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品行教育十篇小学生品行教育十篇

小学生品行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30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1

一、根据上课内容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材内容广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武术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讲述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和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精神的培养;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听从指挥教育等。

二、结合课堂常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和制度化。课堂常规是对师生共同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组织纪律性。还可建立了课堂评分制度,这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良好的班风应是友爱,乐观向上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行的形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强调课堂常规,并使之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规范师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三、结合学生表现渗透教育

体育实践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志、道德很容易表露,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上好引导课,重视理论课的讲授

引导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室内授课,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实践课,并引导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地位作用再认识。上课时,在总结上学期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任务,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理论讲授课。理论课大多是因天下雨,不能上室外课而安排的。理论课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体育卫生文化教养,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基本环节,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环节。教材中就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直接的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如讲授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亚运会、奥运会简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榜样的力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2

一、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教材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题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如在乒乓球的教学中,介绍国球的悠久历史,介绍中国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独揽四枚金牌的辉煌:在排球的教学中,介绍主教练郎平为了祖国的荣誉放弃了外国俱乐部丰厚的经济待遇,放弃了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带领跌下神坛中国女排走出低谷,在里约周期中国女排王者归来。通过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长大后为国争光的思想。

二、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好胜心强,有“小皇帝”思想,教学安排中应当加入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的内容。如体操的教学中让优生和差生结成“一帮一”小队,让优生手把手地帮助和带动差生学习,与大家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游戏教学中安排“两人三足接力跑”比赛,把男、女生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经过全体男生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终于战胜女生组。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的安排,让学生渐渐地明白,同学之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取得比赛的胜利,达到增进友谊,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利用体育课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上体育课时,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磨炼同学们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在做山羊的分腿腾越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克服恐惧心理,树立信心,最后勇敢、果断地跳过山羊,尝试成功的喜悦。又比如跑800米,同学们不但要合理分配体力,还要克服肌肉酸痛的煎熬,供氧不足的难受,遇到这些困难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就不能全力以赴地跑完800米。教师要有意识地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同学们只有自觉地克服困难,奋勇拼搏,才能达到目标,亩树立同学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利用体育课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教师长期提前侯科是爱岗敬业的体现,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会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来上体育课,养成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下课的好习惯。课中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课中不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放学正直回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利用体育课养成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

学校的体育器材由于搬运和使用不当,大件的损耗大,小件的浪费多。针对这种现状,利用体育课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如搬运山羊时,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四人一起抬到指定地点,不要在地上拖拉,在使用时不推山羊的侧下部,不能打坏山羊,不能用尖锐的东西刺破山羊的皮革。在上垒球课时,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草丛、水沟、远处的垒球捡到指定的位置。长期的熏陶和教育,同学们渐渐学会体育器材的搬运和使用,懂得了只有爱护体育器材,才能保证体育器材的长期使用的道理,从小养成爱护集体财产的行为习惯。

六、利用体育课形成学生讲卫生清洁的习惯

利用体育课的少许时间,净化运动场,如预备铃到上课的5分钟,或耐力跑调整的时间,或课后小结剩的几分钟时间等,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或分组)齐动手捡运动场的纸屑、小吃包装盒、杂物,养成学生勤动手,爱卫生的行为习惯,美化我们的校园。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新时期的教师应明确德育观包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及采取的方式,方法。在大力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常抓不懈,才有可能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励因素

这种因素指用激励的手段促进后进生及中等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待人接物上,对待学业或者说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等存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心理,甚至有自卑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恰当的引导方法,为学生制订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

以前教过的一名叫王杰明的六年级学生,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头脑灵活,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我根据对他本人、他的家人及对他家庭情况的了解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他生活中的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他听,树立他的自信心,让他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他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从此,王杰明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地学习、生活,现在,他虽然毕业在家,可他也凭借老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在他的国家四a级风景区家乡――南新牟托村开了一个糕点店铺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二、感化因素

观念的更新,时代也在发展,着眼新时代的儿童放弃一些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楷模,也可以成为倾吐心声的驿站。因此,教师的德育方法更应该投以真挚的爱心,把枯燥繁琐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还记得一名叫周娟娟的学生,原活泼伶俐,很健谈的,曾经还在学校组织、统一欢庆的儿童节时表演过精彩节目而备受师生们的喜爱。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她闷闷不乐,常在学校角落发呆,一反之前的表现,着实令人费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没有多长时间的她竟无故旷课。家访后,方知她父母刚离婚,父亲好赌成性或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借酒发疯,家庭环境骤变。体会到母爱父爱的缺失使她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她消极厌学。于是,主动多次与她促膝谈心,列举一些类似的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如何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她谈心、补课,让她的心境渐渐平息下来,对未来的激情重新高涨起来,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了。

三、跟踪因素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懵懂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之才,老师们不能因为这样懵懂的学生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教师对处于懵懂期间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懵懂”有“先知先觉”,争取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半功倍。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蔽在看似简单的表象,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重要性。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被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准确的。

四、反馈因素

反馈因素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重要体现。它可以通过班级中成员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恰如其分的利用“校讯通”这一新生事物把老师、家长、学校结成一座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杨秀蓉,她在班上是优生,乐于帮助后进生。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不存在老师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里的表现。养尊处优的秀蓉从不帮忙做家务,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置若罔闻,对身边的人态度比较冷漠,加之父母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晓以情理,告诉家长如何用适合学生本人的好的方式方法在家里正确引导。渐渐改变她对别人冷漠的心态,发扬她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激励因素”“感化因素”“跟踪因素”和“反馈因素”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德育教育是多元的,需教师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更科学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前面的几种教育机制绝非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需要教师凭经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

参考文献: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

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展,以及人口流动,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1.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容易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教育。品德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求真性,教师要循序引导、举一反三,真正让品德走入小学生的心扉。其次,教案和课件资源比较旧,不能及时通过社会热点或农村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加强。品德教育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品德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虽然平时也进行总结,但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小学品德教育专门性的研讨会和交流组织次数不够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普及不够深入。

2.缺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

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这就需要一定数量且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对品德的认识,践行品德要求。然而,农村地区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往往离学校较远,由于交通不便、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化实践的开展力度有待加强。品德社会生活化实践是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举措,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品德的重要性,践行品德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诸如爱国主义、革命先烈教育基地,具有远大性和崇高性,必须与日常品德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品德。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这种社会化的实践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频率不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缺乏家庭教育的补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农村小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品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知,无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而学生父母由于进城务工,虽然有较低程度的文化知识,对品德教育有所认识,但碍于距离不能时刻进行教育,对小学生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品德也不能理解透彻,常常不能把握重点,阻碍了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

二、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

1.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学素养

要提升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成效,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关键。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是通过寒暑假对农村小学品德教师进行集中继续教育,重点传授小学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应当将讲授教学与课堂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让农村品德教师在授课时得到专家点评,及时发现授课中的不足,以针对性的改进。二是开展在线教育培训。随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的健全和电脑、手机的普及,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包括优质公开课、品德教育素材、教案、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等。三是开展多层次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研讨会和兄弟院校交流活动,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2.多渠道建设小学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品德教育

体验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需要小学生将品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加强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是关键。一是继续进行革命信仰教育。这就要求对学校周边的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挖掘,以充实革命信仰教育。同时组织小学生到本地区比较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精选纪录片或者高质量的影视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广泛加强社会生活化实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带领小学生深入田间采风,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要学会带小方便袋收集垃圾。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农村养老院敬老,感受传统文化和孝顺观念等。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与家庭联动,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动,引导父母加强品德教育。首先,可借助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父母拉入班级群。授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品德教育的宣讲,包括现代小学生品德素养、小学生品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但要注意小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宣讲应当通俗。其次,要经常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品德动态,对学生养成的良好品德进行鼓励,对不好的习惯及时进行阻止。最后,加强重点学生的随访。有些农村小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或者社会原因,品德有待提高。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当经常随访,探究家庭因素,及时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其为小学生树立好榜样。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管齐下,协同合作,尤其需要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购买教育设施、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引进优秀师资等。

作者:王国顺单位:湖北省鹤峰五里乡苏区小学

参考文献:

[1]罗建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学周刊,2017(4):80-81.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5

小学生创新性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很纯净,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正处于努力向世界探究的阶段。社会是复杂的,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在我们的关注中茁壮成长!小学生思品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常识﹑生活常识﹑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方面内容。

一、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原则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拘泥于课堂与书本,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变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到社会去感受生活,融入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参加老师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真实感受领悟课本内容,从而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意识模糊﹑不稳定,对其进行思品教育时需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1.针对性的突破。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讲,针对性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使其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认识得到及时改正,避免误入歧途。小学生中发生这类问题的有很对,这就要求我们思品课老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对他们进行教育,列举身边事实,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

2.多样性的坚持。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专题班会、社会实践……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适用的价值,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品德课的开展的效果。

3.示范性的坚持。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思品课教师的行为而言,它要求我们思品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说到做到,决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坚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因为,小学生的模仿欲望和能力极强,而思想又不成熟,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德育要求时,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德育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言必行、行必果”,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坚持示范性,保障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开展的创新性

优化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要任务。优化是针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优化的目的是在思想品德课上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最终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1.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性,行为教学替代呆板的讲授更适于小学生思品课的开展,因为它是小学生乐于适应、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1)首先,思品教学要打破场地的限制,教师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的场所去进行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课本上讲到《上下楼梯靠右走》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楼梯口,讨论我们在上下楼梯时,为何要靠右走?并及时地进行上下楼梯走一走的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会,更会理解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一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思品教育。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其实教育无处不在,学校中时时处处蕴涵着教学的良机,而良好的环境熏陶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合理利用学校的墙壁资源,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校园环境布置中多一些与思品教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图片,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结合。另外,充分利用班内的展览角、板报、信息角等资源,使其与思品教学联系起来,从而深化思品教育。

(3)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亲身经历的事记忆最深刻,理解也最透彻。因此,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味道,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幸福……若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必须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而不是给予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使小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我们做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时,要多做一些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手动脑的课程安排,这样的思品课可以锻炼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设计一个环境保护体验课,通过一个小小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2.思品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引领

小学生在上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变数。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反而可以利用这一变数,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引领对话,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开展小学生思品课教育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社会科技文化在变、小学生的思想在变、教育教学方法在变……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拿着一成不变的教案照本宣科的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时,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和教案,做的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应该灵动多变,既包括书本内容,又容纳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真正实现思品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结束语

所谓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创新性地开展思品教学,思品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稚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3.

[2]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4.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

G621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全社会的焦点,只有不断加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阵地三条路径的变革和建设,才能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一、以课程教育内容为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始终围绕核心价值的建构与落实展开,在当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适当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将教育焦点聚集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适当调整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将其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内容。这样一来,通过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其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的目标。

第二、以价值观教育为契机,着重加强特殊群体思想品德教育。特殊群体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该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上应该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帮护,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问题儿童的人文关怀,实行差异化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其作为“民心工程”从政策上保障、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理论上研究,着力优化教育环境。

第三、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估功能。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标准本位,从服务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出发,发挥思想品德评估的激励、导向、教育等多元功能。其次是注重日常评估,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品德平衡发展。最后应该善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使评估能反映出不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品德发展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体现每一位小学生的品德个性。

二、以课程教育方法为重点,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新举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小学德育特点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其应在哲学思维引导下,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将功能作用与教育内容相联系,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理论应用,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方法选择上应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是形象感染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参观和示范。使用参观教育法,既让小学生的直观视觉受到冲击,同时又弥补了语言表达苍白和空洞的缺陷,还能将课本上的事物引向实践。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使用榜样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渠道,坚持正面的榜样示范教育,感染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是语言说理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沟通与说理。这是平等主体间共同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旧教育理念中的灌输与说服有着显著的区别。当前,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感彩逐步清晰,个性化发展也趋于明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者需要舍弃灌输教育与说服教育的方法,大力提倡平等主体间的沟通与说理的方法。

三是实践锻炼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实际锻炼和实践操作。实际锻炼需要引导小学生参加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小学思想品德实践操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感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寓教于乐法、因势利导法和思维转化法等等。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都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所应该坚持的实践操作方法。

三、以n程教育网络为支撑,思想品德阵地建设要有新建树

第一、实施渠道拓展工程,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应拓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其次,要把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并进一步挖掘区域教育资源,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保障。最后,要在主动占领网络、手机等新兴虚拟性阵地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积极利用、科学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影响,确保网络、手机等思想品德教育新空间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成效。

第二、实施文化环保工程,着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社会的最基层,且课余时间较多,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必须坚持疏堵并重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理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净化中。要开展文化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做到网络、文化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三个净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中。除了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外,还要善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满足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实施教育网络工程,促进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首先是以学校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三个系统环节,分层设计,整体推进。其次是以家庭为基础,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最后是以社会为平台,加强社会正面引导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要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要互相贯通,在教育渠道上要互相补充,突出成效,常抓不懈,形成整体效应。[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章理中,吴树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创新实践[n].光明日报,2008-1-2(4).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8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策略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小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利用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社会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小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小学体育教材基本理论部分内容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小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结合课堂常规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小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上课的开始要对小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三、依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小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

四、善用评价巧妙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小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小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小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小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小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小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五、注重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小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有效方法;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39-01

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受人们喜爱且尊敬的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一门艺术,需要从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品德观,有得体言行举止等。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会促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品德,并在日常行为中处处以思想品德为准则。

一、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接触知识的时期,教会学生了解简单的知识,逐渐懂得各个学科,在此期间注重培养学生行为、思想、品行。因此,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推出主要是教育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和品行。思想品德课是比较枯燥的课程,对于比较爱动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上。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思想品德知识。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工具。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化、更加具体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故事的形式将其中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于深入理解道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画面、声音、图片等将所要告诉小学生的道理或良好的思想品德演绎出来,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更好的理解如何运用道理。

2、实例教学法的应用

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将其有效的应用于生活或学习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实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做到课本中所要求的。实例教学法是以显示的案例来做教学材料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实际的例子与知识相结合,进一步肯定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熟知如何运用知识或行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讲授《水和我们的生活》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及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录制成一个短片,将其作为水和我们的生活的实用教材讲解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二、注重小学思想品德课余时间教育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或能力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行为态度,为学生打好具备高素质、高品德的人才基础。在课堂的45分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增强德育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德育生活化,就需要在课余时间开展以思想品德为中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纠正错误的品行。注重小学思想品德在课余时间的教育在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例如辩论赛、故事会、演讲赛、主题讨论赛等,促使学生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及具体的活动过程,逐渐的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脑海里。在通过课外活动这种形式的开展是将学习与娱乐结合在一起,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行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在以后的生活及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及正确的思想。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与志愿者共同为老人服务,打扫卫生、与老人沟通向志愿者学习,教育学生学习为志愿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对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属于比较轻松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而生活在问题家庭环境中,学生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偏激的、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扭曲。因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的指引学生从良好的思想品德角度出发,约束自己的品行。通过家庭的长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良好的素质。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让学生搜集家人的相片,让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看看家里的变化,想想是谁在辛勤的劳动。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家长是辛苦的,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长大后才能孝敬老人。

四、结束语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从而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小学生习惯模仿教师或家长的言行,长期下去就会形成自己行为模式,因此,教师或家长要在平常生活中注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典范,并积极的投身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思想品德知识及逐渐的形成良好的品行与品德。家长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树立正确思想品德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行与品德。

参考文献:

[1]王燕丽,童松辉.育人为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点滴看法[J].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2]张淑英,王新禄.于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机的把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9).

小学生品行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意义;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和修养都有一定的提升。小学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个体,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他们成长的推动力。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思想品德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用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内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是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要在对小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中,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教学中,使得教学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不断地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内涵即是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从而促使小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在整个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学生的课堂作用。除此之外,要明确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社会型人才

从近些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着变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仍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生活化的教育可以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使之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用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整个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育课程来增强自身的社会道德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所以,为了实现这一高目标,思想品德教师就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联系。

3.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小学生不同于初中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通过自己理性的分析来认识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行为,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小学生正确判断某些行为是否道德,使小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个体。

三、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选择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素材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将教学素材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实现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我爱我的班集体”时,教师可以结合山区的教学资源进行举例,比如,山区的教学资源紧缺,如果出现破环班集体的桌子、凳子或是其他的学习公共设施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小学生应该学会热爱自己的班集体,爱惜班集体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质。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学活动只局限于规定的教学形式,而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探望孤寡老人。在山区,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因此同老人一起聊天,陪老人度过快乐的一天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了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我们要不断发扬。

3.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可以使教材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将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与案例展示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思考。

总而言之,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仅需要认识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还要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深入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