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工程的意识十篇工业工程的意识十篇

工业工程的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56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1

【关键词】工业工程;意识;班级管理

一、ie及ie意识

ie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ie(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及改善品质。ie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应用,ie意识在ie应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意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对物质世界有积极的反作用。所谓ie意识就是ie实践的产物,是对ie应用有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ie意识[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和效率意识;(2)问题和改革意识;(3)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4)全局和整体意识;(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

二、ie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ie意识同样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为创建和谐奋进的班集体提供借鉴和参考。ie意识中非常重视人的因素,通过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革新和发展,使每个人都关心和参加改进工作,以提高效率。班级管理同样也是要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秀成果,最终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

1、管理中要有成本和效率意识

任何企业单位都非常关注自己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提高投入的有效利用,提高在各个环节工作效率。如今大学生上学的费用可以说是昂贵的,用管理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上学成本。然而现实中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学校里每天甚至每节课的花销是毫不关心的,这种对上学成本的冷漠,导致了学习进取心的不足,降低了学习效率,挥霍了大把的青春年华。有媒体称大学生逃1节课等于浪费父母20元血汗钱。[2]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起上学成本的意识,关注自己每一节课的开销,增强学习上的动力。笔者通过日常与成绩优良的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对自己平时在学校的花销是很在意的,平时都很节省,深知父母提供的费用是通过艰辛的劳动挣来的,所以在学习中就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学习效率也比较高。他们通过制定学习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支配自己的课余学习时间,他们会处处寻找机会来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增加自己未来就业的砝码。他们在同样的学习期限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获得更多的荣誉。可见成本和效率意识如果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会有很好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2、强化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

ie追求合理性,使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要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有时候班级里一个小小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班级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工业工程师有一个基本信念:做任何工作都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改善永无止境。为使班级管理的方法更趋合理,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就要坚持改善、再改善。因此,班级管理事务必须树立问题和改革意识,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寻求新对策。

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同样也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自身也要树立起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能接收更多的新信息和新事物。这对我们做学生管理的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勇于改革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进而和班级学生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有机整体。

3、做到有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

工作简化是把复杂的问题细化、量化的过程,目的是发现问题的原因。无论是面对一个单体的作业现场,还是像奥运会那样复杂的社会活动,工业工程师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把复杂的问题做分解,简化既是分析问题的思路,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各项工作易于掌握,易于执行。化繁为简,化简为易,化易为行是ie追求的目标,这也给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班级管理也踏入了信息化时代。班级QQ群、手机飞信、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信工具的应用,缩短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更宽广的工作舞台和更便捷的工作途径。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意识,比如在学生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在确保信息不会外泄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标准化的制作同样的电子版格式,这样方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再如我们的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我们可以标准化的沿用,继承和巩固班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当然班级管理的方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更新标准,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具有全局和整体意识

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优化。班级管理同样追求班级整体最优,日常工作必须从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所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都是有助于班级的团结稳定,充分挖掘班级学生的潜力,整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优点,发挥班集体的力量。针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班集体争光添彩。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促使每位同学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班集体的稳步前进。

班级工作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确保以学校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5、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只有通过人的参与其他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其实ie在早期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的研究解决工人在作业现场的安全、舒适与愉悦。ie在提高工作效率中不是通过增加工人的劳动负荷,而是研究如何通过舒适的环境,减少疲劳的设备和工具,使工人身心不受伤害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是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是对人的管理。[3]管人,重点是管好思想、生活和行为。

管好思想一般要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各种谈心活动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细微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进行渐进了解,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其思想脉搏,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管好生活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寒问暖,给学生更多地关爱,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冷暖疾苦,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产生向心力与亲和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管好行为就是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就是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就是要求多查、多看、多说、多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荫芽状态和事发之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熟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结论

ie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ie意识常常体现在工业工程师的言行中,是在学习和实践ie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和单位,班级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ie意识为我们提供了班级管理过程中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引,如果合理地加以运用,将在达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剂功效。

【参考文献】

[1]范中志等.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11.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2

关键词: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5-02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要求,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完善条件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改变重理论教学建设轻实践教学建设的状况,克服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

一、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

具有行业或地域特色的高校,从机械工程专业的定位上应该是立足本行业或区域,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掌握系统的机械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等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等科技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为保障;以实施教学、竞赛、科研相结合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实验教学“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形成立体化、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信息化、网络化、多方位、开放式实验中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按照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实训、工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核心理论与技术,要加强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训练,增加必要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比例。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内外”结合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如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传统专业现代化。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专业。控制、信息、测试、网络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贯穿于机械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应用整个过程,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实验中心设备紧跟科技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质量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平台上进行各个实验课程的整合、改造、提高,以四个实验类别为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构成实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打破原有机、电分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训练项目整合为4个层次10个模块。如图2所示。

3.实验内容模块化。以学生为主自主选择训练模块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把基础型、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同阶段训练的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

4.实验教学网络化。(1)实验内容的网络化:实现由单机向网络的综合实验发展,现已建有CaD/Cam局域网,虚拟制造网络平台,与学校网络平台互通,有效地促进了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由单机技能教学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的集成技术教学的转化。(2)实验管理的网络化:中心将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将实验教学课件、网上预约实验、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内容都放在网上,使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网上学习、与实验教学互动。目前部分实验室的计算机已联网运行,供学生预习。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意识;教学改革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设计基本技能、结构工艺设计与制作、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采取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偏重服装工程理论基础的学习,但在工艺技能及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对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设计观念的培养、工程精确度的把握等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完善的思考[1]。工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它既包括学生在校内接受课程教学时的工程意识体验,也包括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的工程实践过程[2]。其中,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吸取新知识、构建逻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工科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1]。因此,探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新模式,不仅对于服装教育的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适岗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而且对于如何强化工科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措施

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二是专业知识深入阶段,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三是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将工程实践问题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工程意识培养的目的。1.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工程意识服装设计与工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纺织、染整、艺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并具有特有的工程实践性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部因素,指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授技能;二是内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累程度和工程意识感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教学研究、科技发明、艺术设计、商业贸易等),有效处理教授课堂知识与引导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4]。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使得复杂难懂的工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这样具备主观能动意识的学生就能在此环节更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对服装人体体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成衣制作工艺、服装立体构成、服装CaD/Cam原理基础、服装工业样版设计、服装市场与营销等一系列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形成基本的整体认知,为后续的课程实践与操作奠定知识基础。在此知识性教学环节,教师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引导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样版绘制的理解,教师随机挑选一些学生绘制的样版,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思考并加以巩固。在样版绘制时,教师要求学生有工程作图的意识,整个样版布局要美观,线条要有层次感,通过这些细节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2.专业知识深入阶段,建立小组机制,强化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基础,并未彻底掌握相关的工程知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深入分析工程知识的形成。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工程意识[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二阶段在专业知识深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本文以“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为例加以说明。“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应用专业知识、着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操技术的专业主干课程,它既是“服装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准备和操作基础,又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延续和理论补充[6]。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全程考核方式,平时绘制的样版作业和期末的课程设计均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全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学生投机取巧、在期末阶段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能够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期末的课程设计是以冲锋衣为对象分组完成,课程设计的流程及内容如表1所示。在课程设计前期,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独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素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仿真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相关的工程事物及工程因素,不断加强自身的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完整性认识[7]。3.专业技能应用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工程实践以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基础,学生只有完全把握好以上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三阶段称为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工程问题。毋庸置疑,亲身参与实践,进行相关工程操作,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和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服装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等资源,使学生感知工程现场,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系统创造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工程结构、存在形式、技术应用等工程因素,从而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例如通过学校或教师与相关服装企业进行协商沟通,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服装生产流水线参观和学习,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服装批量生产流程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认知。再如建立人体测量团队,教师在暑期对测量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测量手法培训及实地演练,并于新生开学之际带领测量团队进行大规模的服用人体测量实践活动。此项团队实训环节可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意识的本质,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工程性要求,逐步形成工程性思维。只有在这种团队体验和个人感悟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形成工程性思考及工程意识,激发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7]。

三、结语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及交叉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和实践操作潜力,促进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感知工程内涵及工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多个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尚笑梅田亚楠洪正琳沈芬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天源服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洪霞.中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8.

[2]霍智伟.现代工程意识形成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3]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128.

[4]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3-56.

[5]刘凤霞,蒋彬.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73.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4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是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全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以主动地联系地实践性地学习工程。从根本来说,工程意识的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以合理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设计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综合性训练环节,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与绘图、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与统筹规划、语言表达及书写、答辩口才与协同合作等方面。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创新和图形处理能力。

怎样在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就业能力

1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界共同的重要命题。因此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工程教育,而毕业设计在工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毕业设计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在和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出色地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设计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对于没有带过毕业设计的青年教师,应该参加机械类毕业班的生产实习,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接触工程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或者给有经验的教师作毕业设计辅导教师,逐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过程;有条件时应当参加团队项目实践工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和能力。

2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当力求选出的题目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满足机械类学生对现代工程设计的需求:根据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根据学生的分配去向,选择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可提高使学生尽早地开展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缩短工作时的不适应期;拓宽选题渠道,积极地与科研单位、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开展合作选题,丰富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题目的实用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应当严格审查。毕业设计选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要宽,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十分关键的,合适的选题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避免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单一,涵盖的知识面狭窄,设计简单工作量不足。因此选题时要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工程特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从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科学地从选题开题设计答辩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环节质量的监控来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分析整个过程,选题:应将突出工程教育理念,要求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更紧密的结合,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开题过程:机械类学生更强调要阐明其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实施计划等,审查小组通过审阅开题报告,听取学生的开题答辩,对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在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毕业设计训练环节,可综合性考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与绘图能力、实验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及文字处理能力等。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和图新处理能力。答辩: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其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真正运用。

对选题、开题、设计过程、结题监控很重要,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教育质量。还需要通过毕业设计监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更要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构建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教育质量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语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5

关键词: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建构主义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09-04

随着现代工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环境的复杂多变,工程建设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功利性在不断加大,工程建设中工程师思想观念变得浮躁和迷茫,短视行为凸显,以致目前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工程问题,如创新意识不强、生态环境破坏、安全意识淡薄、工程伦理缺失等,人们不得不呼唤工程意识与工程精神。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实践、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工程师不仅应具有工程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还要敢于肩负历史使命、担当社会责任。其中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培养是关键,这也是当前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工程素养

意识与精神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认识,是大脑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反思,并产生出主观的觉察和体验;精神意识则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通过人脑形成的观念或思想成果,是事物发展中呈现出的某种优良性质,不是指事物的全部性质。因此,从意识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来看,意识是高级思维或认识活动,是“过程”,是心理学概念,即指“意识到”的活动;而精神却是思维活动所产生出来的“产物”,是哲学概念,即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是建立在对工程建设活动及行业发展的客观认识及其产物,是工程师最基本的工程素养。1.工程意识的内涵

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常被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有组织的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工程意识实质上涵括了工程主体(工程师)对工程建设环境的反映,是工程意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是工程主体的“思”,更是工程主体的“反思”;不仅是工程主体的“觉”(觉知、感知),更是工程主体的“悟”。工程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工程的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即知――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或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因此,工程意识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人脑利用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原理和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对外界人工物、社会和自然环境进行选择、利用与优化的过程。工程意识主要包括工程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等内容的思维过程。

2.工程精神的内涵

工程精神是工程意识的产物,是工程活动的灵魂。工程精神的内涵是指工程实践过程及工程建构成果中的凝炼和升华,是工程共同体及工程人自身所特有的某种优良性质,它从根本上影响工程师对工程的态度和行为。工程精神集中表现在3个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即科学自由精神,不断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规律,不断实践,向真理接近。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养、人文底蕴、人文积累,不仅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人本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工程伦理主要是工程师的责任意识,包括传承人类文明精神、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工程道德的自觉遵循。

工程精神的内涵具有3个递进层次:其一是认识论层次即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寻找工程认识在逻辑上的自洽和实践可检验性的规范,它体现了工程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工程精神的基础;其二是社会关系层次,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即包括人性、理性和超越性3个元素,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了4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这一层次就是工程精神的基本内容;其三是价值观层次即工程伦理思想,工程的求真、求美和求善,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最高价值准则,这是工程精神的最高层次。工程精神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涵,否则就不是对工程精神的完整诠释。

二、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形成的思想之源

工程建设活动不仅只是构建一项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凝结工程的思想灵魂和价值取向。从长城、都江堰和布达拉宫等中国古代的宏伟建设工程到现代的国家大剧院、奥运“鸟巢”和“东方明珠”等标志性建筑,都是践行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典范,其思想之源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文化思想。任何工程建设活动都是对人、工程、社会、自然等和谐关系的构建,都离不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中庸之道”的世界观、“厚德载物”的情怀、“刚健有为”的意志以及“圆而神”的智慧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其次是科学精神,工程活动是无止境的,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等科学精神是追求“最优”工程方案的思想基础。再次是哲学思维。工程的特点是“造物”,它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与技术等多元的集成方法论,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工程辩证观、工程系统观、工程价值观等是工程活动所具备的思辨基础。最后是时代精神。任何工程都具有时代特征,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满腔爱国情怀的民族精神、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工程师的时代特征。

三、创新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构建理念

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要成为工程师对工程认知的一种自觉或本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学工程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文中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教育理念等方面,突破工程教育传统方式、创新构建理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

(一)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培养的理论构架

目前,中国土建类人才培养方案大都侧重学科专业技术知识构建,对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跨学科综合知识的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知识的融贯性不强,工程伦理取向标准模糊,重技术学习、轻综合能力的培养现状。因此,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

从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内涵所囊括的知识看,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可以从4个大的层面构建:公共基础课(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与能力拓展课。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兼顾文理知识,构架本科层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基础课涵括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是构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专业主干课的设计主要是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工程技术素养;专业方向与能力拓展课主要是融合多学科知识,为工程人才解决专业综合问题提供“大工程”的思维理念。每一类课程都应由一组核心课程(必修)、一系列选修课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使知识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多途径的工程体验活动是领悟工程意识和凝练工程精神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一旦离开教师设定的特定背景,学生的工程建设任务很难综合解决。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唯有多途径开展工程实践活动,方能成就一种自觉。

1.营造专业学习氛围,沐浴工程精神

大学校园是工程师的摇篮,教风、学风、学术风气和校园文化对工程师工程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工程大师们经典的工程思想,以及工程教授严谨的科研风范和敬业精神,使学生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化逐步体验工程意识,领悟工程精神,担当社会责任。

2.丰富校内实践活动,积累工程基本素养

校内实验、实训和实习是学生磨炼工程意志、激发工程灵感、学会团队合作的最好环节。学校创造条件开辟多类型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采用以指定项目驱动与自选等形式相结合、独立与团队方式相结合等实验和实训方式,有效开展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和实训活动,鼓励跨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共享校内实践资源,合理分配课内与课外、必做与选做实验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积累工程基本素养创建平台。

3.开发校外实习资源,提升工程综合能力

校外实习是培养工程综合能力的有效基地,采用“送出去”的方式,依托工程单位的实验室、设计室、施工现场等场地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工程项目资源,为学生创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综合训练的机会,感受企业文化,领略工程精神。同时也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拓宽专业视野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软件应用、工程模型、艺术设计、设备创新、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社会调研等竞赛活动,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增值工程产品、流程和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5.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自己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课题,以科研课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参与诸如资料检索、社会调研、实验开展、数据分析、方案设计、效果分析、方案评价、反馈调整等过程,体验工程意识、领略工程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主动构建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因此,建构主义思想创新工程学习理念,应从以下3个方面的转移重心。

1.从关注知识的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

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刺激接受者,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范围中自内向外的“生长”,是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产生好奇感,然后探索,寻找答案,内生学科知识体系。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以平等的身份倾听学生的观点,与他们探讨和质疑,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

2.从“个体户”式的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

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工程学习以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个体户”式的学习放到团队的学习环境中去,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碰撞与整合,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社会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从“脱离情境”学习到情境化学习

建构主义思想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问题。首先,将学习的任务结合真实情境,把实践问题带到课堂。其次,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师生双方进入到工程矛盾的冲突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这样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设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开讨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以项目为背景分享或评判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或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定学.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3]许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0(9):35-39.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95-99.

[6]吴庭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8,30(4):112-114.

[7]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40-41.

Connotationandconstructionofengineeringawarenessandengineeringspirit

LiQiulian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413000,p.R.China)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6

一、法律知识学习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1.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的要求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1999年7月编制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综合运用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6)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设置了四个专业平台,这些专业平台是工程管理各个专业方向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其中,法律平台是与技术、管理、经济并列的四大平台之一。2.土木专业毕业生调查反映的结果为了分析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需要哪些方面的管理知识,美国曾于1978年、1982年、1984年三次对400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当时建筑管理方向28门课程的重要性排序见表1。数据显示建设项目相关法律一直被认为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远比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艰巨,并不是设置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得到落实并长期贯彻。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必须强化合同法律意识的培养西方国家有深厚的民主法律社会渊源,有关工程合同法律的研究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些论著千锤百炼成为经典之作,如《Hudson'sBuildingandengineeringContract》第一版发行于1891年,距今115年,现已发行第11版。西方的合同管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进入80年代,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Contractadministration);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更多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管理问题[1]。我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合同管理理念是8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入的,与从事务及项目管理角度研究工程合同形成了较好的接轨,但是先天缺乏从法律角度对工程合同的研究。正是由于历史的空缺,工程合同法律意识缺少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合同法律意识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上,也体现在我国工程管理的学术领域。田威先生(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长期在海外从事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曾经说过,中国工程师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和现场经验比外国人要强,但如果作为国际咨询工程师,欠缺的是经济、法律、海外工作经验。邱闯先生在他的著作《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作了如下论述:我国期刊及书籍介绍国际工程合同的作者一般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一般是从工程师的共识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以下局限性:(1)强调的是工程师的看法,而未论述法官、律师、法学家的观点。(2)缺少对合同条款的法律意义推敲;(3)强调明示条款的论述,缺少对默视条款的论述。中西方工程合同管理的研究历史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合同法律的研究,强化合同法律意识。要依靠教育弥补与西方国家存在的100多年的文化意识差距。三、工程合同管理课程能够延续法律意识的培养西方工程合同管理100多年的法律研究历史表明,合同与法律密不可分。工程合同管理首先必须依法管理,建设法律是工程合同管理的前提与约束,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则建设项目相关法律知识应当是工程合同管理的先修知识。其次,工程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进行,工程合同本身就是一部“施工法”。国际工程合同范本FiDiC就被公认为是一部“施工法”,FiDiC里面有许多英文的法律用语,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与严谨。表1的调查数据反映,建设法律与合同管理的排序前后相连,也反映建设法律与合同管理的密切关系。工程合同管理与建设法律的密切关系说明,法律意识的培养完全能够在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得到传承与延续。四、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是教育实施的关键尽管工程合同管理课程赋有并能够承担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但是,目前合同法律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在合同管理课程中得到体现。首先,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设置建议,工程建设法律与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是分开设置的,由不同的老师承担不同的课程,其优点是易于实施,但法律意识培养难以得到体现。如果合并授课,显然有利于法律意识培养的连续性,但是能够同时承担两门课程的老师却寥寥无几。其次,从当前工程合同管理教材看,重点是工程合同的事务性管理,管理程序、经验及做法,缺少法律意义的推敲与分析。一旦教育成为一种技能培训,培养的只能是操作型管理人员,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缺乏辨析能力。尽管早期的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中,将合同法的内容编入教材,但是与其它内容没有融合,显得苍白无力。从工程合同管理实践看,经过多年的教育,合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合同管理的概念却并未受到重视。“重视签合同,轻视管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合同签完后,大都躺在文件柜中睡大觉,现场(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承包商的项目部)很少设置合同管理部门,即使有,其职责也仅是文档管理。我从99年开始讲授工程合同管理课,为了教学的需要,常常上网搜索相关案例,但总是很失望,国内工程合同管理案例极其单一(大都是工程款支付纠纷)。这说明,现场工程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普遍不高,这实在是教育的缺失。#p#分页标题#e#要解决合同法律意识的教育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师资力量的培训。要培养学生的合同法律意识,首先要培养老师的合同法律意识。工程合同管理人才应当是具备法律、经济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理所当然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工程建设法律、技术与经济等复合知识结构的老师,才能够在课程的衔接与教育思想的延续上游刃有余,才能提高授课效果,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7

关键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体化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独立和协作的进行设计,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措施,一是依靠教师在各门课程中对工程实践的介绍,二是参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各类实习环节.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研究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两个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1现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1.1.1课程设计内容单一,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设计都是依附某门课程,通常由该门课程的教师独立拟定题目,课程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和深化该课程的学习成果,设计内容单一,各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且内容覆盖面比较窄,这种教学方法对单门课而言,便于教师教学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课程设计仅仅围绕着某门课程进行,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工程意识.1.1.2课程设计虽实现一体化,但时间太少,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方式.首先它将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对应,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的顺序来整合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设置顺序,形成一个前后内容关联,课程设计设置顺序和实际工程设计完全一致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该项改革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训练,但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仅1~2周的时间,题目一般都由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真正的工程项目仍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1.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1.2.1命题的随意性较大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有多种途径,导致它存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大多情况下,毕业设计题目是指导教师个人拟定的,题目的内容及难易程度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拟定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知识面覆盖也不同,命题的随意性较大,这样毕业设计无法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训练.1.2.2命题重理论轻实践毕业设计在选题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即使真实的工程课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及工程背景,教师通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对设计内容做相应的简化.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工程规范及大型工程设计软件难以熟练掌握,导致毕业设计变成真题假做,缺乏了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真题真做这是目前最为提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题目小且简单的工程项目,但题目小且简单其知识覆盖面就窄,达不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若题目覆盖面较宽符合教学需要,加上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模式,确保在原有的学习时间、在原有掌握的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本课题组要研究探讨的.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探讨

2.1引入“大工程”观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现一体化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业设计是课程设计的综合和提升,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可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工程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2.1.1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可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大的锻炼如果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不是同一个工程项目,学生毕业设计是根据一个实体工程的数据进行完整的设计,那么学生不仅需要时间解决课题的一些工程基本问题,而且与课程设计类似的基础理论计算必须全部重复一遍,根本没有时间做进一步的方案优化设计,由于没有时间熟悉规范和大型的工程设计软件,图纸也无法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工程设计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中的子系统,毕业设计对应于整个工程实体,课程设计相对于完整工程实体的各个子系统,实现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减轻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但是重复的大量理论计算和推导,它保证了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了学生有时间熟悉和使用大型的工程设计软件,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各种规范并绘制出符合工程施工需求的工程图纸,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2.2采用集体命题、集体指导和分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首先形成与工程实际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体系.其次,必须基于课程设计的内容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中的子系统,毕业设计对应于整个工程实体,课程设计相对于完整工程实体的各个子系统.针对一体化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命题不再由指导教师个人拟定,需要采用集体命题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将一个已经完工的工程项目资料,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分成多个子项目,并分解成各门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学生分学期分课程完成,学生一旦选定一个工程项目,则在以后的设计中不再更改.每个教师负责指导几个独立的课题,所有选题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采用集体指导和分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

3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实践

通过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华东交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3.1首先优化理论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形成一体化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实际工程对照分析研究,使之按照建筑照明、建筑供配电、建筑综合布线、建筑消防4个课程群形成一个有机体,其对应的《电气照明技术》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与安全》课程设计、《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设计、《公共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形成一体化并与实际工程设计顺序基本保持一致.3.2基于一个工程实际项目,确立多门课程设计题目首先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将完整的工程实际项目分解成各门课程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例如,“**大厦电气设计”的设计主要可分为建筑照明设计、供配电设计、综合布线、防雷设计4个主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简化可分别对应于四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分别为“**大厦建筑照明设计”、“**大厦供配电设计”、“**大厦综合布线设计”“**大厦防雷设计”,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主要进行理论计算,掌握对应课程的重要知识.学生首次课程设计后,今后的各门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将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不再变化.3.3基于课程设计题目确立毕业设计题目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针对同一个工程项目,学生对题目的背景、内容都非常熟悉,基础的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毕业设计即将所有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得到与实体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原有课程设计互相不衔接处,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各种修改从而建立整体的工程观念.同时可以将较多的时间放在多种大型软件如aUtoCaD的应用上,绘制的图纸满足各种规范和符合国标,确保设计的图纸基本满足施工要求,可以将较多的思考放在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上,而不是仅仅简单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实施效果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8

关键词:电力工程;风险管理;重要性;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电力工业发挥着基础产业的作用,还承担着保障百姓生活的用电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伴随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力工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和法制化靠拢。此外,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内容,也是管理电力工业的重点内容。科学现代化的管理目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责任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水平,最终提高管理电力工业的水平。

一、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电力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出现出规模大、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来说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更大,所以,电力建设项目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加快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有时候可能会导致延误工期、增加成本、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等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因此,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管理风险的意识,不断完善建设电力工程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二、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差

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是电力工程建设的主体,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到强弱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电力工程建设市场,但是很多电力工程建设企业仅仅关注电力工程建设效益,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风险意识不强,认为风险管理可有可无,缺乏必要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意识。

2.缺乏必要的风险保障

为了加强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国家不断的完善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建设上,在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建设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电力建设市场面对社会开放,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只要具备施工资质、业绩符合要求的施工队伍都可以参加施工投标,存在不少利用资质挂靠的队伍及工程层层分包的现象,虽然国家法规明令禁止,但在资质审查和实际工作中又很难发现,施工队伍为了使效益最大化,往往在风险上投入不足,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作为电力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企业仍然是缺乏对施工队伍主体约束机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电力工建设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往往由追加工程投资或者采用其他的形式进行补偿,但这种方式很难实现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有效保障或者有效分散。缺乏必要的风险保障,是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为了进一步做好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上,也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力上,很多的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无法做到有效地执行,导致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如同虚设。另外,很多的电力工程建设企业甚至缺少相应的风险管理队伍,导致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效地开展。

三、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策略探析

1.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风险管理人员是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毕竟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风险管理人员来进行的,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工作责任意识。风险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广泛深入的学、扎实细致的学,才能真正把业务做精做透。为了把业务做得更好,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参加函授学习,进行网上学习,利用现在迅速发展的网络系统,选学自身所需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多与专家交流,听取专家对风险管理知识进行讲解。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预警机制

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科学的工作,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对于提升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存在盲目性、缺乏协调性的问题,导致风险管理漏洞百出,进而影响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有效规避致命的风险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的投资主体开始向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已经全面开放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市场。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项目的主要投资方选择的技术方案,要满足抗风险能力强的要求,尽量规避一些高风险的工程项目。此外,项目的主要投资方还要加强管理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仔细勘探电力工程的施工地点,了解相关的地理、地质情况,预先准备一些备选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辨识和预控管理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国家电网公司编制了符合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该办法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综合对施工作业的固有风险和动态风险进行评估,电力工程建设首先要做好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做好风险控制措施,做好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其次,电力工程建设企业还应该增强电力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技术的交流,改变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再次,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管理水平与能力,保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协调高效运转。

总结

由于电力工程自身所拥有的综合造价高、工程风险因素广泛等特性,这就使得电力建设工程必须要加快完善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推动工程的风险管理。我国已经为开展工程风险管理初步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架,而且随着工程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这些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管理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意识;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集复杂性和危险性于一体的工作,管理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并且施工现场的风险因素众多,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具有一定难度。就近年来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免存在诸多问题,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对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看,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并不能够独立存在于意识体系中,需要依附于建筑施工监测和预警工作中。这就要求施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时刻将危机管理意识进行实际应用,促进其实际价值的发挥,从而有效的预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因素,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可见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若能够实现对危机管理的有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那么在危机出现之前就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对危机的预测,以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在事故发生之后,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进行补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给工程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研讨结果列入危机管理体系中,从而为以后的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提升上,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危机管理的经验,促进危机管理意识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降低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

2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难度较大,因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性。我们所提到的危机管理意识是依附于建筑施工各项管理活动而存在的,但危机管理意识在促进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一旦缺乏对危机的可能性的预测,便不利于针对危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加强对危机问题的重视程度,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危机管理理论在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从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危机管理理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增强,需要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包括企业整体危机管理意识的氛围创造,还是企业员工个人的危机管理意识的提升,也就是要从整体上促进危机管理意识的提高,从而尽可能的发挥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危机管理意识的有效发挥,需要企业积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在制定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宣传,促进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对危机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纳入危机管理体系,从而为建筑施工中的危机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不断充实危机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危机问题的能力。

3.1及时隔离危机

危机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在于提前预防危机问题,事前预防的效果比事后解决的效果要好很多。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能够及时将危机进行隔离。建筑工程危机问题的发生有其明显的规律,通常情况下,危机一般存在于建筑工程的局部,如果没有得到遏制将会扩散到建筑工程总体,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这个规律,在选择隔离方法时可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工隔离,同时,制定系统的危机排除方案,待危机解除后再进行正常施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隔离危机,减少危机带来了危害,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工程的开展,避免了危机事故处理而影响工程进度的现象。

3.2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建筑工程规模较大,而危机管理又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非常必要,这样使危机管理形成一个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总结经验,将危机进行分类,找出危机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故的发生。

3.3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危机很多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要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培训中,不仅要加强员工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度,还要提升员工的施工工艺水平和工作技能,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培养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也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有利于危机状况的有效化解。

3.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制定预警机制时应该提高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消除危机事故。同时,也要加强对危机信息的辨别和检测,这项工作也是危机预警机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危机问题一般是通过工作人员的主观想法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发现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危机信息也可能存在片面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分析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减少危机事故发生。

3.5开展危机管理培训活动

多种形式的危机管理活动的而开展,有助于企业相关人员对危机管理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再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为危机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促进企业危机管理质量的提高。在危机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危机管理培训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从总体情况来看,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发展推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这就对建筑施工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多,因而加强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作用的研究符合当前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建筑施工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宾,郭金涛.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6):129-132.

工业工程的意识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解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建筑行业在市场上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由于各个施工单位的能力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少的安全隐患,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安全防患工作,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工程。

1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长、施工条件复杂、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施工事故,这主要是由于管理的不善造成的,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旦造成事故,其损失也是巨大的,不但会给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也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竞标的效果。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有助于企业未雨绸缪,为工人和企业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2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更新观念,加强危机意识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加强危机意识,也许是你的一个稍不注意的提醒或疏忽,可能就会给我们的工人和工程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失。现在社会建筑企业的施工比起以前来说,其危险系数更高,比如房屋建设,以往的建设大多为6层结构,而现在的房屋大多为高层,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危险也会大大的增加,这都使得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应该加大力度,防止高层建设过程中的危险发生。

2、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工程,企业往往会要求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完成工作,增加工作量,这岂不知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就会给我们的工程施工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这个方面,施工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面临危机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做到冷静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危机管理意识,同时管理人员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在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分层,逐级管理,主管负责的办法进行,首先,从管理者层面要不断的强化危机管理,并定期的进行相关的培训,然后,再由负责人按照分层进行的原则,进行逐级培训,并要把教育与培训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以便于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施工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所以做好对施工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等于就是做好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因此施工管理人员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预防和处理。

同时,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施工同行业的危机管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十分重要,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学习相互间的经验,做到优势互补,对提升施工危机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并实现共勉,以避免出现“想到的能办成,想不到的就疏忽”的局面。

4、在工人施工过程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宣传

要想真正的做好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需要做好对危机管理意识的宣传工作,由于建筑施工环节多,要在每个施工环节做好危机管理的宣传工作,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危机管理氛围,人人做到危机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使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保持热情、积极向上、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危机管理谨记在心。同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筑企业在一些施工危险地段做好安全提醒标记,像挂条幅或者设置警示灯,以引起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另外施工管理者还要引导施工人员进行正确的施工操作,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项施工环节,严格的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操作,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抱有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加强与工作伙伴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弥补。

5、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流程,对于真正发挥危机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具有非常必要,通过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对危机能够做到提前的预见和防患,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对处理各种危机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建筑施工工程顺利的完成。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各种危机风险的预警和处理,及时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流程,并建立健全科学的危机施工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避开危机,将安全生产事故降低到最小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游烽.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问题探讨[J].四川水泥.2016(07)

[2]庄炳聪.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江西建材.2016(22)

[3]曹小伟.谈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门窗.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