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十篇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十篇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0:24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手术室;火灾;应急预案;突发事件

手术室火灾极少发生,一旦发生会出现严重后果。随着安全意识不断增强,预防手术室火灾的发生已经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各类医疗单位每年发生20次~650次的轻微伤害型手术室火灾[1]。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主要是导致病人伤残或者容貌受损[2]。对于手术室火灾关键措施为预防,只要定期对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火灾分类应急预案的规范化培训,同时模拟现实的火灾情景进行实战演练,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手术室火灾事故的发生。即使未能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利用培训所学到的防火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的伤害程度。近年来,医院管理层非常重视手术室工作人员火灾分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并严格要求考核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3]。相关研究显示,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效果显著[4]。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在临床手术室火灾分类应急预案培训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培训手术室火灾分类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工作的92名手术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名。观察组:麻醉医生、护士、护师及主管护师分别为10名、21名、11名、4名;本科22名,专科24名;对照组:麻醉医生、护士、护师及主管护师分别为10名、21名、12名、3名;本科20名,专科26名。参与本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医生均为男性。两组性别、工种、级别、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主要做法是制作多媒体进行集中理论讲解,之后现场演示手术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随后由学员自行体会。观察组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按照“确定导向目标、制订导向计划、实施导向任务、导向考核”4个完整的行动实施应急预案培训。实施过程中重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调动全科医护人员的主动性、参与性,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培训人员在模拟的手术室火灾分类环境中,实施应急预案,体验应急预案演练全过程,最终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防火安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2.1确定培训导向目标1.2.1.1成立手术室火灾分类应急预案专项小组科主任1名作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运行及监督管理;护士长1名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负责项目运行中的协调与指导。培训成员共46名。主管护师为组长,按职称、工作年限分为2组,每组各23人。1.2.1.2应急预案项目选择在以往制定的火灾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室情况重新进行预案的修订,并经小组人员讨论通过后最终定案。由科主任、护士长提出手术室火灾分类应急预案培训项目,并将项目分配到各组,包括4项应急预案:第一项气道火灾应急预案、第二项非气道火灾应急预案[2]、第三项可控性的小火灾应急预案、第四项难控性的大火灾应急预案[1]。1.2.2确定培训导向计划手术室火灾分类应急预案专项小组,制定培训方案,对2组培训成员进行分类火灾应急预案的理论培训,用现场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进行分类火灾应急演练。1.2.3实施培训导向任务1.2.3.1灾应急预案的理论培训内容通过远程授课形式对培训人员开展灾害护理学及心理救援知识教育,获得灾害救援新知识、新方法,掌握心理干预技能;通过幻灯片进行理论授课,讲授手术室火灾发生时各人员的职责;发生火灾时应遵循救援(R)、报警(a)、限制(C)、灭火和疏散(e)原则[5];手术室消防设施的类型、具体放置位置及使用方法;手术室的总电源、氧气的开关及压缩空气总阀门的位置及正确的关闭方法;消防通道的位置及正确的逃生方法;铲式单架的使用方法;紧急疏散后的集合地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1.2.3.2现场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相结合进行火灾应急演练①设计火灾模拟情景。人为设计两种手术室发生火灾的情景:一是手术过程中患者身上发生火灾,此时手术工作人员应及时根据火苗的大小及着火面积评估火灾等级,根据等级分类确定启动第一项或第二项应急预案;二是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环境发生火灾,此时手术室工作人员也应及时根据火苗的大小及着火面积评估火灾等级,若等级分类为3min即可扑灭的小火灾,则启动第三项应急预案即可,不需要报警[6]。若等级分类为不能扑灭的大火灾,则启动第四项应急预案即可,并立即报警,同时应急预案指挥部应迅速组织患者及工作人员撤离,撤离过程应严格遵循医院的相关制度,确保病人生命安全,事件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②现场教学法和情景模拟训练。由护士长讲授火灾应急预案分类及具体流程,发放应急预案流程图,通过提问了解学习情况。分组演练:对培训人员进行情景模拟演练,组长为该组的负责人。由护士长、科室教学团队、消防中心专业人士分别辅导并组织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不断纠正并制作相关视频播放。手术室培训人员模拟演练四项分类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对火势的评估、火灾现场患者紧急救护、火灾信息通报、火灾现场初级灭火、人员安全撤离、设备安全撤离、火灾后期患者的评估及急救措施。1.2.4培训导向考核1.2.4.1理论培训部分采用试卷形式进行理论部分的考核,100分为满分,80分为合格分,不合格的成员需重新考试。培训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为85分,无不合格者。1.2.4.2情景模拟演练部分1.2.4.2.1考核标准依据自行制订的手术室分类火灾演练考核标准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评估各组人员的心理素质、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4个方面[7]。1.2.4.2.2考评人员的组成由手术室科护士长、护士长、各组组长及应急小组成员组成主考人员,依据标准进行打分,同时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分析。用影像资料记录其演练考核的过程,并保存入档[8]。1.2.4.2.3考试结果演练考试以100分为满分,8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的小组需重新考试。演练部分平均成绩为92分,无不合格小组。评出优胜奖1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1.2.4.3培训人员归纳总结:由参训者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分2组进行,包括对手术室分类火灾应急预案的掌握,演练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应急预案流程图的思考讨论等。培训人员通过自己实战、查找、讨论、分析、总结。

1.3评价方法

1.3.1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分类火灾演练应急能力评分表,从反应迅速、团队协作、分工有序、应对及时、沟通能力、操作有效、处理有序、执行规范、行动力迅速、最终效果评价等10项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越强。1.3.2消防知识和灭火器材使用能力采用百分制的形式,对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和灭火器材使用能力的考核。1.3.3分类火灾应急预案培训的满意度调查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所调查的内容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进行调查。涉及此次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的方式、培训人员的培训水平、培训考核的方式5个方面。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进行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队伍建设

乌市地税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对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统一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同时结合各单位职能,明确各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人员变动后,要及时作出调整,形成组织领导、人人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满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及时组织学习上级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文件和指示精神,强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先期处置能力,健全突发事件检查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并严格责任追究。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由专人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完善相关预案,将预案细致到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同时积极推动各部门、各环节应急预案的全覆盖。为加强预案的实战性,抓好各项预案演练,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置的有效工作机制。

三、抓好危险隐患排查、应急资源普查工作

在全系统积极开展重大危险源排查行动,全面掌握各级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盘点机关物资、普查应急资源,摸清底数。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分析、评估工作,对年内系统机关及各区(县)局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求及时总结评估事件处置情况并上报总结材料。依据各类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四、抓好宣传教育,提升应急意识

加强应急科普知识宣传。通过税收宣传月、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网站宣传、散发宣传册(画页)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办税大厅、宣传栏、网站等资源,普及基本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技能,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纳税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培训工作,把《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纳入系统干部培训年度计划和普法重要内容,围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五、积极加强应急管理硬件建设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3

2009年,**街道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宣传教育,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街道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无死亡人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起数、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上一年略有下降,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方面主要是雨水天气造成地质灾害,48户197人转移安置,农田水利、道路、农房等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达56.3万元,虽然遭遇雨水、地质灾害,但在全街道干部群众的积极、有序应对下,将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

(二)事故灾难

全年没有发生各类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无死亡人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公共卫生事件

去年全街道无一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通过开展乳制品、副食品、农产品的专项检查工作,坚决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配合街道卫生局和各社街道卫生机构完成免费为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做好预防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5n1流感宣传工作;9月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住在铁路社区的一位“甲流”疑似患者黄某要求其在家隔离观察,并每日跟踪测量体温,使病源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四)社会安全事件

全街道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和谐稳定。2009年发生刑事案件353起,破获195起,破案率55.2%,治安案件发生225起,已查处167起,查处率达74.2%;全年街道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没有发生影响全市、全街道重大的治安稳定事件,没有集体赴省进京上访事件发生。全街道治安形势总体平衡,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2009年,我街道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切实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一)逐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调整充实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挂靠在街道党政办公室,同时还要求各村、居、各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落实专人负责具体抓。全年共召开各种安

全生产工作会议12次,全面安排部署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各阶段、各环节的应对工作。

(二)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建设。

应急预案是应急准备工作的核心,也是应急管理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街道主要领导专门召开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会议,将预案编制工作,分别分解到全街道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就食品卫生、防火、防汛、防台、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渔业船舶水上安全、森林火灾控制、森林火灾扑救处置、群众越级赴省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制定了《预案》;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辖区、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的应急预案建设,要求制定各个专项应急预案,从源头上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主责在政府,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此,街道相关部门,利用发放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栏和各类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抗灾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千方百计调动起、发挥出、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提高了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全街道上下营造了共同关注公共安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深入推进应急处置工作。

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根本目的。为此,街道定期组织安办、水利站、乡建站、防火办、食安办、公路站、动检站、林业站、派出所和民政办等站、办、所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加强对水陆交通、地质地震、动物疫情、防汛防台、食品安全、森林防火、企业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监控力度,有针对性的落实防范措施,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及回头看工作中,共开展了12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查出隐患42处,当场整改隐患22处,限期整改的20处,现已全面整改完毕。此外还认真做好信息和值守应急工作,切实加强应急资源整合,提高应急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全街道应急保障能力。全年还组织地质灾害、安全事故、动物疫情、森林火灾扑救、等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看,2009年我街道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五)应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街道应急管理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有薄弱环节。一是由于街道应急办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造成办事效率有限,协调力不强,资源力量未能有效整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差距较大,有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缺少培训和必要的演练;三是应急经费投入不足,抢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不足(街道有一个装备储藏室,备有少许防汛、防森林火灾物资)。由于经费有限,各部门的宣传还不深入,方式单一,应急演练活动只在少数部门、地方开展;四是应急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对应急工作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上;一些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车主、业主应急意识不强,存在盲目指挥、违章作业等等问题;基层群众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应急意识不强、安全救护知识和逃生知识缺乏。

三、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认为:

(一)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常态管理。

进一步整合应急资源力量,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工作力度,真正建立“日常有人管、遇事有组织、处置有队伍”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研判分析机制,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加强社会稳定局势的评估,增强工作主动性。三是强化应急工作检查,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四是进一步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建立严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及时、高效有序,迅速完成命令部署、力量调配、后勤支持、信息报送等应急任务,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危害降至最低。五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经常进行应急处置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同时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提高全街道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应急所需。

一是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集中调拨救灾物资,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二是有了经费保障后,不仅可以加强应急演练,还可以加大应急知识宣传力度。

四、典型案例分析

7月3号凌晨5点,罗源村中心街南北两侧及瓦厂坪等3处发生地质灾害滑坡.总土方量约1600-1700立方米,共有16户73人受到威胁.其中:罗源中心街北侧陈等11户47人村民宅后滑坡,土方量约1000-1500立方米,危险性较大;中心街南侧朱贵煌等3户17人村民宅后滑坡,土方量约20-30一电信杆歪斜,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面对此次地质灾害,街道积极应对灾害,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完善体系,迅速进入实战状态。

为强化对此次救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机构,7月3日8时,街道召开抗灾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决定成立抗灾自救领导小组。办事处主任、包村班子领导分别任正副组长,成员由乡建站、水利站、**国土服务中心、民政办、应急办等人员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序指导、开展抗灾自救工作。

(二)科学决策,有序应对救灾工作。

一是及时启动抗灾自救应急(预案)机制,建立抗灾自救会商制度。在此期间,街道抗灾自救领导小组每天定时召开会商会,听取抗灾自救工作开展情况的简要汇报,处理解决问题,并根据灾情研究部署当天的救灾工作,共召开会商会10余次,有序地指导罗源村抗灾自救工作。二是加强慰问工作。街道领导每天坚持对各受灾群众进行查访,第一时间到群众家中,查看灾情,慰问灾民,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有效的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三是加强协调工作。由于朱贵煌等3农户后边坡有电信水泥杆,由村负责与电信部门联系移杆,要求尽快完成。四是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对群众灾情、查险和排险情况的统计,要求坚持灾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强化信息的报送工作,保证街道应急办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抗灾自救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果断处理。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应急能力管理县级监测站

1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国家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使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行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是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的基础,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机构应与县政府、环保局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3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分析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状况,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发挥最大效益。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

3.1实验室内分析仪器

必须增强室内分析能力,基本具备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测试能力。

3.2现场监测仪器

应急监测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开始阶段;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析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也可以查明导致污染事故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现场测定仪器设备一般有:

检测试纸:使被测物质通过用试剂浸泡过的滤纸,有害物质与纸上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根据产生的颜色深度与标准比色板比较。

速测管:将有关试剂做成细粒或粉状装入检测管内,使用时将检测管打破,移入测试样品,待反应数分钟后,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找出颜色最接近的色阶,读出浓度值。速测管技术是一种实时监测技术,既可以针对宽范围的有害物质进行初步确认,也可以针对特定物质进行测量。

便携式分析仪器:利用有害物质的热学、光学、电化学特点设计的能在现场测定某种或某类有害物质的仪器。选购时要充分了解仪器的技术性能,如精确度、分辨率、测量的增加值、重现性、线性范围、噪声、漂移、响应时间、报警设置、校正等。

3.3交通工具。能满足应急监测需要的监测车,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应急和日常监测需要。

3.4个人防护设备。能适应在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与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3.5其它辅助设备。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4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应急监测体系,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定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

5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针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搞清各种污染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所处位置与分布,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简明扼要。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写可分步实施。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通过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摸底调查,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6收集相关环境信息

平时多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以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7组织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动,打得响,联得上”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要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能够迅速、准确地投入到应急监测工作中,并能圆满完成好应急监测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如派监测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来得突然,要注意防范,否则措手不及。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演练要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结合,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演练规模,以强化训练,做到常备不懈。演练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的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结束语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迫使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本着“预防为主、体系完善、有备无患、快速准确”的要求,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实验室分析有条不紊、监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担起重任,不辱使命,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县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改进。因此,应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长期发展机制,通过不断地自评估,从中发现不足,使环境预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5

(一)贯彻落实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

我局党组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按照会议要求,紧密结合交通系统实际,深入研究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软、硬件建设,为依法、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管理相关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1.今年1月31日下午,南屏水库边的将军山山顶突然着火,山火借风力迅速蔓延,形势十分严峻。当晚,我局接到市政府的指示,迅速启动交通应急预案,派出由市公汽公司组成的交通应急分队,调集20台公交车,于2月1日凌晨到达将军山,承担转移附近村民的任务。从接到指令到集结应急队伍,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赴火灾现场实施救援任务,安全转移群众131人,以“实战”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也煅练了应急队伍。

2.年初,由于“蓝牌车”非法营运,引起出租车司机的强烈不满,小部分出租车司机聚集在一起,向交通局表达要整治“蓝牌车”非法营运的诉求,当时事态一度有扩大的趋势。交通局党组针对这一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给出租车司机做好疏导工作,平息事态;另一方面结合群众举报,经过执法人员摸底、调查、取证,确认事实清楚后,开展了打击非法营运“百日行动”,并与市城管执法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有效地打击了违法营运“蓝牌车”,保障出租车行业稳定。

(三)做好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

1.做好水上交通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稳定。我局联合海事、安监等职能部门开展2010年水路安全生产联合检查行动,重点打击运输船舶超范围和非法运营行为,及时将有关船舶超载的情况通报海事部门予以处理;督促指导水运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水运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大对安全消防设施的检查力度,加强值班和?望,保证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并针对不同时期季节性气候的变化加大对船员安全救生演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对我市从事水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船舶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防控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对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令整改,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责令停业整顿,确保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2.加大对交通运输市场突发公共事件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及措施,确保行业稳定。定期召开出租车持牌人、驾驶员和出租车公司代表座谈会,及时掌握出租车市场稳定状况,同时了解驾驶员的想法与诉求,对出租车承包费实行政府定价,并严厉打击“蓝牌车”非法营运,维护了出租车市场稳定。

(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素质

根据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局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采取以岗代训的办法,通过执行应急任务煅练保障队伍,应急保障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下半年应急管理工作目标、打算和措施

认真吸取“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的教训,开展对全市所有从事旅客运输营运车辆、船舶和场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以“6.5”事件为鉴,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进行演练,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一)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宣传

各旅客运输企业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活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旅客的安全防患意识。

(二)加强预案的完善及推演

“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给交通运输行业敲响了警钟,同时对应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对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要进行推演,尽可能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可行性,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护理查房;应急演练;iCU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25-01

护理查房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最主要的方法,也是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1]。针对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对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我院iCU自2010年1月份以来采用与护理应急预案结合实施护理查房,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高了iCU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抢救配合满意度,现介绍如下:

1护理查房的实施

1.1物品的准备护理查房的用品分为基本用品及专科用品,应根据病种的需要携带齐全,以保证查房的顺利进行。基本用品:查房车、必要的影像资料、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消毒液等。

1.2查房程序

1.2.1查房的对象病人应选择具有iCU代表性及疑难性的病人为对象。

1.2.2查房的内容针对病人护理中的难点、疑点、欠缺进行的专项护理查房。

1.2.3查房的程序①查房者、责任护士问候病人,向病人说明目的。②责任护士报告病人病情:自然情况、社会状态、心理状态、一般状态(入院天数、各项检查结果、生命体征、饮食、睡眠质量)、现存的护理问题、各项检查化验指标、正在进行的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需要查房解决的问题等提出护理难点。③查房者对疾病进行系统讲解,包括诊断、临床表现、治疗等。④对病人进行全面护理体查,与病人交流了解病情,解答病人的提问,进行健康指导。⑤查房者针对责任护士在查房中提出的护理难点、疑点进行解答。⑥专科组长提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及突发事件,讲解如何正确进行系统评估,组织讨论。

2护理应急演练的实施

2.1物品的准备急救车、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吸引器、深穿包等抢救设备及药品。

2.2人员的准备由科室护士长主导,成立护理专科小组,由高等级护士任组长,在查房中,根据iCU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定演练内容制订演练计划、模拟突发事件急救方案及人员分工,并组织实施。

2.3技能储备每月组织1次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各种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吸引器、心电图机和除颤仪等的使用操作训练,由科室经验丰富的高等级护士及专科医生承担培训任务。

2.4基本资料准备

2.4.1制定疾病的各种并发症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护理组长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特定抢救位置,制定人员职责。

2.4.2制定需联络人员的联系电话要求每名成员熟记内容。

2.5应急演练实施步骤由护理组长主持演练,发现病人出现突发事件及意外,值班护士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将相关人员迅速集合到iCU,在组长的指挥下分工展开演练,配合医生做好给药、插管、深静脉穿刺及心肺复苏等工作。

2.6分析总结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不足,为下次演练积累经验。

2.7再次演练全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后,修改并确定救护流程,再次进行预案演练,并将该演练过程做好记录,为其他的演练方案提供参考。

3效果

3.2提高了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见表2。

4体会1)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突发事件多,开展护理查房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能实质性的解决iCU病人的护理问题,护士能熟练掌握各类病人突发事件的护理评估,冷静、及时、准确、有序地处理。2)查房者是关键人物,查房者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查房效果,查房者应在查房前对病人的基本情况、特殊情况、难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基本了解,并在查房前查阅资料及相关信息,做到对病人情况、治疗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所查病种的前沿信息心中有数,使自己在有知识储备的状态下高质量地完成护理查房。3)在应急演练过程中,护士长将权力下放给护理组长,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既提升了自身价值,又带动了年轻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年轻护士从医疗、护理的不同角度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锻炼了应急反应,开拓了思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应对能力,有利于掌握新技术、新业务,使理论知识尽快强化。4)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救护水平应急演练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2]。其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3]。结果显示,通过演练,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得到了提高。5)提高了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在iCU实际工作中,护士不仅要有全面、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快速应对及与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能力,它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率。当病人出现突况,护士立即配合医生按照分工开展抢救工作,迅速、主动地准备抢救物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操作,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结果显示,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5小结传统的iCU护理查房模式过多依赖于医疗指导性查房,而对iCU护理本身的工作重点缺乏重视,这不利于护理观念的转变及护士能动性的提高,我们采用与应急演练与护理查房相结合的模式,对iCU危重病人的针对性强,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能力,促进了护士整体理论水平、临床专业水平、技术操作水平及抢救配合能力,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新英,任辉,廖建梅等.危重病人护理模式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22):2141.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7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参见综合应急预案中《不连沟煤矿事故风险分类统计表》。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煤矿地质灾害事故将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宣传,群测群防”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依靠科技,依法规范,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手段的原则。

1)事故报告原则。事故发生后,及时向矿应急指挥部报告。

2)统一指挥原则。根据指挥部总指挥的命令,在现场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充分调动各方面救援力量,落实责任,科学组织,保障抢险救援工作快速、有序进行。依靠科学,提高水平。地质灾害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要遵循科学原理,依靠先进科技,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和手段,实现应急指挥决策和预案实施的科学化。

3)救人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切实把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作为事故处置的首要任务,有效防止和控制事故危害蔓延扩大,千方百计把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及时抢救原则。(a)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自救、互救工作。(b)主要负责人要按照相关规定,迅速组织抢救。

5)属地管辖和分级处置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矿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6)妥善处理善后原则。按照相关规定,在事故抢险救援的同时,应尽快开展善后处理工作。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

3.2不连沟煤矿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4.1.1危险源的监控方式、方法

4.1.1.1根据气象预报,对地表岩石移动的范围内及时预报,尤其夏、秋季节。该避的就避,每次大雨过后由地测组负责对地表及时测量,随时掌握地表下降数据及规律。

4.1.1.2从各科室中抽出专人组成矿井地质灾害巡查小组,在全井田范围内定期巡查,每10天巡查一次。对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天气如大雨、暴雨时,坚持雨中巡查。每次雨后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对井田周围的水库、河流、泄洪沟、采空区地面进行专项检查。

4.2重大地质灾害事故预防措施

4.2.1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办公室,坚持24小时值班(地点设在调度室)。

4.2.2把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地点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设立警示牌,建立详细的巡查记录。

4.2.3成立三个抢险小分队,每队30人配有2名队长,1名技术员,1名安全员,1名电工,1名铲车司机。并要求所有抢险队员在汛期期间,必须在矿职工宿舍居住,一旦遇有灾情能及时组织抢险救灾。配备足量的抢险物资。设专库、专人负责保管。

4.2.4对于因开采引起的裂缝在及时排查后,限期进行填平夯实。

4.3预警行动

一旦接到发生矿井地质灾害事故汇报后,接警人员(煤矿调度员)要立即向当天值班领导和应急指挥部主要领导立即汇报,同时通知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所有作业人员按照避灾路线撤出。由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性质及大小决定启动相应级别应急救援预案。

4.3.1预警条件

1)巡查发现地面沉降异常及接到人员反映塌陷等异常情况。

2)接到当地气象局通知,有大雨或暴雨。

5、信息报告程序

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

6、应急处置

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

6.1处置措施

1)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现场人员应迅速汇报矿调度室,调度员立即通知停止工作、撤人并按照矿长或值班矿领导指示,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各救援专业组立即开展工作。

2)当灾害事故影响或可能影响到周边地区,对周边地区造成或可能造成威胁时,应采取多种快捷有效方式及时向处于险区人员发出撤离警报。

3)通知处于险区人员事故性质、事故的危害和影响、自我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等,以保证险区人员能够及时作出自我防护响应。

4)决定实施撤离或疏散时,应通过群呼、急呼、组呼等方式发出警报信号或确保人员了解撤离或疏散的有关信息,如撤离路线、随身防护用品、自救逃生知识技能、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5)事故现场人员在对人员进行抢救的同时,应对现场拉线划定警戒区域,使危险车辆、设备应与人员隔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或导致此生事故的发生。必要时应立即通知危险涉及区域人员进行撤离。

6)事故处理现场人员,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应对现场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要画图进行说明。

7)事故处理结束后,指挥部指定有关部门和人员收集整理事故资料,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8)井下发生地质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每个工作人员应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

9)地质灾变时,遇险人员应立即撤离,并搀扶不能行走的伤员沿避灾路线迅速撤至安全区域,并立即汇报矿调度室,等待营救。

10)事故附近人员应尽量了解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并迅速利用各种办法向调度室汇报,并通知相关人员了解灾情。讲清时间、地点、遇险人数等,看到的异常现象,听到的异常声响,感觉到的异常等,不可随意推断,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

11)积极抢救: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害和损失。

12)安全撤离:应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撤退时,要注意防护。

13)妥善避灾:如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通路冒顶阻塞、在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等)时,应迅速进入预先筑好的或就近地点快速建筑的临时避难硐室、或利用压风自救装置妥善避灾。避灾过程中,要努力改善和维持自身的生存条件,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14)冷静、不惊慌,判断事故地点和自己的位置。

15)撤退困难,尽快进入支护完好的硐室、压风自救装置地点进行躲避。

16)注意躲避处的生存条件,有危险时,设法改善,条件允许时可以转移。

6.2井下地质事故时避灾路线:

6.2.1正常情况下:

6.2.1.1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进风顺槽6煤辅运大巷副斜井地面

6.2.1.2掘进工作面掘进顺槽6煤辅运大巷副斜井地面

6.2.1.3其他地点、硐室6煤辅运大巷副斜井地面

6.2.2若副斜井堵塞或无法通行时:

6.2.2.1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进风顺槽6煤辅运大巷进风立井地面

6.2.2.2掘进工作面掘进顺槽6煤辅运大巷进风立井地面

6.2.2.3其他地点、硐室6煤辅运大巷进风立井地面

6.2.2.4当井下发生灾害,造成采掘工作面顺槽或主要大巷等巷道受损堵塞通道而无法撤离时,应在调度室的统一指挥下,及时进入井下的临时避难硐室和永久避难硐室进行避灾,等待救援。

7、应急保障

7.1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存放

矿井地面供应站、地面消防材料库和井下消防材料库要按规定配备工具、消防器材和工程材料,定期由调度室牵头负责监督检查、物供部负责物资补充,确保应急物资能够满足应急需要。物供部和调度室要保证应急物资的储备量,不能随意挪用,要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都要明确。(参照消防材料库清单附件三)。

7.2应急抢险救灾物资设备调运方式

当现场应急物资和设备供应不能满足需要时,请求指挥中心迅速下达命令,由物资供应中心调用各种排水、供电、开关、电缆等机电设备,进行抢险救灾。

7.3自救器管理

井下作业人员随身携带压缩氧自救器,由通风准备队管理、维护、校验。

7.4急救设备管理

医务室要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设备和技术人员,提高医务室应对事故的救治能力。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8

、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企业复工前要建立疫情防控内部责任机制和应急预案,提前购置口罩、测温仪、消毒水等疫情防控物资。并做到:

(一)报健康状况。返工前收集员工近期健康状况、返回前14天居住史和员工动向。每天了解职工健康状况,尤其是有员工密集工作场所或有集体宿舍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健康检查制度,并由专人负责,严格执行。若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或近期有与野生动物或发热咳嗽病人接触史不要带病上班,应主动戴上口罩到就近的定点救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如果有疫情发生地居住史或旅行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应主动告诉医生,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二)测体温。在入口处使用体温枪、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等测温设施,对所有进入企业的人员开展体温探测。发现发热症状病人,给其戴上口罩,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三)戴口罩。提前采购口罩等防护设备,口罩使用量不低于2周。提醒员工前往公众场所、参加会议,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一次性医用或医用外科口罩。公众日常使用可选择一次性医用或医用外科口罩,普通人(无发热,咳嗽等症状)日常使用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丢入“其他垃圾”桶;如果是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应在就诊或接受调查处置时,将使用过的口罩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处置。

(四)勤通风。工作场所,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工作场所,员工集体宿舍,要尽量保证自然对流通风,若自然通风不足,应安装足够的机械通风装置(排气扇),确保做到充分通风透气。空调工作场所应调节足够的新风分配量,并每周对新风房、过滤网等进行清洁、消毒2次以上。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必须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五)间隔用餐。食堂进餐时,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就餐和面对面就餐。餐厅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建议营养配餐,清淡适口。

(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人人动手除“四害”,大搞环境卫生,保持工作生活环境整洁,预防疾病发生。环境及物品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收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

(七)设隔离留观室。有条件企业需设置隔离留观室。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员工,劝其留在原居住地,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已经返工的,要求其自抵达后自我隔离或在企业隔离场所观察14天。安排单人单间、相对独立房间设立疫区返岗人员到临时隔离场所。隔离人员必须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请戴上口罩立即到就近的定点救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隔离结束后所有隔离人员必须经过体温检测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

(八)健康教育。宣传卫生防病相关知识,教育员工搞好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等良好习惯,特别是班前、班后应洗手,提高员工预防疾病的意识。遇见卫生防病相关问题,可致电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咨询。

(九)强化人文关怀。要加强人文关怀,切实维护好企业的良好形象,高度关注被隔离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1、编制目的和依据

指导企业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坚决防止因企业复工导致的疫情扩散,确保辖区各企业安全顺利复工和整体疫情稳定可控。编制依据:国家、省、市、区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文件及会议要求。

2、基本原则

以快速准确处置突发疫情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管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企业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疫情防控要点和工作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责任落实到人。成立疫情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设在XXX,负责本预案的执行与日常管理工作。

全面负责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拟定修改企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疫情事件应急演练,监督检查各部门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对突发疫情事件进行决策,调动各应急处置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全面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4、设置专门集中隔离观察点

根据企业规模和排查的人员情况,设置专门的集中观察隔离点,保证一人一间,数量足够,观察隔离点应符合集中医学观察点设置要求。

5、应急物资准备

根据企业规模、员工数量准备充足的医用口罩、洗手液(肥皂)、消毒液、测温仪等防控物资(储备不少于一周用量)。

6、对企业人员进行全覆盖摸底排查

对企业所有返蓉员工进行排查,重点排查现居湖北等地区、14天内有过病例接触史、14天内有过湖北或其他有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居史、14天内与湖北等地区人员有接触史等四类重点人群,建立详细的排查人员登记表(见附表1),要细化到人。

分类建立人员排查清单,并动态更新,对于正在湖北疫情发地区的人员,在疫情解除前暂不安排返岗;对于14天内从湖北返蓉必须进行14医学隔离观察,并做好记录(见附表2),观察期满无发病方可返岗;有病例(疑似病例)接触史的返蓉人员,配合属地相关部门实行集中隔离医学隔离观察,观察期满无发病方可返岗。

7、汇总信息及上报

对人员摸排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汇总***。加强信息互通,建立企业联络员工作群,畅通企业、街道、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第一时间及时报送有关信息,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对企业进行指导,对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8、严格落实日常防控措施

严格落实健康筛查,上下班前要安排专人负责进行体温检测,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疫情防控临时医务室。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食堂、宿舍、办公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通风、消毒和防疫工作。采取分餐、错时用餐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引发的疫情传播隐患。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员工要佩戴口罩,严格杜绝各类群体性聚餐、聚集活动,严防群体性疫情发生。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防治知识健康宣教,重点针对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规范处置废弃口罩、如何规范洗手等加强培训。加强疫情应急预案的演练,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知识培训,使各级人员能熟练掌握预案内容。

9、突发疫情应急处置

当发现疫情时,发现人或疑似病员本人应立即将疫情发生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症状、人员数量等)报告应急处置日常管理办公室,企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疫情信息第一时间报所在***,按照工作流程将疑似人员转运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立即封锁相关区域,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彻底排查,对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消杀。

10、后续工作

突发疫情处置结束,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收集、整理应急处置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各部门对应急处置过程和应急处置保障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将总结评估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新型冠状病毒在学校师生中的发生和流行,尤其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控阶段,使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制定如下工作应急预案:

二、目标管理

1.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师生中的发生和蔓延。

三、组织机构

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XXX副组长:XXX常务副组长:XXX组员:各班主任、XXX

四、监控预防措施

1.假期学校建立学生每日上报制度,由班主任对缺勤上报学生进行逐一登记,查明上报缺勤原因,在每天上午11点30分前报常务副组长,汇总后上报区教育局社管办。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疫情、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3.学校在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重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不折不扣地实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应急预案。对上级相关部门应急指挥部的指导和督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4.学校师生员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人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人时都应立即向新型冠状病毒领导小组报告。

5.假期结束后,在学校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由班主任对学生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在每天上午报给常务副组长。

五、应急处理

1.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新型冠状病毒,6小时内;

乙类新型冠状病毒12小时内;

丙类新型冠状病毒24小时内报告。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

2.班主任及时报告常务副校长,通知学生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3.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传染性肺炎病人,对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

4.对新型冠状病毒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及时转送附近医院诊治。

5.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6.在校期间,各班主任每天向常务校长报告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进行跟踪管理。

7.学校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防疫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责任。

8.如新型冠状病毒为烈性感染,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实行全校停课,要采取措施,封锁疫点并消毒。

六、应急保障

学校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尤其地要改善学生食堂、厕所、宿舍卫生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洗漱设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七、善后与恢复工作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疾病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突发疾病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学校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评价

引言

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各类灾害频发的风险社会,危机的强烈冲击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灾难过后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总结经验教训,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急管理评价是指当对危机的处理暂时完成后,认真总结在危机发生期间处理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驻川、陕、黔企业在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基于此,2008年8月,笔者随“中国航空工业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调研项目组”对位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和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近500位公司员工接受了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回收401个问卷样本,经鉴别,均为有效样本。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这两个受灾单位的调研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在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一、抗震救灾应急管理总体评价

对于地震等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的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一般来说,由于其紧急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群体性、关联性和信息、救援物资的短缺性等特点,应急管理工作的难度极大。而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在问卷调查里对集团公司和两家灾区企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总体表现给予了肯定评价。特别是受灾较为严重的研院员工对集团公司的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认同度很高,94%的受访者评价为“很好”和“好”,而且受访者对于集团公司和本单位的抗震救灾工作评价为“较差”或“不清楚”的比例微乎其微,说明被调查航空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得到了员工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集团公司和被调查单位在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得到了员工肯定,但同时,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与此相适应,常将应急管理作为由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三个阶段组成的完整过程,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集团公司在哪个阶段的工作做得最好呢?基于此,调研组设计问卷时将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具体细化为如下几个阶段:前期预防过程,震后立即响应过程,救灾中期实施过程,善后恢复过程以及总结经验和制度建设过程。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公司和研院分别有超过60%和80%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集团的“震后立即响应过程”做得最好。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应急措施迅速启动,做好应急准备,保证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准确信息;集团领导第一时间到生产现场查看受灾情况,指挥、疏散职工转移到安全地带;切断公司电、水、天然气的供应,启动电讯应急电源,排查锅炉、空压机、天然气储气罐、电力系统、自来水供应设施及污水处理站情况,避免二次事故发生;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分工部署,由集团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班子其他成员分任副总指挥,集中办公,统一调度,24小时值班;专业厂、业务部门成立相应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开展生产自救及社会救援工作。由此可见,在紧急关头,迅速调集集团内部资源,形成有效救援的局面,提升了抗震救灾的整体应急效能。

二、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的评价

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问卷中“根据您了解的情况,本单位在下列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如何?”旨在对于被调查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做出评价,由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员工给予了肯定评价。

其中,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支持”方面,半数以上的员工评价为“很好”或“好”。生活服务公司等部门坚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但是,我们在与单位领导和员工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缺乏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及食品、帐篷、药品等物资储备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生活区、生产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样重要,以保证居民安全,避免发生“趁火打劫”事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这方面员工评价较高,近八成的员工对此持肯定态度。集团受灾企业在治安防范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启动24小时值班制,在公司生产、生活区巡逻、检查、疏导;各小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分部每晚组织巡查,保持疏散通道畅通和小区秩序正常;制定人员疏散预案,对重要场所、危险建筑物进行监控,保证交通要道、安全通道通畅。

在“受灾职工和家属的合理安置”方面,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具体措施是:逐一全面排查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家属的受伤受灾情况;安排青年志愿者对28个孤寡老人实行二对一的帮扶,负责灾后安抚和险情发生时老人的撤离;通过帮扶中心向直系亲属受灾的职工发放帮扶金40.3万元。

在“紧急避难场所、住所的建设”方面,公司和研院受调查员工的评价差别很大,评价为“很好”或“好”的比例,公司为27.8%,研院为75.3%。其中原因可能与这两个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公司地处大都市,而研院则远离市区偏居一隅。这个方面的差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由于集团公司规模庞大,而各地的情况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集团在科学研究危机事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各个企业的应急管理要“分类治理”,并授予企业一定的相应权限,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合理的措施。

信息畅通在应急管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与受灾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访谈中,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都一再强调信息畅通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公司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及时购置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内部通信畅通;及时向省市政府部门和原一航办公厅报告情况;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布最新信息。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应急管理指挥部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二是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工具。当手机、电话失效以后,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即使购置了对讲机,但受电源问题及作用距离的影响也很难保证在应急时间内都能正常使用。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公司的领导班子在地震以后7分钟就开始布置救灾工作,研院也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了应急管理系统,随之成立了指挥中心和救援队伍,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坚守岗位,积极做好生产自救工作;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在地震当天立即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这样的果敢和迅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空集团军工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因而我们看到,70%以上的受访者评价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

尽管对于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大部分被调查员工给予了肯定评价,但集团公司和被调查单位仍有一些留下遗憾、有待改进的方面。根据统计结果,两个被调查单位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

公司:“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60%);“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38%);“信息沟通”(35%)。

研院:“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44%);“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37%);“群众互助自救”(34%)。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就来自培训,公司有60%的答题者、研院有44%的答题者认为需要改进“员工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反映出被调查单位应对临时突发性事故能力不够,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员工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地震专项预案和相关应急综合培训,应急预案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面对百年难遇的突如其来的灾难,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因素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群团组织的志愿队伍、兄弟单位的支持鼓励、心理干扰和咨询等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信心,提升了集团员工的归属感,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群众对于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也就留下了遗憾。

而“信息报告与沟通是否及时、准确”这一选项,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或者较差,同时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信息沟通”作为工作有遗憾、还需改进的项目。通讯不畅则情况不明,难于决断;通讯不畅则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地震之后,有感于通讯的极端重要性,研院因而配备了更多的对讲机,并在室外公共场所接通了公用电话。

此外,灾难发生之后,研院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群众自救互救”这一项作为留有遗憾、仍需改进的地方。大家感到群众自救互救工作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平时训练、沟通不够,需要进一步调动职工互助互爱、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评价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的规定,应急管理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决策能力:要做到又快又准,当机立断。

2、指挥、控制与协调的能力:明确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应急组织能快速有效的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便于对事故进行初始评估和应急响应。

3、事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事态发展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便于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提前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4、后期处置能力:突发事件应急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设施重建、生产恢复、信息报告与沟通以及总结经验教训等。

问卷中对于被调查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评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公司和研院均有半数以上员工对本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评价很高。

其中,员工对集团应急管理的决策能力、指挥协调的能力以及清理现场、重建设施、恢复生产能力的满意度都是高达6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不断发展的国有特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公司集团的行政效率是很高的,而高效率的应急决策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正是应急管理中的关键和核心。

在以上四项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中,虽然“对生产区受损情况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有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员工表示满意,但比例在这四项能力调查中却是最低的。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作为高精尖生产企业和研究院所的生产设备多且体积庞大,客观上在监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作为一个高科技的军工企业和研究院所,生产区是生命线,是企业的心脏。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做好生产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这是任何一个高科技军工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天职,绝对马虎不得。

问卷中对于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作用诸因素的重要性,其中“企业领导者的敏锐观察和应急领导能力”、“抗震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包括预防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后期处置能力)”被受访者普遍认可为最重要的因素。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相关能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司和研院的答案略有出入:公司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两个能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别居第二、第三位,仅次于组织建设,且重要性远高于另外三项因素(应急管理资源投入、应急预案以及其他)。

而研院的受访者身处地震重灾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和决策能力,34%的人将此选为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因素,而位居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组织建设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突发事件爆发后,领导者的迅速应对是企业掌握主动权的关键;而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能否在灾难发生之前进行预防预警、在灾难发生之时进行快速有效的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对受灾职工和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并尽快恢复生产,这些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取得抗震救灾这场艰难战役的胜利。

除此之外,调研组还针对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在员工中进行了调查,有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比较高,基本适应目前应对各类危机的要求,但也有25.4%的调查对象对当前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并不清楚。

四、建议

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一套包括灾害预警、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案准备、组织机构协调以及快速应急系统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同时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

2、提高快速准确的应急决策能力和有效的指挥协调能力,明确相关单位职责,确保各单位、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各种资源的有效调动,实现高度统一、步调一致、沉着有序的整体应急。

3、确保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管理资金保障,加强日常应急设施设备及食品、物资(帐篷)、药品等的储备工作,保证突发事件时的物资供应;规划设置并明确紧急避难场所、疏散线路,针对幼儿园、小区等人员集聚点,增设警铃、标志等设备设施,对路灯、楼道照明灯、应急灯和破损道路及时维修。

4、加强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防范的宣传,增强职工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定期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和演练,使广大职工和群众能够科学地保护自己以及有效地救助他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渠道,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通过正面、准确、权威的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职工群众情绪稳定;与政府的权威信息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保证领导层能比职工群众提前知道重要信息,以保障应急指挥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转;配置好应急通讯设备,购置卫星海事电话,有效保障在通信中断时的对外通信联络渠道;配置足够的对讲机,做好日常管理,保障通信中断时的内部联络渠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Z].2006.

满意度调查应急预案篇1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6岁,平均(57.8±8.2)岁;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7-77岁,平均(56.9±7.9)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成立专业的临床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主任医师、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有:⒈入院第1天:(1)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环境、制度,将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拉近护患关系;(2)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过敏史、肢体活动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3)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家属避免不必要的搬动。(4)给予患者心电监护;(5)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6)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多食低脂肪、易消化食物;(7)给予心理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⒉入院第2-3天:(1)评估患者睡眠、生命体征及饮食状况;(2)向患者介绍护理的目的和重要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3)介绍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及病因,并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4)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预防褥疮;(5)向患者详细讲解肢体运动的重要性,坚持必要的肢体锻炼,并指导锻炼方法。⒊入院第4-10天:(1)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停止心电监测和氧气吸入;(2)嘱咐患者每日饮水1500-2000ml,防止尿路感染;(3)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4)向患者宣教戒烟禁酒的重要性,严禁饮酒吸烟;(5)宣教预防和治疗便秘的方法。⒋入院第11-21天:(1)逐渐增强每日的患肢康复训练强度;(2)复查患者各项化验,并告知患者复查的目的;(3)对于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4)告知患者脑梗死的诱发因素,嘱咐患者及家属注意预防;(5)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对于肢体瘫痪者,需坚持锻炼;(6)保持乐观的心态;(7)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1)疾病知识和康复知识掌握率判定:患者出院前以表格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判断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掌握、基本掌握及未掌握三个级别;(2)护理满意度:出院前制作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致病因素的不断增加,再加上老年化趋势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一般患者即使度过危险期,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或其他严重后遗症,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利影响[4]。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是目前采用的常见方法,其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和谐护患关系[5-6]。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规范化的护理,不同于以往零散化的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