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医保工作计划十篇社区医保工作计划十篇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49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儿童;社区计划免疫;预防保健;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4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对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计划免疫是减少儿童疾病,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种简便、有效且经济的措施,也是反映社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因此,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1]。

1社区计划免疫的内涵及意义

社区计划免疫是指在社区管辖范围内,为儿童提供安全、长期、系统、连续的卫生免疫服务,以预防、控制、降低疫苗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及人口素质。社区计划免疫是儿童享有的健康权益,随着“扩大免疫计划”和“儿童全面免疫”的大范围推广,免疫覆盖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白喉、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通过社区计划免疫的实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社区计划免疫现状

2.1地区、城乡差异,儿童家长免疫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地域性,城乡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导致社区计划免疫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快,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高于经济收入低的地区,普遍免疫接种率也较高,同样的,城市儿童免疫接种率也普遍高于乡镇地区。另外,部分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对免疫接种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免疫接种的意识不强,不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缺乏主动性,直接导致了部分儿童接种不全,或儿童不能及时接种疫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2计划免疫宣传不够,医疗工作队伍人员不稳定: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导致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的水平及社区居民的受益。且对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相关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及技能操作都亟待提高。此外,社区计划免疫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管理、宣传、服务方式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2.3人群流动性大,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困难: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多,由于流动人口的不固定性,给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由于部分流动人口地址变迁等原因,不能及时的掌握新生儿和流动儿童的动态,无法对其进行跟踪免疫服务,直接造成流动儿童在免疫接种时的缺漏,导致了社区计划免疫的空当。

3社区计划免疫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宣教,提高家长的免疫意识:计划免疫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家长,因此,提高家长的免疫意识及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了解是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重点。要积极在社区中加强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窗、宣传册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宣教,定期在社区内对儿童家长开展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讲座,以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及儿童预防保健的认识程度,加强他们参与计划免疫和预防保健的主动性,减少社区计划免疫的空白。要加强和居委会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对居委会相关人员的培训,扩大宣传范围,有效的配合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社区计划免疫工作。

3.2加强社区计划免疫队伍建设:社区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计划免疫人员的引导及宣传,因此,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等现状,首先要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加强他们的归属感。其次要加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系统化培训,提高他们对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加强他们技能操作的熟练性,提高其整体素质。第三,要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积极引导儿童家长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

3.3完善社区计划免疫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的社区计划免疫服务机制,实行系统化管理是提高社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对社区内儿童发放计划免疫卡,及时掌握社区内儿童的计划免疫情况,实行信息系统化管理,便于查找和跟踪关注,以避免出现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或缺漏。其次,要对儿童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的流程熟练掌握,做好儿童疫苗接种与保健工作内容的记录,并叮嘱儿童家长各项注意事项等,提高家长参与的主动性。最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疫苗接种的抗体情况,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效果性,真正达到计划免疫的最后目标。

3.4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只依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力量,要积极与当地计划生育、教育、妇联、居委会等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本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信息,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定期对流动儿童进行免疫状况排查,及时查漏补种。同时,在居委会等部门的协助下,做好流动儿童家长的宣教工作,提高他们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的意识,以及参与计划免疫的主动性。

4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市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保健工作,是一种经济、简便的方式[2]。因此,社区计划免疫的开展有利于保障儿童预防接种的数量及质量,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减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且经济、便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2

2001年泰国总理他信在大选中提出的竞选宣言———“30泰铢治疗所有疾病”,不仅使自己在大选中获胜,而且泰国也开始实施全民医疗保障计划。“30铢计划”是在自愿健康卡计划上演变而来的,凡是未参加公务员医疗计划和社会保障计划之外的所有人群,在指定部门办理一张30铢医疗保险卡,每次去所属辖区的诊所、卫生中心、医院看病时,只需缴纳30泰铢(相当于人民币6元)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医疗机构提供的一切医疗服务,其他费用由政府直接向医疗机构支出;对于缴纳不起医疗保险费的人可以实行减免政策。为此泰国政府建立了8000亿泰铢的专项基金,医院每接一个参加“30铢计划”的病人,就将得到1200泰铢的补贴,到2008年为止,参加“30铢计划”的泰国医院共有980家,基本覆盖全国98%的地区,[3]基本解决泰国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看病问题。

在泰国2002出台的《国家健康保险法》中,“30铢计划”几乎覆盖了泰国除公务员、企业员工之外的所有人群。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12岁以下的儿童和家庭月收入在2800泰铢以下的人群就医时持30铢医疗保险卡可以免交30铢的费用,免交的费用由政府负担,这就排除了贫困群体就医时的经济障碍,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在医疗服务内容上,参保人可以享受到包括预防保健、门诊、住院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其医疗费用的负担。

泰国由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nHSo)及其在全国设立的13个分部负责“30铢计划”的制定、管理、预算、支付、运行和评价,该机构共有1000多名雇员。普通公民可以成为行政委员会、质量监督委员会和申诉委员会的成员,泰国主要通过3种途径实现民众监督,一是通过设在国家卫生安全办公室的1330申诉电话接受申诉并解决问题;二是在国家卫生安全办公室设有的纠纷处理委员会,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三是如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提出申诉,保障公民得到应该享有的权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原则。为了方便群众参保,“30铢计划”的登记注册一般是在乡政府,只要在乡政府或者卫生服务中心填写“30铢计划”申请表后,经由省政府汇总上报,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制卡后按上报途径将卡下发,再由登记部门发放给登记个人,保证民众顺利持卡享受到“30铢计划”带来的医疗服务。[4]

泰国医院将以前按服务收费的模式变成门诊按人头、住院按病种的收费方式,这样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也便于医疗费用的管理,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负责“30铢计划”的预算和支付,通过按人头付费或病种付费的形式直接向“30铢计划”的定点卫生机构支付。而“30铢计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卫生财政拨款在扣除基础医疗设施建设、传染病防治、教学科研等经费后,全部用于“30铢计划”,资金上保障了“30铢计划”的顺利实施。[5]

“30铢计划”的参保者,就医必须选择自己在登记时选定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如需转诊,医疗中心就会将病人转移到大医院,大医院除急诊外一般不接收直接前来就诊的病人,较为合理的利用了医疗资源。

泰国非常注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见表1),主要包括:社区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站。社区医院设有病床30张左右,科室较为齐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病人在社区医院就医情况都被录入到计算机系统,社区医院的拥有30到50人的工作人员,执业医师只有3到5人,但是其工资为其他医务人员的数倍以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一种乡级卫生机构,其服务人群的覆盖范围在5000人左右,配备护士、助产士、医生各一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疾病预防、常见病处理、指导村级卫生站工作等。此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会大量聘请社区卫生志愿者,主要负责配合社区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如家庭保健、健康促进等院外服务。村级卫生站只在偏僻的农村设立,服务人群的覆盖范围在500到1000人之间,一般配备社区医疗工作者一名,工作内容包括疾病预防和简单处理、健康促进等。泰国农村社区医疗体系之所以能建立的如此完善,与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泰国,社区医院不像我国隶属于卫生局,而是由县政府直接主管,这也看出泰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泰国政府为了保证医生的数量和水平,每年专门为农村地区提供300名医生,招收的学员必须签订协议,学员在受教育期间享受政府的高额补助。泰国政府不仅提供农村基础卫生资源建设的资金和农村卫生人员的工资,而且在薪金上激励医生到农村去工作,在偏远地区行医的医生将会得到除工资之外1万泰铢的额外补助。

泰国的“30铢计划”是由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及其13个分部负责,我国新农合是由卫生部门主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由人社部门主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格局容易造成办理机构和人员的重复、服务标准不统一、增加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今后医疗保险体系的协调和统筹发展趋势,笔者建议将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统一纳入人社部门管理,在人社部门内部将其分部门细化,这样不仅减少管理运行成本,也便于今后医疗保险的统筹规划。江苏省兴化市在2006年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并轨后,2007年共节约成本50多万元,这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完善医保管理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从2001年到2009年呈上升趋势,但也只有27.2%,泰国在2007年就达到了73.2%,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一直成为我国卫总生费用的的主体。自付比例上,泰国“30铢计划”参保人看病时只需要缴纳30泰铢,就能够享受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一切医疗服务,自付比例的高低一直影响着参保人的就医行为,国际上参保人的自付比例一般在20%左右,我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自付比例在70%和50%左右,在这也直接导致我国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也间接造成小病拖成大病。而泰国作为一个人均GDp和农业人口比重与我国极为相似国家,其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比重远远高于我国,参保人看病时自付比例也非常低,这就要求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卫生费用的投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居民医疗消费能力的差别,确定不同的医保费用负担原则和比例。

由表3可以看出,从2009到2010年,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增长率为-1.5%,表4中显示三级医院就诊量的增长率为9.3%,明显高于一、二级医院。另据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很多的患者宁愿承受挂号难、检查难的压力,也要去三甲大医院,而98%的大医院医生也在发愁,因为他们每天接诊的都是可以在下一级医院或基层社区医院解决的小病。患者之所以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究其原因,跟目前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所能提供的医疗项目有限、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有关。而泰国在实行了“30铢计划”之后,由于首诊需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就医,所以加快对基层医疗整体水平的提升,减轻患者就医时的担心。泰国患者就诊时必须首先选择自己已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极大的分流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所以在社区医疗卫生上我国可以借鉴泰国的经验。首先,要求患者首诊选择社区医疗机构就医,分流大医院压力;第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作用;第三,大力培养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财政上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补贴力度,以留住一些优秀的医务人员;另外,还可以为社区医务人员提供到大医院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医疗水平。

我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都是由参保人缴纳固定金额进行筹资,2009年农村居民缴纳20元,城镇居民根据各地标准缴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对于城乡参保居民定额补贴80元,2010年根据新医改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中西部新农合的居民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120元,个人缴费上城镇居民根据各地标准适当提高,新农合也由20元提高到30元。虽然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机制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泰国“30铢计划”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稳定性较强,所以笔者建议城镇居民可以按年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农村居民按年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财政补贴可以根据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一定比例确定即可。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社会公平、服务城乡居民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的,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机制创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为重点,功能配套、分工合理、运行有序、方便快捷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卫生服务体系。

2、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将不规范的基层卫生机构加强、精减、合并,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坚持与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民健康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到年,全县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逐步构建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做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综合、续、便捷的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四、发展规划

(一)总体规划

到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基本达到:

1、以满足居民出行15分钟以内可及社区卫生服务为目的,全县规划设置2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31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县城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乡镇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

2、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与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有效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作用。

(二)近期规划

年全县建制乡镇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50%。

1、制定设置与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建设与基本设备标准配置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规范要求,并将各年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改扩建计划和投资方案纳入年度投资预算。

2、根据分类设置要求,分步实施标准化建设。

(1)年12月份前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乡镇在年12月份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年12月份前,各乡镇按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的设站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率达50%。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地的行政村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000人或步行1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行政村可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对部分按分类重新定位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按本规划标准酌情调整。

五、机构审批

1、各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服从全县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报县卫生局审批。

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按照县设置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须按独立法人医疗机构申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应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个法人主体,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农民健康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划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迅速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加快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

2、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人员、信息档案和日常事务的监督管理。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综合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4

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推进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与可及性。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城市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以县级以上城市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在全省设区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具有较高素质,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实现以上目标。

具体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城市街道的比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95%以上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明确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质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市、县(区)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以大中城市3-10万居民、中小城市3-5万居民规模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围内还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可由所在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以及预防保健机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制试点,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居民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老年护理、康复、日间病床以及特色病房。

(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重点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2008年完成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师的岗位培训,2010年实现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加强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

建立大中型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支援和指导制度,大中型公立医院要开展帮扶活动,定期组织高资质医务人员到社区提供诊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学习进修。

(八)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时,可给予适当倾斜。

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中级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含离退休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到退休年龄时,自愿到社区工作的,可适当延迟办理退休手续。二级以上医院的中级以上职称的离退休医师、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可获取相应报酬,原单位须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九)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

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中药。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针灸、推拿、火罐、中药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十)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业务管理评价系统,并逐步过渡到全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

(十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

要改革社区卫生从业人员收入分配管理机制,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起来,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入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

(十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建立健全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实行信息公示和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利润销售,降低药品成本,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负担。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制定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市、县(区)政府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要把现有医院(卫生院)转型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十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

市、县(区)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市、县(区)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用房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前,由当地政府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安排。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

中央和省级财政从2007年起对我省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

市、县(区)政府在安排相关经费补助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各地要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十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差距,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十六)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管理。负责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订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牵头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价格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食品和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十七)履行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各市、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参照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形式,成立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促进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

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切实履行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经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职责,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良好条件。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省政府将加强对市、县(区)政府社区卫生工作的督查指导。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5

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健康文明素质、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抓紧抓实的工作内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社区卫生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社区卫生工作计划1一、世界卫生日为全面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工作,促进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对全辖区各居民组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做好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工作。

同时,积极组织义务清扫队伍开展大扫除活动。防止出现管理松懈,卫生状况滑波等现象,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高创建成果。

2、在全辖区各单位开展创建“卫生单位”活动,推动各行各业爱国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

二、加大除害防病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四害”防治覆盖面,有效降低全辖区“四害”密度

1、组织开展全辖区除四害统一行动。

动员全社会参与,组织开展春、秋除“四害”行动以及夏季除害、秋季灭蚊、冬季灭蝇灭蟑周等专项行动,全面控制“四害”孳生、活动的高峰季节。同时,加大公共场所的消杀力度,组织义务消杀队伍定期做好道路绿化带、预留地、待建地等日常除“四害”工作,严格控制“四害”密度,防止病媒生物传染疾病在我辖区的发生和流行。

2、积极开展“四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努力从源头上解决蚊虫孳生问题。

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全辖区认真开展“四害”防治设施建设的组织和宣传发动工作。

三、抓好辖区的卫生整治工作

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门前环境卫生。社区与辖区内临街的单位、门店、住户签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并建立了管理台帐;协管员每天对辖区内责任单位、门店、住户履行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在检查中发现影响市容市貌的违规违章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和制止,责令责任单位、门店、住户整改,对不及时整改的及时报告执法大队;积极配合执法大队查处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违法。

四、广泛开展社区卫生宣传教育活动,致力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

采取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模式,通过设立爱国卫生宣传专栏、派发宣传资料、刊登宣传专版,广泛宣传爱国卫生工作。完善和丰富爱国卫生内容,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信息,提供咨询等服务;组织人员在各个小区派发健康教育资料,确保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卫生行为。

社区卫生工作计划2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今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明确健康教导员的工作职责,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教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管理基础工作,定期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

二、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门诊健康教育:医生应有针对性开展候诊教育与随诊教育。

2、健康处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至少一种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2—3次。

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辖区内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等不同人群,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对辖区各居委会进行经常性指导。

配合各种宣传日,深入开展咨询和宣传,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同时广泛普及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计划全年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不少于9期,张贴相关宣传栏不少于12期,举行培训讲座不少于12期,内容富有铎对性、时限性、灵活性、覆盖性和普及性。

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4、加强反吸烟宣教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的宣传。积极参与创建无烟医院,医院有禁烟制度,医疗场所有禁烟标

社区卫生工作计划3在过去的20__世界卫生日里我社区卫生工作,以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为目标,发动组织居民群众和社区多方力量,在社区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环境,消除“四害”,清理乱张贴,加强环保工作,创建绿色社区,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巩固所取得的成绩,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制定了20__年社区卫生各项工作计划如下:

一、全面加强社区卫生长效管理,促进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对社区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做好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的工作。

持之以恒的开展周末卫生劳动活动,集中清理乱堆放和清除卫生死角,通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周末卫生劳动带动辖区单位、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区工作中来。

2、继续开展整治乱张贴、非法小广告“牛皮癣”活动,采取包干包段和集中行动的方法,对辖区内所有楼院、小街巷等处的乱张贴进行清理整治。

建立长效机制,要求社区保洁员在保洁时,发现一处清除一处,并定期检查。加强宣传,鼓励居民向社区等。努力为广大居民群众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将“治癣”工作推向深入。

3、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4月份是全国第爱国卫生月,社区将积极配合巩固各项创卫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卫生意识,组织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搞好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卫生大清扫和除“四害”活动,防止虫媒传播疾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4、加大除害防病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四害”防治覆盖面,有效降低全辖区“四害”密度。

组织开展全辖区除四害统一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组织开展春、秋除“四害”行动以及夏季除害、秋季灭蚊、冬季灭蝇灭蟑周等专项行动,全面控制“四害”孳生、活动的高峰季节。同时,加大公共场所的消杀力度,组织义务消杀队伍定期做好道路绿化带、预留地、待建地等日常除“四害”工作,严格控制“四害”密度,防止病媒生物传染疾病在我辖区的发生和流行。

5、广泛开展社区卫生宣传教育活动,致力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采取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模式,通过设立爱国卫生宣传专栏、派发宣传资料、刊登宣传专版,广泛宣传爱国卫生工作。

完善和丰富爱国卫生内容,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信息,提供咨询等服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卫生行为。

二、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绿色环保社区”的创建是一项为辖区居民创造舒适人居环境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具体事务性工作,需要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全体社区成员的共同维护。为此社区将积极配合区、街环保、卫生加强对辖区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和督促。为引导广大社区居民的'文明生活方式,社区将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活动。倡议广大的社区居民使用环保、无公害的产品,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自觉控制生活中的垃圾、噪声、污水、油烟的排放。

三、大力开展社区绿化工作

社区绿化工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社区将重视抓好社区绿化工作。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对社区内树木、花草进行细心的管理,不断提升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水平。

总之20__年,我社区环境卫生工作要积极做好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提高卫生水平。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确保全年环境卫生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社区卫生工作计划4我中心将根据市卫生局要求,结合辖区居民的需求和本中心的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工作如下:

一、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品牌意识。

1、积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

2、做好示范中心的创建工作,响应政府医改的号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3、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于《规范》内的9个类别,严格按照要求规范管理。

二、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下达的每一份文件精神,认真规划实施。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各项措施。

三、完善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今年将继续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重点做好60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工作。已建立的健康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发挥健康档案的实质性作用。在更新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档覆盖率计划达到80%。同时加强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健康管理。积极探索实行“首诊在中心、大病去医院、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四、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继续参加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各项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

2、继续开展全科团队培训工作,坚持每周四下午组织中心人员学习有关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技能。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功能

(一)、认真落实预防保健制度

1、掌握辖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认真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规划及实施计划,在街道办事处的积极配合下,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根据“卫生宣传日”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确定宣传主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

2、社区常住人口的预防保健主要指标处于良好水平。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逐年上升;

(3)、孕产妇保健管理率逐年上升;

(4)、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比例不低于90%;

(5)、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不低于85%,并建立专项健康管理档案。

(二)、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1、全科医生熟练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正确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2、及时提供家庭出诊、家庭访视等家庭卫生服务。

对特殊人群实行动态服务。

3、继续开展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中医药服务。

(三)、提高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继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药具发放和咨询点服务。

帮助重点对象落实避孕措施,开展避孕知识宣教,提高群众对避孕节育措施知晓率。

2、充分利用康复站资源,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康复病人做康复锻炼。

(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认真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甲流等其他传染病的防治宣传。

3、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加强消毒处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严格执行《医用垃圾处理办法》,医用废物处理率100%。

六、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

1、定期迎接卫生行政部门对中心的监督检查,并认真整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德教育。

3、认真研究防范和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事故防范。

七、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随着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实现战略前移,动员由医院诊治的病人康复后回到社区,对其的整体健康和疾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新的一年,我们将尝试启动健康管理工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计划运作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组织本院举办防病治病知识讲座,同时,以展板等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以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慢性病、知识分子等高危人群为重点宣教人群。旨在提升辖区人群的总体健康水平。

社区卫生工作计划5讲卫生、讲文明、爱护自己的家园一直称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点也没有错,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卫生做好了,就禁止了“病从口入”。然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的时候,就解决了“看病难,吃药贵”这一难题。所以作为社区的管理人员,做好居民的卫生工作,新年度社区卫生工作计划必不可少。

居民社区工作计划的制定的主要目的使城市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行动计划(20--—20--年)》,结合《广元市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社区卫生工作计划有以下六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为体系为内容,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及内涵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明显提高。

二、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强化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二是坚持转变职能,完善内涵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效能,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健康促进,努力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健康需求。

三、目标

1.进一步完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观念转变到位;

3.充分发挥好“六位一体”的功能,强化社区卫生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

4.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卫生服务覆盖面,本年度在条件成熟的片区力争新建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5.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增设服务内容,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本年度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服务利用率和服务满意率分别达到85%、75%的80%以上。

四、主要工作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严格机构准入,完成09年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的居民健康档案,配备必要的基本设备,充实“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慢病防治、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等促进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知晓率达到85%以上,享受服务在75%以上,逐步完善20--年民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新建健康档案达到10%以上。

3.转变观念,更新服务模式,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连续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实施好社区卫生服务的优惠政策,具体落实“五免两降”(免挂号费、免首诊费、免出诊费、免注射费、免健康咨询费,降低住院费和降低住院治疗费),开展爱心服务,推行家庭病房、家庭护理,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优质、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医生每月下社区不少于15天,慢病管理上门服务每人每年不少于10次。

4.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长效机制,深入社区、深入家庭,这次社区工作计划中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提高慢病管理质量,开展好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做好社区医疗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全面落实公卫人员下沉,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帮扶指导和双向交流,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确保医疗安全。儿保建证、建卡率达100%,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5%,孕产妇管理率达80%、住院分娩率达9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并开展产后访视每孕产妇不少于三次。

5.加强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落实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岗位培训,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名额培训计划,安排好各培训人员,不则不扣地完成任务。

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积极探索可行的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社区医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其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挂钩,充分调动社区医生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严格社区卫生人才准入,实行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建立和完善辞聘制度,做到“办事养人、能进能出”。

6.加强监督和业务指导,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成本,选择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药物,使居民享受社区基本的廉价服务,医疗设备严格实行政府采购。

7.继续加强社区卫生的宣传力度和与部门的协作,特别是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部门间的联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

加强信息报送,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搭建社区信息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信息共享的良好网络化,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落实。

五、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是继续巩固20--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的亮点,突出各中心的特点,拓展服务功能,在服务观念上更新方式、方法,让社区居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社区卫生的服务。

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势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自我防病意识,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居委会的力量扩大宣传面。

三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增添档案新的内容。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居民达100%,居民建档率达到85%以上,居民档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重点抓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质量,杜绝“死档案”。

四是调整社区卫生服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落实固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备公卫执业医师,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以及《广元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审定,并将纳入编制内的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

五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部制定的"17项适宜技术"规范;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便捷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平台、交流咨询平台和健康教育平台,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层级化和快速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能。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城市社区卫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安排,落实专人管理社区卫生工作,明确责任,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区卫生局成立建专家组,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项目监测、评估等工作。

2.严格机制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20--年年度目标任务,建立协调机构,定期与社区居委会进行工作协调和信息反馈,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及时了解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区卫生局将组织督导组,随时督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3.促进政策保障。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6

一、全力抓好免疫规划整改。

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近年来,一免疫规划工作。疾病预防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县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儿童免疫规划工作,2011年的工作中因为一些工作不到位,未能通过省级评审,被列为了全省免疫规划整改县。如何严格按照省、地要求完成整改工作,顺利通过省、地免疫规划复评审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必须全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为此我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制定今年详细的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一是卫生部门必须认真总结和研究我县儿童免疫规划中存在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有计划地逐步整改和落实。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上,二是各乡镇必须充分认识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想办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动员工作。要将儿童免疫规划与其它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今年对各乡镇的公共卫生目标考核,免疫规划将是重要指标。凡因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全县不能如期通过省地免疫规划复评审的乡镇,公共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得分一票否决。

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三是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做好各类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我县在雪凝灾害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

进一步落实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四是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各乡镇要建立协作机制。要通过查验儿童接种证,及时做好未接种儿童的计划免疫补种工作,确保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0%以上。同时要认真履行各部门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加强和配合开展对以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伤寒、麻疹等为主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严密监测及应急处置工作。

卫生系统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工作。刚刚过去的特大雪凝灾害抗灾过程中。充分说明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又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卫生部门要抓住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营造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要不遗余力抓好落实。一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实施目标考核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人员技能、改善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构,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指挥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2.86%参合率稳步上升,今年。但如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率、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科学合理地完善我县各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补偿办法、建立简捷高效安全的筹资机制,今年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工作。

各乡镇及有关工作部门要深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资金补偿比例的调整。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调整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各乡镇党委政府与县卫生局要在乡镇合管办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管办分离”工作机制。县合管办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尽快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上,各级经办机构及医疗机构要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监督,强化合作医疗资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资金支付使用上要公开透明,地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医疗机构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监管。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要在推广适宜医用技术,采用安全、有效、价廉药品,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上下功夫。制度创新上,要认真总结评估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的经验,科学规范地完善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不严肃、随意性大、误导参合群众的做法。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7

(一)社区卫生资源现状

1、全区目前共建成8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3家;建成村卫生室148家。在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由卫生院派出人员举办的48家,社会力量举办的13家,公立医院举办的6家。

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技人员621人,其中:执业医生144人,护士69人,乡村医生164人。卫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85人,占13.69%;初级职称360人,占57.97%;接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有7人。

(二)社会经济现状

我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是*市主城区,有8个街道、5个镇和6个乡,共有533个行政村,居委会36个。20*年底,全区总人口58.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81.65%。2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2.45万元。20*年,全区卫生事业费3624.77万元,人均卫生事业费62.71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设施与社区建设未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质,切实加大政府投入,转换运行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领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现有卫生资源调整配置,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使社区卫生服务与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规划区域范围、布局及期限

*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范围与*区行政区域范围一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以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区城卫生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统筹规划,通过重组、改建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设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10年前,全区建成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逐步将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期限为20*-1010年

三、规划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20*年积极开展创建省、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2009年创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争取到2010年,在全区建立起网络体系健全、机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行管理科学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切实享受到经济、有效、安全、便捷、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村卫生室等其它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街道镇只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需要,中心下可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20*年除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余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要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做到用房面积达标、人员落实到位、科室布局合理、诊疗设备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70%,居民步行20-30分钟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规范发展和改造村卫生室,有条件的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做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房屋、设施三配套。根据中心、站的建筑面积分别不小于10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要求,2009年前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达到标准要求。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按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3、配备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核定相应的事业编制,原则上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

4、全面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和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社区责任医生要转变服务模式,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方式,及时掌握责任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建立和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重点做好责任区内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妇幼和老年保健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社区责任医生可通过签订健康合同等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的掌握率达90%以上;

5、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争取到2009年,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95%以上。建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区级接受进修单位应予以免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所需经费,财政等有关部门应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是否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等考核结果核拨。实施区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区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卫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半年以上。鼓励区级医院临床医生、离退休医护人员积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

6、落实预防保健任务。开展预防保健和妇幼保健服务,对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干预措施,并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口腔疾病等高发人群的监测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5%,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不低于95%,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不低于9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35周岁以上患者诊测血压比例不低于80%,60周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80%。

7、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积极组织本社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使临床医务人员掌握疫情报告、重大传染病识别和病例排查、院内感染防护等技能。指导、协助所在社区及驻社区各单位,村居委会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应急预案》和各类部门预案、专项预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积极做好本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类事故防控、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宣传工作。

8、提供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配备开展康复服务的基本设施,并提供康复训练和理疗服务,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符合条件并经主管部门审批,可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9、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做好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康复等工作;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低保贫困人员的医疗救助和职业病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10、完善中医药的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中心应开设中医诊室,在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床等社区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服务内容。开展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50种以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在内的至少4种中医药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科普活动,开展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11、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服务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和投入机制,区财政及乡镇(街道)要加大投入力度,将城市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三)深化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与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管理制度。遵循以事设岗、按岗聘任、责权对等、精简高效、配置合理的原则,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落实部门职责。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业务上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规划管理。

民政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标准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

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财政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及更新、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专职防保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

人劳社保部门要有计划地把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并符合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引导鼓励参保职工在社区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建设规划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新建或改建城市居民小区时,安排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

计生部门要积极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适宜的技术服务的咨询和指导。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工会、共青团、妇联、宣传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行政村)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对现租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租房属于街道、镇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不属于街道、镇所有的,租金由区、街道和镇共同分担。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8

一、改革的目标任务

我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任务是:1999年底以前,在城镇所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范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企业和个人都能承受的,并能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省医改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依据,坚持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采取“总体规划,审慎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方法,到年底前在我省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在推进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在设计总体规划时,既要坚持国务院《决定》的基本原则,又要同湖北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在确定医疗待遇水平上,既要做到不降低职工现有合理的医疗待遇水平,又要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三是在制定方案中,既要做到科学合理,又要做到简便易行;四是在实施步骤上,既要做到积极,又要做到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统筹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国有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视条件逐步纳入。

2、统筹层次。基本医疗保险在起步阶段原则上以县市为统筹单位。但要积极创造条件,用3-5年的时间过渡到地市级统筹。一些经济条件差异不大、医疗消费水平大体相当的地区,可直接实行地市级统筹,但在一个市区内(除武汉四个郊区外),不准搞区级统筹。

3、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坚持属地原则,中央、省属单位及职工应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汉的省直机关、社会团体、省属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在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由省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组织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由省直接统筹的15个行业在汉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是在武汉市还是在省直参加统筹,充分尊重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4、缴费比例。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要在全面调查、认真测算、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6%左右,实际测算比例在6%以下的,不能攀比,不能提高到6%,实际测算比例超过6%以上的,要根据当地财政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从严从紧控制。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在起步时统一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适当调整。

单位职工平均工资高于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低于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企业撤销、合并、兼并、转让、租赁、承包时,接收或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其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责任,及时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破产企业在清算财产时,应按照《企业破产法》及有关规定,在优先偿付拖欠的职工工资的同时,补足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并为其退休人员按照上年度退休人员平均医疗费缴足十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5、个人帐户与统筹基金的划分。记入职工个人帐户的部分,包括个人全部的缴费和单位缴费的30%左右。各地在认真测算后,应根据职工不同年龄层次划分记入个人帐户的不同比例。具体办法由各统筹地区自行确定。

退休人员个人帐户记入,各地要给予适当照顾。退休人员个人帐户记入应高于在职职工个人帐户记入的平均水平,可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记入。

记入统筹基金的部分,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除划入个人帐户部分外,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

6、个人帐户与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及支付标准。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支付范围的划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门诊和住院划分,个人帐户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二是按发生医疗费的数额划分,个人帐户支付小额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大额医疗费用;三是按病种划分,个人帐户支付规定病种外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规定病种的医疗费用。具体方式由统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确定。为了便于管理,在市、州范围内选择一种方式。

要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一般应为当地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起付标准以上部分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但职工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退休人员个人负担比例应适当照顾,具体标准由各统筹地区自行确定。

统筹基金当年的最高支付限额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研究探索办法,可通过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和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

7、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办法,省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卫生、医药、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我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资格审定办法。同时制定我省医疗费用结算办法。

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要求作为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由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资格证书》,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中西医并举、基础专科和综合医疗机构兼顾、方便职工就医的原则与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签订医疗保险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8、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精神,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形成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规范医药服务行为,减员增效,降低医药成本;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医疗机构改革方案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

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各级财政预算解决。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最低计息办法: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算;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并不低于该档次利率水平。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各级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四、有关政策

1、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由原资金渠道解决,支付确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其管理办法由各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2、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医疗费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3、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保持一些效益好,医疗待遇较高的企业及其职工的医疗水平,鼓励企业在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的,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4、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具体办法,按国家即将出台的统一规定执行。

5、工伤、生育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和供养直系亲属、普通高校在校生的医疗费用由原资金渠道列支。

五、实施步骤

根据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和我省“总体规划,审慎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我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从1999年初开始,1999年底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省医改工作,制定《湖北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对各级医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各地对近三年来各类单位、各类职工、各种人群的医疗费支出水平和承受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测算,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筹资水平,草拟切实可行的医改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根据劳动保障部的工作要求和我省的工作计划,孝感市的实施方案应在3月份完成,报省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荆州、宜昌、黄石、随州、仙桃等市5月底完成测算工作,6月份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并上报省政府批准后,争取7月份组织实施;其他市州和林区必须在9月份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并上报省政府批准,四季度开始组织实施。

3、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施地区的经验上,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并对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我省医改工作顺利进行。

六、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同志要认真抓好此事。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保证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9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完善补偿机制。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现有卫生资源的调整,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防治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坚持以县管理为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而扎实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三)目标任务。到2011年,完成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年重点完成慎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作,筹建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慎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达到示范要求。

*年—2009年,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达到规划目标的80%,基本建成适应城市居民需求、功能基本完善、管理基本规范、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形成基本医疗首诊在社区,疑难重症病人“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

2010—2011年,全面实现规范目标,建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建档率和管理率达100%;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管理率达100%;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55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85%以上。

三、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合理规范布局,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由政府主办,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原则上每5000—10000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不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使90%以上的居民出行10—15分钟可以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五)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的基本医疗服务,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并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一般常见病治疗,提供家庭病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和咨询等服务。

(六)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认真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全科医学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到2010年,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鼓励二级以上医院选派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从现在起,实行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技术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农村卫生机构工作一年的制度。鼓励和吸引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中符合条件的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定期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要减免其进修学习费用。

(七)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建立由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级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考核,使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医院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转来的患者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九)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配备中医执业医师,开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咨询等特色服务。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

(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须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由县卫生局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本意见依法批准,经市卫生局评审合格后,由县卫生局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十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设置机构名称、标识、科室设置、设备和人员配置。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优惠政策,对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予以淘汰。严禁其他医疗机构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混淆视听、误导居民的名称。

(十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允许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延伸的价格经物价部门批准后,可以放开。对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各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和药品,实行明码标价、集中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十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配备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常用、急救药品,向患者提供的药品要与其服务内容和诊疗范围相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规范药房建设标准,配备符合药品储存的设施设备,从合法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购进药品、医疗器械,索取合法的购进凭据,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

(十四)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县卫生局要根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评价。

五、完善发展社区卫生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十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要调整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基数(包括常住人口、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和流动人口)每人不低于5元标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费用,按乡镇卫生院同等待遇执行。

县级财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费。

(十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依法免征各项税收;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免征各项税收。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对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三年内,依法免征其医疗服务收入营业税,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十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民规划设计规范》(*年版),在新建或改建居民小区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低于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低于150平方米(建筑面积)用房的标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用房。

(十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劳动保障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优惠政策,降低医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自付比例。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起付费标准降低为二级医院的50%,自付费用比例在二级医院(县级医院)标准的基础上降低15%。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

(十九)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民政部门要把支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考核和表彰模范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条件,要对城市优抚对象和低保人员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扶持,逐步建立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二十)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工作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居民的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宣传教育和适宜的技术服务。

(二十一)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我县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和标准。认真执行国家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部级和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

——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物价部门负责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县级管理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并加强价格和收费监管。

——税务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建设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等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六、切实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加强政府责任。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来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整体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督查到位。切实履行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职责,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社区医保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面向用户原则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相关性原则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动态适应性原则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工程化、标准化原则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