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07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原因

1.随着时代的变革,体制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与以往迥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学生中不乏心理扭曲现象者,如大款家庭子女养尊处优而使之唯我独尊,贫困家庭子女自认低微而少言寡语,残缺家庭子女无所依赖而感之恐慌失落,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与贫困家庭子女背井离乡而觉寄人篱下等等。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但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2.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表现

1.轻微心理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任性、自卑、考试怯场、厌学等等。

2.轻度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观念强迫和行为强迫)、社交恐惧等。

三、方法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但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维护孩子的自尊。家长、教师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择机而教。

2.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生活要有节奏。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循环。

3.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教育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学习征途上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时,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

4.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尽量满足学生独立的要求、参与的需要,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不要处处干预、限制,以防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抵消教育效果。

5.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给予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做到了解他们的心声疾苦,出现心理困惑时及早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6.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改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作为依据,通过相关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良好建立,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发展,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整体提高。作为组成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及调控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

1.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统一的健康判断标准。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教师在认知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学生表现出的厌学情绪,一些教师看来,属于差生使然,一些教师认为属于思想问题,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其属于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一些教师认为属于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还有的教师认为属于缺乏道德品质问题,也有的教师将其视为心理健康问题。

2.德育化倾向较为严重

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化归德育范畴,认为在加强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必要。事实上,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将“育人”作为其基本职能,但是,两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被划分为思想品德问题的范畴,在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有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为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在其丰富的品德教育经验和固定思维中,心理健康问题被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处理。

3.缺乏坚实的师资力量

作为专业化强的工作,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其工作做好的基础。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学中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其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小学中,虽然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机构已经建立,但是受师资紧缺制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除此之外,我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学科化倾向严重、重视个别矫正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师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学校与家长合作的忽视等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二、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策略

1.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作为先进科学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在其教育观念日益深入和更新的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在学生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中渗透,成为开展学校教育需求的一部分,更成为学生追求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和社会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加强研究,积极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能否有力开展受制于其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根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学校的经验,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改革与科研相结合、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广大专家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教育机构在全力支持和相互配合中,加大对其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力度,在技术指导下达到协同攻关的目的。

3.推进建设,提高水平

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需求与相关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国心理辅导和教育相关专业及早规划,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高校对地方发展积极配合的同时,对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心理教育人才专业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有关部门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积极组织专业培训,并将培训纳入各地区师资培训的专门计划,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培养教育体系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此外,针对出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还要重视对教师的减压和知识增进,使教师在积极健康的状态中开展教育;针对家长和学校缺乏合作的问题,要积极推进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使各单位在通力合作中明确学生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实现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总之,在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我们探究和解决,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是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严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5-0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领导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语、数、外三大主科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只能被归为副科;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单纯的应付上级检查,通常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有甚者在检查过后针对在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采取直接关闭或是不开设的办法。二是学校教师在认识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差。一些教师由于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认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事情,无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否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些教师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味地依靠经验,进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以及自制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整体偏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未受到学校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职人员配备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亦或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具体到实际工作而言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且在这些教师当中以兼职为主的占大多数,他们大多是从别的学科临时借调而来的。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存在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轻预防、重矫正。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和困扰的少数学生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忽视了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教育工作。然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其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受挫能力。二是轻实践、重说教。目前学科化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许多学校在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述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领悟。

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健康不仅指的是健康的人格,它还意味着健康的人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全人格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观念,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各个层面。作为学校以及各级行政教育部门,要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师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一项全民运动。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防护意识,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无论在面对成功、喜悦还是失败、打击时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行为,教师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的影响。因此为更好地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在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理论、技巧培训,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更多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到学校就职,加快学校在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迈进的脚步。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学校中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吸取各方成功经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化前进。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受影响面十分广泛,要想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一方就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共同助力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他们的父母的道德、价值以及人生等观念都在生活细节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于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正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其对是非的辨析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家长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交流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将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家长,在帮助其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念的基础上,对其错误的教养意识进行纠正,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情感、认知水平,努力为学生营造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2012年12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细化了各自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了解释和规定,并强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倾向。按照要求,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捕捉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如可通过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双方共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1.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有利于学生更好认识学生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对学生深入加强了解,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对学生更好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更好成长。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于外界各种事物均表现出较强好奇心,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及思想观念缺乏成熟,也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较好提升,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及生活中更好投入。另外,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心理状态更好把握,以便能够对学生实行适当有效指导,可避免学生在实际生长中出现问题。

1.2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开展

在以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常都是对学生实行统一理论教学,而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而言,不但教学内容及方法比较沉闷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够使学生实际需求得到满足。而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进行心理沟通,有利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可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并且能够使德育教育针对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更理想开展,可促使其得到更理想的效果[1]。

2.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2.1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小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对比较重视,然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仍旧缺乏一定重视程度,这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不利。因此,为能够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小学教师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视,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开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行研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基础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两者均能够得到更好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2.2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目前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及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公众号,鼓励引导学校师生均能够参与公众号,对于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时刻加强关注。另外,学校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的QQ群与微信群,让全校师生均能够表达自身压力,从而在所有师生帮助作用下将问题解决,也就能够使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好的效果。此外,小学教师应当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获取有价值资源的基础上,可利用信息通信方式,将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加强了解,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德育素质及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记者:史教授您好!2005年10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三理’教育的有效机制”,把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三理”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河南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请您介绍一下省教育厅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史彩娥: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2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2002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为我省设置的六门地方课程之一,并且规定小学12学时,中学14学时。省教育厅要求2003年秋季首先在实验区的一、二、三、七、八年级使用,然后逐年推进。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以下称省基础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地方教材――《心理健康》。

2003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并提出了贯彻意见。要求从2003年秋季开学起,省辖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学校要按照教育厅印发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教基[2002]517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地创建的示范性高中、各实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县城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为做好这项工作,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设在省基础教研室。

记者:省基础教研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这些年来为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史彩娥:首先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2002年10月,省基础教研室成立教育心理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研员。2003年10月,各市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心理健康教研员的配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专人负责。省基础教研室要求学校抓德育的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实验区、城市学校和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2004年起,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河南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开始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做的工作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受教育厅委托,每年对地方教材――《心理健康》进行教学教法方面的培训,不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水平。2004年至今,举办了两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两届心理健康教学论文评比。

2.培训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年省基础教研室不定期对全省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系统,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每次培训请心理健康专家咨询组成员为教师“量身定做”一些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料,深受欢迎。

3.建立了两批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以科研带动实验。科研实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各实验校立足解决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和薄弱环节,申报研究课题,以科研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4.下发了关于对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评估文件,使得各心理健康实验校向规范化发展有了依据。

5.2004年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发展了一批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会员,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6.面向全省教师进行网上咨询服务。2003年,在省基础教研室网站“心理咨询”栏目里开辟了“心理快餐”“心理辅导”“学术交流”“政策法规”等栏目,放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资料,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包括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和问题。

7.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做好教师的“服务员”。心理健康是一门新学科,专业性较强,大部分教师是兼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为此,我们为教师开通了免费咨询电话,每周五下午为教师答疑,深受教师的欢迎。对于教师转介过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请心理治疗专家为其作系统的心理辅导。由于目前高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者多,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招办的《招生考试之友》杂志的《心理氧吧》栏目里,专门开设了“史教授心理信箱”,解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8.送心理健康教育到学校。每年深入到各中小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家长、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09年4月份,省基础教研室和《大河健康报》联合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公益活动,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增进了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记者:河南省各地在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的指导下,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几年来,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发展不平衡。可喜的是,不少市教育局领导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步稳渐有序地开展这项工作。有的地方的心理健康教学研究活动已经正常化。特别是一些实验区和一些城市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课题实验研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运用板报、信箱等进行心理咨询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开设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感觉到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走访了一些教育局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后发现:心理健康课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会耐心倾听学生心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有的学生说:“上了心理健康课,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缓解了心理压力,许多心里话平时不敢和别人讲,但是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心理老师懂我们,也会教给我们好方法;从中还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情绪也好多了,心理课是我们最开心的课。”许多家长都有同样的感受:“上了心理健康课,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里也会做家务了,有时说的话和做的事挺让人感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普遍反映:学校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了,师生关系好了,学生的问题少了,也好管理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也找到了好方法。教育局的领导反映说,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老师最喜欢听,几百人的会议大厅几个小时的课程居然鸦雀无声,老师们这么好的听课态度和注意力是从来没有的。老师们听课后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很实用,就好像是说给自己听,专家能把生活中的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把抽象的心理健康原理讲授得通俗易懂,听课后发现了自身沿袭多年的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掌握了走进学生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多年来困惑我们的如何践行课改理念、解决形势下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决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等,从心理健康讲座中找到了有效方法。

记者:具体到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河南省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通过调研发现,实验区的一些心理健康实验学校,城市的重点学校,示范性高中,已经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的是专兼职相结合,师资相对稳定。实验区的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按照地方课时进行授课;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时更多,达到每周一节。从现状来看,我省的地方课程内容,目前只有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得比较好,各市不但有专人负责,各学校师资队伍齐全,课程开设也列入了教学计划。2003年以来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的专家们一直在对我省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着专业引领;大多数的实验区学校、心理健康实验学校都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且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正在有序推进。总体上看,城市好于农村,实验区比非实验区好,实验学校比非实验学校好。

我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教材编写至今,已经七年有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偏少,而且近年来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教材中没有涉及,教材内容也没有修订。过去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另外,教学参考书虽然编写出来,但是由于教师少等原因,也没有出版。这些情况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此,省基础教研室依据我省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和我省中小学生实际,编写了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学生用书),这套读本,既能解决学生中常见的问题,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为了便于心理教师的教学,提升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省基础教研室组织专家组成员和部分有经验的一线心理教师为全省的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六本。此外,还为家长编写了一套《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丛书》。读本中把近年来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交往、性格、情绪、青春期心理等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以及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故事撰写得清楚、具体、操作性强,家长读后就会用。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在岗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和学校调研,经常深入学校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受大家欢迎。这些工作是今后需要继续加强的方面。

记者:现阶段,河南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史彩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时至今日,有不少地方和学校此项工作做得不错,也有不少学校校长虽然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但是心目中还是坚持认为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在增多,但由于考评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和分数,因此,一些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目前,随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扩大,专职教师的增多,他们的编制、工作量、职称评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是影响这支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在推进地方课程和新课程中的障碍。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有形式化、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4.有待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河南省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记者:针对现存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史彩娥:建议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文件,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其次,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的必修课程,学会调适自身心理健康,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心理教师的待遇问题,比如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编制的问题等。再次,建议把心理健康列为高中的必修课,以解决目前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重视评估工作,将评估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记者:您曾说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史彩娥:河南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实施以来,给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尽管各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还不平衡,地方课程推进任重道远,还可能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方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将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实施和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朝阳事业、明年的地方课程――《心理健康》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纵观我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历程,不难发现,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模糊,导致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对应策略刻不容缓。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研究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各地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片面化

虽然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地区、各学校在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差异明显,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归结于一些地区学校领导、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他们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中,作为一门学科对待,甚至以机械教学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有关名词解释、概念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也适得其反。

(2)形式主义严重化

第一,一些学校虽然投入了财力、物力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形同虚设,完全是应付于上级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为出色的人际交往素养。而部分学校尽管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专业教师。这种形式主义现象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无从谈起。

2.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例如如何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中小学生常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与方法等还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运行体系。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1.从业教师缺乏深入理解,专业技能亟待提高

由于目前部分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比较严重,教师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就等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心理健康中的基础作用,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另外,目前每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只有1-2名,但是却需要服务整所学校的几千名学生,没有精力进行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技能亟待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缺乏规范性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等,虽然形式多样,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心理测验仪器形式化等,缺乏严重的规范性。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却严重缺乏。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至上”的影响,一方面学校在履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基础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学校虽然也开展了相关评价,只是面向学生,仅通过一份简单的试卷对学生进行了形式上的考核,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策略研究

(一)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力度

各省、市、地区尽快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领导、专家和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实施组织协调、政策保障、科研工作及培训工作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相关研究和实验成果,同时加大宏观指导力度,采用各种方法途径为广大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力争把中小学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学校积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校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校思想理念要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机械教学”的教育观念,要切实根据新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同时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互帮互助机制,着眼于学生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认识到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解决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工作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成长。

(三)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从业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全面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基本技巧,因此,组建专业水平师资队伍是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师范教育阶段,大力做好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改善目前从业人员的杂乱现象,逐步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

(四)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目前比较好的活动方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各学科教学渗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专家讲座、心理训练等。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有效性,要依靠学校的办学条件、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选择。

(五)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切实贯彻执行要到位。为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结果与基层教育行政部分、基层教育领导、学校校长的政绩及对学校质量的评估结合起来,同时对从业教师实施常态化评价,把评估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和工资挂钩,并落实到相应的奖惩制度中。同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实行多种监督:通过上级教育检查、学生自身感受、家长沟通反馈、社会反映等多种途径,进而全面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实准确的情况。

四、总结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策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未来还需要加大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投资关注力度。同时,结合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玉兰,洪顺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2]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1).

[3]马会梅.多样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05,(5).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