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进步的利与弊十篇科技进步的利与弊十篇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14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1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对方辩友,试问可以发展给了了我们多少好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我认为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进程的主要力量。没有了科技的进步,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所以,我方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对方辩友,你们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我也确定,是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些不好的影响。但你们不能光凭这一点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再说,之所以科技有发展,才能发明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这麽好的节能环保的产品。虽然有弊端,但是比起造福人类,那就无关痛痒。

对方辩友,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人事考试作弊防范措施

人事考试,是公民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事考试的安全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事考试工作,政策性和原则性均强,系统要求及复杂程度均高,社会公众对其反应灵敏、关注度大,不仅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平、公正,是考试制度存在的基础,但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直接破坏着考试的公平、公正。为体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对考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识别、积极的防范和严肃的查处。

一、现行人事考试制度简述

1979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和发展干部的选拔、录用、任免、考核、轮换等制度。自此,正常的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终身任职制被打破,新老干部交替实现正常化;单一委任制的干部任用模式被打破,委任、选任、考任等制度并行发展。该实践,积累经验的同时,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干部人事制度的封闭管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向着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发展。199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的功用。在此情况下,原有大一统的干部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职业分类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已经成时代所需。1993年10月1日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人事部随即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奠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基本结束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1994年,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开始,虽然范围很小且未全国普及,考试模式也与目前大不相同,但这开启了人事考试的先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础上,国企员工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聘、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等人事考试,相继发展并步入正轨。现行的人事考试有公务员录用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干部进机关考试及各种社会化考试。

二、当前人事考试中考生作弊的主要手段

1.传统手段

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法主要有“打手势”、“使眼色”、“传递纸条”、“千里传音”、“交换试卷”等相互配合型和夹带纸条、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单独实施型作弊手段。虽已逐渐“过时”,但也时有发生。

(1)相互配合型的作弊手段

考生一般情况下为熟人且关系较好,个别为“”搭档。考生报名时一起或稍前稍后,以便座位相邻或相近;考试前相互约定,制定攻守同盟、明确联络信号,以于考场上进行信息交流并达到作弊的目的。作弊时段一般选择在监考人员注意力分散、警惕放松的考试下半场,尤其是考生陆续交卷开始。常用“手势”有:一根手指表示a,二根表示B等;通过预先约定摸桌子的四个角来分别表示aBC等;点头表示正确,摇头表示错误等;“交换试卷”的手法,常见于“”搭档的情况,将作答好的试卷,寻找时机与其“搭档”进行交换。

(2)单独实施型的作弊手段

一般为成绩中下、基础较差的考生,抱着“守株待兔”、“静候时机”的心理,在考场上寻找作弊的机会,利用查看夹带纸条和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方式,达到抄袭的目的,作弊时段也一般选择在考试的后半场。常见方式有:夹带手写或6号字体打印的纸条、缩小比例打印的ppt纸条或小册子、竖排的卷卷抄;将答案用普通笔写在大腿等隐秘部位,掀开所穿裙子或短裤直接查看;用荧光笔将答案写在手臂或浅色的衣服上,用笔上自带或伪装成橡皮擦等考试工具的紫外线灯照射查看。

2.替(代)考

“pS”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照片的美化处理已成易事。部份考生用“pS”后的照片进行报名,以“身份证申领多年、成年后五官变化”为托辞,请“”混进考场,进行直接的代考。该类考生所持有的身份证一般真实有效,申领时间大多在三年及以上,身份证照片取像时的变形、成年后五官的变化及刻意编辑过的照片,加之五官基本相似的“”,代考行为很容易得逞。在考生入场时间紧迫、人员拥挤的情况下浑水摸鱼、混进考场,进行安检和身份核对公安民警,即便运用专业仪器(身份证阅读器)核对身份证真伪,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代考人员。三者(考生、照片、身份证)不一、似是而非,是替(代)考行为时常发生、禁而不止的根源。

3.高科技手段

打手势、使眼色、传纸条逐渐淡出江湖的同时,大规模、多样化、隐蔽化、团伙化、专业化的高科技作弊群体陆续浮出水面,大大增加了人事考试防范和打击作弊的难度。常见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作弊的模式,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窃取试题,二是组织答题,三是作弊考生完成抄袭。出现了跨省份,从手机发展到数字传输设备,从考生发展为完整产业链条的作弊团伙等的特点。流程一般是安排专人以合法考生的身份从考场内窃取试题,并传递给考场外接应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完成试题后,再设法将答案传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具体表现为:

(1)试题窃取

密拍是高科技作弊中窃取试题的最主要手段。常用的密拍设备有微型无线摄像头和微型照相机。目前,密拍设备主要使用无线高清CCD微型摄像头,一般伪装成纽扣、手表、签字笔、领带夹、挂饰、U盘、车钥匙等随身携带的小型物件进行拍摄,非常隐蔽。

(2)试题传输

包括考场内的试题发送和考场外的试题接收,手段原理基本相同。作弊团伙将密拍后获得的试题通过专用的发送设备传输至考场外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采用专用的接收设备接收试题后迅速完成试题作答,常用工具为小型无线数据传输设备。DV配合发送设备,将拍摄和传送步骤分开,作弊的查获率被大大降低。试题数据的接收一般借助于灵敏度较高的无线电设备,考场外数百米远也能接收。

(3)答案传输

作弊团伙将归整出来的试题答案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发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一般采用大功率电台传送,发送设备常隐蔽于考场附近的汽车内或者宾馆、民房内。

(4)答案接收

作弊考生主要利用耳朵通过音频接收工具或者利用眼睛通过数字接收工具获得答案。音频接收工具的使用范围在3~5公里,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不易被电子探测器发现等特点。一种常见的音频接收工具是隐形耳机信号接收器,包括隐藏于耳道内、口腔牙床内的隐形耳机和伪装成背心或钱包、项链、鞋、发卡等随身物品的两部分组成。另一种是眼镜式信号接收器,外观和普通眼镜差不多,与配套的隐形耳机一起使用。眼镜接收器逃避探测的关键是眼镜腿下隐藏的可即时控制的微型开关。数字接收工具包含LeD屏幕、内存和接收天线三部分,常见的尺子、橡皮、笔、眼镜盒、手表等用品都可能是接收终端。尺子、笔、橡皮接收器的外观和普通文具几乎一样,但它的一个侧面带着LeD显示屏,内部隐藏着电池和天线,这种数字接收设备还有一键销毁功能,以逃避检查。其LeD屏幕每屏可显示20~40个汉字。透明眼镜盒接收信息的速度可达每秒120个汉字。手表接收器高度仿真,具备可显示40个汉字或80个英文字符的隐藏式屏幕,可在手表和接收器之间即时转换。矿泉水瓶接收器,外表与普通瓶装水没有任何区别,瓶中装满普通水。但水瓶的底部经过特殊设计,安放了微型屏幕,作弊考生利用水的折射便可看到接收到的答案信息。当作弊者将水喝到一定水位,瓶中剩余的水相当于放大器,通过光学作用,作弊者在一定的距离与角度下,透过瓶面看瓶底,便可以在水中看到瓶子底部接收到的信息。

三、考生作弊的防范措施

纵观人事考试中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对于作弊行为的防范措施,除加强对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惩戒力度外,还需加强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1.人力防范措施

对于头发遮住双耳的考生,责令其用橡皮筋等把头发扎起来,亮出耳朵,防止利用隐形耳机进行作弊;对于反复玩弄橡皮、手表等物品的考生,进行仔细识别,防止其利用显示器等接收装置进行作弊;对佩带眼镜,特别是镜片较厚或频繁触摸镜架的考生,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其利用眼镜接收器进行作弊;加强考场内的巡查,核对考生证件并及时督促所有考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防止作弊考生交换试卷;加强观察,对行为异常、作答进度不正常的考生,进行细心观察;严肃考纪,对有作弊行为的考生,一律清除考场,不给作弊考生任何机会。

2.物力防范措施

实行“裸考”制度,由考试组织方统一提供考试所需要的笔、橡皮、尺子、计算器及饮用水等物品,严禁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任何物品进行考场;对于所携带的无关物品,由考生自行处理,考试组织方不提供看管等服务,培养考生良好考试习惯。

3.技术防范措施

根据作弊行为的类型,可将技术防范措施分为两类,一类针对于替(代)考行为,另一类针对于运用高科技设备作弊作弊的行为。

(1)替(代)考的防范措施

一是对于县市组织的人事考试,由于报考人数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多采用现场报名等的方式,可要求由考生本人并提供近期高分辨率的照片进行报名,此可核实考生与准考证照片的一致性;二是在准考证的制作时,运用等额四分、再行组合等的方法将该职位考生的报名顺利打乱,防止替(代)考行为和相互配合型作弊手段的实施;三是条件允许时,命制a、B型或a、B、C型的试卷,防止考生抄袭;四是在笔试、面试、体检、政审与报到上班的各个环节,均采集考生某个手指的指纹。对于可疑的考生,进行指纹比对,达到不留死角、不漏环节,将替(代)考人员挡在录(聘)用的大门之外。至于指纹的对比鉴证,可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工具进行比对,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观察直观方便,还具有清晰度高、误差小的特点。

(2)高科技作弊手段的防范措施

综合各地人事考试中高科技作弊手段所运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可使用视频监控、屏蔽、探测、无线电侦测与压制等手段,打击和防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考试作弊的违法行为。可选用设备简介:

金属探测仪。在考场的入口(教学楼楼梯口或教室门口)处对考生进行检查,防止考生将手机或无线电通讯设备等作弊工具携带入场。

手机狗。可探测出30米范围内手机等通信工具的信号变化,并可判断手机的位置和通信状态,手机在其工作范围内使用时,手机狗会立即发出警报声或产生振动。

考场信号屏蔽仪。可屏蔽考场手机的信号,防止考生运用手机进行作弊。

作弊克。考生使用无线耳机或者蓝牙耳机,“作弊克”会亮灯报警,使用配套耳机还能监听到语音对话。

监考大师。不仅能够探测无线电信号,还能对信号进行检测、定位、监听和录音,弥补了手机屏蔽仪、手机狗等设备的不足,若有人使用隐形无线耳机,还能确定其具置。

无线电侦测与压制设备。委托市(州)无线电管理部门,在考试时间内提供考场范围内无线电信号的监测、跟踪和压制等专业服务。

人脸识别系统。条件具备的,可使用人脸识别系统,0.01秒左右的人脸识别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替考行为。

“电子眼”。各县市的高考考室均装有高清“电子眼”,利用高考教室进行人事考试,让所有考生的考试都在“电子眼”的监控下进行;对考室的考试情况进行录像,给作弊考生和监考人员形成心理震慑。

4.加大作弊信息公开力度和作弊行为惩戒力度

一是筹建各级人事考试机构联网、公众可查询的人事考试作弊行为信息库,或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已建立的门户网站上对作弊考生的信息加以披露,协调相关部门,将作弊行为写入个人征信记录,加大考生作弊行为的“成本”,形成“诚信参考,不敢作弊”的良好风气;二是加大惩戒力度:对于“打手势”、“传递纸条”、“千里传音”等影响较小、情节较轻的作弊行为,处以该科目(类型)考试一定年限(如3年及以上)的禁考;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的同时,给予其一定年限或终身禁考的处理。对于替考人员的行为,依照《居民身份证法》关于冒用他人身份证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给予其终身禁考处理的同时,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泄漏国家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段虽已过时并逐渐淡出江湖,但并没有绝迹;高科技作弊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呈欣欣向荣之势。但纵观其工作原理和作弊手法,无论设备如何变换、手段如何翻新,其作弊手法均在掌握和控制之中。各级各类的人事考试组织机构,在提高警惕、严肃考纪、慎密组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好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措施,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人事考试中常用的作弊手法就会黔驴技穷、没有用武之地,作弊歪风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人事考试的安全将得到重大保障,公平、公正的形象将得到妥善维护!

参考文献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国家考试舞弊对策理论实践

目前国家考试种类有众多,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等。在各类国家考试中,形式多样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法制威信,因此,研究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内涵与界定

在国家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并由此派生出法制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处罚问题、权利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违反考试规定又有违纪(Discipline)和作弊(Cheat)之分,从词条上分析,违纪是违反了纪律或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作弊是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舞弊(Fraud)则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显然舞弊不只涵盖了违纪违规和作弊行为特征,更增加了具有产生后果的涵义。

1.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国家考试舞弊现象繁杂,但对其定义往往只限于具体行为和现象,很难见到相对权威的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达。考试舞弊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涉及考前、考中、考后直至分数公布以前的整个过程;从对象上可分为考生、非考生,个体、群体,等等;从后果上可分为对考试结果无影响、有影响。我们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源于主观,显于客观的,采用不当手段以图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它与时间、空间、行为、后果存在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为便于对考试舞弊行为界定和处罚,从广义来说,国家考试舞弊可定义为:在国家考试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切行为。

2.国家考试舞弊的内涵与外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失窃、泄密、顶替、篡改、偷看或传递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的社会背景使国家考试内幕纷繁复杂。与传统考试舞弊相比,市场经济条件加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考试舞弊的内涵。其中,既有传统色彩鲜明的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又有现代气息分明的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既有主观故意性的舞弊行为,又有客观无意的违规现象;既有个体封闭式行动,又有团体协作型行为。还可以分为泄密型、麻痹型、窃取型、替换型舞弊等。综上所述,我国国家考试舞弊内涵可以表达为:在市场经济为条件下,为实现某种个人(或集团)目的,运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影响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主观上违背考试目的,影响公平公正;在客观上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在表象上行为失范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本质上反抗社会约束,个人私欲膨胀。从里及外,考试舞弊践踏社会秩序和法制,妨碍社会正义和公正;破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考试舞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价的[1]。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考试舞弊的外延之所在。

3.国家考试舞弊的界定。国家考试中的诸多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与行为,分为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行为,轻度或严重的行为,影响后果或不影响后果的行为,等等。现代考试组织技术尚无法甄别某违规行为是否为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能从客观行为上予以判别和处罚。界定舞弊行为,似乎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违规不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前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要求在规定座位上入座,监考者与某被监考生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等等;二是违规且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生偷窥他人答案或自带的小抄,考生委托他人替考,等等;三是破坏考试过程的,如攻击考试组织管理人员,在考卷绝密阶段传播试题答案,等等。我们不妨把三类行为依次界定为,违纪行为、舞弊行为和违法行为。如国家考试规定不允许将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允许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出场,考生无论有无意识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即构成违反考试纪律,属考试违规;而利用违纪带入考场的手抄或电子产品并使用,明显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则属于舞弊行为;破坏国家考试正常进行的,则属于违法行为。国家考试具有其严肃性和独特性,因此即使是把在普通考试中进行的作弊行为,施用在国家考试中,后果也会有不同,制裁惩罚也应不同。在此,在界定舞弊行为时,界定清楚违规、舞弊、违法等概念十分重要。

二、国家考试舞弊的现状、成因及趋势

考试舞弊与考试孪生俱来,舞弊的花式同样充斥着人类智慧,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代市场经济加信息化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

1.国家考试舞弊主要现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高科技在国家考试过程中紧密结合,形成利益错综复杂、形式千变多样的考试舞弊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家考试舞弊呈以下三个新走向,一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许多舞弊事实上已经从过去单一地追求成绩向追求利益与金钱发展,逐利的和赚钱的团伙越来越多地与考生形成舞弊的共同主体;二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行为正在从夹带纸条、伺机抄袭、替考等考场内的封闭状况,向考场内外相互配合,甚至跨省市考点间的联结作弊,特别是采用网络、手机、电子词典、针孔摄像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设备传输信息的方向发展;三是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当前所有大规模作弊,无一不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他们寻找命题、制卷、运输、保管环节中可能出现漏洞,甚至打通考试组织管理者、雇佣替考解题,无所不为,集团成员中有明确目标和分工。所有这些,给当前考试组织管理构架带来三个不适应,一是对防范的范围不适应,防范对象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单位)扩大到社会;二是防范技术不适应,防舞弊技术总落后于舞弊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三是处置手段不适应,处理舞弊行为往往仅从道德层面开展,缺乏法律处罚依据,抓获舞弊参与者后,无论政策或法规,尚无有效的惩罚手段,舞弊者尚处无代价或小代价之中。

2.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探源。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相当复杂,首先,社会原因是舞弊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导致人才选拔竞争加剧,致使舞弊冲动频发,加之国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道德失范的现实与传统人情的世故相融合、诚信的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相融合等,使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成为舞弊发生的温床。其次,考试法制缺损是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处理国家考试舞弊的惟一依据仍停留在有关部门的规章层面,国家关于选考人才的法律几乎还处于空白,舞弊者受处罚成本与舞弊成功收益呈“剪刀差”。最后,高科技利用是舞弊加剧的另一原因。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的平台,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使作弊手段越来越高,作弊隐匿性越来越强,而反舞弊技术尚远远落后于舞弊技术,反舞弊在道德层面处于优势,在技术层面却处在劣势。[2]

3.国家考试舞弊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考试舞弊现状来看,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彻底根治国家考试舞弊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考试舞弊花样将会不断翻新,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危害将会日益增大。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团伙化倾向将更加严重。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诈骗、窃取、收买等各种手段,攻击考试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化、有分工、有避险经验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二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考试舞弊,考试舞弊产品的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都正在被运用到舞弊产品中来,使查处发现舞弊更加困难。三是舞弊形式从考场(点)内向考场(点)外延伸,舞弊信息已能够实现全国考点共享。舞弊环节成系统化,在系统外部从报名到参加考试有造假、冒名顶替的舞弊风险,在系统内部从命题、制卷、运输、保管、阅卷、登分等更有因人、因设备、因技术、因管理等因素而促成考试舞弊的风险存在。

三、对国家考试防舞弊策略与措施完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家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的分析研究,仅用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考务管理,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考措施等防范办法,已难以根治国家考试中的舞弊顽症,要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考试舞弊现状,必须从改革和创新现有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技术入手,进而建立新的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明晰考试权利,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人才、资质审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对国家考试行使的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进行规定,明晰考试权利和处罚,根据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立法中应该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处罚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展国家考试舞弊犯罪化研究,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2.改革考试机构,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

权力是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3],国家考试权属于国家,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应该代表政府,考试组织管理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目前国家考试管理系统应向三个方向迈进,一是成立国家专职考试机构,将各类国家考试整合并归,统一管理;二是各级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形成由国务院派驻省、省派驻市的垂直管理模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实行国家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专业化的国家考试管理人员队伍。

3.利用现代技术,重构国家考试模式。

防考试舞弊问题既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又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更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从考试技术层面来分析,当前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循序渐进,从宏观上推进,应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考试实验,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选人才,科学建立考试海量题库,建立专门考试基地和标准化考场,采用网络考试为主的形式,采用指纹身份认证等办法,杜绝替考和偷窥答案等舞弊现象发生;从中观上实施,应改进现有考试技术,如可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特别,采用一场一卷多卡,甚至多卷多卡的考试形式,如同一张考卷可印刷若干种不同版本,打乱后发放给考生,考生通过在考卷上粘贴条形码的办法进行识别,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成绩;从微观上操作,应加强高科技对抗手段研究,采取多样有效的电子技术防范措施,如采用电子监控术、屏蔽技术、侦探技术等手段来防范高科技作弊情况的发生。

4.完善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国家考试采取社会化报名形式,在报名信息纳入国家考试数据库保存的同时,将考生考试信息中的有关条目与考生社会诚信信息联通,分为若干级别,按规定或权限向社会开放,使考生参加国家考试的诚信状况成为携带终身的个人诚信记号,实现社会共享共用,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风尚作探索。

5.开展多样化考试与录取试点,改革人才选拔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单纯笔试的考试模式,如加大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再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参考个人志向、爱好、身心条件等[4],采用推荐、日常考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加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综合因素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1):9.

[2]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张耀萍.高考改革中的利益主体分析.中国考试,2009,(10):49.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4

一、充分认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考风考纪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实行考试制度最早、最完备的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考试,究其根本,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公平的产物。首先是社会分工,需要挑选出管理者或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试;其次也是因为需要公平,才会有考试的形式;反过来,考试又促进了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公平。

从考试的内在逻辑看,犯规舞弊既是考试的“伴生物”,又是推动考试发展的“内驱力”。有了考试,就有了舞弊,当然也有了反舞弊,通过舞弊——反舞弊——舞弊——再反舞弊的螺旋式循环,锻炼了考试,发展了考试。可见,舞弊作为考试公平的“天敌”自古有之,防范和打击考试舞弊也是自古皆然。进一步说,一个公平意义上的考试应该是没有犯规舞弊的考试,出现犯规舞弊不是考试本身的错,但不反舞弊就是教育管理和考试管理的错,是管理者的失职。

防范打击犯规舞弊、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也是教育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考试犯规舞弊现象是教育系统近些年来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不正之风,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和考试管理秩序,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从全国范围看,个别地区出现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放纵作弊或监管不作为,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打击考试舞弊始终应该是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工作,始终应该成为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反腐败的重要任务。

防范打击犯规舞弊、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又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考试,特别是国家考试,核心就是科学和公平,科学是内容,公平是表现形式。在老百姓看来,公平甚至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现在的国家考试,比如高考,实际上承载着很多功能,事关考生乃至家庭的切身利益,寄托着一代人的美好希望,如果我们放松考风考纪建设,管理松懈,作弊盛行,小而言之,是引发了局部不公,损害部分考生合法权益。大而言之,是破坏了社会基本价值体系,颠倒了社会行为秩序,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其消极影响是很长时间也难以消除的。

防范打击犯规舞弊、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更是检验我们教育管理和考试管理队伍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我们是国家考试的组织者、执行者,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意志理念,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体现着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如果我们的组织管理不能达到考试本身所应具有的管理要求,或者说考试不正之风时有发生,群众心目中就会产生对我们的信任危机,进而对国家和政府也会产生怀疑和误解,现在一次考试有几十万考生,代表几十万个家庭,就是几百万人群,加上亲属朋友,又何止千万,这些人如果不信任我们组织的考试,那将会引发多么大的社会问题啊。当前,社会风气不正、党风不纯的问题比较严重,“假”的东西比较多,教育公平是我们最后的底线,是“一方净土、一方绿洲”,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在老百姓心中还是信得过的。所以,可以说,国家考试考风考纪建设甚至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这些人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二、正确把握现阶段国家教育考试考风考纪建设的新形势

从总体上看,我省教育考试的各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就全国而言,我省的考风考纪情况也是好的,这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考试管理部门、一线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考试工作不是在真空状态下开展,各种干扰也不断进入考试领域。近年来,利用高科技手段舞弊有所抬头,并呈蔓延趋势,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有预谋、有组织的群体舞弊案件。此外,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也在侵蚀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因此,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不容乐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予以分析研究,正确把握现阶段国家教育考试考风考纪建设的新形势。

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有的西方国家已经把诚信建设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个人的经济活动、日常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个“诚信”的法则在起作用,如果违背了诚信,自身利益会受到很大损害,甚至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传统文化虽也十分注重诚信,但一直以来对诚信缺失的约束失之于软。不诚信的利益成本太低,有的甚至不诚信反而获得更多好处。同时社会诚信建设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强。近年来,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诚信体系建设已经在深入推进,考试领域的诚信教育活动也在扎实进行,这些为考风考纪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高科技舞弊防不胜防。高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考试集约化带来便利,节省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带来管理隐患。现在的高科技舞弊产品精致到了极至,放在耳朵里肉眼根本看不出,而且质量高、价格还不贵。最近查处的三门群体舞弊案件主要作弊道具就是无线发射装置和微型耳麦,耳麦传输靠传统监考是发现不了的。一般来说,考生自发进行高科技作弊的可能性不大,后面还有团体在支撑着。所以,高科技作弊往往有个作案的链条,从市场、、装置、组织分工实施,这是值得重点研究的舞弊新动向。

利益集团渗透唆使。现在考试已经带动了一个产业,围绕考试有产业链,有许多衍生产品,有不少专业从事考试产品经营的人员。在利益背后,一些团体唆使考生及其家长铤而走险,进行考试作弊,非法牟利。这种集团舞弊犯罪活动往往与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具有专业化、高智能、隐蔽性特点,增加了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管理上也非滴水不漏。长期以来,针对考试组织,我们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每次考试都进行培训。凡是规定动作都是认真完成。这是必要的,也是确保良好考风考纪的基础。但从多年巡考督查的情况看,考风考纪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地方一些传统的作弊,如代考、夹带也能被巡考人员察觉。这实际上是管理是否完全到位和监考人员责任心问题。“毁树容易种树难”,正气不树,歪风就来。只有不断提高对考风考纪建设的认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从严管理考试工作队伍,明确和落实责任,才能不断促进考风考纪往好的方面转化,最终保住考试的一方净土。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切实把考风考纪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高考、自考、成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事关教育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科学和谐发展,考风考纪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考风考纪,考试公平就无从谈起。考风考纪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按照“人防技防并举、严防与严打并重”的方针,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把考风考纪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地各单位做好国家教育考试工作不能仅限于出于工作责任这一肤浅的层面,要上升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要深刻体会这一工作的神圣性,要带着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来从事这项工作。国家教育考试工作每年都是新起点,每年都要从零开始,不容许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否则就是失职。如果各地教育局的领导还没有这样一种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称职的。

加强对考生的诚信教育。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对考生开展诚信教育,让每一位考生都充分了解舞弊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使他们树立舞弊风险意识和良好的诚信意识,这是考风考纪建设的基础。对考生的考前教育要切实到位,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要使考前与每位考生签订的《诚信考试承诺书》切实发挥效用。同时也要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尤其是监考教师的师德和责任心教育,明确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和工作内容,并列入教师考核管理体系。

层层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国家考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也要承担考风考纪建设和考试管理的主要责任。要把责任制落实到各个工作层面、各个工作环节,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完善并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考试管理机构、考点学校、监考人员的相应责任,对因管理不善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考区出了问题要由考区所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考点的问题则要追究考点学校校长责任。归根结底一句话:要动真格、下猛药,这是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必须付出的代价。

建立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反舞弊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在考试期间要组织熟悉考试、工作责任心强的专门人员,成立防范舞弊应急小组,并事先做好与相关部门(如公安、电讯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一旦发现有舞弊预谋线索或接获舞弊举报,需立即派遣应急小组成员或联络相关部门赶赴事发地开展查处工作。遇到较重大的考试违纪舞弊事件,应急小组成员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投入调查,要及时掌握事态发生和发展的脉搏,控制事态发展,尽最大努力把舞弊预谋遏止在发生前;今年高考期间松阳发现一起利用通讯设备遥控作弊案件,由于及时察觉并第一时间查处,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可见松阳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已经建立并发挥效力。三门发现问题后处置上有些滞后,也未引起高度重视,结果失去了良好时机,造成了严重后果,这是个深刻教训。预警机制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问题,预警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在细节上抓落实,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要求,同时还要增强敏感性。今后,对于已经发生的舞弊事件,要及时查处,把舞弊范围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终止舞弊行为的蔓延。

加强高科技手段反高科技舞弊的力度。要强化对考场舞弊行为的防范,减少和杜绝考场舞弊行为的发生。防范作弊,主要靠人,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作弊者使用高科技手段的今天,教育和考试管理部门要创造必要条件,加大高科技反作弊设备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考场实施阶段性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内外的无线通讯联系,确保考场管理万无一失。各地教育局领导要利用这次会议的契机,推动当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管理制度。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不能墨守成规。改进和完善考试管理制度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研究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二是深化细化相关的管理要求、操作规程。三是狠抓培训。不要怕重复,不要怕罗嗦,要经常培训,反复培训,管理者首先要培训。教育局长们在培训时一定要到场,而且从一而终,自己带头培训,熟悉业务流程。完善考试管理制度是省、市、县、考点学校的共同任务,省一级重点是制定政策措施,基层重点在因地制宜细化管理措施和办法、并确保有效落实。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5

中国那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一翻开了另一页的辉煌,正是因为科技,才带来了今天的希望与成就。可是,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烦恼,地球不堪负荷,资源开采过度,全球温室效应……我们班就围绕“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开展了一次辩论会,随我来看看吧!

第九周星期五上午,一场“唇枪舌战”在大家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正反双方相对而坐,手持资料辩词,有的紧锁眉头,苦思冥想;有的与邻座窃窃私语,商量对策;有的一脸自信满满……我方一直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几个得力干将巧舌如簧,让对方节节败退“高科技产品像什么汽车、轮船、飞机……使人产生依赖心理,身体素质下降……”“这些高科技产品是多少科学家一辈子的青春与心血,就这么被你们否定了么?”“对方辩手,我们只是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并没有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切……”“硝烟弥漫”过后,反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用说,这一回合,我们大获全胜!

下午的班队课,进行着“辩论曲”的第二乐章,“战”前,双方异常忙碌。都在为最后的结果做奋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反双方的战争愈演愈烈,从唇枪舌战演变为了眼神的对决,“滋—滋—滋”火花在空中擦燃,我方几次说得对方哑口无言,但对方的将军也不是吃素的,有力的向我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重弹”:“一个社会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我放竭尽全力,最终摘下了“辩论王”的桂冠!

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无法说好与不好,不可能因为科技污染环境就放弃飞机走路呀!也不可能因为科技要进步就过分采摘地球资源啊!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两面性,依我看,科技本就是把双刃剑,不是么?

丰都中学五年级:花开。茶蘼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6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降低工作难度。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3)信息查阅方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4)信息流通快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

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2)信息泄露问题。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3)软件的局限性。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硬件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软件方面。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

作者:罗程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J].中国科技纵横,2009(10).

[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

[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档案,2016(8).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财经法纪;审计查证;技能;强化;提高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许多社会经济安全问题也因此而牵引出来。当前,一些经济犯罪的案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舞弊手段也更加的隐蔽,这些重大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广大社会的关注焦点。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加诸对财经审计的查证方法研究分析,存在着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作用意义。

一、对财经法纪审计查证技能进行提高与加强的措施

当前财经法纪审计最为主要的任务即是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查处,对经济犯罪的行为加强打击力度,保证经济秩序稳定正常地运行。面临这新的形势与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对审计人员查证经济舞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提高并强化,不仅仅是一项战略理论性问题,而且还是一项丞待解决的社会实践问题。同时财经法纪审计拥有和其他经济审计同样的战略方法与战术方法。

(一)财经法纪审计的战略方法分析

财经法纪审计战略方法主要是指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包括带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以及忠实于政策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此外,在财经法纪审计舞弊查证中所运用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三论原理也包含在战略方法内。同时战略方法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向所在,在财经违纪整体审计活动开展的核心所在。若是在该环节出现了偏差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舞弊查证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案件自然也会搁浅抑或南辕北辙。

(二)财经法纪审计的战术方法研究

所谓战术方法,具体就是指技术方法,主要内容有审阅核对法、查询法、比较分析法、顺差逆查法、详查抽查法、盘存调节法、观察法、技术鉴定法以及电算系统审计法等等。战术方法则是通过正确的战略策略引导下展开具体的实践查证,是审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这类活动,尤其是财经法纪的审计,笔者认为应当以经济学课主导下的多学科复合实践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同展开。

(三)财经法纪查证对审计执行人员的要求

财经法纪的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舞弊查证中必须具有坚实优秀的财会技能及业务审计实践能力,属于所查证行业的精通者,只有这样方能够灵活的运用上述该类方法,具有针对性的利用各类审计方法技能达到实践查证,对相关经济账薄与凭证内的各类数据记录做出精准的判断,促使审计团队产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查证务必方面还要求了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必须具备多方面学科的理论实践能力,熟练的掌握丰富完备的审计查证、会计核算技能,同时还要牢固具备学科专业拓展技能,以查证创新视野进行查证渠道的开拓,充分满足于舞弊查证的根本所需,避免因基本能力不足,使舞弊者钻了经济体制空当,为财经法审计带来不利情况。

二、财政法纪审计查证技能强化提升的对策及建议研究

(一)强化政策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化

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强化提升财经法纪舞弊的审计查证方法技能,适应解决经济纵向发展下日益复杂化严重化的财经违纪行为及经济犯罪问题势在必行。首先在政治体制方面要执行如“阳光收入”和“阳光工资”等政策条款,尤其是在官员的收入及工资待遇方面更应贯彻执行相应法例,另外还要就政府财务信息做到进一步的透明公开。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政府由以往革命型政府,逐步向着服务型及民主性政府进行转变的缘故,因此若想做到公开透明,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极为必要,这样不仅仅能够自政治体制方面有效的保护和监督政府干部,同时也大大的消减了运用于财经法纪审计方面的舞弊查证成本。除却该方法形式还能够从加强高校专业教学及各形式专业继续培训教育方面进行着手,其具体形式如下。

(二)强化高等学校专业会计审计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多数财经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学生,在大体上均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会计信息核实确定教育,而非重视于对舞弊问题的探究教学。因此也多未能独立开设相应的经济舞弊查证专业,就连审计专业方面也未全面开设上述所述学科。因此鉴于形式所需,能够考虑进行增设该类学科或者开设与之相呼应的选修课程。促使财经类学生,尤其是审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能获得较为完整的课程,尽可能将学生安置于审计系统内核检察、纪检与监察等部门岗位中实习,以此适应其在毕业之后的专业需要。或者采取以审计机关要求高效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在毕业之后进行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择优录用,强化审计部门的梯队人才后续力量。

(三)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所谓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即是采取在各级的审计机关部门中对从事财经法纪审计的人员,依据在岗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由国家审计署与各地的审计机关依据现实的情况,进行组织短期的培训班或者专题讲座做出授课。也可进行外聘高校专业讲师或相关行业资深的工作人员,具有针对性的讲解各行业生产经营、运作的形式特点,就经济类和法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内容作出特色培训及业务培训,自根本提升强化财经法纪审计工作人员自身舞弊查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世维.关于强化财经法纪审计人员查证技能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科技之利科技之弊道德

“科学”一词在梵语中指“特殊的智慧”,其含义随着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技这一概念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却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科技之弊,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之利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之弊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技也有损害人类的负效应一面,对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面临的全球温室效应、核武器威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威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长,加上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处于加速创新中的科技更是伴随着越来越难以预测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失效与颠倒,甚至摧毁整个人类和地球。科技的毁灭性威力,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

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生命科技能够治疗疾病,经过基因改良可以产生更多新物种,另一方面由于它干预自然,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以往科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点,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它将产生复杂的人类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另外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很多人没有形成根本的环保意识,从而肆意挥霍和破坏生态环境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造成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是威胁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最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需要道德

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而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通过道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人类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道德制约。

第二,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要让科技人员重视伦理问题,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并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三,加强科技伦理常识在全民中的普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决策者和新闻媒体,应尽可能保障公众对科技的知情权,这样公众才能对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第四,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总之,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庄嘉.人类要关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J].长白学刊,2001,(2).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科技之利科技之弊道德

“科学”一词在梵语中指“特殊的智慧”,其含义随着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技这一概念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却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科技之弊,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之利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之弊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技也有损害人类的负效应一面,对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面临的全球温室效应、核武器威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威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长,加上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处于加速创新中的科技更是伴随着越来越难以预测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失效与颠倒,甚至摧毁整个人类和地球。科技的毁灭性威力,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

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生命科技能够治疗疾病,经过基因改良可以产生更多新物种,另一方面由于它干预自然,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以往科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点,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它将产生复杂的人类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另外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很多人没有形成根本的环保意识,从而肆意挥霍和破坏生态环境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造成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是威胁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最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需要道德

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而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通过道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人类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道德制约。

第二,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要让科技人员重视伦理问题,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并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三,加强科技伦理常识在全民中的普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决策者和新闻媒体,应尽可能保障公众对科技的知情权,这样公众才能对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第四,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总之,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庄嘉.人类要关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J].长白学刊,2001,(2).

[3]黎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J].河南科技,2001,(9).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篇10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新动向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上市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和舞弊丑闻,使得人们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独立性产生了质疑,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诚信和社会道德,同时也使得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的远去不代表中国财务舞弊的终结,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的频频发生表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离我们并不遥远。随着会计舞弊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强烈关注,使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法规不够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合理,部分上市公司为满足其股票发行、配股或避免连续亏损的需要,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舞弊操作。为了能有的放矢地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法的发展趋势及其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传统形式会计舞弊是指财务舞弊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上市公司典型的财务舞弊手法有以下几种:(一)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主体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二)循环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既可以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三)现金陷阱:目前,一些上市公司隐瞒借款、隐瞒出具发票、隐瞒担保现象还很严重,这是危害上市公司质量的最大祸患之一。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形式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形式变化的原因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传统的舞弊手法受到遏制,衍化出新动向。(1)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际运用的情况下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真正公平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依然难以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关联方的交易方面,经过关联交易的过程,上市公司可以“轻易的”完成利润的操纵。(2)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对摊销年限不再作具体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调整摊销的方法和年限来进行盈余操纵。(3)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需要同时满足规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两个阶段的界定,公司拥有较大的自,这就为公司进行舞弊创造了条件。(4)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给上市公司进行借款费用利润操纵指引了道路。(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银广厦、达尔曼、丰乐种业、华源制药等近二十家国内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延伸会计舞弊的手法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变。尽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从以上环节有力地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对防范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新准则某些方面的缺陷使得企业依旧能从中找到漏洞,这些漏洞将成为下一步会计舞弊的平台,成为舞弊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观察分析,我们会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大部分企业都会通过伪造有关交易的相关文件及凭证、虚构信息流、编造有关会计交易的记录和财务报告等,虚增利润粉饰报表。第二,舞弊手法从单一的虚增收入转变为虚增收入,虚增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虚构在建工程,阴阳合同等多方式的并存,舞弊形式越来越复杂了。第三,同样为虚增收入,简单的利用空壳公司,虚构信息流等手法越来越不被上市公司接受。而利用隐瞒炒股,增加其他业务收入,变投资收益为主营收入等较为复杂的方式开始流行起来。第四,各种舞弊手法中,通过虚增收入舞弊的金额在舞弊总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通过其他舞弊形式舞弊的金额在舞弊总金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舞弊的总金额不断的上升。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的过程。

四、对上市公司的舞弊新形式我们的应对策略探究1.转变审计思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需要改变审计思路,由传统的账项审查拓展至资产评估、风险分析领域。为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审计师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职业判断水平。2.提高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由于现在的会计舞弊科技含量高,并具有隐蔽性,所以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比如,增加对审计科研的投入,借鉴发达国家的审计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审计技。

参考文献:

[1]accountingFraudanditsControlinChina:anenterpriseCultureperspective

[J].Journalofaccountancy,2005.

[2]田光伟.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发展趋势

[D].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

[3]施金龙,万东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识别

[J].价值工程,2011.

[4]孙建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对策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