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信息时代的看法十篇对信息时代的看法十篇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11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1

关键词:信息熵;语法化;语言学;动介兼类词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132-05

语法化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随着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话语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逐渐跟语用学、语义学、话语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语言习得、语言接触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关于语法化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1)语法化是词汇成分向语法成分演化的过程(实词虚化、形态化);(2)语法化是历时渐变的过程;(3)语法化具有时间单向不可逆特征,即由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而不是相反;(4)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有动因、有机制,如语言的经济性、相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曰的、语用推理等。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语法化现象研究的成果很多,而对于语法化的动因的探讨,主要倾向于从语言本体通过某个词、某类词或某类句型来研究。本文试图从信息的视角探讨语法化的动因,借助信息熵这一概念,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红楼梦》和《神雕侠侣》中介词语法化为例,为现有的语法化理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量化分析方法。

一、语言的信息属性

1.语法化研究隐含信息思想

沈家煊提出的制约四种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中,首位的就是“语用因素”,其他三项依次是“认知心理”“语言接触”和“语言内部结构”。语用因素的本质是信息熵规律在起作用。

孙朝奋认为,上下文搭配导致对词产生出新的解释、重新分析等是诱发语法化的因素。上下文搭配实际上就是广义的“根词相关性”。运用信息熵原理通过动态词汇应用系统上下文搭配关系的随机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诱发语法化的真正动因。

王寅、严辰松运用语言接触理沦分析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对“语用因素”十分看重。石毓智在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一书中,更强调_r句法环境和使用频度对语法化的影响。

通常认为,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Bybee曾强调了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产生语法化,也就越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而语法化的结果,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比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百多个功能词――“be”“that”“it”“wh-”等多数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的,现代汉语判断句式中的“是”用来联系主语和谓语,也用来表示语法结构。

以上观点都是基于语言学理论从语言学本体视角对语法化动因进行阐释和说明的,这些认识都隐含着信息熵的思想。

语言的经济原则实际上也隐含着信息学原理。在信息接收者可以理解的基础上,信息的发出者总是希掣用更少的语言符号表达更多的意义。这种经济原则际双方共同追求、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希望减少语言符号的个数而不影响消息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足尽量让双方熟悉的词用在更多的上下文搭配环境中,从而使这些词获得“泛化”的用法。同样是经济原则的作川使得这些“泛化”的词逐渐演化为通用性成分,即进入了“语法化”的通道。

徐通锵认为“汉语的结构原理非常稳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泛化”使用的词不断“语法化”而维护着这个稳固的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便于卷义的理解,人们最容易选择那些社会生活中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的词,将其意义引中或创新、句法功能扩展或转化,经过缓慢的、长期、频繁的使用,这种变化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逐渐由个案变为惯例,由偶然变为必然,于是便完成了语法化的过程。中国传统语言学中被称为“实词虚化”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过程。

2.信息属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

信息属性是语言所具备的一个重要属性。语言的符种符号――不论是字、词、笔画还是拼音.都可以看做足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正如信息学中的符号要遵从一定的编码规则一样,语言的这些符号也要遵从合理的组合规则。通过对这些符号及其规则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语言的信息属性,揭示语言在实现传递信息这一功能时所蕴含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言的本体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

盛玉麒指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载负的信息就是语言的意义。”“语言学界最经常使用的一个定义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系统’。而人与人之问交际的本质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大量事实证明,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演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信息熵的基本规律。例如,语言学最常说的“约定俗成”,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是“大数定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就是高频通用化的信息学原理。

根据信息学理论,一则信息里,有实际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给我们的信息量大,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给我们的信息量小、在对大量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总是“的”“了”“过”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它们的词频高,相应的信息量就小;而有实际意义的词的词频相对较低,其信息量也棚刈‘较大。此外高频词中还有一些有实在意义的如“这”“一”“足”“不”“你”“他”等。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有实在意义的高频词,都不同程度存在语法化的情况。

用信息学的概念来讲,就是在信源发出“消息”时,为了提高效率,要对“消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和压缩,这种编码和压缩,要经过比较和借鉴选川最优化的一种,而且不影响消息的接收者对“消息”的理解,哪怕是在编码、压缩甚至传递过程中出现r错误(误码)和损耗,消息接收者也能根据编码规则准确的理解“消息”的含义。这种编码和压缩的方式,逐渐被多数人接受和使用,就成为了惯例。这里的编码规则对应着现有语法化动因理论中所说的创新和语川因素,误码对应着误解和误用,不同编码规则的之问的借鉴对应着语言接触。而消息接收者能够根据编码规则理解有误码和损耗的消息,则对应着人们可以根据语言的结构规则理解语法化后发生了变化的语言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承载信息的物质基础,语言要适应社会变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所承载信息的组成符号(词)和组成规则(语法)的变化,而语言的语法化现象,足语言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做出的适应和调整。所以,从信息学角度来看,语言在实现其信息功能时,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的结构规律互相作用,导致了语法化现象的产生。

二、语法化动因的信息学解释

1.历时语法化的共时映射

索绪尔从结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划分了语言的历时系统和共时系统,特别强调以共时系统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语法化是语言历时演化的过程和表现,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漫长的使用才能够发现如何认识和对待语言的共时系统与历时系统的关系,足语言研究的指导理论和方法路线的重要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说,所有的历时系统都足无数个共时系统在时间链卜^的连续统,共时系统不过是历时系统的横断面。语法化对已经完成的历时过程看是一种“结果”,但是,从面向未来的发腱方向看,也是在共时系统层面上正在进行的过程。从结果和过程二元对立统一的视角看,既可以从历时系统出发研究语法化,也可以从共时系统出发研究语法化。对此,国内有学者已经发现并提出了这个命题。

刘丹青就强调了共时层面上的语言表现在语法化研究中的作用。他提出“汉语是介词语法化的渐进性的很好标本”,“只凭当代语言中实词剑虚词的各种共时用法,就能清楚显示介词由实词到虚洲语法化的一步步历程”。虽然有些词的语法化足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考察这些词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各种具体用法,还是可以从其使用的细微变化中揭示出相关的语法化机制。“从研究方法上讲,在历时线索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然后用历史材料来验证和修正”。这为我们从语言共时系统研究介词语法化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可操作路线。

以此为据,笔者选取汉语中的介词,并以《红楼梦》和《神雕侠侣》中的介词为例,从信息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语法化问题。

2.动介兼类词的判别原则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是一种起标记作用的虚词,加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宾短语。汉语语法界一般公认单音介词都来自动词的虚化。因此,对于仍在一定语境下保留动词用法、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的一部分动介兼类词而言,孤立地看“~+名”结构就存在两种可能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一种是“动宾关系”,另一种是“介宾关系”。

有的词虚化过程比较彻底,完全失去了动词的意义和功能,成为典型的介词,而有的词还没有失去动词性,或者说有时表现为动词功能,有时表现为介词功能。在动词正在向介词演化的过程中,某一个词究竟是动词,还是已经发展成了介词,有时不容易确定。因此有学者称介词为“副动词”或“次动词”。作为同样是虚词的连词,其语义较之介词更虚,有些连词是介词的进一步虚化,因而有些词既可以作介词,也能作连词。甚至有个别情况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词和别的词素合并,凝固成有固定意义的词,此时,这个原来有固定意义的词进一步虚化成了一个构词语素。

如何判断是“动宾关系”还是“介宾关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常常要看其结构在上下文中的地位。例如“在家”,在“他在家”中,就是动宾关系,“在”是动词,而在“他在家看书”中,“在家”就是介宾关系,其中的“在”就是介词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样做实际上体现了“语用原则”。

3.动介语法化的断代统计分析

盛玉麒指出,语言的规则是一种“后验系统”。正如“约定俗成”所概括的那样,规则来自历时的积淀和对已然现象的归纳,因而能解释稳态系统的理据。统计特征则适合分析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解释大量界限不清、面目模糊的“例外”。因此,采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根词+规则+统计”实现对开放词汇系统的有效控制的研究路线,符合从已知推测未知的认知规律,这对于我们研究语法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断代文本语料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历时演化的信息。

《红楼梦》是清代中叶的一部白话文学作品,其语言口语化程度较高,篇幅语言容量较大,基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现实。它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对我们研究当时汉语的语言特点有重要的价值。

从共时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介词系统比较成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介词的某些特点;从历时角度来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父亲被革职抄家。次年从南京迁回北京,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乾隆元年(1736)家道短暂复苏,不久彻底败落,在北京西郊度过残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过渡期,一些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能在《红楼梦》中找到依据。因此,研究《红楼梦》中的介词,对介词的语法化研究来说,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

《神雕侠侣》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宋代,而作者则是当代。尽管历史题材的故事免不了仿古特色,但是总脱不掉当代汉语的基本框架和体系结构。

两部作品作者生活的年代相距200余年,两部作品描写的故事年代相距400多年,二者时间上的差距则可以作为断代语料进行历时比较的参照。

三、信息视角下“动一介兼类词”的语法化

1.“在”

“在”原是表示“居于、存在”义的动词,汉代以后逐渐虚化为介词,但至今仍存在“动一介兼类”用法。“在”是《红楼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共出现3876次,其形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每一种形态的词频和自信息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动词实际意义并单独做谓语的“在”在《红楼梦》中出现了188次,如:宝玉在麝月身后(第二十回,表示人在的位置)。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颜面何在(第三十三回,表示存在)!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第七十五回,表示在于)。通过自信息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在《红楼梦》中“在”平均出现一次的信息量是7.98奈特。

作为介词时,如:一时贾母醒了,就在稻香村摆晚饭(第四十一回,表示处所)。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第四十二回,表示范围)。“在”平均出现一次的信息量约为5.1奈特。同样出现一次,作为介词的“在”提供的信息量要低于实际意义的“在”,这表明“在”这个词小但虚化为介词,而且无实际意义的介词形态出现次数要远远多于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说明其虚化完成度已经较高。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的含有“在”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第一回,表示谦称自己)。雨村见了,却不在意(第二回,表示放在心上)。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第三十四回,表示的确)便逍遥自在的往园子里来(第四十六回,表示自由自在)。现在还有你哥哥嫂了在这里(第四十六回,表示这个时候)。平儿答应着去了,不在话下(第四十八回,表示转入别的情节)。贾政道:“只要说得在理。”(第九十九回,表示合乎道理)这里的“在”已经开始变为词内成分,类似前缀或者后缀,和其他词素组合并凝固成特定的含义。可以说这些词是“在”经过词汇化肜成的,这是“在”进一步语法化的证据。根据计算,“在”作为构词语素,每出现一次,携带的信息量为7.04余特。这种形态出现的次数也要人十其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出现的次数。

如果我们用“活力”的增长和消退来对应词的产生和消亡,根据熵的理论,熵增代表“活力”趋于停滞,熵减代表更具“活力”。所以,词的“活力”增长,对应的是自信息的减少;反之,“活力”消退,对应自信息的增加。那么,从共时平面,“在”的三种形态的“活力”关系为:介词>构词语素>动词。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清代“在”的语法化状态为:动词意义虚化为介词是主要方面,在共时平面中也出现了“在”的进一步语法化状态――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同时,“在”的动词意义还继续使用,出现了,多种词性和功能并存的局面。但是“在”的语法化趋势究竟是继续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仪仪通过共时平面的考查还无法得出具体结论。我们再参考现代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在”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在”作为有动词实际意义的谓语,其门信息由7.98增加到了9.49,其信息量进一步增加,“活力”进一步消退。而“在”作为介词时,自信息量由5.14降到了4.69,其信息量进一步减少,“活力”进一步增长;作为构词语素时,其自信息增长了0.32,“活力“变化相对较小。通过历时的比较表明,目前”“在“的语法化趋势足: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形态还在进一步向介词形态虚化,而进一步虚化为构洲语索的过程,则趋于平缓。

2.“给”和“与”

介词“给”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关于介词“给”的产生年代,冯春田认为:“就‘给’这个形式而言,清代中期以后普遍可见。但是在元代,又偶有写作‘归’的例子;在明代的文献里,有的则写作‘馈’;而到明术清初,还有的写作‘己’。”

“与”本为动词,是“党与”义。引申为“参与”,义引申为“偕同”“陪从”“给予”的意义。它从先秦时就已有r虚化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中古近代汉语叫‘期仍然使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不使用,但在一些书画语中仍有使用。

洪波曾著文指出,从清初《醒世姻缘传》,开始,“给”不但取代,“与”的动词意义,也取代了“与”的虚词意义。《红楼梦》是这个取代过程的重要lJ点,从《红楼梦》开始到现在,“给”完成了取代“与”的过程,并进一步语法化出一些新的虚词功能。笔者将《红楼梦》中“给”和“与”的各种形态的自信息统计如下:

从这个表中,我们通过自信息可以很直观地看出:

(1)“给”的动词形态的自信息大于其介词形态的自信息,已经远不如其介词形态有“活力”,而“与”的情况更甚。所以在《红楼梦》中,二者的介词形态都在各自的形态中占主要地位,说明它们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程度已经比较高。

(2)“与”的动词形态信息量非常高,“活力”趋于停滞。文中有两处出现“与”的动词意义,都是“与了……”,比如:“那一半与了旺儿媳妇”(第七十二回)此时“与了”又和“给了”“送给”的意义相近,而后两者在文中均有多次出现,可以认为“给”是“与”的动洲意义的取代。

(3)二者的介词形态中,“给”的使用次数比“与”高,其自信息更低,已经明显开始取代了“与”的作用不和地位。

(4)《红楼梦》中,“与”出现了实际意义进一步虚化的连词形态。如:“也是合该我与嫂子有缘”(第十一回)这种形态仅仅出现了60次,其自信息较向,约为9.12奈特,说明“活力”不高。

(5)二者在文中均出现了进一步语法化的例证,比如:“发出三个月的供给来,白花花三百两。”(第二十三回)“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第二十九回)这两个例子中,“给”“与”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词,而是作为一个语素参与了构词。笔者又考查了现代汉语的情况,还是以《神雕侠侣》为例,统计和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红楼梦》来说,“给”作为介词,其自信息没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0.08奈特),作为动词时,其自信息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说明动词意义的“活力”还在减少,作为构词语素,也是只出现了一个固定词语“便给”,如:“口舌便给,滔滔不绝。”(第八回)但这个词只出现了两次,《红楼梦》里“给”作为构成成分也是只有一个例证,只是出现次数较多,所以,这个比较意义不大。

但是“与”的变化就很大了。首先其动词形态已经基本消亡,其介词形态的自信息有了大幅增长,说明“活力”有了大幅消退。同时,其连词形态的自信息降幅很大,其连词形态“活力”焕发。最后,作为构词语素,又增加了“参与”这个词条,而“与众不同…‘与世无争”这些词中,虽然与还能起到介词的作用,但是更多时候,这些词被看做成语,“与”作为一个词素已经固化在这个固定用语中。

到现代汉语中,“与”大多是作为连词使用,其介词形态多用于书面语中,用法也主要有三种,即引进动作行为协同的对象、比较的对象及有无联系或关系的对象。由此可见,“与”虽然从上古至今一直使用,但其语法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介词“与”已很少用,只在一些特殊格式的句子中会见到,如“与此相反”“与人民为敌”,这是仿古的用法。这说明“与”的语法话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结语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2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统计工作

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催生了更多形式的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主要的内在驱动力的新型经济活动方式。而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统计工作也受到很多挑战。伴随着企业在网络时代中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统计工作也开始需要进行调整,所以企业需要在网络时代中对其统计工作加以反思,然后找寻更多的发展途径。

一、网络时代对企业传统统计工作的冲击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传统统计工作已经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问题,例如企业的统计工作在深度和力度上无法满足目前网络经济的需求,以及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同时针对企业统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首先就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多形式的经济活动,但是企业的统计制度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上。目前网络时代中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开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发展态势,这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在对象、指标和调查方法,以及对统计结果的报送方法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所以传统的企业统计工作已经无法适应这些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目前无法更为及时和全面的获得其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在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实际上只是其计划部门的一个分支的业务活动,但是因为企业的数据处理工作比较繁多,所以统计部门也就成为了企业数据的汇总部门。在网络时代中企业所获得的信息呈现出更加碎片化的趋势,同时信息量增大,而企业传统的统计工作形势显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其次就是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无法适应企业在网络时代中的竞争需求。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以及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等,如果企业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中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那么企业统计工作必然出现滞后性。笔者在调研中看到,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统计工作,在信息上仍然是纵向为主,没有跟随网络时代的进步而在动态跟踪上进行更多的信息监测。这样会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在网络时代中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需要。

最后就是企业的统计工作无法适应企业在网络时代中的经营决策需求。企业在网络时代中会面临更多的微观管理,这需要更为精确的信息数据,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对信息进行处理中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阶段,这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仅仅能满足企业上级需求,这导致企业内部的信息功能被削弱,从而影响了企业在网络时代中做出更为适宜企业发展的决策。

二、网络时代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路径

(一)加快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代表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加快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并非仅仅要求企业在统计方法或者统计手段上进步,而是要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笔者对一些企业进行调研时看到,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全面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具体来看,就是以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和传输形式的进步、储存方式的数据化来尽可能的减少企业传统统计中因为人工操作而出现的各种失误。同时,随着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形成更好的控制机制,从而在企业内部职能体系中形成更为独立的统计工作体系,尽可能的避免企业内部的人事格局影响到企业统计工作。

从技术层面来看加快企业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对数据进行更多的细化分析和处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对数据的利用上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没有发挥出企业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推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数据的有效运用,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进步。

(二)建构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在网络时代中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反映出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同时可以更加及时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企业在网络时代中构建出更加适宜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以企业的管理需求为转移,在设定具体的企业指标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需求,结合具体企业的特点,把握好降低成本、盘活企业资产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等原则来完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笔者认为,适宜网络经济发展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包括销售结构指标、产品获利能力指标、用户评价指标以及市场环境指标等诸多方面。

(三)以网络来扩大企业信息渠道

网络经济发展对企业所形成的冲击中,信息渠道的扩大和信息的碎片化形式都给企业的传统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企业改进工作方式,加快统计速度。在网络时代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其统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再仅仅取决于内部信息的加工质量,同时还包括了对企业外部信息的采集质量和处理水平。所以说企业需要构建出更为多元化的信息采集渠道,全面的利用网络时代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把企业置入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社会关系网中,建构出更高效,更全面的信息网络,让企业可以真正成为信息中心。

结语: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网络知识经济的整体提升,给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企业应该把握好网络技术革新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加强自身管理,以及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根本性变革,只有把握好这个机会,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东台调查队)

参考文献:

[1]田百洲.网络经济下企业统计的转型浅析[J].商业经济.2008(11)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3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秀丹,白献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2):212一213.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4

关键词:政府;药品;价格管理

1药品的特殊性

1.1药品的专属性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是专门用于治病救人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什么病,用什么药。针对不同疾病的药品彼此之间不以互相替代,药品也不能当作补品长期食用,药品滥用很可能造成中毒或产生“药源性疾病”。

药品的专属性表现在对症治疗,患什么病用什么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检查、诊断、指导下合理使用。非处方药必须根据病情,患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合理选择药品,按照药品说明书、标签使用。

1.2药品的两重性

药品用的得当,就可以治病;如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危害健康,甚至致命。例如,盐酸吗啡,使用合理是镇痛良药;管理不善,滥用又是成瘾的毒品。

1.3药品用于治病救人

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国家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严格监督管理,并制订和颁布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药品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1.4药品的限时性

药品储存有严格的时限期。过期药,药效改变,不得再用。时限性还表现在抢救病人急需用药时,一旦需要,必须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尤其在解毒、急救、灾情、疫情、战争等紧急情况需要药品时,用药的及时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所以药品生产、经营部门平时就应有适当储备。只能药等病,不能病等药。有时药品虽然需用量少,效期短,宁可到期报废,也要有所储备;有些药品即使无利可图,也必须保证生产供应。

2公民的基本权利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创制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增进共同的幸福。宪法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主要基于三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三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利的要求。

我国药品流通现状混乱,最终导致药品费用虚高,很多病人看不起病,不敢去看病,这些都无疑践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有基本的生存权,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肯定是政府的失职。根据我国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医药属于特殊行业,其进入成本太高,很容易形成垄断性供应者,其竞争的优越性将无法体现,并会出现剥削消费者的潜在可能性,这就要求采取政府行动。虽然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把医药行业市场化,但又必须接受政府某种形式的管制,即价格管理。

3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市场的趋利性使商品的提供者之间倾向于互相保密。同时市场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使个别的商品生产者无法知晓所有的相关信息,必然导致盲目性,政府全面信息的提供和服务显然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管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3.1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

在医药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他们二者所掌握的药品的成本信息不对等,生产厂家比医院占有更多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医院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处于信息劣势的医院不能对处于信息优势的生产厂家的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医院这一方对生产厂家存在戒备心理,会很谨慎做出自己的决策。

3.2医院与患者之间

同理,在医院与患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生病就必须看医生,也必须吃药,而且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必须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患者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属于弱势群体。医院在这个环节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绝大部分药品有医生处方消费的情况下,医院成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从而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利益。

3.3生产厂家与患者

由于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以上两对信息不对称中推导出来,患者对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质量、价格、功效等信息不是很了解,在很多同种功效的药品中,由于处于信息的劣势,往往得不到最好效用。这就需要医院这个桥梁来给患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完整的信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道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医院与患者之间,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想使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信息对称,就需要医院来公开信息,但是医院又与患者以及生产厂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之间不可能自行解决问题,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那么这个外部力量就是政府干预。

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没有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医药流通中的信息也是这样,所以政府应介入解决信息问题,即对药品实行价格管理。

解决医药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其中是因为:一是收集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一般企业不愿进行信息的收集;二是在某种程度上,非政府在收集信息时的力量有局限性。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医药流通,集中招标,价格方面的信息收集,然后,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具有垄断性质,只有利用政府的强制性才能使药品垄断者公开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5

关键词:新闻判定;媒介权重模型;染色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46-03

1任务目标

我们的任务是分析速度/信息流与信息内在价值的关系,考虑五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报纸由火车散发,故事靠电报传播;20世纪20年代,收音机是更常见的家用品;20世纪70年代,电视出现在大多数家庭;20世纪90年代,家庭连到早期的互联网;在21世纪前10年,我们可以靠手机连接世界。基于这五个时期,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个数学模型来过滤或找到哪些是新闻。建立模型使其能够预测今天的信息沟通情况,并且用过去的数据与今天的现实作比较。此外,我们将尽力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使用信息对网络影响的理论和概念,建模研究如何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中,让公共利益和观点通过信息网络得到改变。

2符号定义

3基础模型

在本节中,我们将基本模型划分为两个部分:信息传播和新闻的判断。首先,我们分析了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传播媒介的不同权重。计算六种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加权平均时间,以此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最后,考虑到网络相对信息其他传播途径传播速率数量级大,我们分别从前四个时期和第五个时期两种角度对新闻的判定进行讨论。

3.1相邻节点染色

Step1:分析六种传播媒介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

结合实际,我们只考虑六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交谈、电视、电报、报纸、广播和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途径,我们得出:1870-192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交谈、报纸和电报;1920-197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电报、报纸、交谈、广播。197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与人之间通过“交谈”传递信息的比重逐渐下降,所以,1970年后不再考虑交谈这种途径。1970-1990期间:信息传播途径为收音机、报纸、电视,1990-201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为电视、报纸、收音机和广播;2010年至今是电视、报纸和网络。

进一步分析,我们用来分别代表电报、报纸、交谈、广播、电视和网络。我们用%来表示电报在特定时期下所有信息传播途径中所占的比重,依次类推剩余的五种信息传播方式。

Step2:数据归一化

在这里,我们考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获取途径,同时人们还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再次了解到这一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流中信息传播途径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例之和并非是单位1,而是远远大于1的数字,进行归一化处理如下:

Step3:定义新闻的判定标准

我们先来讨论前四个时期。我们用代表访问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命名为“一个周期”因此我们得到以下的公式:

通过分析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信息传播媒介所占的权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值,用来表示信息传播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对于新闻的判定,我们认为应从信息的筛选过滤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一条信息传递给每一个接收方时,接收方需要估计信息继续传播的方向,这个取决于当前社会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度。

根据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对数函数来描述这个过程。我们设t表示时间,表示信息饱和所需要的时间。在信息达到饱和之前,我们定义了新闻的判定标准: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小于时间周期t的40%,判定不是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40%,判定为普通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70%,判定为重大新闻。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五个时期。由于网络出现在第五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进行单独分析。网络的传播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五类传播媒介,与其余五类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根本不在同一数量级上。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这是一个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六度连接性(即两个陌生人之间至多可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的网络模型。在社交网络中,我们的信息可能被朋友注意到,进而有可能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如果他们对于这则信息不感兴趣,将会呈现“免疫”现象,则消息不会传播。我们定义节点来表示SnS的用户,可用节点与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信息只沿边线进行传播。

根据信息在社交网络的传播规则,网络节点可以分为四类:通信节点、未感染节点、免疫节点和消极节点。通信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未感染节点还未从相邻节点接受信息,但它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它们有被感染的可能性;免疫节点表示已经接受了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但并不进行传播该信息;消极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反面信息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描述,我们假设“p”代表在收到传播的可能性,“q”表示接收后不传播的可能性,“r”呈现在收到相反传播的可能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创建了表2显示详细信息传输的详细过程。例如,我们考虑这种情况,黑色节点向白色节点传递信息。因为白色节点表示未感染的,它会有三个处理黑色节点传达的信息的可能性。其他情况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情况如下:

S:源节点n:相邻节点

4回归预测模型

4.1由过去预测现在

由上可知,根据对基本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公式::

通过查阅每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传播方式所占的比例,例如1870年的南北战争、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1922年的苏联成立、1970年美国侵略越南战争、1990年曼德拉被释放、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等等,并结合BBC网站上的往年数据,给出每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在特定时期的传播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见表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计算在每个时期信息传输的平均周期,例如: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在前四个时期内信息传播的平均速度,用“d”表示一天。18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7.7d;192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9.05d;19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3.5d;199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58d;201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0.20d。

马丁・路德・金死于1968年4月4日,美国总统宣布全国哀悼在4月7日。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则消息用了三天时间传遍了美国。与我们模型中的数据相比较,在1970年代新闻传播的速度是3.5天,可以验证模型是正确的。

4.2从现在预测2050年

任务要求我们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我们根据表6得到的前四个时期的信息传播速度,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原数据的计算复杂,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简化数据:把1870年的数据设置为最初值1,每10年增加1.例如,我们把1880年设置为2。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我们为方便计算,对以年份为横坐标的数据做缩小倍数的处理,得到回归分析的方程为

我们预测2050,即令,带入回归方程。我们可以求得,表明到2050年信息传播的速度较之前依旧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的通讯网络尚未饱和。

5相邻节点染色模型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徜徉在信息的海洋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知。在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今天,公众的兴趣和观点可以被信息网络改变。在这一节,我们提供一个模型来分析这一现象。

5.1数据归一化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这样一个模型:有三色节点。黑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传播此信息,灰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不传播信息,蓝色代表在接受信息后传播负面信息。我们在这里需要考虑的是网络上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会考虑灰色节点。

此时,黑和蓝表示对一种事件的不同的看法,而且看法是相互对立不兼容的.但是和第一个模型不同的是,新闻是一件本身让人信服的消息,所以p的取值较大,趋近于1(上个模型取值0.99)。而社会网络对某件事情会产生影响时,则这件事情的本质和新闻不同,所以在该模型中p的取值应当趋近于0.5,两种看法在人工网络中都应该考虑到。

我们列出数据归一化的方程,如下所示:

5.2观点改变的过程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个人对于信息的最终评价不仅与自己的最初判断有关,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如果我是一个消极的节点,即接收信息后传播负面的信息,周围都是代表接收消息并传播的黑色节点,我可能会改变我的观点从而传播原本的信息。图1显示了以上过程。

这里,我们设定一个参数k(a、B表示两种不同的态度,可能是黑白蓝三色中的任一色):

如果,中心节点可能变为a;

如果,中心节点可能变成B;

本节的模型依然是依据一个由LFR建立的一个虚拟的人工网络,传播的方法类似于第一个的模型,只是传播方向变成了两种,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节点的邻居进行统计,当该节点的邻近节点的一种看法是另一种看法的一定的倍数时,无论该节点是什么看法,该节点会因为邻近的影响,而持有和多数人一样的看法。

6模型评价

优点:对于前四个时期,取六大主流信息传播媒介,确定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中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最简单可行的方式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大致过程,由传播速度和信息覆盖面积的比重确定了新闻的标准。对于第五个时期,我们考虑到由于网络发展的迅速和信息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的快速性,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看成网络传播,用matLaB仿真模拟出该种传播,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传播的特性,形象直观。

缺点:数据的缺少导致确定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新闻的滤除,因此会在筛选出的新闻中掺杂着并不符合新闻特征的信息。仿真模拟与现实中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还是有区别的,没有考虑到实际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实际信息的传播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时可能性是无法估定的。

参考文献:

[1]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8552410.stm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7.037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7-007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计算机被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中,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而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研究企业安全风险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信息安全相关概述

1.1信息安全的含义

迄今为止,对信息安全依然没有一个统一和公认的定义。但是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其主要存在2种说法:一种指的是具体信息安全技术系统的安全;而另一种则指的是某些特定的信息体系的安全。上述2种定义主要站在静态的角度上阐述了信息安全的基本层面,但是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影响决定了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改变,其主要是防止企业信息遭到恶意泄露、破坏、更改[1]。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是向合法的对象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

1.2信息安全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企业信息作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安全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安全的内容更广泛,再加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信息数据库开展各项工作,例如:对于市场情况的分析、做出重大决策等等。二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备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就需要依靠信息安全来实现。三是企业信息安全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企业实施各项战略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财务信息等开展的,这些数据也能够将企业的战略实施方法以及下一步计划详细地反应出来,因此,如果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企业要实施各项战略难度也很大。

2网络时代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2.1缺乏高度的信息安全风险意识

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下,很多企业都在逐步加强自身信息安全的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技术等措施来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然而,对信息风险的控制并非仅仅依靠技术就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树立起信息安全的风险意识。但是从当前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缺乏对信息安全风险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个别人甚至片面地认为信息安全仅仅是网络部门的责任,跟自身没有多大关系;二是有个别企业领导者认为对信息安全的宣传过度夸张,遭受网络攻击的概率小,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三是个别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再加上企业缺乏具体的故障系统,导致企业信息安全遭到风险时,员工往往手足无措,虽说有些企业针对自身的信息安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导致这些制度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2.2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不高

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少不了各种应用系统作支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还存在着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在数据传输和存储等方面存在漏洞。如此容易被一些病毒、恶意软件窃取,实现非法访问,进而引发企业信息丢失或者泄露等安全风险。另外,很多企业应用系统的安全方模式也较为单一,绝大部分主要是采用“口令”的方式进行认证,无法实现对信息安全全方位的防范。另外,企业设置的密码过于简单、操作不规范等等都会增加应用系统安全的风险。

2.3技术设备和设施的作用发挥不足

个别企业为了防范信息安全风险,针对一些重要信息设置了安全设备,但是由于操作条件和参数设施不够合理,无法将这些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很多企业没有通过建立工作日志来对安全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进而不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控制,更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企业风险管理。

3网络时代下控制企业信息安全风险途径分析

3.1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信息安全风险意识

由于在企业信息安全控制中,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帮助员工树立起信息安全风险意识,例如:企业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开展关于信息安全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也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以及开展培训活动等途径来加强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观念。

3.2加强信息化建设,设置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作为重要的基础,企业要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就应该落实信息安全的建设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企业将信息安全纳入安全管理范围内,进而突出信息安全建设管理的重要地位;然后不断健全信息安全的责任制度,争取形成信息安全联动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最后,在企业中设置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该部分的主要职能为企业信息安全建设、管理以及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等,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2]。

3.3运用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

当前控制信息安全风险常见的主要有Vpn技术和防火墙技术:(1)Vpn技术。Vpn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网络的虚拟专用网络中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链接,在通常情况下,对Vpn内部进行扩展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建立一条分公司、商业合作商和供应商跟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联系,从而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也被称为访问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对网络做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保障网络安全。运用防火墙技术可以保证企业的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的侵占,并阻断非法访问的外部网络进入企业内部网络,保证企业信息和资源的安全。

4结语

总之,网络时代的产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和发展契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对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首先应该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的风险点,然后采取对应措施,如: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新技术等几个方面来控制信息安全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7

[关键词]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推送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01-01

1.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1.1传统媒体面临的危与机遇

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这些年来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常大地撞击着传统媒介的发展,持续被新媒体所挤占的传统媒介市场,传统媒体行业从生产内容与媒介运营层面都面对着很多挑战,就算是在新媒体面前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变得势单力薄,期刊业更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的报纸业。虽然新媒体的产生让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在持续收缩,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了解到,这种侵占不等于替代,传统媒体依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只要传统媒体可以开阔视野、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业务范围拓宽,由一刀切的舆论导向平台向多方参加政府指引的公共话语平台转变,由平面媒体单向推送平台向多维度的信息内容供应商、服务商转型,主动革新自己的运作模式与经营理念,主动面对挑战,也会为自己赢得发展的黄金机遇。

1.2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收益不一样

新媒体的发展让网络传媒公司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广告价格尽管比不上知名传统媒体,但对待传统媒体的经济收益也足以有压倒性的态势。因为覆盖面积广的新媒体,低廉的价格,简单的制作程序,受限制原因少,广告金额尽管小但是数目很多,对零散资金容易吸收,产生规模性的传播平台,这样循环成为了规模化效益。而传统媒体的受众趋向新媒体,让企业广告投入重点方向转移,资金流向新媒体让大部分传统媒体的经营状况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2.新闻价值与媒体算法推送

2.1新闻价值受到算法推送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给读者精确画像”成为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喜欢时政新闻还是娱乐新闻,你喜欢篮球新闻还是围棋新闻,通过你过往的网络浏览痕迹,再配以一个设计出来的算法,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些新闻客户端就可以很精准地为你推送你喜欢的新闻。反过来说,知道了大部分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去生产某一类型的新闻。所以说,对主观性极强的“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来说,伴随技术不断演进而带来的“给读者画像”有其积极意义。

2.2算法推送

算法推送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其问题也很突出。比如,有段时间,我在今日头条视频栏目上看了几段郭德纲的相声,结果,今日头条就天天给我推送郭德纲的相声,而且每天都推好多条。看得多了,就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好多相声段子是重复的,已经看过的,换了个标题又推一次,打开之后才发现已经看过了;第二,看了若干段以后,好多相声段子里的“包袱”不再新鲜,让我的观看兴致大减。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3.1以新思维为特征提升合作营销理念

传统媒体要在传播、制作中独具匠心,以创新思想为主导借助新媒体打造品牌效应,突出创新求变保持品牌的生命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代表了节目关注度的提升,吸引受众与媒体的主题往往跟进时展潮流,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便捷性,通过多渠道的收视可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条件和要求,及时地做出相应反馈,促进了国内传统媒体的改版完善和提高。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共同带动、互动营销,在互动中合作共赢丰富受众生活,使传统媒体改头换面以一次次新的形象出现,以品牌+互联网,更鲜活地立足在大众视野中。

3.2⒂没ё魑两者融合的中心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想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就得以用户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要将“受众”观念转变为“用户”观念,既要将用户视为媒体信息的消费者,又要将其视为信息的再生产者。在用户消费媒体信息的同时,还能将其分享给其他用户,并在转发信息的同时对其展开评论。比如在科技和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网上活动的必要工具。并且,人们与媒体打交道主要通过手机、电脑、平板以及电视进行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多屏时代带来的影响。而人们在接收各类信息的时候离不开视频和移动设备,这就使得媒体消费者呈现出视频化和移动化。

3.3计算用户,精准推送

以计算机算法为基础的信息推送兴起的背后,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的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可存储、可运算和可利用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信息推送服务的核心就是建立特定信息,使之与用户需求之间相匹配。匹配的流程是需求识别与信息筛选的智能互动。信息推送的最终信息及信息序列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是对匹配结果的直接检验,用户对推送信息的接触行为、购买行为、评价行为成为效验结果的行为数据,也是后续信息推送的基础数据。

“商务信息推送服务是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于频繁的信息、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和难以阅读的信息,不仅难以达到商务信息推送目的,还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引发用户转移行为。因此,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成为关键。要准确评估用户需求,精确把握用户兴趣,实现精准的个性推送,必须不断获取用户的网络使用的一切数据,分析识别数据背后的用户需求,推断预测用户信息取向和兴趣点,建立用户需求模型和兴趣模型。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切当的信息与用户建立匹配,增强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避免无效推送带来的不良用户体验。

4结论

信息推送技术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引领新的互联网运营理念和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用户的网络使用数据成为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性数据,也是互联网营销的深度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陶.媒体融合背景下报刊出版者权利保护――以德国报刊出版者邻接权立法为考察对象[J].法学,2016,04:99-110.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8

信息素养,是一种凭空理论,还是一种学科信仰?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吗?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期《热点解码》将与您一起讨论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取向,启发您去寻找更多、更开放的思维观点。

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范畴以来,至今已有五年多了。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讨论着这样一句话――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也逐渐演化成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虽然是见仁见智,但总体描述却大同小异。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李艺和张义兵二位专家认为,要全面认识信息素养,需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论证: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专家们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脱胎于计算机教育,但与计算机教育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的大众信息文化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又使信息科学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一员。基础教育不仅要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之重任。显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看作大众信息文化和信息科学两个不同母体在基础教育的映射。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课程的调研分析来看,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表述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沿用了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划为11条,同时,针对每一条又作了详细的诠释。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9

关键词:广告法;广告代言广告荐证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日

新《广告法》正式实施以来确实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如明星代言广告更加的谨慎,各大媒体也纷纷撤掉了儿童代言的广告,男星也不敢再代言女性用品广告了。这些积极的变化无疑反映了新《广告法》的成就,但此次修订仍有很多问题尚未明确。

一、广告代言人名为“广告代言人”实为“广告荐证者”

在这次《广告法》修订过程中,关于广告代言人的概念表述,先后经历了“其他广告参与者―广告荐证人―广告代言人”的演变历程,至于第一种表述由于其内涵过于宽泛,无法准确定义广告代言人这一概念,笔者在此不做过多讨论。学界争论最大的是后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新《广告法》最终统一采用了“广告代言人”这一概念,但从法律条款的实体内容来看,新法中的“广告代言人”有点名不副实。法律适用过程中必须澄清具体条款的实际所指,才能避免出现逻辑错误,以下将做出具体说明:

广告荐证人是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一个法律术语。根据台湾地区《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对于荐证广告之规范说明》的解释,荐证类广告就是指“任何以广告主以外之他人,在广告中以言词或其他方式反映其对商品或服务之意见信赖发现或亲身体验结果,制播而成的广告”。美国2009年10月5日修订的《广告荐证指南》也对荐证一词作了明确的界定:荐证是指荐证人的行为可能使消费者认为反映了广告主以外的其他人的意见、信赖、发现或者亲身体验的任何广告信息,包括个人的口头陈述、示范、署名、签章、肖像以及其他的能够确定个人身份的特征或者组织的名称、印章等。据此可知,广告荐证人的特点在于,使消费者认为其在广告中表达了对广告主的产品与服务的个人看法,即向消费者推荐该产品或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符合广告宣称的效果。

一般意义上的广告代言人的内涵要比广告荐证人宽泛,广告代言人一般又称为品牌代言人或者品牌形象大使,甚至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现代营销之父飞利浦・科特勒有句话能很好的诠释广告代言人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他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能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谁就拥有了消费市场的先决权,而广告代言人就是那个能吸引眼球的人。”一般意义的广告代言人除了发挥推荐作用和证明作用外,还包括仅仅作为一般的表演者出现在广告中的个人或团体。

从学界对广告代言的分类上来看广告代言的内涵也要广于广告荐证。广告代言人按照其在广告中的作用可分为:(1)背景烘托类的代言。此类代言在广告中只是起到衬托广告故事背景的效果并没有在广告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消费者也当然地认为其只是单纯地完成广告主交代的表演任务,并没有推荐证明含义的流露;(2)推荐或劝说类代言,此类广告代言是通过代言人的言行向广告接受者传达其个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喜爱,以推荐或劝说潜在的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或服务;(3)证明或鉴别类的代言,该类代言人往往具有专业的技能或是某领域的专家,其在广告中发表对该产品的看法更能使消费者信服。或者其采取现场实验的方式,以实验结果向广告受众推荐其产品。此种做法在某些洗衣、洗发品牌的广告中非常常见。因此,可以看出广告代言人与广告荐证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涵盖背景烘托类代言。

那么,新《广告法》中广告代言人究竟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广告代言人,还是仅指广告荐证人呢?笔者认为虽然新《广告法》最后统一使用广告代言人这一表述但其实际所指仍为广告荐证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广告法》大量的实体内容中得以证实。如新《广告法》第二条第五款关于广告代言人概念的界定:“本法所称广告代言人是指除广告主以外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我们知道法律规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新《广告法》对广告代言人的表述正是突出了其在广告中的推荐证明行为。而从后续制度设计来看,不论是有关广告代言人行为规范设定的《广告法》第三十八条:“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对商品或服务作推荐证明应当依据事实……”,还是第十六条第四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利用广告代言人做推荐、证明”;还是第十八条第五项:“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我们都可以看出新《广告法》所要调整的实际上正是推荐型和证明型代言,即所谓的“荐证广告”。所以在此笔者提出要将此处的“广告代言”区别于日常用语中的“广告代言”,不能片面的认为某人出现在某广告中,他就理所应当的是法律意义上的广告代言人,只有在其为广告中有推荐或证明的行为时他才是法律意义的广告代言人。

二、代言类广告与普通广告界分

如上所述,代言类广告与普通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该类广告的代言人(以下称之为广告荐证人)在广告中表达了自己对该产品的看法,而普通的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只是起到了背景提示作用或者是吸引眼球的作用,并没有在广告中表达对该产品的看法。那么是否具有“荐证性”将成为我们区分二者的关键。

我们知道不论是推荐还是证明都属于广告代言人意思表示的范畴。根据民法理论通说,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内心意思;第二,表示行为。而表示行为的方式又有两种,包括:明示(以文字、语言或特定符号表明内心意思);推定的方式(以特定行为表明内心意思)。根据表示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笔者尝试将广告代言分为明示型荐证与推定型荐证。

明示型荐证顾名思义指的是广告代言人通过语言或文字等方式明确地对广告中的产品进行推荐或证明。如某著名男演员代言的云南白药牙膏广告。广告中男演员这样描述:人到中年名利看淡了,健康看重了,选一只好牙膏,多一份健康保障,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让健康的口腔享受健康的快乐。显然该演员明确地向大家表达了自己对云南白药牙膏看法,是典型明示型荐证。这种荐证型的广告与普通广告区分起来难度并不大,只要在广告中找到某某产品很好、我信赖、我们一直用它,这类溢美之词就很好确定其荐证性。

有学者提出如果广告中的代言人并非公众人物,我们可否用推定的方式判断该行为的荐证性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荐证类广告判断标准的问题,学界对此存在着客观说与主观说的分歧。客观说认为判断广告代言人的荐证性要看广告代言人是否有推荐证明的行为,包括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按照该学说,无论该广告的代言人是体育明星刘某还是普通群众,都不能判定该广告代言人存在荐证行为;另一个标准是主观标准,该标准是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的,它主张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眼光来判定代言人的行为是否具有荐证性,即普通消费者认为该代言人的行为反映了该代言人的个人的意见与观点就可以认定为荐证行为。以上的广告案例中刘某作为一名专业的田径运动员,穿着耐克鞋跑步,同时在比赛中也穿着该公司的鞋进行比赛。普通消费者很容易将刘某对跑步的专业性与耐克鞋的专业性相联系,刘某无形中在广告中为该广告进行了推荐、证明。若将刘某换成普通跑步爱好者,很难使消费者产生类似的联想,普通消费者也很难将普通跑步爱好者的行为贴上荐证的标签。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客观说最大的好处在于荐证性的判断相对直观,只要广告代言人存在着推荐证明的言语或行为就认为其行为的荐证性。缺点在于过于的简单粗暴,对广告荐证性的认识往往也浮于表面并没有具体的考虑广告代言人的行为对广告受众产生的影响。笔者比较赞同主观说的观点,该理论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普通消费者的眼光来看待广告代言的荐证性,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毕竟广告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就是希望广告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其产品进而促成消费的。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来源模式理论广告,荐证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于来源信息的可信度与吸引度。信息来源可信度的关键两个因素是专业资质和信任度。信息来源如果具有足够的专业资质和可信度,受众就可以接受、认可这个信息。研究表明,受众的接受度与信息来源专业资质的高低以及自己知识的高低有关。受众如果发现信息来源于在某个问题上比自己具有更深广知识的人士时,就很容易接受该信息。来源可信性理论认为,广告说服是通过将荐证者的证言转化为受众自己观点的过程完成的。当受众发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专业资质是可接受的,他们会认为该信息是客观的、正确的并加以接受,这时受众会把该信息融合到自己的信息中去。当然主观说也并不完美,由于其关键在于探究消费者的内心意识,这使得对广告代言行为的荐证性的认定变得异常复杂。笔者建议将两种认定方式做一个结合,在一般情况下优先适用客观标准,采用客观标准能很好解决问题时就不再适用主观标准,只有当适用客观标准不能很好的判断荐证性时,才适用主观标准。

三、对“禁止儿童代言”的理解

新《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不得为其未使用国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许多媒体与部分学者将该条款理解为不满10周岁的儿童不得代言广告,包括作为背景形象出现在广告中,笔者认为此种理解仅仅局限于文义解释的层面,并没有探究立法者的立法本意。“禁止儿童代言”主要考虑的是在我国14岁以下儿童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论其心智还是生活经验较成年人都有一定的欠缺,他们无法辨识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因此很容易成为广告主敛财的工具。同时,由于其对自己荐证行为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广告法》不能对其追责。但禁止其代言并非等于禁止其出现在广告中,正如笔者之前对广告代言的阐述,广告代言的关键在于代言人对广告中的产品或服务的推荐和证明行为,据此只要该儿童没有荐证行为,就不应禁止其参与到广告活动中。而且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来看,新《广告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广告中“使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名义或者形象的,应当事先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这里显然允许未成年人出现在广告中,只是需要征得监护人的同意。若将新《广告法》第三十八条理解为禁止未满10周岁不得做广告将会导致《广告法》在体系上的逻辑冲突。因此我们明确法律并不禁止不满10周岁的未成人出现在广告中,只是其不能作为广告荐证者在广告中为产品做推荐证明。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

[2]宋亚辉.广告代言的法律框架与解释适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4.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把现代先进科技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师摆脱“教师―黑板”教学模式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师―黑板―课本―学生”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这些技术对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处理,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而传统的“教师―黑板”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有利于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这样的授课方法要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生动得多!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物理这门学科是向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也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在物理课堂授课中,利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形象、快速地展现通常无法看到的宏观、微观世界,能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物理过程以正常的速度呈现出来,还可以直观、具体地展现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物体的内部运动过程。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理现象演示模拟

中学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物理课件进行物理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不易观察,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这些较为短暂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又如在讲“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尽管大家对网球都很熟悉,但由于网球和网球拍接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只是瞬间的,不易观察,很多学生都难于理解。为此,用Flas把打网球的过程模拟出来,并且制定相应的按钮来控制动画的播放、暂停、单步进行等。使学生能看清楚网球运动过程中每一瞬间的形变,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还有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等等。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实验模拟

比如在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上课演示实验是听到两球同时落地,学生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相同还是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据此结论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出一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的平抛运动的动画,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将此动画与平抛物体运动公式对照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该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

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较多

个别教师把计算机当做“电子黑板”,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个别教师教学中能由实验得出结论都不做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这种做法违背教学规律。有的教师把整堂课制成一个软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屏幕,听着计算机扬声器的讲解,就完成学习,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的经验、特色、个人的聪明才智无法得以充分的发挥。

笔者愿和同行们一起不断改变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