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路运输的概念十篇水路运输的概念十篇

水路运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09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1

[关键词]现代化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具体讲,它是一个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过程,或是一种具有现代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状态。无论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状态,现代化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公路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公路运输现代化也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大系统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一、公路运输现代化内涵概括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

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www.lw881.com

二、我国的公路运输发展历程

三、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1.我国公路运输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如图4)

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如图5)

2.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

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

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

第三,当路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公路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是提高公路运输能力、舒适性和方便性的重要措施。

第四,当经济社会达到高度发达水平以后,公路的发展以提供更为舒适、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为目标。

第五,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公路运输发展规律在各个阶段的作用

根据总结的公路运输发展的规律,再反过来分析一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规律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规律一是在公路运输转型阶段的初长期中体现出来的,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当时公路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规律二适用于转型阶段的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公路运输高速发展的阶段;规律三适用于转型的成熟期,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国公路运输网络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要继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唯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规律四则适用于转型的完善期,因为那时影响公路运输发展的已经不是速度、能力、范围等,而是是否符合那时的生活要求,因此要以提供更为舒适、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为目标去发展公路运输;规律五则适用于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因为此规律可以作为指导公路运输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的理论原则。

四、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现代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据此内涵对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划分成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建设期、转型期以及高度现代化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在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总结出了公路运输的发展规律,根据此规律来指导今后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洪涛.山东省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整合对偶语意完形性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projectionandmiddle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

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the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buddhistmonkbeginsatdawnonedaywalkingupamountain,reachesthetopatsunset.meditatesatthetopforsoveraldaysuntilonedawnwhenhebeginst0walkbacktothefootofthemountain、whichhereachesatsunset.makingnoassumptionsabouthisstartingorstoppingorabouthispaceduringthetrips.provethatthereisaplaceonthepathwhichheoccupiesatthesamehourofthedayonthetwo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

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3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 buddhi st monk begins at dawn one daywalking up a mountain,reaches the top atsunset.meditates at the top for soveraldays until one dawn when he begins t0 walkback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which hereaches at sunset.making no assumptionsabout hi s starting or stopping or about hispace during the trips.prove that there is aplace on the path which he occupies at thesame hour of the day on the two 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五、总结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4

[关键词]opentrack仿真教学研究轨道交通

opentrack简介

opentrack源于本世纪90年代中期瑞士联邦研究院,是一款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开发、拥有友好用户界面的仿真软件,可来解决轨道运营、轨道交通仿真等问题,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各个领域。各国的轨道交通行业,轨道交通系统供应商,大型咨询公司和大学等都在使用opentrack进行科研研究、仿真和教学。

opentrack功能与仿真

opentrack软件包括以下几部分:路网的图形编辑器,列车属性编辑器,时刻表管理数据库,仿真,结果输出等。其中,1)路网图形编辑器对轨道网拓扑及与运营有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如设定行车路线的起终点等。2)列车属性编辑器可以对列车的技术参数进行修改,如重量、长度、速度等。3)时刻表管理数据库包括到达和出发时刻、停站时间及列车编组信息。为了找出无冲突的时刻表,只有通过仿真程序来分析。同时,在仿真程序中还可以进行外部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如额外的停站时间延误。4)整个仿真过程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动画演示。同时,控制方案也可以作为仿真的输入,以体现运营中人工干预的情形。该软件可实现自动列车运行过程仿真,能够用于适合我国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应用,常用功能包括:

1)仿真列车运行调度方式;

2)仿真分析车站、线路的运能,能够用于分析车站接发车能力,从而确定车站设置到发线数量是否满足要求,辅助确定车站方案设计;

3)仿真分析大型站场咽喉区道岔布置,能够用于分析咽喉区道岔使用频率,从而确定道岔排列的合理性;

4)列车运行计划合理性分析及优化,能够用于分析过程中可输出预定运行计划与实际运行情况的对照图);

5)仿真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

6)仿真列车运行过程中外部因素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7)车辆特征曲线分析(对将投入使用的车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8)仿真轨道占用情况,辅助制定合理利用轨道计划;

9)列车运行中功率和能耗的计算。

opentrack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文以opentrack仿真模拟软件为实验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实验的的仿真模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1.信号设备认知实验仿真

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可靠,存在大量的信号设备,例如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信号设备的学习和认知主要来源于课本和网络上的资源,很难具体的操作和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使用。opentrack提供了这些信号设备的仿真,学生可在opentrack里使用这些仿真组件进行线路的设计和站场设计从而更好的认知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程上依据实验要求设计使用的信号机操作界面。

图1.信号机选择及参数设置

在两站之间依据运行距离和行车参数等要求设置通过信号机,在轨道交通车站站区设置了上下行进站、上下出站信号机、轨道电路等,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可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教学效果。

2.轨道区段认知实验设仿真

opentrack里用双节点代表轨道电路里的绝缘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轨道区段这概念,故在应用opentrack进行教学实验仿真研究过程中,设计了轨道区段仿真实验。设计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轨道区段选择及参数设置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双节点间是一轨道电路,两信号机间为轨道区段。在实验后续研究开发过程中还设计了要求学生依据设计结构,标注出轨道区段编号、道岔编号等小实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轨道区段、区段名等基础概念的认知。

3.行车进路认知实验仿真

进路,是轨道交通和大铁运营组织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计算机联锁》等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行车进路设计仿真实验,从而使得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一概念。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基于opentrack仿真平台设计实验结果。

图3.行车路线设定及参数设置

从上边的仿真结果图可帮助学生认知进路基本概念,可总结出进路是由多个基于信号机控制的轨道区段。

4.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

运行路线和时刻表是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运营里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在《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里十分重要,不能正确的认知运行路线就无法深入理解轨道交通里的联锁控制技术,故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基于opentrack平台的运行路线和时刻表的仿真设计教学研究,通过基于行车路线构建多条运行路线、通过列车运行时刻表控制行车,下图是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实验设计结果。

从仿真截图可知,轨道交通运输首先要有行车路线,在行车时刻表的控制下才可有序、安全的进行行车,从而保证运营安全。但行车运行路线的设计需依据联锁关系,不可随意设计,在实验仿真过程中本专业学生可认知行车路线、行车时刻表、进路、联锁、敌对进路等重要概论,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5.仿真运行

opentrack可基于运行路线和时刻表仿真运行,输出动态可视化运行过程和各种数据,以便后续分析规划运营调度等研究。可调整机车运行各项参数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为合理设定运营最小调度时间提供模拟数据。从对仿真输出的数据绘制出的运营图修改可再次进行仿真运行,从而对轨道运营计划的调整、运营调度、发车时间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高效的、安全的保证轨道交通运营。

在应用opentrack做仿真运行的仿真实验中,本专业学生可深刻体会到轨道信号设备在轨道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结束语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opentrack进行教学仿真,即加深了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主动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对培养交通运输创新型、工程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帆,谢世豪.基于opentrack的轨道交通运行仿真实验开发与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2]刘剑锋,丁勇,刘海冬.城市轨道交通多列车运行模拟系统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015.

[3]魏然,高小.基于opentrack软件的列车技术作业过程仿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5).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5

关键词:多式联运;运输方案;选择;研究

一、多式联运的概念及现状

多式联运主要指的是通过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承运,借助于媒介集装箱运输方式,使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运输形式等进行连贯运输,运输的特点为“一次托运,包干计费,一票到底,全程负责”。其优势显著,尤其对上门运输服务提供了了高效的途径和手段。

虽然对式联运的优势十分显著,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多式联运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多式联运本身也没有能够支持其决策的相应系统存在。因此,对于其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鉴于此,本文就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进行介绍,然后根据选择依据提出了一种模型,并对其建立和计算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选择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主要依据

要想正确地进行多式联运的具体运输方式的选择,首先需要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对比分析。通常来说,可供选择的运输方式主要有四种:铁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四种运输方式。下表1就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其中,单单就其成本进行分析和考虑的话,水路运输的成本最低,可见表2。因而远距离的运输通常会采用水路进行运输,然后即为铁路运输形式。但由于公路运输所具有的独特的便利、直达以及所具有的运输网络等优势,因而进行国内的运输是多数所采用的还是公路进行运输。因此通过对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考虑和衡量,得出各种运输方式其所有特征的综合评分,其分值越低越好,见下表3。通常来说,除非进行大宗货物出进口必须选择水路进行运输之外,其他尽量采用公路进行运输,若距离过远在考虑铁路运输,而航空运输主要针对那些体积小的、价值昂贵以及不易保存的货物的运输。

表1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比较

表2各种运输方式其成本的比较

表3几种运输方式其特征的综合评分

由上可得进行多式联运其运输方式的选择应以以下几个原则作为选择依据:

①安全性原则:即确保货物运输工程中的完好以及运输设备及工具等的安全;

②及时迅速的原则:即确保货物能够及时迅速的运送到目的地;

③准确性原则:即确保货物能够准确地达到目的地的同时,还应进行各种运输单证的办理,运杂费的正确计收以及支付等,防止出现记错和收错等的现象出现;

④经济节约性原则:即尽量节省运输所消耗的杂运费及管理费用;

⑤方便性原则:运输过程中尽量实现手续的简化以及工作层次的减少,但是仍需确保服务的质量。

三、基于最小运输成本的多式联运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1模型的建立

首先,假设多式联运相关负责人员所需运输的货物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经过多个城市,其中,每个节点城市之间都包含着不同的运输方式,且都可以转换运输方式,而两个相邻的城市间其所拥有的运输方式所需的运输在时间、运输的费用及其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而且,一旦中途运输过程中发生运输方式的改变时,还需要消耗中转的时间及其一定的费用。而其承运人则需要通过各个节点城市的不同运输方式中进行优化选择以实现最小运输成本的实现以及整个多式联运过程的顺利完成。

为简化该研究的问题对其进行如下的约定:

①各种运输其单价同运输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应当注意的是其运输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值,同时忽略非满载所提高的那一部分单价;②相同的节点城市中,货物至多可进行一次转载过程;③相邻的两个节点城市之间至多有一种运输方式可供使用;④货物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以及运输过程的中转能力都存在着上限。

以下为所建模型中不同变量的意义:

――城市i到邻近节点城市i+1时使用的运输方式k所需运输的单价;

――采用的运输方式k将货物由节点城市i运输到i+1时所用的运输时间;

――于城市i时,其运输的方式从k转变为l所需的中转时间;

――于城市i时,其运输的方式从k转变为l时所需的中转费用;

――由节点城市i到邻近城市i+1,k运输方式其所拥有载重量的能力;

∈{0,1}指的是将货物由节点城市i运输至城市i+1时,如果采用的是第k种运输方式时,其值为1,反之则为0;

∈{0,1}指的是节点城市i中,若运输方式从k变为l时,其值为1,运输方式不变则其值取0;

t――要求的交货期限;

i――经过的所有节点城市总的集合;

K――全部运输方式总的集合,且铁路、公路、航空以及水路运输时,令k值分别取1、2、3和4;

Q――所运输地货物其总的运输量。

进行模型的建立,得到如下公式:

(1)

(2)

(3)

(4)

(5)

通过此模型目标函数可获得联运全过程其运输及换装费用的最小值。而式(2)、(3)、(4)、(5)都是约束条件。

式中:――一定量货物从起点运至终点所需的运输费用的总和;

――所有中转费用的总和。

式(2)――代表相邻两个城市之间至多为一种运输方式;

式(3)――代表同一城市至多可转运一次;

式(4)――代表运输的货物量应低于此时间段内某种特定运输方式其具有的运输能力;

式(5)――代表运输及中转时间的总和应小于或等于限定总时间。

2模型的求解

由于此模型进行其目标函数的计算时,其过程相当复杂。因此根据分析应使用遗传算法以实现高效求解。此算法是根据生物遗传过程所形成的优化概率的搜索算法。其中,方程解可看作染色体,各染色体代表一个体,一定量个体组成群体。群体进化时,根据选择、交叉以及变异进行遗传操作,得到更大适应度的群体。经若干代地遗传操作之后,经不断进化,取得问题的最终的最优解。此法基本的步骤为:

(1)通过对模型其特点进行分析,使得个体基因型以及遗传算法其搜索的空间得以确定;

(2)将量化评价个体适应度的方法进行明确,取得从目标函数值转换为个体适应度的规则。

(3)对遗传算子进行设计,进行选择、交叉及变异运算等的遗传算子其操作方法的确定。

(4)对遗传算法相关的运行参数进行确定,得到群体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的参数的值。

参考文献:

[1]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及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林益恭.wto与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对策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01,(04).

[3]朱晓宁,边彦东.关于多式联运通道效益综合评价问题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04).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6

abstract:Basedonmental-spacemappingsof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thestudyaimsatprovidinganewperspectiveandmethodtoanalyzeandexplainmetaphorsandpolysemouswordsthatreaderscomeacrossinlearningenglishforautomotiveengineering.

关键词: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映射;隐喻;层创结构

Keywords: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mental-spacemappings;metaphor;emergent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301-02

1隐喻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实质

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其隐藏于语言应用的深层内部,它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且不易为人觉察到。概念整合的运行过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行演化而产生新的第三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2概念整合运作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分为四个,分别为共有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与合成空间[1]。输入空间有各自的不同语义结构和元素,而且数目也各不相同。但两个空间都有某些相同的结构元素,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就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由于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是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所共有,其实质就是这些结构元素构成了共有空间的结构元素,它们和输入空间同时向合成空间输入[2]。但是输入到合成空间的元素,既有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也有一些二者都不具有的新的结构元素。这些结构元素通过组合、完善与扩展形成了合成空间自己的各种新的结构元素。也就是说,这些结构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具有新的结构形式并产生新的结构元素,而且形成新的概念,其运作机制如图1。

3心理空间映射数学表征

心理空间映射是Fauconnier提出来的一种语言意义解释构建理论。心理空间映射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项映射和图式映射。该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分析语言的认知、联想等运算过程。心理空间映射原理的数学表征是:

设U、V两个论域(即在一定语言或文句中涉及到的客观事物,即论题所包括的同类事物的总和),空间a∈p(U),空间B∈p(V),若有一关联对应关系f,通过f,对于每一个x∈a(x为a中的结构元素)都有唯一确定一个y∈B(y为B中的结构元素)与之对应。则称之f是从a到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心理空间映射是从一个心理空间到另一些心理空间的概念含义产生映射关系[3]。旨在说明解释言语者在语言各类符号的输入并刺激下进行的概念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4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映射在汽车专业英语隐喻上的应用

汽车行业的国际化使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获取各种专业技术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国际科技动态,和同行专家沟通交流。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词汇、术语和句型都维系着特有的专业内涵,其中隐喻是常见的意义表达。

隐喻作为很重要的英语语言思维方式和普遍现象,在英语阅读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隐喻表达,它在多语境因素里隐喻能在词汇和篇章层面形成[4]。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必需进行专业知识、词汇产生演化历史、语境和文化视点差异内容的分析。

4.1在词汇产生中隐喻的应用隐喻是引起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英语的隐喻化与两个域两种概念有关,一个单词就产生了新义项。即单词意思能被扩展,通过根植于从一个概念域(始源心理空间)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心理空间)转换的语言隐喻化。不同概念域在不同语境的转换就会产生多义词现象。

特别是汽车生产厂商产品和款式的名字,其词汇中都蕴含了企业文化和发展历史。例如,一些汽车是以制造商的名字命名的,例如Landrover,因为它原是英国罗浮集团生产的多功能越野车,罗浮是英国一家古老的汽车公司,罗孚(Rover)是北欧的一个民族,该品牌始终宣称自己承袭纯正英伦血统,也体现许多崭新元素,如全钢车身及高坡度的挡风玻璃,加速时间短,大气流畅的汽车造型,所以运用“路虎”来映射该车的霸气风格。Rover除了罗孚的音译,该词原意还有流浪者的意义,可引申为巡航者,为了彰显该品牌越野车的霸气,大陆翻译用了“路虎”。

又如,jacket(夹克)是一种套在身体上的外罩,汽车汽缸外部也有一个可以发动机冷却的套子,借助这两者的相似性产生了waterjacket一词,很形象的表达了“水套”的外形和作用。

4.2在词汇演化中的隐喻演化中的隐喻使词义在原有的范畴甚至类别上进行延伸,尤其使本体(始源心理空间)向喻体(目标心理空间)进行映射从而产生了多义词。然而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映射不是随意的,它们的产生和演化都与人的已有认知有关。例如reservoir的原意为水库,在汽车专业词汇中为储油器、油箱,甚至有时可引申为蓄电池。Boot原意是“靴子”,靴子是有空间的,它的位置在人体的脚部,相当于尾部,而许多汽车的尾部是行李箱,且也是有空间可装物品的,这里本体词和喻体词在位置上存在一定关联或相似,在汽车中就演化为“行李箱”。

4.3在语境中的隐喻词汇使用的语境隐喻性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会因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隐喻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词义[5]。这些语境从语言学语境(又称“上下文”)到情景语境,包括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的文化语境。因此,如果文本内容和某一认知语境相连,那么读者的思维概念和文本就会出现匹配。

概念整合的认知语境就像一个文本的认知语境,一种情景知识,背景知识,环境篇章和某一群人共同意识的因素融合。这些因素融合的任何一种变化就会导致认知语境的变化。因此,为了理解一段篇章,需要把认知语境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不断变化中。

最常见的是词汇人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与新概念的相似相近性,在特定的语境下给原本表示身体器官的词汇赋予新的词义。例如,throttle(喉咙)经过隐喻概念整合后理解为“节流阀”,tooth(牙齿)概念整合后由原来的始源空间“牙齿”,根据现有汽车专业语境,概念整合出新的“锯齿、锯齿状”意义。

5总结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概念整合理论形成了一个联贯的思维系统。它基于人类物理的、心理的及文化经验,它的认知力将通过具体的、熟悉的和高度组建的概念指导我们去理解抽象的、陌生的和内部混乱的概念。本文为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中更好地理解隐喻性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113.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7

1绿色物流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物流的概念

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以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协调发展为理念,让物流系统可以使一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消費模式,被成为绿色物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绿色物流的定义,就是在物流过程中,将物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抑制,净化物流环境,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绿色物流是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规划实施活动中实施抑制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的主要技术。

1.2绿色物流的特点分析

绿色物流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性比较广阔,因而绿色物流需要遵循生态伦理的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理论。所以物流业开展绿色物流必须考虑环境承受力和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仓储、包装运输、分配率,和计划的实施等方面必须以先进的物流技术来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绿色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产品要实现绿色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在物流活动中中,产品的运输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对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一点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活动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产品的包装,通过绿色包装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利用可回收材料,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污染性包装材料要严格控制,避免进入环境,严重污染土壤,污染环境。其次绿色物流便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研究社会生态平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2我国煤炭运输的特点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2.1煤炭物流的特点分析

我国目前煤炭运输的总体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调运格局,以大型煤炭基地外调为主的运输格局,造成了煤炭生产和消费对运输的高度依赖。西煤东运主要指三区地区煤炭通过铁路、公路运至东部地区或经港口运输煤炭。北煤南运则包括通过铁路和内河南下以及西煤东运至北方沿海港口再下水南运的煤炭。铁路是煤炭运输的最主要方式,在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的煤炭运输调运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此外,煤炭是大宗散装货物,运量非常庞大,主要表现为以山西为调出中心的煤炭基地向以华东、华北、东北、中南为主要调入区的多头运输消费,而且煤炭从产地运往销地一般要经过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转运[5]。一般经由铁路从山西运输到东北的煤炭,平均运距约为1400公里;山西经水陆联运调入华东的煤炭,运距在1500~2000公里;山西大同煤炭经秦皇岛港至上海,全长约2000公里,至广州全长约3150公里。

2.2煤炭物流调运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炭物流调运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煤炭物流调动运动力滞后,由于国内主要铁路煤运通道能力不足,煤炭运输效率较低,同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滞后,导致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就是我国煤炭物流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这就导致部分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也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和协调发展,能耗与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第三,是我国煤炭物流税费沉重,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重。从铁路运输成本构成来看,包括了煤炭集装站服务费、铁路计划费、铁路运费等,这无疑推高了国内物流企业的铁路运输成本,这种不科学收费正在不断的吃掉物流效率。因此,在煤炭物流活动中,绿色运输是在整体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环节,将绿色运输理念引入煤炭物流中是我国目前煤炭物流现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外在因素: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国外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国外物流、运输、运输方式于我国。国外运输方面的冲击是我国发展绿色物流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绿色物流这一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广为接受和推广。根据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可以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递和多式联运等,可以看出在未来的运输业,全面的发展自身优势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应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内在因素: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在世界上的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是世界排名第五位,但石油消费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对于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在当今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客货运输十分繁重。交通运输具有重要地位,能源资源匮乏,科技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促进电气化鐵路的建设,逐步取代了内燃机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2.绿色物流发展铁路煤炭运输的探讨

2.1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功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城市交通日益拥挤,加上燃料成本不断上涨,人们出行便利度下降。此外,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尾气排放,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从而出现了大气变暖、温室效应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它的优势特点。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首先,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经济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对环境影响与危害。由于车辆的使用,大量的废气将被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也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尾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比较特殊,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铁路运输面积约占公路运输面积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有效地节约我国的资源。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主要以煤、石油等为主。就铁路运输而言,能源使用仅占运输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一半以上的总运输量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处于一个关键位置,在中国发展绿色物流中,主要包括绿色交通资源集约化,其主要特点是节能降耗、合理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为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人均能源能力低于世界水平,环境和资源日益恶化。铁路运输在这方面有优势,所以铁路运输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铁路运输绿色物流的发展。因此发展铁路运输在我国势在必行。

2.3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煤炭运输发展

在城市物流活动规划中,政府应积极运用绿色物流理念,以促进煤炭物流的发展。政府部门通过物流理念的转变,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对绿色物流的发展思路进行明确,同时最大程度上将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使得城市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整合,促进一个完整统一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的实现,有效地协调城市物流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铁路煤炭运输管理系统,统一部署和调配运输资源,使物流活动更加高效便捷。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8

根据内容结构特点以及课标要求,为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课文设计了以下课堂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和特点,教材正文进行了介绍,但由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任务1: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并讨论,让学生理解开发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等都需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具有先行发展的特征,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活动任务2:你了解现代化大都市内部的交通工具吗?请将图片与相关文字内容相联系。

在活动任务2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以下两个活动任务:①从运输业对象划分,交通运输业分成哪两种类型?②交通运输业概念中,“特定路线”指什么?有哪些“特定路线”?

【活动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交通工具,促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理解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活动二:明确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课标要求,但此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及其作用以及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正文介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里程大幅度增长,我国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再通过活动进一步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取得成就巨大。

活动任务1:以家乡为例,说说交通条件的改善及由此带来的便利。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交通条件以及因交通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便利;让学生意识到交通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活动任务2:读图4-31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4-32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的增长、图4-33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完成下列任务:①在中国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运营里程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个?②据图说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情况。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得出“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里程大幅度增长并发展迅速”这一结论,学生由此体会我国交通运输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归纳的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

活动三:掌握我国铁路分布的格局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其标准可细化为:了解我国铁路干线分成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两大类,在地图上说出我国主要的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运用地图说出主要干线相互衔接和交汇所形成的铁路枢纽,在地图上归纳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密度的东西差异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而且能够根据地图信息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培养学生描述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正文归纳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再配以活动对知识进行巩固。

活动任务1:读图4-34中国铁路线干线分布图,填出表1中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名称。

为更好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完成该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在空白纸上分别将中国的铁路干线按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描绘出来,然后将铁路的起止点、铁路干线相互衔接和交会的地方,即铁路枢纽加以标注。

【活动目标】熟悉和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和主要的铁路枢纽以及铁路线的布局,也是将“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这一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归纳能力。

活动任务2:乘火车需要查看时刻表。读北京-广州客运简明时刻表,完成下列任务:①从北京到广州的t13次、K598/K599次列车,途中各需要多少时间?②如果乘火车从广州到郑州,希望早上到达,应乘哪一次列车?

学生阅读列车时刻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列车时刻表,包括出发站,终点站,到达站的时间及各站停留时间等内容。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理解列车时刻表中的列车车次前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使用列车时刻表。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会查看列车时刻表,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

活动四: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课程标准内容可细化为:了解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学会比较各个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特点、了解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或路线)。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设置了活动进行巩固和延伸。

活动任务1:说说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乘坐感受。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入手,描述乘坐的交通工具及乘坐感受,引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讲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做准备。在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区别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

活动任务2:中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高速铁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收集相关资料并说出你的看法。

实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中展一个小型辩论赛以体现这一理念。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了解高速铁路的修建状况,知道修建高速铁路有利有弊,但可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通过辩论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活动任务3:内河航运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不占用耕地;平均运输成本只有铁路的1/2、公路的1/8,单位能耗仅为铁路的1/4、公路的1/9,讨论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好处?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路运输的分布及发展状况之后,利用此活动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活动任务4: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尝试将以下运输任务与适宜交通运输方式用直线连接并说明理由。

此活动任务的安排是为巩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这一重要知识。完成此活动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表2。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落实“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逐步学会恰当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9

摘要: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由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以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为主转变,逐步提高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计划、分步骤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国内、国际一流水平。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一流水平

近年来,河南交通开创了历史辉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创新高,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总里程三项指标位列全国首位,公路密度暂居全国第二。河南已经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脉,公路、水路、运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但是,随着国家对土地和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河南交通继续沿袭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为以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为主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南由公路交通大省向公路交通强省跨越。

1.增强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的认识

河南交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高速公路为标志的各项交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交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河南交通在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都对河南交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一个庞大的公路交通体系要健康运行,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要加强交通工作管理;原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指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现在就是要把以建设为主转化为以加强管理为主,以提高道路运营的水平为主,要向这个方面转移。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社会、组织、家庭、个人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二是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决定一个组织的实力和竞争力。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发挥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综合效率,从而影响组织在社会上的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管理也是生产力。在有些情况下,资源状况基本不变,加强管理,协调资源配置,优化结构,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当于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且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在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日本人提出了生产第四要素理论,即与土地、劳动和资本一样,管理也是生产要素之一。因此,提高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河南交通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正确处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关系

李盛霖部长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时指出:“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要改变重增长、轻服务的现象,今后把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为重点”,并在2008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由此可见,交通运输部将交通运输行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今后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三个服务”为主。那么,交通运输部提出来的“加强服务”和省交通厅提出来的“加强管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河南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概念和分类

管理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管理是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既定目标。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就是要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各种资源的配置、协调组织使用各种资源,促进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工作涉及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监管、财务运行、廉政建设等等方方面面。从管理的性质来说,可以简单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指的是单位自身的人财物管理,通过内部管理,达到高效率、低成本、优形象的目的。比如交通厅机关管理、厅属单位管理以及各企业管理等,这是范围较为广泛的管理;外部管理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监管职能,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准入、退出、资质、价格及涉及安全生产等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简单地说,河南交通运输工作中涉及到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位管理和政府监管。其中单位管理又可以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企业管理。

2.2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概念和分类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从服务的概念上可以看到,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服务是一项为集体或别人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第二,服务是一种工作,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为了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某种事业的实现。毋庸置疑,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单位就是服务性单位;随着国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政府机关就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从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分类的角度对应来说,河南交通运输工作服务可以分为政府服务和企业服务,政府服务包括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批、审核、市场准入等服务。

2.3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与交通运输工作服务之间的关系

管理和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中寓含着服务,服务中必须加强管理。因此,从全省交通运输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服务主要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服务和企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

2004年,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也首次把服务型政府写到了报告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管理型(统治型)政府不是没有服务,而服务型政府也不是没有管理(统治),只是管理与服务的从属关系不同。管理型政府是把服务作为实现其统治的一个工具,而服务型政府则是把管理纳入了总体的服务框架之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而实施的监管活动。因此,可以说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服务人民群众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该把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三个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标尺和准绳。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其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别于服务型政府机关。我们知道,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对于交通运输厅下属的国有企业来说,它们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不再具有市场的监管功能,而单单是在企业自身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运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运输企业要把服务作为一个品牌,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获取服务对象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愉悦,使服务对象更加认可该企业,接受更多该企业的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企业利润。因此,运输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都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河南交通运输企业要通过加大内部精细化管理,降低内耗,减少成本,树立一流的服务品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获得较大的企业利润,才能成为河南交通运输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坚强有力的助推器。

3.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理念,推进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起源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人类对管理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也经历了一个“协作-协调-协同”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协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集合多个人的劳动和能力,使得整体的劳动变得比个别劳动的简单累加更为有效;协调的主要特征就是在集合多个劳动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劳动要素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配合,从而实现资源和效率最大化;协同的主要特点就是考虑到了任何一个单位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外界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界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系统的变化,要通过加强单位或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能力来较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显而易见,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不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系统。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对河南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如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推进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协同功能的河南交通运输大系统。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就是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交通运输厅机关、厅直属各单位等)或孙子系统(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各业务部门等)以及更小一级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有序、和谐地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河南交通运输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发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互相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土地、服务对象等要素,是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内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根据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系统的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物质环境包括人财物和信息,文化环境作为系统内部文化对创造管理的“协同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一个单位所有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属性的差异,将会引起工作中的不和谐,有损于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造就和谐的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文化协同理念,将会有利于机关和企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河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应该大力开展交通运输系统文化建设,形成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协同效应。交通运输系统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弘扬交通系统的铁军精神,建立和完善各单位、各部门的规章制度,提炼、总结各种企业精神,明确、统一企业标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

4.有计划、分步骤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国内国际一流

2007年,交通厅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决定把当年作为交通工作管理年,并提出“建设规模领先、管理服务一流”的工作目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如何实现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在国内国际上争创一流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4.1建立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标准是实现一流水平的基础

汉语词典解释“一流”的概念是“第一等”,也就是说,“一流”是在某个等级标准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那个等级。河南交通运输工作如何达到管理水平一流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一流”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将衡量一流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量化,然后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情况按照各项分类和量化的指标进行对照,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认为管理水平达到了一流,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认为管理水平没有达到一流。因此,建立一整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等级标准是实现厅党组提出的“管理服务一流”的基本条件。

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主要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单位管理两大类,其中单位管理又可以细分为单位内部管理和企业管理两种形式,建立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标准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但是,由于监督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点和最终目的不一样,制定标准时选取的分类和指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监督管理标准,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办理程序的简化程度、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人民群众投诉率等可以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对于单位内部管理,可以把节能减排措施、保密制度的落实、信息公开程度、各业务部门联动情况、财务支出情况、文化建设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对于企业管理,应当着重于在企业利润、企业品牌树立、成本节约、服务水平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我们可以按照以上分类和指标的管理标准来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设定的一流标准;同时,决策者还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认定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为最终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4.2有计划、分步骤实现管理水平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目标

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的目标,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是要进行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艰苦工作才能实现的。首先,要解决管理水平一流标准的共识问题。“一流”的称号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承认才是真正的“一流”,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一流”水平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此,各类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标准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省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可由省级部门来制定,国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要由部级部门制定或认可,国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必须由国际有关部门制定或认可。其次,要积极主动做好各级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国内、国际对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要敢为人先,发扬“亮剑”精神,发挥“铁军”作用,勇当排头兵,及早部署与规划,由我们牵头组织国内、国际有关专家和学者制定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国内、国际一流的管理标准。第三,要分步骤逐步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省内、国内和国际一流标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刚刚起步,我们应该稳步推进、扎实有效地开展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省委、省政府既定的目标。河南省交通厅以及交通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制定一个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这三个时间段内分步实现省内一流、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

参考文献:

[1]丁波,朱艳茹,何太碧.交通运输企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水路运输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特点;规划步骤

引言: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对交通运输业的规划,使交通运输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对交通业的需求,是交通运输部门应该着力做好的项目。本文就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特点和在规划时的步骤,以期能够为交通运输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

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的方面广,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在工程开始之前要对交通运输工程进行严密而周详的规划。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第一步,通过规划能够合理经济的将交通运输容量进行扩充,增加交通运输设施的交通承载力,也就是增加交通量,并且能够不断的改善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

2.1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需要对相关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这之中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的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分析系统和设施的性能状况和维护情况等等,同时还要分析现代和未来短期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运输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的要求是什么。搞清楚了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就可以结合这两者来进行接下来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

2.2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进行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不能够仅仅考虑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还需要考虑到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以及环境等等方面的影响,要考虑到进行这项交通运输工程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能不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要考虑到这项交通运输工程会对文化和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破坏原来的文化氛围,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进行一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2.3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又是一项带有政治色彩的工作

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不单单是一项经济活动,它还带有政治色彩,因为交通运输的建设会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利益,需要考虑部门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公众的意见,只是依靠经济和技术来进行规划是行不通的。毕竟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人员只是进行规划和提出意见,真正进行工程决策的并不是他们。所以在规划之中也有必要综合考虑和多方征求意见,将这些都汇总给工程的决策者,有决策者来进行最后的规划方案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个规划员应该做的工作。

3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社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3.5制定、评价方案

最后就是在上面几步进行完之后,综合性的提出详尽的规划方案。并且对于提出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实验,最终得到最佳的规划方案。

4结束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畅,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亟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永伟.通道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