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十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十篇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42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1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改善路径;探讨分析

0前言

2014年apeC峰会举行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区域的天空格外蓝,空气也格外新鲜,从而诞生了一个新词汇――apeC蓝。“apeC蓝”是会议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企业停产、燃煤锅炉改造、扬尘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老旧机动车淘汰、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等临时实施的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而取得的效果。通过实施该应急措施最终证明:实施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雾霾是可以减轻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这对于中小城市探寻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1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

环境空气污染的成因非常复杂,形成雾霾的因素也非常多,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工作对比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污染、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道路交通和工地扬尘、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因此,中小城市要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重点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控制、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扬尘治理、以及减少生物质燃烧等。

2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分析

2.1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工作

近年来,污染及重污染天气逐渐增多,持续困扰着各中小城市,除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外,一方面与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完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造成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热岛效应[1],从而出现重污染天气,因此,需要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气候及地理地形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消除污染物聚集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往往也是该城市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概率,因此,中小城市需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支持并发展绿色的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

2.2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连年上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机动车管理,依据城市环境承载能力[2]及污染现状实施限行措施,严格落实机动车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老旧黄标车,实施机动车油改气、引进新能源车等工作;对于城市建筑工地及道路运输扬尘需严格监管,并加强道路清扫洒水,做好降尘、抑尘工作;并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和露天烧烤监督管理,引导并鼓励广泛使用清洁能源。

2.3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

我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逐渐突出,环境空气污染尤为明显,因此,需要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并切实增强环保责任,深刻认识环境空气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3],治理污染是有办法的,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4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人人享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加强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结语

通过对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及相关分析,改善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需加强五个方面:一是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三是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需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常态化,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五是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及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志敏.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6):77-79.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2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对锦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浅析,以便更好的制定环境空气保护规划,实施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关键词:

锦州;空气质量;环境;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十报告中为全国人民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给全体环保工作者提出的明确任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功能区年均变化分析

锦州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工业尾气排放、机动车尾气和扬尘,主要污染因子为二氧化硫、pm10、noX等。2006~2011年锦州市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仅一个点位即北湖公园(清洁区)超标明显,分析其超标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取暖锅炉的大量启动,燃煤污染所致。no2全市尚无超标区域,pm10主要为北湖公园(清洁区)及监测站(交通区)超标,这主要是由于冬、春季天气干燥,风沙较大,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冬季锅炉燃煤污染。但在2010年改善较明显。

1.2污染物季节变化分析

锦州市区环境空气中冬季So2和pm10偏高,在2008年以后没有出现超标情况,春季则no2偏高,但没有出现超标情况。锦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类型,冬季采暖期和春季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明显,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逐渐加重,有所显现。

1.3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分析

2011年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有所改善,由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51天,优良率为96.2%,同比2010年增加了0.9%,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为85天。结合趋势图分析可知,从2006年至2011年,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减小,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呈现好转的趋势。

2锦州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环境空气质量方面

通过对锦州市近年环境空气质量的分析可知,冬季的环境空气质量略差于夏季,每年在出现沙尘暴、雾霾等个别恶劣气象条件的时候,环境空气质量也随之变差。锦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于煤烟和机动车污染混合型,煤烟污染偏重,但随着近年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污染也不容忽视。监测结果表明锦州市环境空气没有出现酸雨情况。针对pm2.5监测工作还没有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需要进一步加强。

2.2“一体化”建设工程还不完善

统筹城乡、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制定一体化大气污染物减排发展规划,实施区域网络供热,消减燃煤量,减排大气污染物一体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个别县区的集中供热工程还没有完成。新改扩建热电厂、热源厂覆盖供热区域内的单台10t/h以下小型燃煤锅炉拆除工程还存在很大工作量。

2.3污染排放行业分布不均衡

锦州市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主要是火电、水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交通等行业,其主要污染因子是So2、烟粉尘、noX等。多家企业还存在落后产能的生产设施。实施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现役源减量替代并且进行治理是调整和优化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产业结构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

2.4企业除尘、脱硫、脱硝现状有差距

企业的除尘、脱硫、脱硝现状与日益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还有差距。随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实施,对锦州市企业除尘、脱硫、脱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锦州市许多企业这方面的治理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工业企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省级改造已经势在必行。

2.5城市道路扬尘治理修复工作较重

控制和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一环。扬尘综合整治即要有大的环境的控制,也要有微观环境的治理。其治理主要特点包括:街道路面扬尘综合控制、建筑施工扬尘综合控制、工业企业扬尘综合控制、同事还应该包括环境的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

2.6机动车管理与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机动车尾气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组织结构上,县区机动车尾气管理部门无正式组织机构;“绿标路”建设没有得到广泛认识,资金申请困难,建设进展缓慢;“黄标车”淘汰政策不明朗,补贴资金不到位。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市内现有加气站偏少,车辆“油改气”后使用不太方便且存在“油改气”后,车辆年检程序繁琐等诸多不便。携带“油改气”装置的车辆不能正常参与车辆年度安全性能检测,只有在制定“油改气”装配厂将“油改气”装置拆除后才能检车,待检车完毕后,再将“油改气”装置重新安装回车内方可上路行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燃气汽车的使用量。

2.7餐饮行业和有机废气治理存在盲区

餐饮行业中环保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区,使得有很大一部分的小饭店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批手续,“三同时”工作不到位;同时,还存在很多饮食业油烟采用轴流风机直接排放或往下低空排放;夏季露天烧烤等情况的发生。有机废气污染涉及行业和排放企业很多,存在排放单位、排放源强和治理设施情况等基础数据不清的情况,使得治理工作存在盲区。

3结语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决策在“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安排,规划的实施顺利与否,将直接体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进展与成效。评估《规划》中期实施情况,是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的需要,是落实规划“编制-调度-评估-考核”机制的需要,也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实现规划目标的需要。

1.推进规划实施的主要做法

1.1积极构建重庆市“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有力推动国家规划实施

为贯彻落实《规划》,重庆市组织编制并印发了《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涵盖了国家规划在目标、任务、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重庆市的要求,并结合重庆市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重庆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十二五”污染防治规划》等19个子规划,编制印发了各区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重庆市实施方案》、《成渝地区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推动未来五年环保工作,编制了《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这些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重庆市“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有力推动了国家《规划》的实施。

1.2建立完善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和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全力保障规划实施。

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在国家《规划》和重庆市《规划》印发后,第一时间起草并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将环保规划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区县,确定各相关部门和区县为第一责任人;将环保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区县;根据国家《规划》的重点任务,市政府和相关区县、部门分别签订了主要污染物削减、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了年度目标任务,明确了工作责任。

强化督查考核。每年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终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每年年初将国家《规划》指标纳入重庆市环保局系统目标考核。

1.3建立完善重庆市环保规划的“编制-调度-评估-考核”机制,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规划下一步实施的重点和思路。

2012年底,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印发了《关于评估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年度实施情况的通知》,对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了《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调度工作;2014年1月,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并开办全市规划中期评估培训班,对区县环保局进行了技术培训。

2.规划实施总体进展分析

“十二五”以来,重庆市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生态文明建设、总量减排和环保“五大行动”为抓手,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和重庆主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进展顺利,削减进度超过规划预期;二是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三是基本建立了环境风险防控全过程管理体系,未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四是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增强;五是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得到较好实施并发挥环境效益;六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经评估,重庆市总体上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中期目标,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外(受评价标准提高影响),其余6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中期进度要求。

3.规划实施问题原因分析

3.1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

2013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新增了pm2.5、o3、Co三项评价指标,严格了pm10浓度限值,评价结果不容乐观:颗粒物污染仍然较重,主城空气中pm10、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超标0.51倍、1.00倍和0.01倍。重庆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着污染物存量削减和增量控制的双重压力,区域性雾霾、酸雨、臭氧超标问题短期难以解决,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

原因分析: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给空气质量改善带来更大压力。火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2013年,重庆市燃煤火电装机较“十一五”末增加18%以上,且耗煤量持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增大、交通拥堵、油品品质较差等原因导致重庆市机动车污染呈加重趋势,“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近三年年增长率达21%。重庆市正处于城市建设期,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交错混杂,主城区各类施工工地多达3000余个,尘污染源量大面广。二是单一行政区大气环境管理模式尚未转变,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输入性污染控制难度较大,而重庆市周边城市群工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周边省市火电、水泥企业排污等均对重庆市空气质量有不利影响。三是重庆市重型化特征明显的工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以低品质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等不利形势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四是重庆山区河谷地形特征明显,地面风场受河谷地形影响,先天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扩散;重庆夏秋季特有的高温、高压、强辐射、低风速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臭氧超标。

3.2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任务艰巨

重庆市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库区水质保持稳定压力大,重庆部分湖库和次级河流污染较重。原因分析:一是上游来水输入污染和流域水电开发等对重庆市水质影响较大,上游来水水质下降已成常态。二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但因地方财力有限,污水管网、基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已建基础设施,因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运行效率较低,部分基层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等治理不到位,导致“三江”重庆段污染强度加大,部分断面出现总磷浓度增长现象。三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尚未建立。

3.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环境改革试点省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致力于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但因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欠债多,地方财力有限,重庆大部分行政村还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未建立完善,已开展治理行政村的部分治理设施后续运行困难;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较弱,缺乏基层环保机构和专职环保人员,不能适应农村环保工作实际需要。

3.4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

重庆现行环境政策仍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经济激励型政策尚未建立完善。排污收费费率和环境违法处罚标准过低,对企业起不到充分的减排激励作用和环境违法行为约束作用。排污权交易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摸索中尚未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污染治理方式主要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市场治理”模式尚未推行。长期以来靠财政转移支付所形成的单一补偿机制已不能适应重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五大功能区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不同功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补偿机制亟需建立完善。

4.推进规划实施的后续工作

4.1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扎实推进“蓝天行动”,强化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和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开展污染预警和联防联控,增强大气污染监管手段,组织开展pm2.5来源解析、臭氧形成及消除机理研究、大气复合型污染研究和区域污染源影响研究等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使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4.2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项目实施,扎实推进“碧水行动”,加快推进主城区建成区56个重点湖库、9条重点次级河流整治,巩固已完成治理河流整治成果。推进小城镇、撤乡并镇环境基础设施设建设,加快管网建设及改造。完善污水、垃圾基础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污水、垃圾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运营经费,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已建成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率。推进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及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工业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继续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4.3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编制并实施《重庆市2013-2015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方案》,2014-2015年,力争完成纳入规划行政村的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对已建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强化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已建治理设施稳定运行。

4.4加快建立完善环境市场机制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重庆环保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环境保护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环境基金,健全资源环境交易市场,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绿色信贷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运营,完善环境经济激励约束政策,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环境市场机制。

5.结语

两年多来,重庆市《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规划中期进度安排。但是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重庆市应继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抓铁有痕的行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规划任务和工程的落实,全面提升全市环境保护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重庆市四项总量指标、两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一项空气质量指标能顺利完成,《规划》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能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建娜.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5):38-41

[2]华建伟,聂志强.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J].江苏地质,2006,30(2):142-147.

[3]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框架,2013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4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决策在“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安排,规划的实施顺利与否,将直接体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进展与成效。评估《规划》中期实施情况,是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的需要,是落实规划“编制-调度-评估-考核”机制的需要,也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实现规划目标的需要。

 

1.推进规划实施的主要做法

 

1.1积极构建重庆市“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有力推动国家规划实施

 

为贯彻落实《规划》,重庆市组织编制并印发了《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涵盖了国家规划在目标、任务、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重庆市的要求,并结合重庆市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重庆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十二五”污染防治规划》等19个子规划,编制印发了各区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重庆市实施方案》、《成渝地区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推动未来五年环保工作,编制了《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这些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重庆市“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有力推动了国家《规划》的实施。

 

1.2建立完善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和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全力保障规划实施。

 

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在国家《规划》和重庆市《规划》印发后,第一时间起草并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将环保规划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区县,确定各相关部门和区县为第一责任人;将环保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区县;根据国家《规划》的重点任务,市政府和相关区县、部门分别签订了主要污染物削减、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了年度目标任务,明确了工作责任。

 

强化督查考核。每年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终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每年年初将国家《规划》指标纳入重庆市环保局系统目标考核。

 

1.3建立完善重庆市环保规划的“编制-调度-评估-考核”机制,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规划下一步实施的重点和思路。

 

2012年底,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印发了《关于评估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年度实施情况的通知》,对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了《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调度工作;2014年1月,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并开办全市规划中期评估培训班,对区县环保局进行了技术培训。

 

2.规划实施总体进展分析

 

“十二五”以来,重庆市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生态文明建设、总量减排和环保“五大行动”为抓手,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和重庆主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进展顺利,削减进度超过规划预期;二是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三是基本建立了环境风险防控全过程管理体系,未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四是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增强;五是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得到较好实施并发挥环境效益;六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经评估,重庆市总体上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中期目标,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外(受评价标准提高影响),其余6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中期进度要求。

 

3.规划实施问题原因分析

 

3.1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

 

2013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新增了pm2.5、o3、Co三项评价指标,严格了pm10浓度限值,评价结果不容乐观:颗粒物污染仍然较重,主城空气中pm10、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超标0.51倍、1.00倍和0.01倍。重庆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着污染物存量削减和增量控制的双重压力,区域性雾霾、酸雨、臭氧超标问题短期难以解决,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

 

原因分析: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给空气质量改善带来更大压力。火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2013年,重庆市燃煤火电装机较“十一五”末增加18%以上,且耗煤量持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增大、交通拥堵、油品品质较差等原因导致重庆市机动车污染呈加重趋势,“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近三年年增长率达21%。重庆市正处于城市建设期,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交错混杂,主城区各类施工工地多达3000余个,尘污染源量大面广。二是单一行政区大气环境管理模式尚未转变,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输入性污染控制难度较大,而重庆市周边城市群工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周边省市火电、水泥企业排污等均对重庆市空气质量有不利影响。三是重庆市重型化特征明显的工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以低品质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等不利形势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四是重庆山区河谷地形特征明显,地面风场受河谷地形影响,先天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扩散;重庆夏秋季特有的高温、高压、强辐射、低风速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臭氧超标。

 

3.2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任务艰巨

 

重庆市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库区水质保持稳定压力大,重庆部分湖库和次级河流污染较重。原因分析:一是上游来水输入污染和流域水电开发等对重庆市水质影响较大,上游来水水质下降已成常态。二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但因地方财力有限,污水管网、基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已建基础设施,因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运行效率较低,部分基层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等治理不到位,导致“三江”重庆段污染强度加大,部分断面出现总磷浓度增长现象。三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尚未建立。

 

3.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环境改革试点省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致力于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但因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欠债多,地方财力有限,重庆大部分行政村还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未建立完善,已开展治理行政村的部分治理设施后续运行困难;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较弱,缺乏基层环保机构和专职环保人员,不能适应农村环保工作实际需要。

 

3.4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

 

重庆现行环境政策仍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经济激励型政策尚未建立完善。排污收费费率和环境违法处罚标准过低,对企业起不到充分的减排激励作用和环境违法行为约束作用。排污权交易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摸索中尚未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污染治理方式主要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市场治理”模式尚未推行。长期以来靠财政转移支付所形成的单一补偿机制已不能适应重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五大功能区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不同功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补偿机制亟需建立完善。

 

4.推进规划实施的后续工作

 

4.1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扎实推进“蓝天行动”,强化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和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开展污染预警和联防联控,增强大气污染监管手段,组织开展pm2.5来源解析、臭氧形成及消除机理研究、大气复合型污染研究和区域污染源影响研究等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使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4.2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项目实施,扎实推进“碧水行动”,加快推进主城区建成区56个重点湖库、9条重点次级河流整治,巩固已完成治理河流整治成果。推进小城镇、撤乡并镇环境基础设施设建设,加快管网建设及改造。完善污水、垃圾基础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污水、垃圾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运营经费,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已建成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率。推进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及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工业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继续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4.3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编制并实施《重庆市2013-2015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方案》,2014-2015年,力争完成纳入规划行政村的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对已建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强化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已建治理设施稳定运行。

 

4.4加快建立完善环境市场机制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重庆环保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环境保护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环境基金,健全资源环境交易市场,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绿色信贷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运营,完善环境经济激励约束政策,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环境市场机制。

 

5.结语

 

两年多来,重庆市《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规划中期进度安排。但是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任重道远,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重庆市应继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抓铁有痕的行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规划任务和工程的落实,全面提升全市环境保护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重庆市四项总量指标、两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一项空气质量指标能顺利完成,《规划》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能得到落实。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5

【关键词】工业建筑;保温节能;生态环境;噪声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2-092-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向前推进,各地工业企业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和扩建。许多旧的工业厂房、仓库、站房、操作室、控制室等在使用了若干年后已失去原有的生产功能,但这些工业厂房主体结构完好,在工厂更新和扩建中有一定的改造和利用价值。对既有工业厂房的改造和更新利用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含了从结构加固和修复,围护结构和更新,外部装饰的更新,内部空间及装饰整合,电机设备,智能弱电系统的更新,外部环境及生态恢复,再利用周期的维护保养等内容,这许多需要综合考虑来实现。

而原来的工业建筑大部分围护结构的保温及隔热性能都比较差,门窗洞口面积相对较大,且门窗材质和玻璃是没有考虑保温隔热和防止冷(热)桥的处理,如果不加以改造处理,满足在冬季严寒地区的生产操作人员舒适度,浪费能源的问题一直会延续下去。对此,必须进行对工业厂房的节能改造和环境的提升。对于环境控制技术应用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造提升的成功及后期的使用效果。针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功能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

1室外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修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建筑场地是依据生产厂的工艺流程和交通状况进行综合布置的。场地周边一般主要是交通方便,但是在厂区范围内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到厂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这就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工作。

1.1污染治理和废弃物整治的利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众多的既有厂区历经多年生产运行做出贡献,但污染也是逐渐积累中,甚至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污资源头,这样在改造的初期必须做好对环境的评估,根据周围情况制定和实施污染治理的措施,并尽量利用场地内的一些适宜废弃物遗存。

1.2对微气候环境的控制,分析探讨既有厂区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对原有的较好微气候环境尽可能的利用,如地形,朝向,风向,阳光及绿地等。相应地增加夏季遮蔽,冬季档风的植物配置,在改善环境温度的同时也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周围噪声干扰,并在合适位置设置适量的水体,提高局部湿度的环境,美化景观和净化空气湿润。

2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

现代的状况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建筑材料,家具及各种电气,空调系统,新风量及室内湿度等。多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改善空气的质量。

2.1合理选择改造和更新材料材质。提倡接近自然的改进更新,要采取使用无害化绿色建材,并在改造设计中采取气流运动的方式,改善通风换气,在具体应用中重视“被动”的通风方式。

2.2适宜开窗通风换气,窗户的作用除透光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风换气,使室内始终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改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既有工业建筑的空间相对较大,护墙体不具备通风换气的可能,而改造更新会对高大的内部进行空间分割和重新布置,这就要求在桐相应的护墙体中充分预留可开启窗洞的面积,并采取诱导方式进行通风,强化室内热压通风,以达到室内新鲜空气的流动而通风。同时配合提高改造中安装空调和一些新的电气设备,有效的过滤室内存在的污染物质。

3室内温度质量的控制

人们对工作环境温度的质量有一定的需求,影响舒适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合理分割和调整原有空间的基础设施,满足现代要求的健康,舒适,节能条件,只有采取重新设计使用被动式技术措施。

3.1明确所处环境气候分区,再进行对温度的调节控制。现行的(建筑气候区划分标准)GB50178中规定了国内建筑气候分区及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做到从总体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不利气候因素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现有工业建筑节能改造中热环境控制的重点。

温度的调节控制措施是要提高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室温。在严寒地区漫长的冬季考虑到采暖的方法措施;寒冷地区也要考虑到采暖的措施;夏热冬冷地区在考虑夏季制冷措施的同时,还要兼顾冬季的取暖;夏热冬暖地区应当主要考虑的是制冷问题。气候温和地区则没有硬性指标,如遇到极端气候时可采取临时措施应对。针对现在对工业城市的改造,许多城市开始对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兼顾气候特点采取如遮阳,自然通风,太阳能空调等,尤其北方寒冷的冬季,对工业厂房围护保温,供热改造及太阳能采暖的措施,提高室温及热环境舒适度。

3.2热环境改造中的具体措施。

3.2.1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首先考虑“被动式”体系。“被动式”是指不借助动力设备的间接保温和采暖方法。这是建筑设计中环境控制的手法,是节能减排优先选择的。“被动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围护结构的外保温。太阳能的采集主要是通过门窗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光,围护结构吸收的太阳能,新增的太阳能构件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等。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主要是利用成熟的保温材料构造,尽可能阻止室内热空气扩散渗透到室外,减少热量流失。

3.2.2既有工业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多很少考虑屋面和墙体保温性方面的不足,使改造后使用资源的浪费,是影响持续使用的主要原因。屋面保温隔热改造中用挤塑聚苯板作保温层,结合防水做法综合考虑。墙体保温的改造应增加高效保温层,但要重视门窗洞口的保温处理。门窗遮阳体系很重要,可以选择透光材料的面积和透光率改善直接射入室内的热量,用双层中空玻璃和热断桥型材,尽量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3.2.3工业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设置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热水及光伏系统,尽可能利用再生的洁净能源。工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由于屋面和墙体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因此采取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来在老工业建筑改造弁产生节能效应,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是用太阳能发电的新概念,在建筑外表面铺设光伏阵列提供电力。

因此,对于现有工业建筑的采暖改造是对护提高绝热性能,即屋面及墙体的热工性能;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采暖方式,在厂房内部空间调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功能齐全,性能高效。对于无集中供暖的现有工业建筑,可结合夏季制冷综合使用空调供暖设备。

3.3工业厂房制冷的一般控制。

3.3.1制冷应优先采用“被动式”方法。“被动式”方法是对现有工业建筑原来结构和空间布置影响较小,生态节能改造效果最好的措施。生态节能主要包括:遮阳技术,自然通风应用,围护结构隔热,设置可控中厅等。在节能改造中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及“诱导”通风的应用,有条件时采用太阳能空调系统,既节能又环保,自然融入环境中。针对围护结构隔热薄弱部位进行相应构造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外部热量的渗透。

3.3.2遮阳应用比较广泛,除了建筑物本身构件的遮阳,太阳能一体化构件遮阳的应用也更加普遍。是将太阳能利用构件如pV板,集热器与遮阳装置构成组合而形成功能化建筑构件,一物多用,实现屋面.墙体.门窗的综合遮阳,有效的利用空间。也可以利用屋顶的绿化和墙体垂直绿化,成为现有工业建筑改造本身的遮阳屏障,在夏季大大降低制冷能耗。

3.3.3工业建筑物设置中厅有利于采光和诱导通风,对改善小范围微气候环境有明显作用。工业厂房建筑物体量比较大,开间和进深也较大,在中间的空间通风和采光条件差。为了改造后的工业建筑具有好的应用品质,应提前做好空间设计,在中部封闭区增加内厅院或可控式中厅,有效改善自然采光。

3.3.4改造时对于制冷系统及设备的选择,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些先进绿化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目的是更加节能及保护生态环境。

3.3.5工业厂房温度的控制。北方地区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对厂房进行改造,要安装相应的加湿设备,使冬夏季有舒适的工作环境。而在南方湿热湿冷地区,要通过设计构造处理利用房间自然通风除湿,局部辅以相应的除湿设备。另外通过开启窗洞位置调控室内风速。在护结构的改造中充分考虑合理开洞,利用烟囱效应来强化风速,冬季利用窗及洞口来控制风流,做到冬夏季的平衡。

4厂房室内光环境的控制

基于工业建筑生态节能目标,认真控制室内光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

4.1分析建筑物原来自然采光状况,利用日照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工业建筑进行模拟光照分析,总结加强和调整的自然采光应用措施。

4.2调整采光入口并合理选择材料,人工照明合理补充。对相应的采光入口如门,窗,洞口,在不影响原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采光面积的重新调整,选择透光率良好的适用材料,改善自然采光条件。同时人工照明合理补充,优先选用节能型灯具,尽量结合日光照明达到营造舒适的绿色室内光环境,并做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有机结合。

5厂房室内噪声环境的控制

对于现有工业建筑,外部噪声的来源较难以控制,在内外墙体的改造过程中,应重视空气隔声材料的选择及构造措施的处理。

5.1切断和阻隔噪声的来源,分析探讨周围环境噪声的分布状况,实施降低噪声源,可选择用绿化植被及实体墙来佼隔声屏障,阻隔室外噪音。

5.2选择合适材料和构造措施,根据改造后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对声环境要求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区,选择合适的隔声材料或吸声材料,确保吸隔声材料构造措施不影响调整后的空间格局。

综上可知,对于工业建筑的节能及环境改造,是当前对既有建筑改造中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应综合考虑和协调室外环境的修复。工业厂房内空气的质量控制,热环境的控制,光环境的控制,室内噪声环境的控制等方面,只要领导措施目标得当,设计方法中采取当今先进的节能技术,采用相关环境控制手法,达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后的环境品质。这些对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的生态修复和节能减排目标明确,对城市的有效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6

关键词:空气质量标准;实施;问题;建议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灰(雾)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pm2.5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为客观反映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相一致,国家环保部于2012年2月29日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加污染物监测项目,加严部分污染物限值。根据“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环发[2012]11号)”文件的要求,全国范围应于2016年全面执行,新标准的执行不仅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要求我们相应提高监测能力。在执行新标准前,华中某市提前引入pm2.5进行实验性监测,现根据监测结果及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思考供以供参考。

2华中某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情况

2.1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旧标准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2009年至2013年,该市执行旧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数据。数据显示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表现平稳,pm10基本无明显变化,但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有上升趋势(详细数据见下表1):

2.1.1二氧化硫在09~11年略微上升,但由于近几年对燃煤锅炉等控制力度的加强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的普及,11~13年基本趋于稳定。

2.1.2二氧化氮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三年由于工业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上升较为明显,需要警惕。

2.1.3pm10整体表现平稳,该市在总量消减上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消减与增长基本持平,需要重视。

2.1.4近五年的环境空气达标率在86.6%~90.7%之间浮动,主要是因为每年受灰(雾)霾、秸秆焚烧等影响的天数不同,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

2.2pm2.5项目试监测情况

为先行了解和掌握该地区城区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情况,培训相关技术人才,根据其他城市先行建设的经验和专家的建议,选用了美国met-one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建成了一套了细颗粒物(简称pm2.5)监测系统。该pm2.5监测站点处于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对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该点位pm2.5监测项目日均值达标率仅为68.8%,最高日均浓度为0.312mg/m3,超标3倍以上,年均值为0.071mg/m3,超标1倍多,较老标准的达标情况大幅下降。

3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3.1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面临的问题

3.1.1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即将完善,pm2.5监测数据可能升高

我国从提出pm2.5自动监测系统的概念,到现在的全国大面积建设,时间较短,pm2.5自动监测系统的配套的标准体系还未完善。在运行pm2.5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方法予以修正,确保数据准确性。

3.1.2地形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三大不利因素,使我市环境空气污染面临更大压力

该市中心城区大部分位于山谷之中,逆温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夜间和冬季,逆温频率接近100%,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容易造成环境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富集,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而该市工业结构偏重,目前正在或即将上马的大项目较多,再加上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可以预计该市pm2.5污染负荷还将持续加重,后续pm2.5指标达标情况将不容乐观。

3.1.3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势在必行,各种考核工作迎来更多挑战

根据环保部要求,2016年全国范围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按照目前状况,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必然会大幅下降,而按老标准执行的各项考核工作势必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3.2建议

3.2.1政企合作,寻求环保发展新道路

政府与企业都拥有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责,同时也有各自的优势,在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问题上,建议以“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联手共同建设灰(雾)霾站监测站,强化环境空气监测力量,建立健全环境空气预警体系。

3.2.2强化增量监督管理,减轻环境空气污染压力

国家和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环境质量即是要求也是责任,但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势必加重环境污染负荷。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建设和生产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压力。

3.2.3以多面开花方式加快减量步伐,实现环境空气改善的目标

目前在颗粒物总量减排工作中,主要重点倾向于工业减排。据研究显示,环境空气中pm10的含量50%来源于地面扬尘,在现有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工业减排,显然无法达到国家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在保持工业减排力度的同时,加大矿山、建筑扬尘、城市道路等扬尘污染的治理与监管力度,加快推进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启动饮食油烟控制工作,从各个环节减少颗粒物,特别是pm2.5的排放量,加大减量步伐,实现环境空气改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吉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谢伶莉等.宜昌市城区典型灰霾日pm2.5污染特征研究[J].绿色科技,2015.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环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与农村相对比,城市环境的维护是结合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而且人工因素所占比重要远远超过自然因素,这是因为城市与大自然进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于人为因素。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有效的平衡城市的生态系统,同时对城市内控制质量的改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对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对城市环境的保护的越发重视,我国在生态园林的建设方面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生态园林在城市小气候调节中的应用分析

所谓小气候就是指人类和植物所生活的空间的气候,规范角度来看,从地面算起,十米到一百米这一段空间中的气候既是小气候范围,这一空间中的气候对人类的生活和植被的生长都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对这一空间的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小气候的优化。

众所周知,植物具有蒸腾作用,这种蒸腾作用在植被的叶面上表现的十分明显,生态园林能够是植物的这种蒸腾作用集中化和扩大化,因为生态园林建设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分布十分广泛,也受到了城市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重视,绿化面积在不断的扩展。那么,通过这种蒸腾作用就能有效的调节城市内部的湿度和温度,减少太阳辐射对人们的危害,对于城市内部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城市内部的生态园林建设也能很好的控制风速,尤其是在风季,在城市内部绿地的作用下能够很好的减弱风速,起到减弱风速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生态园林有利于城市小气候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对于城市居民和城市植被生长环境进行了有效的调整,改善了城市气候的质量,最终起到了城市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生态园林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中的应用

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大规模的生态园林建设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第一,生态园林的杀菌作用在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生态园林中有许多植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杀菌功能,它能有效地杀除城市中因为工业生产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使这些原本被人类所吸收的细菌转化到植被身上,并通过植被的自身转化能力转化为有利物质,被人们和植被自身所再利用。这种杀菌作用是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中的第一个应用。

第二,生态园林能够有效地吸附有害气体,保证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众所周知,像银杏、龙柏、罗汉松等这样的植被本身就具有吸毒有害气体的作用,有害其他在通过他们的时候能够将其减弱,减少对人类的伤害。由于城市中存在许多的工厂,他们因为生产而出现的有害气体都排放到了市区内,这些有害气体对人们本身就是一种侵害,那么,通过对生态园林对有害气体的吸附作用就减弱了其的伤害,提升了空气质量。

第三,植被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并排放出氧气的作用,通过城市内部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增加城市中的绿化面积,维持城市中的碳氧平衡,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生态园林也为城市居民的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四,生态园林能有效的减弱噪音。城市建设和城市的发展与生产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城市施工建设,由于施工而产生的噪音对人们具有一定的危害,那么,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中,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减弱噪音,避免噪音对人体的伤害。

三、生态园林具有美感

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在城市中形成不同形式大自然景观,使城市居民能够在市内欣赏到自然景观。同时,生态园林对城市的整体建设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美的元素,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渠道。

从美学角度出发,生态园林景观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从化境角度出发,生态园林能够很好的改善环境的质量,尤其是在于大自然接触相对匮乏的城市之中,能够很好改善空气质量,对改善小气候也有重要作用。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是朝夕之事,是一场持久性的战争。在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园林的参与性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的扩大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使其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保护能力,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人文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功,贺兰芳.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某些生理指标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5年04期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8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取得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导致了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由此产生。一些新兴的城市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增加而形成发展的,这样新兴的城市更多地关注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物质产品的直接需求,往往缺少对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更缺少以自然环境为中心的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城市总体环境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必不可少。而作为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正好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森林的建立,可以使城市的整体或部分区域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促进、改善和提高城市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环境的“绿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效应和生态服务的功能。城市森林的建设虽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面对各种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有必要进一步认真审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注重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肺”,是城市中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自然环境、提供城市发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城市森林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积极关注、探讨、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建立集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良好的人类聚居环境。

城市森林以其特有的小气候成为城市中产生高质量空气的良好区域环境,为改善城市整体空气质量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城市中空气质量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城市森林的营造方式和城市森林的区域空气质量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联性,对开展城市森林的设计营造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城市中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域,以及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第一,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城市森林的设置可以完善城市的功能,营造宜人的生存空间,改善空间格局相对单一的规划形式,丰富城市规划的表现方式,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第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森林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以外,还能够提供给居民休闲游憩的场所,提供自然化的社交场所,缓解居民生理和心理的压力。第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因其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完整的生态结构,可以营造城市中具有良好空气质量的局部区域环境,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体空气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森林可以满足广大居民对于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能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假日旅游等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此外,针对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文件要求,林业产业发展要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沙产业等十大绿色富民产业,构建惠民、富民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框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活力。因此,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城市,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发展城市森林,采取措施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积极营造新型的生态环境,缓解城镇化带来的资源压力,增强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成了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协调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注重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快速发展,并且使之步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无论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还是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森林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重城市森林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使城市森林融入城市的整体建设体系中,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环境资源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必要基础,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全面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建设就难以保证,城镇化进程中的其他各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当代的社会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总之,城市森林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城市森林的重要作用,从而把握好城市森林的建设。

(注: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林业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ykjzc201401)

参考文献:

[1]吴澜,吴泽民.欧洲城市森林及城市林业[m].中国城市林业,2008.

[2]刘尧,王晓博,邓炀.从生态学角度谈城市森林自然化和园林生态化[J].山西建筑,2008.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9

关键词:环境质量;调查;评价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企业引进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初具规模。随着近年来该区电子产业的“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相结合,承接电子产业转移的方式从过去的承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向围绕龙头企业聚集产业上下游关联项目的整体性、集群式承接转变”,电子工业园区的建设迫在眉睫。但由于该区域尚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不清楚,对今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出现的环境问题也不了解,由此可见,对电子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发展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己成当务之急。为了完善电子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改善招商引资条件,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对该市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现状监测

2008年4月24日-4月28日,某市环境监测站对某市电子工业园区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一期监测,本次监测时间为连续监测五天。

(1)监测布点

结合某市经济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区周围自然环境和居民区分布情况和常年主导风向wnn,以环境空气敏感点为主,兼顾电子工业园区均匀布点性原则布设点位。本次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2个监测点,具体监测布点见表1。

(2)监测因子

本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因子为S02、n02、tSp。

(3)监测时间及时段

监测进行连续五天采样,每天采样四次,采样时间为07:00~08:00、11:00~12:00、15:00~16:00、19:00~20:00。

(4)监测和分析方法

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中规定的原则和方法执行。

2.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其表达式为[1]:

式中:――i类污染物单因子指数,无量纲;

――i类污染物实测浓度,mg/nm3;

――i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nm3。

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论证其是否满足电子工业园区所在区域功能规划的要求,为项目实施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提供依据。

(2)监测结果统计与分析结论

根据监测数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监测统计评价结果见表2。

3.结论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篇10

关键词:大气环境;大气污染;污染防治;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气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环境带给人们的状况并不乐观,在调查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幸福指数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

一、清醒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我们人类赖以为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99.03%,其余为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占空气总质量的不到1%。干净的空气其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但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会向空气中释放新的物质,造成空气成分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气污染,其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最新的《2015年6月份及上半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5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6月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4.4%,超标天数比例为35.6%,其中轻度污染占21.5%,中度污染占8.8%,重度污染占4.9%,严重污染占0.4%。海口、珠海、舟山和哈尔滨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26个城市达标天数在80%-100%之间,25个城市达标天数在50%-80%之间,19个城市达标天数不足50%,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根本原因。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防治燃煤污染

我国大部分城市当中都会采用煤炭资源作为取暖的方式,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成本低还可以满足人们日常供暖的需要,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现象,就是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因此,先关部门就开始倡导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大量小锅炉的使用,因为小锅炉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是十分彻底,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使得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要提倡用大锅炉集中供热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要尽量开发新能源,使新能源代替煤炭资源进行供热,对原有的供热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锅炉技术进行改进,使得燃烧的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将产生的污染气体转化为助燃材料,加大对一些新兴能源的推广,比如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

2机动车船污染控制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近几年我国的私家车持有量显著上升,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机动车在形势的过程中由于燃烧燃料会产生污染的气体,由于使用量的增加就会给大气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首先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予以保证,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机动车的使用做出相应的规定,可以提倡使用新兴能源来带来代替石油资源,缓解石油资源紧缺的局面,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在汽车上安装相应的装置,该装置可以起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尾气排放的特点,通过相应的转换可以把有害气体转为无害气体再排放到大气当中,实现单双号限行的措施,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的现象,也使得大气污染的现象加以解决,加大对环保车辆的推广力度,可以在满足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对于公务用车的行为要严格规范,减少公车私用的现象,最大限度的确保大气环境的安全。

3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控制

在针对一些废弃、恶臭等大气污染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对其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在对垃圾的处理中,要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减少因垃圾腐坏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4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护措施

首先,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通过改革工艺过程,以无毒或低毒的原料替代毒性大的原料,减少污染物的排出。第二,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第三,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对居住区内饭店、公共浴室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及垃圾箱等可能污染室内外空气的污染源加强管理。第四,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在城市应尽量选择使用低硫和低灰份的燃煤。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水电、地热、风能、海洋能、核电以及太阳能等。第五,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布局。工业建设应多设在小城镇和工矿区;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在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第六,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可调节水循环和“碳-氧”循环,调节城市的小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风沙和灰尘,吸收有害气体。

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强化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提高社会环保意识,使各项社会经济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推广、横幅标语、知识竞赛、定期区域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生态”的理念、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提高环境状况的社会透明度,引导企业和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人人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与周边地区协调配合,定期通报大气质量监控数据,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6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森林和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具有极好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树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尘埃和沙粒随风飘荡,降低了沙尘暴等严重污染空气的恶劣天气的发生。

三、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参与。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环保部门已经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力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只为了眼前的利益,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所以还需要在全社会倡导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大气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