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商场管理制度十篇绿色商场管理制度十篇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23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收益共享;产品的绿色度;契约;绿色供应链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14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除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外,也意识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供应链模式产生了。[1]为使得其所管辖的企业重视绿色供应链问题,世界各国以及许多地区都出台保护环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供应链绩效,为社会提供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成为供应链结点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供应链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2]由此,本文对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共享契约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协调供应链,达到整体及各方利润最大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自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种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到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对绿色供应链有效驱动因素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管理障碍因素的研究[3]、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的成本问题研究[4]、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其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5]以及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6]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相关文献均是对绿色供应链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献不多。用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用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使供应链达到协调,总体及各方利润均达到最大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如何表示绿色产品,用产品的绿色度来描述绿色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产品绿色度对需求的影响,已经不能真实地体现现代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心理了,大家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本文综合考虑产品价格、零售商利润加成和产品绿色度等因素,建立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而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希望利用本文能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活动提供决策参考。

2绿色供应链基本模型建立及符号

本文考虑的绿色供应链模型中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两个结点企业。市场中包含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一种是普通产品;另一种是绿色产品。市场的需求受市场总规模、产品的绿色度和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消费者消费时,会结合考虑价格和绿色度两个因素。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物美价廉”的产品,即绿色度高、价格低的产品,必然占用最大的市场份额。本出如下假设。

5结论

我国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成员合作问题,是本文考虑的焦点。综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度、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建立两个节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型。同时利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楣α唇诘闫笠档穆躺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集中控制模型中产品绿色度要高于其分散状态。在管理实践中,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绿色供应链,达到双方及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并实现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绿色度更高的绿色产品。本文所研究的绿色供应链模型是以双方信息完全为基础的,下一步可以考虑绿色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的情况。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明绿色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协调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4]GhoshD,ShahJaComparativeanalysisofGreeningpoliciesacrossSupplyChainStru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含义

权威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和营养食品。[1]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等同有机食品)的概念为在生态环境质量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与前者唯一不同的是,a级绿色食品的概念为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在各类食品中,绿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安全、优质、营养和生态等特质,决定了其先天的比较市场优势。由绿色食品固有的先天比较市场优势而应形成的优势市场,称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当然,先天固有比较市场优势的绿色食品,并不必然会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如果说绿色食品先天固有的比较市场优势是其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充分条件,那么科学有力的市场培育制度机制则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绿色食品优势市场贫瘠的制约因素分析

1990年我国就提出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食品,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人们普遍崇尚和优先选择消费绿色食品的优势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和制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明显缺乏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培育制度机制。

1.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行业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首先是缺乏专门性的绿色食品市场培育立法。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依据农业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广告法等法律进行食品市场规范,明显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加之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其次是科学的绿色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完整形成。目前虽然了通用性准则、产品标准等70多项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及数十项地方标准,但这些标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且大多出自行政部门之手,明显缺乏行业标准的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难于起到标准的有效规范和示范作用。[2]

2.政府规划监管机制缺失,商家质量维权意识不强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纵观各种商品交易市场,唯独没有绿色食品专业交易市场。其次是农业、工商、质检、卫生、环保、食品与药品等多部门各自分管,缺乏合力,监管乏力。再次是偏重事前认证授权和事后违法查处的静态监管,而对中间动态环节忽视监管。第四是缺乏有效市场淘汰机制。对于质量下降,不再符合绿色食品法定标准的食品,没有及时逐出市场,加之绿色食品平均生产成本普遍较高,[3]造成不公平竞争,损害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另外,商家在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授权后,往往赢利心切,片面追求产品数量,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维持和提高,最终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商家对自己拥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声誉和形象保护不力,造成同类假冒绿色食品泛滥成灾,阻碍了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形成。

3.有效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绿色食品优势无法展现

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的比较市场优势在于其有效的营养成分和安全的环保指标。但从我国目前对绿色食品外观包装的要求上看,虽然要求做到“四位一体”,即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文字、编号及防伪标签须全部体现在产品包装上,但仅此不足于让普通消费者完全明白和掌握绿色食品的优势成分和安全指标何在,因而也就难于在广大消费者心理形成首选的消费理念和意识。

4.科学引导性宣传不够,绿色消费心理难于形成

当今,食品广告铺天盖地、目不暇接,但基本上都是泛化宣传,很少从食品的营养作用机理上进行科学宣传,使消费者如雾里看花,难于形成庞大的有效消费群体。据一项消费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不到20%的消费者认为会优先选择绿色食品。[4]

三、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形成的制度机制创建

干预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是外部有效干预、内部公平有序竞争和消费者普遍接受认同选择的三方共同博弈结果。因此,良好制度机制的充分创建,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根本保障。

1.制定绿色食品专门法,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市场是源于普通市场而又高于其的科学消费市场,更是法律和标准内生作用下的法治市场。因此,尽快制定专门的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和创建权威统一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法制保障。绿色食品专门立法应包含国家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市场的税收、金融、物流和消费等方面的优惠内容,并充分覆盖绿色食品生产“从田野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创建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立信息充分披露制度

商品市场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各种茶叶、蔬菜、水果和鲜花等专业批发市场等。创建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是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最佳途径。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创建工作主要由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完成,即政府是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规划和监管主体,应创建交易的专门场所,为各种绿色食品交易提供硬件和软件等各种基础条件,并禁止普通食品进入。有形市场形成后,由各种商家和广大消费者进行自由市场选择,真正形成绿色食品优势交易竞争格局。市场交易过程中,行业协会将起到全程动态自律监督作用。

为了充分展露绿色食品安全、环保、优质和富有营养的优势,就必须充分披露其营养成分和各项环保指标,让消费者充分知悉其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高度信赖的消费心理。针对消费者对泛滥广告信赖度大大降低的今天,绿色食品优势成分信息的充分披露,将起到最好的宣传功效,且也是科学的。绿色食品披露的信息必须是全面、充分和有效的,具体内容以强制性法律明文规定。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将直接构成商业欺诈。

3.整合行政监管体制,强化行业自律监督

首先是整合各种食品监管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其次是实行绿色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动态监管。第三是建立各类绿色食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行业监督机制优势,形成行业自律,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第四是建立绿色食品交易资格一票否决制。即凡是违反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范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绿色食品交易资格,并公开暴光,从而约束商家自觉维持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

4.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牢固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营养和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各类媒体和商家等都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宣传甚至无偿宣传绿色食品,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绿色食品首选消费心理的牢固形成,将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云南行政学院法学部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杨春燕.对加快发展云南绿色食品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1):51-53.

[2]张秋云.绿色食品营销的战略思考[J].中国市场,2007,(14):41-42.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经济发展;战略;途径

在制造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同时给环境造成污染。我国越来越重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绿色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1.1定义

所谓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引入相对较全面的设计理念,对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组织、分销供应、消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整个供应链过程进行生态设计。也就是说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紧密协作,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在内外部环境管理方面实现最优化的协调统一。

1.2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以及绿色物流,下面分别来谈谈。

(1)所谓绿色采购,就是根据绿色制造的要求,生产企业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能够对环境友好,无毒无害,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采购过程的绿色化。

(2)绿色制造包含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

(3)绿色销售是指:在销售过程中,企业要提前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争取在利润和发展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在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过程中,遵循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的原则。

(4)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方面:在消费时,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第三方面: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回收指得是要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等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出最佳回收处理方案。

(6)绿色物流是在整个物流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绿色供应链模式下的销售管理

目前,绿色供应链模式下的销售管理,已经不是已有产品去寻找顾客,而是先通过市场调查,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当然现在仍然还有不少企业怀念过去的经典模式,通过设计一句好的广告词,等顾客上门买。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90%的顾客表示已经受够了浮夸的广告,72%的顾客认为现在的广告很无聊。随着消费的日益感性化,顾客已不满足大众化的同类消费了,个性化消费已渐渐成为潮流: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方便性获得、即时性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仍然坚持有距离的营销模式,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2.1客户关系管理的供应链构建原则。

供应链上客户关系管理的构建本着以客户为中心,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赢得客户忠诚,提高客户价值的原则[1]。各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凭借一体化的供应链来实现客户需要的最大满足。

(1)对供应链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需求信息。在市场环境下,通过营销策略和信息技术来掌握客户的确切需求,这样企业供应链的供应活动就有据可行。同时,动态管理还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发掘潜在客户,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2)将最终客户与供应链连接起来。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构建共享的数据库来达到供应链伙伴之间数据共享。这种供应链的构建能够实现客户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供应链就能快速响应客户的每一种需求。

(3)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生产商或分销商同最终客户的关系、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都需要好好进行管理,协调处理好不仅将会显著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降低营销成本,而且还会控制营销过程中的客户抱怨的各种行为。

(4)建立一种面向流程的观点。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必须本着一种面向流程的观点,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功能划分的组织边界,使得组织将精力集中于最终结果,围绕客户而不是企业内部组织活动。

(5)与客户间保持良好互动。企业可以选择客户喜欢的方式同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为客户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从而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参与进来。

2.2客户关系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2.2.1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即是做好顾客服务质量,加强顾客满意度,以保持顾客忠诚度,以增加顾客未来信心度。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顾客。目前常采用CRm战略思想[2],CRm不仅是营销思想,还要求企业后台各种职能活动的有效支持,从战略计划到作业计划,从供应商的选择到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营销,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产品的设计,必须符合这一思想,这样才能让客户关系管理真正起到作用。

2.2.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少一方,企业就会面临“信息孤岛”的现象,即信息只能在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流动,而不能将信息释放到整个供应链中,否则企业并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这种形式上的客户关系管理,在实质上并不能促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从供应链管理方面来看,经历了从传统的供应链到新型电子商务供应链,他们的一个本质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因而市场竞争已转变为企业掌握客户需求并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之间的竞争,势必将表现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的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或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更新,将集中在如何实现以需求为中心“拉动式”的供应链条,必须朝着周转环节少、灵活性强、交易成本低的方向发展。

2.2.3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一体化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一体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派专人对客户进行调查了解,对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进行详细调查,促进营销。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企业根据财政目标,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同时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3)分析和确认差异。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一体化战略。企业要在这个阶段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确定实行方案。商讨决定启用何种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以及一体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5)计划初步的一体化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有的初步一天可以同时进行。

(7)设立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的过程。若相关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善,已求到达完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根据企业规定的评价标准,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通过结果,再次商议目标的正确与否,可以适时进行目标的修正。

3营销模式、销售渠道和销售战略

3.1营销模式。

3.1.1推测型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享用规模经济所能带来的利益。它的特点是少品种大量生产、大量仓储与配送,按市场预测进行生产,注重流通渠道的控制,采用分销商等中介的应用组织形式。

3.1.2实时型营销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市场预测和拓展的经营模式,产品创新程度、产品线扩展的广度以及营销渠道的控制程度决定了它的成效。它的特点是多品种少量生产、高频度少量配送,按订单生产,注重产销物流的整合、建立战略联盟,采用网络营销等手段。

3.1.3供应链营销模式:供应链营销模式的变革是从推测型营销模式实时型营销模式转换。

3.2销售渠道。

公司内部的组织单位和公司外部的与经销商、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都有一定的销售渠道。通过渠道进行商品、产品或服务的交易和实物配送[4]。

构成销售渠道的基本机构是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按其推进阶段过程,可以划分为0-3级销售渠道。见表1.

表1:销售渠道

渠道级别销售渠道结构

0级生产者消费者(直销)

1级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

2级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商零售商消费者

3级生产者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批发商商零售商消费者

3.3销售战略。

针对企业而言,市场营销决策是指对有关产品市场经营和销售活动的目标、方针、策略等重大问题进行选择和决断的过程,而营销策划是在决策的选择决断之前的一种谋划、构思、设计的思维过程。选择与决断的理智与否和正确与否,其前提保证条件,是要有经过科学策划程序运作而生成的备选方案。没有策划方案,就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策划。可见,决策选择和科学策划相辅相成是市场营销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5]。

3.3.1以高档市场为目标:高质量和良好的服务在高档市场消费者的决策中起重要的作用;高档次市场消费者时常也进出平价商场,因此好的商品、合理的价格是瞄准这一潜在影响力市场的方法。

3.3.2以价值市场为目标:成功的折扣商店使其顾客确信自己十分聪明和与众不同。这种以顾客价值取向的经营思路使一些超级市场、连锁店获得巨大成功。低档消费市场的消费者。

3.3.3以时间价值为目标:时间价值在中高收入者价值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些擅长为顾客节约时间的公司更容易成长。

4绿色供应链销售管理实施的途径

4.1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并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6]。

4.2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我们要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

4.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就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实施绿色采购。

4.4加强管理部门的环境执法

执法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向各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7]。同时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由于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考虑环境问题,所以绿色供应链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目的。在设计绿色供应链时,不仅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协调问题,这样整个体系变得异常复杂,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难上加难。

总之,销售就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商品当然包括着有形的商品及其附带的无形的服务,满足客户特定的需求是指客户特定的欲望被满足,或者客户特定的问题被解决。能够满足客户这种特定需求的,唯有靠商品提供的特别利益。

市场营销工作必须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财务等工作环节协调。只有这样,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才能够得以达成,企业的总体经营策略才能够得以有效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文正,丁红红.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及其实施途径.[n].东南大学,2009-6(3):

[2]黄桂红,张小玲.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0-05(5)

[3]方炜,黄慧婷,刘新宇.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成功标准与关键因素分析[n].西安财经学院2007-12(24):12

[4]马吉睿.绿色供应链定价决策与回收协调问题研究[D].工商管理学院.2008年

[5]曹谏.博弈论与供应链管理[D].信息学院.2009年1月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4

随着现代商业活动的不断升级,使得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有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了,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意识以及产品环保意识的重视强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尝试与创新,应该积极的进行对于供应链的创新与重组,积极的建立起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实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只有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消费者对于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同时也可以积极的保障企业进行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以及盈利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组织创新;流程再造;环境保护;经济增长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使得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速度以及各项要求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进行企业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合理化的安排企业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及时、有效、快速的将产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这里不仅是对供应链效率的考核,也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应该积极的引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也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企业的综合性管理,也才能保障企业的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的定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或环境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供应链的基本作用

1.对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离不开对于供应链的使用与依赖,供应链的高效积极的使用将会对企业的整个商业活动起到积极有效的基础性保障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进行日常的生产销售活动,还可以保障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企业的综合商业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企业的商业活动过程中的产业基础,是必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控制与管理的企业过程。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的增长,而不是单纯的利益增长:供应链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各项商业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以产品与服务为基础的消费者需求导向性的商业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整体性发展以及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开始向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成长转变,企业在供应链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更加的重要,企业开始关注过程性的综合效率的追求,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利益。

3.有利于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需要积极的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而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于消费者的把握能力上,因此企业会积极的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需求心理分析,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依托于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链的基础管理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供应链的输出就能得到根本性的保障,也能更好的促进供应链的综合性发展。

4.方便企业与分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高效稳固的商业关系:由于供应链系统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就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于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了解与引导,可以积极有效帮助企业完成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提高企业对于商业流程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促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促进企业的在供应链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主导性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5.提高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与掌握,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由于供应链管理活动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务与全部的商业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个发展,尤其是销售性企业的影响就更加的明显了。但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利于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把握,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积极优化促进作用

1.积极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意识,降低企业的环境破坏的频率: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市场营销理念为基础的,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意识的认识是明显,会以积极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维护出发点,将会有效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破坏的程度以及频率,对于环境的保障与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社会性目标,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2.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归属感:在实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绿色经济为出发点,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归属感,同时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优化层面上,将会极高的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培养消费者的好感度与忠诚度:由于企业在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之后,是以环境保护以及绿色观念进行的企业的商业活动,使得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好感度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认同,并将这样的认同感转换成为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偏好,就会积极的提高企业的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好感度以及忠诚度,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约束企业的商业行为,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积极性:由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的客观要求,使得企业在组织供应链环节中的商业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在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框架要求下组织正确有效的市场活动,就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有利于规范企业市场活动,对于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约束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约束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5.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完成企业的综合性定位以及发展: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企业所追求的是社会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积极与社会各环节积极融合的结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有效的关注企业的整体性经济效率的增长,尤其企业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完成对企业的新的综合性市场定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布局意识,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性、全面性、有效性的发展。

四、企业如何在绿色供应链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1.积极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细则: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的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不仅是管理队伍的意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基层员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细则,保障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做好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可以积极的落实责任追究意识,提高整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质量,保障相关的工作细化以及职能划分。

2.积极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体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企业在完成自身内部的绿色供应链意识的强化与实施之后,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要促进供应商的绿色发展意识,保障企业的原材料的绿色安全,同时建立起对于分销商绿色销售管理的监督机制,保障企业的销售工作仍然可以是依据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保障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绿色环保的基础共识而进行的。

3.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企业在进行整个商业活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是需要降低相关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就是需要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或者是对于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优化,淘汰那些对于环境影响严重的产业链,只有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4.促进消费者引导,积极的加强消费者的环境购买的支出意愿:在进行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企业环境保障措施的介绍,积极的宣传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以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对于消费者消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环境保护方面的消费支出,提高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以及引导,促进企业绿色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结合。

5.积极加强企业的物流建设以及管理,促进企业的基础性发展:企业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比重。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自身的物流车队,同时也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强化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以及需求性发展,强化企业在物流建设中的支出,提高企业快速物流的能力。

6.建立废旧回收与控制机制,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破坏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的废旧资源的回收与控制,积极的回收处理企业的废旧资源,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应该提高废旧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将废旧管理与原材料购买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整体化的绿色环保。

7.强化信息管理力度,提高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信息交流与处理的能力: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强化企业对于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提升,不仅需要建立起适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应该积极的培养相关的信息分析与管理的人才,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进行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建设的时候,具有直接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

8.积极引入消费者的管控模式,促进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在进行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进监督机制,应该根据消费者的情况,建立起消费者自主监督、主导监督的控制过程,将一部分的社会监督力量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入,将会对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绿色供应链理念的贯彻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也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进行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互动。

五、结语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不仅需要做好企业自身的商业活动,还需要积极的进行社会环境保护、社会环境意识贯彻的工作,深入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长期性的发展优势激发出来,才能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爱瑾《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J]上海商业学院学报2009.

[2]徐志斌、李向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8.

[3]郑国冼《基于绿色物流的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

[4]张涛、季建华《绿色供应链初探——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供应链新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06.

[5]张冕《绿色供应链柔性问题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6]唐钦《浅谈油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

[7]毛德娇《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绿色金融体系;路径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9-0066-05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志码:a

绿色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国发[2011]2号),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因此,探寻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也被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Finance)或“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Financing)。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

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

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Labatt和whitetsj认为,绿色金融是以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为目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工具。

国内学者也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王军华(2000)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在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金融的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李心印(2006)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绿色金融需要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

邓翔嘲(2012)认为,这些概念的核心并没有偏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绿色金融可以定义为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来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具体有以下方式: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为促进企业削减污染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收取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产的环保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所谓绿色保险,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其标的为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所谓绿色证券,是指通过实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加以激励与约束机制,以遏制“双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过度扩张,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此外,绿色金融还可以采取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

(二)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工业企业造成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企业不会考虑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金融机构也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是否带来环境风险,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失灵。为了矫正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干预,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会忽视环保问题,导致政府失灵。另外,污染企业为了逃避政府对其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会想各种办法予以应对,导致政府的事前预防工作因覆盖面广而顾及不全,政府对环保的介入也就往往是以事后警戒和处罚为主,这也加重了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使得政府的事前监督收效不大,而事后惩罚已无法避免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发生,如果考虑到地方保护主义、、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惩罚也就更难起到应有的警示效果。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使得无法通过传统的金融手段、金融政策等影响资源配置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有更好的金融模式来取代现行模式。而绿色金融模式就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风险,将外部性的环境污染内在化,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来管理包含环境风险在内的金融风险,在企业融资前就分析评估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而决定是否提供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这样,将事后处罚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一方面加强对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资金控制,扼住污染企业的资金“命脉”,从而制约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倒逼其在防污治污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环保设施,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环保技术瓶颈,减少环境风险。从而解决了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服务只是金融服务的一种,除了,融资,绿色金融还可以从多方面市场化地控制环境污染,如绿色保险通过对参与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达到降低企业污染,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规避市场风险。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制约因素

(一)绿色金融风险较大

大型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受关注程度高,一般配备较好的环保设施和环保设备,而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难以承受消除污染的负担,加之受关注程度不高,环境问题一般较为严重,需要为节能降耗等污染治理向银行融资,但此类企业普遍缺乏可靠有效的担保品。而且,与成熟的传统产业相比,新兴绿色产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使得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高于普通信贷项目。此外,由于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多为中长期项目,如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自愿减排单位(VoluntaryemissionReduction,VeR)、节能环保等产业不仅资金需求巨大,而且其回报期通常也比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由于绿色金融风险较大,追求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金融自然缺乏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会让位于经营考核压力和经济效益,银行自然也缺少专门的绿色信贷人员、机制和制度。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来矫正市场失灵。但目前金融主管等政府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对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相应的外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十分复杂的专业技术,且专业技术处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中,从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及其发展前景,雇用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由于大幅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不现实。实际上,从国内外的现实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少,使得金融机构对于涉及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倾向于对传统经济领域开展金融服务,而对风电设备制造、垃圾处理等有利于促进环保的新兴产业采取谨慎态度,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需要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一系列的相关服务,而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及服务体系滞后是制约绿色金融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四)绿色金融的标准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的业务实施细则

目前政府部门颁布的绿色金融业务执行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则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等金融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使得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信贷的投放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如同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密切、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绿色信贷等金融资源,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来进行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备改造的企业却得不到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

(五)绿色金融的信息沟通协调度低

绿色金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企业、环保、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及时有效沟通信息,如企业上市前的环保核查、上市后过程控制的环保监管,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环保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绿色金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企业为了推卸环境责任而隐瞒或者虚报自身的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信息,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其的信息来审查借款企业的信贷申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未向环保等有关部门反馈环境信息使用的情况,没有做到数据共享。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在环境评级、绩效审核、资金发放等绿色金融各个环节的实施都存在较大的偏差。

(六)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

在绿色金融发达的国家,绿色金融产品非常丰富,不仅有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如加拿大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澳大利亚银行向低排放车型提供的优惠利率贷款、英国巴克莱银行向信用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折扣和较低利率,还有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气候衍生物等绿色证券产品。绿色保险不仅制定了因环境相关性不同而费率差异的保险产品,还专门为清洁技术以及减排活动定制了相关的保险产品,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节能减排保证保险等。而目前我国由于绿色金融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又不完善,难以矫正市场失灵,加之社会未给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土壤,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较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选择

(一)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由于需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不仅自身存在固有的规模小、抵质押担保不足等缺陷,而且由于新兴绿色项目较之传统的成熟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从长远看,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金融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追求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商业金融仍然不愿意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如2005年,银行监察组(Banktrack)调查了“赤道原则”的执行情况,发现部分赤道原则机构只不过是“漂绿”(greenwash),虽然举着“绿色”旗帜,喊着“绿色”口号,但在其经营活动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扩展绿色金融,需要从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方着眼,只要有效降低了需要绿色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风险,自然就会吸引逐利的商业金融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虽然为单个中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风险较大,但每个中小企业都处在特定的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因此,只要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稳固,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将包含了单个中小企业的完整产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融资支持的各种绿色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正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金融服务的,它不再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再简单地依据对单个企业的孤立考察作出信贷决策,而更加关注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把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这样,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跳出仅对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只要其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较强,其交易对手(核心企业)信用卓著,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基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对其提供融资支持,其还款来源是交易的收益,而不是借款人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还款能力,因此,供应链金融是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可行选择。例如,在节能、节水服务商等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有经济效益的保障、且所服务的客户综合实力较强,银行就可以针对服务商的应收账款为其融资,而不要求服务商提供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

(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绿色金融业务的正外部性及其高风险性使得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不愿意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因此,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支持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即绿色金融是一种政策推动型金融,发达国家的经验就表明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韩立岩(2010)的非出清市场均衡模型也表明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激励。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完善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支持绿色金融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健全,如美国通过了26部涉及水环境、大气污染、废物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等全面监督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零散,亟须建立完善的针对金融业、项目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为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货币政策支持体系、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等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货币政策方面,首先要完善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在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对发放绿色金融项目贷款的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此外,还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作为其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中央银行对高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融资申请给予优先考虑,而从严审查低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资申请。总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除了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以外,还要采取多种政策约束商业金融对高污染、高能耗等项目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要求金融机构对污染企业的贷款申请实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环境友好的企业予以优惠利率贷款等。此外,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政策的落实。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支持绿色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由于有些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投资期限长、风险大,即使有激励约束,商业金融也不愿涉足,因此,实施绿色金融战略,还需要政策性金融以弥补商业金融的不足。如2007年,日本政策银行推出了环境评级贴息贷款业务;2009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300亿韩元的可再生能源权益基金公司,投资于碳减排绿色行业,并设立了优惠利率的绿色金融产品。我国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立一个部级的“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其资金来源包括污染罚款、环境税和财政收入划拨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绿色金融专项基金不仅可以为商业金融不愿涉足的绿色项目融资,还可以通过为优质重点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担保的方式,撬动商业金融庞大的资金为绿色金融项目融资,不仅有助于分担商业金融的风险,鼓励商业金融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也有助于国家引导绿色金融紧密围绕优先产业而开展。还可以组建一家政策性的“绿色银行”,或者在原有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环境污染,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手段筹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以支持促进环保的投资项目,发挥政府的窗口导向作用。

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不仅可以对绿色金融采取可行的减税措施,如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等,财政支出也应该向绿色金融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如英国政府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贷款由财政资金给予贴息,美国2009年制定的联邦经济刺激方案也由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力传输技术的贷款提供担保。因此,我国也可以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项目由财政资金提供担保或贴息,以促进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培育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虽然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市场化的运作也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绿色金融市场化的运作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如绿色信贷项目常常具有技术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商业银行很难全面揭示项目的风险,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专业技术评估,虽然我国也成立了环境交易所、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等专业机构,但相比发达国家,不仅技术识别能力不高,覆盖领域狭窄,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公信力相对较弱,不能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在发挥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并借鉴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交易市场,完善其二级流转市场。

(四)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及实施细则

政府制定的原则性绿色金融标准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制定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因此,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有效实施的基础。政府可以在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绿色金融标准、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信贷指南、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等一系列的准则、标准,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这些指南、标准细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程序,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

(五)建立各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

信息的有效和及时沟通可以很好地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企业、金融监管以及环保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以及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实时将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转发给全国的金融机构。不仅金融机构可以参照环境违法企业名单拒绝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实施惩罚性措施,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制约环境违法企业,如在同等条件下,证监会可以优先批准环保效果好的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而对环境违法企业,即使该企业财务效益较好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应调整金融机构的环境信用评级标准,并对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应的制约。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

随着电子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毫无疑问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彻底地改变了供应链上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但是,伴随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国的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各国的绿色壁垒不断加强,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突出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关注,是供应链管理新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简述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具有全球化、高效化、低成本、快捷化、选择性强等优点。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大大提高交易速度。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简述

首次系统地提出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该协会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

1.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就是指尽量采购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其源头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为环境友好型材料(一般包括材料能否再循环、再利用,以及通过粉碎、无害焚烧和降解等措施清除废物等)。绿色采购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优秀供应商的选择。

2.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构思阶段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提倡无废物、可回收设计技术,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原则引入到产品研发阶段,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

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清洁生产,它要求企业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基础,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替代有毒材料等方法来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削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4.绿色营销。它是指供应链各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是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方式,是传统营销的延伸,更加重视全球的环境保护问题。

5.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友好型的物流系统,通过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物料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物料和产品的泄露,这些都会影响环境。

6.绿色回收。绿色回收是物流活动从用户返回到制造商或者供应商的过程。它是指产品报废后,对产品和零部件进行回收处理,使产品或零部件得到循环使用或再生利用,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绿色回收,能够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自然规律的污染。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企业都要相互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商务的应用消除了各个节点企业之间联系的障碍,有效连接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之间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关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数据共享完成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以及废物的回收等过程。

基于电子商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采购管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供应商有关信息、商品报价、商品目录,形成稳定、高效的绿色采购供应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网上绿色采购招标等手段,集成绿色采购招标和互联网的优势,扩大采购资源的选择目标,使绿色采购工作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2.订单处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订单设定和订单状况管理。借助电子商务进行订单处理,当收到客户订单时,制造商可以及时分析所需产品的性能要求,判断能否达到订单中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绿色度要求,进一步分析绿色的实现成本和利润,最终做出签单的决策。这样可以缩短订单的循环周期、减少订单的绿色度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

3.生产组织。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改善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通讯,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度成本控制的难度。核心企业可以用电子商务系统协调与供应商的准时供应程序,与多个供应商之间协调制定绿色生产计划。

4.配送与运输管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对配送中心的发货进行监视,对货物运至仓库进行跟踪,加强配货、补货、拣货和流通加工的加工作业管理,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不断降低环境影响。此外,对运输资源、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优化和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5.客户服务。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核心企业的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非常方便地联络生产商了解有关服务问题,而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客户方便快捷地了解企业产品的绿色度信息,接受顾客对产品的投诉,充分了解客户地需求,改善产品的绿色度以赢得源源不断的客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

四、小结

在环境问题、绿色壁垒为全球所关注的今天,企业如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应对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问题。企业生产上的“末端处理”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造成严重污染,损坏了企业形象。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环境管理是一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是这样一种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进一步改善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快速市场反应、减少经营的时滞、提高顾客服务和寻求扩大新的市场机遇,并最终获得最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基于绿色制造的供应链设计,制造业自动化,2001;(4)

[2]VDanielRGuideJr,LuknVanwassenhove.theReverseSupplyChain,HarvardBusinessReview,2002;80(2)

[3]蒋洪伟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

[4]JamesBRice,RichardmHoppe.SupplyChainVersusSupplyChain:theHype&theReality.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2001;79(9)

[5]陈梅梅许为民:电子商务实务.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消费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从以关心自身健康与安全为主转移到以关心自身健康和安全与关心环境改善并重。1992年,第27届联大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以此推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以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为基本思想的iSo14000开始实行,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符合iSo14000的要求,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这种情况下,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的每个成员称为供应链的节点。更加确切的说,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的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在于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型企业(extendedenterprise)发展,其实质在于集成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1]。

2、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JeremyHall认为,绿色供应链[2](GreenSupplyChain)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经济与环境最优化。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比传统供应链更注重于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更注重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与绿色供应链相对应,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也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是一种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制造与供应链的学科交叉。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不能忽略绿色制造。

二、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可以说,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能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客户服务的要求,检验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终指标是客户满意度。可以说,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供应链,是即将消亡的供应链,是终将要被取代的供应链。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将从时尚消费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标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供应链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对绿色产品由定制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先行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独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有效运用延迟策略,提高定制化产品的销售比重和准时交货订单比例,在提高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加强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合作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说,供应链管理关注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研究,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否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如何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的分配往往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产生的利润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配,二是因合作而导致的共同费用和风险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摊[3]。可以说,如何公平地进行分配利润、分摊费用和风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为公平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和方法。因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中心,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和构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需的投入和所承担的风险,将有一个全新的预测和规划,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可以以此为依据,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化。

3、有利于供应链取得竞争优势

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如通过绿色物流强调的小投入、大物流模式,节省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有利于企业绕过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

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虽然很广,但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物流管理和制造管理。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即绿色供应链管理,应从这两个方面,即从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进行着手,综合考虑,认真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和绿色制造管理,一定要以实施绿色营销为前提。

1、实现绿色物流

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技术》对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的定义为: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施绿色物流的直接原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客户绿色消费的需要。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生产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实施绿色物流的最直接和积极推动者。如果把节约原材料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提高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实施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那么,就实施绿色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降低的资源消耗来说,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第四利润源泉”.

以实施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为前提,大力进行物流流程绿色再造,是实现绿色物流的一种有效方法。绿色营销,是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活动。在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下,采用系统化改造法,识别并消除现有物流流程中非绿色物流活动和流程,简化和整合绿色化不明显的流程,运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实现以提升物流绿色化为目标的自动化。比如,在运输管理上,企业应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库存管理上,要实现有毒、有害物品的有效管理;在包装管理上,要以包装尽量简化、合理化、和可降解化为目标;在流通加工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流通加工,同时也要力求实现专业集中加工和边角料的集中处理,处理好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

2、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4](Greenmanufacturing)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绿色制造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绿色制造的实现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支持,目前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制造运作模式以及绿色数据库等。企业要实施绿色制造,不仅要增加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进而解决上述关键技术,还必须从提高企业自身绿色制造的意识入手,即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此外,绿色制造的实施还要充分借鉴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如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延迟策略、精益制造等,并将这些先进的思想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提前建立合理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同时为弥补实施绿色制造的外部性,政府也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总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从实施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积极开展和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晓锋,张存禄,李美燕.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2]JeremyHall.environmentalSupplyChainDynamic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0,(8):66-67.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集成供应链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理念,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企业也需要重视内外部供、产、销的整合,实现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作。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尝试把集成供应链运作理念应用到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当中,探索一种全新的现代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集成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式

集成供应链运作是在采购运作、生产运作和分销运作基础上,把采购、生产和分销运作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通过管理组织界面的整合,实现管理内界面的集成,并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整体性集成,实现企业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目标。

采购运作管理。采购运作是集成供应链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运作的保障。采购运作首先要根据集成供应链的市场定位来制定采购运作市场定位,如果该供应链为国际级供应链市场运作系统,那么就需要激励采购行为向国际级市场看齐;其次,制定采购战略。这就需要成立采购小组,寻找潜在的供应商,再有专家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最后,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并实施管理;第三,制定采购目标。采购的目标在于获取物料而节约成本,以此来获取采购的竞争优势。

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也要服从于集成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的定位要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根据集成供应链市场的定位制定一个生产运作所要达到的标准,可以选择同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作为生产运作的标杆,形成一个非实体的标杆对象;其次,生产运作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生产决策,这些决策主要包括:生产、规模、工艺、计划、控制、新产品开发、绩效等;第三,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加强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降低供应链中的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追求供应链的精益性。

分销运作管理。分销运作管理也要根据集成供应链的定位来选择企业分销标杆,找出企业分销运作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并在一定时间内力争克服差距并赶超;然后,确定分销运作管理思想。也就是在既定质量的情况下,以最优的成本快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分销运作管理理念制定的关键。集成供应链运作下分销运作的实体价值活动主要是指从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中的物流活动,因此,在分销运作中,要考虑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能力,各个环节的物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物流技术因素。在整个绿色农产品物流活动供应链中,产品的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加工、信息处理、流通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在绿色农产品存储中,由于多数属于易腐易潮物品,如果没有较好的存储设备和技术,就很难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在运输技术中,绿色农产品要以最为快捷的运输技术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包装技术中,结实、美观、标准化的包装技术也有助于方便运输、装卸、保鲜,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在加工技术中,绿色农产品科研借助现代化的加工技术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提高物流的整体绩效;在信息化技术上,绿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储、运、包、加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地信息化处理,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导致传递的质量受损,物流的效率低下。

物流管理因素。我国绿色农产品在生产经营和销售方面,多数是单户经营和分散营销的模式,这样就会造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不利于物流的统一化规模管理,以致物流的成本过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借助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来选择和设计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保证物流畅通,提高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另外,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人才文化水平不高,物流人才缺乏也是影响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随着绿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来提升绿色农产品供应商物流运作的整体效果。

物流成本因素。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应作为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首先,要提高绿色农产品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整合包括物流技术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物流设施资源和产品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降低绿色农产品物流损耗率。绿色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是指物流损失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约为30%~40%,致使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第三,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对基础设施和管理的要求较高,物流运输需要专用的运输和存储设备,从而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对整个供应链也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物流供需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分布不符。我国的农业耕地多,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尽管近年来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形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物流市场也不断得以扩大,绿色农产品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过度转移,交通拥挤的现象依然客观存在,农产品垦区的物流依然难以满足每年的物流需求,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绿色农产品外运能力尤为紧张,主要依靠公路的运输方式造成了物流成本高,物流有效供给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分布不符的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运输难”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关键。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从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以营销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组织模式三种。但是,从我国绿色农村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现状来看,多是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为主,以物流和营销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较少。这无论对于绿色农产品小型生产联合,还是较大农场来说都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从而造成供应链也面临着供应和销售物流不畅的问题。

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协调运作效率低。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协作运行效率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绿色农产品核心企业。我国绝大多数农业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具备现代物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能跟上绿色农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农业产业规模,绿色农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集散辐射功能不强,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其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绿色农业保险机制也不断健全,但是,政府对农户的财政补贴很大程度上被农资的增长抵消,加上物流成本的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低,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

集成供应链运作下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创新

加强物流成本的计划与控制。从集成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在产、供、销各个结点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加大采购和存货的周转率,降低物流成本消耗,如:运输成本的计划与控制主要表现在运输的方式、价格、时间、安全等方面,以获得最佳的运输服务方式;仓储成本的计划与控制则是通过简化入库手续,缩短存储时间,增加仓库的利用率;装卸搬运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率、时间和搬运次数,合理选择搬运设备等;包装成本的控制关键是包装标准化和材料的选择,包装作业的标准化和机械化,实施旧包装的回收和利用等;流通加工成本的控制应选择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和改进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培育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物流核心企业。可以以地区为单位,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物流核心企业,形成地方绿色农产品特色,培育核心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使得供应链收益大于协调供应链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绿色农产品流通效率。

完善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环节。首先,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环节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便捷、及时、高效的第三方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采用箱式冷藏和组合式冷藏的现代化冷链运输体系,防止因外界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损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体制,对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进行管理,从而使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实体。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服务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整体营销关系营销

下面介绍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是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营销方法,有的属于传统市场营销理念,有的属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但都是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中能够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要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实际情况,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的特点,有选择地恰当运用,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也叫有形商品的无形营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手段极其先进,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已经到来的现代社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或近似产品,其设计、制造、质量、科技含量等不相上下,产品有形部分的属性如品质、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小。消费者购买时对商品的判断与选择,主要不再只依据商品的有形属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无形属性的一面,即企业如何提供商品,如何服务顾客。服务竞争把企业之间低层次的有形竞争引向更高层次的无形竞争的领域。现代市场竞争就是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服务营销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服务相对于商品、资金、经营设施等硬件要素来讲,可塑性、可控性更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质量保证体系,改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方式和质量,努力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准。更重要的是,各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因企、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二、形象营销

企业形象就是经营理念(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者的综合统一,也是企业关系者及所有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白热化,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选择余地很大,认牌选购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企业要获得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长远观念,在企业关系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象营销就是把企业通常的商品营销组合与经营理念、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有机组合起来。其特点在于,对内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使企业内部的整体行为、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更加一致,充分发__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外具有识别促销功能,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使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易于辩认。形象营销多应用于服务行业,如零售、餐饮、美容美发、医疗保健等。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就是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观念融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中,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把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全部营销过程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绿色营销兴起于80年代中期。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非再生性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消费者保护自身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及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绿色消费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据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绿色消费的经济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绿色消费运动的迅速发展,潜在市场规模的巨大,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将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列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样,绿色营销便应运而生。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价格制订、产品分销、产品促销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开发出“绿色含量”高的产品来。绿色营销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收集绿色信息;拟定绿色计划;进行绿色定位;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塑造绿色形象;加强绿色管理等。可以肯定的是,在21世纪,绿色产品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极具开发潜力的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和用完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损害,能否回收再利用。在有的发达国家,不具有环保特点的产品已经禁止进入市场。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已经禁止出售和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饭盒;含磷洗衣粉由于会对河流和城市地下水造成污染,可能在近期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工程、绿色商店、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的出现,绿色营销将成为营销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四、整体营销

整体营销观是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构成其内部、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即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新闻传媒和一般大众,核心思想是“合作”。整体营销把市场营销与公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扩展到了针对环境因素中所有重要行为者的营销。整体营销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因此也称“全员营销”。整体营销由9个具体的子营销活动构成:(1)供应商营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详细的具体标准,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商品质量、财务状况、时间观念。(2)分销商营销。它包括正面营销——与分销商开展直接的交流合作,给分销商在经营方法、营业设施、资金、人员培训、招贴广告等方面大力支持;负面营销——绕开分销商个人的主观喜好,用强烈的广告宣传攻势,在最终顾客中建立并完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该品牌商品成为顾客购物时的首选。(3)最终顾客营销。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销售,二是主动引导顾客。(4)企业职员营销。一方面通过对全体职员(包括科研人员、生产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的专门营销培训,树立他们的市场观念和顾客观念;另一方面,强化与全体职员的沟通,理解并满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5)同盟者营销。现代企业在经营中要与原辅材料和零部件商、经销商、广告商、运输商、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外贸部门、银行、法院以及水、电、煤气等众多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企业必须建立并维持与他们的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经营才能健康顺利进行。(6)财务公司营销。对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聘请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7)大众营销。(8)政府营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等,往往对企业的生产或经营产生很大影响。(9)媒体营销。媒体就是报纸、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新闻媒介部门。

绿色商场管理制度篇10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类型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名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高标准的环境技术标准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已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贸易的国际性公约,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被某些发达国家所滥用,越来越发展成为取代关税壁垒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频频引发贸易纠纷与冲突。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内容广泛、形式合法、方式隐蔽、手段灵活等组合特点,从而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提供了方便。实施以来,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越来越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利益上的矛盾。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中,主要呈现以下7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发达国家凭借其上述优势,在环保、人类健康的旗号下,通过国内立法或其控制的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立法,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现状较难达到。虽然这套标准是一种自愿性的标准,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不符合这套系统标准的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绿色环境标志(标签)。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1978年原西德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篮色天使”的标签。随后,北欧四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推出了相应的绿色环境标签。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一整套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人畜食物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有权采用相应的管制措施。但该协议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做到提高透明度、非歧视、遵循科学原则,保证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明确规定各国在制定本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时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往往将它用来控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入境的重要工具。

4、绿色包装制度。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例如,日本颁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德国颁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英国包装材料重新使用的法令要求2000年前使包装废弃物的50-75%重新使用;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1993年7月,德国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在纺织品上使用20种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学品的法律。从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国境内禁止出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违禁物质染料的纺织品。美国、欧盟也出台了禁止纺织品、服装进口中含有害物质的规定。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进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有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口。

6、绿色补贴与反补贴。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末包含环境与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使产品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措施。2001年初,美国就以绿色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

7、绿色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境保护、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顿援引美国国内法《培利修正案》,以台湾使用犀牛角与虎骨等野生动物器官做中药材而认定其保护野生动物不力,违反了有关国际公约为由,对台湾农产品进行贸易制裁,限制台湾的鳄鱼皮、珊瑚等产品进口,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轻纺(服装)产品、医药产品、机电产品等类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法规中规定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纺织品、服装染料有害物质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标准使中国的冻肉、茶叶、保鲜蔬菜、纺织品、服装、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产品(如含氟里昂的空调、冰箱等)、机电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出口商品遭受较大的冲击。1989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货,蘑菇罐头因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被美国扣留。

(二)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问题,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像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但对拉丁美洲却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由于这两个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域。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2661.5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24.8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20.4%;出口日本449.57亿美元,占16.9%;出口欧盟409亿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共18个国家就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67%。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仅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中短期内必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产生严峻的冲击,如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萎缩。像2001年我国家用陶瓷器皿、玩具、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的出口即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值分别比2000年下降22.1%、7.4%、10.6%。

(三)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保持了近20年的两位数持续增长速度。1978-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以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工具而被广泛应用。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8%。这个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拉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尤其如此。不难预见,今后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是未来国际贸易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在当前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由富国制定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环境条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将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期待我国出口贸易重现1978-1996年的辉煌是不现实的。

(四)对出口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销售、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出口商品成本中包含环境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换汇成本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仅以出口商品包装为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与发达国家标准相差较大。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单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进行严格的检疫处理或实施新的苛刻的检疫标准,其中木质包装仅经过熏蒸处理这个环节,出口商品成本就将增加20%左右。

(五)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在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推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积极影响的一面。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首先,要认真组织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建议由外经贸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资料。在对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条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约、协议条款内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如给予发展中国家达到标准的过渡期、非歧视原则、补偿原则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资料库,并与各省市外经贸厅连网,细化主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具体出口商品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自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试点,到2000年4月通过认证的企业仅有263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很低。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则从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开始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

(1)变等待为主动。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我国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目前,环境标志产品还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通过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可以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完善法规,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量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外贸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要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来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技术,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者的危害。要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鼓励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发展,促使企业以国际标准为标准,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