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保护行业调研十篇文物保护行业调研十篇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23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1

1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就农业遗传多样性和农业物种多样而言,对其就地保护最基本的动力来自自我消费价值和市场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言,如果传统作物的产量及价格得到提高,市场价值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驱动下农民会主动种植传统作物。因此,允许对传统品种、半栽培种、采集和管理物种进行提高品质和产量,可能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的作用[6]。结合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对调查出来的物种及相关的传统技术,可进行有规划地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规划区和博物馆等,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相关传统资源的利用,以便扩大传统农业生物资源的市场效益。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借助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展以下保护措施:(1)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价。需要建立综合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完善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获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发展措施的影响;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变化形成预警机制。(2)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技术示范区。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强调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标准。鼓励对遗产地居民维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鼓励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对于景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研究其维持的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示范。(3)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补贴,提高管理者、农户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基于农业生物多样性长期价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研究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同,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受益。另外,积极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2

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今天就要圆满闭幕了。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努力开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工作新局面的会议。单霁翔同志代表国家文物局作了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对新中国成立55年来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充分肯定了文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肯定了文物科技工作对文物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真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并部署了今后的重点工作。与会代表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就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交流了经验,学习了先进。

会议期间,代表们首先听取了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同志的重要讲话。讲话多方位阐述了文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文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文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篇体现了科技部对文物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对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方面具有重要发明创造、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奖励。代表们还参观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亲身感受到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仅有2天半时间。但会议开得很好,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高度重视,准备充分;二是热烈有序,紧凑高效;三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四是求真务实,鼓舞人心。

正如参加会议的代表在讨论中所说的,这次会议意义重大,纲要和单局长的报告都非常周详,准备充分,信息量大,将文物科技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令人振奋。可以说,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现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是采取切实措施,把会议的精神落到实处。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和急待开展的几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化认识,切实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

各位代表回去后,要做好会议精神的汇报与传达工作。一是要抓紧向地方政府领导汇报这次会议情况,努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要尽快向干部职工传达,组织学习会议有关文件,提高思想认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三是要大力宣传文物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科技成果,扩大影响,鼓励全社会广大科技人员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文物保护科技工作。

各地文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深化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根据本地区、本单位情况提出具体的落实意见。要抓好落实,必须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思想到位就是要尽快把会议形成的共识变成自觉行动,转化为搞好工作的强大动力。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措施到位就是紧紧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实际,分析自身优势,研究存在问题,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进度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抓好监督检查和考核,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二、把握全局,统筹兼顾,认真规划文物保护科技发展蓝图。

把握全局,就是要坚持围绕文物事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文物科技工作;统筹兼顾,就是要筹划好文物科技工作发展的格局,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着力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未来15—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日渐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撑领域。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虑,国家文物局在科技部统一部署和支持下,从去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工作,于今年上半年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

目前,规划的研究仍在进一步深入,即将进入规划纲要的修改完善阶段,一定要继续抓紧做好。同时要求各省市、有关部门及单位,结合实际,围绕国家文物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科技发展规划。包括战略重点规划、科技布局规划、事业发展计划和配套改革方案等。我国地域广阔,发展极不平衡,各地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各不一样。所以,不仅要有国家规划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各地还要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地区规划。这是从战略高度统筹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文物保护科技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有措施。各地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落实国家文物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制定各省的规划,凝炼一批关系地区和全局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此形成、组织、扶持和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提高我们文物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此项工作要求在明年一季度完成,如有可能年底之前将各地制定的发展规划提纲报送国家文物局。因为国家要求明年6月份,制定出“*”规划,所以我们要提前准备。各地的规划拿出来后,国家文物局还要做综合平衡、请专家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希望这个工作尽量往前赶,而不是往后拖。

三、完善法规,加强领导,进一步做好文物科技管理工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认识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工作不扎实的问题,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单位都还比较突出。所以,国家文物局计划将明年定为“科技管理年”,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抓好文物科技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领导。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科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共同责任人,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既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文物部门各级领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国家文物局做出了表率,单霁翔局长非常重视文物科技工作,多次过问文物科技工作。包括对这次会议,多次过问和开会研究,并要求全局副处长以上的同志都要参加会议,确实非常重视。近年来,北京、陕西、湖北、甘肃等地涌现出一批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先进典型,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地区文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敦煌研究院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就在于历任院长非常重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可称为全国文物科技工作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要增强“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力度,并应当运用责任追究、绩效评价、一票否决等方式对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尤其是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或设立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分管负责,抓好本省的文物科技工作。如拟定工作计划、制定配套规章、组织课题申报、实施检查督促、开展成果奖励等等。确保国家文物局关于科技方面的政令真正落到实处。这项工作各省区市领导回去以后要尽快抓紧落实,并将设立的科技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负责人员名单,在10月底之前报送国家文物局。

第三,进一步完善文物科技法规,营造政策环境。总理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坚决依法办事,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依法办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级文物部门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行政许可法》的基本举措。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文物科技工作的实际,抓紧研究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了《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招标评标暂行办法》、《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试行)》、《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等,对营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政策环境,推动文物保护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文物科技的法规建设还刚刚起步,尚不成体系。如已颁布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实际操作中碰到很多问题,所以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文物科技法规,改善政策环境。同时,希望各地积极参与,特别要求各省区市文物主管部门和直属单位根据《文物保护法》及科技工作的有关法规,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文物科技管理法规,并且使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理解文物科技政策法规的基本精神,自觉遵守文物科技工作的各项规定,积极参与和支持文物科技工作,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快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的步伐,完善技术操作规程。与其它行业相比,我们在标准化进程方面远远落后。行业技术标准工作的滞后,具体技术操作规程的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这项作为国家科技三大战略举措之一的技术标准工作,已拟定了计划,正在分步实施。现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确定了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归口管理范围;制定了《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国家文物局标准管理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文物保护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编制工作的通知。各地针对文物保护、博物馆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就文物保护标准的编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同时,还要求各地继续抓好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及应用等项工作。我们要通过开展标准化和技术标准的研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起到保证文化遗产保护质量与安全的技术控制作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在“*”期间,要加大力度,争取使标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四、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促进文物科技发展为目标,在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文物行业科研机构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建立起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的科研运转模式与机制。中国文物研究所已经完成了首次体制改革,面貌焕然一新。各地文物科研机构也应当以改革为动力,按照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学科方向,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创新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

这次会上,我们首次公布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名单,就是想通过改革旧的科研机构运转模式和机制,对行业内外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各级科研体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避免科研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加快文物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扩大文物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科研项目立项制度改革,重大项目实行行业内外、国内外招标。坚持国内外相结合、行业内外相结合、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力争上马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与科研课题。

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科研课题制度改革,按照已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能够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打破人员、课题和部门所有制界限,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新型科研管理制度。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共同承担的《文物保护技术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之所以能列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所以能在研究中期就已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与多学科研究,打破部门界线的课题制度改革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改革。本月24日,《中国文物报》就成果转化现状进行了整版分析,揭示的问题触目惊心。如漆木竹器类成果中,87.5%的成果只有一个单位应用;石质类成果中,63.6%只有一个单位应用;文物建筑类成果中,70.5%只有一个单位应用;计算机应用类成果中,87.5%只有一个单位应用等等。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果,仅限于研制单位自身使用,根本没有推广,问题非常严重。如南方很多文物单位都提出白蚁防治问题,而我们文物科技中关于白蚁防治方面的科研成果就有3、4项,加上卫生防疫部门和其它部门不下10项,但是,就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所以,科研成果的推广问题确实应当作为当务之急,我们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改革。一是要逐步建成集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是要逐步建立起省、市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文物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文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三是要积极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参与,吸纳民间资本,壮大研发实力,从而加速文物科研成果推广,努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文物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重大突破。

五、抓住机遇,搭建平台,大力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先进科研设施及其它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高水平科研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的广泛社会共享,是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积累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运行管理水平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文物局正积极采取措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建立安全监测和防范技术体系;实施中国文物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等等。现在各地正组织实施的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就是要全面深入了解我国馆藏文物的损失状况,特别是珍贵文物的腐蚀危害程度,掌握文物保存管理现状及馆藏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为采取更有效的文物保护对策,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文物防腐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整个过程我们都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过研制出特殊的软件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要建成相应的数据库。

各地应抓住这些机遇,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造条件,搭建本地区的文物科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文物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既使数据资源能有效利用,又使其能不断增值,更能提升我们文物科技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我们之所以强调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因为这些方面确实是文物领域的薄弱环节。而且,这个时期加强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要求。

但是,我们强调高新技术,决不意味着不重视传统技艺。一定要对传统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些传统工艺本身就是优秀的无形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科技,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传统科技。

六、以人为本,加强培养,为优秀文物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营造有利于文物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也是我们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文物系统存在着科技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不仅要优化配置行业内人才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共同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培养文物科技人才的力度。一方面深入挖潜改造。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文物科技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立足创新实践。通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尤其是组织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建设若干一流创新团队,培养和凝聚德才兼备的新一代文物科技领军人物;通过开展重大战略研究,锻炼和造就一批年青有为的从事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学者。同时,针对目前全国文物科技管理十分薄弱的现状,抓紧培养文物科技管理人才,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物科技管理队伍。尽快解决文物科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文物科技工作的综合实力。

文物部门的领导同志只有以“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之心,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和超常规的举措,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那样,尊才、重才、爱才、请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各级领导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同时,要在科技工作者中,提倡潜心研究,艰苦奋斗,多作奉献的良好风气,改变那种心浮气燥,片面追求论文,只关心学位、职称,不求奉献的不良风气。衡量科学家的尺度,一个是科学的价值,一个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我们文物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文物科技事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锲而不舍,发奋努力,开拓创新,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3

关键词: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S322文献标识码:a

植物新品种,指的是在人工培育的基础上研发的植物品种或者是针对野生植物开发的植物品种,此类新品种具有新颖、一致、特异以及稳定等几个特点,并且都拥有适当的命名。为了保护研究者对于植物新品种所拥有的权力[1],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我国于1997年10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法律层面上保障了研发者应该获得的权力与利润,促进了我国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的现状

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制度已经实施多年,1997年成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领导小组及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正式建立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其后我国农业部针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做出了多次的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品种权数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信息网品种权公告信息,自《条例》实施至2013年10月31日,国内外品种权申请11354件,国外申请751件,国内授予植物新品种权4018件,保护范围也从第一批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常见品种扩展到了第九批的芥菜、芥蓝、枇杷、樱桃、莴苣、三七、苦瓜、冬瓜、燕麦、芒果、万寿菊属、郁金香属、烟草等非常见品种和中国特有品种。

新植物品种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申请受理部门、审查测试部门、法律部门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现行制度还并不完善,需要改进。比如品种保护只是行政条例,还没有正式立法;一些科研单位也是重论文、重成果、轻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侵犯品种权和假冒授权品种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下面将对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对调动广大植物新品种研究者的创新积极性和农林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2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植物新品种权被侵权现象严重

数据显示,我国在2004~2014年这10a间查出的有关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的案件累计可达3263件。植物新品种侵权涉及到未经品种权利人许可,故意或无意生产销售的直接侵权;未经品种权利人许可,故意或无意培育出授权品种,但不直接销售的隐形侵权;故意将非授权品种假冒为授权品种的假冒侵权等,这些行为都会对品种人的合法权利、利润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22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水平偏低

面对自身权利被侵犯,理应运用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虽然植物新品种权在其他国家已经是跟商标权、专利权等同等重要水平的知识产权,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保护力度水平还是偏低。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是一项行政法规,而不是法律,因此没有执行力;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宣传、培训也比较少,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维权意识,或者即使想维权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作为支撑。

23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各部门难以协调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需要行政、检查、执法等各部门协调合作,并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申请人要递交申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的方式主要DUS测试体系,包括新品种测试指南、测试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遇到侵权案件,就需要由法律机构执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但现在各部门协调合作性不佳,某个环节脱节,就会影响案件的审理、执行效率3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将《保护条例》纳入法律范畴

《条例》的保护水平偏低,处罚力度不足,因此建议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纳入《种子法》的范畴,提升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地位,加大对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范围,重点放在侵权行为的认定、证据效力、对于侵权行为处罚的政策落实等,同时协调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法、保护法和种子法之间关系,以保护和促进研发者的积极性,保障其应有利益。

32加强DUS数据库建设

着手加强主要林业植物品种的DUS数据库建设[2],因为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权一旦申请,就需要依赖DUS实验来检测新品种,从而检测是否达到保护要求。这就要求完善林业植物Dna植物图谱的数据库,并且由品种区试和审定部门对新品种保护中的DUS三性试验,实现品种权申请、审查、测试、授权等一系列环节的联网互动,提高效率。

33完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体系

林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并不能单靠一个职能部门,而是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我国的植物保护体系属于行政范畴[3],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这就更要求不同系统之间彼此协调,提高审查效率、简化测试程序、加大品种权保护的执法力度。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互相配合,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保护新物种权力者的利益[4]。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快改革速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此来有效促进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肖苏.杨咏.如何增强党报主流影响力[J].青年记者,2012.

[2]颜国荣,王威,白玉亭,等.无花果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制[J].北方园艺,2014(17).

[3]罗娴.植物新品种保护体制的经济影响[J].现代商业,2014(02).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作用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保护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年来,各级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逐步重视,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称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中心在挖掘、普查、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兴宁市的实际,对发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职能作用谈点看法。

一、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是新出现的组织机构,也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设在文化馆内,由文化馆具体负责,指定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具有如下职能:

1、协调职能

非遗保护中心必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如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举办培训班、培训骨干、健全研究机构、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挖掘、普查、收集、撰写有关资料等,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发动各镇(街道)文化站和有关人员开展普查挖掘整理工作,进一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成效。譬如:兴田街道组织人员挖掘收集了“兴宁老酒制作技艺”、“管岭打铁工艺”;宁中镇挖掘收集了“兴宁毛笔制作工艺”;黄陂镇挖掘收集了“兴宁煎堆制作工艺”;罗岗镇挖掘收集了“罗岗高山茶油制作工艺”;新陂镇挖掘收集了“新陂乐仙腐竹制作工艺”;叶塘镇挖掘收集了“关帝出行习俗”;大坪镇挖掘收集了“大坪马灯舞艺术”等,颇具当地特色。

2、研究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重视研究工作,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吸收了一些老文化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参加,召集会议,开展研究。从普查、挖掘到收集、立项,认真研究项目的历史渊源、现状、活动情况以及人文、历史、艺术价值等,撰写资料,向梅州市、广东省和国家申报保护名录。先后申报成功的有“兴宁杯花舞”、“兴宁竹板歌(五句板)”和“罗家通书推算法”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客家山歌”、“兴宁元宵节(赏灯节)”、“兴宁版画”、“罗岗高山茶油制作工艺”、和“马灯舞”等5项被列为梅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还有一批列为兴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3、保护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履行保护职能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建立完整的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非遗产保护项目,市政府发文予以公布,由地方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普查、挖掘、整理、研究、拍摄、建档和撰写资料。非遗保护中心人员深入兴宁杯花舞、兴宁竹板歌(五句板)传承人家中收集有关资料及说唱传本,拍摄民间艺人演唱表演的录音录像和照片,保护传承人的资料,并设立专门的保管室,添置档案柜。

4、传承职能

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到保护和继承,就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这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职能,如通过举办培训班,由传承人传艺,培养新的传承人,做好传承工作。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人员不仅亲自传授兴宁杯花舞的表演技艺和客家山歌的唱腔唱法,还邀请民间艺人传授“兴宁竹板歌(五句板)”的演唱技巧,邀请道教舞蹈表演人员表演原始杯花舞的动作程式,举办版画培训班,邀请版画传承人授课,传授版画的技法技艺,使传承工作较好地开展。此外,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兴宁竹板歌传承人、梅州市山歌大师家中座谈访问,请他演唱竹板歌的板调。

二、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的作用发挥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经费不足,保护专业知识贫乏,研究人员缺乏,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必须调整思路和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

1、制订规划

要使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明确职责,克服松懈思想,持续开展保护工作。要针对工作实际,客观分析地域资源如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习俗等,明确工作目标,作出具体的规划。针对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代表项目,认真研究;挖掘整理具普遍性、典型性的项目列为重点保护名录。要健全工作机构,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分期分批培训有关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把普查、挖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2、加强研究

非遗保护中心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研究工作。在普查挖掘的基础上,明确重点,组织人员在研究上下功夫,认真研究项目的特点,找出普遍性和典型性,挖掘出其中的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撰写出较有深度和份量的资料,并加以立项做好申报工作;要有的放矢,研究挖掘出一批较有分量的项目,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项目。

3、做好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要建立传承基地和场所;举办培训班,组织传承人进行传习传艺活动;培训和培养传承队伍和人员,积极组织传承人表演,使非遗保护项目后继有人。同时,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传承中心,以人为载体,以人传承,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撰写好资料,拍摄好活动图片和音像制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工作突出的工作者,使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兴宁市非遗中心把传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如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竹板歌,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培养骨干,广泛开展杯花舞、竹板歌传承普及工作,请传承人到各培训点传授杯花舞技艺和竹板歌。如在非遗作品的基础上,将原始杯花舞提升、演练、编导为民间舞蹈作品《杯花声声》和将竹板歌改编成舞蹈《竹板声声》,两个作品在参加省级民间舞蹈比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一等奖。

4、筹集经费

要使非遗的普查挖掘研究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非遗保护中心要认真研究,规划开展保护工作的项目,做出经费预算,包括普查、撰写资料、印刷专刊、研究、建档以及建立展示场馆等经费。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筹集扶助基金,有效地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5、发掘利用

非遗保护中心要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项目和技艺,开展表演、展演、展览等活动。如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到旅游景区进行展示,既可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也可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技艺、客家山歌和民族民间舞蹈,参与表演展示,拓展市场,引进工商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仍很艰巨,只有充分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应的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从制定规划、加强研究、做好传承、筹集经费和发掘利用等方面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5

国家海洋局

【代码】170

一、主要职责

国家海洋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的行政机构。

国家海洋局的主要职能是:

(一)拟定我国海岸带,海岛,内海,邻海、毗邻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辖海域的海洋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拟定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管理国家海洋基础数据,承担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

(二)监督管理海域(包括海岸带)使用,颁布海域使用许可证,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管理海底电缆和管道的铺设,承担组织海域勘界。

(三)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和规范,拟订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监督陆源污染物排入海洋,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洋工程造成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管理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监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核准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和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四)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与周边国家海域划界及有归属争议岛屿的对策建议;维护公海、国际海底中属于我国的资源权益;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

(五)管理“中国海监”队伍,依法实施巡航监视、监督管理,查处违法活动。

(六)组织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海洋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管理海洋观测监测、灾害预报警报、综合信息、标准计量等公益服务系统。负责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和海洋环境预报(不含天气预报警报)。管理极地和大洋考察工作。

(七)承办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财务司)

承担局机关政务、新闻宣传、机关文电处理、对外联络、文书档案、、保卫、保密工作。管理国家海洋基础数据,承担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管理海洋事业经费、专项资金等国家财政拨给的资金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

(二)政策法规与规划司

起草我国海岸带、海岛、内海、领海与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及其管辖海域的海洋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拟订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海洋科技规划等;协助编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办理有关行政复议事宜。

(三)海域管理司

草拟我国海岸带、海岛、内海、领海与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辖海域的海洋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草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核准海域使用许可证。具体组织海域戡界,组织监视涉外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海洋设施、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审核并监督海底电缆、管道的铺设,审核新建、改建海岸和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联系“中国海监”队伍。

(四)海洋环境保护司

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组织监测监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洋工程造成污染损害环境的情况。草拟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规范和标准。草拟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监测陆源污染物排海,监测监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组织海洋环境观测监测、灾害预报警报。

(五)科学技术司

草拟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组织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国家海洋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等科学研究工作。

(六)国际合作司

组织研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组织履行有关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办、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七)人事司

管理局机关、直属单位机构编制和人事、教育等工作。承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机关党委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司。

(八)机关党委

(九)纪律检查委员会

1.检查所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对所在部门党组(党委)及其成员和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实行规定范围的监督。

2.检查所在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违犯党纪的案件以及所属系统重要的违纪案件。派驻纪检组和党组纪检组根据有关规定,对所检查的案件提出处理意见;部门纪委按照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所检查的案件中的党员作出处分或撤销处分的决定。

3.协助所在部门党组(党委)管好党风,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配合有关部门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

4.指导(领导)所在部门及所属系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5.受理所在部门及所属系统党员的控告和申诉。

6.完成中央纪委和所在部门党组(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监察专员办公室

1.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2.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3.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4.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十一)审计办公室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制订局系统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

2.拟定并组织实施局系统审计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局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实施对局属单位的财务计划、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和经济效益等的审计监督。

4.组织进行局系统内有关财政、财务收支等特定事项的专项审计调查。

5.根据委托,实施对局属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6.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代码】170

一、主要职责

(一)依据国家卫生、药品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中医、中医中药结合、中西医结合以及民族医疗医药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

(二)根据各类卫生技术准则和中医药自身特点,拟定中医医疗、保健、中药、护理等有关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和医疗、保健、护理等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并监督实施;参加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执业中药师资格标准。

(三)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拟定各类中医医疗、保健等机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

(四)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依据有关规定在中医行业推行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五)研究和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拟定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研究机构。

(六)研究和指导藏医、蒙医、维医等各民族医疗医药工作;组织各民族医疗医药的理论、医术、药物的发掘、整理、总结和提高;拟定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各民族医疗、医药机构。

(七)拟定和组织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组织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奖励、推广和保密工作。

(八)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组织拟定和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对中医药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并在教育及实践中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

(九)组织拟定中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并监督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敬业爱岗宣传,提高中医行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十)指导与协调中医药对外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推进中医药科学的国际传播。

(十一)按规定权限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有关办公事务、人事管理和党群工作;联系相关中医药社会团体。

(十二)承办国务院及卫生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财务司)

1.研究提出中医行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2.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机构结构布局;

3.组织中医药重大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和信息服务;

4.承办国家扶持中医专项资金的划拨;

5.联系中医药行业社会团体;

6.负责管理局直属单位财务、基建和国有资产等;

7.协助局领导组织协调局机关日常政务,协调、督促机关各部门的业务工作;

8.负责会议、秘书、文电、档案、保密、等日常事务;

9.负责局机关财务、保卫、后勤等行政工作;

10.承办局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

11.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人事与政策法规司(人事司)

1.负责承办局机关公务员和局直属单位局管干部的考核、晋升、任免、调配、考试录用和奖惩工作;

2.管理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3.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工作;

4.拟订与完善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参与制订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

5.编制中医药行业立法规划、计划,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实施;

6.组织起草中医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审查修改各司、办报送局审议的部门规章草案;

7.组织开展有关卫生改革、医德医风建设等宣传工作,协调、指导中医药行业的报刊、出版工作;

9.负责局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

10.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医政司

1.研究并组织实施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等总体部署中中医行业应该承担的任务;

2.拟订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规划。组织制订和实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3.研究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改革及医德医风建设工作;

4.监督和协调管理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对其它医疗机构的中医业务进行指导;

5.监督管理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的社会办医和个人办医;

6.指导基层中医药工作;

7.研究和指导藏、蒙、维等各民族医疗、医药工作;

8.依据《执业医师法》,负责中医医师资格认定工作,拟定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护理等人员的执业标准,组织中医医师、护理人员执业注册,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9.参加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10.监督管理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内部药事工作,指导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协调药品在临床应用的相关事宜;

11.监督管理按照中医理论研制的药膳及保健品;

12.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科技教育司

1.研究中医、中药科技教育的发展战略。拟定和组织实施全国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科技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与总体规划;

2.组织、协调、管理国家和行业的中医药重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开发项目;

3.规划和指导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技信息和医学实验动物等科研条件的建设;

4.负责中医、中药重大科技教育成果的奖励和推广,组织重大科技成果的鉴定;

5.指导全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保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6.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建设,高、中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和成人中医药教育工作;

7.组织制订并负责监督中医药教育质量标准;

8.指导中医药对外教育工作;

9.指导国内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与资格考试;

10.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国际合作司

1.贯彻执行国家外交和卫生工作及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开展中医药领域有关国际合作和涉外活动的调查研究,制订有关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并监督实施;

2.拟订、组织、实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总体规划;宏观管理中医药行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负责管理多边、双边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3.负责国外对传统医药政策的调查研究,并汇集有关国际交流方面的信息。负责中医药的对外宣传联络工作;

4.组织协调中医药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并负责引进技术、智力、资金等项目;

5.负责配合各部、委执行外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签定的政府协议中有关中医药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

6.负责驻华使团、国际组织在华常驻机构、新闻机构与我局的联络、拜会的安排及办理有关外事文电;

7.负责中医药在国(境)外办医、办学及来华留学生的宏观管理工作。负责中医药国内国际专业会议及中医药跨地区、跨部门对外交流及成果转让、技术合作事宜的审批工作;

8.负责与台港澳地区的中医药合作交流工作,对在内地学习的台港澳学生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9.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对外交流与合作及人员往来的审批、协调及对驻外使领馆的联络工作。负责办理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出国人员的护照、签证;

10.负责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及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中医药国际组织的业务管理工作,并负责联系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中医药社团组织;

11.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机关党委

1.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局领导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担负的任务。

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3.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4.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5.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6.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7.协助党组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8.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9.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领导直属单位党的工作。

10.承办上级党组织和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国家外汇管理局

【代码】175

一、主要职责

(一).设计、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拟定并组织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负责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分析研究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三).拟定外汇市场的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外汇市场的运作秩序,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分析和预测外汇市场的供需形势,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制订汇率政策的建议和依据。

(四).制订经常项目汇兑管理办法,依法监督经常项目的汇兑行为;规范境内外外汇帐户管理。

(五).依法监督管理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外汇的汇入、汇出及兑付。

(六).按规定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

(七).起草外汇行政管理规章,依法检查境内机构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情况、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八).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九).承办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综合司

组织协调国家外汇管理局机关日常工作和政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研究金融外汇方面的重大政策,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法律事务;负责新闻、对外宣传、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事工作;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机关的财务工作;负责文档管理、、保密工作。

(二)国际收支司

负责国际收支、外汇收支、银行结售汇、外汇账户及相关管理项下的统计制度的设计、实施和相应报表的编制;负责对银行外汇收支业务进行监管;负责对人民币汇价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人民币汇率政策建议;负责对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和境内外币清算业务进行监管;负责对国际收支、外汇收支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经常项目管理司

负责经常项目外汇监管;制定经常项目外汇业务监管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出口收汇核销、进口付汇核销和外汇账户进行监控及非现场检查;承办规定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办理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业务。

(四)资本项目管理司

依法负责资本与金融项目交易的管理;负责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收支、结售汇及账户的管理;负责资本与金融项目统计监测与预警工作;依法制定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管理检查司

拟定外汇检查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对各种违反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行为的检查、调查和处罚;负责组织、协调外汇管理反洗钱工作;对分支机构外汇检查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

(六)储备管理司

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经营战略、原则,负责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及经批准受托经营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等。

(七)人事司(内审司)

拟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干部人事、教育培训、劳动工资、外派、内审监督制度、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工作;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派工作;根据授权,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内审工作。

(八)机关党委

负责国家外汇管理局机关和在京直属事业单位的党群工作。

国家档案局

【代码】178

一、主要职责

(一)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拟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协调中央、国家机关、军队、群众团体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业务工作。

(二)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保守党和国家机密,维护档案的完整,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

(三)负责接收、征集、整理、保管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资料,推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做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为社会提供利用。收集散失在国外的中国档案材料以及与中国有关的档案文件和史料。

(四)制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专业干部培训工作。负责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工作。

(五)统一组织领导全国性档案工作外事活动和国际交流。

(六)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宜。

国家文物局

【代码】180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划,制定有关的制度、办法并监督实施。

(二)指导、协调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出境、宣传等业务工作。

(三)审核、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审核、申报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核或审批全国重点文物的发掘、保护、维修项目。

(四)指导大型博物馆的建设及博物馆间的协作、交流。

(五)研究处理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对查处盗窃、破坏、走私文物的大案要案提出文物方面的专业性意见。

(六)研究制定文物流通的管理办法;审批文物出口鉴定机构的设立和撤销。

(七)编制文物事业经费预算,审核划拨并监督各项经费使用情况。

(八)统筹规划文物、博物馆专门人才的培训;组织指导文物保护和博物馆方面的科研工作。

(九)管理和指导文物、博物馆外事工作,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十)承办国务院和文化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国家文物局设3个职能司(室):

(一)办公室(人事劳动司)

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局机关政务;协助局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文秘、、局机关事务和机关财务工作;研究提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草案;编制文物、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计划;开展文物、博物馆理论研究和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管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财务工作;管理和指导文物、博物馆系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编制文物、博物馆事业经费预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计划并监督实施;承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

(二)文物保护司

研究和指导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拟定相关工程质量标准;审核、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审核、申报工作;承办审核或审批全国重点文物的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工作;组织、指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的论证、设计、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指导重大考古项目的实施,组织考古成果的评审鉴定;承办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资格和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工作;研究拟定文物流通的具体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文物鉴定工作;指导抢救、回收社会上特别珍贵的文物;承办审批特许文物的出境工作;协调与国际文物保护机构的关系;研究处理文物保护重大问题。

(三)博物馆司

研究提出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审核部级博物馆建设方案,指导大型博物馆业务工作,负责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的登记、调拨与交换的审批等工作;指导直属博物馆的业务建设;联系中国博物馆学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业务和学术交流;统筹规划文物、博物馆专门人才的培训;组织指导文物保护、博物馆方面的科研工作;督促、检查文物、博物馆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文物、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建设并指导运行。

(四)机关党委

负责局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办公室。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代码】181

一、主要职责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范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担负起研究起草国家认证认可、合格评定、安全质量许可、卫生注册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组织执行相关监督管理的制度、规定;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国家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工作方针政策、制度和工作规则,协调并指导全国认证认可工作;负责拟定国家实施强制性认证与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产品目录,制定并认证标志(标识)、合格评定程序和技术规则,依法监督和规范认证市场,监督管理自愿性认证、认证咨询等中介服务行为和活动,对从事认证和与认证相关的业务的各类机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进行资质审核和监督;管理校准、检测、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评审和资格认定,负责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等从事校准、检测、检定、检查、检验检疫和鉴定等各类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资质审核;归口管理、协调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国际合作活动;建立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二)政策与法律事务部

(一)研究提出国家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建议,负责组织全局性、综合性认证认可政策调研及有关发展研究工作。

(二)研究拟订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起草和组织拟订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法律、行政法规。

(三)负责起草和组织拟订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承担审核、报批、和清理等工作。

(四)负责组织、指导认证认可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协调专项认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认证行政执法;负责组织查处重大认证认可违法案件,负责统一受理认证认可申诉和投诉,处理有关申诉和投诉。

(五)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与认证认可有关的诉讼案件的处理工作。

(六)负责认证认可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等工作。

(七)拟订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普法宣传和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八)负责协调认证认可行政许可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认证认可行政许可配套制度;负责认证标志备案管理工作。

(九)负责指导质检系统认证认可法制建设工作。

(十)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认可监管部

1.负责拟定认可制度、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人员认证制度及其规则和工作规划、计划。

2.研究拟定对认可机构和认证人员注册机构的监督管理的规定,负责认可机构授权和监督管理工作。

3.研究拟定对认证机构、人员认证、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制度以及从业资格审批制度、规定、程序、规划和监督管理的规定,并组织实施。

4.负责批准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的统计、汇总及相关管理工作。

5.负责对认证认可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研究认证中介机构的市场运作规律和机制,指导和推动认证中介组织的改革工作。

6.承办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国家认证认可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负责部际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7.负责认证公告的组织工作。

8.组织协调服务认证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工作。

9.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认证监管部

1.研究拟定强制性产品认证与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建立、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负责起草强制性产品认证与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产品目录、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和合格评定程序。

3.负责组织确定承担强制性认证任务的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并监督检查。

4.研究拟定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建立、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5.负责对产品认证活动和认证结果的监督检查,负责协调强制性产品认证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的技术性政策问题。

6.会同有关部门对产品认证机构资质、业务范围和技术能力的审核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7.研究拟定出口商品质量许可制度的建立、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8.负责对产品认证工厂检查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并监督实施。

9.研究拟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免办审批制度以及特殊认证模式的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10.研究提出强制性认证收费标准方案并组织实施。

11.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

(五)注册管理部

1.研究拟定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生产、加工、储存等企业的卫生注册登记以及陶瓷出口质量许可的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计划。

2.负责出口食品、化妆品生产、加工、储存等企业的卫生注册登记和陶瓷出口质量许可的评审、发证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相关重大问题和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3.负责统一办理向境外推荐企业注册和组织接待境外主管部门来华检查工作。

4.负责进口食品、化妆品生产、加工、储存等企业的注册评审和监督管理工作。

5.负责卫生注册评审员的管理工作。

6.负责“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推广和监督管理。

7.研究拟定食品和农产品认证规划和实施计划,管理和协调食品和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工作。负责食品和农产品认证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8.研究拟定相关食品和农产品认证基本规范、规则,管理和协调食品和农产品认证工作。

9.组织实施食品和农产品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10.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

1.统一规范和管理校准、检测、检定、检查、检验检疫、鉴定等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基本条件与技术能力评审、资质审核和资格认定工作,研究拟定相关的制度。

2.研究拟定和组织实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和规划、计划,监督管理实验室认可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对实验室认可机构授权。

3.组织实施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校准、检测、检定、检查、检验检疫、鉴定等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的认定工作。

4.管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能力验证工作,研究拟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有关的能力验证活动。

5.负责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授权和相关的后续监督工作。

6.组织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实验室的评审、计量认证、注册和资格认定以及依法授权和验收等工作;会同总局有关部门实施质检系统技术机构和实验室的规划工作。

7.管理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校准、检测、检定、检查、检验检疫和鉴定机构技术能力的资质审核工作;负责获境外认可机构认可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的备案工作。

8.管理全国检验检测资源调查和信息处理工作;研究建立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监督管理和规范检验检测中介服务活动。

9.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国际合作部

1.研究拟定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卫生注册的国际合作的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及项目计划。

2.研究拟定参加与合格评定、认证认可相关的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活动的工作规划和项目计划。

3.协调和审核有关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卫生注册的协议、协定和议定书草案,组织协调对外谈判和商签协议工作。

4.负责港、澳、台的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的联络事务。

5.负责有关认证认可的技术引进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出国培训。

6.研究提出开拓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国际业务的意见建议。

7.负责承办认监委重大外事活动和国际会议;综合、协调认监委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的有关事宜。

8.负责wto/tBt·SpS有关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的通报和咨询工作。

9.承担iSo、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合格评定工作。

10.会同有关部门拟定认监委外事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11.负责协调安排并监督实施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年度外事计划以及国际合作工作。

12.负责外事礼宾和委领导的外事活动安排和翻译工作。

13.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科技与标准管理部

1.研究拟定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的科技和标准化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

2.拟定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的科技和标准化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和科技及标准制修订计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科技项目、标准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立项、验收/审定、报批、统计及成果评比和报奖工作。

4.承办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组织跟踪研究国际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相关指南、准则和标准的转化,组织参加国际相关指南、准则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5.组织科技和标准的学术技术交流、培训和宣贯,并监督检查。

6.负责对认证认可依据用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的管理。

7.负责科技和标准制修订项目经费使用管理。

8.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代码】182

一、主要职责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英文名称是: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简称:SaC。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也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政府部门也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工作实行业务领导。

其主要职责有:

(一).参与起草、修订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工作;拟定和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全国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定相关制度;组织实施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化事业发展规划;负责组织、协调和编制国家标准(含国家标准样品)的制定、修订计划。

(三).负责组织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国家标准的统一审查、批准、编号和。

(四).统一管理制定、修订国家标准的经费和标准研究、标准化专项经费。

(五).管理和指导标准化科技工作及有关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六).负责协调和管理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七).协调和指导行业、地方标准化工作;负责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备案工作。

(八).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其他国际或区域性标准化组织,负责组织iSo、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负责管理国内各部门、各地区参与国际或区域性标准化组织活动的工作;负责签定并执行标准化国际合作协议,审批和组织实施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负责参与与标准化业务相关的国际活动的审核工作。

(九).管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

(十).负责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工作;监督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十一).管理全国标准化信息工作。

(十二).在质检总局统一安排和协调下,做好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执行中有关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

(十三).承担质检总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内设六个职能部门:办公室、计划和信息部、国际标准部、农轻和地方部、工交部、高新技术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机关

【代码】184

一、主要职责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

其职责主要有: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建立保险业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发展改革部

(三)财务会计部

(四)财产保险监管部

(五)人身保险监管部

(六)保险中介监管部

(七)资金运用监管部

(八)国际部

(九)法规部

(十)统计信息部

(十一)派出机构管理部

(十二)人事教育部

(十三)监察局

(十四)机关党委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代码】185

一、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二)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

(四)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

(五)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党委办公室)

负责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运转的日常工作;负责国资委机关文秘、会议、机要、保密、信息、档案、安全工作;负责党委会和委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国资委机关财务工作;负责国资委机关信息化工作;负责工作(对外可使用委办公室名义);负责联系行业协会。

(二)政策法规局

研究起草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草案,负责有关法规和重大政策起草、拟订的协调工作;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负责指导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承担委机关的法律事务。

(三)业绩考核局

拟订并组织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研究和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并对授权企业进行监督,研究提出业绩合同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管理的方法并组织实施;综合研究国有经济和重点企业的运行状况;根据各方面对所监管企业的评价意见,综合考核所监管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提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意见和措施。

(四)统计评价局

负责国有资产的统计和所监管企业财务决算备案工作,建立国有资本金统计信息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外统计信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拟订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拟订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政策及制度、办法,组织所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所监管企业资产损失核销工作。

(五)产权管理局

研究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的意见,拟订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负责所监管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对资本收益的使用进行监督;审核所监管企业资本金变动、股权转让及发债方案;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

(六)规划发展局

研究提出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指导所监管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审核所监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所监管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履行出资人职责,必要时对投资决策进行后评估;协助所监管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七)企业改革局

研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导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所监管企业合并、股份制改造、上市、合资等重组方案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方案,对其中需要国有股东决定的事项提出意见;研究提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指导所监管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

(八)企业改组局(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办公室)

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计划,研究提出有关债权损失核销和职工安置等方案;组织协调债转股工作;组织协调所监管企业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重组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组中的重大问题。

(九)企业分配局

拟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所监管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控,研究拟订所监管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方式并组织实施;指导所监管企业分离办社会负担、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

(十)监事会工作局(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

根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十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

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对所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的考察工作并提出任免建议;考察推荐董事、监事及独立董事人选;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选任方式;研究拟订向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派出国有股权代表的工作方案。

(十二)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

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对所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的考察工作并提出任免建议;考察推荐董事、监事及独立董事人选;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选任方式;研究拟订向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派出国有股权代表的工作方案。

(十三)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

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所监管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

(十四)宣传工作局(党委宣传部)

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所监管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指导所监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负责对外宣传和新闻工作。

(十五)群众工作局(党委群众工作部、党委统战部)

根据有关规定,协调所监管企业的工会、青年、妇女工作,承担所监管企业共青团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所监管企业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指导所监管企业的统战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

(十六)研究室

负责研究总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负责调查研究所监管企业的改革发展、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负责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工作。

(十七)外事局

负责国资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外事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八)人事局

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国资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

(十九)机关服务管理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局)

负责所属离退休干部机构、机关服务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负责国资委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财务等行政管理工作;负责指导、监管所联系协会的国有资产和财务等工作。

(二十)机关党委

负责国资委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二十一)国资委纪委、监察部驻委监察局

监督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的有关指示、决定在国资委出资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指导国资委出资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处理国资委出资企业党组织、党员和企业领导人员违纪政纪的重要案件,协助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其中涉及中央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的违纪案件;受理对国资委出资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企业领导人员的检举、控告;受理国资委出资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企业领导人员的申诉;负责对国资委机关、直属单位和直管协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处理上述单位和国资委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违纪政纪的重要案件;受理对上述单位和国资委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的检举、控告;受理上述单位和经国资委纪委监察局负责查处的国资委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申诉;完成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资委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代码】186

一、学会简介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在已故总理倡导下于1949年12月成立的。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

外交学会的宗旨是,对世界形势、国际问题以及外交政策进行研究,同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有关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以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国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同世界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包括前国家元首、前政府首脑和外长、议员、政党领袖和部分未建交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活动家和企业界名流、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学者等保持广泛联系,接待来访和应邀组团出访;举办名人演讲会,组织和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研讨会,对国际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换看法。它还定期出版和发行《外交》(英文版)。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理事中有中国各界知名人士,包括国际活动家、高级外交官和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外交学会设一名会长及四名副会长主持会务,设一名秘书长及若干名副秘书长协助处理日常工作。

二、机构设置

(一)办公室

综合协调、承办机关日常行政事务;负责秘书事务、会议安排、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二)研究部

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办研讨会、报告会及内部讨论会等活动,收集整理加工有关信息,并提出政策建议;撰写报告和讲稿;编辑、翻译、出版和发行《外交》(英文版);编辑、印发介绍外交学会和人民外交工作的材料。

(三)亚非拉部

负责亚洲地区、中东海湾地区、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有关事务,接待来自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外宾,以及组织出访;有重点、有选择地同一些国家的相应机构建立和保持固定联系,熟悉和研究主管地区国家的情况、双边关系和我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机构和重要人物的情况;通过接待和出访做工作,配合开展经济、学术交流,反映重要信息,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四)欧洲部

负责西欧地区、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有关事务,接待来自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外宾,以及组织出访的工作;有重点、有选择地同一些国家的相应机构建立和保持固定联系,熟悉和研究主管地区国家的情况、双边关系和我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机构和重要人物的情况;通过接待和出访做工作,配合开展经济、学术交流,反映重要信息,增进互相了解与合作。

(五)美大部

负责北美地区和大洋州地区的有关事务,接待来自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外宾,以及具体出访工作;有重点、有选择地同一些国家的相应机构建立和保持固定联系,熟悉和研究主管地区国家的情况、双边关系和我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情况;通过接待和出访做工作,配合开展经济、学术交流,反映重要信息,增进互相了解与合作。

(六)组织人事部

负责学会机构编制管理和干部录用、考核、任免、奖惩、调配及劳动工资等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学会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负责机关的党群工作。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6

关键词:梵净山缓冲区;灌木资源;调查研究

我国高等植物计30000余种,乔灌木树种约9100种,其中灌木约6000种余种,占树种资源总数的2/3[1]。近年来,随着灌木在城市园林、生态建设中所占有的优势和地位日益彰显,引起了人们对灌木自然资源的重视和关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梵净山缓冲区的灌木植物资源种类现状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梵净山灌木资源提供参考。

1自然概况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总面积41900hm2,其中核心区25800hm2,缓冲区2800hm2,其间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该保护区为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温5.0~17℃,年降水量1100~2600mm,雨季集中在4~10月份。气候特点为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适宜植物生长。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实地野外调查及文献参考的方法,于2012年4~8月对梵净山缓冲区的灌木资源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在实地野外调查中主要采用2种方法。线路调查法:在梵净山缓冲区内按不同方向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路线,沿途记录所遇到的灌木种类、采集标本、实物拍照等;样地调查法:在调查范围内选取8个10m×10m有代表性的样地,在样地内对每一样方的灌木作细致的调查研究,记录样方内所有灌木和灌木个体的种名、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等,并挂牌、标号。对每个个体定位并按比例绘于坐标图上,同时记录样地的生境及群落特征。同时,参考《贵州植物志》[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植物志》[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鉴》[5]等工具书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树种资源极为丰富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共有灌木植物222种,隶属39科78属(含变种、变型和亚种,下同),全为被子植物。在调查得出的39科灌木植物种,各科所含种数多少不一,含种数最少科的仅有1种(如古柯科),含种数最多的蔷薇科有58种。含10种(包含10种)以上的灌木优势科有5个,分别是蔷薇科(58种)、百合科(20种)、卫矛科(19种)、杜鹃花科(13种)、五加科(10种)。以上5个科的灌木植物种类多达120种,占总种数的54.05%。梵净山缓冲区的灌木植物中含10种以下6种以上(包含6种)的科有芸香科(9种)、忍冬科(8种)、大戟科(7种)、樟科(7种)等18个,共有灌木植物67种,占总数的30.18%(见表1)。可见,梵净山缓冲区的灌木植物优势科属基本与我国灌木植物优势科属构成大致相同,具有我国典型灌木植物的科属特征,表明梵净山缓冲区科属构成合理。

3.2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植物,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

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树种资源按用途可以分为观赏类、药用类、油脂类、食用类、工业类、纤维类、饲料类等7大类[6-7]。从表2中显示结果得知,观赏类、医药类和食用类三类灌木种类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1.17%、37.39%和14.86%;工业类、纤维类、油脂类和饲料类的灌木植物种数虽然较少,它们的用途却非常广泛,油脂类的灌木植物榨出的油可以供食用(如山胡椒、野花椒、花椒、油茶等),纤维类的灌木植物的纤维可以编筐或织布(如水麻、黄牛奶树、荚蒾等),工业类的灌木植物可以为某些工业产品提供原料,饲料类的灌木植物(如盐肤木、刺槐)是牲口直接和间接的食物,因为饲用灌木生物量高、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含量丰富且较高,牛羊猪都喜食,特别是山羊对灌木嫩枝叶的采食量占全部日粮的50%~80%[8,9]。

4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4.1加大灌木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当地群众的灌木保护意识淡薄,滥砍乱伐现象经常发生,在当地还有用火烧田坎的习惯,这些行为都对灌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今后可利用广播、报纸等形式向周边居民大力宣传、教育有关灌木植物资源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关性、重要性,使当地群众自觉地形成和增强保护资源的思想意识。

4.2加强梵净山及周边地区的保护

严禁在梵净山周边地区建立污染性的工厂,造成灌木植物生长的污染;不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等破坏梵净山的植被。应对梵净山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避免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对梵净山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4.3加强对梵净山缓冲区灌木植物资源的保护

对梵净山的灌木植物资源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集和开发利用,以免造成资源枯竭[10]。在灌木植物资源区建立保护制度,做好灌木植物资源的管理工作。对某些珍稀或濒危灌木植物资源种类可采取就地建立保护区、迁徙异地、引种驯化等多种方法加以保护;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种类鉴定,筛选有价值的灌木种类进行引种驯化。(收稿:2013-04-21)

参考文献

[1]程文全,李斌.小陇山林区优良灌木资源分布调查及保护利用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2):13-15.

[2]《贵州植物志》编委会.贵州植物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吴家荣,邱德文.常用中草药彩色图鉴[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12-1.

[6]许瑞平.内蒙黄土高原灌木资源及主要灌木种的开发利用[J].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1997,(4):34-36.

[7]廖雯,左经会.贵州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38-15042.

[8]蒋建生,梁兆彦,张桂荣等.开发优质饲用灌木建立长期人工灌草丛草地[J].草业科学,14(3):49-53.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7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28-03

1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大量动植物生存其中,生态功能不可替代,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湿地保护基础工作的热点,张铮等评价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朱京海等研究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刘冰调查分析发现莲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优秀水平,并据此提出了恢复和管理的合理建议。

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湿地,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andriasdavidia-nlzs)的栖息地。目前,对该地区的研究仅见于穆彪等的气候生态资源方面,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评价尚未见到报道。基于此,本文调查了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在评价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2研究区域和方法

2.1研究区域

贵州省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是两州(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县市(贵定县、麻江县、都匀市)结合部,总面积6311.0hm2,湿地面积757.3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5′~107°33′,北纬26°20′~26°25′。境内以低山和中山地为主,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山峦重叠,地表崎岖破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垂直气候带明显,四季分明,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5.0℃左右。保护区内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质清澈,为大鲵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研究方法

2.2.1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的调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护区的档案数据,依据《中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调查和统计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

2.2.3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本文在参照相关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由环保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本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表1)。根据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对照标准表逐项进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数便可得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因子得分。根据tp值的大小,将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tp值介于86~100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水平较好;tp值介于50~6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差。

3研究结果

3.1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概况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林。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种类共35科58属70种,主要有:红豆杉(taxuschinensisRehd.)、乌桕(SapiumsebiferumRoxb.)、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黄柏(platycladusorientalisFranco)、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Sarg.)、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冷水花(pileanotata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乌桕群系、杜鹃群系、水青冈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茎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护区内湿地脊椎动物分别隶属于5纲39目54科种。其中鱼类48种,隶属于5目11科;两栖类动物23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动物45种,隶属于2目7科;鸟类128种,隶属于6目10科;兽类35种,隶属于8目18科,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manis)、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Hodgson)、红隼(Falcotinnunculus)、草^(tyrolongimembris)大鲵、虎纹蛙(Ranarugulosa)、猕猴(macacamulatta)等13种。

保护区内共有6665人,区内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护区内,且时有进入林区砍伐林木、下网捕捞水生动物的情况发生,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区的动植物存在明显干扰。

3.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依据对保护区动植物情况的调查和本文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表,逐项评分得出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指标得分,各项指标总分tp=55.5,介于50~69之间,故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

4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议

4.1加强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

水源是维持湿地生境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水量和水质的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湿地,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改变,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为此,建议加强保护区的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并依此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和水量,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础。

4.2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保护区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借助3S和计算机技术,依据湿地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性等信息,建立贵定岩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完善保护区机构建设,增设现代化实验室和标本室,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且属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必须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居民发展旅游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着力发展较高收入的大鲵养殖业,让村民意识到良好湿地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防止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稳定性。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8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党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认真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国共产党文化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办发〔2004〕2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文化系统的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教育活动同加强文化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增强精品意识,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

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努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和人才。充分发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龙头作用,继续抓好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努力实现精品剧目占有市场、服务大众、流传久远的目标。大力做好精品剧目演出展销活动,扩大精品剧目的影响。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作为院团发展的根本目标,努力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和文化服务质量,大力推动艺术创作和演出,带动全国艺术创作的普遍繁荣。抓紧抓实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精粹的全面保护工作。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使文化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增加新的文化积累。坚持文艺创作“三贴近”原则,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全国儿童剧新剧目和农村题材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继续购买一部分优秀剧目的演出权,送戏送剧本下乡。继续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组织艺术院团深入工地演出,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大型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组织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艺术创作和演出、展览活动。

三、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基本队伍建设,继续落实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的两馆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文化的格局,逐步扭转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严重匮乏的局面。争取尽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积极筹备召开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总结各地文化设施开展流动服务的经验,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资源互补,消除数字鸿沟和区域文化发展差别。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农民工等人群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举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全国艺术院校声乐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独奏比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责任感,重视和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状况,通过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的结合,运用各种方式,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继续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加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在完成一期5000个基层站点的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构建遍布全国的资源服务网络。做好全国送书下乡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中华古籍保护工程。

继续加强国家大剧院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故宫博物院修缮保护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管理,各地也要加强对在建文化设施项目的管理,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调整管理思路和手段,促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制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方案,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健全网吧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网吧连锁进程,完善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建立文化市场动态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扶持国产音像制品和动漫游戏产品以及现当代艺术品出口。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指导,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村演出市场。在促进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继续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求,认真抓好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企业的总体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推动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对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和管理,努力推广基地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研究实体的作用,围绕文化企业运作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加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继续探索和拓宽利用社会力量培训文化产业人才的渠道。积极筹备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积极配合和国家统计局完成《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为下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做好文化科研和艺术教育工作

围绕文化创新,研究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管理;围绕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研究艺术学科的发展和管理。以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文化建设现状的大型数据调查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成果质量为重点,推进艺术科研工作。做好第一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成果评奖工作。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落实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共建工作,起草《艺术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出台《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社会艺术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机构。

七、围绕国家外交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

根据大国是关键,周边国家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国际多边活动是舞台的我外交战略格局,遵循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配合我国整体外交大局,加强对外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继续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文化通过官方、民间和贸易三条渠道走向世界,精心打造春节、国庆以及“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艺术节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通过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平、进步的崭新形象。认真办好在美国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在印度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法国文化年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及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等大型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和国际会议。积极参与第二届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八届部长级年会、文化与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工作。落实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有计划地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以党和国家对港澳台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文化认同,人心回归”为目标,全面加强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工作,遏制文化台独。召开对港澳工作协调会,研究形势,规划工作。做好对港澳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主线,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动文化入岛。

八、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组织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和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做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评审上报工作。继续做好“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积极推进渤海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强文物安全和文物维修管理工作,完善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推动文博单位风险等级达标。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加强行政执法检查,严格规范文物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引导和规范文物流通。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解决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顺利地开展。在继续做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的同时,建立中国的“代表作”和“国家名录”认证体系,继续开展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投入,加快立法进程。争取以国办名义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标准规范,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九、巩固和扩大改革试点成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系统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及配套政策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保障政策,提出相关解决办法。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向面上推广。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继续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益。促进艺术表演团体进一步健全艺术生产、营销、筹资和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关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落实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积极做好准备,及时研究贯彻实施中央制定出台的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举措。

十、积极推进文化法规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管理。积极推进各个层次的立法进程,构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体系。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长城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修改完善《图书馆法》草案。修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文物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起草《对外文化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条例》、《博物馆管理条例》、《水下文物保护条例》等。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调研工作。制订、修改相关的文化行政法规。

十一、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着手制定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拟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在深入调研、总结“十五”计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文化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突出重点,联系文化工作的实际,加大对文化建设中若干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重大政策的出台。深入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调查研究,围绕文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拿出有深度、有分量、对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9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一直激励着华朝朗。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区研究监测中心,华朝朗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保护规划与成效评估、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对华朝朗而言,周末、晚上加班已成为常态,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仍坚持利用1~2小时业余时间自学,充分利用接触省内外专家较多的优势请教,野外调研时勤记录,遇到问题刨根问底,锲而不舍。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大大提升,成长为本领域知名<摇

2007年以来,华朝朗投身国家公园等创新保护模式探索与实践之中,主持编制了《云南省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等7个国家公园地方标准,参与了建设评估以及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编制;主持编制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等。积极探索国家公园、极小种群物种、近地保护等新的保护模式,目前云南的试点、示范已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或行动。

2009~2010年,牵头完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两项成果经正式,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评估结果被省政府正式采用。

2013年,参与各县区湿地生态功能指数研究,成果被直接用于《云南省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实施办法》。

2014年,参与“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战略研究”,成果经院士专家信函呈送党中央、国务院,获总理批示。

2015年,参与中国亚洲象生存状况与保护对策调研,调研报告由省政府上报国家;受省财政厅委托,参与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三个专题的生态服务功能外溢价值研究。

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云南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滇金丝猴云南省保护行动计划》、《云南省湿地生态监测规划》等近20个全省或区域性保护规划,以及南滚河等10余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指导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物保护行业调研篇10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起草并组织实施;有关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研究制订全市的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划。

(二)研究制订全市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订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产业政策;协调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产业发展。

(三)综合管理全市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文学、民间艺术、电影艺术等,重点抓好各门类艺术精品的创作、制作管理和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科技工作;负责管理各类艺术表演、展示和艺术教育、培训和辅导;组织、指导具有示范性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

(四)综合管理全市社会文化和图书馆事业,加强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和影剧院建设,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少儿文化、老年文化和农村文化工作。

(五)综合管理全市广电科技工作;制定有关技术政策和标准,指导和协调全市广播电视系统新技术的科研开发,组织评定、申报科研成果并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全市性的广播电视重大技术项目建设。

(六)负责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负责办理文化行政复议案件。

(七)按规定权限申报和实施全市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对外文化交流计划和项目,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八)审核、报批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承担部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审核、申报和管理工作;实施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依法审核报批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维修项目;编制文物维修经费预算,申报、核拨、管理文物维修经费;组织全市国有文物鉴定,负责文博单位藏品借用、交换、调拨;审核、报批重大展览项目。

(九)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设6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

负责文秘、档案、保密、安全、统计、财务和行政后勤工作;办理提案、议案工作;负责草拟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文件、意见文稿;指导和监督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治安管理;编制和管理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事业经费;负责局机关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对下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基本建设。

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组织市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开发并合理利用资源,统筹经营资产,增强综合发展能力;研究并拟订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扶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负责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产业经济的统计、分析。

(二)组宣人事处

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机构编制、组织、宣传及人事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推进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承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社团资格年审。

(三)文化艺术处

研究拟订和组织实施全市文化艺术事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管理全市专业文化、群众文化、图书馆事业;负责对全市文艺创作、文艺培训和艺术生产工作,以及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等社会文化建设工作等进行宏观指导;组织、指导、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负责对外文化交流;负责对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进行审核;负责社会文化艺术等级考核评审工作。

(四)文物处

负责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承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调查推荐工作,确定文物保护点;指导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工作;协助市城建、规划部门作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与保护工作;负责审核、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方案;审核、上报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工程;管理全市范围内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审核、报批《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指导县、区文物保护网络建设;配合公安等部门打击盗掘、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督促、检查各类文物的安全工作。

(五)文化市场管理处(新闻出版管理处)

负责管理全市文化市场及其他文化经营活动和项目;负责全市音像制品二级批发单位设立的审核报批;负责市管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放映单位的设立审批、管理工作;拟订本市文化市场和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办法;指导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负责办理文化、文物、广电、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工作行政复议案件。

征得党委宣传部门同意后,承办本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申请出版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审核、报批;负责市本级出版图书型内部资料的审批。负责本辖区内申请设立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其它印刷品印刷企业的审批以及上述企业名称、地址、法人代表人变更备案;负责本辖区内申请设立出版物印刷企业、可录类音像复制企业、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的审核、报批。负责市本级打字、复印企业的设立的审批;负责本辖区内印刷企业的年检换证。

(六)广播电视处

负责广播电视行政(行业)管理;审核、报批各类广播电视台(站)的建立和撤销;负责社会闭路电视系统,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大屏幕电视、营业性电视摄像服务、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发行许可证和广播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的审核、审批及管理;负责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口管理。负责发展繁荣所辖区域电影业;负责对所辖区域电影放映单位进行年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