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十篇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十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01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1

关键词 材料与工艺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材料及工艺在设计与制造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材料与工艺是产品设计、制造的物质基础条件。材料与工艺与设计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一款优秀的产品,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合理选择,正因如此,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如:理论知识讲解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所授知识与学生自身设计实践活动距离较大,在具体的产品设计环节中很难有效运用;缺乏必要的材料与工艺运用实践平台,基础知识授课完成之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知识难以巩固;“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制造一线脱节,无法满足学科要求;由于长久以来的艺术化的形态训练,造成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缺乏材料设计的意识等。

1艺术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作设计实践中一直存在选择材料和工艺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作设计方案对可实现生产的技术要求考虑不足。设计方案多停留在概念表达上,缺乏制造、生产的可能性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所以材料与工艺课程必须强化学生创作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研究。优秀创作设计方案还应该以生产加工为基础上。

《材料与工艺》现有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大量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涉及面广,短短几十个课堂教学内不可能完全展开,更难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

2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产品“三要素”的理解不难发现工程技术是创作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材料与工艺又是工程技术的主要部分。所以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必须具备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任何产品的创作设计过程都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条件之上。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工程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笔者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材料与工艺》中学生对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手段薄弱的问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2.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才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所在。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其中“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虽然知识内容庞杂,但相关知识点多为数据型的基本知识,简单易懂。因此,在该部分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资料收集整理为主,弱化教师讲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以抽查形式,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相互督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通过几轮的实践教学总结,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2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经过教学总结发现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难点问题主要在“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知识相当难度较大,以应用为主。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文字化”的手段讲授该部分知识,学生很难从生僻的名词解释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该部分的教学必须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效利用综合类教学视频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几轮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欧美的纪录类节目如:《Howitmade》、《国家地理》(超级工厂系列)等。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因此,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有效方法。

2.3多元化教学案例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认识与理解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从产品本身入手。对产品进行拆装分析,从产品整体到零部件逆向综合分析材料特征、加工工艺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产品的拆装、重组,不仅能分析其各个功能部件和结构部件的组合方法,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产品材料选择、表面处理、零部件间的材料连接工艺等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材料与工艺》在实际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中的运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款手机产品,鼓励学生大胆拆装,并引导学生了解手机基本结构。在对手机的机体及按键的分析中,加强学生对塑料成型中,“注射成型”,“模压成型”等有关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此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自手机如外壳表面处理和装饰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在拆装产品后,虽然很难全面了解,该部分采用哪种具体的加工方法,但感性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近一、两轮的教学反馈,笔者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2

摘要:笔者从几年的“微电子工艺”教学实践中提出了7点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布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播放实地拍摄的录像;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专题讨论以及安排综合训练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学生对这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12-02

微电子工艺课程是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设立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及工艺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并具有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思路

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如果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就会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所思考,并且会提出问题,这样听课的时候更会抓住重点;如果能参与课堂讨论,将对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因此,在本轮教学中每节课将针对下节课内容预留思考题,这些问题将会在授课时结合知识点给予回答,或者将其作为讨论内容。由此,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每节课后设置思考题。例如,引言之后设置思考题:晶体中,不同晶向性质不同,如何定义晶向?制造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选用不同晶向的材料,材料的晶向由什么来决定?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晶体生长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与《半导体物理》中的晶向、晶体结构的知识点相关,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如,晶体生长之后设置思考题:半导体生产要求一个非常洁净的环境,特别是工艺越先进,集成度越高,环境的洁净度也越高,那么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考虑哪几大方面呢?净化级别又如何定义呢?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工艺中的气体、化试、水、环境和硅片清洗[1]”中环境净化的内容。这些问题的作用更像是预习作业,为学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微电子工艺教学中,像氧化、扩散、光刻以及工艺集成如果仅仅凭着画图讲解很难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如果结合多媒体中精准的俯视图、剖面图、动画展示,会给学生以直观、清楚的认识。例如,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扩散过程、单个硅原子在硅片表面运动形成硅外延层的生长过程等。

3.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教学中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当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话题中尽量引用与实际相关的例子或拿来实物展示。比如讲到去离子水,就联系到生活中纯净水的制备;讲到文氏管,就现场做一个小实验来讲解文氏管的原理;讲到硅片的制备,就拿来硅片实物;讲到光刻,就拿来掩膜版给学生展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播放半导体生产的录像。因为微电子工艺生产有其特殊性,要求环境洁净度非常高,如果带领学生实地去工厂参观,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因此,联系相p的工厂,拍摄各个工艺的录像短片,讲到对应知识点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并加上详尽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5.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本轮教学中,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除了以往的理论计算之外,还加入了工艺模拟来对理论计算进行验证和调整,使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更加接近[2]。

例1:晶向的硅样品,掺硼,浓度2×1015cm-3,淀积0.4um厚度的氮化硅作为掩蔽,其中一部分刻蚀出窗口,进行磷离子注入,注入能量为50keV、剂量为3×1015cm-2。然后将氮化硅全部刻蚀掉。进行1000℃、10分钟的湿氧氧化,提取注入磷区和没有注入磷区氧化层厚度[3]。通过编写程序,运用silvaco软件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氧化膜的厚度可以从运行文件中得到。

例2:n型、晶向的硅片上进行15分钟的硼预扩散(温度为850℃),如果硅衬底掺杂磷的浓度在1016cm-3量级,模拟硼掺杂分布和结深。杂质分布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结深参数从模拟运行文件中得到。

6.专题讨论。为了使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有所延伸,针对重点内容设立专题讨论课。讨论一:双大马士革铜金属化工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传统金属化工艺的延伸,结合已学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对于先进的铜金属化工艺进行讨论。讨论二:BiCmoS工艺讨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双极工艺和CmoS工艺的延伸。双极和CmoS工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要求是工艺的兼容性、成本的最小化和性能的优化。

7.综合训练。在课程的尾声,要求完成一个集版图、工艺、仿真的综合设计,以检验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设计一套CmoS反相器版图和与版图对应的工艺流程[4][5]。要求:(1)画出版图,完成金属布线。(2)对应每块版画出工艺步骤的剖面图,在图中标明所用材料和工艺。并对每个剖面做出说明。(3)根据表1给出的工艺条件设计nmos管,使它的阈值电压=0.4V,并测量源区、漏区的结深,方块电阻,杂质分布。给出仿真结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上课听讲的人多了,并且能够有效的互动;因为讨论和综合设计需要人人画图、讲解、回答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进行准备,也能够在答辩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提出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反思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和同学们交流,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的改进:①对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有一部分同学接受较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学习效果。解决方法:把集中讲解的习题课打散,把习题紧随相应的知识点之后进行讲解,用习题来加强对繁琐理论计算的理解。②关于课堂互动。并非每堂课都能轻松愉快,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学生的反映会比较钝一些。解决方法:强调重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层次与关联;难点慢讲,细讲;增加提问和课上小测验。③讨论和综合训练答辩时间的掌握。无论是讨论还是综合答辩,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因为每个同学都要自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今年是50个学生,分10组,每次讨论答辩大概3小时,综合答辩4个小时左右。

结束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微电子工艺中硅片制备、工艺环境的获得和硅片的清洗、氧化、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淀积、光刻、刻蚀、金属化工艺以及工艺集成等内容,也使学生具有了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Quirk,等.半导体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高文焕,著.计算机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施敏,著.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

现有高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多数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不能完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样也没有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刻板无趣。而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全面施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对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都很强的综合学科,也是一般工科专业重点授课内容之一。一般的授课教授都有着多年的授课经验,但是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社会对专业人才所具备的机械知识需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专心进行教学的资深教授已经与社会脱离关系,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不能够丰富科研经验,同时较年轻的教师也对授课经验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机械制造工艺学》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虽然一般的学校也会设置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时间比较短,机械制造又是非常复杂的工艺,致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够学到其中要领。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路线

1.优化授课内容,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内容又比较抽象。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必定是很难攻克的问题。我们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机械原理与构造,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减少重复内容,尽量做到“精、简、少”。尽量做到娱乐教学,来抵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抽象乏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文字、动画、图片、声音”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图片与声音同时搭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教师要清楚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真正理解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否则课下留再多的复习作业都不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丢失,也只不过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已。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语言魅力,最大限度地用身教影响学生。

2.科学地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我们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课上真的学到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走过场,通过考虑实践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就业需要,实践课程安排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典型部件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装配工艺过程;(2)了解和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装备、机床性能以及结构调整方法;(3)掌握了解典型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4)了解和掌握典型机械的特点和几何参数、量具类型和测量方法;(5)了解工厂的组织机构、各科室职能和车间的组成、划分和管理体制;(6)了解车间的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护措施。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有关本专业的基本生产知识,注意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生产中的大致流程和遇到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会有初步的体会,能够为就业提前打下基础。

3.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加大课堂管理力度,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工艺学》学习的重要性,设定平时表现分数来约束学生的课堂出勤状况和表现,期末考查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考查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查按照教学大纲灵活出题,实践部分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设定考查内容,平时成绩、理论成绩与时间考察分数按照“30-40-30”的分数比例设定,从而提高学生对平时表现与实践课程的注意程度。

4.以“任务”为单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归纳分类,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定一个实践任务,按照“学习理论-提出任务-制订计划-教师检查”的流程进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疑惑教师及时进行解决,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要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进行改革,就要对此门课程有充分的重视程度。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上出现的一般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4

关键词: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教学改革;工程案例;工程能力;改进措施

自2009年起,连续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2000万辆左右,双双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培养汽车制造的工程能力人才的紧迫性、教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要求学生在业务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实现从合格毕业生到职业岗位的转变,体现了以提高工程能力作为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课程特点

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是汽车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工程化明显、实践性突出、关联度大、涉及面宽等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汽车零部件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设计方法,初步具有工艺分析、机械加工工艺步骤、工艺尺寸链计算和刀具与量具选择与应用及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相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

通过连续5年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科组体会到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机械制图、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衔接协调性不好。例如,在汽车的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

2.2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足

工程设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粗基准的选择不合理,对基准的概念理解不透,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的关系不清,粗基准与精基准混淆;精基准选择不合理,不能将精基准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选择得当。

2.3学生反应不积极无兴趣

学生课堂、实习和课程设计反应不积极,表现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课程设计中大部分学生依赖网上提供现成的工艺和夹具照抄,没有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对知识缺乏思考与巩固,考试成绩不理想。

3教学的改进措施

3.1通过工程案例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点内容的衔接,形成课程之间网络教学模式

建立主干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等课程知识应用于本课程,以零件工程案例进行举例解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这个问题,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工程案例:在汽车制造工艺中零部件加工及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的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在汽车制造工艺讲到精基准设计原则之一的“基准重合原则”难以理解,可以通过曲轴的加工工艺案例来进行启发说明。曲轴的加工工艺通常采用曲轴的主轴颈作为定位基准,遵守精基准的“基准重合原则”,在制造工艺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出汽车构造中讲到曲轴的组成之一有主轴颈和主轴颈功用是支承曲轴旋转,曲轴旋转需要主轴颈放入缸体主轴承座孔中有了支承才能旋转,主轴颈与主轴承座孔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主轴颈就是曲轴的装配基准,而曲轴设计时通常将装配基准作为设计基准。这样“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重合原则就不难理解了。

3.2模拟真实环境,以工程案例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与培养

以汽车企业的真实环境和零件为基础,将典型汽车零件分为5个工程领域(齿轮类、拨叉连杆类、法兰盘类、箱体类、轴类),每个工程领域分为简单零件、中等难度的零件、难度较大的零件、难度大的零件等四个学习情境。通过零件复杂程度的增加,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认知能力、应用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每一教学情境内,又以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夹具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机械制造所需的机床、夹具、刀具、制造工艺等知识,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5个工程领域的案例充分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课程设计的分析与讲解,充分体验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真正做到了“会学能用”的工程能力,实现了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双提高。工程案例:以发动机连杆机械加工工艺中“粗基准的选择”为例说明粗基准选择遵守原则,连杆上下两个平面的加工先以连杆的上端面a为粗基准来加工,另一端面B和钻扩铰连杆小头孔的工序以连杆小头的毛坯外径定位粗基准,体现粗基准选择遵守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尽量选毛坯或设计基准、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之间位置精度以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粗基准表面就平整、一般只用一次。

3.3采用“组内设计”和“组间审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不要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组建3~5人的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小组自愿选择相关题目,以“组内讨论式进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小组加工方案,组内方案确定后进行“组间答辩式互相审核”的阐述说明,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作为参考,形成对比分析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制定的工艺和工装进行总评,指出各小组设计的优缺点,修改各小组方案和设计的不足,最终形成较合理的设计,这样可充分发挥小组和整班的团队合作力量,以充分调动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头雾水、丧失信心。例如在学习工程领域中学生通过对汽车拨叉的尺寸、形位公差、加工精度进行分析掌握钻削、铰孔、铣削方法的加工,再拟订拨叉的工艺路线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拨叉装夹的分析与选用掌握常见典型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及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最后,通过基准的选择、切削参数的选择学会如何使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这样,以零件工艺路线为主线,随着问题逐步深入,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5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强且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强。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掌握汽车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工艺方法,为今后从事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工作积累工艺知识、奠定工作基础尤为重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普通高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约束力不足,仍采用过去的精英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普通本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课程总课时缩减的情况下,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下,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1.教学中以各部分制造工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工艺过程、工序、工序余量等基本概念,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工序尺寸的计算,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等基本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课堂提问和作业等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2.对于工艺规程的制订,在理论课上只讲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体的实际应用归到课程设计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安排集中指导讲解,提高工作效率。

3.夹具设计中的典型机床夹具、夹紧力设计与夹具结构设计归到课程设计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安排集中指导讲解。

4.对于工艺尺寸链问题,基本的极值解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已经学过,这里以解决工艺尺寸换算时的应用为主,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以概率解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讲授计算方法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2]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以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为原则,以分析应用为突破点,以汽车实际零部件为例引入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以汽车变速器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功用,再以其某一轴或齿轮等零件的加工制造引入工艺问题。

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做好课前准备。提前布置课程学习内容和知识点,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准备,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问和讨论,进行师生互动,从而约束学生集中思想,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现在学生缺少实际加工经验,对一些工艺问题难以理解,而有些工艺现象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又难以体现。同时,现代企业都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加工过程。因此,采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将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加工过程和抽象的工艺问题用动画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现,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逼真的加工过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工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业参观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生产现场,感受企业的生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知识认知框架,以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在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之前,完成汽车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强调工艺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建立汽车制造加工工艺及工艺设计工作的整体认知框架。对于设计题目,可以改变设计内容的主要参数,保证每位学生的设计内容“不同”。

采用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保证各小组的课程设计案例不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例如:小组集体完成发动机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各人分别完成不同工序的专用夹具设计方案,这样,既了解了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整体方案,又有重点地完成了具体工序的夹具设计任务,使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积极开展辅导答疑,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应坚持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习题课等课程集体指导讲解;对于个性问题,只能通过个别辅导。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通过QQ聊天软件的语音、视频等功能,把教室中的集中指导向外延伸,扩展到图书馆、宿舍等地方,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及时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三、考核评价办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课程考核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教、学、考”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背诵、考试作弊、考后遗忘的不良现象,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3-4]

在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评价包括:平时考查(20%)、口试(30%)、结课考试(50%)。平时考查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口试是试题卡随机抽题当场作答,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课考试采用开卷笔试,全部是分析计算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根据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现状,对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办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对转变学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175~176.

[2]李娜.高等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3):176.

[3]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25~28.

[4]刘强.本科高等学校学生课程考核多样化研究[J].职业技术,2012,141(5):59.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职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1-0113-03

《人体工程学》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三学期。此课程是家居与陈设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的基础。此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能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规划建设、乡村城镇化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崛起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装饰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艺术设计越发受到重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便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描绘了光明前景。

在对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作品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生搬硬套设计理论,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除了满足基本使用外,就是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富有艺术性,设计者必须根据人们生活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设计。学生除了要有创新意识,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外,还要熟练地掌握人体工程学,并且在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它。《人体工程学》教学应根据设计师岗位技能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二、《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建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人体工程学教学多采取传统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模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以求通过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与将来所从事的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或室内设计教学培训教辅岗位等严重脱节。

(二)课程内容僵化,缺乏实用性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体工程学》教材如雨后春笋,版本众多。但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数据、生理原理来讲解相关知识,内容僵化,对于底子薄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无异于进入了呼吸困难的“高原”。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相违背。学生只知原理,却无法将原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达不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教学薄弱,缺乏实践性

实践教学薄弱是高职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各专业的建设重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各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数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以画室、专业机房居多,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投入较大的装饰材料实训室、装饰施工实训室以及模型制作实训室基本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多为装饰设计公司,每次只能接收3-5名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无法提供大规模集中性的学生实训,给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上述原因,造成人体工程学的实践教学在校内无法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在校外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效果较差。

三、《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1.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中,将设计项目、设计要求、设计资料、优秀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艺术设计真实的氛围和环境(真实案例设计),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观和教学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使其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成为各具风格的设计人员。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实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体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室内装饰方案设计岗位、室内陈设设计岗位、家具设计岗位、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和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施工)监理的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进行精确分析后,来确定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仿真模拟、实训演练”的教学模式,以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为导向选取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易于在建构中学习,适于形象思维型智能特点,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吻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家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四项学习情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设计了6个专题,分别侧重人体感知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行为心理。

(二)对接工作岗位,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针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设计师、设计助理、绘图员、项目经理、施工员、预算员等职业岗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需求调查,确认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与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技能结构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结合而成。技能训练采用基本技能训练深化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程序组织教学,相应的知识内容编排则采用基本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社会知识的顺序来适应技能训练内容。从“必需、够用”着手,确定核心学习内容为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装饰、善工艺”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1.以不同的“工作岗位”构成若干教学模块。《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了6个模块: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人体的基本尺寸、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公共环境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2.以相同岗位上的不同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为工作技能或服务技能构成教学单元。《人体工程学》的“家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分为3个教学单元:桌台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坐卧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3.以具体“工作过程或服务流程”构成教学内容。在“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教学单元中选择“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为教学内容,按照尺寸设计、功能尺寸设计、外观设计的顺序,将人体工程学内容融入衣柜整体设计之中。

4.以工作或服务中的设计要求和实操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构成教学重点难点。在“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主要以人体的基本尺度为依据,同时还应照顾到性别及不同人体高矮的要求。教学情境设计为分别给不同年龄构成、不同性别比例构成和不同文化程度构成的家庭设计衣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人体工程学的授课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艺术设计是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还应拥有科学性,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座椅设计”,根据美观实用的原则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首先分析实物案例,如学生椅、阅览椅等,运用已具备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分析这些座椅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设计建议。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改进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原设计中存在的人体工程学缺点。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对于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使学生受益匪浅。

改变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在“视觉与艺术设计”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试做《乐嘉色彩心理学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色彩与心理变化的关系,继而深入探讨色彩设计。在总结时,向学生展示目前在色彩设计中获得国际荣誉的作品,使其在作品欣赏过程中,体验设计大师如何运用空间色彩调节人的心理情绪。

本课程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了校园环境调查、商业环境调查、居住空间调查,和学生共同完成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结果统计与分析,使学生对不同空间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准逐步熟悉。通过实地测量、考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定州大世界商场的商业空间设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商场外观设计(男装、女装、超市、内衣区等)的展台、灯光、通道、展示设计等多个角度,去发现现实商业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提升职业技能,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核心。在“触觉与艺术设计”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将课堂选在了定州市博陵建材市场,对学生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经常深入建材市场,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增加专业知识,熟悉工作岗位。比较在教室里的理论讲解,走入工作环境,明确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更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课程建设已逐步成熟。其中天津美术学院李维立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天津科技大学张峻霞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安徽工业大学晏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华东理工大学程建新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江苏大学何灿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J].设计在线,2004.

[2]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3]朱星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J].宁波职业技学院学报,2008,(6).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整合与重构;项目化教学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及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往往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整程序,完成整个教学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潜在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能够在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并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其特点决定了实施项目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明确《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则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其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不是经验技术。

因此,《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备化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具体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选择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会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指标要求;能识读并绘制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流程图;能正确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能根据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反应的特点选择反应器,并能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操作与控制;能熟悉商品标准化技术;能对生产中的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安全因素和环境污染问题;能熟练使用精细化工产品测试常用的一些通用仪器;能分析和运用复配技术进行精细化学品的配方工作;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积极寻找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典型精细化学品的性质、用途、生产情况和产品的包装与贮存;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原料的净化及生产用催化剂的使用;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反应原理及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标准化技术;熟悉生产工艺组织过程、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精细化工小产品配方。

素质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先进行了相关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获得岗位工作任务,然后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并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最后,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确立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一主线,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精细化工工艺教学内容涉及各种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反应装置及工艺流程,其特点是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配方及成分多、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涵盖多个学科知识。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如何根据精细化工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所处的地方特色及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能使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并能了解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本课程组遵循时代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原来的《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和《精细化工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以往是先讲授完工艺学的课程,然后上实验课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时理论教学先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法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很好地衔接,理论可以最大化地指导并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以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经历的原料准备、化学反应、产品后处理和综合利用及三废治理过程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并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设计了10个学习项目,分别为表面活性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合成材料助剂、农药、洗涤剂、化妆品、香精与香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项目化课程(见图1)。

课程进行中,可由教师分析项目要求,给学生下达任务书。根据每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一个项目设计几个任务。以涂料的学习为例,任务布置如下。

任务一: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二:氨基醇酸树脂磁漆的生产。任务三:环氧酚醛清漆的生产。任务四:白色热固性丙烯酸酯烘漆的生产。任务五:醋酸乙烯乳胶漆的生产。任务六:聚氨酯乳液涂料的生产。

每个任务细化为若干小任务,以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任务为例细化如下:(1)掌握涂料的配制原理。(2)掌握醇酸树脂生产的反应原理。(3)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4)熟悉醇酸树脂的生产工艺流程。(5)熟悉醇酸树脂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6)掌握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配方。(7)熟悉配漆工艺。(8)了解醇酸树脂生产和醇酸树脂漆配制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项目教学教学实施方法

每个项目的教学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教学。

资讯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自我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

计划以精细化工3071班为例,将全班4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4人,小组内共同讨论咨询后得到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制定初步工作计划。

决策学生制定的初步计划经小组讨论,教师审核,认为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则计划通过。实施按照决策通过的计划,小组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后,每个小组随机抽出一人进行公开答辩。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化工行业涉及的危险品多,环境污染严重,操作条件苛刻,不可能像某些专业那样在校内建设大量的实训基地;另外,精细化工的技术保密性和垄断性也决定了在校企合作时,工厂仅限于让学生参观式的实习。故此在实施阶段有必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完成任务,比如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法、利用企业工厂的参观法、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法、利用仿真软件的仿真法等。总之,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写个项目报告来应付教师。例如中油度红色醇酸树脂漆的生产采取了工厂参观法和实验室法两种方法来完成。

检查这一环节学生要上交学习成果,包括项目报告、产品实物等。通过学生自查、互查、教师检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

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三部分,一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资料查阅情况和信息处理能力、实施阶段的动手能力、项目报告的完成情况和条理性、ppt制作和汇报能力、知识考核(通过试卷形式);二是社会能力,包括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三是创新能力,能否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创造性地工作。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动态评价是从学生接受任务开始教师就时时掌握的。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找出不足和改进措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同时给小组和个人打分。

通过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3061及3071两个班实施《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验表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在《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课程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会继续努力探索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0.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8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35

《石油化工工艺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石油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工艺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与化工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面对繁琐的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本人在多年的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与本校及其他院校“教学名师”学习交流,并反复教学实践及接受学生反馈,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将该课程内容与前期课程内容结合对比讲解

《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煤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精馏、重整及裂化等相关知识点,该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与前期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与之结合对比讲解,在回顾前期内容的同时也便于其理解掌握新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原油的常减压蒸馏”时,将其与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部分的内容结合对比。首先,让学生回忆精馏的原理及所用设备的结构、分类和特?c;然后,要求学生将普通精馏设备与原油常减压蒸馏设备对比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授“催化重整工艺”时,首先让学生联系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的概念,这样学生便能明白“重整”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的变化,进而能够深刻理解催化重整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本质原因[1]。

2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实施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石油化工工艺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非常必要。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光交互、动静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全新的视觉感受,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此外,教学中如果将一些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以图片、声像资料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可将抽象的原理简单化、直观化,复杂工艺流程中的单元操作也变得形象、易懂,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一些难点内容,实现了高效且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催化裂化工艺流程的核心工艺反应-再生系统时,书本上给出的仅仅是简单的流程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反应-再生系统中原料的反应、催化剂的分离再生及产品的分离精制等重难点内容。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工艺流程录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观看原料和催化剂在反应器中的存在状态、反应状况及催化剂的分离再生特点,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学录像,也可以重构学生的学习流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列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实践经验及能力;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判断、分析、协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目的产品不同的原油常减压精馏工艺时,可以引入下面的案例:以生产燃料为目的的原油常减压工艺流程,常采用三段汽化工艺,即,在常压精馏塔前还设置有初馏塔;而在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为目的的三段汽化工艺流程中,在常压塔前设置的是闪蒸塔。针对这个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对两个工艺过程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4]。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听的状态,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该问题,在讲授完一些重难点内容后或在开始讲授一些新的内容前,指定若干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将以上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后期上课时,要求他们作为“教师”将整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讲解时间一般10分钟),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将讲解错误或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讲完之后进行现场提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强化;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为一些打算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提供了组织课堂教学的机会。例如,在介绍催化重整部分内容时,提前一周把要讲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课件,重点讲解催化重整原料的预处理、重整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学生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引导听课的学生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比如,催化重整工艺流程中串联了三个反应器并且每个反应器之前都设置了加热炉,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流程,设置加热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还可以联系之前的内容进行提问,催化重整的原料对砷含量要求非常严格,为什么?常减压精馏过程中如何控制砷含量?通过类似这样提问回答的交流过程,学生可将该课程前后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温故知新,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将部分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以上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注重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注重了知识领域的拓宽和案例的结合,但是学生仍缺乏实践经验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所以可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上,大量科研课题是针对石油化工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的,因此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告知学生目前乙烯的产能过剩,而丙烯的需求量很大,靠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副产的丙烯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用甲醇制丙烯。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引导学生分析甲醇的来源,将煤化工工艺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还可通过认识实习、开设专业综合实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将学生邀请进入自己科研团队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背景,尝试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释科研实验中的反应机理。例如,上面提到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从事甲醇制丙烯的研究,用到的催化剂是固体分子筛酸碱催化剂,之所以用分子筛催化剂是因为它的酸碱中心可以使碳链发生异构化、烷基化等反应,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经过从理论到实际,再到理论的摸索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9

关键词:机械工艺产品质量自动化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57-01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发展较快,机械制造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竞争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许多产品及质量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质量差、自动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成为机械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制造水平的落后。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机械工艺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机械制造工艺上的改进

现阶段,我国机械产品生产的速度相对较慢,工艺方面尤为突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先编制工艺程序,定额时间,准备材料,然后是加工和检验。这是多数企业多年来未改变的程序,复杂而耗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可以对各项工艺进行改进,有些环节可以不用编制工艺卡,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技术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其他的问题。对一些简单的零件及常用零件,计调人员、操作工人对其都比较了解,技术人员可以不用多下工夫,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要点、疑点及难点方面。此外,时间定额方面,产品的检验也应该灵活多变,不一定对每道工序都得检验。这一点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执行就比较灵活,技术人员不参与编制工艺方案,精力主要集中在指导生产、解决问题和编制程序上。在遇到生产上的难题后,技术人员应该多探索一些工艺方法,参与实际操作,积累实践经验。工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人员可以上手与工人一同进行新方法的探索。

2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高要求、高精度的零部件,要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对设备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对质检人员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综合能力要强,对图纸能较快的熟悉与掌握,随时能与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沟通,并能提出一些整改的建议,从而知道生产,我国的质检还需要进行完善,对于一些高精度的尺寸要求、形位公差等,仅仅采用百分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已经远远不够,需要采用超高精度的电子测量仪、投影放大仪、坐标仪等。精密仪器的采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产品的质量也势必会得到提高,以满足当代社会对机械工艺产品的要求。

3机械工艺自动化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成为趋势时,机械自动化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发展。最初的机械操作由人工来进行,而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数字控制自动化等发展阶段。可以说,机械自动化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地表现了出来。自动化的不断深入,解放了生产力,把人从繁杂、重复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多自动化工厂的建立。实现了工艺的全盘自动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的程度还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但是,从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发展水平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虽然在机械工艺自动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根基,在发展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一个国家的自动化水平、机械制造规模的状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及综合国力。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朝着理想的自动化阶段迈进。机械工艺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机械制造业的大力投入,但是由于缺乏高端技术的支持,加上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制造技术的先进与否,在应用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所以,在以后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中,要将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为导向,只有在生产产品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完全适应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才能不断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工艺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4.1工艺工作的特点

工艺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工艺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工厂生产中,工艺过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工艺过程关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关系到工具、设备、设计、计划、质量、教育、供应、劳资等相关部门。因此工艺工作属于一门关系复杂、涉及范围广、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技术和管理工作。

4.2工艺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工艺人员都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理论主要说的是工艺人员通过书本或学校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例如机械制造加上专业工艺人员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普通物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机械制造基础、机床理论与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成组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情报资料知识等。而实践知识主要包括工艺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知识。虽然这些内容在书本上也能学到,但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不全面也不一定实用。原因碍于实践往往较为复杂和具体,受到具体因素的影响较多,很难与书本上完全一样。每个工厂的设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员的素质、厂房、操作流程、地理环境等都有可能对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工艺人员要实地进行观察和总结,认真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4.3工艺人员的能力构成

现代化的机械工艺要求工艺人员应该具备六个基本的能力:第一,设计与编制能力。第二,信息获得与信息转化能力。第三,工艺管理能力。第四,观察与总结能力。第五,自学能力。第六,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充斥着传统的技术领域,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现在成为简单的问题,因此工艺人员应该解放思想,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之事,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工艺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飞,王玉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探索[J].科技资讯,2011(31).

[2]鲁先珉.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点篇10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