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型课优缺点十篇微型课优缺点十篇

微型课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11

微型课优缺点篇1

近几年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模式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社会已经进入了“微”时代。而微课在“微”时代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它不仅成为重要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同时也以小课程形式支持着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而本文所谈的体育微型课,在大家听来以为是模拟上课之类形式的课,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模拟上课是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本人把教学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一种上课形式,其间有讲解、有示范、有调动、有评价等,是一种将个人备课、上课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本文所说的体育微型课是一种真正的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体育实践课,之所以定义为“微型”是因为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实践课相比在学生人数、上课时间等方面要少要短。一般情况下,这种体育微型课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左右,上课时间15—20分钟,这种课通常应用在优秀课选拔。说到此处,必定有同行产生疑虑,既然有局限性干嘛还要推广呢?下面笔者就这种形式课的优缺点向大家呈现,仅供参考。

1.优点

1.1便于选拔

在本文的开头笔者就提及过这种体育微型课便于各级别优秀课选拔。因为体育微型课相比正常的体育实践课在课的环节上没有丝毫省略,只不过学生少、时间短而已。通过体育微型课能够清晰地看出教者在课堂上就教学内容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达成学习目标的。俗话说:浓缩都是精品。在笔者看来该课确实是浓缩的体育课,浓缩中要看到精华部分,是对教者的一种考验。由于执教时间充其量只有正常体育实践课的一半,对于组织方来说,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经费,符合现在党中央倡导的节俭原则。记得2003年10月,如东县初中体育优秀课评比。原计划参赛选手六名,通过抽签的方式抽取班级和上课顺序,分在上下午进行上课。天公不作美,临到第一个选手即将上课时下起了雨,评委会临时决定每位选手上课时间改为20分钟,只上课的流程,其实那次优秀课评比的临时决定就是体育微型课的雏形,现在体育微型课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加工,更趋于合理化。

1.2利于磨练

毋庸置疑,体育微型课在选拔上确实有新颖独特的一面。既然能被当作一种选拔的方式加以运用就必然会被基层学校拿来当作磨练选手的一种手段。事实确实如此,有不少的学校为了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能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独挡一面,积极推举青年教师参加镇教研课、县公开课、县选拔课等等。在校内试上整堂课之前,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上课的流程,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自信心,将一个班拆成两半,采用微型课的形式授课。这样一堂整课变成两堂微课,中间指导者简明扼要点评,两堂微型课上下来后,详细对比指导,肯定优点,提出整改措施。教者在认真听取指导者的意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作进一步整修,整修完毕再次以微型课的形式上课。经过多次磨练,流程熟了,课堂驾驭力强了,自信心有了,接下来的整堂课试上会逐步达到游刃有余的状况。其实利用这种微型课对教师课的磨练,是一种心理的锻炼。所授之课被听课者赞美,这不仅是课的成功,更是心理建设的灵丹。一旦信心爆棚,课前教学设计科学,课中各流程把控好,偶发事情处理得当,成熟指日可待。

1.3易于观察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听课不如上课。不管是作为指导的身份还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听课,眼睛要跟随上课者深入,脑子要不息地转动,思考上课者实施这一步的意图以及下一步的安排,考虑这些步骤对达成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听一堂课尚且能应付,多堂课下来身心疲惫。相比之下,体育微型课在时间上进行了缩短,人数上进行了减少,使听课者看起来更清楚,听起来更清晰,想起来更快捷,对比度更准确。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看到诸多优点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微型课本身存在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导致了只能属于“小众化”,下面笔者尝试着分析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缺陷

2.1教师紧张

体育微型课虽然参与学习的学生数少,但要把一堂整课的内容浓缩到一半时间内完成,对于执教者还是有不小的难度。记得2011年11月笔者前往大学同学处玩,在同学所工作的学校邂逅该县体育微型课一等奖获得者。当时笔者好奇地上前请教执教体育微型课时的感受,他很坦诚的告诉笔者,最大的感觉就是紧张,紧张的原因并非是优秀课评比多人观摩上课评委打分,惧怕得不到好名次而紧张,而是因为时间短课堂容量大,害怕忘掉环节而造成的。笔者听罢,能理解当时的处境。在短时间内,教者要有简明的讲解,到位的示范,规范的队形调动,教师的巡视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展示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缺少了其中一项,整个课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不完整就是不完美,不完美对于观者和教者都是憾事。

2.2学生疲惫

体育微型课不是作秀,更不是走过场,应当是一堂实在课。通过体育微型课要让观者看到整个课堂的流程,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范和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练习,相互之间合作探究,踊跃展示。从笔者所看到、所听到、所感到的是,一堂微型课下来,学生们普遍比较累。因为课堂中环环相扣,稍一松懈将会前功尽弃,无功而返,所以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迎合着老师的节拍走。本来是一堂课的内容硬是压缩到半堂课不到的时间内完成,实实在在的时间短,容量大,似乎让学生提前感受了一下现在社会的快节奏,也难为学生了。

2.3头尾稍逊

所谓“头”是指准备部分,准备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热身和激趣。通过热身使学生的身体从安静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更好地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体育微型课中,准备部分充其量也只有2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身体状况迅速过渡到运动状况,显然有些不够。在热身不够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学习和练习,执教者还得对安排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考虑周全。这里的“尾”,指的是“结束部分”,结束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恢复身心,课堂总结。算来算去,结束部分也只能是2分钟左右,过多的占用时间,课前制定的目标难以达成。在2分钟里既要使学生恢复身心又要对课堂实施总结,还是够执教者忙乎的。

微型课优缺点篇2

一、研究背景

1.自主学习需要微型化帮助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常常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受制于很多因素,求助并不容易。一是在课堂上求助是有限的。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大班条件下公开解决。对于个性问题,教师却很难满足每位学生的具体需要。自主学习的学生往往要求独立,如果打搅他的学习,破坏其学习状态,可能会导致厌烦、反感等情绪的发生。二是在课外求助也是有限的。请教的一般路径是打电话、发邮件、上网咨询、登门拜访等。如果咨询的是虚拟空间的“生人”,帮助的有效性很难保证。据调查,通常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中碰到困惑问题,如果求助无效,一般是选择放弃,即使勉强坚持下去,也只能是囫囵吞枣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需要微型化帮助。

2.课例光盘需要碎片化处理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和各版本教材编写组,为学科的各模块、各单元和各章节制作了许多优秀课例光盘,这些光盘有许多优点:一是优秀课例多为各学科名师之作,反映了优秀教师的思想和经验,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有较强的示范辐射性;二是课例内容依纲扣本,贴近教学实际,有较强的适用性;三是视频媒体生动形象,有较强的直观性。但也存在许多缺陷:一是缺少个性,大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二是缺少针对性,大多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要;三是缺少及时性,大多不能满足生成问题及时解决的需要;四是缺少交互性,大多不能满足学习上的互动需要;五是缺少灵活性,容量很大、播放时间较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观看所有的内容。同时,因检索不方便,选择性使用也有所限制。因此,方便自主学习需要,优秀课例光盘需要进行碎片化处理。

二、理论基础

微视频建构中应用了跨界组合技术,即依据一般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一般需求,选择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碎片化处理,录制而成的微型化学习体。

1.概念

第一,功能上,微视频是“微助”和“助微”,即微型化帮助和在细节之处给予帮助。第二,内容上,微视频是“课例”和“资源”,即课例教学片段和辅教学资源讲解。第三,设计上,微视频是“短视频”“小视频”和“移动视频”,即播放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的,总容量定位在几十兆左右的,格式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

因此,微视频是以微型视频为载体的微型化学习体,是优秀课例的碎片化产物。微视频是优秀课例和自主学习的跨界组合产物,但绝不是优秀课例的机械分割。也就是说,如果将某节课的微视频累加起来并不等于碎片化母体,而且内容远比母体丰富、复杂。

2.特点

微视频主要特点有:(1)设计简约,制作简单;(2)资源精确,方法精当;(3)格式通用,浏览方便;(4)访问容易,检索简易;(5)任意使用,交互便利。

以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主题学习为例。假设学生自主学习时,发现不会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教材上并没有系统地介绍判读方法。因此,他通过手机、pDa、mp4等视频移动端,输入“正午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就会检索出需要帮助的内容(表1为:高中自然地理模块知识点谱系的部分目录)。因为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学习,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任意获取学习信息和学习帮助。

三、创新意义

自主学习的实施意义在于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和“坚持学”,即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微视频建构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自主学习提供方法、资源和平台。

1.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的必然性分析

(1)遵循心理学原理

微视频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是遵循心理学原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学习。

第一,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生学习时会因害怕犯错而感到焦虑,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常常产生畏惧心理,甚至自卑心理。微视频能够为自主学习排忧解难,减小或排除阻力,使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加强,使学习动机得到维持,学习状态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得以持续。

第二,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加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需要。微视频作为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激活了学生内心的独立探究欲望和自主需求,能够解决“难学”和“不能学”等心理问题,使学生表现出坚忍不拔、知难而上的积极心理。

第三,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元认知监控心理能力得到加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微视频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

(2)促进课堂教学

第一,使用微视频,加强了学生课堂情绪的安全感。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受阻,会导致其畏缩不前。微视频开发了能够满足多样性和差异性学习需求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学习信心,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第二,使用微视频,促进了课堂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借助微视频学习,促进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形成了平等的态度,营造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第三,使用微视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产生愉悦感。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适宜的自我效能感。借助微视频,也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很难实施自主学习的问题。

(3)促进学生发展

第一,关注弱势,有利于弥补个体差异。微视频为后天因素出现问题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分层设计的内容,对因先前知识的不足而影响学习的学生起到弥补作用。第二,满足强势,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微视频能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得到加强,特别是其中挑战性的质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创新型潜质特征。第三,突出全面,有利于个性化发展。借助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方法、时间、环境等的权利,丰富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的内容又能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微视频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资源、空间等学习条件。

2.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的现实性分析

得不到帮助的自主学习是枯燥的、粗放的、低效率的,学习热情在受阻或受挫的情形下,就会影响理解或识记知识,大脑输入的知识都暂存在短期记忆系统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微视频支持的自主学习,学生一遇困惑就能解决,使思维“活起来”,并处于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愤悱不止”的状态。微视频发挥了“微助”和“助微”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状态,取得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内化。

(1)促进课内自主学习

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常常有三种类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和“边学边教”,这其中的“学”就是自主学习,“教”多为老师的讲解。先学后教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解决的是因学生“学”不了而教师“教”不好的问题;先教后学以自主学习为目的,解决的是“教”而不足的个性化“拔高”问题和“教”而不会的针对性“补差”问题;边教边学以自主学习为“帮手”,解决的是当堂生成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微视频使自主学习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成效显著。

(2)促进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重要空间。课外的独立学习,需要强有力的学习帮助体系的支撑。第一,微视频为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学法指导体系,包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学看书、科学思维、合作交流和反馈调控等方法体系。第二,微视频还为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微型化的信息、资源和挑战性问题等。微视频充分满足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保证了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

微型课优缺点篇3

首先,我们要全面解了微课。1.“微课”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微课”作品组成。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3.微课的类型。①讲授型②解题型③答疑型④实验型⑤其它类型。

其次,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微课。1.微课最重要的元素是声音!声音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制作微课的时候,视觉上要舒服,文件越小越好,ppt要简洁大方,有主题明确的微课名称(要包含知识点,体现适用对象)、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正文内容(排版要动静结合,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要图文并茂,多使用表现亲和力插图和专业性照片。2.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视频画质要清晰,保持摄像头清洁,远离强光刺激,不背光,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可使用带灯光的摄像头),调整摄像头距离确保至少能看到整个头部,使视频具有可观赏性。

再次,微课反思。通过微课与高中学科整合实践,我们发现,原来微课也有这么神奇的作用,1、微课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者是复习课的知识串联。比如通过视频或动画将那些重难点或者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展现给大家,使学生在上课时对这阶段的学习有深刻的把握。2、通过微课制作,使我们掌握了一些教学技巧,对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各个名师工作室就是优秀的网络平台,是构建我们各个学科重点难点突破系列微课库的,将微课库充实完善,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得到收获,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他们热爱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现代我们的微课教育技术就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意义的方式来获得的。2.挖掘教师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微课教育技术,积极创造条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型课优缺点篇4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微课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6―017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伴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网络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本研究依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全面探索与实践微课的开发与实施,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致力于微课教学模式辅助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微课

在我国佛山教育局最早提出了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国外微课的概念最初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它将概念、讲解和举例浓缩至一分钟内,来普及有机化学知识。〔1〕在美国,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在中小学已经流行,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课程,老师在课上只是负责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讨论,由此加快知识内化的过程。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利用录屏技术建立了3000多门可汗在线图书馆的微型教学视频,包括数学、历史、金融、化学、生物和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采用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更适合于网络课程学习者的特点,成功地为世界各地的网络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服务。〔2〕这些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影响也从家庭蔓延进学校,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尔・盖茨评论说:“可汗引领了一场革命。”由此看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微课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它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优秀产物。

二、微课发展现状

(一)开发现状

1.微课资源分散、缺少、不成体系

当前国内微课资源仍然处于小作坊制作阶段,分专业、成系列地推出微课尚且不足,学生难以寻求到自身需要的微课资源。微课一般时长5-10分钟,尚长一些的也不过20来分钟,每节课程着重于一个知识点(难点、疑点)的梳理,然而国内目前微课资源分散,知识点难以串联成体系,缺乏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平台来供教师学生使用微课,学生搜索不到足够资源,教师也查找不到相应借鉴材料。微课资源网站缺少,现有的网站资源不全,有些资源仅仅是教师上传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的浓缩版本,满足不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网站缺乏互动交流平台以及评价反馈机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法交流互动,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微课内容与形式。

2.高校微课资源缺失

现有微课资源大多是中小学教学资源,高等教育微课资源缺失。国内网站如微课网()、中国微课网()仅仅包含中小学微课教学资源,高等教育需求的微课资源难以查找。《中国高校微课报告》中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3〕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微课这一类新型教育方式在进行实验演示、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微课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载体引入大学课堂,更加充分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微课制作技术门槛过高

微课虽然形式微小,在制作方面却让很多教师遇到了技术难题。制作微课往往涉及计算机操作技术与一些软件的使用,如会声会影、adobepremiere,复杂一点的有autodesk3DSmax或macromediaFlash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采取拍摄的形式,还需要剪辑与后期制作,这些难度影响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意愿以及微课辅助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微课短小简洁的形式耗费了教师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二)、评价现状

1.不以学生为主体导向

微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然而目前大多资源并不如此。大量微课资源仅仅为了参与比赛而制造出来,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缺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的微课。大部分微课资源仅用于展播,没有引入日常教学,虽然有极少数的日常教学应用案例,但只是出于初级阶段的探索,教师制作微课资源也仅仅是用于互相交流以及提升自己,微课制作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缺乏学生反馈机制

目前国内提供微课教学资源的网站上缺乏反馈机制,学生自主学习完微课资源后无法进行自我评估,老师也无从得知学生的学习进展,仅能发现某些资源配有习题,但仍然不提供学生机会以进行自我评估与反馈。要改善发展微课资源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网站应当提供配套机制,允许学生提交反馈以及课程评估,以供教师改进资源内容和形式。

3.缺乏教师激励机制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近两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微课教学比赛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推动了微课的发展,但还缺乏给予教师的鼓励。在目前微课资源缺少、制作难度大、不与职称挂钩的背景下,教师制作微课资源的意愿不高。因此推动微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的完善。

三、微课发展建议

1.推出完善的微课平台

建立一个支持移动设备以及拥有app支持的微课平台,系统地、全面地打造与整合微课资源。平台内囊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分门别类地提供微课资源。可以借鉴中国知网()的模式提供学校内购买使用资格,真正做到全面覆盖,让学生充分地享有自主学习的丰富资源。国外可以借鉴可汗学院(Khanacademy)、teD-ed等大型微课资源网站,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课程。并提供相应配套的互动平台,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课程,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之间经验互享等。

2.降低微课制作技术门槛

国内微课视频仍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很多都仅仅是教师讲课的精简版,甚至都不符合微课的要求,吸引不了学生观看。而国外形式较为丰富,有真人讲解演示、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形式。究其原因,在于微课制作技术门槛过高,教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以及专门的培训指导,自身难以掌握软件使用技术,从而打消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制作出来的课程也容易良莠不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发政策,培训教师掌握一些常用制作微课软件的能力,或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稍简单的软件,如视频录制软件、录屏软件、ppt、Flash等来帮助制作微课资源。

3.建立学生反馈机制

国外在微课配套资源的设计和建设上也较为完善,如可汗学院的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Knowledgemap)以及自定学习计划,学生能在导航中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且根据自身需求设立计划。教师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困难,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每个微课的问题和提示反馈区(tips&Feedback)可供学习者讨论、提问并对课程予以评价,教师从此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4〕相比较,国内的配套资源建设不足,仅提供相关的习题测试以及学习攻略,难以发挥微课辅助教学作用。应参考国外目前微课发展进程,建立起系统的学生反馈机制,帮助更好地提升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在胡铁生、周晓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到的527位高校微课参赛教师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参赛教师普遍都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其中,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能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5〕由此得出,应建立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与学生反馈机制相呼应,更加全面地推进微课平台的建设。系统地推进微课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鼓励,教师有动力去做好微课,国家的微课平台才会更加丰富与完善。

四、结语

从近年来微课的兴起到开展全国中小学微课教学比赛以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微课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并且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微课建设缺少以学习者的角度来出发,以及没有建立完善全面的学生反馈机制与教师激励机制等。国内目前微课的发展就体系化、导向性、配套资源的建设都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微课平台、建立反馈以及激励机制和降低技术门槛的建议,以期微课发展具有更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cGrew,L.a.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stryeducation,1993,(7):543-544.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14,06:0024-09.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报告.〔R/oL〕.http:///report/,2013:23.

〔4〕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2013,06:0026-08.

〔5〕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14,02:0005-09.

〔6〕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7〕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8〕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6期.

〔9〕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10〕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23期.

〔1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12〕王利;刘浪.微课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20).

〔1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微型课优缺点篇5

关键词:微课;应用;可持续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10-03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纵览国内外学者五十多年的微课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发现目前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实质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拓展练习、教学反馈等。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第二,小型化,微课持续时长较短,一般为十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第三,便利化,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便利的、个性化的反复学习,教师也可借此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二、微课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国外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minicourse、micro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的微型课程;进入90年代,美国阿衣华大学发表文章“有机化学中一种60秒课程(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提出了60秒课程设计;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分钟,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微型讲座”(microlecture)概念,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基于大量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进一步触发了教师学者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涌现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有的课程针对老师,有的课程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

2.国内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微课在国内的本土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概念、微课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微课研究开始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上。近几年也建设了诸如“广东名师网络课堂”、“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对教师教学设计研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也满足了部分学习者的求知需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国内出现的微课潮主要源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多微课开发的初衷就是参赛获奖,为职称评审加分,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大赛落幕之后微课的应用几乎陷入停滞。胡铁生、周晓清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指出:“面对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微课资源主要还是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而对微课的应用模式,以及怎样通过微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关注远远不够。

三、微课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交互性缺失

目前制作微课的工具较多,比如录屏软件、ppt自带功能录制、使用ipad中的educreations、showme或是explaineverything等app录制,甚至使用手机也能够轻松录制微课,但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作品展示来看,这些微课都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即微课视频的展示属于单向线性播放,教与学行为缺乏交互性。教师在视频中无法感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双方同步互动特质的丢失,即使为了配合教学设计,视频中安排了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但这些均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人造痕迹,并不能代表面对视频的学习者他们的真实学习效果。或者有些微课平台设有“问答”板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异步互动,但是缺乏对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与诊断分析。因此,微课交互性不足制约了其应用效果。

从目前所能学习的微课作品来看,它们确实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大部分也是选择了该领域某个重点或难点进行设计,但是这些作品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有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形成某一学科的微型系列资源,这导致学习者尤其是社会学习者只能分享到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而不能在该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大多数微课的制作、上传、共享及评价环节都相对固化,可编辑性不强,这对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而言,意味着当知识有更新,原理、方法等有改革之后,以前制作的微课就会滞后甚至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删除重新制作,但这种成本相对较高,要么增加微课资源的可编辑性,比如是否可以在视频中修改桢,或者在微课平台中增加修改模块,将变化之处通过非常显性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3.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够

好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点讲授得好,而是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微课视频中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比如ppt、flash、音频、字幕、画中画、现场教学插入、消噪等。但是目前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一线教师比较缺乏,这会影响到微课系列化制作的规模和速度。

4.网络环境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们可以合理地预见未来微课的应用并不仅是将其直接搬至课堂,更多的是将这种资源共享于社会学习者,作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这就对网络环境的可用性提出了要求。但是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均衡导致网络环境的发展也显现出区域性不均衡,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来讲,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都十分明显。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学习者来说,网络资源的缺乏,从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微课在这些地区的应用。

四、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分析

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将微课的可持续发展维度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这一模块由环境基础、资源基础和制度基础构成;二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块;三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块。见图1:

1.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

(1)环境基础。这里主要指微课应用的必要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和微课平台的完善。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网络资源区域均衡化带动教育区域均衡化,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同样也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需要从顶层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网络环境均衡发展。环境基础的另一方面则是健全的微课平台,这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以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网站为例,该平台提供了微课作品的上传、观看、投票、分享、评论和点播次数统计,具有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微课作品在目前的平台上须以固定模式上传,或线性播放,资源固化且封闭,因此平台应该增加微课编辑功能,允许作者及其他用户对微课资源进行编辑和补充,如上传者根据需要,上传与微课有关的补充资源,包括解释性的文本、知识更新说明等,并将这种更新动态实时反映,实现微课资源的动态演化。此外现有微课平台虽然设有评论模块,构建了资源质量的用户自决机制,但是从评论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并不乐观,这种学习者和作者的互动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这需要对微课作品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比如可以借鉴其他论坛或社交工具的做法,营造“学习圈”,形成虚拟学习社区,通过积分、资源互换、引入专业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和交流,并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理与提炼,形成学习简报,作为微课的补充资源提供给所有学习者。

(2)资源基础。首先每一个微课作品所展示的资源必须完整,除了微视频以外,还要重视辅助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拓展练习、教学反思、补充说明、知识更新等,有效地拓展和延伸知识点,使学习者获得较全面的认知。第二,需要加强学习者与微课资源本身的互动。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学习者可以按需自主选择播放节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但我们还需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在现有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插入互动性测试,实时获取学习效果反馈,增加交互性,然后再系统地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最优学习路径,并提供学习建议。第三,将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可以由政府部门主导,将系列微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统一基本建设标准,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在专业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学校和团队申请建设项目,将系列微课资源的积累做成一项工程,提高我国微课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3)制度基础。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延续目前比较热的省级部级微课比赛,使比赛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竞争制度,鼓励团队建设,并配套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促进微课资源的传播,最大可能地实现免费共享,让微课的应用效益最大化。第二,《中国高校微课报告》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微课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微课资源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建设纳入学校规划,组织微课相关培训,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好微课比赛,并形成合适的激励机制。

2.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动力模块

当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基础平台之后,需要通过不断跃迁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制作者或制作团队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深化教学改革理念,丰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最终打造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并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教育领域。第二,微课的学习者也要认识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重要趋势,提高信息化素养,利用业余碎片化时间积极选择优质的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并将这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培养成一种终身习惯。

3.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块

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动力因素的激发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为了使微课的应用不偏离方向必须沿着合理的路径发展,这一路径就是持续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本文所讲的持续创新除了指微课制作技术上的创新,微课平台管理的创新(如将微课平台与app开发结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课呈现形式的创新(比如从视频为主转变为类似于“第二人生”的游戏模式),以及微课应用模式的创新等。微课要与大数据、云等信息技术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充分融合,既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柔性,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资源,又要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学校、教师、学习者、政府、社会各主体都成为受益方。

五、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微课资源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将该理论用于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提出了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基础平台模块、动力模块和路径模块,不过这一框架仍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9-12.

[3]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5.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5]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微型课优缺点篇6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生物;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其优点是:课程容量较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受限制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一、什么是微课程

所谓的微课程,重点在一个“微”字,针对现代经济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等在生活中的普及,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倾向于简单快捷的方式。加之现代智能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则显得更为丰富和灵活,也更方便更易于接受,因此微课程必将在未来的教育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程的特点

1.课时短

与传统课堂一节课大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长相比,微课程的课时则要短的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一种精选和概括,其特点是知识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并省略了传统教学当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环节,让学生更轻松地接受知识,从而减轻学生以及教师的负担。

2.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无限制

微课程是教师利用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在课堂上,即使是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进行观看和学习,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微课程是应用视频教学,可以使生物这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变得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高中生物的许多知识,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则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体会到生物的神奇性,从而产生了解生物的兴趣。

4.微课程可反复观看

就传统教学而言,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授一遍,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而不能完全领悟知识或对知识点有遗漏。久之会严重影响成绩。而微课程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地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资料,对于不理解的部分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使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微型化原则

微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其微型化,既要做到时间短,又要保证内容精,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快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做到知识的积少成多。

2.以学生为主体

微课程主要打破了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再单纯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能主动学习,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微课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微课程的设计目标

微课程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学生为中心,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特点。其目的是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应遵循简洁化、微型化的原则,不可长篇大论,主次颠倒,也不可设计得过于华丽,却华而不实。

2.缺乏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微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做好课后的小组讨论和习题检查工作,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教师的引导性

虽然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形式,老师的引导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切不可放开手,完全利用视频进行教学,更不能因为录制了视频资料就省略了必要的提问、分析和讨论的环节。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具有课时短、内容简练集中,不受教学时间、地点限制等优点,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微课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程以及进行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其优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对高中的生物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微型课优缺点篇7

关键词:微课高校税法教学改革

近些年随着结构性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2016年“营改增”的全面推开,结构性减税的效果日益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税法课程作为传承税法知识的载体,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之一,也随之得到极大的发展。而税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但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尚不到位,实践能力较弱。“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种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微课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微型化学习和自主型实践,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微课的内涵及高校运用微课的优势

(一)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一般认为,微课(micro―lecture)为“微型课程”的简称。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研究,微课的概念一直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而微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微课概念不甚明晰主要源于各学者主要的微课研究背景和推行领域不同,导致对微课应用的出发点、音视频时长、表现方式和应用目标的理解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微课是以教学音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教学与实践要求,反映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个教学重难点或实践环节的所应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不管哪种类型的微课,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主题突出,易于掌握重难点。微课设计主要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某个教学重难点或实践环节的某个方面,是对实际教学资源的切片划分,教学目标单一且突出,教学内容明确,主体突出,可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有利于掌握重难点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2.时长较短,易于集中注意力。微课以“微”著称,突出表现在时长较短,一般为3―10分钟,较少超过15分钟。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3.形式多样,易于吸引学生。在表现形式方面,微课主要以微音频、微视频为载体,辅之以与该主体相关的微课件、微习题、教学素材等“微课教学资源包”,为学生营造系统且开放的学习环境,资源类型多样且新颖,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校运用微课的优势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微课,除了具备微课的基本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外,学生作为微课使用对象,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还兼具以下优势:

1.思想逐步健全,价值观逐步形成。大学生经过中小学的淬炼,思想已逐步健全,具有正确的思想信念,思想道德主流健康,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社会公德良好。现阶段的大学生更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哪方面是自己的弱项,如何全方面的提高自己。这就使得学生更具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微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设备齐全,时间充分。高校大学生基本人人拥有手机,且基本为智能型手机,绝大部分拥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部分学生还拥有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问卷中,设计“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登录各种网络平台、从网络平台上下载学习资源、和同学无线传输文件”等来体现学生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其中认为完全符合的为36.36%,符合的为46.21%,一般的为17.43%,不符合的为0,这说明高校学生对通信设备运用能力较好。学生每周使用手机上网8小时以上的占56.89%,每周使用电脑上网8小时以上的占32.12%。在上网时,59.09%学生进行聊天,打游戏的占28.35%,学习的仅占12.56%。在网络交流方式中,绝大部分学生使用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使用电子邮件的学生仅占8.05%。通讯设备的齐全为微课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平台,而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时间比较充分,通过微课的灵活设计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将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微课的应用情况

(一)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选取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随机选取样本。调研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为99.55%。其中错填、漏填等原因造成2份问卷无效,有效问卷共217份,占问卷总数的98.64%。

1.教材评价及满足学生需求方面。教材选用及满足学生需求方面,问卷主要从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有趣、富有时代气息、能学以致用五个方面进行调研。对选用教材评价方面,认为教材重点突出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26.35%,认为教材通俗易懂的占比57.28%,认为教材有趣的占比19.83%,认为教材富有时代气息的占比16.12%,认为教材能学以致用的占比21.75%。教材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认为应重点突出的学生占样本的50.69%,认为应通俗易懂的占比68.18%,认为教材应有趣的占比41.91%,认为应富有时代气息的占比28.37%,认为应能学以致用的占比46.51%。

可以看出,教材评价情况与学生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重点突出和学以致用两个方面差异尤为突出,这说明目前的教材选用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可能也是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学方式及课堂气氛方面。在教学方式上,相对于强调某一方主动权的教师主讲型以及学生主导型,学生更倾向于课堂讨论型和案例分析型。同时调研“税法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方面,51.2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和单一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说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但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课堂气氛的调研情况来看,认为“同学积极发言,很活跃”的占比15.66%,认为“课堂讨论较多,比较活跃”的占比12.18%,认为“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只是教师在讲”的占比39.47%,“很少有同学发言,但大多数很认真听”的占比32.69%。这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不是很满意,更希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教学效果方面。税法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按照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来进行授课。学生方面,由于尚未接触具体的实务,导致其感觉税法知识晦涩难懂,非常抽象,具体计算应纳税额时又往往无从下手,尤其是涉及到跨税种考虑问题时,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认为“能够完全理解掌握”和“完全不理解”的占比为0,“基本理解掌握”的占比63.63%,“初步理解”的占比31.82%,“不太理解”的占比4.55%。这说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方面,认为应“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占比81.82%,认为应“缩小课堂规模”的占比27.27%,认为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占比40.91%,认为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59.09%,认为应“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的占比18.18%。从这也可以看出,学生很期待理论联系实际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造成微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微课的应用情况。经过对省内外多所高校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开展微课教学尚仅仅停留在参赛层面,除实验课程外,其他课程真正将微课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少之又少。可见,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开始阶段,没能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可能源于对微课技术掌握的不熟练。微课的制作会涉及到前期录制、视频切换、后期剪辑优化等工作。很多教师对视频切换和后期剪辑优化技术难度大。同时,可以多方提供针对微课视频制作技术的相关培训,降低技术门槛,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2)可能源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微课包括微视频在内的一系列资源,属于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范畴。微课的推广势必要进行资源的扩散,而相应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3)可能源于微课缺乏公共的利用平台。各高校均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平台,但没有专门针对微课的资源平台,且各高校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质量高低不同,具有极强的本校特点,同时微课资源的总量极其有限。这些均可能导致微课在实际教学中被应用的机会极少,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发展。

2.学情方面。(1)ξ⒖瘟私馇榭觥mü调研发现,42.31%的学生未听说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术语,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在线教育平台,而通过在线教育平成全部所选课程的仅占比9.25%,可以看出,微课尚未实现从“建”到“用”的思路转变。对微课的期待。通过调研发现,二分之一的同学希望税法课后可以获得在线视频的帮助。同时,95.45%的学生喜欢课程资源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调研问题“教师提供该专业课的相关微视频资源,课下你会找到并且阅读吗?”,其中,“都会看”的学生占比22.73%,“只看感兴趣的”的学生占比59.09%,“很少看”的学生占比13.64%,“不确定”的学生占比4.55%”。且62.14%的学生认为相关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提供会对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这些均表明学生对微课的期待,也愿意支持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提高高校税法课程微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高校层面

1.高校内多方协同,合理规划。微课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和后期修改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参与,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层面进行协同配合建设,建立完备的微课教学平台,推动微课资源的建设。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应进行合理规划,有目的、分阶段地进行微课建设。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如何对相应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等,以更好地推进微课发展。

2.高校间构建平台,资源共享。目前,高校间的微课资源沟通平台尚仅限于国家或省级层面的比赛。鉴于微课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各层次高校可以分模块进行联合开发,分工合作,搭建公共的交流平台,这既可以避免微课建设的局限性,又可以建立更完备的微课资源库,进而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层面

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应提升自身对微课技术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开展针对性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微课的从“建”到“用”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微型课优缺点篇8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43-04

引言

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教育的各要素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如表1所示)。步入信息时代,微课这种新兴教育媒体应时代而生,正掀起一股学习方式改变的热潮。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帮助大众在非正式场合普及化学知识,他将其设置为概述(Generalintroduction)、说明和解释(explanationandinterpretation)、具体实例―生活中的化学(Specificexample―theChemistryofLife),并认为可以普及到其他领域(mcGrew,1993)。1995年英国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需求,并提出具体要求:演讲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并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2]。2007年春天,美国克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以帮助缺课的学生,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3]。萨尔曼?可汗首先利用雅虎通、画图软件、手绘板等给表妹纳迪?i补习数学,后来改进方法,转为非实时方式――利用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上传教学视频进行辅导,紧接着可汗联合学校开展微视频教学实验,影响越来越大,创办可汗学院,得到谷歌、比尔盖茨等基金资助,从而将微课推向高潮。国内方面,广东佛山的胡铁生开展“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国内首度提出了微课概念,内蒙古李玉平等围绕微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教育培训工作者,我观摩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例,发现不少教师对微课的使用存在误区,从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制作的微课作业来看,设计上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道斯矩阵(Swot矩阵)对微课内部的优势(S)、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让一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微课,从而达到用之有道、用之有益的效果。

微课在中小学领域的Swot分析

1.微课的优势

(1)教学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不易产生认知疲劳。199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约安?米登多夫和阿兰?卡利什的一项研究表明,上课开始3~5分钟后,学生才能静心回归课堂,并集中10~18分钟注意力,接下来就会分神,过段时间后,会再次集中,而且随着课堂实施的开展,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4]。微课将学习时间设置在10分钟以内,一般在5~8分钟左右,这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教学容量小、主题突出、指向集中。基于问题和主题的学习,学生接触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不易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认知负担不重,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

(3)资源容量小,便于分享,方便学生学习。微视频一般只有几十兆以内,下载到终端设备和上传到网络平台都比较方便,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采用多种设备进行学习。

(4)可以反复学习。微课破解了后进生上课跟不上节奏,理解不透彻的尴尬,可以随意点取资源或拖放进度条,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这正是精熟学习法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

(5)技术门槛低,便于上手。微视频可以采用录屏、手机拍摄、剪辑合成等多种形式制作,对硬件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不高,软件操作比较简单,便于一线教师学习制作。

2.微课的劣势

(1)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之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被打破,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2)微课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终端设备,教师不能面对面观察,学习的成效需建立在学生诚信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帮助。

(3)知识点具体化,深度、广度不够。聚焦主题和问题的微课设计,受时间限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不能兼顾,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不能“吃饱”的现象,而且有的微课将知识点设计得过于形象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容易让学生形成视频依赖。微课以讲授为主,单向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动态画面容易让学生形成阅读惰性,限制感觉体验,缺乏想象力,懒于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养成只看视频不看文本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5)对学生视力等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长期注视电子设备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引起近视,久坐不动,对处在正在发育期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学生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容易沉溺上瘾,难以区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从而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微课的机遇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共享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硬件配置不断升高而价格更加亲民,软件操作日益简单,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微信、QQ、免费在线交互平台等)免费向个人开放,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人人可用,这些都为微课的存在提供了技术保障。

(2)政府各级层面的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微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技术素养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教师们从理念到实践都得到了较好的引领,为微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微课的威胁

(1)教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微课应用存在误区。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承担着教学辅助的角色,一些教师用微视频代替讲课,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2)教??对新事物存在心理排斥,对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先前经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认同感,先验知识不足的教师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或应用,心理上的畏惧和排斥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微课。一方面,一线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集各方压力于一身,制作微课这种额外劳动无疑增加老师工作量,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微课的深刻理解,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应用不合时宜。此外,微课如果是不成系统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一线中小学教师要制作成套的微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4)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阻力。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社会对分数的认可度非常高,家长不希望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担心学生不务正业,而且还伤害眼睛。

Swot分析对中小学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启示

基于微课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增长型、多元型、扭转型、防御型等策略来促进微课良性发展[5]。

1.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推动微课助学常态化

(1)在有政策鼓励、软硬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和反思积累。成立以学科或备课组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交流技术、实施心得等,制作体系化微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释疑、课后查漏补缺。

(2)拓展应用渠道,如疑难诠释、试卷讲解、课题教研、才艺展示、德育宣传等。

(3)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作好宣传引导工作。

2.扩充微课相关实用功能

当微课的劣势凸显的时候,应当设法克服自身缺陷,完善功能,实现功用最大化。

(1)设计知识图谱。利用思维导图和二维码工具,将微课整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在个人空间、班级主页或教室的宣传栏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2)增加反馈和推送机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获取帮助,可以考虑增加视频回复功能,或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扩充交流渠道,同时还可以考虑运用web挖掘技术,向学生智能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知识面。

(3)设置学习适时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学生思考和休息。微课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面优势明显,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劣势也曝露出来,学生长久地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对视力造成伤害或沉溺于虚拟世界。综合以上问题,可以考虑设置学习实时提醒功能,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提醒他们及时活动休息或暂停播放,以便精心思考问题。

3.培训与引导双管齐下

教师如果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是难以见到成效的。当教师技术素养不高,并对微课怀有抗拒心理,制作的微课水平低下,微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论和技术水平,在理论指引下才不会让教师顾此失彼,偏离教育的方向,技术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才会提升,才会有信心坚持下去。

(2)教学是一门艺术,用心才能出成果,学校层面采取适当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研究微课,并在家长会等合适场合引导教师关注教育,认识微课,也可以给家长推送与教育有关的微课。

4.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开展混合式学习

当教师对微课认识不足,技术素养达不到要求,设备和技术条件落后,向学生推送微课存在困难,让他们无法从视频中获益……诸如此类多种限制因素同时出现时,切忌跟风推广,教师应分析学情,立足课堂,适当地给学生分享微课,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课后进行混合式学习。复习课中没学懂的知识点,让羞于提问或咨询老师也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学生不至于过于尴尬而放弃学习,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结语

微型课优缺点篇9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微课;培育模式;三分融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2-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级政府与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采用集中面授、田间指导、基地示范、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积极采用远程广播、网络教育等新型传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3]。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获取市场信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受时空局限,有效覆盖不足、传播速度慢并且缺乏视觉直接感观,给农民带来的培训获得感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迫在眉睫[4-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深度渗透农业科技领域,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逐步引入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农民教育一种新模式、新趋势。马池珠等(2016)探讨引入moodle平台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取得了积极成果[6];郭小粉等(2015)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新型农民教育平台,并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培训[7];胡建平(2014)依托ZLmS平台设计了农民混合培训模式,对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等[8]。受以上学者启发,笔者针对农民学习的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目的务实化的特点,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将微课资源整合成体系以图克服农民教育培训中时间与地点局限,成本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将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民对多样农业科技知识需求,最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试点工作,颇具成效。但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职业意识不强,参训热情不足,思维成定式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几经更迭,古语“士农工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农业大国也是中国的一大标志,因此,农民培育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不培训也能干活”的想法大有人在,缺乏变革精神与竞争意识。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这种思维定式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参训热情不足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培训师资匮乏,配套政策滞后,落地实施混乱,工学成禁锢

目前培训的教师大部分从农业院校、农业系统临时抽调,缺少专职专业的农业培训教师,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培训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到位缓慢,需要由培训主办单位自己垫付教师经费或是学员自己垫付。部分民办培训单位为了追求效益对培训教师的资格缺乏制约,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级政策,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虽然目标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部门太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各地的培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职责分散,资源分散,评价标准不一,加上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落地实施混乱。

(三)项目缺乏创新,内容过于理论,时间安排紧促,学用成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新产业新要求需要由新项目新形式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培训中农民的时间冲突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却忽略了农民自身实际需要与内部素质相分离的状况,导致新型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时间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乏连贯性、实用性、时效性,理论多、实践少,学用困境也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推进缓慢。

二、运用微课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深远、目标明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路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针对问题创新培育方式。随着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学习中一种有效载体。利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助动画、音频、文本、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在教育界迅速走红并得到应用。运用微课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新颖,并且既能够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平台、新课堂、新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够从文化、科技、道德、法律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国家素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打破一定要进学堂学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推动农民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发展。

(二)教学时间具有伸缩性,激发农民学习热情,冲破工学禁锢

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核心仍是课程,包涵教案、课件、习题、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传统课程以45分钟课堂为主,网络课程大都在30-45分钟。农民学习基础差、精力有限、学习进度慢,微课教学时间的伸缩性,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农民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可以解决传统培训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微课制作简单、人人可参与又可以补充现代化教育的不足与空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一般微课程涵盖知识点单一,符合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会因学习而耽误了农活,冲破了工学禁锢。

(三)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直面农民问题需求,突破学用困境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环节充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职能齐进。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内容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制作、更新、上传,并且可以全民参与。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直面农民的问题需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可以长期保留,能够现学现用,突破学用困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建设

(一)建设原则

运用微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的新兴教学方式,若微课资源知识点孤立不成体系,内容之间缺少衔接,将导致微课教学难以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微课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因此,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合理实用的微课体系,结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微课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建设,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1.适农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学习能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2.全面性原则: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培育过程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系统性原则:体系设计紧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培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段设计,达到三分融合的系统性设计。

4.动态性原则:体系具有动态性与拓展性,在时空上、内容上能够进行动态实时更新。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分工需求,不断的完善体系。

5.标准性原则:微课设计与制作要具有示范性与标准性。在教学设计、时长、内容、视频音频格式、字幕等方面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设计制作。

(二)微课体系构建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必要将庞大的微课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9-10]。按照适农性、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标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要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的层次与目标相对应[11-12]。如图1所示。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按照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行建设。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分段构成一个专题,又由一系列的专题分类构成一个培育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整个体系就像图书馆的架子一样,第一层是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微课,专题可分类为:文化、科技、道德、法律、心理、身体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微课,专题分类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专题等。第三层是职业价值体现教育微课,专题分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同时在专题分类中将同一专题的各个知识点分段衔接。运用微课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培育目标更明确、知识结构更完整、资源整合更充分,有利于使散乱无章的微课向有序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三)微课体系资源的运用:以棉花生产为例

运用微课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微课体系资源的建设要围绕实际教学来构建。以现代棉花生产为例,运用微课资源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应包括:前期调研、资源建设、培训教学、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目的是根据农民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方案,将培育对象细分化、培育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具体化。如棉农培育重点对象是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扩大承包棉花生产经营的承包户、有志从事棉花生产务农创业的农民工等。棉农培育内容是具备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棉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体包括:棉花生产技术、棉花质量安全技术、农场经营管理素质等。

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重点解决棉花生产系列微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与内容实践性。棉花生产属于:专业技能提升层――生产经营型――棉花生产类。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技能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棉花经营计划与准备、棉花良种繁育、棉花育苗和苗床管理、棉花整地与栽插、棉花大田生长期管理、棉花收获与贮藏、棉花效益分析与增收增效七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分段都要制作一个微课程。譬如棉花生产整地与栽插微课的制作,设计制作标准可以参照全国多媒体微课程制作标准来进行。内容涉及垄作规格与施肥技术;栽插密度与栽插方法;地膜覆盖技术;地下害虫与杂草防治。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时长约为15分钟,可以让农民了解当地整地的质量标准,掌握垄作高产的技术,掌握抗旱栽插方法,掌握地膜覆盖技术,掌握应对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等。棉花生产在培育微课体系中的定位如表1所示。

3.培训教学。培训教学主要是运用微课资源体系进行职业棉农的教育培训,让农民自己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同时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远程呼叫、双向视频等功能实现培训讲师与农民学员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估微课体系资源对培育对象的实际结果评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要求,采用简单方便、真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棉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生产水平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棉花生产培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国家认定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四、运用微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如何将微课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目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大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运用微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整体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历目标等多维度学习环境来建设操作简单、层次清晰的网络平台。同时要能够实现导航、个人学习记录、信息推送、资料下载、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功能。

(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资源开发

微课资源建设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要成体系成规模。微课本身知识碎片化,要改变微课资源离散化、单独化的现状。要按照整门课程或者完整专题的方向去创建与设计微课资源,要将课程内容化零为整,成模块、成专题、成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体系图等方式使知识点既能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联系成章节。使农民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成课程或主题知识的自主组建。

(三)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推广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推广宣传,以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以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载体,以微课设计制作为契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微课网络平台与手机智能平台。同时要借助媒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动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微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众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3]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4]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6]马池珠,王宏,秦路.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的实验验证及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0-56.

[7]郭小粉,李磊,李敏.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农民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34-1738.

[8]胡建平.基于微课的新型农民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9):124-127.

[9]李沛智.基于知识网络的个性化微课教学系统建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赵竞,郭磊,鞠盈盈.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53-56.

微型课优缺点篇10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微型企业模式

新常态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行的工商登记制度对只需要1元钱就能够创办微型企业,为大学生的创业降低了创业风险,有利于资源匮乏、缺乏经验、经济实力薄弱的有志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财政补助、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能够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关于微型创业模式的教育问题急需解决。

一、新常态微型企业创业概述

1.新常态背景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变化和情况,就造成了社会进步新常态局面。而形成新常态背景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动改革深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强国、改善民生等方面。为了适应新常态的背景,社会各界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习惯新常态。

2.微型企业创业

微型企业创业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维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创新型企业和普通营销模式、网络营销模式,常规型企业和普通营销模式、网络营销模式。不同模式的企业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常规型微型企业和普通营销模式比较适用于家族已有微型企业的大学生,可以实现快速的起步和运营,在创业中积累经验和能力,不断升级创新企业模式。同时微型企业创业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较多的选择性等特点。

二、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微型企业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教育的内容较为狭窄

基于微型企业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服务支持、创业教育、优惠政策,或者作为辅助讲一些关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学生创业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创业内容的局限,造成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而针对学生专业领域的创业所需要掌握的关于市场行情、风险、机会等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教育等,很难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1]。

2.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相对匮乏

目前高校的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已初见规模,但是缺乏相应的创业机会和创业实践场所,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在教育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很难掌握扎实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缺乏创业实践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市场需求和创业的感受。这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造成创业结果的不理想[2]。

3.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微型企业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创业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框架还比较缺乏,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来完成,创业教育所占的课时较少,进行教育的教师也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也还停留在理论灌输层次,教学的内容对发展、管理、创办微型企业的方法教学涉及的较少,实践锻炼教学活动更是严重缺乏。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

三、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微型企业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1.加强相关人员的微型企业创业教育意识

首先要加强高校相关领导人的创业教育意识,将微型企业模式的创业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将其和学院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联系起来,并将学生创业人数、创业质量、规模、创业教育服务等作为考核指标,保证各学院重视起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其次是加强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意识,通过宣传和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知识水准,使其掌握最新的微型企业创业优惠政策等,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设置一些教育实践方面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最后是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宣传创业的意义、鼓励学生创业、告诉学生微型企业模式的创业的优势等,让学生从自身方面意识到创业的实惠,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4]。

2.合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创业教育

在新常态背景下,社会的信息化加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相当严峻,在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良好的就业岗位非常不容易,成功的创业也是难上加难。随着国家对微型企业模式的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仅可以获得低门槛的创业机会,也有利于保障有志青年在缺乏创业基金的基础上实现创业的理想。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应当使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微信、微博、飞信、QQ、专门的网站等信息交流平台,技及时将新常态背景下的创业信息传送到大学生手中,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微型企业模式的创业QQ群,加强教师和大学生关于创业知识的沟通,大学生可以通过QQ群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咨询关于创业的知识,及时有效的解决疑惑。另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微型企业模式的创业模拟活动,教师对学生设立跟踪机制,在学生模拟创业期间不做指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模拟训练之后教师根据跟踪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在真正创业之后出现同样的失误,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

3.完善基于微型企业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年级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将其列于就业指导中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可以设置创业实践操作课、创业技能课程、创业素质培训课程、创业知识理论课程、创业意识培养课程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关于创业方面的经验、技能、素质、知识等。同时教育内容还应该加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选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在教师的选用方面,高校可以挖掘社会优秀人才资源,选聘优秀的微型企业创业人员作为科任教师,让这些成功人士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实训讲解,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另外还可以举办创业经验座谈会,让学生通过和成功的创业者的交流树立创业的信心。另外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实践作用,通过举办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充足的锻炼机会。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新常态背景下积极开展基于微型企业模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媚.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张辉.同舟公司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商城创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

[3]胡其梅.重庆市在校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Swot定量分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张楠,周明星.微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规模选择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