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可持续农业技术十篇可持续农业技术十篇

可持续农业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40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232199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12(12).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2

论文摘要 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转贴于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术,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便于浇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从而减少了水蚀,保护了土壤。

2.3.2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2001)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抑制营养生长;后期补充灌溉,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水,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5.045

农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农业建设过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成为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用水,开展水资源保护,需要全面提升节水灌溉的高效性。

1高效节水灌溉的优点

1.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以让水力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均等化。在满足各灌溉区的实际需水量的同时,控制总水量,使每一份水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逐步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

1.2提高农田生产率

在整个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浇灌习惯及种植方式,大大提升了农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益。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2.1灌溉工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

目前,很多地区并没有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仍然存在很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没有体系化的灌溉体系,甚至没有高效节水的概念,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还有一些地区,是由于当地水利部门没有对节水灌溉工程提高认识,缺少对现代技术的引进,因此节水效果较差,没有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2.缺少后续管理

在节水灌溉工程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后续的管理,很难保证节水效果。然而正是由于缺少这种管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缺少后续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节水灌溉工程投入使用之后,没有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培训,导致农民对这种方式不认同,或操作上不规范,无法达到高效节水的效果;二是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没有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

2.3种植作物与灌溉技术不匹配

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农民开始慢慢接触到相关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是由于对这些技术没有深入的了解,常常会发生所用技术与种植物不相匹配的问题。例如将适用于生长密集的农田的灌溉技术应用于生长较稀疏的农田里,不仅没有起到节水灌溉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对种植物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资源和技术上的双向浪费。

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措施

3.1输水过程的节约措施

传统的输水方法是通过土渠进行输水灌溉,这种输送方式由于水资源的入渗作用,造成浪费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新的输水技术,尽量减少水资源在传输中的消耗与浪费。常用的节水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3.1.1渠道防渗在原有的渠道输水的基础上,利用一些防渗材料,如干砌石块、混凝土预制块等做好渠道防渗措施。对于常规尺寸的工程,一般会选用“三面光”渠道;对于尺寸较小的渠道,常会选择U型混凝圭渠。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输水流量,减小过水断面,提升水资源输送率。

3.1.2管道输水由于输水的渠道位于地表,水资源流经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蒸发,因此在解决完渗透问题之后,需要解决水面蒸发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进行管道输水,虽然施工过程相对渠道防渗更为麻烦,但可以有效降低输送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

3.2节水灌溉技术

3.2.1.喷灌法喷灌法主要适用于种植密度较大的农作物,适合区域化控制。这种灌溉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提升农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缺点在于操作过程中能耗较高,水分蒸发严重,需要有大容量的水源,且对风力条件有要求,一般在低于3级时才能使用。

3.2.2微灌法这种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浇灌农田的方式,而是针对农作物的需水部位进行浇灌。这种浇灌技术适用于经济作物,对于地形和土壤条件要求较低,具有增加产量、灌水均匀、容易实现水肥一体化等优点。

3.2.3滴灌法这种灌溉技术是采用地下灌溉的方法,这种方法原先是用于城市绿化植物的浇灌,后由于效果显著,被普遍运用的农业灌溉方面。这种方法由于具有水资源损耗低、蒸发量小、能耗少、不易老化等优点而最被接受。

3.3耕作与栽培技术

3.3.1土壤蓄水工程土壤不仅能够为农作物提高养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资源,因此,土壤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个巨大的隐形水库,其调蓄潜力是十分惊人的。人们将其称为继地下水库和地面水库后的第三大调蓄水段。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土壤,保证其蓄水量,使其成为农作物生产中的天然水库。

3.3.2耕作与覆盖保墒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地表土壤耕作或提升地表覆盖率的方式,减少地面水资源蒸发量,通过控制杂草及田间的湿度,降低田间水资源消耗。通过耕作与覆盖保墒,不仅可以很好地提升对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更可以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形成近地空间水环境,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3.3节水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需要在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之初,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域特点,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及地区的发展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节水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例如在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我们需适当地控制灌溉面积,加强旱作植物的种植,减少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种植,可以有效缓解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导致的不良结果。

4结语

农业灌溉的需水量较大,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因此,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存珍.高效节水灌溉对水利发展的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4,33(25):80-81.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4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操作系统

王彦勇(1962-*),男,山东淄博人,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是当今世界农业和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它是在人类面临紧迫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失调,使得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的,兼顾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化大农业。但可持续农业不是一种单纯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是一种涉及面甚广,必须进行系统调控的现代化大农业。从可持续农业的内容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单靠技术手段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都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进行系统调控,才能保证自然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对可持续农业我不想全面论述,只就可持续农业的操作系统,从政府行为、科技能力、公众参与等三方面来简要阐述。

一、政府行为: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推动力量作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组织者和调控者的政府无疑是可持续农业第一位的推动力量。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可持续农业对于当前和未来人类生存环境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此在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下还需要政府干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们为了追逐自己的私利,不惜污染"市场失灵"的水资源与空气资源,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配置资源,必须有政府的调节措施。再者,可持续农业涉及的是自然一经济-社会大系统,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等方面因素的协调行动,若没有政府的鼎力提倡和合理调控,很难设想可持续农业实践会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可持续农业调控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普及生态意识。阻碍农业持续发展的人炸、社会不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所谓的"全球问题",说到底都是由于人们(特别是决策者)缺乏生态意识的行为造成的。只有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才能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其能够"持续"下去。应当指出,在对公众的意识改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知识层和决策者的观念转变上,政府工作人员应率先垂范。

2.调控经济运行。包括完善经济体制、稳定宏观经济,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区域内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状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整体、协调、优质、高效"原则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分步骤的实施规划并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落实地方行政法规,尤其是严格执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协调各职能部门,依靠科技力量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可持续农业工程建设;进行环境信息监测、服务建设,扶植环保产业等。

3.社会协调。建立并完善保障社会可持续正常运行的法律体系,引导人们以合理的行为方式从事经济、社会活动;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社会公平。

4.区域协调和国际合作。可持续农业是跨地区,跨国界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统一行动。政府调控应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它手段;在调控方式上以间接手段为主,直接手段为辅;在调控原则上做到三个匹配,即各种评价原则的相对协调匹配、各种对策目标的协调匹配和各社会共同体之间利益差别所造成的社会压力的协调匹配,以实现整体联系原则。

二、科技能力: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根本手段科技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参与能力的强弱,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决策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力度和效果。只有恰当的核心技术被真正纳入规划,只有真正在政策上向科技倾斜,可持续农业才会有可靠保证和发展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强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亦强调"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原因。尽管当今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科技的滥用,但人们不应因噎废食,排斥科技的作用。目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流趋势已日益明显,而技术生态化亦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人们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经过长期的探索,工程专家们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包括生态农业的一体化技术在内的十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的设想。各生态一效益农业试验区也都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生态一效益农业技术体系。实践已经证明,只要遵循生态价值规律,"技术上恰当"的可持续农业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1.技术进步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资源投入获得的增长,另一种是靠非资源(即广义的技术)投入获得的增长。工业化前,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工业化中,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则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现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有的部门甚至达到100%。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人类已认识到靠增加资源投入获得的增长是有限的,而靠技术的进步获得的增长则有无限的趋势。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近10年来已有25000多项,而转化率仅为30%一40%,农业科技能力的发挥潜力极大。虽然我国已提出了实行资源节约型低耗高效农业的目标和有关的指导原则,但有一大批农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以农业为例,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危害,而且据专家估计已有450种害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发展生物农药、采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载培应成为今后农业技术发展的一大主流--尽管因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而目前进展并不顺利。

2.技术进步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有力保证。人口增长应与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当二者不协调时就会产生所谓人口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炸"主要还不是一个人口绝对数量过大的问题,而是一个粮食缺短问题。科学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作用已显示出来:绿色技术革命和基因工程为粮食和副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增产提供了新途径;现代医学提供了无副作用的避孕工具和药物,可控制那些本不想出生的人口,相应地也减少了对于粮食的需求。科技进步在保证优生优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手段。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主要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来解决,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我国要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体系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科技落后或者滥用科技,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手段也是依靠科技。科学技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的性质和程度,而且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当然,这有赖于人们在认识上真正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上把环境技术产业化。

4.科技进步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科学是历史进步的巨大杠杆,是第一性的推动力量。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导致农业生产者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的深层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农民最终会谋求到社会公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使科技能力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导向,主要包括:①科技投入政策:保证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调动集体和个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科研、开发投资大、风险大,私人资本不愿意投入的研究部门和项目,政府要以恰当方式给予资助或担保;政府的科技投入方向还应该以农村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市场设施为主。②科技发明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和发明者的权益,建立科研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③科技推广政策:通过适当的政策诱导和开拓需求领域,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稳定科技推广技术队伍;从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科技推广以有力支持,尤其是在政策上向环保技术倾斜。④科技教育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向全民进行科技教育,技术培训,增强"绿色技术"、"清洁生产"意识。

三、公众参与: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农业的群众基础。政府行为和科技能力最终都要通过公众参与才能得到落实。只有公众(其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人人意识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投身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中,可持续农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成功的希望。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公众在控制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的自律,也包括公众对他人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行为的预警、监督和指控;既包括投身于可持续农业工程的建设,也包括对政府的规划、调控和服务行为加以监督和提出改进意见;既包括投入"活劳动",也包括投入资本和技术。超级秘书网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1.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1.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2.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夏玉婕.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02).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3]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7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

3.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促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g,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

2.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3.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三、结语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8

 

1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结论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技术人员和国家管理者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总结。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9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1.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1.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2.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技术篇10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自然资源短缺。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实际拥有耕地19.51亿亩,人均占有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3.75亩的一半。据推算,即使我国现有耕地一分不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的人地比率仍将降至1.41和1.31,到2010年,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5亿亩。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国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全国75%的粮食、90%的经济作物依靠灌溉区生产,每年需要灌溉用水4000亿立方米。

(2)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近些年来,我国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我国化肥产量的1/2,肥力不足的中低产田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加上草场过载,沙化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约占土地面积的1/6,每年流失的泥沙达50万吨。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导致河床升高,湖泊淤塞,洪水泛滥,灾害频繁。

(3)环境污染加剧。农业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和具有长期性。建国初期我国使用的666等剧毒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分解。化肥农药和含激素生产剂虽然保护了农产品的高产,缩短了农产品的生长期,降低了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威胁农业安全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农业科技落后。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化;农业机械设备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率低。2绿色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1克服传统科技创新的弊端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无时不在展示其无穷的魅力,科技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人类文明也不断对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把科技创新推向更高的境界。绿色科技,应运面生。

(1)绿色科技创新与传统科技创新的区别。传统科技创新把主要目标集中在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上,而且对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不断把握自然规律,会更好的操纵控制自然界,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不考虑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及自然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绿色科技创新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使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达到全面的和谐。绿色科技创新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系统的约束,同时能不断协调和推动各个系统的发展,使他们始终处于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

(2)绿色科技创新的价值准则。绿色科技创新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维持环境、社会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把自然和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准则。一是科技价值。绿色科技创新在传统的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手段;二是经济价值。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产品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三是生态环境价值。这是绿色科技创新价值区别于传统科技创新的根本点。绿色科技创新不仅强调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主要的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维持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四是社会价值。通过绿色科技成果所带来的影响,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人们的自然准则,有效推进人类文明的和谐有序发展。

2.2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绿色科技创新是农业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广义经济价值的增长,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农业高科技产业通过无公害抗菌品种的筛选、病虫害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综合防治,有机生态复合肥料的施用,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保证,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

要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将推广使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3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化必须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开发配套的生态农业技术系列,以代替现行的非生态技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绿化技术,营林植树,扩大植被覆盖面积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环境技术,采用先进的净化技术,严防“三废”污染,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