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化管理培训十篇数字化管理培训十篇

数字化管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32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1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学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42-02

1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它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近几年高校在实施建设教学和管理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为基础的校园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已成为现代学习管理的一个热点。同时,在国家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号召下,各企业也迈向“学习型企业”建设时代,其中e-learning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是企业培训借助新技术,实现学习形式丰富多彩的一个很好创举。

然而,企业在员工培训的管理模式中,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高校。本研究针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借鉴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模式,提出打造学习形式和培训管理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培训学员管理体系、培训资源管理体系、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及辅助决策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解决传统培训管理模式向高效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最终形成一种基于数字环境的、立足于培训对象的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和终身学习管理,依托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课堂、会议、培训班级,做到计算机培训管理系统监控与实践环节监控相结合,员工成长记录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2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企业培训数字化平台建设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提出,我国众多学校纷纷开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数字化校园能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等方面体现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教学、科研和管理具体变现为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

数字化产业已经由原来的注重产品价格向着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教育培训领域。员工教育培训信息化已成为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的受培训机会,解决培训资源分配不均,满足员工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期望,推动企业培训在更高起点上实现企业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企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平台建设采用统一的技术构架、标准与环境,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软、硬件支撑环境,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集中和共享,统一用户门户展现,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学习、自主选择培训及相关信息查询等个性化服务。

3企业培训管理模式

国内各企业在重视员工教育培训的同时,各培训组织对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很多企业通过“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体系”贯标后,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实施流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考核、员工培训激励四部分的流程都得到了健全,并紧密结合。量化计分管理模式,以科学两关考核性管理为主干,实施教育培训注册积分式管理模式在部分企业得到重视和推广。国外也研究了培训管理模式,开发出了一些数字化管理软件。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培训管理系统,作为培训管理有效性标准衡量的制度性保证,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但是国外的培训管理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却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目前基本情况。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可以把企业员工培训流程、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进行平台系统固化,确保培训过程中标准不走样。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和资源中心建设,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数据同步及资源共享。

4企业培训管理模式数字化平台设计

企业培训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和业务功能,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学员开放式学习、改进教学培训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企业员工培训数字化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4.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对教学培训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科学分工、密切配合与准确执行,大大提高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控效率。通过建设集中的课程库、现场教学库、知识库和师资库,实现对各类教学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实现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培训实施、效果评估等培训全过程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4.2学员管理

学员管理涵盖自学员报名起到培训结束止的全过程的服务内容,体现了企业培训工作服务企业员工的理念。学员可详细了解到学校位置、联络方式、校内地图、食宿安排、培训指南等基础信息,方便学员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和行程;在培训中学员可查询并分享在校学习和在校生活的相关信息,包含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提交、讨论园地、通讯录等内容;在培训后学员可进行成绩查询、培训评价、课程资源下载留存等,实现培训前中后的一站式服务。

4.3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针对教学和管理需要,集新闻导航、信息搜索、信息展现等功能为一体,为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远程培训、课件学习、馆藏图书借阅、视频课件共享、课堂直播、录播等多方位的数字化教学共享服务,是一个方便、直观、易用的知识共享门户。资源中心,将改变传统培训资源分散、孤立的状态,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并通过远程教育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便学员自动、自发、自主地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率和普及率。

4.4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通过对培训机构的教室、投影、音响、宿舍、以及相关的空调等设备设施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物质采购需求申请、审批过程信息化应用管理,优化采购流程,以促进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规范,提高采购的管理和监管水平;日常工程检修检修申请,规范工程检修流程规范。

4.5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数据中心,该系统以多角度、丰富的展现形式做出相关数据的智能分析,使各级领导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分析培训机构的运行状况,帮助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数字化平台培训管理模式实践

在培训项目管理的准备阶段,用问卷法和视频访谈法对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进行网上培训前的需求调查分析,通过需求调查及分析,使培训的整体内容和主体形式更能满足参加培训员工的学习需求,并解决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培训项目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录播系统可以对实施课堂进行抽样监控,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培训内容、形式的针对性、时效性,以便于及时调控培训的内容、形式,满足绝大多数学员的不同需求。在培训结束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对受训员工进行阶段性跟踪,了解学员回到岗位后,行为改变情况。建立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同一项目学员可以通过论坛方式,在工作中持续学习交流,并可以通过虚拟学习区,开展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方式,寻找培训解决方案。

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统一员工身份认证,建立健全了员工学习档案,实现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全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和学习规划方案设计。资源中心也为员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员工学习差异需求和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平台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培训管理模式走向简单实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6结语

本文对企业员工培训的流程管理、学习过程管理以及学习档案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创新通过数字分析为培训方案解决提供辅助决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字化平台,探索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信息时代企业员工培训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员工培训研究与员工培训管理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章妙月.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2(6):127-128.

[2]夏伟宁.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36-37.

[3]宋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硅谷,2012(8):94-95.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2

针对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数字化工作薄弱、资源共享程度低、档案利用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要积极探索如何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及档案利用。

关键词:

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档案利用

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是指干部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对干部自身、培训机构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干部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研讨交流论文、参与研讨交流记录、考勤情况、培训总结与班主任鉴定与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干部考试成绩、参训干部花名册及有关音像资料等。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薄弱。培训机构缺乏档案数字化意识,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也没有专门负责数字化的工作人员,数字化工作底子非常薄弱。二是档案资源没有实现共享。缺乏档案共享机制,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班次的档案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培训机构往往采用“一班一归档”的管理模式,档案散存在不同班次中,且各培训机构没有定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三是档案利用水平不高。一些培训机构错误地认为提供档案利用会侵犯个人隐私,也不利于保障档案安全,因此对待利用工作的态度比较消极;一些培训机构采取“封闭式”档案管理模式,“重藏轻用”思维根深蒂固,参训干部想要查阅利用自己的档案都困难重重。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

一要提升培训机构的档案意识,确保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完成后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同步进行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档案部门应当注重与培训机构的沟通和交流,明确档案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为数字化工作打好基础。二要根据“先建标准,后建系统”原则,加快制定培训机构数字化工作规范及数字档案管理标准,实现数字档案一体化编目、索引、检索与访问。三要及时配备开展数字化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服务器、交换器、系统软件等硬件设施设备,并确保设施设备既能满足工作实际需要,又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还要建立专门负责数字化工作的队伍。四要加快对传统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建构统一的干部培训档案数据库。

2建设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可由省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内“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共享平台”,并在共享平台下设置市、县等若干子平台,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平台管理员接入进来;培训机构负责输入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所输入的档案经审核后纳入数据库;培训机构可以查阅、核对其所输入的教育培训档案,干部本人可以查阅、核对本人非的教育培训档案;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适进行数据联通。在此过程中还要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可采用实名制、身份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对档案信息进行保密定级,并严格核实档案输入者、档案查阅者的身份信息。

3探索档案利用新途径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3

本模块通过为学员介绍长庆井、站、管线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油区主要道路设置的电子路卡。教师通过运用动画演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动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发现并体验到传统巡井变成电子巡井的优越性,体会到在油区关键路口安装电子路卡后,在可疑车辆进入油区后能进行预警的功能。

2数字化管理系统

是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对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拟演示,使学员亲身感受到长庆数字化生产管理实现的电子巡井功能、生产过程管理智能化诊断功能和表格自动生成功能。并切身体会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的优越性,所达到的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3数字化场、站建设内容

是指油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内安装的自动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以及执行控制设备。通过给学员介绍设备名称、安装位置及使用的主要功能,最大程度贴近现场生产过程。通过大量的现场图片、多媒体和视频短片向学员全景展示长庆油田数字化的建设现状。

4数字化场、站参观学习

由于转岗员工对油气生产现场了解较少,开展数字化井场、增压点的参观学习就尤为重要。长庆培训中心有自己的实训场地,可以进行采油、采气、集输流程工艺的现场实训。让培训学员看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及自动控制设备,对采油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实地体验长庆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变化,为他们下厂后更快、更好的适应油田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5数字化管理新技术

通过给培训学员介绍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管理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学员了解到长庆油田通过不断优化地面工艺流程、优化地面设施、优化管理模式等方式,达到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和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的目的,也可以让学员感受到长庆快速发展的步伐,体验到身为“长庆人”的自豪。

6教学反馈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4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流程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20-03

教育部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数控专业认真贯彻[2011]12号文件精神,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项目,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1项目现状分析

1.1缺少体现先进制造业流程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需求技能不匹配,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先进的现代化设计制造模式脱节,学校缺乏符合现代先进制造业需求的数字化教学和实训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

1.2教学缺少企业真实生产零件,缺乏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需要根据行业标准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符合,与职业技能取证相衔接,与生产性实践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对职业岗位指向明确的核心课程包和集教材、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包和教学资源库。同时,按照技能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要求也纳入课程标准。

1.3缺乏有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的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资源大部分是老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发出来的,缺乏企业人员参与的痕迹,容易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当务之急是要有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且把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零件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教学。

2项目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服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平台――数字化设计制造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教学实训平台。

本项目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固化典型制造业企业业务运行模式,实训设备和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建立重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实训项目结合学校的设备配置状态,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重现企业生产场景,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角色和流程来组织。在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里面,通过建立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网络制造平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生体验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通过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的零距离,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

3项目建设内容

3.1整理典型制造业数字化生产流程

3.2调研制造业企业的常见结构

3.3调研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

3.4典型制造业设计生产流程教学中心场地规划

以实训中心场地和设备条件为基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与企业6S管理一致数字化车间。包括数控机床的联网、车间6S目视管理、颜色管理、车间标识、车间设备标识、工具量具摆放、借出与归还等。

让学生在实训车间就可以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5搭建真实企业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

利用已经有的以及计划购买的设备,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师资培训的实训平台。实现从市场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艺分析与仿真、数控加工、质检、入库的实训平台。在这个实训平台上训练中级工、高级工和教师的创新设计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制造过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实训中心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仿真平台,展示典型的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组织分工和协同的工作模式,以及整个过程中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展示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成果。

在平台里面,通过建立的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和先进网络制造平台,实现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3.6开展项目教学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学生按照真实的角色进行协同工作,例如设计主管、三维设计工程师、二维设计工程师、工艺员、生产主管、编程员、机床操作工、调度员,并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实现企业面向产品的订单、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及仿真、生产派工、检验、进度跟踪、工时核算等整个产品制造过程的模拟与组织。

将制图课程、CaD课程、Cam课程、工艺课程等融合到综合性实训流程中,让学生按项目组织方式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完整生产过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式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7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应用视频采集系统,将机床面板操作视频及内部加工视频采集到一体化讨论区,解决学生“看不清”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杜绝围观,保障实训安全。学生可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操作,解决现场教学“看不清楚”的难题;学生在机床操作,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讨论。

4项目结语

数控技术专业、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共同搭建真实数字化工厂环境,共同开发项目教学,实现了资源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与企业流程一致,创新了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项目,实施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5

关键词:数字化;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张吉先(1966-),男,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体系组织架构与创新机制的研究”(编号:Z200803768),主持人:张吉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0-0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终身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教育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是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成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

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开放办学的理念,“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天网(卫星系统)、地网(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系统)、人网(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分布式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电大在实施社区教育、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电大办学定位优势。电大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十分突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三大定位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过程的公正性以及平民化教育使命感,满足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已经并且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教学资源优势。社区教育要满足社区成员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到休闲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但是电大多年来建设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附属于电大的燎原学校、电视中专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这些资源用到社区教育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是系统网络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电大系统建成了自身独特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成了连接10所市级电大和59所县级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还有卫星电视网以及正在下延到乡镇和大型企业的遍布全省各地的办学网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这些都为依托电大系统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近五年来,浙江省依托电大系统逐步建成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是指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办学网络。依托省级电大建立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好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六大功能;以市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大学(城市大学),开展市本级的社区教育并指导县(市)社区教育的有关业务;以县级电大为基础建立县(市、区)社区学院,整合县(市、区)的各类成人教育资源,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为主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体系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和谐社会和公平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为目标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信息交流子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子平台、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平台(见图1)。通过这一平台,使各类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见图2)。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重点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技术支持等相关问题;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内容和机制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如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一)基于“一库多平台”的三级联动机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和云技术,通过“一库多平台”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传输形式,支持省市、县三级学习子平台,各学习子平台之间又互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成果可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各学习子平台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生态化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各子平台的纽带,而学分银行则是该生态化学习体系的能量转换器。

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平台为例,平台提供整个业务流程的功能支撑、网络存储空间、网站生成工具、权限管理和资源交易等。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省中心申报培训项目,批准立项后,省中心分配统一的项目编号,开放权限和存储空间,作为项目发起方,培训机构可以来配置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培训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培训的工作流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考核方式、生成培训项目的页面、教师团队的组建、培训项目相关的信息等,然后依托平台功能,开展培训、管理和统计结算等。这样的运作机制,首先确保了非学历培训的宏观管理,也保证了各办学机构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整个平台的项目拓展

(二)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

有效建设与整合各方学习资源,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构一个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包括三个内容:即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学习资源库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策略、方法和来源,通过自建、引进、共建共享、改造等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参照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依托省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学习资源建设规范化,以保证学习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和可重用,提高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资源库系统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资源评价、学习资源应用于一体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海量学习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及高效检索。包括学习资源目录管理、素材管理、入库管理、资源应用和评价以及用户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功能和模块。

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作为底层的基础库,通过制定与各类学习平台或应用环境的统一接口标准(api),搭建资源的共享应用与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相当于一个云计算中心,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入接口为各地办学机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和共享资源的接入,提供虚拟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服务。

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向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上传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省中心对各种资源进行审核、分类、标识、存储和交换交易的协调管理,并将资源用目录清单的形式对外,明确资源的归属权和开放属性,其他机构在创设新的培训项目时,可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目录清单中选取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建的资源这这样的资源建设和交换交易机制,可以确保资源的产权归属,调动办学机构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办学机构都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也提高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三)政府推动、典型引导、多元化发展的机制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建设学习型社区。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已纳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杭州吴家墩、慈溪掌起镇、德清新市镇等建立实验基地,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教育进行典型研究和探索。通过政府推动和典型引导,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模式逐步得到推广,一些县、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e学网”、“一键通”、“365乐学网”“萧山学习港”、“9吧”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实践与成效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乡社区输送,为广大城乡居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已开展培训的项目达到300余个,开设培训的课程达到500多门,已培训32万余人次。

近3年来,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建立农村书屋等活动,服务城乡居民。近些年,杭州吴家墩社区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社区数字化进展,以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终身学习网络,涌现出一批热爱学习的个人与家庭,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2007年以来,依托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大专学历教育11000多人;浙江省禁毒办、省教育厅、省人保障厅依托浙江省电大系统和远程学习平台,采用远程集中培训和课件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全省禁毒师资远程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次。

一些地市级社区大学依托电视和网络,开设“电视讲坛”或“市民大讲堂”,全面开展时事政治、社会公德、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普通话、计算机、市民英语、各类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是县级社区学院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基地网络,针对一天中一个农民可能要做三种人(早上做商人,上市场卖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等;白天做工人,到企业上班;傍晚做农民,下班后到地里打理庄稼)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各类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变成富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变成工人;开展市场营销培训,让农民变成商人;开展综合素质培训,让农民变成市民。同时,还围绕各乡镇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给类培训。通过一系列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数字化学习终身平台成为农民致富的知识宝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将有效提升传统社区教育功能,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着陆点。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扩展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它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低成本解决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288(01):5-8.

[2]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综合版):15-20.

[3]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综合版):5-12.

[4]郑晓东.一个农民市民化过程较为平顺的社区——H市Z社区的经验与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8(02):60-63.

[5]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8(03):57-59.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就是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升,网络将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和传播共享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由于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特别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及时畅通地送到基层,导致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拓展数字化媒体资源传播途径,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数字化媒体资源支持,对于农广校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部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资源分类、属性元数据标注的规范,制定资源入库、编目规范以及资源整合、共享的规范等,保证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科学规范、可持续进行建设和共享。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5?0052?04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高职教育要面向职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梳理人才培养规格,并以课程为基本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数字出版专业肩负着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行探析非常必要。

一、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

数字出版产业特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需求。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环节,需要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营运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高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以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完成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设计的高端人才;第二是中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出版策划设计与执行者,能策划选题并设计出符合读者数字化阅读需要的数字产品的编辑加工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第三是低层次数字出版人才,即能够根据策划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技术制作、、数据加工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即数字出版人才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应保持合适比例,才能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看,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主要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人才,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创造加工型和技术革新型人才为主即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新闻出版素养和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符合数字出版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

1.学习能力

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它与创造力是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时也决定着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我要成功”的理想还要具备“我能成功”的能力。这句话,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3.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1]。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养,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公司组织指挥能力,有扎实的廉政工作作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创新、灵活应变、社交、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逆境中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

4.抗挫折能力

出版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当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出版领域充满了机遇、挑战和竞争,成功与失败形影相随。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数字出版人才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力、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与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个人创造力、技能与健康心理、自我复制机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专业出版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

1.以“项目+模块”为架构建立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我们基于数字出版职场岗位关键能力提出系统化的“项目+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模块”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两大项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出版素养,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并融通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网络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2];“实践模块”为提升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依托工作室,承接天闻数媒的电子书包数据加工业务、湖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公司的图书数字化营销业务,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镶嵌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中,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单项操作能力。

2.以职场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通过对重构的课程体系实践摸索,并与深度合作的企业、行业广泛沟通,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设《数字出版基础》《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图书编辑》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图书编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网络编辑》等5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参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与标准、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制定并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以这些核心课程为先导,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以“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基本演练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出版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平台,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为主要环节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出版基础技能:主要针对出版处理流程,着重解决校对、编辑、策划、营销等单项操作技能的局部行为向连贯行为的转移,一般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②出版岗位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在一个或几个岗位上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连贯到熟练的问题,一般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③出版综合技能:解决学生对出版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从适应到创新的转移,一般以综合项目课程、顶岗实习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各课程中自成逻辑的实训项目;二是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

(1)各课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训项目。以《网络书店经营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有5个综合实训项目(见表2),这些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训项目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参与网络书店搭建,亲身体验网络书店搭建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参加实训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尊重团队成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采纳团队成员建议,支持团队决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他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养成遵守团队合作纪律、关心团队业绩和个人成长的良好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具有与团队、客户和用户沟通协调能力;热衷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问题;培养网络表达和网络交际能力,建立自信和健康的竞争心态;具备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引进公司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为主要环节,使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和创新设计性实训有机融合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形成的有机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以培养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如出版数据加工员、排版员、出版物营销员、策划等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出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出版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出版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出版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帮助人才渐次形成出版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见表3)。

参考文献: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8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9

一、疾控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方面,疾控中心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以往档案载体都为纸质文档,在对其进行管理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还需消耗很多时间,在管理上很容易出错,并且在二次使用查阅时也较为复杂,档案管理工作效率较低,且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而借助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不仅能够大大节省管理人员精力和时间,还能够降低档案中错误发生率,同时,通过数字化建设后能够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及管理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方便日后查阅、调用、复制及利用档案,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环境。传统纸质文档在保存上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空气等外部环境影响,且长期保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破损、丢失、数据模糊不清等情况。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后,档案保护和管理条件得以改善,许多以往陈旧模糊的档案信息便能够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对日后档案资料分析利用来说意义重大。档案查阅和整理都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纸质档案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不仅提高了档案利用率,还能够提高档案保存质量。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树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理念。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基础是要从思想上树立现代化理念,打破原有档案管理格局,冲破封闭管理限制,实现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疾控中心领导者及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J识,了解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单位内展开宣传,提高职员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解。同时,疾控中心还应创新档案管理理念,由以往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数字化管理的正确观念。另外,疾控中心还应从宏观上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纳入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中,在实践中及时发现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产生的原因,尽早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

(二)建立科学数字化管理数据库。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涉及很多数据资料,要想确保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庞大的传统纸质文件处理向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向转变,数据库的建立至关重要,也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数字化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必须要契合疾控中心自身具体情况,这样既能够保证数据系统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更容易与内部工作人员达成共识,显著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另外,疾控中心针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监督并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确保在其建设过程中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章程制度要求,更好为民众、为社会、为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三)加大数字化软件及硬件投入。优质硬件和软件设施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对此疾控中心应加大财力支持,配置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也是重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基础设备包括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要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必须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比如计算机、网络、扫描仪、打复印设备等硬件,档案管理专用软件以及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注重软件及其应用管理的跟进,在软件和硬件选择上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字化管理质量,确保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的高效实施。

(四)重视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培养。疾控中心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与之相符的现代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档案管理人才。一是疾控中心应重视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其加强继续教育,定期对其展开培训,并且注重培训工作的数字化针对性,结合管理人员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二是引入具有数字化技术知识背景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政策待遇、薪酬待遇,优化档案工作环境,做到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疾控中心不仅要重视提高管理人员数字信息专业技术水平,更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数字化管理培训篇10

【关键词】职工素质教育;工会干部教育;数字化教育;广州市总工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4—0023—06一、职工素质教育的需求现状

首先,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广大职工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持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工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职工群众需要主动提高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文化知识和业务的热情。要重视职工个人发展,注重知识更新、富于创新、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才正在成为职工队伍的主流。

其次,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经济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期,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工会必须发挥为企业服务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既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组织动员职工投身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把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贯彻落实为工会工作的主题,是工会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

第四,这也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推动职工教育由传统形式向数字化教育转变,满足大规模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承担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的主要是企业、院校和各工会组织,培训方式主要是传统面授,不能够满足广大职工学习的需要。同时各种教育资源分散在各行业、部门、单位,使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职工素质教育中工学矛盾突出;传统教育手段有严重的时空局限,培训规模受到严重限制;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职工培训模式落后、缺乏灵活性。

在推动职工素质教育中,工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以实现大规模的职工素质教育,使职工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既是建设服务型工会的要求,也是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本文将总结广州市总工会在推动职工素质教育和提升自身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的探索与研究。

(一)工会推进职工素质教育的关键及措施

第一,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工会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

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多种社会资源、关系众多利益群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全局性、动态性、复杂性决定了单靠某一个机构独立开展社会有组织的职工素质教育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工会必须建立起一个满足大规模职工素质教育的服务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持续运营的机制和保障,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模式。而数字化教育又是一种新型的职工教育模式,工会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在这一综合的社会系统和新型的教育模式中不具备开展大规模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支撑,因此工会工作要进一步社会化,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及创新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和载体,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发挥各方资源的最大功效,使服务型工会在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

第二,引入专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工会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质量开展大规模素质教育的关键。

广州市总工会经充分探讨研究,引入了较为完善的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业务组织模式——“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以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的新载体,从而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了工会建设服务型工会和服务职工的能力。具体的模式和机制如下:

1.模式:“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实施、专业化运营、职工参与”的模式。

2.机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职工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会利用自身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宣传、动员和协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的作用,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的运营机构为职工的学习提供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职工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广州市总工会开展数字化教育提升职工和工会干部素质的实践与经验

广州市总工会在引进较为完善的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业务组织模式即“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开展职工与工会干部素质教育两年来,取到了骄人的成绩,以下将从模式、机制、方法、成果四个层面分别阐述广州市总工会推动职工与工会干部素质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第一,广州市总工会推动职工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为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贯彻落实《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穗字〔2010〕13号),广州市总工会整合资源,引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职工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职工教育网,以下将从模式、机制、方法与成果四个方面阐述广州市总工会推动职工素质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1.模式: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实施、专业化运营、职工参与”的模式。

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而数字化教育又是一种新型的职工教育模式,因此必须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最大优势,才能不断推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广州市总工会在推进职工素质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实施、专业化运营、职工参与”的模式。

2.机制:

(1)工会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工作得到广泛支持。

2010年,广州市委下发了《中共广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穗字〔2010〕13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强化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大力推进职工教育网、工友和谐家园及流动影院建设,要充分发挥职工教育网作用,引导职工学技术、学文化,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这为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办好广州职工教育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和协调。

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主办和领导单位,负责制定目标任务及发展规划,指导及监督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建立健全数字化培训、目标管理及考核机制,保障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权利的落实。

(3)专业机构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建设和运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职工教育网专有的建设与运营单位,负责“广州市职工教育网”远程培训体系网络环境及培训管理与应用平台的建设及运维;为远程培训提供培训课程和协同有关机构组织课程资源,并提供课程开发的技术支持;组织全市职工参加“广州市职工教育网”的学习,负责“广州市职工教育网”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

(4)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直属单位是职工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

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直属单位是广州市职工教育网的应用组织单位,负责组织职工参加广州市职工教育网的选课、学习、交流和考核等各种培训活动,并制定所属单位职工远程培训的年度计划,保证职工培训经费的投入。

通过“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实施,专业化运营、职工参与”,形成了“官、产、学、研、用”合力推进的统筹组织机制,为广州职工教育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3.方法:广州市总工会开展职工教育网的具体做法

(1)成立组织机制,保证职工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

为了建设好广州职工教育网,广州市总工会成立了广州职工教育网领导小组,市总工会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同时各单位也对应设立了广州职工教育网推广应用工作的领导,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了本单位、本系统的管理员队伍。

(2)创新宣传和引导推进机制,以“政策引导、各级推动、公益引领、多方交流”等形式推动职工网的普遍应用。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更新职工教育理念,顺应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变职工传统的培训思维,培养职工采用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建设广州职工教育网的目的是为广大职工搭建优惠便捷的学习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让职工知道,让职工使用,充分调动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广州市总工会通过政策引导、大会推动、公益活动、入企业交流等方式,推动广州职工网的普遍应用。

政策引导方面,2010年12月,广州市总工会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广州职工教育网作用,大力推进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培训学习,使广州职工教育网成为我市工会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宣传广州职工教育网,使广大职工逐步接受这个具有广州特色、优惠便捷的远程教育平台。

各级推动方面,2010年8月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举办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开通仪式,2011年4年举办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开学典礼,2012年6月8日举办了广州职工教育网新项目仪式。通过三次大会推动,得到了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教育机构的积极响应。

公益引领方面,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向6,000名广州市一线职工子女赠送价值200万元的免费“网校学籍”,通过公益活动,不仅把数字化教育送到职工身边,同时也送到职工子女身边。

各方交流方面,广州职工网开通两年来,举办了310次深入企业的调研,进入企业开展培训需求的调研,多方开展宣传推广会,开展职工报读咨询,开展职工应用培训。

(3)共建: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分层次、多形式的数字化业务体系。

有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业务是关系“广州职工教育网”顺利开展职工教育的关键,广州职工教育网的生命力源自企业,植根企业、服务企业和职工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根本任务,为此广州职工教育网的教育业务紧紧围绕广州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企业走访调研,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层面职工的需求,确定教育业务,通过充分整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的师资队伍、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参与设计和论证,保证了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建立了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会干部培训、企业自主培训等在内的,宽领域、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数字化教育业务体系,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1]

(4)共享:创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培训模式,形成以数字化教育为基础,以数字化企业大学、企业学习中心为支撑,以送教入企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融合的共享模式。

广州职工教育网高起点、高效率建设了网络硬件、系统设备的基础支撑环境,满足百万级用户随时、随地、随需培训的需求。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按照系统规划、统一建设、统筹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广州职工教育网打造了广州市总工会—院校—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学习中心—职工个人横向梯度的四级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数字化企业大学进企业: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数字化学习体系,向企业提供咨询、培训、考试等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减轻工学矛盾,降低学习成本。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企业大学逾100家。

数字化学习中心进企业: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中小企业、社区开办了学习中心,配置了完善、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职工的数字化学习打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学习中心主要负责职工的入学咨询、报名、选课、缴费、课程学习、考试、学分认证等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使职工在学习全程中都能感受到便捷。目前,工会已在全市建设90家学习中心,遍布12个区及大型企业[2],工会对学习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了学习中心对职工数字化教育的支撑和辅助的作用。

送教入企,面对面辅导,是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它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部分内部没有培训机构但参加学习的职工又比较多的企业,或者是一些因企业的布局比较分散,组织集中学习相对比较困难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了方便职工学习,培训机构及社会力量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和职工的需要,在工会的指导下,依托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定期组织教师或教务人员到企业和职工身边开展面对面的辅导,开展“送教上门”,面对面解决疑问,进行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和意见收集,及时掌握企业和职工的真实需要,倾听职工心声,切实做到将数字化教育送到职工的身边。

特别为报读远程学历教育的职工,配备班主任,提供班级Q群、网上客服、969300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等服务,及时、有效化解职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更将工会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的一片苦心,沁入职工心扉。

(5)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形成“工会投入、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保证、职工适当承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

广州市总工会高度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配套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职工数字化教育业务的规划、培训管理和职工学习的支持服务,同时还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会经费,用于职工参加公共必修课学习的补贴及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各级工会也会从工会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学习。

工会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作为各级工会组织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列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要条款,通过法定的监督机制,督促企业行政按国务院文件的规定,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按60%以上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培训的规定,支付职工参加素质教育的培训费用,职工个人承担部分的培训费用。[3]

同时还确定了职工数字化教育各项业务的收费标准。学历教育的学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职工,可凭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由所在单位报销学费的75%。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费以低于市场价格10%的标准收取。其中,继续教育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支出,由职工所在单位统一支付;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以职工个人支付为主,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会干部的继续教育费用由广州市总工会和各企事业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分担。

由此,形成了“工会投入、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保证、职工适当承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建立职工教育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职工数字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6)创新职工学习激励机制,形成“学时保障、学费补贴、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的激励机制,促进职工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

各级工会推动企业行政建立鼓励职工参加培训学习的激励机制,对参加各种学习的职工给予时间保障和提供学习便利;对参加学习并获得证书的职工给予学费补贴;对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学有所成的职工给予重点培养和使用。设立广州职工教育网学习助学金和奖学金,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困难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困难职工减免学费,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职工发给奖学金;通过营造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来鼓励学习、激励创新、促进职工实现全面发展,促进职工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

(7)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考核、表彰、管理、反馈”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将组织职工参加广州职工教育网学习的工作列入市总工会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建立表彰机制,对开展工作有成绩的先进组织单位、先进学习中心、优秀组织者和管理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学习中心管理机制,把全市学习中心纳入统一管理,制定制度,规范建设,发挥学习中心的作用;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各级工会组织与广州职工教育网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对教学实施和推广应用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市总工会对广州职工教育网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建设。

4.面向职工、服务企业,职工素质教育的双赢成果:

目前,广州市工会已利用数字化手段组织全市共1,677家企业运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职工培训数据的管理,全市86,088名职工建立了学习档案,23,320名职工参加了各项业务的学习。其中16,224名职工参加了学历教育提升,5,102名职工参加了继续教育课程学习,345名工会干部报读工资集体协商项目学习,8,643名职工参加了通用能力课程学习,78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数字化教育手段的推广,使职工逐渐接受并养成了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广州市总工会推动工会干部素质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为了提升新时期工会干部的素质能力,落实《全国总工会干部五年规划》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工会干部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中的作用,广州市总工会引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工会干部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以下将从模式、机制、方法与成果四个方面阐述广州市总工会推动职工素质教育实践与经验:

1.模式:形成“工会主导、院校参与、专业化运营”的模式,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工会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

2.机制:

(1)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协调和组织。

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的主办和领导单位,负责制定目标任务及发展规划,指导及监督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健全数字化培训、目标管理及考核机制,负责组织工会干部参加学习。

(2)专业机构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的建设和运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工会干部培训网络学院专有的建设与运营单位,负责数字化培训体系网络环境及培训管理与应用平台的建设及运维;为远程培训提供培训课程和协同有关机构组织课程资源,并提供课程开发的技术支持;负责广州市工会干部培训网络学院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

(3)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是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

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基层工会是广州市工会干部培训网络学院的应用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工会干部参加广州市工会干部网络培训学院选课、学习、交流和考核等各种培训活动,并制定所属单位职工远程培训的年度计划,保证工会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

通过“工会主导、院校参与,专业化运营”,合力推进统筹组织机制,保证工会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

3.方法:

(1)成立领导组织机制,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

广州市总工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广州市工会干部培训学网络院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共建: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主导,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满足基层工会组织素质提升的业务。

广州市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紧扣工会干部培训需求,通过整合优质专家资源,以工会干部上岗培训和岗位能力为主,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打造了20个教育项目,满足了工会干部不同的培训需求。

(3)引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品质网络教育,为工会干部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学。

在培训目标上,按照工会专业化、工会干部专家化的要求,坚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既注重掌握专业知识,又注重工会干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权威专家引领教与学:广州市工会干部网络学院整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广东省工会干部学校、广东省总工会等权威的专家,结合工会干部工作实际明确培养目的,制定教学大纲并亲自进行授课。

丰富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过去由教师授课为主转变为情景导入、专家讲解、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为主,真正发挥和调动起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

严谨的过程性考核:为了保证学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习采用严谨的过程性考核,学员必须完成每一个必修的学习活动,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专家定期集中辅导:聘请权威的工会干部培训专家针对学员共性问题,定期集中在线辅导。

(4)建立了以工会投入为主的教育成本机制。

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国家培训教育收费依据,培训项目合理收费。市总工会拨出专项经费,各级工会相应拨出经费,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5)建立了合理的运行机制。

市属工会组织和产业工会组织由广州市总工会制订学习计划并统一组织所属工会干部报名学习,区属工会组织由各区工会制订学习计划,统一组织所属工会干部报名学习。

4.成果:

为了大幅度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提高工会干部服务职工的能力,广州市总工会依托广州市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紧扣工会工作全局,以“上岗培训”和“岗位能力提升”为教育重点,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整合优质专家资源,打造了20个教育项目,为了推动“两个普遍”工作的开展,首期开展了“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专题培训”,已接受三百多位来自各企业的工会干部报读和学习,提高了工会干部工资集体协商的实务能力。

四、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

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首先,完善职工素质教育的推进模式,进一步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市委、市政府、市人保局、市教育局应制定具体政策,为职工学习提供政策支持;市总工会利用工会组织优势,发挥指导协调、宣传组织的重要作用;广州市电大系统、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为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提供课程资源和支撑平台;各行业、企业应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教育为基础和主线,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职工教育培训规划,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二,根据不同企业和职工的特点,继续深入走访和调研,加快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项目的开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行业,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工作。既要有面向所有职工的通用知识,又要有针对不同行业的岗位专业课程,同时还要有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课程内容。要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认真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一线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与现状,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层面职工的需求。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培训手段,优化职工素质教育方式,对职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

第三,健全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由政府设立职工教育专项基金,并向职工免费发放终身学习券,鼓励职工参加培训,给每一个职工都提供学习的机会。职工根据终身学习券上的用户名及密码,在“职工教育网”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进入网络社区在线学习,学习完成后凭学习成果获得职工教育基金奖励,构建以广州市总工会一区、县级工会(产业工会、直属工会)一职工个人为纵向梯度的三级职工终身学习学分档案的综合管理系统,将培训成果与职工个人考核挂钩,作为职工今后提升转岗的重要依据,激励职工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业务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小钟.发挥工会作用,广州职工教育网让“提素”更便捷[n].工人日报,2011-1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