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十篇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十篇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14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1

新标准失业金开始申领郑州市1.4万人符合条件从郑州市失业保险管理中心了解到,本月开始上调的失业保险待遇新的发放方案已经制订好,即日开始,符合条件的1.4万失业金领取人员可签字申领。据悉,此次调整全市失业保险待遇最低提高35%。

此次随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失业保险待遇也从本月开始上调,市本级、市辖区、新郑市、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失业保险金每人每月发放标准由640元调整为864元,增幅35%,中牟县由560元调整为864元,增幅54%。据介绍,这是自1986年郑州市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来第十次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而在历次调整中,今年全市调整幅度最大。

全市符合本次调待范围的失业保险人员约有1.4万,即日起,相关人员可前往所属失业保险管理中心签字申领,相关失业保险待遇将于月底拨付到账。

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后,各类失业人员可享受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职业培训补贴、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本月起也都随之按比例上调。其中,20xx年10月1日前失业人员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需要补发的,仍按调整前原标准执行。

郑州失业金领取条件及流程一、郑州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即失业人员不愿意中断就业,但因本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被迫中断就业。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二、郑州失业保险金领取材料

1、《失业人员登记审核表》(一式两份,各贴一张相片)

2、《失业人员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登记审核表》(一式两份,各贴一张相片)

3、失业人员与表格照片相同的近期同底版照片2张

4、失业人员档案

5、终止或者解除劳动(招、聘用)关系的文件、合同等证明材料

三、郑州失业保险金领取流程

1、失业人员如果符合并要求领取失业保险金,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60日内到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金首次申领手续

2、出示证明材料,办理失业登记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2

近年来,我县失业保险工作在市就业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突出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这个主题,狠抓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强化征收机制,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确保了失业人员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下面就我县失业保险征缴和管理等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2014年工作完成的基本情况

一是全县参加失业保险单位310户,参保人数共1721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二是新增扩面102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三是2014年征收失业保险费55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较2013年征收总额505万元增加了50万元;四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840万元。全年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达2014人。2014年末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330万元。

二、征缴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具体措施

(一)、强化宣传,形成好的舆论氛围

为了强化失业保险扩面宣传工作,我局积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失业保险舆论环境。另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员还大力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积极宣传、耐心解释,尽量说服其参保。

(二)、加强执法,督促参保

每年都配合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对漏保户发了《限期参保通知书》。以此,加强对各单位参保工作的督促,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全面协调,做好失业人员参保后续工作

由于单位改制、破产,易导致职工和实现再就业的职工的保险流失,我局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认真开展工作,切实保障了对这些失业人员参保工作的接续工作。

(四)、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把非国有企业作为扩面的主要增长点

一是对本地非国有企业、尤其是私营、民营、个体企业进行了排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将用工相对规范的私营企业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二是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在办理营业执照、年检、验证环节督促私营企业参保并按时足额缴费。

(五)、进一步规范申报、征缴行为

建立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堵塞各种基金征缴的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并建立了个人缴费记录制度。完善基金征缴台帐,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参保缴费情况。

(六)、切实有效的强化基金征缴

以依法参保,足额缴费为主线,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法》、国务院“两个条例”和《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采取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多种手段措施,加大失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力度,提高征缴率。在内部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定人、定单位、定任务、定时间、定奖惩,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七)、认真解决原改制企业遗留问题

为了彻底解决原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我局在全面贯彻落实南府发(2006)136号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力争及时解决。一是代县政府起草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属以上改制企业人员失业保险续保工作实施的通知》(即仪府办发(2008)42号文件,我县商贸流通企业有失业人员5275人)。二是召开了改制企业主管部门、劳动保障所及全县十个中心镇社区干部贯彻实施42号文件培训会。三是在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协助下,全面启动了原改制企业失业人员失业保险续保工作。截止2014年12月底,改制破产企业失业人员已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200人,正在享受1290人,正在期间1200人。

(八)、抓好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省、市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工作。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我局代县委、政府起草并出台了《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竺部门建立新县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报告的通知》(即仪委办发(2008)5号文件),“5号文件”涉及到社会保险(包括失业、养老和医疗)、再就业、培训整合、城镇低呆、住房保障及结对帮扶等方面政策。二是认真做好测算工作,与国土资源部门核实好人数,按照文件规定测算失业保险费。三是将符合条件的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失业保险范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三、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失业保险收支情况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失业保险所、稽核股的同志为成员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布置基金收支工作,责任落实到各股室人头,并组织召开专题职工学习讨论会,使全体职工掌握失业保险的制度规定。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为实现失业保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管理制度,如《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失业保险稽核工作流程》等,印发到各股室,宣传到每个职工,不断提高我们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失业保险的建帐、记录、对帐等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对涉及失业保险的每项业务都按照经办、复核、审批的程序,业务相互制约、相互衔接,从而形成工作人员、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四级负责的工作责任体系。

(三)、强化审计稽核,确保基金征缴

将基金审计稽核工作从失业保险所分离出来。组建新的独立的审计稽核机构,实行专人专责。重点抓好基金的内部审计和外部稽核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金支付压力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加大,失业人员陡增不减,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

(二)、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县经济较为落后,工作经费都是靠财政拨款,对失业保险管理基础设施没有财政投入,信息自动化程度不高,资源不能共享,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失地无业农民参保困难

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失业保险,应由国家和集体承担的80%和20%部分资金,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很难筹集到位。再加上大部分失地无业农民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而愿意领取生活费,更加大了失地无业农民参保难度。目前,我县只有56名失地无业农民参加了失业保险。这说明,后续工作开展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今后工作重点

在狠抓各项失业保险工作的同时,我局会总结不足,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措施,力争将本职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今年,主要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突出失业保险重点,找准难点,加大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保持基金征缴增长势头。

(二)、努力扩大参保范围,着重推进非公有制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3

失业补助金

一般在失业后的下个月到达。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发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失业人员发放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文件,失业人员凭证到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领取失业现金办理流程

1、被保险单位出具两份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一份交失业保险中心,一份交劳动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备案;

2、失业保险中心凭被保险人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对情况进行严格调查核实(失业人员携带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确认无误发放《失业保险申请登记表》2份,《失业求职登记表》1份;

3、失业人员应认真填写《失业保险申请登记表》正面所有栏目。请在计划生育关系接受单位背面的意见处盖章。认真填写《求职登记表》。

失业保险金申领需要什么条件

1、终止劳动合同的;

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5、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失业保险金申领失败原因有哪些

1、没有满足所有条件,用人单位和本人在失业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一年以上,或者不满一年但有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的;未因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提交的材料不完整,需要提交的材料为:本人身份证明;本单位出具的终止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失业登记;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我已缴纳失业保险费一年以上,或者不满一年但有失业保险费领取期限的;未因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3、个人社会保障是一种支付状态,许多人会选择在失业后支付社会保障,这将影响失业保险的申请;

4、阶段性补助金在领取阶段性补助金期间,适用于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在领取阶段性补助金期间不享受失业保险金;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4

建筑业劳动保障金(简称劳保金)是国家为建筑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设立的基本社会保险费用,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出现,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引发了建筑业劳保金的大量流失,严重侵害了施工企业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也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建筑业劳保金流失的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导致建筑业劳保金流失的成因

建筑业劳保金,是国家保障施工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唯一筹资渠道。一直以来,该项费用是由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造价向建设单位收取后,再上缴社会保险机构。但是,由于市场不规范和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原因,建筑施工企业劳保金不能及时缴纳,劳保费用往往收不抵支。造成劳保金流失的成因,主要来自方面:

(一)建筑市场价格无序竞争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压缩基建投资,建筑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而行业自身队伍却不断膨胀,加之市场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无序竞争比比皆是。

(二)施工企业劳保负担不均衡

突出反映在新老企业上,原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于改革开放前,最早可追溯至建国初期,人员数量众多且严重老化,企业负担相对新成立企业要大得多,新老企业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更加剧了企业负担的畸重畸轻。

(三)建设工程拖欠款严重

一个时期以来,工程拖欠款愈演愈烈,虽然各级政府下大力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但清欠进度并不理想,面对拖欠工程款的“恶疾”,施工企业只能以垫资承揽工程,使经营陷入恶性循环,直接危及职工社会保险金的交纳来源。

二、遏止劳保金流失的对策及做法

建筑业劳保金流失并非个别现象,全国许多城市都遭遇过这一问题的困扰,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84年,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就提出“可以先在建筑业实行行业保险试点”的精神,国发[1988]45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职工的退休福利金要从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中划出来实行统筹”。此后,建设部先后印发了《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统筹工作的实施意见》(建人[1994]69号)、《建筑安装工程劳动保险费用管理办法》(建人[1996]512号)和《关于切实做好建筑安装工程劳保费统一管理工作的通知》(建人劳[1998]73号),明确指出:建筑安装工程劳动保险费用实行统一计取标准,统一向建设单位收取,统一向施工单位调剂拨付的办法。2003年10月,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列入“规费”,作为工程计价和向建设单位收取费用的依据。为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维护和支持建筑企业劳保金收缴管理工作,从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贯彻落实好总理强调的“社会保险基金是条‘高压线’,任何人不得侵占挪用”的要求,2007年7月省建设厅、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省建管局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管理的通知》,要求,凡与省政府鲁政发【1995】101号文和省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1995】77号文相抵触的政府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避免建筑企业劳保金的规定,都要进行清理、取消。

前些年,由于建筑业劳保金的流失不断引发群体上访,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逐年加剧,针对这一现状,我国辽宁、山东、宁夏、湖南等20个省的近60个城市,根据国务院、建设部文件精神,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实施建筑业劳保费统筹管理改革,在有效遏止劳保金流失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专门管理

各地市改革从抓组织领导入手,大都成立起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设、财政、劳动等部门为成员的劳保金统筹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的基础上,成立建筑业劳保统筹管理办公室,进行专职强化管理,为实现建筑企业劳保金统一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二)突出统筹征缴

重点在两改上下功夫:一是在收取方式上改革。改原来由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收取后,企业自行向社保部门缴纳,变为由建设单位统一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劳保金,然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收取的劳保金调剂拨付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按规定参加社会统筹,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为施工企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障,解决施工企业因没有能力收取而拖欠劳保金的问题;二是在收取时间上改革。改原来劳保金随工程款收取,为工程项目在办理开工手续前收取,并把劳保金从原工程造价中剥离,按统一比例向建设单位收取,避免建设单位因资金不到位而拖欠、拒付的随意性,以及施工企业以牺牲劳保金为代价竞标和挪用劳保金等问题。

(三)重点调剂倾斜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5

新法的颁布对流动人口而言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即便如此,也有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还年轻,每月都拿出一部分钱来买养老保险,导致即期收入减少。流动人口由于自身收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未来生活缺少合理的规划,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一定意义上也与缴费年限过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未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比例高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新《社会保险法》对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从目前制度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依然较低。调查显示,有雇主的被调查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在33.4%,这部分人大多在国有企业或效益较好的大型私有企业,工龄较长;而大部分工龄短、无雇主或流动性较强的被调查者则无法享有养老保险,这部分人占到53%,另有12.3%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比例也较低,这部分人由于生活在城市,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回家几天,养老金也是断断续续地交,经常出现断交的情况,能否如期领到养老金还是个未知数;另有1.3%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其他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状况笔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流动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居住在一起,有的是租用老社区的平房,有的是在集体宿舍,据他们介绍,居住环境虽比以前有较大改善,但与城市人口相比仍有很多差距。饮食也较为简单,饭菜标准很低,有的单位提供伙食,但基本上是大锅饭,菜式单一,以青菜为主。而举家入城的被调查者,特别是有孩子要上学的家庭,各方面的支出较大,导致生活水平较低,为健康埋下了隐患。1.健康状况居住环境、饮食结构和卫生条件决定了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40.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有48.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有6.6%的被调查者觉得较差,4.4%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很差,经常生病。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以年轻人为主的流动人口健康状况也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健康,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身体健康情况没有信心,这也反映出流动人口在城市不仅要面对工作的压力,时刻还要警惕健康带来的隐患。回答在城市工作期间,是否生过病时,有58.9%的被调查者回答生过病,31.3%的被调查者回答未曾生病过。而生病后,选择到医院去看病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8%,有40.4%的被调查者选择小病扛着,实在不行了再去医院看病,19.2%的被调查者选择去相对便宜的诊所、卫生室看病,花费也相对便宜些。自己直接去药店拿药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0.2%,这部分人比例也较高,有1.3%的被调查者不去医院看病,就一直拖着。对于不在第一时间选择去医院看病的原因,73%的被调查者认为花费太大,另有16%的被调查者没有去医院看病的习惯。在调查流动人口去医院看病所能承受的费用时,87%的被调查者认为1000元是自己能够承受的最高底线,在被调查者看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把钱花在看病上的。2.医疗保险情况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只有82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占被调查人数的26.5%,有14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占45.6%,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数有76人,占24.7%。从参加的比例来看,约有72.1%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医疗保险,从表面上享有医疗保险的人已经比较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的人参加的是新农合,他们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从前面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看,他们在流入地滞留时间一年以上的占到78%,3年以上的占到51.8%,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实际上主要的生活与工作地点都是在城市,即使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及时享受新农合待遇的也很少。流动人口大病医疗保险使用率较低。在被问及如果生病,需要花费大笔医疗费用如何处理时,24.2%的被调查者选择回户籍所在地治疗,以方便报销,减少经济支出;26.8%的被调查者选择先在城市治疗,然后根据花费多少再决定是否回户籍所在地治疗或报销;24.2%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医疗条件好的地方治疗,不论能否报销医疗费用;22.6%的被调查者的医疗费用是由自己或家人支付,无任何医疗保险可报销;另有2.2%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方式,给出的答案有的是生病的时候硬撑着,无钱可治;有的是看花费多少,视情况而定;有的选择从未生过病、还有通过商业保险来支付医药费。从调查数据看出,流动人口对医疗保险的使用情况选择比例较为均衡,保持在20%~30%之间,但回户籍地治疗和报销的流动人口合计有16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1%,这说明有一半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只能回户籍所在地治疗或在城市治疗后回户籍地报销。但这其中有些情况可能导致流动人口病情加剧及恶化,一是城乡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设备的配备对于及时治疗病情有重要影响;二是流动人口在往返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路程及时间上的消耗,延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政策不统一,使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上出现不一致情况,导致医疗费用不能及时或不能报销,由此导致的流动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流动人口对医疗保险报销程序的认知度较低。流动人口对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完全清楚的仅占调查总数的2.2%,比较清楚报销程序的占10.5%,对报销程序有一般程度认识的占36.8%,不太清楚报销程序的占41.9%,不清楚的占8.6%。报销程序是医疗保险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统计数据看,约占87.3%的流动人口对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不清楚,这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也凸显出国家在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宣传方面的缺失。流动人口使用医疗保险时遇到的困难较多。这里所指的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工作程序复杂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人员懈怠的因素。其中,有36.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医疗报销过程中存在办事拖拉、程序复杂的情况;有18.4%的被调查者经历或听说过一件事情多家管,责任不明确,导致报销不顺利的情况;没有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即没有一次性将所有的报销环节、程序及所需证件告知报销人,导致多次往返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占16.4%;办公时间找不到人、纪律松散的情况有3.8%的被调查者遭遇过;选择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态度不好的情况占比例较少,仅有2.7%;选择其他情况的占22.5%,这部分被调查者未曾遇到过困难情况的有20人,未曾报销过的有6人,不清楚的有6人,认为报销速度慢的有4人,认为很多病不能报销的有3人,另有21人未作回答。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重视程度的加深,对医疗工作的管理也在不断加大,但流动人口在使用医疗保险及医疗费用报销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人为方面的困难,需要给出更加规范的措施来简化报销程序和环节,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流动人口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医疗保险,报销医疗费用。工伤保险状况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遵循无责任补偿、工伤保险费由雇主承担、工伤保险待遇法定化和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原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工伤后无钱看病,“一人受伤、全家返贫”的局面[2]。1.工伤保险参保比例低从参保情况看,流动人口的工伤保险参保比例非常低,仅有29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占被调查人数的9.1%。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不能进入城市的正规就业体系,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从事的最苦、最险、最脏、最累的体力劳动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种,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也最大,但从参保比率来看,流动人口享受工伤保险的比例如此之低,无形中更增加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风险。2.工伤事故原因多,赔偿协议难达成在工伤事故发生原因方面,工作环境的恶化导致健康受损是流动人口认为导致工伤的主要原因,这部分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3.7%;认为因高度危险而发生意外事故的占19.4%;机器老化,没有防护措施导致工伤事故的占9.1%;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不懂如何操纵的占23%;认为是其他方面原因的占4.9%,这部分人不知道或不清楚导致工伤的原因或未曾遇到过工伤事故。流动人口看待工伤事故产生原因比较理性,既看到自身因没有掌握操作技能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及危险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要规避工伤事故的发生,需要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改进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工伤事故发生后赔偿方面的协商中,能够最终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的占17.5%,协商意见分歧很大者占25.5%,根本找不到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协商的占8.3%,视情况而定的占48.7%。在被调查人数中,有的流动人口已经经历过工伤保险及索赔过程,对此深有体会;也有一些流动人口目睹过周围同事工伤索赔过程,另外一些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一方面是对工伤保险认定及补偿机制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对用人单位责任感的担忧。3.工伤维权意识增强在工伤事故维权方面,事故发生后通过工会维护自己权益的占5.1%,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占57.4%,直接找相关负责人维权的占42.9%,找媒体反映情况,呼吁社会支持的占15.4%;自己承担,若实在无能为力只好回家的占8.3%;找人暗中教训相关工作人员的占2.2%,另有1.6%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维权,包括视情况而定、找朋友或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等。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的维权意识在增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关注在逐步增强,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不再一味忍气吞声,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或找相关负责人、部门协商抑或通过媒体宣传以增加舆论攻势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而通过武力打击报复的手段已经减少,维权意识理性化加强。失业保险状况从流动人口失业保险参保情况看,在被调查者中,仅有27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占8.4%。在失业后如何维持生活时,有52%的被调查者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23.2%的被调查者通过向亲戚、朋友、老乡借钱度日,12%的被调查者选择暂时离开城市回家生活一段时间,缓解生活压力;仅有19名被调查者表示曾领取过失业救济金,占5.9%,而未曾领取过失业金的多达279人,占87.2%。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失业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大部分还停留在自助或基于血缘、亲情或地缘基础上的互助,即使靠个人积蓄生活,也仅能够维持很短暂的时间,他们失业后基本处于无保障的状态,其生活境况可想而知。在未领取失业金原因中,因条件不符合、社保部门不予发放的占39.8%,这部分人比例最大,主要原因在于失业保险制度对户籍限制较为苛刻,导致流动人口无法参加;其次是单位未给缴纳失业保险金,不能领取失业救助金,这部分人占到28%;26.8%的流动人口是因不知道领取程序和步骤,嫌手续繁多,怕麻烦未领取失业金的占9.4%;觉得丢人,面子上过不去的占2.2%。流动人口领取失业保险金少的原因,一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将流动人口排除在失业保险范围之外,同时领取失业金的程序繁琐、条件苛刻使流动人口放弃参加失业保险;二是用人单位为节约人工成本,无视《劳动法》规定,不予缴纳失业金;三是流动人口对失业保险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状况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不断壮大,女性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女性流动人口有233人,占72.8%。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比重,一方面是由于济南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另一方面也与女性流动人口易于接受调查有关。此次调查数据足以说明女性流动人口在整个流动人口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来自农村的女性流动人口既承担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重任,又担负着增加家庭收入的责任,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虽然我国《劳动法》对女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权益做了特别规定,强调了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享有的权利,但从实际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时,很少考虑到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尤其是女性流动人口的生育权利,为其购买生育保险的就更为稀少。生育保险参保率低。从调查数据看,流动人口参加生育保险的比例非常低,仅有23名被调查者参加了生育保险,占9.9%。据了解,这些参加生育保险的被调查者多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工作,而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企业工作的流动人口则鲜有参加生育保险的,生育权益得不到保障。已分娩的女性流动人口在生育保险的使用及相关医疗保障问题上最具有发言权,调查中共有125名被调查者做了回答,在怀孕、分娩期间得到过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被调查者仅有9人,占回答总数的7.2%,有92.8%的回答者未曾享受过任何的医疗保障或经济补助,这其中包括生育津贴及相关医疗费用的保险,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自己负担高昂的生育支出,这对流动人口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流动人口对生育保险的认知情况包括两部分,一是流动人口对自己的生育保险参保情况及如何使用的一个大体认识,知道自己能否报销生育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享受多少天的产假等基本问题。二是用人单位是否按时为其交纳生育保险金。在问卷设计时,笔者将流动人口对生育保险的了解分为四个档次,分别是非常了解、有一定的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所占比例分别为4.6%、34.4%、51.7%、9.3%。关于单位是否为流动人口按时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3%的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所在单位按时交纳了生育保险金,39.4%的被调查者指出用人单位从未为其缴纳过,37.6%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单位是否为其缴纳过生育保险金。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流动人口对生育保险的认识有待提高,最起码要知道自己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规定的生育假期,能否报销生育费用,这对于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家庭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知道这些基本问题,就可以选择是否到医院生产,到哪家医院生产。这样既可以保障孕妇和婴儿的健康,也可以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单位是否为员工购买生育保险并未做硬性规定,使部分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为减少成本,不为流动人口购买生育保险,极大地危害了流动人口的生育保障权。综上所述,通过对济南市五区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状况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整体参保率低,覆盖面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养老保险方面,流动人口参保意愿低,对养老保障功能信心不足;二是医疗保险方面,健康状况存在风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低,报销程序复杂,难以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因病返贫”现象突出;三是缺少工伤保险,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工伤产生原因较多,工伤维权道路艰难;四是失业保险几乎空白,失业频率高,生活无保障;五是女性生育保险缺失,基本健康权、生育权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突出。

规范劳动关系,强化企业责任企业作为流动人口的劳动场所,也是流动人口权益遭受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场所。政府要依法加强对企业、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从规范劳动用工关系入手,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提供相应的福利服务,随机对合同签订率进行抽样检查。对损害流动人口保障权益、拖欠工资、超时用工拒不支付薪资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制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通过法律的威慑力和震慑作用,使用人单位和企业意识到国家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的重视,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流动人口,致力于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迫使企业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应转变观念,将流动人口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充分肯定他们对企业的贡献,面对流动人口的就业难、社会保险缺失等问题,企业应尽最大努力承担社会责任,让流动人口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享受到公共部门的服务[8]。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综合素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雇主对流动人口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一定的平台和途径,强化流动人口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样既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对于社会保险的认识和重视,增加选择的机会,又可以提升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对用人单位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留在城市的机会加大,提高在正规单位就业的比例,进而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同时,流动人口对市民化待遇的渴望会更加强烈,进一步融入城市的期望会更加迫切,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武正华陈岱云单位: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6

一、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的作用

(一)一定程度缓解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实现再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每个从业人员或多或少承担着失业的风险,对于失业人员,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对其失业后一段时间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领取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弥补没有报酬期间的经济生活;二是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在一定程度抚慰了失业人员的心理落差,激励他们重新上岗的欲望,达到心理平衡。

(二)一定程度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其贴近国情、贴近民生,体现公平,避免了因失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一定程度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分支,其领取条件、领取期限、领取标准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对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工作,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失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难以确保失业保险的有效实施

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社会保险法》已出台,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逐渐走向规范,但涉及失业保险的具体细则不够完善,失业保险目前还面临着“隐性就业”识别难、有法条也难操作、开轿车领取失业保险金、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成为新的知识型失业群体而得不到失业保险待遇、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参保以及农民工难以切实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各种难题,这些难题已成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的绊脚石。

(二)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未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果

失业保险保障的对象应尽可能包括所有未获得劳动机会、需要提供保障的人员。世界各国在失业保险制度规定中为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就业,都做了尽可能广的失业保险范围规定。但根据我国失业保险相关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失业保险的范围并没有覆盖城镇所有的失业者,如城镇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原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季节性临时用工人员等。

(三)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低,未达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可见,失业保险待遇在全国范围存在很大差别,以吉林省为例,失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失业标准按统筹地区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120%确定,也就是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相当于最低工资的60%-90%,相当于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的15%-20%,而经合组织国家(oeCD)失业保险金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75%,阿尔及利亚常用最低工资和全国平均工资的中值,巴西和乌拉圭是按照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待遇上下限。虽然,近几年各地失业保险待遇有所上调,但其增速低于最低工资增速,更低于物价上涨增速。

三、对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阶段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切实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上升到法制层面,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必须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失业保险相关制度。在业务经办方面,完善业务经办,简化经办流程,使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享受条件的人员在失业后尽快办理失业登记;在预防失业方面,使依法参保缴费的人员及其工作单位拥有高涨的缴费热情,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工作;在促进就业方面,使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便利有效地参与就业培训,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再就业。

(二)认真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监管和失业动态监测

失业保险基金对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有着重要作用,必须做好基金的监管,一方面,要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日常监管,强化内部控制,严格支出使用程序,确保基金绝对安全;另一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必须如实做好基金使用账单,定期向社会公开基金使用情况,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为了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了解失业动态,国家应及时进行失业动态监测指导,各地应积极配合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有效促进就业,维护经济平稳推进。

(三)调整失业保险待遇结构,提高待遇标准,缩短待遇期限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7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领取失业金流程如下:1、参保单位出具两份《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一份交失业保险中心,一份交劳动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备案。2、失业保险中心凭参保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对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失业人员带上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确认无误的发放2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和1份《失业求职登记表》。3、失业人员认真填写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的正面所有栏目,背面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意见处空格请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盖章。认真填写好《求职登记表》。4、交纳三张一寸的彩照和一份失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0.前言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策。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着重讨论一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1.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限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

1.2存货管理风险

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于其进行正常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存货太多会导致产品积压,占用企业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又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从企业的变现力和偿付能力两方面分析与评价。由于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生的问题,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由于企业资产不能确定性地转移为现金而发生的问题则称为变现力风险。

1.4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波动而导致筹资成本的变动;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的变动,导致企业再次融资产生不确定性,或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再融资产生困难;财务杠杆效应是指由于企业使用杠杆融资给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币值的变动给筹资带来的影响。

1.5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证券投资主要有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两种形式。股票投资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形式;债券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定期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临的是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2.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2.1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组织规模不断变大,组织结构也日趋复杂,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管理也变得复杂多变,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而现金流量作为跟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息息相关的生命“血液”,其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对现金流量的信息予以充分的重视,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现金流量,使其“血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已成为现今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2.2健全风险防御机制

多元化经营乃是现代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一般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更愿意采用这种方法。另外,风险转移法是不少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不大而管理水平又一般的企业所乐于采用的。它是指以一定的代价将可能的风险转移给其它单位的合法行为,包括保险转移或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而非保险转移则是指企业以一定的代价将某种财务风险转移给非保险专业机构或单位,如将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批发商或零售商业部门等。

2.3建立有效领导体系

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而言,最终的引导者和诠释者均取决于企业的领导阶层,员工执行力的培养也依赖于企业的领导阶层。另外,无论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领会和感悟,都需要领导阶层来引导和管理。只有有了运行良好和有效的领导体系,企业才能良性循环,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而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就更是如此,由纵向的有效管理,再到横向的有效控制,才能达到财务风险的最优化控制。

2.4采取适当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就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途径。

2.5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无论是一般的员工还是领导阶层,都应当树立强有力的风险意识,让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里得以体现。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坚实的财务知识基础,具备财务分析能力,并且能对财务风险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作为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职业的敏感度,随时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对策。最后,专业人员应当在平时的工作细节里,把财务风险意识渗透进去,让企业的其他员工也培养出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为企业的安全有效运行作出贡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建立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和防范体系,使企业保持良好有序的运行机制,才能最终抵御各方面的风险。

【参考文献】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9

关键词:失业保险金;申领率;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笔者对全国、全省及温州市区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金申领的情况开展了一次调查,以期了解失业保险金申领现状,分析申领率偏低的原因,提出提高失业保险金申领率的措施。

一、失业保险金申领现状

1.基金收支比率大、申领人数偏少

据统计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23.81亿元,支出433.44亿元,当年基金结余490.37亿元,累计结余2231.03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30倍,东部和中西部累计结余比为1.4:1。2010年浙江省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51.84亿元,支出23.39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156.17亿元。2012年温州市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92亿元,支出0.48亿元,收支比为6:1。2012年温州市区职工中断社保缴费人数达92890人,申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660人,每月领取917元失业保险金,及失业保险金5%-10%的医疗补助。中断缴费人数与申领人数比为56:1,大部分职工中断就业后享受不到失业保障,其缴纳的失业保险资金大量滚入结余,形成庞大的基金累积。

2.不符合申领条件比例大,申领率低

据笔者对198家用人单位2012年缴费满1年的3325位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具体原因的调查(见下表):

统计表明属于辞职、自行离职等本人意愿的占86.9%;属于合同期满、辞退、除名或开除、单位终止等非本人意愿的占13.1%。按照我省失业保险政策,上述职工不符合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的占86.9%;符合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的占13.1%。据了解,2012年温州市区中断社保缴费的92890位职工中,缴费满1年及以上的为66265人,申领失业保险金的为1660人。若以本次调查的“符合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的占13.1%”的结论为依据,2012年温州市区中断社保缴费的职工符合申领条件的可达8681人(66265乘以13.1%),申领率为19%(1660除以8681),近八成失业职工未申领失业保险金。

二、失业保险金申领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1.失业职工自身的原因

温州失业职工以外来农民工为主体,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较淡薄,缺乏对失业保险政策的了解,部分职工不清楚失业时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也有部分职工遇上用人单位阻挠时没能坚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外来农民工流动性较大,他们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急于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或者返回家乡,没时间和精力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

2.用人单位的原因

用人单位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不愿意支付经济补偿金时,会尽量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笔者本次调查得出的“属于辞职、自行离职等本人意愿的占86.9%”结论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现象;还有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维护失业职工合法权益,不愿意为失业职工提供失业证明,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

3.社保机构的原因

一些社保机构对失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没能让失业职工充分了解失业保险政策;对失业职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缺乏有力的监管手段,让用人单位规避了应尽的法律义务;还有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还不够简便,用人单位和失业职工有畏难情绪。

4.失业保险政策本身的原因

我国失业保险政策对享受待遇的条件规定过严,规定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职工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很大部分的失业职工被挡在申领大门之外;同时失业保险金标准偏低,法律规定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当地职工最低月工资的60%-70%,难以保障失业职工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也降低了失业职工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积极性。

三、提高失业保险金申领率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失业保险金申领政策的刚性比较大,因而除了适当增强政策的弹性之外,用人单位和社保机构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失业职工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积极性。

1.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失业保险基金庞大的资金结余,说明当前失业保险金申领门槛偏高,待遇标准偏低;也表明申领门槛的降低和待遇标准的提升尚有一定的空间。从笔者本次调查来看,失业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中属于本人意愿的占大多数,若取消“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申领条件,失业保险基金将不堪重负,除非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补贴以弥补资金缺口。因而采取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办法相对较为现实可行,国家可对“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当地职工最低月工资的60%-70%”的规定适当进行调整。根据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的情况,失业保险金标准可调整为当地职工最低月工资的60%-100%,各地视基金收支情况自主进行浮动,以更好地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积极性。

2.用人单位应依法维护好失业职工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主动告之失业保险权利,履行支付经济补偿金和为失业职工提供失业证明及相关材料的义务,切实依法维护失业职工合法权益。

领取失业保险的流程篇10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何为失业保险?所谓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其核心内容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障资金,分散失业风险,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并通过失业培训,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这种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保障生活,二是促进就业。正因其这两大功能,人们又称其为失业现象的“减震器”和“安全网”。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开始于1986年,并先后制定了两部有关法规,一是1986年10月国务院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二是1993年4月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原有《暂行规定》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应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至今,在对社会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已在很多方面显露出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拟就以下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和利用

   如何改进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一大问题。

   《规定》中指出,失业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和国家财政补贴。可见失业保险资金主要由企业和国家两方负担。98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切实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把职工个人也列为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对象,变原来的两方负担为企业、国家、个人三方负担。这种做法在增加失业保障资金来源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

   但目前失业保险资金的筹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理解失业保险制度,认为失业保险是“一平二调”、“劫富济贫”。并以各种方式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出现了类似少报职工人数或工资总额等“失业保险漏税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也与目前采取的统一费率制不无关系。

   在《规定》中指出,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1%,从98年开始国家将这一费率提高到3%,其中企业缴纳2%,个人缴纳1%。失业保险金的缴纳费率由政府统一规定,无法体现企业失业率和其保险费缴纳之间的关系,对效益好失业率低的企业来说,因其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所以这些企业常常把缴纳保险费看作是对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的无偿补贴,使得这些企业不愿参加统筹失业保险,即使参加了也抵制、拖欠保险费。而反观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统一费率无疑助长其懒惰与依赖思想。

   改变这一现状,采取根据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别费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目前,在一些国家这种做法已得到实施。其具体措施是,政府根据各行业的情况,对失业率高的行业按高的费率来征收保险费,对失业率低的行业按相应低的费率来征收。这种作法,一方面可以改变现在“鞭打快牛”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失业率高的行业,放弃依赖思想,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减少失业。

   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与失业保险的两大功能相对应,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两个: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1995年全年全国共支出失业保险资金18.9亿元,其中用于失业救济、促进再就业的有15.1亿元,其它3.8亿并未用于正常的使用方向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失业保险资金的收支管用由劳动部门单独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导致失业保险资金流失严重,挪用、挤占多提管理费等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一些看似被用于失业救济的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应该享受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身上也未可知。在有些地方,一些手持“大哥大”的人竟排在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中。因此,建议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资金运营要分开,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行政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方面,应建立由人大、政协、工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公众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对资金的收支运营进行监督。在发放救济金的过程中,对领取者的资格要作详细的调查,防止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失业者领取救济金。减少失业保险机构的费用开支,使救济金真正起到“救济”的作用。

   另外,应设法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自身增值能力,可运用暂时闲置的资金,投资于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变单纯靠外界“输血”为“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生活保障功能

   劳动者一旦失去收入,失业保险就要对其基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保障的水平应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以利于社会安定。但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无论保障范围还是保障水平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997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受国家劳动部就业司委托,对城镇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在28.9%的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中,只有2.2%的人可以从国家拿到失业救济。这就说明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过窄。

   关于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1993年《规定》将实施对象规定为七类:(1)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2)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3)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4)企业辞退、除名或开除的职工;(5)按照国家规定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6)按照国家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简的职工;(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享受失业保险的其他职工。可见,这部法规所规定的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仅限于国有企业职工。虽然在执行过程中,许多省市把这一范围扩大到国有企业和镇、区、县以上集体企业职工,但大多数区县以下的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合同制职工基本上未开展失业保险。社会保障是所有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不把其纳入社会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中来,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因此,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全体职工共同参加的失业保险是当务之急。上海市于1992年便将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的职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劳动者失业后,由于失去了收入来源,大部分失业者收入下降,生活水平较低,上面提到的北师大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失业后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7.8%。在其日常开支方面,有71.2%的下岗职工每月的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维持生存。按恩格尔定律,这属于很低的生活水平。据统计,1995年失业保险资金收入34.61亿元,实际的失业救济金支出有17.89亿元,被救济的153万登记失业人员一年内人均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只有1169.3元,即每人月均97.44元。而全国职工的人均工资为5500元,被救济人均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只相当于在职职工人均工资的21.26%,远低于国际上失业救济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险水平有待提高。

   失业救济金究竟按什么标准进行发放,可以考虑按以下三个原则:一、失业救济金应界定在失业前工资标准以内,即不超过失业前的工资收入。二、失业救济金不应等同于甚至低于社会最低生活标准,失业保险的功能之一就是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而不是最低生活,如果用保证最低生活标准来确定失业救济金,则失业救济金就丧失失业社会保障的意义。三、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既应考虑保障失业者本人的基本生活,也要考虑如何保障其家属的最低生活。目前世界上推行失业保险的国家中,很多国家都考虑到这一点,如德国规定失业保险费的发放标准是:需要抚养子女的为本人失业前纯工资的69%,无子女的为60%。我国规定的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为:相当于当地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救济金的120%—150%。这本来已经极为有限,但很多地方甚至未达到这一水平。因此,目前失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过低,起不到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作用,适当提高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水平,保证失业救济金按标准发放,已成为失业保险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

   前面提到失业保险有两大功能,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这两大功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和保障,而没有后者,前者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我国的国情和财力状况也决定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不可能搞单纯的失业救济。只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适当加大转业训练、生产自救、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的投入,才能降低失业救济的成本。