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十篇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十篇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49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1

【关键字】教学周期教材版本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进步,《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为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启蒙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课程,它的教授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传递过程,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足够重视,2014年底,在我校展开了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各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为进一步进行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准备。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调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列出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等。

(二)计算机系统知识。详细列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会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多媒体基础、网络相关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以此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

(三)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列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要求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之前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13级和14级的学生,13级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课程继续学习的需求更为明显,14级是2014年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比较好掌握,对知识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体会,共有10个专业的45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

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45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386份,以下是调查的部分数据统计结果:(1)93.8%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学习内容应该包括oFFiCe2010里包含woRD、eXCeL、ppt的使用,78.6%的学生认为学习aCCeSS在以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不想学习。(2)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13.3%小学,66.7%初中,13.3%高中,6.7%大学。(3)87.8%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12.2%的学生希望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100.0%的学生熟练掌握上网聊天,86.67%的学生掌握网页浏览和汉字输入方法,53.33%的学生掌握收发电子邮件,40.00%的学生掌握了其他的计算机技能。(5)87.6%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93.3%的学生喜欢通过案例进行学习,认为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促进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73.3%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的学习兴趣,20.0%认为不能,6.7%表示不确定。(6)80.0%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希望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7)86.5%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希望学习网页设计相关知识,57.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软件应用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8)86.6%的学生认为期末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机考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6.7%认为应该单独采用笔试成绩,6.7%认为可以采取其他的考核方式。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为了能够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就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不仅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还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应该主要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丰富而且优秀的专业化学习资源以及便捷简易的认知工具作为宗旨,从而让学生能够便捷获取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乃至创新知识。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数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三)变革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但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为了保证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势在必行,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五、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我校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环节,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次调查为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群无不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困扰计算机教师的直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做了新的观念论述。

计算机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但是现今培育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了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许多的大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是在入学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利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和QQ网络即时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意识,搞清楚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主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公共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在思维上、技术上和理论上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部分,也就是理论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组成知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多媒体基础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实践部分,也就是操作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中英文录入技术、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或者是windowsXp的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里面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与excel表格处理技术、常用软件使用技术和计算机维护维修技术、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术、简单的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内容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类学科的教学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运用它、学习它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注重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颇具规模,组织学生通过授课课件(包括许多教学软件或者光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资源,把课堂教学(包括实训)与辅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学生个人自学

前面提到过,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外,也有许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没有必要教师都讲解和实训,要发挥学生自身学生积极性,许多内容可以采用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的办法完成。长此以往,会增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应用问题而总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综合运用,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消化和巩固以前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和书本知识紧紧地融合到一起,缩短了两者的差距。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c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4.注重实践演练

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就可以通过给一个公司做产品宣传方面的幻灯片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这里面用到的不仅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个幻灯片的构思、外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既要做到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又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起到一个好的正面的作用。

5.注重模块教学方式

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学习中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点

1.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4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调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列出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等。

(二)计算机系统知识。详细列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会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多媒体基础、网络相关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以此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

(三)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列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要求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之前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13级和14级的学生,13级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课程继续学习的需求更为明显,14级是2014年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比较好掌握,对知识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体会,共有10个专业的45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

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45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386份,以下是调查的部分数据统计结果:(1)93.8%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学习内容应该包括oFFiCe2010里包含woRD、eXCeL、ppt的使用,78.6%的学生认为学习aCCeSS在以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不想学习。(2)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13.3%小学,66.7%初中,13.3%高中,6.7%大学。(3)87.8%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12.2%的学生希望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100.0%的学生熟练掌握上网聊天,86.67%的学生掌握网页浏览和汉字输入方法,53.33%的学生掌握收发电子邮件,40.00%的学生掌握了其他的计算机技能。(5)87.6%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93.3%的学生喜欢通过案例进行学习,认为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促进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73.3%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的学习兴趣,20.0%认为不能,6.7%表示不确定。(6)80.0%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希望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7)86.5%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希望学习网页设计相关知识,57.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软件应用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8)86.6%的学生认为期末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机考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6.7%认为应该单独采用笔试成绩,6.7%认为可以采取其他的考核方式。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为了能够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就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不仅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还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应该主要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丰富而且优秀的专业化学习资源以及便捷简易的认知工具作为宗旨,从而让学生能够便捷获取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乃至创新知识。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数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三)变革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但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为了保证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势在必行,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误区措施

现阶段社会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并且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技校也抓住了这股趋势,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和误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技校应该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深化和改革,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展开分析,对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材教学上存在的误区

第一,在教材内容上技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实践参考,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微软开发的软件和系统展开的,但是微软系统和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例如,windowsXp、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但是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针对比较旧的windowsXp系统展开的(最新也还是windows7),所以导致在教学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虽然技校的基本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教学模式依然呈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计算机知识,对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就是重复教学,技校的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word排版等,但是在技校接受教育的时候,依然重复设置这些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升级和优化,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失去兴趣。

2.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的误区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积极性,盲目地采用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的教学方法,虽然短期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其次,技校学生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只是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很少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3.计算机教师知识结构与“互联网+教育”不符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以及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现阶段技校互联网+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的技术范围浅薄,融入的程度不足,学生并不能在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互联网技术。当前技校的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要求,大部分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所以对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技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技校学生心理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是这部分学生的天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电脑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计算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自主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归还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自主的实践操作中掌握计算机技能。

2.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技校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应该主要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基础,学习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所以教师在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组织的通俗性,不能阐述太多的专业术语,否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仅没有听懂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也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以太网”,教师可以描述成“以为主操作系统的网络”,“交换机”,教师可以描述为“网络设备,用于处理不同网络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等。

3.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很多时候并不严谨,很多教材的内容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进行设置,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刚开始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软件设计等的学习。

4.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例如,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中等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体现计算机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5.将“互联网+”融入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课程的时候,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之间的关系,设置云端课程。例如,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云盘,学生可以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直接登录云盘实现教学资源的浏览、下载等,逐步实现线下教学,云端储存、终端共享的“云教学模式”。其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增加设置云储存、云服务器维护等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关于云端设备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知识技能,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技校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保持吻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现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技校应该克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将“互联网+”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亚静.谈技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0(31).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6

abstract:theanalysisof"CollegeComputerBasis"courseinvestigationresultsshowthattheinformationtechnologyteachingisthemostimportantcontentofhighereducation.thepaperproposesthereformideasforthiscourse'scontentandteachingmethod.

关键词:课程;调查;信息技术;改革

Keywords:course;investig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reform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77-02

0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素质教育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已经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意见,但是,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受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进入中学课堂,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再是“机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他们不满足大学课堂仍然只是讲计算机操作,但也不希望大而全的“蜻蜓点水”式的计算机知识的介绍。②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提高。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推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对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各异。很多教育者认为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应该给其他课程让路,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会无师自通;许多学生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很高,不屑学习,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自己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希望能学习相关课程。

种种问题说明,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但是,应该怎么改?依据是什么?以什么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主观需要,期望用调查结果指导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1调查方案

1.1样本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2009级全校各专业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3000份调查表,实际收回2865份。

1.2调查表设计

调查表从“评价自己入校前的计算机水平”;“评价自己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情况”;“评价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表达自己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的愿望”等四个方面进行选择。试图了解高中阶段信息教育课程的效果、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态度、了解计算机应用在学生中的影响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查结果

2.1从评价自己入校前的计算机水平,了解高中阶段信息教育课程的效果

调查表的第1、2项,要求学生对入校前的计算机水平、大学阶段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从调查结果看,66%的人在进入大学前有点计算机知识,也有基本的操作能力,但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有所认识的仅占4%,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也只占12%。

95%的学生认为开设本课程很有必要,仅仅只有0.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本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了希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

2.2从评价自己学习的情况,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查表的第3、4项,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自己学习本课程后的收获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从调查结果看,39%的人认为本课程设置的内容很好,59%的人认为基本合理,仅有2%的学生认为设置不合理。

由于实施教学的重点在了解计算机知识、操作计算机、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等五个方面,故认为在这五个方面有收获的人数分别为73%、74%、85%、80%、79%,均达到了70%以上。

2.3从评价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了解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态度

调查表的第5、6项,要求学生认识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参加计算机竞赛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从调查结果看,86%的人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仅有2%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提高。另外,只有13%的人对参加计算机竞赛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约76%的人对参加竞赛不积极但也不排斥,仅有11%的同学根本不愿意参加竞赛。

2.4从表达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的愿望,了解计算机应用在学生中的影响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表的第7项,列举了目前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计算机应用较广泛的几个领域,要求学生进行选择。

从调查结果看,微机的组装和硬件知识、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多媒体的深入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想学习这些知识的人数均在50%以上,特别是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希望学习的人数高达68%,说明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3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3.1大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道远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进入中学课堂,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只是中学阶段的“豆芽”课,并没有被学校和学生所重视,离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很多学生在调查表中写到:“原来除了打游戏、聊QQ、上网之外,计算机还能做那么多的事情,计算机太神奇了”,“上了本课程才发现要掌握的东西这么多,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电脑,却没有这半年学到的东西多,感觉很充实”,“令人期待的课程,计算机很重要,喜欢计算机,想好好学,内容再拓展些,我一定要学好”,“觉得在课堂上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学到了许多知识,终于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学生反馈意见进一步说明,计算机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2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基本合理”,说明本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距离。

现行本课程的重点包括“了解计算机知识、操作计算机、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等五个方面,其中“了解计算机知识”含盖了“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多媒体基础、计算机安全、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全部理论教学的内容,其余四项是实验教学应该完成的内容。虽然学生对现行教学内容认为有所提高的均在70%以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暴露出,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等内容对很多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可以考虑增加微机的组装和硬件知识、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多媒体的深入应用等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学生有基础的内容不再重复介绍,调整出时间介绍更多的有实用价值的软件,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除了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按照传统思路,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理论讲授”和“上机操作”分离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讲授和上机操作的学时比例是2:1或1:1。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也受到了学生的反对,许多学生在调查表中反映了他们的意见。比如:“若不是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工作,没必要将计算机知识学得那么深,只多些生活中实用的即可”,“概念性知识糊,内容广泛且陌生,学起难”,“尽量少讲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计算机的我们来说,对理论都不懂,尽量用实践带动理论”,“多增加一些对生活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加大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上课到机房,边讲解边操作,少点理论,多点实际操作”,“在机房边讲边操作,让学生动手”等,表达了希望采用“边讲解、边操作”,“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的愿望。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程的必然趋势。

3.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本次调查中,尽管仅有13%的人对计算机类竞赛活动愿意积极参加,但很多学生也说明了对竞赛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是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许多学生表达了学好计算机知识的愿望,希望教学能提高趣味性,形式更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许多学生在调查表中写到:“可以分小组分配任务,促进同学间的协作”,“增加网络知识和电脑维护知识,并希望组建强化班,吸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可以适当举行计算机知识竞赛,培养同学对本课程的兴趣”,“布置具有容易上手、有娱乐性又能获取知识的活动及作业”,“建议组织班级或班内学生作品比赛”等等。提出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令人振奋和高兴。

3.4教师水平的提高

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对教师是及大的挑战,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尽管很多同行和学者提出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履行“教”的职责,必须自己先知道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因此,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4结束语

本次调查说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但是课程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尊重学生兴趣,满足对使用计算机的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多媒体知识的学习是调整课程内容应该考虑的因素。“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程的方向。期望学校能考虑本课程的特殊性,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特点。实施“分级教学”,是解决目前我国大环境下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庆章,等.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8):104-108.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导论教学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展,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要求而设立的。教师向学生讲授计算机方面的各种知识、概念和技能,使学生在系统的接受知识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提出学习要求,以利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不断进步。

一、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1.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呈现实用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即追随时代脚步,技术革新速度快。教师在基础性教学本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原理和概念,清楚计算机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学习更复杂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同时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指教师在讲完基础课程以后,给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学会教师所讲内容的实践。学生只单纯的听讲是完全不能达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实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遵循实用的原则,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将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的实用习惯带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良好的使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先进性又被叫做是前瞻性,计算机科学技术革新换代速度快,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具有时代意义,不能出现学过以后无法使用的问题,把时代性和先进性融入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2.积极建设注重基础、提升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提升能力可以被总结为一个基础两个能力。一个基础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内容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两大能力主要是指,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在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软件运用能力。计算机导论课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对其他知识的教学起到基础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学科的的不断发展,信息量逐渐增大,这就给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必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着重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导论科教学改革

1.中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先进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基础知识是主线,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必须全面清晰地进行理解和把握,因为这是其他内容学习的铺垫。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扎实稳定的教学原则。例如,让学生对数制、码制和数的定点表示进行进行掌握,然后再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一一解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比较有新意的电子产品作为课程导论部分,让学生了解新产品的同时学会新知识,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对非基础性知识要注意引导。非基础性知识还要注意引导,但是不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数据库的应用时,需要涉及到软件知识,但是教师只需要求学生能够讲出自己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即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只要做到简单的理解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为学生增加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利用讲座或者演讲的形式,请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和在实际中能够应用到的技术方法。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努力学习方向性,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工作岗位,与其他人有竞争优势。

第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导论课程拥有自主学习平台,这种自我学习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有以下几种作用和环境,分别是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有问必答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激励评价的环境,在这种学习平台下,学生需要事先抽取习题进行做大,然后系统根据学生的答案给试卷评分,再根据试卷分数状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对自己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定位,让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再学习。如果网络平台中现有的信息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要求,那么学生可以给老师留言,教师看到留言后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处理。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运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利用有声图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记忆,同时缩短课堂实践,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师在对计算机结构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用图形和框架来揭示计算机的各大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改革中涉及到多方面,往往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重新划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也蕴含多种内容,所以教育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跟随时代脚步,及时地更新计算机知识,改革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11,36(4):50-52.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8

关键词:科学思维;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01-04中图分类号:G420

0引言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前者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后者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的课程。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思维培养,必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然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人手,要求教师合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既要保证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又要及时传达网络新技术、新思想。同时,在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分析目前各计算机网络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安排,结合内蒙古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丰富经验,笔者认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和编程能力。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计算机技术知识和通信知识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必然涉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方面的知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多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他们具有较深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基础,但通信知识不够,而各高校也基本不会单独开设数据通信方面的课程,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在主讲本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加入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学生只要具有物理学方面的基础,就能够接受这些知识,无需专门补习通信相关课程。比如可以补充的通信知识包括编码、复用、交换技术等。

2)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和新技术学习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稳定的体系,而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广泛,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又会不断涌现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处理网络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掌握网络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使学生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具有跟踪、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能反映新技术的发展,但还不能顾此失彼。

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和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学。因此我们必须从网络最基本原理出发,总结提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理解网络的基本设计思想。一旦学生接受了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就可能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具备接受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处理好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因此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都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1)准确讲授基本概念。

为了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教师必须把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讲清楚。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教师应当挑选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应让许多次要的、繁琐的细节冲淡基本概念的深入讨论。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有一些技术已经淘汰,作为教师,最好能够及时修订教材,或者优化删除过期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时,由于iSo制定的oSiRm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且已过时,教师必须用科学思维以及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在讲课时应当大胆省略这部分知识点,只提及此模型的贡献即可,比如分层次体系结构的概念、表示层中的抽象语法记1(aSn.1)等,而把教学重点放在tCp/ip结构的介绍上。

3)及时增补新技术。

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师必须把已经普遍使用且具有独特原理的成熟技术及时增补进教学内容。依据2009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2012年《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应增加以下内容: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p2p文件下载、mpLS等。

4)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网络基本原理的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提炼实验题目,让学生循序渐进且独立完成网络编程任务,达到深入理解网络基本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的目的。一旦学生能够接受网络问题处理的基本思路,掌握网络环境中编程的基本方法,他就能够在接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并继续学习新知识,更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合理恰当的实验题目,并安排实验场所、环境和工具,指引学生通过验证性、模拟性和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各高校硬件实验室环境参差不齐,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必选课堂实验和可选实践技能训练。必选课堂实验的目的是强化理解课程核心知识点并训练基本的网络实验技能,该类实验可以根据网络层次安排,每层安排2学时实验,使用网络模拟器(packettracer)和网络协议分析仪(wireshake)在单机上实现,硬件实验环境要求较低。比如在网络层和传输层可以做协议验证及模拟实验,在应用层可以做开发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动手开发应用层的应用。对于实验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安排可选实践技能训练。该类实验可以消除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安排pC的网络配置、ethernet组网实验、虚拟局域网配置、路由器配置、基本网络故障处理、域名服务器配置、web服务器配置等。内蒙古大学在教学中包含了这两种实验,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做实验兴趣浓厚,整体计算机网络课程动手能力较强。

3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重点体现在教学环节,因此可以把教学环节分为3部分,即课前环节、课堂环节和课后环节。课前,教师就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预习并结合已有知识就该问题展开猜想,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教师首先预留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时允许学生发表他们在课前的各种猜想,并予以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然后教师讲授该知识点,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点进行验证,这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课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这里“猜想、验证、思考”就是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改革的核心。

问题的设计是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改革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环节精心设计,针对每章核心知识点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初学者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都会感觉陌生且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思考问题:现实社会邮政系统如何工作?不同国家的人如何交流?这些问题既是我们身边的问题,又容易引起学生联想,对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学有裨益。

师生互动是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改革的关键。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只有通过互动,才能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从而在平等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引发思考,促进创新。因此无论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重视师生互动。课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预习是第一次互动;课堂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与教师间或学生间针对某个知识点讨论是第二次互动;课堂实验环节,学生验证知识并撰写提交报告,是第三次互动;课后师生可以通过邮件、论坛等方式继续对知识点或相关知识进行第四次的讨论。只有加强师生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主动思考,提高创新能力。

构建新型评价机制是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改革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肯定各种猜想,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在课程最终考核时将学生在各环节中的表现纳入评分体系,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采用如下计分规则:预习占5%,课堂与网络讨论占5%,实验占20%,作业占10%,笔试(闭卷考试)占60%。

运用技术手段是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改革的补充。教学改革不能以教师超负荷工作或占用学生非课程时间为代价,因此必须注重效率。开发或利用现有教学平台或教学网站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系统,不但可以加强师生互动,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平台或教学网站的开发可以让学生参与,这更能体现学生学习价值,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4传统教学法与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

根据多年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抽象、难以接受,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通过与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见表l,可知采用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且学习方法更得当、继续学习能力更强、实践能力极大提高、创新能力极大增强,因此学习效果更好,值得在其他相关类课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00-120

[2]李枫,舒静庐,科学思维[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50-70

[3]胡晓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6-118

[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0-310

[5]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63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76-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人们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间接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计算机类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既要参考公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模式,也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素质,寻求适合自己的具有民办本科高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1.1我校学生的特点

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首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随着中小学关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普及,很多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个中小学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入学时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差距明显,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类:零起点、似是而非、水平较好。虽然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掌握的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却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现如今仍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该课程教学效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仍有差距。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但是课时有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整理好的知识点按照其重要程度级难易程度进行时间分配。

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等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关于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部分的实际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

3)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使得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部分学生上机时由于好奇心驱使,往往会进行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5)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在平时也应该要不断进行学习,积累新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新内容的引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2教学改革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基础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在实践合作中,寓教于动;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趣;在讨论合作中,寓教于思,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媒体为手段,通过教学设计,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声色并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知环境,使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有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觉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操作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更加直观、形象,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3)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授课内容精要,教学方法恰当,授课语言简洁、精要、易懂,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熟练操作的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完知识点的讲解和演示后,应立即布置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从而真正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结束语

计算机技能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6(2):12-14.

[2]王永庆,刘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C].2010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training(ett).2010:95-97.

[3]李禾.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10-12.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0-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各个专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创造性强、更新速度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达到学习致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求各高校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机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所有操作,并能根据计算机情况,解决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系统软件的应用、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

1.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源有差别(二表和三表均有),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本校教学采用按班级的授课方式,教学对象参差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有差别的直接原因。

2.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80人左右,人数过多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原因。

3.应试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础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收集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习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从学习中获取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问题为主要载体,可以超出书本的范围。课题或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但课题或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超越书本,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知识,这样一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就更加广泛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研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偏重于学习结果。它主要强调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并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实施情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①确定研究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是基本核心。一方面,由学生自己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推荐课题,最终选定研究课题,并要清楚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②学习环境与资料收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环境是基本条件。除了硬件环境外,更要有软件支撑,主要指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学生亲自动手上网查询课题相关资料,并进行方案设计。③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依据指导进行下一步实施。④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学生可以把研究成果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来分享成果,使情感和认识有所提升。对于评价来讲,形式和方法有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评价。

2.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解决。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讲,学生则是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而研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组进行协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完成情境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储备,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2]。③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举个例子:在讲解办公软件office这部分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简历。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制作,既可以加强网络知识还可以熟练word中表格的操作。学生通过交流、相互讨论研究后,上交作品,由教师来评价,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2]。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以探讨研究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是涵盖的范围却很大,综合性较强。在此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也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度和深度不够,实施范围小。因此还需进一步实践,从中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广泛推动[3]。

参考文献:

[1]叶小琴.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7,6:56-58.

[2]孙玉霞.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