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决策研究十篇管理决策研究十篇

管理决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56

管理决策研究篇1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环境会计现代生产函数

一、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现状

1、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概念

在许多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并未有明确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即为企业环境行为或者企业环境行为的结果,而张劲松(2008)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对来自利益主体的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手段的总称。周曙东(2011)则把其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已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定义主要强调对企业自身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消减。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现代组织体系中重要的成员,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同时,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环境行为是指组织基于其环境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对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的结果。结合现代社会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所进行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研究视角

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机制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兰竹虹(2008)、孟庆峰(2010)等就从政府、公众、市场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角度主要是讨论企业对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的遵从情况;从公众与市场角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公众、市场产生的环保要求的响应;从企业内部视角则主要是研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在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李富贵,甘复兴等(2007)从相关的市场导向、制度措施、知识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并认为可以基于这些方式来诱导企业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张劲松(2008)则通过把企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成内外两大类,通过各子类不同组合,形成企业行为决策的不同情境。当组合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当内外环境恶化时,企业考虑到自身环境管理成本等问题而采取不作为态度;而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时,企业则履行着不自觉的环境保护义务。这说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备协同关系,形成aa特点的行为反馈机制,即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策略;差的经营环境,企业则倾向于采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缩减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周群艳、周德群(2000)根据企业行为环境友好程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自觉三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性质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此外,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王军(2009)采取主、客体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客双方,企业和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应该从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价值伦理两方面着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充分,国内由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原则性的,很少有具体量化标准,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也有限。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学界目前主要是结合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企业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频数等因素与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刘艳娜、林伟明等(2011)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关系。贺灿飞、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昆明市环保部门重点监督的污染企业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企业所有制、分行业的企业经营期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关系。

总体上,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企业环境管理预警机制与决策机制还有待建立。

二、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已有所关注,但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和利用也比较欠缺。目前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公众与社区以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所有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公司制度等。尽管在实证和定性方面,学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关结论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利润,但单纯的会计利润目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衡量指标也是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得出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分为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企业生产函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五个主要方面。

(1)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企业经营核算仅仅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把环境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收益情况纳入会计利润的核算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核算,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采取一些过激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短期来看,这种核算方式导致营利性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这会使得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较多的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行为并未得到经济上或者政策上的补偿和认可,其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热情和动力将逐步消退。

(2)古典生产函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函数是指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可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企业的生产函数公式如下:

Q=f(L、K)(1)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理论证明,实际的产量与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向关系,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产出的增长往往是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使得这种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利润衡量标准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内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这种依靠加大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政府作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长期经济发展优先的战略取向上,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基本上是消极被动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3)企业规模负效应。孟庆峰、李真(2010)参考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企业规模是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刘燕娜、林伟明等(2011)对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英华、张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环境友好运营才能得以开展。”根据2011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近900份报告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占45.2%;其次为民营企业,占24.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13.7%。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大,而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尽管如此,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是在古典生产函数模型和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规模越大,投入生产要素越多,会计利润就越丰厚,进而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生产函数所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环境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入。这导致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规模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方面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企业规模的这种负效应不一定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前,这种效应将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说过,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习惯把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当成“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环境代价更多的是由整个社会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单独承担。这导致企业都缺乏不污染的动力,因为不必承担污染成本,污染越严重的企业反而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不友好行为产生动机。当然,对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才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目前学界实证研究结论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有所背离,可能是因为目前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于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环境管理行为是否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很值得商榷。国外学者就曾通过对全球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相比大企业,微型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面,态度往往更为消极。中小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其环境管理行为的改善并不明显。同时,相关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规模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差异。

(4)企业成长性影响。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数量达到670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环境管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即形成aa行为响应模式。从博弈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目前的成长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的企业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决策往往会从长计议,更多决策者可能会放弃“搭便车”或是“机会主义”心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

(5)企业所属行业。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企业所属行业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贺灿飞、高翔等(2010)对昆明市相关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营时期长短与其环境保护行为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化工行业的研究表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主体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达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可见,企业所从事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是由于他们当中多数都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相关协议要求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长期忽视带来的环境负债的偿还,整个社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监督管理制造业。化工行业则可能由于行业特殊性受到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企业不得不在环境行为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张英华等(2010)把制造业环境友好运营的演进历程分为了环境依赖阶段、环境忽略阶段、环境适应阶段与环境友好阶段,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环境好友阶段。并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求整个制造业能够研究和利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理论与生产制造技术。可见,行业协会或者行业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传统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中,古典生产函数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消极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主体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企业环境管理,主动性管理缺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核算获取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以及生产运作实际的相关信息,在行业标准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搭建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平台,并借此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这种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决策效率与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再认识

(1)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现代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这些国家的有关企业环境核算与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定义多数是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学者李永臣(2005)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并引用了徐泓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程序与财务会计一样,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确认、计量、报告,将环境事项确定为一项环境会计要素,并用货币确定其金额,最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李静江(2003)定义环境会计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郭玲(2003)指出环境会计是指将会计理论和环境理论相结合,把环境资源也看成企业的一种投入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方式,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些定义基本都包括了环境会计的要素和计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环境会计实务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提供了有关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更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绩效的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纳入了企业环境行为实施情况的科学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比单纯会计利润核算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尽管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务还不足,但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化消极管理为主动管理,偿还过去仅仅把企业看做是营利性组织而留下的环境债务,进而把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更长远的价值目标。

(2)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将短期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进企业财富增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创新都很迅速的时代,这一观点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对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长期关切来平衡对消费者利益的短期关切”。由于传统企业生产函数导致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以更符合现代竞争市场的理念来指导现代企业进行生产运作。现代生产函数如公式2所示。

Q=f(L、K、e)(2)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e是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见公式3。

e=g(B)(3)

其中,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根据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产出Q将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函数,而企业环境成本e又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即企业产出Q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增函数见公式4。

Q=f(L、K、g(B))(4)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只有现代生产函数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它将从理念上颠覆古典生产函数对经营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响,促进企业采取更多的集约型经营管理行为,按照现代生产函数模型,这些企业环境行为又将反过来促进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企业规模正反馈。基于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环境行为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或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又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采取越多的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据现代生产函数理论,加大对各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投入,即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环境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出,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企业管理层素质。企业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所独有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器官,由于其决策行为对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环境保护所持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管理者往往会在更长远的决策情景中进行企业相关决策。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因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情况的改善可以从提高管理层素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视。

(5)绿色企业文化。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它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关于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若能建立起一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绿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产品深受市场偏爱,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都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的会计指标,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主动建立的环境压力预警机制和响应数据库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都将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而企业环境行为也通过企业良好成长性与不断扩大的规模而得以回报,进而在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形成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践也补充着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并进一步促进预警机制的动态调整。改善后的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中,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通用的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评价指标或体系尚未建立;第三,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实证研究为前提,而实证研究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不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企业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没有基础可言。在整个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双向作用的认识是基础,企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关键,现代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具体落实。此外,企业环境压力预警机制与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可能是进行企业环境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将是一个可供选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混合契约制度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09b136)。)

【参考文献】

[1]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7).

[2]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

[3]iSo14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S].

[4]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

[5]孟庆峰、李真等: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6]李富贵、甘复兴、邓德明、徐兵: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7]周艳群、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

[8]王军: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与伦理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9]刘燕娜、林伟明等: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

[10]贺灿飞、高翔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昆明市企业环境行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

管理决策研究篇2

1循证决策的本质是基于知识的决策

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decision-making)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的发展,是循证医学的决策模式[3]。循证医学是为了弥补传统经验医学不足而诞生的新的疾病诊疗模式。传统经验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进行临床决策,其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经验医学在处理单因素疾病问题上更有效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因素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疾病谱的主体,传统经验医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无法适应复杂疾病诊疗的需要,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循证医学。

与经验医学不同,循证医学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认为两者缺一不可。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曾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做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最近,Sackett教授本人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义,使之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而后再做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4]。

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曾明确指出:循证医学是一场将知识转化成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革命。[5]根据知识管理的理论,可以把循证医学中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知识,比如研究证据、病理生理学原理以及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等。这些知识以硬数据的形式存在,容易交流和共享。另一类是隐性知识,包括医生的经验、技能、价值观等,这些知识的特点是高度个体化而且难于格式化。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结合患者的意愿和病情的实际从而做出临床决策。临床决策是这样,对于企业的决策来说同样如此。在企业决策中,决策的质量要受到决策者的价值观、决策的经验和技巧以及所能获得的研究证据和各种数据、信息的影响。决策者的价值观、决策的经验和技巧是知识管理理论所认为的隐性知识,而研究证据以及从各种途径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则是显性知识。决策者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所以说循证决策是基于知识的决策。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过滤和传递的过程[6]。在这一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经过多次转化。对于基层决策来说,对显性知识的依赖可能较大,但越是到高层决策,隐性知识的比重就越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越是隐性的知识越有价值。隐性知识是建立在很多信息基础之上的,在与大脑的耦合关联之上建立起来的,决定了对显性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难度和风险较大,最关键的是战略层面的竞争。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隐性知识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述和传播,对决策的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

2证据是知识管理的成果

循证医学的实施一般分为5个步骤:提出问题、获取有关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解决问题、效果评估。因此,获取证据是实施循证决策的核心。循证医学中的证据,是以某一具体临床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及时更新。证据产生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知识和信息的二次定量综合,是数据和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管理的过程。

虽然企业决策中的证据与临床决策中的证据在形式和获得途径上并不完全相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证据是知识,是从数据和信息转化而来的,是知识管理的成果。不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企业中,证据的产生过程都可以通过信息的纵向价值链理论来进行解释[7]。信息纵向价值链主要由4个层次构成,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增值,即把数据转化为知识,为企业员工的决策和行动服务,最终转化为员工的能力,即智慧。

一般来说,数据和信息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从数据到知识增值的关键要素是人,增值程度主要受人的隐性知识的影响。隐性知识的投入比例越大,信息的增值幅度就越大。从数据提升到信息,主要是在数据之间建立相关性,使之有序化和结构化。从信息提升到知识,主要是在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信息相比,知识与用户的需求是高度相关的,直接为制定决策和行动方案服务。越到信息价值链的顶端,隐性知识的含量越高。

在企业循证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证据的产生即从数据提升到知识需要经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发现决策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于知识是与人的决策和行动密切相关的,在数据提升为知识的过程中,对数据的选择、分析和评价始终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决策者的需求,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人员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引导决策者表述自己的需求,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自身需求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激发出对潜在需求的意识,这样才能使知识管理过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第二个环节是对现有的信息源进行选择和评价。由于知识主要用来服务于人的决策和行动,主要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息的获取要更多地依赖于对实际环境和状况的考察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获取图书、期刊中的数据和资料,更要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大量非正式出版信息、灰色信息、人际交流信息以及日常积累的原始数据等都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第三个环节是过程分析和问题诊断阶段。知识管理者在收集和处理大量第一手信息和第二手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程序和分析方法,识别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分析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知识管理者主要调动自身的隐性知识,包括专业技能、经验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对现实给予解释和说明。

第四个环节是将信息提升为知识的最关键的环节,也就是信息增值潜力最大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知识管理者要在准确把握决策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决策和行动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意见,即证据。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和归纳的过程,而是根据信息中所提供的信号和依据提出自己创见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者要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对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看法。这是在大量采集和分析已有客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主观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管理者所具有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他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通过这4个环节的知识管理活动,数据转化为知识,即循证决策所需要的证据。决策者把证据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根据应用的效果对证据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和改进,以便在后续相关决策中继续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数据得到了增值,转化成为了知识,知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决策经验和能力等隐性知识(即智慧)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为以后获取数据、研究证据和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决策的过程既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知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过程。

3基于循证决策的企业知识管理对策

循证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决策模式。既然证据的本质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的基础,所以要提高企业的循证决策水平,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3.1树立循证决策的理念,增强知识管理的自觉性

当前,在管理、经济、教育等领域,循证决策的理念还十分淡薄,成为阻碍循证决策实施的首要因素。理念的本质是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人的行动都是在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要实施循证决策,企业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循证决策的理念。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循证决策是一种科学决策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循证决策是企业必须采用的模式,任何其他的决策模式都将会变得不合时宜。企业的管理层尤其高级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在决策时做到主要以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主观臆断或者进行经验决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其他员工。企业要积极营造循证决策的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或者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循证决策,使循证决策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为。

此外,企业还要增强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循证决策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国内对知识管理比较公认的定义所表述的: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契合了循证决策实施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3.2提高员工个人循证决策的知识水平

决策都是由人作出的行为,在理想情况下,知识管理人员可以帮助决策者搜集证据、协助进行决策。然而,有时候决策者必须在未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有时候必须在极不便利的条件下做出决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往往要独自实施循证决策。要实施循证决策,企业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循证决策能力。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人的能力是由人所掌握的知识构成的,所以提高员工循证决策能力的重点是提高他们循证决策的知识水平。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隐性知识。

循证决策的显性知识主要指关于循证决策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比如循证决策的概念、产生过程、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或意义、实施的步骤、主要的影响因素等。学习显性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了解循证决策的基本情况、价值和实施的必要性,提高员工实施循证决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循证决策的隐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实施循证决策的各种能力,包括提出和确定问题的能力、检索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制作和评价证据的能力、应用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体现为处理特定问题的经验、技能、技巧、认知方式等。

循证决策显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即通过正式学习的方式进行。而循证决策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实践学习,就是借助工作中决策的实际问题,应用和强化学习到的理论,然后再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由于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和交流的特点,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年轻员工学习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在长期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把师傅丰富的隐性知识传授给徒弟。

3.3建设支持循证决策的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能否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决策者提供决策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者知识,以便研究和应用证据是实施循证决策的关键,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方便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图书或者期刊等文献,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相关的证据库等,国际互联网,电脑及保存和管理文件的软件,知识管理人员等。没有这些人力、物力的支持,任何个人和团体都难以在循证决策上真正有所作为。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独自建立完善的文献或者电子数据库支持系统既十分困难,也没有必要。企业可以通过与拥有相关资源的高等学校合作,或者通过企业间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相关文献或者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在管理、经济、教育等领域高质量的证据较少且十分分散,因此企业应努力建设自己的证据库。一方面,应对已有的证据进行全面的获取、保存、合成和共享,另一方面要对新创的证据进行查重纠错、及时评价。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8],通过对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企业合作所获取的证据进行整合分析和相互印证,可以为企业的证据库增加更多高质量的证据。

3.4建立支持循证决策的知识管理机构

循证决策的基础是知识管理。要提高企业的循证决策能力,就要把企业打造成善于管理知识的机构。知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技术的应用问题,还涉及人员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应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实施。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绝大多数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建立了知识管理机构。企业的知识管理机构一般包括知识管理的高层领导即知识总监(ChiefKnowledgeofficer,CKo)、知识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知识管理业务人员3部分。

CKo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耳目和左膀右臂,他不仅要参与企业的决策工作,使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还要总揽企业的知识资本,并洞悉哪些知识资本能够给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除此之外,CKo的责任还包括制定审核企业知识资本的程序、确定评估不同知识产品价值的标准、制定运营企业专有知识的方案等工作。

知识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企业的日常知识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对企业内部显性知识的调查、统计、搜集、整理和编目,知识库的设计、建设和内容录入或者导入,隐性知识的识别、确认、记录、结构化和录入知识库,企业外部网络知识的发掘、获取、过滤、组织和入库,在此基础上绘制专家网络和知识地图;再有就是负责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知识服务管理和规划研究与管理支持等。

企业知识管理的业务人员是指在企业各个科室中具体负责知识的搜集、整理和上报的工作人员,可从各科室的业务骨干中选择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人员,对他们进行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培训,由他们来负责自己所在科室的知识管理工作。

3.5建设基于循证决策的企业知识管理文化

管理决策研究篇3

关键词:大数据;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6

最近一些年来,涉农企业面临着一体化经济和信息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为保证涉农企业能抢占更大的市场竞争,应当使其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提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涉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然而在管理决策上受到其影响也大大增加。所以,亟待进一步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1大数据定义

目前,专业研究领域尚未对大数据技术的概念进行明确规定,其中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观点:it权威研究结构Garther公司对该概念进行界定,即为在新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且具有良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nSF对大数据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为在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构建的丰富且长期性的分布式数据集;麦肯锡对其也作出定义:即为在突破传统数据软件功能的数据集合,在规定时间内能高效管理数据,涉及采集、储存和分析数据等。上述对该概念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同时摆脱数据信息的限制,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并用专业化的手段处理数据信息,在加工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2大数据特征

2.1高速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基于此,涉农企业在形成信息的同时能高效处理这些信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由于大数据存在高速性的特点,因而能实现上述现实需求。

2.2海量化

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即为海量化,其为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时,数据存储单位在tB存量到pB存量之间,但海量化的数据存储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涉农企业的管理决策。

2.3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显著,并且大量的大数据符合信息发展的要求,涉农企业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为内容,有效存储和处理正常交易期间的所有相关信息;与此通知,在人机交互期间形成的数据信息能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完成存储和管理,并进一步构建大量的数据信息库。

3大数据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3.1给决策环境带来的影响

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可见在当前环境下,涉农企业不但能结合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管理决策,对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和研究,灵敏地感应市场发展动向,良好地应用有效数据,进而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大数据环境下,涉农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制定、评估和分析决策方案,进而对管理决策的总体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逐渐朝着市场经济时展,在当前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唯有深入应用数据,涉农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才能协调,涉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中的数据的价值较高,其涵盖了准确、全方位的信息,因而对于涉农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涉农企业应用大数据拓宽了其发展空间,从调查数据可知,当前涉农企业现代化管理已经将大数据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尽管当前涉农企业才应用大数据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给涉农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数据能够准确判断有效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为涉农企业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给决策数据信息带来的影响

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存在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技术含量及知识含量的丰富程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数据带来的最大影响即为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合理分析信息,能为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奠定理论基础。若涉农企业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忽视互数据的应用,则其将丧失大量的市场竞争资源,流失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并降低其竞争力。大数据下的数据管理、特点以及形式已经突破了目前前期数据的大量特点,大数据的数据管理较为复杂,因为涵盖的内容广泛,必须通过选取、手机和存储整体的数据等一系列环节,旨在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接着进一步分析与概括搜集的数据,结合涉农企业的现状和实际正确处理数据,必须对大数据的实时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数据和数据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唯有如此才能对数据有准确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基于知识含量的视角,由于数据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这种知识既有行业内部的也有行业外部的,数据管理工作者应当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一因素对管理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大数据下涉农企业需要的知识更多更丰富,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中的内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数据和知识在内部实际上是统一的,必须视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涉农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唯有保证二者的协调一致,涉农企业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其能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涉农企业综合实力,帮助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3.3给决策参与者带来的影响

对数据分析师的影响,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在数据搜集和分析上的作用至关重要,数据分析师不但要应用统计分析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还必须整理和总结大量的数据,能够转换数据,使其转换成简单的语言以供决策者正_使用数据。然而,市场中十分缺乏数据分析师,哪怕部分涉农企业设置了数据分析师,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变管理决策职能,大数据的应用转变了管理决策者的制定决策的方式,传统的决策方式都是借助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涉农企业案例经验对涉农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判定,基本上属直觉判断,但是大部分大数据对科学和方法较为重视,因此和传统决策方式相比更客观,因而转变了他们的职能,高层管理者在未使用大数据之前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对涉农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判断,难以确保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应用大数据之后,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涉农企业的现状出发,进行科学准确的决策。对涉农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而言,获取数据信息更具便利性,同时决策水平逐渐提升。在使用互联网和普及计算机的基础上,科技获得高速发展,各个领域间更易于融合,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使得涉农企业内部能实现全员参与决策。

3.4给决策组织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必须动员所有成员参与其中,则涉农企业的决策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进而逐渐拓宽其范围,以此重新配置决策的权重,这对于涉农企业决策组织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包含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还包括分配决策权的问题。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能充分凸显出分散决策的作用,因而便于涉农企业管理制定有关方案。当然,知识分布和转移成本对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产生极大影响,若涉农企业领导存在相对统一的知识结构和集中的知识面,则必须通过集中决策的方式作出有关决策。在分配决策权时,涉农企业可能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因为涉农企业没有交付给个人制定决策权,因而在交付的同时,也未能综合评估这些人的能力和知识,进而对制定决策的质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通常而言涉农企业中的员工对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越熟悉则存在更多的知识量,技巧就越熟练,且判断涉农企业的发展更贴切,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在网络时代中对应用管理组织模式更为重视,因为金字塔的管理模式更于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基本员工也能对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因而管理模式更显著,同时也会影响决策的分配权。所以,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完善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制定高效合理的决策奠定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涉农企业的发展模式获得极大改变,因而涉农企业必须满足更高条件的,必须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规律了如指掌,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积极使用现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效支撑涉农企业正确的管理决策,进而推动涉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65-68.

[2]黄虹,宋马林.基于组合计量―数据包络评价模型的涉农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01).

[3]黄河,琼.大数据时代农村信息服务实证研究――基于贵阳市的{查[J].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管理决策研究篇4

关键词:诚朴决策学校管理探索分析

引言

决策是管理的灵魂。在学校管理中,决策既是体现校长素质才能、管理水平的标尺,又是提高领导效能,保证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措施。学校管理决策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务实求是,做到依法治校和与时俱进相统一,才能更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创办于1906年,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治校理念,促进了学校跨越发展;历久弥坚形成的“勤诚朴”校训,已成为跃小人最宝贵的财富。基于对百年老校办学精神的坚守,探寻教育的真意和教育的本质,笔者认为“诚朴”文化的内核应该是“诚信立身,朴实谋事”。“诚朴”核心价值观的确认,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高度概括和自主表述,是“诚朴文化”源自于“诚朴”精神的一种凝聚和提升,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命运不坠的定力和信念,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起点和归属。以“诚朴”校本文化的构建来引领决策理念、管理举措、办学目标,重建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促使学校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是诚朴决策的基核

以人为本,就是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它是现代学校决策的核心理念。在学校就是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坚持民主决策,集体参与,让我们的决策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师生的支持和响应,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和推进各项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广泛地听取多方意见,包括学生的、家长的、上级部门的、社区领导的,特别是来自一线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决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去伪存真的决断,以保证教育决策高效率地运转。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施,为教师配备电脑的举措已为相当多的学校所采用。这对网络条件下提升教师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形势所迫,教师要求,而资金有限,如何科学配置,稳妥推进,促进和谐,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标准,一步到位,人手一台”福利式的配置,还是“分步推进,教研积分,滚动管理”激励式的配置,成了学校领导决策的关键,这是涉及每个教师利益的大事,切不可草率或匆忙决断,否则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安定和谐。因此决策前,校长分别召开了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座谈会,向他们纳言问计,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业绩积分法”的方案,之后在教代会上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决定实施“激励式”配置方案。由于决策公开,政策透明,操作民主,标准统一,广大教师心服口服,一致赞成。不难发现,这种方式创新的不仅仅是电脑的配置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领导的管理理念,教师的思维习惯,使“电脑”效应得到了有效的“放大”,达到了预期的决策效果。

2.“实事求是”是诚朴决策的精髓

学校管理决策必须要有清晰的和实际的目标,要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原则,既不能是“灵光一闪”的主观臆断,又不能是不切实际的“头脑冲动”。因为任何一种决策目标和方案的实施都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的可行性条件,只有“因时制宜”、“因校制宜”,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我们的决策才有现实意义,才会切实可行。

比如,我们在制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时,就要适度,把好分寸,充分考虑到各岗位、各学科、各年龄段老师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甚至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过低的目标会使人感到轻而易举,没有激励;过高的目标会使人感到心余力竭,丧失信心。时有学校出现“校长怨中层,中层怪教师,教师怪校长”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关键在于决策时偏离了学校实际,导致决策无法实施或影响了中层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决策的目标和方案一定要符合当时决策的范围,符合学校、教师的客观条件,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求快,而要量力而行,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否则我们的决策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

3.“促进发展”是诚朴决策的灵魂

我们学校是一所主城区中的百年老校,在历代前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经营下,学校曾取得骄人的办学成绩。这里诞生了奥运冠军陈若琳、名闻全国的艺术大师欧阳山尊,造就了江苏省高考状元及一流学府的天之骄子,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可谓英才辈出,成绩昭彰。但是随着城市的东移,一批名校大校的崛起,加之学校地处里街后弄,周边居民新村的老化等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学校生源受到严重影响,办学规模不断萎缩。看到新建的教学大楼、标准一流的专用教室、刚刚铺好的塑胶操场逐渐闲置,大家心里都非常着急,再不采取措施,社会声誉将每况愈下。为此,我们决定采取“内树形象,外联名校”的策略,即对内加强常规管理,深化教学研究,提升师资素质,夯实文化底蕴,打造学校特色;对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与通师二附实行了联合办学,与教科研中心联盟结对,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名师专家引领,实践研究促进”。如此不但放大了优质资源效应,推进了区域均衡教育,同时化解了名校生源负担,淡化了择校热。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的带动和渗透下,学校声誉逐渐扩大,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呈几何级上升。如今校园里生机勃勃,人气旺盛,教师精神状态得以极大提振,古老的学校又焕发了青春,这种良性效应将在“联合办学”的教育机制中产生久远的影响。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决策服务发展”的理念,以明智的决策,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审时度势,更要深谋远虑。

4.“持续协调”是诚朴决策的关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能动系统。我们的管理决策,既要受到学校内部的影响,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每一项决策要力求达到现实性与历史性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决策之间的持续协调,和谐稳定。要坚决避免决策“政出多门”或“朝令夕改”现象,使学校决策既保持相对的权威性、严肃性,又达到目标指向性的连贯统一,以减少决策的不利因素和实施风险。

在崇川区教育督导室对学校进行的“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中,为了争创“督导评估优秀级学校”,我们以“五园同创”(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社区校园、和谐校园)为抓手,进行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步步为营,稳扎稳“创”。我们先是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以创建“绿色校园”为契机,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和绿化的投入,初步实现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态式花园学校;接着是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与经典为友,与书籍为伴,师生在阅读中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了文化底蕴;积极实施开门办学,把学校融入社会,把教育融入社区,整合德育资源,构建良好的校际关系,构建“社区校园”、“平安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教研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诚以敬业,朴以立方”的校风,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专家领导对跃小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质朴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最终以95.5分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优秀级”目标。

管理决策研究篇5

为加强铁路信号设备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在主要干线的站场机械室都安装了微机监测系统,用于采集信号设备的状态数据。然而对于这些状态数据的分析目前一般还是由人工来完成。

信号专家系统的出现,可自动收集和管理各站场(机械室)信号设备的质量和安全信息,用于车间、电务段、铁路局的业务管理,可以解决业务管理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对提高信号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研究开发了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管理和处理各站场(机械室)信号专家系统的运行信息,用于支持各级信号设备的业务管理,解决目前业务管理中缺少直接来自生产现场信息的难题,根本改变了业务管理的被动局面。

一、系统的基本结构

由于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是基于信号专家系统应用信息的管理系统,因此全部输入信息均来自各站场(机械室)的前端机。既表示了系统与信号专家系统的关系,也表示了自身的数据处理软件结构。系统可以用于信号设备质量、安全信息的服务器,也可以用于业务查询终端(车间、电务段、铁路局等)。

二、系统的查询功能

(一)站场实时信息的查询

由于信号专家系统是自动将站场信号设备的开关量实时信息和分析结果,通过网络转发到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的服务器上。因此,可以通过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查询信号专家系统的运行信息。站场实时信息主要是微机监测的开关量信息。转发该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需要的人可以实时获得站场的作业情况和设备的运行情况。

在大仿真控制台上双击鼠标左键,可选中车站,大窗口内将显示该站控制台,实现站场控制台的放大显示切换。通过在大窗口左右拖动图面,可以查看仿真控制台的情况,也可以直接选择线别或站场进行显示。

(二)站场信号专家系统运行信息的查询

点击实时记录功能键,可查询选定站场的故障和异常记录。如选择分析报告,就可显示站场的分析报告和维修指南。

如果选择管内故障实时显示功能键,则可分页显示管辖区内近期发生,且没有确认处理的故障报警情况,以便快速了解管内设备运行基本情况。这类故障报警信息会自动在相关终端上弹出。在分析报告和维修指南界面条件下,还可以查询该站场的故障统计数据。主要有30日内各类报警统计分析、30日内区段红光带情况、30日内区段变化特性分析、30日内电容延迟特性分析、30日内不排进路调车作业情况、30日内总人按钮破封统计、年度区段红光带情况、年度区段变化特性分析、年度不排列进路调车作业情况、年度各类报警统计分析、年度破封记录情况等。

(三)站场图纸查询

站场图纸是信号专家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智能分析的基本依据。这些资料必须与实际设备相一致。一旦不一致,信号专家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异常。这些站场资料必须同时安装在服务器和终站查询机上,以支持查询业务的开展。

为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网络上不传输基础资料。以最少的信息传输量,支持最大的信息获取量,这是信号系列信息化软件的设计基础。系统查询的站场技术资料,不是从远处的站机上或服务器上传输过来的,而是查询终端机本身存储的资料。点击打开图纸功能键,则可得到站场的平面图,并可选择区域进行放大。此状态下,将鼠标移到左侧,则会显示可选图纸的菜单。在电务段管辖示意图上直接双击某个站场而显示该站场的平面图。同理还可以查询控制台盘面图、室内平面布置图、进路联锁表、双线轨道电路图及电缆径路图、组合位置图、组合器材排列表等。

双击鼠标选中某个设备,则会在窗口中显示该设备的电路图(局部),再双击该电路图,则可得到该图的全图。

三、系统的分析、统计功能

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通过收集各站场信号专家系统的运行信息,按业务管辖区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对车间来说,由于辅助决策中仅安装了所在车间管辖站场的资料,因此,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仅针对管辖的站场。各车间只能从电务段服务器得到管辖站场的有关信息。其他业务终端也只能从电务段服务器上得到授权的有关信息,并形成相应的统计分析数据。

在信号故障的统计分析中,系统会自动考虑:①站场的道岔组数;②设备制式(三显示自动闭塞/四显示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③车站联锁制式(计算机联锁车站/继电电气集中车站/非集中车站);④线路运输繁忙程度;⑤站场信号设备建设年/大修年/中修年等情况。

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不仅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数字比较,还会通过对客观因素的考虑,进行同类比较,以获得管辖站场相应的故障统计分析数据。

在查询界面状态下,在线别类内选中管内全部,再查询统计分析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故障种类,可以得到当年年度每个月各工区(或站场、车间)的相应故障数量情况。

系统既提供了对管内故障按线别、按设备类型、按站场、按班组分布情况的绝对比较的查看方式,也提供了考虑按道岔组数、线别、设备整修时间等因素以后的相对比较模式,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故障重点线别、重点设备、重点站场及重点班组。

结束语

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是一个站场信号设备质量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站场的信息,再按设定要求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满足指导业务管理的需要。

由于信号专家系统的应用,站场信号设备的质量及安全信息质量不再依赖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而收集的信息直接反映了信号设备的工作状态,因此,得到的分析统计数据可以直接指导业务管理。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业务模式完全依赖于专业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的情况,解决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不确定的最基本问题,实现了信号设备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大创新。

通过信号专家系统的技术升级,支持本系统性能和功能的升级。通过进一步加强统计和分析能力的升级,可以更好地发挥信号安全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对业务管理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俊.铁路工务检测数据综合信息平台研究及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6.

管理决策研究篇6

1项目必要性

日常投资管理安排工作涉及的项目数据体量大且结构复杂,各专项分类数据结构很难统一,现阶段采用电子表格统计的方式开展,投入人力成本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有效管控和科学安排投资计划,有必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信息系统。

2建设目标

通过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提高投资管理项目决策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提升投资管理数据共享支撑能力,有利于科学安排投资计划,为管理人员辅助决策提供信息化系统支撑。

3技术原则

系统建设考虑实用性需求,进而考虑系统的先进性,满足投资管理实际工作需求,界面设计上参照互联网页面设计规范,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系统建设满足安全性要求,基于统一权限平台开发,灵活配置用户角色权限。系统建设符合可扩展性要求,满足通用功能标准,采用可重用、可扩展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组件,以适应将来投资管理业务发展的需求。图1总体架构图系统建设满足经济性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和现有系统资源,有效节约投资成本。

4建设思路

结合公司项目管理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电网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构建不同类别项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业务逻辑、业务对象、提升要点设计要求,针对业务需求方面,从数据模型、应用功能、界面、服务等方面,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项目库数据共享,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项目排序、多目标寻优等实现投资决策等功能,对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提供有效支撑。5技术架构结合投资管理辅助决策业务需求,梳理形成业务架构,开展系统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设计,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5.1业务架构

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主要应用于投资管理人员,通过对项目库中的项目排序寻优进行辅助决策,具体业务功能划分有:项目库管理、投资决策分析等。项目库管理部分需要减少重复录入,保障项目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投资决策分析部分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项目进行评分计算,根据项目评分结果进行优化排序。指标体系:依据各类项目评价标准细则,不同类别的项目,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设置默认权限,支持进行指标权重系数的调整。根据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常用指标权重系统调整分为:主观赋值、客观赋值及综合集成赋值三种方法。本项目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值确定权重,属于综合集成赋值方式。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将解决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互不相同的组成因素,并根据组成因素的隶属关系和关联关系的不同,把各组成因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各层次组成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得出各目标的权重值或多指标决策的可行性方案的权重值。决策模型:按项目分值排序,每个项目指标与指标对应权重乘积的和作为项目分值,考虑项目的绝对优先级与绝对否决级,按项目分值从大到小给出排序结果,其中绝对优先的项目排名最前,绝对否决的项目不参与排序。

5.2应用架构

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主要应用功能有:(1)项目库管理项目包管理:维护项目所属的项目包信息,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导出等功能。项目信息管理:从大数据平台接入项目基本信息,通过定时推送刷新项目基本信息,实现项目数据共享。项目属性管理:维护项目类别属性,为项目指标评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体系管理:定义项目评分的相关指标信息,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导出、导入等功能。项目评分:通过层次分析法实现对项目库的项目进行评分,主要功能包括:查询、评分、导出、导入等,提供按项目名称、项目编码、单位等筛选方式。项目评优排序:依据项目评分情况实现项目排序和目标寻优,提供按单位、地区、年份、电压等级等筛选查询。(3)系统支撑管理项目类别管理:采用树型结构实现项目类别基础信息维护,主要功能有:查询、新增下级节点、修改等。代码管理:提供组织机构、电压等级、建设性质、项目分类等基础数据配置管理。用户管理:通过接口同步方式实现用户信息自动同步。日志审计:记录系统关键操作日志。权限管理:基于统一平台,实现角色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用户角色关联等配置管理。

5.3数据架构

基于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业务需求,从业务对象角度,定义数据对象,建立数据模型,以支撑系统应用架构的实现。主要业务数据对象有:项目包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类别属性、指标体系信息、项目评分信息等。项目包信息:项目包名称、项目包编码、项目包类型。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项目编码、所属单位、总金额、项目分类、电压等级、建设性质等。项目类别属性:项目编码、项目大类、项目小类等。项目评分信息:项目编码、项目评分、评分日期等。指标体系信息:年度、指标名称、指标单位、指标类型、最大值、最小值、默认权重、层次权重等。

5.4技术架构

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系统采用Springboot+iview的前后端分离架构,分为界面层、服务层、数据层,按照公司信息系统架构管控规范要求,应用集成统一平台,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界面层:基于iview构建,客户端使用谷歌浏览器,使用公司局域网即可实现对投资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访问,不受办公地点的限制。服务层:基于Springboot实现各类服务组件。数据层:结构化数据将使用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与读取;非结构化数据将非结构化平台实现存储与读取。

5.5安全架构

管理决策研究篇7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决策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都是以理性经济人为研究假设。然而,它们没有考虑公司参与主体的心理因素(如过度自信、乐观、厌恶等)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传统公司财务理论无法解释的决策行为,学者们开始尝试从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阐释,其中对人们在判断决策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乐观、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如何进行判断和决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行为公司财务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以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来探讨管理者的非理,特别是过度自信行为企业财务决策影响(Bakeretal,2004)。

目前,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研究的文献相对零散,因而文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研究文献,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代行为财务学理论,而且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

传统公司财务学主要是基于资本结构理论来研究企业融资决策,其中资本结构理论是以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论为开端,随后学者们逐步放宽mm理论模型的假设前提,不断创新和发展资本结构理论。myers和Robichek(1966)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为进一步解释破产成本和所得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提供解释。除此之外,有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优序融资理论,即企业如何实现最优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的状态(myers,1984)。

然而,众多学者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外部融资成本和项目收益,倾向于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这一现象则与传统的资本结构权衡理论相背离。oliver(2005)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发现,企业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企业的负债水平随之提高。Hackbarth(2008)利用数据模型验证,发现在权衡负债融资相关的收益和成本时,管理者会选择高比例的负债水平。国内学者姜付秀等(2009),江伟(2011)等也进行相关研究并得出一致结论,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选择更高的负债比例。

综上,管理者的非理会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传统财务理论无法解释的决策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发展融资决策理论和行为公司财务理论。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决策

基于过度自信管理者对企业投资影响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和收益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Heaton(2002)研究表明,当企业现金流量相对充裕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增加投资概率,使企业投资效率较低。malmendier和tate(2005)采用Ceo是否继续增持股票或者是否推迟行使股票期权来度量过度自信水平,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投资决策更为显著和敏感。Linetal.(2005)、mohamedetal.(2013)等学者也分别采用不用的管理者过度自信计量方法来验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也得出与上述相一致结论。

国内学者郝颖、刘星等(2005)从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的视角,以高管人员在任期内的持股数量来度量过度自信,探讨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张敏等(2012)年从管理者层级差异的视角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高管人员相比,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过度自信对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呈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的非理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得企业的投资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多种过度自信计量方法的提出也为上述结论提供稳健型的检验,有助于完善投资决策理论、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并指导企业进行理性投资。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

早期财务理论主要是基于并购决策所产生的收益来诠释企业并购决策的动机,其中并购效率理论的影响力更为受到学者们的关注。Shefrin(2007)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所支付的并购金额与并购活动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及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之和相等。但是,在现实金融市场中,许多并购活动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甚至还损害企业价值,这类现象是传统公司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问题。Roll(1986)首先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往往因过度自信而高估自身的能力,在并购过程中偏好于支付较高的金额。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的非理会对企业并购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进行的并购行为,往往无法创造预期的价值。在我国,因过度自信产生的认知偏差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利分配决策

早期财务理论主要从股东和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而现代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学者尝试从企业管理者非理―过度自信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Benetal(2007)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不愿意发放股利。Cordeiro(2009)采用媒体对Ceo的评价和Ceo是否推迟行使股票期权来衡量过度自信水平,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Ceo不愿意支付现金股利或者支付低水平的现金股利。Sanjayetal(2013)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提出过度自信的Ceo为了将来投资需求获得更多的融资平台往往会支付较少的现金股利。

国内学者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很少涉及股利分配政策,李春珍、礼海波和吴瑞娟(2010)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水平越高,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水平也越高。

从上述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利分配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未来鼓励广大学者们在该领域进行研究。

五、总结与未来展望

自Roll(1986)开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研究相结合以来,对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学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过度自信对企业决策影响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然而,上述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

(1)国外研究主要考察Ceo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但整个企业高管层的过度自信与Ceo的过度自信是否对财务决策影响不同?在我国上述研究是否会产生一致的结论?

(2)目前国内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很少涉及股利分配政策,未来可以从这一领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ackbarth,D.managerialtraitsandCapitalStructureDecision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8,43(4):843-881.

[2]Heaton,B.managerialoptimismandCorporateFinance[J].Financialmanagement,2002,31(2):33-45.

[3]malmendier,U.andtate,G.CeooverconfidenceandCorporateinvestment[J].JournalofFinance,2005,60(60):2661-2700.

[4]Sanjay,anand,m.,Keith,m.Ceooverconfidenceanddividendpolicy[J].Finan.inter--mediation,2013,2(3):440C463.

[5]姜付秀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3-143.

[6]江伟.董事长个人特征、过度自信与资本结构[J].经济管理,2011(2):78-85.

管理决策研究篇8

关键词:水电站;决策;开发;管理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东向西横贯其中,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中西部低平的阶梯状地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洋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36.64kw,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kw.下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成熟,生产管理简单,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率及投资回报率。因此,开发小水电站已受到县内外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小水电项目已成为一种时尚。现就小水电项目决策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作以简述,以防止决策失误,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投资风险。

1、要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小水电项目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可行的投资决策是产生良好投资收益的前期和保证。因此,投资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投资决策科学性原则随着小水电资源的广泛开发及高科技在小水电站中的广泛应用,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决策的难度及复杂性也比以往相应增大。

仅凭经验主管地进行决策或采取“三边工程”的做法,都是不可行、不可取的。小水电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有水电资源条件、开发技术含量、建设条件、资金筹措、电力销售价格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小水电投资决策应以系统工程的概念予以综合考虑,避免对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考虑不周。如汉江一级支流——胥水河流域跨越地区和县域界限,流域上游的太白县、中游的洋县、下游的城固县在同一流域,各县都有不同的开发方案,这就出现了规划方案互相冲突,水电开发、输出不尽合理,本应该在流域第1期 张亚智:小水电开发送筻与项旦筻 窒 垒的中上游筑坝蓄水,形成库容,以便对整个流域的各梯级电站用水进行合理调控、发挥最佳效益。但是沿途各县都缺乏统一的规划方案,大多数电站为径流式开发,使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失去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1.2 投资价值最大化原则投资者要追求最大的投资利润,多数投资者把电站装机容量和单位千瓦投资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往往忽视了项目的单位电能投资和投资收益率,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利润和风险是共存的,虽然小水电是低风险项目,但风险因素依然存在,考虑不周处理不当照样会导致投资失败。投资者在考虑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应重视风险因素,正确权衡投资和收益增加与风险加大的得失,在项目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尽量减少风险因素。

2、要提高小水电的前期工作质量

2.1 做好流域规划,梯级滚动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洋县在对全县水能利用状况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把流域水能开发与农田灌溉、人蓄饮水工程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梯级开发,一张蓝图管到底,这种长藤结瓜的建设方式,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项目的综合效益。如在酉水河一条流域上就规划建成了红桥水电站、堰家岭水电站、卡房水库坝后水电站、王河水电站、梁河一、二级水电站、龙王滩水电站、宋家堰水电站、酉水街水电站、荞麦山水电站。在金水流域规划了碗牛坝水电站、金水街水电站等,规划确定后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体投资,都服从县上统一规划,达到了合理利用水能资源的目的。

2.2 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设计单要认真进行实际勘察,细致调查,搜集整理水文、气象及地质资料,并对工程的施工条件加以客观、公正的归纳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理的水能规划方案,按照小水电站的设计规范和经济评价规程,最终确定保证出力倍比系数、年利用小时数和装机容量。小水电站站址和开发形式确定后,决定电站规模和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量。因此,合理选择设计流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设计对流域所采用的水文年限较短,选定的典型年失去本流域的代表性。多数径流式水电站采用的是旬平均流量甚至月平均流量作为计算电站设计流量的依据,往往计算出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偏大,不符合实际。

2.3 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作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并妥善处理好建筑物的安全和投资的矛盾在进行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时,应根据实际的地质、地貌、施工条件及地质条件进行单项的建筑物设计,在满足安全和应用的前提下,使各建筑物尽量布置紧凑合理。实现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减少投资和便于运行管理的目的。尽可能实现某些单项建筑物设计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力求在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特别应该注意研究防洪标准、洪水计算方法及泥沙淤积与建筑物安全运行、投资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合理确定机组的安装高程,做到既不浪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 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洪水,使电站厂区和厂房内的所有设备全部淹没,对电站形成毁灭性的灾害,尾水处河床抬高了近两米,尾水出口被严重淤积,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之巨。

3、加强小水电站工程建设管理小水电站投资项目决策后,投资人出资组建项目法人公司是首要任务,这有利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管理决策研究篇9

1.1基本原理

20世纪70年代t.L.Satty等人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处理这样多因素决策问题的实用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十分适用于具有定性的,或定性、定量兼有的决策分析,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这种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它,这就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

1.2工作步骤

1.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下层因素的作用,而同一层的各因素之间尽量相互独立。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一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层次,通常称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如多于9个)时,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1.2.2构造成对判断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及)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比较尺度(1~9)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1.2.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通不过则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成对比较阵通常不是一致阵,但是为能用它的对应于特征值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的权向量,其不一致性应在容许范围之内。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2)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表2给出了1-9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的修正。

1.2.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除了对每个成对比较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外,还要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以确定组合权向量是否可以作为最终的决策依据。

2案例分析

某汽车厂因为发展需要,计划新建一个占地面积为65万平方米的工厂。根据对几个申报城市上海、长春和天津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考察,加之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新厂建设的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厂址的选择的过程进行分析,过程如下:

2.1确定指标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

综合专家评审意见,确定了影响厂址选择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辅助工业配套能力、当地劳动力资源、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这些因素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具体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最上层只有一个因素为目标层即厂址,最下层通常为方案层,中间层称为准则层或指标层。

2.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及)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9级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厂址决策问题中,比较5个准则在选择厂址这个目标的重要性,每次取两个因素Ci和Cj,用aij表示对目标的影响的比较结果,全部比较结果用两两比较矩阵表示。

对该体育馆项目的工业配套能力、当地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对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重要性予以量化,逐一构造判断矩阵。

2.3和法计算权向量

对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通不过则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的算法主要有幂法和和法。利用和法计算该决策矩阵的权向量,步骤如下:

2.3.1将比较矩阵a的每一列归一化:,得矩阵如下:

2.3.2对按行求和得

2.3.3将归一化即为近似特征向量(权向量)。

2.3.4计算与特征向量相对应的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2.4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对于矩阵a,已计算得出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5.2942,Ci=,在表1中查得当n=5时,Ri=1.12,因此CR=<0.1,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向量可作为权向量。

2.5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优劣的排序值,即层次总排序。在实际操作中,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常常可以省略。

在上述算例中,已经得到第2层(准则层)对第1层(目标层)的权向量,用同样的方法构造第3层(方案层)对第2层(准则层)的每一个准则的两两判断矩阵,设为

矩阵Ck(k=1,…,5)中的元素是方案(厂址)pi与pj对于准则Ck(配套能力、劳动力资源等)的优越性的比较尺度。

由第3层的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出权向量,最大特征根和一致性指标,结果列入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3层的矩阵一致性比率Ri均小于0.1,一致性检验通过。

由各准则对目标的权向量和各方案对每一准则的权向量(k=1,…,5),计算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称为组合权向量。则第3层(方案层)对第1层(目标层)的组合权向量=。

所以在此厂址决策过程中,

即各方案的权重排序为:p2>p1>p3。

故最后的厂址的第一选择为长春市。

3结论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易于掌握,计算也非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被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但是该方法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一个出来,没有办法得出更好的新方案。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判断矩阵,个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所以决策者必须要对项目由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使决策结果尽可能符合实际。所以在使用该方法过程中要注意克服这个问题,提高决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楠,韩景玮.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祝显图,苏明仙.层次分析法在风险预控管理中的应用-以苏丹爱马公路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管理决策研究篇10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面对新的形势,建筑行业的关键项目,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土建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土建现场施工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更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只有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合理化,才能有效实现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

一、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建筑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规划工作混乱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能够在约定的工期内顺利完成,应当对整个施工任务、施工顺序、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但目前,由于我国的土建施工参与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环节也比较复杂,在统一意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导致施工规划工作比较混乱,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对施工质量也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土建施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社会上的任何行业都必须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极具危险性的行业。土建施工作业就属于高危险的工作,必须全面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措施,严禁各种防护手段形同虚设。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施工单位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也未能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工作只停留于表面。在加上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而导致土建施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混乱

土建施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给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一般来说,土建工程都属于比较大的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大量的机械材料,如果没有可行的管理办法,将会严重制约施工的顺利进行,影响工程效益。当前,很多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都比较混乱,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同时为了节省资金,没有时间也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现场的机械材料,有时施工中急需某种施工材料却往往不能尽快找到,甚至由于管理疏忽导致部分机械材料意外丢失或遭到损坏。再加上进出施工现场的机械车辆比较多,同样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严重影响施工的进程,进而耽误工期,造成经济损失。

4、管理工作不和谐

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必然会存在不和谐的情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得不到市场的认同,难于立足,最终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境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只顾着赚取利益,而忽略施工人员的实际需求,不能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势必会严重打击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施工人员之间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工程质量。

三、现场管理的应对策略

1、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选择好的材料,并选出专门的人员对这些材料进行管理。在施工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有效质量信息反馈给系统,并在处理和整理后,交给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应按照这些信息的内容,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定制合理的施工计划

为了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土建施工企业应当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落实相关责任,确立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土建工程质量策划的目的在于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管理部门要明确施工工序,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和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施工质量。第二,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要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土建工程的原材料的质量与建筑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施工企业如果没有使用优质的原材料,也就不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

3、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研究并调查材料的来源,并大量收集供货信息,根据施工设计编制的相关要求,计算施工需要材料的数量,明确施工材料的规格和品牌,从而保证施工材料不会影响施工进度。在材料采购中,要尽量做好一部到位,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详细编订材料订单,明确规划和品牌信息,并结合土建施工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进程,对施工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安排各种材料的存储,并做好防护工作,及时安排材料进场,做好检验,并在清查后进行登记。管理人员发放材料也要进行记录,并建立材料实时动态表,以免浪费材料。

4、加强土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5、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在现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成本控制,在选取施工材料时,应进行多家对比,争取达到货物和价格的最好的结合点。施工单位应与供应商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用更低的价格买入质量好的材料。对控制材料成本的人员给以奖励,激励所有的人员保护施工材料,并进行合理利用。管理人员应合理控制劳动力成本,不滥用施工人员,控制施工的固定成本,合理使用机械设备,使维修成本有所降低,并保证施工人员能正常操作机械设别。

6、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检查。施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理念,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种安全理念,能够加强施工人员对施工的认识,将安全科学的施工观念传递给施工人员,从而顺利建立一个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应成立一个管理小组,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给予相关人员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这些人员对安全施工的认识,并成立监督小组,时刻监控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保证施工人员的拥有完备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