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十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46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1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范例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一)

为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特制定2020年我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平安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校风树立、师德学习,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工作原则

综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治理什么问题”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的安全稳定,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健全责任体系

校长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副校长是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认真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要层层承诺,层层签订安全稳定岗位责任书,建立校长包学校、年级组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坚持“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每月至少组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办公会议,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研究、部署、分析和解决一定时期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活动要做到“五有”,即:有创建机构、有活动方案、有长效机制、有活动资料、有活动效果。

4、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提高校园治安防范工作能力。一是增强治安保卫力量。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二是提高技防水平。利用一定资金完善校园重点部位监控和报警系统的建设,并做好技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同时,要切实将人防与物防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学校安全。三是建立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主动联系所在地的综治部门,协调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重点治理流动商贩等非法经营和打击校园周边骚扰学生的“无业游民”,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安全。

5、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饮食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要加大对食堂检查力度和密度,下大力提升食堂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保证食堂的卫生安全和饭菜价格:二是校舍设施安全专项整治。要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有关校舍工程要求和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做好危房校舍及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严防校园师生伤害事件和不稳定事故的发生;三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健全消防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防火安全的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四个能力”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水平。要加强校园用电设施的改造,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电线、电缆等设施,坚决取缔学生宿舍内的违章用电。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做到安全疏散通道畅通,安全疏散出口标志齐备、有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四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常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习惯。

6、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通过法律进校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办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三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帮助学校解决法制纠纷,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水平。责任到人,快乐施教,严格管理,有效防范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安全教育日”、“综治宣传月”、“交通安全日”、见义勇为主题宣传活动、法律进校园、“12·4”法制宣传日、“爱路护路”宣传周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板报、橱窗、墙壁创设安全文化平台,悬挂校园安全条幅和标语,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文化传承的力量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7、做好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

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到位,落实到人,并做好预案演练工作。一旦突发安全事故,要立即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参加救援的人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有序抢救,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严格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息收集、处理及报送工作,对拖报、不报、谎报重要信息而延误事故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二)

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我校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2020年某中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某大精神,上级部门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学校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

二、工作目标

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筑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综治责任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1)、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

综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本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工作责任制,将综治工作列入各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各校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校长办公室。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凡发现教师家长上访、、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在最短时间里报告校长室,发生重大事件学校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

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由杨爱民任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门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

各校、各处室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高档物品存放好,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适时安装好报警系统,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城南镇治安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学校要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

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

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

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

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某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稳定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某精神,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以学生为本,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深入贯彻《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我校综合治理工作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实际,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校风建设、师德学习、学风树立,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综合治理工作原则

1、综治工作以人为本,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当地派出所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综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组织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完善综治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我校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组 长:某(校长);

副组长:某(法制副校长)某(副校长)

成 员:

(二)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强化规范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建立校园卫生安全预警、学生活动安全预警等方案,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学校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夜间巡逻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2、学校在物防和技防两方面加大投入,增强物质装备,在关键部位设置防盗门、防盗窗、防护栏等。加强班主任监护、教师值日等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24小时校园治安自防和巡逻、巡查制度。在校园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

3、积极维护师生思想稳定。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理论学习、学生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的思想理论教育等,加强师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宣传教育。

4、建设校园安全环境,确保师生安全。通过积极整治校内环境,做到校园无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确保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内防火、防雷设施齐全有效,使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环境满意度高。

5、努力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净化育人空间等途径,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宣传校园安全文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实施班主任联系电话公示制、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制等举措,打造家校一体的安全网。

6、灌输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社会安全常识,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尽量多积累一些处理突发情况的自救自护经验。

四、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2020年2—4月:了解有关情况,制定计划;开展宣传教育。

2020年5—6月: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放有关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资料,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环境巡查及整治,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2020年9—10月:召开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盗安全教育。

2020年11—12月:继续深入开展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整治、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搜集整理阶段性工作资料。

2020年01月:总结、提高;资料归档。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2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78-03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规则意识不强、认知错误、行为失范等,进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构筑牢固的信念屏障,避免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影响其正确信念形成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范围很广,是一个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在内的综合体。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及价值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其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育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及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有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责任感,既关心自己又关心他人,既关注个体发展又关注民族兴衰、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

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或者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被削弱,个体就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正确的信念对于制止个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在笔者进行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在大学教育内容中的比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给出的答案令人担忧。例如,调查显示,曾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中,79.0%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法治教育,82.6%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道德教育,70.4%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人文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更高的基础上自律、自治、自觉、自省,使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风尚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

二、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伦理道德知识传输,使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习惯,在全社会树立道德风尚,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我国很多地方,中学教育“重智轻德”,大学阶段道德教育“有名无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因此,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品德、高尚思想,始终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在内心立法”。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

首先,中学教育“德智并举”,为大学生正确信念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中学教育要端正指导方针,摒弃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知识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优良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将道德品质指标让位于学习成绩指标,使得只要学习成绩突出,即使一些因品德不良、不守纪律等问题受过处分的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较好的评语。此类现象给学生造成“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可以原谅”的错误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加爵、药家鑫等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诱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要从中学教育阶段就采取措施。中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实事求是地把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都写进评语中,以便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能客观地了解其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其思想状况,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苗头,就能采取有效对策。

其次,大学教育“以德为主,智不放松”,巩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利用大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的有利时机,对大学生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处理问题时什么事都找父母或者找辅导员,事情做不好时就埋怨家庭、学校或社会。针对这种现象,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教育他们:感恩父母辛苦养育子女,感恩老师默默无闻地给学生上课施教,感恩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服务,感恩国家不断为学生、学校提供各种教育设施等福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失衡感,避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不健康言论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使每个大学生都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

最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精神,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所以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把学生置于主?w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而不能以教师的意志去支配学生。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也是由“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规律决定的。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等的变化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者既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发展着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内容与学生所思所感有机衔接起来。大学德育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德育对大学生的内心感化作用,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证性,以道德榜样启迪大学生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成长为“不仅有智商还要有智慧,不仅有文化还要有教养,不仅有目标还要有信仰,不仅有欲望还要有理想”的时代骄子,远离违法犯罪。

三、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来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全民守法提升到了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同等重要的地位。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其重要载体是法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基本方针的教育,以及民主意识培育、法律基本知识教育、纪律教育等。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法治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笔者对曾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进行的“与他人发生纠纷时首先采取什么措施”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武力解决”。这说明,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法治观念极为淡薄。法治观念是一个人信念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对大学生加强法治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法治观念。

首先,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一要改革法律课堂教学方法,将课堂内的具体法律知识教学延伸至课外。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进行解析,发挥个案的警示作用;通过模拟法庭等直观性教学形式,邀请司法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模拟审判,增强大学生对法律适用的理解;举办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中被害人控诉或罪犯进行心理忏悔的情景剧表演,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二要优化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将不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教师充实到法治教育教学一线,通过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法治教育进步。三要优化法治教育的知识结构。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差,日常运用得较少,但这些法律知识涉及公共利益,在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促使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议高校采取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公法知识的教学力度,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其次,重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一要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法治教育的效果。通过开展社会宣传活动等形式进行专题性法治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氛围,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二要将法治教育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高校法治教育不应仅满足于法律知识的普及,还要通过培养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权利义务等观念,使大学生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三要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通过规范高校法治教育教材的内容和法治教育的形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法治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构建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法治教育工作机制,使法治教育进课堂、进大学生宿舍、进学生心中,使整个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象牙塔”,筑起一道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法治防线。

四、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来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针对部分大学生因人文教育缺失而道德水平下降,进而实施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文信念,远离违法犯罪。

首先,把培养人文性贯穿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始终。人文性既包括理性思考能力,又包括性格和情感魅力。培养人文性追求的是善,注重给人以悟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在注重记忆、理解、概括、抽象、逻辑思维等智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促使大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在重视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只有给大学生提供包括培养人文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文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文信念。

其次,把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贯彻、体现到大学生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真正的科学教育是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或载体,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它把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寓于其中,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身体和心理健康,不仅专业技能合格而且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目前,很多高校的科学教育都只强调对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完整的科学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潜质和天赋,高校科学教育要始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具有包容情怀,从内心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3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法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突显出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是极为有益的。法治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同时他们的法治观念也将得到强化。道德教育则能够让学生知晓和领会那些道德伦理知识,思想道德观念也可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非常有必要将法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此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文章将详尽阐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间的关联,并探析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策略

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明显做得不是很好,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也可能因此而无法提升。故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转变这种观念,并施行一系列举措来确保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衔接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联

(1)法制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

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又是法律教育的升华。[1]而法律则能够很好地维护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法治教育务必注重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因为只有当法律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大学生才会具有更加强烈的守法意识。如果大学生们的道德基础比较高,那么法治教育的开展也会变得愈加顺利。

(2)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两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价值取向等,且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使得它们的关联愈加密切。再者,道德和法律均秉持着公平正义的理念。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不难发现部分法律已经转变成为道德层面的内容,这使得部分道德理论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应。再者,道德在历经长期的发展过后,某些道德观念也被并入到法律层面中来。

(3)二者均属于最基础的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2]道德和法律的特征和功用是有所不同的,且它们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助于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人们的行为自觉性也将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故大学教学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将这两方面有效整合起来,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培养更多全面型的人才。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1)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大学期间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个时期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非常有必要推进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故高校管理层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并对这两种教育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开展学科课程的时候,也可以将道德和法律工作容纳到其中,并做好课程、教学安排,施行各种有效教学辅助措施,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能够整合起来。

(2)促使任课老师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要想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起来,那么任课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该过程中往往起到良好的效用。高校在招收教学人员的时候,最好选用那些教学能力比较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并投入一定的资源来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具成效。再者,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展开相应的培训活动,促使任课教师的水平能够持续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更多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并理清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间的关联。

(3)落实奖惩评价机制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违法犯罪活动也将减少许多。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3]此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估,并在课程考核中注重学生日常表现情况,长期过后,学生的行为明显会变得愈加规范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也会有所提升。

三、结语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两者的效用不尽相同,它们均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轻忽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两者间的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具成效,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伟.高职院校与监狱共建法治教育基地的探索———践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实践教学育人实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2):99-103.

[2]张元.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2):54-56.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讲文明,树形象;强师德,做良师”为主题,以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为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改变作风,树立教师崇高新形象。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热爱本职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办好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学校。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一)规范行为,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基础

1、规范道德行为。坚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包容和信任,倡导教师以民主平等的理念提升道德行为。

2、规范教育行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尊重学生创新实践的独特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倡导教师以赞赏激励的方法提升教育行为。

3、规范教学行为。端正教学态度、落实常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4、规范治学行为。坚持恪守诚、严谨治学,倡导教师以求实、严谨、勤勉的精神提升治学行为。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恪守职业道德。

3、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升育人能力。

5、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三)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党组织和校长引领学风,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党员引领师风,突出共产党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表率带头作用;教师引领学风,以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引领学风建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能力导向,注重责任感培养。

(四)强化机制建设,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

强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认真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基本原则

师德建设工作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师德建设与教职工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增强教职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为教职工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师德建设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切实解决问题。要注重实际效果,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

(三)坚持以德促能的原则。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要以师德建设为先导,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师能建设,不断提高教职工业务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以师德教育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更好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保证师德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领导小组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

(二)建立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学校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和档案,对教师师德行为进行约束,实施常规管理,从制度上积极引导教职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职业形象,倡导教职工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优秀师德师风标准:

良好师德的四要素:坚定的政治思想,诚实善良的品德修养,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尊师爱生的人文关怀。

良好师风的四要素: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的纪律作风,风纪自律的生活作风,精益求精的专业作风。

(三)认真组织学习。师德建设重在宣传,贵在坚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xx省实施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省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等,要求人人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校教职员工要结合“师德建设活动”的开展,要切实解决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各校要开展好以下活动: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阶段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开学初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把师德建设工作做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召开动员大会,层层落实责任。各校要及时开展师德建设动员大会,宣读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和师德建设评估办法及细则。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师德修养计划。请家长、学生、社会共同监督。

第二阶段:加强学习,形成共识阶段

1、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xx县教育系统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xx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十不准”规定》等有关要求,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树立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组织好每周的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2、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培树本校自己的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尤其要发掘本校典型教师的事迹和先进经验,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第三阶段:精心组织,全面落实阶段

在家长、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要。

第四阶段:认真总结,巩固成果阶段

参照师德评价办法及细则,认真梳理反思,自醒提高,通过学校、学生及家长共同评定对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并总结师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

五、保障措施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5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3-0058-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重视的内容,而对法治教育却有所忽视。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在大学期间,教育倾向不合理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会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路径的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具有相通性。一般而言,刚性的道德教育与他律的道德教育接近于法治教育,柔性的法治教育与自律的法治教育类接近于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首先,法治教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学者李交发在《法制建设论》中指出:“任何外在的刚性的法律只有诉诸于人的内心情感,获得人们自觉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2]单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来保障法律顺利实施是不够的。法治教育必须以道德的自觉意志为基础,让守法成为人们的主动行为。道德教育只有得到了公众的自觉支持,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稳固,法治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通过对法律和道德关系的分析可知,道德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劝诫、建议和自身觉悟等主观方式,那么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依靠个人内心的自律和良心的谴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尖锐和复杂的,此时单纯依靠道德的“自律性”就会远远不够。法治教育则大不相同,因为法律后果往往伴随着国家强制力的执行,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正好弥补了道德教育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最后,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其根源是由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离关系,又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一种各自独立、双向互动、相互交叉的互补关系。但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道德所禁止的行为;但凡法律所鼓励的行为,也就是道德所提倡的行为。

二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理所应当地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未来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制教育成功与否事关国家的发展及民族的振兴。[3]反观我国高校法治和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尚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传授专业的法学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只要将它放在实践中并指导实践,法律就会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把本来就讲解不多的“法律知识”再次减少,甚至有些院校将法律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混淆二者的关系,并按照道德教育的方法来指导法律教育。这样不但造成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的法律基础知识极为有限,难以实现法治教育的目的性,更加难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长此以往,还将使校园法治教育遭受“冷落”,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据了解,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宣传,除了最基本的课堂讲授外,也仅仅是通过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相关报告。总之,法治教育方式狭隘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这种单调的方式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更无法对营造法律文化氛围产生帮助。

(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单纯的文化课程学习。可是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以成绩代替一切、分数高于一切的“重智轻德”现象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这样做完全违背了我国提倡开展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陶冶大学生精神情操、培养高尚品格、提高法律素养。另一方面和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相似,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偏于程序化和模式化。高校的道德教育运作模式依旧以“一言堂”为主,教师和学生道德层次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不够深入甚至出现欠缺,从而导致高校道德教育难以触动学生的感情和思想,难以引起思想道德上的共鸣。

造成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割裂开来,这些就会使得道德教育缺乏法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法治教育缺乏道德教育的内在支撑,不能很好地促进和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提高滞后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总的说来,原因在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分离。

三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探究

从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存问题来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已然刻不容缓。针对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得以加强,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在注重其它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配备、教学时间的安排等各方面,以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得以更好的推动。从大学生自身而言,也要高度重视自身法律意识培育和道德素养提升。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外因是使得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依靠高等院校和社会环境等外在条件的努力,还要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加强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有机结合的培育。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共同努力,才会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全社会和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协同努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才能由内而外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素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是需要教师去实施的。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来设计、引导和组织的,也就是说,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需要教师开展和推动的。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任课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毋庸赘述的。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引进工作,积极引进教学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任课教师。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使得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进修、访问、参加会议,等等,让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更新任课教师的知识和促进任课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另外,高校还要注重任课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以便任课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得以完善,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于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养成,既要靠教育来引导,也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机运行的重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学校重视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德育的制度建设,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借鉴和对照国内外的经验,促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教育,融入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理性和合乎社会的要求。社会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偏向于基础理论的灌输,与社会实践相脱离,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社会实践法是一种培养受教育对象实际能力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要明确认识到社会实践对理论教学的互补作用,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接触社会现实,结合社会现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又能够相互弥补,因此,教育者今后在进行法治与道德教育的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大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稳定、高效、发展,最终实现各大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观察与思考,2013(2):86.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6

切实解决我校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年市中心小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综合治理与平安创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上级部门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学校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

二、工作目标:

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实现“五无”工作目标。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筑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综治责任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工作

提高认识,1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1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综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本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工作责任制,将综治工作列入各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各校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校长办公室。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凡发现教师家长上访、罢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最短时间里报告校长室,发生重大事件学校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成立了由邵祖祥任组长,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门卫力量。

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2提高技防水平。各校、各处室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高档物品存放好。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适时安装好报警系统,确保学校安全。

依靠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4采取有力措施。

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学校要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争创“平安校园”5加大创建力度。

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

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3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强化自护教育。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要做到制度健全,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责任到人,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7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特珠性、网络领域的全球性都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信息时代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措施及对策进行了初浅的探索。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深入研究,制定措施,科学教育,开创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一、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2001年国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如果无视网络道德建设,各种各样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就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因特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就会被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所扼杀。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冲突,带来了网络价值观念的模糊不清;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与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带来了人格冲突的加剧。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2.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环境特殊。网络行为发生在一个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构成的虚拟空间里,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和虚拟的伦理道德,但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缩影和重现。这种特殊的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引发的道德规范问题与传统道德规范既具有不同的特征又具有必然的联系。第二,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接触越来越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的人以“匿名性”的“网络人”面目出现,通过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无限扩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各种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堕待解决。传统的道德规范在评价网络行为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因此,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3.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变为现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远程教育活动。但是,失范的网络道德行为却可以断送网络的科学先进性,网络黑客的频频出现,造成了世界范围网络世界的大混乱,网络道德的失范,造成了人们思想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因此,要把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充分发挥,为人类社会造福,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1.确立“以德洽网”和“以法治网”并举的指导思想

    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得各种信息相互混杂,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失范的道德行为随意发生,因此,要加强网络立法,坚持“以德治网”和“以法治网”并举的指导思想,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运用法律的手段对网络进行监管和疏导,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网络法规和规章。

    2.坚持网络技术创新,利用网络手段,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络当中存在许多不良网站,恶意传播反动、迷信、黄色内容。要堵住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就要不断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技术创新。在电脑中安装反黄软件,加强过滤功能,对不良网站和恶意程序实行举报“封杀”措施,彻底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

    3.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宜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网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课堂。因此,我们要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建立一批重点网站,开设“思想教育和道德观念”栏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4.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行为,实施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

    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进行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也是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进行自律教育,一方面对网吧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维护网络的纯洁性,严格遵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的规定,依法行事。另一方面,对上网的网民进行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网民不做“网虫”,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不访间色情网站,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做到洁身自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8

关键词:孔子;仁德;治学;思想

引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孔子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担起社会大义的旗帜,游说各国,主张他的“仁”德思想。孔子又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政治抱负不得实施之后,转而将他的理想教于后人,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开一代先锋,创立儒家学派。

1.孔子的“仁”德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由“仁”生“义”,“仁义之道”成为儒家文明的核心思想。在篇幅不长的儒家经典《论语》中(仅一万多字),作为道德标准的“仁”子出现多达105处。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例如“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即先有奋斗而后有收获,就是仁;又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要想成功,要有帮助别人成功的打算,自己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于别人,这都是“仁”的表现;再如,“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一切不符合礼制的事物都不做;复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就是能做到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这五个方面都是仁。一言述之,孔子讲“仁”,就是“仁者,爱人”。

由仁及德,德以仁生,孔子十分推崇“为政以德”,例如,孔子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一方面当政者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要教化民众,向善去恶,以法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孔子治学思想

官场失意,但学业有大成,孔子的治学思想使他成为治学楷模。孔子最初效仿蹈袭周朝的祭祀礼仪,后来又研习《诗》、《书》等上古经典教材。他边学边行,对鲁国奉行的礼、乐等社会典章制度遵从不二,潜心学经典、习制度、悟其道。孔子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就是真理,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东西。孔子除了学大道,还学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基本知识,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方面,即务虚,又务实,学养天下,不尚清谈。孔子的“学”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这些精辟的治学思想,囊括学与习、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是治学的方法论,是富于哲理的世界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后世意义重大。

3.结语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的提出从根本上把道德规范从外部转向人的道德心性和人格境界上,更加关注人性本身的张扬,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从此以后“仁”就成为中国历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孔子的治学思想,“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周游列国,一方面“跑官要官”,寻找施政的机会,一方面巡游讲说,传播他的思想主张;“学”也是为了“教,”“教”必有所“学”,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虽然不是中国中国教育史上创立私学的第一任,却是大力创办私学的第一人,是中国民办学校的鼻祖;“学”还是为了“新”,作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开拓者,孔子在“复礼”的同时勇于创新、致力发展,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与时俱进型的儒学学术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吐故纳新打下最初的基础。综上所述,无论是“仁”德思想还是治学思想,对今天的我们都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这是我们今天探析它们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何佳丽.孔子治学思想研究[J].明日风尚,2016,07:188.

[2]王雪燕,戴士权.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筹措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55-157.

[3]刘宜善.孔子治学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

[4]李宁.曲阜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17).

[5]戴士权.试析萨满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传承的现实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

[6]焦明甲.从“伦理价值批评”到“文化人类学知识建构”――“文学终结时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形态[J].长春大学学报.2015(03).

[7]周兵.论孔子的仁德思想[J].西安社会科学,2009,01:31-32+39.

[8]焦明甲.文学与文化的交相辩证发展――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现代性研究论纲[J].长春大学学报.2007(09).

[9]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9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徐秀勇认为,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上网易导致心理变异.网络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三观的形成。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心理异化、网络恋爱和性心理异化、网络人格心理异化、网络文化心理异化、叛逆心理效应放大、网络民主意识错位、网络成瘾”等七个方面。

汪灿德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角度提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脱节;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够”。

张纪霞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心理中存在的影响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孤独,上学厌倦,情感迷失,人格扭曲,淡化情感,人际简单化”。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网络文化、网络心理等一系列伴随着网络出现的新情况,不仅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新问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的研究

孙丽丽认为,网络环境下呈现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认知评价盲目化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功利化心理倾向;道德选择庸俗化心理倾向;意志控制薄弱化心理倾向;际交往放纵化心理倾向”。大学生网民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的密切关注,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既涉及社会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文明冲突、情感宣泄与情感失控的心理冲突、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的诱发与影响”。

杨志坚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网络心理问题,究其根源,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与网络的特性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关,又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相联系,主要有“网络传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的追求心理;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几个原因。

综上学者的观点,网络,尤其是网络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亦有大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是潜在的客观环境,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努力加以改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及工作方法等的创新。

三、关于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研究

蓝新华认为,网络心理为“深入了解教育客体,增加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提高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机遇。同时,他认为在网络的巨大冲击下,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和信息资源优势不复存在,教育方式的相对滞后和教育权威的日渐削弱已成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心理对“教育理念主导性、教育方法单向性、教育模式滞后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陈选杰认为,信息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是有利于青少年独立个性的形成;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几个方面。同时,又对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晌。

曾涛认为,网络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是由于互联网是开放性的、跨国界性的,其内容特别丰富,有信息类的,有游戏性类的,有互动交流类的等等,不同的上网内容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然而负面影响的反应日益凸显,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网络文化、网络成瘾诱发心理问题两个方面。

可见,学者们均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抓住机遇,将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风险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

孙跃平认为,应该从四方面入手,即第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第二,加强网络内外部环境建设;第三,加大网络立法制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第四,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干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第五,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张洋认为,大学生网络群体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三方面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网各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第一,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二,构建网上预警机制,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又有过硬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网络心理素质。

汪灿德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三个方面对策,第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以应对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现代信息素质,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入手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不断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不断增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机和活力。

于钦明,崔国红认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面对挑战,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对待网络。首先,利用网络开展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思潮的冲击;其次,制定网络政策法规,加强道德教育,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绿色网络环境”;再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引,提升心理关爱程度,提高大学生个体免疫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及方法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目标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结合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证我校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全校教职工及学生要根据“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为核心,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宪法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为。

2、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宣传以《教育法》为主的教育专业法,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3、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制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法制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环境保护、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人口教育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当中。要不断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

4、坚持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教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品德教育要融入法治的理念,并把法律素质纳入品德教育的内容加以考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八荣八耻”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且也是法律的规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行为和习惯。

5、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健全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符合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善于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师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工作要求

学校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本部门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把维护广大师生的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一)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着力培育法制精神。大学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我们要在总结“四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学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要突出宪法教育,培育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和学生管理制度;要认真组织学习《刑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与自我预防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法制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经费的“四落实”。将法律课程与品德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德育评价一起部署、一起落实。要加强对法制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人才。

(三)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育人水平。学校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要建立、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等,把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教育的公平。要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权益救济渠道,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保护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要进一步推进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教育教师认真学法、守法,为学生作出表率。要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专业法律法规及与教师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使教师依法执教,以德育人。

(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普法竞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学报、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巩固和加强普法宣传阵地。继续坚持好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在学校法制教育、预防犯罪、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室,学校网站要设立法制教育专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丰富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规划从*年开始实施,到*年结束。

*年为宣传发动阶段。各部门要根据学校“五五”普法的总体要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学生系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在师生中进行宣传发动,使之充分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制定落实学校“五五”普法实施方案。

*年——*年为组织实施阶段。各部门要根据学校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得力、督促到位,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将定期对各部门、各系部的普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查缺补漏,不断改进。

*年为普法检查、验收、总结阶段。学校普法领导小组在定期对各部门督查改进的基础上,组织专门人员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体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校的普法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察等制度,各学生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做到有部署、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真正把“五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将配备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法制工作人员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保证普法工作正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