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十篇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7:24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更烦”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0年度林长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2020年度林长制工作总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中共池州市委办公室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池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东至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官港镇2018年在全镇积极组建林长制组织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在林长制统领下,通过这几年一系列卓有成效地工作,全镇林业发展有了十分喜人的变化,森林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全面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我镇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了镇、村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镇13个村32.1万亩林地、森林及村庄绿化区域全部落实到专人负责,夯实镇村两级林长责任。设置林长公示牌14个,镇级正副林长15人,村级正副林长26人,落实专职护林员17个。2020年党委政府多次召开林长制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各项林业工作,以林长制为抓手督查指导各村林长制执行情况,同时在全镇利用横幅、广播、标语进行了广泛宣传。全镇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经济稳步提升,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森林资源、名树古木保护,积极落实天然林商业性禁伐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全年设计实施森林采伐蓄积8435m3,未突破上级下达总限额。

实行森林资源管理巡查制度,各村配备一名专职林业主任负责林业各项工作,安排专职护林员常年巡山护林,进行森林防火宣传等。当年全镇共发现采伐林业案件2起并得到了有效的查处,未出现乱挖乱占林地案件。林业案件发生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明显好于周边。

利用横幅、标语、致林农一封信等形式不断加强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全面禁止电网捕鱼、捕猎野生动物,加大对饭店、商店进行告知和检查次数,杜绝经营贩卖销售野生动物及捕猎工具,全年未发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案件。

严格落实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措施,全镇共实施公益林保护面积95125亩,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及时得到发放;4.57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的井井有条,补助资金得到及时顺利发放。

加强名树古木保护,对全镇165株已经挂牌的名树古木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更换了部分保护牌,境内分流古树群落实了日常维护,苏村古树群进行保护,郑村白泥一级银杏古树进行修复和复壮。

3、针对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野生动植物管控

我们开展防控宣传,关闭野生动物经营场所,进行野外野生动物巡查,主动参加206国道卡点值班,冲锋在疫情一线。

4、搞好造林绿化为创建森林城市打好基础

全镇完成人工造林1151.5亩,封山育林4500亩,退化林修复3000亩,森林培育320亩,森林抚育9900亩(其中中央森林抚育1900亩),完成义务植树5.7万株,建设了两个义务植树基地,按照县创建森林城市指挥部交办单落实好森林城市创建各项创建指标任务。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镇绿化进一步提升。

5、森林火灾预防多措并举,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

在森林火灾预防方面除层层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包保书、树立警示牌、落实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等等外,特色变化是舍得财政资金投入:一是各村有村两委干部专职负责林业及森林防火工作,聘请一名专职护林员常年巡护山林,森林防火期在重点地段守候;二是新增投入一万余元给各村统一配发大功率车载流动广播,配发护林红马甲、红袖章个110套;三是镇森林防火宣传车在不同节点到各村巡回宣传,统一制作的防火宣传标语到各村张贴在醒目位置;四是由成立了80人的应急分队,添加防火机具,随时应战。

加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常年对辖区内的各种苗木、树木进行监测,定期对它们进行实施检疫检查。特别是5.30以后,根据市、县松材线虫病防控专项行动会议精神,镇政府及时成立了松材线虫病防控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组织林业站、森林派出所、木材检查站、市场监管所对辖区内所有的木材加工企业经营松树情况进行不定期排查,杜绝松疫木非法加工经营,发现的松疫木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

6、积极开展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发展林业经济新思路。

一是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一是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三变”改革工作。

二是严格按照《东至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搞好“三权”分置工作,全年发放经营权证2本。

三是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规范林权流转交易工作,全年处置集体及股份分成林场规范流转1个,所有集体资产一律经过群众会议讨论、第三方评估、挂牌公开交易方式处置。

四是积极当好镇党委政府林业经济发展的参谋,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今年我镇林业的中心工作是东至木塔100兆瓦风电项目服务,今年风电企业发电基塔依次安装和发电,我们加紧指导风电企业做好进入风场道路周边的生态恢复和风电检修道路水保措施施工。积极探索发展林业经济思路,金鹏药业组织中园、梓桐村农户成立林下种植黄精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黄精种植;祝山村发展蓝莓30亩。

二、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

在林长制统领下,责任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工作更加细致了。全镇紧紧围绕“护、增、管、用、活”(绿)五字做文章,不断规范完善“一林一长、一林一员、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策、一林一档、一林一牌”七个一。

主要经验做法归纳起来一是规范按章办事:在林木采伐审批上,严格控制指标,坚持低产林、人工老化林优先安排计划采伐,天然林禁止设计采伐;在集体林场处置上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先议、再评估、后平台公开招标程序进行;坚持巡护山林责任具体化,对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坚决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到位。二是敢于借鉴引进、突破创新:白茶、杨梅和蓝莓采摘园、黄精种植等大胆引进种植。

通过实施林长制以来,全镇山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逐步得到有效提升,林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山林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林区秩序健康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

1、林长制各项制度虽已制定,林长制办公室力量薄弱,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完善。

2、有部分林长对自己职责不清,不能很好履行林长职责。

3、林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够细致。

4、林业企业融资困难,现在许多银行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不利企业持续发展。

四、下年度工作目标

2021年,我镇将紧贴“林”这个主题,紧盯“长”这个目标,紧抓“制”这个保障,紧扣“治”这个落点,聚焦“五绿”,推深做事林长制改革各项工作。

1、聚焦“护绿”抓资源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增强林业防灾救灾能力。不断推深做实镇、村二级林长责任体系。

2、聚焦“增绿”抓绿化攻坚。实施增绿补绿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完成造林任务1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森林抚育8000亩。大力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加快推进龙泉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镇村绿化美化工程。

3、聚焦“管绿”抓护林监管。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违规采伐管理力度,发挥护林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围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日常监测、隐患整治、应急处置,尤其是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4、聚焦“用绿”抓综合效益,做精新型业态。利用我镇山水文化资源培育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以木塔红军纪念馆为中心,辐射祝山村的生态旅游和大田村、荣兴村、畲狮村、木塔村的红色旅游,不断做大做强木塔红色和绿色旅游品牌。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泡沫之夏”为你整理了这篇林业分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林业分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

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区2020年的林业工作以“五年新跨越”为目标,紧紧围绕省、市、区林业重点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导向,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戮力同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进了各项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造林绿化,促进森林“增绿”。

1、造林绿化任务圆满完成。去冬今春以来,安源区紧紧围绕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积极消灭宜林荒山,美化山岭,精准实现森林“增绿”。据统计,2020年安源区完成山上造林330亩(含油茶造林100亩),占省市下达计划200亩的165%,其中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完成230亩,占省市下达计划的115%。并建成了高坑镇茶园村、城郊管委会里善村等2个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示范点;完成了2020年市四套班子新春义务植树的现场技术指导,并协调场地准备、种植规划、提供苗木、肥料等工作。

2、林业项目顺利推进

一是完成了高坑镇丰园村、青山镇源头村等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建设;二是申报了城郊管委会里善村、青山镇温盘村2个为省级森林乡村。三是25447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圆满完成。

3、幼林抚育全面完成。

按照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完成了近3年来新造幼林抚育3500亩,完成了退化林修复3000亩。

4、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根据《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林业局关于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区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通知》(赣自然资函[2020]38号)的要求,我局聘请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从事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编制工作,安源区自然保护地整合后,保留部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一个,优化调出森林公园面积达1300公顷,从而便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做到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森林管理,推进森林“提质”。

1、狠抓林地管理。坚持规范林地定额管理、切实保护林地资源。从林地征占(用)现场勘验,林地申报材料的审查,复审上报,林地许可台账完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规范化。2020年已审核上报省林业局办理长期征占(用)林地6宗,临时征占(用)林地1宗,为全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林地支持达41公顷,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

2、狠抓森林督查工作。2020年安源区森林督查卫片图斑总数76个,我局前期已成立了森林督查领导小组,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根据2019年林地资源经营档案和“林地一张图”对比,76个森林督查卫片图斑已全部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核查工作,全面完成违法森林图斑的筛查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整改工作。

3、完成了“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根据《江西省林业局关于抓紧开展“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的通知》(赣林办发〔2020〕3号)。为做好“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计算,结合我区实际,编制完成了《萍乡市安源区“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成果》,并及时上报。

4、切实加强林长制工作。2020年5月27日召开了区总林长会议,对全区林长制工作进行了安排与部署;制定并下发了《安源区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安源区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安源区“护绿提质2020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4月7日签发了总林长令,为林长制工作开展吹响了“冲锋号”。建立了林长责任区域森林资源清单制度和林长工作提示告知机制,提醒各级林长特别是乡、村两级林长履职尽责,区级林长巡林达30次,解决了森林督查卫片图斑、中环东路、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中的困难与问题;5月26日下午,市林业局安源分局召开了林长制巡护管理系统培训会,区林业分局相关股(室、站)人员、及全体护林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特邀该系统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为大家授课,讲解“江西林长制巡护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与参会人员深入开展了交流探讨。同时40名护林员和20名监管员建立巡林系统,实行巡林护林报告制度(赣林通),护林员达到了巡林巡山每月不少于8次,开展了“最美护林员”评选活动,推进了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网格化,确保森林资源管理精准化。

5、狠抓森林防灭火工作。一是开展了安源区2020年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和安全生产三年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林业生产用火等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顽疾进行治理,逐一排查,建章立制,扎实整改。二是重点防火期,全面落实好“五个严禁五个不批五个不烧”,特别是在清明、春节等重要节点,对公墓山等敏感地段,专人把守,巡山护林,坚决禁止火源入山。三是采取张贴宣传标语,手机短信、鸣锣示警、电视播放森林防火字幕等形式,抓好森林防火宣传,营造好的森林防火氛围。同时在天虹广场,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由于各级森林防灭火工作扎实到位,去冬至今,全区无森林火情(火警)热点发生,连续11年荣获“江西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县区”。

6、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一是开展了春季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完成了月报、季报等日常工作。二是抓好了江西省松材线虫病“三年攻坚战”行动,利用无人机技术,加大了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力度,对枯死松树制定方案,科学安全有序地开展清理,同时对木材加工企业进行了检查,排除了隐患。

7、持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一是多种形式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健康饮食新风尚,坚决革除食用野生动物陋习,尊崇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联合多个部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专项行动50次,出动执法人员达700人次,执法车辆100余车次,立案查处非法经营野生动物案件3起,没收非法的王锦蛇19条(全部放归大自然)。同时注销餐饮酒店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15本,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经营销售许可证3本,取缔非法人工驯养野生动物企业(户)1家,做到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销售交易。三是严格执行《江西省在养禁食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的处置意见》的规定,区林业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镇政府、区纪委、区政财做好养殖企业(户)本底情况的审核确认,摸清底数,为科学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争取了财政部门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资金395.9万元,目前处置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全区6家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已转型转产。

(三)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廉政建设“深化”。

1、全力抓廉政教育。4月份,开展了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林业局巡视问题的整改,对涉及安源林业分局的问题,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全面整改,全力清理规范了津补贴的发放;开展“廉洁萍乡”建设,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参观了“高自立故居”,观看了高自立同志的专题视频,进行了廉政宣誓,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开展了廉政教育,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片《疯狂“村霸”囹圄之路》,强化廉洁教育,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坚持用身边案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持续增强党员干部崇廉尚洁意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2、狠抓作风建设。继续整治“怕、慢、假、庸、散”五种顽疾,重申纪律,严明规矩,坚守底线,严抓作风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奉献意识。

3、加强财务管理。继续实行公务接待“二单一票”制度,车辆加油、修理和办公用品采购实行政府采购,网上申报,审批制度,坚决做到按制度办事,依制度管理,大大压缩了“三公经费”支出,与去年同比“三公经费”下降25%。同时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

(四)强化党的建设,全力推进队伍“合力”。

1、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局第一支部圆满通过区委组织部的党建“三化”建设验收。局党总支与社区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廉洁队伍、践行初心使命”结对共建主题教育和“学习强国”学习,“党员活动日”,党员学习做到了常态化,制度化。

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组的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每季度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从严治党专题会议、开展了局领导班子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回头看”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牢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争做合格党员,同时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弛而不息纠“四风”,树立正能量。

回顾2020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与上级机关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人员超编过多,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包袱很重。二是林地的使用上未批先占(用)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今后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1年工作安排

1、着力强化森林质量提升。全力抓好森林“四化”建设200亩的造林绿化任务,竹林低改2600亩,油茶低改1000亩。全面完成好中幼林森林抚育工程19700亩。按照“一树一档案”的要求,推进古树名木的调查挂牌工作。

2、着力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一是全面落实好《安源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以“预防为先、科学扑救”为指针,全面抓好“宣传教育、值班值守、巡查护林、防火设施、火灾惩处”等五项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二是全力抓好2021年安源区森林督查卫片图斑(即时图斑)的查处和生态复绿工作。三是继续推进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四是全力抓好山林经营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五是全力做实做细林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考评的相关工作。

3、着力抓好林地监管工作。重点抓好中环东路(安源段)、丹井大道、安源工业园三期、安源湖片区建设项目等林地征(占)用手续的申报办理;以国家林草局开展“绿卫2021”、自然保护地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坚持两法一衔接,以公益诉讼为切入点,全面宣传新《森林法》,联合森林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人民法院,从严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震慑违法者,树立林业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4、着力加大林长制工作力度。进一步督促各涉林镇街委完善林长制的相关配套考核考评制度,坚持以行政村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的架构,科学规范设立区、镇街委、村林长制公示牌。切实加强林长制护林员的培训与教育,优化整合护林人员,建设精干高效的护林员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林长制智慧平台,实现巡林常态化,全力推进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做到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盘活好绿水青山。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天保工程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填报工作的重要性

天保工程是林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1998年10月,我市古蔺、叙永、合江三县列入省级天保工程试点县,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2000年10月,我市四县三区全部纳入并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35506.9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839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114.9万元。全市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08.2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3.82万亩,飞播造林9.9万亩,封山育林64.49万亩;完成种子园和母树林基地建设8个,面积5150亩,其中:母树林5000亩,种子园150亩;对651.69万亩森林依法实施了常年管护;实施政策性社会性补助101人,养老保险补助3528人,医疗保险补助2717人,失业、工伤、生育1950人;对2606名富余人员进行了分流安置,其中一次性安置职工510人。圆满完成了天保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但从我市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投资标准过低。二是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未解决。三是集体林和林农补偿缺位。四是工程建设质量不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今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延长天保工程实施期限,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天保工程实施的总体构想是“促改革、保民生、搞补偿”。目前,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准备年底前提交国务院研究,明年进国家财政盘子,后年正式实施。因此,本次天保工程的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的填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总结得全不全面,问题提得准不准,政策建议是否符合实际,报表填报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全市第二期天保工程实施资金的争取,关系到全市广大林业职工和林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市林业的长远发展。本次天保工程总结和报表的填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区县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此项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二、明确任务要求

(一)切实做好天保工程总结

1、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实施主要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突出总结重点。各区县要在对天保工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总结,深入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立足长效机制、长远发展、林区稳定的高度来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后续政策明确建议,如建设规模、标准、资金需求等。这里,提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森林管护的关系问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和标准问题;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公益林建设结构问题和补助标准过低问题;林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林业基础设施(水、电、路)建设问题,重点是森林管护站点的设置标准、规模、布局;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问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林业站、木材检查站)职工出路问题;重点林区林农生产生活问题;国有林场和林区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3、注重总结方法。各区、县在总结时,要兼顾点面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外结合三个方面,认真剖析总结材料。

(二)认真填报后续政策报表。一是组织各实施单位,认真对照填表说明填报。二是实事求是,报表要准确无误,不得虚报,尤其是资源数据、职工人数要准确,不得前后矛盾。

(三)时间要求。各区、县林业局于4月25日前将天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文字报告、后续政策报表、典型案例剖析材料派专人送市局审校。上报材料需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

三、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天保工程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的填报

(一)落实责任,确保质量。主要领导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填报单位主要领导要对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二)层层把关,严格审核。

此外,再强调一下2008年新增林业投资项目建设工作。截止2009年3月31日,全市已完成造林任务13万亩,占计划任务13万亩的100%;完成中央投资1093.25万元,仅占计划投资2080万元的52.56%。从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资进度慢于工程建设进度。目前,我市建设任务13万亩已完成,但投资仅完成了52.56%,投资进度明显慢于工程建设进度,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完成投资94.2%。二是有的区、县造林小班出现工程重叠、移位、界线不明现象,个别小班还有未造林现象。三是项目建设基础工作不扎实,特别是档案工作,造林作业设计不规范,未按工程建设要求编制。

当前,各区、县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紧开展自查验收,保证完成投资。各区、县要立即开展自查验收工作,并形成自查验收报告,抓紧将资金用出去。对查出的问题即时整改,并完善相关资料。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4

为了解当前森林经营人才建设情况,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联合组织了调研组,从2010年2月开始,选择了北京市、江苏省、黑龙江省、新疆自治区、云南省和湖南省的林业厅、局及直属的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等管理机构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调研。深入到22个市、县、区,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场考察,并到北京、南京、东北、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及江苏句容农林职业学院进行教育方面的座谈讨论。同时,调研组还收集了714个国营林场、1429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因此这次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当前森林经营形势虽然趋好但仍不容乐观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2]。这是国家的诺言,也是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一手要抓造林,另一手要大抓森林经营。

为了支持森林经营工作,2009年财政部安排5亿元人民币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同时,财政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经费增加到20亿。

2010年初,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再次强调:“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并且从政策上、资金投入和健全制度方面有新的措施。但总体看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各地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表现在,认识不到位、技术支撑不力、基础工作滞后、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应引以高度重视。

2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森林经营工作

的瓶颈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具有现代意义的森林经营,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森林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

2.1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

我们调查的情况看,6个厅局长,除了江苏省林业厅,其他5个厅局长是组织部门从地市书记或市长调来的。绝大多数地市林业局长是从县书记或县长调来,县林业局长是从乡镇书记或乡镇长调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作为决策层的关键人,如果不经过一定专业培训,工作难免受到影响。6个林业厅、局公务员中林学专业占40%,管理专业占29%,其他专业占30%。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的林学专业人员比例更低。

2.2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

年龄老化据六个省、市、区的741个国营林场调查:职工总数149748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有25410人,仅占16%;具有本科学历有12473人,占8.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仅占0.19%。林场管理人员17285人,林学专业有8063人,占46.6%;本科以上学历有5977人,占34.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0.41%。在森林经营生产一线的林场各分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798个分场2159名管理人员中,林学专业只有259人,占1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0.05%,中级占2.5%。从年龄结构看,国营林场的职工中50岁以上占30%,35~50岁占44%;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占20%,35~50岁占52%。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2.3乡镇林业工作站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管理服务组织,是林业主管部门的“腿”和“触角”,是林业工作延伸到基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各项林业工作(包括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农户、山头林间地块。乡镇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素质、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林业能否快速发展。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有明确规定,至今4年过去了,各地普遍未能落实。

截止2009年底,全国乡镇林业站29778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2%。这里有的是独立建站;有的合并在农业综合服务站;有的是县林业局派出机构;有的是乡镇直管。关于经费来源,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各地执行不一,现仍有三种形式,一是财政全额拨款;二是财政差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全国乡镇林业工作站有16万多职工,有的是事业人员编制,有的是长期工、临时工,有的是各种关系进来的(如局长司机、村干部)占编制不干活。总体看,面对林业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基层林业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该建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经费无保障,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适应形势要求。

这次调研搜集1429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中,职工总人数为19062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的有530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7.8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73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8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职工总数的1.6%,中级的占21%。

2.4基层实用人才进不来少数进来了留不住留下来的动手能力差培养的骨干流失严重

当前,无论是基层森林经营主体,还是管理、服务机构,现有森林经营技术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基层急需补充新人。但是多年来,实用人才很难进得来,一方面受人员编制限制、招人制度规定,要有编制,由人事局统一录用,一般很难招聘到基层所需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林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不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还要靠自己创收维持生存,缺少发展空间,不但吸引不了人才,原有的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国林科专业2009年大专以上毕业生总人数85365人,其中本科以上56918人,大专28447人。这些毕业生在行政事业就业的占1%,在企业就业的占72.7%,在其它就业的占26.3%。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只有31%,到林区基层就业的微乎其微。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涉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体上是上研究生和出国的占1/3,在北京就业的占1/3,到各地就业的1/3。西南林业大学去年林学专业120名毕业生,在林业系统就业只有3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每年林学本科毕业生120~150人左右,到县市林业机构就业约占1/4,其中仅有5%的人到了基层林业站或林场。南京林业大学面向西部省、区招生25%,但毕业后多者不回西部,在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游走打工择业。

2.5林业教育不适应需求

1998年教育改革以来,林业高等院校发展很快,专业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林业教育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中专学校严重削减,形成高、中、低人才培养层次,从以往三角形,变成目前上下一般粗的形态。

1998年,全国高等林业院校10所,其他有林科专业的高等院校38所,在校林科本、专科学生数32924人;中等林业学校59所,其他有林科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林科中专学生数89073人。林业中专在校学生是本、专科在校生的2.4倍。

2009年,全国6所高等林业院校和340所其它有林科高校,在校本科学生数127736人、专科生83575人;34所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和310所其它有林科的中等职生学校,在校学生数102986人,本科、专科、中专在校学生数大至相近,而本科、专科是中专在校生的2倍。

当前林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趋势与动向值得严重关注,突出表现在:

1)师生比。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等林业院校教职工总数20051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4.8;2009年,教职工总数14036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11.1。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培养不够,学科梯队不完善,人才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

2)涉林专业相对弱势。学校办学规模很大,但是作为森林经营主导专业的林学专业的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相对萎缩。据调查统计,北京、东北、南京、西南、中南等5所高等林业院校,现有在校本科生7.80万人,教改前在校生为1.39万人,现为教改前的5.6倍。林业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林科教育共设置的专业有115个之多,但林科专业只有11个。林科专业在校生5.36万人,但是林学专业在校生只有6029人,只占在校生总数的4.7%,而教改前为17.3%,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3)课程安排不合理。各院校的林学专业本科,全程必修课教学总学时2304个,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林木种苗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和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门课程的学时360个,占总课时的15.6%。四年学制,三年学习,最后一年忙于找工作。

4)教学实习环节薄弱。由于多数院校没有教学实习林场,又受经费所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层林业部门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专业实用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加强当前森林经营及其人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建设现代林业,必然要走森林经营科学化、集约化之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森林经营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到思想、任务、项目、措施落实,把林业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做好当前森林经营工作及森林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基本对策和建议:

3.1扎扎实实做好森林抚育财政补助试点工作促使森林经营制度和政府补贴制度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中央决定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实行森林抚育补助政策,意义深远。当前要抓好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快出成效,形成机制。森林经营是林业生产的人为活动,森林经营者对森林培育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与经营活动要形成制度。由于林业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事业,又具有改善生态的意义,国家对林业实行经济补贴,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2)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扩展对象,重在实效。优先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有条件的国营林场及南方九省等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立地条件好、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试点。现行规定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重点在人工林,我们认为也可选择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开展森林抚育试点。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宜补植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的效果很好,是天然林经营的好方式。其次,低产林改造也要适当列为试点范围。我们还认为对商品林抚育实行补贴更显必要,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问题严重,鼓励和支持商品林经营也需要有长效机制。把试点对象、范围扩展一些,通过认真实施,总结经验,为全面实行森林经营工程打好基础。

3)技术支撑,典型示范,政策保障,人才培训。科学经营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围绕着科学森林经营开展资源调查、编制经营方案、作业设计;修订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编制修订有关森林经营数表、软件。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森林经营水平提高。

总结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模式,指导生产实践。根据我国的情况,可按自然分区、森林类型(树种)、经营目标编制森林经营技术规定。

选择不同类型森林经营主体,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探索总结我国科学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举全局之力,为森林经营做好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当前开展森林经营技术培训很有必要,采用分级办班的办法解决人才问题。

3.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战略重任

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构建人才建设新高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工作规划中,健全林业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级管理体系。要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为基层林业人才服务,办实事。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改善偏远、落后地区林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大林业部门的管理权力,各级财政应保证林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待遇。要制定有利于稳定边远贫困地区林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艰苦地区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

建议建立健全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国家林业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要抓紧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突出森林经营人才的发展工作,调动各类林业资金向人才发展倾斜。

3.3完善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现代森林经营的需要,基层森林经营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从我国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实际出发,通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加快培养现代森林经营人才快速、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林业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管理机构,把开展全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纳入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健全培训网络。进一步完善规范各类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培训运行机制。加强培训队伍和现代化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部门的经费预算。针对基层森林经营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基层森林经营人才的教育培训,摆到整个林业人才培训重中之重的位置之中。建议逐步实行森林经营注册工程师个人专业资质制度和准入制度。实施国家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林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现有施教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部级林业继续教育基地。

3.4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机制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人才建设带来机遇,但又给林业等弱势行业人才建设造成极大冲击,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人才。必须在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加大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配备密度。实行定向培养,对今后去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免收学费。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就业。制定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实施林业行政公职人员到林业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制定和试行森林经营技术特派员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服务的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参照“师范专业”相关政策、“村官”政策和支援西部建设政策,鼓励学生学林业专业,到林业基层工作、到林区工作、到边疆工作。鼓励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流动,实行国家有关人才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3.5加强林业教育院校工作大力培养具有现代林业理念的经营人才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5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一)基本情况:县位于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属省六大沙区的坝上沙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退耕后现有耕地面积158.5万亩。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8239万元,财政收入30031万元,农业总产值226513万元,林业总产值1519万元,粮食总产量2116.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其中林业收入200元)。

(二)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县的农田林网自70年代建设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30万亩,建成林带9600多条,总长5780公里,保护农田10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林带为骨架,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期间,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结合本地特点,通过采取工程带动、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依法管护等措施,2005年投资3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60万元),完成了(2002年任务)新建农田防护林面积1333公顷。

(三)工程建设与管理:在扎实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实施中,创新营造与管护机制,坚持做到建管齐抓,切实保证农田林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绿化效果。

一是推行承包责任制。实行工程建设承包责任制,农田林网工程建设任务由专业造林绿化施工单位承包实施;积极推行工程监管承包责任制,落实领导与技术干部包联责任制,确保工程主体责任、包联责任“双明确”、工程质量和进度“两落实”。

二是推行全程监管制。全面实行技术监理制,县林业系统及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小组,对农田林网工程分段承包监管,就建设标准、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等各方面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三是推行长效管护制。全面推行“谁建谁管”的长效管护机制。农田林网工程在承包期内由各施工单位负责管护,确保高质量栽植、精心养护、保证成活。与此同时,积极采取了围栏设置、大树支撑、封堰浇水、锄草抹芽、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措施,做到管护到位。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1333公顷农田林网工程的实施完成,对13330公顷农田起到了防风、保土、保水作用,有效防止了因风沙而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毁种的问题,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产的作用。

二是提高了温度,延长无霜期。由于林带挡风,使地面散发的热量不易被风吹走,局部热量交换减少,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温度。据测定,林网工程区内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比旷野增加1℃左右。在林带保护下,无霜期在春天和秋天各延长15天左右。

三是提高了空气和土壤湿度。在林带背风面,由于林带阻挡,风速减低,空气流动减弱,使湿空气不易被旱风所带走,因而得到相对稳定,导致林网格内小气候相对湿度获得增加。据测定,林带背风而能够提高土壤湿度27%以上。

四是防护林带既能改变小气候条件,又能保水保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增产和稳产。以小麦为例,亩投入人工、机具、籽种、化肥等费用50多元,产量可提高30%左右。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重视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关键。农田林网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公益性农业基础建设,组织难度大,实施困难多,必须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机制创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根本措施。只有创新机制,明晰产权,把农田林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三是项目启动是引导群众建设农田林网最有效的方法。要使农田林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要有效利用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等项目资金,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四是科技和法制是农田林网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离不开科技,巩固农田林网建设成果离不开依法治林。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积极发挥林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造林技术,提高了农田林网建设质量。

四、存在主要问题

县现有林网中需更新改造的过熟林10.8万亩、成熟林12.5万亩,需完善的残次林面积4.7万亩。

五、“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一是研究制定《县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推进区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花卉苗木基地,认真落实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生态*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全市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造林工程37.6万亩。其中新增花木面积15万亩;重点营林工程16.87万亩;补植补造4.5万亩;城区新增绿地706亩,改造完善绿地422亩。分工程目标任务如下。

(一)花木基地建设

全市新增花木面积15万亩,总面积达到90万亩。按照种植区域化、管理集约化、产品标准化、销售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坚持发展花木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花木生产规模,积极发展鲜花、切花,提升花木档次,提高经济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生态建设

推进区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5748亩,其中高档花木种植面积达到12600亩以上。要学习借鉴*县现代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中土地流转工作的做法,采取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进大型花木公司、种植大户等多种方式,扎实促进土地流转。年底,推进区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0%,实现流转的土地80%以上发展花卉苗木,剩余20%发展果品经济林和生态观光林,确保完成推进区生态建设任务。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成功的造林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积极探索和推广花果间作、林花间作、林菜间作、林草间作、林苗间作、林禽共养等造林模式,提升推进区生态建设的档次和效益。

(三)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依据各县(市、区)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1.91万亩。补植和完善新107国道5.05公里,面积103亩;补植和完善环城快速通道6.58公里,面积293.5亩。

(四)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按照ii级廊道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绿化宽度20米以上;iii级廊道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绿化宽度10米以上;iV级廊道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绿化宽度5米以上的标准,完成生态廊道建设348公里,折合造林面积2.5万亩。G311按照专项规划补植完善每侧200米花木长廊,京珠高速按照专项规划3年完成每侧1000米宽的花卉苗木带建设任务,2009年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万亩。

(五)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一般平原农区农田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300亩以内,沙区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200亩以内的标准完成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53万亩(完成农田林网30万亩,折合造林面积2.1万亩),完成防沙治沙工程9200亩。

(六)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在加大对现有有林地保护的同时,依托国家退耕还林等工程,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木本中药材、生态能源林等,完成造林面积9.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2.5万亩。

(七)村镇绿化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按“用材林围村、乡土树种上路、果树入院、闲置土地建园”的要求进行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成村镇绿化任务4.27万亩,绿化村庄707个。

(八)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完成11.07万亩中幼林抚育任务和5.4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

(九)林业重点工程的补植补造

根据省林业厅核查结果,对*年林业重点工程中成活率在41—84%之间的造林地块进行补植补造,总任务4.5万亩。

(十)城区森林生态建设

完成城区绿化建设工程87项,其中新建40项,续建11项,完善36项。新增绿地706亩,改造完善绿地422亩,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

三、具体任务

(一)禹州市

1.新增花木面积1.5万亩。

2.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工程1.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4.59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3.15万亩。

3.按每侧林带宽度20米,补植和完善郑石高速、许登高速、S231、S325、S236、火磨路、贺神路、禹浅路等林带空挡共106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1.81万亩,绿化村庄217个。

5.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5万亩,完成其他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5万亩。

6.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1800亩。7.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2760亩。责任人:蔡全法

(二)*市

1.新增花木面积2万亩,其中京珠高速两侧9000亩,城乡一体化推进区3000亩。

2.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工程4300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2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000亩。

3.按每侧林带宽度20米,补植和完善郑石高速、彭花路、许开路、三号公路等林带空挡共15.3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6000亩,绿化村庄120个。

5.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1800亩。

6.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6100亩。

(三)*县

1.新增花木面积3万亩,其中京珠高速两侧8500亩,城乡一体化推进区1万亩。

2.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44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9500亩。

3.建设和完善生态廊道145.8公里:

(1)按每侧林带宽度50米,完成魏武大道林带建设12.5公里。

(2)按每侧宽200米,补植G311花木空档6.7公里。

(3)按每侧林带宽度5米,完成老张古路、陈小公路、苏桂路、天兴路等县乡道路林带建设124.5公里。

(4)按每侧林带宽20米,补植颍河林带空挡2.1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1341亩,绿化村庄90个。

5.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4125亩,补植和完善新107国道3.95公里,面积87亩;补植和完善环城快速通道4.9公里,面积219亩。

6.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20205亩。

7.城区绿化完成新建任务10项,完善任务1项,总绿化长度11440米,绿化面积401.7亩。其中,京珠高速南引线绿带两侧绿化长度2400米,绿化面积18亩。

(四)*县

1.新增花木面积6万亩。

2.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工程6822亩;完成防沙治沙工程9200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000亩。

3.建设和完善生态廊道58.5公里:

(1)按每侧林带宽度50米,完成许亳高速林带建设26公里。

(2)按每侧花木宽80米,完成名优花木科技园区道路花木带建设20公里。

(3)按每侧林带宽50米,补植兰南高速公路林带空档7公里。

(4)按每侧宽200米,补植G311花木空档5.5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9200亩,绿化村庄92个。

5.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7886亩。

6.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8247亩。

(五)*县

1.新增花木面积1.5万亩。

2.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工程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000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000亩。

3.建设和完善生态廊道21.5公里:(1)按每侧林带宽度50米,完成北汝河林带建设11.5公里。(2)按每侧林带宽度10米,完成大乔路(大陈闸至乔柿园)林带建设10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7000亩,绿化村庄160个。

5.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2万亩。

6.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2000亩。

7.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6700亩。

(六)*区

1.新增花木面积3000亩,其中城乡一体化推进区1748亩。

2.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工程300亩。

3.完成村镇绿化任务300亩,绿化村庄16个。

4.完成城郊森林及环城林带建设工程1000亩,补植和完善环城快速通道80米,面积2.5亩。

5.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294亩。

6.城区绿化完成新建任务17项,续建任务11项,总绿化长度13530.5米,绿化面积446.8亩。其中,天宝路西段路侧绿带绿化长度4216米,绿化面积120亩。

(七)经济开发区

1.新增花木面积3000亩。

2.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300亩。

3.按每侧林带宽度30米,补植和完善许登高速、许平南高速、京广铁路等林带空挡共7.5公里。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400亩,绿化村庄8个。

5.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215亩,补植和完善环城快速通道1.6公里,面积72亩。

6.城区绿化完成新建任务2项,总绿化面积6.15亩。责任人:冯金长

(八)东城区

1.新增花木面积4000亩,其中京珠高速两侧2500亩,城乡一体化推进区1000亩。

2.按每侧宽200米,补植G311花木空档800米。

3.完成农田防护林工程1900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00亩。

4.完成村镇绿化任务350亩,绿化村庄4个。

5.完成*年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任务555亩,补植和完善新107国道1.1公里,面积16亩。

6.城区绿化完成新建任务7项,完善任务4项,总绿化长度3550米,绿化面积123亩。

(九)市建委

1.完成文峰路、*路、前进路、文化路绿地建设任务,总长度6690米,总绿化面积19.86亩。

2.完成清潩河游园、许由路、新兴路、延安路、八一路、兴华路、劳动路、文博路绿地提升改造任务,总长度9086米,总改造面积92.62亩。

3.完成春秋广场草花栽植2.88亩;完成其他22条道路行道树补植198株,绿篱1600平方米。

(十)市城管局

完成文峰路、许南路、许禹路绿化改造任务,总长度4150米,总改造面积22亩。

(十一)市公路局

1.完成24.3公里外环路肩绿化补植任务,总面积36.4亩。

2.完成文峰路北环转盘、梨园转盘、许禹路转盘、许南路转盘绿化任务,总面积18.9亩。

(十二)中石化*分公司

完成延安路加油站、七里店加油站、新东路加油站、许庄二站绿地建设任务3.42亩。

(十三)中石油*分公司

完成*县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十三加油站和*区一站绿地建设任务,总面积4.7亩。

(十四)*公司

完成*游园绿化任务83.2亩。

(十五)金地房地产公司

完成许继广场绿化任务4.5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都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对未完成年度绿化任务的县(市、区),取消其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评先资格。继续坚持行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领导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挂帅,一线指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及时发现和解决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责任单位要精心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深化林权改革

按照《*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真正落实“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不建无主园”。今年年底以前,平原区要全部完成集体林权改革的主体任务,山区要完成任务的80%。花木基地建设、推进区生态建设、iii级以上生态廊道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都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其中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土地流转要达到现有绿化空地的70%以上。要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群众推动土地流转,加快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一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流转。二是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以及当地造林大户的作用,通过算帐对比的办法,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三是切实抓好土地流转的服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妥善地化解调处土地纠纷,认真做好后续服务,切实保护群众和土地承包人的利益。iii级以上廊道两侧土地一经流转、绿化,要确定为固定林地,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廊道两侧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许政办〔*〕97号)要求,纳入林地管理范畴。

(三)创新造林模式

各地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成功的造林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合理解决林业生态建设收益周期长、见效慢与农户近期收益的矛盾。花卉苗木基地建设要坚持花木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原则,达到花木生产和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的目的。其他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要大力实行宽窄行及大行距小株距造林模式,宽行距8—10米、窄行距2—3米、株距2—3米为宜,既能确保单位面积合理栽植株数,又有利于林间通风透光,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可充分利用宽行距延长间作年限,提高土地收益。积极探索和推广花粮间作、花果间作、林花间作、林菜间作、林草间作、林苗间作、林禽一体等造林模式,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总体经济效益,又解决农民近期收益问题。

(四)兑现扶持政策

最大限度地引入和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发和调动全市广大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已经出台的有关林业生态建设扶持政策,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够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确保及时、足额兑现;扶持政策不完善的,要调整完善,吸引更多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业主和大户投入林业生态建设。

(五)加大宣传力度

新闻媒体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日报、*电视台要开辟林业生态建设专栏和栏目,集中宣传报道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动态,宣传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典型,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努力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尽责率,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认真组织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自觉履行植树义务,积极承办造林绿化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每个单位、家庭、居民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人人植树种草、爱花护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合力,推进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加强督查考核

继续坚持严格的督查考核工作制度。市创建办负责全面协调;市创森办负责花卉苗木、廊道绿化、村镇绿化和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督导;市推进区联席办负责推进区生态建设工作的督导;市创园办负责城区绿化的督导;市景观办负责景观道路绿化完善工作的督导。各督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均衡发展。市监察局要继续坚持全程介入生态建设工作,对林业生态建设进度慢、质量差的单位,按照《*市林业生态建设问责暂行办法》的要求,给予责任追究。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7

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准确分析我市当前林业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俊安局长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安排意见,市中区、沙湾区、沐川和马边县分别交流了林业发展工作经验,经验值得大家借鉴,最后晓亭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四点意见。

一、效果显著,总结过去。

中央、省委首次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充分肯定了60年来全国、全省林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系统谋划了未来林业改革发展大计,意义十分重大。同全国、全省一样,近年来,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市林业保持了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产业发展态势迅猛”良好势头,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示在一是森林资源增长迅速。2010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122.9万亩,比1998年底增长23.7%有林地面积达898.4万亩,比1998年底增长34.3%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260万立方米,比1998年底增长17.7%森林覆盖率达到54.2%较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市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维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并形成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四旁植树、义务植树、社会造林为补充的国土绿化新机制。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全市共争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近20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95.3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2.22万亩,荒山造林97.6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完成天保工程建设421.4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4.32万亩,封山育林280.45万亩,飞播造林15.9万亩,人工促进更新0.76万亩。对全市863万亩森林资源实施了有效管护。完成了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工作,将541.5万亩森林纳入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48.22%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建成了马边大风顶部级自然维护区,峨边黑竹沟省自然维护区、金口河八月林县级自然维护区,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部级森林公园和碧山湖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自然维护区面积达5.0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大熊猫、羚羊、四川山鹧鸪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得到有效维护。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市集体、个人林地(林木)已确权682.3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6.3%确权59.98万户,户率99.9%核发林权证58.17万份41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58.6%全市林地流转80余万亩,占万亩可流转面积的11%为我市林业健康可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是森林维护效果显著。全面落实了领导干部维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严管林”方针,突出抓好以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乱”治理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管理已步入法制化轨道,森林火灾损失率、森林病虫害受灾率连年控制在国家和省定标准以内。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控制疫情扩散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全省重点防控区为数不多的无疫点、无疑似松树发生市。六是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工业原料林总规模已达418万亩(其中:木纤维林279万亩,竹林139万亩)商品林蓄积量达1894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现有木竹经营加工企业801户,其中木竹材加工企业519户。建成了以四川永丰、犍为凤生、沙湾福华为龙头的林纸工业,以吉象、沙湾太福、井研华象为龙头的林(竹)板工业,以三江生化为龙头的林化工业,形成了林纸、林板、林化工“三分天下”格局。年产中纤板12.5万立方米,强化地板510万平方米。2010年,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首次突破60亿大关,达到62.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取收入达399元。林业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以上成果的取得,市坚定不移地走“大生态、大林业、大产业”结果,市坚持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并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进的结果,也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此,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林业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全体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寻找差异,分析问题。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市林业发展与建设生态大市、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差异,与我这样一个林业资源大市的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一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产权不明晰,森林、林木、林地流转不规范,资源评估、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森林资源不能有效地向森林资本转变。林木采伐管理过死,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林业发展。二是维护和发展矛盾突出。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单产偏低,不能有效满足林产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市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林产品需求的不时增长,维护和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平丘地区工业原料林树种还比较单一,全市还存在相当一局部低产低效林亟需改造;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平衡。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县(区、市)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自查验收工作,个别地方林地勘验面积率和发证面积率还较低;五是林业产业实力不够强。大资源,小产业”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粗加工林产品仍占较大比例,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还比较低,林业的比较效益还没能充分发挥进去。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需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各项林业工作。

三、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市林业正处于加快由激进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面临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省、市对林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社会民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一定要看清这些有利形势,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强力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

(一)理清工作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依法治林,一手抓科教兴林。为此,市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维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中心;坚持走“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林业发展道路;切实抓好天然林资源维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维护和自然维护区建设三项林业重点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林板、林纸、林化工、生物质能源四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林业改革,实施科教兴林,维护森林资源,促进林农增收等重点工作。

(二)明确奋斗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努力构建功能完备的生态维护体系,发达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林农增收。2012年,全市按新标准计算的森林覆盖率要由目前的48.94%提高并稳定在50%左右;有林地面积要由目前的898万亩增加到950万亩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要由目前的5260万立方米上升到56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要由目前的62.5亿提高到1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翻番,达到120亿元;全市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要由目前的418万亩扩大到440万亩以上,林板生产能力、造纸(制浆)能力要由目前的16万立方米、22万吨分别提高到50万立方米、50万吨;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取收入由目前的399元提高到600元以上。

四、狠抓落实,增添措施。

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产业并举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我市林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必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实现由激进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一)扎实抓好生态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才干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才干巩固建设效果,也才干维护农村的稳定。要深入研究和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健康顺利推进。要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维护,重点抓好自然维护区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要加快2010年雨雪冰冻受灾林木清理,并采取植苗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环境。要坚持抓荒山造林、四旁植树和封山育林,深入耐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掀起城乡绿化新热潮,要积极开展森林乡村、绿化模范创建活动,实施“身边增绿”工程,重点抓好部门绿化、单位绿化、道路绿化和小城镇绿化,不时改善人居环境。

(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坚持“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发展道路。毫不放松林业产业发展。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用新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要围绕我市中心工作,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加强对生态经济产业的领导,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有力,工作上更加落实。要用抓工业的思想和方法抓好林产业建设,尤其要在抓好龙头企业带动、规范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服务体系支撑四个方面下功夫,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荣。要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在工业原料林培育、种苗产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上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分类指导,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协助广大群众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加快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要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和终端产品,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要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着力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林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林板、林纸、森林旅游等优势林业产业。

(三)深化林业改革。要消除我市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一是实施分类经营改革。去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安排安排,市全面开展并按期完成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全市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541.5万亩,占48.22%区划商品林面积581.4万亩,占51.78%各地要依照区划效果对两类林种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生态公益林,要依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突出严格维护,落实管护责任,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对商品林,要依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放活经营,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扩大经营者的自,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按时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要认真依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市总的要求是2011年11月底前各县(区、市)务必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和自查任务。已经完成主体改革的县区,要抓紧做好收尾和自查工作,省、市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抽查。三是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仍然处于生存难、发展难、稳定难的状况。必需靠改革找出路,向机制要活力,大胆开拓,深化改革,大力创新企业管理体系,完善内部运行、竞争和分配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要注意解决一些地方存在流转面积过大、时间过长、费用过低的三过问题”防止农民过早失山失地。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需要强调的林权流转工作中。严格“依法”充沛“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林地物权的临时受益者和国家增收对林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让农民在林权流转中得到更长远的不时增长的回报。要从政策导向、制度设计、工作引导上突出和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带动和促进农民继续稳定增收、产业继续稳定发展。林权流转不跟风、不攀比、不评比、不表彰。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强林地维护管理和资源利用的监督检查。适时组织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要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重点是推广应用优质树种选育、种苗快速扩繁、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无公害丰产栽培等一批成熟技术,提高我市林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改变我市平丘地区工业原料林树种比较单一的格局。大力开展林业新技术研究,大力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兴办林业科技产业和产业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绿山、科技富民。要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广泛传达林业科技知识,大力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重点培养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林业实用人才队伍,发挥他科技示范和带头作用,努力推动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培养新型农民。

(六)加强森林防火。坚持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伤亡事故发生。林业部门要担负起森林防火的主要职责,全面加强森林管护,时刻坚持高度警惕,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切实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大力配合,切实履职尽责,共同打好森林防火整体战。各县市区要及时调整和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物资、经费等各项准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各类防火责任制度,抓好重点林区村森林防火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值班制度的落实,加强火源管理。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各级政府和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领导同志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组织精干力量迅速扑灭。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8

(长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吉林省自2008年至2012年五项主要贸易指标变化,得出吉林省主要依靠区位优势、传统资源优势、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同时,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存在着区位优势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突出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等劣势.因此,吉林省政府应当进一步健全对外贸易支持性政策、合理引导市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并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提升吉林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吉林省;对外贸易指标;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9-03

1吉林省对外贸易主要指标分析

数据比较分析法是评价一省乃至一国对外贸易状况最好的方法,因此本文截取2008年至2012年吉林省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差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五个指标数据,通过系统分析数据变化来评析吉林省这五年在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结构、主要贸易对象、贸易收支状况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这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而对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作出正确评析.

1.1吉林省对外贸易额变化分析

自2008年以来,吉林省总体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依据《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可知,2012年全年吉林省完成进出口总值245.72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20位,比上年增长11.4%,在全国位居第13位,比2008年增长45.7%,增长十分迅速.(见图1)然而自2008年以来,吉林省对外贸易出口总额明显小于进口总额.(见表1)这说明长吉图开发区建立之后,虽然吉林省总体对外贸易规模有所扩大,但对吉林省出口规模促进不明显.

1.2吉林省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分析

自2008年到2012年,吉林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额度逐年递增.这一方面说明吉林省商品进出口国际收支不平衡,收入小于支出;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长吉图先导区建立后对吉林省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明显.但从数据看存在也这样一种特征,即吉林省的一般贸易出口明显小于进口,为逆差;吉林省加工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为顺差.由此可见,吉林省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具备一定的优势.(见表2)

1.3吉林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分析

根据长春海关《吉林省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统计.截止至2012年,吉林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依旧是机电产品,其出口值达21.7262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加40.6%.稳居第二位的出口商品类别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为6.0146亿美元.汽车产品的出口排名自2008年的第三位下降到了2012年的第五位,期间位次有升有降并不稳定,其出口量也在逐年下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则由2008年的1.8221亿美元上升为2012年2.5402亿美元,排名也从2008年的第八位上升为2012年的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被认定为吉林省传统优势产业的粮食产品出口量及其出口排名一直围绕在2亿美元左右上下波动,排名不是很稳定.

从吉林省进口角度分析,依据《吉林省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截至2012年,吉林省第一大进口商品依旧为机电产品,进口值达156.928亿美元.汽车及汽车零部件5年来交替分居第二、第三位,2008年这两项商品的进口总额为33.6372亿美元,占2008年进口总额的39.25%.到了2012年这两项商品的进口总值达94.6478美元,占2012年进口总值的50.94%.高新技术产品自2009年以来稳居第四位且进口总额逐年递增.粮食产品进口维持在第5位左右,其中大豆进口占居主体地位..从海关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进口排名前十的商品并非进口增长最快的商品.自2009年之后,合成橡胶(包括乳胶)、金属加工机床等商品进口增长迅速,其中2012年合成橡胶的进口额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39.3.由此可见,2008年至2012年吉林省进出口商品总体结构变化不大,出口依旧依赖传统产业,进口产品原材料比重较高,出口产品制成品与半制成品比重较高,加工贸易特征明显.

1.4吉林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变化分析

从吉林省出口去向地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欧盟一直稳居吉林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而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分居第二、第三和第四位.日、韩、俄和美国自2008年以来始终占据吉林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对这四国的出口额占吉林省出口总额近1/2,是吉林省出口稳步增长的主要市场.中东、东盟及澳大利亚市场发展较快,2008年我省出口前二十位国家里没有中东地区及澳洲国家,2009年,澳大利亚首次进入我省主要出口市场,排第二十位;2010年澳大利亚一跃成为我省第八大出口市场;2011年排第九位;2012年排第五位.

从吉林省主要进口市场角度看,欧盟依旧是我省最为主要的进口市场.如果从国家层面看的话2012年我省主要进口市场为德国、日本和匈牙利,三者合计进口总值为120.66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值的64.9%,分别增长22.8%、下降17.9%和下降2.7%.自2008年至2012年,德、日、匈和美国一直占据吉林省进口市场前五位,是吉林省稳步增长的主导进口市场.其他国家排名不稳定,各有升降.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长吉图先导区建立后对吉林省与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和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5吉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分析

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吉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11%左右,并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吉林省对外贸易在吉林省GDp中所占比重相对稳定,这也表示从促进对外贸易角度而言,长吉图经济开发开放先导区建立后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明显.

2从主要指标分析看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

2.1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

2.1.1独特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实际上指的是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由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有关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吉林省属于内陆边疆省份,位于东北亚地区核心,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吉林省土地面积较大、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技术性知识型人才资源充裕,具备良好的综合资源优势.吉林省以汽车、石油化工为重点发展产业,具有极强的优势,同时在机电产品、食品加工也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吉林省主要的贸易对象除了欧盟、美国之外涵盖了主要东北亚国家如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充分体现了对外贸易中的优势互补.

2.1.2具有可发展潜力的传统资源优势

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新兴的畜牧业基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较大份额.吉林省的长春玉米工业园玉米深加工项目未来也将建成世界最大玉米化工基地.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吉林省第三大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吉林省粮食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始终位居前5位.但是在其他农业资源开发上相对薄弱,如吉林省特色农业人参、鹿茸、鹿肉等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还需进一步开发和深加工.

2.1.3良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势

吉林省工业基础良好,主导产业突出,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医药和电子是吉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集中,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整个长吉图地区拥有大专院校数10所,其中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全国知名的211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地理所等高级科研机构,为吉林省生产技术水平不断优化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吉林省虽然在人才规模上不具有优势,但人才综合素质上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吉林省林业方面有70多项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在生物医药、电子等领域也有多项成果全国领先.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在吉林省出口商品排名中位列第八,之后2009年至2012年始终位居前五名,并且贸易额不断扩大,因此可以看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正在不断显现.

2.2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劣势

2.2.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不突出

依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区域内产业优势的形成除了依靠比较优势还要依靠竞争优势.目前,吉林省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有交通运输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竞争优势不容乐观.根据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吉林省出口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化工和交通运输业上,而新兴产业出口能力低,出口商品结构始终变化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出口贸易依旧依靠传统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优势在长吉图先导区建立后并没有体现出来.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吉林省自2008年以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出口贸易额明显低于进口贸易额,进口产品含有大量工业原料,出口主要依靠加工贸易,这些都说明吉林省对外贸易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较弱,必须积极采取改变这一现状.

2.2.2区位优势利用不够充分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是东北三省中最低的.与吉林省相比较,黑龙江省虽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但是利用与俄罗斯相接的长达3045公里的边境线成为了对俄贸易的大省;辽宁省利用沿海优势积极发展与韩国的对外贸易.而吉林省的延边地区与韩国无论是文化习俗还是社会教育都有密切的关系,理应成为吉林省与韩国建立积极对外贸易关系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吉林省对于这一区位优势重视的较晚,因此使辽宁省占去了先机.

2.2.3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低

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之前相比下降为47%,但是仍旧处于较高水平.而吉林省自2008年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始终保持在11%左右,偏低的数据与占比说明吉林省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依旧很低.长吉图先导区的开放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在政策上刺激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3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3.1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兴产业竞争优势

今后,吉林省应当在原有的交通运输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化工工业比较优势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政策导向,优化优势产业布局、合理构建产业体系、促进省内优势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以政策促进省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例如,针对吉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提升吉林省食品加工出口产品的种类与层次,实现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加工不断深化与增值.着力打造汽车与医药两大产业集群,汽车以长春为核心,医药以长春、通化、白山与延边为核心,努力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为加大上述产业出口、调整吉林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打下良好的国内市场基础.

3.2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依靠独特的地区资源优势,吉林省应加快完善出口加工、商品贸易、外资引进、旅游、运输、服务外包等综合性功能.以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珲春为枢纽建设以旅游、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商品贸易及口岸经济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外向型综合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面向朝、韩、日、俄等东北亚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吉林省要加大与东北亚地区国家经济合作力度,优势互补,利用政策优势争取把吉林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

3.3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技术优势为基础来构建.今后,吉林省政府应制定相应激励政策,积极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在及时掌握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沿和方向的基础上,以此为导向针对省内重点产业构建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资源整合,鼓励并吸引各类科研人才来吉林省发展,将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吉林省新的产业经济比较优势.进一步将吉林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型产业重点区,为加大吉林省创新产品的出口,优化吉林省出口商品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3.4健全政府支持性政策,进行合理市场引导

政府是一省经济发展的舵手,吉林省政府应建立专门对外经贸合作办公室,在省内智囊团和专家组的配合下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政策便利,让企业在政策优惠的鼓励下积极配合政府对企业的指导.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政府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职能,避免政策举措推行不当造成损失.同时,政府要加强与东北亚各国尤其是朝俄方面的沟通,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以贸促贸”,为吉林省从事对外经贸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创造便利条件和打造良好国际合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昌南,陈国喜.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赵艳荣.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Swot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李晓,张建平.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J].东北亚论坛,2010(3).

〔4〕杨云母.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拟建中日韩自贸区的交织与互补[J].现代日本经济,2011(2).

〔5〕马克.以长吉图为先导区深化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问题探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2(04).

〔6〕李鑫.抓住大机遇谋求大发展——敦化市打造长吉图节点城市纪实[n].吉林日报,2013-2-8(007).

〔7〕王立新,李林岩.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动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跨越[n].吉林日报,2013-2-17.

〔8〕杨云母.长吉图先导区通往东北亚市场的路径及其战略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森林抚育;实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5304

1实施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分析

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内容,天保工程二期加大了对森林抚育的投入力度,把加快提升森林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旨在实现从单纯保护向保育并举转变。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对部分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及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提高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收入。

据2011年江市古城区“三规报告”统计,古城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469296.5亩,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为1087866.0亩、蓄积为2795950m3,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85802.0亩,蓄积为1507950m3,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44.65%和53.90%;中龄林面积为444972.0亩,蓄积为609400m3,分别占40.90%和22.00%;近熟林面积为121798.5亩,蓄积为496610m3,分别占11.20%和18.00%;成熟林面积为34558.5亩,蓄积为178620m3,分别占3.18%和6.00%;过熟林面积为735.0亩,蓄积为3370m3,分别占0.07%和0.1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3501940m3,其中:有林地蓄积3482450m3,占总蓄积量的99.44%;疏林地蓄积10620m3,占总蓄积量的0.30%;散生木蓄积2470m3,占总蓄积量的0.07%;四旁树蓄积6400m3,占总蓄积量的0.19%。

古城区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为1087866.0亩、蓄积为2795950m3,按龄组划分,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85802.0亩,蓄积为1507950m3,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44.65%和53.90%;中龄林面积为444972.0亩,蓄积为609400m3,分别占40.90%和22.00%;近熟林面积为121798.5亩,蓄积为496610m3,分别占11.20%和18.00%;成熟林面积为34558.5亩,蓄积为178620m3,分别占3.18%和6.00%;过熟林面积为735.0亩,蓄积为3370m3,分别占0.07%和0.10%。

上述森林资源数据显示,古城区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都比较大,中幼林所占比例非常大,大量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过密,加之抚育措施不及时,林木出现明显分化,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树高、蓄积生长量明显降低,林下目标树种更新困难,中幼龄树生长受阻,林木生长缓慢,幼树枯损严重,防护效能低下;大量的人工林由于初植密度过高,林分郁闭后,空间竞争激烈,生长被抑制。丽江市古城区急需对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培育,而森林抚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2森林抚育实施的情况分析

2.1古城区森林抚育的目的

天保工程一期古城区实施禁伐措施,有效地增加了森林植被。但目前大量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过密,林下目标树种更新困难,中幼龄树生长受阻,林木生长缓慢,幼树枯损严重,防护效能低下。大量的人工林由于初植密度过高,林分郁闭后,空间竞争激烈,生长被抑制。据丽江市古城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古城区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都比较大,中幼林所占比例非常大,共有中幼龄林93万亩左右。所以,丽江市古城区急需对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培育,而森林抚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森林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及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增加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的收入。

2.2古城区森林抚育的原则

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内容,旨在对部分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措施,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提高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收入。森林抚育是古城区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抚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林木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古城区森林抚育坚持去劣留优、去弱留壮、去密留稀,控制采伐强度,兼顾目标树分布均匀,保护幼苗幼树的原则。抚育采伐与具体的抚育采伐措施、林分分类要求相结合,避免对森林造成过度干扰。

3古城区森林抚育的对象及类型

3.1森林抚育对象

(1)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含省级)明确规定不允许实施抚育的森林外,均作为森林抚育的对象。森林抚育对象符合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经济林、竹林和桉树短期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暂不作为抚育对象。

(2)古城区森林抚育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优先选择密度大、结构不合理、卫生条件差的中幼林作为抚育对象。

3.2森林抚育的类型

根据实际情况,适合该区的森林抚育类型有透光伐、疏伐、卫生伐、生长伐4种。

4古城区森林抚育采取的技术措施

4.1透光伐

在林分郁闭后的幼龄林阶段,当目的树种林木受上层或侧方霸王树、非目的树种等压抑,高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时进行的抚育采伐。

4.1.1措施

伐除上层或侧方遮阴的劣质林木、霸王树、萌芽条、大灌木、蔓藤、高大草本等,间密留匀、去劣留优,调整林分树种组成和空间结构,改善保留木的生长条件,促进林木高生长。

4.1.2控制指标

透光伐后林分郁闭比低于0.60,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更新层或演替层的林木没有被上层林木严重遮阴,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

4.2疏伐

在林分郁闭后的幼林龄或中林龄阶段,当林木间关系从互助互利生长开始向互抑互害竞争转变后进行的抚育采伐。

4.2.1措施

疏伐主要针对同龄林进行,伐除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林木,间密留匀、去劣留优,调整林分树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目标树或保留木留出适宜的营养空间。

4.2.2控制指标

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目的树种和辅助树种的林木株树所占林分总株树的比例不减少,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

4.3卫生伐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森林中,以改善林分健康状况为目标进行的抚育采伐

4.3.1措施

选择性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难以恢复或危及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的林木。目的是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和火灾发生,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4.3.2控制指标

卫生伐抚育后没有受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林业补充检疫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蛀干类有虫株率20%以下,感病指数在50以下,除非严重受灾,采伐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5以上。采伐后郁闭度在0.5以下或出现林窗的,要进行补植。

4.4生长伐

在中龄林阶段,当林分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时进行的抚育采伐。

4.4.1措施

生长伐需确定目标树或保留木的最终保留密度,采用林木分类。保留木顺序为:目标树、辅助树、其他树;采伐木顺序为:干扰树、其他树;选择性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难以恢复或危及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的林木。采用林木分级的,保留木顺序为: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采伐木顺序为:Ⅴ级木、Ⅳ级木、Ⅲ级木。为目标树或保留木保留适宜的营养空间,促进林木径向生长。

4.4.2控制指标

生长伐后林分郁闭比低于0.6;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目标树数量,或Ⅰ级木、Ⅱ级木数量不减少,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等,对于天然林出现林窗的要进行补植。

5组织实施

5.1健全机制,建立制度

森林抚育时充分考虑当地山林权属,组织相应的填充管理和管护机构,在结合当地群众生态产业发展开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森林抚育实施方案,划定森林抚育范围,层层签订实施管理责任书,明确责、权、利,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好抚育间伐的伐前培训、伐中、伐后迹地清理、林政管理、采运检尺、安全防火、生态环境监管、检查验收等具体工作。

5.2与设计部门合作,确保古城区森林抚育质量

设计调查具w落实到山头地块,对需抚育的作业区各小班进行详尽的调查,包括:权属、林种、林分起源、树种组成、平均年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公顷蓄积、目的树种更新幼苗幼树、立地因子、木材集采运条件等。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抚育方法及要求,制定技术措施,做好生产组织,做到抚育地块明确、标志碑安置显眼、采伐合理,生产安全有序,成本控制最低,采伐效益最大。

5.3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森林抚育采伐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所以在采伐前必须对采伐人员进行作业前培训,对整个采伐过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5.3.1法律培训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森林条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5.3.2政策培训

主要是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林业厅的几个关于采伐的政策文件的学习,特别是有关伐前公示制度、作业区拨交及验收等制度的学习。

5.3.3技术培训

采伐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作业。培训的技术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

5.3.4检尺培训

为防止滥砍乱伐,必须对现场检验人员进行木材检尺培训,严格遵守丽江市下达的采伐指标,把好采、造、集、运等技术关。

5.3.5安全培训

对作业人员进行采伐安全培训,包括人身安全和防火安全培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6森林抚育后取得的效益

抚育作业后,林分密度较为合理科学,林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病虫害不易发生,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增大,生长加速,木材质量提高,大量的中幼龄林会逐步健康过度到近熟林、成熟林,近成过熟林的比重上升,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

6.1经济效益

据调查,抚育后的林分生长率可提高6%~8%。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缩短工艺成熟期10~20年。截止2015年,全区已完成森林抚育55000亩(含国有林10000亩),经初步测算,按作业设计对古城区5.5万亩的幼中龄林开展合理的抚育经营后,按抚育措施每年每亩增长0.1m3立木蓄积计,每年立木蓄积约多增加5500m3,按2016年古城区木材综合售价400元/m3的60%计算,每年可新增加约132万元的收入。

6.2社会效益

丽江市古城区幼中龄林抚育实施,可吸收农村部分临时劳动力,能为林业职工和作业区附近农民增收,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6.3生态效益

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还提供大约是年度立木产值的10倍~20倍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理论估算,每年新增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约0.5亿元以上间接生态效益。可见,通过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可以加快古城区森林资源恢复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同时为古城区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7森林抚育对我区林业建设发展的作用

(1)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少,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保护,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古城区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项目,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使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达67.48%。

(2)森林抚育作业后,改善林分的结构林分密度科学合理,林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病虫害不易发生,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增大,生长加速,木材质量得到提高,大量的中幼龄林会逐步过渡到近熟林、成熟林,近、成、过熟林比重上升,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同时,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抵御自然灾害等生态效能方面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在化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和景观方面起到了较好作用。

(3)森林抚育提高了森林植物多样性。森林抚育间伐可以保持森林生态环境结构的稳定,不仅能增加林木下的植物种类,还能提高各物种的覆盖度与高度,增加的植被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动物的种类,森林会呈现多样性的生态发展环境。

(4)中幼龄林通过开展合理的抚育经营,可以使林分分布均匀并且保证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有较为合理的密度,进而扩大留存木的营养空间,加速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林地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使林木培育期限缩短10~20年,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森林抚育,可吸收农村部分临时劳动力,能为林业职工和作业区附近农民增收,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明显。

(5)丽江是旅游胜地,旅游业是支柱产业,森林景观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持和改善丽江(特别是古城区)的森林景观对丽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意义深远。森林抚育成功实施,具有全面示范作用,为丽江森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在它的推动下,必将逐步改善丽江的森林景观,同时为丽江旅游业锦上添花。

8结语

森林抚育的实施调整了森林结构,突出主导林木,降低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内环境,加快了森林资源培育的步伐,缓解了木材供给结构性的矛盾,具有非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县(局)及实施方案编制[R].昆明:云南省林业厅,2011.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丽江市古城区2015年度森林抚育作业设计[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2016.

[3]丽江市林业局.森林抚育材料汇编[R].丽江:丽江市林业局,2013.

[4]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森林抚育技术规程GB/t1578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林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10

1.1选题背景

1.1.1国际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1],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如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与它通过各种方式开发人才资源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在的人均培训教育经费比日本高42%,而在校大学生的人均经费为日本的3.5倍。目前,美国有72.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平均10000名就业者中就有66名科学家和工程师[2]。

1.1.2国内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科学基础。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把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必须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其后又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要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上升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找到了好的形式和途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以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2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及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是指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人力资源是由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所构成的资源。它向社会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1)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和被人们接受,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的思想出现的比较早。人力资源,主要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经济学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1665~1691),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数》中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命题,由此充分地肯定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经济作用。对人的经济价值,从人的资本存量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有J.S.尼克森(1891、1892、1901、1906)、S.S.赫伯尼尔(1914)和C.B.梅茨格尔(1927)等人;对人的经济价值研究最为系统和科学的当属美国的保险统计学家L.杜布尔和a.J.罗特卡。他们都对人的经济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以具体的货币形式予以揭示。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具有经济价值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人的成长、劳动能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花费成本,二是因为人具有收入能力。显然这种人力资源观带有原始的狭隘性。20世纪8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传入中国,90年代,我国兴起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热潮,引进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系列丛书进行消化、吸收,编写了一批这方面的著作,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把劳动人事学院下属的人事管理教研室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把人事管理专业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于1993年开始招生。人力资源概念逐渐被社会人士普遍接受,时间大概是在mBa专业出现以后,并且随着mBa教育的普及而扩大。人力资源的概念提出之初,仅限于企业,2000年随着mBa教育的出现,人们已把人力资源概念扩大到公共行政、政府机构,即所谓公共人力资源。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目前已扩大到“全民皆是”。可以预料,随着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概念还将在我国深入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2)人力资源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普遍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资金、人力、科技、资源等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发展经济、经营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3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产生以后,对其含义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粗略统计一下国内学者有关人力资源的定义,不下10余种,可基本概括为以下6种: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2、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3、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4、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5、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6、人力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5-10]。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同样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由于人力资源是很依附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密不可分,因此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量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现实的劳动能力和潜在的劳动能力。从质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总之,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最终体现生产发展目的的载体。所以,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人员的性别、人数、年龄、素质、动机、态度、知识、技能与品性素质等[11]。

(3)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a、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人力资源以人身为天然载体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离开了人的身体,人力资源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总是处于一定的宿舍范围中,它的形成要依赖于社会为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它的利用要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所从事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B、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人能够有目的改造外部世界,能够根据外部可能性和自身条件、愿望,有计划地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引发和控制社会生产过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C、具有潜能的无限性和再生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可以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恢复、替换、更新而获得再生,是一种用之不竭、可充分开发的资源。D、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就个体人力资源来说,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大约在16~60岁之间,最佳期为30~50岁。若不及时利用或不被适当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而且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人力资源的时代性,是指形成人力资源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时期社会经4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然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办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2-14]。e、具有开发的持续性:由于自身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无限的开发潜能与价值,其使用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直到他的生命终结前,或者更准确地说直到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之前,都是一直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

(4)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资源。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突出,作用更大。a、人力资源居于首要的战略的地位: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软性的、活的资源,而其他物质经济资源则是被动的、硬性的、死的资源[15-17]。在经济发展中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是人制造和操纵机器,是人设计和生产产品,是人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措施。同志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所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首要的战略地位。任何地区、任何企业或组织、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想实现它的战略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B、人力资源起着决定的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力、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具有深刻的意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1929~1959年的生产力增长中,只有13%是依靠资金、商务的增加而取得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个时期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的进步。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在生存与发展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他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都夺走,但是只要他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那么,4年后,他将还是钢铁大王。可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是对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都是关键因素。它们都是要以人力资源作为载体的。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以造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

1.2.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与特点

人力资源开发是伴随着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亚当.斯密就曾提出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人们花费在教育与培训上的费用总和成为积累资本,这些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垫付的资本利息。为什么如此支付劳动报酬?就是因为教育是资本。”他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讨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整套政府。直到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等人建立人力资本理论后,人力资源开发才逐渐形成理论体系[18-21]。舒尔茨等人不仅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而且也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等进行了研究。5

(1)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一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就是国家(含各级政府或组织)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智力开发和全社会的启智服务。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它包括了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调剂等诸多管理环节,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活动,都是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对象、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手段、开发目的、开发时间、开发计划等要素。开发主体即从事开发活动的领导者、计划者与组织实施者;开发客体即接受人力资源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是开发活动的承受者;开发内容,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指向的素质与能力,包括体质、品性、智力、技能、知识等其它心理素质;开发手段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所采用的工具支持行为;开发的方式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对各种要素所表现的组织方式;开发计划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与实施过程的书面描述。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仍然是以单一的正规教育为主,重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正规教育与各级各类培训缺乏衔接[22]。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较早,工作有力的国家,在人员方面培训方面的方法也比较完善,相关的监督措施也非常有力,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早在20世纪初或20世纪中叶即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法规体系[23]。

(2)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界定从广义上讲,林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所有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人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我国林业人力资源主要由林业公务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林业工人和林农组成。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是指从林业全局出发,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对全行业现有和潜在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和激励等措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林业整体发展的需要[24]。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25]。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地处我国国土西北部的青海省虽然还是一个经济小省、人口小省,却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进一步加大系统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未来6的预测,发现问题,找到对策,从而为青海林业发展和整个生态建设提供智力保证。

1.3.2研究意义

与其它省份相比,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分别排第二十五位和二十八位[26],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整体偏低。只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人力资源才是实现自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而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我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和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青海省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确立了林业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的大开发观,,即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经济建设并重,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因此,开展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推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源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省各地在林业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以及人才培训能力等方面数据,采用逐步渗透的办法,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困难及问题的分析,从整体的战略开发到具体的人才配置,结合国家相应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4.2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结合相关实证分析,剖析了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出改善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2)动态与静态分析法。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结合林业工作发展趋势,采用模拟法、配置法对林业人力资源动态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3)类比分析法。在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西部大开发、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对青海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人力资源要求,既立足林业基本建设,又面向未来生态保护,采用类比的方法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述。

第二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青海省森林资源概况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腹地,接近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北部和东部与甘肃省接壤,东南毗邻四川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相连,西北紧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起北纬31°39ˊ,北至北纬39°19ˊ,跨纬度7°40ˊ,西起东经89°35ˊ,东至东经103°04ˊ,跨经度13°29ˊ。东西最长约1100km,南北最宽约820km,总面积7215万hm2。青海省现辖1市、1地、6个州,共有48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县级市2个,县、自治县37个,省会西宁市。2007年年末青海省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0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07%;乡村人口330.58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59.93%。2007年,青海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760.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全省土地总面积721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18.9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林业用地中:乔木林地面积49.2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9%;疏林地面积9.4万hm2,占1.3%;灌木林面积346万hm2,占48.2%;宜林地面积189万hm2,占26.3%。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2%(含灌木林及四旁)[27]。

2.2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及地区布局分析

根据调查,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即2006年底达到9387人。其中干部5123人,占总量的54.58%;工人4264人,占总量的45.42%。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和分类结构以及地区布局上有如下特点: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各类别不平衡。各地区人员类别差异较大,总体上干部占54.58%,工人占45.42%。但有些地区干部结构比率在80%以上,工人结构比率不足20%,有个别州工人结构比率为零。整个林业系统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之前,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州一地一市三个地区占全省林业职工总量的49.4%,剩余的50.6%的职工分布在其它五个州。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地区分布直接影响着各类人员在地区上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三个地区中的工人总量要占到全省工人总数的65.01%;其它五个州和省直单位只占34.99%,平均只有5.83%。8整个人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三个地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森林植被恢复较快,其它六个地区,尤其是五个州气候条件较差,生态条件也较脆弱。这些地区,不仅包括国家批准成立的“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内,而且其余地区也是青海省乃至国家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区域。显然,就目前而言,我省人力资源布局与这种带有未来趋势化的发展需求不相协调。

2.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素质现状分析

2.3.1年龄结构分析

经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的整理,得到如下关于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与其分段比率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有如下特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总体上年轻化。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34%,40岁以下年龄段达到77.03%,林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5.12岁。虽然这一趋势在各地区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程度较小,40岁以下年龄段比例最大的玉树州达到82.83%,这一比例最小的西宁市也达到了65.08%之多。林业公务员年龄结构整体平均分布与整个林业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一致,即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年龄段占76.46%,接近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49%,同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几乎一样,50岁以上年龄段占23.54%,林业公务员的平均年龄为35.3岁。林业干部(含林业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公务员)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64%,40岁以下年龄段占81.04%,平均年龄为34.7岁。全省林业工人平均年龄为36.2岁,年龄结构整体分布趋于合理。虽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与林业干部和公务员相比已有所改变。30岁以下年龄段占24.97%,40岁以下年龄段占72.21%,50岁以上年龄段占29.2%。从以上分析来看,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年轻化。这与我国现时期用人制度中年轻化政策是相一致的,它对于今后在林业建设中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尽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文化结构分析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分析是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比例分布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具有如下特点:(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见图2-1)。林业行业从业人员中,中职以下7625人,占81.23%,大专以上共有1762人,只占18.77%。全行业只有研究生7人,占0.1%,初中以下竟达5060人,占53.90%(详见表2-1)。9表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布局表br2-1educational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文化结构(人)文化结构(%)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9387506025651220535710053.927.3135.70.1图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分布Figure2-1educational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2)全省林业干部5123人,初中及以下1814人,占35.4%;中职1717人,占33.5%,这两项合计3531人,占全部干部比例的68.9%。大学专科1046人,占20.4%;大学本科539人,占10.5%;这两项合计1585人,只占30.9%。研究生7人,占0.14%。这与全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文化教育层次上的分布是一致的。(3)全省林业公务员1045人。初中以下366人,占35%;中职240人,占23%;大专以上439人,占42%。这一比例结构略优于全省林业总体人力资源在文化层次上的分布,说明近年来青海省林业系统机关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4)全省事业单位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初中及以下1701人,占41.71%;中职1142人,占28.01%,两项之和为2843人,占到69.72%,比例数较大;大专以上1235人,只占30.28%,这与全省林业干部文化结构层次相一致,这部分人员总量较大,直接影响着全省干部文化结构的构成。就目前来看,它与林业生产本身技术性强,对林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矛盾。(5)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大部集中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市一地一州三个地区大专以上的人才占全省的64.2%,而肩负着全省乃至全国西部开发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主要任务的青海南部及三江源地区的五个州(海西州、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大专以上只占全省的35.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10严重缺乏林业高技术人才。这些地区不仅存在着林业人力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学历层次较低,高学历人才几乎到了匮乏的程度,与这些地区大面积的造林和生态维护任务相矛盾,严重制约着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3.3专业结构分析

根据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在专业结构上的汇总分析可以看出存在如下特点:(1)从总体上看,林业从业人员中以农林业为主。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数为9387人,在已被调查统计的五大专业类型中,农林业有6687人,占71.25%;工科7人,占0.07%;经济和管理共有725人,占7.72%;其它类共有1968人,占20.96%。从专业分配上看,以工科最少,还不到0.1%。除农林业外,其次为其它类人才占比例较大,达到1/5以上。(见图2-2)图2-2青海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分布Figure2-2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2)全省各地区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分布上有一定差别,个别州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上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如果洛州和玉树州,这两个州都属三江源地区,且核心区就在该区域。农林业人力资源的比例分别只有32.67%和17.26%,而其它类却占到61.4%和53.6%。在全省调查和汇总的九个地区和单位中,竟有七个地区和单位的工科专业人才为零。(3)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总体中,从被调查单位和地区反馈来的情况看,一些关键行业岗位人员和林业中所谓特殊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如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和青海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有4573km2的水域面积,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原湿地和生态圈,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常年保护着数十种鸟类却没有一个鸟类专业毕业的人才。除此之外,如森林旅游、花卉、绿色林产品加工、生态工程等专业人才也严重匮乏。专业类型农林业工科经济和管理类其他11(4)青海省现有林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在专业结构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全省来看,农林科2052人,占50.33%;其次为其它类有1513人,占37.1%,依次是管理、经济和工科,分别为241人、223人、49人,只占5.91%、5.47%和1.19%。说明在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科类人才较短缺。对林业生产和建设中现代高科技的应用约束较大。经济和管理类人才配置基本合理,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3.4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分析

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中总体干部职称结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及工人的技术等级汇总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特点:(1)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中中高级人才少,且分布不合理。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有122人,占总人数的1.3%,全省林业行业中中级职称1080人,占11.5%;初级职称896人,达到38.87%。中、高级职称共计还不到15%,只有12.8%。就现有的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这三个地区中、高级人才竟占到全省的64.75%。尤其是高级职称又主要集中在省局直单位,有54人,占全省林业行业高级职称122人的近一半,六个自治州只有8名高级职称人员。(2)受公务员职称结构的影响,全省林业行业中无职称人员比例较大。全省林业干部(含公务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123人,无职称的竟有2456人,占47.94%。无职称人员又主要分布在海北等六个州。这六个州无职称人员占全省林业部门无职称人员的54.21%。(3)专业技术人员中的职称结构同整体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基本一致,在地区间集中分布更加明显。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中级职称557人,占13.65%;高级职称97人,占2.37%;初级职称1746人,占42.82%;无职称者仍有1678人,达到41.16%。中、高级人才同样是集中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占全省中、高级人才比例的70.12%,尤其是高级职称竟达到91.75%。(4)全省林业工人4264人,其中无职称人员1760人,占41.28%;初级职称1372人,占32.18%;中级职称690人,占16.17%;高级职称只有429人,占10.06%;技师以上13人,仅占0.31%。从结构比例看,工人中三类技术等级人数分布不尽合理,而且技师人数偏少,在林业生产中难以起到技术带动和关键技术的把关作用。

2.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进入九十年代,青海省林业行业为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一方面抓林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抓人才机制改革。尤其是在“九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青海省林业系统面对着开发带来的机遇,大胆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改革力度,从现12实与需求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选人用人制度,不断完善行业用人体系。即抓好现有人才队伍的整顿和合理利用,加大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投资力度。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尽量提高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现有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现在着手,立足本地人才市场,逐步深化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潜能,为未来林业生态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创造人才条件。青海省林业行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抓队伍建设,更主要的是强调行业继续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林业行业岗位责任的制定和考核,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即行业自身机制的改组,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劳动部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简化机构、减编人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的行业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就目前来看,虽然青海省林业行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科技教育滞后,水平低,人才队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各种技术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人才观念陈旧,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环境和行业环境亟待完善。总之,从林业行业内部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各方面研究和分析。

2.4.1林业行业人员的录用和调配制度分析

(1)青海省林业行业根据国家人才招聘制度改革的精神,率先在行业内实行公开招聘录用人才,从政策和制度上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录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2)就林业行业而言,大部分新增人员编制仍以国家和地方统一的毕业生分配为主,全面依托人才市场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林业行业虽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了精简编制与严把用人关的政策,但新进入的从业人员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一年一度的大中专分配渠道。如2005~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中新增加169人,其中112人为接受毕业分配进入,占66.27%。

(3)林业行业新增人员的录用缺少科学的论证依据,既不能同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相协调,又没有考虑国家和地方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布局和宏观调控。使人才专业结构与学历结构在现有地区不合理布局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4)林业行业录用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用人单位缺乏选人的自。录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行业内部的人才浪费。林业行业人才的调配受地方经济水平和财政支配能力的约束,与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脱离,事关林业发展的关键部门和岗位得不到用人的主动权。为社会林业和非公有林业服务的林业技术中介机构尚未建立,人员调配统的过死,无法适应林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4.2林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分析

(1)林业行业针对行业内不同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林业工人的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13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绩效与利益挂钩。(2)行业内分岗位把阶段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联系起来,以阶段考核为基础。既注重实效,又兼顾岗位特点。同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职工工资晋升、职称晋升、资金和福利结合起来,基本做到了奖惩分明、劳有所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行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3)就目前来看,对职工在行业内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不能建立在完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

2.4.3人才交流与人才市场现状分析

(1)青海省林业人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林业人力资源调配中的作用不明显。(2)受地方人才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林业人才技术档案缺乏系统性,人才流通渠道单一,环节多,与市场调控机制相脱节。(3)从林业本身考虑,能留人和长期留住人的政策与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仍很严重。

2.5青海省林业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2.5.1林业教育培训资源现状分析

青海省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林业院校,只有青海大学农牧学院2000年才设有林学专业教研室,原有的青海省农林学校因地方院校合并已被青海大学合并为该校的农林中专部(从2001年已停止招生)。青海大学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国家林业职业技能鉴定(34)站等单位主要承担着全省林业干部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青海大学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青海省承担林业教育培训的基地,建筑面积0.96hm2,拥有各种培训设备250台(件)。82名专职教师中,大学专科学历23名,占28.05%,大学本科学历53名,占64.63%,中职以下学历6名,占7.69%;从职称结构上来看,助理讲师22人,占26.83%,讲师35人,占64.63%,副教授和高级讲师7人,占8.54%。近年来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及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的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协助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基地承担部分教育培训工作,现有69名兼职教师中,全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9人,占42.0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2人,占46.38%;在职称结构上,除2名为初级职称外,21名讲师或助研,占30.43%,高级职称46人,占66.67%。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8名,占39.13%。近年来,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青海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迫切要求,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调整办学专业,强化林学班招生,科学配置开设课程,为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培养了一部分急需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还借助现有办学14条件利用假期为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知识更新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尽管青海林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于基础薄弱和手段落后,就现有的培训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从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来讲还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1)缺少一些专门的林业院校。现有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每年只能招生1-2个林学班,所开设专业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满足青海林业建设对高等林业人才的需求。(2)林业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建全,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仍然存在教材短缺,培训内容和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加大了长期教育培训成本。(3)作为林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教学力量,专职教师相对缺少。按现有林业从业人员计算,每百人林业人员中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在现有的52名专职教师中,竟没有一名研究生学历和一名教授。严重约束着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4)林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一方面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业教育培训的直接经费投资极其有限,无法满足需要。

2.5.2林业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青海省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5个校所。其中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属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可直接利用资源。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联合办学在青海设立的函授站为其提供教学服务。自1996年开始这些院校通过联合办学的函授形式,在青海招收了近二百名林学、园林专业成人大专及本科函授生。已有一百多名学员取得大专毕业文凭,为青海林业建设所需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5.3林业行业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培训制度贯彻实施情况分析

(1)“九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局根据国家有关林业行业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首先申请设置了青海省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培训单位,并设立了由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林业技能鉴定站(林34站)。并先后制定颁发了《青海省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条例》、《青海省林业行业干部知识更新培训通知》、《青海省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实施办法》。坚定不移的执行了国家“九五”岗位人才培训指示精神,全面推动了我省林业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在抓好林业行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实施再教育的同时,全面开展对林业行业在岗工人技术等级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了林业行业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

(3)林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长、短结合。既有长期文化层次的提高,又有短期和阶段性技能操作能力的强化。做到有教育就有提高,有15培训就有效果。把教育培训计划同生产建设任务联系起来,严把质量关。

(4)根据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从高等院校到林科站、所都按照省林业局“十五”人力教育培训规划精神,依据林业人力需求,采取各种办学方式,从不同层次招收和培养林科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青海大学下属几个办学点,每年能为青海林业输送近百名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目前尚有七十名林科专业在读研究生。这些都为青海林业今后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综观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再教育培训任务重等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急需知识更新,否则,将导致林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都为今后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青海林业生态建设和人力资源现状,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已迫在眉睫。多年来生态建设步伐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其开发面对更多的困难,而且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6.1面对的困难困难

一:地方经济的落后,使人才开发面对更大的经济压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是科技主体,他不仅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对人力资源开发又必须依托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从人才教育培养到人力管理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没有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将是纸上谈兵[28]。困难二:人力资源匮乏,对其开发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行业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前者该比重达到57%,而后者只有0.14%[29]。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长期以来是入不敷出,人力资源存量强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青海省其它行业。规模小、素质低是它的突出特点,短期内大量引入和规模利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开发时必然呈现出投资成本高,而规模效益低的局面。困难三:缺少系统普查,难以建立详实的技术信息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地方社会条件的限制,青海省现有的林业人力资源缺少系统管理资料,开发研究和分析中存在大量的统计资料失真,难以做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结果。所以在开发中也无法找到科学的开发措施和办法。困难四: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的局限性与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难以协调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必然要考虑林业行业自身的性质,人力资源开发只能局限于行业内政策的完善和手段的强化。但这些做法都无法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同市场经济和国16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全协调起来,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依然存在界沟。这些既影响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在行业内的进展,又严重的约束着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2.6.2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理论研究,却远离林业生产建设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具有实践价值,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限于资料汇总、召开研讨会,很少与林业生产建设结合起来,缺乏实践检验的可行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过于笼统,无法指导和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长期以来,人力资源开发只限于对少数几个技术指标的分析,没有从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抓不住要害,人力资源浪费依然存在。

(3)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对硬件的配置,却忽略了开发软件的作用与价值。比如说,如何从人们的理念上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其它内涵。怎样把生态意识和林业人力配置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理念规范起来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4)人力资源开发中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数量与质量相脱节,使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单一追求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增加,势必造成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但文化水平及业务技能等质量相对下降。虽然学历提高了,但个人本身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改变。

第三章未来十年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预测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水系的生态平衡,促进其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为确保青海林业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战略调整不仅具有现实的迫切性,更加显示出它的经济技术内涵。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逐步落实,青海林业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围绕这一特点从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上进行配置和调整。既要充分考虑青海林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又要兼顾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青海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这一特点,对青海未来林业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整才是科学的。

3.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需求趋势预测的原则

3.1.1立足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对未来林业人力资源的预测,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地区布局上,都要充分面对目前的现状。对不合理的布局要最大限度的加以纠正。使其在配置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逐渐趋于合理。不但照顾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更要突出体现人力资源配置对林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部门的作用。

3.1.2坚持人力资源配置与工作需求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不断加快西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以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为主体的林业建设对青海林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使青海林业生产必须实现“五大转变”:(1)以木材生产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2)从毁林开荒转变为退耕还林;(3)从对林业资源的无偿使用转变到有偿使用的观念上来;(4)把林业生产从部门工作转变到政府和社会工作行为上来;(5)由原来的采伐天然林经营转变转变到采伐人工林经营。为此,在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要满足青海林业这一生产特点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突出林业生态服务意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为目标、强化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格局这一主导原则,从学历结构、专业岗位上预测配置人力资源。

3.1.3确保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原则

结合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课题,确保国家“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建18设对人才需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60万hm2。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0万hm2,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因此,青海在未来十年对林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预测上要充分考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对各类林业人力的需求,从总量和基本业务素质上给予满足。

3.1.4人力资源配置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青海林业生产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各州、地、市的生态建设和基本生产任务由于受所处自然区域的影响从而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决定了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新增配置上要有所区别。不论是学历层次还是专业结构都要提出相应的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去预测和配置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实际需要,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逐步扭转原来不合理的配置结构和布局。

3.1.5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分层配置的原则

林业人才的需求要抓住重点建设目标。重点岗位和重点人才,在强调重点的同时不放松对人才的一般需求,使其能很好的协调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突出轻重缓急,即既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未来林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又要切实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人事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按行业分岗位逐层配置人才,使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3.2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从业人员需求预测

3.2.1林业行业未来人力资源总量预测

(1)总量预测的主导思想:公务员及地方主管林业的主要领导人数2007年以前除满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的需要外,各地区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增加,可略低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幅度有适当增加;为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略高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配比幅度增加;林业工人和林业经营管理者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特点和劳动任务按配比的原则从2007年起到2015年分梯队增加。(2)预测方法采用模拟法预测,根据青海省2005~2006年进入林业行业的职工数,调出林业行业的职工数,正常离退休人数,死亡率1.2‰,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递增率5.24‰,并以人力资源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原则加以预测:19每年新增职工的净增长率=新职工进入率-(1.2‰死亡率+近年平均人才流失率+离退休率)+5.24‰的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增长率年平均新职工进入率=平均每年进入新职工总数/总职工数×100%=243/9387×100%=2.59%年平均调出林业行业职工的调出率=年平均调出职工人数/总职工数×100%=98/9387×100%=1.04%2006年总人数中,41~50岁1687人,51~60岁469人。经统计林业从业职工中,女职工的比例为14.50%,则可推算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累计离退休人员的估计值分别为149人、293人、476人,并由此测算到的累计离退休率分别为1.59%,3.12%和5.07%。2008年职工净增长率=2.59%-(1.2‰+1.04%+1.59%)+5.24‰=0.364%2010年职工净增长率=2.59%×4-(1.2‰+1.04%+3.12%)+5.24‰=6.604%2015年职工净增长率=2.59%×9-(1.2‰+1.04%+5.07%)+5.24‰=17.604%以2006年底林业行业职工总数(9387人)为基数,可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的林业行业职工总数分别为9421人、10007人和11039人。此外,根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调整、充实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计划定编307人(含各州管理机构)。为此,从2010年起,在全省林业职工总数预测估计值中增加307人,达到10314人。到2015年,再增加54人,使全省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1400人。

3.2.2学历结构预测

采取配置预测方法,以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的预测值为基础,充分考虑每年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增长的情况,以及到2010年和2015年新进入职工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占83.15%和85%,并且把学历结构努力控制在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2:4:3.5:0.5的结构上,同时为了提高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尽量杜绝小学以下学历人员上岗。这样,到2008年、2010年、2015年新增加的人员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为28人、771人、1711人(详见表3-1)。表3-1青海省林业行业新增人员学历结构分配表br-1educationstructureofnewstaff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单位:人年度小计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初中及以下2008346111016201089314929726037150201510861853693234616320按照这一配置原则,在2001年底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可以预测到配置增加后的学历结构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详见表3-2)。表3-2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结构预测结果表br3-2estimatededucationstructureofgrosshumanresourcesinforestryofQingha单位:人年度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2008942150662576123053613201010314521528731490573163201511400540032421813619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图3-1学历结构在不同预测年度上的分布图Figure3-1estimationofeducationdegreestructureindifferentyears

3.2.3专业结构预测

与学历结构预测方法相同,采用配置预测方法。根据青海省未来不同时期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从青海现有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出发,全面考虑各专业人才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现在专业布局的不合理性。改变单一的、畸形的专业配置结构,突出主要专业地位,兼顾冷、新、关键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既要体现为生态工程建设服务,又要不断拓宽林业的市场化经营渠道,保证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动物养殖、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的工科类人才适度增长。根据基层抽样调查反馈的资料统计,在2006年的基础上,林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以每年1.1%的速度递减;工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从2008年、2010年至2015年应分别达到3%、5%和7%;经济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可以5%的速度递增;管理类人才在总体结构21中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到2010年达到7.5%左右即可;其它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作适度减少。由此预测到2008年、2010年、2015年各专业人才的配比结构如下表:表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配置预测结果表br3-3estimationof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林科工科经济管理其它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年度(%)总计(人)(%)(人)(%)(人)(%)(人)(%)(人)(%)20089421656769.712833.005686.035656.00143815.26201010314703468.205165.006866.656706.50140813.65201511400736164.577987.009698.508557.50141712.43在满足分专业人才基本需求配置的条件下,对于其它类人才结构中既要填补如鸟类喂养及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空白,又要适当增加园林花卉、旅游、外语、生态考古等专业人才的数量,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3.2.4布局结构预测

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在总量预测的基础上首先应从地区专业结构布局上分别对2008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年度点上进行预测调整;其次在地区结构布局上应本着人力总增不变的情况下,优先满足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和单位的人力资源增加需求,省内其它地区再按现有人力资源配比状况做适度调整,到2015年尽量实现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之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再次,地区之间专业结构布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和未来林业在地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林业人力资源从2008年起,逐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计算机与信息等方面人才的投放量[30];最后,地区间学历结构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学历层次的特点实现在各地区间的均匀分布,尤其是要与当地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手段和硬件配置相协调,以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预测结果详见表3-4。22表3-4青海省未来几年林业人力资源布局表Figure3-4Layoutof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nthefuture地区小计林科工科(生态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与信息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其他20088816142653531348742010149010167599972172110省局直单位201517491129122149131227512020081651115150100992489138西宁市20101750119488116114258413020151910123313416214324821312008244717067314814736133205海东2010238316251191581553411517620152410155616920518130104165200812048393673721865101海北201012158296181791758902015125681188107941654862008655456203939103555海西20106244263141419304620156143974352468264220081046729316363155788海南201011547875877751756852015129283490110971656892008864602265252134772黄南201094864647636214467020151280827901099616558820082231567131331219果洛201024716812161641218201527918020242141219200845131514272772438玉树20105033432533337243720156103944352468264223

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及数量预测

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倾斜和青海四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启动,政府和民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正逐步得到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研究的领地。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在青海的启动和林业生态建设意义的宣传,不仅吸引了大量农林中学生积极报考林业院校,而且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学生通过转变就业观念逐步跨进林科院校的大门。根据对西宁市和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和就业状况调查,前几年急剧膨胀的所谓热门专业(如财经、金融)的毕业生已经饱和,就业率明显下降,而林业院校或林科专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当年就业分配上,不但有政府政策的保护,而且又受到当地林业用人单位的欢迎。2005~2006年大中专院校各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年实现分配就业的仅为54.1%,而林业院校学生却高达89.67%。这些都极大的鼓舞着更多的学生第一志愿填报林科院校和林学专业。目前,青海林业系统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和青海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其中青海大学每年为其输送近75%以上的林业人力来源,其它有限的几所院校只能提供不足25%的数量来源。从总量上来看青海每年只能接受到不足五十人的林科专业学生,虽能弥补因离退休而减少的就业空位,但对于青海林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增长所需人才还无法满足。到2010年,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要净增加893人。按每年分配保证50人计算,也只能保证200人,占22.40%,再加上工科、经济、管理和其它类人才即使能保证(共计284人),也还差409人。所以,从现在开始,青海应尽快设立专门的林业院系,扩大招生规模,使每年招生人数提高到80~100人。到2010年,可基本实现所需林业人才从总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的合理布局。

3.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预测

3.4.1学历继续教育预测

根据对全省林业行业2005~2006年在职职工学历继续教育调查统计,经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人数增加值(如下表3-6),这样可使各学历层次结构比例与2006年相比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如下表3-7),可以看出从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统计表中持有证书的人数分别可达到4629人、5391人和6324人,占同期职工总数的49.14%、52.27%和55.48%。24表3-5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情况调查表Figure3-5Continuouseducationsurvey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年度小计初中以下升中职中职升大专大学专科升大学本科大学本科升研究生200844827412937820104902921444592015549324162549合计148789043513626注:2008年、2010年、2015年初中及以下升中职的比率为5.4%、5.6%和6.0%;中职升大专的比率为5%;大专升本科的比率为3%;本科升研究生的比率为1.5%表3-6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提高后结构对比统计表Figure3-6Statisticsofimprovededucation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职工获证书总人数初中级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年度总数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20089421462949.14479250.87272128.88132214.035656.00210.22201010314539152.27492347.73302129.29158915.416095.901721.67201511400632455.48507644.53340429.86192116.856645.823352.94

3.4.2林业干部培训需求预测

结合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青海省林业局制定的中长期培训规划,从2006~2010年对关键岗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林业公务员和地方主管林业领导等林业系统干部的60%实现知识更新培训,到2015年完成对85%以上的林业干部的轮训工作。2008年计划培训1845人,到2010年包括新进入人员要达到75%的人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3770人。到2015年对在岗林业干部的85%实现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5809人,整个预测期内每年平均培训726人。

3.4.3林业工人培训需求预测

按照2006年底统计调查资料,林业行业中有工人4264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45.43%。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910人,占工人总数的68.25%。为了使他们能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适应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必须从现在起到2008年对他们当中的40%共计1164人进行第一阶段知识和技能培训,到2010年和2015年,包括新增加的工人,使其具有中职及以上从业资格的人数要分别达到30%和40%,无技术级别的人25数通过培训控制在20%以内,并且努力使技师以上的工人在总结构比例上分别达到1%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