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互联网认识十篇工业互联网认识十篇

工业互联网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51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1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支党支部建设思想宣传力度和效应

互联网作为当下时效性和交互性最强的信息传播手段,可以更快,更广泛的将企业支党支部建设的宣传思想内容很好的传播出去,有利于增强企业支党支部建设思想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另外,互联网是集合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于一体的传播工具,可以将企业支党支部建设思想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宣传出去,改变了以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不足,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宣传效应。

(二)有利于更好地联系员工,促进企业民主化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支党支部建设工作主要通过口头传达、纸质文件以及现场会议等形式来开展的,但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为企业支党支部建设开辟了新的工作方式,企业员工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到企业最新的工作信息,并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留言等方式给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一方面是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使员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高了员工的参与度,拉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传统企业领导一言堂的模式,更好的促进了企业民主化发展。

二、分析利用互联网+提高企业支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党领导对互联网缺乏足够认识,不够重视

企业负责支党支部建设的领导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只是片面的认为互联网是人们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对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保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党领导缺乏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不够重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对网络新媒体的适应能力较差,并且对其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小,使企业支党支部的网络化建设比较迟缓。

(二)企业网络管理水平较差,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是新生事物,有些企业的支党支部建设中虽然利用了互联网的方式建立了网站等,但对网络的管理水平较差,容易出现造谣诽谤,人身攻击等不正确的网络行为,使互联网和企业党建难以真正做到有机结合。另外,企业的党建网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栏目设计方面都缺乏创新,更新速度较慢,使网络点击率较低,最终的宣传效果比较差,影响了党建网站实际功能的发挥。

三、提出利用互联网+提高企业支党支部建设的合理建议

(一)企业领导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如今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企业党领导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重要作用,对待互联网要采取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网络素养,并且在支党支部建设中加大网络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让网络真正发挥其开放、平等、共享以及传播快等优势,更好的为企业支党支部建设服务,使党建工作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企业党建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

企业支党支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网站,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归纳分类,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建立完成企业党建网站后,还应该做到有序规范的管理,科学设计和网站内容和相关栏目,使网站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性,知识性,让企业员工能够真正从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还应该具备应用性和互动性,真正起到对企业支党支部建设思想的宣传作用,更好的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发挥网络党建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更多精通网络的党务工作者

在利用互联网+提高支党支部建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培养更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网络的党务工作者,只有这些优秀的人才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信息更好的传递出去,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好地维护和管理企业党建后台,才能使企业支党支部建设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党建发展。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B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理念,借助于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其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逐渐深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同时又节约了相应的成本,使得农产品的营销工作变得简单有效。但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相关企业的参与度低、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等都阻碍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方式都是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线下宣传,在一定范围内对农产品进行打广告等宣传,这不仅会浪费一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较低。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方面,其主要从线上对农产品的营销工作进行支持和管理,使其能够充分借助网络的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营销工作,避免了线下营销繁琐的程序,其影响力更加深远,营销管理的时效性得到大大的彰显。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使得农产品的营销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个性化的宣传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出更为宽广的销售路径,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业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

营销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成本之上的。农产品传统营销管理模式下,其成本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不断被缩小。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一方面,降低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时间成本,互联网+以其“无孔不入”的优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农产品销售相关信息传递到世界范围内,并对农产品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宣传,其市场营销的时间不断缩短,为其进一步管理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经济成本,传统模式下,农产品营销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其成本支出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对成本的要求较低,且带来的利润较大,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

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缺乏现代化的发展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一方面,不管是农民还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其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现代信息科技的认识不到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没有充分重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经济思想的制约,不注重向工业产品营销管理进行学习,存在固步自封的现象,使得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长期停留在较低层次,其所创造的价值较低。

(二)相关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农产品营销管理不是任何企业单独的发展战略,而是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集合。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还缺乏相关企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不愿意花费必要的成本进行网络营销宣传,对其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目前还缺乏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与其进行深度的合作,因此其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简单的宣传,与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相悖的问题。这都限制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出台各项农业发展保障制度。在互联网+模式下,还缺乏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保障制度。一方面,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强的联系,其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其发展进行界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制定和实施相关保障制度的难度,使得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措施还没能跟得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速度,其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但是在农产品营销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现有的农产品销售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相对有限,还缺乏互联网理念与技能,其在进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应用。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不注重对其营销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其现有的理念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人才,使得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停留在较低层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

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有效性的首要措施。一方面,要在广大农村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进行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增强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并将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和各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将农业的发展仅仅捆绑在互联网+上,使得互联网+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

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成为主力军,其参与度将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要通过相关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营销中,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参与其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将其充分有效的应用到农产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中,不断提升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降低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三)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是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对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制度及互联网+的应用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求,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创新相应的保障制度,并根据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为实现农产品更有效的营销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内的员工进行关于互联网+和农产品营销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关于互联网+的意识和技能,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提升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使其为现有的人才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并逐渐走向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关键岗位,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计划,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实施。

总结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现代科技信息条件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鉴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强化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以此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健康长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6(4)

[2]吕洪硕,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

[3]郑建辉,任玎.“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农产品网络促销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4)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业务的革新。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而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不仅会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互联网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四)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抵触,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失去市场、失去客源。互联网风险是制约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只有加强互联网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来,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就是互联网,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人们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有着全面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用户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学习,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自觉的规避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广大客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而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就在于网络系统安全性较差,而网络安全技术是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防跟踪技术等,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互联网金融造成恶意的攻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稳步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其次,要全面了解市场、了解互联网金融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减少互联网金融资金风险。另外,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互联网金融管理工作,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活跃了融资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主体融资更加便捷,然而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出现。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考核社会个体信誉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规避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对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实现网络实名制;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对市场主体的信誉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面了解其信誉度,从而降低信誉风险的发生。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科学轨道。

(六)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要想有效的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而人才作为现代社会中各大市场主体致胜的关键所在,加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机构要注重工作人员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强化互联网金融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强化他们风险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互联网金融工作,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去。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核心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问题也不断突出,而互联网金融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作者:尚伟王云梦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3]沈丽,林冬冬.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05).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4

回顾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起起伏伏,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应用主体没有到位。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推进信息网络化的技术瓶颈,为推进信息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的确很伟大,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应用主体来说,互联网无论怎么伟大,也不过是伟大的“工具”、伟大的“仆人”,毕竟不可能替代社会主体、社会经济本身。网络泡沫时期,一个巨大的失误就是过分夸张了网络的“主导”作用,过分神化互联网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主体——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及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甚至盲目贬低实体经济地位,神话了虚拟经济,搞了一场“越俎代庖”的信息革命,制约和挫伤了信息化应用主体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业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开始落到地上,逐步认识到:互联网只是工具,它对于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互联网会促进创新,因为它能够加快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但是政府、企业、行业才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

可是,业界的反思和社会的认识不同步,不同应用主体的认识很不平衡,上面和下面、行业和行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认识差距很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轮互联网的起伏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越俎代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无效投入,也像阴影一样影响着很多社会应用主体参与信息化的热情。

推进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应用,推进信息化的根本动力应来自应用主体的选择。应用主体,对于信息化认识的不平衡必将制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推进信息化跨越的战略投资不足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跳跃式变革。从窄带网到宽带网的转变也是通信技术的一次跳跃式变革。要实现这种跳跃式的变革,单单靠产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简单再生产是很难实现的,必须有资本的催化。

回顾互联网勃兴,资本功不可没。没有风险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但是曾几何时,业界对于资本的热情不够珍惜,没有抓住风险资本热情投入的机遇,脚踏实地地做好产业,而是用炒作概念“圈钱”代替实实在在的经营,把网络化搞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烧钱”运动——编梦、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所以一旦纳股泡沫被“微软垄断案”戳破后,“没有钢筋的大厦”般的网络业便立即倾倒。有人埋怨:先是“火上浇油”,后又“釜底抽薪”,互联网泡沫都是资本惹的。其实这是不公道的。泡沫的内因是产业的浮躁,而不是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盈利,风险资本的本质是用眼前的投入去冒险购买未来的超额利润,我们不能要求资本“炒股炒成股东”。

泡沫落定、冷静思过,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个导致网络泡沫的主要内因,并开始脚踏实地地开发经营网络。但是此时资本热情已经完全错过了。现在,付出过一万多亿美元沉痛代价的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提心吊胆,整个资本市场谈“网”色变。可以预料,在网络领域狠狠跌了一跤并深知股民从众心态的资本市场,在互联网整个行业没有明显好转之前,是不可能青睐网络的。

一方面网络复兴需要资本的支撑,另一方面资本必须看到网络的复兴才会恢复投资网络的热情。这种近乎悖论的现象已成为困扰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在资本“不在”的日子,靠什么来支撑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呢?

信息有偿服务的收费体系不健全

一味免费的经营模式,同样是造就了互联网泡沫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供方可以创造消费需求,但决定其生存的最终还得靠市场的回报。“初期的免费”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但一味免费必然葬送产业。免费的早餐、免费的午餐,最终必然导致“最后的晚餐”。这是网络泡沫破灭的另一个重要的悲剧因素。

经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业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回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上来。经过近几年的调整,网络收费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据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超过40%的网民表示最近一年内打算申请收费邮箱,58.5%的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表示“完全接受”或“可以理解”。

但是,“消费不可逆”。要把一个免费的市场恢复为一个收费的市场,比直接培育一个收费的市场要难得多。263邮箱收费的举措,甚至被用户告上法庭。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收费与免费长期并存的市场上,要把这个夹生的市场做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悬在半空、而又得靠内容换饭的iCp们,普遍缺少与目前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收费的渠道和收费的手段。这又是困扰网络复苏的一个现实问题。

纵向合作产业链运作尚不够紧密

信息通信服务与传统通信服务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产业链延长了。传统的通信服务,一般只要运营业和设备制造业合作就可以完成,但要提供现代信息通信服务,还必须有服务业、软件业和集成商的密切参与。搞好互联网是一种内容信息服务,它要求产业链各方必须合作,尤其是服务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纵向合作。

互联网大潮涌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遗憾的是,参与各方缺乏分工定位和产业合作的意识,“大而全”、“小而全”满天飞。于是,分工被搞乱了,伙伴搞散了,产业链搞断了。

经过网络泡沫的教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开始了一些产业合作的尝试,但是这种纵向产业合作的机制还很不健全,合作还很不广泛。曾几何时,大家竞相为“王”:“网络为王”、“内容为王”、“软件为王”、“it为王”。现如今由于财力普遍不足,大家都无力为王。就好像撒了一地的珠子,没人穿针引线将他们连成项链。在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推进纵向合作、形成一个个充满生气的产业链,成了网络复兴的另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信息业大环境积重难返

互联网是在“自由与开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有人把互联网形容成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国家的“自由王国”。但过度的“自由与开放”,也正在使互联网自食其果,陷入杂乱无序的泥潭。这种过度无序的网上宏观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网络地位的复兴和网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5

[关键词]“互联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150

1背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在我国的普及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个产业中逐步成为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流程。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广泛吸纳网络人才,大量使用互联网工具以提高企业效益,更有人喊出了“未来没有互联网行业,因为所有的行业都是互联网行业”的口号。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对我国数量庞大的传统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新的发展思路。然而在企业转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企业主与营销人员之间由于对工作成果的理解不同,存在的高转化期望与高流量而转化低之间的矛盾;在企业中工作时间较久的管理人员与所管理新晋人才之间由于知识结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原有高层管理者与新进入管理层的人才对于贡献价值的理解不同和功劳的归属划分而产生的矛盾。

2“互联网+”转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业态”,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加成有六大特征: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连接一切。笔者认为,互联网带给人类最深的影响,是重塑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其思想(互联网思维)本质是打破疆界,去中心化。

2.2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进行“互联网+”转型中,企业主的思想观念往往在转型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意识到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或是持续亏损甚至负债经营的时候,一些较为开明的企业主,希望利用互联网工具改善企业经验状况,大部分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招募互联网人才,主要是网络营销人才和销售人才;二是将企业遇到的问题归结于战略问题,奔波于各类培训班、总裁班,寻找新思路,试图亲自操刀解决问题;三是选择各类外包服务公司,利用现成的解决方案来弥补公司人才的欠缺,目前企业普遍在新媒体及搜索引擎优化方面选择外包服务。

以上三种做法中,第一种选择中企业出现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是,新入职的人才和企业原有团队,由于思想观念冲突较大,知识体系存在很大区别,使部门内无法做到快速融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内外都需要进行高度的跨界融合和整合,部门间合作难以很好地开展,部分管理混乱的企业甚至出现了“水火不容”的态势,直观的现象是:新团队由于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甚至会遇到被掣肘、穿小鞋的情况,使得新团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有策略和计划无法正常实施。由于网络营销的资源和流量入口被大企业垄断,所以许多营销手段需要长时间进行积累或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运作,而企业主和原有团队对于新团队所提出的方案自然地存在质疑,和天生的“看不懂”“弄不清”,使得新团队的工作不能高效进行。最终形成新老团队互相指责,互不信任的局面,严重者将直接导致人才的流失。无论流失的是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大量客户和上游资源且熟悉企业情况的老员工还是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员工,对于处在转型期中的中小企业都将是致命的损失。在进行“互联网+”转型中,企业真正需要做到的是促使老员工与新员工有效配合,因为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对于传统业态的认知和工作经验也远远优于新员工,只有得到老员工的积极配合,新员工才能深入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发挥企业原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新思路,更有效率地利用新技术帮助企业转型。

第二种选择主要存在于自身教育背景相对较低的企业主群体当中,在经营企业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家长制独裁”的管理模式,只凭个人的商业本能进行感性判断。在变革时期,其以往的商业经验通常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适应环境的巨大变革,他们开始求助于“总裁班”“转型班”来“充电”及扩充人脉,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但现阶段市面上大多数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所教授的“知识”层次较低,且十分空洞,而所谓的“同学”几乎对企业经营无法产生正面影响。直观的现象是,很多这类的经营者在接受了“教育”后,自认为懂得了转型之道,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常这种改革大多是在自断臂膀,将企业原有的优势进行了弱化或是直接抛弃,企图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借助所谓的“先进理论”大展拳脚。如此的自断臂膀,不但使企业没能抓住转型机会,也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被弱化,对企业内部员工造成了方向和路线上的困扰,转型失败的结局,自开始便已为他们准备好,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业态下的经营成果并不全是企业转型的包袱,当然也不全是优势。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公司多年依靠传统逻辑的经营成果(产品结构、上下游资源等)和经营管理者的经验、眼光、资源,是利用新理论、新平台、新技术手段进行变革的宝贵的经营基础,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第三种选择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做法,主要存在于一些模较小的企业中。然而在项目外包的实施过程中,甲方和乙方也会产生各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企业对于网络营销工具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以新媒体、搜索引擎优化和门户网站广告为主的网络营销活动的宣传效果抱有幻想,认为外包公司宣传的“流量”即是“消费转化”,“效率”即是“效果”。事实上,互联网技术对营销带来的改变的本质并非是速度,而是认知的方式:碎片化的传播、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以及越来越难以定义的受众群体。许多传统企业在和外包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往往因为前期消耗大而且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就终止合作,或是对新媒体营销投入的预算做得过低,以至于效果不明显。于是“网络营销无用论”“地推大法好”的论调,在进行转型的小企业当中十分流行,许多中小企业和营销公司也因为转化与流量、预算与任务的要求,矛盾十分尖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群认为:互联网具备的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精神使信息或数据的潜能得以爆发,从而转化为巨大生产力。“互联网+中小企业”战略的推进,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营销上,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链不足,认为转型手段应当是快速见效且成本低廉的,很少会有经营者有心对企业上下和内外部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且深入理解转型的内涵。具体情况分三类:一是转型的推进者(一般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是高层管理人员)没能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经营管理的关键,也就是无法做到经营管理理念与团队迭代的匹配,两者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二是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的营销方式的理解停留在效果层面,甚至是概念层面,而不知新营销方式背后的运作要点和投入产出关系要求;三是经营盲目,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目标、管理理念和人才观。

3建议及对策

“互联网+”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出了当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逐步转型为知识型企业。而企业主和企业中所拥有的人才的知识水平则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最优化地使用企业中最有创造性的人才,企业要想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持久的生产力,就必须树立先进的人才观。

3.1尊重知识型人才的个性

第一,知识型人才不满足于常规工作,而是追求更长远的发展,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自身,以求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注重对个人视野的拓展、主动学习的精神、强烈的主观求知欲、良好的个人素养等。除开事务性的常规工作外,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和接受具有挑战性和创造精神的工作任务。

第二,由于知识型人才所完成的任务,不是简单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而是更复杂且更具挑战性的创新活动,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高度自由并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无迹可寻,无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界定,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拓展和创新,无法受流程和步骤的束缚,企业应当尊重其因工作性质差异而造成的与普通员工之间在工作状态、开展形式之间的差异,并且尽量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但对结果的追求不应有任何区别。

3.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相较于传统企业,知识型企业在与员工的双向选择方面也应该具有丰富的灵活性,企业选择人才,选择的是更适合的生产力和新的创造力,人才选择企业,选择的是更加广阔的平台,这样的双向选择,推动了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进步。知识型企业中的颇有能力的管理者和技术性人才如果在当前岗位或企业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不能获得更大的机遇或更高的眼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到一个更大的舞台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不断提升自我,就要对知识性人才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制订合理激励方案时应考虑创新性和多样性,以使知识型创新型员工更加坚定地为企业工作和奉i。

参考文献:

[1]胡颂.支撑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循环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7):18-20.

[2]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m].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6

摘要随着全国总工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不仅是时展和广大会员职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工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实施"互联网+工会"新模式提升了工会工作服务效能,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a得了媒体的认可和职工粉丝的点赞,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工会意义

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部门、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的转变,不但是工会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更好地推动工会工作开展的现实需求。尤其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当下,及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工会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互联网+工会”体系,将“互联网+”与工会工作相结合,紧扣工会改革创新时代主题,打造资源整合的服务新平台与“指尖上的职工之家”,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及其特征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两者直接简单相加,“互联网+”实际上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形成聚合效应。“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互联网+”应用在工会领域,通俗地说,就是给工会工作加上信息化的翅膀,找准互联网和工会工作的结合点,形成全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会工作形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职工中构建“朋友圈”,在工作中疏通“连心桥”,做到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全天候”,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效能。

二、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势在必行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为此,全总正加紧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工会工作新格局。新的时期,需要新的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国6.5亿网友中超过80%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其中职工用户又占据了较大比例,这为促进“互联网+”工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使企业职工对互联网的接触和利用越来越频繁。原有的工会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职工全部共享”的目的。目前随着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工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更快捷、更公开、更人性化、时效性强的网络平台,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互联网+”新模式改变了职工群众的信息和民主参与方式,新时代的职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想活跃,互联网传递的各类信息,对职工的政治思想、言行、品质、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的工会组织,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新生代职工的特点和需求,线上线下灵活开展对职工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工会服务”,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凝聚职工的发展活力。“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大大提升了日常工作的办公效率、协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已成为工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手段。

三、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的意义

“互联网+”网络平台具有庞大的信息承载传输能力,随着“互联网+”风潮在许多行业、领域的兴起,各地工会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工会通过设立网站、开通微博,建微信群、QQ群,利用互联网搜集职工群众意见,在速度和规模等方面拓宽了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成为民意表达的无形广场,不仅全面提升了工作效能,做到了信息透明、效率提升、服务优化,而且进一步实现了企业职工的互联互通,让工会可以第一时间听到职工心声,真正做到了凝聚职工、服务职工,使得工会服务更加贴近职工,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赢得了职工粉丝的点赞。据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日前推出三位一体的“云服务”,为职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工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出特色网站和管理信息平台,提升了办公和服务基层的效能。全国有些县市的工会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设立职工入会窗口,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共享互通,破解了小微企业建会难、灵活就业人员入会难的问题;有些工会大力推进“互联网+”精准帮扶,推行“互联网+服务包”、“互联网+帮扶包”、“互联网+维权包”三种服务模式将低保、医保、网格信息等进行“串联”处理,井工会“互联网+”平台接入电子政务云数据交换中心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做到了会情信息全掌握、服务职工全天候、工会组建全覆盖;有些企业开发“悠趣”app、“悠趣”盒子等系列互联网产品,通过信息、办公、圈子交流、干部培训、维权帮扶、活动组织等内容,融企业文化社交于一体,让职工在沟通、互动中,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全过程,建成了指尖上的“职工之家”;还有工会利用微信媒体,开设抗洪救灾专栏,抗洪救灾工会在行动专题报道传递正能量。

四、实行“互联网+工会”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会维权服务工作,是破解工会组织管理模式陈旧、运行机制僵化、活动方式单一的有力途径,做好“互联网+”,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各地工会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地方对工会拥抱互联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当前大部分地方工会仍未推广上线“数字工会”“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已上线的也多是“单打独斗、互不联通”,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工会大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开发。有的微博、微信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数月不更新。有的网站、微博、微信内容重合度高,缺乏特色。有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单一的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与职工用户互动等。究其原因,重要一点,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这样的认识对于真正拥抱互联网,还远远不够。对于每个工会干部来说,应该充分认清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要充分意识到工会工作的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只有以职工为中心,做到与时俱进,“互联网+工会”进程才能更好、更快地迈开步伐。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不仅可以创新工会服务工作,确保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工会工作质量提升,弥补传统工会工作中的缺失,全面提高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而且有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为职工及时了解到工会工作新动态,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舞台,增加了职工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职工业务素质提升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同时工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工会”的转变,实现工作管理模式、服务职工模式的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7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历史聚焦在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

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itU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也因此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据媒体报道,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新技术特别钟爱。2009年1月28日,他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2009年2月24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

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可以说,物联网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物物相连、天罗地网。

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专家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年至2015年物体互联,2015年至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这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巨大宝藏。有学者认为,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中国人太渴望发掘巨大的宝藏,太希望抓住难得的机遇,然而,有优势不等于能抓住机遇,有网民认为,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阿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报告曾这样描绘“物联网时代”的生动图景――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亿博物流咨询生动介绍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例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金融危机的尘埃渐渐远去,与历次经济危机一样,历史已经进入了新技术革命推动文明进程加速前行的新时代。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

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

在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传来令人振奋的信息: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人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税收管理

一、互联网金融

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借助相关的网络平台或者软件,同时利用互联网当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来处理各种公司的金融业务,这里主要包含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搜索引擎等相关的技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无论是在网络中的金融平台还是在生活中的实际金融平台,我们都要始终保持互联网精神,改变传统的金融企业处理金融问题的主要模式,对待客户和问题都要具备“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和创新”的基本态度,这也是所有金融企业都应当具备的互联网精神,这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互联网精神之外,更应该追求的是技术上的创新,同时金融企业要在整个基础上,改变传统的金融结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处理功能就会渐渐的被弱化,目前最为主要的是要关注用户的实际体验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能够较快的进行对金融问题的处理,这在一定会程度上极大的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往往金融公司能够意识到这其中的利弊,仅仅重视用户的实际体验和服务。

二、目前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内容可靠度不高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金融企业所做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将会直接影响到做好财务工作的内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有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都对于会计的核算工作,都缺乏对相关的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性的认知和可靠度的要求,这样以来就会使得不能及时的对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尽心加工和处理,在其中可能也掺杂着其他信息,最终导致很多的财务信息出现部分缺失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当中,会出现很多异常现象,企业所做出的大多数决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和税收信息产生干扰,这样使得许多财务信息没有可靠的依据。

2.管理意识薄弱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很多的网上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到企业财务合算以及税收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这对于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来说,对于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仍然处于低级阶段,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就会导致金融机构所做的工作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撑,并且财务的核算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展现出实际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3.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目前阶段,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发展规模正日渐雏形,缺乏相关的专业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度。作为金融型人才,除了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常识,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在当今的互联网企业当中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弥补在财务核算以及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金融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如何有效提升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及税收管理水平

1.确保信息的完整度和可靠度

就目前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型企业来说,确保信息的完整度和可靠性是促进金融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进行财务核算和税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首先就要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另外,企业的领导不能干预一切财务的核算工作,让财务顺利的进行核算工作,防止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

2.增强会计核算及税收管理意识

对于财务的核算以及税收的管理来说,必须要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因为深入了解财务核算和税收管理的人能从侧面直接反映出当前情况下企业实际的运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出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因此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增强管理意识就会加强对于企业财务核算以及税收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只需要在这个方面加大投资的人力和物力,引起企业中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培养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会计人才

对于企业的本身来说,平时应当积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基本的工作技能时,还应当做好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这样以来能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能够有效地加快企业的发展。因此,这一方面不但能够加强企业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保证了财务的核算以及谁受得管理工作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运行,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目前阶段,我国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文件并不是很健全,对于其中的关键部门更应该加强法制建设,这就使得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进行财务核算以及税收管理的时候能够有相关的法律依靠,并且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保证互联网金融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模型已经初步的建立起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好财务的核算以及税收管理等工作,增强金融企业的管理意识,积极的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提升企业信息的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志红.浅谈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19(19):180-181.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9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机遇挑战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91-03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拥抱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我国制造业现状,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转型升级,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行列奠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产物,是以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其本质是互联网渗透并打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和生产线设备,将实体生产设备、物料、产品、人等相互连接,实现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数字信息的采集、传输、集成、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并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等的蓬勃发展。

概括起来,工业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1)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2)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3)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型复杂制造生态系统。

(二)研究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营销、服务端向设计、制造端深度扩散,工业互联网不断突破价值传递的平台媒介角色,逐渐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促进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和体系重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产业链环节,加速各环节数据纵向流动和交互,通过对数据深层次分析,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为企业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搭建起企业与用户、利益相关者无缝对接的平台,拉近了制造端和服务端的距离,为企业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生产、无缝隙传递服务提供了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2.工业互联网为不同企业搭建了信息共享与集成平台,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优势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企业从个体生产向协同创新方向转变。

一是制造企业以品牌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优势供应链资源,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推动制造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

二是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导,通过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吸纳政府、科研、创客等资源,建立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突破创新中的孤岛局限,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为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三是信息服务企业以提供制造服务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软硬件、企业、专家、知识、技术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基础上开展面向制造企业用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部署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撑。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主体、技术和产业基础。制造业在保持总量第一的前提下,向高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融合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二是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国内互联网正从企业销售、交易服务向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装备制造、能源供给全面渗透。众多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快速涌现,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吸引国际产业的双重挤压,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和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化解产能过剩、平衡投资消费,将更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挑战

一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目前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工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侧重消费端,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拓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工业企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技术与服务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基因和工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创新强调开放、共享,而工业生产体系ξ榷ê桶踩性要求更为严苛,两者特性与体系难以契合,表现为现阶段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销售和上游设计等环节,鲜少直接发生于生产过程。

二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的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工业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工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既了解工业又熟悉互联网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构成了障碍。

三是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批引领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为工业领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层级和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一些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复合型服务,使得工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互联网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在保证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的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融合性产品或服务,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C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第五,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制造业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性配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中国制造产能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6,02:50-55

[2]丛力群.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之道[J].上海信息化,2016,07:18-22

[3]高婴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n].中国证券报,2015-08-17a13

工业互联网认识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管理会计财务信息共享

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1]这掀起了我国“互联网+各行业”的热潮,如“互联网+餐饮”“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制造”等,催生了大量的新a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对企业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嵌入企业经营管理各领域。[2]企业面临着如何应用互联网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的新课题。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既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深刻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动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发挥好其决策作用,对企业在“低增长率、低利润”新常态中的谋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会计发展进程

管理会计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以成本控制为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第二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逐步兴起的背景下,以预算、决策、控制、考核、评价为核心内容;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顾客化生产”兴起的背景下,以战略管理会计为核心内容,由静态转向动态的管理会计;第四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以作为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为主要内容。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后,管理会计的内涵更加丰富。发展至今,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为决策提供支持。”[3]

“互联网+”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形态,如同工业革命一般,也带了企业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它打破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信息共享成为核心,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形态成为必然,引发了包含管理会计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一)扩大管理会计服务范围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促使管理会计工作不仅要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更要研究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以及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涵盖了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以及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与资金状况,使得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

(二)“互联网+”支撑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企业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实时获取企业经营数据,直接缩短了分析周期,实现制定月、周、天甚至实时的管理会计分析报告。可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了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应用,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管理成本;且通过实时经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高了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价值,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

(三)“互联网+”推进基于全价值链的资金流动性管理

“互联网+”时代,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可从内部延伸至“供应商、客户”等产业链上各环节,实时监控应收、应付、库存、现金等全价值链运营资金的情况。可见,“互联网+”推动了企业开展全价值链资金流动性管理,促使管理会计融入企业投融资活动,追求企业净现值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为企业经营、投资、融资决策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应用首先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构建一套适合的管理会计体系。首先,建立高效的决策、管理协调与监督机制。企业尽可能下放管理权限,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建立独立的全面信息综合部门,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压缩生产部门到市场部门、最高决策层到一线员工之间的距离,打破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以此构建权责对等、高效的决策、管理协调与监督机制。其次,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财富,是管理会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企业应尽可能完善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支持、成本管理、绩效考评等信息化平台,为管理会计创新应用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

(二)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

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离不开一套运行规范的管理会计方法和高效的管理工具的支撑。首先,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导向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竞争模式已从“单打独斗”转向价值链资源整合。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也应调整方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为导向,在管理重点上下功夫,培养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其次,整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新时期,管理会计工具的选取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整合应用各类工具,例如在财务管理工具上,突出流程制度设计,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价值,防范风险;在决策工具上,善用平衡计分卡等,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克服信息复杂与不对称性的问题,实现可量化、可比较。

(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以财务会计人才为主,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则非常匮乏。因此,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培养管理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提升其信息整理、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其次,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全局意识,关注业务流程的变化对核算及管理带来的影响,及时找准提供服务的节点和契机,做好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再次,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全产业链服务意识,学习上下游产业链知识,适应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由对内服务转而向供应链,提供服务的发展趋势。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会计文化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直接指出:“管理会计,说到底就是管理未来、规划未来的会计。如果将其转变成为每个人都规划未来,每个人规划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连在一起,管理会计就一定会充满活力。”这说明了隐性的企业文化与显性的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会计的认同感,提高其执行力。因此,首先要培育员工共同的管理会计价值观。塑造创新、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群策群力;宣传“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内涵、作用,统一员工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让其拥有共同的技术语言。其次要提高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各级管理者是推动“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助推器,提高管理层认识高度、重视程度、运用力度,直接决定了管理会计创新应用的深度。

(作者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全朗,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会计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