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十篇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十篇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29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61-63.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2

【关键词】消费理论维度重构

一、什么是消费理论的维度

维度,又称维数,是指独立参数的数目,通常用来说明对事物进行考察的角度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是一套复杂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消费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力学维度、主观维度进行剖析;就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从制度维度进行剖析。时间维度是按照经济现象发生的时间对消费进行考察;空间维度就是以消费发生的空间范围为考察维度;制度维度是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消费现象;力学维度强调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主观维度是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分析消费问题。

但是,仅仅从不同维度对消费理论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在从不同维度对消费理论进行考察之后,有必要对不同维度进行综合,对消费理论进行多维度的新构建。

二、消费理论的时间维度

莫迪利安尼将个人生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消费,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是与人的一生的收入成比例的。人们在一生的收入既定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终身消费规模。

萨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将社会再生产划分为若干阶段,从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消费。马克思的《资本论》也采用了同样的时间逻辑体系。他的研究出发点是商品问题,中心是资本问题。就全书的总体结构而言,首先研究的是生产过程,然后研究流通过程,最后再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加在一起的生产总过程。

马歇尔则对即期享受与长期享受做了区分。马歇尔认为,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是获得效用以满足需求,选择在不同时间进行消费会获得不同的效用,要使效用最大化就必对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做出抉择,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弗里德曼关注即期与远期的区别,并由此提出“持久收入假定”,其观点与马歇尔有相似之处。持久收入假说将消费与收入分别按持久性与暂时性划分,并认为只有持久性消费与持久性收入存在正比关系。

三、消费理论的空间维度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材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独立的体系。微观经济理论从个人偏好与效用出发,确定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的最优选择。然后探究收入变化与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宏观经济理论对消费的讨论集中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讨论短期与长期中总需求的变动。

古典经济学家从个人与企业的角度,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进行的区分。麦克库洛赫认为,“所有的商品不是用以满足直接需要,就是用以增加产品生产者的享用,换句话说就是用以再生产比它们自己有更大价值的产品。”萨伊认为,生产性消费“既不给消费者带来心满意足的感受,也不会导致消费者欢愉,而是使投机商拥有新产品的价值,不仅补偿了前期消费产品时损失的价值,同时还让他们获得了预期的收益”;而非生产性消费“常常是用来满足某种欲望而不是价值再生产”。

四、消费理论的制度维度

马克思精辟的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消费理论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分析。这其中,既包括社会根本制度,也包括于此相联系的消费环境、消费文化、风俗习惯、广告文化等等因素。

马克思从社会根本制度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消费水平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资本家拥有奢侈的物质生活,工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资本家试图将工人的工资与消费水平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消费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与维护阶级不平等的重要工具。

凡勃伦首先从制度主义的立场对消费问题作了重大的突破。凡勃伦认为,劳动阶级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有闲阶级的消费则根本上脱离了维持基本生活的范围,他们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借助消费来显示其在金钱上的卓越成就,满足其虚荣心和自尊心的需要。

五、消费理论的力学维度

流动性约束强调收入的作用力。流动性约束又称信贷约束,是指居民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取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所受到的限制。根据流动性约束理论,只要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其当前消费都会减少,其消费路径不再是平滑的。

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强调生产的作用力。他们认为,生产相比消费更加重要,因此强调生产,倡导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尤其重视生产的作用力。马克思指出: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突出了价格的作用力。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商品价格的递减同时表现为商品销售数量的递增,只要价格水平能被消费者接受,消费者就愿意并可能按既定价格水平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使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突出了收入的作用力。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虽然凯恩斯也列举了一些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如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奢侈等,但他认为它们只是在长期内慢慢发生影响,而在短期内,它们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要比实际收入变动的影响小得多。

六、消费理论的主观维度

萨伊认为,个人消费与消费者个人的品行和情感密切相关,个人的品质,如高尚、卑鄙、、虚荣、豪爽、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行为。

边际学派从商品的边际效用价值出发,解释消费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消费者的欲望为基点,探究消费行为对消费者效用水平的影响,解决了“钻石与水的悖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

希克斯的主观价值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也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的出发点,这一部分被西方经济学家称该书的杰作部分。希克斯采用了几何方法,用无差异曲线图说明自己的主观价值论,用“边际替代率”概念取代了“边际效用”概念,又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取代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七、消费理论的维度综合与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对消费理论的考察,应当以时间与空间作为基本的维度。时间维度划分为历史、当代与未来;空间维度划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模型以当代维度与中观维度为基本出发点,综合考虑其他维度对消费行为的制约。

历史维度突出国家、企业的历史发展情况、个人的消费经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代维度则选取了典型的国家为代表,涉及典型的国家中的国家制度、企业生产、个人及家庭消费、金融机构业务;以现金流与实物流沟通各个部分。由于制度演进、技术演进、行为演进、需求演进,当代维度最终将进入未来维度。

微观角度以个人、家庭、金融机构为出发点。家庭分为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市场的低廉性消费品;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市场的奢侈性消费品。个人的消费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以家庭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其消费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与制约。金融机构向家庭提供贷款。

中观角度以企业为出发点,符合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理念。企业向市场提供商品,包括生产用商品、消费用低廉品、消费用奢侈品。企业也会作为消费者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原料及劳动力。同时,企业向家庭支付劳动报酬,成为家庭、个人消费的物质基础。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使得企业可以在长期与短期之中取得联系。

宏观角度以国家为出发点。国家以三种身份出现。其一:为满足国家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其二:国家对企业与个人进行指导,实施宏观调控;其三:国家以独立出现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或战争。宏观层面还应当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文化氛围对消费行为的制约。

文章认为,以这种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消费理论,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一体系,拓展消费行为概念、弥补宏观微观断层;以商品生产为出发点、避免主观主义;将“理性人”还原为“社会人”;突出制度维度的考量。

本文提出的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宏观微观分离的问题,将消费理论建立在微观、中观、宏观的空间维度上;区分了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将消费理论建立在生产基础之上,避免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将时间维度引入消费理论,使得消费理论从静止走向连续;将消费者置于群体中,由个人理性发展至群体决策、群体影响;考察不同家庭类型,将均衡发展至非均衡;考察制度、生态对消费的制约。在基本模型及基础上,下一步将对连续时间、消费心理、不同制度比较进行完善,以期对模型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武玉宁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70.

[3]迈克尔・曾伯格.弗兰科・莫迪利安[m]S秀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9.

[6]麦克库洛赫.经济学原理[m].郭家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0页.

[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8]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m].薛蕃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2-19页.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3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4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思政创新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globalizationoftheeconomy,moreandmorecountriesbecomemoreandmoreclosely,andculturalexchangesbecomemoreandmorefrequent,whichhasaprofoundimpactontheconsumptioncultureofcollegestudentsinourcountry.However,inconsumerculture,thereisvulgarcontent,fastfoodcultureandotherissues,theeffect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herefore,itisnecessarytotheinnovationofUnivers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guidethestudentstoestablishacorrectconceptofconsumptionculture.thisarticlefromtheconceptofconsumercultur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tudyoftheimpactofconsumercultureonUnivers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andtoexplorehowtoachiev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innovation.

Keywordsconsumptionculture;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

0引言

消m文化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进入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众消费性社会。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沿海的多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导致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初步呈现。消费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多数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和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堂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消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一些实惠的商店或者超市进行购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消费群体属于高收入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有名的专卖店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用途不同,所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收入等决定了当地的消费文化,对当地的消费起着促进作用。

2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消费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反对铺张浪费,而消费主义追求的却是极度奢侈,阻碍优秀消费文化的传播。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消费主义,它是一种病态性的消费主义观,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型浪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这与消费文化的核心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利于优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与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意义。可见,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消费主义,才能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而稳定的局面。

3消费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影响

3.1消费文化所追求的刺激、娱乐冲击了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商家都大量生产各种商品,并改进商品的外形、功能等,而消费者为了体验各种商品的功能特性,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以买进商品。如今,大学生青年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各大生产商贡献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不少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青年追求刺激、疯狂、娱乐,这种片面、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扭曲了消费观念。在现实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内涵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部分大学生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空泛,没有西方经济学有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如学习实用的操作技术。

3.2消费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灵、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在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会慢慢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时,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边缘化。当前,消费文化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了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导致大学生青年降低了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消费文化正在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一个商业社会中的个体,把人们传统的历史经验和爱国情怀转化为一种无国界的商业经验,这无疑会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大学思政的教学,甚至会导致国民素质下滑。

3.3消费文化使大学生淡化思政教育中所提倡的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

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媒体使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其中包括媚俗手段。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一般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并获取广泛的外界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切夺人眼球的信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图片,因此,各大媒体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以华丽包装、渲染煽情的宣传攻势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拉大了这些大学生与崇高理想的距离。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而这崇高的理想与某些媚俗的消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的是一种深度不够、平庸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这使得思政课堂教育的步履艰辛。当前,很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收入、娱乐有关的,鲜有人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有深度的话题。

4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创新

4.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符合了多数人的生活愿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消费文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那么这种消费文化是低俗的,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西方的消费主义,使大众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威胁。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良好的消费文化,就要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前的产品文化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2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产品可车载斗量,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其次,还要在校内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网络征文比赛,要求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消费文化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首先,高校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通过海报、校园网等手段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并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不随波逐流,培养大学生的独到见解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把消费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可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并学会科学理财。

4.3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

当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媒体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拒绝跟风。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运用到社会热点中,避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备课。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媒体所引导消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媒体舆论形成正确的态度,切忌盲目跟风。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正步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内会出现消费文化,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文化在初始阶段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青年的理性消费观念不够强,甚至导致有的学生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崇高的理想,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5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观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7][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6

[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把启迪与冲击并存的双刃剑,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中,进步的因素给青年以理论滋润、促进青年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其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则会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因素。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简介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学派林立,学说纷呈,内容庞杂,变迁迅速。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领域,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思潮和消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笔者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近年来,为当前大学生所熟悉并对其思想道德产生较大影响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主要是:

1.后现代主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现代性的终结”、“人的终结”、“哲学的终结”为主要理论旨趣,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至上原则、中心主义、形而上学、二元对立以及科学主义提出强烈的批评。具体地说,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至上、怀疑理性和科学能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否认存在和认识、规律和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反对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解除理性对人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和束缚,确认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为个体创造的真实源泉;认为哲学并没有永恒的问题,它只不过是人类谈话中的声音,只是在某个时期专注一个话题而非另一个话题而已;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者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并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存在所决定的,人只是存在的邻居,任何存在都是真实的、平等的。在总体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会思潮。

2.全球化思潮。它兴起的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正在变小”、“全球相互依存”的所谓“全球主义”观念的提出。全球化思潮有四个主要流派――必然论、怀疑论、变革论和反全球化论,其中必然论的观点最被人认同。必然论者反对以“国家中心”和“国家自助”为基础、以个体主义为特征的国家主义观念,而倡导一种超国界的整体主义;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个人自由、社会民主和自由市场法则战胜民族国家权力这种政治、经济、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强调实行全球治理,要求民族国家应该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私人组织等全球行为体共同协商、协作,解决全球问题。极端的全球主义者强调市场至上,由此推导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减少国家干预的必然性;欢呼个人自由和市场原则战胜了国家权力,各个民族日益服从全球市场的约束。全球化思潮所表达的实质是,全球化就是自由化、市场化、资本主义化、是西化甚至美国化的过程。

3.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滥觞于因科技推动而使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开始过剩、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19世纪。它是一种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其一般特征为:(1)以自我为中心,纯粹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从不顾及这种自我满足会给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什么不良后果;(2)物质追求至上,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大量浪费社会资源;(3)享乐主义至上,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和低级庸俗的文化生活,对腐蚀人类心灵的垃圾文化趋之若骛、如醉如痴;(4)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显示等级差异。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批判了僵化的个性和既定的等级制度,这有利于唤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具有积极作用。但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使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又由于社会大众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丑恶与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道德、良心和权威的标杆轰然倒塌,自身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创痛使他们不堪负重,因此,在困惑与失落中,他们只好随波逐流、自我麻醉。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诉求和对个体情感体验的强化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理论指导上的迷茫与社会生存方面的激烈竞争使青年大学生完全取消了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在价值上的区别,开始变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由此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失衡、理想失落、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仰缺乏、政治观念模糊等严重不良后果。

而全球主义思潮则强调世界时空的缩小、人类相互依赖的加强和共同利益的增多,即所谓“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容易接受这种“趋同论”,相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对立将不复存在,各民族国家正在走向所谓共同的“信息社会”。因此,他们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也就是说,全球主义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全球主义思潮倡导的“民族国家过时论”、“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安全观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们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西方的人权观来否定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干涉他国内政,在全球推行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制造了舆论。这些观点的流行,使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国家、漠视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大学生的意识、国防安全意识会消失殆尽。全球化思潮的蔓延,其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机,妄图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一些大学生因此而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信奉“金钱至上”,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由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竞相攀比、竞争和模仿。如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等。消费观念的误导,引发了大学生各种盲目消费行为,致使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充斥校园的每个角落。其次,消费主义思潮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变得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从而缺少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最后,消费主义思潮是引发青年大学生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强烈的消费欲望、嫉妒性的攀比意识引发一些青年大学生在物欲面前失去自制力,比如为得到一款别致新颖的手机而偷窃或抢劫,为满足日益庞大的开销而行骗、刚走出校门不久就因贪污而迈进监狱等等。据有关专家对近年来青年干部违法犯罪尤其是贪污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和攀比,是将他们拉向犯罪深渊的黑手。

三、理性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思潮是个中性词,它是有影响和有市场的,但其影响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即使对于西方社会本身而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些思潮有利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有些也会给社会带来危机。而且西方国家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是有文化和现实差异的。因此产生于西方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思潮,对于各个国家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对于传入中国并且在大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当然,也不能像有些大学生那样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比中国优越,无批判地全盘接受。科学的方法应当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就像我们接受全球化,做出参加wto等积极的行动一样,对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态度不是堵,而是辨证地吸收。只有让中国人、中国的大学生真正了解了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判断出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比如我们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态度,就不能不做分析地告诉大学生将其拒绝,而应该合理介绍个人主义的主张以及它与真正的个性自由的关系。并且个人主义也是有其合理因素的,适当地接受这种合理因素也是有好处的,只要不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就是成功的。

第二,优秀的西方文化对于我们的国家建设和校园建设,甚至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接受;而对于糟粕的西方文化,我们也不能束手待毙,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遏止。从法律角度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不成熟的,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充满诱惑但又十分危险的因素,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性解放等。有些即使是大学生们已经认识清楚有害的东西,但往往由于强大的诱惑而无法避免,这就需要全我们全心全意地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

总之,在今天,就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受到全球化影响的国家一样,我们也几乎无法找到一个没有受到任何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所以,就像中国不可能拒绝全球化一样,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中国的大学生拒斥西方文化的影响。关键是我们应该像面对全球化一样,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黄科,杨敏.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探悉[J].青少年研究,2006,(2).

[2]张晓红.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3]李红,邓泽球.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7

【关键词】西方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其表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社会思潮。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重整,新媒体和计算机的出现及应用,政治的激烈变动,社会改革的推行,在社会层面上引发了激烈的动荡。这种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必然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各种社会思潮正是这种精神震撼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摧生了众多应运而生的新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绿色和平主义思潮等新思潮纷纷登台亮相,从而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平台上演绎出一副多音争鸣、眼花缭乱的思潮景观。这些思潮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二、当代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精神折射,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与思想倾向。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深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为当前大学生所熟悉并对其思想道德产生较大影响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主要有后现代主义、全球主义、消费主义等。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危害和弊端,高扬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这对于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一切后果的近视者来说,不亚于一服极好的清醒剂。但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对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抛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习惯更加随意化。面对社会大众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和社会生存方面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开始变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由此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失衡、理想失落、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仰缺乏、政治观念模糊等严重不良后果。

2.全球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全球主义思潮强调世界时空的缩小,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正逐步趋于“全球化”,即所谓“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全球意识”、“全球民主化论”、“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出现,使大学生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已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也就是说,全球化主义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时,全球主义思潮倡导的“民族国家过时论”、“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观点直接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这些观点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国家、漠视集体利益,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使国家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全球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强势国家制造的、试图控制世界的发展方向并从中为其牟利的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一些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信奉“金钱至上”,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由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3.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消费主义的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出现盲目、攀比、奢侈的消费模式。如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等。消费主义的误导,引发了大学生各种盲目消费行为,致使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充斥校园的每个角落。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费主义片面强调对物质的追求,使人成为财富、金钱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变得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从而缺少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三、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应对之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把启迪与冲击并存的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中,积极的因素给大学生以理论滋润、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难以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受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要有效消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澄清概念、倡导校园文化和加强形式政策教育三方面着手。

1.澄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西方社会思潮派系庞杂,学说众多,具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础、较强的逻辑性和煽动性,其中蕴含着闪光的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简单地否定、武断地排斥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能说服人的,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善于扬弃。要消除大学生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误读和曲解,首先要澄清概念,如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理论争鸣活动,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解读,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背景、理论根源、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提高辨别各种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倡导校园文化,拓展主流阵地。

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传递新观念和修身明德、立言正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扩展主流文化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要大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广泛组织融思想、文化、娱乐、学术为一体的品位高雅、哲理深刻、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外国与中国,从而使大学生摆脱虚无颓丧、轻狂放荡的后现代主义、人权至上、世界大同的全球化主义和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的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形式政策教育。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全球化思潮的推进和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的加剧,使得形势更为复杂,要针对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事迹以及国际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清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党和政府的共识,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人类实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荣.当代西方思潮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就业与成才,2010,(10).14-15.

[2].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0,(8).65-98.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8

   [关键词]浪漫/消费(主义)/现代化/马克思·韦伯

   牛津英语辞典对浪漫的定义是“标志为、暗示为、赋予为罗曼史的,想象的,远离经验的,幻想的,以及(与文学与艺术方法相关)指高贵或是激情或是不寻常的美”。这些注释与冠以“消费”之名的行为看上去没有关系。①恰恰相反,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例如我们购买大件物品,如房子和汽车,我们通常将挑选、购买与使用商品和服务全都视为无趣和平淡的日常行为。消费作为经济行为的一种形式,在生活中通常被放在我们所认定的“浪漫”的对立面。这种对立的合理性很容易掩人耳目,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有一种重要的现代现象将两者直接相联,事情就变得明晰了。

   这种现象就是广告,只要粗粗浏览几页时尚杂志,瞅上几眼商业电视,就会发现有多少广告与“浪漫”主题相联,多少影像和拷贝与“远离日常经验的”、“想象的”、暗示为“高贵或是激情”的场景相联。在涉及香水、香烟或是女式内衣的广告中,狭义的浪漫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有些图像与故事中,更典型地使用着异国情调的、想像的、理想化的等广义的浪漫。而广告的实际目的当然是诱使我们购买它们所表现的物品,换句话说,就是消费。②基本的“浪漫”文化物质通常以这种方式用于广告,这一点经常被注意到,因此,可以说,对“浪漫主义”与“消费”之间联系的共识业已存在。在包括社会科学学者在内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中流行一种设想,即认为正是广告商出于他们所代表的生产商的利益,决定了物品的用途,因而,应当认为在这种关系中,“浪漫的”的想法、灵感与态度对“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③的利益有用。本书稍后将挑战这种观念(不过没有拒绝),本书主张在将文化的“浪漫”因素(romanticingredient)视为现代消费主义本身发展的重要部分的同时,也对相反的关系加以详察。其实,消费(consumption)可以决定需求(demand)和需求供给(demandsupply),可以认为,浪漫主义本身在推动工业革命时地位突出,在现代经济特征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主张,因而,我一开始将解释我是如何到达这一立场的。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一些事件导致了本书写作。如同众多的欧洲与北美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学者,我认为那一时期动荡不安、充满挑战,有时甚至振奋人心。大学校园处于代际战争的前沿,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特权和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仿佛将历史的进程偏移到前途未卜的轨道上。没有学者,至少没有社会学家,能经历这一场知识(intellectual)与文化的动乱,而不促使自己反思并重验指导他们专业与个人行为的假想。我的有些同行,经过适当的自我权衡,决定加入年轻的“反文化者”(counter-culturalist),然而有些人对他们称之为年轻人反常规的疯狂(youthfulantinomianmadness)④,采取了更加顽固的立场(entrenchedposition)。我本人,对于给个人带来两难困境的现象更为兴趣盎然;对我不能完全理解的事情,我在宽容(condone)与声讨(condemn)之间难定取舍;我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令人不知所措的文化剧变的研究。尽管一开始,这只是一个个人调查,对于它很快成为具备专业观照的事情,实际上,我后来发现,它对我的专业意味更多。

   在后来几年中,我的研究主要采取了阅读文献方式,我不仅阅读“水瓶座时代”⑤的先驱们所炮制和青睐的文献,甚至阅读比他们更早一些的卫道士们的作品。我力图通过阅读这两者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世界观。⑥ 同时,我也考虑到了数量有限,然而日益增长的社会学专论,它们也声称将阐释这一令人不知所措的新现象。⑦二战后既有的社会学常识(其实是此前一代)建立的基础是认定现代社会将继续沿着理性、唯物主义和世俗的道路演进。这使得后者格外困难。让人预料不到也无法解释的是,相当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年轻人转向了巫术、神秘事物与海外宗教,明显地偏离理性文化,坚决地反清教徒主义。对此现象的叙述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没有直接挑战长期“理性化”(longterm“rationalization”)的大前提。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理性,是学科创始人以及他们现在的大多数执行者坚持的原则,即使解释对这种假想的挑战,已经是对原则的质疑了。

   不久前,我才确信类似的文化革命曾经发生过,反文化者所支持的世界观只有用“浪漫”来修饰才充分。我并不是唯一持这种观念的人,在上一轮“浪漫热”(romanticfever)爆发时已经有支持者与批判者偶尔比较过浪漫运动了。⑧不过看起来,我是唯一将这种同一性(identification)当作问题延伸而非问题答案的人。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一向引发强烈的情感,很明显许多评论者能够给反文化戴上如此标签不仅仅是去除它的神秘色彩(demystify),而是解决如何评价它的问题。这种比较值得注意之处在于,他们试图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讨论当代文化变迁(也就是说,可以回指到浪漫的对应物,或是将第一次浪漫运动的信念与态度投射到后继者的观念上),这种被认定的同一性的后果却几乎没有论及。由于我能找到的对浪漫运动的这些“解释”在形式上侧重探究历史,强调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之类的特殊事件,将反文化认定为“浪漫”并不能解释它为何发生。

   并不是说,学者们对于浪漫运动、浪漫主义者及其作品缺乏学术兴趣,恰恰相反,这类作品多得惊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文学、美学和哲学的,另外附上些社会政治史或知识分类史(intellectualvariety),尽管我发觉很多学者的工作是无法估价的,然而并没有像样的社会学讨论。也就是说,学者们至少将浪漫主义视为社会文化运动,将其在功能上与新兴的工业社会相联系,然而,我却找不到任何对所谓现代生活的“浪漫因素”的检视,将“浪漫”与“理性”相对。如果60年代和70年初的事件仅仅被作为浪漫主义的最新宣言来看待,很明显,它需要被理解为现代文化一个持续的元素。

   我发现浪漫思想对于社会学的影响经常被讨论,但是很少有相应的浪漫主义社会学来加以平衡。浪漫思想与启蒙⑨运动的观念和态度(至少部分地作为一种反动),是将社会学造就为一门学科的主要知识材料。这门学科的大部分创始人仿佛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浪漫趋向,采取了进步论的历史观,将浪漫主义视为不同于现代生活中的任一“反动”因素,视为一种植根于过去而为文化和社会的理性因素之手灭绝的现象。正如曼海姆阐述的,这已经被当作一种既定的常识。

   当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结晶的那些年,我的精力转向研究新、旧的浪漫主义,与此同时我教授宗教社会学的课程,那是我兴趣所在的主要领域,我的社会学事业也从此起步。很自然地,我开始关注与韦伯作品相关的问题,“清教伦理论”成为我研究的天然焦点。在我教授这一课程期间,我对伦理的命运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流逝,这个论题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尽管社会学家并未将此作为详细研究的对象,其他领域以及理由充分的大众常识却提出了要求,共同致力创建一种观点,韦伯所确定的伦理,在现代西方工业社会已不再是主流的社会伦理,取而代之的是与之相对的“其他方向的”、“社会的”或是“表现性”的伦理。我一开始并不倾向挑战“清教伦理论”,我只是被这个论题所呈现的众多困境和矛盾所困扰。

   首先,那些被当作支持“新教伦理衰落论”(declineoftheprotestantethicthesis)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仅凭印象和新闻式的特征。更令人困扰的事实在于,正如怀特(white)所说,大部分的作者涉入发展一种“知识意识形态”(intellectualideology),他们涉及的是对文化变迁方向的悲叹而不是描绘。其次,任何研究必然存在着方法论的困境,尽管它本身在时间上仅仅只是一张“快照”,却被用作评述历史过程,由于缺乏适当的纵向研究,必然导致对过去和现在的假设。似乎这些困境仍不足够,此后许多争论显示极少有讨论是关于新教伦理如何甚至何时在想像中被推翻的。曾经有人宣布关于眼前的和即将到来的新教伦理之“死”一系列声明,奇怪的是,另一天它又活过一次,死去一回。更有甚者,伦理是如何被斩尽杀绝,到底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该对“谋杀”伦理承担更多责任,存在相当的观点差异。此外,从16世纪初新教伦理首次被阐明到20世纪它被宣布推翻存在令人困惑的历史脱节问题。难道它真的在四百年间始终丝毫也未受到挑战?由于这些原因,我开始越来越怀疑既定的观点,开始倾向于觉得无论什么力量致力于挑战新教伦理,它们不可能仅是存在于现在,而是回溯到20世纪以前的系谱。历史纪录中的鸿沟,使我感觉到需要更新韦伯的分析,也就是说,我认为需要继续他关于西方宗教传统发展以及它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精致详实的讨论,跨过《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表现的时间线,这条时间线某些社会学家认为在1920年前后,而我认为早至1620,最好在1720年。

   大约正在这时,我的两大兴趣首次会师,本书的观点在我头脑中开始构思。对我而言,如果文化反清教力量可能本质上是“浪漫的”,它们也与消费相关;如果在60年代,消费与浪漫主义相关;那么它们可能一直如此?可能,存在一种“浪漫伦理”致力于促进“消费主义精神”,正如同韦伯曾经假定“清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当然,正是“浪漫文化运动”时常被作为清教主义的“天然敌人”。

   这种观点足够促使我以一种新的视角观察浪漫主义,同时着手查找消费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材料。不久后,我读到麦克·肯德尼克(mckendrick)、布鲁尔(brewer)、普拉姆(plumb)的书,我所读到的内容激励我深化这一论题。我将在第二章讨论此书。

   此书作者们继续使用“消费革命”一词,用以指代他们所评注的明显与浪漫运动同时的变迁。我此时不仅认为,既然有必要在细节上检验两者的联系,本书的标题也自然地浮现在脑海。除了将它称为“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精神”,我还能起别的什么名字呢?

   此时,我的论题证据积累希望十足,不幸的是,我碰到了最麻烦的障碍。那就是,仿佛并没有理想的现代消费主义理论。

   韦伯的论题建立在一个假想之上:工业革命构成了人造产品生产体系最重大的剧变,这种剧变史无前例,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相关。在他的时代这不是韦伯一个人的假想,大部分社会理论家持有这种假想,它也是可观的研究与讨论课题。论争主要rage它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形式,然而对于生产性资本主义构成却存在共识。对于消费却不是这样。如果如今看起来是这样,经济史学家开始持有观点,工业革命也见证了消费的重大革命,至于“现代”消费的本质是什么没有确切的理论。

   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行为的对象完全被经济学家独占,他们典型的研究是通过非历史的假想框架,认为消费行为对于任何人任何时间都是基本相同的。我很自然地求助于那些将注意力转向消费的社会学家们,主要是凡勃伦(veblenthorstein,也译维布伦,1857—1929,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和桑巴特,然而我发现很少有人真正从事这个问题关键之处。我只能独自面对令人畏缩的重任,力图创建一套现代消费主义理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个课题上韦伯仅用了十多页(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我却用了四章来讨论。首先,创建现代消费行为理论是必需的;其次,经典的经济学和凡勃伦都没有提供一套合适的理论;第三,享乐主义的社会行为理论完全不同于当前经济学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视角;第四,现代享乐行为理论确实可以说明现代消费行为的独特之处。

   由于我并不急切地斗胆涉足其他学科,我并未毫不迟疑地着手这一野心勃勃的行为。我对肯德尼克、布鲁尔与普拉姆对18世纪消费革命的叙述的检视,使我确信,他们在阐释上的无力是直接源于缺乏准确的理论,这并不只是代表在经济学部分的失败,而是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家的罪过。而且,从他们提供的材料以及我关于60年代和第一次浪漫运动的研究可以清楚发现,诸如时装、浪漫爱情、品味与小说阅读等现象被社会科学家们所忽略。这些现象深深地暗示着消费革命与现代消费行为。

   这些课题为人忽略,这一事实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遗憾,尽管有些现象,比如时装与浪漫爱情,对社会学家缺乏吸引力是因为有影响的理论视角来suggest它们的重要性,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无处不在已经足以不言而喻了。社会学家们的忽略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源自偏见,源自假想先于调查的潮流,认同这些现象在某种方式上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认真研究的。有一种观点部分地是从生产论(productionist)经济学偏见派生出来而弥漫到整个社会科学界,这种观点与潜在的禁欲清教主义态度相关。这些课题未被适当地研究应当归因于这种偏见的因与果。毋庸置疑,如果社会科学家们许久以前就将注意力转向对这些现象的认真思索,现在偏见也不会在各个学科中流行。在凡勃伦的作品中,纵容教化消费实践的趋势非常明显。他的后继者也是一样,里兹曼(davidriesman,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尔·布雷思(johngalbraith)则将此鼓吹为一项美德。即使意见相左的两位当代大师赫伯特·马尔库斯(herbertmarcuse)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也成为相同的趋势的例子,倾向批评与谴责而不是调查和解释。

   然而,此时另一个同样令人困惑的问题浮现出来。如果,按我所想像的,浪漫主义有利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格兰现代消费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消费伦理”的合法有效,那么从新教主义派生,又与“生产伦理”相悖,如何能够在同时同地运作?是否真的存在两种社会伦理,它们在形式上相对,却又并肩相存,一个支持生产,一个支持消费?如果是这样,是否有两个社会群体(group)分别担当文化载体?韦伯的论题明显与生产伦理和新兴资产阶级相联,那么有可能消费伦理与贵族相联?然而事实证明需求的新潮流来自新富(nouveauxriches)。可以得出结论,资产阶级同时拥有清教伦理与消费伦理,这一观点与我认定浪漫运动主要与中产阶级特征有关相吻合,不过这带来新的社会学迷惑。

我逐渐开始感到消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如果没有解决潜在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关于现代消费主义核心的变迁机制,就无法成功地解释消费革命来源。这一变迁机制无论如何转变,都暗示着文化过程。因而,正如同韦伯从事他关于生产革命来源的原创研究时关注历史、经济与社会学问题,我开始关注到这些密切相关的问题。

   正是在此时,我认识到我正在写作的论文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及其文化的出现的传统既定观点是怎样一个激进的修正,远超于我原先的想像。首先,在工业革命名义下的巨变应当被视为集中于消费的革命,正如集中于生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这一点是由经济史家提供的证据清楚显示的,他们仿佛是渐渐改变主意形成这个观点。如果,他们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那么在他们觉醒后会紧跟有一系列其他结论。例如,“消费伦理”必须一开始就存在于工业社会,而不是后来出现的,这当然暗示着新教伦理与无论哪一种被伦理合法化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同时的现象。这引发以下的想法,可能清教与浪漫互为文化替换物(culturalalternatives),正如社会学家通常视为的那样,这种想法不仅挑战了流行的“文化矛盾”(culturalcontraction)论,也质疑了被广泛接受的假想:“理性化”是资本主义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所有这些推论仿佛都拒绝广泛流传的错误,将工业革命仅仅当作以生产为手段构成的激进转变。这当然,由于韦伯采取了狭隘的观点,将清教主义的理性与美学特征挑出作为至关紧要的影响:如果,他错在明显忽视了相伴的消费革命,基督教传统的其他因素可能会对现代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吗?这些都是我开始着手此书时脑海中浮现过的想法,我转向韦伯的原文以便启迪与指导我的任务。

  沿着韦伯的足迹   马克思·韦伯作为学者和社会学的“创始人”在社会学家中享有盛誉,社会学家们更多的是书写他以及他的作品,而不是仿效他。也就是说,有一个巨大的韦伯产业,而没有人对他开创的文化社会学付诸努力。有可能沿着他的足迹这一任务本身明显令人畏惧,除此之外,很难说清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在韦伯那个时代,由于他那渊博的学识没有学者可以成功地仿效他,自从世纪之交以来学术界日渐学科专业化,他那种范围广、多学科的风格实际上更不可能被任何人效仿。这并不意味无法尝试,正如韦伯本人描述的,对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洞见可能只能通过不同领域的探寻才能获得,诸如宗教与经济,通常被认为是没有联系的,这种洞见因而也可能只是刻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即使其他学科的学者会对这些不当行为侧目以视,社会学家并不是太过羞怯去越界。部分的答案在于,许多高度赞赏韦伯的社会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实际上选择跟随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韦伯成功运用的独特类目,而是关注“意识形态”的概念。

   反讽的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正是对韦伯作品及其所蕴含的世界观的尊敬,他所赞成的理性世界观(rationalisticweltanschauung)想像出了他终生致力研究的现象的实际消失。尽管韦伯的兴趣广泛,包括机制例如科层制,劳动分工,法律与国家这些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部分,然而他主要的兴趣还在于宗教,如果不是这一现象确实消失,他对于去魅(disenchantment)和理性化整体过程的强调就失去了影响力。对于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特征,他的观点看上去,宗教的助产士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接着它在世界舞台不再有任何重要作用。totheextent,社会学家接受了韦伯式(weberian)的观点(当然不仅仅限于韦伯的观点),他们可能原谅了假定从事他所擅长的特定形式文化分析没有什么意义(point),因为韦伯采用的很多概念,比如神正论、禁欲主义与预言看起来仅仅适用于信仰与价值的“宗教”体系。

   稍作反思,就能暴露这种假想的错误,然而,正如韦伯使用和发展了术语,与宗教的必然联系并不多于超凡魅力(charisma),是在韦伯所有的术语中最明显突破了概念窠臼的。当然,韦伯的分析风格对当代文化现象看起来并不比他曾研究过的宗教的历史形式更有用。这也是本书潜在的假想。

   但是那些以宗教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社会学家通常对他们的研究对象会采取奇怪的含混态度,在研究现代时具有涂尔干的特色,在回顾过去时却是韦伯式的。也就是说,他们自作聪明,在寻求当代行为与机制时,采取涂尔干式对“宗教”功能和本质的洞见,当作富于洞察力的时尚;而研究过去时,他们紧随韦伯,采取传统的被视为“宗教现象”的观点。韦伯雄心勃勃的计划是研究世界宗教及其截止于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

   然而由于韦伯没有将他对神学体系演变的研究继续到18世纪,在文化社会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时代阴影。这段时间将封建和前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分开,那时可以想见所有重要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运动可能以“宗教”的形式被宣告,并伴以被认可的神学。在当代社会中则是相反的假想大行其道。在中间这段时间——在1650至1850的关键时期,韦伯的“新教伦理论”已经谈得十分清楚。不幸的是,太容易忘记韦伯的论题是针对特定问题而阐发,即现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首先在西欧出现,因而,不能对直到现代的西欧宗教思想发展尝试做一完整而全面的叙述。

   本书表明,对伟大人物表示敬意最好的方式不是仅仅赞扬他,而是仿效他,本书既是对学者的赞颂,也是对他名作的完善。本书不是作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姊妹篇,也不是对它的注释,或许它同时含有这两种风格。本书主要观点事实上目的是对韦伯完善,效果上是他观点的镜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本姊妹篇。韦伯关注新教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联系的主张并没有被否认,但是拓展了宗教理性禁欲(raionalascetic)与感伤虔诚派(sentimentalpietistic)两方面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贡献。为了实现更具雄心的整体叙述,本书对韦伯的观点作了些改进,特别是关于他对待新教主义的方式和对待新教主义“伦理”的合理构成的方式,以及对待它命运的方式。对韦伯的修正并不是对他主张的毁灭,恰恰相反,这些修正是为了解决接受他的论题所带来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本书依照韦伯的榜样,第一部分勾勒出“消费精神”,接下来第二部分讨论“新教(浪漫)伦理”,这一步骤由于需要以一定篇幅讨论现代消费主义的本质而变得复杂。最后,它的精神具体到自给(automonous)自我想像(self-illusory)的享乐主义,这样便可以转向勾勒出推动它产生的文化伦理。

   在对待方式上的不同是韦伯自己作品的直接后果。因为,他认为新教说教影响了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有益的伦理发展,当他专注于勾画出那些新教说教时,必须从那些self-same的说教中清理其他伦理的来源。用于证明消费合法的伦理规范(ethicalcode)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绘为一个从韦伯描述的“新教伦理”区分出来的过程。尽管有这些差异,本书潜在的结构尽力与韦伯相对应,强调“文化伦理”在引入经济行为的“现代”模式时的中心地位。展示它们的一致(congruence)与它们的心理与文化联系。

   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观点史的运用,却像韦伯的作品,推行某种意味的取向(approach),这并不只是赞成思想(mind)与精神(spirit)是历史发展最终力量的一面之词,而是承认,当观念运动构成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活的信念”(livingfaith)或是(formulatedaspirations)之时,观念运动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依照韦伯的榜样,由既定信仰而产生的行为的真正本质被视为有问题的(problematic),它本身也是研究所关注的中心。因而,本书最主要的关注在于追踪社会风俗(manner),正是在社会风俗中,社会真、善、美观念的变迁影响行为模式(patternsofconduct),不是任何直接约定俗成的时尚(prescriptivefashion),而是观点为确认特质的行为(characterconfirmingconduct)给出了方向。虽然本书并不追随物质力量对于观念构成与接纳的影响的观点,但也不忽视这一观点。

   诸如声名赫赫的阿瑟·洛夫乔伊⑩与观念史更为相近,他关注的是默许假想和预设形式的观念与“思想”及外在的信仰体系。洛夫乔伊称之为人们的“无意识的精神习惯”(unconsciousmentalhabits)可以清楚而意味深长地理解为他们的伦理行为(ethicalconduct)与公然的信条(professedcreeds),正是在这种语境下文学批评的材料被认为特别有价值。与此同时,从术语的完整意义上如同知识史(intellectualhistory)而非文化史,存在一个忽视大众(popular)与民间(folk)信仰的趋势,以便集中更高雅(higer)文化,如果不是仅仅集中高雅文化(highculture)。对此的论证(justification)有赖于更大的影响,后者建立在总体思潮,特别是伦理理想的阐述(formulatinofethicalideasls)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此后的篇幅中,几乎没有涉及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本书的调查分享了观念史的跨学科特性,充分利用了洛夫乔伊认为用来建造“分离学科围墙”的“大门”。它有一种纹理不规则特征,不仅是源自从通常的学科语境之外检验课题,也源自使课题与拒绝它们的意义达成一致。伤感主义(sentimentalism)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伦理(socioethical)运动,而不是仅仅影响了浪漫主义的不走运的文学潮流;类似地,时尚被视为显示了现代中心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美学现象,而不仅仅是精巧宣传的销售诡计。本书涉及了一定数量对现代社会诞生传统说法的言外之意的阅读,不仅挑战了历史和社会科学中生产论偏见,也挑战了现代文化发展具有不断增长的理性化特点的假想。

 当然,任何人承认这种“完善”韦伯的主张,都会引发对将两个论题整合的整体更深的思考。如果承认,平行的文化进程与现代生产相联而产生,又与现代消费相联而产生,那么等式两边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如果生产论偏见影响了韦伯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需要修正,那么它应当被消费论取代吗?还是存在对现代经济的产生有完整的“平衡”的论述,从而避开这个问题的两者取一?这个问题饶有兴趣,有待于其他后继的作品来思考。

   注释:

   ①牛津英文词典1969年版,“浪漫”词条(oxfordenglishdictionary,1969,s.v.“romantic”)。

   ②不是所有的广告都使用“浪漫”版本,当然不是所有的消费具有“现代”特征。

   ③可以在皮斯关于现代广告的产生中找到此类观点。参见奥梯斯·皮斯:《美国广告的责任:私人控制与公众影响,1920—1940》(theresponsibilitiesofamericanadvertising:privatecontrolandpublicinfluence,1920—1940,newyork:arnopress1976,pp.40—41)。

   ④这一类反应的例子可以在大卫·马丁(davidmartin)的《无政府与文化:当代大学问题》(anarchyandculture:problemsofcontemporaryuniversity),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69)中找到。

   ⑤“theageofaquarius”,水瓶座时代,占星学名词,可能由于beatles的同名歌曲(1962)而风靡一时,指1960年。当时有一批人根据占星学分析而表示,水瓶座时代即将降临,在这个时代中,人类的精神层次将会提升,爱与和平将降临大地。从而兴起了所谓“新时代运动”,也称水瓶时代运动,是一群西方的知识分子,对于过去过于重视科技与物质,而忽略心灵与环保的一种反动。

   ⑥我见到格外有用的汇编包括约瑟夫·伯克(josephberke)编辑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london:peterowen,1969);杰里·霍普金斯(jerryhopkins)编辑的《嬉皮档案:地下报刊笔记》(thehippypapers:notesfromtheundergroundpress.newyork:signetbooks,1968);彼得·斯坦西尔(peterstansill)与大卫·扎恩·麦罗(davidzanemairowitz)《bamn:反判宣言与昙花一现1965—70》(bamn:outlawmanifestosandephemera1965—70.harmondsworth,middx:penguinbooks,1971)。

   ⑦主要的文本为肯尼斯·维斯修斯(kennethwesthues)编辑的《社会的阴影:反文化社会学研究》(society'sshadow:studiesinthesociologyofcountercultures.toronto:mcgraw-hillryerson,1971),与弗兰克·穆斯格鲁夫(frankmusgrove)《痴迷与神圣:反文化与开放社会》(ecstasyandholiness:countercultureandtheopensociety.london:methuen,1974)。

   ⑧这种对比可以在布克(booker)的作品中找到,他评述了20世纪60年代和第一次浪漫主义之间氛围上“封闭的平行”(closeparallel)。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9

【论文关键词】消费观念变迁 广告传播表现 当代中国

消费观念变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任何一种消费研究或消费者研究都不可忽视的理论问题。对消费观念变迁做跟踪分析.厘清它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轨迹.预测未来趋势,是对消费者未来态度变化预测的基础,也使对消费者未来消费行为的预测更为合理和准确。而以往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而模糊.至今仍待讨论商榷。而广告是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对消费观念的承载传达和影响是通过其具体的传播表现来实现的。广告传播表现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消费观念变迁研究的一个视角.它能清晰而连贯地展现出消费观念变迁的脉络内涵和特点。基于此.笔者对当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变迁做一番解读.重在关注其历程特点及相关趋势。

一、消费观念及其变迁

从词面上分析.以及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消费观念的含义十分抽象。它包含的内容很广.受到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而且互相交锚.难以分清。但在总体意义上说.消费观念就是人们对消费持有的态度和意识.包括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消费问题的基本认识态度等。从另一个方面讲.它也是一种选择性.是一种心理上和观念中可选择性的意识。所以个体的消费观念是个人对消费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意识.具有很大的个体性和主观性。

而消费主体又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的消费观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深受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观念也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要素.它同一定的信仰、价值和认识哲学相联系.支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活动它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二、解读消费观念变迁的重要视角——广告传播表现

广告表现是”将广告创意概念进行符合特定媒体语言的再创造,完成特定的信息编排与传达效果的创意执行过程”。但是它又不能独立于广告传播而存在,、传播学的视角.”把广告看成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从而广告传播表现就涉及到广告这种”有明确传播主体的.有组织并有偿的大众媒介传播”的基本艺术表现技巧和”传统与现代的传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广告传播表现不仅展现现有消费观念的内容和特点还预示和反映变迁的特点和道劣.这使得它成为观察消费观念及其变迁的重要视角并不可替代.是对从其他视角解读消费观念变迁的一种必要补充。虽然还有偎多其他因素能反映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变迁.但是广告传播表现在消费观念形成过程中提供信息,示范和提供榜样等效应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扩散上,它的力量更是无形而重要。

三、当代中国广告传播表现和消费观念变迁的阶段

从广告传播表现视角出发.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民晚报》1982年到2004年每月第一天共3495则报纸广告进行了采集和分析整理.对它们的广告诉求表现、符号表现信息传播表现和艺术审美表现各方面进行统计和审视.发现在当代25年时间里的广告传播表现呈现出消费观念变迁的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这与消费观念变迁的实际轨迹非常吻合.也可以从对各种经济年鉴、统计年鉴等其他资料的查阅中得到印证。以此为佐证,参照社会经济等多维视角和多种资料.笔者分析了上海地区及当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变迁经历的四个阶段演进.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基本上保持了同步。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1985年左右)

这一阶段广告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广告传播表现仍显粗糙和简单:生产资料广告占大多数.诉求没有重点。没有选用内涵丰富而鲜明的符号来表现或象征产品及其形象的个性和差异。视觉处理也显粗糙艺术审美性普遍不佳。然而这一阶段的广告信息传播却能有效地到达受众.使受众关注广告信息。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广告传播表现传递了这样一些讯息: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和种类比较少而其中生产资料又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在生活资料的广告信息和实际消费选择上人们可主动选择的余地不大。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程度,人们仍普遍持有一种”节俭”消费观。但是个体认同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多种需要的消费观念开始萌生.为后一阶段消费观念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2.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92年左右)

广告的作用被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把广告看作是增加产品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和提供购物信息指南的手段。但这一时期广告过多偏重于产品功能和质量诉求,或企业视角的产品介绍.没有运用特定符号以定义产品差异乃至塑造品牌和形象。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国外高档商品和个别发达地区的商品广告表现已经注意情感因素和创作成分的加入广告画面和文字处理开始讲究视觉效果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的广告数量增多。然而互相竞争和干扰的广告不多广告仍能有效地吸引受众,达成效果。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需要更加多样化已经从满足基本的吃穿用度开始向改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们消费观念中的感受和承受力大大增强,对消费物品、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在态度上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消费认同。前一阶段人们消费观念中的”节俭”为上.已经逐渐地改变成”适度”和”量入为出。

3.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1998年左右)

我国广告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广告经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及传播表现的品质都飞速发展。广告诉求日益多样化,逐渐注意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和区隔。符号表现传播成为广告传播的重点,它对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作用被逐渐确定。同时广告版面扩大,画面为主、文字为辅的设计日益固定.广告信息在整张报纸的各种信息中更加突出。广告画面创作也日益专业和精美,富有艺术感。这一时期的广告传播表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生活用品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意识不断增强的画面除了基本的消费需求之外,90年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品质,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消费选择上逐渐发挥自主力量,结合个性化创造和各式不同的消费态度,甚至造成时尚、风潮的盛行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同时,人们对全球化有了更深的体认,消费态度和价值观也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潮流。

4.1998年至今

本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广告传播表现更成熟、多样和丰富。不同诉求方式被灵活运用,符号选择或带有强烈的品牌风格,或与品牌核心相得益彰.表达得更为巧妙而具强烈冲击力。众多创新运用于信息传播中以提高传播效率,各种艺术化创造也得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使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上都能得到美的共鸣。这实际上代表的是我国消费结构的继续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明显回升。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趋向于从近期消费更多地转向中长期消费,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分化也日益明显,更多因素影响到消费观念变迁,个性化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十分常见,时尚、潮流也比以往更影响人们的生活,多种多样的国际时尚和民族文化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交汇共生。开放、多元和变动成为这一时期消费观念最重要的特征。

四.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的特点趋势

从广告传播表现视角展现的当代人们消费观念阶段性的发展不仅留下了清晰的变化轨迹,也显出了诸多重要的流变特点和趋势。

1消费观念上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

8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满足于较被动的商品消费来实现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缺乏对商品种类、功能和附加价值的主动要求。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观念中已经能够接受并主动要求更加多样化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的是商品种类和市场交换方式的不断丰富。90年代初,消费已经慢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独立而又可以主动发挥创造性和选择性的特定部分。人们不仅通过消费满足不同需要,还借用消费进行社会交流和沟通。90年代中叶以后,个人在消费观念上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加强,张扬个性、创造性消费彰显自我等观念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消费革命。总的来看,主动性和选择性增强这一流变特点非常明显,也是把握当代消费观念变迁的重要方面。

2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消费观念的变迁影响相当之大

8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消费观念上的传统色彩浓重。这与国家和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关,也与人们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开放程度有关。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国外商品和广告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传统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需要、消费感受和消费认同尺度都慢慢放宽。90年代中后期这种变化更加迅速,全球化影响更深,不同人群消费观念的分化也更为明显。这与市场进一步开放,以及广告产品和形象展示的国际化因素的日益加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90年代末及新世纪以来,多种多样的国际时尚和民族文化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交汇共生,人们已能正确对待全球化的消费,对消费意义及多种消费情感的体验也日益丰富,总体上,广告传播表现体现出来的消费观念变迁与全球化过程和程度相适应,这一开放性和全球化的动态发展特点是适应环境开放和变迁的结果。

3.消费观念变迁速度加快.复杂度增加

80年代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比较隐性。8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消费上的需要、感受、认同、价值和情感等变化非常有限。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新事物出现并冲击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但还不足以影响到人们传统消费观念的核心和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也没有扩展到普遍的范围。90年代初,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多种消费思潮的兴起。90年代中后期.各种各样的消费言论、思考和尝试相继成为社会大众讨论的热点,超前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等各自得到社会不同人群的认可。此后,消费观念的变化明显加快。各种消费观念和行为讨论的时间缩短,新异消费观念和行为出现、流行的周期明显缩短,元素更为复杂。而90年代末到新世纪,这种现象一直加速前行。各种变化更为表面和瞬间化,不再有统一的和基本的调子。

五.结论

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篇10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

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

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

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

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

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

.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