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十篇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十篇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06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1

在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和旅游活动的不文明行为,给生态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的生态旅游景点都是由于旅游的承载力严重“超标”,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脆弱,整个生态旅游的景点丧失了原来的面目,景点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的衰落,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衰亡。所以旅游活动对于生态脆弱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对于如何发展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和建议。

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

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模式中包含中特殊旅游、环保两个重要的概念,及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是在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同步进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主要是三个方面来实现,以主动性保护、开发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作出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开发与保护。

第一、主动性保护。主动性保护主要是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树立环保的理念,促进开发的旅游保护,还有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通过两方面有针对性的主动保护,对于特殊旅游的开发做出基本的实践行动。旅游开发者主要就是指旅游景点的规划师和实践施工人员,这两种人一种是对生态脆弱的景点实现规划,一种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景点上施工,都是对景点改造人员,开发行为都是和景点的生态脆弱有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两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开发与环保理念十分重要。比如景点规划师,在规划景点承载人数、景点承载力等方面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将旅游经济增长放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基本的景点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施工。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树立的环保理念主要是通过宣传或者景点的环保准则,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收集好自己的垃圾,投放进垃圾箱,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尽量不要人群聚集,不要破坏植物和生物的生长,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这是对于游客的要求。这些理念和宣传主要是景点开发人员结合景点的实际发展情况所提出来的宣传口号和标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资源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开发性保护。开放性保护主要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减少开发,利用破坏的自然环境引起游客对于生态破坏恶化的重要影响,并将此作为一项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保护,减少这些景点的开发。现代旅游景点的开发主要是优美的自然环境结合人工开发的重要创新实现旅游景点的开发,所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减少生态脆弱环境的开发。比如说在一个山地地貌的景点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绕过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将整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包围起来,实现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减少人为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的景点景区,可以将破坏的自然环境做出基本的景点进行开发和管理,这是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中一种创新的开发方式和思路。通过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以满目疮痍的方式让游客领悟环境破坏的可怕后果,让游客从心理意识层面上增加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保护心理,帮助主动性保护模式的顺利开展,实现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有效性开发保护。

第三、重建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主要是对于旅游景点的限制性保护,现在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已经采取了这种保护模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对于游览时间的限制。重建性保护主要是结合生态系统的恢复性特征所采取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在进行重建性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景区的时间段开放与关闭,实现景区生态的恢复。比如说草原和沙漠的旅游景点开放过程中对于景点的开放有了严格的规定性,草原一般在休牧期会关闭旅游景点,让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景点开发使用的延续性。在景点关闭的时间里,整个景区是处于自然恢复的阶段,牧民也不会再草原上放牧,对于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化的修复。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主要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会根据景点的环境承载力计算出可以容纳的最大游客量,保证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对于景区的生态脆弱实现保护。人数进行限制主要是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注意要合理的控制游客的旅游量,确保环境的承载力。

三、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实施景点开放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www.133229.Com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3

关键词特色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9-0319-02

Countermeasures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

GonGZhi-qiang

(Centerfor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

abstractCountermeasures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wereanalyzedincludingthemedevelopment,tourismdevelopmentmodeoptimization,tourismproductpedigreeof"thetrinity",perfecttravelservicesystemandetc.soa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practice.

Keywords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特色农业是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农业产业基础和相关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是主导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以特色农业为资源基础的旅游开发,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地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休闲时代的到来使特色农业旅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目前,特色农业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粗放式开发现象较为普遍,以致难以达到农业与旅游互为补益、相互促进的预期效果。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要素众多,其中主题、模式、产品和服务是四大核心问题,本文便以其为中心对特色农业的旅游开发对策展开分析。

1主题开发突显独特旅游体验价值

目前,我国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回归自然,追求田园生态、清净闲适乡村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可以为满足休闲旅游需求提供必要的、满意的活动空间和相关产品。但是,现代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希望获得更为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因此,“无特色”旅游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主题开发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事业的不二法则。在此背景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也应紧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主题是在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断展示和体现出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主题开发是紧密依托资源基础,以系列化的旅游产品和独特旅游氛围彰显某种主题文化的旅游开发方式。主题开发追求的是为游客创造独特旅游体验价值,其实质就是以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竞争优势。主题开发将使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并实现合理配置,形成聚合旅游吸引功能,其目的是要使特色农业资源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使特色农业环境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环境。实现上述两大转变,一方面要求特色农业向着规模化、精致化、景观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开发主题的统领下,配置系列旅游项目,强化特色农业的旅游休闲体验功能。总之,就是要紧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特定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展开系列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在环境风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协调跟进,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才能为游客呈现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进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1]。

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主题的选定一方面要立足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市场需求。特色农业具有常规农业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特征鲜明、种养加工过程独特以及产品品牌效应明显等方面。当今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是城镇居民,对特色农业旅游的兴趣指向较多集中在农业景观、农事参与、乡村生活体验、农产品购买及品尝等方面。因此,特色农业旅游主题开发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以“农”为本位对旅游项目展开系统规划设计。具体开发主题的选择可以视不同项目的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不同而定,既可以是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主题,也可以是传统特色农业主题。

2优选旅游开发模式,拟合资源与市场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项目开发条件的差异性普遍存在,旅游项目开发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开发模式。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其目的都是要成功拟合资源与市场,实现农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目前,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大多是集初级产业、次级产业和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下的旅游项目体现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点,但往往存在发展定位模糊,产品谱系杂乱,开发成本较高以及目标市场不明确等问题,因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应针对不同的开发条件采用不同开发模式,避免同类旅游项目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拟合[2]。

资源、环境、区位和市场是决定旅游开发模式的四大要素,要素组合条件不同,开发模式的选择亦有所不同。特色农业旅游包括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等4种基本开发模式。不同开发模式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旅游产品对应的市场消费群体也存在较大差异。生态度假和文化体验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针对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大,但是对资源和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农事参与与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面向中低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小,因而对区位和市场条件的要求则相对较高。

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宜采用生态度假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良的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开发品质突出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要着力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最大限度提升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通达性。文化体验模式则比较适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这类地区通常现代化程度较低,但有蕴积深厚的传统特色农业活动,孕育了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产品加工工艺、特色乡土饮食和地方民俗等丰富的传统农业资源,具备开发高品质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条件。文化体验开发模式必须重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在此基础上将文化有机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使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

城市化发展对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环境都将带来明显冲击,因而城市近郊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通常都比较有限。但是,这类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市场条件,特色农业旅游比较适宜在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开展。农事参与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较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渴望回归乡村生活,参与特色农业种植、培育、采摘等农事活动的需求,游客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由现代城市生活到传统乡村生活的快速转换。科普教育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则主要是满足城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三农”、增长科普知识的需求。这类开发模式既可以依托传统特色农业资源,也可以依托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资源,但都要求突出旅游项目展示和参与体验功能。

3“三位一体”构建旅游产品谱系

旅游产品既是游客的购买对象,也是旅游消费的主要内涵。对现代游客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正是通过推出系列化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构建着风格迥异的旅游生活方式。特色农业旅游要给游客呈现的是以“农”为主题的休闲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谱系。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和乡村生活3个层面,其中农业生产是基础资源,农业生态是核心资源,农村生活则是拓展资源。紧密围绕上述资源,“三位一体”构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才能将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完整地呈现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农业生产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就失去了资源基础。因此,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来看,农业生产属于基础资源范畴。农业生产不仅有自身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发挥着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对游客而言也是一种活态的景观,具有较强的现场展示功能和参与体验功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有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的期望,也有适度参与农事活动的需求。特色农作物种植、水产捕捞、畜牧喂养和农业采摘等生产活动既可以供游客观摩学习,也有条件开发成为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因此,应在农业生产区开辟游客观光通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又可以有效控制旅游活动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必要划出特定区域设置参与体验型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给游客创造亲自动手参与农事活动的机会,但要加强指导和适度控制农事参与的难度和强度。

农业生态决定着特色农业的风景美学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康体保健价值,是特色农业旅游的主体吸引要素,因而属于核心资源范畴。特色农业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2个部分。自然生态由特色农业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自然环境构成,文化生态则包括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器具、产品加工工艺和农业习俗等方面。特色农业旅游要为游客制造突出的旅游体验价值,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营造特定的风景场域和文化体验空间。在此过程中,旅游产品设计应重点体现视觉景观效果和休闲游憩功能。一方面,要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进行创意景观设计,利用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等条件构建特色农业景观,使之有看点、有亮点、有卖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特色农业文化生态内涵的发掘和利用,将之物化为景观和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旅游的内在品质[4]。

乡村生活依托于农业生产、农业生态而存在,其内涵十分广阔,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拓展资源。相对现代时尚的城镇生活而言,乡村生活呈现的是一种传统朴实、自然清静的格调。现代旅游强调的是差异化体验价值,为游客创造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是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应有之义。因此,可以将吃农家饭、住农家小院和下乡过大年等典型乡村生活片段开发为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增强项目的整体旅游吸引功能。

4“以人为本”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服务既是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消费的必要因素,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对象。特色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旅游活动过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需要,向游客提供及时、高效乃至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做到有效满足游客需求,旅游开发中就必须解决游客进出、消费引导和现场消费3个环节的服务供应问题。因此,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围绕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消费服务3个方面展开。

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要实现以城镇为中心的客源地和以乡村为中心的旅游地的顺畅连接,同时还要将旅游消费体系、支撑体系及区域内旅游景区(点)串联起来,必须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5]。这一方面要求旅游交通路线设计合理,有效缩短旅游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让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行得畅;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交通服务站点、交通标识、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服务人员,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令游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倍感便捷、舒适。应注意的是,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也应服务和服从于旅游开发主题要求,要加强旅游交通干线两侧的景观配置和环境营造,消除脏乱差现象,凸显景观廊道功能,使游客在空间移动过程中也能领略到美的享受。

旅游信息服务是引导游客顺利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这项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和旅游满意度。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要求达到全面、及时、准确乃至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由于不同游客接触的传播媒介不同,特色农业旅游的对外信息传播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提升旅游信息传播效率。景区外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有效吸引问题,应重点宣传景区位置、主题特色、旅游功能等信息内容。景区内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消费引导问题,应着重在旅游景点、旅游宾馆、游客中心、旅游商店等主要旅游节点开展,重点传播与旅游消费活动相关的信息。此外,为了使旅游信息服务覆盖面更广,信息传播更为有效,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应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和多维的旅游信息传递。

旅游消费服务是旅游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件。特色农业旅游消费服务涉及游览、食宿、娱乐和购物等领域,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2个层面内容。硬件建设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要做到能够及时有效满足游客基本消费需求,同时又能够体现个性化、特色化功能,进一步激发游客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软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实质是旅游人才建设问题。由于特色农业旅游地往往偏离中心城镇,专业旅游人才较为缺乏,导致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从而实现旅游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3(3):27-30.

[2]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求实杂志,2007(22):25-28.

[3]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73-76.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4

一、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贺州市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格局可简单归纳为:两山(姑婆山、大桂山)、两江(贺江、桂江)、两水(龟石水库、合面狮水库),以及多条水系。贺州市山岳景观丰富,分布广泛。其中以姑婆山、大桂山、十八水、滑水冲、七冲等山岳型综合自然旅游地最为突出。全市森林面积达8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46%,绿化程度达90.5%,境内山脉绵延,山青水秀,常年绿树葱盈。且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宜人,长年可以开展旅游活动。江河纵横,溪泉瀑布众多,水域风光丰富多彩;姑婆山有瓦窑冲瀑布、仙姑瀑布等大小瀑布近10余处;大桂山也分布着五马、玉带、珠联璧合瀑布等20余处;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等处蕴藏着丰富的瀑布资源。温泉资源丰富,主要有路花温泉、大汤温泉、水楼温泉、培才温泉等。生物景观主要集中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等地。这些地区森林繁茂,植被保护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景观丰富。贺州境内的乡间村舍,随处可见成片的、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最为突出的为钟山荷塘十里画廊,景区内无数座石峰拔地而起,峰峦叠翠,千姿百态。溶洞景观有紫云洞、碧水岩等。还有昭平将军峰茶园、富川脐橙基地、黄田农业田园风光、黄洞月湾旅游休闲度假区、贺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众多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总之,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原始生态雄奇秀幽,民俗文化古朴淳厚”。

贺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与粤湘相邻。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开发潜力巨大。如果把贺州放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背景下分析,广贺高速公路现已贯通,贵广客运铁路建成后,贺州进入大广州2小时的生活圈内。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的交通网络有207国道、323国道、洛湛铁路、桂梧高速及其连接线,广贺高速、贵阳至广州的高速铁路等。这些众多的交通网络为发展贺州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位居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贺州市在生态旅游开发上拥有大量潜在的客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二、贺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断断续续的进行,到九十年代末有目的、综合地开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开发正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经济效益也正逐步显现出来。入境旅游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各市前列,成为广西入境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2仅姑婆山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33.97万人次,门票收入1110.5万元,旅游总收入达4100万元;在生态旅游的强力拉动下,餐饮、住宿、交通、土特产经营等相关行业的旅游总收入达36.5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达27.5%,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已比较成熟,如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水景区和昭平桂江生态、玉石林、富川秀水状元村等自然山水风光。但贺州市还是新兴的旅游城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尚待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一些颇具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开发,处在深藏闺房人未游的状态。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水平低。主要在硬件设施少,功能不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综合服务不规范,接待档次较低。

(三)缺乏参与性,文化娱乐设施未跟上,基本无特色,因此,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够,只有单纯的观光特征。

(四)生态旅游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活动,交通不便,没有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旅游、林业、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分区构想:据特色分区,“求同存异”

根据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及地域分布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地方资源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结合贺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贺州市分成以下六大旅游区进行重点、有序地开发,以形成突显的生态旅游品牌,为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添砖加瓦。

姑婆山生态旅游区。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与贺州温泉、里松温泉、十八水、玉石林形成互补优势。该旅游区优美的森林景观,优良的温泉资源和生态环境,奇特的石林景观,形成贺州旅游品牌。发展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科考教研、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的森林绿色景观生态旅游区。

贺江生态旅游区。以贺江为纽带,将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临贺故城、玉印浮山和铺门石城有机地连成一条旅游带,以清秀的山水景观、悠久的古城风貌、优良的森林生态,开发成江河游览、林木保护与科考访古寻奇的旅游区。使游客在欣喜和体验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返濮归真”的乐趣。

滑水冲生态旅游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支撑,优质的地热矿泉资源的大汤温泉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瑶族皇太后墓为主要景观,开发为森林探险、科普考古、疗养健身的生态旅游区。

十里画廊生态旅游区。以钟山十里画廊、碧水岩、公婆山、花山水库为主要景区,将喀斯特峰丛地貌景观与山水田园景观相结合。打造地质地貌景观生态游。

桂江生态旅游区。以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溪水渔村民族文化以及七冲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成探险漂流、科普与保护等功能的旅游区。该旅游区通过桂江支流----七冲河将桂江小三峡景区与七冲生态旅游示范区连接起来,进行资源的互动开发利用,营建桂江—七冲旅游形象,建成集山水生态、漂流探险、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景区,加强资源互补,形成整体优势。

黄姚古镇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影视文化的宣传影响,继续打造黄姚古镇的旅游品牌,以黄姚古镇、将军峰茶园、周家水库为主要景区,以岭南特色的古镇、古桥、古街、古树与山水风光结合,形成休闲观光、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功能的历史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区。

四、贺州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和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根据以上原理和贺州市实际,笔者对贺州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区域旅游产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就必须在各级领导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由于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旅游资源的开发离开了政府的统筹规划,容易造成资源的低层次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因而贺州市各级政府要在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主导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市场的营销、旅游产品的推广旅游宣传的推介和旅游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主导和协调。

1、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贺州市作为大桂林旅游圈的一个部分,有这么美丽的山水风光,这么高品位的历史人文景观。关键就是如何落实,一要积极完善,严格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华南生态旅游明城的工作要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森林旅游业优化升级上合理开局。二要加大引导性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推进林业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升现有六大生态旅游区建设水平,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旅游投资机制。三要加强特许经营权的管理,要提高特许经营权准入门槛,核心景区的所有经营项目和建设必须实行准入制,坚持“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纳入法治的轨道,是促进贺州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到目前为止,贺州市专门针对本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适用的地方法规较少,以至于无序开发及许多破坏资源的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的惩治和制止。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同时,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地方政策法规,明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及旅游者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二)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同传统旅游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生态旅游的开展就是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尽量减小甚至避免旅游开发和经营以及旅游活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使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共同推进。在现有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停止开发,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破坏性地消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贺州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坚持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才能使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坚持突出重点,科学有序的开发。在开发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保护要放在首位,如目前,八步区南乡滑水冲自然保护区、昭平七冲自然保护区、大汤温泉的开发条件已成熟,应科学合理地保护性开发。同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妙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标牌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坚持将旅游和自然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拓展森林旅游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

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因而要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的优势,适应客源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引导旅游企业抓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和档次的提升工作,着力打造以姑婆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另一方面,贺州市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各种地形俱备,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珠江三角洲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农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潜力,应着力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如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钟山十里画廊——黄姚古镇——昭平茶园风光游,富川秀水状元村——白牛生态村——脐橙果园生态游等。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贺州市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贺州旅游经济新增长。

(四)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

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必须摈弃传统粗放式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采取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实现当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旅游形式。然而,生态旅游要真正为旅游者、开发经营管理者和各级政府所接受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因而必须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使全体公民,包括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都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都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家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贺州市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建立一支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要用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为贺州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5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www.133229.Com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7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头生产基地,?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8

(一)红色革命旅游

红色革命旅游的内涵,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红色年代里的那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也是经济创业进程中的宝贵财富,并以此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精神理念。所以,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也是广东旅游产业的创新主题之一。

广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较早的策源地之一,因此,革命史迹特别多。例如在广州就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惠州有叶挺纪念馆,梅州有元帅纪念馆等,而汕尾市更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包含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大部分重要纪念地和标志物。但拥有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第一个红色政权等重要史迹的广东,却未被列入‘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广东的很多革命史迹,如农讲所、红宫、红场等,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八个方面内容”,如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奋斗历程等要求。但在《纲要》内,广东却只有4地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对全国推动广东红色旅游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起码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史迹只能‘望文生义’、‘凭空遐想’。

笔者认为要把广东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并组合‘广州-惠州-汕尾-梅州’等广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人们能了解广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发展广东红色旅游的时候,有两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许多景点都是博物馆陈列,很难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二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是和平年代里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应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目,提高游客的兴趣。许多红色旅游的战争遗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经典战役都在同一地点发生,胜败存亡,大相径庭,全面演绎这些历史的场景,对历史事件的展示更加丰满生动,必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发展广东的红色旅游有三个“不要”需要注意,一是不要把红色旅游做成纯教育型的,要考虑一般旅游者的需求;二是不要改成运动式的,要注意旅游者的兴趣,把教育的功能寓于旅游活动中,切实作为一种产品来开发;三是不要搞成公费旅游。对于一些教育基地,价格相对低一些,对青少年更有教育意义。

积极发展广东红色旅游,需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第一,“红色”是“旅游”的基调,必须坚持主题的严肃、定位的准确,舍此难以实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的目标;第二,“旅游”是“红色”的载体,应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建设;第三,“红色旅游”的含义与范围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的景点是否称得起“红色旅游点”,要精心推敲、力避随意。

(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旅游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319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故称丹霞山。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比较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丹霞山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旅游区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在积极有效地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整合丹霞山及其周边的各类旅游资源,以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对丹霞山旅游发展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同时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对丹霞山旅游开发进行综合性战略谋划,并提出相应的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和综合对策,为丹霞山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强化“大丹霞”的概念,将丹霞山放在世界范围进行研究,并与美国等国外多个国家公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丹霞山的实际,以“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与经济、旅游与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居住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多元思考,创立新型的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强调保护和发展、改善和优化、控制和监管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成生态目标、品牌目标、社会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二、蓝色——滨海旅游

广东是海滨资源大省,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长达572.1km;沙滩、海水、环境良好,大角湾、青澳湾、巽寮湾三个达到a级标准,大角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现已建成的滨海旅游区达30多处,开发的数量仅占全省滨海沙滩总数的二成。区位方面,广东位于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多个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比邻港澳台,市场条件良好。广东应加紧进行粤东、粤西区域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濒临南海的广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000余公里,岛屿众多,但在这条海岸线上滨海度假游却并未形成“拳头产品”。因此,有关部门应筹谋高起点的海滨景区规划,以顺应广东旅游业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的趋势,打造广东的“亚龙湾”。广东有八个旅游休闲度假区: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青澳湾、汕尾红海湾、江门川岛(上川岛、下川岛)。

应对激烈竞争,广东海滨旅游开发建设要尽量形成自己的卖点。卖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部分设施有独特性,如度假环境最佳,可以是服务最好,也可以是有独特而鲜明的主题。广东众多的海滨开发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吸引力的休闲地,以邻近城市居民为市场主体;二是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这是目前广东的发展重点;三是有魅力的居住地,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第二住宅区”。要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要选好海滨度假开发突破口。要从海滨旅游的无主题开发到主题性开发;要从传统的海面旅游向空中、水下发展;要建设高星级的度假酒店;要精心选择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要创建文化旅游区;酒店装饰要有地方文化氛围,海滨的众多石头要好好利用起来;要把岭南文化的各种地方文化与海滨度假区结合起来,建设潮汕文化味、雷州文化味、广府文化味的海滨旅游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南方文化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简单地仿建夏威夷风格、马来西亚风格、南非风格的度假酒店不是可取之道。广东具有良好的潜水、珊瑚、红树林资源,要开发得更有特色、宣传得更好。

吸取国际国内海滨度假的成功经验,广东海滨度假区开发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尽量整体开发或大地段开发,避免小地块切割开发;二是确保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协调风格和色彩;四是将高中低档市场在地段上分开发展。各级政府要编制高水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招商,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和调控能力,积极、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三、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作用。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旅游有很好的条件:有区位、客源、资源的优势,农业富于特色。但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景区总体规模小,没有很好形成其独特的完整性。2.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3.有些农业旅游项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只会收门票。4.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为明显。5.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较普遍,经营者素质一般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6.旅游景区一般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较差,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保护设施和宣传力度也较差,卫生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或环境保护知识的导游。7.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收入90%集中在粤中的珠江三角洲,而次发达地区的粤北、粤西和粤东,从旅游自然资源来看,粤北最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要深入进行客源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旅游基础和经济基础等,避免投资太多和盲目开发,还应根据区域差异的特点,保证旅游开发区域的协调性。

粤东区农业发达,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饮食文化独特,茶园、茶场、果园等也很有地方特色。因此该区应在休闲农场、观光茶园果园、休闲渔业以及潮汕饮食文化方面大做文章。

粤北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多,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比其它区低,且境内多溶岩地貌。粤北可以说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区可以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粤中区是农业发达的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塘鱼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也是广东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目前本区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最多,有依托三高农业示范区发展起来的顺德龙江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安生态乐园、中山海上庄园、深圳青青世界、番禺横枥现代化观光农园、从化荔枝庄园、三水万亩荷花世界、陈村花卉,以及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珠海农科奇观等。因此,该区可以高科技农业、水乡农耕、花卉水果、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等为主题,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珠海三大经济中心,发挥区位、资源、客源市场以及旅游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一些生态农业大观园、高科技农艺园、水果观赏采摘园、花卉中心、休闲渔业等。

粤西区以沿海丘陵台地为主,光、热条件优越,为广东省最温暖的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粤西应立足当地农业热带性强的特点,注意农业旅游环境的建设,发挥本区热带地理位置和海岛众多的优势,开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海洋水产品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从广东省提出的发展旅游“大区域”的设想看来,在粤西区可发挥湛江海洋和生态农业优势、茂名水果和工业旅游的特点以及阳江山地和海岛风情,使之形成“西三角”来拉动当地旅游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珠三角”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

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似应注意如下几点:1.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方向之一,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成为发展广东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在发展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开发时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性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人为的造景,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3.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保护与优化的前提下,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农业区域性的特色,避免重复布点,这样才能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广东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转型期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决策者只要很好的抓住着力点:那就是在红、蓝、绿三种颜色上认真打造游客想看、可看、耐看的旅游景点,广东一定能够实现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摘要】广东正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旅游业的转型:从国际客源地转型为目的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应该大力在红色、蓝色、绿色三个方面多做文章,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

【关键词】广东旅游业;转型;红色;蓝色;绿色

过去五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速13.1%,已占广东省GDp的8%。每年上百万的出国旅游人次,奠定了广东成为全国最大国际客源输出地的位置。与此同时,广东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却并非如此“显赫”。用国家旅游局某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因此,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广东旅游业正在积蓄再次勃发的力量,塑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

省政府明确提出:广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笔者认为应该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将广东建设成游客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粤旅游业步入重大转型期.从国际客源地转型目的地[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11-30.

[2]邓海建.红色旅游不能变味[n].济南日报,2006-05-10.

[3]胡键,苗枫.人大代表:广东应成重点红色旅游区[n].南方日报,2005-05-10.

[4]温秀.红色旅游,前进中的审视[n].中国旅游报,2006-4-3.

[5]陈南江.应对激烈竞争,打造广东海滨度假品牌[n].南方日报,2004-07-20.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

[7]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9

[摘要]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对于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做了总结。最后以玉林都峤山为案例,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做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资源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篇10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