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质量理论十篇生活质量理论十篇

生活质量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23

生活质量理论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生活品质主观能动工程施工

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国内市场国际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和实质就是质量。要把质量搞上去,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合理的组织起来,汇集到提高和改进质量的目标上去,而在所有资源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最起作用的因素。可是,传统的质量管理却将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淹没在表格里,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停留规范中、检查中,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屡见不鲜,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了巨大损失。

1、工作生活品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员工生活态度的深刻变化导致工作生活品质运动迅速兴起。该理论假设人类生活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两大部分。开始于20世纪初的婚姻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家庭生活,使人本主义确立了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但在工作生活领域,人本主义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晚得多,而且在管理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劳资关系对立,双方心理预期的差异加大,冲突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劳动者的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工作满意度降低,进而影响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变革人力资源工作生活品质理论认为组织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追求绩效的提升,也应该注重人员的满意,甚至是增进组织全体人员的繁荣幸福。让员工有满意的工作生活品质,可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替企业创造绩效,企业必须重视工作生活品质才有竞争优势,才可以达成永续经营的目标。Google(谷歌)的办公室装修极其奢华,咖啡厅、健身房等设施一应齐全,即便是最普通的员工都享有免费午餐,而这免费的午餐也是五星级酒店自助餐的标准。

2、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程项目法律法规,行业建立了完整的标准和规范,大多数施工企业也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是这并没有减少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的风险。当前,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日趋饱和,业主对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一定也只可能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可是在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在输电线路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输电线路点多面广,线路所经过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施工现场情况变化快,质量管理人员有时即便发现了质量问题,但是却不能及时纠正。输电线路工程在时间、空间和人员上的复杂性增加了管理的维度,而管理维度的增加使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难度急剧增加。正是由于输电线路施工特点,即便项目部、监理部安排了尽可能多的质量管理人员,输电线路质量水平还是取决于亲临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取决于他们心中对施工质量的理解和重视。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强调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性和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强调点面结合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在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仅仅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与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还相差甚远。如何加强工程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的理解与重视,并激发他们发自内心地对高质量产品(服务)的追求,是几代质量管理人员努力探索的方向,尤其是输电线路行业质量管理人追求的目标。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由内而发的对高质量产品(服务)的追求,就成了我在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时常思考的问题。Google(谷歌)公司的做法,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3、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新思路

施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品质直接能影响工程质量水平。工程项目是我们改造大自然、创造便捷生活环境,提高工作生活品质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也是我们提升工作生活品质的过程。施工人员如果能有高尚的工作生活品质,那么他肯定在工作中也是一个严谨认真,兢兢业业的主动者。很难想象,一个衣衫褴褛的工人,如何将基础保护帽表面抹得平整、美观。一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其实就是其内在品格的外在表现,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就为我们提高输电线路工程质量水平指出了一个新方向。高标准的工作生活品质在带给人们极大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也必然会提供高水平服务和产品的能力,在工作中这样的人同样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不妨通过提高员工工作生活品质着手,同时丰富其精神生活,从而培养和增强输电线路工人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生活品味,以此来影响施工人员对高标准施工质量水平的追求。而此时他的行为完全来自他内心的追求和向往,这完全符合现代管理理论中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表述,而且更适应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需要。

企业为员工提供高标准的工作生活品质是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做的努力,是为了企业核心利益的最大化。而员工高尚的生活品味在为企业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也为员工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符相承。

4、结语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工作生活品质理论的思考能否为“行”铺上一条有效的“道”呢?

参考文献

[1]瞿观鄞.关于工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年06期.

[2]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9期.

[3]曹增节.杭州:共建生活品质之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王国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政策望,2007,(2).

生活质量理论篇2

【关键词】网络游戏产业;理性上瘾理论;文化产业经济;生活质量

1.引言

本文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问卷,对理性上瘾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消费者理性上瘾理论提供实证依据。结合行为经济学消费理论、理性上瘾理论,从其使人有益上瘾的因素出发,进行实证分析,为网游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2.网络游戏概念、发展现状和理论解析

2.1概念和发展现状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依托互联网,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达到交流娱乐的目的。最初在美国发展起来,之后韩国、日本将其作为支柱发展。中国的网游市场发展速度惊人。

作为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吸引追求刺激、社交欲强烈的青少年网民。文化产业发展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因此,要使网游高速发展同时,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任,就必须重视网游的属性。

2.2行为经济理论及理性上瘾

理性上瘾理论基于行为经济学和行为消费理论的发展,Becker和murphy提出理性上瘾理论,来解释上瘾消费行为。

理性上瘾理论观点有:一,其他条件一样,年长者比较不关心当前消费未来影响,更容易上瘾。二,区分有害上瘾和有益上瘾,前者是当前消费导向型,后者是未来消费导向型。三,对上瘾物品未来价格增加的预期会减少当前消费量,是区分理性上瘾和短视行为的主要方法。四,开始对有害上瘾或者有益上瘾的消费,通常是受成长带来的焦虑、紧张等影响。

3.网游消费者上瘾行为的研究综述

网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获得了快速成长,网游提供休闲娱乐的数字化方式,同时也由于其体验形态属性,吸引了自我约束力差的人不良上瘾。网游残害青少年的负面报道就从没停止过,甚至有人呼吁应该把网游从文化产业中剔除。究竟该如何对待网游的发展,急需理论和实证数据作参考。

网游产业在中国发展还较短暂,对网游上瘾行为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从社会学或心理学角度,对网游过度上瘾的消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但目前网游产业要赢得市场,罢黜社会对网游诟病急需要理论指导。本文对行为经济学和行为消费理论,理性上瘾理论,直到对理性上瘾理论进行修正的自我约束问题进行综述,通过区分有害和有益上瘾,来研究网游上瘾的实际影响。

4.网游消费者理性上瘾行为实证分析

运用已有上瘾测量问卷对调查对象上瘾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是理性的,过度上瘾的消费者占少数;通常引起过度上瘾的是那些以低俗的内容为题材的游戏。

本次调查主要是在网上采取随机调查方式进行。通过把电子问卷放在玩家常光顾的网站,比如BBS游戏版、QQ群等。获得100份有效数据,其中男性玩家80个,占80%,女性玩家20个,占20%。

问卷含二块,一是网游理性上瘾程度量表。二是生活状况量表。

4.1关于网游消费者上瘾行为的调查

运用网游成瘾量表,根据专家对网络游戏成瘾标准的设定,专家的平均分为65.75%,界定分数为6.575,即标准为7,就是说10个项目中,有7个做肯定回答者即为网游成瘾消费者。结果表明虽然75%以上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网游,使网游不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其他25%由网游占去很多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减少睡眠时间,减少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影响身体健康。

4.2理性上瘾程度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SpSS对网游成瘾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对网游消费者生活质量与理性上瘾程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观测每日游戏时间为自变量,生活质量各指标为因变量,来分析平均每天网游时间与消费者生活质量相关程度的相关性。

从数据结果得出,网游时间对生理、心理、教育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但是网游时间与玩家社会关系方面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时间越长,现实生活幸福感越会下降。超4小时,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超6小时,生理明显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等。超2小时,心理就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4小时内,教育质量差别并不明显,超4小时,教育质量会明显下降。综上,理性程度降低的网游玩家,他们现实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网游消费者理性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

5.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具两重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一是经济产业属性。在其发展中,政府扶持推动,能更好地引领其发展方向,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市场运作,则能够更好配置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

从以上分析,看出网游产业发展势不可挡,为使我国游戏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出本土化综合素质高的游戏专才,开发出更多高质量,启迪智慧,寓教于乐的优秀国产游戏软件,同时要有政府和社会支持和监督,使网游产业肩负起传承文化使命,健康发展。社会各方面应对玩家进行理性教育;同时适度提高游戏成本和税收有利于控制消费者理性上瘾程度。

6.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通过对网游消费者理性上瘾情况调查发现,结论如下: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2小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明显的负面反应;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4小时,教育的质量、总体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6小时,生理和教育质量就会出现明显下降;平均每天网游时间与消费者社会的生活质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本文在前人有关网游和消费者上瘾体验和生活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通过对网游玩家进行理性消费教育和加强游戏中理性上瘾因素,来提高玩家生活质量,进而提出促进网游产业集娱乐和文化、教育于一体,可以使消费者能够从内而外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凤良,周业安,陈彦斌,于泽.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扩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68-176.

[2]李菁.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3]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5.

[4]谢勇.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导向及服务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生活质量理论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围绕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全国大部分高校也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许多办法,从而使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面对着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成才起来的90后一代,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远远满足不了这一代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而我们的教师由于这些年来一直忙于课堂的教学,忽视了对自己知识的更新,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理论和实践脱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监控体系,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监控体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课外的其他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对学生的考试考查环节,试题的水平,质量,成绩的管理等监控比较严,而对学生的平时出勤,平时成绩,实践报告,学年论文等监控无力。

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也大多重视智育和学生的能力,而忽视德育尤其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对实行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全国趋同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3.教学质量监控范围比较窄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

许多学校在作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没有很好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督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系统性原则

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间、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3.规范性原则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对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由此挫伤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被监控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5.反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不能仅仅满足给监控对象一个考核结果或评价结论。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独立又彼此紧密配合的两个部分组成,那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特定群体的监控。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该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笔者认为沈阳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应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学目标的监控

教学目标的监控主要是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目标是

否与课程体系要求相一致,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课时要求,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否规范、科学、操作性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须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的监控

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制度组成。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师授课前的准备,如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中监控,如授课效果,课堂组织等,课后监控如考试考查,学年论文等,同时还包括实践环节教学的监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校、部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及其他教学环节,通过平时和期中教学检查或各类专项教学检查(如查看教师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论文、检查学生的教学实践报告)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组由若干名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通过课堂听课、参与学生教学实践、调阅学生论文和试卷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性建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要建立教师教学活动质量评估制度。除借助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外,还通过校、部领导和相关教学部门工作人员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以及各种教学文件的检查等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估。评估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主要评估教师的理论功底、专业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讲授效果及创新精神,评估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基本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

3.教学信息的监控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信息反馈网络的建立。该体系对内有应有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对外还应有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跟踪调查制度。前者是把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形式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通过适当形式及时传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看部门通过部门教学工作会议、公开典型示范教学等形式,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以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后者是通过学生处、就业指导处等相关部门,收集学生毕业后的思想政治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评价和建议,不断反思、寻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相应调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完善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活质量理论篇4

[关键词]品管圈;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3-88-03

theapplicationandeffectofQualityControlCircleprograminmaking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nursingQualityintheDeliveryRoom

maChunyuan

Departmentofobstetrics,wuyi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theSixthaffiliatedmedicalCenterofJinanUniversity,Guangdong529031

[abstract]objectivetomak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nursingqualitybycarryingoutthequalitycontrolcircleprograminthedeliveryroom.methods4qualitycontrolcirclesincludingliftingtherateofpatientSatisfactionandreducingtheincidencesofcomplicationsofneonatessevereasphyxia,woundinfectionsofperineumandviginaldeliveryhemorrhageweresetupaccordingtothenursingdefectinthedeliveryroom.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nursingqualitywasmadebycarryingoutthequalitycontrolcircleprograminthedeliveryroom.Resultstherateofpatientsatisfactionwasliftedto89%from98%aftercarryingoutthequalitycontrolcircleprogramin2004.theincidencesofcomplicationswerereducedyearbyyear.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nursingqualityinthedeliveryroomwasachieved.ConclusionQualitycontrolcircleprogramachievedfavorableprogressonthenursingqualityandpatientsatisfactioninthedeliveryroom,anditisaneffectivemeasuretoimprovethenursingqualitymanagement.

[Keywords]Qualitycontrolcircle;nursingqualitymanagement;Continuousimprovement;effect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房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母婴两条生命的安全,因此,人们对产房护理质量安全的期望值更高。加强产房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产房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母婴平安,是产房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2004年12月~2008年6月间我科应用品管圈对产房护理质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1.1.1科室现状我院是中医院,1997年10月开设产科,开科时产房内只有1名工作12年的助产士和1名工作7年的助产士,其他3人则刚从助产专业毕业去外院学习进修了2个月。到2004年,科室成立只有7年的历史。因此,科室成立时间短,助产士的技术水平急需进一步的提高。

1.1.2主要存在的问题(1)患者少,信任度差,投诉多,患者满意度低。(2)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会阴伤口感染率、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

1.1.3持续质量改进的必要性医疗卫生立法日臻完善,患者的法律观念和自我利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提高产房护理质量,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1.1.4研究时间2004年12月~2008年6月间对入住我院的孕产妇进行追踪统计,并与活动前2001年1月~2004年11月的统计资料对照分析。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①首先组织助产士学习品管圈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使助产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了解。②组织品管圈: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在大家自愿的前提下组成不同的品管圈活动小组,圈长由小组自己选定。③选定主题:共同商量选择本次质量改进的主要问题。④分析现状: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⑤制定活动目标:制定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制定目标值。⑥制定对策:制定达到目标值的具体对策和方式、方法。⑦实施对策:品管圈的成员要按照制定的方法和措施去落实此项工作。⑧讨论成果:活动结束要进行讨论,以肯定成果,分析不足。⑨制定标准:将讨论的结果、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以巩固成果。⑩每2周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一次,圈长应发挥全体圈员的作用,要注意启发圈员发言,尊重不同意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1-2],激发护士不断创新。

1.2.2成立4个品管圈活动小组

1.2.2.1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组首先,每半个月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收集患者不满意的原因,收集的意见归纳为:(1)助产士的服务态度不好,对各产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不够耐心。(2)关心、同情、鼓励性的语言使用不够,未满足患者的生活所需。(3)未指导和帮助患者使用缓解疼痛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经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后,制定的改进措施为:1)由科室组织全体助产士学习医院下发的《医院服务礼仪言行规范》,并将其用于实际工作中。2)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孕产妇,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和关怀?将我想要得到的服务给予我们的服务对象,之后大家能积极为患者擦汗、喂水、喂饭、协助入厕等,耐心讲解各产程的特点,当患者信心不足时及时给予鼓励,舒缓她们紧张恐惧的心理。3)大家一起学习产程中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法、腹部按摩法等,教会患者或帮助患者使用,以缓解产程中的疼痛。在这组品管圈中,每半个月活动一次,以满意度调查表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讨论,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以巩固成果,对新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讨论、研究改进措施,并实施这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2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新生儿重度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防止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我科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较高的状况,品管圈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1)产房助产士的产程观察不仔细,有胎儿宫内窘迫时未及时报告和处理。(2)产前健康教育未实际落实。(3)产房物品准备不充分。(4)接生技术不规范。(5)新生儿窒息抢救技术不熟练。针对以上原因,经讨论后制定的改进措施是:1)对助产士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组织助产士学习围产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各产程的监护及处理技术,并对所有助产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考核,提高助产人员观察和判断能力,对孕妇存在的窒息高危因素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2)加强健康教育:对产程最大时限、产程进展特点及如何配合;进食、适当活动和及时排尿的意义;目前减轻疼痛的方法;早屏气用力,精神过度紧张的不良后果;陪护家属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知识进行健康教育,以取得孕妇的配合。3)加强物品及人员的准备:针对每一个即将出生的新生儿,要求助产人员在产妇分娩前预热新生儿辐射台,铺好干毛巾,接好复苏气囊并准备好抢救必备药品。同时,助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用物要有固定摆放位置和顺序。孕妇分娩时必须有两名以上助产人员在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胎儿必须有新生儿科医师到场。4)规范操作规程:①规范“两挤一吸”操作手法。②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强调初步复苏必须在20s内完成。③规范吸痰的操作规程。④规范触觉刺激的操作规程。该组除常规的活动外,每半年进行一次围生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训练,每发生1例重度窒息就进行一次讨论,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及时找出存在的缺陷,研究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从而达到持续的质量改进。

1.2.2.3降低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组会阴侧切术是助产士为了使产妇分娩时胎儿顺利娩出,防止阴道下段不规则严重撕裂,避免产后会阴、阴道松弛所做的一项常规手术。如处理不当可并发感染,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产妇产褥期痛苦。根据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在1.62%的情况下,品管圈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其发生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项:(1)分娩过程中产妇排便于手术台上,造成污染。(2)侧切口缝合不规范,留有死腔。(3)产妇患有阴道炎。(4)产后不注意切口的清洁及产妇对切口的污染。(5)缝线吸收不良,形成线头疮。经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后,为降低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采取的措施是:1)初产妇宫口扩张<4cm,经产妇宫口扩张<2cm,无灌肠禁忌证时行温肥皂水灌肠,以清除粪便。同时,在接生时用治疗巾遮盖处以避免污染。2)将缝合用的一般医用羊肠线更换为吸收较好的快薇乔。3)侧切口缝合要按照解剖关系逐层准确缝合,不留死腔,以恢复其解剖上的完整性及生理上的功能。4)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两次,擦洗后上灭滴灵纱条,并用微波照射会阴伤口20min,使用消毒卫生垫,并勤换,取健侧卧位,以防恶露流出污染切口,保持切口清洁干燥。5)积极治疗阴道炎。6)加强心理护理,解除紧张情绪,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7)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切口部位出现红肿、硬结、伴压痛,立即报告医生,可酌情使用抗生素。以上措施是品管圈活动小组在多次活动后不断改进并总结出来的,现已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

1.2.2.4预防产后出血组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有效的预防,往往大量出血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2004年以前科室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在1.10%左右,品管圈活动小组经过现状调查,发现其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1)产前对孕妇所存在的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未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不到位。(2)产时对三产程的观察处理不规范。(3)产后出血观察处理措施不规范。经讨论后为有效预防产后出血,采取的措施是:1)产妇进入产房后,助产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产检记录,对孕妇所存在的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有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经产妇、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死胎、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及时纠正并发症,必要时做好配血备血的准备,以预防产后出血。2)分娩期:第一产程,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防止胎儿过快娩出,接产操作要规范,避免软产道损伤。当胎肩娩出时肌肉注射缩宫素10U,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存在高危因素者,宫口开全常规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和胎膜是否完整,如有软产道裂伤和血肿应及时进行缝合止血。3)规范产后护理:①产后2h内严密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出血情况,按摩子宫3~4次以促进宫缩。②失血较多应及早补充血容量。③鼓励产妇产后及时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产后子宫收缩。④教会产妇自己按摩子宫的方法,鼓励产妇回病房后自己按摩子宫每小时一次,每次5~10min,以促进宫缩。

1.3统计学处理

将活动前2001年1月~2004年11月的统计资料设为对照组,与活动后2004年12月~2008年6月间实验组的统计资料进行x2检验,以检验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数据显示品管圈活动后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在产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助产士的工作积极性

品管圈简称QCC,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该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经营管理目标很容易达成。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4]。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5]。活动前,产房助产士在工作行为上表现只是应付,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推动品管圈活动后,产房助产士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自己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这些措施,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为增强。

3.2品管圈活动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定期的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使产房的护理质量在持续的改进中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使每一位员工相互之间更加了解,工作协调性和配合能力加强,每一次活动的总结都使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3.3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助产士的“三基”水平,使产房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大多数助产士操作不规范,对基础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不认真学习。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了使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对照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科室进行自查自纠,明确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改进[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护士服务的综合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89%提高到98%,衡量产科质量的各项指标如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从1.29%降至0.58%,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由1.62%降至0.49%,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由1.10%降至0.69%,各项指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统计检验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品管圈活动是产房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7-9]。

[参考文献]

[1]蒋冬梅.医院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3.

[2]古彩英.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B):68.

[3]中国护理改革现实/中华护理学会.整体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4]杨丽,王卫琼.参与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4-45.

[5]陈芳.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71-72.

[6]胡浩波.现代医院护理管理[m].西安:西安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93.

[7]刘琴,张爱勤,卢清丽.如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44,150.

[8]陈静.倡导护理文化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125.

生活质量理论篇5

【关键词】中医;形神关系;量子力学;精神

【abstract】Relationshipbetweenbodyandspiri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quantummechanicsareallconcernedwiththestudyofmentalactivity,boththetheoryresearchcanpromoteeachother.Relationshipbetweenbodyandspiri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ink"thebodyistheresidenceofspirit,thespiritisthemonarchofbody",thinktheunityofspiritandsubstance,consistentwithquantummechanicsCopenhageninterpretationspirit.theChinesemedicinedevelopsthanthequantummechanicstotheresearchofspiritoftheconsciousnesstheoryhavestrongervitality.theChinesemedicinetheorythinksthattheofcosmoshasakindofegocoordinationandtheabilityoftheautomaticbalance.thisabilityproducedspirit,thespiritfurtherstrengthenstheabilityofself-control.thistextthinksthisabilitytoatthebeginningmakethequantumworldheadforaclassicworld,andisthesourceofallthings.

【Keywords】Chinesemedicine;Relationshipbetweenbodyandspirit;Quantummechanics;matter

形神关系是中医研究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理论总称。中医对精神的形成有明确的认识,并广泛运用于中医实践中。本文主要结合中医和量子力学进一步探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希望对传统世界的认知有新的突破。

1量子力学简介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和核心,主要有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活猫死猫问题和量子纠缠等非常规现象。《宇宙的琴弦》第二篇第四章总结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时指出:电子从两条缝都通过了,并产生了干涉现象。“一旦确定了电子从哪条缝经过,两缝间的干涉现象也就消失了”,电子像小球一样只产生两道竖纹。唐先一、张志林在《量子力学诠释综论》中全面分析了现有的类量子诠释理论,认为传统的哥本哈根解释最为合理,观测者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观测者的观测让干涉现象消失了。现在普遍认为是观测者的意识使得量子波坍缩的。所以,认知、意识等精神活动是理解量子力学的关键。

2神的概念和形成

中医将精神活动总称为神,认为形为神之宅,神者形之用,统一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1神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它是中医研究的重点。刘富林在《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中认为“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精神、思维、意识、情感、心理等变化”。中医研究的神主要指精神活动,也包括意识,和量子力学中的意识息息相关,两者结合定能熠熠生辉。本文的意识、情志和思维等都是指精神活动,是研究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础。

刘富林在《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中总结指出中医形神合一理论“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养生防病的全过程中”。陈向群在《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中对量子力学衍生出来的三种主要意识理论进行介绍,说明了量子力学视角下的意识处于假设阶段,毫无应用价值。所以,中医形神关系比量子力学产生的意识理论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2神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C”。这里的形“指人体的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构成形体的物质”(刘富林《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中医的形神观告诉我们: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是精神生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将狭义之神分为五神、情志及思维活动。《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对人的感觉、意识等精神活动的概括。”五神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五志分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脏腑精气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应答,便产生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这里的脏腑指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脏腑之精,指脏腑所藏的具有濡养、滋润本脏腑及其所属的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综上所述,精神是由五脏六腑中属于精和气的物质共同作用产生的。五脏分属五行,分别与六腑相表里。《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脏六腑的精气各不相同,分属木火土金水的五类物质。五行之气的太过不及都会影响精神活动,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肝气即木气,心气即火气)。五行平衡是正常精神活动的保证,精神的产生离不开水火金木土五类物质的协调运作。

量子世界存在着不确定性,物质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地方,这决定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着不确定性,那么生成的精神也将变化无常。中医形神观告诉我们:日常的精神世界和量子世界是相互排斥的,这符合物理实验。

2.3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在所有的精神活动中,心起到了控制和调节作用,而西医认为这一功能是脑。杨涛、赵明镜等在《“心主神明”的内涵及现代科学依据》从心脏的内分泌功能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与精神状态、心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等5个方面对心主神明进行了验证。朴顺天在《心神为体,脑神为用》中总结认为“心就是神明所出之根,脑不主神明,而是神明流注的地方”。简而言之,心就是中央处理器,脑就是存储器。从目前研究进展看,心在精神活动中确实发挥了控制和调节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形神关系并非无根之木。

《灵枢・本神》对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句话说明了心是认识事物的关键,而今所有理论都忽视了认识事物这一能力。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由它构成的世界也将不确定,这样的世界是无法认识的。所以,认识事物涉及到量子世界向经典世界的过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希望理论界能够重视。

3形神关系的重要意义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承之”的亢害承制现象,即本气亢盛,相克之气就会承接克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这些都说明了五行之气根据相克规律有自我协调、自动平衡的能力。这种自我协调、自动平衡的能力可以作为宇宙初期从量子世界向经典世界过渡的原动力,也应该是精神活动的开始《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既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神具有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的作用”;“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机能”;“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物质的协调运作生成精神,精神又控制促进物质的协调运作,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比形神统一更加复杂。这种协调平衡能力在人体中变得更加强大,过犹不及,人的情志反应太过又会扰乱气机的正常运行,这一情况《黄帝内经》也多有描述,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杨涛、赵明镜等在《“心主神明”的内涵及现代科w依据》认为,“‘神’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主宰事物运动变化、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精神生于物质,高于物质,是物质间的固有属性。《宇宙的琴弦》描述了弦理论中的宇宙有10个维度,9个空间维和1个时间维。神可能是宇宙中更高的维度,它将万物联系起来,产生了天人合一理论,存在着非定域性,比量子纠缠现象更加复杂。

中医形神关系支持意识对物质作用的这种观点,符合哥本哈根解释精神。那么在人类进化史、宇宙生成史和时空概念中都必须加入意识。本人能力有限,到此已是黔驴技穷,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也就心满意足了。

【参考文献】

[1]B・格林,宇宙的琴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9-202.

[2]唐先一,张志林.量子力学诠释综论[J/oL].自然辩证法通迅,2016(11).

[3]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7).

[4]刘富林.《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D/oL].湖南:湖南中医药学院,2005.

[5]陈向群.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J/oL].哲学动态,2016(10).

[6]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

生活质量理论篇6

一、对会计定义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会计理论界人士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必死抓住会计的本质即会计是什么不放,而应该从会计的假设、会计的目标出发,去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但现在又出现了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的新思路。他们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实例中得出结论:西方没有从会计的本质入手,但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亦或较中国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完全可以不去深究会计的本质。但这种观点忽略了这样两个事实:

一是会计本质不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不等于会计本质的研究不重要。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否认以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或会计环境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有其科学性,但是以它们为起点建立的理论体系,与以会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理论体系中会计本质的地位的重要性是相差无几的。例如,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时,对会计目标的确定毫无疑问要基于对什么是会计的研究。可见会计本质无论是不是逻辑起点,对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并没有因为其理论体系的起点不是会计本质而摒弃了会计定义的研究。西方关于会计的定义也同我国一样,存在着很多观点,例如“商业语言论”和“描述性艺术”等等。

二是会计本质不重要的观点,没有考虑到会计本质的认识对会计实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会影响会计实践中侧重点的不同。例如,持“管理活动论”的人员会注重利用信息进行管理;而持“信息系统论”的人员则侧重于提供信息。实践重心的差异将会使实际工作产生诸多的混乱。

综上所述,会计本质无论是对理论的构建还是在指导实践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会计的本质出发,为会计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二、会计的本质在于量化

纵观会计定义的各种提法,其实质都认为会计是一种文字与数字的结合,是为管理提供情况的应用技术,只是在文字表达上存在某些差异。“管理活动论”的缺点是把会计与财务管理相混杂。“信息活动论”的缺点是只考虑了财务会计,而忽略了管理会计。鉴于此,笔者认为,会计应该被表述为: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环节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量化的一门软科学。

量化并不是简单的计量,是将事物予以价值表现,与软科学相对应,量化所运用的技术、方法、程序、模型涉及到高等数学、系统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量化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不仅仅指数据的输出,还包括量化的过程。

鉴于以上对会计本质的界定,会计的主要职能可确定为两个:管理支持和提供信息。确定为管理支持而非管理,是考虑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会计人员的立场应该是中立的。目前股份制的推广使得会计人员的“受托责任”地位越来越明显,此时的会计人员不应该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对内的职能是管理支持和提供信息,对外是提供信息。

上述观点的提出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量化作为会计的一个代名词,是同会计的本来面貌相一致的,会计工作无疑是一种货币表现形式的量的运筹。实际上,这一观点在“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中都有论及。“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恰恰是量化的过程,而“信息系统论”中提供的信息正好是量化的结果。但是,这两大流派都没有从这一根本点加以论述。

2、经济活动的量化与软科学是相辅相承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环节、要素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意味着会计所要研究的内容即量化的内容随之扩大。从生产过程中物的要素的量化到人力与物力的量化结合,从微观主体量化到宏观主体量化,从现在要素的量化到将来事项的量化,人力资源、社会责任、未来事项及自然经济资源配置的综合效果,已成为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会计作为一门软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得到体现。

3、量化一词的使用,能体现出会计的职能:管理支持和提供信息。量化可分为一次量化和再加工量化。一次量化是指通常意义上财务会计中数据的得出;再加工量化则是为了决策的需要把一次量化的结果再进行量化。把二者作用中的重叠部分忽略掉,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一次量化可以提供信息,再加工量化的作用则是管理支持。另外,量化是信息处理与信息利用的高度结合。“管理活动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会计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信息取得,而在于信息利用。实际上,如前所述,经济的发展将使量化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中期权的量化就涉及到正态分布等一系列知识。所以,未来的信息处理并不是因为将由计算机全面完成而不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将和信息利用一样成为会计研究的两大主干。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都是一次量化和再加工量化的过程,而管理支持和提供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利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由此可见,量化能充分体现会计的职能。

三、研究会计定义的意义

生活质量理论篇7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局限性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佟璐天津人(1987-)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②他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那么,人又是怎样的类存在物呢?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那么,“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④这也就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生活,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通过人的生产生活的形式来表现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劳动,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正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生命活动来阐述人的类本质的。

(二)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⑤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这个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基础,认为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正是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因此如果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那么把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又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⑥劳动产品就是劳动对自然物体的加工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主体将自己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凝结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产品有人的属性。一方面,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也获得了自然物何以成为人的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劳动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其对象性就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对客体进行能动的改造,并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发生变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⑦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来揭示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

(三)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证明自己的类本质

既然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的实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⑧首先,马克思这里将实践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实践活动证明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从而实践也就成为人的本质。其次,马克思将实践与对象化活动联系起来,既然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也就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再次,马克思还将实践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实践证明了人的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这种活动恰恰是人的类存在,因而实践也就成为人的类存在的规定,或者说人就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类存在物。

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以及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但我们也必然要认识到,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仍是从理想的人的本质出发,并未从根本上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

二、《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局限性

尽管《手稿》中马克思仍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本质内涵上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把友谊、爱情、意志和心看作人的类本质。而马克思认为真正人的生活是以实践、劳动为前提,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然究其实质,这里马克思所论述的仍然是理想化的人和理想化的人的本质。诚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个人。但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时候,却发现现实的人其实是处于各种异化关系中的人,这种关系中存在的人表征的却是人的异化存在,这种异化状态的人实则是一种非人,马克思把这种非人看作是要扬弃和否定的对象。人的非人状态一旦扬弃,那么对人的理解就进入到理想性的层面。马克思还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扬弃”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即社会历史是沿着“人―非人―人”的轨迹而演进的过程。因此这里马克思所讲的人是理想的人,人的是理想的本质,他仍把抽象的人的规定作为社会历史主体,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藩篱。

我们知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理论革命的开端。它第一次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这既是与人本主义或自然主义的人的本质论的彻底决裂,也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确立了新的出发点。此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着重批判了从人的本质出发来规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理论原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已不再是从抽象角度考察人的本质,不再是将“类”作为考察对象,而是具体到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级。而且,马克思是以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现实人的作为出发点,用物质生产劳动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论述达到了唯物史观的高度,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共产党宣言》则公开宣告了“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的理论破产,实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深刻的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社会历史应当从思辨的王国降临到现实的王国中来”,“从人们设想什么回到人们实际是什么,从他们想象什么回到他们怎么行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行动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说,研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只能从社会存在出发。

三、《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我们人类伟大的实践中,都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的真实生成本源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全面具体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认为,人的真实生成本源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的根源不在某种绝对的精神存在,也不在外部自然界,而是存在于人自身。实践、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而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无论对人的本质,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认识,都应该紧紧地抓住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的本质理论。因为,只有实践才是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真正根源和动力源泉。

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当前,我们所推进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贡献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最后,根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与其自身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开创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是人的类本质观的革命性变革,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里程碑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

[5]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7).

[6]张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7]吴昕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7).

[8]杨建国.再论人的本质与人性―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起[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注释: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生活质量理论篇8

关键词:社会质量;理论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83-05

一、问题及进路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之一,亦是欧洲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欧洲社会理论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其主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中心而非以“市场”为中心的欧洲。简单地说,为了与欧洲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家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

社会质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改变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扭转欧洲社会政策中的相关危机,开创一种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新范式,这对于欧洲福利社会建设向何方进展、如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权利与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质量致力于的目标是将决策者和人们交给一个整体性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测量社会进步和经济进步。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试图缓和和超越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亦即正式的系统世界和由家庭、群体和社区构成的非正式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的水平方向的紧张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础理论,西欧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维度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如贝克等人认为,有三组因素在创建和评价社会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制度性因素(社会行动主体维度,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社会赋权)、条件性因素(人力资源维度,包括个人保障、社会认知、社会反应以及人的能力)和规范性因素(道德/意识形态维度,包括社会公正、团结、平等价值以及人的尊严)等,三组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质量的影响因子。

众多学者认为,“社会性”是社会质量理论的重要核心,社会环境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探讨社会质量理论分析维度时,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在“社会经济保障”这一维度上,它包括那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经济保障条件及其相关制度,包括收入保障、工作机会、居住条件和住房、教育、卫生、社会网络及可支配时间等。二是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可以定义为具有共享的规范与价值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状况;三是社会融合,包括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提高社会融合度能够强化已有的社会结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促进社会增能;四是社会赋权,包含了考察民众获得政治资讯的容易程度、对于信息准入性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等方面的指标,同时也通过考察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意愿和积极性,来反映该社会的社会质量高低。此外,西方学者们还研究和发展了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建构问题,并且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量,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虽说社会质量的系统研究最早见诸欧洲,但是在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提出之前,中国大陆早已有学者研究过社会质量问题。1989年,政治学学者王沪宁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问题,他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非政治有序化程度,即在没有政治控制和协调下它们的自组织达到何种程度;他把现代社会分为政治的有序化社会和非政治的有序化社会两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即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如果说王沪宁是从政治学亦即政治秩序的角度去界定和探讨社会质量问题的话,那么,与其同时的吴忠民教授则是从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社会质量问题的。吴忠民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社会质量有六个基本特征:本体性、效能性、调适性、畅通性、协调性、稳定可靠性;依据社会自身内在规定性所满足的程度,社会质量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高质量社会、一般质量社会和低质量社会。虽说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位先行者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共同探讨和涉及了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量以及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王沪宁与吴忠民两位学者对社会质量问题有所初步研究之后,中国社会质量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近年来,以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为代表的社会质量研究团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社会质量研究,他认为,研究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展开社会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中国模式”;社会质量研究把社会团结、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些理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奠定了社会哲学的基础。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提出时间不长,理论厚度不足,一些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理论框架有待优化;尤其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与考量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并没有发展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如何在借鉴既往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推进已有和谐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当前社会质量研究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及其构成

费孝通晚年在论及文化自觉时指出,大家要致力于对自己民族与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对此,朱苏力概括为:直面中国的现实,回答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能仅仅关心中国传统文献或西学文献中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缘起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它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过程,需以此来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质量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质量是衡量与指向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在西方学者眼中,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既具有社会取向、又兼容个体发展的概念,其终极愿景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希冀提高社会发展质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社会质量作为“舶来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项面,可以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发与贡献。当我们将社会质量移植到中国

语境中时,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要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二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所谓社会质量,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发展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社会质量,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坦诚相待,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之间理性兼容、界限有别,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质量将至少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考量到了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社会质量程度不同,其考量的指标亦应有别。第二,体现层次性。也就是说,社会质量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整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质量本身是有层次差异的,不同时期社会质量的要求有别。第三,侧重发展性。社会质量概念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质量与现代化下的社会质量不同,社会质量需要不断地发展。

2.社会质量分析框架

社会质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愿景,并非是宏大而不可琢磨的。对社会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向度进行,根据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我们可以建构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理想类型。具体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个人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向度所析出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其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不仅适用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而且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在一个具象的社会中,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差、互切与涵盖,型塑出了社会质量类型的基本序列与谱系。这个序列与谱系的基本顺序就是社会质量建设的演进之路,亦即“混乱――非均衡――均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某一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可能对应这一路径的某一阶段。当然,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是在某一时点停留,毕竟,所有的国家与地区均处在发展当中。

与社会质量建设整体路径相关,依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社会类型:

类型Ⅰ: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低。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均低,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冲突频繁、个人权益受损严重、个人发展空间不足等等,这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以当下部分中非国家较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混乱”状态。

类型Ⅱ: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低。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但是个人发展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断层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多发、个人主义盛行等等,这以部分拉美国家为典型。

类型Ⅲ: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情况较差,但是社会发展较好,整个社会处于高度整合之下,社会呈现出刚性稳定,社会贫富差距较小,但是整体物质环境较差,这以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类型Ⅱ与类型Ⅲ均可以看作是“非均衡”状态。

类型Ⅳ: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平衡,二者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具体体现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参与度较高,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个人自由发展,这种类型以部分北欧国家以及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均衡”状态。

3.社会质量理论要素及其构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凸显。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认为,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构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各个方面相应有着考察的重点与指标。具体内容可参见表2及本文第三部分的论述。

4.社会质量本土化指导思想及其基本路径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欧洲社会思想家们在探索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为有别于美国式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建设理论而提出,其基本立足点和生长点是欧洲福利型社会发展模式,是欧洲社会政策陷入困境之后的可能创新空间。社会质量理论不仅在突破欧洲社会发展困境、走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当今中国正在建设和追求的和谐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

但是,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其与欧洲社会的社会质量观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二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着显著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时,需要处理好“外来移植”与“本土生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下,将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只有建构出直面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理论,才能以这样的理论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成

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点和亮点所在。现有的相关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但离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构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分析

一是有利于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社会指标概念的首倡者比德曼指出:“随着社会向复杂化发展,直接经验在作为信息来源和判断之基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与之相比,作为中介物的符号形式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了。对于大量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视其选择性、浓缩性、及时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就是专为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社会质量指标是一种测量尺度,以单个社会质量指标集合构成的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社会质量这一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挥其衡量和评价社会质量水平的核心功能,从而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

二是有利于实施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指标是一种可以评估发展、确认挑战和需求、监督实施和评估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利于我们实施对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通过对现存问题的认知和预警,更准确地发现社会问题,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社会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是有利于预测社会质量建设趋势。社会质量指标为

当代中国政府对于下一阶段社会质量水平提升的工作预测和工作计划提供了发展细节,提供了发展的程度范围和数量依据。社会质量指标根据已经占有的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质量建设的规律,从而对未来可能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导向”的原则。“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指向,张扬了人的主体间地位,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强调了个体在团体、社区和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突出了社会关系的质量提升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二是系统性与整体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社会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评价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质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三是规范性与可测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是否可测和可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社会质量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

3.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社会文化六个一级指标。在社会安全质量方面,包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危机应对体系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保障质量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动员质量方面,包括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以提高政府权威,如何完善社会动员体制以实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风险等的有效快速应对,如何加大资源保障以完善资源调配系统,如何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以提升社会响应能力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融合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融合,如何避免社会分化以促进阶层融合,如何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以推动城乡融合,如何减少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以推动区域融合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活力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政治参与形式以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如何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如何完善基层自治以实现基层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文化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牢固价值信仰,如何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道德风尚,如何保护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宣扬国家认同与制度认同以积极推动社会心理认同等具体内容与指标。

四、结语

生活质量理论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68-02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我院自2009年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护理部根据活动精神的要求,周密组织相关的护理主题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1具体做法

1.1组织管理

1.1.1为了切实加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护理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护理部,护理部主任任办公会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使创建活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1.1.2积极宣传,营造创建活动氛围。医院召开动员大会,层层动员,全员发动,传达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有关文件精神,就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署。并通过横幅、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利用网站、电视台、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活动的动态情况。

1.1.3组织学习,明确活动主题,领会活动精神,使全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了对开展创建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本院实际情况策划活动主题,是成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根本保证。护理部结合医院护理队伍需要改进的方面,精心策划各项主题活动。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活动内容进行讨论。先后设立了医疗规章制度学习与考核、“三基”理论学习与考核、护理病历讨论、护理技术操作竞赛等几大活动主题。

1.1.4逐步建立健全了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制订并落实了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护士绩效考核制度,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1.2活动内容

1.2.1切实保证临床一线护士数量,严格执行《湖北省护理岗位设置名录(试行)》的规定,充实临床护士配置。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人员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护理人员能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分析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提供与病人病情想适应的等级护理服务。提供改良了排班方式,根据职称、工龄、学历等对排班进行相应调整;实行弹性排班,保证生活护理高峰时段人力资源,努力做到无缝隙护理。

1.2.2开展护理病历讨论护理部筛选出护理缺陷案例,将护士长、护理骨干分为4个小组,每组3~4人,分组收集病历资料,鼓励通过文献、数据库获取尽量多的资料,进行小组内部讨论,提出护理诊断、计划.以及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注意事项等。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进行全院大讨论。

1.2.3考核部门法律法规及“三基”护理理论。护理部结合活动精神,针对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修订和完善一系列护理制度、护理常规及专科护理操作规程,组织了全体护士“三基”理论培训,认真学习了《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医疗法规、部门规章,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范由于法制观念不强而造成的事故或差错,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护理部通过理论考核,检查护士对制度及“三基”护理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对考核人员评定名次,实施奖惩。

1.2.4组织护理技术操作竞赛全院护理技术操作竞赛主题活动。竞赛后,评定院内技术竞赛标兵,号召全院护理人员向其学习,坚决杜绝因业务技术生疏、解剖部位不熟悉等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竞赛给每个参赛项目设奖项,获奖者予以通报及物质奖励。

1.2.5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检查与展评由6名护士长组成的护理文书检查小组.改革了护理文件书写,自5月30日起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对护理文件进行修改,尽量采用简化的表格记录形式,减少了护士的非护理时间。

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本院制定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要求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各科室上半年度出院病历、评估单、健康教育单、围术期护理单、交班报告等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评定名次,奖罚兑现。

1.2.6沟通与礼仪情景竞赛护理部每年外请礼仪专家来院办班培训.讲解护理人员言谈举止、坐立行走、着装仪表等礼仪规范。具体阐述不同的行为举止、仪姿仪表产生的不同服务效果,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培训妆容、沟通技巧等。

1.2.7改良了排班方式,根据职称、工龄、学历等对排班进行相应调整;实行弹性排班,保证生活护理高峰时段人力资源,努力做到无缝隙护理。

2.1评价结果。

2.1.1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活动后,各项的护理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活动前,未出现护理差错和因护理服务引起的护理纠纷,保障了医疗安全。

2.2.2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开展活动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

3讨论

3.1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全院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展此活动后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并主动参加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病历讨论会将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掌握不够全面,护理诊断、措施不够贴切等临床问题按照轻重缓急逐一讨论,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临床患者管理和护理文书规范书写提供了指导;公平、公开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展评,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书写做到认真规范,提高了书写的法律意识。开展活动后危重和一级护理患者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等3项护理质量指标均得到提高。说明开展医护质量月活动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2强化了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创建活动中护理部成立护理风险预案领导小组,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医疗法规制度,健全护理工作环节的双核对制度,使护理人员能够主动查找、解决问题。通过开展此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凝聚力、战斗力,也提升了病区管理质量;护理人员掌握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自觉地按礼仪标准规范服务,注重个人形象,主动询问并满足患者需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3激发了护理科研的热情多形式、多渠道的护理科研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科研知识自觉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对不同学历护士的培养,低年资护士巩固和充实了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也给了高年资护士很好的充电机会和施展科研能力的空间。护理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引入科研意识,激发了全院护士的护理科研热情,提升了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医院重视培养护理科研人才,增强护理科研意识,制订护理科研工作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在护理专科领域、护理新技术引用开发等方面,认真开展护理科学研究,推动护理科学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卫生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7(5):7-9.

[2]周跃民.人人参与防范差错t事事关心质量安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3(4):38‘39.

生活质量理论篇10

[关键词]物理“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所谓“教学有法”中的“法”是有标准的: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就是最佳的“法”。至于“无定法”是由于教者的素质思想不同,教材的内容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所以,不可能有通用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识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问题,由此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长期以来,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宰,学生则是被动者。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甚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活用以及交流的能力难以培养,更无从谈起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了。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让学生“学”,教师怎样施“教”,才能使“学”与“教”达到和谐、共振,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介绍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师生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实际的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单”,通过自学――展示――讨论――答疑――检测等环节共同进行的。自学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学活动单”确定的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活动方案等进行自主学习;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把自学的效果(包括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是六人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分析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答疑是由学生或老师讲解小组讨论中没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检测是学生自己或相互检查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由过去前台的“演员”变为了幕后的“导演”。过去机械、呆板,沉闷、单一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丰富多彩了。

“活动单”导学模式教育的目标:每一阶段都以目标任务的明确指向来引导学生积极高效的做事,都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来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总结提升,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总结以及巩固反馈中来提升自己。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尽可能地学生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只在学生无法解决无法突破时适度介入,仍然以启发引导为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来突破问题、化解问题。课堂每一个流程都应高度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只能适度介入、适度引导),培养学生高度自主高度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探索状态下,让学生学会自己摸索出知识的规律,形成自我探索总结的习惯,通过实现学生能力、素质与习惯的提升,来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的内容以及重点难点,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教与学进行引导和点拨。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案例分析

下面以“物质的密度”一节课为例。

活动一,请同学们将预习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汇报。

活动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2.实验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3.得出统一的结论。

请各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点评】通过讨论,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活动三,对密度的理解。

1.利用密度表查出以下物质的密度并说出它的物理意义:水、冰、水银、铜、铁、铝、空气、氢气。

2.比较这些物质的密度值,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归纳总结: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

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2.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冰和水的密度不同。

问题: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