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技术含义十篇新媒体技术含义十篇

新媒体技术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08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1

现代主义感官审美的媒介文化属性

电媒是技术社会形成的前提。而电媒的技术感知与现代主义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形成媒介、技术、文学、艺术的相同感知,对现代主义文学与对电媒分别出现了神话感知的表达就是一个例子。研究媒介理论的何道宽指出:“质言之,技术、媒介、环境、文化是近义词,甚至是等值词。”电媒的感官审美,使现代主义文学转向非理性的审美,背离了印刷媒介时期现实主义观念文学的社会理性。现实主义属于认识论主导,电媒语境的现代主义是形式审美主导,认识论与审美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现代主义转向审美,形成文化转向。C.德里斯科尔的《现代主义的文化研究》,对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予以互释。该书的第7章与第8章两次提到,现代主义是现代性中的“文化转向”。戴维·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一书中,也有“时空压缩和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崛起的现代主义”的提法。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新的审美文化的起点与标杆,其根基在于电媒介的出现,电媒介使社会与艺术进入了崭新阶段。18世纪、19世纪的科学影响了文学观念,但科学观依然是一种观念文化。而技术则不同,已经脱离观念文化,其对文化的影响不是观念价值,而在感知审美,它与观念价值有一定的对立。技术常被视为文化的对立面,被排除在观念价值主导的文化之外。这是对现代主义的理解一直忽略电媒介与技术作用的原因。电媒对感官的塑造力,兴起了影像文化新形态,其成像技术与即时传播,带来了一切领域传播的审美化。艺术家们的感知,过去以哲学和科学为主导,而20世纪则转向了以技术与媒介为主导。对现代主义形式勃兴的审美现象,一直没有结合媒介进行理解,而只是就形式而论形式,走向审美自律,这忽略了现代主义审美的媒介塑造。从社会角度看,形式本身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过去理解审美自律,偏重自律,而忽视了形式的社会性的一面。乔治·马尔库什说:“形式是文学中真实的社会元素……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连接的纽带,是唯一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审美的文学范畴。”此外,卢卡奇也强调过形式的客观性,他认为形式包含一种世界的和思想内容的质的“内涵”整体。这也说明形式与社会有所关联。我们不妨采取n.弗莱的平行说来看分离。他认为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新的经济结构与老的政治结构并存的局面,且是一种对立关系。现代主义与技术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同样形成分离,不是包含关系不等于没有关系,还存在平行与对应的关系。过去文学被包含在社会观念与阶级关系中,是反映关系,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与社会分离,构成的是平行与互喻关系。

文学艺术作为现代性核心领域的文化功能

现代主义联系于新的电媒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技术生产带来的物质环境、商业环境与消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联系于系统化管理所带来的民主社会与大众社会形态。它本身承载上述文化,如布克哈特所言,文学艺术与科学本身是都包含在文化中的。从现代性文化看,艺术与科学是其中两个主要构成领域,相当于一个是审美现代性,一个是社会现代性,对二者的分离的强调,切割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联系。马尔库什说:“文化现代性具有一种持久的结构,这个结构使它成为一个统一体,但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的统一不是建立在主要成分渗透并约束所有其他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体建立的事实基础是,不论在范畴上还是在制度上,文化中的两个最有意义的领域都以两极对立的方式构建在一起。”对立的两极正是科学与文学艺术。这种对立带来“作为文化的现代性所具有的歧义性、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对现代性文化缺陷的反思一直存在,也是现代性文化的一部分,文学艺术属于反思的组成部分,有时称之为审美现代性。一方面,科学属于遵从单一理性不断向前的部分,正是科学技术单一效率目标的后果,即科学技术“突破自然的限制——一种不断进步的理念要把盲目的、抵抗的自然转变成顺服的自然、作为物质资料的自然;一步一步地接近无限遥远的绝对支配的目标”。这种现代性的走向,使社会充满悖论与异化,现代性背离了“完整的人”,产生“片面的人”。但另一方面,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也从不曾停止,其中,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属于现代性文化矛盾对立中的自我反思部分。技术的非人文化、非人性化与应用的逐利原则,排挤了人的中心地位,使社会的异化程度加深。技术社会被技术原则组织与主导,被追逐利润的工商精神与实用原则所统治,人的价值被漠视,有机的关系与自然秩序被排挤。“我们被一再告知,不断向定位于无限性目标的靠近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想法,而且每次操控的成功接踵而至的是其不可预见性结果的风险和不断加剧的恐惧。”此外,科学与艺术一方面有矛盾,另一方面却又存在互补。“因为文化的两个主要领域是互补性的对立面,所以每一个都可以作为补偿,来弥补被对方提升为内在价值的原则危险的片面性。”“在这种处境下,艺术——主要由于它们的去功能化——可以发挥补偿的一般功能。艺术是现代性中最卓越的补偿领域,因而它就成了一种救赎力量。”宗教衰落后,科学成为一种新救赎。科学、道德与艺术取代宗教与形而上学之后,艺术与科学、道德出现第二次分离。科学、道德是理性主义的,科学受到质疑,道德受到遗忘,科学不再能承担现代性社会的救赎,当历史、理性、道德、逻辑等都随之不能承担技术社会的文化组织原则时,唯剩下艺术审美担此重任。艺术的拯救之所以被认为与宗教的拯救具有相通的地方,在于它们给人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宗教给人许诺一种现实的满足,即来世的满足……艺术创造一种现世模仿,它可以作为一种许诺或保证,作为来世的一种映像。”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在失去形而上学与观念文化崇高价值的技术社会,成为信仰文化、价值论观念文化与理性文化失效后的补位与替代,它的超越性的审美功用被提升到了救赎位置。这充分彰显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文化功能。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新文化的六个维度

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之前文学不具有或不突出的新文化维度,决定了其新文化属性,并支撑其作为一种新文化模式,代表整个西方世界的根本转型。

(一)技术塑造维度

由于人们习用了上千年的人文认知框架,不习惯将技术与文学扯上关系,因此往往将现代主义文学演变视为艺术家的创造或归结为文学自身的发展。技术引发了20世纪科学范式的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改变了牛顿的机械力学理论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技术的思路是非决定论的,电力技术的自主性与自身逻辑,显示为新的文化原则。技术的自主,指技术按照自己的属性运行。新技术经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多目的的情形,打破了原因与结果的单一关系的因果律,不确定与无法预知被推广开来。因此,技术思维取代了严密的原因与结果的科学思维,也颠覆了序列思维的主导,呈现出比线性思维远为复杂的无序状况。技术工具也与感知有关系。唐·伊德说:“新的工具化给出了新的知觉。”他认为,“现代科学与所有古代科学的明显区别体现在工具上”,“现代科学包含一种自身在工具设备的感觉上的可感知性的新模式”。新工具与新技术及其系统化环境,兴起了一种新文化。第一,高技术环境成了人工环境,社会现实被技术中介、由技术构成或被技术转化,因而“我们的生存是由技术构造的”。第二,成像技术的去远性形成信息堆积的马赛克,呈现为复合文化,单一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受冲击,国际文化思潮兴起,现代主义正是这种思潮之一。第三,“成像技术有‘再生’或‘产生图像’的能力”,而“图像是真实的,有自己的呈现,并不必然属于‘再现’,而是一种独特的呈现”。因而,审美摆脱模仿转向创造。现代主义艺术家的逐新就是追求创造的表现。

(二)电媒介塑造维度

如果说技术并不直接对接于文学的话,电媒介则直接塑造艺术家的感知。麦克卢汉发现了电媒感知及环境的人工化与艺术化。人造卫星使地球成为一个被看对象,自然、地球都艺术化了。麦克卢汉说“机器使自然转化成一种人为的艺术形式”,自然与文化的对立消解。新的影像媒介产品兴起感官化审美、时空的聚合使线性历史叙事以及历史认知范式受到冲击。“技术破坏了精神与历史实体的结合,这个结合曾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技术时代确实给很多东西带来了死亡。”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空间小说形式。电媒的即时连接,让联想与象征有了自发发生的语境,带来意象勃兴。现代主义各流派都包含象征。现代主义文学与感官化经验美学相连、与意象为基础的象征美学相连,也可以说与新的媒介美学相连。

(三)感官审美维度

电媒的塑造力超过了观念文化的塑造力,电媒使意象直接与符号连接而无需真实对应实物,意象审美随处发生,不像现实主义需要有现实或实际原型为参照。现代主义审美脱离对应物而以想象与创造为主导,审美勃兴与创造风行。现代主义的审美转向来自电媒介感知塑造,感官化与直觉化形象,成为新媒介属性,形象即美,新媒介传输的形象都是美的。这样的媒介传输,也是美的形象传输,可以说使电媒自带美,一切被电媒所传播的,因形象而具有审美特征。这种感官形象感知影响到所有领域。苏珊·桑塔格强调,一切现象在镜头面前获得了平等性,这使得对物质的感官体验被放大,感官的、身体的、物质的东西都平等地进入文学艺术中来,弱化了道德等观念价值。现代主义的审美转型,与实践的大规模扩大也有关系。技术创造物质,即丰富的商品,包含有美的意象。现代主义的审美与工业设计、商品设计等包含的表象化与外观审美一道,形成美的潮流。电媒的感官化兴起表象价值,文学不再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理想王国,而传播各种物质美的意象。电媒介还改变了过去文学的上层建筑属性,使之成为“穿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界面”的存在。马克·波斯特将电媒时代的文学艺术,归到整个信息化生产。他说:“我之所以将‘信息方式’与‘生产方式’相提并论,是因为我看到了文化问题正日益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心问题……意义的建构已毋需再考虑什么真实的对应物了。”媒介形成一种特殊的生产,即信息生产方式。形象、符号传送的传播方式、传达的感知模式,符号本身成为文化范型。而文学艺术同样被纳入伊格尔顿所说的“文化生产”的视野,很难说它就是上层建筑。新的媒介审美可以脱离对应物,以象征、感官化与符号化构成新型审美。艺术家以抽象化来制造反环境,以追求表象背后的东西,那么抽象化本身,是对媒介环境的反环境化,成为艺术化的手段。

(四)“现代性”维度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与政治思想的一个主导框架。20世纪随工业体制制度的确立,现代性进入新阶段,作为新的历史框架与社会框架,框定了新的文化形态。“审美现代性”强调的是反现代性,让人忽略了现代主义为现代性所兴起的事实。20世纪现代性对进步的加速追逐,破坏了人所依赖的社会稳定性;社会分工使信仰被专业追求取代,哲学、政治与宗教都成为专业领域的事情,社会丧失了精神向度。社会失去精神目标,变成了一盘散沙,源自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的不断分化;也源于技术引发大规模实践活动,相互不具有同一性;还源于技术没有人文关怀。20世纪现代性处境中的人,基本不再有反抗。最具反抗的形象,被认为是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其实他并无反抗的言行,不过是以冷漠对抗世界而成为反荒诞英雄。文学的理想性下降,异化与荒诞成为基本面。

(五)跨学科维度

电影、艺术、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对文学形成交互影响。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在20世纪兴起了新一轮的改变。政治、历史、理性哲学对文学的权威性有些过时。现代主义文学与新型学说网状互联,不再是谁被谁决定,而是它们具有共同的土壤——工业体制社会与电子媒介语境,学科之间更多是呼应、互证,而非过去教材所强调的哲学思潮等决定文学思潮。显著的例子是,20世纪初的尼采热和麦克斯·施蒂纳(maxStirner)热,与现代主义的形成相呼应。心理学领域也兴起了同样与文学交织的事件。定居巴黎的匈牙利心理医生马克斯·诺岛(maxnordau),其反现代社会的《传统是我们的文明》难以置信地印了73版。在表现手法上,现代主义被认为吸取了电影蒙太奇,文学与电影的交互影响成为新范式。

(六)反文化性维度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2

新媒体技术的知识衔接

要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被新媒体所识别和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所用到的技术从现在来看应包含pDF、XmL、CSS、JavaScript和HtmL5等。除pDF外,其他各部分如果独立讲授给印刷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和传统印刷课程的联系较少,理解难度大,相应的训练还非常不足。在现阶段,新媒体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市场远不完善,供需双方都还在摸索,学生以此作为职业方向的市场成熟度还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将上述新技术和传统印刷课程结合的平台就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深入接触新技术、新问题,同时所学内容在当前印刷业中也有用武之地。基于这个分析,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可以充当这个平台。因为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和传统印前总体相似,且数字印刷也包含了不少新媒体内容制作所必须掌握的it技术。比如版式编排、字体、图像处理等方面和传统印前是一致的,pDF文件整理、色彩管理等既与传统印前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部分则正好是新媒体内容所必须了解的。除此之外,数字印刷的核心特色是数据的可变性。数据整理离不开数据库技术,这是印刷工程之前较少接触的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向新媒体技术转型绕不开的内容。因此,针对可变数据印刷,可以在印刷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掌握数据库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XmL+inDesign”可变数据印刷教学内容。该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版面设计基础,也加入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内容,如XmL单纯提供数据(内容),inDesign则提供版式,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变信息的版式化。该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mL基础、多种文件导出XmL数据、XmL修改与验证、inDesign样式、inDesign与XmL、XmL导入inDesign、标签映射、样式与标签映射、输出pDF等。从实践效果看,inDesign作为专业排版软件为广大学生所熟知,而XmL作为数据存储工具相比于其他专业数据库更易于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学生学了一部分网络知识之后,对HtmL的认知会迁移到XmL上来。

新媒体技术教学体系

XmL与inDesign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变数据印刷。XmL还是各种数字媒体常用的内容存储格式。而inDesign的应用也不仅仅是排版,除了可变数据之外,inDesign还支持JavaScript开发的脚本,这些脚本可以为版面设计提供各种自动化工具。因此,以大家熟悉的inDesign为平台,学生可以把JavaScript作为印前开发工具,也是在传统平台上实践新技术的一个方式,从而为数字内容制作的转型做好技术储备。JavaScript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该脚本语言和HtmL5实现在各种媒体上以恰当的格式内容。

总结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3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企业品牌传播的策略和渠道。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着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在传播行为上,新媒体环境中的消费者从被动接受方转为主动分享者。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促使企业改变了品牌传播策略,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创造受众群认同的品牌。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概念的不同含,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带来的品牌传播变革加以分析研究,最后根据多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形象特点,提出不同的推广策略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

品牌;企业形象;多媒体;形象设计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其形象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地位和公信力。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品牌设计提供了新的传播模式和发展空间。如何在设计日趋数字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播属性改变设计观念,创造出既能体现企业品牌内涵,又能传达有效信息和新媒体特点的品牌形象,是值得经营者和设计者为之深思的问题。

一、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最早出现在1986年的计算领域之中。将其作为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则出现在最近几年。从概念上看,多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多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将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动态因素与图形、文字、线条、造型等静态字符以整合运用,传达信息的传播形式。狭义多媒体,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符号,对艺术作品进行的任意组合。虽然概念范围和范围界定有所不同,但广义多媒体与狭义多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以计算机(包括网络)为传播介质;不同的是,前者更多强调的是传播媒介属性,研究重点主要放在网络媒介上,而后者则更多从设计手段出发,其设计过程多以电脑为载体,设计效果也往往离不开网络传输。

二、多媒体设计的优势

(一)整合性、兼容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设手段,多媒体的设计手法较传统媒体视觉设计复杂和多样化,其设计手法既包含图形、文字、动画设计等传统媒体的表现手段,也使用了以图像、音频、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媒体的表现手法,是多种技术手段的整合结果。

(二)交互性

是指由于多媒体设计是兼具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特质,因此其操作环境具有人机互动的特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的可能性和能力。设置良好的交互功能和交互页面,是多媒体视觉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三)协作性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将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

的传播效果融为一体,形成视听结合、传接相结合的设计图像。协同性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将海量化、多样性的信息方式转变成可由电脑统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四)多频化视频、音频化

与传统媒体传播介质不同,多媒体视觉传达信息的方式多是通过显示器、数字显示屏、音频输出装置传达给信息接受者,并以鼠标、键盘、操纵杆等接受设备反馈信息,继而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三、多媒体视觉设计的局限性

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使依托于网络的多媒体设计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但与所有的设计一样,多媒体视觉设计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页面设计的局限性

互联网的交互特点,使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喜好进行内容浏览,而网络媒体自主化或海量化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让受众的选择更加自由。相比传统媒体单一、静态的设计,网络媒体阅读更加注重的是视觉感受,因此网页视觉设计能否在最短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也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国内电脑的显示器尺寸多与16开的书页相等,过小的版面使视觉设计者无法采用与海报或户外广告相同的因素构建色彩强烈,能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冲击力的画面。这就使得网页设计在视觉冲击力显得相对薄弱。

(二)技术设计的局限性

网络视觉设计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发达的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页面的设计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又因软硬件和视觉设计的特殊要求,对仍以文字、图形、影像为基本设计元素、平面设计为载体的视觉设计技术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网络带宽的硬件限制,要求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设计要尽量做到“小而精”,如果视觉设计精美文件格式占有空间较大,就会对网络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不利于网络设计的传送和。

四、品牌的涵义及对国内品牌的影响

(一)品牌的涵义

品牌,最初的涵义是通过特定的标志在事物身上留下烙印,以加以区分和识别。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现代社会的品牌已经演变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全部体验和印象。它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快速的生活节奏、富足的经济生活使人们更加看重产品背后的隐含价值和精神感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得以快速发展,它代表了消费者个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而非产品的物理属性。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还有以建立核心消费群的品牌竞争。与产品竞争不同,品牌竞争看中的是与核心消费群体建立情感,培养忠诚感,它有其既定的市场规则,任何品牌都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以保持其在市场和消费群体中地位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品牌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一些国际品牌的资产,如可口可乐、微软的品牌就高达数百亿美元,是典型的品牌效应经济。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品依靠技术产生轰动效应的可能已微乎其微,在产品属性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品牌依靠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及稳定的消费群,成为市场的赢家。

(二)国内品牌的发展状况

全球品牌化经济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含金量高、享有世界声誉的品牌却很少。这样的反差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美食大国,我国自古就讲究“饮食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饮食也是数不胜数,但放眼国际餐饮市场,能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饮食品牌却是寥寥无几,而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可口可乐等外国饮食品牌却在国内扎根立足,对人们的餐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饮食出售的事食物,而国际知名品牌出售的事一种服务方式和价值观念。简言之,在餐饮市场较量中,民族餐饮缺乏品牌意识。又如,作为国内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历史悠久,产品附加值也很高,但在市场销售时,因其“大众”系列汽车依托于德国大众品牌,所以消费在进行购买行为时,看重的是汽车品牌而非生产厂家。这就是品牌价值的隐形影响力和价值直接体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和经营时,往往只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学习,却忽略了对企业品牌的保护和建设,有时甚至为因为市场利益而牺牲了品牌维护。因此,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下,如何凭借多媒体手段快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将成为国内企业不得不迫切思考的问题。

五、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策略

企业品牌形象的设计和建设,不仅包含设计手法,还涉及市场营销、消费群体、服务标准、市场推广等诸多领域。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考虑,企业品牌形象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识别策略

品牌的独特性说到底是指品牌设计的差异性。个性化的品牌形象突出的是品牌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感受和精神需求。消费者重视的是品牌带来的独属体验,而非产品的物理属性。网络时代的多样化选择特点,使品牌的独特属性对“个性”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如可口可乐。虽然产品经历无数次革新,但其识别设计系统却一直保持深红的底色来衬托白色的文字的图案设计,并未因经营者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具有极高的识别性。

(二)文化策略

文化,是指与消费有关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如语言习惯、、价值观念和购买行为等,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并对其购买决策会产生潜在影响。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诸多社会心理因素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因素。知名的国际品牌推广不仅包括成功的形象策划与传播方式,独特的个性文化亦是重要原因。如,重庆谭木匠木梳的设计,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长久久的生活理念与木质材质相结合,造型设计采用传统的雕花造型,整体设计古朴典雅,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温润和谐,又不失现代感,小小木梳,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产品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六、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多媒体特点

随着互动媒体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手法开始加入到品牌形象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整合运用的方式,将传统媒体中的文字、图像、线条与新媒体中的动画、视频、音乐、三维动画等传媒方式综合在一起,既为受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又为讲求效率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大容量的接受信息的理想渠道。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多媒体,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受众传达信息。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传播信息的高效手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符合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

七、结语

时代的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企业品牌如想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可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学习利用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优势来设计和建设品牌形象,还要将思考如何运用多媒体维护和发展品牌形象。这是时代赋予经营者和设计者的历史责任,也是多媒体视觉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曲飞宇.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路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5).

[2]方敏,尹建国.企业形象识别设计对企业品牌经营的影响[J].装饰,2003(12).

[3]丁喜胜.浅谈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7(1).

[4]王家华定位时代下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5]任佳春.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6]郭曲红.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频视频图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被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multimedia,一种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将信息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融于一体的传播媒体。所谓多媒体,就是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视频(Video)。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各不同。但都为数字化形式存在,即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

多媒体集成了文字、图像、动画、影视、音乐等多种媒体的特点,结合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优雅的文字、生动的画面、奇妙的动画、优美的解说、充满动感和活力的表达方式能够紧紧抓信客户的目肖,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巨大的信息容量和交互式的阅读方式可以满足客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它既具有平面广告的特点,又能达到影视广告的效果,还能同软件一样让观从参与其中,是兼三者之长最为理想的整合媒体。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是指能够同时捕捉、处理、编辑、存储和播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常见信息媒体类型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

(二)静态媒体与连续媒体

静态媒体(如文本)是没有时间维的媒体,即其播放速度不会影响所含信息的再现。连续媒体(如视频和音频)是由媒体“量子”(如音频采样和视频帧)组成的,具有隐含的时间维,播放速度影响其所含信息的再现,因此,需要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按特定的速度播放;如果播放速度得不到满足,媒体信息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捕捉媒体与合成媒体:捕捉媒体是指从现实世界中捕捉到的真实媒体信息。合成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合成的媒体。

(三)单机与网络化多媒体

单机多媒体是指完全由本机提供多媒体应用所需的全部资源。例如,基于计算机的培训与教育(CBt与CBe)、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写作、多媒体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Lan,man,wan)的多媒体应用。例如,多媒体电子邮件、计算机会议、internet电话,等等。多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也有对等模式。

二、常见的计算计多媒体应用类型

(一)文本

非格式化文本:可以使用的字符个数有限(即简单的字符集,如aSCii)而且通常字符的大小固定,仅能按照一种形式和内容使用。纯文本文件如格式化文本:字符集丰富(如增加罗马字母、各种特殊符号),多种字体、多种大小、多种排版格式。文本外观可与印刷文本媲美。

(二)图形与图像

图形:是可修正的文件,在文件格式中必须包含结构化信息即语义内容被包含在对图形的描述中,作为一个对象存储。一般是用图形编辑器产生或者由程序产生,因此也常被称作计算机图形。图像:是不可修正的,在文本格式中没有任何结构信息,因此没有保存任何语义内容,作为位图存储。图像有两种来源:扫描静态图像和合成静态图像。前者是通过扫描仪、普通相机与模数转换装置、数字相机等从现实世界中捕捉;后者是由计算机辅助创建或生成,即通过程序、屏幕截取等生成。象素是图象数字化的基本单位。每一个象素对应一个数值,称为象素的振幅。数字化位数称为振幅深度或者象素深度,如黑白图象和真彩色图象。

(三)视频与动画

帧:一个完整且独立的窗口视图,作为要播放的视图序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占据整个屏幕,也可能只占据屏幕的一部分。帧速率:每秒播放的帧数。两幅连续帧之间的播放时间间隔即延时通常是恒定的。在什么样的帧速率下会开始产生平稳运动的印象取决于个体与被播放事物的性质。通常,平稳运动印象大约开始于每秒16帧的帧速率。电影24帧/秒。美日电视标准30帧/秒,欧洲25帧/秒。HDtV60帧/秒。视频(运动图象):以位图形式存储,因此缺乏语义描述,需要较大的存储能力,分为捕捉运动视频与合成运动视频。前者是通过普通摄像机与模数转换装置、数字摄像机等从现实世界中捕捉;后者是由计算机辅助创建或生成,即通过程序、屏幕截取等生成。动画(运动图形):存储对象及其时空关系,因此带有语义信息,但是在播放时需要通过计算才能生成相应的视图。通常是通过动画制作工具或程序生成。

(四)声音

录制、存储、播放与合成。

(五)其他类型媒体

以上媒体类型实质上只涉及到视听。人类的认知媒体除此之外还包括触觉、味觉、嗅觉等。因此,多媒体与多感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

Dexter超媒体参考模型:HtmL、Http、

CGi、VRmL,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Http规定了www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规则。目前在web中广泛采用的是Http1.0版本,即RFC1945,它还存在着性能缺陷和功能上的不足。为此,Http工作组在1996年6月提出了其新版本1.1。Http具有面向对象的特性,资源对象和相应的操作方法可以一起传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Java字节码传送,它实现了软件在网络上的动态执行。Http协议规定了以下主要操作:Get操作,表示以实体的形式取回所标示的任何信息,如果所标示的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比如公共网关界面CGi程序,就返回处理后的数据;HeaD操作,与Get语义基本相同,但是HeaD规定应答消息包中不能含有消息净荷,它经常被用来测试超文本链的有效性、可访问性和最近的修改状态;此外,还有poSt操作、pUt操作、optionS操作等。

HtmL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主要由一些标记(taG)组成,每个标记都有一个起始标记和终止标记,比如是黑体标记,这些标记具有描述从字体到页面排版、图形用户界面元素、各种链接的功能,随着HtmL语言功能的不断增强,其标记也在不断扩充。目前在网上广泛应用的是HtmL2.0,其标准在RFC1866中定义。HtmL的最新版本为3.0,过去叫做HtmL+,它解决了2.0的许多局限性和缺点,增强了表格控制功能,增加了数学公式描述等多种标记。

HtmL文本的框架如下:

HtmL起始标记

头部

主体部分

````

结束标志

除了以上表示文本结构的标记外,HtmL语言主要还有以下标记:

标题:、、…、

功能:描述各级标题的字体及大小

段落:

水平线:

预格式化文本:,

地址:,

引用标记:,

有序列表:

应用举例:列表项目1列表项目2

无序列表:,

字体:黑体,斜体

链接:

举例:

图形链接:

举例:

表格:

公共网关界面CGi:在HtmL描述的页面里,为了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可嵌入JaVa语言、JavaScript语言等应用,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利用HtmL语言里的FoRm这一标记结合CGi程序来实现。公共网关界面CGi提供了扩充web服务器功能的一种简便途径,它为Http服务器定义了一种与外部应用程序共享信息的方法。当服务器接收到来自某一客户机的请求,要求其启动一个网关程序即CGi脚本时,它把有关该请求的信息综合到一个环境变量集合中,然后,CGi脚本程序将检查这些环境变量,以试图找到那些为响应请求而必需的信息。此外,CGi还为它自己的脚本程序定义一些标准方法,以确定如何为服务器提供必要的信息,如脚本程序的类型。简单地说,CGi程序的工作过程如下:www服务器先将从浏览器得到的用户的输入传给CGi程序,做为CGi程序的参数,调用和执行CGi程序,并将其输出结果(HtmL文件)返回给浏览器。CGi的主要用途在于使用户能够编写用于与浏览器相交互的程序。借助CGi可编写用于处理如下工作的程序:动态地创建新的www页面;处理HtmL表格输入,完成与用户的交互功能;在web和其他internet服务之间架设沟通的渠道,如通常见到的应用waiS、whois、X.500的界面程序。利用CGi可以实现一些非常复杂的应用,比如www与数据库的界面等。CGi程序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可以利用服务器支持的各种语言来实现,通常有C、C++、peRL、Shell语言、JaVa等。

web页面中的动画图形制作:在用www浏览internet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制作精美的动画图形。这种动画图形可分成以下几种形式:用JaVa语言的应用小程序(applet)实现的动画,GiF89a格式的GiF格式图形。

mpeG图形:用Java语言实现的动画需编程实现,但其控制和表现比较灵活。GiF89a是GiF图形的一种新格式,它可以组合多幅普通GiF图形,并能控制各幅图形演播时的时间间隔、透明背景等,简单方便,这种动画也是internet网上最常见的,在网上也可免费得到制作GiF89a格式的工具,比如GifConstructor等。虚拟现实与VRmL语言VRmL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用计算机模拟的三维世界,它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两大特点,用户不仅可以浏览、展示虚拟现实所创造的环境,还可以参与到这个虚拟世界中去,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种技术特别适合应用在做一些需对特殊环境进行模拟的场合,比如汽车驾驶员培训、飞行员培训等。目前,VR技术已被广泛地用来编制三维的仿真游戏,部分这类游戏允许在网络环境下,有多个人参加到所描述的虚拟现实中,达到与现实社会特别逼真的效果。VRmL是虚拟现实的模型描述语言,HtmL语言只能描述二维的、平面的页面,而VRmL可描述三维的、立体的环境。VRmL是一种将三维数据应用在web上的规范说明,是一种描述可以通过internet相互连接和访问的虚拟世界的语言,其目的是通过VRmL不仅描述静态事物,同时制作具有复杂动态交互的仿真环境,给用户一种亲临现场的真实感和体验。VRmL是在1994年春天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www会议上孕育,在众多参加者讨论给www增加虚拟现实界面的驱使下提出来的,在当时的SGi公司基于aSCii码的inventor格式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过来,而后者已具有描述虚拟现实的能力。VRmL被设计成为inventor格式的一个子集并增加了网络支持比如超链接等。

目前使用的VRmL规范是1.0版,其最新版2.0正在完善中。VRmL规范描述了VRmL文件的格式和结构。VRmL是一种描述大量对象的属性及相互关系的语言,这些对象可以是3D事物或图象、声音、文本等。在VRmL中,这些对象称为“节点”,而一个节点具有以下这些属性:节点类型、节点名字、域、子节点。节点以层次结构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任何一个在特定位置的节点状态的变化,都会影响所有跟随其后的节点。比如在一立方体节点之前的节点定义了某些旋转和纹理之后会影响该立方体的属性。象HtmL文件一样,要想浏览VRmL文件,需要一个VRmL的解释器。目前已有的VRmL浏览器和在从事开发的厂家很多,有将HtmL浏览器和VRmL浏览器集成在一起的netscape公司,其3.0版可通过一个VRmL的解释器插件来支持VRmL,此外还有Sony公司的Cyberpassage、SGi公司的webSpace等。这些浏览器一般支持对VRmL对象的三维转动和不同角度及远、近视角调整等。

参考文献:

[1]肖川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8.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5

关键词:传播学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时代得以形成。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依赖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媒体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促进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艺术设计以时念,而且还会使艺术设计转向,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深化认识

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信息除了艺术信息之外,更多是各种高科信息,包括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艺术设计中,更重要地是发挥这些技术的传播作用,以现代的传播形式提高现代人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仅使生活环境艺术化,而且生活行为更有品位,生活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认识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与受众有效沟通,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受众要求并逐渐打开市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之路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艺术设计元素注入服装、媒体资讯、生活用品装饰等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要不断地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设计技术,运用新媒体不断地完善艺术设计,以使艺术设计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保证了艺术设计质量,其对现代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根据传媒受众的需求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现代的传媒技术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们对各种传媒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艺术设计的传统视觉传达的优点保留下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种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的传媒受众的媒体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审美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就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媒体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文化审美情趣,并要求媒体传播技术的运用要能够激发起受众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例如,艺术设计的构图上,是运用设计的手法,结合美学元素,不仅在设计中要注重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要能够给人以节律感。这就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新媒体突出,让受众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设计主题,在深入理解艺术设计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心理享受感。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因此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内容

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思想传播的过程。通过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思想,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对于艺术感较强的人而言,能够对艺术设计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解读,并能够领会其中含义。但是,对于艺术感比较弱的人,面对艺术设计作品则能够看到画面构图而不会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失败。处于信息传播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由于现代的受众普遍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元素对艺术设计创作思想以诠释,并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来,不仅使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有效传播,而且受众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含义,使艺术设计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在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信息的传播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则是借助高超的媒体技术手段,并使用各种数字化的绘图软件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调整和技术处理,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传媒受众的需求。例如,将手绘的艺术设计作品输入指定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之后,可以根据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处理,将二维设计转化为多维度设计,并对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和作品的整体图形效果都进行重新调配。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夸张处理。现代的艺术设计受众普遍知识层次比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群体也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敏感的群体,将艺术设计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在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力的同时,还会在媒体平台上互动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设计作品能够在媒体上产生互动,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作品已经充分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媒体互动可以对受众的思想和需求有所了解,通过促进双方的交流而对艺术设计内容根据受众需求而进行调整,还可以据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模式,使艺术设计内容更符合现代的文化环境而突显出时代特点。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具有社会发展性,这就决定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要注入时代元素,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对时代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对新媒体产生认知力,才能使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需要而发展。

作者:李悦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进入到一个多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多媒体技术产品的应用,同样也为军事化能力的提高作了很大程度的铺垫。多媒体数据形式一种非结构化的或者是半结构化的数据,它包含了人们可以辨别的信息,例如录音设备、个人信息文本文件以及商业数据等,还有就是也包含着人们无法辨别的信息,需要进行算法计算,进行数据的解密才能进行辨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的加密与解密,如语音信号的加密与解密以及图像的加密与解密等。因此可以这样总结到,多媒体数据一个包含特定特征、创建日期、含有语义、同时以音、视频或者静态图像的显示的数据包,人们从这个数据包中可以挖掘其它人不知道的信息,也可以直接查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例如图像的颜色、文件夹包含的文件,文件的内容等一系列用户关注的内容。多媒体数据一般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多元化管理,能够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建立文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使得用户利用多媒体系统能够快捷的查询用户需要知道的信息,并下载相应的信息文件,并且这样一个系统也提供了全面的辅助功能,例如增加文件、删减文件、修改文件以及查询文件等。多媒体数据对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有要求的,不同的电脑硬盘格式,接受的文件大小是有限制的,用户通过压缩包压缩的文件进行拷贝也是有限制的,不同电脑以及不同的多媒体数据能够进行相互传递与拷贝依赖于多媒体系统的标准化规范,使得所有的电脑系统以及所有的数据格式遵循国际标准,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发展以及mpeG-7、mpeG-21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加普及,很好的解决了前期多媒体数据的兼容性问题等。

二、多媒体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军事技术作为作战力量的主要内容决定作战方式。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军事技术快速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军事领域技术要素的庞大与繁荣,从简单的器械到庞大的武器系统,军事技术几乎要颠覆战争中人的主导性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方式的制定与实施势必以军事技术作为主要标准。因此军事化信息分析以及武器的精确制导对军事现代化影响很大,而现代的军事化战争取决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以此多媒体技术扮演中决定性作用。现代很多国家致力于国家军事技术的开发,将军事技术的进步逐渐应用于民用,经过长时间的开发与研究,从而实现军事化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军事化信息多依赖于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系统为作战人员提供一线情报以及及时的战情,友好的人机界面以及现代化的设施,使得军事化多媒体系统更加受到青睐,例如在军事化地理系统中,室内指挥官能够很清晰的知道攻击地方的地形地貌,即所谓的3D虚拟技术,用户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消灭敌方,这是数字化地图库与传感器的巧妙集合的产物,在军事化信息处理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也为打赢现代化战争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谈到信息化军事,我们知道,一旦攻击方知道了地形地貌以及获悉了攻击目标,攻击方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精确的制导,精确的命中敌方,这也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即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武器精确制导,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攻击已成为战争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技术上的进步,现代的无人驾驶飞机、跟踪导弹,侦察机的协助调查等,没有这些调查装置的协助,制导武器也是无头苍蝇,根本无法精确的定位制导,这些侦察装置所获得的是静态信息,也是最基本的信息。其次,在实施打击之前,需要了解战场的动态情况,也就是在准备攻击的时刻,获得一些制导武器所需要的比如风速、空气状况、发射点与目标的距离等信息,从而充分利用这些经过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搜集,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制导武器的攻击准确性,目前多媒体技术下的武器制导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命中几率。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军事化信息处理以及武器精确制导上取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7

关键词:本体;多媒体;信息组织;信息管理

1.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数据的急剧增长,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上的表示和获取已经成为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课题。过去的组织和应用多媒体资源呈现了一系列缺点:混乱、逻辑差、扩展和缺乏的必要的组织架构,对不同的多媒体资源有较弱的识别和管理。如何克服上述缺陷,在统一的描述框架集成了众多的多媒体资源,并基于此框架支持不同的应用程序,对于数据处理和识别、管理多媒体资源都是必要的。本文采用本体方法通过RDF(资源描述框架)和XmL提供一个统一的资源描述框架多媒体资源。基于这个框架,通过部分逻辑和推理的过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应用多媒体资源。

2.本体及相关技术

2.1本体的基本概念

本体论(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是形而上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与认识论相对。1991年,在人工智能领域,neches等人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neches认为“anontologydefinesthebasictermsandrelationscomprisingthevocabularyofatopicarea,aswellastherulesforcombiningtermsandrelationstodefineextensionstothevocabulary.”即“一个本体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则定义这些词汇的外延规则。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nowledgeSystemLaborary,简称KSL)的Gruber给出了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定义:“anontologyisanexplicitspecificationofaconceptualization”。即“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这也是最著名并被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

尽管本体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但从内涵上来讲,本体的概念有下面四层含义:

第一,概念化(conceputalization):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第二,明确(explicit):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被明确定义。

第三,形式化(formal):有精确的数学描述,是计算机可读的。

第四,共享(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2.2多媒体技术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综合一体化,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能对它们获取、编辑、加工处理、存储和展示。从研究和发展的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指的是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即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空间范围扩展和放大,而不再局限于数值、文本或是被特别对待的图形或图像,这是计算机变得更加人类化所必须的条件。

(2)集成性

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首先是指可将多种不同的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有机地进行同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集成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把不同的输入媒体(键盘、摄像机、光笔、话筒等设备)或输出媒体(显示器、喇叭等)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3)实时性

多媒体技术由于是多种媒体集成的技术,其中声音及活动的视频图像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强实时的。这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必然要支持实时处理。

3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管理技术

3.1如何组织多媒体信息

信息及数据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多媒体的数据量巨大、多媒体的种类繁多、每种媒体之间的差别又是那么明显,但又具有种种信息上的关联,这些都给数据与信息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管理和组织这些数据?如何从各种各样媒体数据中找到所要信息?如何表现这些多媒体信息?这些都是传统的数据库理论和方法尚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关系数据库的方法推动了数据库的研究和发展,但在处理非规则数据方面又不那么适应,而多媒体数据大多都是非规则化的数据。

3.2 构建多媒体信息领域本体

出于本体资源可重用性和开发协同性的考虑,一般不会将所有媒体概念和属性类本体定义在一个文件里,而是按照不同的媒体格式分别定义在不同的本体文件里,在文件中利用owl:imports属性可以在各个本体文件之间实现资源调用(见下图,所有的owl文档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查询获取关系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存储地址),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将单个媒体类型本体文件按照概念定义到多个本体文件中。本文选用了owL(webontologyLanguage)作为本体形式化描述语言,owL的优点是定义完备,以web资源为描述对象,而且是w3C的推荐标准,而多媒体信息资源适合于网络传播和浏览。另外RDF(S)资源描述框架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具有互操作性的多媒体元数据模型。mpeG-7提供的描述语言DDL可用于深刻描述多媒体信息的各项特征,用户可以有效地搜寻、过滤和定义想要的影音资料。

选用对以上技术提供良好支持的protégé-2000+owL插件作为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2000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情报学研究组开发研制并在Java环境中开发出来的,与其它工具相比其优势在于:(1)具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2)对Unicode字符集输入的支持;(3)可以免费下载系统安装软件和插件(如owL插件);(4)有为数众多的用户的支持,有利于本体的交流与合并。

3.3.本体对多媒体信息组织的作用

本体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方法,具有传统信息组织方法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点,为多媒体信息组织带来新的变革,并成为多媒体信息组织的核心概念。首先,它是一种直接体现语义的多媒体信息组织。基于分类或主题的多媒体信息组织,所表达的语义都是隐含的,只能被它们的建立者或开发人员所理解、掌握和使用,不能直接表达为机器(计算机)所理解的形式化的语义。而基于本体的多媒体信息组织借助本体描述语言,就可以直接表达为机器“可理解”的、显式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语义,方便计算机的“理解和处理”。同时,由于本体中定义的概念是在一定的语义环境或限制规则下完成的,因此,在表达概念及其含义时更加清晰和准确,在进行信息组织时也更加规范。其次,它是多维、网状的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基于分类或主题的信息组织方式是线性的、一维的,本体则采用了容易为计算机所接受和处理的体现描述逻辑的知识表现和信息组织方式,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语义网络。这不仅有利于网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的集中与整合,而且更加有利于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揭示。

4.结论

基于本体的多媒体信息组织,能将多媒体信息提炼成知识,对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知识重组和表示,实现计算机对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自动组织,从而为用户提供智能的检索与服务。本体的出现和发展为现代信息组织,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必将促进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学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2]邓志鸿,唐世渭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2年9月.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多媒体;创新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舞蹈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运用到高等教育课堂的各个角落。多媒体一定程度地触发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虽然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舞蹈教学有很深刻的意义,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仍将进一步地探讨和完善,使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发展。

一、高等学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艺术方面的学习,不仅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自身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舞蹈等艺术活动,是为了充分地发挥自我的创造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模式,并将其在舞蹈教育中表现出来。美育教育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的舞蹈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有效地提升。同时,进行舞蹈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学习舞蹈,塑造全新的自我;也通过展示自己,使别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把教育和交流,这两大社会功能结合在一起,就使学生扩大了自身的情绪、开阔了自己的心胸。

二、在高校中舞蹈教学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当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过程。现在的高等学校舞蹈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教师自身的示范和讲解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形式太过单一和单调。新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导致舞蹈教学的效率也明显下降。所以,高校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对高校舞蹈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高校舞蹈教学的研究,阐明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改革。信息技术化舞蹈的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其它舞蹈教学无法替代的。当代的大学生,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成为他们所接受的事物。舞蹈教师必须融入了新的模式,开创新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重回舞蹈教学的领域之内,重新激发自身对舞蹈教学的兴趣。各种形式的舞蹈教学应该使用一些多媒体方面的技术,比如用电脑播放视频,播放名家的表演。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和速度也会明显加快。比如《芭蕾舞》,是一种颇受女生欢迎的舞种。形式千变万化,通过自己腰部和腿部的快速摆动,使姿态不断变化,非常优美。通过笔者在教学中曾经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述肚皮舞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为大家播放中国芭蕾舞表演者的表演,给同学们呈现在一种美轮美奂的场景,激发起了学生对肚皮舞的学习热情,使得学习效果也直线上升。再比如在课余时间,跟同学们一起观看《舞林大会》。对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循环播放,以此来提升舞蹈技巧。多层次地让学生准确观察表演者的动作,最后,再进行反复模仿。这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选择喜爱的舞蹈内容共同观摩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好方法。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首先,在上课之前先创设一个学习舞蹈的情境。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师范进行模仿,他们很难理解舞蹈的内容和含义,表演出来的舞蹈也缺乏灵魂,动作很僵硬,吸引不了观众。笔者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在上课之前就将本节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件的展示中,就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个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支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笔者先下载了蒙古草原苍茫的天空,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辽阔场景的视频。白云之下,英雄少年策马狂奔的场面,使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学生在看过之后,会不断地探寻舞蹈自身所要表达什么含义,自然而然动作就充满了力量和优美,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四、多媒体教学注意的事项

实际上目前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本来舞蹈课是主角,但最后却成了展示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平台。教学任务的本身居然被忽略了,使得学生上学,学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习舞蹈的方式和手段,但若是把这种方式和手段当成了教学的主体不就是得不偿失吗?舞蹈的成功终归到底还是要靠不断的勤学苦练。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主动避免运用一些过时的、过于新奇的事物。避免对学生造成过于直接强度刺激的教育内容,以免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效果。笔者发现,在公开课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学习舞蹈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多地阻碍了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本应该建立的,以师生关系为载体的舞蹈课,变成了毫无师生交流的多媒体展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促进,也就不会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舞蹈本身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媒介,是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进行表达的一种肢体语言,而不是人和电脑之间的媒介。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舞蹈的教学,并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同时注意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成为舞蹈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利用信息技术,能促进他们舞蹈水平的提高,这样他们在勤加练习时,便会有长足的进步。让我们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就一定会点拨他们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成功。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使用信息技术平台,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作者:曹晓芳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文畅.高校舞蹈教学融入多媒体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05:128-129.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9

关键词:浅析多媒体数据库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48-01

多媒体数据库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文件管理数据的不足,同样,为了解决管理多媒体数据,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使用数据库。平坦化的数据类型不适于表达复杂的多媒体信息,文本、声音、图像这些非格式化的数据是关系模型无法处理的;简单化的关系也会破坏媒体实体的复杂联系,丰富的语义性超过了关系模型的表示能力。一般来说,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多媒体资料的方法一般是:(1)用专用字段存放全部多媒体文件;多媒体资料分段存放在不同字段中,播放时再重新构建;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相结合,多媒体资料以文件系统存放,用关系数据库存放媒体类型、应用程序名、媒体属性、关键词等。(2)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方式。关系数据库在事物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主要是处理格式化的数据及文本信息。由于多媒体信息是非格式化的数据,多媒体数据具有对象复杂、存储分散和时空同步等特点,所以尽管关系数据库非常简单有效,但用其管理多媒体资料仍不太尽如人意。而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对象的集合、对象的行为、状态和联系是以面向数据模型来定义的。面向对象的概念是新一代数据库应用所需的强有力的数据模型的良好基础。面向对象的方法最适合于描述复杂对象,通过引入封装、继承、对象、类等概念,可以有效地描述各种对象及其内部结构和联系。多媒体资料可以自然地用面向对象方法所描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复杂对象管理能力正好对处理非格式多媒体数据有益;根据对象的标识符的导航存取能力有利于对相关信息的快速存取;封装和面向对象编程概念又为高效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方法是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开发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方向。

利用有效地多媒体数据的特性去存取多媒体数据,使多媒体信息检索研究应运而生。它支持其他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内容的处理分为三大部分:内容获取、内容描述和内容操纵。(1)内容获取(populating)通过对各种内容的分析和处理而获得媒体内容的过程。多媒体数据具有时空特性,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空间和时间结构。内容的结构化(Structuring)就是分割(Segmenting)出图像对象、视频的时间结构、运动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特征抽取(extraction)就是提取显著的区分特征和人的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方面的感知特征来表示媒体和媒体对象的性质。(2)内容描述(Description)描述在以上过程中获取的内容。目前,mpeG-7专家组正在制定多媒体内容描述标准。该标准主要采用描述子(Descriptor)和描述模式(Scheme)来分别描述媒体的特性及其关系。(3)内容操纵(manipulating)针对内容的用户操作和应用。有许多这方面的名词和术语。查询(Query)是面向用户的术语,多用于数据库操作。检索(Retrieval)是在索引(index)支持下的快速信息获取方式。搜索(Search)常用于internet的搜索引擎,含有搜寻的意思,又有在大规模信息库中搜寻信息的含义。

新媒体技术含义篇10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