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绩效的管理制度十篇绩效的管理制度十篇

绩效的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31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1

(1)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合理选取参与考核的护理项目,对于护理人员绩效的分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选取最能代表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的护理项目作为基础考核内容的同时,也应考虑特殊科室的护理项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保证不同科室之间护理人员绩效的可比性与合理性。

(2)数据归集要准确、客观。数据失真、有误,不仅影响考核的结果,而且会打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医院HiS系统自动生成护理考核指标所需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分配办法要公正、透明,对于护理绩效考核的各类指标,护理部应按月将考核情况和核算结果及时向全院公开,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护理人员的认可。

(4)沟通、反馈要及时有效。只有医院、科室与护理人员各方共同参与,达成共识,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才能促进护理绩效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

二、加强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的制度构建

根据医院总体战略目标,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实行医院、护理部和科室三级分配及医护分开模式,引入岗位管理、工作量、风险责任等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总量包干、垂直管理、工效挂钩、自主分配”的考核分配机制,科学、公正的进行护理人员绩效的考核与分配。

(一)分配原则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多劳多酬、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同工同酬,兼顾公平、向重点岗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原则。

(二)分配模式分配模式实行医护分开。医院根据全院绩效分配方案确定当月护理绩效总额,并将当月可发总额发放到护理部,由护理部统筹分配全院护理人员绩效。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缺点如下:

1、医护分开模式的优点

(1)体现护理部的主导作用。护理部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护理资源的整合,统筹安排岗位、合理分工,稳定护理队伍,优化护理机构。

(2)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科学公正的分配原则。护理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的护理岗位倾斜,使其岗位价值得到体现,激发了工作热情、挖掘了创新潜能,杜绝了平均主义,促进各层次的护理人员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良好的导向作用。新的绩效分配体制向重点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岗位倾斜,护理人员势必向这些岗位看齐,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4)规范护理行为。由于绩效考核中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了护理人员责任心。通过每月考核评价,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及时整改,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责任,保障医疗安全,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有利于医院护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5)同工同酬。目前,医院护理人员身份构成相对复杂,同时存在编制内人员、聘用制人员、合同制人员,但是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能力的要求却无差别。在绩效分配体制上体现平等的原则,保证了护理队伍的稳定。

2、医护分开模式的缺点

(1)护理部垂直管理,削弱了临床科室主任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权,进而影响到科室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应加强科室内部医护联系。只有医护关系和谐融洽,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医疗活动的有效开展。否则,将影响医疗安全,损害患者利益,影响医院的健康发展。

(2)避免出现科室内部医护绩效差距过大或不合理,以挫伤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医护关系及科室内部的工作协调。

(3)不同科室、不同项目的护理工作,在操作难易程度、效率、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应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全面的选择列入绩效考核的护理工作项目,即要兼顾公平,又要向一线及重点岗位倾斜。

(三)核算办法护理人员绩效分配办法从过去以科室经济指标为依据的核算方法,转变为建立以护理人员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1、护理岗位的科学划分护理部依据全院各科室护理岗位的技术含量、风险、责任等要素,科学、合理、公正的将医院各科室的护理岗位进行分档分级,套用不同的岗位系数,作为绩效分配的依据。

2、工作量项目的筛选、统计(1)护理工作量项目的选择,即要有基础的护理工作项目,也要根据各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选取特殊项目,增加考核的客观性、可比性。(2)合理确定所有列入绩效考核的护理项目的折算系数,保证护理工作项目量化的合理性、公平性。

3、服务质量考核护理部根据医院总体战略目标及医院等级评审等各类要求,建立健全护理质量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目标与细则,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控制,按月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量化考核。

4、工作效率考核结合医院每月工作效率的统计信息资料,选取相关指标进行考核。为了兼顾各科室的不同情况,该类指标可分为两部分折算:第一部分与上一年度的全年平均值对比得分,第二部分与同类科室的平均值对比得分。

5、其他还可以综合护理教学、科研、进修学习、新业务的开展、竞赛获奖等因素进行护理绩效考量。同时,对于出现医疗事故等重大事项时,可考虑采取一票否决制度。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2

对我国政府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就要了解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发展和改革历史,特别是对在我国预算管理运行与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模式要有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对原有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客观分析,才能深入理解政府资金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才能做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我国政府资金预算管理的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1950年我国编制的第一个财政收支概算标志着新中国政府预算的诞生。这一时期,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了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基数法预算为核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重要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也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改革拉开了帷幕。但是这一时期之初的政府资金预算管理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不同步,甚至远远落后于整体的改革进程。直至1998年我国分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得以确立,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这段时期,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才真正成为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才有了相当程度的突破。我国投入控制型的资金预算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基数法预算的产物,作为一种预算资金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投入控制型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具有强调资金预算控制和高度关注预算收入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它在应用中的制度性缺陷,成为了当前政府资金预算管理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首先,资金预算控制的异化导致预算投入与结果严重脱节。其次,资金预算管理不够灵活,执行效率低下,导致预算资金供给时效与部门事权责任分离。最后,资金预算审批难以达到合理确定资金预算规模、优化资金预算结构的目的。综上所述,投入控制型的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合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管理的需要了,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oeCD国家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改革

oeCD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虽然各成员国的改革进度不同,但是都是从以基数法为核心的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向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转型。分析和总结oeCD国家改革的经验成果,是推动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目前,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预算执行结果、增加政府公共服务透明度和责任意识为目的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而且,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这项改革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并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改革尝试。oeCD国家由于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似性,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上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都是以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改革为背景;都建立了基于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合理制定政府预算中长期绩效规划;都比较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增加政府预算的透明度;都会有条件地放松对政府预算的投入控制,为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也都会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会计。oeCD国家的财政管理改革除了具有以上相同特征,还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一些国家完全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改革全面,覆盖所有政府部门,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执行部门的权责及预算,并保持中央对预算的执行结果的有效控制。代表的国家有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另一些国家虽未以产出和结果为基础编制预算,但采用了渐进的、注重预算过程的、对绩效因素不同形式引入的改革模式。这些国家大多没有要求制定严格的绩效合约,预算执行机构也有较多余地来定义他们自己的结果目标。典型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日本。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应该在必要的理论原则指导下开展,否则将很难保证改革具备应有的逻辑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在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管理实际的基础上,我国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阐述为以下几点:一是客观公平原则,即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指标的选择、绩效信息的收集,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二是效果统筹原则,集中体现为社会福利的持续改善,这是政府资金预算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三是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原则,即要求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全过程保证公开透明的,保证随时可以有效监督,高效开展。这十分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管理的外部监督水平,并有助于增强公共部门对预算项目管理的责任感;四是以民为本的原则,究其根本,政府部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要令广大群众满意才是出发点和归宿。要将以民为本的绩效原则落到实处,就要做到把公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绩效的终极标准;五是SmaRt原则,该原则是来源于企业绩效管理,较好地汇总了绩效管理所有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其对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其中,S(Spe-cific)代表明确性,即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m(mea-surable)代表衡量性,衡量性是指事先制定的目标一定要有可衡量的方法,不然就很难判断此目标的可行性如何(achicvable)代表有效性,即制定的目标是有效的,可以接受并且完成的,R(Relevant)代表实际性,实际性是指所要达成的目标有实际意义,所花费的资金要切实为大家服务,增加公共的福利,t(time-bound)代表时限性,所谓时限性就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可以把目标实现,如果缺乏时限性会使绩效管理的不公平性增大,难以实现其最初的目的。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步骤

在分析和学习完西方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后,本文来介绍一下我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绩效目标申报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自评价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其中,绩效目标是被评价的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预期能实现的效果或者产出,是后期跟踪绩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绩效进行评价和自评价时十分关键的判断指标,在绩效目标申报管理环节中,我们有六个策略可以选择,分别是:从规划中定位目标、关注目标特征、目标制定原则要求、准确表达绩效目标、科学认识目标逻辑结构、完整设计目标内容。绩效目标是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第一项,也是预算绩效管理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必须要切实可行,经得起反复推敲,符合社会整体发展方向和社会规划,并从其时间段、质量、效果等各个方面尽可能的定量化描述,为后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在制定和申报绩效目标时,可以从投入目标、管理目标、产出目标以及效果目标几个方面入手,不但保证污水处理项目的有效开展,而且要实现环保和节约。

绩效跟踪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开展管理时要注意更加关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不是对其进行监管,密切关注工作实际执行过程中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具体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要通过跟踪解决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即对申报的目标进行调整和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揭示,这样可以调整预算,使之切合实际,避免资金不足或资金浪费,并对管理进行干预,使整个工作可以顺利展开,以期实现最初制定的绩效目标。绩效自评价及绩效评价环节是通过实现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工作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各方面的评价。这一环节既是绩效责任落实的核心,又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既是结果应用的灵魂,又是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助手。所以必须对此环节予以十分的重视,实现绩效自评价及绩效评价发挥的作用。最后,结果应用是开展绩效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也尤其重要。因为它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阶段,这一环节开展的情况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成败,决定了绩效目标实现到何种程度,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得到了什么样的产出,公众满意度如何,得到了怎样的公共福利,所以结果应用的实施同样不容忽视。比如,污水处理企业在绩效管理实施阶段,首先要保证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正常运行,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并力争到2015年达到国务院《“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规定的标准(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70%;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等)。

结语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3

一、绩效管理部门

绩效管理部门是承担绩效考核与管理职责的部门。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里,绩效管理部门可以包括: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公司绩效管理办公室、部门绩效管理小组三级绩效管理组织,此外,还要成立公司绩效考核投诉处理办公室。

绩效管理委员会(小企业可以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主任由总经理或主管副总担任,公司其他领导任小组成员,主要部门负责人可以列席会议。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公司绩效管理领导工作,其中三个职能是:调整和审定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与管理、指导绩效管理办公室开展工作。

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绩效管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在绩效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绩效管理的全部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修订和组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负责绩效工资分配预算方案的制定,负责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组织和落实,撰写绩效分析与评估报告,指导二级单位开展绩效考核等工作。

分公司成立绩效管理小组,负责本部门内设机构和员工绩效考核与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绩效考核投诉处理办公室一般设在有纪检监察职能的部门,也可以直接设在工会办公室,负责组织裁定部门和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提出的申诉。

二、绩效管理原则

原则是纲,怎么做就在制度中怎么写。有的企业写做分开,本来实际实行考核结果保密制,却将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原则写进绩效管理制度中,这显然是矛盾的。

原则可以写得原则些,也可以写得具体些,但太具体就不是原则了,有的企业把实行月度考核等考核周期也写在原则里面,这是做法,不是原则,原则应该是指引做法的,而不是做法。比如,引入先进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将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职责与绩效考核紧密相联,统一规则、重点考核、闭环管理等作为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坚持的原则。

三、绩效管理体系框架

绩效管理体系框架涉及一些定义、结构和方式条款,如绩效管理定义、绩效管理系统结构以及绩效管理方式(纸质管理方式、电子管理方式)。如绩效管理系统结构由制度子系统、组织子系统、运行子系统、激励子系统组成。制度子系统以制定绩效目标和规则为目的,包括绩效发展战略与规划、绩效管理环节和指标体系、绩效管理制度;组织子系统以分工管理、责任到位、确保正常运转为目的,包括绩效领导机构、绩效管理机构、绩效实施机构、绩效监督机构;运行子系统以明确运行机理、建立运行流程、实施有效操作为目的,包括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面谈与改进、绩效结果运用四个方面;激励子系统以检验前三个子系统是否有助于提升组织和员工绩效为目的,包括定期对发展战略目标的落实、组织效率的改进、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改进。公司将逐步按照绩效管理闭环系统的要求打造新的绩效管理机制。

四、绩效考核周期

实行哪种考核周期依据以下三个因素:工作性质、绩效工资发放时间、工作量化程度。一般讲,经营者实行年度考核,生产工人实行月度考核,管理人员实行季度考核为宜。有些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周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要求实行月度考核,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月考核一次,就能保证一个月领一次绩效工资(其实,一个季度考核一次,是领三个月的绩效工资);有的提出一年考核一次,因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差不多一年才见效果,并且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很难量化,考核也是流于形式,不如少考核几次。专业技术人员要按岗位类别不同实行不同的考核周期,如研发人员和设计人员依据项目或课题的周期长短决定考核周期的长短(可中间设置阶段或节点考核),应用型技术人员和车间服务型技术人员适宜实行月度考核周期,管理型技术人员和工艺型技术人员适宜实行季度或半年考核周期。

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公司级别、部门级别、员工级别的考核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可以有多种组合,比如,按照BSC框架,形成滞后指标与驱动指标;按照Kpi框架,形成关键指标与非关键指标;按照制度安排,形成计划指标与计划外指标,或者,重要任务指标和日常任务指标。此外,还有以下多种划分类型:生产指标和非生产指标;专用性指标和非专用性指标;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业绩指标和行为指标;任务指标和职责指标;独立指标和关联指标;业务指标和发展指标。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一定要用内涵和外延没有冲突的划分类别方法选择指标,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业绩考核指标、计划考核指标、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三部分组成,这显然缺乏逻辑性;还有的企业把生产经营指标当作关键指标,把一些管理指标等当作一般性指标,这显然存在重生产、轻管理的倾向。

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具有统一性。一定要有总体设计思想,如设计公司考核指标,在公司考核指标框架下,把各个部门依次排开,被考核哪个指标,就在该部门相应的考核指标下标示出来,或者用该考核指标名称,或者使用与其密切相关的考核指标名称。有的企业反映关联性指标考核不能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如设置员工培训计划完成率指标考核人力资源部门,但能否完成这个考核指标不取决于人力资源部门,而是取决于其他各个分公司和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在考核人力资源部的同时,也要由人力资源部门考核各个分公司和职能部门。

二要具有针对性。考核指标一定是直指“短板”的。有的企业的总经理对绩效考核赞不绝口:“考核真是个好东西,哪有问题就把考核建在哪里,保证哪的问题就能解决。”这番话是对考核“短板”的最好解释。

三要具有公平性。考核指标的选择在各个部门或各个岗位要高标准都高标准,要低标准都低标准,有的企业在有的部门设计考核指标很严格,甚至很难完成,有的部门设计的考核指标却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这显然有失公平;同类部门或员工的一些考核指标应当是相同的,如对分公司设计安全责任目标完成率的指标,每个分公司都要设有这个指标,不能有的有,有的没有;同类部门或员工考核指标的数量要大致相同,虽然总标准分值均相同(如部门考核指标总分数为1000分,员工考核指标总分数为100分),但指标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每个指标的得分,从而影响到总分数的高低。

四要具有简明性。考核指标不宜设计得太多,这样会流于形式,确定考核指标数量多少的基准是取决于考核评价能够基本反映出业绩情况。

五要具有可考性。即考核者能够得到并依此实施考核的数据来源。有的企业设计的指标确实不错,但无法考核,要么没有数据来源,要么只能自己考核自己,这类考核指标就要取消。

六要具有对等性。这点很重要,比如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对分公司考核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对职能部门也要考核。前面也涉及了这个问题。有的企业不太接受这个观点,认为公司能否完成生产任务跟职能部门没有关系,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关系意味着公司完成生产任务,效益提高了,要给员工增加工资,这跟职能部门也没关系呢?!职能部门是为全集团公司生产正常运行提供有利的管理职能保障的,公司的生产任务能否完成,和职能部门能否提供很好的计划、决策、控制、监督、指导、协调、服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向管理要效益,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公司生产任务和职能部门没有关系,那么,分公司也会说跟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了,他们再怎么干,生产也会受到冲击,利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对职能部门进行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分公司的这类指标很具体,是对分公司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率的考核,职能部门的这类指标不是具体的,用集团公司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率考核,且这是辅助考核指标,对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考核是主要指标。

七要具有具体性。这也是Kpi的五个常见的原则之一。有的企业总在抱怨考核操作性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考核指标过于笼统,不具体,比如前面讲过的客户满意度指标的设计问题,客户满意度指标可分为外部客户满意度和内部客户满意度,内部客户满意度可以包括:领导满意度、员工满意度、部门满意度,至于满意什么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明确到大家都清楚满意什么为止,这至少要设计出四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对什么方面的满意;第二维度是对这个方面从几个角度衡量是否满意;第三维度是每个角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第四维度是满意的等级标准。对客户满意度的考核,要有较多部门和较多员工的参与,因此一定是专项调查得来的数据,要发放专项调查表进行考核。对客户满意度的指标要具体,但内容仅涉及两三个方面就足够了,比如,对工会的常设机构——工会办公室工作的满意度,可以从积极主动为员工维权和合理指导工会小组开展工作两个维度进行考核。

绩效考核指标是用于考核的,考核表围绕考核指标设计,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绩效考核指标、指标分类、定义、公式、计量单位、权重、考核周期、责任目标(绩效目标值)、被考核单位、考核单位、数据来源、完成等级、考核标准分值、实际完成、实际考核分数、考核人(单位)签字、被考核人(单位)签字盖章、注释或备注。绩效目标值的确定要看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而定,比如建国际一流企业和建国内一流企业,绩效目标值的参考数据是大不一样的,前者要参考国内外同行业数据,后者仅参考国内同行业数据。具体到企业的一个部门可以综合考虑历史数据、全面预算、行业数据,如某企业制定营销部门绩效目标值时,根据集团公司提出的目标和年度预算,考察历史业绩,分析市场,提出营销部门绩效目标值,再和营销部门进行讨论沟通,讨论沟通的依据与公司略有不同,主要是自身能力、年度预算和对市场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绩效目标值可以分为目标指标(定额完成的指标)和挑战指标(超额完成的指标),或者分为达标值(计划值)、奋斗值(超额计划值)、最好值(行业最佳值),后面会涉及绩效目标值的分类。

六、绩效考核权重

绩效考核权重涉及两个权重,一是考核指标权重;二是考核人权重。考核指标权重前面已经讲过,现在讲考核人权重。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下,有些指标实行360度考核,这类指标需要经过多层次考核打分才能完成,比如要有主管领导、相关部门、员工三个层级参与打分和加权计分才能完成对这一指标的考核,那么他们各自权重的确定可以有两个原则供选择:一是谁主管谁权重大,基于推行集权,体现领导的意见;二是考核人多的权重大,基于推行民主,体现群众的意见。

七、绩效考核结果的表示

绩效考核结果的表示是指对考核结果等级的表示和对考核结果排序的表示。

考核结果的等级可以分为3~5个等级。如三个考核结果等级:低于目标值、等于目标值、超过目标值;未完成值、完成值、超额值;完成预算值(前一年和前三年平均的最低值)、行业平均值、行业最好值;预算值、目标值、创新值、上级目标线(期望值)、双方协约线(协商值)、组织最底线(止跌值)。如四个考核结果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未完成目标值、完成目标值、奋斗目标值、超越目标值;未完成计划值、计划值、行业平均值、行业最好值。如五个考核结果等级:国资委考核中央企业的五个等级为a、B、C、D、e。设计几个考核等级要根据客观情况、实际需要、中长期规划来确定。

考核结果的排序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强制分布法。前面介绍过,强制分布法是基于人群分好中差、左中右,中间人群占多数的观点。这种方法能够演变成为“轮流坐庄”的状况,在我国,轮流坐庄可能更加符合“中庸之道”的国学传统,但其结果就是谁都不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因为无论你有怎样好或怎样差的业绩表现,都将会均等得优,长久下去,大家就只能永远在一个较低的标准水平上周而复始地重复开展工作,不思进取、不思创新、不思提高。有的企业虽然认同“轮流坐庄”的观念,但他们要给表现好的员工多坐几次庄,这算是一个可过渡的权宜之计。

二是自然排序法。按照考核分数的大小,自然排出前后顺序,如有的企业给部门评级,优秀取前八,不及格取后三,这取决于部门数量的多少和员工数量的多少。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但问题在于这有可能不是“矬子里拔将军”,而有可能是“好中选差”,所以,有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具体处理。有的企业规定,如果部门连续两年考核在后几名,部门第一责任人“就地免职”。这样的措施很强硬,激励约束力度会很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鉴,这就使“干部能上能下”落到了实处,并成为常态机制。

三是平均分值法。平均分值法是按照自然得分计算出平均分值,再按照平均分值的上下位置自然得出了排名。作者在一家公司推出了这种方法,目的是克服前两种方法的固有问题,但这家公司的分公司和职能部门产生了分歧意见。分公司认为他们承担生产任务,市场是不确定的,他们有可能受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使考核分数落到平均分值之下;职能部门则认为他们守着高层领导,领导要求通常都很严格,稍有疏忽在考核时就有可能被扣分而落到平均分值之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分开计算平均分值,各分公司一起计算平均分值,各职能部门一起计算平均分值,再分别计算是在各自的平均分值之上、等于还是之下的考核排名次序。

八、绩效工资的计算

在计算绩效工资时,企业常常采用固定系数法,给考核等级定出系数,如考核优秀的系数是3,给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定出系数,如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工资系数是5,或者给各类员工定出岗位工资系数。系数法给人的感觉是系数的确定带有人为因素,作者提出动态系数法并运用于实际中,这一计算方法不是固定的系数,它综合考虑了上一年度的贡献和本年度的贡献。这种方法需要引入预算值的概念,最后计算出的实际绩效工资是平滑的曲线。具体是以上一年的绩效工资规模为基础分别计算出本年度部门和员工的绩效工资预算值,再根据考核分数计算出绩效工资实际值,如考核分数是90分,绩效工资预算值是1000元,则绩效工资实际值就是1000元×0.9=900元。

如员工绩效工资预算值和实际公式分别为:

某员工绩效工资预算值=(该部门绩效工资总额预算值÷∑该部门员工绩效工资系数)×本类员工绩效工资系数

其中,本类员工绩效工资系数=本类员工上年平均绩效工资÷各类员工上年平均绩效工资

某员工绩效工资实际值=该员工绩效工资预算值×(该员工绩效考核分数÷100)

关于绩效工资的确定有“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种方法。“从上至下”的方法是在工资总额内层层确定绩效工资的,从集团公司绩效工资总额—部门系统绩效工资总额—单个部门绩效工资总额—员工绩效工资,从上至下分解不会突破集团公司绩效工资总额,而且先计算部门的绩效工资,然后在部门绩效工资总额内确定员工绩效工资;这种方法突出的是团队的作用,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大家要齐心协力完成部门任务,个人的绩效工资才会有保证。“从下至上”的方法是先确定员工的绩效工资,考虑的因素往往是与员工个人绩效工资变动有关的因素,然后在员工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确定员工绩效工资总额,再在员工绩效工资总额内确定部门绩效工资总额,这样就有可能突破集团公司的绩效工资总额;这种方法突出的是个人的作用,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最终突破了集团公司绩效工资总额,还要“从头再来”,费时费工,实不可取。

九、绩效考核面谈与反馈

考核面谈需要一定的技巧,企业在这一环节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面谈时对员工激励不够,员工正式表达意见机会少、强迫员工接受考核多、解决问题少,偏重于无结果的辩论而引起冲突。现在流行“三明治反馈”和“BeSt反馈”两种方法。“三明治反馈”又称汉堡原理(Hamburgerapproach),是指进行绩效面谈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表扬特定的成就,给予真心的鼓励;然后提出需要改进的特定的行为表现;最后以肯定和支持结束。这种方法采取了正负正的面谈路线,容易得到被考核者接受。“BeSt反馈”是指:描述行为(Behaviordescription)、表达结果(expressconsequence)、征求意见(Solicitinput)、着眼未来(talkaboutpositiveoutcomes)。这种方法采取了改进不足、提升绩效的路线,真心帮助会得到员工的欣然接受。

绩效反馈面谈中的十项原则包括:一是建立和维护彼此之间的信任;二是清楚地说明考核结果和根据;三是鼓励下属说心里话;四是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五是避免对立和冲突;六是集中在绩效而不是性格特征;七是集中于未来而非过去;八是提出缺点时要肯定优点;九是制订改进计划以真正帮助员工;十是以积极的方式结束面谈。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4

但教师的工作能量化吗?教育是“人”的事业,它强调人的主观性;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成果更多地指向于未来,呈现在未来。因此,绩效管理需要我们研究学校实际,把握发展方向,找到一条让绩效管理贴近学校、促进学校发展的道路。

1.基础:明确各岗位的底线要求。目前,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还是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事实依据,因此,绩效管理的主体指标和核心内容应是学校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制定全员、全面、全过程在师德修养、考勤与工作量、教学过程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底线要求。

2.发展:激励员工走向优秀。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不是学校局部的或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而是属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综合设计,因为它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也是发展目标学年度的具体化、动态化的分解,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抓手和工具。

3.关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的一级指标虽然只有四大项,但二级指标可能有几十项,三级指标可能就有上百条了,而每一项考核指标无不是对教职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我们让一线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充分讨论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分学科召开教师会议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教育科研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绩效考核的框架意见,同时这个框架意见还要多次征询全体教职工以及教代会代表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通过这些方法与步骤,把绩效管理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要求,让教职工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知道在“什么时间”“做到什么程度”,从而形成学校上下齐心协力的局面,并因此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4.定性: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规定一学期教职工病事假的底线要求,可以规定听课、开课、评课,以及主备人的底线要求,甚至对公开课也可以用分数来量化它的质量。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量化考核。虽说量化是绩效考核精细化追求的目标,但描述关键行为应达到的程度,规范关键行为应有的程序与规则等的定性考核也不可忽视,因为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有时定性考核反而更准确,更能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公正:绩效管理的生命。绩效管理的生命在于考核的客观公正,也许我们不能做到360度的全面考核,但我们应力求多视角的考核或多个考核者考核,以确保考核的信度。海尔的日清周清制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它要求管理者制定工作要求时,要具体到工作岗位,具体到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与达成的目标,也就是以“职责”为横线,以“时间”和“目标”为纵线制定工作要求。同时,它更要求管理者严格按这个经纬线检查考核与评估工作的绩效,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我校采用的是立体互补的检查考核方式,检查主体有教务处等职能处室、年级部和备课组三级,采用定期检查与即时抽查相结合、单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及时公开考核结果。追求考核角度与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就是要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这样才能达成优化行为、提高绩效的管理目的。当然计算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应以学校考核为主,以自评与互评、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为辅。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5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以此来实现对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员工能够拥有高效的工作效率,这种绩效评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除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之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该进行绩效评价,以此来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进行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近几年才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虽然成功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使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脚步大大加快,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1、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对于管理制度就不够重视,也就更谈不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视。这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点,从我国民营企业所具有的经营难、寿命短的特点上就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能够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让企业在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效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理论和绩效评价进行结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1]。

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提升,将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提升形成最直接的影响。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就能够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还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改革与创新,时刻赋予企业充足的发展活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分析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对绩效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来确保员工能够拥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也是一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效率”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此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就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能力、行为以及结果三个方面综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进行评价。在这三个方面中,制度的能力和行为是产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基础,只有制度的能力和行为得到了保证,才能保证制度绩效。因此,二者都构成一部分潜在绩效,而制度结果,是绩效的直接现实,属于现实绩效,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只有在综合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够构成完整的制度绩效,实现对制度绩效的评价[2]。

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指的就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制度规范、整合、协调、激励等制度行为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果。这三个相关联的部分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全部内容。然后,对结合起来的所形成的全部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所谓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为企业建立系统的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结果科学合理,所以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和阶段,然后对这些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再进行绩效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员工绩效、部门绩效等都进行详细的绩效评价,而不同的绩效评价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缺陷,如果单纯对单一的绩效进行评价的话,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如果进行系统化的评价流程,就能够轻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3]。

2、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由于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有的管理岗位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基础评价以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也就能够通过解决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变得更加完善。

4、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正确调整

在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制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特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正确调整,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肯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就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高媛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J].中国有色金属,2011(5).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薪酬

在高校,行政管理干部是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者,既要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管理服务,也要承担管理学生的责任,是维持和保障学校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角色。为了鼓励先进,激发学校活力,实行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薪酬制度十分必要。

一、实行绩效薪酬制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吸纳优秀管理干部,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薪酬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富有吸引力的绩效薪酬制度,高校可以吸收一部分优秀人才到关键岗位上工作,进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留住本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学校管理的队伍当中,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有利于加快高等学校薪酬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国家正进一步大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绩效薪酬制度的改革是题中之义。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收入水平单纯同职务、职称、学历挂钩的情况,加大了与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关联。通过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多劳多得,可以充分调动有能力的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尤其是青年职工,在原有的分配方案下,“多干事,少拿钱“的局面将得到改善。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3、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

通过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学校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具体确定教职工的津贴标准,使得管理机制更加灵活,提高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绩效薪酬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行政管理干部从事管理、辅助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按劳分配,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薪酬制度中存在问题

1、考核的目的不清晰,定位不明确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主要用作于年底奖金发放和评优的依据,考核目的较狭隘,定位不明确。一些行政管理干部仅将考核作为一项例行公事、当成了走过场的形式,甚至出现了他人代填考核表、工作总结的现象,使得考核秩序混乱,考核结果有失公允。很多学校虽重视绩效考核,但在实际操作却重结果轻过程,把先进的绩效考核管理当作传统的人事管理看待,忽视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没有起到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作用,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管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绩效考核方法单一,方式落后

现行的考核中,往往是按照事先制订的几个项目和多个指标,将考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种。看似很健全很规范的考核方法,却无法对考核结果做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分析,更别说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了,出现了“优秀”轮流坐庄,大家都是“称职”的现象,学校管理层无法对考核结果做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分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仍是年终一次性考核制的传统考核方式,仅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定性考核。落后的考核形式不容易区分每一个岗位教职员工的具体业绩情况,分不出优劣次序,达不到真实评价和全面考核的目的。考核形式化和走过场的情况就是长年采取这种考核方式造成的,甚至教职工产生无所谓的心理,考核变成了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负担”。

3、考核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考评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大多采用主观描述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每人在年终填写一份年度考评表,逐一填写自己在一年中完成的事情,或写述职报告,让主管领导对员工个人的年度工作总结做出鉴定意见或者是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民主测评。虽然部分高校也采用德、能、勤、绩四方面定量化的考核表进行考核,但评分标准基本上采用定性的描述,使考核结果主要由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决定,容易产生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或个人成见等认识偏差。在操作性方面,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德、能、勤、绩四大块作为一级考核指标,然后再逐项分解出若干二级指标,相应的给予每一指标规定分值,考核时逐项打分,汇总后得到总分。考核体系中,对每一项指标规定并不十分精确,缺乏可比性,在具体操作时只能凭印象打分,跟着感觉走。这就有可能出现同一个人却到得了两个不同的考核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会使得考核失去应有的公正和真实性。

4、考评结果具有终结性

考核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手段,其考核的重点应是对既往的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给被考核人指出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考核不仅有利于行政人员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单位工作绩效的改进。理想的考核结果能让被考核者清晰看到自身优点及与周围同事的对比情况,对未来的行动产生指引性。然而,目前高校对行政人员的考评主要采用奖惩性评价即总结性评价,奖惩成了考核目的,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过分专注于既往工作的总结,缺乏考核信息反馈,无法对行政人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无助于提高广大行政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实行绩效薪酬制度的价值取向

在高校行政管理干部中实行绩效薪酬制度,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处理好“一个根本”、“两个关系”和“三个结合”。

1、坚持一个根本,努力促进高校与教职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在高校,学校与行政管理干部都有其既定的目标,教职工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认可,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学校则希望降低办学成本和提高办学收益,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两者的目标既存在矛盾,又是相互统一的,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恰当的接口。只有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教职工的薪酬分配机制统一起来,才能够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绩效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教职工个人的薪酬水平。因此,学校在制定行政管理干部个人绩效薪酬制度时,要将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目标的实现融入到管理干部的考核当中,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撑保障,要将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目标的具体举措转化成每一个行政管理干部的努力方向,从而把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2、处理好两组关系,正确发挥绩效薪酬功能

一是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关系。实行绩效薪酬制度,必须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关系,即基础性津贴和奖励性津贴的比例要适当。以湖南大学为例,学校绩效薪酬部分,分为职务津贴和业绩津贴,职务津贴注重公平,按照各岗位、职务人员分等级计算额度,保障行政管理干部的基本生活,保证学校的和谐稳定;业绩津贴注重效率,根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实绩计算,激励行政管理干部努力工作,促进学校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同时,两者之间的比例必须要恰当,如果激励部分过高,就会出现人心惶惶的局面,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如果激励部分过低,则其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根据部分高校的经验,奖励部分的比例大约占到40%-60%是比较恰当的,过高过低都起不到期许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是处理好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在学校中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属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从总体水平上看,他们的收入、声望等都处于相对劣势。在绩效薪酬制度的制定中,也要处理好两个队伍之间的关系,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协调一致。两支队伍在工作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其可量化的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考核内容、标准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一种方法,不可能同时适用于两支队伍,因此必须分别为其设计相对独立的薪酬体系。同时,高校办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两支队伍的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学校办学的正常运行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由于行政管理干部的服务对象是全校教师学生,其服务水平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研队伍的成绩,因此他们的绩效薪酬应当与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薪酬密切挂钩。要在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为了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当以教学科研人员当年的平均工作量为行政管理干部工作量基础,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设计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计算公式:管理人员绩效薪酬=岗位职责系数×绩效基数。其中岗位职责系数为行政管理干部完成岗位职责的程度,绩效系数则以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工作量为基础。这样,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薪酬增加了,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薪酬会增加。这样就更能够提升行政管理干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3、构建三个结合,促进绩效考核科学化

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高校,教职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在考核过程中,要完善绩效考核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不宜单纯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高校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要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教职工的参与。一方面,在绩效薪酬方案的制定中要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到方案的制定过程,使他们知道方案的价值取向和其实施的依据;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给予绩效薪酬方案以合法性。另一方面,方案制定后要通过职工大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向教职工反馈,让教职工了解方案的有关目标、工作量核算办法以及薪酬标准等问题,并接受反馈意见。只有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相结合,才能反映大部分教职工的共同意愿,真正提高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随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在全国公务员系统的实施,定量考核的比重逐渐加大,原有的某些定性考核指标不断被量化,这也为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明了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应当充分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如李克特量表等,将固有的如领导评语、学生评价等定性书面的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考核工作人员的负担,缩减了考核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科学地反映工作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工作的情况。但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内容富有特殊性,某些工作内容如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无法用某一固定的指标来反映,因此不能全部地将原有的定性考核全部替代为定量考核。应当在坚持定量考核为主的基础上,融入定性考核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公正地完成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

三是考核工作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完成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后,应当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考核对象。一方面可以让高校行政管理干部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使其及时地改正工作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帮助师生和学校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些高校行政管理干部,有利于消除学校、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师学生之间的隔阂,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考核负责人应与考核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确实落实好考核的反馈,使其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共同商定努力的方向,使绩效评价工作真正起到预期效果,为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绩效考核的系统中还应设置申诉程序,给予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或认为不合理的干部以申诉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对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也有利于纠正在考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使考核结果更为科学和公正。

参考文献:

[1]周晔.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李壮辉,肖仲思.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其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绩效考核;职能部门;考核制度

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难点。因为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差异较大,考核的指标、权重设置很难把握,同时这些部门由于事务性工作多,工作量不易测量,临时性工作多,计划性较弱,工作的成果不容易衡量等特点,所以总是很难给职能部门制订出一个可以量化,令人信服的考核方案。特别是考核指标的量化、评估,由于缺少与经营部门或生产部门相类似的定量指标,往往依靠定性指标来进行考核,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经常受到质疑,考核方案得不到各相关单位的支持。由于考核指标片面,还有可能出现各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均为优秀,而企业经营业绩平平的状况,考核结果不能度量各部门对企业的真实贡献大小,造成企业高层对考核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职能部门的考核逐渐流于形式化。丹江铝业公司根据iSo9000认证的管理理论,科学地将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细化、分解,加以量化和标准化,完成了由定性到定量的测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对职能部门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运行近三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考核指标的基本结构

1.1通用指标

通用指标为月度绩效考核指标,由管理制度、月工作计划和部门建设三项构成。

(1)管理制度主要考核职能部门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2)部门团队建设。主要考核部门的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培训及队伍建设。

(3)月工作计划包括:①月重点工作计划。按各部门与公司签定的《目标责任书》的目标分解的阶段性任务。②突发性工作。对月初难以预见的或根据市场及外部环境的突发性变化带来的当月突发性(包括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主要依据来源于上级部门的通知、文件;公司经理办公会;各项专题会;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

1.2专项指标

专项指标为月度绩效考核指标。职责履行情况考核,是部室考核的重点,分值占考核总分的70%,该责任目标体系对应的考核细则主要依据部门职责分别确定,每个部门各不相同,有硬指标的按量化目标进行考核,没有硬指标的按职责进行考核。

1.3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为年度绩效考核时使用的指标。包括:年度提供公司决策频率(次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为基层单位服务情况、改革创新情况、部门工作量及工作效率、与其他部门协作和提供支持情况和部门费用使用情况等六项。

2考核运行程序

考核分为月度和年度考核

2.1月度考核

(1)每月初,由各部门根据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制定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员工,由主管经理签字认可后生效。月度计划包括:工作事项、月进度目标、完成时间、责任人、考核标准、实际完成情况及时间、可供检查的材料、备注等项目。

(2)每月末,各部门主管填写月计划表中“实际完成情况”和“可供检查的材料”栏。如未完成应在备注栏中说明原因。

(3)公司考核小组召开考评会议,由各部门主管在会上陈述当月工作完成情况,再分别转交主管经理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后,由考核小组集体评定考核得分。

部门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间接地、综合地反映了部门主管的工作业绩,各部门主管的当月考核分数比照部门考核得分产生。

(4)员工月度考核。部门员工在部门内作月度工作小结,根据当月实际完成工作量,按照工作考核标准自评分打分,同时与部门主管共同商定下月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作为下月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部门主管在员工自评的基础上,就员工的实际工作成绩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对照工作计划和考核表对员工当月的实际业绩进行打分,(事物性岗位的员工,当月没有工作计划的,则重点考核日常工作),并向员工提供反馈信息,告之考核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面谈的结果双方签字认可

(5)为鼓励各部门的团队精神,部门绩效分数决定了部门内员工的绩效评估分数的分布情况,要求符合正态分布比例。

2.1年度考核

(1)每年年初,由公司总经理召开各部门主管会议,明确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全年工作目标,并对部门工作按职责进行分工,确定工作推进时间表。通过设置目标,统一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保证公司各级形成一致的工作方向。

(2)各部门主管针对部门目标和薄弱环节,重点抓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对重点工作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同时部门主管要组织部门员工就部门目标的制定进行讨论,并要求员工制定个人工作计划。通过全员参与,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并使部门员工成为目标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减少今后工作阻力,为今后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3)各部门制定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经主管经理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在每年元月底,公司总经理与各部门主管签定《目标责任书》。各部门参照该办法将计划分解落实到员工,同各岗位签定《岗位目标任务书》,使每个员工明确本年度工作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4)每年十二月底,首先由各部门主管结合全年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述职,公司考核小组在查阅各部门月度考核的基础上,对照《目标责任书》逐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作出目标责任书完成状况(数量、质量)整体评估,并结合辅助指标的考核,确定部门年度考核得分。

部门年度考核得分=月度考核平均分×60%+辅助指标考核×20%+工作质量考核×20%。

若《目标责任书》中有一项或若干项工作目标未开展或完成,则在该部门年度考核得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例予以扣减。

(5)部门主管的年度考核。参照部门年度考核得分,由主管经理、相关部门主管、本部门下属根据其一年的工作表现,就其领导协调、指挥、授权、培养下属等方面填写评议表。

部门主管年度考核得分=部门年度考核得分×50%+主管领导评议×25%+下属评议×15%+相关部门主管评议×10%。(6)部门员工年终考核。由部门主管组织员工进行年度工作小结,部门所有人员对该员工的品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进行评议。

员工年度考核综合分=员工年度考核平均分×60%+主管评议×25%+部门其他人员评议×15%。

3丹江铝业职能部门考核制度的特点

(1)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公司考核以“业绩为主,量化考核”的原则,既体现了工作成果的重要性,又体现了过程控制、管理和细节把握的重要性。将全年生产经营计划分解为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结合月工作计划、个人计划及重要的临时任务,为考评提供了准确、可靠、科学的目标体系。计划什么,考核什么,避免了考核的盲目性,也解决了职能部门工作随意性大,计划性差的弊端。同时通过月度考核,对每项工作的过程进行控制,达到了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而相对应的从决策目标到推进过程,从下达任务到工作完成,实行分阶段定期的考核和总体结果的评价,使部门和员工既有目标,又有压力,既有评价,又有进步。

(2)业绩和素质考核相结合。公司以签定《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把年度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进行分解落实。月度考核的重点是业绩,年度考核的重点是综合素质。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分工明确,先分后合。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和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部门主管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了业绩突出的员工因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而扣分,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月度考核与当月的业绩浮动工资挂钩,在同样的职位上,业绩是决定分配的唯一标准。而年终的考核,以业绩为主,同时兼顾素质考核,考核的结果与人员任用、提拔相联系。

(3)目标设置科学合理。职能部门目标考核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各部门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描述的清晰性。工作目标必须与更高的组织层次上所设定的目标一致,需要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管理目标,围绕部门的业务重点、策略目标制定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首先保证了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之后,再根据部门特色,加入为部门专业化和长远发展的一些必要工作,这样既避免了部门为了体现自己成绩,一厢情愿地作一些难度大,不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超前工作,又给部门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实现部门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同时该目标又是具体和富有挑战性的。

(4)加强了两个控制手段。一是月度工作事项的界定。月度工作分为月重点工作计划和突发性工作。月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根据公司目标任务而分解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个部门都能准确地预测到一年内的所有工作。当部门临时性工作较多时,在排除计划考虑不周的前提下,需要及时调整该部门的核心工作。突发性工作是动态的,它与重点工作(静态)相结合,大大强化了激励与制约的作用,对公司生产经营实现战略性突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重点工作质量控制。由于职能部门围绕公司总体工作目标分解落实的工作要项,大部分是分阶段实施,月度考核仅是过程性考核,而非结果性考核。某项工作可能要持续半年,甚至一年才会有结果,并见成效。因此,为了避免部室为考核而考核,或是重视工作数量,忽视工作质量,年底将对年度重点目标(最多1-3项)完成质量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工作目标的定位高度、工作复杂性、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通过工作质量考核鼓励各职能部门在管理方面下功夫、积极创新、推陈出新。

(5)考核标准和依据透明。职能部门的工作大部分是一项具体的项目或者工作任务。主管将工作任务确定后,将每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关键成果、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关键时间节点要求、质量要求,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各项任务在考核表中的权重等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双方需要就以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说,工作作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考核标准是什么,均是主管与员工商量确定。员工的考核已不再是暗箱操作,也不需要暗箱操作。员工的考核不需要主管费心地自圆其说,将过去人与人相比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人与标杆比,员工自己决定了自己的考核结果,部门领导只须保证其公平与公正即可。

该考核制度运行近三年,在加强职能部门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方面已初见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计划―落实―检查―总结的循环,提高了各部门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公司各项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均有较大地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付亚和.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绩效评估公司管理

目前,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虽然会计研究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两类学说较为大众所接受:

一类是,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类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的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估计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寻求有利于己或有利于服务企业的财务结果。盈余管理活动并不会对企业的实际盈余带来过分影响。

1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和条件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大股东并不实际投身于企业的具体管理事物中,公司各项事务的管理由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组成的企业管理层负责。而由此建立起来的“委托—”关系将会产生“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公司股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公司管理层追求自身薪酬和发展机会的最大化。企业股东和管理层追求目标的差异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

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产生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首先,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为盈余管理的开展提供了机会。在权责发生制下,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的确认并不是以实际收入或付出现金为准,而是以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所以,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人员采用预提、待摊、递延等方法,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以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内的业务。其次,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也为盈余管理的实施提供漏洞。会计本身即为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再加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这都使得条文性的会计准则未能及时对经济业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许多会计项目的确认、披露和计量存在准则滞后的现象。

现代会计学家在大量的研究分析后指出,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契约摩擦是指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已制定的契约会与现实需要之间产生的矛盾;沟通摩擦是指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两者间沟通受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自身对利益的追求,会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信息隐藏甚至修改,通过操纵利润,尤其是净利润,以便实现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来自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生存压力也会迫使一些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粉饰报表或者操纵目标数字来实现盈余部分的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司高层可以轻松实现计划内的“盈余管理”。

公司管理层掌握着企业经营的各项指标和重要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层与股东间的沟通障碍,使得管理层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自由度来选择与股东沟通的信息,管理层的私人信息或者某些企业信息会由于管理层的认为选择而很难为股东所知,进而不利于股东对公司的了解和控制,影响公司战略的制定。因此,信息不对称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条件。

因此,由于外部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等因素的制约,内部管理层与股东间的目标不一致、契约摩擦、沟通摩擦和信息不对称,使得盈余管理在现实中很难消除。不过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者必须辩证地看待盈余管理,正确地认识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虽然盈余管理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和投资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公司管理层掌控,当企业管理层以报告的形式将这一类复杂又专业的信息传达给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时候,其成本往往较高。但是,通过盈余管理中“利润均衡化”的方法,即可将原本无法传递的一类内部信息传递给投资人,由此可以带动投资者减轻资本市场激烈波动给决策行为带来的影响。除此以外,有效的盈余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心理波动有积极的作用。一些投资人或供应商由于对公司经营结果的波动反映激烈,有效且必要的盈余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心理波动而产生的对公司自身利益的潜在巨大影响。

再次,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使得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根据有效契约理论,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有效地处理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从而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企业价值。

盈余管理是社会发展中在资本市场里的会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制体系和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产生的消极作用在现代企业中也有广泛显现。

首当其冲,盈余管理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当盈余管理走得太远,企业管理层极力粉饰和掩盖真实的财务信息、甚至产生不当盈余管理问题时,投资者对于收益质量的感觉将大打折扣,使得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同时,有关研究表明,投资者对盈余管理后期转回的失望将可能产生股票业绩下滑的消极作用。

另外,降低企业盈余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管理层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使得盈余信息变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从而会使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用性大大降低。

同时,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决策及资源利用。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这将误导其做出错误和无效的决策及战略,进而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控制

目前,相关学者指出,盈余管理模式可分为管理层自利型、制度诱发型和组织目标型。管理层自利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做出不利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结果,这类盈余管理行为动机狭隘,具有一定欺骗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行为,是由于制度本身缺陷而导致的管理层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结果;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行为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除了依靠会计信息选择而改变财务报告结果外,也会选择利用决策变化、交易十点选择等方法来达成目标。

因此,在控制管理层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时,要适度使用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企业价值。而针对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行为,则需要企业外部组织机构:

①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②增强对会计信息及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③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严厉处罚。

管理层自利型盈余管理行为是目前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最容易为企业自身所控制和监管的行为,所以,加快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改进公司管理层绩效评估方式,是治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环节。

4基于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对策的管理层绩效评估制度探究

4.1当前企业管理层绩效评估方式弊端

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核心在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绩效评估。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公司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及行为监管存在着诸多问题:

①评价指标单一。用单一的投资回报率、利润等财务指标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引起企业管理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收益的最大化,故而蓄意粉饰财务报表,忽视企业长期利益。

②片面地使用纵向财务指标对比,缺乏横向考评。目前的考评,多以企业本期财务水平较之期初水平的差额来衡量管理层业绩,易使管理层运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饰本期业绩,压低评价基数。

③对评价结果重视不足。多数企业的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职位升迁挂钩,即使挂钩,由于奖励和惩戒的力度失效,不能够使评估结果充分发挥其原本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因此,与评价结果直接挂钩且奖惩力度直接有效的内部管理结构和体制急待完善。

④评价缺乏长远性。相比于日本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历年而言,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在高管任期内呈现出典型的“短、平、快”情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感和对服务企业薄弱的情感寄托,往往不过分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高管在盈余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一般为表现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偏向大过对企业整体利益的倾向。尤其在企业高管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评价指标的脆弱和惩罚体系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企业高管通过牺牲企业利益而换取个人利益的局面。

4.2改善企业绩效评价的措施

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构架模型中应该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同时也应该关注除利润等财务指标外的多因素考核。

盈余管理中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管不力等问题的解决,要求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估体系需要有新的视野和角度,改善的举措有:

①为避免单一考量利润等财务指标而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应引入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指标,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层创造的实际价值、所应用资产量的大小及使用该资本的成本。

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金成本后的余额,用于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其公式为:

eVat=et-r*Ct-1

eVat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内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大小,et为公司在t时间阶段内使用该资产获得的实际收益,r为单位该资产使用成本,Ct-1为t时间阶段初使用的资产净值。

建立在eVa模型基础上的管理者绩效评价体系考虑了权益成本,能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避免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能够真正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②建立有效的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管理业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需进行岗位评价,其目的是界定工作本身的要求。岗位评价一般包括四要素原则:即工作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每个要素中划分为若干项目。例如,对管理业务进行评价,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进行具体说明,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等。

选择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采用经济增加值、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值等作为核心指标,管理监督会议召开次数、部门工作计划按时完成率、核心员工保有率、员工流失率、员工流动率、员工满意度等等其他指标。

③改革以固定工资为主体的管理层报酬制度。薪酬有五种主要依据,相应地形成当前的五种主流薪酬模式: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基于年功的薪酬模式。

管理层报酬制度属于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顾名思义,是以岗位的价值作为支付工资的基础和依据,在岗位价值基础上构建的支付薪酬的方法和依据,即在确定员工的基本工资时,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赋予承担这一岗位工作的人与该岗位价值相当的基本工资。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岗,拿什么钱。对岗不对人,对于员工而言,岗位更为客观、稳定。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人员应当扮演三个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营造者、信息传递者和决策制定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层大多会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共性,即对组织的承诺、行为取向和对权利的需求。这种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层报酬制度的特殊性。

与其他职位类似,管理人员的报酬制度主要也同样由固定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构成。增加决定定报酬的因素能增加盈余管理行为开展的困难和复杂程度。通常,管理者的报酬由工资、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组成。其中,工资为无风险报酬,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为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对管理层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如果管理层的报酬中增加了此三项风险报酬,那么管理层开展盈余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将会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强.《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利弊思考》,《中国市场》2010年第52期.

[2]朱丽莉,王秀丽.《盈余管理与管理层薪酬间关系的研究述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科研管理;民族院校;绩效考核制;激励机制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我国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提高,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国内外高水平综合院校而言,我国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现象。教师的工作量以教学的课时计算,科研工作没有被纳入工作量的计算范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低,科技后备力量匮乏、观念落后。

然而,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能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要想突破瓶颈,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应该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引导民族院校科研方向、促进民族院校科研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一,以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教师和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工作应把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放在首位,强调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环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优化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方向及资源配置,带动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正确处理和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通过教学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毕业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科研工作和创新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适应社会对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完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潜在性及效果滞后的特点,而科研工作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公正性,给考核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往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应该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尺度,避免助长单纯以量取胜的投机心理和限制束缚那些难度较大或者周期较长的科学研究活动。

定性方法主要是指邀请熟知被评科研项目领域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的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方法,利用群体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好和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应该注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化,避免偏见、冲突、欺诈或其它影响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现象产生,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可靠性。

定量方法主要是一种指标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在制定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依据学校科研基础与科研目标、科研发展与学校整体定位等因素。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绩效管理提高资助项目的准确性和经费效益,从而达到既能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科研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首先,应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以奖金、学术称号、荣誉证书等形式让高校老师得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年龄、职称、科研能力和学术领域等因素将科研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层级用不同的科研标准衡量,在鼓励基础较差的中青年教师的同事,也不能挫伤老年教师的积极性。然后,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环境,肯定高水平人才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成果和技术专利等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引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发展要求更系统的、更先进的,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系为其指引方向和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民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族地区的生活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5)。

[2]冯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

[3]高乐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10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及公共管理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特点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但是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要困难得多。企业的绩效是通过生产线来体现的,而事业单位的绩效则更多是通过工作流程来体现的,与生产线相比,工作流程的评估显然要复杂得多。因为生产线产出的产品是可以准http://确计量的,而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所产生的工作成果却既包括显性成果又包括隐性成果,无法用一个统一准确的数据加以计量。而且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企业的绩效考核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能简单地以利润和经济成本为目标,而是要衡量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社会转移价值。

以本单位为例,台州路政支队属于公共管理类事业单位中的行政执法类单位,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规定,在辖区内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和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等执法管理工作。其中执法类工作可通过案卷数来体现绩效,但管理类工作比如路面施工现场秩序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及桥下通道管理等工作,很难用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衡量工作绩效,而由路政管理工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社会转移价值,更是无法用确切的数据指标去衡量。

因此,为配合上级主管单位顺利完成此次改革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平稳过渡,事业单位还急需建立一套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且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目前实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绩效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只简单地把绩效考核作为整个绩效管理的全部,而忽视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和绩效反馈等其他管理内容。

2.缺乏对具体考核指标的细化及注解。事业单位考核指标,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共20个小项中进行民主评议打分,但是考核指标仍然比较笼统,没有说明性文件,而且评议打分标准不明确,也没有具体评分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打分的随意性、不科学性。

3.考核结果等级划分较为简单,缺乏科学依据。现行考核等级仅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且有部门分配与名额比例限制。这就导致了工作量一般、能力平庸的部门也能评优秀职工,而一线工作量大,能力突出的职工反而受名额所限,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誉与利益,容易挫伤职工积极性,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4.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完整的考核机制。现行考核制度往往是在年终的时候为了应付总结台账及相关福利而匆忙进行的,没有注重平时的材料积累与实时考核,导致考核成为年终总结的独有形式,并且严重影响了考核的效果与质量。

5.考核结果公布不透明。考核结束后,虽然每位职工都会收到考核结果通知书,但是通知书内容仅简单写明考核结果为优秀或合格等级别,没有反应具体的评分结果及详细的失分点分析,使被考核者无从得知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更谈不上能获得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与交流的机会,得以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三、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对策及思考

1.加强人力资源主管与经办职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利用专业

转贴于

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在现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2.细化绩效考核项目,明确评分标准,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分办法。一套完整科学的评分标准和办法,不仅能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更使考核结果彰显公平与合理,令人信服。

3.实行考核结果总分评比制。可采用总分汇总法,根据单位名额比例划定标准线的方法进行考核,并取消按部门及人员比例公平分配的制度。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达到优秀线均可认定为考核优秀。

4.建立长期考核制度,将平时考核成绩纳入年终考核系统内。可制定月、季度、半年度考核计划,并将定期考核制度与不定期考核制度相结合。加强各项工作材料的整理汇总,及时归档各类案卷文书和工作报告,给考核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材料。平时考核成绩还可以按比例分数的形式计入年终考核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