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十篇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十篇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22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案例研究

H195.3

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表现,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上具有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等特点,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思想观念,从而研究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国教师的视角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对两国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探究韩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有益启示。

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三方面展开。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各要素对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注:本文案例来自韩国全罗北道某郡汉语冬令营生活实录,共有中小学生62名。)

一、社会教化方面

案例1.汉语冬令营的课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讲座,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小学3到6年级,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国教师惊讶和佩服的是,消防队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海报获得这些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宣传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对中小学生实施有益教化,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反映出韩国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实现了对中小学生的有益教化。韩国公益广告的趣味性、文化场所宣传的普及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笔者也曾在国内某县级市的小学担任过辅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论安全知识时,大多学生表现不了解、不关心、觉得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的态度。由此可见,国内在利用社会宣传影响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方面有待加强。

二、学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营5个汉语班举行‘中国风教室’评比活动,中国教师考虑评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装饰,在遇到脸谱个数分配的小问题时,问韩国教师的意见,没想到韩国教师认真地召集所有学生过来,向他们介绍情况,问他们的意见,还给他们商议时间。经过小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商议”,最后派出一个学生代表说出了“决策”结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所呈现的特点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风格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完成目标一致性,行动积极性、主动性,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特点。案例中,韩国教师在面对有关班级决策的小问题时都会征求并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学生们也有行使权利的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民主性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笔者发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将公民性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内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义务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养方面

案例3.汉语冬令营入营第1天,一楼大厅入住登记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提着皮箱跟上,办理完登记,妈妈说:“能找到217房间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妈妈走了。”他说:“恩。”妈妈转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着皮箱小跑着上了楼梯。

陈永胜在《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根据鲍姆宁的研究,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具有容易消极、被动、依赖、做事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活泼、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韩国妈妈对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见韩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而笔者在国内开学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却是: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在前喊,爷爷奶奶在后提着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间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吃着零食慢腾腾。中韩送孩子上学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韩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同。国内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适时大胆地给予孩子自,放手让其实践,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结语

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阶段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益启示。社会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宣传媒体进行知识普及,拓展中小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培养其应对事件的能力。学校教育上,教师将公民性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中小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权利意识。家庭教养上,父母采用适时“放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容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02.

[2]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3]靳义亭.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冉乃彦.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德育,2007,02.

[5]李军兰、施文海.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2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县成立由文教局、财政局、纪检委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筹措资助资金;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有关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及方式

1、资助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等。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县资助小组根据财力、本地地域之间差异和各学校上报贫困生情况,制定全县资助贫困生的实施方案,并确定资助名单、资助方式和补助标准,同时通知有关学校。

4、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学校凭资助金领取表到县资助小组报帐,县于10日内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受资助学校。

5、县资助小组要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同时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报市资助小组,市资助小组将全市情况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后报省资助小组备案。

四、帐户与资金管理

1、资助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用于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用于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要集中掌握,用于购买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五、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和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并报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2、县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3

如果不是白字黑字的话,谁会想到13岁女生竟然主动约嫖。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而且不由你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13岁女生主动约嫖,当然有其主观上的原因,比如贪慕金钱、爱慕虚荣,不辨美丑,不分黑白,不以“行为放纵”为耻,反以“误入歧途”为荣等等。

但话又说回来,13岁女生堕落至此,责任都应该让一个未成年人来承担吗?笔者以为,13岁女生主动约嫖,无疑“约”出了一连串问题。

首先,“约”出了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问题。众所周知,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深刻指出:“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比花木还重要。”家庭,就是孩子这些“花木”的土壤。但从民警提供的“这些涉案的孩子,均是单亲离异家庭,虽然跟着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生活,但大人因为工作忙”的情况来看,其父母显然对小月没有尽到应尽的家庭教育义务和责任。

其次,“约出”了学校管教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学校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追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但从民警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正在成长期中的小月的思想动态、课外生活和交友交际,老师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比如,当发现小月有贪慕金钱、爱慕虚荣,与外校、本校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女学生和社会人交往的苗头,身负其责的老师、班主任及时给予制止和引导,何至于一个13岁的孩子,为了一部手机,便主动约嫖?

第三,“约”出的是社会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反对奢靡文化,反对贪图享受,另一方面则带头奢侈,如城市建设超规模、超速度、超标准,城市竞相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有的地方办公用房、领导住宅以及培训中心,追求高标准修建、高标准装修。还有,当今社会,一部分人过度消费,而另一部分人则无力消费。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一些人心态失衡,甚至波及到部分中小学生身上,乃至诱发出少数中小学生采用种种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去追求高消费,其结果使少数意志不坚强的中小学生走上邪路。

最后,“约出”的是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据有关资料,在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80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而我国将近7万儿童才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加上现在的父母普遍感到“压梨山大”,难免使一些父母顾此失彼,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存在于中小学生中的性问题、早恋早孕、堕落、盲目追星现象等等,也就在所难免。如果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及时给予补位,并深入一些家庭对孩子学习、交往、自护的策略等进行指导,那么,类似小月为了一部手机,主动约嫖的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4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其他暴力型犯罪为辅。

两年以来我院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两抢一盗”等侵财型犯罪20件31人,占比约为60%;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案件13件23人,占比约为40%;。从数据可见“两抢一盗”等侵财型犯罪仍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他均为暴力型犯罪。暴力犯罪所占比例较小,但有上升的趋势。

2、从作案形态上看,共同犯罪特征明显。未成年人因为年龄小和喜欢结伴而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其作案的团伙性,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并获得一种安全感。再加上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所以结伙作案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显著特点。未成年人的团伙犯罪形式总的表现较为松散,基本上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两年以来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有18件26人,占比约为50%。

3、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从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共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人,其中14至16岁的有19人,占所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的73%;2010年共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人,其中14至16岁的有21人,占所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的75%,同比上升了2%。

4、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行为极端化。两年以来我院共受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54人,其中初中肄业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3人。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较低,遇到矛盾不会冷静处理,容易以暴力手段解决。如王某,初中肄业,2009年被告人王某在网吧上网时,因琐事与吴某发生冲突,后王某纠集多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朝吴某左胸部连捅四刀,吴某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5、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于城市,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也给农村带来了庞大的“留守家庭”,这些家庭的未成年子女通常由爷爷奶奶看管,父母去城市打工挣钱,这就导致了未成年子女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之农村对教育的不重视,造成许多农村未成年人早早辍学,过早的进入社会,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便有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26人有17人来自农村;2010年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28人有21人来自农村。同时在未成年犯罪人里约有55%都是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如苗某、饶某、张某、杜某故意伤害案中,参与的四个青少年中有两个来自残缺家庭。近几年来单亲离异家庭的子女拉帮结派、夜不归宿、违法犯罪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6、作案偶发因素多、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案情较为简单,作案动机和目的幼稚单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罪过心理不明显,因而主观恶性较小。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实施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如王某、刘某抢劫一案,王某、刘某某,16岁,初中二年级,因上网和吃饭没有钱,其两次抢劫在其他学校的少年。王某、刘某在被公安人员抓获时,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大军的一员,他们在外打工的同时却对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这些未成年人早早辍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同时,近年来日益增高的离婚率也造成未成年人从小缺乏应有的关爱,导致了他们辍学、出走、犯罪;还有的家庭环境不佳、家长素质低下,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过分溺爱子女,就是粗暴教育子女;有的年轻父母好逸恶劳,思想素质低下,整日沉溺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不仅对子女疏于管教,而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业和健康成长,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使未成年人产生人格缺陷,导致行为偏差,从而成为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的原因。现在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致使许多未成年人思想品行下降,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素质低下,缺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只关心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好的未成年人,对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态度冷漠、不管不问,致使未成年人受到极大的心灵创伤。

3、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媒体宣传中的暴力、色情往往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游戏机房、“网吧”、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又常常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源地。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对未成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拜金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身心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极易产生心理扭曲,为追求金钱物质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消费水平上令人瞠目。这与他们追求自我独立的心理不无关系,他们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人攀比,追求高级享受,以至滑向犯罪。

4、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视为潇洒有风度。好奇心强,喜欢寻求刺激,少年时期,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精力过剩,缺乏支配力,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处于少年时期的末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特别是性的发育逐渐成熟,给末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把握不住,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体系。根据我们办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现提出以下相应的预防对策。

1、净化社会环境,还未成年人一个“晴朗的天空”

净化社会环境,关键在于净化大众传播媒体,整治文化市场,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将社会环境中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降至最低点。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强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管理,依法取缔各种非法出版物。二是要加强对电影、电视作品播映的管理,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要严格控制或禁止播映。三是对犯罪案件的新闻报道要适度,不宜对犯罪细节、侦讯手段、逃避侦察手段作详尽描述或夸大渲染,否则客观上等于传播了犯罪的实施方法。四是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当前,许多未成年人犯罪都从迷恋网络开始,建立网吧管理的长效机制,禁止网吧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禁止网络传播迷信、、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是当务之急。五是要加强对歌舞厅、夜总会、酒吧间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禁止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入内,必要时可建立身份检查制度。六是要加大禁毒工作力度,防止犯罪的蔓延,有效减少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2、强化家庭教育,给未成年人一个“平静的港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和修养。政府和社会应当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发展家庭教育科学,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机构,可以通过开办各类家长学校、家长训练班、家庭教育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于缺损型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督促这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同时要以学校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他们因缺少家庭温暖而违法犯罪。

3、优化学校教育,给未成年人一个“希望的摇篮”

优化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适应社会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二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各自所长,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建立起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伦理准则;四是学校要与社区、共青团等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五是老师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尤其要关爱那些学习成绩差或有行为偏差的未成年人。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做好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4、塑造健全人格,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社会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在社会的教育引导下,使他们逐步形成是非评价标准和道德意识,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行动自主性的责任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对是非荣辱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强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失败,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5、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5

子女成长档案社会价值价值开发

一、现代家庭的子女成长档案现象

家庭档案,即个人家庭整理和珍藏家庭成员的重要资料的行为过期多见于社会名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等家庭。资料种类主要是家庭成员的文稿、书画及其他家庭文书和各种重要的文字资料。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达,子女成长资料也逐步成为家庭珍藏档案的重要类型之一,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和认真保管与子女成长过程有关的各种记录和实物,从而构成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在这些资料中,既包含能够说明子女成长过程的如各种证件、奖状、写作(包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和没有发表的写作)、书信、日记等各种文字型资料,也有照片及其他一些实物型资料。甚至有些家庭还保管着子女成长记录。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家庭又把子女成长档案数字化保存。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由初期的成功子女家庭现象,已发展到一般家庭的行为。

二、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价值

1.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私人价值

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价值首先是私人的,私人价值是绝大多数家庭父母精心整理和保管子女成长资料的动机。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私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日后回顾和探视养育子女历程,享受成就感;二是让子女长大成人后发现自己的成长历程,并以此教育下一代;三是让子孙后现前辈们的功绩,从中受启发和教育,以激励后代努力奋斗。从客观上看,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私人价值中也隐含着间接的社会价值。

2.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社会价值

作为青少年教育社会资源之一,家庭子女成长档案资料的直接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青少年教育学术研究提供客观性很强的事实性参考资料

青少年社会教育是很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是很多教育学术研究人员重视的研究对象。因此,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必然受相关学术研究人员的关注。比如研究人员从包括子女成长记录和子女的生活日记等在内的家庭子女成长资料中可以获得有助于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家庭经济基础与子女成长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心理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质量(经济投入数量的合理性和经济投入形式的妥当性)对子女教育的效果。二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成长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知识指导、道德引导和榜样行为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三是父母的职业背景与子女成长关系——如时间因素(关怀时间量)、子女心理因素(自强心理或委屈心理)、子女对社会的认识强度、子女在学校生活中的适应能力等。

(2)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理念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正面榜样和反面启示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对家庭子女成长资料的有效开发既可以成为中小学教师对青少年行为教育的参考资料,也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以资料在学生可读刊物上发表为条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理念。

(3)对社会青少年家庭的父母行为具有借鉴意义

在子女教育方面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同时要子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长大后能够立足社会,自强发展,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是任何家庭的共同的心愿。但因家庭环境条件和父母的主观努力等原因,在同样的外部教育环境下,不同家庭的子女成长质量都有差异。而且,在不同家庭的不同的教育条件下,怎样提高对子女教育方面的父母行为质量,又是很多家庭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家庭父母必然高度重视成功或非成功家庭的子女成长资料,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三、家庭子女成长档案资源的开发途径

1.制约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社会价值实现的因素

因家庭子女成长资料本身就是家庭私藏的,是非公开的,所以其社会价值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1)家庭人员对资料的保守性强

这是制约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基本因素。其原因,一是家庭子女成长资料整理者主要是以父母为主的家庭人员,并珍藏于家庭内部。因此,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形成时已显示其社会化的机会少。二是父母整理子女成长档案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外宣传,而主要是家族内部传播。三是除非特殊需要,多数家庭父母和子女本身并不愿意主动把资料对外传播。

(2)传播媒体少

这是制约很多对社会有价值的家庭子女成长资料被社会利用的主要因素。虽然当前可刊用家庭子女成长资料的大众性报刊杂志有多种,但这些刊物的绝大部分并非以传播家庭子女成长资料为办刊主要宗旨。因此,杂志社在这方面的稿件刊用量少,而且,要求实例特别优秀,形式又是综合叙述为主。

(3)开发研究不多

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家庭子女成长档案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随着现代家庭对子女成长资料的整理现象增多,这些资料成为客观事实性很强的青少年教育社会资源。但目前因青少年社会教育部门对这类教育资源的重视不足,有效开发更少。

2.家庭子女成长档案资源的主要开发途径

发掘隐藏在个人家庭的子女成长资料,实现这些资源的社会青少年教育价值,需要多方面努力。

(1)社会组织活动途径

如以社区或更大区域为活动范围,以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主要职能的有关社会组织为主导,或建立与家庭子女教育相关的社区组织,交流家庭子女成长档案资料,共享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成果。其中包括以这些资料为基础,交流经验,探索家庭子女教育方法等。

(2)社会公开刊物途径

社会广大有关人员要重视家庭子女成长档案资料的社会价值,努力发现和选择其中优秀资料并积极推荐投稿或帮助撰稿。与此同时,社会相关刊物也要重视和增加有关家庭子女成长资料方面的稿件采用。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区域性共建共享家庭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引言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或者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全国妇联、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对家庭教育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因不是针对某一个部门的死任务、硬指标而长期被停留在一般性的提倡、号召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零碎、分散、阶段性抓一抓的局面。部分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地区,也只是靠觉悟、良心、责任感去自觉行动,表现得松散和随意,因而工作实效极为有限。

而与薄弱的家庭教育工作局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长日益高涨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未成年人理想破灭,诚信缺失,公德滑坡;网瘾、早恋、离家出走、轻生等问题困扰着无数父母,亲子隔膜疏离,家庭关系紧张,育人恶性事件频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同时,他们开始急切地渴望得到有序有则、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深圳市宝安区是一个人口大区,现有人口500多万;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强区,2010年全区gdp达2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既是家事更是国事,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从1997年开始,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县(市、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社区)等荣誉称号。

本文以宝安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家庭教育共建共享模式的做法及意义,探讨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新方向。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因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才可能整合各种资源,保证其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制定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自1997年开始,宝安区委区政府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创文明城市、家庭美德建设和提高公民素质等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战略工程来抓。成立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教育共同牵头,关工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担职责,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1997年启动家庭教育工程,制订《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2006年分别制定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规划由区教育局牵头撰写,会同区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研讨并修改,最终以文件形式下发,成为指导全区家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同时在政策、经费、师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2、成立并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

区教育局设立了德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区家长学校(总校),并配备了2个事业编制,由专职教师具体研究、指导、管理全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分校的工作。区妇联以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阵地,建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深圳宝安)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并设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室”,由2名专职工作人员及3名特聘专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提供经费支持,2003年起广东省家长学校停止收费,在家庭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之际,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率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调研,决定每年由区政府从财政经费中下拨100万元作为家庭教育专项经费。

3、建设全面覆盖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区教育局与区妇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种资源,各司其职,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有所侧重,分工协作。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建立家长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和培训网络:区家长学校总校——各街道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分校。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家长学校436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区妇联建立了区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社区0-3岁儿童、学前散居儿童、特殊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区妇联还成立了区——街道——社区妇女学校,在部分女工集中的工厂企业建立女工流动学校,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区教育与妇联系统分工明确又互动互补,形成无缝对接,全面覆盖各类人群家长。

4、实施督导评估并奖励

为规范家长学校工作,区教育局制定了《宝安区家长学校基地建设“八条”标准》。2008年,区教育局与区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教师·家长培训督导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教师、家长培训双优督导评估”,设立必达指标体系,促进学校将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工作完善制度,形成操作规范,指导学校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有序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自评整改、申报、专访、评估、整改与复查、年度自评与复评等程序,评定出“达标学校”、“示范学校”和“双优学校”,对通过评估的学校(园),由区教育督导室命名并授牌,每年向社会公告名单并评估报告,由区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30万元的创建奖励。至2010年7月,完成近60所试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到2012年底前将分批完成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验收工作。这套评估机制在全国目前尚属首创。

二、推进本区域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使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科学化

在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和薄弱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专职研究者非常少,一些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过于务实或浮躁。这与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蓬勃开展的形势形成巨大反差。宝安区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区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家长的困惑、需求,编写本土教材,培养当地专业指导师队伍,开展家教课题研究,才能使本区域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1、编写并出版本土家长学校教材及报纸

为规范家长学校办学,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能有针对性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2001年,宝安区组织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专家学者及本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编写宝安家长学校教材。经过多次撰写、修订。2002年9月正式出版全套“一纲八本”共60万字的教材,提供给幼儿园至高中的学生家长使用。家长学校课程以教材为核心,不同年级开设不同专题讲座。每学期,区家长学校总校还组织部分家庭教育骨干围绕教材编写《家长学校教研参考》、家长课教案、课件等,下发给全区分校供教学参考。为了家长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展示,宝安区还创办《宝安家教》报,后合并到《宝安教育》,成为该报的家长教育版,每月一期,每期四个版面,发行量10万份。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受到广大家长欢迎。宝安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著作,《宝安家长教育》、《家校心桥》、《真诚培植家教之树》、《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等,全是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家庭教育专著。

2、培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

为避免家庭教育工作靠经验、凭热情去做,宝安区不断打造本土家庭教育工作专业队伍。区妇联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行各业有一定家庭教育工作基础的人员,并将他们培养成一支核心专业队伍,成为遍布全区的家庭教育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区妇联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举办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家庭教育教学科研带头人培训班”,并于2010年与东北师范大学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班”,学制2年,来自全区的35名学员参加学习。区妇联还组建了由48名家庭教育专家、律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组成的妇女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每月举办“心悦”沙龙活动,成员间互相探讨授课模式,分享授课体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授课经验。

区教育局着力建设“金字塔”型家教指导师队伍。一是特聘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6名)作为导师;二是聘请区内外优秀教育工作者(68名)组成讲师团;三是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选拔组建了一支近1000人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专家导师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区教育局还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前往清华大学、香港等地交流学习。区家长学校总校开展年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分校管理干部及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区家长学校通过专家讲座、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视频培训等形式,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全面培训。2005年启动了视频培训新模式,实现全区性的师资、资源共享。每年举办家长学校优秀教案比赛、家长学校优质课比赛、优秀家庭教育故事案例评比活动等,通过比赛,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2008年开始,区家长学校精心打造家长课“四课型”(讲述启发型、咨询讨论型、亲子活动型、案例导引型)示范精品课,并在全区推广。2010年,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执教的家庭教育创新课例——《启迪孩子构建成功幸福的人生》荣获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比赛一等奖。

通过区妇联及教育局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已成为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功能互补、分布适当、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队伍。

3、深入实施家庭教育科研

宝安区在推动区域性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中,注重本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摸清本地家长的实际需求及困惑。宝安区制订了科研发展规划,区教育局、区妇联共同聘请了家庭教育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地研究、指导家庭教育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区家长学校2003年经省级课题立项,开展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规模化研究。全区承担子课题的学校有75所,参加个案指导的教师600多人,纳入指导实践的家庭达到500户。经过了近两年的实践指导,多数样本家庭有了明显进步。2006年10月,区家长学校承担的广东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荣获“gdjysd”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特等奖。2006-2009年,区家长学校落实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规模化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六大子课题协作组引领73个立项子课题学校深入家庭开展实践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800余名,指导个案家庭1000多户。历经3年,经过初期、中期交流研讨和终期结题三个阶段,课题顺利结题,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如此大规模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实验研究,在国内很少见”;“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转化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也培养了一批研究和指导家庭教育的骨干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对推动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全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具有示范的意义”。

2009年,区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承接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报纸上公开征集有接受专业指导意愿的30户个案家庭,由妇联、教育共同组织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30多人,课题将于2012年结题。

4、共同开展评优表彰活动

为树典型,促发展,区教育局、区妇联每年联合开展“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及“家长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家长学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鼓励创特色家长学校品牌,还开展了“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评比,全区评出10个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宝安区家长学校获“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和“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奖”。

三、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家长育人素质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只有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质,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少人是被动学习。如何才能让他们乐学并积极参与其中呢?宝安区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开展大范围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氛围,用氛围去影响家长;二是举办各类形式新颖、体验性强的活动吸纳家长,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开展大型家教知识传播活动

⑴开办“宝安家庭教育大讲堂”。为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观念和方法,宝安妇联与教育联手常年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应邀前来讲座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教名家,如赵忠心、王宝祥、钟思嘉、俞敏洪、骆风、黄沧海等。同时,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也在妇联及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活跃在街道、社区、工厂的家庭教育讲堂上。仅2010年,区妇女教育讲师团就送家庭教育讲座进社区、进工厂20多场,受惠家长近万人。这些系列免费公益大餐,全面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素质。

⑵举办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从2001年起,区教育局、区妇联、区关工委联合主办“家庭教育宣传周”,每年一个主题,区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区领导参加并讲话。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各学校、社区、广场,举办专家讲座、家教现场咨询、亲子活动、文艺表演、家庭教育图片展等,声势浩大,家长参与踊跃。如“我的家庭教育格言”有奖短信征集大赛、“告别不良家教习惯”大型签名活动、“亲子手抄报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家教科研课题经验推广”、“优秀家长评选表彰”等全区性特色活动,深受家长欢迎。这一活动目前已持续10年,每年12月的这一周,成为“宝安家长节”、“宝安家教大集”,全区约30多万家长参与活动,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家庭教育,重视、支持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⑶举办“母亲文化节”。为全面提高母亲素质和育人能力,培育新时代宝安人,宝安区妇联自2007年始,在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宝安母亲文化节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开展“1+10”系列活动(即一项主打活动,十项配套活动)。活动评选出了“宝安母亲形象大使”、“改革开放30年宝安最具影响力母亲”、“宝安最具信念母亲”、“宝安智慧母亲”等65名可学可仿的优秀母亲典型。举办了“爱妈妈的100个理由”征文、优秀母亲报告会、亲子趣味运动会等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配套活动,编辑了《宝安母亲之歌》、《妈妈,我爱你》、《珍藏一个名字——宝安母亲》、《母亲·书香缘》等一系列文化宣传品。活动弘扬母亲文化,传承母亲精神,全面提升现代母亲的自身素养和育人素养,同时也在全社会形成了“科学育子”的浓厚氛围。此类评选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宝安“母亲文化节”已成为宝安一张闪亮的家庭教育文化名片。

⑷开设报纸家庭教育专栏。区妇联在《宝安日报》先后开设“陈老师茶坊”、“亲子成长园”专栏,每周一期,刊登由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根据家长需求撰写的家庭教育千字文,为家长答疑解惑。文章可读性强,与家长互动性强,对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观念和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各类体验式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⑴开展亲子活动。区妇联每年都会拨出专款,以家庭为对象,策划开展“亲子1+1”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亲子论坛、亲子户外拓展、教子经验分享会等深受家长喜爱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我家喜洋洋”家庭情境互动场、“爱国进行时”亲子红色之旅、“行走的书本”亲子阅读户外采风、“和之旅”和谐家庭趣味登山等等。区关工委牵头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已持续举办了6年。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实实在在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⑵探索成立各种形式的家长自助互助组织。为了改变“我说你听”、“我指导你接受”的家长被动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家长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宝安的部分中小学成立了由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义工队、家庭互助社等。如西乡二小成立的“幸福家庭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的家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个家庭。俱乐部由家长志愿者自主管理,自行安排活动,可聘请班主任或家庭教育专家担任指导师和顾问。学校向俱乐部开放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由俱乐部家长自筹并管理。各个俱乐部都建立了qq群,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都能保持密切沟通。俱乐部开展的由家长主持的“家庭教育研讨会”,或是“趣味知识抢答赛”、公园亲子活动等,各家庭成员都积极踊跃参加,孩子、家长、学校老师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教育教学效果也取得很大进步。2010年该校家长俱乐部还为一名地中海贫血症(重型)学生捐款34万元做骨髓移植手术,使一个幼小的生命得到了救助。

3、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区妇联在社区建立了“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引入社工的力量,对社区家庭的亲子教育、婚姻指导等开展小组活动、个案跟踪,举办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亲子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家庭教育工作触角。区妇联还聘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在区妇儿中心开设早期教育中心,并以此为阵地,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科学指导;与社会力量合作,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办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

四、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

1、实现了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家长群体

由于区妇联、区教育局的共同牵头,关工委等部门全力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全面覆盖了家长群体。目前,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已普遍建立了家长学校分校,全面实现了家长学校100%覆盖率的工作目标。据统计,全区家长受教育率巩固在95%以上,其中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受教育率达100%。0-3岁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幼儿园和中小学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100%。全区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重视家庭教育、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越来越多,比例明显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率都在98%以上,有20%左右的家庭经常是夫妻一起前来学习。大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改进,日趋科学。几年来受到区、街道、校三级表彰的家长约占家长总数的50%。

2、实现了分类指导,满足家长的个性需求

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既注重广谱性大面积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家长的个性需求,还能从宝安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人员结构特点等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宝安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这里的家长既有高学历的博士硕士,也有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工作环境、生活状态、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情况的复杂性,也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一刀切”,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个性化的。宝安区教育、妇联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探索出网上家校、个案跟踪、热线咨询、家长qq群等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

3、实现了家长自助互助,使更多的家长“反客为主”

宝安区通过长达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家庭教育形成了良好氛围,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家长。这一家长群体又成为宝安家庭教育宣传推广活动的积极骨干。他们或成为讲师团成员、或家教咨询员、或家长志愿者,活跃在家庭教育队伍中,以自己家庭教育的成败、亲身体会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更多家长。

4、实现了公益性为主,以主流力量净化了区域家庭教育市场

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家庭教育市场日渐兴旺,不少人受利益驱使,看到“家长的钱好赚”,开办各类高收费的“家长训练营”、“亲子活动营”等,家长花了钱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宝安,由于区财政保证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主流的力量办起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相关部门提供的都是免费且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大餐,使得一些社会上各种利益驱动的家庭教育机构找不到市场,从而净化了家长的视听,确保了家长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

五、宝安家庭教育工作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1、主要成功之处

⑴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真正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和教育共同牵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虽然中央有要求,但就妇联和教育部门这两家而言,究竟又以哪一家为主颇有争议,从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或是各自为政、互不买账、互相拆台。宝安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主战场还是在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因此教育部门更有资源有能力去承担这个主要任务,于是教育部门负责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长学校工作,这是一条“线”;而妇联部门有组织优势,善于协调,能够冲破行业壁垒,工作中能关注一个“面”。因此,0-3岁儿童、社区散居儿童及流动人口的家长教育由妇联负责指导,阵地主要在社区。同时教育和妇联又能很好的合作举办全区性大型活动、科研、评优表彰等,讲师团、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队伍资源共享,家庭教育工作能共同策划、共同研究,形成了互相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⑵有较为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十个有”,将工作做实。以下这“十个有”,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这十多年的推进中不断完善的,是动态发展的。

①有一个区政府主导制定的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②有落实的机构、充实的班子和有效的管理运作网络;

③有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④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活动的阵地;

⑤有较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考勤、考绩、检查、评估、表彰);

⑥有一套供幼儿园至高中学生家长学习使用的系列教材;

⑦有共性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常规教育活动;

⑧有作为常设沟通渠道的咨询热线电话;

⑨有专辟的宣传阵地和丰富的群体亲子活动和交流活动;

⑩有必要的经费保证。

2、瓶颈及对策

⑴缺少刚性法律规范。虽然宝安目前建立了一套运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但是,因为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很难保证一直良好的运行下去。从某种角度上说,诸如组织领导体制问题、资源配备问题、经费、人员问题等,如果没有法律规范,就还是取决于当地的领导是否有“大教育”的视野,是否重视家庭教育。这将成为影响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策:呼唤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律,作为各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依据。各级党委建立家庭教育的领导机构,对家教工作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条件保障、法制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并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列为对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把家庭教育事业当作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事业来对待,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估,有奖有罚。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⑵社区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指导相对薄弱。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千差万别,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难度较大。尤其是对0-3岁散居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更加难以深入,这一年龄段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没有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儿童,以后成长中的问题会积累、增加,解决难度加大。

对策:政府必须加强对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互助社等家教指导服务机构,以政府赋权、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及时、方便、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鼓励社区成立早期教育中心,并由中心辐射全社区0-3岁儿童的家长指导。

⑶专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一是专职人员极少,宝安区妇联跟教育系统加起来专职人员不足20人,既要抓管理,又要带队伍、作指导,难免精力不济。二是兼职指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宝安有几百名家长学校兼职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有经验的班主任,但优秀教师不等同于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除了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之外,还需具备社会学、行为科学、法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经验和人格魅力。

对策:增加家庭教育工作专职人员。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中吸纳有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和热情、有家教指导专业能力的人员,到家庭教育专门机构从事管理、指导工作。国家应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认证制度,使目前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老师能够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国家统一考核认证,成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有专业资格证的“正规军”,只有这样,才能担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结论:

深圳宝安家庭教育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虽取得了实效,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问题和隐忧,还是一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主动、自觉推进的行为,复制性不强。展望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还须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由党委政府设立一个主管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进行规划、统筹、协调、检查督导,教育和妇联等部门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下大力气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和相关指导机构准入制度,多渠道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使家庭教育工作真正摆脱“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就不要”薄弱局面,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满足新时期广大家长的需求,推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王小棉:推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家庭教育,2008,1

关颖: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黄沧海:对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9,1

黄沧海:国家兴旺、社会和谐寄望家庭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谭虎: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7,2

戴奇林: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思考,[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2006年《深圳市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7

关键词:全人视野;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科学史上,一段时期,人们把细胞当作“胶冻”,可想而知,由此人们对生命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错位。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了“Dna”,才知道细胞组织的活动,取决于“密码”,于是,我们生命科学才有了崭新的历程。

同理,我们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加以深度观察与考究,只是按原有的“惯性”去推动家庭教育,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完全错位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解构,只有对“家庭”定位清晰了,家庭教育的各项实务才会取得真正实效。

再者,我们对“教育”不加以认真推敲,家庭教育也只能被误解在“教育”的“附庸”或者是“旁门左道”里,使得欲施力者无所适从。

试问,家庭内部的一切事务,都可归属家庭教育呢,还是部分事务属家庭教育?如果是部分,这个“部分”又该怎样划分?

一、现状的挑战:理到用时方恨少

虽然,现在的家庭教育可能由教育部门发起,也可能由妇联发起,也有其它行政部门或其它机构组织在进行,但归根到底,家庭教育必须回答一个逻辑起点的问题——这个“教育”最终指向哪里?是学校?是社区?是企业?是社会?还是家庭?

笔者在实务中,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案例1:学校求助:某学校三年级学生扬言要跳楼。

案例2:社区求助:某社区一家庭冲突引发110常被拨通,警署请求社区协助,社区向机构求助,据悉冲突源是一位辍学的初中生。

案例3:家庭求助:某家庭发生重大暴力冲突,丈夫杀妻未遂入狱,小学生女儿目睹受惊吓需要安抚,家庭如何继续?母亲万般无奈。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推断,以上案例都属“家庭事务”,即使是案例一,也可以推断,孩子的过激行为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问题”。

如果要把以上个案列入“家庭教育”,首先要回答,这属于家庭教育范围吗?就目前状况,我们的理论似乎很难明确回答,我们现行的规章更难回答。以上例举的案例究竟应该归谁管?遇到家庭问题,似乎都是“利事有人管,实事少人管;好事大家管,坏事都不管;功事抢着管,私事无从管”。

再者,要把以上案例列入“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对这些个案使用什么方式解决,才符合“家庭教育”?

是把家庭教育“固化”,归在一个和风细雨的学术圈里等闲视之,还是把家庭教育操作“泛化”,去迎接挑战、大胆实践并去扩充理论呢?

我们的理论必须根据现实所发生的一切,严谨、确切、概括地回答:家庭教育的对象是谁?家庭教育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二、对象的解构:人在哪里

回到前述的三个个案,学校可以说,孩子跳楼是家庭问题;社区可以说,家庭冲突是家庭问题;母亲说,我们家庭出了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人”解构清楚。

人是什么?成了教育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早在公元前300年,有名希腊哲学家叫狄奥金尼斯(Diogenes),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重复着一个问题,“人啊!你在哪里,我要找一个‘人’,‘人’在哪里?”

这位哲学家面对物欲横流,人性败坏,以独到的方式表达他对人性回归的呼吁,我们称他“白昼提灯”。

2300年前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也在拷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再也不能通过教育,把人“丢了”;另一方面,要振兴教育,把“失去的人”“得”回来。

人的成长,总是从家庭出发,经过教育,走向社会,并继续不断地接受教育,走向完善的过程。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促使人健康社会化的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还是学校的人?或是家庭的人?从宏观看,“人”只有两种可被划分的属性,一种是家庭的“人”,另一种是社会的“人”。“社会人”,就是按体制、文化等非自然属性划分,而“家庭人”则是按联姻、血缘等自然属性划分的。学校的存在,只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项教育形式而已。

按人的成长、发展的连续性法则,“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不断走向更广大的社会,但同时又每天根植于家庭。他的成长方向应该是:不断去正确地适应社会并作出贡献,去充分实现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一切生活范畴内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类伦理价值为导向的一切价值。

然而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少不了受教育的过程,教育权是人权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不外乎也是关于“人”的教育,若问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有何不同?概括地说:是场域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回避问题,就应该如此定义家庭教育功能:“在家庭范畴内有计划地影响人,去解决家庭中人的问题,并去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是:

“家庭中的人”。人,是不可以被割裂的一个整体,当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割裂现象,就提出了“全人”的概念。简言之,“全人”就是把人放在所有存在的关系中来考量,就是放在“人我”关系、“物我”关系、“自我”关系、“天我”关系中来考量。

人们观察到,人有iQ(智力商数),eQ(情绪商数),KQ(学识商数),GQ(灵性商数)的存在,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这四部分相互影响,只有当iQ,eQ,KQ,GQ得到均衡发展时,“人”才会趋于健康,人的生活才能获得美满。这四个方面互动影响,不可割裂。强化了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其它方面;而其它方面受了影响后,又反过来制约了某一方面。目前,由于教育强化了KQ,使人的发展偏了。

因此,进一步讲,家庭教育要直面家庭问题,就必须以“全人”的视野看“家庭中的人”。

三、教育的归正:不当“城管”育全人

目前,关于教育的划分,已经十分明确,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被称为三大教育支柱。然而,如何科学地把社会、学校、家庭划分得恰当,以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完整性,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如果把这些划分的前提建立在行政上,那么,教育势必出现“城管”现象,就是“各自一街,各管各路,各不越界,各得其果”。

如,公民教育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然而如果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放到学校,不放到家庭,那么,等一个人成年了,再要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很难了。又如,“情感教育”应该放在哪里?“生涯教育”又应该放在哪里?等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郭美美事件,保钓示威伤人事件等等,充分说明,教育不能割裂进行。

社会一系列显性的问题无不在问,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教育?我们如此用心在投入教育,改革教育,我们真正合格的“人”又在哪里?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如果说教育应该由学校承载,那么,学校就应该承载“人”的全部;反之,如果教育要承载人的全部,那么,承载教育任务的各个场域必须是相互融合的,它的独立系统,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从历史范畴看,学校仅仅是被固化下来的教育形式,是为在法定的某个年龄段必须受教育或者是因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场域。当“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等等新的概念提出来后,“学校”的形态也就被更改了,因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样的、多变的,目的只有一个:培育人。

然而,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使我们很难回答“钱学森之问”了。目前,教育被追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在哪里?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去培育真正的人,才有可能把“人”找回来。换句话说,得到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责任。

被夸大了的学校教育,使得我们的意识中,只要提到教育,就与学校联系起来;学校,又与“作业”联系起来,仿佛一离开学校,人受教育的权利就终止了。如果人离开了学校再提“教育”,那只是成年人思考的关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他自己很难联系。

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人的教育。怎样让这三大教育彼此独立,又彼此融合呢?

不顾其它场域,只顾自家领域的教育,是非人道的教育。如果学校教育不顾情感教育,生涯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学校只顾知识灌输,这就完全是一种“去人性”的过程。

回到家庭教育。当下的“家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在教育系统的大多数人看来,只是学校教育的“助理”,所实施的范围,也仅围绕着“在校学生的家庭问题”,这是一种狭隘的家庭教育观,是学校教育下位概念下的家庭教育。当把“家庭教育”让位给了“学校”,而学校教育的定位又出现了偏差,这就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定位。

而在教育系统外,一般传统的普遍认识上,家庭教育也仅限于“成年人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子女教育”是学校的事,等到学校呼唤“家长”,成人们才不情不愿地到校报到,接受所谓“家庭教育”,目的也仅仅是为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这种以学校目的所推动的家庭教育,就目前来讲,充其量也只能是“应试”的帮手。

当然,“子女教育”还会涉及学龄前的早教,因此,家庭教育也会由妇联牵头。但这种牵头,因为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支持,执行上也有所限制(如:面对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妇联操作也很难“落地”。

当我们以学校视野来看家庭时,我们只能看到“学生的家庭”;我们以社区的视野来看家庭时,也只能看到“居民的家庭”,等等,因为是局限于自己的立场,看“家庭”都是不全面的。

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家庭问题并勇于去解决它,我们就要打破这些有局限的视野,上升到“全人”的视野,以“全人”看家庭,这样才能去真正面对家庭问题的本质。

从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定义来讲,对人有计划的正确的影响,就是教育。

为什么有了课堂才是“教育”?为什么有了教材、有了课程才是“教育”?既然教育是“对人的影响”,那么,只要能产生“影响”的方式都可称“教育”。讲座、协谈、辅导、治疗,应该是教育方式,宣传动员、常识普及,也应该是教育方式。其实,只要是应用各种资源对人有计划地实施正确影响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叫“教育”。

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场域,找到实施对人产生具有实效影响的切入点,也就找到了能产生实效性手段的依据,而这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多样、活泼、适合各种人群的手段,我们都可把它们列入“教育”;就此,就可建立“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当家庭教育的适应面被扩大,就可以承受来自更多家庭的、变化莫测的问题,就此,我们就可以在“全人”视野下,生成家庭教育丰富的特殊内容。

四、先哲的启发: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正心

《大学》中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定有其考证基础与内在逻辑关联。我们一直在谈“教育强国”,却很少提及“齐家”对“治国”作用何在,其中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更难提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与“强国”的关系。目前的教育强调了人的KQ,忽略了全人。

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使得我们在“用人”时找不到“人”。

先哲启发我们,强国之道在于“齐家”。

“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之于国的重要,已被众人渐渐重新接受,问题在于如何“齐家”。

先哲给了我们更好的启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些告诉我们,“齐家”的手段在于“知意心身”这系列的启蒙过程,就是“全人”的“4Q”引导。“身”是“人我关系”上的行为表达(eQ),“心”是“自我关系”的感悟(iQ),“意”是“天我关系”的意念(GQ),而“知”正是“物我关系”格物的结果(KQ)。《大学》似乎表述了“4Q”的相互关系,如“行为修养”要经过端正心志;而端正的心志,“意念笃诚”就可使人内心清洁、善恶分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不自欺,就能达成具有“慎独”、“自谦”、“毋自欺”的品格。

《大学》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域,其能让人不自我欺骗,看到自己的真实。《大学》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先让人在家庭中发现自己怎么看子女的,在家中修好身,从家庭管理的本身看到自己的问题,由此才能对社会负责,才能治国。

先哲的齐家思想,是建立在一个“平天下”的理想的基础之上,而且《大学》的基本前提,在于“明明德”,齐家是为了“德满天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这是一幅和谐、美满的图画,是我们人类终身为此努力的目标。《大学》最后说道:“此谓民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齐家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以义为利”的国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这给我们更重要的启发是: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解决目前学校、社区、企业所出现的“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去推动建立从家庭出发的健康的“全人”目标,并帮助人们成为“以义为利”之民,去促进实现人为将来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宏愿。

《大学》扩大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视野,把家庭教育仅有的“学校视角”、“社区视角”,等等,推到了关于“平天下”的“全人”视野,推到了建设“以义为利”的社会高度,换句话说,先哲启发给我们的,就是以“全人”视野看家庭。

五、横向的比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态理论

教育为了“全人”,齐家为了“明德”,这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有的对象及其任务。然而,要让家庭教育的基础理论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独立性,必须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家庭”是什么?回答了“家庭是什么”,才能具体划分家庭教育实施的场域及操作的边界。

我们看到,使用了“全人”的概念,让我们在“三大教育”的目标上有了交集,那么,“全人”能否让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划分出来呢?

我们知道,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是由“人”组成的,而链接她的“Dna”是情感,一般称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家庭,是由情感联结的,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亲缘关系构成的总和,是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单位。

引入“全人”的视野,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家庭是满足“全人”成长的最基础的单位。

人生活在家庭,人的基本表征的场域在家庭,人与人最裸的影响是在家庭。因此,能否让一个人健全的基本条件,是家庭关系的影响方向。

1950年代以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雄霸欧美心理及精神治疗界。之后,从实务治疗的经验中,一个又一个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及辅导员,开始质疑弗洛伊德理论对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性。同期,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种种研究,在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的倡导下,系统理论诞生了,家庭研究及家庭治疗在理论思维上兴起了一个大波澜。

家庭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犹如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个在家庭中的人,都受着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在这个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中,家庭成员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每一个角色都被期待,角色责任成为理所当然,而角色能力与责任的不符又形成了很大的张力。配偶间的期待及现实差距会是家庭冲突的核心,亲代问的期待与现实差距又是另外一种冲突,有时两种冲突会交织在一起。

往往,家庭角色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另一个角色:社会角色。一个人往往会是多重身份,如,一个丈夫他可能又是儿子,又是父亲,这种家庭的多重身份,还需要他随时转换成经理或科长等等,能否当好经理、科长,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是否有满足感有关。往往,和谐家庭出来的成员,社会角色相对就比较健全,这也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

同时,家庭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她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特征。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天然的环境,它限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影响力。

家庭,是一个不断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家庭成员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人联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年龄也就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不同。

在连续的血缘承传上,一般可以表示:离家:独身年轻人婚姻:新夫妇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送孩子离家,继续向前发展生命晚期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发展任务只有在重要的情感关系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并且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就是家庭。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的问题解决,包括社会性的功能障碍等,只有把他置身于环境考察,并参照特定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正常”功能标准,才能有效。同时,对个体的成长促进,同样也是如此。而这个被考察的环境,最重要的场域就是家庭,离开家庭谈个体问题的解决以及个体的发展,纯粹是空中楼阁。

同时,我们看到,家庭的成员联结有着不同的层次,根据家庭生态理论,人类系统是一个多层面的互动,这个层面包括:个体,直系(im—mediate)家庭,延伸家庭,社区,文化群体以及更广大的社会;每一个家庭存在,都是由一群个体组成,他们在各个层面上互相影响着。

因此,家庭不是一个独立存在,而是与不同层面互动着的关系存在。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的“家庭环境”考察,也必须是整全性的。

以上就是从“全人”视野所看到的,“家庭”是一个广义的存在。因此,把“家庭”概念狭隘化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应对“家庭问题”与“家庭成长”所带来的挑战的。

引入“全人”概念,恰恰让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接纳并应用家庭生态理论,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去考察在家庭中某个个体所产生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生成以“全人”为依归的家庭范畴内的各种理论。

从“全人”视野来看,家庭是完全独立于学校、社会的一个情感系统,完全可以由“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划分出范畴。只要在这个关系范畴内的一切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都可以“全人内容”加以介入、干预。如果认为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在“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中实施“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就可视为“家庭教育”了。

六、实际的操作:“全人”视野,融合与超越

当我们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前述的四个案例,一、它们属于“家庭范畴”内的问题;二、只要能产生正面影响力,各种方式都可实施,就此,就可以把它们归入“家庭教育”,进行相对独立的操作。

有了“全人”的视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个案中的“个体”所显现的问题,无不与他们的家庭有关;我们也可以诊断出他们的家庭在“全人”平衡的某项维度上所出现的问题。

案例1简记:

操作一:紧急与该学生协谈;对该学生家访。了解发现:(一),该学生父母冲突时,母亲常以“我要自杀”相回应;(二),父亲有暴力倾向;(三),该学生扬言自杀时,有登楼举动;(四),该学生扬言自杀前,是与班主任发生冲突。

操作二:对班主任进行“个体”性干预,了解其家庭,发现有“4Q”缺陷。

操作三:调整班主任。辅导员在掌握班主任家庭背景情况后,安排与该学生协谈,向班主任演示与该生交流的方法。

此案操作思路:

一、诊断:学生“自杀”不是轻生,乃是与班主任冲突的过激表现。

二、措施:调整师生关系;

三、要点:掌握冲突当事人的家庭环境情况。

四、介入要素:“全人4Q”因素。

在此案的解决过程中,班主任受提示后,消除了对学生的敌意,不压制,而是进行情感链接;同时告知该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提示应对的策略。该生获得尊重后,主动与班主任合作。

此案的解决较迅速,校内的紧张获平息后,进一步被告知“家庭对学校的隐性影响将会造成显性干扰”,由此推动建立家长学习体系,组建了与原“家长委员会”全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联合会”。该“联合会”借校方资源独立操作,由受过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牵头组织,组织家长学习,组织资源为家庭谘商服务,组织资源进行对症下药的个案指导,长期关注家庭。该“联合会”作了具有独立法人功能的尝试,初步获得成功,取得了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实验基地资格。

案例2简记:

操作一:社区座谈:邀请社区干部、家庭成员到场,澄明情况,让家庭成员表明意愿(辍学学生回避),据介绍,该家庭中辍学学生患有强迫症,正在服药。

操作二:脱敏观察:征得监护人同意,让该学生入住机构,与家人暂时脱离。

操作三:会诊:机构协同精神科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各自进行独立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

操作四:对症下药。

(一)现状:观察结果发现该学生无强迫症,却具有强烈的自我否定倾向。从“家庭理论”看,该学生家庭模式具有“非正常性”;近期,该学生母亲因车祸死亡,学生自诉家庭成员有向其类害行为。

(二)干预:1.家庭干预,告知其不良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影响;2.个体干预:摆脱丧母及类害阴影,引导其作社区志愿者,关心他人(按4Q)。

此案经操作后,家庭冲突趋于平息,也让社区看到家庭教育常识普及的重要性,就此,推动某社区建立“家庭学习系统”。

案例3简记:

操作一:咨询辅导:导人家庭系统理论,分析发生事件的根源,安慰并解明女儿伤害的治疗原理。

操作二:撤销离异:此案当事人已提请诉讼,准备离婚,判决在即。经辅导当事人主动撤诉。辅导理由:冲突所产生的创伤的医治方法不是回避,而是修复;冲突是因家庭成员自身的“4Q”成分不全,需要补足;彼此要得到充分的原谅,才能得到医治;分离会固化伤口,特别是对女儿的治疗不利。

操作三:持续陪伴:引导当事人进入生态团体(即机构根据生态理论组建的被辅导家庭群),彼此互动。

此案还在继续跟踪过程中。当事人已主动向狱内丈夫投信,表示愿意原谅,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婚姻过程中有造成对方伤害的事实并表示歉意;女儿也陆续向狱内父亲投信,父亲也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人联络致歉。

以上案例二、三的操作引起社区关注。社区在接纳家庭生态理论的同时,被推动组建家庭学习系统,称“家庭学堂”。

笔者所在机构推动建立的某社区家庭学堂,被评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案例操作表明,操作都是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定位后进行的,其过程站到了“全人”的视野,以国学齐家思想的目标为动因,依据了“家庭生态”和“全人教育”理论,从而结合了传统意义上家庭教育的许多元素,并应用了家庭治疗的手段。

总之,以上案例的操作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的融合与超越,既保全了原有家庭教育的功能,如对社区、学校的协助,同时又延伸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对“家庭”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与治疗,并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性陪伴。这样,既达到了当下问题的解决,和谐了一方区域,同时,又对“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以防备下一步的“异化”,这对社会各层面的良性影响起到了“保全”的作用。

七、浅显的归纳:家庭教育应该称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

学科应该不断进步与完善,家庭教育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而学科的进步与完善离不开实务,纸上谈兵的学科理论,一定不会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也得不到实效。

“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探究。“家庭教育”不能只见学校视野下的“有学生的家庭”,也不能只见社区视野下的“有居民的家庭”,更不能仅限于社会视野下的“有公民的家庭”,等等。狭隘的家庭观,一定会让我们的理论偏颇,操作狭隘,实效甚少。

以上案例的操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可能会被某些专家、学者批评为“不符合学科理论的越界”。然而笔者认为,把许多边缘性的问题都纳入本学科来研究、探讨,正是完善本学科的最好方法。

在以上的案例操作中,关键是引入了“全人”的视野。于是,在观察家庭时,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而是系统地、全面地、动态地去看待家庭。就此,就可恰当地理解国学的精髓,并可去参考当代西方较完整的家庭生态、家庭系统理论。当结合国情有机应用,就解决了一般看来较为重大的个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建立家庭教育系统理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家庭。只有当我们从“全人”的视野看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看见“有人的家庭”,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先进的家庭生态理论,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我国先哲们早已陈明的“大学”理想。

我们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家庭范畴内的“全人”,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建立相对独立、完整,又与其它教育有交集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交集的核心就是“全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就可以与学校范畴内的“全人教育”,与社会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形成良好的“全人教育”链,以真正达到教育得到“人”的目标。

家庭教育作为学科,必将形成完全独立的又与其它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理论系统,从而为家庭教育设立法规,并能依法进行独立的、系统的操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8

一、__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据市公安机关统计,从20__年到20__年,全市公安机关立案查处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4.9%、涉案人员占总涉案人员的31.8%,(其中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3.8%,人数占29.8%,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12.8%;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4.3%,人数占34.8%,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16.6%;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6.9%,人数占31.9%,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23%)。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看,盗窃、故意伤害、杀人、抢劫、抢夺、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绑架、等居多。另据法院统计,三年中,已审结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也在逐年增多。由此可见,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现象明显,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不可小视。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据市公安机关统计,近三年,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盗窃案件涉案人员占所发生案件涉案人员的39.7%。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此外,是故意伤害、杀人,抢夺、抢劫犯罪人数众多,寻衅滋事和犯罪增长较快,一些青少年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不良角色做案手法,呈一时“英雄”之气,无所顾忌,以致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据统计,我市立案查处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占到总案件的4.9%,但涉案人员却占到总涉案人员的31.8%。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酗酒滋事、依仗人多屡屡作案。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拉拢腐蚀社会闲散青少年,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龄段看,逐渐趋向低龄化,犯罪后果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18岁以下的人数逐年增多。三年来,全市已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19.4%,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人化、成熟化。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后果严重。20__年7月,我市一名少年犯罪嫌疑人娄某,在一个月时间内,三次拦路妇女,然后杀之,致使2人当场死亡,一人成为植物人,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极坏。

4、从犯罪身份看,无业青年、农民也占有相当比例,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市公安部门统计,三年中,无业青年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的11.42%、农村青少年占63%。他们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不强,由于无正当职业,终日游荡社会,把上网、看录像、进舞厅、打台球、玩游戏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潜移默化地形成犯罪意识。另据调查,当前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犯性罪错的案件大约占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90%以上,而且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刑事案件,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同女性青少年性犯罪有关系。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不能孤立地看待,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个别青少年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我市一少年王某因邻居小孩骂了一句,回家后越想越恼,再次出来时,恰碰见邻居小孩,于是上前把小孩掐死,然后灭迹,王某从此也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脱离监管,慢慢养成了不良的习性。三是父母离异后,都为了各自的“幸福”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缺少家庭的关爱,极易产生报复亲人、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四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有人称“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不无道理,20__年,__县发生一起青少年任某伤人致残案件,法官在总结分析任某的犯罪道路时认为,任某父母长期不和,都对子女不管不问,更没有和任某进行交流与沟通,长期自卑和抑郁是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是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机,校外恶势力就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诱发青少年偏离健康行为,把青少年学生一步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还有些学校对个别学习差、管理“头痛”的学生,干脆开除了之,使这部分学生混迹于社会。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产生逃课、逃学,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也易出现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也易出现问题。三是有些城镇学校周遍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卡拉ok厅等这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很容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20__年3月,在台前县发生的刘某抢劫案,被告人刘某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最终因抢夺被劳教。

4、社会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危害不可小视,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就是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5、法制教育原因。个别学校对学生缺乏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多数问题青少年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我市__县刘某采取殴打、威胁等手段多次强行抢走其他学生的钱财,最后致人轻伤,面对公安人员的讯问,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治理。为此,进一步加强我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1、建立家庭防范机制。一是要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采取上家长课、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管理和教育子女的能力。二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区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美德进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等创建活动,使青少年在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是要特别关注“单亲”等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保证困难子女最低限度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社会化教育,促成他们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

2、建立学校防范机制。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能力;要大力提倡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教育学生,构建和谐校园。要特别关注“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育,使其在追求生活中完善自我,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3、建立社会防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的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些适合青少年娱乐的文化活动中心、法制教育基地等,切实解决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匮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对问题学生和不良社会青少年进行帮扶转化教育,如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要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4、建立司法防范机制。一是政法部门应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二是政法、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清除学校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影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是对一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四是对犯罪的青少年实行社区矫正。实践证明,社区矫正有利于减轻少年犯心理压力,有利于犯罪青少年的成功转化和回归,预防其重新犯罪。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9

[论文关键词]特困家庭子女教育国家教育救助职业训练学校社会工作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终极标准,它要求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客观来分析,在落实面向全体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弱势家庭子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特困家庭是弱势家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此类学生在高职学生中比例较高。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研究和教育,针对他们的问题行为,力争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促进他们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对学校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期望,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独木不成林,尤其是针对特困家庭子女中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的介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力支持建立专门的国家教育救助政策和制度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理论研究认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是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其工作报酬偏低。可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贫困家庭青少年“脱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青少年的人力资本,如学历、职业训练,以便做好就业准备,并为将来取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教育救助政策作为社会福利政策,在发展中也必须面对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其家庭向上流动的唯一机会,而投资教育虽然对国家和家庭是一种财产负积累,但对青少年而言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虽然我国目前也有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但由于资格要求高而覆盖面小,因此需要从观念出发,探索教育救助政策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运行出发,全面检讨效率和效果,为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奠定基础。从2000年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4年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国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下一步,国家计划实施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图和意志,也在释放着积极的信号。

目前我国建立的新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概括为“每年资助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名”,即今后我国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人,其中1600万个资助对象是中职学生。新的教育资助体系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未来青年一代之中,多数学生都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教育之后才能进入就业岗位,因此,支持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今后我国教育的整体宏观结构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中有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有多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就业岗位;同时高中生升入大学,其中也要有一半左右上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上本科院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包括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和良好的职业教育。教育部门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是让学生不论是否参加考试,只要愿意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然后再进入就业岗位。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说,新的资助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增大了财政投入。过去对于高校这块来讲,中央财政投入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每年才10亿元。这次改革以后,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超过60个亿。二是资助面扩大。过去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奖学金每年5万人,助学金是53.3万人。现在调整以后,国家奖学金还是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是52万人,国家助学金是347万人,合计超过400万人。三是强度增加了。过去国家奖学金是每人平均每年4000元,现在调整以后,增加到8000元。国家助学金过去是每人平均每年1500元,现在增加到每人每年平均2000元。此外,针对贫困学生还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一年投入的500亿元经费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308个亿;各学校按事业收入的4%~6%,提取了一些经费资助学生,一年加起来大约是90个亿;再加上助学贷款一年大约100个亿,加起来就是500个亿。根据现在的分配方案,大学(含高等职业学校)将有400万学生获得资助,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20%,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分析,全国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大约是20%。随着新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加上各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措施,基本上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中等职业学校1620万学生,每人可以获得1500元的资助,占全国在校生的90%,金额达243亿。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说,高校的穷孩子没钱交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家里经济困难,可以每年拿国家助学金,基本解决生活费问题;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好,还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唯一的限制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不能重复拿。另外,你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助学。

国家对特困生在生活和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是一个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我国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如何完成学业?首先要靠国家政策,当然国家政策是不断完善、改进的。

二、建立创新性的组织和开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活动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教育扶贫的目标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后的目标是资助每个农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至少培养一个高中阶段学生。而江苏的一位领导提出,真正的脱贫是力争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为了使贫困家庭子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应针对特困家庭的特殊情况,规划一些立足长远的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方案,积极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能够持续接受教育,尽可能完成大学教育。当然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计划并不一定都要培养到大学毕业,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或能够进入大学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有一技之长,顺利在劳动市场上就业,才能有利于协助贫困家庭走向“脱贫”,进而使特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在中国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不能单靠一两个短期的训练计划,而是要对整体正规教育、职业训练及在职教育进行改革,加强不同教育间的整体协调,才能使教育制度更符合人力资本发展的需要。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多种面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服务,而同时教育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两种训练都属于以职业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的训练,这些训练也需要同正规教育配合改革,否则正规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仍然会与社会人力需求脱节;而家长与学生仍会将职业教育看成是次等教育,参考海外的经验,建立一个双轨制的资格制度,允许学生在传统学术学习与新兴职业教育中容易转轨,吸引更多不适应现时正规教育的学生入读职业教育的途径,将是我国未来人力发展政策可参考的重要措施。

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了800万人,基本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教育结构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是一项战略任务,具有标志性意义。要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助学政策和即将实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引导更多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

三、与国际接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贫困家庭青少年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压力对他们接受教育的直接影响是缺少充足的教育经费,而间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学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师生关系、同辈关系、学习气氛、理想价值观的确定等。因此,需要依靠学校获得更多的课程以外的辅导和支持,有些国家开展的“全方位服务的学校”的理念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借鉴。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和学校、家庭及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应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一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针对个别贫困家庭的学生及其家庭问题,如学校适应、同辈团体互动、家庭关系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问题的本质,发掘学生案主所存在的内在优势,强化这些优势,增强案主面对挑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让贫困家庭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小组、教育或治疗小组、自我肯定训练小组、愤怒控制小组等活动中,使其能够在专业的协助和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此外,也可以为贫困学生的家长举办教育或成长小组、自助小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的技巧训练,协助家长缓解管教子女的压力和分享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使那些较被动的家长能在自助小组的自由参与氛围中,主动了解和投入到教育的过程中。三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将贫困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相连接,增强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能力和权力,使之懂得运用社区可接近的资源。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在贫困学生家庭所居住的社区,寻找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以学校为基础为贫困学生所建立的社区社会支持方案,也使学校和社区互动的关系结合得更为紧密,进而影响到社区中的家庭。四是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例如向家长解释亲职教育的适当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方案、可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福利机构名单及其服务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向教师提供贫困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相关资讯等,包括个人生活史、家庭状况等,协助教师达成教育的目标。从街道(村委会)到省一级机构,我国政府体系完善的社会管理系统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

四、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特困生的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其一,要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我们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据了解,针对特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和教育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提出了“精神扶贫”的口号。什么是精神扶贫?贫困学生的心理、习惯、思想素质等,是他们后天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的;贫困生长期在贫困家庭成长,很容易产生羞怯、自卑、怯弱以及虚荣等心理。精神扶贫指的是,贫困学生换了一种环境后,不断有教师、辅导员、同学用更多的方式来疏导,对他们进行心里健康教育,使这些学生能够摆脱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阴影,根据学生的潜能、兴趣和学习专业情况综合分析,在他最有可能发展的方面帮助他,提供很多资助。当代大学生不能什么都靠父母靠亲戚朋友靠社会,外国的学生18岁就自立了。

其二,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智障人士;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56-03

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引导,让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有效性的落实则反映在社会工作服务实施之品质上。经过近百年的专业发展,社会工作从没有理论指导单纯强调工作者的个人经验,发展到今天有来自社会工作本身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开展实务工作的指导理论。面对多元化的理论,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将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一种或综合多种适合的理论来指导实务的开展,提高服务工作的水准。

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之一的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带来的思考。

一、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工作系统理论最早源于生物学视角的一般系统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又由更小的次系统组成。这一理论被用于观察社会、人群、家庭等系统,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中,为了达成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往往要与多个个人、群体或团体等共同工作,这些参与社会工作的人组成了社会工作系统中不同的次系统,系统内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为了帮助案主,由社工及其组织构成的主体系统或是直接与案主互动促成案主改变,或是通过改变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等达成助人目标,又或是与案主互动并且也与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的行动配合来达成助人目标。因此,社工的工作物件可能仅仅是案主,也可能包括其他个人、群体、团体等,社工与这些不同的工作物件组成不同的系统,促成系统的改变。

当生态学的观点与系统理论相结合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开阔,关心人类(包括个人、团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例如,家庭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依赖其所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需求以及追求生活品质。

如图所示,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生态系统中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家庭或个人的大部分问题产生于系统内部成员之间或家庭与环境系统之间。环境对人们来说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也可能是一种阻碍。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协助人们认识其环境系统,改善环境系统,促使环境对人们更有帮助。

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各个系统以及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使用的资源系统非常有限,常常局限于单一教育系统或原生的家庭系统,大大限制了智障人士的功能发展。以下我们将以一个个案为例,探讨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如何协助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发展。

二、以系统理论为分析基础的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方法

(一)案例简介

五岁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度弱智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眼看就要到上学年龄,普通学校表示到了上学年龄后可以随班就读,但没有相应的师资有针对性地教育这样的孩子。小明母亲正愁不知道小明将来的发展何去何从时,家庭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了这一情况,并介绍到当地某学龄前智障儿童教育机构接受个别化教育辅导。

小明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不在家,在家期间也较少与小明交流。小明的母亲从发现小明智力障碍开始就辞职在家照顾小明,母亲几乎每天都围着小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忙碌,极少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小明对母亲很依赖,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过于欠缺。

机构李老师发现小明在进行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有个现象:每当老师教他时他还比较能跟着老师的计划进行,但如果在家里由他母亲独自教他同样的内容时,他却很不配合。而当父亲在家时,他又表现得较好,能够配合母亲的教育内容。这种现象让小明妈妈烦恼不已,埋怨小明父亲除了每月保证家里的经济开销外,对家庭都不管不问。

通过对小明父母的分别了解,我们得知小明父亲觉得小明没有希望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就主动要求单位安排出差,想以此逃避心理的失望和压力。小明父母本来较亲密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了。母亲整日围着小明操心,和过去的社交圈也断了来往,把小明当成生活的寄托,当小明表现不好时,她很容易就感到生气和失望。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画出小明的家庭生态系统图,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态图从小明的家庭系统到社会系统来分析小明的案例:

(二)家庭系统分析

系统理论强调看问题的整体性,家庭系统整体性是指在家庭系统中,整体的家庭系统并不等于家庭成员的总和而已,更包括成员与成员间的互动。若家中的某一成员有问题行为,必须检视整个家庭系统,而不仅仅是这个表现出问题的个人。因此,我们理解小明表现出来的让其母亲烦恼的行为时,应该观察整个家庭系统,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小明身上。家庭系统内部又由次系统组成,次系统是由联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家庭中的次系统彼此关联、互动。

小明的家庭系统由三个次系统构成,分别是夫妻系统、母子系统、父子系统。由于小明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妻子又将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夫妻二人的互动关系减弱,并逐渐疏离。母亲几乎时刻与小明在一起,没有更多外界接触的小明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完全依赖母亲,母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的。相反,由于小明的智力问题,小明父亲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父子关系显得疏离。而母子次系统却表现出缠结,母亲对孩子过于照顾,为孩子奉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结果是母亲与孩子彼此牺牲独立和自主,与母亲过于缠结的小明变得依赖性很强。家庭系统和次系统的边界使它们与周围环境有所区分,决定了系统内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和权力义务等关系。未能受到边界足够保护的次系统,将会制约次系统内的人际关系的发展。②

家庭系统如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会赋予或期待其成员如何行事角色,以满足家庭社会性或情绪性的需求。③当家庭系统中某角色扮演者“缺席”,就会有非正式的家庭角色出现以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小明父亲在夫妻关系中丈夫这一角色的缺席,使得妻子无法在夫妻次系统中获得社会性或情绪性的满足。我们知道,夫妻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双方获得彼此支持和照顾,丈夫的“缺席”必然带来妻子的孤独寂寞,这满腔的孤独无处排解只好放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让自己更加忙碌。

(三)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生态学观点,人们的生活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系统。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小明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系统中小明首先处于微观系统的家庭中与父母发生互动联系;社区、特殊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为小明生活的中观系统;社会对智障者的态度、政策的施行、社会文化等为小明的宏观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提示我们,像小明这样的智障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同时处在多个系统中,其成长发展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相反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综合起来看,小明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不少,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协助小明家庭发现他们的资源系统,并改善与资源系统的互动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从系统互动中获得发展所需资源促进小明成长和发展。

(四)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方法

改变主体系统是社工及其工作机构;案主系统是小明,我们需要帮助小明改变那些不利于学习和发展的行为;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达成帮助小明的目标,需要改变小明现有的家庭关系,即改变互动不良的家庭系统,因此目标系统为小明的家庭;行动系统包括小明、小明的父母、为小明提供学前辅导的特殊教育机构、社区、家庭的亲戚、朋友以及能够为小明父母提供支持的家长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将努力使行动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彼此产生促进性的影响。社会工作将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社区系统方面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观系统的社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社区中的各类人群服务机构、社区居民、邻里等),发掘社区资源并创造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为小明及其家庭提供多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特殊教育机构一起共同开展工作促进弱智儿童的社区融合。社区环境能够为弱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基础。

我们不能忽视社区人士对弱智儿童的接纳程度对案主系统的影响,因此,社工与特殊教育机构需要开展针对社区居民意识改变的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居民普遍比较接纳弱智儿童的情况下,小明会更容易融入社区生活,与普通儿童形成交互的情境。

2.亲戚、朋友系统

亲戚、朋友作为另一个与家庭系统直接互动的中观系统,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物质、情感及寄养照顾支援。社工可以协助小明的父母建立或维持与亲戚、朋友的关系,通过与亲戚、朋友的互动获得更多社会性支持,减轻养育弱智儿童过程中的压力,让小明母亲有机会发展夫妻系统的关系。

3.特殊教育机构系统

小明及其家庭已经与一个特殊教育机构建立起联系,获得在学前对小明进行功能发展教育的资源。但作为拥有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资讯的特殊教育机构还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更多帮助,这是需要社会工作者请该机构人士一起探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小明的父母参加适合他们的各类家长培训和家长支持小组,一方面有助于转变小明父亲对弱智小孩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孩子的信心;一方面在学习正确教育方法同时获得家长之间互助支持。

4.家庭系统

社会工作者在行动系统的配合下协助小明父母减轻情绪压力、树立正确教育挂念、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帮助小明家庭关系做出调整。在改善和发展了与亲友、邻里、家长团体等支援系统的互动关系后,小明父母对家庭、对孩子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当小明父亲不在逃避现实、小明母亲不在全身心放在小明身上,社工可以帮助这对夫妇反思彼此的关系,加强沟通,重新建立起夫妻系统的边界。当夫妻系统中互动关系得到加强,母子系统边界也会逐渐清晰。经过家庭系统的重整,缠结的、疏离的次系统的边界清晰建立起来,小明不用再充当家庭中的非正式角色,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5.宏观社会系统

如果说社会工作在这个案例中希望从宏观社会系统上带来改变,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目前我国智障人士的医疗诊断、转介程式、办学政策等存在的政策法律上的欠缺进行倡导。

综上所述,在小明案例中以系统理论为视角,社会工作应以协助案主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援系统网路为重点达成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