或者做的更好,就会自然被数字化时代所抛弃。

3结束语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8

关键词: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观念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F713.8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42-03

innovationof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ConceptintheBackgroundofDigitalera

LiULing(Xiang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Jishou416007,China)

abstract:nowthesocietyhasenteredthedigitalera,thewayofinformationdisseminationhasalsochangedalot.traditionalinformationprocessingisacomplex,time-consuming,laborious,butalsoputalotofmoneytoprintorothermeansoftransmission.thedigitalagehaschangedthetraditionalcommunicationmode,datatransmission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anewgenerationofcommunication,whichhasthecharacteristicsoftimely,fast,time-savingandlabor-saving,andcanalsorealizethesharingofinformationresources,thedigitaleraisa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expandthe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space.thispaperfirstintroducesthedigitaleraof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features,andfurtherdetailedanalysisofthedigitaleraof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ofthenewconcept,toprovidesomereferencecontent..

Keywords:digitalage;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newideas

internet:.cn

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数字化时代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也在不断更新,步入了一个广阔的科技领域。视觉传达设计增加了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拓展了设计效果与理念,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不断产生新的思维转变。步入数字代时代,人们的理念与生活方式都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具有一定综合性质的,可以看出,数字时代的出现给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促使其产生全新的设计观念。

一、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特点

数字化时代给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设计领域,是一种新型媒介视觉的传达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数字化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当前的设计要求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它摆脱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思维方式。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操作、表现与传播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总结出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协同性、综合性、交互性、高技术性、图像视频化的几个特点。

协同性是指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把声音、图像、视频、文本、动画等多种传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形成视听结合的图像形式,转变相对统一,并且具有多种传播方式的协同形态;综合性是指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手法上以及运用技术上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运用多种传统动画、图形设计和影视表现手法,同时还要运用网络通信技术、电脑图形以及音频等表现方式,这就涉及到设计师、音乐师与工程师等多人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其涉及到较大的信息资源与制作、设计力量;交互性是指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操作环境具有人与机器产生互动与交流的特性,运用好交互界面与交互功能直接影响着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所表现的设计内容的质量;高技术性是指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需要使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字视频与音频、通信网络、光盘存储等多方面的高技术设备,而这些设备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种类、性能与技术上都会不断地进行更新,同时促进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图像视频化是指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需要通过音频、视频输出等相关设备在受众群体面前展示出来,使用者可以通过键盘、触摸屏、鼠标等方式反馈用户信息,从而进一步实现交互功能。虽然现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依旧包括了传统的文字、图形、印刷等手段,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图像视频的方式来表现的,并且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

(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化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设计。目前,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在当今的社会工作与生活中,数字化已经形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视觉传达设计合理运用数字化信息,会有效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效果,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改变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不足之处,在视觉传达设计效果上不断提高设计效率,能够表现出更加美好的感官体验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时俱进的设计同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同时,数字化设计也是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主流形式。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与普及,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中数字化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内容。数字化设计是体现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把数字技术有效的与视觉传达设计融为一体,可以快速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且创造出更多的设计观念,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追求,具有很大的主导作用。

另外,数字化最为明显的一个作用就是不断刺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内容比较单一,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与关注,而数字化视频传达设计可以采用多种媒体与工具,把视觉、听觉和语言等多种人类感官上的感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升视觉传达效果尤为明显,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远远不能满足现式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运用数字化设计,才能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数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使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进行设计与组合。

(二)视觉传达设计人性化

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趋向于人性化设计。现在数字化信息与技术都在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条件已经适应不了当信社会与群体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是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趋势,在各类的视觉传达设计上开始注重人们心里最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浓烈的人情味。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受众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与掌握人们的心理特点与日常的生活习惯,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会更加贴切与真实,让受众群体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加深印象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明显的直观性,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上却不够直接,比较委婉、含蓄,制约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空间。而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人文关怀,是设计者对传统设计观念上的一个改变,体现出人文关怀使受众群体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所表现的内涵。现在很多公益广告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比如: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不记得眼前的青年男人是自己的儿子,经常做出一些等待儿子小时候放学回家的事情,有一次儿子领父亲出去吃饭,父亲颤巍巍的把饺子揣进口袋,儿子在众人面前感到特别尴尬,问“爸,你在干什么啊!”,这时候父亲回答“我儿子爱吃这种饺子,我要带回去给他吃”,青年男人顿时感动了,可以忘记任何事情,却忘不了自己还有儿子需要照顾。这个广告感动了很多人,充分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亲情相处,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文关怀得到完美的展现,对于当代年轻人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问题也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绿色视觉传达设计则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直接体现出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因素。提倡绿色环保是很多视频传达设计师改变创作思维的一个表现,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让人们更加注重环保与健康,在设计时把环境与人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在表达出人类现在面临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要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比如:一个保护森林的公益广告中,画出一棵大树,然后随着人们使用纸张的增加,树木要逐渐减少,从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手法,提醒人们节约用纸,避免更多的森林被砍伐,最后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自身的生活环境,结尾的广告词,“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对提供绿色环保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与警醒作用。

(三)视觉传达设计大众化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在表达上更真实与贴近人们的生活与实践。视觉传达设计大众化是把受众群体视觉方面的信息与交流适应更多人的需要,让更多人接受与理解设计的内涵。改变传统设计中侧重于个人品味的设计,转变成公众群体的大众模式,热播的电视与电影都是大众艺术的一种体现,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使这种大众艺术得到更好的推广。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手法也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受众群体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标,可以通过流行艺术简单、直接的表达出设计观念,所体现出的设计效果更具有亲和力,使受众群体形成潜移默化的接受。

数字时代的信息传输非常快速与发达,对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有所了解,尤其在设计上贴近大众,使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的设计技术,现在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与工具就可以实现,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者。并且随着交互发展,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尤其那些构成大众文化的影像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观念,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者。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也是属于一种社会性质的工作,为大众提供服务,也是设计的根本,数字时代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方式与工具,受众群体可以参与设计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设计原则不能脱离大众,只有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符合大众需求,才能促进设计的发展与应用。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化

视觉传达设计的动力源泉就是在设计上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所在。设计的自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作品的质量决定着设计的效果,也是对创新的一种评价,而这种创新就是在思维上与理念上的创新,从另一种新型的思路与角度去设计作品,根据已经掌握的设计经验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意识,在表现手法上、风格上与材料应用上都有别具一格的特点,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创新设计离不开直觉的思维方式,要对已有的设计模式进行反复的参考与探索,打破固定的思维束缚,敢于对新型的设计进行挑战,在不断的研究中得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它需要设计师更加灵活的运用设计语言、材料与立意,不断求新,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设计,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者创新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上只注重正确单一的表达,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与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化,就需要在设计理念与技术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群体越来越高的需求。在数字时代掌握与应用设计软件只是创新的基本工具,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在人类的思想与艺术修养上的创新,了解与分析人类的本性,掌握文化背景,通过认知受众的价值观与习惯,展现出一种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设计作品,提高可信度。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化是有很大的发展基础与前景的。

(五)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多样化

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多样化是受到视觉传媒与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数字时代所出现的新型材料与技术可以实现设计师理念的创新,还为设计师提供了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摆脱传统设计观念的束缚,在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转变为多种形态的设计,可以及时、准确、直接的表现出时代精神,以人为主体是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现在人们的消费能力在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因此设计师要及时了解与掌握当代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展开多样化设计,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设计方法多样化可以体现出多样的设计风格,可以灵活的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再把这些素材进行解析与重组,扩大设计空间,使设计方法多样化,给受众群体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电脑设计是设计方法的开拓基础,它可以实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具有灵巧、随意的特性,电脑设计所表现出的艺术手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设计,而使设计的视角与空间呈现立体化,有效的结合二维与三维空间,创作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给设计者带来许多创作的灵感与思路,使设计作品给人的感官与心理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设计方法多样化给设计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设计效果上更加追求艺术化、视觉化,不但可以表现出设计个性,还能带给受众群体以视觉上的享受,从而达到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

结语

数字时代给视觉传达设计注入了更多的创作元素与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不断创新,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者,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设计创作经验,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创新设计观念,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视觉传达艺术作品,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逢和,陈德伟,许兵,等.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艺海,2011(07).

[2]邓超群.论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发展[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3]张俊竹.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6(03):111-113.

[4]陈雁杰.设计定位的终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肇始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该项目旨在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校园网基础上,通过更加先进的信息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来构建一个能够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字化空间。经过20多年来国内外校园管理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已经逐渐完善,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校园环境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所有资源的数字化,以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学校园管理的效率和拓展校园管理的功能,使各中学教育管理水准提升一个档次。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应当包括几个方面,如:实现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一切活动的数字化;实现学校全方位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立和分散的局面。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学、学习等多向交互,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自动化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充分提高了学校的综合效率。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各所中学都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但总的来说,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坚持“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三个必须”的原则基础上,以设施建设为基础,进行重点资源开发,保证配套的方针政策,同时进行必要的师资人员培训。

1.数字化校园理念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集现代化教学、管理与科研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它比一般校园网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它不但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包含了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还包括全新教育理念在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相关者中的思想渗透,逐步取得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体现在各自的行为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2.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设施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完善、提升校园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是进行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同层次活动对网络性能的要求,必须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建设或升级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等)在内的硬件基础设施,根据各个办公和学习场所等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规格的设备,才能使校园网络逐步得到完善和升级,保证校园网高速才能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以实施。

3.校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校园网就等于修建“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没有丰富的网上资源,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也发挥不了多大用处。因此,在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应加大网上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积极引进或开发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源管理等。开发诸如教学网络系统、教学辅助系统、数字化图书信息系统等与之相关的系统,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课件、教案、教学实景等资源集成为课件库,把教学背景资料、史料、案例、教学参考资料集成为辅助资源库,把图书馆建设成检索方便、涵盖全面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中学管理者、实施者和普通的教职员工、学生的理念重构入手,同时注重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的集校园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林炜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

数字化发展理念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数字媒体技艺理论基础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6]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