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科学的特点十篇管理科学的特点十篇

管理科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16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发展趋势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专题突出、周期长、专业性强

专题突出,卫生健康部门医学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个专题过程完整,有利于档案的有序整理。周期长,医学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涉及的科研知识内容比较多和范围较广,有时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这就导致卫生健康部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较长的周期性过程。专业性强,医院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档案的管理,进行相应的编码,有序地进行档案的分类和整理。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量不断地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疾病日益侵蚀着人们的身体,使人们猝不及防。因此,需要加大医学科研研究,既导致医学科研档案数量不断地增加,又会导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增加,势必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载体形式多样

医学研究不仅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形式多样。不同的研究项目有不同的载体形式。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载体形式多样,记录研究结果的材料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它既包括光盘、磁盘等硬件,也包括文字、奖状、报纸等实物。它既包括电子,也包括纸质。虽然电子化医学档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医学档案的特殊性,纸质档案还是居多。未来人们会普遍使用电子档案。比如说,缩微医学档案等新形式不断地出现,其实用性逐渐地加强。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在医学界。载体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档案的保存,为未来医学科研的深入发展做铺垫。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现代信息技术在迅速地发展,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信息化。在工作中逐渐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阻挡地历史潮流,有利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地顺利开展,实现医学科研档案科学化管理,促进医学科研档案体系更加健全。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日益现代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化档案等方式,建立起兼具档案信息开发和运用等功能的完整系统,逐步地实现档案的管理现代化。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超越时空的局限,获取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的有效管理和运用。医学档案管理者会越来越借助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档案信息的最大作用,让人们快速地获取一部分自己需要的科研档案信息,让人们了解一部分医学前沿的动态问题。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日益优化

随着医学科研实践的深入发展和专家研究科研领域逐渐地扩大,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日益创新,并逐渐地系统化与合理化。1.新项目建立档案追踪袋。通过档案追踪,将档案信息加以整理,并将归档的要求提前告知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定期检查。这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的初始阶段。2.归档。采取归档责任制,对于每一个课题,派专门的人员收集科研信息,并定期与档案管理人员沟通。3.建档。对真实的科研资料可以进行验收之后,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档,在建档之前,对科研成果进行检查,要求科研专家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检查档案的管理是否完整。

(四)管理手段日益提升

科技在进步,医学科研管理手段日益创新。现代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使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受到医院档案管理者的重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手段日益创新,显示出日益突出的地位。1.电子档案效率更高。人们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档案信息,只需要相关的人员在网上进行相关的检索,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想要的档案信息。科研档案一旦录入,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就能获取需要的档案信息,简单方便、高效。2.充分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档案网络平台进行搜寻,操作简单。通过电子档案,可以减少传统的纸质档案寻找文件繁琐的弊端,可以超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地利用科研档案。例如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的时候,需要本科的成绩单,本科是在外地读的,这时候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门户的一站式服务中申请档案成绩打印,十分方便快捷。医学科研管理手段日益创新,未来可以让机器人实现管理。

(五)管理理念日益更新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是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种等的思想,态度消极,比较懒散,比较被动。原因是工作累,时间长,工作人员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档案管理者只有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比较主动,才会对年度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并加以分类,这样做比较仓促,没有细致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科研档案,许多档案积满灰尘,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现代科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很多人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例如,管理者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日益增强,积极、主动地投入档案管理中,具有超前管理和全程管理思想。从课题项目立项开始,全程跟踪科研项目的进度等一系列工作,管理工作人员只需要付出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佳的管理,这样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难度较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六)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更加公开化

医疗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地保密,一般的人是很少能够接触到这类档案。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科研档案的要求更高,将不仅仅只是对治疗信息的查阅,更希望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用亲自到医院去查档案。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多种检索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要实现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的公开化,需要将档案管理工作与现实情况结合,真正走到人群中去,确保网上信息的真实可信。因此,未来的医学档案借阅会出现生活中的各方面,如通过医学档案网站进行查阅了解,在各公共借阅点查看等等。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2

1.1及时的施肥

当池塘中的水温达到8℃时,应该及时的施肥。一般的池塘内泼洒750~1500kg/hm2人的粪尿,或者是畜牧的粪便2250~3750kg/hm2,3~5d/次。

1.2适当的投饵

当池塘中水的温度升高到10℃的时候便可以投放饵料,通常情况下以精料为主,投放的饲料应该新鲜可口。按照鱼体重的3%投放。投放的青饲料最好是在4h内进食完。

1.3防治鱼的疾病

在早春的时候,水温是比较低的,很适合水霉病和寄生虫病的滋生,一般用400g/m3的食盐以及400g/m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鱼种1~2h,可杀灭水霉菌[1];在池塘中洒入0.6g/m3的CuSo4,是为了防治寄生虫病。

2夏季的及时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也是鱼类的最佳生长时期。因此必须加强该时期的管理与饲养,从而促进养殖鱼的高质、高产。

2.1及时的施加肥料

由于夏季炎热,水温比较高,池塘内的浮游生物繁殖较快,鱼类的耗氧量较多,再加之气温的变化无常,池塘内水的质量很容易变质,因此,每次的施肥量是不能过多,一定要坚持少量勤施的原则,根据气候、鱼类的品种、鱼量等决定施肥的量。

2.2投放饲料

每天投放饲料分为三次:早中晚。早晚的饲料量较多,中午的量较少。投放的饲料一定要新鲜、可口,不能将腐败变质的饲料投放进池塘内;投料的要求:早晚都投青料、中午投精料,尤其要注意固定投料的地方。若是遇上闷热天、鱼浮头时,应少投或者是不投饲料。

2.3加强管理

加强对池塘的巡视,若发现异常,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巡视时注意观察鱼是否出现异常的变化,还要观察水的颜色等[2]。将池中的异物、杂草、捞除,以保持池塘的整洁以及水质。

2.4增加氧气,防止腐败

当池中的鱼可能发生浮头时,应该使用水泵加水或者是为塘内增加氧气。同时要控制进食量以及停止施肥。若来不及增氧,立即向塘内投洒食盐水(10g)加黄泥水(池塘667m2用10g黄泥,调成糊状)。增氧的机器,不能在晚上增氧。

2.5鱼病的防治

为了防治细菌性的皮肤病和烂腮病,每隔15d,泼洒250~300g漂白粉和120g的硫酸亚铁。每个月喂2~3次蒜,鱼重每10kg用500g蒜,捣碎放入饲料中,4d/次,主要是防止肠炎疾病等。

3秋季的掌握

入秋之后,水温慢慢下降,鱼的进食量逐渐回升,此时是养鱼的最佳时机。

3.1加强饲养

秋季投喂的饲料以精料为主,粗料位辅[3]。对于草鱼要适当的投喂青草之类的饲料,青鱼要投喂蚌料、螺丝等,对鳙鱼和鲢鱼施无机肥。

3.2水质的调节

首先换加新水;通常情况下每月加4~5次水,每次的加水量为5%~10%。其次泼洒生石灰水;通常情况每月一次,每次的泼洒量为每亩20kg。

3.3掌握捕捞的时间

入秋之后,许多的鱼已经达到了成鱼的体格,及时的捕捞,既减少塘内鱼的密度,又加速了其他鱼的生长。

3.4疾病的防治

秋季是疾病的多发阶段。一些养殖户使用菜油生姜合剂治疗草鱼的烂腮、肠炎等[4]。用法:每亩池塘750g菜油、250g生姜;将油菜和生姜放进锅内煎熬25min,取出装进桶内,加入定量的清水,搅拌混合即可撒入池塘内。通常通常1次/d,或者是2d/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4冬季的防止

在冬季的时候,规格较小的鱼类因能量不够,很难越冬;还有的鱼在冬季的时候易发病。尤其是成鱼的气泡病。

4.1发病的原因

第一,由于池底的泥、有机质淤积过多,在分解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造成了池底的缺氧而发生无氧气的发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通过鱼的腮帮进入到鱼体致病。第二,入冬之钱没有调节水质,水的透明度降低,浮游的植物减少,所以光合作用较差,导致池水溶氧下降而造成池底沉积的有机质缺氧分解[5],从而在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通过鱼鳃进入到血液,使鱼的体表、鳍部、肠道等处聚集了大量的气泡,形成了气泡病。

4.2防治的方法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管理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22-02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化、大众化,我国不同规模的本科院校发展及规模的扩大化,推动了院校教学、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陈旧单一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这就为民办本科院校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充分条件。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内涵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特点、经费特点、管理职能特点要求改革必须从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做起,这也是新时期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着眼点和内涵。与我国其他高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比较短,而且一般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的经费渠道比较少,通常源自于高校学生学费及社会机构的财政支持,其中,学费是最大办学资金来源。再者,民办本科院校目前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院校进行一切改革都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的强化、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与贯彻落实、专业教材、教学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及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等着手改革,才能提高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按照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总结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特点及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围绕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进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管理及教学运行管理改革,促使管理为教学服务,在归纳民办本科院校以往教学管理经验教训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并最终构建出适合民办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为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靠的管理支撑,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非凡:第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了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程度,因此,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压力也日渐增大。正如教育行业中的名言“只有管理好才能教出人才,只有管理好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只有管理好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整体实力”,因此,抛却内涵,从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本质上来说,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第二,民办本科院校培养人才需要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撑,随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及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的变动,必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

三、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在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硬是把传统公办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方法套上去,难免会出现不合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还会给民办本科院校带来一系列麻烦。民办本科院校师资数量不多,但整体运行效率较高,采用公办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就不能保证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从而失去了办学优势,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要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院校管理质量,制订教学及管理不同职位的岗位职责规范,避免出现过于侧重教学或者管理某一方面。既要保证院校各专业教学质量,又要保证民办本科院校全校的管理效果,构建适应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全新模式。

四、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民办本科院校应从优化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浓缩课程设置,并且增加特色专业实践课的课时,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学时保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将办学重点放在学风建设上来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将一切办学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将原本的服务理念、教学资源分配重点转向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上来,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及设施来完善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保证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明确职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民办本科院校各院系和处室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实施岗位权力的同时,发挥应有的教学管理作用,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开展一切工作。同时,要求院系、处室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以院校的长远发展为前提,进行定期教学管理考核及工作交流,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参与到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当中。

(四)因地制宜,从民办本科院校特色出发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什么样的办学模式、什么样的管理特点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法。结合院校的办学、教学管理情况,选择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制订保障院校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但要制订教学管理目标,还要将管理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五、总结

尽管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不少,但是,结合国内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研究却不多。笔者立足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现状,从阐述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概念入手,论证了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及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禹华平,杨海艳.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2]孙汀兰.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管理改革与模式创新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2).

[3],王静.民办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4]袁剑,王文海.关于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部级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部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部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人,横跨华南9省(区)。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累计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硕士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学士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教师3人,占10%,30~40岁的教师15人,占50%,40岁以上12人,占40%。

其中,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部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3人,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在实验设施方面,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2个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拥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ReviewofDevelopment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基本上非农企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立足热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但就各高校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部级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必修课应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首先,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师培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相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实力,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仅为36.67%,可见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为了达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丽,刘俊浩,程钢,王生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2]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业经济,2009.12.

[3]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4]庄佩芬,刘伟平,王林萍.对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

[5]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6]季莉娅,史金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2008.4.

[7]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8]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7.35.

[10]孙自保,李萍,龚红梅,彭岳林.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2006.11.

[11]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12]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

[13]尚琳娜.浅议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4.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评价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科研管理;管理模式;高校管理;现代化管理;综合管理

引言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校内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是科学应用行为。高校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源泉地,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但承担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建设,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成功与否。在新时期,高校的科研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加上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以下论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高校应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高校的科研管理涉及的几点主要内容

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大学管理水平,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职能是提高高校综合水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利、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的管理。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部、厅局的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企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经费来自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主要包括科研成果鉴定、科技项目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审核、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等方面。最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对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做好协调与指挥等工作,这些也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本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实施工作,保证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的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1.2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主要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部过程,高校科研管理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研过程中的诸多事情,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高校的科研过程管理的开放性涉及到科研的立项是开放的,科研成果的管理也是开放性的,同时,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潮流之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开放性的,即任何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生成的动力,直接将技术应用与企业技术的革新。此也决定了科研的效益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应该利用该特点开展高校科研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科研资源和研究环境的管理与应用都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其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科研活动,此间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科研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体系来进行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科研管理机构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来说,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该针对本校的实情开展科研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针对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应该给予不同的考核体系,完善他们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因此,科研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

2.高校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方说,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这二者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把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促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运行。为了能够达到此目标,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够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1科研工作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此间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对高校来说,科研活动的缺乏会使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威胁学校生存的质量。科学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源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要求高校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及时调整或重组科学研究的学科组织,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为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学校科技工作要加大成果的激励力度,推进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2努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本校的科研实力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主要科研骨干的科研方向需求,在科研硬件的配置方面应该切合学校科研骨干的科研需求,同时学校在学科梯队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到科研骨干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人员需求和硬件条件需求,以期能够通过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围绕科研骨干进行。此举可以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科研团队的建立也有利与院系的综合科研力量的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仅仅是落实在经济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等激励渠道相对考虑的较少,这使得有相应需求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该鼓励科研工作成为较为突出的人员参与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组织由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增加学校科研氛围,促进多学科,多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3.结论

高校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温特,以上论文在综合了高校科研工作管理中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完善高校科研工作管理的几点模式,总体来说,本论文提出的几点科研工作管理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一定的提高意义,也保证了科研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利益,如果高校能够将诸多建议写入学校的规章制度,相信此举定会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美兰.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之思考[J].财会月刊.2011(08)

[2]左逊.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09)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管理科学;实证主义;管理科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学科应用、证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精华,方能自成体系,对本学科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言之有道。否则,必定独木难支,经不起推敲与论证。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各种管理理论纵横交织、竞相绽放,一直处于"管理丛林"状态,没能像自然科学或经济学一样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自身特点;二是管理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来看,前者决定后者。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身特点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对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属类进行梳理,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出发,探讨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基于这种不同引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客观、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测量、重复出现和便于验证等特征,研究结果推崇精确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不易直接测量,研究过程难以清晰表达,研究结果不便于检验,主要靠切身体会。

从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涉及的对象特点看,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因为我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管理问题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但是也正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的争论,产生了管理学科长久以来百家争鸣的格局。这其中,管理科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坚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性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手段。自20世纪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形成为以实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基本导向,遵循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再到对策建议”这一基本流程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管理科学以实证主义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科背景特点的。归结起来,实证主义有如下特点:实证主义有下述几种基本特征:(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描述。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2)对经验进行现象主义解释,主张从经验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倾向。实证主义者认为,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者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大辩论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方法使哲学也成为实证的。

然而,近年来,对于采用实证主义对管理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大体上,多数反对用实证主义研究管理问题的人士认为管理科学和实证主义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他们认为管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主观问题。某著名行为科学研究学者认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个性、偏好和情感的人。管理研究就是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烙有人的活动烙印的各种问题。所以,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带有人的主观倾向活动进行适当归类和处理是任何一中研究方法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梳理、辨析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和影响程度,不是设上几个变量,引证几个模型就可以讲清楚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审视管理系统。如果只是为了给文章增加点“科学”的味道,便于求证而使复杂的管理系统归结为几个单薄的变量关系,这就有点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了。“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管理科学遵循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管理科学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对管理科学的日益重视,已经说明管理科学在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特别是系统集成问题上的不可取代的无限潜能。管理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管理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管理科学遵循的一套从假设到求证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其实,对于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问题,最后的结论部分才是问题研究的重点。这里与科学研究区别最大的即是人的主观因素的整合。可能一个被认为是最优解的结论实际上在受到组织结构和领导者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主观的非结构化的约束往往是很难在一开始就能够考虑进入模型的约束条件中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会发现实证主义对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灵活运用实证主义思想,将实证主义与人为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避免单纯注意管理问题的科学与艺术性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加强对人为主观因素的考量,将使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观点看待管理问题,利用定量方法的结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奕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兴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www.133229.Com。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2)以对象大众化为服务目标。相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旅游管理实验室更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导游模拟实验室、双语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不仅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社会有关人士开放,服务对象具有普及化特征。

(3)管理手段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性管理包括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以及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软性管理,主要指人的管理。其中,硬性管理必须落实到人,实行人员负责制。对于人的管理,管理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建本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由于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

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从无到有,但整体水平不高。近些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由专科升成的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投入使自己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实验室作为其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对广西区内新建的本科院校的调查,90%以上的院校有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就是对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人们通常认为实验室是理工类的专有名词,实验室就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往往对理工科的实验室非常重视,但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却容易忽视。所以,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其量建一些餐饮、客房实训室就相当于是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了。旅游管理实验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初始状况,整体水平不高。

2、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设置大多,受到重视和普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文理综合特征,它的发展和规范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沿袭专科阶段的设置方式,依靠专业和教研室,按课程设置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为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服务。这种“小而全”的设置模式,造成实验室服务范围较小,实验项目较少,达不到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等重任。

3、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不管是基础实验室还是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使用率都很低,不足20%。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计算机等基础实验室,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等,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某校承担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机房,开放率不到40%,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实验室也是类似的情况。某校的餐饮实训室和客房模拟实验室每次只能安排3到5人进行实训,规模小,效率低。

4、各部门相互牵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建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过多,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工作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琐。如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多数先由各实验室(中心)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需要申报购置计划,教务处从全校的角度,结合仪器设备经费情况,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送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购买。各实验室人员由于不经常和设备仪器厂家交往,对新的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厂家的信誉掌握不全,难免出现申报的型号、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或者申报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采购。另外,采购部门由于不懂得实验教学,只能按照实验室提出的实验设备的厂家和型号购买,而不能在采购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中选择性价比高的其他仪器设备。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

1、结合院校和地方实际,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准确定位。从目前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定位成为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大部分人认为旅游管理实验室极易简单地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手段当成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房。其实,要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初期要正确定位。比如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贺州学院,所建设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增加实验室的附加值。

2、适度超前,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当今时代变化,信息更新迅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代特别贴近的专业,所反映的都是时代前缘的信息,因此,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否则,刚建好就被淘汰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旅游管理实验中心的导游实验室,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产品了充当主角了,第五代试验器材早就落伍了。

3、引进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既通晓理论又强于实践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年轻教师无心致力于费时费力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制约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于“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从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理顺实验室体制,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按《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聘任专业实验室主任;通过定岗定编,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一批精干、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实行校室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中心)直接接受教研室直接专业管理,与系部的隶属关系剥离,杜绝三级管理。

五、结语

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院校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俞裕喜.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文科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2):81.

[2]陈实,潘铁京.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2.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9

abstract:academicpacesetterdiscussedfivepracticalexperienceofrelateddisciplinesconstructiononhowtostrengthenconstructionofprovincialkeydisciplineof"SocialmedicineandHealthmanagement".amongthese,condensingdevelopmentdirection,establishing"disciplinespecialzone",andstrengtheningtheteamconstructionarethecore.

关键词: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Keywords:keydisciplines;disciplinesconstruction;practical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41-02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5建立“学科特区”,加强队伍建设

管理科学的特点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的特定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创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已经成为管理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立足于中国的管理实践,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实践途径,对中国学派进行全面的实践性研究。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取决于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程度。自新中国建立之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管理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与国外现代管理科学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科学指导我国管理实践的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许多经济现象都是特定国情之下出现的独有产物,具有不可借鉴性;同时,中国五千年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独有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表现令世界瞩目,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也在全世界倍受关注。探素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构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

特定的环境下衍生出特定的管理理论,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和发展出种种的管理理论。诸多的管理学派彼此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基于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出对于管理的理解,是一个阶段或一个视角的总结。在目前主流的管理学派发展中,以美国的管理理论体系为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国与西方的管理环境存在差别却是不容置疑的,大量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相应的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的发展也显得尤为迫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都逐渐地发现在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中,需要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和近代管理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特有问题。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环境下孕育产生的,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管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安邦定国为主,以人为核心,强调整体的协同,尤以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儒家、墨家、孙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道家讲求运用自然之道,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遵守自然之道,运用自然之道来达到管理目的行为。儒家以天道观为基础,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借助相应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交利是他们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本质是博爱,是为人谋利的行为。孙子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计策、决策等实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取得上下齐心、国家太平,并保证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认为法治是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认为管理本质是以“法”治民。在我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中,“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都能够得到体现。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也蕴涵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如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种树郭聚驼传》、宋代范祖禹的《帝学))、明代张居正的《帝鉴》、洪应明的《菜根谭》等。在中国历代史书(如二十四史)和兵书(特别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也包含了精湛的管理思想,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以及明清笔记中,也有不少管理智慧和用人之道。

从管理实践层面看,中国历代的儒商如先秦的范蠢、子贡和白圭,明清的十大商帮特别是徽商和晋商,近百年成功的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等,20世纪海外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如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和霍英东等都有其成功的管理之道。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管理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提出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首钢的“投入产出总承包”,海尔的‘旧清日高管理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等,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国情具有自身的独有特点,我国的改革开放自身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变革,在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社会制度、生产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独有性,西方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并不能直接套用。目前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管理的历史思想和现实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阐释方面。21世纪以来,则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探索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思危提出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是非常必要的。李京文院士认为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已成为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应该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中提炼一种共性的管理理念,总结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等单位对于创建中国学派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力倡导和支持,在课题研究方面一直将我国管理科学问题当成重点问题,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奠定在未来l0-20年中逐步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对中国管理学相关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管理学报》自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中国管理论坛”等栏目,刊发了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关于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2008年3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情景的管理问题及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国管理学年会中也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深人研究和广泛探讨。

关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国内外学者专家都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一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有相关的文章发表,如《“红楼梦”经济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行为学研究》、《现代管理学中的古为今用》等,但总体上数量甚少。国外学者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经营管理并且进行管理方面研究的,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较为突出。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企业甚至将它们用作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的教材。欧美学者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同样也给予高度关注,如美国的丹尼乐?雷恩于1979年写成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就论及了中国古代孔子在管理思想方面所作的主要贡献。另外一些研究则集中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有的研究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卜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体现全盘西化的特征。有的研究则主张本土创新,按照西方理论模式,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具体特点,演绎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有的研究比照现代西方管理概念试图构造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具体侧重于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这些理论都把贯通中西管理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管理实践作为重要目标。

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台湾学者曾仕强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总结为一系列管理原则,典型代表是提出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曾仕强,2003。该理论不仅尝试性的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概括,其实用性导向原则也具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自发的形成的中国管理模式也备受关注,如海尔管理模式、白沙管理经验等。2007年11月30日,金蝶公司联合中欧国际t商管理学院主办的“2007中国企业管理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超过巧。名企业家、企业管理者、资深管理学者,他们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这个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

3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创建中国学派

现代管理科学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不同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结合、交叉以至融合,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推动了现代管理科学向实践应用问题的转化。

管理科学与管理理论必须基于特定的管理实践,与特定环境结合,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结合。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国的特有国情和发展环境,中国的管理实践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现实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千头万绪,互有联系,呈现出系统复杂性的特征。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情之下产生出现了大量的实际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之下,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理论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现代管理科学是扎根于一个国家、地区特有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基础上的科学,21世纪的新中国与孕育出大量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西方国家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所推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也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发展过程,因此,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不能生搬硬套来使用,也不能简单的加以改动,更不能削足适履,改变中国的管理实践来迎合西方管理科学的需要。

管理科学是学以致用的科学,其研究需要透过实践现象的表面,把握管理问题的本质,从丰富的中国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深层次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理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和升华。中国改革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应当基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融合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将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深人全面的实践性研究,指导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提炼出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人系统的研究下去,这是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具体创建过程中,则要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创建途径。每个特定情况之下的管理实践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中,借鉴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头进行研究。对于古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都江堰、大运河等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情况之下的古代管理思想。对于国外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可以为中国所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三峡工程、两弹一星等则是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中概括出特定情况下中国本土所出现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以往三个方面进行综合集成的整理和归纳,继承和学习古代和国外的管理实践精华,结合近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用以推进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