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动态十篇农业科技动态十篇

农业科技动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54

农业科技动态篇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完善,并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保障力度的有效制度,并严格遵守该制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话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动态关联性

近年来,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现有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扩大农业生产,加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使用需求。

一、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续关注着科技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对二者之间关系判断过程中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对所投资物种的回报率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科技投资的回报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该投资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升农民家庭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二、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

要想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就应该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科技投资政策,做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并格遵守该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农业的转换工作,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一)研究方法

在动态经济学中,经济变量会随着因果关系的变化发生,当因果关系出现间隔状态时,那么其中变量关系的间隔现象就会处于一种减弱的状态,从而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特点体现出来。在对二者关系实际分析过程中,为了保证所得结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就可以通过pDa模型的形式进行分,只有这样才能将静态的经活动转变成动态经济活动,从而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如果pDL模型处于一种滞后状态,那么在对其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步骤进行操作:

1.首先,在对其分析过程中可以以较大的滞后期数为主进行全方面分析,并做好分析结果的处理工作。当参数结果的准确性达到指定标准时需要将其中的参数结果加入到对应的约束环境中,并对现有的模型进行分析,合理优化参数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其次,当pDL模型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投入的研究,通过Granger的因果方式进行监测,找出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动态的关联性状态,提升农业的回报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二)实证分析

在对农业科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形式进行操作,其中的单位根检验主要通过农业科技投入的变量顺序和农业的GDp顺序进行检验,并通过SC准则对检验出来的结果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农业经济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而Granger因果关系监测,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4]。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LaGFp与LaStt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全方面分析,得出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以格兰杰原因为基础进行,增加农业经济5%回报率,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重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与质量,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林海,彭宇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87-93.

[2]郭健,王栋,张良富.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B关联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3):54-59.

农业科技动态篇2

近些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逐渐创新,其中以“科技”为主题的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农业科技园将当地的农业资源、生态文化特色与科技资源相融合,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关于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

(一)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园生态技术新领域的研发工作

农业科技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农业创新技术,这些创新的农业技术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应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合理运用创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将农业科技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完善农业科技园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有效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当前农业科技生态领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型领域,也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运用创新理念,抓住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使农业科技园生态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树立艺术创新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农业科技园的设计规划上,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服务理念,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将生态旅游融入至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服务质量,发挥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的机制,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需求。第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目标

(一)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农业科技园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以作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的切入点。当前生态旅游呈现同质化发展,开发的旅游项目和特色大同小异,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而加强对区域特征的利用,将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将农业科技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科技园内先进科学技术的价值,运用至生态环境的改造中,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园的价值。

(二)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实现生态发展的新目标

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本质,是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应用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至向相关产业链中,并将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连接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是连接农业科技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运用至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传统农业科技园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上,忽略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发展模式,紧跟时展潮流,将推动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形成创新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出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加大创新旅游项目,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强对周边水资源、风景名胜、古城古镇等旅游资源的运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作为基面,有效利用园区集聚展示功能和建设成果,创新“六大模式”。

(一)创新“观光采摘”模式

建设百合花基地和“黑湖”,百合花花期吸引大量观光游客,建设车厘子、葡萄采摘园,河滩露营、烧烤基地等,各项目均能容纳2000多人的观光采摘。

(二)创新“户外运动”模式

改造提升园区周边的几个古镇大环线和园区内部小环线,形成完善的“旅游大道”,黑化路面、美化沿线,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骑行、徒步”路线。重点建立基地、垂钓湖泊、环湖休闲亭等基础设施,并外延至园区周边几个大湖,积极策划全国性的钓鱼大赛,有效吸引爱好采摘和垂钓的旅游者。

(三)创新“特色美食”模式

农业科技动态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科技创新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是“产业兴旺”,这不仅因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是需要强化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丽水把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作为第一担当,在绿色发展实现机制、实现路径、典型案例挖掘等方面走在前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要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全国标杆和“诗画浙江”鲜活样本,丽水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而生态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为此,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实践,提出丽水农业科技创新策略和方向,以期对丽水生态农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丽水农业的自然优势

丽水位于浙江西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6.9~18.5℃。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无霜期260天左右。大气环境质量pm2.5浓度平均为33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90%以上,是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非沿海低海拔城市,称之“浙江绿谷”。丽水是浙江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年平均降水1733毫米,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185亿立方米。丽水境内流域面积1308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2.8%。水体质量良好,95%的地面水符合国家Ⅰ、Ⅱ类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废气和废物各类污染较轻,发展生态农业孕育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具有后发优势。全市土地面积占浙江省的1/6,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0%。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珍稀比例大。由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高东北部低,地势高低显著,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丰富多样的独特的小气候类型。

二、丽水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全市共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24项,其中省级以上标准10项,市级农业标准12项、县级农业标准102项。同时,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共制定备案企业标准近300项。专利申请从1985年的15件发展到2019年全年专利申请量1万多件,每年有近30篇农业科技,全市已建成与农业科研开发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中试基地3个,使一批重点农业科研开发项目取得了突破。“十二五”以来全市安排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86项,全市9县市区全部参加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大部分项目已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年丽水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创新服务综合体和莲都区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生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又搭建了省级平台,主要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围绕农业及生物技术领域建有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个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1个市级院士工作站,7个省级院士工作站,聘请了12位院士。建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5家,市级创新服务平台8家。建有部级星创天地项目“丽水山耕”梦工厂农业科技创客平台、“丽水山耕”生态精品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业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功能平台。

三、丽水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丽水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不足:一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缺少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主体,科技成果储备严重不足。同时,农业科研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造成产研学用脱节,科技转化能力不足。二是缺少大型科技示范平台。要推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竞争能力,就需要一个有试验示范作用的载体。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低,实用人才短缺,在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自主开发农业新技术、农业开发科技等方面投入能力不足,制约了对高新农业技术的水平创新。另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四、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技术领域。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先选择若干关键技术作为突破口,这不仅关系到丽水生态农业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也关系到丽水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丽水生态农业技术创新路线1.开展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围绕丽水传统名特优的农产品,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及商业化育种模式、农业新品种选育资源数字化监管系统研究,努力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低耗和广适性、专用性的新品种。开展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森林资源高效培育与精准提升技术,动植物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品质维持、污染防控、追踪溯源、安全检测技术等配套技术研究。2.开展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研究。围绕高效、安全、集约的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源头供给结构性调整。支持数字农业软硬件技术研发,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支持设施种养殖、林特业中农业新材料、智能装备与配套机具研制,工厂化农业立体栽培技术和适用于丽水山地耕作模式的小型智能化的装备研究。3.加强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研发。围绕农产品全质化加工利用和高端食品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支持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现代食品绿色加工与低碳制造技术,食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控制、工艺与核心技术装备,功能性益生菌菌种筛选、利用和开发研究,营养强化等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新型健康食品的功能设计、生物产品精准制造技术研发。4.培育农业高新企业和示范基地。探索成立科技特派员建设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研发机构完备、研发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创建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激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5.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布局建设星创天地,打造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载体,面向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及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建设一批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集聚一批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评估、农业监测、研发设计、专业培训、新品种评价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一站式创新服务链。6.提升特色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围绕丽水地方特色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优势,进行品牌设计、包装,提高地方名优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实现丽水特色农业所蕴含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二)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1.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围绕新品种选育、农业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资源无害化利用、农产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着力对丽水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特色动物资源食品、营养健康食品、非标生产线装备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贮运手册等的研究,满足生态产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申报组织和认定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培育。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创意策划、文创设计、认证咨询、产业辅导、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技术转移和人员培训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机构设立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充分挖掘丽水丰富的文化资源,运用到品牌培育,以及产品策划设计,推进“丽水山耕”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增加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3.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公用——丽水山耕品牌建设,打造全域化、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大品牌。加大力度继续深化景宁惠明茶、庆元香菇、遂昌菊米、处州白莲等品牌培育,引导农民从追求产量效益转向追求量质并重,进军国际高端市场。4.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与丽水产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大院名校和省内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集聚产品研发、创意设计、转化交易相关的各类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各类专项成果推介活动;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积极推进丽水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引导转化生态产品培育成果,实现科技要素流动,为其研发能力提升提供服务保障,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5.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丽水生态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含丽水生态产品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质量安全溯源平台、GS1统一编码系统和o2o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种植、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全过程跟踪和追溯服务的一个数据标杆,确保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问题可查、风险可控”信息化支撑。通过从环境、生产、销售各环节采集并上传数据留存,进行全产业链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6.人才培育体系建设。聚焦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鼓励科技特派员协办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要充分发挥农科系统和科研院校人才和成果优势,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头人农业科技培训,并以推广项目引导他们在实施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培育一支新型的实用人才队伍。

农业科技动态篇4

与常规的农业产业化相比,生态农业因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污染的控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不断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生产技术,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替代性的、少污染的、无害的产品、原料,研究新的生产工艺,进行污染的治理、控制和预防,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1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在围绕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生态农业领域的产业链、农牧结合、变废为宝等许多技术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外,生态农业杜绝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染,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进行有机食品开发;在我国,生态农业以有机肥、轮作、套种、绿肥、豆科作物等手段维持和提高了地力,在生产中可以有限制的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措施,也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我国生态农业生产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有如下类技术体系:第一类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农村再生资源、环保生态工程技术。第二类技术: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的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技术。第三类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第四类技术:基于生态位理论分工,以系统生物种群时间、空间有序性以及景观生态学调控为中心的间作、轮作、套种、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技术。第五类技术:其他各生产组分、各种群组分之间的优化组合、生态耦合技术;种植、养殖及加工、销售过程中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第六类技术:可降解、低污染、低毒性农药,以及高效生物肥、有机肥等环保、替代性投入品的应用技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技术。第七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节约资源、提高生态效率的技术。第八类技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科学管理等。

2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

为了消除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无害品质,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也需要广泛利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技术”。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技术、废物最小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技术等发展历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末端技术相比,20世纪90年代通过全程管理和控制进行污染预防的技术具有更明显的生态友好特征。总之,正是通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都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才实现了“科技化”,并通过“科技化”保障了“生态化”“、无害化”的实现。

3生态农业基础科技体系

要确保上述二大类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就必须有一个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基础科技体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一直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强化了农业基础科技建设,应该讲,我国农业基础科技具有巨大的资源积累和先进性。但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农业基础科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很多先进的农业基础科技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致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优势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现实生产力,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升级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农业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首先,注意基础科技体系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和本土化问题,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基础科技更是如此,大量地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性意义重大,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在国外环境基础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在中国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进程。

其次,要实现基础科学的多学科联动、协作。生态农业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按照“木桶原理”,一个学科的基础技术落后,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失败。这正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讲,多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一部分农业资源,已经使不同领域的科技形成了条条分割;从教育层面上讲,大专院校学科越分越细,学科间交流越来越小,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交叉、协同的困难;从研究领域讲,无论是现有的科研院所,还是各类研究平台,都很难为基础科技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最后,要形成一系列开放的基础科技成果平台体系,为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平台,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科技成果支撑,由于没有这方面公开的开放性平台,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重复劳动非常普遍,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讲,这些开放型平台主要包括:中国动植物种群信息系统、中国气象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农药管理信息系统等。

4生态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除了生态农业企业需要科技支撑外,生态农业的基本生产者———广大农民,以及生产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广大市民,都需要生态科技的支撑。因此,要建立全方位的生产农业产业化科技体系,就必须包括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农业科技动态篇5

一、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抓科技推广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发展环境保障等方面氛围日趋浓厚、力度不断加大、成效初步显现。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步伐加快,推广示范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耕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新提升,农业科技推动力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改革初步完成,农业科技队伍得到基本稳定,为我区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畜牧、水产、经济作物的比重加大,至2006年全区粮经面积比为54.8:45.2、产值比为33.5:66.5;二是发展了优势特色产业,形成龟鳖、蔬菜、温氏肉鸡、笋竹和花木茶果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到2006年底总收入达11.14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59.8%。龟鳖设施无公害养殖技术、蔬菜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技术、温氏肉鸡品种改良优化及疫病防控技术、茶树良种化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促进了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快了苗种产业发展,罗氏沼虾苗、青虾苗、鳖苗以及优质茶果苗种等形成了区域性优势,2006年全区罗氏沼虾苗等特种水产苗种生产量达70亿尾,鳖苗基本满足自给;四是促进了生产、加工、营销三业均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味源饮料、中味调味品、国香粽子、好运来蜜饯、小小竹制品等加工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2、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土地产出率提高,推行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经营,蔬菜、瓜果设施面积2万亩,温室水产养殖面积70万平方米,建设高效竹林基地5万亩。2006年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出率达到7.63%,经济作物18.35%,水产养殖28.50%,分别比2003年提高1.45、4.62和7.10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广机械化作业和省力化种养技术,农田机械耕作率、水稻机收率分别达到100%和85%,水稻直播技术、家蚕全龄省力化饲养技术、雄蚕饲养技术、设施水产养殖节能降本增效技术等广泛应用,2006年我区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面积达40万亩。

3、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优势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应用覆盖率达到6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5.9万亩;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49只、绿色食品9只。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蔬菜、食用菌和水果的生产,成为省唯一获得国家和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认证的有机蔬菜农场,产品全部进入中高端市场。二是农产品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本地优质种质资源,利用技术优势,开发优质产品,如老虎潭水果、绿叶蔬菜、小胖子茭白、黄泥拱笋竹、中味高辣度黄樱椒等;温氏肉鸡养殖业、东林龟鳖养殖业、南太湖蔬菜种植业已成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区以来累计引进各类新品种120多个,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覆盖率达95%以上,畜禽和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味源果蔬浓缩汁打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中味调味品进入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我区农产品供沪额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9.8亿元,比2003年前增加4.3亿元。

4、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区农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8.08亿元和11.32亿元,比2003年增加18.09%和23.31%;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65元,比2003年增加1942元,增长31.1%。二是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广泛应用新型种养模式和技术,全面推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太阳能和沼气利用等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三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了农产品市场的供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5、农业科技进步为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创造了条件。我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省科技厅批准我区建设全市唯一省级的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中心(孵化器)已建成启用,食品加工园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瓜果、标准化竹笋、龟鳖健康化养殖、标准化温氏畜禽生产、特种水产种苗生产等6个科技示范园初步建成,示范推广作用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长林生态农庄、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味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中味酿造有限公司、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和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学技术为支撑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优质水果开发、龟鳖特种水产引育加工、果蔬浓缩汁研发、调味品开发和紫鑫鲜食玉米新品种研发等七个科技创新分中心启动建设,园区内有6家农业企业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有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人。

(二)我区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1、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力日益增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市区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走科技兴农道路,对成效显著的农业科技示范村和农技推广人员、带动力强贡献率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被列入省、市级星火计划的项目等分别予以奖励和补助。良种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发展环境日趋优良。

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支撑力日益增强。我区地处中心城市的城郊区,随着城乡统筹和沿太湖区域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决定了必须扬长避短,突出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走发展“精品、高效、生态、外向”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推动增长农业经济方式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者素质上来。

3、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力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科技竞争。目前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农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加快;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日趋活跃,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抢占制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正成为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我区农业科技发展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面对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农业技术标准化推广应用率不高,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比较缺乏;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尚未得到遏制和解决。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力量还不足,难于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处于初建阶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作用有待发挥,农技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区、乡镇农技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向老化、人才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再教育、引进充实机制尚未完善;农业企业对科技人员重视不够,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全,导致人才少、流失多现象普遍。据2006年统计,区、乡镇农技人员在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为27%,低于全市平均比例20个百分点;50岁以上人员占42%,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水平较低,主体投入意识不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体制尚未根本建立。2005-2006年全区列入省农业、林业、渔业厅局科技(含产业化)项目26项,争取项目补助资金617万元,项目数量和到位资金位居全市第三。2004-2006年全区农业星火、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在省、市科技部门立项15项,位居全市第四,2006年项目补助资金仅为90万元。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区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突出“一区二带十园”建设目标,突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和人才支撑,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注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不断增强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资源条件、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发展高新技术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面向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开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又要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

——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全局性、带动性技术的攻关,增强技术支撑,又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成为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主体。

(三)主要目标

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核心技术集成示范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到2010年,基本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10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0家,带动辐射面积达到15万亩。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累计引进50个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培育5个主导品种,新品种增效能力提高10%以上;引进3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培育3个主导品种,新品种增效能力提高15%以上;动植物新品种质量明显改善,5个以上新品种具备供种能力;建设龟类和湖羊两个部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由30%提高到40%,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由0.8:1提高1.2:1。

——引进推广先进智能化农业技术装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90%提高到95%,综合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由10%下降到8%,畜禽病死率5%下降到3%,水产养殖病害损失率由7%下降到4%。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新增农产品绿色食品25只;规模小区畜禽排泄物利用率由85%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由90%提高到95%以上。

——高效无污染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100%;生物肥料使用率由10%提高到20%。

——新增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省级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建立优质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20个。

——提高农业科技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累计培训农业技术骨干3000人次,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500户;引进农业科技人才50名。

——发挥农林网和农民信箱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作用,累计开通农民信箱1.5万户,行政村信息服务达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

充分发挥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实验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小羊山科技实验中心、测土配方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研发作用,开展农业瓶颈性、紧迫性、前沿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构筑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科技新地位。

1、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

以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围绕我区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瓶颈问题,联合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攻关。重点是酶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现酵工程技术以及新型高效分离、分级、杀菌、防腐、保鲜、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引进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真空干燥、超微粉碎等新型加工设备,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紧紧抓住浙大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一契机,加大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鼓励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农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快速繁殖、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肥料和研制生物农药等研发活动,引进、开发农业新产品,重点是特种水稻、高产多抗玉米、优质多抗蔬菜、高油油菜、杂交大豆等方面,特别是湖羊、龟鳖、玉米、畜禽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培育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化学残留,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与产出规模的全面增长,提高我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种子种苗选育技术研究

鼓励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维丝绸集团、长林农庄等农业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各类蔬菜瓜果、花卉茶果、水稻、玉米、蚕种等品种,对引进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引进种子的原始材料,并利用我区丰富的品种资源,重点开展蔬菜、优质水稻、桑蚕、玉米等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进行产业化示范,并在选育出的新品种上开展现代农业设施配套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育种组织培养技术,二氧化碳及配方施肥技术,小型农机具配套使用技术,长效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研究示范,以满足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对妙新线花木种苗基地和东部新区绿化苗木适宜品种引种、适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4、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控

依托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实验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测土配方中心平台,构建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标准化体系,进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行药物、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安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无公害龟鳖、果蔬、茶叶、畜禽、笋竹等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二)核心技术集成示范

充分利用十大区域性科技创新示范园,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目标,熟化核心技术,集成关键配套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巩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基础。

1、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在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蔬菜、食用菌等果蔬产品生产、虾蟹鳜龟鳖等特种水产养殖,高效竹林生产经营,生态优质茶果种植和温氏肉鸡养殖技术等方面,完善产地环境监测、品质提升与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开展标准化配套集成并进行示范。

集成示范园:汤娄特种水产养殖园,生态农业科技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方路茶叶产业园,长林生态农庄,温氏肉鸡产业园等。

2、目标产量保障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模式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水稻、玉米、蔬菜良种良法配套,集成示范蔬菜高产高效有机生产技术和黄樱椒—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模式生产技术,形成保障目标产量的品种+技术模式,促进农产品生产稳产增产增效。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产业园。

3、规模化小区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重点进行温氏肉鸡规模化养殖小区管理、饲料保障、疫病防治、排放物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及生态高效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的集成示范,提高小区集约化饲养水平。

集成示范园:温氏肉鸡养殖产业园。

4、水产良种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以水产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将鱼、虾、龟、鳖等种苗繁育技术、病害控制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减氨氮综合技术,养殖水质综合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等进行集成和示范。

集成示范园:汤娄特种水产示范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

5、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资源特点,对农业生产加工剩余产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进行配套组装,建立“畜禽—鱼—稻”或“猪—沼—果蔬”等良性循环示范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集成示范,重点对温室水产养殖、规模畜禽场排放物、主要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对有利于生态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农田建设和湿地保护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科学施肥和科学用药等。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温氏肉鸡养殖产业园,长林农庄生态茶果产业园,白鹭谷林业观光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

6、设施农业技术示范

开展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研究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及污水、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加强农业工厂化栽培与养殖、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精准农业技术、设施渔业等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产业,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食品加工园,东林龟鳖生态化养殖示范园。

7、高效竹林培育技术集成示范

把竹林保水保土经营技术、竹笋丰产栽培技术、森林食品鞭笋定向开发、森林食品冬笋定向开发、竹林地覆盖、竹林灌溉等技术应用到竹林培育中,使竹林达到高效、生态的统一。

集成示范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

(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为重点,以实施农业主体培训为手段,以五大工程为载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技术应用率,发挥农业科技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1、农业科技“十村百户”工程。以提高科技示范户带动能力为目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完善政府推动,市场牵动,教研推机构带动,农业企业拉动,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东林(龟鳖、肉鸡养殖),织里(蔬菜与特种水产养殖),妙西、埭溪和道场(笋竹、茶叶和水果)以及环渚(蔬菜)。

2、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水稻直播免耕技术,玉米覆膜及增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4、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工程。全面推广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技术规范,培训和推广科学免疫与疫苗使用技术、疫病现场鉴定与快速诊断技术,有效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准与追溯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非疫区建设的技术规范,加强突发植物疫情的传播规律、疫情鉴定和种子种苗的快速诊断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情监测和及时控制能力,遏制重大植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5、农业技术信息化工程。加快我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建立上联省、市,下联乡镇的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生活等信息的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把农业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把强优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巨大优势,并积极开发网上贸易,直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使农业生产者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实施建设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农业企业大户。

四、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增强人才支撑,加强组织领导,为我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实现我区至2010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一)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建设好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农产品开发实验室、实验基地、改良中心的产品研制中心。支持省骨干、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二是深入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主导产业培育项目、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土地质量提高和节本增效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与高校深入开展项目对接、技术对接和人才对接,进一步加强与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力度,围绕农业特色与优势,争取再合作一批科技项目,引进一批新品种,推广一批新技术。

二要完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平台。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专业服务、全程保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机制。一是以科技项目为引导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好农业标准化综合开发、重点基地示范建设。二是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考核,全面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保证农技人员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责任、有经费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三是以满足农业科技需求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围绕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等农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完善信息网络服务。

(二)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一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强度。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坚持“一个高于两个倾斜”:即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率高于财政的增长率,政府用于科技投入应向农业科技倾斜,政府用于农业的投入应向农业科技倾斜。二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科技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增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费用,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鼓励。三要动员金融、保险等行业对农业科技的支持。逐步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利用现有的各类政策贴息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外开辟农业科技新险种;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等建立农业科技担保公司,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贷担保,以缓解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融资难。

(三)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一要吸引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四百工程”,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一批我区急需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专家,带动培养一批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人才的成长,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农业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专家组成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农民学历教育和实用新技术培训、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农业职业教育。

二要建立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利用农业高科技园区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合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励措施,重点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三要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综合评价制度,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推广服务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和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农业科技动态篇6

一、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化学农业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大类新技术。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农业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新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原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漯河市澧滨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是最早应用此技术的园区,且成为河南省唯一能够综合运用这项先进生物技术的单位。

(二)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目前,农业应用的化学农药分为杀菌剂和杀虫剂,经常大量使用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预防性杀菌剂。替代杀菌剂最好的技术是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中原地区尝试着引进电生功能水生产设备,经过探索,终于掌握了电生功能水在农业中的运用技术,中原地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把电生功能水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区域。

(三)遵循大自然碳氧循环规律的生态农业技术中原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是气候自然资源优势,光热水同期的气候条件,使中原地区在春夏秋三季生产出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不低于农产品质量的各种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把它们变废为宝,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地区尝试用菌素、蚯蚓处理各种秸秆、畜禽粪肥,在土壤消毒与改良方面成效明显,减轻甚至杜绝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二、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如何让环保生态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

农业科技动态篇7

【关键词】生态赤字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现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宝鸡应当依托我国唯一农科城-杨凌农科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致力与孵化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第二,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农业的核算机制,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并将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法人转变.一旦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经营,农业就会获得综合性开发效益,农林牧、产加销更加紧密配合,形成一条龙.合理的农业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5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中国农村居民平均教育年限只有7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技术能力整体地下,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使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束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农业市场信息和农业经营的知识十分匾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首先,培养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增加农民急需的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迅速获得增加收入和就业基本技能,并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外的就业机会,使他们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农民

其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和非政府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如各类技校、乡镇农技站及非政府类农民培训结构等,充分发挥各乡镇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

第三,加快农村信息工程建设,通过教育、宣传、示范、引导农民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与习俗,把他们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作式农民

第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领导能力,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用统揽全局的眼光来认识农民增收问题,寻找农民增收途径,切实以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利益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五、加强对农民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庆文:《我国生态农业正在顺利发展》,《生态农业研究》1998年第六期

[2]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第五期

农业科技动态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本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稳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作用。中国农业经济属于一个资金高度集中,制造专业化,运营规模化相统一的运行模式,重点表现在集约化观念。鉴于此,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1加大农业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第一,能够使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防止农业浇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减缓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采用能够让水环境免遭污染的农业科技,防止导致水源污染。第二,需尽可能降低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污染,选用低污染和无污染,而且有利于生态健康循环的“干净”农业科技。第三,国家要强化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避免以牺牲自然环境,一味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行为。而且加强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处理力度,努力实行退耕还林等有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策略。第四,要在农业进行农产品的更深入生产,和农副产品的循环在生产结构循环产业链,强调循环再使用、多次反复使用的节约观念,形成生态和经济的健康循环,尽量降低资源浪费情况。

2逐步加速农业产业科技体系创建的进度

需不断加快高质、优产、高效、生态、安全以及优势产业发展,全力支撑农业技术改进与新品种开发,尽量取得重要技术与环节方面的突破;推行主导品种与农业实用新科技,实施“良种+良法”,农艺与农机相统一,提升农业运营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质量;完善各农乡技术推行单位的设备条件,强化测试示范点与村级服务站的创建。加强各乡镇基层农机者的训练力度,完善农机者的业绩考评与多样化推行体制,加速基层农机推行体系的革新脚步。

3提升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在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工艺技术上,需坚持适宜性与可持续性原则。适宜性主要指需选择科学的技术,并按照每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技术以及投资等不同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技术种类。需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农业科技为导向,选择具备很强实效性的以往的、工业化以及可取代的农业科技,完成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要从以往的单一化农业科技科学朝多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组合与创新发展。可持续主要指选用具备持续性、公正性、发展性以及共同性特征的农业科技。需选用一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循环的农业科技,采用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的农业科技与类似的生态健康化农业科技;要使用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结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农业消费结构产品使用率的技术,增强农业管理平台运行效率的科技等,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4全面开发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重要指借助现代高新科技的研发成果,以及农业本身的生态平衡结构,全面使用区域的资源优点,坚持总体协调发展、回收再生的观念,使用现代管理措施,科学调控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实现高质高效、优产高产的长远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内生态农业的生产是实现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途径,生态农业属于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属于农业经济的全面转型。经过保护自然以及生物资源,资源再生使用,能量深入挖掘,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以及避免生态退化的要求。此外,还需全面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要求,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态结构整体调控规范、能量流动和物质再生原则、互相依存和约束原则、物种竞争性原则等来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国内的农业生态结构具备很高的生产力与可持续性。

结束语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走长远发展之路,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属于农业经济生产的必然选择。在深入探索和实践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坚持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进一步创新并改进农业技术,遵循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真正达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2]李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15):288.

[3]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08):122.

农业科技动态篇9

1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4]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

农业科技动态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