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战略实施的概念十篇战略实施的概念十篇

战略实施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06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1

[关键词]双导向产品差异化战略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使差异化战略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使之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产品作为各种差异化战略的基础,在概念、实践上也呈现出了新的竞争趋势。企业在营销方法、工具、技巧的实践运用上也表现得越来越成熟。有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营销管理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人们在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中都有分歧。现代主流的营销理论以顾客为中心,建立了以管理顾客需求为主线的理论框架。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市场营销应该以竞争为主线。虽然这一争论没有定论,但无疑在目前的营销管理中,顾客因素和竞争因素都非常重要,因此,同时兼顾以顾客和竞争为中心来组织其经营管理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大多研究文献都从单一导向角度来研究产品差异化和竞争优势,或从竞争者角度来研究,或从顾客角度来研究。事实上,企业在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时,仅采取单一导向,很难取得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笔者试图从兼顾“竞争者”和“顾客”两者的角度来研究产品差异化战略,以图从新的视角来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相关途径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模型的构建

构建双导向产品差异化战略模型,必须找到合适的差异化要素。笔者认为,以产品层次分析为中心,以顾客需求分析、竞争者分析为导向,是比较可行的有效的实施途径。基于此思路,笔者构建了双导向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模型(如图):

三、模型的要素分析

模型(图)包括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三个要件和两个相关主体:即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三个要件或基本形式,和竞争者与顾客这两个主体。下面对这三个要件和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双导向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模型图

1.竞争者和顾客

竞争者和顾客是双导向战略的两个外部主体,也是双导向概念的根源。双导向中的竞争者因素是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比较对象,竞争导向的差异化是相对于竞争者的差异化,是构建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是顾客区别品牌、选择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双导向中的顾客因素是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最终实践对象,也是构建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思想根源,满足顾客需求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实施的终极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利益对于市场的依赖是竞争存在的外部条件。因此,企业间竞争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因此,制定和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时,竞争者因素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对竞争者分析可以为建立与主要竞争对手形成区隔的产品差异化优势提供实施方向。

笔者主张双导向战略,即意味着除了考虑竞争者这个重要因素外,顾客也是不可忽视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需求特征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大众市场逐渐分化、重组而呈现个性化市场特征。因此,顾客同样是产品差异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顾客需求是实施差异战略的重要源泉,差异化的优势最终要通过顾客来认可,并从这种认可中获得差异化优势。

基于这两种重要因素的考虑,笔者认为实施双导向战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产品差异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模型的核心是差异化要素,包括概念、属性、服务与品牌。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形式,相当于产品的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而品牌要素则是前三个要素的综合,即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品牌差异化是最终实现产品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因此,品牌差异化是差异化产品竞争的高级形式,是现代企业经久不衰的必经之路,也是众多国内外企业所共同采用的差异化战略形式。

(1)概念差异化

“概念”也可称作“观念”,实质是产品层次中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利益的外在表述。概念差异化要求用通俗、简洁明了和高度概括的概念含义,通过产品定位的突出和强化,来体现产品层次中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有积极意义,因为他们一般不是所购买产品的专家,所以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产品核心价值难以区分,只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并保持差异,就可以获得惊人的优势。

通过概念差异化来实施产品差异化在各行业中应用比较普通。例如,在房地产行业中,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人称“中国SoHo之父”,就是通过产品概念差异化来赢得房地产顾客市场的。潘石屹第一个项目就是从“概念”开始的,使得SoHo成了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北京的“现代城”成了前卫、另类的现代人办公生活最理想的居所。红石曾推出了许多概念:现代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等等。这些概念房的魅力远远胜过那些真真切切的样板间,它们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理念。

总之,产品概念的竞争只是产品竞争的一个方面,是深层次的产品竞争,是企业在产品差异化战略竞争中的重要选择。

(2)属性差异化

每一产品有其各种各样的属性,如质量水平、档次、样式、特色功能及款式等。产品属性差异化就是企业创造并提供出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属性方面的差异化。产品属性差异化是最直接的产品差异化途径。产品属性是企业开发产品时,通过对产品概念周密研究以及不断改进产品原型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为了提高销售量和利润,可以在产品属性上不断实行差异化策略,质量可以提高也可降低,特点可以增加或减少,式样也可以改变等等。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中记住并选购你的品牌,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出一种心理差异的优势。或者说,为了进一步强化差异化优势,乃至形成持续的差异化优势,只有通过更高级的差异化形式来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区隔。服务差异化,以及更高形式的品牌差异化是便是高级差异化形式的体现。

(3)服务差异化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项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并且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

差异化服务主要体现在附加价值的竞争。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特征,所以只要企业在服务上真正能够做出差异化,那么这一竞争优势往往就是难以模仿的。而且服务的附加和扩展,使得顾客由关注本行业产品价值的最大化转向提供行业外的补充性产品附加服务,这为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差异化的途径。

在全世界产品差异化日益缩小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就是信息化程度和服务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提供了契机。eRp、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手段就是正被广泛推广的有效的信息化工具。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借助于强大的数据挖掘专用软件,合理地解释当前营销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企业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时,自然不应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可能给服务差异化带来的强有力的辅助功能。

(4)品牌差异化

品牌是用以辨认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在现代营销活动中,企业之间的品牌竞争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整个产品层次的竞争。产品的概念、属性、服务等方面的差异都要体现在品牌形象的差异上,而且,企业竞争优势在营销环节上最终要通过顾客的忠诚来实现,而顾客忠诚往往就是通过对品牌的认知偏好来建立的。产品属性差异、服务差异等都能够被竞争对手模仿,但品牌差异化就难以模仿了。品牌差异需要创造心理差异、个性差异。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中记住并选购你的品牌,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出一种心理差异的优势。所以,品牌差异化是建立在概念差异、属性差异、服务差异等基础上的高级形式,它是产品差异化的最终途径。

四、差异化要素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

从双导向的战略角度考虑,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与品牌差异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与竞争者相比,产品差异化可以获得差异化优势;对顾客而言,可以传递差异化价值。在这二者中,为顾客传递差异化价值是最终的途径,这与波特的竞争五要素模型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是竞争者与顾客并重的双导向营销观的体现。

五、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

如前所述,差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竞争优势,同样,作为差异化战略形式之一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自然也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们研究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归宿。

总之,在该模型中,通过对竞争者、顾客需求要素来获得产品差异化构思的源泉,并通过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最终形成品牌差异化来实现产品差异化。这些产品差异化的不断形成,以及品牌价值的不断积累,最终铸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六、产品差异化要素、竞争者、顾客与差异化战略的统一体

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及服务差异化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时,它们是相互支持、相互呼应的。同时,这些差异化要素的实施也与竞争者、顾客的现状密不可分,或者说,其实施以竞争者所实施的战略、顾客的需求与偏好等影响因素为依据。忽视了竞争者,差异化就缺乏了比较对象,自然就无差异化可言;忽视了顾客需求,产品不能投顾客所好,就得不到顾客认可,即使是与对手形成了差异化的产品,也不能贡献企业的竞争优势,即这些差异化是非有效的差异化。总之,概念差异化、属性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及品牌差异化这些差异化因素或基本形式,与竞争者、顾客因素共同构成了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时所应考虑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成功的差异化战略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这些因素的成功组合与设计者。

统一“鲜橙多”可谓是这些因素有效组合、设计与实施的典范:2001年3月,统一推出“鲜橙多”,进入了市场与竞争都在高速膨胀的果汁市场,以颠覆“果汁”传统,定位于“果汁饮料”的概念差异化,以不同于传统的近乎100%纯果汁的清淡口味的属性差异化,以优秀终端的服务化席卷全国市场,不到两年时间便登上了果汁行业的头把交椅。“鲜橙多”概念差异化的核心体现于其浓度的变化上,它通过将果汁的浓度调低,将近乎100%纯果汁浓度调至13%,因而在属性上有了较大的功能性创新变化(更具解渴功能),并依据此属性差异化,由“果汁”概念创新出了“果汁饮料”概念。“鲜橙多”的成功除了体现在差异化要素上以外,还体现在对竞争者分析、顾客需求状态的研究上。“鲜橙多”进入市场以前,中国果汁市场上的产品功能太单纯,口味也太单调,虽然消费者青睐纯果汁的健康元素,但对纯果汁的口味并不易接受,反倒对于果汁饮料的口味十分喜欢。当“鲜橙多”以低浓度(13%)的口味面市时,就收到了奇效。这种奇效的根源在于产品的差异化与消费者需求的迎合。“鲜橙多”不仅借“果汁饮料”开辟了一个新的类别市场,还由此与市场第一品牌――汇源的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从而避开了与之正面竞争。由此看来,“鲜橙多”依据市场需求与竞争者现状,开发出了具有属性差异化的产品,并基于此差异化进行了概念上的创新,在辅以差异化服务的条件下,创造了统一卓而不凡的品牌形象,因而,非常成功地实施了产品差异化战略,建立了统一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三因素及两主体的分析角度来看,产品差异化战略在此意义上,就是基于顾客、竞争者、产品(它将前两者与战略实施者相联系)这三者的战略,其意旨在于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而形成的差异化的品牌,来最有效地建立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省略.cn/chinese/jingji/96287.htm

[2]高炳华: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5,(04)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2

摘要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概念演变与发展的讨论,分析我国内控概念的创新,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概念创新

一、我国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内部控制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所存在的差异,基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监会2001年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的定义:“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

2.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对内部会计控制作出如下定义:“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3.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6月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在上述内部控制的定义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互交织的一个系统;其二,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三,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创新

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中所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是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在与国际内部控制体系趋同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由制约观念到发展观念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更加关注于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一个企业发展来看,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方向,企业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也不例外。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在目标中体现了“战略目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内部控制概念,这是一个突破,使内部控制可以从战略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二)由借鉴国际到自主创新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是在研究国际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和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标准,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而且在制定过程中,虽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但其在全面起草阶段深入各大城市的近30家上市公司、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初审修改阶段,又邀请中石油、中石化、中航一集团和国际咨询公司的专家学者对起草的各项控制规范进行了初审把关,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由会计控制到综合控制

控制规范若仅仅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层面上,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还不够强。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所以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由原来的会计控制转变为综合风险控制,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由人为分割到一体化推进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对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理论的引进、完善和实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纵观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仅注重其操作性,指导性,而且更加注重各部门间的协调,统一认识,逐步形成了以公认内部控制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三、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完善

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中所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充分汲取了各国的精华,考虑全面。但是,还存在着改进与发展的空间。

首先,在报告目标方面,摆脱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误区,使报告目标为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服务。其次,在合规目标方面,本文认为我们不仅仅需要遵守外部的法律法规,遵守内部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同样重要。最后,内部控制目标层级关系的完善。虽然我国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层级关系,应该进一步强调战略目标的地位。战略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它可以从总体把握全局,其他几类目标都应当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为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上海会计管理.2000.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3

关键词:竞争战略战略管理竞争情报

StrategicmanagementofenterprisesandCompetitiveintelligence

abstract:Strategicmanagementisderivedfrommarketcompetition,isnewstageof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Competitiveintelligenceisoneofthemostimportantcompetitiontool,isfoundationofstrategicmanagement.Basedontheconceptsandtraitsofstrategyandtactic,discussestheproblemsdealingwiththestrategicmanagementandcompetitiveintelligenceindetail.

Keywords:CompetitivestrategyStrategicmanagementCompetitiveintelligence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较量的成败,所以,关于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现代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受到现代企业的关注。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核心问题,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

1企业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及其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军事术语的战略一词逐渐用于经济领域。70年代,以哈佛商学院为渊源的一股战略研究热潮风行美国,80年代,michaele.porter等学者的开拓性工作不仅推进了战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迄今,战略及战略管理在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在实践界的认同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受到企业界的热烈反映。

在军事上,战争的胜利既有赖于战略又有赖于战术,良好的战略和高超的战术都是必要条件,仅有其中之一是不行的。在商业经济活动中,战略和战术同样是互不可缺的。但战略与战术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将首先讨论两者的概念、区别和特点。

1.1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概念和区别

在经济界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战略表示重要决策,战术表示次要决策;战略是长期的,战术是短期的。这些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者的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上难于鉴别,因此,我们采用将军事上的概念移植到商业中的作法来界定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概念。在军事上竞争战略是关于战役的地点、时间和条件的决策,而竞争战术是在战役过程中有关兵力的分组、行动的决策;或者说竞争战略指明的是在哪里(where)与敌人作战(竞争),竞争战术指明如何(How)去实施。那么,用在经济活动中,竞争战略就是关于企业在何处的选择,包括地域、产业和部门的选择的决策;竞争战术就是关于企业战略实施如何具体执行的决策,包括有关职能部门的各种事情:管理、科研、生产、营销、会计等等。例如:tCL欲进入新的产业——it产业的决策就是竞争战略决策。而进入后,在广告宣传上,是通过电视还是通过报纸进行产品推销的决策就是竞争战术决策。

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凭借实力进入某地、某产业和某个部门并在其中确定自己的竞争目标与方针,以指导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竞争战术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战略性竞争策略指引下,制定出能够捕获市场机会的能够发挥其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措施与计划,最终赢得竞争市场。

1.2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特点

竞争战略的特点是:战略不仅受环境力量和资源可得性影响而且受战略的决策者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作为企业的关键管理资源要素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战术的选择或制定。

竞争战术的特点是:战术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战术的创新,不仅可以很好地使企业的竞争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的动态管理资源要素,连接着企业的竞争目标与竞争市场,影响着战略实施的结果,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2战略管理

2.1战略管理的含义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的深入,出现了战略管理的概念,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着手重视战略管理,学术界也积极探索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战略管理的提出和运用,不仅使战略研究更加科学、全面、系统,而且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于来讲,战略管理则是研究企业高层管理者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价企业竞争战略和战术,以使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和避开外部威胁,达到企业竞争目标的动态过程。

2.2战略管理的阶段

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process)包括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战略制定——包括确定企业任务,分析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战略制定过程所要决定的主要问题有:企业进入何种新产业?放弃何种产业?如何配置资源?是否进入新的地域?是否扩大市场范围?是否扩大经营或进行多元经营?是否进行合并或建立合资公司?如何防止被敌意接管?由于没有任何企业拥有无限的资源,战略制定者必须确定在可选择的战略中,哪一种能够使公司获得最大收益。战略决策将使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和技术相联系。

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公司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雇员和配置资源,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战术,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也就是战略实施阶段。战术运用活动包括培育支持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制定预算,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种行动。方案和具体计划措施。战术运用往往被称做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实施意味着动员雇员和管理者将已制定的战略付诸行动。已经制定的战略无论多么好,但如未能实施,便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战术运用活动受企业中的所有雇员及管理者的素质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往往被看作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阶段,因此,在该阶段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环节。为激励整个公司的管理者和雇员以自豪感和热情为实现已明确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要求每个分公司或部门在战术运用阶段都必须回答诸如这样的问题:“为实施企业战略中属于我们责任的部分,我们必须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将工作做得多好?”

战略评价——这是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由于外部及内部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有战略都将面临不断地调整与修改,所以管理者需要及时地了解哪一特定的战略管理阶段出了问题,而战略评价便是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方法。战略评价活动包括: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正措施。战略评价是必要的,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保证明天的成功,成功总是和新的、不同的问题并存,自满的公司必然失败。

3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3.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图1是竞争情报的过程和竞争战略管理的关系。

3.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

(1)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

(2)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

(3)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

(4)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

(5)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4

关键词: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概念隐喻

一、引言

政治讲话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行为,它主要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政治立场,同时说服、激励、领导人民大众团结一致,积极向前。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讲话面对整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因此其话语应尽量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其演讲意图,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广泛使用隐喻。隐喻是一种语言思维手段,它借助简单、形象的话语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政治讲话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Jeffery(1996:57)指出:“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它们为行为框定了方向,政治家总是希望民众按照这个方向前进。”目前,很多学者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如陈勇、刘肇云(2009)对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进行了考察,指出美国政治家在使用政治隐喻时,由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或个人的社会经历、爱好等因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隐喻表达。姚雪丽(2009)探究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认为政治隐喻能够通过它的框架功能掌控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方式。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Lakoff谈到“wheneverinthisbookwespeakofmetaphor,suchasaRGUementiSwaR,itshouldbeunderstoodthatmetaphormeansmetaphoricalconcepts.”(LakoffandJohnson,1980:6)(李福印,2007:140)。也就是说,Lakoff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概念隐喻。本文正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进行探究,分析中国领导人使用概念隐喻的特征、原因,同时也论述概念隐喻在政治讲话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背景

概念隐喻理论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王文斌(2004a:6)提到,Lakoff&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就是指隐喻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王勤玲(2005:42)认为,一个概念隐喻是由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基本结构的映射。上述两种定义揭示了概念隐喻的本质,即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它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系统映射。

概念隐喻在政治讲话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Lakoff在《道德政治:保守派和自由派如何思考》(moralpolitics:HowLiberalsandConversativesthink)(1996/2002)中客观地分析了美国政治讲话背后的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来阐述两党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和政策(转引汪少华,2011)。贺梦依(2011)以2011年3月28日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的利比亚战争演讲为例,从框架理论角度阐述了概念隐喻的政治意识形态构建功能。郭超(2011)采用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中美两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动了中美政治文化的深层研究。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但对此类汉语文本的研究尚很缺乏。本文以国家领导人有关自然灾害、经济问题和针对青年的演讲、新年贺词为语料,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的特点和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的作用及诱因,揭示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概念隐喻的类型特征、认知分析及功能

从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的语料中,我们归纳出以下13类概念隐喻:

1.“人体”的概念隐喻

(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2)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道路”的概念隐喻

(3)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4)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家庭”的概念隐喻

(5)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

(6)全体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作业”的概念隐喻

(7)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8)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5.“标志”的概念隐喻

(9)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果实”的概念隐喻

(10)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战争”的概念隐喻

(1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2)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8.“书籍”的概念隐喻

(13)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篇章。

9.“音乐”的概念隐喻

(14)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发奋成才,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凯歌。

(15)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10.“建筑”的概念隐喻

(16)共青团不愧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17)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1.“工程”的概念隐喻

(18)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实施心理康复工程,高度重视人文关怀。

12.“机器”的概念隐喻

(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13.“戏剧”的概念隐喻

(20)祖国建设的艰巨任务为青年大展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

以上这些概念隐喻在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中广泛使用。其中,“家庭”“战争”“道路”“人体”的概念隐喻更为普遍。笔者拟对这四种较为常用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一)“人体”的概念隐喻

“人体”的概念隐喻是指把人体的相关物理特征或某个部位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中国领导人在政治讲话中经常用到“活力”“成熟”“成长”等与“人体”相关的隐喻概念。本文例举了“血脉”和“面貌”的隐喻概念。“血脉”指人体内流通血液的脉络,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用来隐喻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成分。“面貌”指一个人的容貌、相貌,本文所举例子形成了“灾区是人”的概念隐喻,把源域“人”映射到了“灾区”。

(二)“道路”的概念隐喻

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中常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必由之路”等隐喻的出现。文章所举“里程碑”是道路整体中的一部分。“里程碑”指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喻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道路”用来隐喻政治发展模式或原则,指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领导人讲话中的“道路”形成了“发展模式是道路”的概念隐喻,选择道路就选择一定的发展模式。

(三)“家庭”的概念隐喻

“家庭”是普通大众非常熟悉的词汇,原意是指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它在政治讲话中形成了“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同胞”和“儿女”是“家庭”中的成员,它们是“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中较为常见的隐喻概念。在映射过程中,“同胞”和“儿女”作为源域分别映射到目标域“香港、澳门”和“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在汉民族文化中,家庭及亲属关系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部分,“家庭”文化在汉语言思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其概念隐喻也极为普遍,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四)“战争”的概念隐喻

“战争”意味着战略、谋划,敌我关系,胜利与失败,它常常与一个国家取得政治、经济发展目的、实施规划等相关。中国领导人喜欢把战争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如同志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很好地证明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文例举了“战略”和“后盾”。“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了“兴国是战争”的概念隐喻,“战略”原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这里作为隐喻概念及概念隐喻的源域映射到“在国际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策略”的目标域。“后盾”把“国家”卷入了战争的范围,“后盾”作为原域映射到目标域“支援力量”。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出现以上概念隐喻的原因,一方面源于领导人自身知识和文化体验,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及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从自身体验而言,首先政治话语中出现了与“人体”概念隐喻相关的隐喻概念,如“血脉”“命脉”“成长”等。这是因为隐喻基于经验,人们在用概念隐喻时最容易联想到的是与自身有关的东西。其次,中国领导人习惯于用理性逻辑思维分析或看待政治问题,认识和感知世界。如很多政治讲话中都会用到“工程”“宏观调控”等字眼。此外,无论在政治讲话中还是在他们其他事务的会谈中,中国领导人习惯于用革命的思维来分析政治问题或是往往使用“战争”的概念隐喻,这与他们经历过战争或是从战争年代而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即一切应以大众利益为重。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人特别重视整体与团结,因此在政治话语中常用与“家庭”相关的概念隐喻。“家庭”意味着成员之间血脉相连,紧紧相依的关系,这符合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大国的整体形象。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价值观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或哲学基础,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讲求“和”与“合”,“和”是指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与团结,“合”用来强调主客体一致,即“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使中华民族讲求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与友好。

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除了用来表达某一政治观点外,还有贴近大众,激发大众情感,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如“战争”“家庭”等概念隐喻能唤起大众兴国强国的爱国心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此外,概念隐喻是认知功能的综合体现,它引导民众的政治倾向并向民众宣传政治观点。

四、结语

概念隐喻在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源于领导人自身的认知体验,更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中国领导人常用的概念隐喻的归纳分析,希望有助于促进政治话语这一特殊语言的研究,并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Jeffery,mandalbert,n.K.metaphor:implicationsand

applications[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spublishers,1996.

[2]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

[J].外语教学,2009,(1).

[3]郭超.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之批评性对比研究[D].上海:上

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贺梦依.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识解[J].外国语文,2011,(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

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5

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一体化”(integration)的本意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一体化概念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国家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法律或是整个社会的融合,是一个互相之间全面互动的过程。在军事领域,一体化的概念起源于“一体化作战思想”,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美军。美国国防部在1973年的《总体部队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一体化作战思想”,当时强调的是将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军队与地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总体部队”。实际上,从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70年代,一体化作战行动已初见雏形。在朝鲜战争和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中,都出现过陆上、海上和空中的空袭与反空袭、登陆与反登陆、空降与反空降等跨越多维空间的一体化作战行动,但因为战争的目的和军事技术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以某一军种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机械化合同作战仍占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军在作战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体化”概念的研究,在探索联合作战的一系列文件和出版物中不断提出了“一体化战场”、“一体化联合部队”、“一体化作战”等新理念和新概念,着手探索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新理论,仅联合出版物就几十种,理论探索和作战实践非常活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陆军联合空军提出的“空地一体战”理论的探索与实践。1982年,美陆军在深刻总结越南战争经验教训和对新型作战理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当年颁布的《作战纲要》中正式推出了“空地一体战”条令,这一新思想得到了空军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根据“空地一体战”理论,美国陆军和空军在防空反导、敌我识别、空中支援、电子战、精确打击、联合压制敌防空、空中联络和战区空运等31个领域的武器装备、协同关系、行动指挥机制等进行了联合研究和探讨,确定了相应武器装备的一体化集成改造方案,同时进一步确定了未来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发展方向和计划。根据与空军商定的计划,陆军对以m1坦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为代表的第3代火力平台、C3i系统和综合保障系统实施了初步的一体化集成改造,以切实满足“空地一体战”要求。

通过一体化集成改造,美国陆军C3i系统的侦察监视能力、指挥控制能力、信息处理和共享能力,以及主战武器装备的火力打击能力、防御能力、反应速度和与空中火力的协同能力均得到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陆军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在1991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战争中,美陆军和空军以其强大的目标侦察和监视能力、信息传输和共享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和陆、空联合火力打击能力,对伊拉克军队进行了精确有效的摧毁和瘫痪。这也使得在最后的地面战役中,美国陆军能以有史以来最小的伤亡(100余人)和最快的速度(4天)完成了对伊拉克约20个师的战役合围和歼灭,展示了其经过初步一体化集成建设后形成的强大作战能力,并由此掀开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序幕。

一体化作战理论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相继取得突破,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新军事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军队几乎都走上了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各种被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赋予了全新能力的新型武器装备层出不穷,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美军在前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日益重视一体化联合作战。从作战理论形成上,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的联合出版物增加到100多种,颁布了一系列联合作战条例条令,建立健全了联合作战理论体系,规范了各军兵种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准则、原则和手段。在装备建设上,也配套研制、升级改进和列装了大批信息化、数字化战术侦察、通信、指挥控制系统、主战武器平台、精确制导弹药等先进武器装备。在作战训练上,通过日常频繁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和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实践,最终在21世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应当指出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作为一场划时代的战争,虽然它本身较完美地演绎了“空地一体战”理论,但其本质仍是一场机械化条件下的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远未达到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和水准,却对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这一时期,美军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均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原则和模式,多次对所发起的局部战争进行了主动设计和大规模实践,强调通过构建一体化指挥控制平台和信息系统,实现陆、海、空三军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和协调统一的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各种作战力量、作战要素在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场空间的优势,从而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进程和最终结果,以微小的代价达成了作战目标。特别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高效的C4iSR系统较好地将侦察情报、通信联络、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种作战要素综合集成为一体,陆军作战部队在陆、海、空、天、电等全要素、立体化的支援和保障下,战斗力比海湾战争时期又有了成倍的提高。一线各级部队和主战平台也普遍配备了先进的战术C3i系统,能与上级指挥中心、战场保障分队、后方保障基地实现实时联通,提出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空中支援和装备技术保障需求,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态势感知能力、持续进攻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美军大胆派出了第3机步师仅1个师约2万人的兵力就直接攻入伊国土纵深,直取首都巴格达,并且一路所向披靡,不仅圆满完成了攻取和占领巴格达的任务,而且自身伤亡很小,成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经典案例。

一体化作战理论最新发展

“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日益引起美日等国的关注。美军认为,日益崛起的地区大国军事能力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挑战。基于这种战略判断,2009年9月,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提出了“空海一体战”概念。2010年2月,美国国防部的新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正式确认“空海一体战”这一联合作战新概念,将其纳入美军新型联合作战理念体系。该概念是针对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维护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行动自由而发展的一种新型一体化联合作战概念,其主要思想是解决未来可能发生在西太平洋战区的高层次军事行动准则问题,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其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旨在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作战能力,同时加强自身防御能力。

由于独特的原创性和极强的针对性,“空海一体战”概念一经提出在美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作为一种先导性的战役级作战概念,国防部迅速将其纳合作战概念体系,并专门成立了“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推进相关工作,一时间成为联合作战理论炙手可热的新亮点,倍受国防部领导重视和军事专家追捧。应该说,该概念提出之初确实为推动美军提升空、海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牵引美军空、海军相关装备及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该概念是由美国空军和海军主导制定,主要瞄准运用空、海力量战胜对手的“反介入”能力,为后续作战行动扫清障碍,可对于如何衔接后续作战行动和运用地面力量等没有充分考虑。这种状况引起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不满,尤其是在美军影响力巨大的陆军高层一直批评该概念太过于聚焦空、海军的作用,不断呼吁修订该概念以增进一体化联合水平。在未取得结果的情况下,美国陆军联合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司令部,于2013年建立了自己的“战略地面力量特遣部队”,并大力推动在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地面力量”办公室,与“空海一体战”办公室分庭抗礼的意味十分明显。

“联合作战顶层概念”的提出

2010~2011年,随着历时近10年的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和伊拉克战争落下帷幕,美国相继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军事战略》,提出了新时期美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总体战略思路与重点,宣布将不再主动参与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大幅削减未来10年的国防预算。其中,《国家军事战略》提出,将打造一支队伍精干、能力全面、部署灵活、决策自由、能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2020联合部队”作为军队建设方向。

在此大背景下,2012年1月,美军参联会了《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文件,明确把美军实施联合作战的领域从“空海一体战”的空、海、天、赛博四维空间扩展到陆、海、空、天、赛博五维空间,确定了陆军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地位。随后,2012年10月,美军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联合了《实现并维持进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概念》(也称“进入作战联合概念”),提出了美军地面部队对“进入行动”的初步构想,提出地面部队能够在对手区域地拒止的地区执行防空反导任务,或者通过实施空降(伞降)和空中突击(直升机)的方式,夺占立足点或其他关键目标,遂行“地面强行进入”等任务,矛头直指“空海一体战”概念的不足之处。不过,《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是高于“空海一体战”和陆军与海军陆战队提出的“进入作战联合概念”的上一层概念。该概念针对美军未来面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时如何实现“作战介入”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跨域协同”的作战思想,即在联合作战中通过互补、叠加使用不同作战领域的能力,使每一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并弥补其他领域作战能力的不足,从而在复合领域中建立优势,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行动自由。该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美军正在重新考量规划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年9月,美军参联会又在进一步广泛吸纳和总结近年来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了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顶层设计文件―《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首次提出“全球一体化作战”概念。这一最新联合作战概念指出,为适应“全球一体化作战”,2020年美军联合部队要在指挥控制、情报、火力、战略投送、战场机动、防御、后勤、伙伴战略等8个方面加强建设,概念的最终目标是在面临危机时,全球部署的联合部队能够通过建立、演变、解体、重建的一系列过程,快速整合自身和盟友在各个领域、层次、地域、体制内的力量,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比当前联合部队更加灵活、强大、足以应对未来复杂安全环境挑战的“全球一体化联合部队”,实现由目前的“全球区域化作战”向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作战”转变。

与过去的“联合协同”不同,《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和《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提出的“跨域协同”的主导思想是以“能力集中”取代“能力叠加”,其显著特点是将“空间与赛博空间作战与传统陆、海、空战场进行深度融合”,其层次和范围远远超出了“空海一体战”概念强调的海空联合作战的概念,这标志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从“联合作战”的初级阶段步入到“跨域协同”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概念的推动下,美国陆军又在《2013年陆军战略规划指南》中明确提出,未来陆军作为战略地面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加“灵活、机动、多能、高效”,同时保持一支“精干队伍”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未来“2020陆军”将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强调陆军将在未来远征作战、地面联合作战、“空海一体战”、特种作战、非战争军事行动等诸多领域发挥无可取代的核心和关键性作用。

“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升华

美军参联会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和《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所提出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概念与“空海一体战”概念有明显不一致的地方,对“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倡导者们形成了相当的压力。面对如此情况,2013年5月,美国防部“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正式了《“空海一体战”:军种协作应对“反进入/区域拒止”挑战》的报告(即“空海一体战”概念9.0版),全面系统阐述了“空海一体战”概念的理论发展和实施计划,旨在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对全球公域所构成的挑战,目标是发展网络化、一体化部队,并通过遂行全纵深攻击行动,扰乱、摧毁和击败敌军部队。它要求在陆、海、空、天、赛博5个相互依存的作战领域遂行“跨域行动”,促使美军联合部队进行优势整合,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势互补,确保向作战区域投送军力,完成特定任务。

新版“空海一体战”概念基本认同了《联合作战顶层概念》和《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提出的“跨域协同”思想(只不过它表述为“跨域行动”),并且承认了未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未来“空海一体战”中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空海一体战”的倡导者们认识到,要实施全领域的全维作战,许多陆上作战行动仍然离不开陆军。美国陆军不仅可以负责网络空间战、弹道导弹防御作战以及防空作战等防御性行动,还可以提供如敌后特种作战等更灵活多样的进攻作战手段,陆军的近距离打击和特种支援与空军、海军的防区外攻击相配合,将使对手更难于防御。这使得该理论由原来的海-空联合作战理论,向着空军、海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诸军种通用的作战理论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不过,由于近年来“空海一体战”概念发展仍过于聚焦空、海军的作用,片面强调“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使得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用不明显,概念的牵引力还不够强,在平衡度和联合性上也有欠缺,加之在落实过程中未能有效促进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水平的跃升,这导致国防部高层领导的不满日益加深。2014年10月,主管采办、技术与后勤的国防部副部长肯德尔上将就公开表示对该概念“失望”,并批评该概念没能推动美军迈向更高程度的联合互操作性。

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美国国防部终于启动了对“空海一体战”概念修订工作。2015年1月8日,国防部正式宣布将“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正式更名为“全球公域进入和联合机动”概念(Jam-GC),并宣布原直属国防部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撤销,由美军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组织并领导Jam-GC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由联合参谋部主管联合部队发展的职能机构(J7理事会)负责监管和Jam-GC的制定。这标志着美军在原“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基础上,立足美军整体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了其内容和内涵,将地面力量和两栖力量与空、海军一起纳合对抗“区域拒止”威胁的能力。“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的更名并不代表它的死亡和终结,而是恰恰是实现了原创概念的升华,这必将更有力地推动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水平由“军种联合”向“跨域联合”的跃升。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6

作者:熊力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电话:15828512734学历:硕士研究生籍贯:重庆研究领域:管理会计

摘要: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研究者们地广泛的关注。不同的战略导向要求的管理控制系统有不同的设计,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管理控制系统也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实证研究及案例研究表明mCS的特定方面与战略存在相关性,这些方面包括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奖励体系、资源共享、mCS对战略改变的作用、交互式控制和诊断式控制的选择

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研究者们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mCS的设计应支持特定的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Dent,1990;Samsonetal.,1991;Simons,1987a,1990)。拥有良好绩效表现的企业,其组织环境、战略、组织结构、组织系统之间是相互匹配的(Govindarajan&Gupta,1985;Govindarajan,1988)。关于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将战略才作为mCS的一个影响变量纳入研究,探讨管理控制系统某些方面与特定的战略之间的关系(Simons,1987a;merchant,1985b;Govindarajan81Gupta,1985)。另一条线索是探索mCS对战略制定、实施过程的支持作用。(Simons,1990;Roberts,1990;archer&otley,1991)。

一、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控制行为古已有之,但是对管理控制系统权威的定义始于anthony――“那些正式的、系统发展地,组织范围的数据处理系统,用来帮助管理控制――管理者确保资源有效力和效率地获得以实现组织目标”(Robertn.anthony,1965)。这个定义不仅将后续研究锁定在将mCS视作包括计划的会计控制、企业行为的监控、绩效评价,及综合的系统,也人为地将管理控制从战略控制、任务控制中区分出来。mCS也被定义为影响行为的过程(Flamholtzetal.,1985)。管理控制是一种促进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及组织单元合作的机制,使其能够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ouchi,1979;Flamholtz,1983)。随着人们意识到mCS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mCS的传统定义不再能够满足研究和实务的需要,mCS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拓展。Goold和Quinn(1990)对战略控制作出了定义,认为战略控制是制定衡量基准,和形成包括非财务信息的短期绩效指标,而短期绩效指标根据长期战略目标制定。

近年来,基于权变的研究关注到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Challis等认为mCS设计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中关注资源的配置上。在实施战略的有效性度量方面,主要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指标体系来构建。Baines和Smith(2003),Bisbe和otley(2004),与auzair和Smith(2005)均对较难度量的非财务指标控制体系的设计做出了探索。Chenhall(2003)指出应用例外事项为基础进行研究可提供不同的视角来帮助理解特定组织背景中管理控制系统的可能性。ahrens和Chaoman(2004)采用实地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区分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其中能动性的潜在运行原理包括:修正、内部透明度、整体透明度;文章指出虽然各项活动进行了规划和控制,但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增强灵活性,通过增加过程、环境的透明度来提高工作绩效。Davila(2006)提出各种管理控制系统的主线主要取决于该组织已经选择的系统。Sandino(2007)研究发现管理控制系统的选择反映公司的战略,并且公司如果能够更好的选择公司最初的管理控制系统,那么他们的战略地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二、企业战略

战略有多种定义。例如,mintzberg(1978)认为战略是关乎组织未来的决策方式,且其贯穿于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之中(miles&Snow,1978)。Johnson(1987,pp.4-5))认为战略决策发生在所有层次的管理活动中。战略决策与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方向,组织活动范围,组织行为与外部环境、资源能力的匹配,组织内部重要资源的配置,及对组织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考虑等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战略是对其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包括选择业务领域(如进入或者退出),最佳的组织架构,融资方式的决策(Johnson&Scholes,1989,p.9)。战略实质上是选择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将企业能力转换为竞争优势(andrews,1980,pp.18-19)。竞争战略与组织所有战略业务单元有关,竞争战略是关于战略业务单元如何在特定行业内参与竞争,及在竞争中的自我定位的谋略。经营战略是关于组织各部分的功能如何发挥作用以保障特定业务战略的实现和组织竞争力的获取。大多数关于mCS和战略关系的研究都以业务战略为研究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mCS与经营战略(尤其是制造战略)的关系。

三、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

基于权变的研究认为,不同的战略导向要求的管理控制系统有不同的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LangfieldSmith,1997)。archer&otley(1991)也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要考虑其他环境因素,这样,战略可以视为环境因素对管理控制系统产生影响的媒介。一个有较高收益的企业,组织环境、战略、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之间一定是互相匹配的。这一角度的研究强调战略对mCS的影响,战略的概念被确定在进行战略选择层面。这个概念考虑的是既定战略下的mCS的匹配问题(Fahey&Christensen,1986),且仅考虑有意战略(mintzberg&waters,1985)。在这些研究中,mCS更多地被认为是战略实施系统和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从这个概念进行的mCS的研究是从静止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是特定系统的存在或不存在,及其技术特性、设计(Chapman,1998;Dent,1990)。

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强调mCS对战略的影响。同样,战略的概念被确定在进行战略选择层面,有时候是以战略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研究对象是战略选择(e.g.Chenhall,2005;Chenhall,2003;marginson,2002)。还有一部分文献用创新、组织学习等从战略能力来进行研究(e.g.Bisbe&otley,2004;Davila,2000;Kloot,1997)。此类文献认为战略也受mCS的影响,从过程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将战略的概念拓展到紧急战略的范畴(mintzberg&waters,1985)。这些研究认为mCS在战略制定及在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持续地发挥着作用。从这个概念进行的mCS的研究是从动态的角度,且关注的重点是mCS的诊断式使用和交互式使用(Chapman,1998)。

主要参考文献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7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广告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80-2

一、绿色广告营销的概念

绿色营销通常是指致力于改造业务流程来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实施,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统一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一系列活动,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广告营销的基本内容

第一,绿色概念。绿色概念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基础思想,只有良好的、独特的企业绿色理念的建设,保证绿色营销。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绿色观念的培养。

第二,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载体。绿色产品营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绿色产品营销的整体概念。根据产品营销的整体概念,绿色产品营销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核心产品营销:绿色产品营销保证消费者实质利益。与传统产品营销相比,增加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的核心概念。如绿色冰箱,满足消费者的环保,节能,方便的需求。二是形式的产品的营销:绿色产品出现在市场时,物质的身体,包括绿色产品的质量、功能、款式、品牌、绿色包装、绿色商标。三是产品营销的延伸:这是一系列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好处,如绿色运送,绿色服务,绿色运输、绿色修复、绿色保障等。其次,绿色产品营销的生命周期。

第三,绿色广告促销。绿色广告是指通过媒体对大众宣传绿色产品知识,通过绿色广告媒体产品、绿色企业和其他相关内容推广到大众,引导消费者的兴趣以便其了解绿色产品,接受并最终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营销人员的推销和推广,现场销售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并演示产品、促销产品,起到绿色信息的宣传作用。

三、绿色广告营销实施

绿色营销实施流程可以简单地以S-C-8p来概括,其中S代表战略,C代表文化,而“8p”策略则是代表绿色营销中的实施手段。具体来讲:

(一)第一,“S”即StRateGY战略。绿色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绿色消费、绿色法规和各种绿色潮流在内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实现企业的生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制定并实施企业绿色管理的目标、绿色模式、全局性的途径和手段以及长期性和一系列的总体规划。

(二)第二,“C”即CULtURe文化。实施绿色文化,使绿色营销成为企业员工的绿色文化意识,使其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绿色营销计划和在销售过程中的措施,也使一个企业有安全的绿色营销氛围。

(三)第三,“8p”策略

poLitiCS(绿色营销明晰规则)。绿色战略、文化从总的方面指导绿色营销,但企业实行绿色营销还需要更加明细的规则来约束、规范绿色营销人员。

pRoViDeR(绿色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离不开绿色原料、绿色半成品等。绿色日化产品、绿色医药产品生产的关键之一就是获得稳定的绿色原料供应。实行绿色营销必须做好对绿色供应商的管理工作。

pRoDUCt(绿色产品生产)。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

pRiCe(绿色价格)。绿色价格反映出绿色成本,但同时也应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应考虑到它的社会效益。制定绿色价格不仅要把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而且要注意树立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利用人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追求健康的心理,综合各种情况,科学地定价。

pLaCe(绿色销售渠道)。日用消费的绿色产品,利润较低,需要大批量销售,采用广告效果好,价格较高的工业用绿色产品,宜采用人员推销方式。

pRomotion(绿色促销)。绿色广告旨在通过绿色媒体,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产品和企业等相关信息。

pUBLiC(绿色公共关系)。企业实行绿色营销要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治理,加强对员工及公众的绿色宣传和教育活动。

poLitiCaL(政府绿色政策配合策略)。政府通过立法对企业活动施加影响、进行调控。

四、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概念,它是企业以环保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在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营销活动。它是传统市场营销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层次延伸,也比传统市场营销意义更深远,更具时代性。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8

摘要:“治乱世用重典”可能存在一个可以令人接受的感性认识:既然轻刑无济于事,那就只好用重刑;用轻刑不能抑制犯罪时,用更轻的刑罚更不可能抑制犯罪。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分析犯罪率,指出如果犯罪率达到一个均衡点,更重的刑罚不会更多的减少犯罪的发生,这时司法机关如能从查处犯罪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能够减少查处成本,将对犯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博弈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犯罪率

引言:意大利著名学者恩里科·菲利曾提出著名的“犯罪饱和法则”,他指出:“就像我们发现一定数量的水在一定的温度之下就溶解为一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但并非原子的增减一样,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下,我们会发现一定数量的犯罪。”[1]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一个人参与犯罪的原因是犯罪这一活动(或职业)能为行为人提供比其他任何可选择的合法职业更大量的净收益。”[2]

一、引入博弈论

犯罪是行为。从犯罪的形式概念上说,犯罪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从实质意义上说,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无论从形式特征还是实质意义角度来描述,犯罪概念的基础首先是行为。古典学派强调行为本身的现实意义,认为行为是直观的现实存在;近代学派认为客观行为本身不具有意义,行为只是行为者人格的征表。然而确立犯罪概念是以行为的观念为核心,这点毫无疑义。

关于人们行为的规律,不同的社会科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这其中经济科学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即使有如此众多的对人们行为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都不能各自完成对行为规律的整体把握,对于行为规律的理解仍是不完整的、零散的。但是,作为对人们行为规律系统研究的博弈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正使这一局面得到极大改观。不仅如此,源自于数学的博弈理论“没有政治、道德的含义,它不作道德上的劝告,在伦理上是中性的”。[3]

二、建构博弈模型

“因为有犯罪并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4]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又分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不是预防犯罪人,而是通过对犯罪人科处刑罚来对尚未犯罪的社会成员起到警戒与抑制作用,预防其实施犯罪。特殊预防是通过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适用死刑、对其他犯罪人适用其他刑罚,或者剥夺其重新犯罪的能力,或者使其不敢不愿再犯罪来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5]因此,司法机关对于犯罪人科处刑罚是影响犯罪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在通过使用一个传统的博弈理论模型——标准形式博弈来模型化潜在犯罪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犯罪率是怎样受到影响发生变化的。标准形式博弈包括三个元素:1.博弈的参与人;2.参与人可能的战略;3.每一可能战略组合下参与人的收益。

在这里只有两个参与人:潜在犯罪人和司法机关。每个参与人可能选择的战略称为战略空间。潜在犯罪人和司法机关可能的行动范围是宽泛的,但在此模型中,每个参与人只有两个选择——犯罪和不犯罪,查处和不查处[注:此处的查处不仅指犯罪后被科处刑罚的查处,还包括犯罪前的预防查处]。标准形式博弈的最后一个元素是收益结构。在此构造的模型中,潜在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而司法机关查处了,潜在犯罪人将受到刑罚(此模型中刑罚为常量)获得-10个收益,司法机关因查处犯罪获得4个收益;潜在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而司法机关不查处,潜在犯罪人将因实施犯罪获得4个收益,司法机关获得0个收益;潜在犯罪人不实施犯罪而司法机关查处,潜在犯罪人获得0个收益,司法机关获得2个收益;潜在犯罪人不实施犯罪而司法机关不查处,潜在犯罪人获得0个收益,司法机关获得4个收益。

这样已经建构了一个标准形式博弈来反映潜在犯罪人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模型化这种相互作用时,还要考虑参与人拥有哪些信息。在潜在犯罪人和司法机关的博弈中,博弈双方都既知道自己的收益,也知道对方的收益,同时还知道可供自己选择的战略以及可供对方选择的战略。但是对方具体选择了哪一种战略,是双方都不知道的。这是一个具有完全信息但不完美信息的博弈。

用一个二元矩阵(每一格有两个数字称为二元矩阵,通常的矩阵中每一格只有一个数字)来表示涉及两个参与人的标准形式博弈,二元矩阵的每一格给出了相应战略搭配下每个参与人的收益情况。在图中,假定潜在犯罪人是行位置的参与人,司法机关是列位置的参与人,每格中的第一个收益是潜在犯罪人的,第二个收益是司法机关的。

三、求解犯罪率

以上已将反映犯罪率和刑罚关系的潜在犯罪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一个标准形式的博弈,接下来要求解这个博弈。先确认参与人可能选取的战略,然后预测博弈可能的过程。博弈是利用解的概念来求解的,解即为关于理性参与人将如何选择战略以及给定参与人的目标这些战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等。求解博弈即为确认参与人将选取哪一个战略的过程。

在这里需要对参与人如何决策做出一个基础性假定:参与人理性是指相对于更低收益的结果,参与人总是更偏好于更高收益的结果。有了这样一个参与人理性的假定,就可以来确认潜在犯罪人和司法机关可能选取的战略了。在这个博弈中,潜在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将获得-10或4个收益,这取决于犯罪是否被查处;不犯罪获得0个收益;司法机关选择查处犯罪将获得4或2个收益,不查处获得0或4个收益,这取决于潜在犯罪人是否犯罪。

在这个模型中,无论是潜在犯罪人还是司法机关都没有一个不论对方选取什么战略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最好战略的占优战略。另一个求解博弈的方法得到的解被称为纳什均衡,它是基于下列原理:在参与人将选择的战略组合中,每个参与人选择的战略都是对对方所选战略的最优反应;在给定对方战略选择的情况下,没有参与人能通过选择其他战略而使状况变得更好。一个纯战略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其中均衡状态下的战略是确定地运用的或者是以1的概率运用的。当纳什均衡只包括确定地运用战略时,这时就有一个纯战略均衡。除纯战略均衡之外还有一种称为混合战略均衡,其中均衡状态中每个参与人随机地在许多纯战略中选取一个战略。由于无法确定哪个潜在犯罪人会真的实施犯罪,也不能让司法机关做到只查处犯罪不查处未犯罪,所以两参与人将选择混合战略。

那么如何找到该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只有当参与人选择任何一个纯战略都没有区别时他才会在两个纯战略中随机地选取。当潜在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的收益超过不犯罪的收益时,潜在犯罪人将选取犯罪的纯战略;而当不犯罪的收益超过犯罪的收益时,潜在犯罪人就选取不犯罪的纯。战略。因此,只有当从两个纯战略中获得的收益相等时潜在犯罪人才愿意选取混合战略。司法机关同理。

回到矩阵图可发现,除非潜在犯罪人不犯罪,否则司法机关选择查处就更好;除非司法机关查处,否则潜在犯罪人选择犯罪收益更高。用p来表示选择犯罪的犯罪人占潜在犯罪人的比例即犯罪率,相应地不犯罪的人数占1-p。用Q来表示司法机关查处的概率,则不查处的概率为1-Q。

对于潜在犯罪人的犯罪率为p不犯罪的为1-p,则司法机关从查处犯罪中获得的收益为4p加上2(1-p),这一数量可能大于或小于司法机关从不查处犯罪中获得的收益,这取决于p的数值。

只有司法机关从犯罪中获得的期望收益与不查处犯罪获得的收益相等时,司法机关才会任意选择查处或不查处的战略。司法机关从不查处犯罪中获得的期望收益为0p加上4(1-p)。二者收益相等,求得p的值是1/3。当1/3的潜在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的混合战略,司法机关在查处犯罪和不查处犯罪之间就是无差异的;给定潜在犯罪人的混合战略,司法机关采取的任何战略包括混合战略都是一个最优反应。

对于司法机关以概率Q查处或1-Q不查处,则潜在犯罪人从犯罪中获得的期望收益为-10Q加上4(1-Q),从不犯罪中获得的期望收益为0Q加上0(1-Q)。同理,当潜在犯罪人从实施犯罪和不犯罪获得的期望收益相等时,潜在犯罪人才会选择任意战略,这时求得Q的值是2/7。

四、分析犯罪率的变化

(一)加重刑罚或提高犯罪成本

在原博弈中,潜在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被查处受到刑罚获得的收益为-10,现在将刑罚加倍即-20。加重刑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犯罪的发生,这样的目的是否能达到?

用二元矩阵图来表示刑罚加倍后的博弈,如下图:

用p*来表示犯罪率,不犯罪的为1-p*,则司法机关从查处犯罪中获得的收益为4p*加上2(1-p*),从不查处犯罪中获得的期望收益为0p*加上4(1-p*)。二者收益相等,求得p*的值是1/3,与刑罚加倍前的犯罪率相同。

观察二元矩阵图可得出,行位置的潜在犯罪人的犯罪率与列位置的司法机关的收益相关。因此,无论是用加重刑罚还是提高犯罪成本来减少犯罪收益的方法对犯罪率都没有影响。

(二)提高查处收益或减少查处成本

既然犯罪率与司法机关的收益相关,可以通过降低查处成本或者提高查处犯罪获得的收益来降低犯罪率。

如将提高查处犯罪获得的收益至5,此时求得的犯罪率为2/7,比原犯罪率1/3小。

假设降低1个查处成本,则原查处收益从2增加为3,求出犯罪率为1/5,也比原犯罪率小。

五、小结

博弈具有相同的参与人和相同可供选择的战略时,通过改变参与人的收益情况可以改变战略均衡解。例如,为了减少司法机关的工作量,可以加重刑罚(刑罚加倍后的博弈中,求得的司法机关查处概率为1/6,相较于刑罚加倍前的2/7小)。当然,将结论运用到现实中,还必须考虑到现代刑法精神,不能为了降低查处成本减小犯罪率,就再来个“连坐”制度。

就像所有的模型一样,博弈理论研究从给定社会状态的简化入手并通过舍弃与所研究问题无关或关联度不太高的许多细节而进一步深入。尽管对于模型做了很多假设条件,这可能导致与现实情况有所出入,但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问题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

[3]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4]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9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是我国推行中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被看作是实现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之路,是中等教育有序化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然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六路大军的发展模式,六路大军主要包括:职业大学、重点中专、民办高校、中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五年制中职试点、本科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力求六路大军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增加中职院校的数量,还要扩展就读的人数,中职教育必须占到中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必须与普通高校的数量和质量相当。但是,我们面前的发展现状则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缺乏明确的、科学的、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应对高教大众化挑战的过程当中发展方式显得非常粗放,使得餐饮从业人员在技能上不落于下风但是在道德素质上却存在着缺失。在高教继续扩招的趋势下,中职院校也在扩大招生范围、名额,仍然继续保持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以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技能方面能满足行业的要求,而道德素质却无法满足行业要求。餐饮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始终是与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烹饪专业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可能导致的是给人、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中职院校所培养烹饪专业人才在经济发展中也就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2中职院校德育基本原则

德育的概念是对德育本质的充分体现。想要真正明确德育的概念,首先要对德育的本质有所研究,才能对德育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德育的实质是对“德”的修炼和培养,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相关的社会、阶级要求,设计目的和计划,并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导,使得受教育者能够积极的认识、体验、亲身实践,来塑造他们品德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要培养的“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所谓“小德”(即道德品质)和“大德”(即政治品质)“。小德”是指道德品质“,大德”则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相关品质。在我国先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在教育学、德育学的范畴内,德育所说的品德一般指广义的“大德”。所以说,德育也是一种品德教育,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在内。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在德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流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教育篇》当中对德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对于德育这个概念,也存在相应的引申意义,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国内研究界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观点把德育当作道德教育;而另一种观点则保有“大德育”的概念:国内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是一个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3中职烹饪专业德育工作改革建议

中职院校发展战略主体必须准确地制定战略思想,并且时时充分把握战略思想,才能够保证拟定的战略目标、制定的战略措施、实施的战略方案不与预期的方向相悖。中职院校发展战略思想提出语言精练、高度概括、切实反映中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的要求。

(1)满足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中职院校本来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中职院校只有在它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时候,才能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欢迎,中职学校本身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中职烹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餐饮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被服务人群的欢迎,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本身才能得到相应发展。

(2)全面构建学校内外部的系统化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中职院校整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将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就必须着眼系统的结构、系统好同外界的关系,还有学校系统整体同各个子系统的联系,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

(3)发挥德育优势、办出专业特色

战略实施的概念篇10

pSot行为循环与网络空间战略竞争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各种人类组织(如族群、国家、军队、作坊、企业等)活跃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行为及行为体。行为体根据内在需求产生行为,行为结果会反过来再影响行为体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了内在需求与行为结果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行为循环过程。无论哪一种行为体要想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必然要遵循“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怎么做?”这一行为过程,而这也正是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本质。笔者将这一行为过程进一步细化分解,提炼形成了“认知(perception)―战略(strategy)―行动(operation)―战术(tactics)”行为循环(简称“pSot行为循环”)。

毫无例外,美军的网络空间行为体也是如此。从pSot行为循环来看,从1969年9月2日阿帕网的诞生,到1996年7月美国国防部通过《科林格-科恩法》正式确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历时27年,美军进行了在网络空间的第一次行为循环,即早期网络空间的认知与实践,确立了以网络为中心的认知框架,将网络能力应用从战略、战役层面上的指挥控制,逐渐衍生为与武器系统互联,从而直接支持战术作战,特别是通过全球信息栅格的建设,初步建立了美军信息技术资源战略管理体制,为实现全军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

网络空间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在联合作战领域施展网络使能提供了重大机遇,美国国防部开始认真对待所有军种互联互通的联合一体化问题。如果以2014年3月14日美军网络司令部首任司令、有“网络大帝”之称的基思・亚历山大上将退休为时间节点,可以说美军又历时18年,完成了第二轮的“认知―战略―行动―战术(技术)”网络空间行为循环,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框架、战略框架、行动框架、战术(技术)框架,并形成反馈,对原有的内部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

美军网络空间力量建设与使用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网络战争,也不是维护世界网络和谐,而是超越了战争与和谐的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竞争优势。有了相对于其他大国的网络空间战略竞争优势,战争抑或和谐,就成了美军的某种选项,至于选哪个,无非是看当时国际安全形势下美国真实的内在需求了。

界定相关概念,形成认知框架

认知是通过知觉、判断、概念形成等活动获取知识、认识外界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网络空间、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力量、网络作战四个主要概念支撑了美军对网络空间的认知框架,也是美军对网络空间认知的最后结论。

美军对网络空间的认知经历了从“单纯的物理设施”到“既包括物理设施又包含电磁环境”这一复合空间的发展过程,而且把“网络空间”看成一个作战域,与陆、海、空、天具有等同地位,并开始探索网络空间作战域与传统作战域中的异同。美军还看到了网络能力与电磁频谱能力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两者的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两种能力的潜力,其中还包括情报能力及其融合问题。

这种对网络空间的认知,使美军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空间既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并与陆、海、空、天四个作战域相互依存,且贯穿于之中,这对如何运用网络空间力量给出了行动指南;对网络作战的最终定义,使美军清楚地认识到在运用网络能力方面,一大重要职能是支持联合作战,这也使得美军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行为(国家基础设施保护、网络战争等)和支持联合作战的网络行为(国防部信息网络运维、防御性网络空间作战、进攻性网络空间作战)分离开来,形成战略、战役战术层级的网络作战,并以此为目标建设网络空间力量。一名美军军官呼吁在作战领域慎谈网络战就是一个强烈的讯息。

在联邦政府层面,通过概念的界定,美国政府对网络空间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行动领域,美国的经济繁荣、国家安全都依赖于网络空间;第二,网络威胁是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网络空间的非对称性可能促使潜在对手利用网络空间获得非传统优势,美国必须对此保持警惕;第三,美国把网络安全纳入外交政策议题,旨在推动制定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维护这一国际公域的基本秩序;第四,网络空间威胁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技术的力量是不够的,也需要制度规范,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知,美国政府才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是网络空间的管理者,而不完全是网络空间的所有者,是网络安全的当然执行者,但核心角色是业务组织协调者;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本质、对现物理空间的依附性特征决定了不能就网络安全讲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力量应该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等所有国家力量之中,才能发挥出其现实的能力,这也是美军网络司令部组建国家任务部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也是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最为深层次的原因。由以上的认知,美国才确立了目前国家网络安全领导体制战略框架,以及网络空间威慑战略和国际战略。

总之,在军事作战领域,对网络空间清晰的认知,解决了美军在网络空间“我们是谁?”的问题,这对美军在组织结构、作战样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网络空间这一概念的引入,使美军在陆、海、空、天四个作战域的作战思维与行动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第二,如何有效使用网络能力,引发了美军组织结构与指挥控制体系的根本性改变;第三,如何利用网络空间支持联合作战,成为美军网络空间建设的第一要务。

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战略框架

认知形成后,美军并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先做顶层设计,进行战略规划,制定全局性战略文件。这种战略管理与规划能力成为了美军网络空间优势的源流。

以2004年7月7日的第38号国家安全总统令《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为指导,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2006年12月制定,并联合国防部共同签发了《网络空间作战国家军事战略》。这是美军第一份,也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和权威的网络空间军事战略文件。该文件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网络空间的军事战略框架,包括美军在网络空间的军事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军事优势;以五个基本方式(信息作战、网络作战、动能攻击、法律强制、反情报)和六个使能方式(科技、合作、作战情报数据支持、态势感知、法律政策、人力)来确保实施。这一战略文件的签发,基本确立了美军今后在网络空间行为体的方向与目标,解决了“我们想要什么?”的重大问题。

以《网络空间作战国家军事战略》为核心的战略文件构成了美军网络空间行为体的军事战略框架,为下一步如何建设网络空间力量与如何运用网络空间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细化网络能力建设与使用原则,构建行动框架

2011年7月的《美国国防部网络作战战略》指导了美军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和行动,根据该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以及优先次序,美军细化了网络能力建设与网络能力使用原则,使美军网络空间行为体在企业化基础上向正规化网络空间作战迈进,从而清晰地勾画出其行动框架。

美军在网络空间具体的活动与行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网络空间企业化网络空间企业化就是要在网络空间打破军兵种界限,实现网络作战业务的高度统一,实现以光速作战。但就其深层次的概念来看,美军要做的不仅是对网络作战进行全面集成,还要对所有物理空间中跨任务域的作战业务进行全面集成,包括当前最为关键的电子战等,以实现在战略层面上总体筹划网络空间发展与安全,在行动层面上按作战职能分部门实施网络业务,在技术层面上使用统一构建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为网络能力的彻底“落地”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战术层级的指南。

网络空间作战正规化网络空间作战正规化突出强调将网络空间作战纳入到联合作战概念的框架下,以实现像现实物理空间(陆、海、空、天)作战那样的正规化。在本质上,网络空间作战正规化就是网空间力量的正规化建设与如何融合作战的问题,即能力的建设与使用问题。美军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空间能力生成体系,从“条令、组织、训练、装备、领导力与教育、人员、设施”七个方面进行网络空间力量建设,以2013年2月颁布的《网络空间作战》为指导,实现网络空间“常态化、军事化”,以确保在执行作战任务期间数据的有效传输,达成网络空间作战对联合作战的支持。

正是在这种可操作性强的行动框架之下,美军解决了“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即:将网络空间视作“作战环境”,通过在网络空间攻防作战,达成制网权,其总体能力体现于网络攻击、网络情报与态势感知三个方向能力的综合集成;将网络空间视作传统作战的工具或者“倍增器”,利用网络空间的优势能力,通过再造传统军事作战中的电子战、航天作战、无人机作战等,构建支持联合作战的联合信息环境,提升传统作战效能。同时,也为“我们怎么做?”指明了技术路径。

发挥技术优势,建立战术(技术)框架

在网络空间,先进而成熟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无疑是网络空间所有活动与行动的根基。美军在业已建立的《国防部体系构架》《国防部业务企业化转型构架》基础上,不断优化相关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建立联合信息环境为重心,明确了当下的战术(技术)发展框架,以提升作战效能,增加网络安全性,提高网络资产与人员使用效率,解决“我们怎么做?”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网络空间行为体在战术(技术)层级,注重的是以作战概念牵引网络空间武器装备与技术的发展,而非“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通过对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与提升,进一步促进对网络空间的认知,进而影响网络空间作战概念的发展。正如在1993年7月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马歇尔用“军事革命”代替了“军事技术革命”一样,“技术的发展使这种特定的军事技术革命具备了可能性,只有在新的作战概念被提出之时,革命本身才会被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新的军事组织已经被建立了起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