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十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十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28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将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由此确立了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运动和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等13个地(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专家和教授的建议,最终确立3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即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664份(领导100份,教师264份,学生300份),回收644份,回收率99.5%;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8.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11.5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

1.2.4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江苏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校分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交流,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

2.1.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状况

表1显示,对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有34所中小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武术课,占总数的40%;有52所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开设武术课,占总数的60%。这说明江苏省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武术项目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目前,江苏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表2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活动为主,占总数的62.5%;班级间武术活动偏少,占总数的9.4%;但兴趣小组的占28.1%,这说明学校组织课外武术活动占主要地位,而班级间活动的比例偏低,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武术活动内容。另外,在武术课外活动时间上,30分钟以内的占40.6%;30~60分钟的占37.5%;60~90分钟的占21.9%,这说明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不能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性。

2.1.2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对《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分析

表3显示,尽管江苏省教育厅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把开展武术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说明,但是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江苏省26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52名小学体育教师表示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占总数的40.6%;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有37.1%的教师表示理解;而不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教师分别占21.9%、22.8%,通过与这些体育教师交流发现,在中小学推广武术项目,一是武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等,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

2.1.3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表4显示,约25%的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约75%的体育教师一般能完成教学计划。由此,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等因素有关。

2.1.4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参与武术课非常感兴趣占总数的12.2%,较感兴趣占总数的18.6%,另外有35.8%的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这说明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氛围不浓,还须要加强开展。

表6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形式以单纯武术动作练习占总数的50.8%,教学效果较低;有37.3%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武术动作与游戏相结合,教学效果较高;有11.9%的体育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1.5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分析

表7显示,在调查260名中小学武术教师中,有47名是武术专业毕业,仅占总数的18.1%,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很多体育教师反映,自己不是武术专业出身,其所掌握的武术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获取,对武术理解不深。

2.1.6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情况调查分析

表8显示,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主要是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占总数的95.3%;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这说明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相对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2.1.7江苏省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武术表演情况调查分析

表9显示,在调查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只有1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团体表演,占总数的14.5%;有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个人表演,占总数的2.4%;另外,有69所中小学没有加入任何武术项目,占总数的83.1%。由此可,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说明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过于形式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武术课外活动是武术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解程度。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将武术列入体育必修课,对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存在疑惑。

第三,在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提高。能够较好完成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还有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还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五,江苏省中小学非武术专业教师较多,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第六,江苏省中小学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大型学校运动会上很少有武术项目,这表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3.2建议

第一,转变学校传统组织体育活动的观念,鼓励班级之间的武术交流,建立武术兴趣小组。以发展武术运动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武术活动。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理解程度,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立奖惩机制,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等要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最终评比成绩相挂钩。

第四,武术课以单纯的武术动作练习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五,武术专业教师紧缺,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武术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合作,接收优秀武术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第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武术技能。

第七,学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时要加入武术表演项目,有利于提高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运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

[2]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场地器械经费不足,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4]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5]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7]毛伟伟.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内江科技,2007(7)

[8]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中学武术教学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1.引言

教学内容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事实上就是选择、加工、处理教材。可以说处理教材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处理教材也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明确教学目标,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找准教材处理的着力点,从而提高教材效应,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教学要素,完善课堂结构,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

2.中学武术教材、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国出版了多种中小学体育教材,还没有专门的武术教材。各地区普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和《体育与健康》为首选体育教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内容在形式上突出了动作组合,降低了套路的难度,增加了攻防格斗如散打、女子防身术等内容,但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武术运动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传授武术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激发学生习武兴趣等方面还很欠缺。武术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现实武术教学中运用的如何呢?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分别占59.2%和31.4%。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形神拳、三路长拳、青年拳、太极拳和棍术、刀术、剑术为主,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虽然近年来围绕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小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显然,教材及教学内容自身存在陈旧、枯燥、难学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

3.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方法

3.1中学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依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独特作用,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防身自卫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3.1.1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3.1.1.1简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在遵循中学武术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青少年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既要简单易学、便于开展和推广,又要体现武术不同拳种的特色、时代感和竞争性。同时,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层次要合理,内容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形成较系统、完善的内容体系。

3.1.1.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拳种繁多,在传承过程中,一些简便易学、便于普及的内容,已沿着规范化的途径和方式形成了统一的动作规格,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学校武术教育既要进一步巩固这类成果,又要注意保存武术内容的丰富性这一中国武术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编上,理应按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编适合与全国性推广的示范性教学内容的同时,编选地方拳种特色教学内容,如南拳是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地区的特色拳种,群众基础扎实,理应考虑选编南拳拳派的内容,并赋予时代特征。考虑到武术教材内容选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武术教学的时效性。

3.1.1.3健身与攻防相结合

武术的健身价值,是通过练习具有攻防表现性和具有攻防再现性的武术技术体现的。攻防技击是武术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属性,是吸引青少年的魅力所在。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动作方法的记忆和展示,则无异于“体操”,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武术教学应以武术的攻防表现性和再现性为脉络,将功法、套路和格斗练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编选出的武术教学内容才能突出武术健身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3.1.1.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叶朗先生说:“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庞朴先生说:“任何一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民族性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时代性既是内容也是形式……传统既有民族性方面又有时代性方面……”可见,武术要发展不能丢掉传统这一根基,同时与时俱进,以创新促发展。武术教学内容的编选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时展的要求,客观分析半个世纪以来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得失,根植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创编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的内容,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3.1.1.5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编不能忽视其趣味性,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形成此项运动爱好。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参与武术运动和提高武术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实效性,武术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体现在是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任何达不到促进健康甚至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3.1.1.6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相结合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武坛上的一个缩影。历史上,以武术为内容的尚武精神激励武术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践行了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统一。中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尚武精神,引导学生努力锻炼身体,增强传承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2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3.2.1教学内容形式

从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看,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编应注重套路、格斗和功法三种运动形式的交融、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套路这一中国武术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使其充分体现武术的特点,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需求。

3.2.2教学内容分类

从教学内容的分类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全国统一示范教学内容、地方拳种特色教学内容和适合高年级女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3.2.3教学内容层次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看,武术教学内容可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等,从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入手,逐步过渡到掌握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中学阶段应是“技能武术”向“文化武术”过渡阶段,让青少年在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技能,增进健康、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的同时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体验,为进入“文化武术”阶段打下基础。

3.2.4教学内容构成

从教学内容的构成看,武术教学内容包括徒手武术、器械武术和武术文化知识,徒手按照“踢、打、摔、拿、靠”的系列及相应功力锻炼方法进行分类,并综合运用上述五种方法,编组成突出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

3.2.5教学内容创编

教学经验表明,中学武术的难学、难记、难做、难练这四难特征往往让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望而却步,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部分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可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因此,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掌握好难易程度、重视基础性,突出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和教练程序,即应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和符合青少年“求快、求新、求奇”的心理需要,以及简单、实用、有趣的兴趣所在,选择符合青少年学生接受层次的简单实用、易学、易练、易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以传统太极拳为素材创编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太极操的推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4.结语

拥有近百年官学历史的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的好坏对于中学武术教学能否发挥上述作用有重要意义,有必要明确中学武术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认真完善现有的武术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室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1.

[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4.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武术;现状;改革

onthecomparisonBetweenpresentwushuteachingandtheStudents’StudyDesireinHenanCommonColleges

ZHanG Zhu-ping

(HenanprovincialpartySchool,p.e.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 Henan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throughthecomparison,thedifferencesbetweenpresentwushuteachingmaterialsandthestudents’studydesirewerefound.alsothepapergavesomesuggestionsonthereformofwushuteachingmaterials.thepurposeofitwastoadvancethereformofwushuteachingmaterialtoadapttotherequirementofcultivatinghigh-qualitytalents.

【Keywords】wushu;presentwushucondition;Reform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纳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依据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两个“纲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正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归宿。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说,在教学观念、项目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没有突破“学科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通过规范化的动作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仍处于统一呆板、封闭状态。具体表现为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等。教学只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递、“注入式”教学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反馈通路,武术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终身体育思想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其目的是武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

1.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作者对河南省18所高校的2003级、2004年级学生共14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以上高校部分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武术教师共25人进行了访问座谈。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a卷共设计十二项,调查各校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由武术教师或部门负责人填答。第二种为B卷,共设计十一项,调查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爱好及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掌握情况和影响动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填答,本次调查于2005年5—7月份进行,a卷发出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100%。B卷发出1460份,回收1354份,回收率为92.7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91.5%。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分析被调研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武术课教学内容,同时,大量收集整理国内高校有关武术教学与改革方面的资料。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或武术教师,探索武术教改的方法策略。

2.4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分别对a、B问卷逐一进行统计处理。

2.5比较法

对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愿望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探索改革之路。

3.结果与分析

3.1a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a卷共设置问项12项,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开设体育课的年限,武术课的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材、场地、师资、经费情况,课内外结合情况等。

(1)被调研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被调研高校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1可以看出:①初级长拳有17所学校开设,占样本率的94.44%。②简化太极拳有14个学校开设占77.78%。少年拳有9个学校开设占50%,其次它们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初级器械、散打、气功、锻位规定拳械、女子防身术。这说明现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初级长拳为主、太极拳次之,同时也表明它于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而散打、气功等项目前只在极少数学校中开设。

(2)学生与武术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材情况见表2。

表2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材情况统计表

(3)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见表3。

表3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统计表

(4)武术课教学器材情况见表4。

表4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器材情况统计表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研的学校都存在着武术课教材缺乏、场地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3.2B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省18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3级、2004级两级在校学生共1336人的调查问卷显示。

(1)对武术课很感兴趣的人共有1013人,占总数的75.82%。

(2)喜欢上武课的人有837人,占总数的62.65%。

(3)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见表5。

表5 被调研学校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这充分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对防身意识和健身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突出个性、战胜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追求。

(4)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见表6。

表6 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6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散打、气功。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项目都是徒手项目、便于练习。二是具有较高的实用防身价值和健身价值。

3.3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及主要相关项目的比较见表7

表7 武术教学现状(a卷)与学生学习需求及相关主要项目(B卷)比较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和比较显示:现代大学生对武术课是很感兴趣或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上武术课、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而在问卷问及武术课的哪些内容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锻炼的项目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这也与他们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基本吻合。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需求。也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发展充满了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其次要有随机应变的各种反应能力和智慧。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希望武术课能在每学期都开设一定时间或是开设(1年的)武术专选课。还有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武术教学场地不满意,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就是,通过比较,信息反馈告诉我们现有的武术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改革。

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观念

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需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多年来,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即它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单位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一点从我们对前面各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就可以看出。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在现代教育大系统中,初等教育首先得到发展,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这种垂直发展的逻辑顺序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他们要掌握高深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并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都势必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偏见。

4.2改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课程问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观念的种种分歧清晰地反映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归根到底都要牵涉到课程领域,或者说,只有从课程领域中着手变革,才真正触及到教育改革的内核。通过我们前面的调查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模式上,都有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首先应从武术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除了继承原有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武术套路项目之外,还要改变以往以武术套路为内容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应大量增加学生喜爱、好学的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气功等内容。

4.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改变以前只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在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广泛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代音像技术、电化、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4.4选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在高校武术课中,如何选编教材,并使之所选教材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实用、发展和教育价值,是武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5完善课余辅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对于发挥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部门要大力配合、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及部分经费,加强组织管理,才能使得课外活动规范化,才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①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②要更新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③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④要加强科研、自学能力的培养。⑤要加强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高校武术教学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谈振华等.课堂教学理论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章志光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绍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突出“高等教育”属性[J].体育学刊1999(5)108-111.

[5]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院学报.2000.26(1)1-9.

[6]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2)54-58.

[7]张培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71-72.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5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要得以继承发展,在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04年4月,、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在如何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1]这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通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指出学校武术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进而为促进中小学武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对鞍山市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教师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59份,有效率为98.3%;学生问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498份,有效率为83%。

3.结果与分析

3.1中小学武术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并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的学校占18.6%,部分完成计划的学校占37.3%,从未上过武术课的学校占44.1%。小学开设武术课略好于初中,初中略好于高中。调查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根据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可是鞍山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较低,大部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被舍去,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从而制约了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发展。所以中小学学校体育武术课这一领域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更好地开展武术课,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3.2中小学武术师资情况

武术教学对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为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文化教学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展示出武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真正被发扬光大。然而,经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中,专业武术教师很少,只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7%,这些教师经过大学武术专项课的系统学习,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武术理论与技术教学任务;有96.3%的教师为非武术专项,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学校武术教学,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武术教学在中小学的发展。

3.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及兴趣动机调查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2]。经调查,学生学习及参与武术运动的动机主要是:防身抗暴、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休闲娱乐、个性发展和了解传统文化等,可见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动机繁多,内容丰富,呈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其中防身抗暴和强身健体是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就学生参加武术运动这一问题,选择防身抗暴的学生数占首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5.6%,其次是强身健体(51.7%)和锻炼意志品质(43.2%)等因素。而选择“了解我国传统文化”(4.8%)动机的明显偏低,这与“把传授武术上升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的理念相去甚远。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武术的了解途径较单一,中小学生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占65.6%,通过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45.5%,通过学校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占24.4%,可以看出通过影视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到了大多数,这就给武术运动发展和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加强武术教学的同时要加大武术的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武术意识,不仅要宣传武术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宣传武术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对武术运动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逐步做到由知到练,由练到爱。

3.4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是武术套路。如何“以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进行武术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3]。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武术被纳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基本功、长拳套路、对练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这种教材体系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及其特点,在推广武术、传播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仅以套路运动为学校武术内容的全部,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又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加上武术套路动作难学易忘、形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感到枯燥、乏味,很容易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情况,没有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5]的理念。因此,武术教材应该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对49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高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也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武术器械,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同一类教材的喜爱程度有所区别,学校体育课在编排和选用武术教材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18.6%,偶尔上过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37.3%,从未上过武术课的学校占44.1%,武术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名存实亡,从而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4.1.2鞍山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少,只占3.7%,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大部分学校武术课则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师资不足和武术教学水平不高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武术课教学效果。

4.1.3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导致学生对武术产生超现实的虚幻认识。总体来看,选择“了解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人数较低,说明中小学生对学习武术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的不足。

4.1.4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竞技性强,教育性、趣味性差,忽视礼仪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又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4.2建议

4.2.1相关部门应为武术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学术交流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武术理论和技术水平,尤其要注重现有非专业教师的培养,使之尽快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胜任武术教学工作。

4.2.2在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不同学段编写不同难度的教材,并且建立相应的武术运动考核或达标办法,从而加快推动武术在中小学校园的开展。

4.2.3中小学武术发展应与武术段位制相结合,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武术竞赛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实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运动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省略/qtfz/qsn/zxxtyk.htm.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7:120.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1,64-69,126-133.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事实上就是选择、加工、处理教材。可以说处理教材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处理教材也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明确教学目标,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找准教材处理的着力点,从而提高教材效应,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教学要素,完善课堂结构,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

2.中学武术教材、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国出版了多种中小学体育教材,还没有专门的武术教材。各地区普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和《体育与健康》为首选体育教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内容在形式上突出了动作组合,降低了套路的难度,增加了攻防格斗如散打、女子防身术等内容,但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武术运动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传授武术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激发学生习武兴趣等方面还很欠缺。武术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现实武术教学中运用的如何呢?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分别占59.2%和31.4%。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形神拳、三路长拳、青年拳、太极拳和棍术、刀术、剑术为主,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虽然近年来围绕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小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显然,教材及教学内容自身存在陈旧、枯燥、难学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

3.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方法

3.1中学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依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独特作用,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防身自卫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3.1.1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3.1.1.1简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在遵循中学武术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青少年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既要简单易学、便于开展和推广,又要体现武术不同拳种的特色、时代感和竞争性。同时,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层次要合理,内容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形成较系统、完善的内容体系。

3.1.1.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拳种繁多,在传承过程中,一些简便易学、便于普及的内容,已沿着规范化的途径和方式形成了统一的动作规格,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学校武术教育既要进一步巩固这类成果,又要注意保存武术内容的丰富性这一中国武术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编上,理应按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编适合与全国性推广的示范性教学内容的同时,编选地方拳种特色教学内容,如南拳是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地区的特色拳种,群众基础扎实,理应考虑选编南拳拳派的内容,并赋予时代特征。考虑到武术教材内容选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武术教学的时效性。

3.1.1.3健身与攻防相结合

武术的健身价值,是通过练习具有攻防表现性和具有攻防再现性的武术技术体现的。攻防技击是武术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属性,是吸引青少年的魅力所在。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动作方法的记忆和展示,则无异于“体操”,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武术教学应以武术的攻防表现性和再现性为脉络,将功法、套路和格斗练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编选出的武术教学内容才能突出武术健身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3.1.1.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叶朗先生说:“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庞朴先生说:“任何一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民族性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时代性既是内容也是形式……传统既有民族性方面又有时代性方面……”可见,武术要发展不能丢掉传统这一根基,同时与时俱进,以创新促发展。武术教学内容的编选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时展的要求,客观分析半个世纪以来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得失,根植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创编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的内容,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3.1.1.5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编不能忽视其趣味性,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形成此项运动爱好。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参与武术运动和提高武术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实效性,武术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体现在是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任何达不到促进健康甚至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3.1.1.6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相结合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武坛上的一个缩影。历史上,以武术为内容的尚武精神激励武术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践行了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统一。中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尚武精神,引导学生努力锻炼身体,增强传承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2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3.2.1教学内容形式

从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看,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编应注重套路、格斗和功法三种运动形式的交融、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套路这一中国武术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使其充分体现武术的特点,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需求。

3.2.2教学内容分类

从教学内容的分类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全国统一示范教学内容、地方拳种特色教学内容和适合高年级女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3.2.3教学内容层次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看,武术教学内容可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等,从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入手,逐步过渡到掌握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中学阶段应是“技能武术”向“文化武术”过渡阶段,让青少年在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技能,增进健康、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的同时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体验,为进入“文化武术”阶段打下基础。

3.2.4教学内容构成

从教学内容的构成看,武术教学内容包括徒手武术、器械武术和武术文化知识,徒手按照“踢、打、摔、拿、靠”的系列及相应功力锻炼方法进行分类,并综合运用上述五种方法,编组成突出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

3.2.5教学内容创编

教学经验表明,中学武术的难学、难记、难做、难练这四难特征往往让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望而却步,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部分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可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因此,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掌握好难易程度、重视基础性,突出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和教练程序,即应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和符合青少年“求快、求新、求奇”的心理需要,以及简单、实用、有趣的兴趣所在,选择符合青少年学生接受层次的简单实用、易学、易练、易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以传统太极拳为素材创编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太极操的推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7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形态之一。中小学生研习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领略其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在青少年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发挥教育立德树人基本功能意义重大。

一、工作依据

20xx年,、教育部联合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教育部20xx年颁布《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建议》、20xx年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市政府20xx年颁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均有中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中华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20xx年x月实施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也指出“地方课程中应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xxx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应以武术进校园项目为基础,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实施现状

xxxxxxxxxx于20xx年x月启动武术进校园课程实验项目,首批xx所学校开展教学实验,区教委每年投入xxx元专项经费,项目每年授课xxxx余节,xxx个班次、xxxx余人次参与项目。20xx年x月项目校扩大至xx所,区教委每年投入xxx元专项经费,项目每年授课xxxxx余节,xxx个班次、xxxx余人次参与其中。

经过近12年的探索与实践,武术进校园项目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丰富,与京剧、诵读、书法等众多优秀的传统项目相互融合,有效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增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在学生中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与自主申报相结合。武术进校园项目由区教委统一领导,对项目进行评审和管理,学校每年自主申报成为项目学校。

(二)整体推进与创新实施相结合。项目按照区教委工作方案整体推进,各项目学校发挥办学主体作用,结合校情探索新方式新途径,丰富项目开展内容和形式。

(三)普及推广与发展特长相结合。项目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推广武术基本知识、技能、文化和精神基本原则,同时鼓励项目学校发现和选拔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教育服务。

四、工作目标

(一)塑造学生品质,增强学生体质。通过项目实施,在学生中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教育立德树人基本功能。同时,组织学生练习武术动作和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设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逐渐建立武术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探索武术教学与经典诵读、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及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丰富学科实践活动形式,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三)建立教师队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以项目实施为契机,以体育教师为主,组建项目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好xxxxxx武术教练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项目管理

    1、成立项目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xxxxxxxxxxxxx项目学校为成员。组长统筹领导,基础教育科具体组织协调。xxxxxx与项目学校签订协议,相互配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xxxxxx参与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建设,为项目实施提供专家和师资支持,项目学校按照要求进行项目申报,组织师生参与武术研习,完善本校课程体系。xxxxxxxxxx分院对项目开展进行业务指导。

2、建立申报、审批、退出机制。学校每年按照财务要求进行项目申报,确定参与年级、班级、学生数量,做好项目预算。区教委牵头成立评审组,通过评审纳入下一学年项目学校。同时,对在项目绩效评估中不达标的学校做退出评审。

(二)加强教学研讨

1、开展集中研讨和培训。区教委组织中华武校管理团队和教练团队,以及项目学校负责教师开展集中研讨和培训,不断提高所有参与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2、加强分领域分组别的教学研讨和培训。xxxxxx要加强对教练员团队的师德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培训会。项目学校定期组织xxxx教练员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

(三)展示教学成果

   1、定期举办武林大会。每年5至6月份举办武林大会,初赛阶段,项目学校全部参加,全面展示学校教学成果,重点展示全校性武术操教学成果。决赛阶段集中展示部分项目学校优秀武术课程和武术社团课程教学成果。

2、搭建平台促进项目交流与展示。适时组织项目学校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现场会等,交流和展示优秀经验,推动项目课程化实施。同时,充分利用经典诵读、中小幼四联展、艺术节等现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展示平台展示项目教学成果,扩大项目影响力。

(一)保障项目经费

1、经费来源。项目经费由区教委和项目学校共同承担,区教委按照每年一定的额度向区财政申请资金,支持项目学校开展活动。

2、经费使用方向。项目学校必须按照财务要求使用项目经费,确保专款专用。项目经费不可用于购买固定资产,主要支出方向为:专家费、劳务费、培训费、会议费、印刷费、考察交流调研费、购买教学耗材、购买易损武术器材、购买表演道具及服装、参加市区级武术比赛等费用。

(二)明确实施方式

武术进校园项目开展形式为“一操一课”,即一周内项目学校至少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武术操练习、在指定年级或班级开设一节武术课。同时,鼓励各项目学校利用课后活动时间开展武术社团课程,为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提供特长发展平台。

(三)做好绩效评估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8

将东乡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内容,是对于地域性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东乡武术以实用性著称,很多生产生活用具成为可供健身防身的兵器.以“毛巾花”攻防技术为例,毛巾一般为棉线编制而成,质地柔软、质量较轻,要把毛巾作为武器使用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毛巾花”套路中,以虚步、独立步、半马步等步法为主,移动灵活、身法多变;手法以缠绕、挽花、抖弹为主,可攻可守;尤其是毛巾蘸水之后,分量和强度均得以加强,闪展腾挪中更见其势迅猛,加之与拳法、腿法的配合,具备了很强的武术攻防价值.这样具有特色的武术内容需要按照相关的政策的要求进行课程化,以便进入课堂.(1)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按照《新课标》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立足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形成积极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东乡武术文化体验.以“毛巾花”武术套路为依托、攻防含义为主线、牵引出皖江传统文化以及相关史实,让学生既通过体育课获得了身心愉悦,又对故乡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变迁进行了体验式的认知.(2)转变过去体育教学中一味追求竞技内容和竞赛结果的思路,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传承与保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的高度,重视东乡武术的教学.不应单纯的将套路作为操作性知识来认知,即其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3]而应将其作为皖江文化与徽州文化融合的活化石来加以尊重和理解.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运动技巧,更要向练习者介绍技术动作及整个套路的起源、演化过程及相关史实.以“毛巾花”等特色套路为红线,使得东乡武术能够被更多的中小学生所认识和喜爱.

2融合的基础———立足安庆市中小学学情与教学资源

(1)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周潭镇的多所中、小学在当地多名东乡武术传承人的影响下,已将东乡武术作为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当地中小学学生多数是来自附近乡村,对东乡武术耳闻目染,甚至个别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东乡武术基础,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基础较好.另外,通过当地政府多年的支持和帮扶,东乡武术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立项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彰显,而且学生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东乡武术也持积极态度,也为该项教学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必要的政策基础和人文环境.(2)中小学具有操场、体育器材和专职体育教师等相关资源,可以为东乡武术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东乡武术多名传承人受聘相关学校,对东乡武术课程进行指导或直接教学,为此项内容的推广提供了直接动力和基本保证.尽管如此,目前安庆市能够进行东乡武术教学的体育老师较为缺乏,为了能够响应教育部的指导方针和安庆市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需要培养相应的师资,为长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3)有机融入体育课堂需要对东乡武术中便于推广和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教材化和课程化.在此过程中,应有高校、教科所等机构联合进行相关的科研攻关,并获得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的认可.出版相应的教材,按照体育课堂规范配套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将课程设计与定位体系化、具体化.应该说,这样一种设身处地深入到武术自身特点之中对它进行尽可能符合原来面目的了解与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是否还能真实地理解传统十分重要.[4]这也是东乡武术真正走入体育课堂的必经之路.

3融合的参考维度

3.1知识与能力维度

使学生基本了解东乡武术的起源及发展,基本掌握两个武术套路、了解两个套路,对东乡武术特有攻防技能,如:“毛巾花”进行重点推广.具有地域特色及文化特征的武术技能是东乡武术区别于其它地域武术的显性标志,具有较高的辨识度.通过套路的学习启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对地域自然规律的再认识,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5]对东乡武术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是保护与传承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体育课堂的规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东乡武术的特色技能,并构建自学武术的初步能力非常重要.

3.2过程与方法维度

通过课程中对相关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东乡武术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相关技能的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的教授,使学生初步了解根据拳谱自学自练的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进行有益的尝试,并在其反思时进行引导,避免生搬硬套、填压教学.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武术是民族体育的一部分,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的功能,是全面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着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6]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但是在日趋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不能缺失自己的民族精神.[7]通过对东乡武术的习练,使得学生对地域历史、地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淳朴的热爱,对祖先的奉献与智慧怀有极大的尊重,能够以批判地继承作为出发点,科学扬弃东乡武术这一传统文化,为家乡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融合评价标准———多维纵向进行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武术课程生命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58-03

1前言

经济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没有使人们感觉到更加的安全,相反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人心惶惶,不安全的感觉与日俱增。如今,暴力犯罪、、盗窃,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犯罪逐渐趋于年轻化;校园踩踏、校园火灾、实验室事故,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带来的是无限的恐惧。高校中发生的任安全事故,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当前,安全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但如何进行安全教育,用什么形式进行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理论教育的缺乏,而另一方面是技能教育的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它不仅应该包含安全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包括安全技能训练的教育,而这样的技能在高校教育中,只有体育课能够给予。

体育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展许久,例如俄罗斯的“生命安全课程”,与体育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体育课当中。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本身具备了天然的安全教育属性,多样的防身自卫方法,丰富的基本功动作练习都能与安全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很好的融合。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国内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文献资料。广泛收集与阅读研究高校有关方面的教学文件。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封闭和开发两种形式的问卷,对教学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放问卷是以作业形式完成的。

2.3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武术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武术为了摆脱缺乏攻防、内容繁杂、难教难记的三座大山,一直努力的挣扎着。武术课程不断改革,但大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形势,停留在旧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沿用旧的教材、教法,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和学的关系得不到理想的协调,始终逃不出“疲软”怪圈。长期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在“唯套路”的发展道路上,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身体练习长期以来被忽视。

3.2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深化,武术课程确立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武术课程及其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对武术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课程不断改革,当前的课程形式及内容,仍然难以跟得上社会及其教育的进步,武术教育改革从当初的“去繁从简”、“淡化套路、提倡技击”到如今的“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武术教育尴尬的境地,武术课程的发展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武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提出武术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这赋予了高校武术课程新的活力。武术与安全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最为接近。武术防身技能,直接应用于安全防卫,而其多种基本功动作、对练格斗动作、武术套路练习,都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人掌握终身运用的基本生活与生存技能,在练习过程中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提高人在危机时刻的生存几率。

课程的总目标即为:(1)掌握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时刻处于警觉。(2)通过基本功练习、套路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会一些摔倒时的保护性动作。(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与人合作进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精神。(4)通过防身防卫练习,感受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心理素质和胆量。(5)让学生体会到,练习武术是为了自己和身边家人的安全,培养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3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模式构建

武术课程的改革,如何能开拓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充分利用武术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优中选优。将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开设“安全与防卫”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课题观察进行不断地改进。其教学内容既能发展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增加学生的安全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实例。

3.4“安全与防卫”课程教学模型说明

3.4.1救护知识与应用

该部分内容以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人类猝死的情况有7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以外,如果能在救护的黄金时间4分钟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猝死人员中将有35%-40%可以挽救生命,而超过8分钟,救活的概率会降至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术就是救命术。当代大学生缺乏这些基本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的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综合提高应急能力,而这些“小知识”在关键时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大作用。

3.4.2团结建设与逃生

良好的团队合作、听从指挥以及在紧急状况下保持冷静的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在避险与紧急救援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教学,通过灾害模拟、体育游戏等形式,设计的游戏以团队形式完成,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结合一些逃生动作和情景进行练习。包括一些武术游戏,比如:“攻城”,在一块小的游戏场地中,两队学生相互较力,利用推、拉、拽等动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没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去判断清晰的路线、避免正面的冲突,往往会被逐出游戏,而如果是真实的灾难,被逐出的将是“生命”。游戏中出现的情况在课后小结中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让他们能有所思考,考虑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并没有冷静,并没能与人协作、并没有足够的体能逃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跳跃过去,结果会怎样。

3.4.3基本素质与技能

在拥挤的人群中如何走,用什么方法不会被挤倒,既是倒了又用怎样的动作可以增加生存机会;紧急情况下以速度极限进行逃生的奔跑,距离极限的耐力奔跑;晃动中良好的平衡能力、在复杂的人群中左右躲闪行走避免冲撞、被绊倒或受到外力撞击能安全落地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是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技能,在武术基本动作跌、扑、滚、翻,腾空、跳跃等多种动作的练习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3.4.4防卫知识与技能

各类暴力和伤害事件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当事者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手无缚鸡之力”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加强防身防卫技能教育,是当前安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防卫技能的教学结合现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安全的智慧让自己避免冲突和暴力的发生。防止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安全智慧告诉我们,预防暴力犯罪要牢固树立自卫防身的意识与警觉性。而当所有的安全智慧的方法失效时,这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当防卫能力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后武器。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武术防卫动作“两拳、两腿、两摔、两拿”已成为安全与防卫课的经典教学内容,它精简了传统武术中简单、易学又非常实用的招式和动作,其锻炼效果好、实用性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4.5攻防套路与练习

武术套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长期发展的过冲中却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在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

在课程实践中,安全与防卫课的套路教学,突破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从身体武器教学入手,让学生掌握在遭遇暴力袭击时保护自己的身体武器――头、肩、肘、手、腿、膝、胯等。将拳打、脚踢、顶膝、头撞、肘打、拿、摔等动作结合防身自卫动作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众多的攻防元素任意组合创编成一个小套路,根据编排、表现性、实用性、动作规格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通过小组练习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6个学时的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学会并独自完成练习。进行新套路的创编,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学生很喜爱套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防身自卫动作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还应强化实践操作。在套路的创编和练习,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学生的姿态。因为,当下青少年一代,耸肩、塌腰、驼背等姿态不良的现象普通,而良好的站姿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挺拔,较为不易成为歹徒眼中的“软柿子”。

3.5课程实践

在课程的时间过程中,对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以作业的形式设置开放问题。近9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丰富、合理。52%的学生喜欢防卫内容,认为防卫内容实用性强,教学形式有趣。以“安全与防卫”课学习感受为题目,几乎90%的学生总结超过1000字,内容包含期望在课上获得哪些知识、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对课程的建议等。实验“安全与防卫”课程主要有以下优势:(1)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开放,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2)从自身安全出发,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急救、防卫、身体素质等技能实用性强,学生参与运动更加积极主动。(3)转变武术套路教学的目的,以锻炼学生精神、气势,提高技能为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4)试验教材更适用于教师教学,教学内容不必死记硬背,不必局限一个套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中选择不同的内容。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篇10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并在选编原则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粹,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学习武术既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受伊顿公学的体育精神和古希腊体育精神的启发,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武术教学,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发展体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武术动作,学会锻炼身体,提升综合素养,更要使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有所提升。基于此,笔者和部分体育老师尝试将武术课的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和评价等的图解、图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中开展“基于图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以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武术服务。

一、基于图示的小组合作学习

图示学习是指将教学流程、内容和评价等以图解、图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利用图示展开学习。教学的流程图、评价图表,可以促使学生明确学习主教材的过程和达成的效果;教学图解、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完成动作的方法和过程,特别是形象化的图示可以弥补教师在讲解或短暂、瞬间、有限的示范中无法保留和重现动作的不足,起到加强识记、想象、模仿、对比的学习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体间的体育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体现出武术教学既倡导学生的个体发展又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内涵。

基于图示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将图示学习和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采用图示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切实地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地落到实处。

二、基于图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

图1合作学习的实施流程

1.课前(主要是教学分组和设计教学图示)

教学分组开始阶段一般采用自然分组,每组6人左右,组长的任命可以听取班主任及相关任课老师的建议,挑选的组长人选不局限于自然形成的小组内,可以在全班挑选多名有责任心、有威信的同学分别安排到各个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平均分派到各个小组担任骨干,这样小组中的骨干成员就能够配合组长工作,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可以将学习困难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小组,让他们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不断进步,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图示的设计可以分为教学流程设计、评价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图解设计,将这几方面按照教学流程的顺序,以教学图解、图像、要求、标准为内容集成在一起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是将教学的过程以图示的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主教材的学练结构顺序;评价设计是指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的要求和标准。这样的设计能使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教学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围绕教学目标的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师生适时调整教与学。

教学内容的图解设计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武术教材,理解各素材的内在联系,找到适宜学生特点的精华教材的基础上,将武术动作以图解、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识图、看图学练。

识图是指懂得图像人物的动作是镜面还是正面;运动方向是随着身体姿势和当时所处的位置在前、后还是左、右发生变化;图解中动作的路线是用“”表示,线条表示运动轨迹,箭头表示运动方向等。

看图学练则是自学武术的方法,一般第一是看图解,按动作顺序,将3~5个动作划为一组,弄清其来龙去脉,了解其关系,然后将其贯穿起来试练,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第二是看文字说明,形成初步概念后,再进一步阅读理解文字说明,以便掌握正确的技术规格,对图解中难以弄清的动作细节,也可以通过文字说明来理解。可采用边看边练的方法,待基本弄清后,巩固至熟练。第三是再进一步深化提高,熟练后应及时参照要领、要点进行深化提高,直到达到要求规格。

2.课中(主要是利用图示开展合作小组学习)

在教会学生学会看图的基础上,采用“合―分―再合―再分”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合”是为了解决普遍性问题,如明确目标、开展面向全体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分”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案例:小学五年级五步拳教学。

教师从网上搜出图片,然后将这些图片整理编辑,加上学生能够理解的文字动作解释。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设计出《五步拳》古书封面,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供学生使用,与此同时,加入设计的教学流程图和评价图表。

(1)开始部分

“合”――教师采用情境引入和游戏引入等方式,展开准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下发图示,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和要求等。(小组的教学目标完成效果与评价机制挂钩,目标完成效果好的小组,练习的次数可以减少,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而表现不好的小组,游戏时间减少,甚至不可以玩游戏。此外,还可以与班主任协商,将武术课的评价机制与班级日常小组评比挂钩)

(2)基本部分

“分”――在武术教学中,运用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发展智力的小组看图学练形式,营造一种开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适宜的自学教材,图文并茂,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文字说明、看图解,然后分小组去理解、思索,边看边比画模仿,用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研究交流。在初步掌握新的内容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模仿练习。

“再合”――之前在小组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然后集合讲解普遍易错的地方,之后教师讲解示范新授内容,带领学生集体练习。由于之前学生对新的内容有了一个自我探究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再次进行教学后,学生掌握的就比较轻松。

“再分”――学生基本掌握新的内容后,教师提出要求,小组要完成本节课的拓展目标,如掌握新授内容、小组练习整齐、动作标准有力,或者几个动作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后进生进行帮助,并视小组完成情况来奖励小组。如完成目标的小组,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游戏。

(3)结束部分

导引放松,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教师布置课外任务,归还器材。

3.课后(主要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教学图示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教科书、拳谱、秘籍,可以成为武术能力等级评价的标准,学生可以在大课间、少年宫活动、社团活动以及课余时间自我学习和拓展。

三、思考和建议

1.教学分组和教学图示设计是开展“基于图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学分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教学图示设计则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智发展规律,设计要学生喜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要集成在一起,不能分开,同时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