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十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十篇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07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1

智慧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发展形态。从学理上来说,是指集科技、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创新型经济。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智慧经济是在物质资本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使劳动者的智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阶段,包括知识经济、it经济、虚拟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生经济。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经济中各种要素、各个领域、各个主体间实现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协调经济与环境、能源、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依靠高级人力资本,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三是国民经济核算是采用智慧GDp进行核算,核算过程不仅要考虑经济收益,而且涉及能源成本、生态成本、环境成本及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四是智慧经济是一种有预见性的经济,在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智慧经济会同步考虑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增强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能源危机等负面效应的预见和防治。

二、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提出了“围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实现与呼包鄂、晋陕宁地区的信息资源高效对接和互通互享,为鄂尔多斯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坚实的基础平台”的新构想。2009年,鄂尔多斯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通过几年建设,鄂尔多斯基础电信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在全市得到普及推广,基础电信网络已基本覆盖所有旗区、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初步形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数字东胜”于2009年正式启动,是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内第一个在城市层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区县。智慧伊金霍洛旗惠民工程于2011年开始建设,初步建成了电子政务、综合城市管理、数字社区、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系统。康巴什新区数字城市于2012年开始建设,以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为总目标,初步建成了集数字公安、数字城管等为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

(二)数字化建设情况

鄂尔多斯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建设、规划、财税、工商、园林、国土、农牧、公安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市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市民一卡通、96158市民统一呼叫中心、数字教育、数字文化、数字卫生、数字社区、智能楼宇等民生工程也加快稳步推进。

(三)智能产业建设情况

自2009年始,鄂尔多斯大力发展和培育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球领先的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iDC),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目前,已有15家企业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了云计算产业合作意向协议,中兴能源、世纪互联、鼎联数码三个项目已入驻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达403亿元。在建和新建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10项,总投资额达855亿元。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快速拉动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和服务水平,带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的高度汇聚,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推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能和新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培育。

通过多年建设,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全区信息化标杆城市,为全市智慧经济建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三、鄂尔多斯发展智慧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智慧经济属于新型经济体范畴,大多数人处于初级认识阶段,目前许多农村牧区发展相对落后,智能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使得全市整体智慧经济建设水平较低。

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目前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仍然以能源经济为主要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智慧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产业层次也较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重。

三是创新力度不强。全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正由初级应用向深化应用方向转变,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业务正在起步,直接面向企业和公民在线互动应用还不够深入;市信息中心平台及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利用率还不高,全局性的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规模和水平还有较大空间。

四是投资不足。用于智慧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求与资金投入矛盾突出,影响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受财力条件的限制,对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投入甚少,制约了全市智慧经济建设的整体和协调发展。

五是人才匮乏。智能产品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模比较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大集团,研发能力比较弱,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公共技术支撑环境亟待改善。

四、措施建议

(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通过发展智慧经济,鼓励在鄂尔多斯试点示范智慧型创新技术应用,形成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鄂尔多斯现有it产业优势,鼓励软件开发商、产品供应商、通信运营商等品牌企业,围绕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建设,深入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认真研究制订行业标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总设计、总承包、总集成、总开发、善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智慧经济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另一方面,智慧经济的超前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有利于破解发展瓶颈,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二)顶层设计,项目推动

围绕智慧经济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政府顶层设计,统筹全市智慧经济建设思路和行动,使得智慧经济发展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成为引领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继续加强智慧政务、社区、教育、医疗、文化、环保、交通、便民等领域建设,建立智慧民生系统,逐步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实施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市旗(区)两级建设,在全市建成中心城区统一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各部门建成连网智能应用,形成市旗(区)两级互联、各部门协调统一、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流程效能整合优化的城市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景可视化、智能化和城市综合安全管理及时可控化。同时,鄂尔多斯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后备基地,应选择“智慧能源”作为地方特色项目,建成亮点鲜明的智慧能源应用工程系统,使智慧经济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百姓。

(三)科学规划,制定政策

按照集中发展、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提升的原则,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智慧城镇体系和智慧产业格局。加强贯彻落实国家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编制《鄂尔多斯市智慧经济建设规划》及《智慧鄂尔多斯建设管理办法》等一批相关的规划与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科学论证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智能化投资项目,并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信息更新与维护、智能资源共享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制定满足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标准规范,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为智慧鄂尔多斯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完善市场,科学运营

智慧经济建设投资大、项目多、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格局,加快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计划,扩大资金投入预算,形成市、旗(区)两级政府投入机制。积极采取财政补助、政府贴息、服务外包等模式加强智慧经济市场化运作。二是重视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在“智慧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央企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其将研发中心、核心部件生产基地落户鄂尔多斯,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智慧经济。

(五)总结经验,培育人才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2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论信息论可持续发展人本论产业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供产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CBD(Center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务区RBD(RecreationBusinessDistrict)、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特定功能的区域。现代城市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群与建筑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这对智能建筑提出了新课题。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及反恐等安全问题凸现,建筑物中的消防、安防、防灾及应急供电等已不可缺少,唯有借助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才能使之精准、有效、稳定与可靠地工作。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3

根据《宜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宜阳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要求,本调研组就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调研。通过征集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宜阳新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等市直和新区相关部门,以及园区企业关于发展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调研组座谈会讨论和研究解决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探索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相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六)围绕“产品平台”,打造发展平台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4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人工智能促使实体生产和产品需求协同匹配与精准对接。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就是能够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化。人工智能算法能洞察消费者的每一个需求特征,针对其消费意愿,能够做出迅速的精准匹配,让消费者通过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最终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人工智能对于生产端也是革命性的突破。作为在企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的新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对产品生产、供应链以及其他资源关系更有效地进行配置,进而实现产品创新、制造工艺创新和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也是我国实体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要素,它将直接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促进柔性生产、绿色生产、智能生产和全球生产,进而提升行业与国家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整个实体经济转型和升级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质就是实体经济与智能技术深入融合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在落地的同时,实际上本身就是实体经济通过智能技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延伸的许多智能应用,都是能够依附在制造产业上来实施并实现的。比如说人工智能所衍生出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传统制造业产品作为载体来进行展示。这些产品制造融入智能技术之后,实际上就是一个实体经济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更充分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产业等级的过程。因此,人工智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全方位发展。未来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通过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可以实施更加个性化和异质性的区域与产业规划,进而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实体经济形态。

“ai+”为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提供模式支撑

人工智能是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进而使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创新的耦合效应达到最大化。通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将全面形成“ai+”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将辐射整个国民经济。具体来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智能全方位制造,可以提升实体经济制造的生产效率。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改变生产方式,通过生产和组织模式的变革,获得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比如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制造业企业的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方位环节实现智能化、规模化,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及运营效率。当前人工智能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各种集合技术组合与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开始出现深度融合的状态,同时也改变了不同领域的商业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例如在医疗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在提高医疗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家居行业,人工智能实现了传统家电智能化,同时围绕家庭安全、健康医疗、智慧娱乐、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实现智能产品的互联互通;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很好地预测农产品的需求,提升农产品整体的生产效率,确保农产品品质的安全以及能够建立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可见,“ai+实体经济”的产业模式将在未来产生诸多深远的影响。因此,智能产业发展是人工智能融合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式,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广泛的实体经济与智能产业相关联的产业结合。作为基础支撑,把握好“ai+实体经济”的产业模式创新,是实体经济与智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

5G技术为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5G技术具有弥补人工智能短板、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功能。通过5G网络大宽带高频率、大规模无线阵列、低时延超大规模连接等标志性特征,将带动高功率器件、高速aD/Da、高速光模块、先进工艺节点的高速处理芯片、先进封装技术高端板材等专业技术领域的兴起。与人工智能以及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5G技术具备了智能化的自感知和自调整能力,并且高度的灵活性和绿色节能也是5G网络必不可少的重要特性,这些优势都将支撑人工智能朝更加深化和广阔的方向发展。5G技术将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来超越时空限制的基础性辅助。例如在医疗行业,若能实现5G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大大缩减医疗诊治的时间并提高探索重大疫病诊断的效率,带来更高效的智能健康医疗。5G网络较低的延时性能够满足远程呈现、远程手术的要求,2019年1月中国一名外科医生应用5G技术操控48公里外偏远地区的机械臂进行手术,成为全球首例应用5G技术的远程外科手术。因此,借助5G强大的网络,人工智能自身将产生较强的处理和在线自我循环的能力,从智能设备工业到飞机检查、维护、维修,这些工作环节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通过优化工厂内部的质量检查,从而有效优化制造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大大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对5G技术进行可行性、标准化产品的探索,5G技术将开辟更多新的应用领域。因此,要充分发挥5G时代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让5G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5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运营管理

1背景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我国经济正在朝向健康、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依托于稳定、安全的电网系统,因此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智能电网是将分布式能源系统、信息化家电和蓄能式混合动力交通工具有机结合的高效电力网络,其建设与良好运营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智能电网的建设与运营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能够保障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和灵活配置;(2)实现太阳能、风能发电等多种新能源电力的灵活并网;(3)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清洁的电力能源;(4)迎合复杂用户侧的用电需求。因此,智能电网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但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前期规划、施工建设、后期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将十分有利于对智能电网的全面认知。

2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

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和多阶段性等特点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也引进了大量的技术方法,如计算机技术、数学优化方法等。以下从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宏观要求、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2.1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宏观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5月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要求我国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应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同时还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注重提高电网建设的智能化、信息化及交互化水平。从变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及通信信息环节运用先进理论与多n技术科学规划,建成安全防御、经济优化、高效管理三位一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智能电网。

2.2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技术要求

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应以技术为关键。具体包括集成的通信技术、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电网设备、先进的控制技术及决策支持和可视化的人机接口技术等。其中先进的传感与测量技术又包含了智能仪表、广域测量系统、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等。

2.3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注意事项

智能电网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智能电网是一个长远目标,建设智能电网一定要注意实效,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予以实施,且应先试点再推广;(2)应当优先发展坚强的输电网架,形成良好的一次系统,注意加强一次系统运行可靠性和操作控制的灵活性;(3)在发展优良的一次系统同时,大力加强新技术在二次保护和控制系统中的综合与集成应用;(4)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5)在智能输电网建设同时,应积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进行规划,对关键新技术(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分布式发电、微网技术等)进行重点研发和试点应用;(6)要建设好智能电网,不仅需要智能技术,还必须有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的智能电网建设团队,并积极促进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3智能电网的运营管理

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是智能电网的主要运营模式。其形成需要电力公司与用户建立双向了解基础,电力公司为用户提供电力,满足用户需求并不损害用户利益,才能让用户用得放心,树立良好的信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省电力资源。优化智能电网的运营管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加强配网可靠性管理

配网可靠性管理是保证供电质量,实现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和改善电力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和改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全可靠的电网是智能电网高效运营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与客户双向互动的要求。加强智能化配网管理可从实时监控、动态评估、滚动改进等多方面着手。

3.2培养专业的智能电网管理人才

智能电网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设备革新换代外,还应加强电网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人员自身的提高在电网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自我学习机制和培训机制,使电网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只有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智能电网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智能电网给用户带来的便利。

3.3加大智能电网科普宣传力度

为使智能电网能够高效的运营,同时也为了使用户更加深入的了解智能电网的运营特点,适当加强有关智能电网知识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宣传方式可以采用海报宣传、活动宣传、实地宣传等多种方式,但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宣传讲解的方式,深化用户对智能电网技术优势的了解,消除用户心中的疑虑。

4结语

智能电网是输配电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其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多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目前,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分布、能源布局、电网结构、用户需求等进行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笔者对智能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解析,将加深人们对智能电网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杨继红.智能电网建设的规划与评估研究[J].甘肃科技,2011,27(20):76-77.

[2]李乃湖,倪以信,孙舒捷,等.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1-7.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高科技;工程应用

enhancementofintelligentbuildingdesignandconstructionlevel

【abstract】animportantsignofintelligentbuildingintegrationsystemthatisintelligentcommunicationsautomation,buildingau-

tomationandofficeautomationequipment,thethreesystemsintegration.theoriginalbuildingsinthe"weak"systemlevelupgrade.this

higherlevelofintelligentbuildinganalysisoftheproblems.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intelligentintegrationsystem;high-tech;engineeringapplication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智能建筑将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现在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浪费,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明确认识,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展建设智能工程,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措施。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4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

5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6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智能化生活小区

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①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窦志等.建筑师与智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8

“193个试点很合理”

《经济》:今年1月份住建部公布第一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而8月5日又公布103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这两份试点名单的公布您怎么理解?是为拉动经济还是因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已经成熟?

邬贺铨:近两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内在动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当中,怎么推进城镇化,这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事情,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国家“四化同步”的要求相吻合。二是外在动因。国家提出要关注城市管理与民生,怎么提高城市管理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城市的“智慧”有可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促进城市管理和改善民生问题。

今年两次推出试点,没什么问题。中国有好几百个城市,就我知道的200多个大中小城市都想建设智慧城市,那么,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建部顺势推出193个试点,也很合理。

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获得试点的城市并不意味着就比没有获得试点的城市就智慧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通往智慧的道路还很长,试点只是开始,能否名副其实,关键在于获得试点后,是不是真正往智慧的方向去发展建设了。

“智慧城市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经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如何?是沿着最初设想的方向在发展吗?

邬贺铨: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智慧城市的确在激励着城市的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快,很多城市在建设时都强调信息化的建设,提出要建成感知城市(物联网城市)、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宽带城市等,这都跟我国的宽带战略相贴合。工信部公布的宽带战略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宽带接入用户2.5亿户,在宽带接入能力上,城市家庭平均达到20兆以上,农村平均达到4兆以上。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城市也都是往这个方向在走,只不过是个别城市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达到而已。

要看智慧城市发展的成效,这就要看对智慧城市的标准是怎么定义的。首先,智慧城市是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城市。其次应是健康、绿色、幸福、和谐、宜居宜业的城市。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大多都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实基础设施不只是信息化那么简单,而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我们治理城市,用信息化手段营造一个很好的创新环境,让城市经济更好,市民生活就业更方便、更和谐。

“标准制定不能‘一刀切’”

《经济》:有人表示“智慧”城市并不智慧,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邬贺铨: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性质的智慧城市指标或标准。但是要建设智慧城市还是要有一定的纬度,应从城市的开放程度,它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和谐、宜居性等方面来衡量,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还应该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的决策和管理,这些目标都很难达到,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城市达到,只能说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说智慧城市是一个愿景,不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而我们目前的智慧城市发展只是朝着智慧城市的初步目标在努力。

智慧城市智慧不智慧不是授个牌就智慧了,也不是城市领导说了就算的,而是让城市市民感受到智慧才是真的智慧。如果市民感到城市交通很拥堵,pm2.5很严重、教育、医疗也都很不方面,这就很难说这个城市是智慧的。

城市是多样化的,各不相同,怎么判断是否智慧,我认为,在目前还没形成很好的共识情况下,自己跟自己比,看看城市的现在与过去比智慧了多少,往智慧化方向进步了多少。

《经济》:我们看到,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都在搞“智慧城市”,这些部门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哪方面的工作,是分工合作还是各自为政?请问这些部门在智慧城市的问题上是应该如何分工合作的?

邬贺铨: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单一目标体系,而是综合性的,涉及到交通就与交通有关系,涉及到建设就与住建部有关系,涉及到教育与教育部有关系,涉及到科技与科技部有关,涉及到信息就与工信部有关,涉及到经济发展当然也就与发改委有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涉及到农村的问题也可以与农业部有关系。从这些方面来讲,我国没有哪个部门可以说智慧城市与他们没有关系,所以每个部门都认为与其有关系,这很正常。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信息共享本来应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往往比别的国家还要难。这么多部委都参与其中,难免会有职能重复的地方,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如果说要更合理规划智慧城市各部委职能的问题,这很难,也只能国务院来统筹。

国务院总理近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促进信息消费与智慧城市联系在一起,提出,促进信息消费,要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推进光纤入户,大幅度提高网速。二要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就业信息全国联网。还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但并没有给智慧城市定指标也没有指定哪个部门统筹。

不管哪个部门统筹管理,制定标准一定不能“一刀切”,我认为,与其说给智慧城市定个标准,还不如给具体项目出个全国统一的要求。比如说智慧交通、环保等项目都应出全国性标准。

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管理

《经济》:您曾提出,“大数据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是无形的生产资料,大数据价值的合理共享和利用将创造巨大财富。”请问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关系是什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又是什么?

邬贺铨:大数据占据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政府掌握了这些数据,就掌握城市的脉搏,再加以利用,就能优化城市管理,实现智慧城市。

大数据在城市交通领域的作用。以北京交通为例,每天有4000万人用公交卡,其中每天有1000万人坐地铁,如果能把这些人从哪里出发,到哪里转车,再去往哪里,每天早上怎么走的,下午怎么回的,这些全市的数据都掌握了,加以分析,就可以在道路不扩张的情况下,设定合理交通路线,或者引导他们就近工作,解决市民东城的跑西城,西城的跑东城,郊区的挤进城市这种现象,优化城市人工作、生活以及交通系统。

在城市医疗领域的作用。比如想知道感冒是不是流感,单看一家医院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但要是把全市医院的数据都统计起来,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全市这一时期看感冒的人数是否增多,就能判断出是否是流感。

在金融领域同样有用,现在有很多中小微企业感觉贷款很难,但同时又有很多投资企业都找不到投资对象,那么如果我们有大数据,就可以很好地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城市管理与经济升级。

还有一些事情看似与大数据无关,但通过挖掘就可以发现他们有可能是有联系的。比如,发现这个地区胖子太多,那么是不是跟这个地区快餐店比较多有关等信息都与大数据有关。但这些数据普通单个老百姓是掌握不到的,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想要让市民感觉城市更智慧,那么,政府应该将其手中的数据挖掘利用后,尽可能把数据公开。在这方面,纽约政府就做得很好,公开了他们掌握的数据,市民在网上就可以知道自己街区的环境污染、就业机会、医疗等信息,这所表现的就是智慧城市。

“安全应在发展中求安全”

《经济》:今年8月是多事之秋,随着“棱镜”事件的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行各业,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是不是也已经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了?怎么规划的?

邬贺铨:信息化发展是双刃剑。随着信息化的越深入,城市的各方面,包括基础设施跟信息技术越来越密切,已经到了离不开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息化的安全就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信息化进入各行各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信息安全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因为有信息安全的隐患就不发展了,安全只有在发展中求安全,而不可能等待安全的发展。如果你在网络安全上置身事外,那么永远都解决不了网络安全的问题。因此,在未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注重信息安全的同步发展。

建议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可能使用国产化产品。但也不要为国产而求国产,如果国产设备不达标的话,也会是信息安全隐患。在这个意义上讲,国外产品也不能完全不使用,我国毕竟是个开放的国度。关键是在我们用国外产品时,不要盲目地相信,国外产品一定就比国内产品好。所以在购买产品设备时,不论是国产还是国外产一定要通过第三方做好信息安全的评估与检测。即使通过评估与检测后,也不一定保证它的安全性,所以一定要加强备份与修护。

“城镇化应有预见性”

《经济》:智慧城市发展正逢我国在加大推进城镇化进程,请问他们如何融合发展?

邬贺铨: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市正好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本身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愿景。我们希望城镇化发展在一开始就纳入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上,朝着智慧的方向走。避免走过去其他国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盲目的扩大城市、增加面积、增添人口,造成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老路。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9

abstract:thebuildsocialismnewcountrysidemustplacetheintelligencefactorthechiefplace.StrengthensthegovernmentfunctionconstructionandtheinnovationisinaHeiseynewruralreconstructionkeylink.thisarticleintherelatedliteraturereview'sfoundation,hasmainlydiscussedtheHeiseycountrysideintellectualsupportpresentsituationandtherestrictionfactor,thegovernmenttherolewhichactsintheHeiseyintellectualsupport,finallyproposedintheHeiseynewcountrysideintellectualsupportthegovernmentmanagementinnovationcountermeasuresuggestion.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智力支持政府管理创新

Keyword:newruralreconstructioncountrysideintellectualsupportgovernmentmanagementinnovation

一、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的现状

农村智力支持在推动海西新农村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正确认识海西农村智力支持的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可以给政府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的现状

1.福建农村“六大员”制度

所谓“六大员”是指以村为单位,在每个村都设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文化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调员和乡村医生,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综治、计生、卫生和防灾等公共服务。福建省是在总结部分市、县组织农村计生管理员队伍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并推广了“六大员”队伍制度的。截至2008年,福建省已聘请“六大员”人数达144953人,其中农民技术员45348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15549人,计划生育管理员23840人,文化协管员14952人,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调员15047人,乡村医生30217人[1]。

为确保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的合理有序推进,福建省相继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五大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意见的补充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并建立津贴补助制度,为开展“六大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制度和资金保障。从2004年“六大员”制度开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问题仍然存在。如人员安排、津贴激励、聘用体系、兼职和培训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

2.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城乡间的流动是双向的,包含着农村人力资本向外转移和回乡创业两个方面。而一部分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将成为地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以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为例。从创业资金来源看,多为自有资金。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位于前3位的是农村服务业(占36%)、商业(占17%)、建筑建材业(占13%)和农业开发的各占12%。企业形式以个体经济(58%)和私营(30%)为主,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所占比例不高。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规模都不算大。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的占了2/3,现在年产值(或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下的也占了六成多,雇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65.4%[2]。

3.复转军人回乡创业就业现状

近年来,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福建省的不少退伍军人没有在安置方面“等靠要”,而是越来越多的复转军人回乡创业,以军人的作风、胆识,通过参加知识技术培训等方法掌握就业技能,自主拓展创业就业空间,他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集体致富的带头人并将成为海西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创业成功的典范例子。如今年29岁的黄统官是一名退伍军人,2000年退伍后在外创业,2008年初回到老家宁德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与朋友共同出资50多万元,兴办宁德石堂酒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100多名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让村民的“钱袋子”也日渐鼓起来。但是,复转军人回乡就业、创业也存在许多难题,如信息不够畅通、知识底蕴不够、资金不足等,所以他们所能胜任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二、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存在的问题

农村智力支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好海西新农村建设,是让福建省农民成为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主体。但是目前海西新农村智力支持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陈旧的观念影响智力投入农村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不太高,从业者无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这种观念支持下,人们对接受较多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更有甚者,个人和家庭无志于人力资本投资,让年幼的孩子从事劳动,获取劳动报酬。而走出农村,特别是外出务工有成就的人员和在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愿意留在城市工作,有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对农村生活拒绝的观念障碍。

2.农村现有条件难以吸引外来人才

目前,我省一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一些农村水网、电网、有线电视网尚未建设完整,高速公路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差距的存在使农村工业、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所以,在农村,生活质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较大改观的环境下,一些良好的智力不愿意投入农村,反而农村优质的劳动力则流向城市。

3.村干部素质较低,不重视引智工作

农村基层组织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必备力量和农民的主心骨,但由于一些地方村干部素质低,缺乏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缺乏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国家的一些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甚至有些村级领导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对本村及村民的事情不闻不问。正由于村干部素质不高,缺乏对农村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无形当中使农村智力引入及开发增加了难度。

三、政府在农村智力支持中扮演角色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必然面临何种角色的问题,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协调、服务和监督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地位,做一个有限责任政府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1.做一个综合管理型政府

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是党中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方面对农村工作的具体要求。要真正实现这些要求,政府必须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并做好角色定位,做一个综合型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项职能,从以往单一、分割式的管理转向多元、协调式的管理。如农村的环保工作是环保部门跟其他经济部门等相关部门协调把关才能有条不紊、高效率顺利进行的。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善于统筹兼顾,做一个综合性、协调性强的综合管理型政府。

2.做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3]。中国共产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草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我国基层政府应该从传统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将工作重心放在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上,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福建省要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致,就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实行政策倾斜,即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向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倾斜并扩大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3.做一个有限责任型的政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公众参与度也提高,政府不应该再像之前那样扮演全能型政府,应该向有限政府转变。B.盖伊・彼得斯曾说过:“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化问题所需的那部分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去应用所有的工具。”[4]因此,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构建有限政府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求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权利、规模和责任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规范和限制,强调政府在农村治理和服务中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自我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行政和决策的过程中,要倾听民众的呼声,让民众参到基层民主建设中来,接受民众的监督,通过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民众的需求,明确和改善政府职责。

四、农村智力支持中政府管理创新对策

推动农村智力支持中政府管理创新要从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加农村吸引力着手,即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政策、制度的创新来推动和完善农村智力支持。

1.追寻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政策体系方面,政府应制定与之配套的促进农村智力支持的相关措施。面对智力支持农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再用老思路、老方法来管理,必须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管理办法。如:在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应由过去的“统包统揽”转变为“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新的工作方式;在行政管制方面,应将“尊重、沟通、服务”等工作理念贯彻到底,逐渐取代传统的“指令、指示、命令”等行政管制方式。由此,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来开创政府在引导、组织、服务农村智力支持过程中工作新局面。

2.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结合海西新农村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特色,努力打造吸引智力支持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如:政府应加大力度清除智力支持的制度,使支持农村的劳动力的配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益。政府还应加强执法和监管,使支持农村建设的智力到达农村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得到保障,从而解决“留得住”的问题。

3.信息服务指导农村智力支持

在海西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下,政府履行对农村智力支持的职责不再是凭借公权力直接命令或干预,而是通过信息的方式来引导外来智力支持和内部智力培养。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按照信息的流向和需求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传递给需求者。通过诸如农业种植业新技术信息、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信息等政府有效信息的传递,刺激更多智力流向农村,让更多农民拥有改变自身、发展农村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蔡勇志.推进“六大员”队伍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J].台湾农业探索,2008(4):86-89.

[2]刘唐宇.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23.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篇10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城市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背景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助推器和重要标志。智慧城市是近年来人类对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产物,“智慧城市”的概念正逐渐被更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所谓的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在技术上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智慧城市”需要具备三大特征:对城市生态的全面透彻的感知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城市管理的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的可持续创新。

1、对城市生态的全面透彻的感知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通过传感技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城市生态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生态中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同时,智慧城市中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生态与人、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2、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融合应用

现代城市生态形式复杂多变,需要决策与管理的准确高效。智慧城市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城市生态中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城市中个人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程度。

3、以人为本,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重视以人为本和知识的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微博、FabLab、Living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汇聚公众智慧,提升人的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构建城市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际和国内实践

(一)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际实践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态维护的积极推动作用。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二)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内实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涌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6.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人口的急剧膨胀和资源的加速消耗,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生态面临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和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智慧城市(smartcity)”已经在国内的许多城市探索作为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继承其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方面的工作基础上,多个城市引入了“智慧城市”治理理念,上海、武汉、南京、宁波、扬州、无锡等城市纷纷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将智慧城市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发挥智慧城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例如,2010年9月20日,浙江海港城市宁波,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在国内率先迈出了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通过智慧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使这座古老的港城成为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力争于2020年跻身于国际智慧城市的行列。山东省也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山东的战略部署。

三、构建智慧城市,助推城市文明建设

(一)智慧城市直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与产业在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城市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生态的破坏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经济转型压力大,城市管理面临挑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面临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大,增长迅速,人民对于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期待与现实选择差距变大,对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慧城市”直面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困境,围绕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化和民生核心需求为关注点,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崭新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和谐目标,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社会形态转型,促进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社会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助推力。

智慧城市突破了传统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低的局限,公共服务平台、多网融合平台等专业化程度高的社会组织将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智慧城市打破了传统社会组织单位功能自足的局限,互相依赖程度提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给市民生活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最为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变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加快传统城市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智慧城市具有的更全面灵活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了居民接收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加快宁波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的进程。智慧城市建设让人的生活网络化成为新的方向标。从衣食住行到情感寄托、需求搜索等无不与网络产生关系,带动生活网络化变革。社会形态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对城市管理创新的需要。

智慧城市推动了城市管理中人的参与以及行政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推进城市管理决策方式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走向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以及内涵与外延统筹方向演化;基础设施、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从单功能向各类服务功能完善的成熟社区演化。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挖掘、整合和配置城市各类有形和无形资源,努力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高度融合。

2、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将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的物态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方向演化,促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链式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减员增效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

一是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智慧技术极大促进了知识传播、共享和互动,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智慧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创新工具,革新了创新的手段,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智慧技术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例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而且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通如何破解要素制约,推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信息、知识和智慧作为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可以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重组融合,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为知识型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产品更新升级、管理水平提升、业务流程重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实现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有助于强化对节能减排的监管。随着城市智慧含量的提高,还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有利于推动宁波向低碳化、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城市转型。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以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得以监测和管理,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可以明显下降,资源和环境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推动力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在推动社会形态转型,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助推器作用,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

[2]Caragliua,DelBoC,nijkampp.Smartcitiesineurope(2009)[R/oL].[2011-03-01].http://cers.tuke.sk/cers2009/pDF/01_03_nijkamp.pdf.

[3]王长胜,许晓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9-157.

[4]GlaesereL.areviewofRichardFlorida’s“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R/oL].[2011-06-01].http:///rfcgdb/articles/GlaeserReview.pdf.

[5]吴胜武,闫国庆.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环球风采,2010(9)

【作者简介】

姓名:史小斌,出生日期1971年4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南通市,工作单位及职称: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研究方向:工业管理、电力、油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作者详细通信地址:山东东营市邹城路9号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0546-8592226

电子邮件地址:

【创新点】

本文将智慧城市和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应当将其放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突出和强调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等城市生态领域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