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免疫学的原理十篇免疫学的原理十篇

免疫学的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36

免疫学的原理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家德纳教授提出,主要内容就是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立存在的认知领域,即不同的智能体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一自省智能、交往―沟通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商”的概念,而更加注重人的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更加尊重人本身的特质,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只用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人的优秀与否。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兴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

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教务系统统一安排,每年都延续着上一年的传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的范畴,难免枯燥生涩,教学局面始终是教师讲得很卖力气但是学生依旧很难懂。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弊端的,他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新的生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而不再是简单的为了成绩学习,教师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不再以成绩论高低,让学生在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掌握了各项试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上,教师只顾着埋头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认真负责地准备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发掘学生多元潜力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带动了校园教学资源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只是在书本上,而新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媒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变得广泛起来,全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不仅出现了视频影像,还有很多师生共同表演的“细菌”“病毒”“过敏原”等角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变得生动有趣。

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

多元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各个方向的智能潜能,下面我针对多元智能的8个方向分别阐述。

1.言语――语言智能

所谓的言语――语言智能,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今的“90后”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下降,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用各种聊天软件,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语言的实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来不断地训练。例如,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如叙述抗体的类型与生物学活性,细菌与病毒的差异,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既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

逻辑能力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基础医学又是一项分析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逻辑能力差是很难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补体章节的学习中,针对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就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激活物、活化顺序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体系,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视觉――空间智能

这就要训练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再用眼睛复原二维平面的图像,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并且用红蓝铅笔绘制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绘制图谱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空间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很重要,因为基础医学主要是以实验为主,一个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往往可以使一个实验项目事半功倍,无论是细菌培养时对接种针的使用,还是在显微镜下手眼协调观察细菌的形态,都是很好的训练过程。

5.交往――沟通智能

学术的传播与进步都是在讨论与争执中进行了,每一项新的实验发现都要经过无数辩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互相辩证,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地碰撞中逐渐学会沟通的方法。

6.自然――观察智能

科学都是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进步的,观察能力也是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一切细微反应的能力,如在实验课中观察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并且让学生自己记录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7.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的节奏,最能唤醒一个人身体中潜在的能量,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一定的韵律,使之朗朗上口就会方便学生记忆。

8.自知――自省智能

学习贵在自知,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身学习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评估,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结束语

医生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大多数医学生以后都要步入临床医生的行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又是临床医生很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很好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冰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05).

免疫学的原理篇2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排异现象,笼统地讲,这种排异反应的目的在于维持机体自身的纯洁和内环境的稳定。具体地讲,免疫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免疫防御功能,即保护机体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这一功能学员容易理解,也是免疫最原始的概念。然而学习这一功能时,学员易错误地理解为免疫防御功能越强越好。过强的免疫防御反应会产生超敏反应效应,造成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这在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非常常见,医生不得不用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来缓解这种损伤。第二是免疫稳定功能。对于这一功能,讲授时要突出“稳定”的含义。免疫稳定应该是指健康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排斥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对自身表现出了稳定。但当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衰老、死亡或变性而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时,免疫系统就会把这些组织成分清除出体外。这种对自身组织的稳定,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异物的入侵。如果人体的免疫稳定功能发生异常,对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失去了应有的稳定,即出现异常的排斥,则必然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是免疫监视功能。这一功能是指免疫系统中的有些免疫细胞分布在血液和淋巴循环中,是人体的游动哨兵。当人体出现少量癌变细胞时,它们会及时地消灭这些变异的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所以癌症是免疫性疾病,癌症为什么多发生于老年人,就是因为人的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的下降更为明显。通过引导学员正确地学习免疫的三大功能,从而把免疫这个抽象概念,与人体生理、健康和疾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知识。

2加深学员对免疫获得方式的理解

免疫的获得方式,是免疫学的重点,对于护理大专生而言,这部分内容放在绪论中讲授最合适。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免疫对人体的重要性。这时教员要启发学员思考人体的这一重要功能是怎么获得的呢?继而讲解免疫的两个获得方式,即先天获得和后天获得。先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屏障结构(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等)、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一些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后天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是指人出生后由于接触了某种抗原异物(如某些细菌或病毒)而产生的针对这种抗原异物的免疫,它是一对一的免疫,是特异的。如果你没有接受过某种抗原的刺激,你体内就没有针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如果你想具有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你就只能在自然状态下感染这种抗原或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免疫力,而疫苗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一些常见细菌、病毒的免疫力主要通过感染得病或隐性感染获得。讲后天免疫的获得时,要特别向学员强调,如果一个人出生后处在一个非常洁净的生活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很少,则必然会影响后天免疫的获得。童年是人一生中获得后天免疫的最好时期,所以一定要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状态下生活,这是最科学的选择。只要不是严重的感染,就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只要体温不是太高,就不要随意使用药物降温。因为这些方法都会干扰后天免疫的获得,降低身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艾洛说过,生活在非常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减少了我们接触微生物的机会,而这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3概括性介绍后天免疫的两个类型

免疫学的原理篇3

关键词:认知结构;医学免疫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4-02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与其他学科交叉知识点多,涉及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又与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学习自信心不足。同时,由于抽象、涉及机体众多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无系统性,难以理解、记忆,学习难度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在我国,医学本科以大班授课为主,师生比例悬殊。课堂教学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程度,也要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根据学科知识片段的特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基础知识分析临床病例,准确诊断。

一、教学全程贯穿免疫学基本线索,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就会把该学科看做一个相关的整体,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医学免疫学主要围绕“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实现免疫功能”这一线索,编排教材,实现教育目标。为了增强学习的逻辑性,根据免疫学基本线索组织教学,顺应思维发展过程。把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的固有免疫提前到绪论中讲解。然后,按照先讲抗原,再讲免疫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的三大组成,接着讲免疫学的中心内容——免疫应答,最后讲临床免疫学的思路设计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线索的理解、记忆。上课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知识框架图。即,抗原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功能。随着课程深入展开,新概念在已有概念基础上构建,学生们逐渐从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如,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是具有异物性。异物性是指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为什么机体会存在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呢?当讲解了中枢性自身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发育中的t细胞在胸腺经过阴性选择,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诱导凋亡或失能,从而成熟的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之后,同学们就能理解没有经过“鉴定”的抗原一旦刺激免疫系统,就会激发正免疫应答。

二、多角度讲解教学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体味、吸收,转化为自身知识,即把信息加工为每个学生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使之超出它们最初所给的事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讲透这个知识点,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三种方案。首先采用角色表演讲解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及其意义;第二,借助教材中的示意图,顺应t细胞的发育过程加以解释,并请已听懂的同学回答两个选择的意义;第三,在powerpoint文件中设置自定义动画,从成熟t细胞具有两大特点(即自身mHC限制性和自身免疫耐受性)出发,反向讲解t细胞获得这两大特点的原因。通过三种方式的讲解,使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听懂这一知识点,优秀学生则能深入到领会层面,理解t细胞的成熟过程对形成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机制的重要意义。

三、聚焦免疫学中心内容,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斯皮罗等(1991)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经过改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不是简单重复,因为每次学习的情境都会有所变化,而这将使学习者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是学科中心内容,也是同学们感觉最难学的部分。授课前,先复习抗原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同学们回答已学过的概念,共同完成细胞免疫的教学;而对于体液免疫的教学,涉及细胞免疫相关的内容,请掌握较好的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其他同学和教师做补充,促进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迁移。激励学生们回忆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将新的知识存入长时记忆中,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合超敏反应,加深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家倡导,通过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与关系,遇事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再得出结论的习惯,并且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模块。通过学习,理解免疫是一把“双刃剑”,正常状态下,对机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而异常情况下,会引起免疫病理作用。如,先提出问题——机体免疫系统如何抵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师生共同分析后,得出机体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抵御病原菌的感染。随后,教师指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如果没能及时治愈疾病,会引起免疫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进入学习重点——发病机制的教学。由此,提出应该以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解决实践问题。

五、列举免疫学防治实例,体会免疫学就在身边

在我国,随着免疫预防体系的建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主要死因。同学们都有打预防针的经历,课堂上,让学生们说说都打过什么预防针?可以预防什么疾病?为什么?通过提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们明白免疫系统是“健康守护神”。免疫学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

医学免疫学看似抽象、枯燥,其实,一旦掌握学科知识网络,就能体会到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及其与临床的紧密关系,增强学习动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始终,增强教学逻辑性;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培养同学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领会转化能力;紧紧围绕学科中心,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联系临床疾病,运用基本原理,全面分析问题,解释病因。通过构建医学免疫学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协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智.教育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宏思,秦静英,韦鹏涯,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619(15):153-154.

[3]Barbara.J.Daley,Dario.m.torre.Conceptmapsinmedicaleducation:ananalyticalliteraturereview[m].meDiCaLeDUCation,2010,(44):440-448.

免疫学的原理篇4

目的:研究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天然佐剂对hav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icr小鼠分成9组,分别设生理盐水对照组、hav抗原组、hav抗原+铝佐剂组、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0μg组、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100μg、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200μg、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300μg、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00μg、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1mg组,皮下免疫小鼠。分别在4、8、12、16周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igg水平。结果:(1)空白对照组在4、8、12和16周未见抗havigg产生;各实验组抗havigg水平在8周时达到最高;12周和16周时各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逐渐下降,尤以铝佐剂组下降明显;(2)与hav抗原组相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各免疫组小鼠血清抗hav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铝佐剂组相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明显增强特异性抗havigg水平(p<0.05或p>0.05);(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无过敏反应。结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够明显增强灭活hav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具有强的免疫佐剂作用。其免疫佐剂效应优于铝佐剂。

【关键词】透明质酸危险信号佐剂

免疫佐剂对辅助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持久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十分重要[1],透明质酸(hyalouronanacid,ha)是从动物组织提取的一种黏多糖,由(1β4)d葡糖醛酸和(1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双糖单位重复连接组成。www.133229.com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而广泛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它是构成皮肤、玻璃体、关节滑液和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内源性危险信号,与tlr2作用后,以依赖于myd88、il1r相关激酶、tnfr相关因子6、蛋白激酶cζ、nfκb的方式进行信号传导,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2]。因此我们推测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能具有免疫佐剂的特性。本研究中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与hav抗原混合后皮下免疫接种小鼠,观察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对hav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以探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icr健康小鼠(spf级,雌性,6~8周龄,质量18~20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按实验动物中心的方法饲养。酶标仪(bioradmicroplatereadermodel550)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抗havigg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kpl公司,酶标板购自美国ebioscienc公司。灭活hav抗原和al(oh)3佐剂均由本室保存。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相对分子量(mr)为10000以下)购自江苏镇江东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制备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用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μg/l。

1.2.2免疫动物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成9组,分别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hav抗原200μg免疫组(hav)、hav抗原200μg+300μg铝佐剂免疫组(haval)、hav抗原200μg+5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1)、hav抗原200μg+1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2)、hav抗原200μg+2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3)、hav抗原200μg+3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4)、hav抗原200μg+5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5)和hav抗原200μg+1m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6),每组6只。免疫途径为皮下免疫,共免疫1次。

1.2.3血清抗havigg水平检测分别于免疫后4、8、12和16周对小鼠尾静脉采血,血样37℃放置1h后,4℃过夜,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抗hav的特异性igg水平,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2.4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检测(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实验组选用icr小鼠10只,雌雄各1半,每只小鼠皮下注射5m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观察7d。(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取icr小鼠2只,分别在一侧后肢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μg/l)1ml,另一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icr小鼠2只,分别在一侧后肢脚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μg/l)1ml,另一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8h后处死,解剖观察局部组织变化。(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试验:取icr小鼠10只,雌雄各1半,皮下注射50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2周后再尾静脉注射50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立即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1.2.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如方差齐,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而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htest,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试验期内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松毛、缩团、发抖等异常反应;进食、饮水、粪便和精神等均正常。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均健在且质量增加,说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在小鼠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48h后解剖观察局部组织无充血、水肿及硬结等异常变化;小鼠后掌注射48h后解剖观察局部也无异常变化。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剂量为5mg时安全无毒性。(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反应:小鼠在过敏试验中未出现蜷缩、竖毛、流泪、喷嚏、搔鼻、抽搐、痉挛、呼吸困难、水肿及休克等过敏反应。

2.2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初免后4、8、12、16周检测抗havigg水平,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检测不到抗havigg,各实验组小鼠在4周内均产生抗havigg;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到第8周达到抗体滴度的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但是不同剂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仍然明显高于hav单独抗原免疫组以及铝佐剂组。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在同一时间的抗体水平不同,havha4、havha5和havha6组在8周时产生的抗havigg的水平较高,分别为1∶(359.19±2.25)、1∶(320±3.46)、和1∶(285.09±3.10);且havha5和havha6组的抗体水平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16周时两组的抗havigg水平分别为1∶(160±1.55)和1∶(113.13±2.25),而其他实验组抗havigg水平均已明显下降。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与免疫剂量成量效依赖性。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结果显示,4周、8周、12周和16周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在4周时havh6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最高,为1∶(201.59±3.10),约为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7倍,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havha1组、havha4组、havha5组、havha6组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至12周和16周时,所有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这些结果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够增强hav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免疫佐剂效应。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铝佐剂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结果显示,除havh3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在4周时低于铝佐剂免疫组以外,其他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在4、8、12和16周时均要明显高于铝佐剂组。虽然在4周和8周时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铝佐剂免疫组,但是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时结果显示,havha1组、havha4组、havha5组和havha6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igg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而havha2免疫组、havha3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至16周时,havha2组、havha3组和havha5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igg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不仅具有免疫佐剂作用,增强特异性的抗havigg水平,而且其佐剂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优于铝佐剂。

图1不同时间小鼠血清抗havigg水平(略)

ap<0.05与hav组;cp<0.05与haval组.

3讨论

目前铝佐剂是惟一批准应用于人的疫苗佐剂,但是铝佐剂存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细胞免疫很弱,与ige型过敏性疾病有关等弊端等[3]。理想疫苗佐剂应该是既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且无毒副作用[1]。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以替代铝佐剂成为疫苗佐剂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细胞损伤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具有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加共刺激分子如cd86和cd83等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介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4,5]。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可能作为有效的内源性免疫佐剂,增强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

为了探讨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灭活hav抗原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进行不同剂量配比,通过免疫小鼠观察了抗havigg水平的变化,并对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佐剂与铝佐剂的效应比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证实,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联合灭活hav抗原进行免疫,有效地诱导了抗havigg的产生。与单独灭活hav抗原组相比,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具有免疫佐剂效应;与铝佐剂组相比,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不同时期显示优于铝佐剂或与铝佐剂相当;且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剂量的增加,抗havigg的水平逐渐增高,即其抗havigg水平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呈量效依赖性。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成分,属于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具有无毒安全性高、结构明确、易于生产和价格便宜等特点,符合理想疫苗佐剂的特点。本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

综上所述,本实验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能够有效地增强灭活hav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而且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显示相当于或优于铝佐剂,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作用持续时间要长于铝佐剂。因此,通过本研究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人用疫苗佐剂。同时,随着许多重大疾病如hbv、hiv、肿瘤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开发新型治疗性疫苗迫在眉睫,而寻找一种佐剂能够协同疫苗抗原诱导产生ctl免疫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策略。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进一步研究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否能够诱导强的ctl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周伊,齐旭,肖菊香,等.新型佐剂swzy对弱免疫原性小鼠黑色素瘤瘤苗的免疫增强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22(4):526-529.

[2]scheibnerka,lutzma,boodoos,etal.hyaluronanfragmentsactasanendogenousdangersignalbyengagingtlr2[j].jimmunol,2006,177(2):1272-1281.

[3]王健,冷静,王启辉.lps辅佐hbsag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机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6):559-561.

[4]shiy,evansje,rockkl.molecularidentificationofadangersignalthatalertstheimmunesystemtodyingcell[j].nature,2003,425(6957):516-521.

免疫学的原理篇5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常规医学免疫学理论与实验的学时分配比重大约在2∶1左右[5],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从其教学内容入手。结合免疫学主要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主要涉及的免疫学实验操作,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图1)。

1.1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理论来自于实践。结合免疫学实验教材以及医学免疫学理论教材,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免疫器官组织及细胞,另一部分针对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技术。对免疫器官及组织的认知是免疫学最基本的要求,实验动物免疫器官的解剖定位是免疫学实验的入手点。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是体外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基础,教学实验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其中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重点介绍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此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中同样适用。将免疫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建立的免疫学技术中,很多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检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实现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能力。结合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临床检测技术开设以下教学实验:试管凝集反应、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即包括经典的理论验证实验,又兼顾了免疫学技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2综合性实验

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经典基础性实验紧密衔接,从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到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再到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结合免疫学基础理论内容,综合实验涵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t、B细胞)以及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和活性的检测。综合性实验的主要内容见图1:淋巴细胞表型分析主要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操作;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内容包括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eLiSpot检测细胞分泌活性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分析以及nK细胞杀伤实验。此外,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展病毒表位鉴定的实验。此部分各项实验均涉及了免疫细胞的分离和纯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功能试验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免疫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1.3应用性实验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的科研特色,我们开设了免疫预防及疫苗设计的应用性实验。采用实验手段介绍疫苗设计的一般规律,介绍佐剂的概念和应用、疫苗接种的途径及效果影响,让学生初步体验免疫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在经典免疫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教学实验的选择是根据整个免疫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科研工作中的常规免疫学实验,集本教研室多数工作者的意见而设定。从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逐渐深入到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即涵盖了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包括了固有免疫应答的诱导以及检测,与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接。内容上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实验同时增加了应用性实验的开设。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无论参与临床工作还是基础科学研究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教学实施安排的改革

通常免疫学实验多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才逐渐展开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其不妥的教学实施安排,免疫学实验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教学结束后,学生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通过理论考核上面,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免疫学实验教学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教学。故实验教学实施时间应当紧随理论教学进度安排。影响实验教学实施的因素还包括教学实施地点的影响,通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多数集中于公共教学实验室开展,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免疫学特色实验的开展,例如流式细胞仪的操作、eLiSpot读板仪等,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公共实验室资源与科室资源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学实验教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施的成本,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逐步接触免疫学的科研工作,激发其参与科研创新的兴趣。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合理安排各个教学实验的实施时间,例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抗原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要孵育72h,要顺利完成此实验的教学需要将其分为2次实验,首先做淋巴细胞分离纯化以及抗原刺激操作,72h后再安排染色或者wtS法检测增殖实验。为了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教学组不仅需要安排实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本专业的实验课教学,还应当为每个实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材料准备以及前期预实验的操作准备。

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当同时完善医学免疫学实验考核程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考查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外,增加免疫学实验考试制度。以经典免疫学实验为主,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或者eLiSa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掌握程度。通过免疫学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在今后参与临床实践或者科研工作时能够顺利开展。

4改革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及灵活性

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从经典实验到综合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医学免疫学理论相辅相成。其内容由浅入深,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这里免疫学实验课的内容主要由经典实验、综合实验、应用性实验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学校可以此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增减和改变。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纯化实验可以改为或再增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实验,而应用性实验部分可以改为设计性实验等。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不仅可以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部分进行实施,同时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展。目前在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开设了以此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免疫学技术课程,对上述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尝试,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医学免疫实验教学的改革。

5结语

免疫学的原理篇6

【关键词】抗血清短程免疫标本制备免疫学试验效价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thodsofproducingimmuneserumanditseffectonshort-termimmunization,inordertomeetitsexperimentalteachingneeds.methods:Bythemeansofshort-termimmunization,rabbitswereimmunizedwithe.coli,Sheepredbloodcellsandyolkantigeninstantlyfor5timeswithsmalldose,thentheserumwaspickeduptoobtainther-globulin.thetiterofantibodywascheckedup,andwere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anti-serumpreparationmethods.Reslults:thetiterofantiserumfrome.coliantigen,Sheepredbloodcellsantigenandyolkantigenreachedhighupto1:10240,1:1200and1:10240separately.Conclusion:theantiserumpreparedbyshorttermimmunizationhashigh-titerandhigh-affinity,isapplicabletoexperimentalteaching.

Keywords:antiserum;shorttermimmunization;preparationofsamples;immunologicaltests;titer

抗血清是经过抗原免疫的动物血清,含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可直接应用于病原体的诊断或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也可通过进一步纯化血清中的ig,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制品。鉴于抗血清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制备抗血清成为学生必需具备的实验技术。在以往的抗血清制备实验课中,制备高效价抗血清基本采用大剂量长程免疫法,该方法具有产物效价高、亲和力强的优点,但耗时过长,给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索快速制备抗血清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肠杆菌抗原和绵羊红细胞(SRBC)抗原代表颗粒性抗原,选取鸡蛋黄抗原代表可溶性抗原[1],采用小剂量短程免疫法制备抗血清,以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与器材

1.1.1抗原大肠杆菌(泰山医学院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保存);绵羊红细胞(SRBC);新鲜鸡蛋。

1.1.2实验动物健康家兔32只,雄性,体重2.0~2.5kg,无免疫史,由泰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成4组。

1.1.3器材与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振荡器;灭菌大试管;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麦氏比浊管;0.5%石炭酸溶液;磷酸盐缓冲液;盐酸溶液;HRpab等。实验用材料均需灭菌处理。

1.2抗原的制备

1.2.1大肠杆菌抗原的制备将大肠杆菌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皿上,37℃培养18~24h,取单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按照1%的比例转种于LB液体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收集培养液。沸水浴1h后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麦氏比浊法,用石炭酸生理盐水稀释至109个/ml,取少许做无菌实验,其余菌悬液放冰箱保存。

1.2.2SRBC抗原的制备无菌抗凝绵羊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加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如此连续洗3次,最后一次可离心10min以使红细胞密集管底,直至上清液透明无色再吸去上清液,留密集红细胞备用。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红细胞配成20%SRBC悬液,即为试验用的SRBC悬液。

1.2.3鸡蛋黄抗原的制备取新鲜鸡蛋一个,用75%酒精消毒,在无菌条件下,于气室一端击一小孔,用无菌吸管将蛋清吸出后,将蛋黄倒入一装有玻璃珠的无菌锥形瓶内摇匀,用生理盐水进行1∶5稀释,置4℃冰箱保存备用。

1.3免疫方案表1短程免疫方案

1.4试血

末次免疫后第3天,耳动脉采血2ml,37℃温育1h后,2000r/m离心10min,吸取离心后上清液0.2ml于无菌试管中,再加入0.8ml生理盐水,作1∶5稀释。

1.4.1初步测定大肠杆菌抗原抗血清效价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4.2初步测定SRBC抗原抗血清效价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4.3初步测定蛋黄抗原抗血清效价 采用琼脂凝胶双向扩散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5采集抗血清

末次免疫后第六天,心脏采血法[2]采取20ml血液于离心管中,放37℃温箱自然凝固,出现血凝块后3000r/m离心20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洁净试管中,-20℃冰箱保存。

1.6鉴定抗血清终效价

1.6.1eLiSa法鉴定大肠杆菌、蛋黄抗血清终效价[1,3]

1.6.2补体溶血试验鉴定SRBC抗血清终效价

2结果

2.1抗血清效价的初步检测结果

经大肠杆菌抗原、SRBC抗原、鸡蛋黄抗原免疫后的抗血清效价分别达1∶1280、1∶640、1∶32。

2.2抗血清终效价结果

经大肠杆菌抗原、鸡蛋黄抗原、SRBC抗原免疫后的抗血清效价分别达1∶10240、1∶10240和1∶1200。

3讨论

目前,高效价抗血清的制备基本采用长程免疫法,抗血清的制备过程耗时一个多月。虽然长程免疫法制备的抗血清效价高、亲和力强,但是其操作过程较长,期间可能有动物死亡等不利因素。短程免疫法在文献中尚不多见,将免疫时间缩短来制备抗血清的方法和效果是值得探讨的。

本研究选择大肠杆菌抗原和SRBC抗原代表颗粒性抗原,选择蛋黄抗原代表可溶性抗原,采用短程免疫法,5天内分组连续免疫家兔,末次免疫后第3天试血,抗大肠杆菌抗原和绵羊红细胞抗原抗血清的效价已分别达到1∶1280和1∶640,而抗蛋黄抗原抗血清的效价仅达到1∶32,这与抗原的种类及物理性状对免疫原性的影响有关[4],大肠杆菌抗原SRBC抗原为颗粒性抗原,蛋黄抗原为可溶性抗原;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可溶性抗原强,故试血时效价前者高于后者。但是末次免疫后第6天采血,用补体溶血试验测得绵羊红细胞免疫动物的抗血清(溶血素)效价达1∶1200,用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的eLiSa间接法测定,大肠杆菌抗原和鸡蛋黄抗原抗血清的效价均达到1∶10240。因此可见,短程免疫法不仅缩短了免疫期限,而且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可制备出高效价、高亲和力的抗血清。

通过本次实验的设计及实验过程和结果来看,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简单易行,效果高,用时短。更重要的是,本实验包含了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抗血清的采集、抗体的鉴定、分离提纯、抗体的效价检测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是免疫学及免疫学技术的浓缩[5]。该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系统性实验包括了免疫学实验课的经典实验内容,且实验期限较短,适用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振久,张冉,杨惠军,等.短程免疫法制备高效价抗血清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42.

[2]王娅,王全勇,王淑兰.伤寒、副伤寒免疫血清的制备[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2):178179.

[3]郭利军,武有聪,申元英,等.一种适用于教学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抗原抗体系统制备[J].大理学院学报,2007,6(2):21.

[4]王兰兰.临床免疫学与检验[J].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32.

免疫学的原理篇7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激趣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92-02

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在揭示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移植排斥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医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现医学免疫学教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免疫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主要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学生普遍反映该部分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理解起来困难、枯燥,难产生学习兴趣,是医学专业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免疫学教师面临的难题。为让免疫学基础课能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视频资料,并将所学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联系科学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医学免疫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发现到证实,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科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些科学故事穿插其中,既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又能引导出相关免疫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医学人文教育。这方面常可用的例子有如下几个:

在医学免疫学绪论教学中,非常适合运用前人发现“人痘苗”、“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故事作为铺垫,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免疫”具体化成同学们接触过的事物,能让同学们对“什么是免疫”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向同学们介绍免疫的概念、功能等抽象知识就水到渠成了。在有趣的氛围中展开一门新课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将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

学习抗体、补体、免疫细胞等相关章节时,同样我们可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科学家发现这些物质的故事。利用德国科学家贝林首次使用抗血清拯救患白喉的儿童的故事可以引出抗体的发现,顺势导出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等学习内容。而补体的学习也同样,可以将博尔现补体的科学实验再次展现在同学面前,并引导着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推导:有种物质具有溶菌和溶解细胞的作用,但须有抗体的存在才能实现,即最初发现补体的存在。这个做法既吸引同学注意力,同时在推导的过程同学们就可以认识到补体的特性和作用。同样,在讲到淋巴细胞相关章节时,我们可以将B细胞、t细胞发现的一系列科学故事简要介绍给同学,从研究者在一个无关免疫的试验中发现鸡的法氏囊与抗体产生密切相关至最终确定哺乳动物的t、B这两种免疫细胞相对应器官,让他们知道这些细胞的来龙去脉,增添课堂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诺贝尔奖有很浓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将知识点背后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人物故事介绍给同学们,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将科学思维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此外,讲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我们可以利用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神仙用荷花、荷叶重塑哪吒的故事作为引导,从文学的幻想引导着同学们对现实中的器官移植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什么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由此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在最初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

二、联系生活实例,增添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形式把一些生活实例,巧妙地与抽象繁杂的免疫学知识相联系,从现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知识转变成理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感冒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生活实例,贯穿很多免疫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感冒有时好得快,有时好得慢?为什么感冒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为什么感冒后即使不打针不吃药,自己也能好?这些都是一些基本问题,学生容易作答,通过这些小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教师适当诱导,把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过程等内容融入进去,就能让同学们通过联系实际来理解机体免疫发挥作用的过程,一定会印象深刻。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也是一个常用的例子: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种疫苗,通过多次接种后为什么可以预防相应的病原体的感染?同学们在以往的体检中“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代表什么含义?其阴阳性有何意义?通过提问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引入免疫的概念、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教学内容。外伤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类似经历,在讲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理论时,我们也可以把它融入教学,皮肤屏障被破坏后病原微生物经皮肤侵入机体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就是我们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三、巧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调动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想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趣味化、通俗化,渲染乐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思维调节到一种兴奋状态,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免疫学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拟人比喻是:把我们人体看作国家,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和治安管理系统,肩负着“攘外安内”的职责;这个系统有完善的部门,有各种兵种,有常规和现代化武器军事设施等;我们的中枢免疫器官就是培养士兵的军校,外周免疫器官是士兵的战场,免疫细胞是各种士兵,免疫分子则是各种武器;而我们免疫应答过程,就像军事作战,而入侵我们体内的抗原就是敌人、小偷等坏人。将复杂的免疫应答看成是打仗、抓坏人的过程,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一举多得。

抗原提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难懂的过程,但是也是必须让学生熟悉的内容。我们找到一些联想方式,非常生动而准确地演示了抗原提呈的过程――内源性抗原提呈和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都可以看作是t细胞“吃大餐”的过程:抗原提呈细胞可以看作是农家乐、餐厅,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可以看作是餐馆自己饲养的鸡禽或从外面采购的食材;而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是后厨房大厨,根据不同客人的要求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形成的抗原肽就是大厨们做好的菜;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可看作侍者,是递呈抗原肽的服务员,专门负责上菜给客人,客人分别是CD4+和CD8+t细胞,他们对服务员还很挑剔,CD4+t细胞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只接受由mHCⅡ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而CD8+t细胞只接受由mHCⅠ类分子盛上来的菜。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以独特的形式又表现出来的,我们将这一比喻穿插到抗原提呈教学中,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展现了一种知识学习的境界,对学习方法有指导意义。

又比如,在讲授抗体时,可以让同学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一只大龙虾,虾带齿的钳子部分类似于抗体的Fab段,身体对应恒定区;在讲解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免疫应答时,可以将B细胞想象为一位待字闺中的姑娘,那这个枯燥而复杂的免疫应答过程完全可以想象成B细胞这位姑娘佩戴着抗原信物在相亲会寻找到它的意中人辅t细胞,并结婚生子的故事。这些有趣而贴切的比喻不但能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现在高校课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常态。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问题表现出来,让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我们免疫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充分表达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讲解到免疫应答时,t、B细胞如何以淋巴结或脾作为免疫应答场所进行免疫应答,其免疫应答过程复杂,可以将这个过程制作成动画或利用英文原版教材配套的动画素材向同学们展示,从时间、空间上提醒同学们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免疫学问题,文字与动画恰当地整合,让讲授内容更形象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学难点,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漫画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同学眼球,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漫画,并适当运用到多媒体课件中。例如在讲到免疫记忆时,我们插入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漫画,戴着警帽的免疫细胞一手拿着某个病原体的“通缉令画像”,一手拿着枪,在巡逻过程中不断辨别所遇到的事物是否是其通缉令上的事物,这个漫画很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什么是免疫记忆。

在免疫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不易。《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指出了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从教师方面而言,是“教然后知困”,只有知道困难所在,才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总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素材,让组织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志于学、乐于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使免疫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免疫学的原理篇8

【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技术;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R81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5-01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2]许良中.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2-223

免疫学的原理篇9

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

2.2肿瘤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是将整个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导入患者体内,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由于肿瘤细胞带有肿瘤的全部抗原,无需考虑分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而且由于自体肿瘤细胞具有和正常组织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肿瘤疫苗方案.但是自体肿瘤组织来源十分有限,并且考虑到tS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3].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培养的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进行肿瘤疫苗的研究.不同肿瘤细胞的混合能够提供一系列的tSa,有利于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减小其发生抗原丢失的几率[2].但是,单独使用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人们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编码免疫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地打破了肿瘤的外周免疫耐受.近年来,也有人将编码一些细胞因子如iL2,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macrohagecolonystimulatihyfactor,GmCSF)等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期望通过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改善肿瘤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4].然而,近些年来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实验中能够诱发满意免疫反应的肿瘤细胞疫苗,在转化成临床有效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时都遇到了困难.Fifis等[5]的研究发现,大鼠结肠癌细胞系经体外培养后免疫同源小鼠,引发了免疫反应和肿瘤保护效应.然而,当他们对荷瘤小鼠进行同样处理时,却大大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提示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肿瘤生长因子β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GmCSF等因子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骨髓源性细胞;激活特异的调节性CD4+CD25+t细胞以下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等.

2.3肿瘤抗原疫苗肿瘤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肿瘤抗原包括多个层次:完整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肽及纯化的Dna.关于肿瘤Dna疫苗,下文将另行讨论.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taa).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tabi等[2]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他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突变抗原;②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原;③癌睾抗原;④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⑤病毒抗原.

单独应用肿瘤抗原蛋白存在免疫原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通过抗原、HLa缺失等机制发生逃逸.刘宏利等[6]结合了肽疫苗和Dna疫苗各自的特点,以p815肿瘤细胞的CtL表位(p815a3543)为模型,合成该表位加多聚赖氨酸的颗粒性多肽,并制备含有编码此表位和GmCSF基因的表达质粒,制成了新型的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这种疫苗利于apC的摄取加工,可诱导有效的CtL应答,从而预防小鼠致命性p815肿瘤细胞攻击,并可部分根除肿瘤.

超抗原能够激活全部携带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β片段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克隆数约是普通抗原的1000倍,产生强大的杀伤靶细胞的作用.马文学等[7]用已构建的重组跨膜型超抗原的表达载体pet28atmSea转化e.coliBL21(De3)pLysS宿主菌,并诱导其表达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能够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为肿瘤抗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s)作为细胞内的分子伴侣,通过其多肽结合结构域与一系列肿瘤相关抗原形成复合物,同时HSps通过HSp受体CD91和LoX1介导被apC摄取[8-9],于是,将肿瘤抗原与HSps在基因或蛋白水平进行连接,可使机体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水平.自体肿瘤HSpgp96抗原肽疫苗已进入临床Ⅲ期,但是由于这种疫苗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因此只对同源肿瘤起作用,而且由于自体肿瘤HSp抗原肽复合物需要从肿瘤患者体内提取,来源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研究方向是体外合成HSp抗原肽疫苗,如将HSp与肽或全蛋白进行连接;将HSp的Dna与抗原Dna连接后表达融合蛋白[10];或将HSp基因直接注入肿瘤细胞提高其免疫原性[11].

独特型(idiotype,id)单抗原显著优点在于它能引发针对相应自身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抗id的抗体(ab2)能够模拟taa,并作为taa的内影像诱发抗肿瘤免疫.Chang等[12]研究了小鼠抗独特型mabmK223模拟人类高分子量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wmaa)的结构基础,发现mK223重链的互补决定区(CDR)3(H3)、轻链的CDR1(L1)在三维结构上紧密相连,该区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与Hmwmaa核心蛋白的相似折叠区具有同源性,同时发现组成mK223H3环的15氨基酸残肽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与Hmwmaa引发相似的免疫反应.抗id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效果.CD55是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Ullenhag等[13]用模拟CD55的人类抗idmab105aD7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免疫,大多数患者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免疫细胞增殖反应中表现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

2.4肿瘤Dna疫苗肿瘤Dna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裸Dna分子直接注入机体或者经载体携带后注入机体,肿瘤Dna被体内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识别并摄入,在细胞内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引发机体持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肿瘤Dna疫苗由质粒Dna骨架、抗原Dna和真核细胞基因调控序列组成.

肿瘤特异性Dna分子在体内被肌肉、皮肤、黏膜等易感处的细胞摄取后,表达出抗原蛋白,经加工处理后与mHCⅠ分子结合呈递于细胞表面,激活CD8+t细胞,刺激CtL的形成和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作用;还有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至细胞外,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加工后与mHCⅡ分子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给CD4+t细胞,激活体液免疫应答[14-15].Dna疫苗不仅激活了肿瘤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了大量抗体,还激活了被认为是人体抗肿瘤免疫关键细胞的CD8+t细胞[16],这无疑是肿瘤Dna疫苗的一大优势.而且由于Dna疫苗分子进入人体后才开始其抗原蛋白的合成表达,因此Dna疫苗能够模拟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合成蛋白被降解加工,作为内源性分子由mHCⅠ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激活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应答,较之肿瘤抗原肽进入人体经apC加工提呈给CD4+t细胞,再激活体液免疫要有效得多.同时,携带肿瘤抗原基因的质粒Dna可长期在宿主细胞内控制表达肿瘤抗原蛋白,因此具有长期持续的效果,有望使机体获得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niethammer等[17]用携带编码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基因的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联合抗体iL2融合蛋白,观察到mHCⅠ的表达,大量CD8+t细胞被激活,100%的小鼠皮下肿瘤完全消除,75%的小鼠肺转移得到抑制.CD2,CD25,CD28以及CD48,CD80水平的明显上调表明CtL和负责抗原提呈的DCs在接受Dna疫苗的免疫刺激后得到了有效的激活.然而在临床研究中,Dna肿瘤疫苗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Conry等[18]用表达Cea和HBV表面抗原的质粒Dna免疫17例结肠癌转移患者,未见明显的临床变化,患者产生针对Cea的淋巴细胞增殖但未检测到Cea特异性抗体.然后,人们对Dna疫苗做了一系列改进,主要从递送系统和免疫佐剂两方面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效率远远高于普通注射器和生物注射器,在trimble等[19]对此进行的比较中,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方法诱导出了最多的CD8+t细胞和最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由于这种途径能直接转染组织局部的Langerhans细胞[20],因此诱导免疫所需要的质粒Dna用量可大大减少,同时,免疫佐剂也被用于质粒Dna.研究证明,将编码细胞因子、细菌毒素、蛋白佐剂的Dna与携带抗原基因的质粒Dna有机融合后,能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21].然而,Lima等[22]的研究发现,用Cea和GmCSF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后,高剂量组Cea引发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得到大大激活,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抗GmCSF的自身抗体,而用单独的CeaDna疫苗免疫小鼠,肿瘤生长被完全抑制.这提示肿瘤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融合疫苗在增强疫苗免疫效能的同时打破了机体对于细胞因子的免疫耐受,从而降低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功能,甚至可能对致敏宿主造成长期的损害[22].

除了质粒Dna外,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病毒载体的Dna疫苗有更强的激活固有免疫反应的能力,通过tLR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募集和活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病毒载体激活的炎症信号能够影响iFn1依赖的CD8+t细胞的局部扩增和免疫记忆的形成.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病毒载体[23],重组腺相关病毒、α病毒、口腔泡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atp依赖的抗原呈递相关转运蛋白(tap1)在抗原直接提呈给CD8+t细胞和外源性抗原在树突状细胞(DCs)中交叉提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tap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极度低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缺失造成其极易发生免疫逃逸.Lou等[24]给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注射编码人tap1的重组不复制腺病毒,诱导出了有效的抗肿瘤CtL反应,肿瘤浸润性的DCs细胞增加,记忆性t细胞亚类增多,动物存活期延长.而在此病的研究中,携带表达maGe1和maGe3迷你基因的重组aLVaC在30例黑色素瘤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免疫反应,2例病情稳定[25].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病毒载体的抗体有关.

2.5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s)肿瘤疫苗DCs是体内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能够识别、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引发初始免疫反应.将taa直接导入DCs,使其发挥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功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有用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肿瘤抗原蛋白、肿瘤抗原多肽、合成肿瘤抗原肽冲击DCs细胞,或用肿瘤来源的Rna冲击DCs,也可以将肿瘤细胞与DCs细胞进行融合,或用肿瘤抗原病毒载体转染DCs.

近年来,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激活DCs诱导抗肿瘤免疫受到了广泛关注.HSp70-抗原肽复合物负载的DCs比单独用抗原肽或HSp负载的DCs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而且HSp辅助提呈肿瘤抗原时使用更小量的抗原肽[26].moran等[27]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子转染DCs细胞,用其免疫过表达neu原癌基因蛋白的荷瘤小鼠,结果转基因高水平表达,DCs细胞成熟并分泌前炎症因子,诱导活化neU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抗neU的igG抗体.有趣的是,耗竭小鼠CD4+t细胞而非CD8+t后,t细胞完全失去了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提示CD4+t细胞在肿瘤生长抑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组织来源的Rna转染DCs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原性、更多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安全性,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Su等[28]将pSamRna转染DCs,免疫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检测了患者外周血pSa水平和癌细胞数量,证明疫苗可引起有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问题与展望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有效方法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肿瘤疫苗的有效性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治疗结果尚未令人满意.如何寻找和筛选有效的肿瘤抗原,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如何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外周耐受从而更有效的行使其免疫监视功能;如何改善免疫微环境,减少肿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以及后续肿瘤疫苗进入机体的有效途径,免疫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用佐剂、细胞因子及其它有效的方法,如利用DCs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大大增加了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共刺激分子B7通过激活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活化免疫反应,通过激活细胞溶解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则抑制免疫反应,有人已设想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CtLa4以利于肿瘤杀伤性t细胞克隆的激活;近年来CD4+CD25+自身调节t细胞(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抑制作用受到了关注,如何拮抗treg细胞对抗肿瘤免疫的抑制,优化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活化免疫细胞识别、排斥肿瘤的作用也是研究的方向.有研究证明,不同的疫苗接种途径及程序会对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据此寻找最佳的免疫程序,发挥肿瘤疫苗的优势也值得研究.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对早期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化疗已明显缩小的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将肿瘤疫苗与手术、化疗、放疗及移植等手段结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的开展,我们对肿瘤疫苗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有理由相信,新的安全、有效、抗原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的肿瘤疫苗终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文棠,朱平.临床免疫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0-102.

[2]tabiZ,manS.Challengesforcancervaccinedevelopment[J].advDrugDelivRev,2006,58(8):902-915.

[3]HockertzS.presentandfutureofcancervaccines[J].toxicology,2005,214(1-2):151-161.

[4]moretti,Sanmartini,marcoFm,etal.nonviraltherapeuticcellvaccinemediatespotentantitumoreffects[J].Vaccine,2006,24(18):3937-3945.

[5]Fifist,Lami,DorisL,etal.Vaccinationwithinvitrogrownwholetumorcellsinducesstrongimmuneresponsesandretardstumorgrowthinamurinemodelofcolorectallivermetastases[J].Vaccine,2008,26(2):241-249.

[6]刘宏利,赵建平,倪兵,等.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的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4,24:391-394.

[7]马文学,余海,王青青,等.跨膜型超抗原Sea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作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23(7):567-571.

[8]王少彬,陈理明,陈俊辉.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1-133.

[9]nishikamam,takemotoS,takakuraY.Developmentofheatshockproteinswithcontrolleddistributionpropertiesandtheirapplicationtovaccinedelivery[J].YakugakuZasshi,2007,127(2):293-300.

[10]ChunR,wuHB,wutC,etal.immunotherapyofahumanpapillomavirustype16e7expressingtumorbyadministrationoffusionproteincomprisedofmycobacteriumbovisBCGHsp65andHpV16e7[J].CellStressChamperones,2000,5(5):401-405.

[11]Rafieem,KanwarJR,BergRw,etal.inductionofsystemicantitumorimmunitybygenetransferofmammalianheatshockprotein70.1intotumorsinsitu[J].CancerGenether,2001,8(12):974-981.

[12]ChangCC,HernandezGuzmanFG,Luow,etal.Structuralbasisofantigenmimicryinaclinicalrelevantmelanomaantigensystem[J].JBiolChem,2005,280(50):41546-41552.

[13]UllenhagGJ,Spendlovei,watsonnF,etal.aneoadjuvant/adjuvantrandomizedtrialofcolorectalcancerpatientsvaccinatedwithanantiidiotypicantibody,105aD7,mimickingCD55[J].ClinCancerRes,2006,12(24):7389-7396.

免疫学的原理篇10

关键词:生命科学院;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6-0189-03

immunologyteachinginCollegesofLifeSciences

LvDan

(CollegeofLifeSciences,anqingnormalUniversity,anqing246133,China)

abstract:immunologyplaysagreatroleinthedevelopmentofmodernmedicineandactsasthefrontierscienceoflifesciences.it'snecessaryandimportanttolearnimmunologyforundergraduatesfromcollegeoflifesciences.inordertoinspir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makesenseofthecomplicatedconceptandmechanism,andmasterthegeneralviewofimmunology,teachingmethodsshouldbeoptimized,learningpatternsshouldbechanged,andfinallytheteachingeffectcanbeimproved.

Keywords:Collegeoflifesciences;immunology;teachingmethod

免疫学起源于抗感染免疫,从人类与烈性传染病的争斗中产生。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免疫学理论及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免疫学十分必要。

由于免疫学知识内容抽象、概念繁多、机制复杂,同时学生缺乏相关医学教育背景,故历届均有许多学生反映免疫学为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生物学专业学生牢固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促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1绪论章节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性学习。第一堂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1]。

免疫w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剧,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未来人类依然会为彻底打败传染病而不懈努力。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以故事的形式阐述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具有卓越贡献的免疫学家以及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项。从学生的学习反馈结果看,尽管这些不是免疫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通过两个学时的故事介绍,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置身于免疫学的成长历程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免疫学知识内容复杂,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严谨的逻辑性。首次授课时,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外,还需把控全局,进行免疫学的纲要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免疫学知识的组成体系,包括免疫系统组成及基本职能、免疫应答的类型等。通过总体框架结构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章节的知识模块都不是独立、单一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使学生有站在一定高度把握免疫学知识的全局观,便于后续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维,逐步深入,更好的掌握理解学习内容。

此外,在首次授课时,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与免疫相关的问题:大家都接种过疫苗?那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相应病原体的感染?大家有献血经历吗,生活经验告诉你,要同血型输血,为什么?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如何检测自己的血型呢?大家可能都有过感冒了要注射青霉素的经历,在注射之前,医生会给你做一次皮试,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这些生活中大家都切身经历的实例,使得学生对免疫学的实用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章节的学习,寻求答案。

2免疫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的结合

与生科院其他课程相比,免疫学与临床实践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是一门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课程。生科院的学生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少,但是大家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生动、可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出相关的理论,进一步利用免疫学基础知识解释并且协助解决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医学问题。例如,在讲到补体系统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血型不同会引起溶血反应?”,基于前面章节学习的血型抗原及抗原-抗体反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及其功能,最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解释不同血型输血如何引起溶血反应。

另外,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在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免疫学知识,理解其在其他学科或者在今后科研过程中的作用,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帮助解决临床上的许多问题,例如讲授抗体以及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介绍一些免疫学的检测技术在某些疾病(如乙肝两对半的检测)诊断和疗效评价所起的作用,抗体也可以直接用于疾病治疗,如pD-1抗体用于肿瘤的治疗。

通过实例、应用价值的介绍,将其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化,浅显易懂,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知识并非书本上呆板的文字,掌握这些知识在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极大的用处,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讨论式教学手段的适当运用

大学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完成知识更新、进行终生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从事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讨论要基于合适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大纲,学生可以依据所学和将要学的知识,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例如,对于超敏反应这一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进行。通过介绍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机制,提出问题:如何预防和治疗i型超敏反应。学生在了解过敏反应发生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可通过联系生理学和已有的相关免疫学知识,来设计可能进行的方案,然后相互交流讨论,讨论小组拿出最后方案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最终得出可能的防治方案。对于ii型超敏反应,教师可先提出新生儿溶血症的病例,请学生联系已有的免疫学知识,对其发生机制进行解释,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最终理解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进而理解i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相较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4学科前沿和研究动态的补充介绍

本院免疫学教学主要内容设置为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等内容,并简要介绍免疫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免疫病理的相关知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2],由于本院学生是在学习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课程以后才接触免疫学课程,因此,可以在清晰讲授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选取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介绍,最好选择目前免疫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例如,在讲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一些器官移植时配型的原理或个体间亲缘关系的鉴定方法及原理,这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在讲授免疫调节章节时,可以借助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引入免疫治疗的概念,补充讲述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介绍,让学生对免疫治疗有正确的认知,对网络信息有甄别能力,以此对这一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的事件有正确的判断评价,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5思维导图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所创立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免疫学知识概念繁多、内容复杂,但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严谨的逻辑性,所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免疫学学习,让学生利用图像、色彩或文字将思路梳理成系统模块[3],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控学科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拓展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寓学于乐,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一个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对预习的知识进行修正、贯通,绘制小的思维逻辑图;在所有章节内容学习完成后,将所有知识进行融合,搭建整体的知识结构导图。

思维导图凭借其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帮助学生扎实免疫学基础,可以全方位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成绩。同时,对于教师,将这一内容纳入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多元化成绩评定方式,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6结语

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原理和检测技术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生命科学院的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重要且必要。如何在缺乏医学背景知识的条件下,使学生有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桂峰,刘菁,梁爽,等.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