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产业的现状十篇体育产业的现状十篇

体育产业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10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1

[关键词]体育产业奥运经济现状对策

1体育产业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

体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包括3个组成部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经营型的转变过程中,体育事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以体为本,相关产业相应发展。也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过去属于福利、公益型的体育场馆等不再是机关、单位、学校的附属物,而应成为具有社会法人的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以收入、创收来维持体育事业的运转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1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管理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包办,既抑制和阻碍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第三产业的一大主力军。据统计,作为新新产业之一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表现在:一是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每年的递增速度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出一到两倍,投资的企业和商家迅速增加。

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所以这么讲,一是产业发展速度快,每年的递增速度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出一到两倍,一般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投资的企业和商家迅速增加。二是门类比较齐全,包括体育竞赛到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体育服饰设计与制造、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和服务培训、体育场馆开放、体育中介、体育保险、体育新闻媒体和体育网路的出版播放、体育用品博览和展示、体育的发行和公益金的使用等等。三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体育产业。如在制造业方面,我国已经成为运动鞋生产大国。

2.2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消费发展的速度快,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技术培训业等其他相关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成快速增长势头。我国体育部门的自给率占体育事业的60%左右,体育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1%左右。

回首20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走过的艰难路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时候,也不可忽视存在差距问题。

3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策分析

3.1加快普及和推广群众体育的步伐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广泛普及群众体育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体育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普及群众体育,首先就要增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在发达国家,一般国民没人都会选择2~3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主要的健身休闲项目,或者参加体育俱乐部,常年参加体育运动。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产业发展比较好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跑步等,参与人群很多。相反,参与人群少普及差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都不理想,这是一个规律。因此,大力宣传和普及体育运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扩大群众体育的社会基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前提。国家体育总局抓住此次北京2008奥运会举办机会,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旨在通过举办奥运会,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参与意识,扩大奥运会效应,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人口。此举效果显著,掀起了一阵运动热潮。在我们不断努力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

3.2加强、优化体育产业体制

3.2.1加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引导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具备完善的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教完善的产业市场,以及为此而不断扩大的体育产业的消费人口,从而体育产业才能兴旺发达。

3.2.2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考察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要以体育为本,面向大众,培育市场,引导消费。

3.2.3加强体育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配置体育资源;要转变体育场馆模式,立足体育,将体育场馆建设成融休闲、健身和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娱乐中心。

3.3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必要,但仅靠政府也是办不好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方面,应采取在政府支持、扶持或主导下,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思路。为了调动社会参与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和政府可以出让一部分体育资源,由民间体育产业经营者进行经营。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就充分考虑了奥运会后的良性运转问题,吸收了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传统模式改革,对于改变我国体育场地设施长期存在的效益低下、使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的现状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蕴藏在人们、社会中间的巨大活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子就一定会越走越宽。

3.4打造体育产业的民族品牌

发展体育产业很重要的一点,尽力打造中国民族品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为国际体育品牌“打工”的尴尬局面。总理曾说: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品牌就是实力,就是市场;没有品牌,市场认知度就低,市场占有率就上不去。在打造品牌方面,只靠企业一家不行,政府、新闻媒介、行业协会都要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才行。

4结语

体育产业在我国仍然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体育自身的调整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王清芳.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江伟,黄武.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西10所高等院校。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讨论与分析

1.高校体育产业的特征

(1)特有的优势

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有它特有的优势。高校体育的消费对象相对稳定,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观念的改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这些都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校各种场馆设施基本上都有,这就为开发高校体育产业打下硬件基础。

(2)福利体育是主体

几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特力兴办福利体育。但是,长期以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单纯的消费事业,认为福利体育就是免费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否定了体育的商品性,把福利体育搞成免费体育,造成了只投入无产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加重了国家财政经济负担,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认识。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体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福利体育仍然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主体。

(3)商业体育是辅助形式

有些学校已满足于仅仅开展福利体育,他们开办体育公司或门市部,在体育商业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商业体育的特点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体育商品的经营,盈利是其目的所在。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体育商品化、市场化,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商业体育在高校中进行了一点浅浅的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现阶段只能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种辅助形式。

2.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1)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江西高校的经费都很紧张,像以前以“等、靠、要”为主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以多种形式的福利和商业体育上开发筹集资金,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已是必走之路。从教师奖励资金的主要来源看,学校奖金和课时费各占55%,这反映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在体育产业上开发不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浅层次的福利体育开展较好

以游泳池收入和场馆开放或出租的收入为主的学校各占70%和5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在利用现有场馆进行体育产业开发是成功的。而体育服装、体育健美、健身等体育项目培训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教师创收还做得不够。

(3)商业体育基本上没有开发

以其他创收主要形式的学校有3所,占15%,开办体育公司和门市部的学校共5所,占25%,而利用场、馆、池开放创收的学校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各占70%和55%),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主要以福利体育为主,而商业体育的潜力基本上没有开发。体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往往带来极大的商业利润。

(4)场馆设施有待加强

场馆设施是目前高校开发福利体育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尤其是体育馆。各校场馆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有,然而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比如,还有近30%的学校没有体育馆,许多福利体育的项目就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这些学校的体育产业。只有更好地利用场馆,发挥其综合效益,才能更好地作用于教学。

三、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产业在福利体育方面或多或少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商业体育方面,只有部分学校做了一点尝试,基本上属于空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有些学校场馆的设施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到了体育产业的开发。各校在按有关文件争取兴建新场馆时,应充分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3

1、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较成熟

随着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80年代初期起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布,90年代中后期,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在我国迅速成长,目前已初步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西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虽比发达地区相比较晚,但相对其他体育市场发展较成熟。

2、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缓慢

从市场学的角度看,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尤其是与商业化运作相适应的新赛制(如俱乐部联赛、巡回赛、分站赛、大奖赛等)的实施,实现了竞赛表演市场的细分,为培育各类运动项目的竞赛表演市场提供了可能。但江西除了拥有一支中甲足球队南昌八一队之外,没有其他体育项目职业协会。各种商业化赛事少之又少。

3、体育用品市场开发匮乏近年来,随着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持续活跃,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与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在产品品种、质量、价格和销售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一批代表中国体育用品业整体水平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脱颖而出。但江西还没有育用品名牌企业。

4、体育中介市场有待开发

随着部分项目职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纷纷涉足中国竞赛市场,开展商业赛事的推广和营销工作。体育中介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市场在我国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江西体育中介市场处于有待开发阶段。

二、江西体育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1、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体育产业发展思想不够开放,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性的理论体系,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这些都将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2、缺乏体育产业管理的一流专业人才,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紧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地物机构,这也是江西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

4、江西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江西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作用。

三、江西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江西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江西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体育产业。经营者在监督体制下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实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行政干预。政府应采取有偿资助、联办、共享等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江西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积极探寻适应江西发展的产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的培训与培养等。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证、研究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江西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体育经济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重视对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有突出贡献者要在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社会上给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注重人才流动,优化配置。要积极吸收体育圈外的人士加盟,借助外脑,使体育教育产业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4、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植力度。任何一个产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必须靠国家政府扶植。体育产业属于准公共产业,而且是新兴产业,它具有一定的外部经济性,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今后江西政府应在提供信贷、税收、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帮助。

5、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江西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江西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江西体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1、江西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应从江西的实情出发,找到既符合实情又遵循惯例的,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尊重体育规律的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4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对济南重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分析了济南市体育设施方面强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济南市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对应的对策。分析发现:现阶段济南高校体育产业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以促进济南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济南体育产业影响因素对策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第一次运用三次产业分类,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体育界、经济界开始出现“体育产业”的提法。在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原则》正式出台,进一步就体育事业的产业化问题取得共识,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体育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我国体育事业加快了改革步伐,体育市场正在形成,体育产业化在体育的部分领域中得到认可,尤以人才市场走在前面。然而,高校体育因其目标性与公益性的限制,对它能否实行产业化,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尚未达成共识。有鉴于此,本文试就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济南市四大高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体育学院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产业学和高校场馆利用的文献,有关高校体育产业、高校场馆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专著,并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并整理分析出各种资料进行研究,为论文的研究开阔了思路丰富了研究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访谈法

拟定访谈纲要,先后走访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个高校体育场馆负责人及管理工作人员,就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现状、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访问。访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济南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业、体育科技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设计业、体育营销业、体育表演业等。

(二)济南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市场意识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

2.高校产业化形式单一、对潜在资源缺乏开发

虽然很多学校也开始体育产业化,但是产业化的形式很单一,很多仅限于对学校部分场馆和场地的出租。对高校体育潜在的人力资源、培训业、指导业的开发微乎其微,这大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学校体育场地的设置也不尽合理,部分场地严重不足,大大限制了人们的兴趣选择,而有些场地除了上课利用之外却无人问津,使得很大面积的场地处于闲置状态。

3.资金不足,缺乏快速发展的后劲

我国高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大多靠政府拨款建设、维修,资金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校体育资源尤为紧张,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制约济南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消费主体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是少部分高校体育场所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经营产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

3.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够从萌芽走向壮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的高校,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指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产业化为方向,改革高校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入市场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为高校体育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开辟了道路,党的政策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保障,真可谓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改革与探索,高校体育实行产业化,走向市场经济必将有广阔的前景。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高对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和开发其潜在的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对策

1.改革高校体育经费专靠政府拨款单一形式,增加经费来源渠道。要千方百计创造环境与条件吸引社会投入、学生和家庭投入、企业投入、外资投入,扩大经费来源,增加经费即增强了高校体育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2.充分利用现有场馆与器材,提供有偿服务,同时开发新的体育服务项目,如开展体育保健医疗、残疾康复,专设体育技术辅导站,或生产与营销体育用品,或为市场提供体育科技成果、信息与咨询等,均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高校要开放观念,逐步完善高校体育产业化理论。各级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化学习,开放观念,充分认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特殊功能,积极制定高校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周晓刚.从国外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前景[J].经济师.2002(5):264.

[2]史兵,王明献.陕西体育产业发展体制与观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7.

[3]周明华.市场经济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3.10(4):15-17.

[4]曾明,郭层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

[5]蓝荣,等.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5).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5

[关键词]体育产业贵州体育民族

近10年来,贵州省凭借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开发优势,体育旅游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体育旅游在该省起步较低,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两河流域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开发体育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

1.“多彩贵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多民族省份的象征,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古朴多彩、气候宜人,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已形成了以林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30余家3星级宾馆,14个部级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省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良好的交通体系是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贵州已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游客乘坐任何一地的旅游专线车,一般在3小时左右,就能方便地到达各地区较大景点。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完善的旅游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休闲健身旅游蓬勃兴起

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启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多彩贵州”,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2008年5月1日至5日调查显示,36%的家庭外出旅游,在其旅游的人群中,44%参与了休闲娱乐游。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贵州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业,如红枫湖健身游(游泳)、佛教名山朝拜游(登山)、侏罗纪公园探秘游(健身走)、有惊无险漂流游(漂流)、瀑布溶洞风光游(划船)、黔西南森林氧吧,以及以民族命名的乡村游等等,这些主题鲜明的健身娱乐场所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交通、内容、消费档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节假日均是爆满。

4.现代旅游项目成时尚,民族传统项目显倪端

近几年,贵州各地市先后组织和开发了很多尝试刺激类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旅游、汽车自助游、攀岩、登山。由于这类体育旅游极具挑战性,参与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国际定向越野赛、汽车拉力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等。2008年所举办的屈原龙舟赛影响国内外,大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的采月亮等民族项目健身娱乐和观赏价值极高,遵义市赤水河独竹漂将在2011年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

二、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文化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不强,文化意思淡薄。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把体育仅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调控机制

目前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还不多,我国体育产业某些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经济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界定不明,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经济落后的贵州更较突出。

3.体育旅游在资源配制不足,利用不充分

目前,贵州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体育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易产生重复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用。使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4.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在相关产业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贵州民族地区体育用品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服饰为主,没有形成作坊式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5.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和经营人才缺乏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该地区经营体育旅游的社团不少,但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集团几乎没有,在所开设的体育旅游线路中,绝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产品竞争力较弱;一般性健身活动不少,但能够定期举办的健身游却很少;名山、名水、名园不少,但有影响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直接影响长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中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现阶段,还需要各级政府在产业的政策、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全面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逐步改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林立、各自为政的现状,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2.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从整体上对贵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立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专题产品,用规划来促进和保证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尽量减少体育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3.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人为基础,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机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团化运作,促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区域发展;创新运作模式;北京

[中图分类号]G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51-03

北京市目前有七大体育产业集聚区,分别为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处网络体育集聚区、大兴极限运动集聚区。它们已成为北京体育产业的七大明珠。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群。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能够形成强劲的、持续的、拥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现阶段,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并进行管理。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园区建设,目前尚且存在资源利用尚不充分、效能整合尚不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发展尚不协调等现象。

1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

1.1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类型

国内外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都具有集群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产业集聚是产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相互关联(互补或竞争)的企业与机构,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直至最终用户)、支持产业体系、具有灵活性和专业化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第三意大利”、德国鲁尔工业区、印度提若普尔针织产业区、浙江大唐袜业产业区等;也大量出现在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等。

布鲁斯科(Brusc,1990)按政府干预程度大小,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没有政府干预和有相当程度政府干预两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市场主导型(自发形成)、政府扶持型(自发和人为共同促成)和计划型(人为促成)三种。

1.2产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

(1)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按照马歇尔(marshall,1890)的观点,企业之所以在产业区内集聚,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外部规模经济能够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工业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市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和方便顾客等。

(2)20世纪30年代,埃德加•m.胡佛(Hoover)在论证了不同产业区位结构之后,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胡佛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集聚规模太小的话,则达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业太多、集聚规模过大的话,则集聚区的效应反而下降。

1.3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诱因

(1)区位和空间因子。在大城市近郊地带或中小城市(镇),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市场成熟,资金密集,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那里,能够共享辅助和公共设施,能比较容易获得弹性的劳动力。

(2)社会文化因子。区域内的企业家具有较为接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区域内行为主体共同创造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行为模式,从而更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当然,大部分知识是属于经验性的。于是,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

(3)产业组织和经济因子。产业集聚区内的前向、后向、侧向产业联系紧密,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换。企业之间的关系,表征为动态的合作和竞争关系。鉴于此,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对新的市场信号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而能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4)组织支撑结构因子。专业化的企业同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府等形成一种网络,共同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2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2.1发展现状

北京市借助筹办奥运会的良机,建立了一批高标准体育运动场馆,功能齐全,附加设施完备,配套产业布局合理,延伸作业良好,为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崇文区龙潭湖区域的发展要求,原崇文区制定了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两中心、两基地的基本格局,同时还建设三个重点景观包括体育星光大道轴线景观、三湖连通人造景观、恢复左安门古城景观。现阶段园区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已完成的是体育商务交流中心用地拆迁和园区内五条基础道路建设,园区所规划的“两中心两基地”以及其内部的九大分区除体育文化活动区有部分建设外其余各区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还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功能区相对独立缺乏效能整合、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等现象。

2.2政府主体推动模式

从北京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和当前发展模式看,产业集聚区大都是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推动的。

政府为主体推动集聚区发展,由此形成了集聚区的一般发展模式: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从规划设计、招标建设、综合管理到招商引资等全过程都是由政府一手包揽进行的,绝大多数集聚区处于政府引导、行政推动、党政部门操作、企业和投资者响应的状况,政府在集聚区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包大揽,全过程参与,充当了全能型运动员和发展主体的角色。

2.3政府主体推动模式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推动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政府的主体推动、支持和干预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过于依赖地方政府,缺乏自主发展能力,在政府支持乏力或规划出现失误时,集聚区发展可能停滞或者衰落;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区内产业缺乏特色,企业间缺乏联系分工,区内专业化生产也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区域协调发展、利益分配、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矛盾,使地方经济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集聚区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很难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态势和机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从主观上来讲,各级政府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明晰认识,过分强调地方利益,急功近利思想泛滥,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盛行。

客观上讲,一是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官员设立集聚区。在当前现有干部任期考核体系中,地方政府过分看重GDp、引资额等“数字”指标。对于短期政绩的追求,构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兴办集聚区的动机。同时,我国现在对干部考核偏重以引资量、经济总量等为指标,考核标准单一,激励制度被扭曲。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效能。地方政府官员将集聚区建设作为自己任期内的一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热衷于搞一些“新题材”、“大手笔”,最终表现在一味扩张用地上做文章。

二是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导致了地方政府争相设立产业园区。现行财税体制是分税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在地方分成收入中,地方政府往往规定,谁引来资金,谁享受税收。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把发展经济当做第一要务,在这个体制下,地方政府纷纷设立产业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以取得项目投产后的税收,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在地区利益的驱动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尽可能地扩大开发区面积,大面积囤积土地,希望通过商业房地产开发,获取较高的收益,来弥补工业用地的亏空。这也助推了政府乐意作为推动产业园区发展主体。

3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重构

3.1地方政府角色的定位

政府为主体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提升。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这种以政府为主体集聚区发展模式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和影响日益明显与突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依赖于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市场的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要求政府成为一个亲市场的政府,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应认真及时地总结在推动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3.2政府角色转变途径

首先应在集聚园区内部转变政府管理和运作方式。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不断加强其园区内部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其次在集聚园区外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和政府调控。地方政府对园区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加强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园区的配套服务体系。从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的内部和外部途径进行政府角色的转型,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促进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3.3创新运作模式

一是创新集聚园区公共资源的开发与治理方式。集聚园区治理的对象包括自然垄断型的公共资源,由政府出面提供带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公共工程、公共服务和公共产业。这类公共资源的特性表明,引进市场机制,实现企业化经营并由此创新产生的多元化的园区开发与治理方式,从而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绩效和公共资源的生产和供应效率。

公共资源的开发与集聚园区治理可采纳股份融资、成片开发、Bot、公共服务合同承包和合作开发的产业链创新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以企业、社会投入为主。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的向园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以推动体育产业园区的开发(包括体育集聚区的旅游)。

二是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把集聚园区的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出来。逐步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运行,提高效率。可以建立专门的国有体育集聚区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负责集聚区的建设、运营和服务而使政府与集聚园区运行机构的关系转变为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实行政府授权管理,可采取特殊法人的治理结构。政府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来约束运行管理机构,对园区进行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干预其经营。

3.4强化集聚园区政府服务

一是硬环境建设是推动开放、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在集聚园区发展中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在体育集聚园区规划设计上应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因规划不当导致发展空间受限、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后果,为园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教育、医疗、住宿、治安等社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园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硬”环境,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的纵深空间。

二是注重体育集聚园区“软”环境建设与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中除物质技术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都属于软环境的范畴。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使园区不仅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水电等硬环境方面拥有优势,而且也具有制度、科技、服务、人才和诚信等软环境优势,具备产业生长、发育、成长、壮大的最佳环境,保证园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提高为产业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

4结论

4.1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成因包括区位和空间因子、社会文化因子、产业组织和经济方面的因子、组织支撑结构因子。

4.2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大都是地方政府为主体推动的

但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明晰认识,而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导致地方政府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效能。

4.3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应重构

应对地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应在园区内部转变政府管理和运作方式,在园区外部,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和政府调控;应创新园区运作模式,引入公司制,理清管委会和公司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逐步将体育集聚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强化集聚园区政府服务,注重园区“软”环境与“硬”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威.基于区域增长极理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2-16.

[2]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1,18(6):14-20.

[3]林致诚.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不足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5-19.

[4]马辉,刘金早,钟金童,等.政府主管部门在体育产业中的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21-23.

[5]刘兵,董春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48-54.

[6]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6-10.

[7]刘春芝,陈英才,卢江.体育产业的投资主体与治理模式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2):100-110.

[8]张瑞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2):21-23.

[9]何蕾,刘锡洋.南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125-126.

[10]孙熠.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学动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1,(4):127-128.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崛起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事物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希望对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休闲体育产业是指体彩、体育器材、体育竞技表演等一类围绕休闲体育运动的新兴产业,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普及推广,休闲体育产业也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我国现阶段GDp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落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是由政府来监管和指导的,具有浓厚的社会公益色彩,这与体育产业的自然发展规律相悖。此外,体育部门没有很好地正视民众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物质及精神诉求,使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相脱离,打乱了其正常发展秩序。

(二)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中仅有个别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如竞技表演业、体彩业等,而其他一些行业如体育传媒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健身业等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只有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有效的发展,打造健康、稳定的产业格局,才能促进自身产业市场的不断繁荣。

(三)缺乏专业的体育商务人才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了一些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且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休闲体育服务及礼仪的相关培训,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方面提供了人才支持。然而从总体上来说,相关教育及培训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过少,且我国正处于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初期摸索阶段,缺乏科学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相关管理及经营人员的素质和经验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现今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

(四)产品缺乏创新

就全球范围体育用品的供给来看,我国属于体育用品产业大国,然而相关产业存在产品模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特点,距离实现体育用品产业强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我国生产的主要是运动装、自行车等缺乏科技含量的大路产品;另一方面,我国的休闲体育用品尚未在国际范围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效应,在知名品牌方面比较匮乏。

二、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

相关体育管理机构要一改国办体育的旧理念,弱化政府在体育休闲产业方面的操控地位,将国家体育职能由原来的绝对控制转变为引导、规范和支持。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休闲体育产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为各级休闲体育机构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办休闲体育组织及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其次,国家要加强休闲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对相关行业采取税务扶持,同时加强公共休闲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建设,以满足民众对休闲体育运动的需求。最后,国家可以建立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管理中心,加强相关产业的理论研究,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路径指引。

(二)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加快发展核心类产业类型,加强对体育传媒、体育服务等休闲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对休闲体育健身等重要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以核心产业为基础、重要产业奋力追赶的产业格局。其次要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中介服务业,促进休闲体育劳务市场的形成,为休闲体育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支持。最后,国家应将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划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范畴之内,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化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三)加强人才培养

现阶段休闲体育产业在研究型及管理型等方面的人才特别匮乏,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产业的专业课程,同时在一些重点院校设立体育竞技方面的本科学位。其次,各高校应加强与国外休闲体育机构的沟通交流,聘请国外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学水平。最后,社会上的一些休闲体育机构和组织协会也应该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员工实施岗前培训以及在岗员工定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休闲体育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营建创新氛围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休闲体育产业而言,产品的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在休闲体育用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需要相关企业不断加强对产品创新的投入,逐渐丰富产品内涵,创造出更多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和打动消费者,进一步拓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消费环境。休闲体育产业的相关企业应摆脱过去以代工生产为主的产品制造模式,加强对健身器材等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体育用品的研发,主动挖掘不同年龄及阶层的潜在消费者,针对性地提供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高端体育用品,创立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三、总结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休闲体育产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国家和相关产业机构不断加强研究,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营造创新氛围等手段,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森.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核心理念与政策选择研究[J].体育科研.2013(5).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8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对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议。

为了全面了解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与烟台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关系。本文作了调查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烟台市体育产业开发和体育市场的发展,优化烟台市的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发放含有98项问题的问卷1000份进行调查,回收890份,回收率89%。对部分城镇居民和体育干部及部分接受问卷的专家进行了专访。

1.2罗逻方法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有问题进行研究。

1.3数理统计法统计和整理了所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全部数据都通过microsoftVisualFoxpro5.0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基本情况:体育人口是决定一个地区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本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重要指标。1998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了我国体育人口为35.6%,并将体育人口定义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质具有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负荷强度者。在调查中发现,890人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有332人,占37.33%;每次锻炼时间达30分钟以上者的有340人,占38.21%;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负荷的有374人,占42.01%;同时满足3项要求的人共有315人,占35.39%。依此推算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基本与全国持平,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体育人口与经济收入不相符。

2.2烟台市城市居民体育人口学历、职业和年龄分布情况: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人口中学历排序为:专科、本科、中专、高中、初中、小学、研究生。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中,按职业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排序为:学生、知识分子、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人员。他们所占的比率分别为42.35%、20.46%、16.52%、13.82%、6.85%。

按年龄统计,体育人口中18~25岁的青年人和6o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率较大,为76.6%,其它仅为23.4%。这可能与职业、时间、精力有关。

按性别统计,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

2.3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从回收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烟台市城镇居民所接受。在加强体育进社区的管理后,体育健身在社区逐渐热了起来,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体育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渐引申到“终身体育”这一认识上。在问卷中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觉参加体育健身、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已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这将预示着,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2.4烟台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决定这个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烟台市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12.9个百分点,而体育产业总值却增长了63.1个百分点,年人均体育消费增长了23.8个百分点。体育产业和年人均体育消费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前两项,说明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育消费意识在增强。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年人均体育消费增长也将越来越快,这必将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5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们利用体育产品的使用价值或劳务来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消费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烟台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01年烟台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了45.1%,消费在100~300元的占了34.8%,300元以上的仅占11.3%。大部分居民都反映年家庭体育消费在逐年增加。体育消费作为新兴的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它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经营性体育场馆消费情况及居民的承受能力的调查,情况也很不理想。这一年中到经营性体育场馆消费,包括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及其它消费的人占了38.7%。普通收入的居民家庭很少自己买票观看比赛或参加健身、娱乐等活动。城镇居民家庭对门票的承受能力的调查情况见表(3)。调查中发现67.7%的家庭承受能力在20元以下,50元以上的仅占9.1%。但门票过低经营者无利可图,门票过高没人去买,最好在20元以下。这对居民的承受能力较为适宜。

调查中发现一般性运动器材(如: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球类、哑铃等)进入家庭的比率较高占了61.6%,无运动器材的占了27.5%,拥有高档运动器材(如:健身器、跳床、球台等)的仅占10.9%,并且数量较小,品种也较单调。许多家庭认为,购买体育器材是一种高消费,没有必要。这说明居民对体育消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势必给家庭健身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当人们提高了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后,其市场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从表(4)中可以看出,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有一半以上是用来购买运动服装和体育,用于体育健身、精神消费的所占比重较小,这意味着体育产业市场有待加强和开发。

在目前的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远大于体育劳务消费。其中体育实物消费达62.2%左右。这其中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体育传统、体育社会文化程度等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

2.6烟台市体育产业的现状:通过表(1)我们可以算出2000年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42个百分点,2001年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61个百分点,20oo年体育人均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37个百分点,2001年体育人均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51个百分点,这与国内其它经济发展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表(5)是国内几个城市人均体育支出情况,烟台市与国内其它经济发展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烟台市体育产业结构情况看表(6),烟台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小,并且品种单调,很多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体育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大部分是体育专业的人士。由于人才链的封闭,其他领域的人才很难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传统计划体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是体育产业结构单调、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数量,大多集中在青年和老年人这个年龄段,中间年龄段人数较小。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中间年龄段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3.1.2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仍然以实物为主,虽然居民体育意识有一定提高,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且内容单一,需要引导。

3.1.3体育产业市场刚刚起步,还处于较低阶段。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体育服务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3.2建议

3.2.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这一系统工程,在政策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中青年、中老年及高学历、低学历人口的宣传,使他们能更多的参与健身活动和体育消费。体育场馆应全方位向大众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体育锻炼;为基层比赛提供场地服务,努力开拓适合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及家庭参加体育活动与消费。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9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集群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及调查资料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体育产业的现状篇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早已走入了千家万户。而现在的旅游则要求有更多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冰雪体育旅游则很好地结合了两者。冰雪体育旅游是我国少数地区特有的资源,而长春恰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一、冰雪体育旅游的定义

冰雪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他是结合旅游和体育,借助冰雪展开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也可以认为冰雪体育旅游是旅游者为满足自身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凭借各种体育器材充分发挥冬季体育运动的功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放松的一种旅游项目。

二、长春市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

长春是国内最早开展冰雪旅游的城市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现有一大批滑雪场、雪道、冰雪娱乐设备、相关设施与之相配套,旅游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滑雪旅游为主,滑冰旅游为辅的冰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从1998年开始,长春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净月潭冰雪旅游节,内容包括冰雪旅游、冰雪经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和冰雪艺术这五个板块。在此冰雪旅游基础上,长春现有长春市五环体育馆、长春市速滑馆、长春市富奥冰球馆、长春市训练基地,提供专业冰雪体育赛事及训练。群众性娱乐场有长春市格林梦水乡的“雪莲花滑冰场”、长春南湖滑冰场、长春双阳湖滑冰场、长春净月潭滑冰场等等。有11个滑雪场集中在长春市。

三、长春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长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并凭借自己的区位优势、环境,努力打造自己独特的旅游冰雪节庆。十五届冰雪旅游节,长春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8000万人次,合同利用资金超过12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740亿元。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受到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4月,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2008年10月,长春市政府将莲花山地区列入“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2009年,与长东北区一道列入国家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范围,享有先行先试等优惠政策。

长春莲花山滑雪场将滑雪和温泉相结合,吸引大批滑雪爱好者。在享受滑雪的速度与激情之后,又可以享受温泉的全身放松,成为现在时尚休闲旅游的新风尚。

四、长春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长春拥有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两个。长春五环体育馆等部分滑冰馆相对比较完善,其他滑冰馆开发规划较差。这些年来,开始纷纷兴建各种冰雪娱乐设施,但缺乏统一的长期规划,多数是低水平、低标准的重复建设。黑龙江已形成了著名的冰雪体育旅游,如海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都有新的创新、不同的欣赏点。

(二)项目单一,相关设施不配套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不能只认为就是滑冰和滑雪,还应包括雪地摩托、雪上赛马、冰滑梯、狗拉爬犁、冰上保龄球等传统大众所熟知的冰雪体育项目。另外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纪念品、商务和文化活动,及互联网络、医疗、安全等,都应相配套。

(三)发展矛盾,经营管理滞后

滑雪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管理人才匮乏,滑雪经营相对滞后,且宣传力度不够。在冰雪旅游旺季,接待能力有限。由于滑雪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如果讲解和辅导不到位,会使一部分人受伤,对滑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滑雪辅导者素质差、水平低、影响滑雪者学习效果。滑雪设备明显不足,旅游者乘索道等候时间过长,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五、长春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管理,规划整体布局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战略,实现科学、规范、有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大,营造优良环境,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上下齐动,联合开发,在产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面下大力气,形成吉林省长春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冰雪体育旅游在长春市,从业人员对其缺乏管理经验,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够。长春冰雪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聘用具有高水平专业人员来经营和管理,这样才能使经济增幅明显提高。热情周到的服务,专业认真的指导,舒适的环境,都将成为旅游者前来的动因,都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扩大宣传、开拓市场、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

就冰雪资源本身而言,各地或各国间差异不大,但各地的民族文化及饮食、娱乐却大相径庭。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展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长春市要借鉴冰雪大国经验,将冰雪体育旅游与自然景观游览、名胜古迹观赏、地方民俗风情活动及温泉洗浴、美容、按摩、美食、购物等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对长春市冰雪产业进行大力宣传。大力开发国内外市场,培育青少年参与意识,构建多层次的市场格局,用多种语言建立“长春市冰雪体育旅游网站”宣传特色产品。利用名人效应,聘请大众耳熟能详的长春名人为家乡冰雪做宣传,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激起其冰雪旅游欲望。

(四)发展度假型冰雪体育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