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骨伤科重点十篇中医骨伤科重点十篇

中医骨伤科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51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1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特点

新一轮等级医院建设和评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要求“以评促建”,作为中医院骨伤科的一名医生应当认真和积极思考中医骨科如何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继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此作者就中医骨科的历史、文化、思想理念加以表述。

1中医骨伤科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和科学性[1]。中医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科学的历史,是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原始氏族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自然界药物,外用敷治创伤疾病。出现砭镰、骨刀用于切割。在夏、商时代,青铜器、酒开始用于治疗。甲骨文记录人体各部名称和多种骨伤疾病。春秋战国-汉代形成骨伤科理论。《内经》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位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尺寸。并阐发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外科手术的鼻祖华佗首创麻沸散、五禽戏。晋代伤科学在诊断和治疗有显著提高,并成为独立的学科。葛洪著书《肘后千金方》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方法;并记载了骨折竹片夹板固定、开放性损伤早期处理及止血法。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循环障碍、神经麻痹、运动障碍等,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骨折立即缝合和缝合技术。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要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整复后予热敷热疗以助关节恢复;热敷、热疗治疗损伤瘀肿。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了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宋代《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整理了元代以前的伤科经验;并提出麻药用量按患者年龄、体质而定;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髋关节是臼杵关节,并把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和外翻。明清时期,伤科专著涌现,名医辈出,多学派形成,《普济方折伤门》记录了15世纪以前的正骨技术,薛己著《正体类要》重视脾胃与补气养血,是按八纲辨证论治的代表著作。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改革固定器械。胡廷光《伤科汇篡》阐述了各种损伤的证治、记载骨折、脱位、筋骨的检查、复位。解放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成立了骨伤科研究所,系统整理了祖国医学的理伤手法,总结老中医的经验,改进固定方法和器械,以及加强对中草药研究,总结骨折治疗的理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现代,引进近代医学先进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使诊断更精确。引进先进的麻醉技术、手术技术和器械,治疗了较多的疑难疾病,继续发扬了中医传统技术,中药的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

2中医骨伤科的文化

中医药学是特指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发源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原汉族文化的医学体系。建立在虚数属性、象数逻辑之上的。中医骨伤科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密不可分,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完善的,具有朴素的丰富的哲学文化,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对患者疾病的中医综合治疗中随时都体现着中医朴素的哲学理念,阴阳平衡、辩证、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和统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所以,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指导骨伤科患者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科治疗、调养。达到筋强骨坚,天人合一,也就是健康人与自然相适应的最终目的[2]。

3中医骨伤科的思想理念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2

关键词:中医骨伤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3-01

从古至今,骨伤始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毕竟,生活中难免存在磕磕碰碰导致受伤。在西医上,骨伤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方法来保持和发展骨骼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这与中医的骨伤学并不一致,中医骨伤科学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脏腑、皮肉、气血、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又称“伤科”或“正骨科”。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生活越来越繁荣,骨折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是日趋严重,骨伤的治疗也是越来越急迫。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操作和理论体系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充满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并采纳研究,中医护理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中医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结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社会不可分割,紧密相连,人体的生理顺应地势和天理而发生的相应的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主要是依据整体观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护理研究,从而进行综合测评,并通过辩症施护、辨病施护和辩症施护,从而对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中的基本原则。“辩证”是指采用中医学的基本治疗理论,通过对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和研究,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和特点,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是减轻或解决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护原则是中医护理个性的体现。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指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人体生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异样,异常;气候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主要依据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护理和处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性别、年龄以及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药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对于阴虚之体,则应该给予通风向阳,并给予清补养津滋阴的药物和补品,帮助患者康复。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护理上应该给予关注,并施与相关的处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为护理重点,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为重点,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中医临床护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简单方便、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疗效快、易接受、经济适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包括按摩术、艾条艾柱、刮疹术、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术、熏洗、、耳穴压豆、贴药术、太极拳等方法。中医治疗骨伤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论体系、整套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道理。中医在治疗骨伤上有着深刻的认知。现在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手法已经X闲篇的检测结果来了解骨伤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譬如旋转回旋、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复位,以此取得良较好的疗效。放置分骨垫,小夹板固定,捆扎也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端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而一般整复成功后,常用分骨垫来维持骨折的对位。采用小夹板固定,使用棉花作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考虑到了疗效与经济两方面的优点。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脉络受伤筋骨折断,骨髓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泛肌肤,损伤后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不通而出现疼痛肿胀。因此,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当采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

3讨论中医护理的不足之处

中医护理骨伤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各种弊端也是不断暴露,所以我们应该去尝试去探索,去争取中西医结合,去解决和完善在治疗骨伤的方法。救命之法本不应该存在对错、不应该存在区别,不应该存在隔阂,只要是救命之发,就是可以接受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94

[2]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首先让我代表市中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对莅临我院指导工作的各位表示热忱的欢迎和深深的感谢!

市中医院是一所以骨伤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湖南省农村示范中医医院。作为主导祖国医学的中医院,我们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了“传承祖国医学,弘扬詹派正骨,中西融汇贯通,打造特色品牌”的办院方针,围绕这个方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牌为根基,积极创新,全面发展”的办院宗旨和“温馨中医,服务百姓”的办院理念,使我院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诸要素的最优整合,永保品牌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催生了一颗炫耀祖国医学的杏林奇葩。

一、突出特色创品牌

医院在发展方向上始终紧扣祖国医学这一主旋律,坚持走专科专病的发展,以专取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医,医有专术的专科特色。确立了湖南省“十一五”中医重点建设专科——骨伤科为医院的特色专科,“詹派正骨”为特色品牌。1956年,医院创始人之一的詹镇川系湖南省中医正骨“南詹北张”两大主流派之一的詹派传人,于建院时创立骨伤科,以“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治疗各类骨折,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1970年詹派骨科传人唐益扬先生从河洲医院调入,使“南詹正骨”传统特色得到发扬和提高。他们始终坚持以“南詹正骨”传统手法为患者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在灵活掌握“中医正骨八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摸索出了一套熟练的手法接骨技巧,做到了手法轻柔、快捷,复位准确,使患者在无痛苦或痛苦较轻的状态下迅速达到复位效果。对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配合运用了祖传秘技理经刀、夹骨钳等,使不少在他处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患者能在我院得到满意治疗。

经手法复位后的病人,医院骨伤科医生采用的是杉木皮夹板作为外固定材料,充分运用了杉木皮质地柔韧、透气性能强、便于塑形等特点,并在杉木皮夹板制作上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以适应各类不同部位的骨折外固定。如肱骨外科颈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外固定夹板,均为我院骨科专家们经临床反复实践、摸索设计制作而成的十分适用的夹板,在“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研讨班期间,受到国内知名专家孙达武、姚共和等教授的高度赞扬。

“南詹正骨”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看似普通,却疗效奇特的詹氏骨伤系列中药方剂,其严谨的组方,灵活地运用,为骨伤的后续愈合发挥着现代医学不可想象的作用。当然,这些特色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满足现有优势、“自我欣赏”,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医院品牌的竞争力,提高医院美誉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詹派正骨”祖传秘方和几十年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方剂,研制成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主要有消瘀酊、新伤丸、接骨丸、补骨丸、强筋壮骨酒、培元固本口服液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促进骨痂生长和骨伤愈合。在临床使用中,一直受到广大骨伤患者的好评和青睐,年销量由初时的几十万元逐步增加到去年的3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突破400万元。

,我院中药制剂配制能力被列入部级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将借此东风对“詹派正骨”祖国医学精髓予以发掘、整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服务于人民。

二、培养人才扎根基

要保持和提高医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骨伤科特色和“詹派正骨”的传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们就选拨具有发展前途的中医专科人才跟从詹镇川同志师承教育,年届83岁的唐益扬同志现是“南詹正骨”骨伤科泰斗人物,按照老中青的梯队人才培养思想,相继培养了象肖运生、谭辉刚、詹衡湘、唐梦雄、唐超雄、周贻栩等一大批“詹派正骨”的优秀人才,现骨伤科技术团队达40余人。在搞好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亦为全省骨伤科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79年全省骨伤学术交流会在我院召开;1980年为全省承办了一期为时一年的中医正骨科学习班,参训的50名学员大多已成为所在医院的骨伤科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7月又承办了一期全省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新进展研讨班》,主讲老师均为我院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83岁高龄的“詹派正骨”传人唐益扬老先生,来自全省各医院的80多名学者,为他们的精辟演讲无不称赞,并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中医药大学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认可。由于对“南詹正骨”的运用和继承发扬作出了可喜的成绩,詹镇川、唐益扬、肖运生、唐超雄等同志先后被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詹镇川、唐益扬两同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荣获湖南省名中医称号,肖运生同志于获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为使医院稳步快速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计划三年内投入120万元作为医院人才培养经费,除继续选拨可予培养的人才师承“詹派正骨”传统骨伤科外,还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同时,严密地组织院内业务培训,采用远程医学教育、聘请上级专家来院讲学或专业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业务辅导讲课等方式,使每位在岗职工从“三基”理论到业务技能,人人都能过硬,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立足服务为人民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的医疗服务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还应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体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切实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观念,使病人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感受到被人尊重和人间真情的温暖。在医疗服务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南詹正骨”的传统特色,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医药费用的不断增长,病人“看病贵,治病难”的现象较为突出,为减轻病人负担,我院医务人员对就医的病人总是坚持用最好的方法,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使我院中医药及传统手法治病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的70%以上,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从而使病人的医药费用得到较好控制。统计近两年就医病人的医药费用情况,门诊病人平均每人次费用在100元以内,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日费用不超过250元,分别较过去下降10%和20%以上,其中药品费用由过去的60%多降到现在的45%以内。同时取消了药品、器械开单提成及回扣,按照每床日50元计算,两年多时间共为病人节省了药品费用近700万元。10月,又推行了全省范围内免费接诊住院病友的举措,按照省物价收费标准计算,医院每年为病人节省车辆费40余万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病人费用,减轻了病人负担,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患者就医。随着病人的医药费用降低,医院品牌效应的提高,就医病人不断增加,门诊病人年增5%,住院病人年增20%以上,骨科住院病人占总住院人次的65%。在历年的诊疗人次中,社区外病人占骨科病人的47.6%,除本省病人外,有广东、广西、黑龙江、陕西省、青海、某等十五省市的病人也慕名前来就医。近两年医院的业务收入以每年20%以上幅度递增,,医院业务总收入3780万元,其中医疗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56.3%。

四、科技创新谋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詹正骨”是我们的特色品牌,但随着电子和生物技术进入医学,使现代医学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诊疗技术对祖国传统医学不是相生相克,而是相辅相成,因此,在传承祖国医学的同时,购置了心电图机、脑电图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t、cr、b超、彩超、c臂光机等现代医疗设备而更有利于骨伤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引入现代医学,使骨伤科在传统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类骨折内固定、骨瓣移植、畸形肢体矫正、关节置换、跟再造等骨科手术。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技术,改进接骨技巧,创新接骨方法,近两年配合省“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开展,成立了“詹派骨伤研究中心”和“师承教育中心”,由医院骨伤科专家担任两个中心的主要成员,具体任务是组织骨伤临床医务人员总结、挖掘和整理“南詹正骨”临床经验,撰写各类骨折的临床中医诊疗、护理路径,研制骨伤医疗制剂,引进和应用骨伤疑难病症的新技术,传承“南詹正骨”精神及临床经验,培养新一代骨伤专业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力争三年内使骨伤专业科室扩大到5个以上,住院病床扩展至250张,培养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2~3名,学术继承人6~8名,使骨伤专业学科队伍更加壮大,更加坚强有力,努力把骨伤专业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领先,业务技术一流,专业分工明细,诊疗人次翻番的省级龙头专业学科。

近十年来,医院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及学术会议上近100篇,其中骨伤专业论文70多篇;学术专著2部;获得省、市、县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我院自行设计研制的《波浪板腰垫矫正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项目,于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被列为全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骨伤科医生经临床反复实践,开发的《三角板架固定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已获准省中医科研课题立项,目前该项研究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五、开拓进取乘势上

骨伤科是我院的特色品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做大做强。为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推动医院全面发展,在狠抓骨伤科建设的同时,对采用非药物治疗的针灸推拿科;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治疗中风病人的中风单元疗法和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精神病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作了大量投入,使这些科室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就医病人成倍增加,其中针灸推拿科,中风单元疗法均已被纳入国家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在医院管理上我们重点把住医疗质量关,严格执行和落实好各项医疗核心制度,把医院安全始终作为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做到常抓不懈,体现人文关爱,确保就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为改善就医环境,满足病人需求,前不久,在市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用800万元购买了与我院相邻的原宜阳镇政府大院,计划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兴建一栋集门诊、急诊、住院与医技为一体,层高12层,面积约0平方米的医疗综合大楼,从而彻底改变医院门、急诊与住院医技“三区分离”的现状。目前,该项目已经市人民政府列入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衡阳市发改委审核论证后予以立项,但建设经费还是个问题,除本级政府重视安排的600万元资金外,缺口资金3100万元拜请各位帮助我们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市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决不辜负国家、人民和在座各位的期望,力精图治,乘势而上,为实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设施、一流服务”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六、心系农民,深入开展“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

医院是人民的医院,医院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们必须心系农民,服务农民。在省委、省人大组织的全省“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中,我院以积极热情的姿态,迅速投入到活动中,成立了由院长挂帅、院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的领导小组,制订了活动方案,细化了活动分工及日程安排,投入了10多万元活动经费,编印了3万册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配备了常见疾病的中西药物。在市委、市人大、市卫生局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组织有关专家及技术骨干,深入到乡镇进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及义诊,同时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常见病的防治进行专题讲座,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为农民健康和农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截止本月中旬,我们已下乡宣传、义诊11个乡镇,发放宣传资料6190份,义诊2334人次,免费发放义诊药品36个品种,价值10402.52元。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农民更加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正如蓬塘乡李井村农民李启国说的:“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农民才有希望,不但在农业生产上为我们减负,连看病都包了”。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4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先后指示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西医学习中医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贡献于全世界。”回顾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伤骨的实践历程,既有热又有冷,既有柳暗又有花明,给人以不少启迪和感悟,令人深思和回味。本文仅对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作一简要回顾,以供同道参考。

1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的“热”

1.1河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聚焦平乐郭氏正骨是中医骨伤科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与伤病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据洛阳县志第12册及《龙咀山馆文集》等史料记载,郭氏世居九朝古都洛阳东二十里平乐园(现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祖人郭样泰获异授,专工接骨,医名天下,惠泽乡里,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至今已七代,约200年历史。郭氏后人遍布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深圳等地,如郭春园、郭汉章、郭宪章和郭焕章等均在当地自成一家,培养了大批弟子。尤其是郭氏正骨五世名医郭景星(字灿若)和夫人高云峰潜心钻研祖传医术,并兼收各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郭氏正骨医术,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云峰女士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国家拨专款于1956年在洛阳东郊白马寺建立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于1958年开办了自古以来第一所正骨大学——河南洛阳正骨学院;1959年成立了河南省平乐正骨研究所。高云峰女士任院长、所长[1]。

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传人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郭维淮一直致力于郭氏正骨和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在他任院长、所长期间,使医疗科研等均有较大的发展。

洛阳正骨医院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为骨伤科医师继续教育基地和对外培训单位,不少国际友人也慕名来院参观学习、交流经验。莘莘平乐正骨学子,遍及全国,有许多成为当地的中医骨伤科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甚至成为全国的知名专家、教授。他们在当地培养出大批人才,平乐正骨已在全国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人民,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骨伤科学术流派,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平乐正骨学术思想是兼收明清以来少林派和药物派之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

1.2黄克勤疗法受到俄罗斯的赞誉俄罗斯第二中央军事内科总医院沃尔克夫·椰夫盖尼·椰科洛维奇载文“股骨头坏死的新疗法”高度赞许黄克勤疗法。

1.2.1黄氏疗法对股骨头坏死病因学提出了骨结构破坏导致微循环受阻黄氏疗法提出了股骨头坏死由某种致病因素使股骨头内超微结构破坏、折断、变性和间隙改变,致使股骨头内血管床遭到破坏,微循环系统受到挤压、坏死和血运断路。

股骨头内骨结构的破坏,改变了股骨头内骨结构的形态,骨结构形态的改变,使股骨头内微循环系统破坏,造成血流受阻缺血则是必然结果。

1.2.2黄克勤股骨头坏死新疗法,提出了修复坏死的股骨头结构的理论骨结构的修复、重建,将伴随血液微循环系统的恢复,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理论深入研究,指导临床非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很有意义的。

应用黄氏股骨头坏死新疗法,结束了股骨头坏死唯一开刀手术和对晚期股骨头坏死置换人工关节的历史。创造了非手术、无损伤、无痛苦的关节运动、内服中药和穴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疗法。

通过股骨头坏死治疗仪、系列中药和髋关节模造,修复坏死股骨头的骨结构,改善重建坏死的股骨头的微循环,治疗坏死股骨头。

1.2.3黄氏疗法研究的计算机图像诊断仪,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人眼视觉理论,颜色空间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些研究对X线片进行处理,在X线片上,用视觉难以辨认的灰度变化及病变信息转化为视觉容易辨认的图像,提炼出视觉不易识别的信息。这对病理变化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检验,病变区域的定量分析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1.2.4黄氏疗法研究的股骨头坏死治疗仪,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根据woLFF定律理论设计制造的,是按人体骨轴线,按中国的经络穴位向体内释放电信号,产生骨应力,修复重建骨结构。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个非手术、无损伤、无痛苦、疗效很好的新方法。

1.2.5黄氏疗法的中药研究黄氏疗法研究的承载丸、红宝散、珍七散、生骨散等中药进行治疗坏死的股骨头和断裂带得到修复、重建,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在目前国内外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物对比中,黄氏疗法的中药很有疗效。

1.2.6黄氏疗法解除三不准黄氏疗法根据woLFF定律理论解除三不准(不准行走,不准承重,不准活动),在应用黄氏疗法过程中进行动态式髋关节模造八法的训练,改善髋关节的承重,模造关节,再现髋关节功能。

黄氏股骨头坏死新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用中医中药获得成功,在莫斯科也得到证实。

1.3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的扫描尚天裕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创始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医疗实践中,为我国骨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

尚天裕教授1917年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战乱中的年代里渡过了他的学生时代,1944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留校任教。后随我国著名外科专家万福恩教授进入南京陆海空军总院做外科医师。1949年这所医院迁往台湾时,他辗转进入天津市人民医院,在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指导下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工作。1950年,天津市举办第一期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医院派他参加。院长马突围一番发人深思的话:“中西医结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激流勇进。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不是进展览馆,琳琅满目,伸手可得。要主动发掘,整理提高。”这些话启发了他,他不但注意学习本院老中医的经验,而且到全国各地求师访贤,登门求教。先后跑了八个省,请教了十多位中医正骨名家,这使他大开眼界。他决定从中医的一方一技学起,打破中医之间的门户之见和中西医之间界限,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他和同事从中医各家采用的木板、竹帘、杉紧、纸壳等外固定用具中,选择了具有弹性、韧性和可塑性的柳木,设计出适用于肢体各个部位骨折的各种形式的夹板。在学习中医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成角折顶、夹挤分骨、对扣捏合及推拿按摩十大手法。并按照骨折部位、类型、受伤原因、移位方向、复位质量、稳定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病人进行及时合理功能练习,这样一套以内因为主导,以手法整复为特点,以小夹板固定的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初步形成了。

他们先后攻下了前臂骨折、肱骨髁上骨折、髁间骨折、踝部骨折、脊柱和骨盆等骨折的治疗难关,使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的西医疗法快了1/3,疗程缩短了1/2,骨折不愈合率有过去的5%~7%下降到0.4%。1963年,方先之教授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学会上,首次代表中国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骨折”,受到国际骨科同道的极大赞赏。

在骨折治疗中,固定与运动同样重要,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应相辅相成,局部与整体需要兼顾,外力只有通过病人机体的内在固定力才能起到作用。在“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这四对矛盾中,固定与运动是各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导的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和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病人主观能动性密切结合)新的骨折治疗原则。打破了西医治疗骨折的传统观念,使骨折治疗在学术理论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70年在全国第一次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固定与运动,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

世纪老人罗有名将罗氏祖传秘方——“罗氏续断接骨圣金丹”献给国家,开发出国药准字国家中药保密品种“御骨合金复方续断接骨丸”,能加速肉芽组织修复,加速原始骨痂形成,疗效确切。著名中医骨科专家韦以宗教授提出的整脊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法)已在临床推开,大大丰实了防治脊柱疾病新学科的内涵。还有上海瑞金医院李国衡的“魏氏伤骨疗法”、江苏无锡刘秉夫的“刘氏伤骨疗法”、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所长韦贵康的伤骨疗法等都名扬国内外,就诊病人门庭若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也对中国的传统中医伤骨疗法积极借鉴。

2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的“冷”

2.1冷风寒意中医骨伤科受到严重的挑战。“20世纪60~80年代,80%的骨折不用手术而以中医接骨法治疗,而现在80%的骨折改用手术。中医接骨法仅在农村、乡镇医院或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才见使用,连中医院的骨伤科都已很少用了。如何使古老优秀的中医骨伤技术不至于失传,对我们这一代人已成为面临的严峻挑战”[3]。

中医骨伤科是公认的我国以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前不久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加以保护,形成了骨折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练功和内外辨证用药的系列治疗方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当时中西医结合热潮影响下,简、便、验、廉的中医骨伤疗法占据了我国骨科治疗的大半壁江山,不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外国同行也将其视为“中国神奇的技术”而争相学习。

但同时西医骨科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随着麻醉、止血、无菌操作3大技术的突破,骨折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运而生。到20世纪50年代,ao(手术复位内固定)学派设计出全套内固定用具及手术器械,几乎对全身骨折都可实行内固定。与中医骨伤功能复位、相对固定特点不同的是,他们更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目前,这种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法已占我国骨折治疗80%以上。在我国每年以高昂外汇购买的医疗器械中,仅骨科器械就占据了30%的份额。然而,这一取代了中医骨伤的西医疗法并不完美,据2002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出版的《现代骨科学》报道,此疗法导致的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率,胫骨为45%,股骨为16%,尺、桡、腕、舟骨各为5%;而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伤员中,有40%有功能障碍,骨折畸形愈合占20%;叶状接骨板加压螺钉固定法功能良好者仅为70%。由于内固定手术毕竟是一种加重创伤的疗法,其并发症至今仍达10%左右。

2.2矛盾冲突-两难的选择与困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院院长诚恳地说:“上头拨款严重不足,但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留住人才,经济账不能不算。中医骨伤定价太低,全靠它根本‘糊不了口’,医生对此也没有积极性,更别说医疗纠纷鉴定对中医规律的漠视、评职称等看重手术技术等实际问题了。”

在毫无人情味的经济杠杆面前,从医生到院长,面对的都是“为病人还是为医院”的两难冲突的选择和困惑!

2.3价值价格-左右中医骨伤科的杠杆干了一辈子中医骨伤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痛心地说:“现代是全盘西化,中医骨伤定价太低是首要原因!”

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眩晕在某权威骨科医院手术2次,花费6万余元眩晕未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秀琴教授处6次手法加中药不到1个月,不再晕了,仅花300余元;1例三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置换人工关节花去5万元,10年后还需要更新;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中医科技成果全国推广项目“黄克勤非手术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无论何期、多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均不用手术、不吃西药,即能恢复功能,而费用一般仅为手术的1/3~1/2。

这些实例说明了中医的价廉物美和群众的欢迎程度,但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用这一技术支撑医院经济运转、并使其生存和发展的难度。那么,定价不合理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临床上:80%以上的骨折不再用中医接骨法,而采用西医手术,对骨结核、骨性关节炎、骨髓炎等骨病,基本是手术,部分病例配合中药、针灸;技术队伍上:老一代专家大部分退休,中青年专家大部分西化,年轻医生热衷于开刀做手术,已出现人才断代、技术失传的危机;教研上:21世纪初,国家取消了中医学院的骨伤专业和骨伤系,为数不多的针灸骨伤学院和骨伤研究所已转向,就连中医骨伤队伍自己所办的杂志,刊载的论文西医内容也占到80%。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负责人韦以宗教授介绍,在我国,骨伤病发率高达13.3%,其中占12.1%的人因创伤骨病而致残,我国每年仅骨折的医疗费即高达200亿元。中医骨伤技术凝聚了中医简、便、验、廉的所有优势,它对保护和恢复患者功能、减少伤残、早日康复,尤其是减轻个人及国家的经济负担,利莫大焉。

3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的前瞻

笔者认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的“冷”只是暂时的,因为卫生体制的改革,卫生政策的出台,价值价格比率的确定都是在中国改革的大环境中,不断探索着的一个新分支问题,它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定会有一个柳暗花明的好环境。

另外,对于中医和西医要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动态的、实践的观点去看,西医发展的快是西医借鉴了新技术的结合运用使然。这是中医应该向西医学习的一个方面。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上有别,但绝不对立,二者的共同使命是对具有相同生物学特征的人类给出合理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者具有同一性,而非排斥性,故二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融通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钱学森老前辈曾语重心长地说:“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可能引起医学革命,而医学革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革命。”我们应深悟其真谛。我们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中医、中西医结合大大提高疗效的客观现实,雄辩地说明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在我国只有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地为13亿人民健康服务。然中西医结合的这支队伍将具有取长补短的相对优势,是创新突破的生力军。笔者运用祖传秘方研制的中药速应接骨膏2号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申花队巴西籍球员“莫拉”,在左下肢胫腓骨粉碎性截断骨折14cm情况下,髓内钉固定术后拆线即包敷速应接骨膏2号两个疗程(14天)前后共29天,便达到了临床愈合标准,而杨瑞和教授交口赞许,病人莫拉动情的说“中医药真神奇……”为此先后10多家报纸纷纷转载宣传,这是1例很成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病人的案例。笔者坚信在以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为主轴,以国家中医、中西结合政策为依据,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教育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师徒传承为捷径,以中医、中西医人才队伍为根本,以群众拥护为支柱,以科学管理为纽带,以病人为中心,以中医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保证,以创立新经验、新学科走向世界贡献人类为目标,举国上下,莘莘学子,对中医、中西结合的认识不断深化,情感不断浓化,实践不断强化,矢志不移,奋发努力,阔步向前,其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更强,道路更阔,创新硕果更丰。中医、中西结合是对付一切疑难杂症的尚方宝剑,是一个创新的永恒主题,其前程似锦!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伤骨在新理念、新技术不断进步的环境中,亦必定万紫千红春满园!

参考文献

1郭维淮,郭艳幸.中国河南平乐正骨发展史及学术专长.世界中医骨伤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9.

2董福慧.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探讨.世界中医骨伤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3.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5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部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导师认为骨折早期,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采用攻下逐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行气活血法。对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采用清热凉血法。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6

1案例

案例1:李某,男,26岁,被他击鼻部,致鼻腔流血、鼻部肿胀疼痛,医院就诊。当天做法医学鉴定。检查见鼻背部明显肿胀,鼻梁皮肤皮下瘀血。鼻部X线侧位片见双侧鼻骨线性骨折,未见明显移位。法医陪同伤者前往某二甲医院,要求放射科医生轴位和冠状位以1mm层距对鼻骨进行Ct扫描,见右侧鼻骨粉碎性骨折,左侧鼻骨横形线性骨折。损伤程度鉴定为轻伤。

案例2:杨某,男,30岁,被他击鼻部,致鼻腔流血、鼻部肿胀疼痛,医院就诊。当天做法医学鉴定,检查见右侧鼻背部青紫肿胀,鼻背畸形,略偏向左侧。鼻部X线侧位片未见鼻骨骨折。法医陪同伤者前往某二甲医院,要求放射科医生轴位和冠状位以1mm层距对鼻骨进行Ct扫描,见右侧鼻骨粉碎性骨折。损伤程度鉴定为轻伤。

案例3:许某,男,22岁,头面部被他人用玻璃瓶砸伤,致鼻腔流血,鼻部、右面部肿胀疼痛,医院就诊。次日做法医学鉴定。检查见右下眼睑青紫肿胀,鼻梁部表皮剥脱,右侧鼻背部青紫肿胀明显,Ct扫描(层距5mm)示右侧鼻骨横形线性骨折。法医陪同伤者前往某二甲医院,要求放射科医生轴位和冠状位以1mm层距对鼻骨进行Ct扫描,见右侧鼻骨粉碎性骨折。损伤程度鉴定为轻伤。

2讨论

鼻骨由两块薄骨片组成,左右对称,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部,后面借鼻骨嵴与筛骨板相接,外缘接左右两侧上颌骨额突,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宽薄[1]。由于鼻骨位于面部突出的浅表部位,易受外伤而骨折。

根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十条的有关规定,鼻骨是否粉碎性骨折,对伤情程度有重大影响。X线侧位片在目前仍是临床检查鼻外伤的常规手段,它能检出大部分的鼻骨骨折,但由于两侧鼻骨骨质影像的重叠及面部其它骨性结构和软组织影的干扰,以及摄片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鼻骨粉碎性骨折极易漏诊。Ct扫描也常见于临床鼻外伤检查中,但由于临床上进行扫描时多采用5mm-10mm层距,造成部分鼻骨粉碎性骨折漏诊。有文献报道,100例外伤性鼻骨骨折案例常规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经薄层Ct扫描,有69例最终评为轻伤[2],可见常规Ct扫描漏诊率之高。本文3例中,2例是X光线、1例是Ct扫描造成鼻骨粉碎性骨折漏诊。

由于临床医生与法医着眼点不同,临床上X线侧位片和Ct扫描极易造成鼻骨粉碎性骨折漏诊。因此法医在实际工作中见有X线片、Ct提示有鼻骨线性骨折,或者怀疑鼻骨骨折的,法医有必要要求伤者轴位和冠状位以1mm-2mm层距对鼻骨进行Ct扫描,明确鼻骨是否粉碎性骨折,从而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防止漏鉴、错鉴。

参考文献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7

另据记者了解,11月17日下午,在本届盛会开设的“脊柱骨折与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分论坛上,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的王建教授,做了近两个小时的专场学术报告。王建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寰枢椎损伤微创外科新技术》。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听取报告的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王建教授这场报告中述及的、由王建教授领衔开创的新技术——“寰椎骨折的微创修复技术”,叩开了世界骨科的一个“学术难区”,填补了国内国际脊椎外科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这标志着我国脊椎外科在“寰枢椎损伤外科”领域,迈出了“微创修复手术”的新步伐。

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就此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独家专访了王建教授。

脊柱外科之微创,

理念的“新”和效果的“实”

采访一开始,王建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微创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他说:“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看,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它是在显微外科和经皮介入外科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大家都知道,脊柱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一旦受到损伤,相对于其他骨科领域的治疗而言,其手术不仅风险高,而且操作难度大;由于脊柱外科手术往往时间较长,需要透视引导,这就导致施术医生要承受更多X光照射,损害自身健康。”

“种种复杂的、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王建教授继续介绍说,“但是,随着现代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再加上诸多有志探索微创脊柱外科的同仁们的不懈努力,近10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

王建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微创脊柱外科的重大技术进步具体体现在:一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组织牵开器及一些特殊手术器械的出现,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小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二是由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飞速进步并应用于大量的临床治疗中,培养和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微创外科技术人才,确保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更好的光学和成像仪器、通道、器械系统及新的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使大部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得以以微创侵袭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无疑有着诸多的优势,也是脊柱外科手术发展的大方向。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手术的目的同样是对神经结构进行充分减压,稳定脊柱运动节段,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等等。比如,目前临床上开展的较为成熟的‘后外侧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侧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腔镜辅助下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微创脊柱经皮内固定技术’以及‘髓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是和很多医务工作者热爱这个专业分不开的。我想从这些事实说明,脊柱外科的微创技术,已经在日益受到大家的追捧,并显现出它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了。”

随后,王建教授又用十分感性的话语,概括了他对于微创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的认识。他坦陈:“现在学界对脊柱外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应该讲首先是医治‘创伤’,第二是医治‘退变’,第三是矫正‘畸形’,第四是医治‘肿瘤’——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吧。那么结合到微创来讲,应该说在治疗‘退变’方面,是更具有优势的。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现在人口日趋老龄化,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不仅脊柱蜕变发病率很高,而且因为他们的疾病特点,生理方面的制约,就需要医务人员以更小的创伤、更有效的治疗办法为他们解除痛苦,医治疾病。在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微创,可以减少患者可能受到的并发症的伤害、以及传统手术方式的伤害等等。而所谓微创,就是如何减少手术相关的损伤及并发症,这是关于‘微创’的定义,也是它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高度体现。但是,微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很‘高精尖’、一定是要很‘高科技’,它还有个适应证问题。因为任何外科手术,都必然会涉及到手术的创伤,涉及到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外来干预;也就是说,外科的治疗方式,它既是治疗、也会对患者机体带来一定的伤害。而如果采取微创技术的话,就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创伤,优化手术效果,提高手术疗效。所以,我对于微创手术适用于脊柱外科有两点感悟:它既是理念上的一个‘新’,同时也是效果上的一个‘实’!”

人体构成之寰椎,

部位的“难”和手术的“险”

由于在此次学术大会上王建教授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成就——《寰枢椎损伤微创外科新技术》,因此,谈完脊柱外科领域的微创技术发展现状之后,我们的话题便围绕着他的学术报告内容展开了。

据王建教授介绍,所谓“寰枢椎”,即“寰椎”和“枢椎”的并称。“寰椎”,即指人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的第一颈椎。寰椎成环形,没有椎体、棘突和上关节突,而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侧块位于两弓的侧方,左右各一。而“枢椎”,即是指人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的第二颈椎。枢椎的特点是椎体有一个向上的齿突。齿突在发生上原是寰椎椎体的一部分,以后脱离寰椎而同枢椎椎体融合而成。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形成关节。椎体上方在齿突两侧各有一向上关节面与寰椎连接。 棘突宽大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第二颈神经从关节突后方通过。

王健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从解剖学上讲,寰椎和枢椎定义为‘上颈椎’。颈椎的解剖学功能特点以及损伤的病理特点,有它特有的表现,所以从学科划分上来讲,它是独立出来的,叫‘上颈椎’。在人体结构上,寰枢椎和其下的颈椎相比较,差异颇大。它维持着颅颈区重要的运动功能,同时又很好地保护了延髓与脊髓交界结构,所以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位。在骨科医生来看,在所有的脊柱问题中,‘上颈椎’部位的病变、损伤的治疗,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在外科手术上,是一个大家比较禁忌的治疗区域。其原因,就是因为寰枢椎的结构太复杂,由此而成为一个‘学术难区’和外科手术的‘高风险区’。很多医生对此望而却步,尤其是很多基层医院的同行,他们一般更不会涉及到‘上颈椎’手术……”

王建教授接着说:“尽管寰枢椎由于部位的特殊性,成为了外科的‘学术难区’和手术的‘高风险区’,但它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仍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原因受到伤害,导致各种损伤,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到医院治疗了。”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王建教授经常接触到的寰枢椎部位的损伤有:寰椎骨折、齿状突骨折、寰枢椎不稳、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等等。作为一名有着高度责任心和学术探索精神的医生,王建教授面对这个“学术难区”和外科手术“高风险区”,开始了锲而不舍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探讨……

寰椎枢椎之微创,

临床的“惑”和学术的“获”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王建教授在脊柱创伤、退行性疾病及脊柱矫形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他的科研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相关基础研究;尤其是在微创颈椎和腰椎技术方面,更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他致力于包括脊柱退变性疾病、创伤、肿瘤和畸形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和研究。

在这样的学科研究背景下,王建教授回忆道:“首先感谢池永龙教授在上颈椎微创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启发和引导了我的学习进步。对于寰枢椎损伤微创外科新技术的探讨,我们科室是从2003年开始关注这一课题的。到了2005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数据,于是,便开始系统地开展上颈椎损伤的微创治疗研究。寰枢椎损伤发病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因此,这也迟滞了我们临床研究的进度,但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接着,王建教授简要介绍了其在“寰枢椎损伤微创外科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

“首先是寰椎骨折方面。寰椎骨折是一种少见的脊柱损伤,其发生率占颅颈椎损伤的25%,占颈椎损伤的3%至13%,占脊柱损伤的1%至3%。其治疗选择依据骨折为单发或合并损伤,横韧带完整性及上颈椎稳定性。”王建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根据Landelis 及 Van peteghem的分类法,寰椎骨折可以分为以下3大类:Ⅰ型,任何累及前弓或后弓的骨折,骨折线不经过寰椎的侧块;Ⅱ型,包括前弓及后弓的骨折,骨折可同时累及寰椎的侧块,典型的Jefferson骨折即属于此类型;Ⅲ型,主要涉及侧块的骨折,多数累及一侧前弓或后弓。

在针对“寰椎骨折”的微创治疗方面,王建教授目前独创的新技术之一,是“显微内镜下植骨修复术”和“显微内镜下钢板固定术”。此两项新技术的优势在于:寰椎骨折前弓分离经颅骨牵引不能复位,分离大于5mm者,需要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寰椎结构完整和力学稳定。在显微内镜下植骨修复安全有效,并具有显著的微创技术优点;此外,微型钢板复位固定可能是目前更好的治疗选择。

其次,是王建教授对于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的探索和创新。对此,王建教授坦陈,尽管Hangman骨折治疗目前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不稳定Hangman骨折需要开放性手术,C2椎弓根螺钉直接固定被证实安全有效,可保留C2、C3的运动功能。但王建教授仍尝试用微创的方式,探索出了第二项新技术——“Hangman骨折经皮椎弓螺钉固定术”。经过临床实践,王建教授得出结论:经皮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获得部分Hangman骨折的直接固定,保留上颈椎运动,而且还显著减少了患者的软组织损伤。

王建教授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报告的第三项寰枢椎微创新技术,是他探索出的“寰枢椎不稳微创治疗方法”,即“经皮前路关节突螺钉固定内镜下植骨术”。传统的经寰枢椎关节突螺钉(taS)普遍用于寰枢椎不稳后路固定治疗,与其比较,前路经关节突螺钉(ataS)固定减少软组织剥离损伤;而王建教授探索出来的“经皮前路螺钉固定和内镜下植骨”相结合,则更加微创。经几年来的临床观察,经皮前路关节突螺钉固定及内镜下植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与后路开放手术相比较,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等优点,可用于上颈椎不稳的治疗,尤其适合于解剖异常、不能行后路taS固定的患者。目前,这种新的治疗方式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王建教授探索出来的第四项新技术是“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术”。对此,王建教授介绍说,成人齿状突骨折发生率为颈椎骨折的9%至15%,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是不稳定骨折。自1982年国外学者Bohler报道了前路螺钉固定以来,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这项技术却不具备微创性。王建教授研究出来的“经皮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经过大量病例的临床观察,安全有效,是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微创技术。与Bohler报道的开放手术相比较,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患者的组织损伤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以上针对寰枢椎损伤的四项微创新技术,介绍起来,也许是十分简单的一两个小时,但在临床和学术方面的探索之路上,有谁知道王建教授承受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多大的勇气呢?

之所以这样说,缘于在采访中王建教授所说的这样一段话:“寰枢椎部位,由于它的位置十分独特——上面紧挨人的生命中枢——延髓,也叫延脑,属于人脑的最下面的脑组织;下面,又与脊髓相连,脊髓是人体的中枢神经,其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人的四肢、体壁和内脏。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寰枢椎部位开展手术,一旦出现问题的话,就是致命的,即使是微创手术,也存在着极高的风险。因为就寰枢椎手术本身来说,原来的、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方式,它是显露的,医生操作起来,很容易达到你要进行手术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追求微创手术,其潜在风险也就更大。这也是许多存在‘为微创而微创’思维误区的同行们,在临床上最感迷惑的问题。而我们则在学习和总结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去学,还要创新。我们就是秉持一种‘创新思维’,去攻克一个个寰枢椎微创技术方面的难题的……”

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之后,王建教授发现,他所独创的“寰椎骨折的微创修复技术”等寰枢椎损伤和创伤方面的临床研究成就,不但国内没有先例,在国外也未见报道;也就是说,他攻克了脊柱外科方面的一个“学术难区”,走进了国内国际该领域的一个“学术空白地带”。

为军为民之新桥,

历史的“久”和学科的“优”

采访到最后,王建教授满脸自豪地谈起了他所供职的新桥医院:“坐落在十分有名的歌乐山脚下的‘新桥医院’,实际上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上的称谓。我们医院始建于1944年,前身陆续为军政部陆军医院、军队重庆总医院、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重庆第八总医院、国防部陆海空军第四总医院,中国人民西南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西南军区甲级陆军医院、中国人民西南军区第十六陆军医院、中国人民第七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7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在已经建成为一所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教学医院。作为一家军队医院,我们既‘为军’,更‘为民’,在完成部队卫勤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据记者了解,由王建教授所在的“新桥医院”骨科,不仅是全军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治疗中心,还是部级重点学科,同时还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站点学科,系中华脊柱教育中心西部微创脊柱培训基地、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全国首批骨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培训基地、美国枢法模微创脊柱外科培训基地、德国Joimax微创脊柱内镜国际培训基地和美国Smith-nephew关节镜技术培训基地。

对此,王建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们新桥医院骨科,目前拥有床位270张,年门急诊量6.7万余人次 ,年手术量超过5000台次,其中微创手术1600余台,累积完成9000余例。科室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已经培养了博士60余名、硕士80余名。我们科室以脊柱及关节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为主要特色,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至今已经先后获得50余项国家、军队、省部级课题。”

谈及该科的学科特色,王建教授说:“我们骨科共分四个病区,其中的‘骨一病区’,即‘全军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治疗中心’,主要侧重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外科治疗。‘骨二病区’,也叫‘骨创伤部’。主要侧重于脊柱脊髓损伤的微创外科治疗,包括胸腰椎骨折的微创外科治疗及上颈椎损伤的微创外科治疗等;此外还包括严重四肢和骨盆骨折的外科治疗。‘骨三病区’即‘脊柱部’,主要侧重于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与非融合治疗技术,包括前路meD下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病等离子消融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治疗,以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骨四病区’,也叫‘骨关节部’,主要侧重于复杂髋部畸形功能重建外科治疗技术,包括复杂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和股骨畸形的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和大龄先髋脱位的多入路三相髋臼截骨术等,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复杂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高屈度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关节镜辅助下关节骨折的微创手术等等……”

简要介绍完该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王建教授强调说:“我们这四个病区开展的各种治疗技术,均是国内开展时间最早、例数最多、疗效最好的项目和单位之一。”

采访临结束时,记者对王建教授说,有这样一个卓越的学科团队和优良的发展平台作支撑,他在脊柱外科领域所能够取得的各种卓越成就,记者也就丝毫不感到奇怪了。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8

关键词 劳氏伤科 学术思想 辨证论治 学术传承

慈溪劳氏伤科历经四百余年,惠及三北大地,声誉著于浙东,以其独到的手法整复及应手而效的骨伤方药为百姓称道。劳氏伤科临证经验丰富,且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

1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的理论来源及特色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源自《内经》、《难经》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医整体观念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贯穿其中。并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学术基础,以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伤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劳氏伤科秘传・跌打损伤诸法》中开篇即提出:“凡伤须验在何部,按其轻重,明其受伤之新久,男子气从左转则属阳,女子血从右转则屑阴。要分气血之辨,此症既受,必伤脏腑,脉络又伤,验其生死迟速,然后看症用药。”此乃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辨证论治。

如《劳氏伤科秘传》中对两胁所伤的辨证论治,“伤两胁者肝火有余,气实火盛之故也,须用清肝止痛汤治之。”“或有清痰食积流注而两胁痛者,须投清肺止痛饮治之,次用吉利散而安。”“或有登高跌扑损伤,瘀血凝滞而两胁痛者,急将大黄汤治之,次服吉利散,后服和伤丸。”“伤或有醉饱房劳,脾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胃脘当心连两胁而痛者,急投归元养血和伤治之,再以十全大补丸加减,每朝滚汤送下三钱而安。”“又有伤寒发热而两胁痛者,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病,用小柴胡汤治之。”“瘀血疼痛者伤处红肿高起,肥白人发寒热而痛多气虚,黑瘦人发寒热而痛多怒,必有瘀血兼腰痛日轻夜重,此瘀血停滞,故作痛也,宜速将琥珀散行之后服和伤丸,再服调理药酒而愈。”劳氏将胁痛详细辨证为六类,每类均分别处以不同的方剂,无论是对损伤局部的治疗,全身气血的调理,还是伤后功能的康复,劳氏都以辨证论治为法则,既重视骨伤的治疗,也重视筋伤和内伤的调治,强调脏腑和筋脉皮肉是影响骨折愈合的内因,可谓骨伤科辨证论治的典范,这对于现代骨伤科临床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劳氏对于骨伤科的另一贡献是对骨伤科感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总结了处理感染的一些原则。如对开放性骨折,强调首先清洁伤口,然后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缝合伤口,小夹板固定和内外用药,特别重视预防伤口感染,《劳氏伤科秘传》中记载:“如折又破,急于外治,先将金疮药敷之,内服吉利散,如在炎天一日换两次,寒天两日换一次。”这与今天骨伤科的换药方法亦有相通之处。劳氏所论及的大部分辨证疗伤、内外用药的经验,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使其在当代仍为百姓所信赖。

劳氏非常重视人体的解剖知识,在《劳氏伤科秘传》中详细记载了人体骨骼构成,并将各重要的解剖部位一一列出,该部位受伤后的临床表现也有精辟论述。如“项颈骨五节内第一节致命,脊背骨六节内第一节致命”。劳氏擅长对于创伤的诊断和治疗,他将创伤分为了六十二种,几乎涵盖了整个伤科、外科的内容。劳氏还主张对创伤急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凡人自以刀伤勒咽喉……若破食喉须看破半爿或全断者,急将油棉线缝合,看其血出不止,将滑石、五倍子各等分为末,手掺治之,后将金疮封固。”劳氏强调对开放性损伤主张早期清创以防止感染,如“因桥梁墙壁城垣倾倒……若伤头颅者,其头若破者又兼骨碎,……去其碎骨,若不去骨恐有后患,不能收口,第一畏破伤风。”大凡开放性损伤,劳氏均要求内服外用预防感染的方剂如疏风理气汤等,劳氏还认识到“人咬伤有毒难医,刀斧磕伤易治”。在没有现代微生物知识的条件下,能提出污染的伤口和洁净的伤口有不同的预后。此外,劳氏还论及局部固定时,主张动静结合,活动有度,既保证骨折不移位,又不使关节僵硬。如髌骨骨折固定后,“半月后须用绵软之类放于脚弯处,每日增高垫起,如是日后则可弯曲,不然日后恐难弯曲,不便行动如遂。而曲高又恐其碎骨未曾长好复碎之故也。”

劳氏还倾其心血,将历代有效方剂、自制方剂及民间土方择其精华,得八十二方汇集成册,各方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接骨疗伤、去腐生肌、急救止血、手术麻醉、防治感染等,极有临床研究价值。

总之,《劳氏伤科秘传》是一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先进学术思想的伤科专著,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了现代医学知识的萌芽,它所提出的一些伤科诊断与治疗原则,仍然能指导现代中医伤科的临床实践。它的学术思想还在不断地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着。

2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劳建民副主任医师是劳氏伤科的第十一代传人,在继承先人学术思想的同时,他将劳氏伤科与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开创了劳氏伤科新的局面。

劳先生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认为有病必然有证,辨证才能治病,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临床诊疗时,既辨病又辨证,才能弄清疾病本质,方可遣方用药,施以正确的手法,取得预计的效果。劳先生还认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是认识疾病本质的两个方面,在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检测方法,延伸自己的诊疗手段,开阔自己的诊疗视野,对于骨伤科来说更为重要。劳先生借助X线影像曲显示,改进了祖传的手法,使得成功率和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如以往难于复位的关节内骨折及一些复杂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

劳先生认为骨折是一个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影响的疾病,治疗骨折不仅要考虑骨折局部的治疗,更要重视从全身整体来辨证施治。他反对为了达到坚强内固定而破坏骨折周围血运和软组织的单纯手术思想,认为应当将骨折治疗所造成的创伤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高度重视对局部血运和软组织的保护,只要骨折断端间能维持相对稳定即可,断端间的微动能促进骨折愈合。劳先生指出,骨折断端的微动与骨痂生长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微动可以刺激骨痂生长,而使骨折愈合,而愈合又能阻止断端的活动,因此骨折断端间的微动与应力作用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据此,劳先生总结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一是骨折端的固定不是绝对固定也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相对静止,以便为骨折的愈合提供适宜、稳定的内环境和微环境,有利于骨折正常愈合;二是骨折局部的固定(静)与骨折两端的关节允许一定方向和一定范围的活动。劳先生指出,“动”不仅表现为骨折断端之间的微动,局部的微动又受肢体功能锻炼的影响,因此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既局部固定骨折端,又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这种弹性固定断端可以产生微动,有利应力传导,愈合率明显高于坚强内固定。在临床实践中,劳先生改进了小夹板的材质,采用单层三夹板,质地更轻薄柔韧,弹性固定效果更理想,应力传导效果更好,从而更有利于断端骨痂的生长,加速骨折的愈合。

劳先生对整体观指导下的“筋骨相关”理论高度

重视,认为其是治疗骨折的根本原则,违背这条原则去治疗骨折,结果常不理想。“筋骨并重”本质是在诊断、复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要注意筋与骨的生理关系,尽可能地减轻损伤程度及防止再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对软组织更要充分、合理地保护。骨伤病人在外来暴力作用下,伤筋在先,骨折在后。骨折往往是病人就诊的主诉,医生也可能以诊治骨折为主,忽视筋伤,以致漏诊误诊,给病人带来痛苦。所以对骨伤病人,一定要把筋伤和骨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筋骨并治的必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术者要熟悉人体的骨骼解剖形态,筋(肌肉、神经、血管)起止点、走行方向及分布,施治时再根据受伤的具体情况,施行恰当的手法,这是伤科医生的基本功,需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得心应手。若不明解剖,致反复整复骨折或脱位,就会伤及于筋,而出现肿胀、水泡及异位骨化等再损伤情况。其次,在复位过程中,术者应根据筋骨关系(骨折出血造成肢体软组织肿胀程度),把握合适的复位时机和选择正确的拔伸部位。临床上骨折脱位后,在1~6小时内,肢体肿胀较轻,此时是手法复位的最佳时机;如果创伤超过了6小时,肢体肿胀明显,此时行手法复位就比较困难或不易成功。

劳先生还认为,要提高手法整复的成功率,需要深刻理解筋骨中的力学关系,才能理解复位的真谛。临床上常见许多成人桡骨远端骨折、小儿肱骨踝上骨折复位不成功,探究其中原因,大多数就是拔伸的部位不对,多数人抓住筋来牵引而未抓住骨,这样力的传导经过关节腔时就减弱了,起不到牵引拔伸的作用。

劳先生认为,功能锻炼中,要重视“筋”的功能恢复,这是防止关节僵硬的重要措施,是促进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在不影响骨折或脱位愈合的前提下,要及早进行关节附近“筋”的活动,一般在未消肿时就要开始进行,以自主活动为主,严禁被动暴力强行运动,活动量和范围由小到大,逐渐递增,要达到“骨正筋顺”的状态。人体不仅是受外界的影响,还要受自身调节控制,有自动维持稳定与平衡的能力,如腰椎压缩性骨折,背伸练功可自动复位;股骨干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后,可依靠大腿肌肉内在动力,纠正残余的移位,同时亦可增加骨折端的压应力,有助于骨痂的生长,这种现象正是“骨肉相连,筋能束骨”作用的结果。

伤科处方用药也要注意筋骨关系,劳先生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博采众长,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骨不连验方――壮筋续骨丹,主要成份有羌活、独活、川芎、防风、延胡索、当归、红花、香附、木通、陈皮、丹皮、生地、川牛膝、乌药、青皮、枳壳、麦芽、白术、桂枝、桃仁、木瓜、杜仲、神曲、柴胡、北黄芪、剂芥穗、五加皮、续断、苏木等。方中杜仲、独活、桂枝温补肝肾,共为君药;重用北黄芪配伍少量红花,取其益气行血之力,川牛膝、续断利关节、强筋骨、引药下行,共为臣药;川芎、防风、当归、荆芥穗、五加皮、羌活、木瓜具有舒筋活络、缓解拘挛而止痛,为佐药;延胡索、香附、陈皮、青皮、乌药、枳壳、柴胡、苏木理气止痛,桃仁活血化瘀,丹皮凉血消瘀,生地清热养阴,麦芽、白术、神曲健脾助运,均为使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治骨)、益气行血通络(治筋)之功,并局部外敷药渣,既可通过热力使药物直达病所(治骨),又可通过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舒筋)。可见在劳先生的处方用药中,处处不忘筋骨关系。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9

李荣祝,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工会主席兼骨科副主任、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委员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委员、广西骨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西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广西科技厅和卫生厅医学卫生专业科研立项及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库专家、广西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广西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编委。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创伤骨科的内固定术,颈椎、腰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儿麻后遗症矫治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等。在颈椎病、腰腿痛等手法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手法风格,是广西率先引进和开展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技术主要专家。其主持的自治区科技厅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各1项,主要参与的课题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曾荣获医院“先进科主任”、“优秀医师”、“广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优秀专家”,多次荣获医院科技拔尖人才奖等称号,2009年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临床一线,让成千上万的患者获得了新生;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赞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仁者爱人,善待生命”的承诺,诠释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李荣祝。

勤学苦练,造就独门绝活

提起李荣祝,同事和病患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李医生是顶呱呱的骨科专家,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及脱位和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堪称一绝!”面对赞誉,李荣祝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练就的这门绝活离不开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

李荣祝曾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从天津到广西支边的顾云伍主任。顾主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元老级”著名专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广西骨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奠基者,为广西骨科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机缘巧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荣祝就被主任钦点,成了顾云伍的入门弟子,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跟随顾主任先后到广西南宁、玉林、河池、桂林等地参加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学习班。每次顾主任在做手法复位时,细心好学的李荣祝都仔细地捉摸观察每一个操作技巧。凭借着颇高的天资和悟性,李荣祝很快就学到了“手摸心会,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灵感,获得真传,修得正果。

1980年,他被派往北京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主修著名骨科专家冯天友的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期间,为了偷师一个日本专家团的手法,他曾故意假扮成患者,亲身感受体验日本专家的手法治疗的具体解剖部位及手法的韵力。由于骨折的复位及手法按摩都需要指力及臂力,为了提高骨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他更是不惜使用“打沙袋、手指插米袋、手握压力胶圈”等方法进行锻炼,最后锻铸出强有力的指功与臂力。他的好学和执着为其在今后骨折复位以及手法治疗上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掌握更加全面的骨科技术,他又于1983年和1989年,分别到天津医院(骨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进修学习。并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内及国际上的专科学习班及研讨会,获得了骨科领域的全方位知识与技术。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磨炼,他在骨科领域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一名骨科专家,他在骨科手术方面如创伤骨科的内固定技术、脊柱手术、人工关节置换、微创技术、儿麻后遗症的矫治手术等均有建树,在矫治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的治疗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手法。

孜孜不倦,勇攀科研高峰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荣祝始终对自己的事业怀抱一颗赤诚之心。从当年初出茅庐的普通医生,到如今声名远播的骨科专家,他从未停止求索创新的脚步。对于在骨科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载的李荣祝来说,勤于思考已成了他的习惯,勇于创新是他执着不变的追求。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和热忱,他在科研工作中成绩斐然,由他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多项获奖。

1999年,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在西南地区率先引进美国枢法莫公司研制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技术。李荣祝在吸收开展这项技术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创新,在国内首先提出了meD系统椎板间隙旁开正中线1.0cm定位是国人的最佳定位点。定位点的优点是避免损伤静脉丛造成出血及损伤小关节,缩短了手术时间。另外,将meD系统的治疗范围扩大到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局限性腰椎管狭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将该技术推广应用。他主持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广西领先水平,获2005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主要参与的“短节段钉钩结合脊柱内固定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2000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正中椎板间隙途经腰椎间盘镜的应用研究”获200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骨内压升高对远侧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8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和应用”获2011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三等奖;“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型臀肌挛缩症的应用研究”获2011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其本人也先后荣获“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医院科技拔尖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心怀仁爱,树杏林之高风

医生这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历来都是彰显人性光辉最肥沃的土壤,也许人们会说,这是天职使然,但当我们走近这位心怀仁爱的医者时,还是被他那高尚的医德、仁正的医风所深深感动和折服。

李荣祝时常说:“医务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不为利益所趋,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及面对特殊情况不掉色的决心,这是为医者之定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李荣祝一直奋战在骨伤医疗前线,看门诊经常延时下班,最忙的时候,他曾经一天看过120人次,手术经常连台。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及脱位时常需要在X光线透视下进行,对X光线的辐射无法防护,但他为了能为患者减除手术的痛苦,便不顾自身的健康常常用自己的双手在X光线照射下为患者接骨复位。现在李荣祝那狭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长沙发。他说,现在虽然身兼多职,管理工作的任务很繁重,但还是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他看病,他就在这里为他们诊疗。办公室已经成了他的“第二诊室”。

中医骨伤科重点篇10

耳濡目染,从小立志学医

出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的程灏,自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受到当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幼小的心灵对穿上白大褂无比神往。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程灏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父亲经常夜晚被叫去做手术、抢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总是带着成功的喜悦讲给我和母亲听,手术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抢救的怎样怎样成功。”这让他被医生这个能救死扶伤、讲仁慈、讲仁爱的职业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一个光荣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职业。这也是后来他经常说“治好一个病人,我比你更高兴”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参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学中学习班,开始学习中医,程灏那时刚上小学。父亲希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便让他一起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很多名词和基础知识,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灏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便踏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从小梦想的从医之路。

创建医疗平台,打造一流团队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灏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创建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目前担任该科室主任。在这里,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事业。同时,融入创新理念,中西医并举,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据程灏主任介绍,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经18年的历史。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14名,护士1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高级医学顾问1名。目前有开放床位44张,包括创一科病区、专科门诊、全年24小时骨科急诊的完整科室,曾担任重大群体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的医疗团队。

在程灏主任的带领下,创伤一科全体成员本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举”的原则,遵循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传统骨科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医学骨伤科理念技术的学术指导思想,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他们应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现代生物学固定理念微创技术和手术钢板髓内钉固定等技术治疗四肢、骨盆及关节的各类新鲜、陈旧的复杂难治性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同时,注重中医中药三期辩证施治(内服外用)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总体水平和同期国际接轨,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的治病特点是:中医特色不拘泥,西医特点不落后。

多年来,创伤一科的医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医德,他们勤勉敬业,满怀仁爱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风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尽全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护理队伍,努力为我国的创伤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目前,该科室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院级科研课题三项,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伤急救教研室工作,负责“三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因病施治,为患者谋福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任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也是程灏主任始终践行的行医之道。

在程灏主任所在的创伤一科,多年来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医生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一个最好的、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个方法对这个病人是最恰当的,作为医生就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大多数疾病,包括骨折,治疗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术不是万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病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哪种方法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大多数病人是不懂医学的,作为我们医生要把治疗其所患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患者会权衡,提出他们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赶紧手术治疗,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动的、关节内骨折等,医生就不能犹豫,必须果断做出判断”,程主任如是说。

去过程灏主任门诊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他及他的团队发自内心的感言,更是一位医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该做的手术,做病人需要的手术。”是大医精诚、仁慈博爱的体现。当一些疑难杂症摆在医生面前,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中西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将最恰当、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医学帮助,是医生的一种本能。但是做到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必须了解中医并掌握中医骨伤的精髓,同时还要对西医现有的先进技术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患者,60多岁,没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经过北京的其他两家医院的检查,医生都说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怕手术治疗会留下后遗症且费用太高患者选择了放弃。后经人介绍,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找到程灏主任,当时,他非常担心程主任也动员他做手术。没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详细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后,极其自信的说:“我们可以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估计最后和手术效果差不多。”程主任的治疗方法让他的手腕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基本灵活自如活动,不仅减少了很多痛苦,还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创新研究,追求卓越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走向衰亡。中医学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少不了我们的祖先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程灏主任也深谙此道理,为此,他在近几年带领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创手术方法,他非常注重创新,对目前骨科医疗界普遍使用的小夹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3202167560)和“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101484267)。

程灏主任介绍说,微创手术是现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创伤一科运用微创手术方法,已经让许多严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来,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参加关于微创手术的各种国际性、国内医学交流会、研讨会,创伤一科的微创手术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从事中医骨科的医生都知道,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我国著名老一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老先生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对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确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中医界使用了几十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程主任发现有些小夹板的设计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颈骨折时,内侧夹板下坠,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拢、向外开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小夹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设计的新型小夹板,克服了原来小夹板的缺陷,对上述骨折起到了明显的稳妥固定的作用,为更多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岁的外科颈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过程中,导致非常严重的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程灏主任亲自施以治疗,并且使用了他发明的新型小夹板。不到8周时间,恢复情况很好。程灏主任还建议该患者,间断性地可以拿掉夹板,开始做一些功能锻炼。

传承颂扬,见证先进理念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科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基于朴素唯物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滞后性也不断凸显。因此,程灏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西医也一样,即使是在当今现代医学逐步发展到微观细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因时依症来治疗疾病,同时需要权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引领。

程灏主任介绍说,ao理念和Bo理念是当今西医治疗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1958年,西医骨科确立了治疗骨折的ao原则,该理念强调坚强内固定。但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现了大量失败病例。于是,骨科专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在近十年间逐渐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疗理念――Bo理念,这是一种生物学固定理念,不仅损伤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与Bo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ao理念采用绝对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为前提,不必以损伤骨折周围血运为代价的解剖复位,主张生理学复位和远离骨折局部的稳妥固定。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功能复位和保留骨折上下关节功能活动的弹性固定。功能复位是指满足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的复位方式,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而过多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有中医专家将其称之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医骨科理念,其实也不为过。

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程灏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

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源于程灏主任对骨科疾病治疗理论的了解以及创伤一科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他说:“从钢板固定的方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术。该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在ao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钢板贴敷越严密越好,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这位患者使用的钢板,在所有钢板钉孔上打满了螺丝钉,在骨折处中间再又加上2颗螺丝捆上钢丝,”这种骨折所应用的方式,是违背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学固定Bo原则,所以导致半年了骨折还没有愈合迹象,接下来钢板很快就会断掉,原因就是没有跟进学科的发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选择的材料也很讲究,手术材料不是越贵越好,进口的材料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人体形健壮,其生产的人工关节质量确实很好,一个股骨头假体数万元,而台湾联合公司生产的人工假体(应该属于国产)一万多元,其使用寿命不相上下,但是台湾联合的人工关节质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产品设计可能更适合中国和亚洲人群的体型特点。不适合的产品,再好、再贵也没有意义。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程灏主任深刻理解到,无论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中药文化,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医理论,都是能够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谋福的医学,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说:“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哪种方法治病不是医生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看哪种方法对病人有利,中西医结合是理念的结合,绝不是方法的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大多数人认为,医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疗就是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程灏认为,一个东西的好坏,不在于价格、材料,关键是真正为病人解决多少问题,当然,能够达到好的疗效就是好东西。便宜的东西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实中医的麻醉术和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查阅文献几千年前就有华佗拟行开颅手术的记载。但是由于麻醉技术的发展,无菌技术、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西方医学和手术疗法发展更快。所以说,保守治疗并不等同于中医治疗,中医也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中医治疗骨折有独特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穿针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都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原则和手段。

再比如,对于伤口、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医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提脓祛腐,煨脓长肉”,是说伤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坏事,有分泌物伤口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现在刚刚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这些转变都恰恰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说:现代伤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似乎逐渐地向几千年前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转变和靠拢。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在一个平面上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发展,而不是平行线,总有一天会有相交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也不是对立的,中医也叫“汉医”,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国外也有适合自己民情的民间的医学,虽然在理论系统上各有区别,使用不同药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怎样对病人更适合,医生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

淡泊名利,关注医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作为一名医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才能被称之为一名真正的医者。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有些医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报复,这让作为医生的程灏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说,其实医生夸大病情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必须区别看待。第一种: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疾病的严重性往往被暂时的表面现象掩盖,然而这些难题患者是无法看到的,就像“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属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种:医生受当前复杂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和个别不良媒体故意夸张的虚假报导,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疾病可能发生坏结局所谓有义务的告知。否则哪一点没说到,医生就会被认为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其实,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与告不告诉患者毫不相干,与病历写的好与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总是免不了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那就是在极个别医德不佳的人,他们故弄玄虚,拿回扣、要红包。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医务界,不能让所有医生护士背黑锅。”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说的。

在中国几十年的医改过程中,这一现象并没有杜绝,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变本加厉,这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灏主任认为,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面向医疗群体,要考虑医与患双方的利益,绝不是仅仅依靠强行推行一个“医生与患者签署拒收、拒付红包协议”的规定,就希望将医改搞成功。所以说,国家投入不平衡,医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个别媒体虚假或不实报道,犯罪成本过低,法律保护意识滥解等等,都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视起来,要让全社会包括医务人员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医学帮助”的真正的内涵。

精勤不倦,弘扬中医学

除了做好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程灏主任还积极参加各种灾区救治活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指导组,程灏主任主动请战,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加了专家组。在灾区,程主任成功完成第一例骨折救治手术,在后来十天的奋战中,他们圆满完成了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伤员进行心灵沟通,不仅治好他们身上的伤,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主动为灾区的重建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由于程医师的积极参与及做出的较大贡献,他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批准授予“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奖并通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