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考改革的利与弊十篇高考改革的利与弊十篇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47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舞弊客观预防

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正侵蚀着圣洁的大学校园,考试舞弊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所为,但影响很坏,不但影响到考试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管理,而且影响到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更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广大高教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然而,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客观预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提供参考。

1.客观预防的必要性

为了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各高校和学者们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和实行了各种对策和措施。就对策和措施而言,归纳起来,有二类:一类是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加大处罚力度等,使大学生主观上不想、不愿、不敢舞弊;另一类则是通过改革考试方式和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在客观上阻止或使学生的舞弊目的不能达到。总体看来,这些对策和措施效果显著,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有些高校甚至泛滥。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本专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式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偌大的群体中总有少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考试难以过关便铤而走险――舞弊。对这部分学生,各种试图让他们主观放弃舞弊的思想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而许多高校对从客观上预防学生舞弊又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总有少数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种客观现实,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客观预防。

2.客观预防的对策

2.1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课程综述、专题讨论等多种等形式。还可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如到课、发言、讨论、作业等所占比例。改变过去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考试方式,一方面,由于有些考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由学生本人多次或连续性地亲身现场表现,使代考等舞弊的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成功,即使某次舞弊了对最后成绩的影响也不显著;而有些考核方式则使抄袭、夹带、传递和换卷等舞弊方式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公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必须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

2.2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要以科学命题为切入点,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减少知识再现性试题的比例,即多出活题,少出“死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更多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理论临时发挥或现场表现,不便或不可能舞弊。事实上,考试方法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与专题讨论等,其内容本身就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至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核,以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要求命题老师命题时精心设计;即使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采用aB卷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在aB卷中改变相同题目出现的次序,并按“田”形安排座位,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

2.3开考前将舞弊阻止在萌芽中

开考前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对于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往往事半功倍。如,考试前采取检查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最好要求同时携带其中二证或三证)等措施验明学生身份,可以预防代考现象的发生;按照一定规律和要求排座位,可以减少事前预谋的抄袭或夹带;清理或集中存放教材、复印资料、手机、计算器、电子词典、无线耳机等物品,可以减少夹带、抄袭和电子舞弊。这些措施可以捣碎舞弊温床,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

2.4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

考试过程是舞弊发生的主要时段,因而监考和巡视是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把监考巡视关。首先,广大的监考人员要认识到,对个别违纪学生的姑息、迁就甚至纵容,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更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不公平,对学生和教育事业都是不负责任的,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考工作,进而在监考过程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对而导致舞弊的予以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分,以保证监考质量,也从侧面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最后,要实行教务处、督导员和院系多重巡视机制,巡视员要对监考人员是否及时到位、是否严格履行监考职责,以及学生是否遵守考试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并警醒监考人员、威慑有舞弊打算的学生。但巡视频次不宜过多、动静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考试的正常发挥。

总之,我们要正视总有少数大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个客观现实。如果对学生舞弊的客观预防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只有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考前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和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等客观预防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

参考文献:

[1]范玉辉,周先进.加强考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高考制度;多元智能理论;改革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但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当高考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时候,它对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它试图通过自我变革来顺应社会需求时,却让基础教育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不惜背离教育规律来顺应高考制度。形象地说,高考制度将应试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浓烟,又熄灭了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高考具有片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相对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对知识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对高考所考查的知识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2.是我国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所考查的内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学,左右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起到了束缚及压抑作用。

3.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对高考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从高考改革进程来看,它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却并没有因而得到相应的增加。尽管高考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动因却很少来自于教育内部,高考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当:

1.参与高考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加强高考改革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一线教师有更多切身的教学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学生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革必须倾听他们的心声。

2.变革考核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呼唤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高考成绩只能是决定性因素中的一项,平时的成绩、表现,学校或教师的推荐意见等都应该加入进来作为考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改革考试与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并给予考生一定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有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远远不够的)、有权自主组织考试、有权将高考时间与其他高校的时间相互错开。“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学生也应该有根据成绩和需要选择学校的权力。

4.完善特长生考试制度。由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高考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特长生招生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和高校对特长培养的重视程度。

5.改进分数统计与解释的方法。学生在培养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智力时所花费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原始分数相加的分数统计方式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分值同为5分的题,考生a做一个高难度的数学代数题与考生B做一道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简单地算总分就无法体现公平。统计出考生总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这样的方法也许更科学。

6.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目前我国固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有五、六次的高考,但是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未尝不可。从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实施,需要赋予其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配合,参与招生,还需要让考生及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制定都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不同地区社会的总体稳定。在实践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总结经验,灵活把握。我们的社会是极其现实的,它对人才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务实。哪一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了。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控制策略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理论的基本假设,人较之委托人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无法有效地观测和监督人行为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存在事后机会主义的倾向。而为了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运行的交易成本,委托人要求人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委托人考核人经营业绩,履行薪酬契约的核心指标。而为了掩盖自身的寻租行为,谋取个人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纵观我国出版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皆属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层次变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抑制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滥用和流失,将是决定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政绩考核动机

出版类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这特殊的产权制度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大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委派,管理层是在享有一定政治级别的前提下,承担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因而,作为衡量人经营能力的公司业绩,不仅与管理层货币薪酬的“显性激励”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管理层政治升迁的“隐性激励”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官本位思想以及现有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加看重个人的政治升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考量会更加侧重于对其政治升迁的影响。为了实现政治升迁的目标或者维持现有的政治级别,在业绩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二)资产侵占动机

资产侵占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其手段主要包括:贪污收入款项;盗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等。资产侵占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资产侵占的动机主要源自于其个人的财务压力。具体来说,这些财务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履职期间会享有较为丰厚的职位福利,如:免费的公车和住宅使用权以及一定额度的工作接待费用的报销权。这部分职务福利会使得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拥有较高的生活标准,在非工作时间以及退休离职之后,为了维持这种较高的生活标准就会给来沉重的金钱压力。另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身处的社会圈子,会给其接触一些不良癖好的提供便利机会,主要包括:包养情妇、巨额和吸食等。而一旦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沾染了包养情妇、巨额以及吸食等不良生活癖好之后,就会对这些不良癖好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需要大量的非法收入来不断维持这些不良的生活癖好。

(三)筹集资金动机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5年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企业的价值判断交还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进行自身的投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换言之,在实施注册制之后,由于证券监管机构仅对股票发行公司做形式审查,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将大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企业供给量,在资金池一定的前提下,所有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筹集压力。具体而言,在互联网经济以及电子化消费习惯的冲击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运营模式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需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而在此过程中,出版类上市公司会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募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战略性资金,而一旦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出版类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出于外部资金的竞争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存压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将存在着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通过虚假的财务信息,筹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四)规避St监管动机

201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完善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退市力度不断强化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类上市公司存在着被资本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即存在着退市的风险。而在企业退市之前,根据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被处以相应的St预警处理,而一旦St预警处理得以实施,企业的外部形象将面临巨大冲击,企业的发展潜力将受到巨大质疑,企业的品牌商誉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会进一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融资行为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这种由于被St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下,会进步提高企业退市的可能性。因此,出于对St负面因素的考虑,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通过对企业利润和资产状况的人为操纵,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从而规避监管部门的St预警处理。

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控制策略

(一)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

与出版类上市公司相对应的审计制度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市场机制之一。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已作出了基本的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比较模糊,法律条款之间冲突较多,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与公司管理层进行合谋,共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需要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合谋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重组,通过合并重组的路径减少事务所的恶性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进一步,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需要打破现有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审计机关从政府部门中抽离出来,构建独立的政府审计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引发的监管独立性的缺失,从而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

由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可说是一种具有高度隐秘性的犯罪行为,不通过相关当事人的揭发检举,不易被外界所知晓。而在审计师素质和审计经费无法满足充分审计的前提下,审计机构就无法有效的侦破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因此,构建相应的揭发检举制度可以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有效的威慑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而从目前我国所构建的检举制度来看,揭发检举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奖励金额偏低、奖励范围过小、奖励兑现时间较长、奖励程序繁琐、奖励过程容易泄密、检举人保护措施缺失等。因此,为了提高揭发检举制度对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抑制效果,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揭发检举制度。首先,需要提高奖励金额的额度,激发检举人揭露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其次,建立检举人保护制度,对于实名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予特别规范,防止相关信息的泄露。进一步,简化相关奖励程序,缩短奖励兑现的时间。

(三)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

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收益主要包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贪污受贿所得。其中,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企业能够事前控制的部分,金额也基本确定,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而贪污受贿所得具有突发偶然性,又由于舞弊手段的隐蔽性,企业对这部分舞弊收益进行控制则较为困难。因此,本文提出建立高管廉政制度,将舞弊收益部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作为控制对象,通过延长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舞弊收益的发生期,以此降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具体措施如下:年度奖金方面,出版类上市公司可以建立高管廉政账户,在颁发年度奖金之前,要求公司管理层将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按一定比例(5%或者10%)存入到廉政账户。年度奖金颁发之后,首先需要将其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年度奖金、以前年度的基本工资以及相应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期权方面,从激励计划实施到行权这段期间,管理层需要将年度奖金按一定比例存入到廉政账户,且在股票期权行权之后,通过激励计划所获取的收益同样需要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行权收益、年度奖金以及相应的银行利息。通过廉政账户制度,管理层存入到廉政账户的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以及行权收益可以视为其诚实努力工作的保证金。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决策时,管理层就会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舞弊成本之中,从而有效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四、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行业下的出版类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借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对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的效率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在考虑现有制度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本文对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即:政绩考核动机、资产侵占动机、筹集资金动机和规避St监管动机。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和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希望通过制度层面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在保证出版类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兼谈我国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J].审计研究,2006,(6).

[2]王兵,尤广辉,宋戈.审计师声誉机制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影响考试作弊的内因、外因及考试管理工作的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入手,探讨了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方法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意见。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些学生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不诚信的手段,以期获得超出自己水平的分数。据调查,影响考试作弊的外在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风考纪不严”;在加重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作弊条件有利”;在减少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严抓考风考纪”[1]。考风不正是对刻苦学习、认真答卷、不作弊的学生的一种打击,是对学习不努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更深刻地说是对这些同学的一种贻害,也是对善良家长们的一种极端的伤害。考风不正直接影响学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是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考前、考中及考后三阶段入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

1.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基础

1.1考试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全面、详细、明确的考试管理规定作为依据。

考试管理规定通过明确哪些行为必须遵守,哪些行为必须禁止,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来规范考场纪律,禁止作弊行为,让学生和监考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处理过程的争议。考试管理规定要全面详细,不留漏洞。

1.2做好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是端正考风的关键。

学生是考试作弊的主体,对采取作弊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平时在课堂上、宣传活动中要进行渗入式诚信教育,从内因上杜绝作弊思想的产生。这份工作要尽早做、持续做。只有尽早消除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想法,学生才能安分地去努力学习。如果只在考前临时教育学生,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仍有可能去冒险。另外,要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了解相关规定,知法守法,这样可减少因不了解产生的考场秩序不安定因素。学校也要注重营造“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氛围,如在宣传栏、教室过道、考场周围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海报“一次作弊、终身后悔”,在考试周的大屏幕上及时公示作弊后果、处罚方式,等等,对学生起教育和警诫作用。想铤而走险的学生如果知道有多险,或许就不会冒这个险。

1.3做好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

监考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应在实际工作中选拔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监考队伍,同时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监考人员深刻了解考试管理规定,并让监考人员了解监考流程步骤的各个细节及其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应急事件处理等。

留学生的考试存在与中国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用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来违反考场纪律,如同伴间用母语交谈,以语言障碍为由装不懂考场指令或监考人员的批评教育,以尊重人权为由不断去卫生间,等等,考试迟到、交卷拖拉、不按规定就坐、忘带考试文具等现象也较为多见。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外语水平较高、对留学生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队伍。

2.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关键

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保证。考中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好监考关,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1把好监考关。

监考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要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监考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哪怕很小的事,都不要出错。一百个细节,做好了九十九个,有一个没做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详细全面的监考流程步骤和考试管理规定,并分发到监考人员手里,以免监考人员忽略了某个细节,也便于监考人员及时顺利地制止或处理各类特发事件及违规行为。监考人员需要过好考前通知关,考试座位安排关,考生资格检查关,试卷清点关,考场秩序维持关,等等。

考前通知,如在教室黑板上贴出醒目的告示,告知学生必须禁止的行为;告知考生考试时间,中途不可离开考场,不可携带与考试相关的材料,等等。

做好考试座位安排,往往能事半功倍。监考人员应利用教室的条件,尽量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保持横向和纵向成直线,减少作弊有利条件。把诚信度不高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前排,减少不安定因素。为避免歧视纠纷,可在平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告知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将在考试中被安排在教室前排。

监考人员应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地进行考场巡视,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的监考行为,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震慑作用,同时注意维护舒适的考试环境,避免对学生产生干扰。

2.2通过改革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2.1改革考试内容。大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记背公式、概念的能力,提倡尽量多采取开放式考试,让学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1]。

2.2.2改革考试形式。如,我校一位老师开发了一个考试软件,由软件随机调出题库,这样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想抄也抄不了,只有老老实实复习备考。对于小班上课的课程,完全可以将考试题目作部分更改,相邻座位的学生分发不同类型的试卷,减少作弊的可能,老师改卷子也不会带来太大困难。也可借鉴国外学校的考试方法。澳大利亚有这么一种考试方法,每个课程有两次考试,一次开卷,一次闭卷。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任何材料,包括电脑,考试题目可能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到答案。而闭卷考试,不允许带考试相关材料。最终考试结果是这两种考试成绩的综合,并且成绩不是实际成绩,而是根据排名定出最终成绩。

2.2.3改革成绩系统。对于留学生考试,我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确定最终成绩,即通过增加过程成绩的重要性来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减弱了,作弊收益率随之降低。不过,大部分考试仍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的实际分数来作为最终成绩。是否可以考虑按照排名来定最终成绩呢?因为排名会直接引发学生间的竞争,会减少某些学优生对学困生的作弊无动于衷甚至配合作弊的情况。

2.2.4改革监考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学生开始采用高科技作弊,我们的监考方式仍大都沿用传统模式。我们的监考方式是否也可以加进高科技成分?对于手机不能带进考场的规定,虽然屡次强调,但仍有学生不听命令,揣进衣服带到座位。在考场安装信号干扰器,就可轻松解决通讯作弊的问题。监考人员在抓作弊时,需要有确凿证据和考生的承认书,而有些作弊现象难以采集确凿的证据,当事人又坚决否认其作弊行为,这让许多监考人员觉得抓作弊是很麻烦的、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对作弊采取迁就姑息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考场安装摄像机,以利于采集作弊证据?最重要的是,这个铁面无私的机器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制止作弊行为。

3.做好考后管理工作,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考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对于违规现象的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

处理违规行为要遵循考试管理规定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处理违规行为是一项无奈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对作弊行为进行惩罚,才能维护诚信学生的生存空间,制止不正之风的蔓延,所以,不但要及时处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让作弊学生了解其行为的错误性,同时警诫其他学生下次发生此行为发生。如果没有考后再教育,学生会以为考试管理规定不过流于形式吓唬人的东西而已。当同学受到惩罚时,学生会有切身体会,深刻了解到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起到良好的警诫作用。

考试管理工作如同保卫公平与正义的战斗任务,与考试中各种不诚信思想及行为作艰苦斗争。为打赢每一场战斗,管理部门需要从内因、外因入手,对学生作弊现象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改进考核形式、管理方法,从内因消灭不诚信思想,从外因消灭作弊条件,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5

一、如何看待现行体制的“优”与“劣”

客观分析现行体制的优势与劣势,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革除、消弥现行体制中的某些不利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弊端和劣势。只有对现行体制的“优”与“劣”了然于胸,才能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开出对症的处方。

现行体制的“优”“劣”都是客观的。如果它没有优势,我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巨大成就;如果它没有劣势,一些问题就不会积重难返,一些目标就不会久攻不克,大动干戈的改革也就没有必要了。比如反腐倡廉工作,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一直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规范、约束、激励和引导等功能。

其实,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成之初,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党的期间,在接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就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缺点在于使人不敢讲话,必须想些办法来扩大民主,使人有讲话的机会。(杨胜群、陈晋主编:《五十年的回望:中共纪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7页)面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顶层设计,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所谓优势,就是长处、优点、有利的方面;所谓劣势,就是短处、缺点、不利的方面。对现行体制,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要看得深、看得透。否则,改革顶层设计就难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强化针对性。

任一事物的优劣都是与他事物比较而言的,就某一事物本身来说,无所谓优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我国的现行体制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还要对其他体制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优劣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能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历史阶段等,因为往往从这个角度看是优势,换个角度看则可能就是劣势,反之亦然。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体制的考察必须全面,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以偏概全。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近两三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是成功的,但这一体制在常态下未必也能成功。(曾东萍:《改革要务实,更要务虚――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南风窗》2011年第7期)莫为浮云遮望眼。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绝不能犯糊涂。

二、如何看待不同体制的“利”与“弊”

对不同体制的“利”与“弊”进行正确比较,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改革顶层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对经济、政治等运作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由于要兼顾众多价值目标,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而有些价值目标是冲突的,顾此就有可能失彼,有些问题的处理是相克的,摁下葫芦就有可能起来瓢。在现实条件下,试图找到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只有正确认识不同体制的利弊,才能在抉择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措施、谋划改革路径、评价改革成果的过程中,不被所谓的“两难困境”所干扰和困惑,从而确保顶层设计的相对优化。

正确看待不同体制的利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选择市场经济,并非认为它完美无缺,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相反,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它也有弊端,如自发性、滞后性等。而我们抛弃计划经济,并非认为它一无是处,它也有好处,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如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它可以避免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再如,它有利于实现大众收入的均等化等。我们之所以几经摸索,最终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锁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经过利弊反复权衡,认定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想甘蔗两头儿甜,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不可能坚定不移地排除阻力,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就不可能毫不犹豫、掷地有声地向世人宣告,我们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相反,很有可能因一时一事的困难而试图退缩,导致改革出现反复。

实践表明,任一经济、政治制度总是利害相伴,都是一把双刃剑。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常面对“两难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集权体制与分权体制也是各有利弊。可见,在改革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两难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作出选择和取舍时,不仅要看到它利有多大,也要看到它弊有多少,不能不知轻重;还要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不分轻重;更要把眼前的利弊与长远的利弊综合起来考量,不能只图眼前之利,无视长远之弊。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改革顶层设计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和理论成果。当然,我们绝不能照搬那些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体系,但对于其中反映了经济社会运作一般规律的理论观点和体制设计,则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借鉴和吸收,使其成为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而不相抵触的有益成分。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这句名言生动地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也正是欠发达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理论的根本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迫切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切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做法、经验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其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也要充分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在认识上是片面的,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进步。

三、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

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得”有“失”的革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是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正确地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所谓统筹兼顾,在本质上也是“得”与“失”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优化改革顶层设计,要尽可能以最小的“失”换取最大的“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有“大小通吃”的想法,就过于奢侈了。由于不同经济政治体制赖以运作的基础、机制不同,因而无论改革选择何种模式,都会有所“得”必有所“失”,差异只是“失”的性质和轻重不同而已。改革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得”与“失”权衡和取舍的过程。这就要求改革顶层设计,该取大时一定要取大,该舍小时必须舍小,不可患得患失。如果“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必然首鼠两端,无所适从。

如何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对于改革顶层设计来说,其实质是以什么价值原则为根本取向对不同的价值目标进行排序,作出有利于这些既定价值目标均衡实现的制度抉择和创新。价值是制度的灵魂。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多端,决定了其制度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复杂多重的。这些多重的价值目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其地位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上,也不可能等量齐观。价值目标不同,同一价值目标在价值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赖以实现的制度要素是不一样的。如何把不同的制度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不同的价值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达到合理均衡,是优化改革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考验一个民族政治智慧的难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和由此决定的一些基本价值目标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这些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的载体与实现形式。改革顶层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不可本末倒置。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方面,为了不束缚别人和自己的手脚,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论述在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中间是最谨慎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从来不作详细描述,为后人对这些设想作出修正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42~743页)如果我们把老祖宗提供的方法当成教义,出发点当成终点,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极为简要的概括当成改革顶层设计的根本依据,那无异于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不仅与马恩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有害无益。

正确看待体制改革的“得”与“失”,最根本的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长期以来,在改革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合适,还是那样的制度安排可取,这不是本本所能裁决的。只有立足当前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眼于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撇开国情,撇开人民群众的期望,撇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就改革说改革,或以某种理论、观念来衡量改革,其“得”“失”是说不清的,更不可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原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33-02

一、引言

目前,高校学生对于考试作弊早已司空见惯,大多数学生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尽管考试舞弊行为是高校考试中的支流,但这种行为影响恶劣,危害极深。

考试舞弊,其结果是妨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导致学风不正,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考试作弊本身。而从长远看,它将严重腐蚀青年学生纯洁的心灵,而学生考试作弊受其心理支配,因此,探寻考生心态,对症下药,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学,考试是升级和毕业的关键,一些学业不良者,担心自己过不了考试这一关,就要进行“投机”以致于考试作弊。还有一些学业一般者,虽然能够通过考试这一关,但是心理上还有一定的负担,担心考试万一不及格会怎样,也会进行“投机”,利用作弊来增加一些考试及格的保险系数。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成因

大学生作弊,学生牵涉面广,且有群体作弊现象发生,在作弊者中既有学业优秀者也有学业不良者,各有其心理特点。

1虚荣心理

—些学生虚荣心强,一心想考高分来为入党、评奖学金及评优秀学生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感觉在同学与家长面前特有面子。那么,这部分学生—有机会就会采取违纪舞弊来获取高分。

2投机心理

在这一心理特征中,深植于学生潜意识中的“投机”情结是产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动因。大多数学生考入大学后,觉得已经不再有升学的压力,于是自然放松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认为大学就应该是轻轻松松,得过且过,于是在学习上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考上的大学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感觉理想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有一种严重的落差感,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因此在学习上缺少内在的动力,以致学业不良。有的学生适应不了大学那种自觉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才好,也导致学业不良。还有一些学生,考入大学后,认为达到了学业的最高目标,只要能毕业,拿到毕业证即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毕业就万事大吉,对于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同样也导致学业不良。这部分学生总想着利用考试作弊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3从众心理

每个学生看着临近考试时,人手一份资料,或者一些同学不是为了要如何复习才能考好,而是认为要将复习资料准备充分在考场上能加以利用,一旦这种不良行为在周围的群体中出现时,总是试图使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当别人都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产生了一种从众心理,认为如果自己不这样做,会被认为异类,会被孤立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则淡化了大学生对考试舞弊带来的羞耻感。

4讲义气心理

有些大学生不讲原则而很讲义气,为了所谓的朋友情谊、哥们义气,只要有求,不管什么事,哪怕是要其代考,也无条件地答应。还有些学生,学习较好,在考场里自认为题目容易,很快就作答完毕,看着周围的同学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一种优越感与洋洋自得的心理来了,为了义气与讨好同学,就想方设法给对方递交答案,以示自己智高一筹。

5铤而走险心理

学生明明知道考试作弊是要受到学校严厉的处罚,偏偏还怀着铤而走险的心理来走这一步棋,抱着侥幸心理,自以为手段高明,不会被抓。这样一种心理尤其体现在某些几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身上,更是抱着一副割出去的心态来作弊。

6认识偏差心理

目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也刮到了校园,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价值认定和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错误选择。社会上有很多假冒伪劣,很多人急功近利,一味地托人找关系办事,言传身教,高校学生受大气候影响也必然会产生弄虚作假与投机取巧的行为。尤其一些高年级与毕业班的学长们对低年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告诉他们反正最后都会拿到毕业证之类的“教导”,这样一来,使得新生对学校考试的严肃性产生错误的认识。

尽管以上学生考试作弊各有其心理,但都是钻营取胜,巧取各利,离不开一个利益趋动。

三、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减少违纪舞弊现象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制度普遍较单一,各课程考试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上,考试内容也多为知识性题目,仅仅是对课堂与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导致学生不思进取,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平时不学习,临时搞突击的习惯,从而忽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点,减少学生违纪作弊现象,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推进课程考试改革及评价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1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是整个评价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其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来体现,是真正能够体现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基础差异的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考查每个学生到课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及平时测验的考核;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主要根据实际操作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改革成绩评定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增加到课率、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各项成绩的权重,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用在期末临时抱佛脚,或千方百计进行违纪舞弊。

3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

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考试作弊的案例中,学生夹带纸条的内容多半是死记硬背的公式、概念。减少学生考试作弊,在考试形式上做以下调整:(1)在考试试卷中尽量提供解题的各种公式;(2)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侧重论述和分析的,考试可实行开卷;(4)实施考教分离,任课教师不划重点,减少考生有备而来;(5)加强监考力度,配以科学的处罚措施。监考教师要统一思想,认真严格地抓好考场纪律是为了治病救人。试想如果没有一个考生考试作弊能够成功,还有学生敢作弊吗?现在考风的败坏,和监考的失职有着直接的关系。

4联系学生实际,做好一些具体工作

(1)加强考试纪律及舞弊处罚规定的宣传力度在防止舞弊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应采取“未雨绸缪”而避免“亡羊补牢”。让学生人人明白考试纪律及对舞弊的处罚规定,增强遵守考场纪律的自觉性。

(2)加强对处罚规定的执行力度及时通报对考试舞弊的处理结果,利用反面典型对学生进行教育,产生“惩一儆百”的效果。只要事实确凿,绝不姑息迁就。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7

1.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误。期末考试期间,不少高校自习室出现严重的“占位”现象,教室里可谓座无虚席,甚至图书馆、教学楼的走廊里也呈现一派浓厚的“备考”氛围,实则是临时抱佛脚、走马观花地记答案。考试结束后,部分学生把学过的书或卖或丢处理,作为发泄。还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获得高分,争得更多的荣誉,以期毕业找工作时增加一些筹码,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为了“考试而考试”,把高分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已经有失偏颇。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用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那就大大背离了考试的初衷。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考试无非是为了获取学分,获得文凭和学位,使得他们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不少学生把考试看作一种负担。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奴隶”,更谈不上通过考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国家这些规定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不要单纯以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仍是多数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采用的主要方式,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大,似乎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传统考试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缺失”。很多高校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相当大的比重,且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主观题及发散型思维的东西少。而对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考察比例则相对较少或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考前突击赶考现象。仅仅靠期末的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的试卷限于篇幅和题目设置又不可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更不能深层次考察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因此这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有失公正和全面,也不易衡量教学效果。而“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考试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中的通病。这种考试形式存在很多弊端,阻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3.考试内容片面、死板。现行的考试很多以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全面把握。而且考前教师就教材划定范围、设定重点的现象也较普遍。因此学生只要拥有一份教师的讲课笔记或教学课件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考试制度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很值得认真思考。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课上听讲并理解老师的讲解,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这一点对专业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考试内容都在笔记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受到影响,只求抄下老师讲义上或课件上的内容,而忽视了老师对知识的分析和引导,这与大学教育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来说,真可谓是舍本逐末。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平时不听课、不记笔记,把希望寄托在考前抄其他同学的笔记,进而突击背诵,再等而下之者则忙于做小条,以期考场中作弊,以求过关。此外,不合理的考试题型和不全面的考试内容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现状。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固定的书本知识,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头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非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一些科目,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多年不变,这给部分大学生靠突击过关提供了机会。很多学生认为平时不上课没关系,但最后的一堂课一定要去,因为这节课上老师一般会划期末考试的重点,透露考试的题型。这又暴露出老师划范围的做法,看似为学生着想,减轻其负担,实则弊端不少。考前划不划重点,关系学生考试的成绩高低,进而涉及老师的切身利益。因为每学期或学年学生要评教,要给任课教师打分,评教结果会影响教师的工资和职称晋升等问题。教师迫于无奈缩小范围,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范围,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形成复制性思维而非发散性思维,从而抑制了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4.考试违纪现象普遍。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片面,也有意志上的薄弱和偏执。考生有的因为对自身专业缺乏兴趣,平时将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只求在考场上“临场发挥”,蒙混过关。有的看到身边同学在考场上“左右逢源”,禁不住诱惑,也加入作弊行列。有的则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了拿到奖学金或为了获得推免研究生的资格及解决就业问题,希望通过舞弊取得更高分。考试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真实、公正、准确。但是,在高校这个原则正受到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风的严峻考验。特别是现行考试制度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违纪、违规现象严重,有学生自身原因,但现行考试制度合理与否,考试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以及学校、学院各职能部门对加强考试管理的重视程度与配合力度恰当与否也值得思考。

二、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有就业岗位,学生却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给高校办学敲响了警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实践的基本技能。有专家认为,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如果不及时改革,人才培养则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这样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呼唤考试制度改革。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不仅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真正落实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

1.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社会为主体:转变观念,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在对人才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的检验与吸纳的标准和体系上,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过分看重大学的档次,学历的高低,乃至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向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上转变。尤其是对英语、计算机能力的考核,不要仅仅局限于以等级证书,要切实考查其实践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作用,抵制弄虚作假现象,包括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伪造证书等,从而还考试一个本来的“面目”。

2.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着力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深入改革,在考试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考试目的,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和谐推进的目的。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一方面,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例如闭卷、开卷、口试、操作实践及网上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内容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紧扣时代脉搏,命题突出能力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命题要体现开放性,既做到“因材施教”又做到“因材施考”。加强试后管理是改革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完善考试后的试卷分析,相关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应开展考后研讨会,对各课程的考核结果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可以获得教与学的效果反馈信息,还可获得考试本身的质量信息,对于改革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相长有重要作用。二是及时、公正地处理违规、违纪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作弊考生的处理要严明、及时到位,以儆效尤。

3.使学生成为诚信考试的受益者。以学生为主体:端正态度,自我负责,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学生应秉着主人翁的精神,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考试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补充,而非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要清晰定位大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所以学生还要以自我负责的态度看待考试,主动适应变化。同时,杜绝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真抓实干,踏实为学,诚信为人,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结语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考试方法、改革、效果

我校由原河源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现与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校合一,资源共享”的办学方式。原河源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单一,考试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而现在作为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有十四大类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亦非常复杂,如果还是只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评则明显不够科学,因此必须改革原来的考试方式方法。我们知道,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是培养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教务科的指导协调下,由各教学部和各专业带头人经过充分的讨论,各专业和各课程实行不同的考试方法,采用符合课程设置要求和学生实际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我校的考试方法的改革情况供同行商榷。

一、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传统的考试多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的流程是这样的:学校在期末时规定考试的时间,统一安排各专业各科目的考试;试卷由科任教师出题目,考试内容也由科任教师自由定,答案只有标准答案;统一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科任教师拿回批改,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由科任教师说了算;考试的试卷分析由科任教师把握。分析这种传统考试方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技术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统一考试时间,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教学的最基本的评价,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的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是很难从一次考试中得到真实和全面的体现。这是考试制度上的弊端。二是考试形式单一,只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而口试、实操、综合考试、作品设计等考试形式很少见,只考只有理论知识的试卷,不能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这是考试形式上的弊端。三是考试内容由科任教师说了算,试卷由科任教师出试题,且只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导致

学校难以监控科任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存在着考试内容上的弊端。四是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科任教师批改,考试成绩由科任教师评定,一般是按教师编制的“标准答案”给分,个别教师分数的评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没能在期末成绩上体现,成绩评定不能综合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是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弊端。五是对于考试试卷分析,科任教师大都应付了事,流于形式,试卷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正确、全面地分析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情况。存在试卷分析上的弊端。六是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脱钩,考试只是纯学业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没有任何关联,这是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要求“双证”的规定,明显存在考试效能上的弊端。

二、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形式多样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观念和方法,大胆创新,考试形式多样,要以特有的考试方式显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和专业技能考核,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

2.坚持考试以教学为本的原则。坚持考试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研究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更加合理的形式进行教学质量考核的实践,以考促教,教中带考,不考不教。

3.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坚持考试改革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巩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强创新教育,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良好的学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坚持突出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性原则。考试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主精神,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把考试作为锻炼自己及主动学习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信心。

5.坚持考试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原则。新的考试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试内容科学合理,难易适中;考试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考试改革要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考试的方式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化,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让学生害怕考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借鉴国内其他职业院校考试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我校在考试方法改革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1.“平时+期末考试”模式。本文这里据说的“平时”是指学生课堂出勤、课堂学习态度、课内外作业、小测验、言谈举止等平时学习的表现。本考试模式要加强平时考核,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可达到6:4的比例。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加强平时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该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课程和《乐理》、《旅游史地知识》、《幼儿卫生学》一些专业基础课等课程。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高校考试管理依法治考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尽管各高校一直在大学生中进行考试方面的教育,并制定了各种惩罚条例、规定和措施。但从目前来看,彻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是非常困难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作弊的主体已不再局限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也时常发生考试作弊现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增多,同时竞争也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以更激烈的形式存在。大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竞争,因此培养良好的竞争心态和竞争品质,尤其是对竞争规则的遵守十分重要,作弊行为在丧失了个人威信的同时,也将失去竞争的机会。因此,当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消除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心理。

一、当前高校考试管理的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实行严格的治理措施,凡考试作弊者一律给予勒令退学处分。而更多的高校是给考试作弊者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取消学位等处罚。尽管校方的处罚措施严厉,大学校园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主观原因:一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的道德意识;二是受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学习上投机取巧,试图蒙混过关;三是虚荣心作怪,是非不分。②客观原因:现行教学模式陈旧,学校缺乏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为投机取巧者提供了条件。

二、构建规范科学的考试管理体系

考试是高校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真实、公平。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和规范的高校考试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要加强考试管理,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考试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既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重要性要在三个层面形成共识,一是学校党委、行政和教务部门要把加强考试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作为依法治校、对教师和学生从严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考试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二是教学院系要把学校考试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到从命题、监考、评卷到总结分析等考试工作的全过程;三是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立志成才,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该阶段学习的重要手段,了解熟悉并自觉遵守考试规章,诚实从考,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对监考工作的管理。

监考是考试过程最重要的环节,监考的严格与否直接影响到考风的好坏和考试的成败,因此对于监考人员来说,学校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严格的监考制度和规则,明确监考人员的职责和奖励办法,加强对监考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对监考人员的安排,应本着从优交叉的原则,即在安排监考时优先安排那些责任心强、认真负责、敢于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尽量避免教师担任自己所教课程的监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取打乱系部、学校统一交叉安排监考的办法。学校还要组织有关领导组成考场巡视组,对整个考试和监考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考试正常进行。对违纪学生,一经发现,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手软。

3.加强命题和试卷的管理。

命题是整个考试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和中心环节,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覆盖面、题型的变化、知识题与技能题的比例、题量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效果与目的。因此,命题要符合命题原则,即:①试题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原则;②试题表述的简明性原则;③试题之间彼此独立性原则;④试题难易适度性原则;⑤试题应有利于客观评分的原则;⑥试题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等。每门课的考试卷,不能少于两份,由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抽取使用,并逐渐实现从试题(卷)到库选题(卷),达到教考分离。应采用同一教学大纲、学时相近的课程(特别是基础课),尽量统一命题,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是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提高考试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建立试题库和实行教考分离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有助于课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试卷的打印和校对要由专人负责。试卷印好后要由组织考试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关人员清点密封,专人妥善保管,防止泄题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4.改进考试形式,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全面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实行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多种形式的考试办法,对不同课程采取适应课程教学、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的改革不仅仅是考试方法的创新,还是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杠杆。

注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是目的。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政策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改革单纯的知识再现的考试方法,克服考试成绩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健全考试的内容,使之与素质教育相配合,实行多样化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内容的考试,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考试方法而言,需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法,与时俱进,逐步改变单一的集中闭卷笔试和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以此来推动考风和学风建设,开卷闭卷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闭卷考试偏重于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方法的掌握和对知识本身的综合应用,开卷考试则偏重于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综合素质水平的考核,还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进行测试,有些课程通过采用笔试或笔试口试相结合;考试时也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分数上实行等级制和百分制两者相结合的做法,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淡化学生对考试分数的盲目追求,减轻考试负担。

5.加强对阅卷评分成绩登统工作的管理。

阅卷评分是整个考试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评分标准的严格与否,教师执行的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的高低,从而影响到考试的结果好坏和质量高低。因此,在评分之前,各教研室应严格把关,制定出严格的统一评分标准,对同一课程任课的教师要有统一的要求,消除评分中的主观随意性因素,依据评分的客观标准进行评分,以提高考试的严肃性和信任度。成绩一经确定,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要实行及时统一登统的办法,并纳入微机统一管理程序,以杜绝“人情分”、“同情分”等不正之风。总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其生命力在于学生的质量,而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校的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良好的考风,加强考试管理是形成良好的考风的基础和必然。

6.加强成绩分析与成绩标准化处理工作的管理。

有效可靠的考试不仅可以从总体上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体现教学水平。教师批完试卷后,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计算,绘出成绩分布图,找出问题,作出评价,为今后命题提供依据。

目前,对考试活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考试学,考试管理是日常管理的延续和加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时刻,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协调。随着学校的发展,考试管理水平也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优化学风、教风,促进考试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依法治考”的实现途径:考试立法

加强考试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深化考试制度改革,要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遏止信用缺失顽症的传染蔓延,真正实现诚信考试。

道德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立足于“治本”,法律和制度是硬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有明显的“治标”特点。加强诚信考试建设必须坚持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做到标本兼治。因此,在加强德治和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章立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用法制武器保障诚信考试建设。2004年,教育部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参加考试的学生在高考中的违规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专门的法律,并构建与法律相配套的系统考试制度。当前教育考试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考试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各类考试正以井喷般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现有的法规难以满足其所需要的安全保障,难以彻底解决考试违纪舞弊问题。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各界一致呼吁《考试法》尽快出台,以构成完善的考试法律监控体系,确保舞弊处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违规舞弊得到有效遏止。

参考文献:

[1]王海,丁俊丽,李光泉.从考试制度现状论国家考试立法的迫切性.天津大学学报,2003,(10).

[2]杨戬,黄俊丽.考试法立法的几点理论思考.邢台学院学报,2006,(6).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考试作弊;成因;思考

一、独立学院学生作弊现状

1.学生作弊的主要表现。据笔者统计,2007学年至200年第一学期某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较为严重,依次为35人,29人,20人。随着学院2009-2010学风建设年方案的启动实施,2009年第二学期以后作弊学生人数显著下降,作弊为3人,2010学年作弊7人,但学生作弊呈现手段多样化、作弊工具高科技化的趋势。作弊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作弊已不再只是防范“差生”的专利,成绩好的学生甚至班干部也希望通过作弊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可以获得奖学金和各种荣誉。

2.不同类别学生的作弊差异

1.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不高。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行为习惯不良,自信心不足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大学学习氛围不浓,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2.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及考试题型相对不合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而且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不喜欢呆板枯燥的学术类课程。而任课教师多为母体学校教师,考试试题照搬过来,区别只是由难变简,题型变化不大,如果试题侧重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又懒于下功夫背诵,加上教师考前会不自觉地暗示考试内容,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作弊成功的可能性。

3.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弊行为的社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严重冲击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从网上兜售试题答案到雇“”替考,考试作弊已有形成“产业链”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迹象,并迅速向高校大学生渗透和发展。在他们看来,考试作弊小事一桩,认为自己的作弊行为同社会上严重的舞弊行为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不以考试作弊为耻,认为作弊是一种技术和能力,更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三、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相关工作的思考

1.对监考工作的思考。在防止考生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某独立学院设置有三道“防火墙”:第一道“防火墙”是考前学院学办在辅导员带领下,积极开展考前动员和张贴标语的各项警示工作,组织学生以“考试诚信为荣,考试作弊可耻”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要求学生干部、党员在考试中做好模范,并对身边的同学进行监督;第二道“防火墙”是临考前每个教室黑板上书写警示标语和老师宣读《考生须知》;最后一道“防火墙”是考试中监考教师的监考巡视工作。在这三道“防火墙”的严密防控下,仍然有学生选择了作弊并受到了处分,在学生悔恨和老师痛心之余,如何能尽可能少的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呢?这就要求老师在监考过程中要有对学生的预警,也就是要通过警告、提醒来制止学生作弊事实的发生,同时采取紧盯不放的做法,我就站在你旁边死盯你,让学生无弊可作,这是老师在第三道“防火墙”所要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2.对出卷工作的思考。对期末考试倡导老师出题类型可以多样化,比如某独立学院一位教《专业英语》的老师,出题形式采用15题选10题的方式,学生在老师提供的15道题中选10道自己会做的题写出答案,考试内容基本涵盖了平时上课的所有内容,这样一方面使学生避免期末把精力放在押题猜题和如何作弊上,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和及格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综合考察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期末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连续参加多门课程的考试,使学生感到没有作弊的必要,缓解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

3.对“n+2”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某独立学院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课程“n+2”考核方式改革,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替代传统考试方法,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察,同时强化了教学的过程管理。这就解决了很多同学不注重平时学习,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从而导致作弊的现象,考核不但要看学生的期末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大平时考查成绩的比例。这种考试方法改革的效果比较显现,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一次考试通过率,也大大降低了考试作弊的机率。

参考文献:

[1]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09-2010学年学风建设方案.院发[2009]59号.

[2]关于推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教务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