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电网概述十篇智能电网概述十篇

智能电网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07

智能电网概述篇1

关键词: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组成核心标准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179-02

1、引言

当前,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人类能源发展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创新能源利用体系,以信息技术彻底改造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体系能源效率。因此期望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能源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及蓄能等过程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其它用能设施连接在一起,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全新水平,将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接受程度,使用户成本和投资效益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思想。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于智能电网的不同定义以及智能电网区别于传统电网的特点,重点详述了智能电网主要关键技术组成及研究重难点,最后介绍分析了目前智能电网的国内外核心标准,以飨读者。

2、智能电网的概念

2.1智能电网的含义

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电网发展现状、资源分布等情况不同,不同地区智能电网发展的思路、路径和重点也各不相同,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智能电网的研究方法、理解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目前,智能电网尚未形成世界性的统一定义。

我国国家电网目前分别提出了智能电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虽然智能电网尚未形成世界性的统一定义,但从本国资源分布和需求入手,以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基础,是当前各国开展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2.2智能电网的特点

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体现出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等显著特征,其主要特点为:

(1)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极端气候条件下或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电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

(3)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接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对用户的增值服务。

(4)经济。支持电力市场运营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优化。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3、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组成及研究重难点

3.1高级量测体系(ami)

ami主要功能是使系统同负荷建立起联系,使用户参与电网运行,其技术组成和功能主要包括:

(1)智能仪表(Smartmeter)。具有双向通信功能,支持远程设置、接通或断离、双向计量、定时或随机计量读取。同时,也可作为通向用户室内网络的网关,起到用户端口(Customerportal)的作用,提供给用户实时电价和用电信息,并实现对用户室内用电装置的负荷控制,达到需求侧管理目的。与传统电能表相比,智能电能表除了基本计量功能外,还具备以下功能:1)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双向计量,支持分布式能源用户的接入;2)具备阶梯电价、预付费及远程通断电功能,支持智能需求侧管理;3)可以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电能质量和环境参量,支持智能用电用能服务;4)具备异常用电状况在线监测、诊断、报警及智能化处理功能,满足计量装置故障处理和在线监测的需求;5)配备专用安全加密模块,保障电能表信息安全储存、运算和传输。

(2)通信网络。基于开放体系并高度集成的通信系统,实现对系统中每一个成员的实时控制和信息交换,使得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可双向通信采取固定的双向通信网络,能把采集的数据信息实时地从智能电表传到数据中心,是所有高级应用功能的技术基础。

(3)计量数据管理系统(mDmS)。带有分析工具的数据库,通过与ami自动数据收集系统的配合使用,处理和储存电表的计量值。

(4)用户室内网(Han)。通过网关或用户入口把智能电表和用户户内可控的电器或装置(如可编程的温控器)连接起来,使得用户能根据电力公司的需要,积极参与需求响应或电力市场。

3.2高级配电运行体系(aDoi)

aDoi的技术组成和功能主要包括:

智能电网概述篇2

关键字: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QoS;建模思路

智能配电网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涉及到现今的电气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通过高效、实时、可靠的通信技术,将发电、配电、输电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信息流、电力流能够实现从发电端到配电端的双向流动。现今wSn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智能配电网主要研究的技术之一,对配电网故障检测、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改进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国内对于wSn的研究很多都只是停留在变电站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方面,还未深入涉及到wSn数据传输性能的QoS(服务质量)方面。在智能配电网中,不同数据对通信网络传输性能的QoS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改善供电质量,将wSn技术应用于智能配电网是当前供电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首先对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QoS-maC的建模进行了阐述,然后再分析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的数据模型。

一、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QoS-maC的建模

配电网是电力建设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电能分配到各个用电客户手中。总体而言,配电网的分布以及其设备位置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配电系统分布广、分布不均匀、整体架构较为分散;其二,配用电区域内集中分布着大量的用电客户以及配电设备。本文主要是根据智能配电系统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利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QoS建模加强对智能配电网的管理。

一般来说,QoS-maC的建模都是采用星型网络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多跳路由对相邻的数据传输节点间maC层传输实时性的影响。在星型网络内主要有一个协调器有线节点以及多个路由器/终端无线节点。

(一)数据传输节点内缓冲队列状态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智能配电网wSn通信需求的分析可知,需建立非实时、实时两种数据的存放缓冲队列。图1所示为通过马儿可夫链建立起来的数据传输节点缓冲队列模型。其中,状态(k0,k1)所表示的是在数据传输节点的实时数据缓冲队列中有k0个数据包,在非实时数据缓冲队列中有k1个数据包。其中缓冲队列k0的长度是m0,而缓冲队列k1的长度是m1。实时数据缓冲队列的产生率为λ0,而非实时的产生率为λ1。另外,μ1为实时数据缓冲队列的发送率,μ1为非实时的发送率。表示的是缓冲队列状态处于(k0,k1)时候的概率。

图1数据传输节点缓冲队列模型

图2马尔可夫链模型

通过对图2分析可以对各个配电网wSn数据传输节点的状态概率进行计算,其方程组如下所示:

(二)QoS-maC信道访问机制的数学模型

为了保证通讯数据的实时操作能够实现支持QoS,可以在ieee802.15.4中添设实时以及非实时两种数据的不同退避时间、,不同最大退避次数K0、K1。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应答数据包被新数据的传输打断,应该将空闲信道的持续时间从以前的1symbol改成20symbol。

为了充分考虑前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两个连续时间中的智能配电网wSn的信道状态,可将当前信道的空闲状态的概率用进行表示,其中主要是代表前一时刻信道的状态(空闲/繁忙)时,当前信道的空闲条件的概率。信道从忙到闲的转换概率为,其中表示数据包发送时间的平均值。对于发送实时数据节点,其检测当前信道空闲状态的概率可用进行计算;对于发送非实时数据,其检测当前信道空闲状态的概率可用进行计算。

在两个连续时间单位内,信道都是空闲状态的概率的计算公式:

其中,,代表发送实时数据节点时的概率;代表发送实时数据节点时,检测信道的概率;代表“非实时”时检测信道的概率。以此类推,当有n1个发送非实时数据节点时,没有检测信道的概率可以通过以下的式子进行计算:

二、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的数据模型

对于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分析而言,可以建立实时数据传输延时模型以及非实时数据传输延时模型、传输节点CSma/Ca信道的冲突率模型以及数据的有效吞吐率模型进行分析。

对于实时数据传输延时模型来说,其数据传输延时主要包含数据包传输时间、队列等待时间两类,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对于非实时数据传输延时模型来说,其数据传输延时主要包含该节点内的非实时数据传输队列的等待时间、实时数据传输队列的等待时间、传输数据包所用时间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新产生的实时数据的传输时间等。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对于数据的有效吞吐率模型来说,其含义是指数据传输的有效吞吐量与数据产生量之间的比值。有效吞吐率的高低反映出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若要计算数据传输的有效吞吐率,可以将实时数据传输与非实时数据传输分开进行。首先,对于实时数据传输的有效吞吐率来说,其数学计算模型如下:

对于非实时数据传输的有效吞吐率来说,其数学计算模型如下:

另外,在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中,还必须要重视一个问题,即数据包传输的失败概率。如果数据传输的失败概率过大,就会严重影响到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稳定性。而在智能配电网wSn中,造成数据传输失败率增大的因素主是信道冲撞。信道冲撞的涵义是指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因多节点抢占信道,故而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实时数据传输失败率与非实时数据传输的失败率有不同的计算模型,其中,实时数据传输失败率的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非实时数据传输的失败率的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而将wSn(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智能配电网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为了保证这一技术的可靠性,相关研究人员引入了QoS(服务质量)这一理念,这对改进智能配电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在智能配电网wSn数据传输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实时数据传输、非实时数据传输两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马尔可夫链而建立起来的状态模型,能够较为清楚的描述出数据传输节点所处的状态。再以此为基础建立起QoS-maC的CSma/Ca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maC层对QoS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王梦彪,王金玲等.智能配电网通信实时性与可靠性QoS路由机制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3,27(3):187-193.

[2]徐鑫,李得利.wimaX对智能配电网多业务支撑探讨[J].通信技术,2013,(3):29-32.

智能电网概述篇3

摘要:文章对智能电网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作了简单的概述,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比较分析了在信息共享以及智能处理等几个方面智能电网调度与传统电网调度之间的区别。然后重点分析讨论了现阶段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最后指出了我国未来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智能电网概述篇4

【关键词】智能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应用展望

1、引言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数次大面积停电事故,电网脆弱性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供电需求。与传统集中供电模式相比较,分布式发电以其接近用户侧、运行方式灵活、就地消纳清洁新能源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分布式发电技术自身存在诸多潜在弊端,如电源接入成本高、功率输出波动等,其规模化接入电网后会给电网运行控制带来一系列影响。为了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电源给电网和用户带来的潜在效益,智能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分布式能源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迅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2、智能微电网概述

智能微电网是集成先进电力技术的分散独立供能系统,靠近用户侧,容量相对较小,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元件及监控保护装置等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单一可控单元;通过静态开关在公共连接点与上级电网相连,可实现孤岛与并网模式间的平滑转换;就近向用户供电,减少了输电线路损耗,增强了抵御来自上级电网故障影响的能力。当上级电网发生故障或电能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微电网切换到孤岛模式下运行,保证自身安全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智能微电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自治性: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单元构成的小型系统,运行方式灵活,可以独立自治运行,实现自我控制、保护与管理。

(2)互动性:微电网运行控制在采集分布式单元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配电网、微电网、控制器间的互动通信。

(3)多元性:微电源构成多元化,有热电联产燃气轮机、柴油机等高效低污染电源及风力、光伏发电单元。负荷类型多元化,有敏感型、非敏感型,可控型、非可控型等。

3、国内外微电网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微电网的接入对大电网运行带来诸多影响,如电网安全稳定、电能质量等问题。微电网承受扰动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孤岛模式下,考虑到风能、太阳能资源的随机性,系统安全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因此需要从技术内涵角度对智能微电网的关键技术,如系统设计、运行控制、能量管理、经济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电气可靠性技术协会(CeRtS)最早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允许微电网并网运行和电量销售,旨在解决分布式发电接入大电网安全可靠性问题,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高度重视。当上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无缝解列或孤岛运行,故障恢复后可与上级电网重新连接,保证重要用户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对当地电压起到支持与校正作用。美国北部曼德瑞沃建立了第一个微电网示范性工程,微电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已在测试基地得到了成功验证。

日本针对能源日益紧缺、负荷逐年增长的现实背景,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展开了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灵活可靠的智能供能系统,在配电网中加入灵活交流输电装置,利用快速、灵活的控制器,实现对配电网能源结构的多元优化,满足用户需求。日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neDo)积极支持一系列微电网示范工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微电网中的集成应用,在网架结构、系统集成、热电综合利用等方面做了精细化的研究,分别在青森、爱知和京都建立了示范工程,其中青森县八户市示范工程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给用户电能和热能。

从电力市场、电能可靠供给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欧洲各国积极致力于微电网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实现了集中发电与分布式供能的高效紧密结合,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电力市场,共同推进微电网发展。微电网运行控制、继电保护及互动通信等关键技术在实验室平台上得到了验证。希腊、德国、西班牙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微电网示范工程,其中德国太阳能研究所(iSet)建成的微电网试验基地规模最大。此外,丹麦oeStKRaFt公司、意大利CeSi公司、葡萄牙eDp公司和西班牙LaBein公司都建立了微电网试验基地进行相关技术研究。

我国微电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含风力、光伏发电、储能元件的多能源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高科技项目大力资助微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浙江南麂岛微电网示范工程致力于打破海岛电力供给瓶颈,改善海岛能源结构,保障居民可靠用电。天津中新生态城、江西共青城等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中均采用集成多种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的微电网结构。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项目是全国首个城市级别的微电网示范工程,也是目前国内装机容量最大、涉及用户范围最广的微电网工程。项目采用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13.4mw,为7千余户家庭、2万多居民提供电能,实行“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剂”的机制。

4、我国微电网应用展望

微电网作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实现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协调控制与优化运行,避免极端恶劣天气状况对大电网的不利影响,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符合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微电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微电网运营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微电网范围界定尚不明确,运营模式尚未理顺,需要在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满足用户定制电能质量要求、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积极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微电网运营模式的研究,为规范和引导微电网投资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2)微电网规划建设方面:需要对国内外微电网建设的优秀经验进行系统性提炼,研究并提出实用化的微电网典型供电模式,为我国微电网规划建设提供规范性的引导。

3)微电网关键技术方面:微电网运行协调控制技术是微电网技术的核心。虽然国内已开发出微电网运行监控系统,但难以满足实时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展微电网协调运行控制的技术攻关,实现微电网内部及与配电网间的协调运行。

智能电网概述篇5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自愈;网络重构;可转移负荷

aBStRaCt:Self-healingisthecoretechnologyofSmartDistributionGrid.thispaperputsforwardtheaimofself-healingintwoaspects:comparingthetransmissiongridanddistributiongrid,theneedofself-healing.then,itanalysesthecourseofparameterconstraint,byafaultedgrid.itraisesaprogramofself-healingandnetworkreconfiguration.

KeYwoRDS:SmartDistributionGrid;Self-healing;networkReconfiguration;transferringLoad中图分类号:U22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电网自愈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电科院(epRi)与美国能源部于1999年启动的“复杂互动系统”研究计划。1999年,清华大学提出“数字电力系统”概念,此为智能电网的雏形,也为自愈技术打下了仿真技术的基础。

文献[1]以“2-3-6”为框架叙述自愈控制的概念和体系;文献[2]提出了适用于实时控制的配电网供电恢复计算方法;文献[3]提出了采用自愈速度和供电自愈率指标来评价配电网的自愈能力。

珠海供电局的琴韵变电站将作为广东电网的“3C绿色电网”建设试点,其220kV/20kV电压等级是本地区首次引入20kV中压等级,同时也是珠海智能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契机。

1智能配电网的自愈技术的技术需求分析

自愈技术是电网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电网自愈的研究分成输电网与配电网两部分内容。由于发挥的作用、网络结构与运行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差异,输电网与配电网对自愈功能要求也不同。本论文主要针对智能配电网自愈进行研究。

表1智能化的输电网和配电网比较

tab.1Comparisonbetweenintelligentpow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network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智能配电网区别于输电网有两大特点。一是采用辐射型供电方式,而是在智能化过程中强调减少停电时间、杜绝安全越限。

为了实现自愈技术的分布自治性、工况适应性和广域协调性,智能配电网实现过程由响应层、协调层和决策层组成。单向流程如图2-1。反应时间都在秒级或者微秒级,非常迅速。这就需要自愈过程有固定的算法植入到快速仿真中,以决策出最佳的自愈方案。

图1智能配电网自愈单向逻辑流程

Fig.1technologicalprocessofintelligentdistributednetwork

满足智能配电网的两大特点和自愈技术的要求即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2网络重构的优化目标

自愈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故障隔离与恢复。而供电恢复是一个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故障隔离后,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的重新配合可看做对电力网络的重构,由于网络拓扑结构可能发生多种变化,快速的选择其中一种结构作为最优方案,能为智能配电网自愈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图2-2为网络重构初始图:含六条馈线的配网接线。

为了简略起见,图中简略了各母线。

图2含六馈线的配电网络图

Fig.2Distributednetworkwithsixfeederlines

图中编号1-10为分段开关,一般情况下位于闭合状态;

编号-为联络开关,一般情况下处于开断状态;

对于整个系统的自愈过程而言,优化目标有两个。一是尽量减少开关的操作。因为操作的次数增加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减弱,且可能延误恢复时间,不利于迅速恢复供电;二是恢复对最多的失电负荷,所谓恢复是指正常供电,即不存在电流越限和电压越限[4]。

当1和2之间出现了故障,自愈系统会很快做出反应,在短时间断开分段开关1和2;

在故障隔离的一瞬间,分段2、3、4、7、9五个开关全部失电。自愈的目标是尽量用最优化的方法恢复供电。

基于以上的优化目标,确定自愈系统的评定体系中含有以下两个因素:

(1)开关的操作次数,用CZ来表示;

(2)未失电区负荷的转移量,用ZY来表示;意义为负荷的转移量与失电总负荷的比值表示;

本论文含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会在自愈过程中出现,现阐述如下:

(1)最大备用容量。从所给的图而言,为联络开关供电电源的是馈线F4,从到F4之间可能含有多个支路,设其为、....,每条支路每相的额定电流与支路的电流值即为(以a相为例),那么最大备用容量就是中最小的值。

(2)可转移负荷,即分段开关可向该联络开关转移的负荷量。就所给图而言,对于

分段开关5而言,可以向联络开关转移的负荷量是其下游母线集(粗线部分)的负荷总量。

图3可转移负荷的概念阐述图

Fig.3Conceptionofloadtransfer

(3)联络开关与发生电压越限(即超出电压允许值范围)的母线之间的电气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当电压越下限的时候,某一联络开关的应该取电气距离中的最小值。这是因为此值的设定是为了运用此指标对联络开关进行排序,选择闭合合适的联络开关,消除电压越限。取最小值可以防止电气距离较小的母线在联络开关闭合后越上限。

3自愈过程的方案选取

第一步是选择闭合适当的联络开关恢复对失电区的供电。

候选开关应该首先考虑支持馈线的联络开关。对于馈线F1来说,馈线F2、F3和F4是支持馈线。而馈线F5、F6都是下一级馈线。当分段开关1、2之间发生故障,系统会断开1、2进行故障隔离。由图中可以看到满足要求的只有馈线F2、F3、F4。计算三者的最大备用容量。由图中可知,其次是开关。即联络开关的最大备用容量最大。于是选择闭合来恢复供电。若出现电流越限,将也闭合。

图4有/无电流越限情况的网络图

Fig.4networkwithexceed(ornot)currentlimit

智能电网概述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 智能电网 ;应用研究

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全球进入了能源时代,对能源的争夺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过后,能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智能电网的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应将建设智能电网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合我国国情,颁布条例,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智能电网之所以被广为看好,不仅因为其发展符合现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因为其兼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特点。而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输电的稳定性,且能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在节省能源方面上也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从智能电网所具有的特点说起,再分析电力工程技术早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及其特征

作为一个领土和人口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国的资源分配却很不平衡,根据地区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在几次经济危机过后,人们为了解决电能上的问题开始建设智能电网,最早使用这项观念的是美国,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与能源紧张的局面,尽快恢复经济进而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开始大力布置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多种配电输电体系共存,相互作用。而在我国的智能电网构建中,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般都要履行绿色环保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智能电网还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耐用,考虑到我国电能的输送环境,智能电网的架构特别牢固,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不会中断电能的传输,也就使大规模停电额概率降到最小,反之要是网架不合格,就会造成输电中断甚至更为恶劣的情况;智能电网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其高度自动化,在发生问题时可以自我医疗不会发生事故,而且智能电网也避免了传统电网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较传统电网无论是成本还是收益都远远升高;除此之外,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也比传统电网高很多,所谓交互性,就是改变以往的单向传输模式,根据客户的意见来修改,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整体应用

基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电力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源、发电、输电三个环节。1.电源部分。在电流的分类里面,把其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交流又分为变频和衡频两种,电力工程技术因为可以支持所有电网中的电源设备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所以它可以把两种类型的电流输送到智能电网体系内。2.发电部分。电力工程技术通过控制电子设备进而控制电能的转化与控制,先进的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发电设备的效率并且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损耗。而随着近些年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一些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半导体元件的容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像智能开关,高压直流输电、高压变频等尖端技术也层出不穷。3.输电部分。电力工程技术中有两项技术谐波管控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是保证电能质量和电网工作状态稳定的关键技术,其可以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不会被环境因素所影响到。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规模输电和输电线路较长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直流输电的方法来保证输电的快捷稳定。而在高压线路输电中,多使用晶闸管变流装置,这项设备的使用可有效提高线路的稳定性,也使得可以输送的电量大大增加,在一些极端天气发生时,这项装置就可以保证不断电或者是电压的稳定。晶闸管变流装置一般是安装在输电和受电两端,作为整流阀和逆变阀使用。由此可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对于提升电网输电稳定和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三、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上述分析是基于电网整个而言的,本节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作用而言的。1.质量的优化和能源的转换。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首先要将电能质量分等级,再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供电接口的类型要通过分析经济的方向来确定,而分析经济也要建立用户经济性和技术质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规范市场和满足用户需求来建设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在实现上述前提的条件下,产生了以下几种技术:源滤波器、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连续调谐滤波器等,这些技术在提升电能的质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作用。根据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些技术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会较少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在能源的转化上,低碳能源将会是以后主流的能源发展方向,无论是在降低消耗方面还是在节省成本方面,低碳能源都比现有的能源高出较多。能源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实用技术来改善能源的转化方式,多转化为自然类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尤其是太阳能,在采光较好的地区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成本相对于效益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促使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2.柔流输电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使用是在高压变电输电过程中,输送并且隔离清洁能源。而这项技术在控制输电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其使用微电子、电子技术等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来灵活地控制输电,把清洁能源输入电网中。因此柔流输电技术符合整体的电力工程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保证电网稳定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在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现行的高压输电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是直流输电体系,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很多环节使用的却是交流电,因此在控制换流器的方面要细致,保证输入的电流是直流电,其中换流器大多有一些管段元件构成来保证输电的稳定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就满足上述所说的实现电流的转变,而且除了上述优点之外,高压输电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可以向偏远地区供电,像一些地处偏僻的海岛和新疆地区。由于这项特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其他关键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除了电子工程技术之外,其他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像信息管理技术,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且其采集范围再大的方面要扩张到整个产业链,小的方面要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智能调度技术则是调节所有人员技术的技术,但这项技术目前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自动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采用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上运行,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运行格局,在管理系统的调度下这些电源协调运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其对于数据的获取、保护、控制都保证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存在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质的提升。五、结语智能电网作为我国发展项目的基础项目之一,由于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供电量和供电安全的需求量增加,使其成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通过上述对电网的概述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提高输电效率降低输电成本等优势,并且其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以后的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对于电力工程的研究与优化力度,使用低碳能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升我们自身技术。

作者:冯镜昌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参考文献:

[1]杨轶.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硅谷,2014,01:116-117.

智能电网概述篇7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系统;智能电网

在当今时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在电力技术方面,现代社会对电力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电力高效、洁净、零排量。新的电力技术极具市场前景,而智能电网正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求,因为智能电网是“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智能电网逐渐成为现代电网的主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智能电网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关键技术以及其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来分析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一、电力技术下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分析

(一)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分析。何谓智能电网呢?顾名思义它是电网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智能化的体现。一般而言,智能电网是一种以集成、双向、高效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为载体,以各种先进的测量、传感、控制、决策技术为依据,以逐步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为目的的新型电力技术。

(二)智能电网的关键特征分析。第一,坚强性。智能电网能够确保在整个电网系统发生突发性或是大面积扰动与故障影响时,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仍然能够得到有效满足,且在电网系统受到极端自然天气状况或是外力破坏的作用影响下还能够保持在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以此实现电力信息的安全保障;第二,自愈性。智能电网不仅具备了持续在线的电网系统安全评估及分析体系,还提供了强大的预防控制及防治体系作为自我输供电能力的保障;第三,兼容性。智能电网与传统意义上的电网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支持了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介入,并能够通过各种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系统的互联来实现各终端用户之间的互动需求,进而使整个电网运行系统所支持的增值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契合用户所需;第四,经济性。智能电网为电力市场相关经济活动与交易往来的开展提供诸多的技术支持,它所实现的各种电网运行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合理降低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传输线路损耗,不断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工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智能电网的智能表现。针对上述有关智能电网的关键特征分析,笔者认为智能电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智能”,电网,肯定就有着这种电网相对于传统电力技术网络系统更为优越的地方。首先是这种智能电网所表现出的可观测性,电网系统内设置的传感器与采用的有效传感测量技术能够使电网系统任意部分的任意动作及时反映到交互界面上;其次智能电网与观测对象的关系不再仅仅是观测与被观测的关系,同样还具备了控制与被控制、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在数据信息分析决策与环境自我适应方面的优势都使得这种新型电力技术有着比传统电网系统技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智能电网当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智能电网作为新时期电网运行系统的一大分支,是建立在各种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得以充分应用的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当前智能电网中所应用到的先进技术有以下几种。

1.高速双向通信技术。高速双向通信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智能电网系统技术自愈特性的最关键体现。它不仅能够实现智能电网自我持续的检测及校正功能,同时也能够对各种在电网系统中潜在或存在的系统运行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监控与防护,在这些电网系统事故发生之后,高速双向通信技术能够对各输电线路的传输电能进行有效补偿,并及时从新分配潮流,以此杜绝安全事故的隐患进一步扩大,进而使智能电网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对电力电网的控制能力与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2.智能固态表针。智能电网应用技术及其系统最大的资源优势整合在于它将传统意义上的电网系统技术中所应用的电磁表技术与读取系统进行了改进,并以一种能够在电力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实现双向通信的智能固态表计数与读取系统来替代。这种表针除了能够持续计量电网系统辐射范围内终端用户在一天不同时段内对电能的需求,同是它还能将电力企业所指定的高峰、低谷电力价格信号与费率储存在电力系统计数装置内部,并将在何时段采取何种电费费率政策的相关信息及时反映到终端用户操作界面上,据此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应用及操作。

二、电力技术下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意义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的大部分有线电路受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的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极容易出现整个电网线路的超负荷运行问题,再加上某些地区输电线路发展长期滞后,电站建设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不仅电网建设工程周期无法得到满足,建成后的运行电网系统安全性能也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特殊的能源分布结构使电力资源较为充分的西部、北部电力无法及时且高效的输送到对电力资源需求价高的东部、南部区域,电力能源紧张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电力行业以及电力电网系统发生的最关键问题,这也使得智能电网的规划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式发展下显得格外重要。

(一)首先,对智能电网进行有效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实现智能电网高速双线通信技术下双向互动的职能数据传输,进而有利于动态、浮动电价制度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

(二)智能电网能够在遵循各电网建设区域不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将各种新时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接入到电网系统运行网络当中,并结合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的特性,将职能电网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研究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规划的下一步工作中心,逐步实现智能电网当中分布式能源的管理目标。

三、总结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中一种新前景,成为“全球工业与信息业的一次新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在我国,投入较大量的人力、物理等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并以智能电网为基础制定出中国较好的电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我国目前的奋斗目标,也是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智能电网概述篇8

1.1定义概述

智能电网是一种全自动化的新型电网系统,主要是把传统的电网和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同时在运行中运用网络云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的技术结合运用,实现电网的自动化运行、交互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实现了电网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这种新型的电网满足了用户的整体发展需求,让电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升整个经济效益的发展。

1.2智能电网的发展优势

1.2.1稳固性

因为智能电网运用的是全自动的智能控制系统,当遇到天气环境恶劣的情况或者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的做出自我防护、发出警报,后期的处理在效率和速度上会有所提升,有利于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1.2.2实用性

让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之间的联系加大,有效促进新的经济领域。同时,智能化的运行,减少人为方面的失误,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代替了传统的人工繁杂的工作流程,人力和物力得到节省,成本降低。

1.2.3强恢复力

恢复能力也可以说是自愈能力。智能电网带有实时监控以及自身的评估系统,可以及时的了解电力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自己会发出预警声音,自己能够诊断出出现问题的故障部位并且运用其自救系统自我修复。不需要人工排查,因为人工排查会出现很多人工的失误和排查不仔细忽略小问题的情况出现,这样会对整体的电网运行起到阻碍作用。

2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中的总体应用

2.1电源方面的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可以为智能电网提供电源,电源主要包括直流电和交流电。在运用蓄电池充电的时候运用直流电;变电所开展操作的时候也一般运用直流电;计算机的使用则运用的是高频的电源。

2.2电力输送的应用

智能电网要求在电能方面能够做到稳定平稳,那么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补偿技术以及谐波抑制的技术就要使用其中。电力工程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会使用新的装置,比如说补偿装置。我国开展电力输送的时候,习惯把闸管变流装置当做整流阀装置使用。这些专业装置的使用能够让电网性能得到稳定,有效的避免电压的闪动以及停电的情况出现,让供电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提升了供电的整体发展效果。

2.3发电过程中的应用

电力的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力控制电脑,减少电能的消耗,起到了节约的目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提升。智能电网中的器件容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而要向着高压方向发展。发展中一些新的技术也会出现,像电动传动技术。电力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新的发电技术也出现,比如现在比较常用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相关技术。风力发电的原理是依靠变速的风电机组,机组里面的定子能够直接的进入到电网中,转子通过变频也进入电网,风力机的速率发生改变,变频电流会通入到转子里面。进而控制机组的运转功率,提高发电机的运行效率。太阳能发电是现在新型的发电方法,在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发电主要是由控制器、光伏阵列、蓄电池等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直流电的方式在发电系统的并网中应用,所以电流的大小要适当的调整,并网的时候功率的最大化一定要得以保障。控制电池充电和放电,保持电池电流输入的整体平稳性。

3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3.1电能质量的优化

电能质量的优化建立在电能质量的划分以及评估上,对接口开展其经济情况分析,建立合理的经济和技术评估体系,运用多种方法完善电能质量,让电网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未来的电能质量要想得以保障就要的优化电能状况,运用滤波器、无功补偿、统一质量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电能的质量得到提升,减低总成本,让市场的占有份额得到提升。

3.2柔流输电技术

柔流输电技术主要是运用清洁能力,在电力、通信和控制上面形成灵活的控制技术。高压电是我国电网主要输送的电能,但要参杂新的能源输送,因此能源隔离是有很大必要的。在工程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中,电能稳固运行,能量的消耗得到有效控制,电路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结束语

智能电网概述篇9

>>可持续智能电网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试论配电网智能化发展前景分析与展望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展望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公益组织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与发展智能电网的应用与发展浅析智能电网的构成与发展研究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产业发展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与规划智能电网发展与评估体系研究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展望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智能电网发展进程中县级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分析智能电网对智能电表的要求及产业发展建议浅析智能电网运用与发展趋势电网智能调度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国网能源研究院.2013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7]国网能源研究院.2014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8]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oeCD.technologyroadmapsmartgrids[R].paris:[s.n],2011.

[9]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Smartgridsystemreport[R].[S.l]:U.S.Departmentofenergy,2009.

[10]VinCenZoG,meLetioUa,CoVRiGCF,etal.Smartgridprojectsineurope:lessonslearnedandcurrentdevelopments[R].Luxembourg:publicationsofficeoftheeuropeanUnion,2013.

[1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12]刘振亚.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n].科技日报,2013-12-05(1).

[13]孙伟卿,王承民,张焰.智能化电网中的柔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27(5):5.

[14]中国科学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咨询项目工作组.中国智能电网的技术和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5]HUJ,ZHUJ,pLattG.Smartgrid―thenextgenerationelectricitygridwithpowerflowoptimizationandhighpowerquality[C]∥procieeeintConfelectmachSyst,Beijing:iaSieee,2011:1-6.

[16]FanGX,YanGD,XUeG.evolvingsmartgridinformationmanagementcloudward:acloudoptimizationperspective[J].ieeetransSmartGrid,2013,4(1):111.

[17]wanGp,RaoL,LiUX,etal.Dynamicdatacenteroperationswithdemand\|responsiveelectricitypricesinsmartgrid[J].ieeetransSmartGrid,2012,3(4):1743.

[18]张东霞,姚良忠,马文媛.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31):1.

[19]GeLaZanSKaSL,GamaGeKaa.Demandsidemanagementinsmartgrid:areviewandproposalsforfuturedirection[J].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2014,11(2):22.

[20]李乃湖,倪以信.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110.

[21]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1.

[22]余贻鑫,秦超,栾文鹏.智能电网基本理念阐释[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6):694.

[23]王庆红.智能电网研究综述[J].广西电力,2009,32(6):1.

[24]余贻鑫,栾文鹏.面向21世纪的智能电网[n].科学时报,2010-09-06(B3).

[25]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述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4):1.

[26]LianGH,tamanGaK,ZHUanGwH,etal.Stochasticinformationmanagementinsmartgrid[J].ieeeincommunicationssurveys&tutorials,2014,16(3):1746.

[27]popeanGaJ.Cloudcomputingandsmartgrids[J].DatabaseSyst,2012,3(3):57.

[28]GUoY,panm,FanGY.optimalpowermanagementofresidentialcustomersinthesmartgrid[J].ieeetransparallelDistribSyst,2012,23(9):1593.

[29]FanGX,miSRaS,XUeG,etal.Smartgridthenewandimprovedpowergrid:asurvey[J].ieeeCommunSurvtuts,2012,14(4):944.

[30]YanGZ,YUS,LoUw,etal.privacy\|preservingcommunicationandpreciserewardarchitectureforV2Gnetworksinsmartgrid[J].ieeetransSmartGrid,2011,2(4):697.

[31]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Grid2030:anationalvisionforelectricity’ssecond100year[R].[S.l]: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officeofelectric,2003.

[32]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

[33]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0.

[34]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监管路径研究报告[R].[出版地不详]:国家能源局,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2014.

[35]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6]王明俊.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J].电网技术,2010,34(10):1.

[37]余贻鑫.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1,44(5):377.

[38]吴俊勇.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和技术框架[J].电力电子,2010(1):55.

[39]JoHnm,maRKmG,DonD,etal.StrategicR&Dopportunitiesforthesmartgrid[R].[S.l]:meteringandSmartenergy,2013.

[40]邱剑,王慧芳,陈志光,等.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效度评估模型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9):1.

[41]祖卫华,刘莉.智能微电网控制策略浅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3):204.

[42]刘科研,盛万兴,张东霞,等.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和场景分析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2):287.

[43]刘小聪,王蓓蓓,李扬,等.智能电网下计及用户侧互动的发电日前调度计划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30.

[44]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Council.U.S.apolicyframeworkforthe21stcenturygrid:aprogressreport[eB/oL].(2013-01-10)[2015-05-10].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2013_nstc_grid.pdf.

[45]王思彤,周晖,袁瑞铭,等.智能电表的概念及应用[J].电网技术,2010(4):17.

[46]田世明,王搭宿,张晶.智能电网条件下的需求响应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2):3576.

[47]史梦洁,韩笑,程志艳,等.面向电力需求侧的大数据应用研究分析[J].供用电,2014,31(12):20.

[48]张钦,王锡凡,王学建.需求侧实时电价下供电商购售电风险决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3):22.

[49]张新昌,周逢权.智能电网引领智能家居及能源消费革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5):59.

[50]高志远,曹阳,朱力鹏.智能变电站未来发展的分析方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9(2):11.

智能电网概述篇10

智能制造是科技创新投资主线的灵魂,智能驾驶是智能制造的新宠,随着“VR智能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的炒作深化,主力机构中线布局智能制造投资主线无疑。

小盘高送转成长股牛股辈出。中小创市场历来是造就小盘高成长牛股的沃土,填权概念股连续涨停、含权概念股稳步攀升,小盘高送转成长股已初现牛股风采。笔者09期专栏推荐的宝德股份除权后走出连续5涨停,成为小盘高送转概念股的龙头旗帜,带领新联电子、英唐智控、万润科技为代表的填权概念股展开了凌厉的填权走势突显牛股神韵。受填权概念股的刺激,含权概念股受到众多投资者的追捧,以众兴菌业为龙头、科迪乳业、通达股份拓维信息、国恩股份、棒杰股份、西陇科学、宝馨科技、赛摩电气为代表的含权等周涨幅在20%以上。展望后市,笔者继续看好小盘高送转概念股,因为从整体技术形体看,大多走出了突破形态和发力走向大牛的趋势。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首选含权概念股,如兼具市场的主流热点多重概念最佳,操作上坚持逢低介入布局、中线持有的投资策略为宜。

智能驾驶产业链强势爆发。智能驾驶产业链成为市场新贵,其驱动因素主要有:第一,谷歌、博世、沃尔沃等企业已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进展,尤其是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公路试验阶段,吹响汽车驾驶技术革命的进步号角。第二,各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欧美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测试和路试都有了规范性文件,日本六大车企结盟研发无人驾驶,欲抢先欧美制定行业标准,我国也将新能源汽车提升到新经济领域标志性行业,必将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第三,今年6月1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对外开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已经万事俱备。第四,《“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并提出了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等蓝图,也将促进我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综述,传统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无人驾驶掘金,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远超市场预期。智能驾驶将成为新的投资蓝海;本周市场以金固股份、中原内配、数源科技、万安科技、启明信息、亚太股份为代表的智能驾驶概念股连续3-5个涨停成为市场最强音,就是投资者对智能汽车看好的表现。

智能驾驶产业链受益股主要有aDaS系统、地图导航、车联网、传感器、电动化部件、汽车零配件等。展望后市热点,智能驾驶产业链是中线值得看好的投资品种,其中aDaS概念股处于主力机构拉高建仓周期,短期将进入回落整理阶段,故建议投资者以中线的投资策略,在下跌中战略性布局aDaS系统等主流品种,等待智能驾驶产业链受益股主升浪的到来,短线关注汽车配件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