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十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十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15:5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1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中的信息,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式上,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收集、课件的编辑以及利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原本略显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也能将较为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具体。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使得教学逐渐的脱离了封闭的状态,慢慢的走向开放。而通用技术是在日常活动中利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以及通用性。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用技术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教学课程,并不是指单纯的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一般高中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科具有本质的区别。通用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就需要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教学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同属技术学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算是一门辅助工具课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利用其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

2.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教学难度。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对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丰富高中教学的方式,并且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展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仅在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设计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个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第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章节都是在教学实验室中完成的,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学生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好的掌握电子技术,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并通过讨论、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我们有很多高中学校,其实并不具备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所以可以用专业的仿真软件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也能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策略的整合,不仅简化了较为繁琐的课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形象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2.3高中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在知识面上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利用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共享、丰富、无时间空间界线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到通用技术教学课程中。这样整合的优点在于,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拓展新的知识,紧紧与时代接轨,并完善课本中的知识。如高中教学中,一些实验的过程与背景材料,不可能详细的整篇整幅的阐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去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丰富知识点,还可以巩固原本学到的知识。

2.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教学评价的实施,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进行整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还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教学的网站,并设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将学生的个人档案储存到教学网站上。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网站能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设计等成果展示到网站上,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通用教学过程中。

3.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我国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中职数学教学课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及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目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学课时与内容的不断缩减,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对当前的中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本文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率问题做了如下探讨。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课程的整合策略

1.“恰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包括“以形助教”与“以数辅形”,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转换。数形结合不仅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还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职数学教学课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即几何画板,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至包括观察、发现以及探索知识的过程。几何画板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实现数学由抽象到直观、由静到动的转变,使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动态直观、变化无穷以及色彩鲜明的特点,使相关的数学概念与关系变得更为形象、直观以及简单,最终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的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行绘制一元二次函数,并通过图形形态的变化,让其直观性的观察出一元二次函数图形与坐标抽间的联系,从而求解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可亲自绘制出繁杂的函数图像,进一步认识函数丰富多彩的变化特性,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2.“趣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具有好奇心重的特点,因此,一切新鲜事物均能引起其注意。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眼中,单一、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其厌恶,因此,为了有效调动数学教学课堂的气氛沉闷,扭转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将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课程中。在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数学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脱离单一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3.“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利用自身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及经验,以独特、新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中职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数学的教学情境是教学基础,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教学核心,解决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则教学目标。通过“巧用”信息技术,对数学定理及结论进行一定的延伸,通过更改数学问题的条件,观察结论的变化等方式,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由于数学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具有较多的较多且繁杂的验算过程与计算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职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有必要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求最优值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excel表格的“规划求解”功能求出最优值,此方式不仅实现了教学目的,而且还大大拓宽了课堂容量。

4.“拓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数学是中职学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为了有效弥补数学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短缺,并促进专业学科向数学渗透,拉近数学知识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极为有限的课堂上获取更多专业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却早已不能满足课堂需求,因此,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课程中,无疑是拓宽数学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除了能够解决专业知识问题外,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数列概念”这一课程中,通过播放《叠罗汉》视频,教师除了可以以此引出数列的概念外,还可以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我国叠罗汉的相关历史,此外,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绘制叠罗汉的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印象。

三、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兴趣

一、引起兴趣学习法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比较感兴趣,比如说,男生一般喜欢计算机上的游戏,而女生一般喜欢计算机上的电影,因为女生喜欢看电影,因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告诉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优点,让学生不仅喜欢游戏、电影,还对计算机其他功能产生兴趣,引起好学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机的快乐,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学生的兴趣一般都聚集在一些新鲜事物上,所以说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合理改善讲课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进步,节节高升。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充分喜欢上信息技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后,给学生放松的时间,让学生看看电影,玩玩游戏等等。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想学信息技术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全力以赴,另外,教师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表扬,这么做既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接受所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二、教师直接讲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直观地演示学习内容,让学生总体把握学习的要素,自己练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记住容易忘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如果遇到不懂或者不会操作的问题,要及时询问教师。直接讲解法适合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当然并不是说直接讲解法不能教授实践操作,而是说相比之下讲解理论知识比较有目的性。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直接讲解法来教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教授理论知识可以使用直接讲解法,而教授实践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操作技能。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有特色地讲课,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听进去。这样教师通过对资料的搜集、筛选、归纳,制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网页,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些新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办公。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直接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完善。

三、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两两对比法,让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并将其记牢。两者不尽相同,可以对比记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改善,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创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新感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做到语言精练,并且让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会让教师与学生感到轻松自如。一堂课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后,可以在剩余的时间里给学生讲解一些相似的应用,给学生讲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记牢。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是一举两得的举措,充分运用到信息技术操作之中,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能让学生进步提高,就可以采纳。两两对比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所以说,使用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还是比较有优越性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自己认识不足,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听讲,让学生自己感兴趣,寻求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学好信息技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下及时巩固,相信学好信息技术不是梦。

作者:靳志刚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海联学校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课程教学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作者:刘元庆单位:徐州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5

1.1以现有的先进资源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下,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成果展现在教育者面前,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下全新的教学方极具科学性,值得借鉴与推广,因此,基于现有的优势教学资源能够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奠定基础。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化,并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基础。在此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确保这一教学资源的引入适合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2构建信息资源库

要想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而从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看,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致使信息库建设资金投入等受限,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视频教学等初级阶段。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求要建立完善的教研资源库,同时还需要针对学习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进而才能确保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得到高效利用。

2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基础

2.1实现二者整合的作用

当前,实现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改下该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落实教学目标与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专业教学中,能够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落实,即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来确保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自由构建。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束缚,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能够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提供基础,强化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以eaD技术将仿真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基于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可以进一步实现protel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更新。

2.2实现二者整合的基础

要想确保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首要基础条件是具备相应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确保该专业的教师能够具备信息化教育的理念,能够基于信息化技术下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此外,在实现二者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每一阶段教学成果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改进与实施计划,进而才能够确保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专业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3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而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在素质教学下,需要打破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比如: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以“图+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进而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知识,为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3.2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课程与内容的合理设置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差,缺乏主动性,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一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相近,而中职生与高职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一概而论的教学内容定然不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同时,相应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课程内容。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实际特点需求为切入点,并要实现课程的合理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

3.3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素养是当今时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相结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来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融入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范围中。再如: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是要确保案例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此外,教师还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来构建仿真模拟实验,将知识立体化、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在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6

新课改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出教学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要将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大力实施生活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更是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这为实现教学生活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许多教师也正是看到了信息技术的这一优势,将更为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中,呈现于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熟悉度,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思维过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也就是说,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这样只能成为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提高并无太大的作用。因此,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就必须要解决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教学的外延等同于生活,但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生活。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我们要以教材为中心,立足教材,利用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来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开发校本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收集丰富而有效的生活素材,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其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探究,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才是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初衷。

二、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与学的关系,二者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这也是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将教学片面地归为教,重教轻学,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成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电灌,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现成的书本知识,根本谈不上技能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谈不上运用与创新。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对教与学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知,这样才能以此为指导思想,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有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践行生本教学观,尊重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是忙于操作计算机,以此为中心而陷入满堂电灌的误区,而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与特殊功能来为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与素材,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平台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教师则要站在组织、指导与启发者的角色上,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要处理学生在学习中的偶况,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对教学节奏、进程等进行全面调整,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围绕着学生的学有效运用,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

三、处理好与其他手段的关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7

一、直观激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死海不死》教学时,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圖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学生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主动探求死海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死海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大裂谷中段的死海由于海水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抽象的事理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情境渲染。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三、补充资料。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补充死海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四、快速反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五、知识系统化。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雹水乡中心学校)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8

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学会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时代赋予农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既做到恰切地运用信息技术,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呢?

我认为要达到以上效果,应注意以下几项: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效果

在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在课堂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的运用。农村学生上课基本是在教室,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没有任何辅助设施,特别是见到的能动多彩的图画是少之又少。如果多媒体画面的色彩过于浓烈、动感太强,学生上课只注重观看大屏幕的图画,而忽视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有时看到激动之处,还会思绪万千,“走私”现象较为严重。

二、运用多媒体,应注重整个教室的视觉效果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多媒体在播放的同时,后面的学生往往由于多媒体教室空间较大,距离较远的缘故,看不清屏幕上的字。对教师的要求也听得隐隐约约。当然这也就影响了课堂上的整体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运用多媒体上课,要激趣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把课上得成功,不能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讲《岳阳楼记》前,直接运用多媒体,易使这节课显得开头突兀。如果开头我们使用导语导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迫切的渴望了解岳阳楼的一切,这样再运用多媒体,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如果以此再进一步引导,即使你见到岳阳楼的美景,你知道在范仲淹的笔下岳阳楼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带着浓厚兴趣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图片的岳阳楼和作者笔下的岳阳楼有何不同?只要教师善于使用多媒体,并且注重设疑激趣,而且语言富有激情,问题设计有价值,简而精,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效果会更好。

2.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要注重把屏幕上的字体放大,背景颜色要和字体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多媒体教室就像一个黑匣子,它把四面的窗户用窗帘遮住,防止光线的透入。这就要求屏幕的底色亮些,字体大些,字体颜色与底色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全体同学才能清楚地看见,特别是后面的同学才不至于走思。另外,为防止教师在前面说话后面学生听不到,多媒体教室最好配备上话筒,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走思,保证课堂效果。

3.运用多媒体上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活动空间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9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本质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整合,创建出新的可以明确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专题教学模式、探究式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等。本次开展研究的基础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因此结合所教授知识的具体特点,选择探究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自身概念而言,相对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应用起来更是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场景,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神经。

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流程

1.做好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放置图片或者视频,比如游乐园的过山车、荡秋千等,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山车或者秋千可以记得自己最高点的位置而且还能第二次到达?通过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程,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很轻松、新颖,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将秋千等简化为单摆模型,让学生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帮助学生自我学习。成功导入,引出本节课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公布自己的问题。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你认为“不变的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2)谈谈你自己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做实验将长直铁棒放置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绑着小球的绳子释放,比较摆动的位置以及铁棒的水平线。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铁棒的水平线以及小球摆动的最高点。实验简图如图1所示,借助于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基本的关系之后,向学生们展示作业,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便于灵活运用。

习题1:让学生证明初始位置的机械能等于任意位置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和,可以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证明。待学生完成习题后,可以将正确的证明步骤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具体证明步骤为:分别假设小球的初始高度、质量以及下落高度为h1、h2和m,速度为v,使用动能定理来证明小球的下落过程。w合=Δek,mg(h1-h2)=1/2mv2-0。通过移项整理,最终可以得到e2=e1。学生完成习题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然后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让他们帮助自己归纳机械能守恒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教师需要对公式进行板书),加深学生们对于几种不同表达形式的印象。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针对机械能守恒所需要遵循的条件提出问题,如:如果将空气阻力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那么机械能还会不会守恒呢?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习题1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即在mg(h1-h2)=1/2mv2-0公式的左边添加wf,且wf<0,通过移项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结果:e2=e1+wf。通过对公式的变形,引导学生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也就是空气阻力不做功。5.拓展延伸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机械能守恒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满足守恒需要遵循的条件等,还需要让学生通过拓展练习来扩大学习视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中超链接加入Flas。本次拓展延伸练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弹簧和小球所构成的系统过程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那么整个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这就需要教师播放弹簧与小球构成的动画,如图2所示:

作者:钱英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道德责任心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学校、家庭电脑的拥有率越来越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越来越强。然而,有一些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或者说不道德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应做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师要从规范学生的点滴行为做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起一种道德责任心,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念。在笔者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落实规范,明确责任

加强对同学网络责任感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已有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就很有代表性。这“十戒”分别是:①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②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③你不应该在他人离去时窥探他人计算机;④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⑤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⑥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⑦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⑧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⑨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⑩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可以让青少年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进行网络行为,将之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要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破坏、偷窃、诈骗和人身攻击等等都是非道德的或违法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制裁,从而杜绝任何恶意的网络行为。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循循善诱,培养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一)养成“使用”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待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的信息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要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按照操作方法正确开关机;遇到问题不随意开关机,及时请老师帮助,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随意删除、移动、重命名他人文件;爱护设备,不在显示器、键盘上胡写乱画;使用电脑时不吃东西等等。

(二)养成讲“公德”的习惯

当有的学生胡乱地敲打键盘、卸载鼠标小球时,要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为他人着想,保持机器的正常运行;当学生进机房,互相拥挤、大声喧哗时,要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有序、排队,保护自身安全,讲公共道德;当有的学生上机时,嚼泡泡糖、吃瓜子、随意丢弃杂物时,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环境;当有的学生编写文本、给同学发邮件、或网络聊天时,用一些侮辱性的、不文明的语言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语言,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等等。

三、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目前,很多青少年上网是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和陪伴下进行的,学生对充斥在网上的丰富的资源缺乏筛选的能力,又不能及时地得到指导,使得青少年被动的在无意间接受一些不良信息,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不但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中快速的检索到有效的资源,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多花时间与青少年沟通,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可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的学习,有效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

(一)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爱玩是人的天性,玩有益的电子游戏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电子游戏看成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无休止地沉溺于此,则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无益,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安装一些有益的游戏软件,如“魔鬼打字”、“金山画王”、“乖乖熊学打字”等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逐渐建立起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了《抗日——地雷战》、《大唐诗录》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养成健康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知识产权,遵守《软件保护条例》,抵制盗版软件。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然而,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要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文件等。学习互联网应用内容的时候,还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要传播不文明的甚至违法的言论,要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养成一种健康的信息道德。

(三)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人人可以自由上网,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平时要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晨会时间加强教育,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例如我在与初一一些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在游戏和聊天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不健康或者说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出现。由于学生好奇心强,你越不让他上网,他越觉得网络的神奇,我就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由于学生是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容易在网上产生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培养其道德责任心。既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更应注重利用网络“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渗透,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考文献: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